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鄉鎮發展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07-19 17:38: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鄉鎮發展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城鎮化發展;農民增收;影響;建議
中圖分類號 F2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5-0316-01
農村城鎮化簡稱“城鎮化”,主要指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向以工業為主的經濟轉變,以及農村社會形態向社區等城市社會形態轉變的過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聚集,以城鎮人口占區域總人口數的比例表征該區域城鎮化發展水平的高低,如果比例增高,說明城鎮化水平相應提高。大力推進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可有效促進廣大農民增產增收,轉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對于構建社會、經濟結構新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著力解決我國城市化嚴重滯后問題,以及城鄉人口比例嚴重失調問題,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徑。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70%,城鄉差距逐漸縮小,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
1 城鎮化發展對農民增收的影響
從我國多年來農民經濟收入結構來看,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包括農產品收入、外出務工等經濟來源。然而近年來,農產品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比例越來越低,原因是從事種植生產勞動強度大卻往往收入微薄,而農民到城市務工卻可以相對賺取更多酬勞。因而更多的農民選擇進城務工,導致農民中務農的人數不斷減少,大量的土地被閑置。許多學者認為,農村城鎮化發展是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選擇。要增加農民收入就必須解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問題,而加快發展城鎮化速度是有效解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的關鍵[1-2]。
1.1 城鎮化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有效轉移
大量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在城鎮化過程中解決就業問題,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農村大約有1.5億剩余勞動力,同時每年還在繼續增加,只有通過發展城鎮化,才能使剩余勞動力得以轉移,農民才能實實在在提高收入。
城市需要大量的服務行業人員,比如飯店需要服務員、家庭需要家政人員、建筑工地需要建筑工人、城市的清潔需要清潔工等。城市可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這些崗位所創造的經濟效益是傳統農業無法比擬的。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發展城鎮化可以有效轉移大量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豐富農民經濟收入來源,提高農民整體收入水平。
1.2 城鎮化可以節約土地,增加農民農業收入
農村城鎮化過程可以節約大量的土地,用于農業發展,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首先,城鎮化使得大量的農村居民涌入城市,進入城市生活居住,改變農村一家一個小院的生活方式,進入城市集中的樓房居住,從而節約出大量的耕地。其次,城市的各項基礎設施和政府服務都優于農村,這對于鄉鎮企業的發展也非常有利。城市集中居住形式與農村傳統居住形式相比可以節省將近80%的土地。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節約出來的土地可以用于規模化農業生產,有利于推動農業的產業化與市場化發展,可大大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促進農民增收[3-5]。
1.3 城鎮化發展可提高農產品的需求度
城鎮化發展促使大量的農民進入城市居住,新增加的城市人口會刺激城市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提高。老百姓的吃、穿、用、住等各方面需求水平也會提高,特別是飲食需求會大量增加。城市農產品數量和種類需求的增加也間接給農民帶來了增加收入的機會。其次,根據經濟學原理,當產品供大于求時,產品的價格會下降,而當產品供不應求時,產品的價格就會升高[6]。當城市對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原有的農產品數量不變的情況下,農產品的價格也會有一定的上漲,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農民的收入。
1.4 城鎮化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從我國各大城市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城鎮化發展促使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例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原來城市的近郊,現在都變成了城市的一部分,甚至有的地區成為大城市的衛星城。這樣的發展過程,使得原來的農村居民,逐漸變為城市居民,同時享受到城市的各種便利條件和設施。在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農民受城市文化的影響,會自覺地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和文化素質,從而有利于農民找到更好的工作,社會也會提供給他們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使農民的收入增加。
2 加快城鎮化建設的建議
2.1 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充分吸收勞動力
城鎮化的發展會增加許多就業崗位。比如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工人,第三產業更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會促使大量的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聚集,使務農農民大量減少。同時城鎮化的大范圍推進也會促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農村人口大量轉變為非農業人口,也有利于使農民的收入增加速度與國民總體經濟增長速度相協調。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會產生大量的工作崗位,同時也需要大量的農業人口來填補勞力的匱乏,既可促進農民增收,又可促進第二、三產業高速發展,因而不斷提高城市化率是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途徑[7-8]。
2.2 改革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為農民增收提供保障
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雖然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們的戶口還在農村,這使得農民無法享受到與市民同等的社會福利待遇。比如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問題,就是一個由戶口引起的綜合問題。只有對當前的戶籍制度進行改革,讓農民不管在何地,都能夠享受到與在家鄉一樣的待遇,享受到與市民同等的福利,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那么農民才能夠安心地在城市工作。此外,還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對聘用農民務工人員相關企業的監督管理,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水平,保證他們的合法權益。
2.3 提高農民素質,增強就業能力
城鎮化的建設需要大量有技術和高素質的人才,然而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進入城市就業的范圍比較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向城市的轉移。研究表明,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對農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城鎮化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受教育水平越高,勞動收入的抗干擾力和抗波動力越強,對城鎮的適應能力就越強。因此,政府應該加強農村教育,開展針對農民的職業技術教育活動。為農民學習先進的知識技術提供平臺,提高城鎮化發展的效率。政府應加大在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的財政投入,從整體上提高農民的知識技能與綜合素質,擴大農民就業面,加速農民向城市的轉移[9-10]。
2.4 因地制宜選擇城鎮化道路
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區域發展不平衡,需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城市與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各地需根據實際發展水平與區域特點確立合理的城鎮化發展目標,因地制宜地制定發展策略,促進城鎮化發展的同時發揮區域優勢,實現城市與農村的健康協調發展[11-12]。
3 參考文獻
[1] 曾健民.發達國家農民增收政策及效果評價[J].經濟縱橫,2002(7):41-43.
[2] 廖丹清,郭慧伶.城市化對減少農村人口、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J].中國農村經濟,2002(11):79-81.
[3] 郭非凡.加速農村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之根本[J].江西社會科學,2000(11):147-150.
[4] 李宏岳.城鎮化與農民增收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11(4):60-61.
[5] 朱照陽.提高城市化水平是農民增收的關鍵舉措[J].安徽農學通報,2009(8):11,52.
[6] 林鋒峰,魏遠竹,謝志忠.福建省城市化與提高農民收入的實證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18-121.
[7] 彭騰.城市化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13-15.
[8] 張壽正.關于城市化過程中農民失地問題的思考[J].中國農村經濟,2004(2):45-50.
[9] 范力勇,趙美夫,吳明.城鎮化發展中城市土地供應有關問題的探討與分析[J].價值工程,2011(16):289-290.
[10] 趙玉紅.促進遼寧城鎮化發展的財政政策選擇[J].農業經濟,2012(6):105-106.
篇2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思考;建議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的客觀要求,是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手段。而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關鍵是推進土地向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一、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
近年來,我縣在穩定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通過大力宣傳、政策引導、強化考核等措施,土地流轉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流轉特點來看,目前我縣土地流轉已由過去的轉讓、互換為主逐步向出租、轉讓、互換、入股等靈活多樣形式轉變。從流轉用途上看,我縣土地流轉主要用于建設糧食功能區和發展花卉苗木、水果、蔬菜、食用菌等農業產業,也有部分結合了觀光農業,建設休閑農業示范園區等。雖然我縣土地流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著思想認識不到位、流轉行為欠規范、規模流轉難度大等問題,需在加大宣傳力度、規范流轉行為、深化政府服務等方面深入思考,積極引導,努力推進。
二、推進我縣土地流轉的思考和建議
為進一步加快農業現代化和城鄉統籌發展,現就推進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工作,開展以下思考和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土地流轉認識。大力宣傳我縣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先進典型和經驗做法,宣傳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精神,讓廣大農民提高對土地流轉的正確認識,能依法有序地開展土地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戶采用委托流轉、股份合作等方式整村整組整畈集中連片流轉。
2.嚴格依法有序,規范土地流轉行為
(1)加強對土地流轉合同的規范管理。土地流轉合同使用統一規范的合同文本。內容包括:一是流轉期限不得超過承包期剩余年限,同等條件下原承包方享受優先承包權;二是土地流轉不得改變土地農業用途;三是流轉價格及支付方式由雙方協商并逐年遞增;四是合同應明確流轉期滿后,續約或不續約的條件。
(2)加強土地流轉合同的檔案管理。各村要落實專人,妥善保管土地流轉合同,鄉鎮要建立土地流轉清冊,及時記載土地流轉情況,并做好土地流轉合同收集、整理和立卷歸檔工作。
3.深化政府服務,夯實土地流轉基礎
(1)積極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完善工作。在二輪土地承包及完善的基礎上,按省市統一要求和部署,在開展試點,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全縣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完善工作,為進一步推進全縣土地流轉工作奠定基礎。
(2)探索建立土地流轉經營權登記管理制度。根據淳安縣實際,建議對集中連片20畝以上、流轉期限5年以上且簽訂規范土地流轉合同的各類規模經營主體發放土地流轉經營權證,使農業經營主體有向銀行貸款的抵押擔保物,為拓寬農業融資渠道提供支撐,維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
4.建立保障機制,維護農民土地權益。加快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制定和完善有效引導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措施,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1)開展土地流出農民就業培訓和援助制度。建議加強對土地長期流轉農戶的就業技能培訓,積極幫扶創業就業,促進流轉農戶轉業轉崗。對長期全部流轉土地的農戶創辦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在稅收上給予優惠政策。對全部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且流轉期限10年以上的大齡人員(男55周歲、女45周歲以上)作為就業困難人員,經鄉鎮證明,縣人社部門審核,按相關文件規定享受縣有關扶持政策。
(2)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制度。探索建立農村土地流轉風險保障機制,專項用于補償因經營主體無法履行合同給流出農戶所造成的流轉費損失。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由縣、鄉鎮兩級財政土地流轉風險補助資金、村土地流轉風險準備金和土地流入的經營主體土地流轉保證金組成。縣、鄉鎮兩級土地流轉風險補助資金由縣、鄉鎮兩級財政分別按一定標準安排,并列入縣鄉年度財政預算。村土地流轉風險準備金由村按一定標準提取,并上繳鄉鎮統一專賬管理。土地流入的經營主體土地流轉保證金按一定標準向村集體交納后,由村上繳鄉鎮統一建立專賬管理。
(3)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加大對仲裁機構建設的經費投入,切實解決仲裁人員編制、工作經費等問題,將仲裁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障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工作的順利開展。
5.創新服務載體,完善土地流轉平臺
(1)進一步健全縣、鄉鎮、村三級管理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縣鄉兩級土地流轉信息平臺,增強縣、鄉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組織的服務能力,保障土地流轉工作有序開展。各鄉鎮確定專職信息員,負責做好土地流轉供求信息的搜集、和招商工作,促進土地供需有效對接,推進土地規范有序流轉。
(2)探索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探索依托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推進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積極引導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內的農村各類產權資源流轉進入農村產權公共交易平臺進行公開交易。建立縣和鄉鎮分級辦理機制,規范產權交易流程,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的監督與指導。
6.強化政策扶持,促進土地規模流轉
(1)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一是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按照“主體職業化、規模適度化、管理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經營市場化”的要求,著力培育發展高標準、高效益的家庭農場,積極開展示范性家庭農場創建活動并給予資金扶持;二是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繼續開展以“管理民主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安全化、營銷品牌化”為內容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加強督查和指導,提升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水平。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進一步推動土地流轉。
篇3
大烏江鎮是于1999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后開始新建鎮,轄9個村,現有9483戶35296人。經過縣、鄉兩級的努力,烏江北岸已初具規模,現城鎮區人口1000人左右,城區街道僅有不足300米的公路街道。20__年建成了烏江碼頭,并對烏江航道進行疏通,箐口、涼風處于鎮政府兩端,且已具備一定的集鎮規模,城鎮建設初步形成兩頭拉中間的格局。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大烏江鎮要想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刻不容緩。但大烏江鎮的城鎮建設面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建鎮時間短,起步晚,“人氣”、“商氣”不旺。大烏江于1999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鎮政府所在地的城鎮建設較其他9個鄉鎮而言基礎最差、起步最晚、時間最短(其建設是在只有幾戶住戶的基礎上開始建設),還沒有集鎮發展必備的“人氣”、“商氣”,城鎮效應未能充分表現出來,從而制約了大烏江的發展。由于建鎮時間不長,城鎮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到20__年底,鎮政府所在地的集鎮人口僅1000人左右,僅有不足300米的公路街道,加上經濟基礎薄弱,市政設施條件差,吸引力不強,難以將人流、物流、信息流向城鎮集中,不能形成聚集和輻射效應。
2、自身財政困難,投入不足,加之基礎設施欠帳多,拖了小城鎮建設后腿。城鎮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針對大烏江而言,資金投入是城鎮建設的瓶頸。大烏江鎮歷史以來以傳統的農業種植為主,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烤煙面積逐年減少,“支柱”不“支”的現象日益凸顯,鄉鎮企業屈指可數,財政稅收主要靠農業,現行的財政體制又使鄉鎮財政僅勉強保證干部職工工資,無力再搞建設,特別是在搞原涼風鎮的城鎮建設后,原有的市政建設在新建大烏江鎮后已不適應新城鎮建設的需要,增加了全鎮的財政負擔,對于一個地方財政收入僅200余萬元的鄉鎮來說,在一個全新的基礎上搞城鎮建設舉步維艱。
3、遺留問題多,影響了城鎮建設工作的開展。在大烏江鎮政府所在地,有諸多的遺留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如204省道改道用地糾紛,使10余戶農戶部分或全部耕地被占用,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后未能得到妥善解決。又如20__年修建大烏江鎮集鎮南岸街道大堡坎,造成回龍場村民組16戶耕地共43畝無法耕種。諸多的遺留問題影響了政府正常工作的同時,也影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進而使城鎮建設受到極大的限制。
4、缺乏產業支撐,小城鎮建設發展動力不足。產業是城鎮化發展的不竭動力,新的城鎮所在地由于還沒有建立適合發展的支柱產業,全鎮始終沒有脫離農村產業結構特點,即第一產業比重過大,二、三產業規模偏小甚至是微不足道。屈指可數的幾個鄉鎮企業分布在涼風村,駐地分散,對新的城鎮地來說影響了集鎮的規模化,從而使城鎮化建設缺乏產業支撐,發展動力不足。
5、缺乏主動權,城鎮建設失去主動性。受資金、土地的限制,城鎮建設顯得被動,缺乏主動性,在無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城鎮建設用地全部被縣國有投資公司控制,在建設用地上沒有自,不論是資產置換還是土地開發融資,想搞城鎮建設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加快大烏江鎮城鎮建設的建議
1、改革我縣現行土地征用體制。鼓勵走市場運作,多元投資,建設、經營城鎮的道路,以拓寬融資渠道。要促進大烏江鎮的城鎮建設,建議縣委、縣政府改革現行土地征用體制,把城鎮建設用地部分或全部放權于鄉鎮,由鄉鎮在建設中結合現行市場自主、合理地搞好城鎮建設用地的開發,使鄉鎮靈活、自主地實現土地開發融資,更大限度地把土地開發資金回投到小城鎮建設上來,實行以地生財、以財建鎮,滾動開發。同時也使鄉鎮在獨立操作中能自覺增強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鎮建設投資體系,以土地融資、出讓公共設施經營權、財政貼息貸款等途徑,吸收社會投資和外資,來籌措城鎮基礎建設資金,以緩解城鎮建設資金短缺的矛盾。
2、加大政府對小城鎮建設投入力度。大烏江的城鎮建設僅靠自身的力量在短時期內難以實現建設任務。因此,建議縣委、縣政府區別于其他鄉鎮,在建設資金上加大對大烏江集鎮建設的投入力度,在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于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上,做到逐步有所增加;同時建立大烏江小城鎮建設資金專戶,做到專款專用,并努力通過管理辦法的制定來規范使用方法。其次,應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從政策上鼓勵國家、集體、個人、外商等共同投資,全方位調動小城鎮建設積極性。
3、出臺優惠政策,增強小城鎮聚集程度。聚集效益是小城鎮的一個本質特征,小城鎮經濟效益隨著人口規模的增加而增加。發展小城鎮要重視聚集人氣,把重點放在吸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小城鎮轉移上來,大力吸引外地能人商賈在本地落戶,提高非農業人口的數量,提高小城鎮的質量。結合大烏江乃至全縣的實際,建議可以通過幾種形式進行小城鎮人口聚集:一是在實行易地扶貧搬遷時,可以用自動選擇的方式讓搬遷戶選擇進城鎮地;二是進行構皮灘電站的移民搬遷時,鼓勵移民戶遷入;三是從戶口、土地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農民遷入城鎮建設區等。
同時要充分發揮集水陸運輸于一體的優勢,著力聚集商氣,以水陸兩運貨物和農副產品交換等為主體,逐步建設商貿區,同時建議縣委、縣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凡在大烏江鎮投資經營的企業、商賈、住戶在一定年限內實行稅費先收后返,鼓勵廣大城鄉經營戶和外地經商人員到大烏江投資、經商和落戶,進一步吸引一批市場效益好、有產業帶動效應的企業到大烏江投資興業,以聚集“商氣”,從而帶動和促進城鎮建設。
篇4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存在的問題思考 科學規劃 建議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小城鎮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的重要節點,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融合點。為進一步提升全州人居環境,改善鄉鎮發展面貌,為人民群眾營造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舒適、高效便利、特色鮮明的人居環境,加快全州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步伐,樹立“生態立州、環境優先”的發展理念,以建設“美麗彝州、宜居城鄉”為主題,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城鄉并重、共同進步,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分類實施、整體提升,明晰責任、統籌推進”為主線,結合楚雄州鄉鎮規劃建設和供水、排污、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情況和存在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建議。
一、楚雄州鄉鎮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鄉鎮規劃編制時間較早,層次不高,缺乏系統性、綜合性、地方民族特色,無相應的專業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規劃指導性不強,不適應今后鄉鎮發展的需要。
(二)大部分鄉鎮集鎮供水設施和服務質量不高,水源不足,供水水質標準低,自來水管網嚴重老化,集鎮生產、生活用水困難;鄉鎮無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環境衛生差;縣市級財政對鄉鎮的供水、排污、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項目扶持力量有限,項目資金籌措困難。同時,市場化運作的能力不強,鄉鎮供水、污水和垃圾處理項目全靠政府組織建設管理,操作管理經驗和能力有限,運行管理不規范、服務質量差。
(三)鄉鎮市政道路基礎設施差,路燈、綠化、給排水、電力通訊、環衛設施不齊、老化。
(四)土地報批困難,鄉鎮建設用地指標有限,無法滿足鄉鎮建設發展需求。
(五)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集鎮開發建設進度緩慢。
二、對下一步鄉鎮規劃建設的建議
鄉鎮是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城鄉規劃,以規劃為龍頭,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探索統籌城鄉發展新機制,促進農村人口向中心村、鄉鎮、城市梯度轉移,向非農產業轉移,提高農村人均占有資源,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推動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為動力,發展特色產業、完善功能設施、加強社會治理為重點,通過政府推動、政策扶持、市場運作,增強鄉鎮連接城市、承載人口和輻射帶動能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不斷提升鄉鎮建設和發展水平,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載體,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著力點,提高城鎮綜合競爭力,促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針對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建議:
(一)科學編制規劃。啟動新一輪重點鄉鎮總體規劃修改,以縣域體系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結合交通區位、自然資源、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等特點,科學定位鄉鎮在縣域體系中的相應職能,合理確定鄉鎮的性質、功能和建設規模,合理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編制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鄉鎮建設發展模式。
(二)完善鄉鎮功能。按照城鄉統籌、區域共享、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強鄉鎮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鄉鎮綜合承載能力;加大鄉鎮建設投入力度,以路網為引領,加快鄉鎮道路、供排水、供電、供氣、污水垃圾處理、環境綠化、保障性住房等設施建設;加強教育、文化、衛生、廣播電視、科技、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鄉鎮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強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服務網絡、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網絡、農副產品市場購銷網絡建設,加快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
(三)發展特色產業。立足資源優勢和條件,根據各自特色確立明晰的產業發展思路,按照相對集中、資源優化配置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培育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壯大鄉鎮域經濟實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建立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積極發展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等產業,培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建設。依托旅游景區、歷史文化名鎮和民族村寨,發展文化旅游業及休閑、娛樂、餐飲、購物等產業。鼓勵、引導民營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創新型小微型企業聚集到鄉鎮創業發展。鼓勵農民進鎮務工、經商辦企業,引導農民由一產向二、三產業轉移。培育發展工礦型、商貿服務型、農產品加工型、旅游觀光型等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經濟強鎮。
(四)加強社會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鄉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落戶限制,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切實保障進城農民的合法權益,引導農村人口向鄉鎮和中心村梯度轉移。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農民成為城鎮居民后,在就業、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等方面享受當地居民同等待遇。
(五)提升人居環境。積極開展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加大鄉鎮環境治理力度,探索融資、建設和經營管理新模式,新建和改造提升鄉鎮的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農村集貿市場,以沿街建筑立面控制、綠化美化、環境衛生等為重點,加大集鎮面貌整治力度,著力打造一批產業發展、環境優美、適宜居住的特色小鎮。統籌協調好住宅小區、商貿街區、產業園區布局,積極推廣節肥節藥節水技術,推廣集約、高效、生態畜禽養殖技術、推廣使用沼氣、燃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強化河流、水庫和飲用水源地水資源保護,有效控制工業、農業、生活污染。加強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等資源的保護管理,加強對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切實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建筑、特色民居等文化遺產。
(六)積極探索建設農村綜合體。按照“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互動、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要求,圍繞農民安居樂業,依托“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從城鎮周邊入手,科學規劃,積極探索建設一批農村綜合體,努力建設聚居適度、產業優化、功能完善、城鄉融合、環境優美、管理民主、社會和諧的新型農村社區,積極構建縣城、中心鎮、農村綜合體和美麗鄉村相協調的新型城鄉體系,盡快形成城鄉統籌、產村相融、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積極引導農戶適度集中居住,形成農村綜合體的基礎載體;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強化農村綜合體持續發展支撐;加快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增強新農村綜合體功能;著力創新農村基層治理機制,促進農村綜合體社區建設;切實做好環境治理和保護,提高農村綜合體發展環境和人居環境質量。
(七)保障鄉鎮建設用地。一是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力度,確保耕地占補平衡;二是認真清理空心村、工礦、磚瓦窯廢棄地,大力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努力實現“城增村減”、集約利用土地,著力解決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的問題;三是認真做好建設用地報批工作,不斷加大建設用地儲備數量;四是加強拍賣集鎮的國有土地,快速回攏資金建設基礎設施。
(八)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居民到鄉鎮建房購房。在統一規劃、統一基礎設施配套、統一建筑設計、統一建筑風格的前提下,引導農村有條件的居民到鄉鎮或中心村自建住房。農村居民到小集鎮建購住宅,對自愿退出舊宅基地進行整理復墾的農戶,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進行補償,獎補經費可從使用“城增村減”建設用地周轉指標產生的級差收益中列支;同時可享受政府對農村居民建房的各種補助政策。進鎮經商、創業和投資達到一定比例的農戶,可享受建房住房補貼和貸款貼息的扶持政策。
(九)創新房地產開發機制。積極培育和發展集鎮房地產市場,鼓勵有實力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在鄉鎮開展房地產成片綜合開發;支持鄉鎮商品住房消費,促進鄉鎮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對鄉鎮房地產開發建設相關規費,凡符合國家、省、州減免政策規定的給予減免。
(十)搭建融資平臺。一是加快鄉鎮國有土地的開發力度,促使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的轉化,將資金用于發展建設,來優化和提升集鎮功能。二是引進民間資金參與建設,大膽吸引社會閑散資金,打破公共設施建設上的各種壟斷,放寬民間資本準入條件和準入領域,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政府無力投資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實行有償使用,積極引導農民、企業向集鎮聚集,逐步建立起個人參與集鎮建設的多元投入機制,實現小集鎮自我擴張、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
(十一)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透明規范的鄉鎮建設投融資機制,對鄉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進行統一融資、綜合開發、滾動發展。引導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機構加大對鄉鎮建設的支持力度。構建和完善農村金融組織服務體系,推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等新型金融機構的設立和發展,拓展金融服務領域。積極創新消費信貸產品,擴大有效擔保物范圍,將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房產權“三權”作為農村抵押貸款融資抵押物,拓寬農民貸款融資渠道。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貸款的各項配套政策,開展農民和農民工住房貸款業務,為鄉鎮居民擴大消費提供融資便利。
(十二)創新管理體制。一是在理順職能的基礎上進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會化和民主化的新型集鎮管理體制,強化服務功能;二是健全鄉鎮規劃建設管理隊伍,督促各縣市鄉鎮人民政府組建機構,落實專職人員,使其保持穩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鄉鎮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實現從隨機管理到規范管理、從突擊治理到長效管理的轉變,努力把鄉鎮建設成為干凈整潔、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
結束語
小城鎮建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重要選擇,是城市建設的補充,是地方鄉鎮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新形勢下,小城鎮規劃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小城鎮建設的內涵更加豐富,任務更加艱巨。因此。在小城鎮規劃建設中,應從本地實際出發,提高對城鎮規劃建設的重要性認識,精心組織、科學規劃及時解決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加速小城鎮建設進程,促進小康社會全面建成。
參考文獻:
[1] 王克強、馬祖琦、石憶邵.城市規劃原理[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1
[2] 張京祥\羅震東.中國當代城鄉規劃思潮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3]曹宗敏.新時期小城鎮建設如何發展[J]城市管理2006(3)
篇5
富樂鎮位于羅平縣最北端,地處三縣(區)交界。東臨富源縣富村鎮,南連羅平縣老廠鄉,西至麒麟區東山鎮,北與富源縣竹園鎮接壤。距縣城97公里,總面積208平方公里,轄桃源、必米、法本、樂峰、新沙河、雞場、半坡、阿洪、紅巖、河外10個村民委員會和天水、富樂、菜園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鎮有耕地面積35304畝,其中水田5770畝,人均耕地0.8畝,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35人。經濟作物種植面積4.8萬畝,其中:烤煙面積1.5萬畝,油菜籽面積3.3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644元。
二、富樂鎮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農機具購置加大投入,黨委、政府“強基礎,重民生,促發展”的重要決策引導,農村農業機械化得到快速發展,從小型微耕機到大中型耕地機,富樂鎮的農業機械擁有量有了跨越式發展。截止今年7月底,全鎮微耕機從原有的16臺增加到今天的296臺。全鎮現有大中型旋耕機37臺,現有排灌臺(點)12處,全鎮農業機械總動力1.25萬千瓦。全鎮機耕機整率達43%,機播、機收已在逐年推廣,尤其是烤煙地、油菜地等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
三、富樂鎮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農業機械利用率低,農機具維修保養不到位
“有機戶無田種,無機戶種田難”。這種現象使得農機具的利用率不高,建議鼓勵無機戶把農田“托管”給有機戶,推動土地流轉,讓農機大戶變成種糧大戶,讓有產業的農民不再為自己的幾畝田操心,輕裝上陣,專心自己的產業。還有一種情況是由于農機具沒有得到很好的維修保養,在農忙正準備作業時“趴窩”,也降低了機械利用率,建議農業機械銷售商增加售后服務,特別是享受國家惠農補貼資金的農機具,不是“一賣了之”就完事了。
2.農機合作社有待進一步加強。
富樂鎮現目前還沒有正規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都是單兵作業,個人結算,各自為戰。戰斗力不強,凝聚力不夠,制度不完善,建議本著農機戶自愿,組建有特色、小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以“托管”、“代管”本組、本村的閑散田為主,實行規范化、規模化農業機械作業,增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國家農機購置惠農補貼指標偏少。
因國家政策的利好因素,加上這兩年氣候干燥、土質變硬,牛耕比較困難,所以現在農村購買各類農機具的熱情持續高漲。以今年第一批農機具購置補貼為例,全鎮有34位農戶申請購買大中型耕地機,而落實享受國家惠農政策購買大中型耕地機農戶只有18人。建議向農機大戶、科技示范戶傾斜農機具惠農補貼政策,實行“普補”,以實際購機、實地作業、服務周邊農戶,得到認可后,再“以獎代補”獎勵購機戶,間接提高農機具利用率。
4.鄉鎮農機公益服務中心力量單薄。
鄉鎮農機人員是負責基層農機推廣的最前線,為千家萬戶服務,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機產品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特別是聯合收割機、烤煙移栽機等新技術,要求農機與農藝的高度結合,這些都對服務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議增加農機經費投入,改善辦公條件,定期組織鄉鎮農機服務人員參加各類培訓,系統提升鄉鎮農機服務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
篇6
【關鍵詞】數字財政;管理系統;問題
為提升基層財政信息化建設,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充分發揮鄉鎮財政就近監管的優勢,推進財政信息化、規范化、精細化建設,山東省財政廳率先在全國構建基層財政數字管理系統,該系統以鄉鎮財政資金無縫隙全覆蓋監管為突破口,涵蓋了了鄉鎮財政所有業務,確保惠農資金和財政業務在陽光下運行。
一、實行“基層數字財政管理系統”的重要意義及原則
1.重要意義
推行基層數字財政建設,有利于保持縣鄉兩級財政信息化同步應用,實現財政信息化管理的全覆蓋。
基層數字財政建設實現了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的信息化,有利于推動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的開展和鄉鎮財政職能的發揮。
通過基層數字財政建設,用程式化的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理財觀念和管理方式,樹立和鞏固依法理財科學理財的觀念,為推動鄉鎮財政建立現代財政管理制度提供有力的支撐。
2.基層數字財政管理系統建設原則
(1)技術規范
政府可以在財政應用基礎上構建支撐平臺,對各類編碼標準、原數據管理、基礎信息維護等實施統一,通過梳理業務流程關系,規范數據口徑。
(2)設計模式
可以在系統設計模式中結合預算編制執行,促進資金監管方法多元化發展,以全過程管理資金與項目作為紐帶,將資金監管、基本信息、預算編制、預算執行作為系統主要內容,以地理信息技術、數據集市技術等豐富資金監管展現形式與監管手段。
(3)部署方式
在系統部署方式上,可以將軟件版本統一,將省廳級、地市級、區縣級、鄉鎮級財務部門設為系統用戶,實現軟件功能設計統一,分別將其部署于省廳、區縣中,省廳與地市用戶訪問省廳服務器,區縣與鄉鎮訪問區縣服務器,實現下級服務器數據自動匯集至上級服務器功能。
(4)未來擴展
必須為系統預留數據接口,便于未來業務擴展,立足基層財政管理現實需求,考慮其未來發展潛在需求,設計系統時為方便其與業務系統數據集成或擴展開發,需要預留數據接口。
二、當前系統運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一年來的運行,鄉鎮財政所的規范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新舊系統之間數據不能實現共享。受數據庫等技術條件的限制,原來鄉鎮財政所使用的賬務處理系統、補貼發放系統、稅源管理系統等系統內的數據無法導入新系統,造成鄉鎮財政所還需要兩套系統共同運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2.軟件的部分功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例如:預覽功能、打印設置功能等操作起來相對比較麻煩。
3.安全性及保密性有待進一步提高。當前系統通過用戶名和密碼登陸,很容易造成密碼泄露或被破解,建議增加密鑰一類的管理工具,增強系統運行的安全性。
4.當前系統普遍存在利用率不足的問題。系統在設計時,幾乎將鄉鎮財政的所有業務均納入其中,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賬務處理系統普遍應用,而其他系統尚未使用或不能使用,造成大量資源閑置。
5.系統操作中存在監管方面的漏洞。例如在賬務處理系統中,一名財務操作員就能完成編制憑證、審核憑證、記賬等所有工作,缺乏必要的監督和監管,并且記賬撤銷、憑證修改比較隨意,看起來是方便了操作人員,但一定程度上不能正確反映會計記賬的真實過程。
三、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基層數字財政管理系統”的幾點建議
1.加強對系統運行的指導、檢查和監督。上級財政部門要加強對鄉鎮財政工作的指導,適時組織對系統運行情況進行檢查,加強對系統運行全過程的監督,確保“基層數字財政管理系統”使用規范順暢。
2.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合理設置操作權限,加強監管,防止出現操作員權限過大,過于隨意的現象。
3.建議在系統中完善報表系統,能滿足不同口徑的統計需要,真正實現財政部門能隨時從數據庫中查詢需要的分析報表。
4.基層數字財政管理系統需要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完善。各級財政部門多做調查研究,廣泛收集相關業務科室和鄉鎮財政部門的意見和建議,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向軟件開發商提出需求建議,不斷完善基層數字財政管理系統,使其更好的為基層財政服務。
篇7
關鍵詞 基層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現狀;問題;發展建議;安徽宿州;橋區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140-01
根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的具體要求,為了促進相關政策的落實情況,以及全面認識目前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以實現全面推廣農機技術,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現將宿州橋區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的基本情況總結如下。
1 橋區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的基本現狀
1.1 基本情況
橋區地處安徽省北部,面積2 868 km2,人口1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9萬人,耕地14.2萬hm2,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區共設置縣級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機構2個,現有人員18人;鄉鎮級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機構28個,有人員112人,均為自收自支事業單位。
1.2 隊伍建設情況
1.2.1 人員隊伍數量。截至2016年6月,全區縣級以上農機推廣現有人員18人,鄉鎮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機構112 人。
1.2.2 學歷職稱結構。目前全區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在崗人員中,按學歷劃分,統計結果見表1。按職稱劃分,具體統計結果見表2。
1.3 經費保障和條件建設情況
目前,全區2個縣級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和28個鄉鎮級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全部是自收自支單位。當前環境下,基層農機推廣逐步向公益性職能定位,人員工資待遇主要來自于區農機局統籌規劃、協調解決,目前只能維持工作人員的基本溫飽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保障其收入的穩定性,業務辦公經費更無從談起,對農機技術的推廣起到了嚴重阻礙作用[1]。
根據統計調查數據顯示,農機技術推廣機構辦公場所十分緊缺,全區30個中只有1個縣級農機推廣機構具有獨立的辦公場所,辦公設備相對齊全,包括電腦、打印機、攝像機、土壤分析儀等,并配備1臺小麥玉米聯合收獲機、1輛東方紅-802拖拉機、1輛福田954拖拉機、1臺全方位深松機、2臺振動式深松機以及2個翻轉犁。此外,還配備了玉米精少量播種機3部、小麥寬幅精少量播種機2部等新機具。
目前,24個橋區鄉鎮級農機化技術推廣服務機構擁有房屋產權共計占地面積2 800 m2,站均占地面積為116.67 m2;其中,2個機構借用公房,共計建筑面積30 m2,站均建筑面積為15 m2;理財2個機構租賃辦公房,共計建筑面積24 m2,站均建筑面積12 m2;全區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均無培訓房。鄉鎮級推廣機構有14%的辦公條件尚不能滿足正常開展工作所需,對農機技術推廣造成了嚴重影響[2]。
2 存在的問題
2.1 人員結構不合理
目前來說,橋區基層農機推廣人員普遍存在年齡結構偏大、受教水平偏低等問題。其中,45歲以上員工的比例高達65%左右,學歷水平在大專及以上的只有27人,占比 20.8%。
2.2 人員知識水平、專業技術低
目前,橋區鄉鎮級農機推廣機構在新人補充方面十分匱乏,現有員工老齡化、低學歷等問題逐漸凸顯,在創新方面缺乏新型力量,2000年機構改革時,一批專業學校畢業,在基層工作多年的農機人員提前退休,使本來就不夠強的農機化技術推廣隊伍雪上加霜,嚴重影響了農機科技推廣的動力,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從業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3]。
2.3 基層農機推廣缺乏經費支持
當前,之所以農機技術推廣資金不足,主要是由于各級政府對農機技術推廣方面不夠重視,極少部門按照《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具體要求對農機推廣進行扶持,更有甚者覺得農機推廣部門可以忽略不計,在資金扶持方面存在嚴重忽視等問題,沒有充足的經費,很多新興技術難以推廣應用,很多創新項目就很難開展推進,嚴重阻礙了農機事業的發展。基層農機推廣機構辦公條件差,無機械、無設備、無場院、無一間辦公室的也尚有1/3。
3 發展建議
3.1 從財政預算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根據2012年中央1號文件相關規定,以及《農業技術推廣法》的相關內容,“各級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屬于公共服務機構,履行公益職責,為了保持國家農機技術推廣事業的穩定推進,各級政府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財政補貼,應當采取措施保障從業人員的工作條件、生活待遇”。因此,建議縣級農機主管部門充分重視基層農機技術推廣事業,加大工作力度,積極爭取全額財政預算,切實保障從業人員的基本保障,切實推進農機推廣事業的長足穩健發展[4]。
3.2 完善基層農機推廣體系建設
依托上級農技項目,健全基層農機技術推廣體系,實現辦公條件優越、服務設備齊全、充實農機力量的目標。完善的農機推廣體系,離不開充足的財政經費支持,通過配備必要的交通工具、先進的試驗設備等手段,解決當前農機技術推廣相對滯后等問題。建議各級農機主管部門能夠將農機技術推廣提至議程,積極拓展推廣渠道,加大經費融資力度,保障農機技術推廣工作的順利運轉,將相關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推動農機技術推廣事業的穩步發展。
3.3 建設好鄉鎮農機化技術服務中心
農機化技術推廣是一項服務于農民、服務于社會的公益事業,需要配備具體的農機具、交通工具等,因此為其設立單獨的辦公及庫房環境十分必要。在機構改革中,要保持鄉鎮農機站的相對穩定,對平調、侵占、變賣鄉鎮農機站財產的,要做出妥善處理,當歸還的堅決歸還,當補償的應該補償。政府部門要經常指導鄉鎮農機站的工作,為基層農機推廣人員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4 參考文獻
[1] 許從建.界首市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發展對策[J].基層農技推廣,2015(2):13-15.
[2] 安徽省農機推廣總站.安徽省基層農機化技術推廣體系現狀[J].農機科技推廣,2015(3):22-26.
篇8
關鍵詞:鄉鎮;財政;必要性;問題;措施和建議
鄉鎮財政作為我國最基層的一級財政,鄉鎮財政所的體制與建設是財政工作的基礎。它面對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于百姓,是我國各項財政補貼政策的具體的貫徹者和執行者。它工作運行的好壞,直接影響中央對農村各項政策的效果。
1996年前,財政所作為鄉鎮政府的一部分,作為縣(市)財政局的派出機構,人員隸屬財政局。派出所、國稅所、地稅所、工商所、電管站、供銷社、信用社、糧站,財政所,通稱七所八站。1996年人事關系下放到鄉鎮政府,2004年河北省實行鄉鎮機構改革,取消了鄉鎮財政所機構,成立農業服務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和文化服務中心。將鄉鎮財政所的編制并入其他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權屬于鄉鎮政府,有的縣(市)將鄉鎮財政所的人員編制上劃市(縣)財政局。
2006年國家取消農業稅,隨著國家財政政策的改變,中央對農業、農村、農民的的補貼力度的逐漸加大,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退耕還林、一事一議,能繁母豬補貼等等,鄉鎮財政所的工作量不斷增加。而在財政所工作人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員只出不進,退休、調動等原因造成人員減少,近十多年的時間,各鄉鎮財政所的人員結構進一步老化。人員招聘實行逢進必考,因為沒有人員編制新錄入人員不能進入財政所工作,現鄉鎮財政所的工作人員只有2-3人,只能維持鄉鎮財政工作的正常運行。國家對農補貼政策的加大和財政所人員的減少成反比例發展,已經嚴重地影響國家補貼政策的執行程度。
2010年,財政部印發了《關于推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指導意見》,重點加強財政基礎工作和基層財政建設。河北省財政廳以此為契機,積極推進河北省鄉鎮財政所標準化建設,就機構設置,管理體制,崗位設置及人員,財政資金業務管理、隊伍建設等務方面進行了要求。但增機構,增編制屬于省委編制委員會的職能范圍。各地只能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相對,而實際上,鄉鎮財政所沒有工作機構,人員入口沒有,新招錄的工作人員不能從事財政所工作,補充不了新鮮血液,直接導致人員年齡偏大,專業人員不對口,這一實際情況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處理,鄉鎮財政所工作難以順利地開展。
鄉鎮財政所的地位,鄉鎮財政是鄉鎮政府工作的組成部分,政府的收支情況,支出單據實行政府聯簽,由于聯簽制度實行四方會簽(黨委書記、鎮長、紀檢書記、主管副職和手人簽字),支出票據在多方簽字后到財政所報賬,對于一些不合規的單據只能是核實原始票據的真假,對于不合理的支出,只能保證票據的合規性,不能保證支出的合法性。
一些涉及財政、民生、投資及重大支出事項由鄉鎮黨委、政府聯席會上決定,黨政聯席會制度由黨委、政府組成人員參加,而涉及財務方面的支出事項,由于大多數的領導不熟悉和了解相關財務法規制度,如果作出不正確的決定,財政所不能提前知悉有關事項,只能是事后諸葛亮,采取措施彌補相關失誤。
建議和措施:
積極推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和方式改革,建立健全與事權相配套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明確鄉鎮財政所的機構和人員編制,從根本上解決機構和編制問題,從省級層面,要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省編辦要明確要求,一是要成立獨立的鄉鎮財政所機構,確定鄉鎮財政所的獨立編制,行政事業編制均可,二是雖不增加機構,將鄉鎮財政所編制垂直上劃市(縣)財政局,人員由財政局統一管理,這兩種編制模式。
只有有了獨立的機構和人員編制數量,才能建立起一支適應社會新形勢發展要求的鄉鎮財政干部隊伍。說,世間一切事物起決定因素的東西是人,所以說人才是關鍵,實行公開招錄,招聘對口專業會計人才,補充新鮮的血液,吸引更多的會計專業的年輕人才,加入鄉鎮財政所干部隊伍,鄉鎮財政所對于鄉鎮的各項支出單據實行事前財政審核制度,票據的合法性、合規性由財政所在實行四方會簽前由財政所會計審批前審查。
由于鄉鎮財政所在河北省機構編制中沒有設置機構,但是在鄉鎮政府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同時,市直各單位在鄉鎮的派出機構如公安派出所,國地稅,工商所都是副科待遇,領導相關單位的工作,而鄉鎮財政所長是科員待遇,無法領導同樣級別的同志,另外由于同樣的身份不能參加鄉鎮的黨政聯席會對于一些涉及財政、投資,支出重大的事項,不能提出客觀公正的建議,可能導致決策的偏差和失誤。所以提高財政所長的政治待遇,為副科,參加鄉鎮黨委、政府的決策,提出合理化建議,為鄉鎮政府的發展貢獻財政所長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結束語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為了充分發揮鄉鎮財政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積極作用,明確鄉鎮財政所機構和人員編制的職能,對鄉鎮財政所在以后的工作和人員配備及如何發展顯得尤為重要。鄉鎮財政干部隊建設是應該在農村公共財政建設當中充分發揮出承上啟下的作用,以確保在鄉鎮新時期下財政職能的有效發揮。
參考文獻:
[1]張燕.當前我國鄉鎮財政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5):124-124
[2]朱曉茹.XXX財政局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6.
篇9
【關鍵詞】鄉鎮經濟;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鄉鎮社會經濟是城鎮化進程中的發展主體,是縣域經濟、宏觀經濟的基礎,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著力點和突破口。近年來,信陽市進一步深化農村各項改革,鄉鎮經濟健康穩步發展,實力進一步增強。從總體上看,全市鄉鎮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對于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從深層次來看,全市鄉鎮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速度不快、質量不高、競爭力不強、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一、鄉鎮經濟發展的基本現狀
(一)鄉鎮企業較為薄弱。上個世紀末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曾經為安排農村剩余勞力、加快信陽城鎮建設起到很大作用。后來,歷經承包經營、股份合作和產權改制三個階段,企業性質、職工身份、管理機制發生改變,鄉鎮企業逐漸萎縮,舉步維艱。盡管目前各地在招商引資,但真正落戶鄉鎮的企業項目不多,鄉鎮企業尤其是鄉鎮工業較為薄弱。
(二)第三產業較為封閉。改革開放以后,鄉鎮一級的第三產業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鎮區臨街住戶利用房子改辦服裝店、雜貨攤、小餐館。但是,本地中青年人大多外出,外來的流動人口有限,消費能力薄弱,多數店鋪每年除一、二個月的旺季生意外平常都是淡季,全年經營性收入水平較低。
(三)務工經濟蓬勃發展。目前鄉鎮經濟的最大亮點、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剩余勞力外出務工經商。2013年,信陽市外出務工總人數達240多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外出180多萬人。全市外出務工人員每年務工總收入320余億元,其中農村外出務工收入近200億元,農村剩余勞動力輸出成為支撐鄉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二、制約鄉鎮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鄉鎮自身條件的限制。信陽市部分鄉鎮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基礎設施薄弱、市場功能不全、城鎮品位不高,再加上人才奇缺、資源匱乏、交通閉塞,嚴重影響和制約了鄉鎮功能的正常發揮和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一些地方市場信息反饋滯后、缺乏專業技術指導和規范的合作組織,種植模式、產品結構、營銷手段較為單一,多數農戶都是自產自銷、自負盈虧,少數地方靠天吃飯。由于經濟基礎薄弱,一些地方政府想改善投資環境、發展鄉鎮經濟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人口結構及文化素質的制約。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業人口基本上是50歲以上的勞動力,20-30歲的年輕勞動力對農業生產知識匱乏,長期在外打工農業生產經驗不足。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思想觀念較為保守,對發展現代農業缺少沖勁和闖勁,受自身文化素質的制約,對先進生產技術掌握不夠,只能按照傳統模式進行生產,生產效率低下。
(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的制約。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為鄉鎮經濟發展服務的資金信貸、信息咨詢、政策服務、法律服務、中介服務、科技服務等社會化服務體系比較滯后。目前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這都直接或間接影響著鄉鎮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三、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壯大鄉鎮經濟實力。工業是鄉鎮經濟發展的支撐,發展鄉鎮經濟需要大量的資金,在資金的來源上,招商引資是有力的依托。招商引資要立足自身優勢、創新思路、積極拓寬渠道。首先要圍繞資源優勢抓招商,發揮農村勞動力、農副產品、自然資源等優勢,積極引進加工貿易、農產品深加工和資源開發項目,盡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其次是圍繞特色產業抓招商,加大產業招商力度,在膨脹規模的同時,提升“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水平。再次是要抓住當前國內外產業加快轉移的機遇,堅持圍繞大項目抓招商,積極參與市場分工,發展配套經濟,使鄉鎮經濟在分工協作中發展壯大。
(二)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發展特色農業。發展現代農業,要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改善農業科研的創新環境,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激發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提高整個農業生產過程的科技含量,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要充分利用城郊鄉鎮的地理優勢,發展特色板塊農業。一是要發展一壯大一批優質稻、林果、蔬菜等農業板塊基地;二是要以產業化帶動高效增收,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三是要創造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
(三)大力推進土地使用權流轉的經營機制。加快鄉鎮經濟發展,必須搞活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向優勢產業、重點區域集中。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政策,規范流轉程序,加快流轉速度,因地制宜地探索“散戶出租、企業承包”、“集體轉包、大戶經營”、“帶地入社”、“以地入股”、“以承包地換保障”等路子。建立利益保障機制,解決好流轉利益分配的問題,為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做好信息、典型宣傳等工作,促進土地流轉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四)加快城鎮化建設水平,積極培育和開拓市場。城鎮化建設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對各類鄉鎮要分類指導,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鄉鎮的城鎮建設規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壯大城鎮工業園區的經濟實力,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在抓好現有市場設施配套完善與擴大規模的基礎上,興建一批貫通城鄉、輻射周邊的中心集鎮專業批發市場。同時,給予優惠政策,扶持發展狀大流通企業,有效調節鄉鎮經濟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素華.鄉鎮經濟發展探析[J].山東紡織經濟,2010,10: 17-18.
篇10
有的村由于農田水利設施癱瘓,灌溉能力不足,為了種植水稻,利用水管抽水灌溉,這不僅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也極大地浪費了水資源。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理、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項目,并沒有真正解決水利系統“最后一公里”的梗阻問題。農田水利建設存在多頭管理現象,由于投入渠道分散,運行環節繁多,造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難以形成合力,不利于從農業發展實際來實施項目,項目監督和評估難度加大,重復建設和管理主體缺位的情形并存,難以提高項目資金的使用效力和效率。在項目安排上,標準農田建設等這樣的項目偏少,沒有也不可能在一定區域性內全面實施。在項目落實上,受已有農業生產條件限制,一般都落實到生產條件好的鄉鎮、村,真正急需改善生產條件的村卻得不到項目支助。在項目實施上,并不考慮農田設施的后續使用和修繕,加之大部分項目配套資金不到位,設施建設標準低,配套不全、質量差、設備及技術落后等問題,存在一邊建設排灌設施,一邊被作業機械破壞的現象。綜上所述,如果不迅速扭轉農田水利老化失修的嚴重局面,切實解決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梗阻問題,而任其發展下去,將影響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的穩定。
我國農田水利建設滯后的原因
鄉村組織在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過程中的職能有待發揮。鄉村組織退出農村生產環節。農村稅費改革前,作為村民自治組織的村委會或村民小組基于其行政性的公權力,組織農戶共同進行農業生產。而在農村稅費改革后,鄉村組織退出農戶生產環節,使農田灌溉喪失了組織基礎與體制的支撐,農戶的思想很難統一起來。何況當前農村的主要勞力外流現象嚴重,留守的大多是老幼或是缺乏勞動力的婦女,難免使“一事一議”流于形式。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
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不足。水利結構失衡,不同性質的水利未能有效銜接與合理配置。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國家對水利工程的投入重點是對大江、湖泊、主干河流和大中型水庫的防災加固,能夠分給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費用就更微乎其微。農戶對農田水利建設投入的能力和積極性大大降低。農村基層水利設施產權不明。
關于農田水利建設的幾點建議
提高認識,增強農田水利建設的責任感。要高度重視興修農田水利工作,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
建立農田水利專項資金。建議縣、區要從耕地開墾費專戶劃出10%—15%,設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專項資金,用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修復,并對農田水利所需節水機具及材料、用水、用電等實施適當補貼。
建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機制。建議在積極爭取國家基本建設資金投入的同時,各級政府從預算內新增財政收入中增加安排部分資金,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同時,按渠道的大小分類進行維修、維護。
建議縣、鄉兩級承擔的農田水利設施修復等投資應以鄉鎮為主,合理確定縣級與鄉鎮投資的比例。此外,可通過部分產權制度改革引入商業模式,吸引社會投資和民間資本,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和服務農田水利建設。
統一規劃,實施全縣農田水利設施發展計劃。建議由水利局牽頭,根據農田水利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任務,做好全縣農田水利發展規劃,并明確部門和縣、鄉鎮的責任。水利局要在業務上給予指導,督促規劃的實施。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對鄉村振興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