對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7-31 09:59:00

導語:對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

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內容包括文化、風俗、法制、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能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農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內涵是文化建設,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城鄉貧富懸殊是我國當前一大待決難題,減小農村與城市的貧富差距,促進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和進步,需要先進科學與文化的提升;建設和諧小康社會,離不開廣袤農村土地上農民的安居樂業,同樣也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浸潤與影響。因此,建設新社會主義農村,要注重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建立起一種適合于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觀念。一旦這種文化觀念能夠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夠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其廣泛、穩定而持久的影響。

一、新形勢下加強鄉風文明建設的意義

我國是個有12億人口的大國,農村人口占80%。可以說,沒有農村的鄉風文明,就不可能有全社會的精神文明。我們要站在新世紀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鄉風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1、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鄧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提出我國到本世紀末要進入小康社會。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要以提高農民素質、奔小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轉變,大部分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相當一部分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解決溫飽或實現富裕并不等于實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既是個經濟目標,又是一個社會發展目標,它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的發展的概念。只有實現了物質和精神兩個文明同步增長,才算得上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水準。

當前我國農村正處在溫飽向小康過渡的階段,廣大農民不滿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舊有生活方式,他們不僅要求生活要富足殷實、居住條件要改善,更要求文化生活要豐富、健康水平要提高、社會服務設施要配套。所有這一切,不僅要求物質文明有一個大的發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個大的發展。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決不能只顧物質的豐富而不顧精神的建設,從而延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房的前進步伐。

2、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要在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原創: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軟。”從長遠看,實現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農村始終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把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來抓。

眾所目睹,近年來我國農村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加強鄉風文明建設顯得尤為迫切。由于長期受到小農經濟意識的影響,一些農民還存在著封建落后思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繁榮。對此,我們務必正視現實,在農村廣泛進行以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為主要內容的鄉風文明建設,開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教育,使農民掌握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提高科技文化素質,進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3、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是農村安定穩定的重要保證

鄧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可以說,農村穩定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政策卓有成效,農村改革深得人心,農村政治穩定、人心安定。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鄉風文明建設是離不開的,因此,我們更要始終堅定不移地以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為抓手,正確處理改革過程產生的利益矛盾,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了解農民、關心農民,把農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使農民切實從改革中得到好處,滿足農民安居樂業的愿望,從深層面解決改革中產生的問題,保證農村社會的安定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主要問題

鄉風文明本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問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較之文明城市創建,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鄉風文明的形成缺乏硬件。特別是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現有資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例如農村圖書室、閱覽室、活動室、籃球場24個,僅占城市的6%-20%;大部分農民缺少休閑場所也基本沒有休閑意識,休閑娛樂幾近空白,文化生活貧乏,精神生活貧瘠。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于鄉風文明的基本要求相距甚遠。

2、村常住人口發生改變,鄉風文明建設主勞力缺失。莘口鎮一名干部形容村里留守的常住人口為“3、6、9”人員,即三八婦女、六一兒童和九九老人等婦少老弱病殘。村里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向城市就業轉移,或打工或經商形成勞務經濟,其勞務效益是部分農民家庭的經濟支柱,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所在村經濟的發展。但大量有文化的主勞力外移,不僅阻礙了村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提高,還使新農村建設、鄉風文明建設失去了主力軍。

3、農村教育存在“空洞”,鄉風文明的希望值降低。因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小孩一般留守隨其祖父母輩生活,隔代撫養現象普遍。而祖父母輩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孫子輩的養育僅限于溫飽和平安,學習成績好壞無所謂,孩子缺少家庭輔導、家庭管教和家庭溫暖。調研中鄉鎮學校老師普遍感到“留守”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難度增大。加上讀書無用論不良思想的沖擊,目前我市初中輟學人數較多,輟學率超標,輟學形勢嚴峻。孩子自身厭學是輟學原因之一。有的鄉鎮輟學青少年集結城區拉幫結派“劃片”從事不良活動,違法犯罪率呈上升態式。相對于想方設法把孩子送進較好學校的市區居民而言,農村教育早已輸在課堂之外的起跑線上,勤奮好學的農村學生只是農村中的為數不多的佼佼者。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昧的,沒有文化的農村同樣也是愚昧的,這與新農村建設基本內容的鄉風文明是相悖的。歷史造成祖輩沒文化,當今父輩去打工,孫輩教育少,鄉風文明的希望無處可托。

4、打牌賭博現象普遍存在,文明鄉風缺少形成氛圍。據了解,農民閑暇時間除了看電視外,喜好打牌者比例較大。打牌易學,老少皆宜,不限時間,不擇地點,婚喪嫁娶,逢年過節,勞動間隙,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即可開戰。極少數人不務正業,以抹牌賭博為生;個別鄉鎮有固定點聚眾大賭。因抹牌賭博致貧、引起家庭矛盾和社會治安問題的現象時有發生。小打小賭帶來的好吃懶做等不良習氣嚴重影響文明鄉風的形成。

5、農村保障機制不夠完善,貧困人口影響鄉風文明。政府現有社會低保體系以及有關部門各類相關活動和載體覆蓋面有限,在農村的覆蓋率很低。相對于廣大貧困弱勢群體,只是杯水車薪,救急救不了窮。農村一些孤、老、弱、病、殘、貧等弱勢群體的處境一時難以從根本上得到改變。有貧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

6、村容村貌長期臟亂差,鄉風文明缺少必要條件。遠鄉僻村較少去且不論,只從近效村就可略見一斑。農民房前屋后隨處可家畜家禽糞便和污水坑,村里無公廁,只有簡陋的“旱廁”甚至隨處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臟亂差是鄉風文明中一個長期存在較難解決的基本問題。

究其鄉風文明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應該有二方面。一方面源于客觀,主要在于農民多是以家庭為單位分散從事農業活動,家居生活環境較之以前大有改善,但對村路面上的污水坑和到處日積月累的垃圾司空見慣,村里的公共環境、公共衛生無人治理。另一方面源于主觀。其一是基層有的領導干部把鄉風文明建設與經濟工作對立起來,認為鄉風文明建設是“軟指標”,沒有認真抓,農村基本處于放任自流狀態。其二是黨員干部示范不夠。“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基層黨員干部是群眾的組織者、領導者,又是群眾的思想行為的典范。基層黨員干部思想、道德、行為、作風的好環直接影響著群眾。其三是職能部門作用發揮不夠。隨著電視等大眾媒體的突飛猛進發展,農民有了電視也對電影失去了興趣,農村電影隊“樹倒猢猻散”。鄉鎮雖有文化中心,但設施簡陋,沒有充分發揮作用。鄉村級體育組織幾近空白,有關部門組織的“三下鄉”活動雖轟轟烈烈,畢竟每年只有一次。其四是資金投入不夠。導致鄉鎮建設和中心村建設發展不快,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不夠;

三、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1、增加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經費,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保障。按省文明城市創建測評體系要求,把文明村鎮創建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增加各項精神文明創建經費投入,使科教文衛體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專項資金投入增加的幅度與財政收入成正比增長。

2、實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項目化,促進鄉風文明建設正常化。按創建標準把創建工作具體分解小項,成立項目組,明確責任人,建立考評制度,把任務完成情況納入鄉鎮班子成員、單位負責人年終考核的重要內容。并以聯席會形式定期分塊落實村(居)、所(站)、學校、部門的組織創建工作,使各項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成為和經濟建設一樣必抓的工作。在鄉鎮逐步推廣城市創文明行業的做法,在“七所八站”建設文明窗口,列入績效考評,樹立主動為農民群眾服務意識。以基層第一線工作人員的文明服務行為向農民群眾廣告鄉風文明。開展各種共建活動,村與鄰近企業、部隊、單位掛鉤,聯合改造共用村道或公路;聯合開展聯歡活動,增進聯系,密切關系;聯合設立治安聯防崗點,實行24小時值班制,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禁止封建迷信和“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有效治理封建迷信和賭博惡習的同時,促進村民人際關系和諧;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雙方資源,促進共建發展,推動鄉風文明。

3、完善家校聯系制度,彌補農村教育“空洞”。學生的文明行為直接影響村民的文明行為,是鄉風文明建設的“后來人”。我市農村青壯年外出導致留守學生的大量存在,客觀上使學校成為“留守”學生成為“問題生”。學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場所,對留守學生尤其重要。在職責上責任上要求村校必須切實落實縣政府相關規定,完善家校聯系制度和控輟保學機制。除對孩子正常教學外,應輔之更多的關愛,彌補孩子缺少的家庭輔導、家庭管教和家庭溫暖。切實落實縣政府關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規定,杜絕因貧輟學現象。同時,加強基層關工委工作,動員更多農村“五老”加入與青少年結對子的隊伍中來,幫助青少年學生堅持學習、健康成長。

4、建立一支鄉風文明建設隊伍,立足鄉村建設文明鄉村。應該盡可能恢復農村癱瘓的一些文化組織,發揮作用就一定會有成效。如:文化站、電影隊、體育協會、村文化室等,并對相關文化人實行歸口管理,防止名存實無。市有關部門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應由“活動”向長年化過渡,利用基層站所,就近指導就近服務農村、農民。同時,選準活動載體,深化文明村鎮創建工作,整合民間藝術資源,花燈、武術、樂隊等組建成幾支常年活躍在民間的特色群眾文藝隊伍,“農民演給農民看”,豐富農村文化生活;通過鄉鎮農體協組建籃球、乒乓球、羽毛球、門球、象棋等業余運動隊和村級有傳統特色的秧歌隊、舞獅隊、拳術隊、銅管樂隊、農民藝校等,堅持常年開展活動,提高農民群眾參與率,以量取勝,打牌賭博的人然會減少,形成鄉風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注重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動員和鼓勵一部分在外打工先富起來的農民“精英回流”回鄉辦廠,讓這部分人也成為鄉風文明建設的生力軍,帶動文明鄉風的形成。

5、黨員干部發揮帶頭作用,做文明鄉風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鎮村兩級議事規則,配套制定黨政班子成員目標責任考評管理辦法、機關干部崗位工作管理辦法、村主干考核管理辦法等系列量化考評激勵機制,促進干部帶頭。推行流動辦公、村校協作、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等一系列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制度和發展黨員事前公示制度、駐村記事備案登記制度、干部聯系卡制度等經驗,接收群眾監督,帶動鄉風文明。

6、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動,為鄉村洗出一張文明“臉”。以創建文明村鎮為載體,組織開展整治農村公共環境衛生,原創:生活環境公益活動,發動群眾義務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溝,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農村長期以來臟亂差問題。有條件的村建議組建村級環衛隊,制定相關管理規定和村衛生公約,實行“七所八站”和集鎮村分段包干鎮區衛生的管理責任制,推行居民區門前衛生、綠化和秩序“三包”制度。或組建農村志愿者隊伍,通過學校、婦聯、老人協會等組織學生、婦女開展義務勞動,“自掃門前雪”,配合鄉鎮村開展“臟、亂、差”問題綜合整治。或建立農戶輪流保潔制度,適當補貼,逐步實現鎮容村貌長效保潔。村民的文明習慣,也將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養成與提高。

7、發揮農村“五大員”作用,加強農民思想道德教育。一抓“五大員”。由有關部門牽頭組織對農村農民技術員、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協管員、計生協管員、鄉村醫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協管員隊伍狀況進行普查建檔,通過鄉鎮黨校培訓、支部培養、黨員聯系人幫扶等方式,把不是黨員的"五大員"培養成黨員;通過農函大、農廣校等農業科技知識培訓,把"五大員"中的黨員培養成村里致富帶頭人;讓"五大員"中的入黨積極分子、黨員致富能人列席村兩委會議、參加公益事業建設、參與管理村組事務等,把"五大員"中的黨員致富能人培養成村級后備干部。通過“五大員”影響、帶動一方村民,對農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二開展活動。組織開展“美德在農家”系列活動,通過創星評戶、建立功德榜、道德評議、評選“和諧農家”和孝親敬老模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鄉風民風。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結合計劃生育、家族觀念、道德觀念、鄰里互助、公共衛生等內容,正確引導民俗活動,倡導移風易俗。三依托學校。制定和完善在學校落實全員德育,每一位教師“為人師表”首先做好德育實踐者、學生良好品行的示范者和教育者,以“學生帶文明回家”影響家長乃至村民的品行,促進鄉風文明。

8、建立健全鄉風文明長效機制,真正實現鄉風文明。據中央有關精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農村的有機結合,必須建立協調機制,協調發展。鄉風文明與“二十字”目標的其余幾項相比較,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項“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工作,做好這項工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是不可少的。也就是說,鄉風文明建設要與制度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制度建設保證鄉風文明建設常抓不懈,農村精神文明才能長足發展,鄉風文明建設才能始終與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一致。在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我們要及時總結鄉風文明建設的先進經驗,不斷完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常規程序,制定較為完備的指標體系,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從而逐步實現鄉風文明建設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綜述,相對于流光溢彩的城市,農村是脆弱的,勤勞樸實的農民起早貪黑,打工或務農也僅僅為生存圖溫飽。據了解,三元區一個打工工日只能掙30來元錢,相當于要擔運一萬多斤泥沙,幾乎是一滴汗水才換一分錢。看著這些浸著汗漬的錢輸在了牌桌上,捐獻給了神和佛,辦了紅白喜事酒宴,而基本不投資孩子讀書。所以,在創建文明城市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鄉風文明的推進。只有農村文明了,才可以說這座城市是文明的。抓鄉風文明建設,也就是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只要各級政府重視,真抓實干,猶如科學的支點撬動一個有力的杠桿,就能提高農民群眾的文明程度,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改變農村生活環境,讓農民文明、禮貌、意氣風發,以富足的精神投入勞動致富奔小康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