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0: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方經濟學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西方經濟學的特征

篇1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中國經濟;經濟發展模式

西方經濟學理論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所包含的內容廣泛。本文認為,中國可以充分借鑒西方經濟學的學術理論,把握經濟發展規律,緊密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實踐來選擇經濟發展模式。

1.西方經濟學的概述

西方經濟學指產生并流行于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范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范式,廣義包括政治經濟學范式。西方經濟學是運用西方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建立起來的經濟學范式,屬于片面反映經濟發展規律的政治經濟學。以一般均衡理論、配置經濟學、價格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經濟人”假設為理論出發點、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以價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以競爭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博弈為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以利潤最大化為微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GDP經濟規模最大化為宏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和還原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征、擅長數量分析、在"實證化"的名義下把經濟學的實證性與規范性對立起來,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線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經濟學范式的基本特征。

2.西方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選擇借鑒意義

2.1微觀經濟學的借鑒意義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有效配置的理論,所包含的要素見圖2-1。微觀經濟學研究了個體行為和各種市場特征。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選擇時需要尊重個體行為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

2.2宏觀經濟學的借鑒意義

宏觀經濟學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通過宏觀經濟學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并應用與實踐,具體見表2-1:

3.西方經濟學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選擇路徑

3.1充分轉變政府職能

西方經濟學中公共選擇理論需要政府重新定位自身的功能,轉變觀念,建設服務型政府,實現政企分開,政府充分轉變職能,解決與企業、個人的沖突和矛盾。政府充分發揮創新引導政策、財稅政策的作用,提升企業實際競爭力。加強政策宣傳,促進市場自由競爭程度提升。

3.2改變過分依賴外需的局面

改變我國經濟增長過于依賴外需的局面,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中國國內需求與外部需求協調增長機制,進一步加大力度開發國內市場,不斷優化產品或服務的出口結構,提高產品或服務的科技含量,拒絕低價競爭。

3.3注重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發展

科學技術促進生產發展,加快供給側改革,鼓勵企業創新,開發新產品和服務,不斷提升工業企業科技創新實力,提高自主研發實力,加快產品和工藝創新,產生更多高科技智能化產品,進而增進經濟發展之后勁,促進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實現中經濟可持續發展。

結論

西方經濟學理論博大精深,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很多的借鑒啟示,中國需要運用西方經濟學原理,有效地指導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中國有限資源實現高效配置,提升市場活力,提高老百姓福祉,共創和諧、美好中國,共筑中國夢。

參考文獻:

[1]葉旭陽,李忠霞.基于西方經濟學思想的中國經濟發展環境分析[J].現代交際:學術版, 2016(20)

[2]丁萬鵬.政府干預和自由放任經濟思想的演變及對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的啟示[J]. 山西農經, 2015(03)

篇2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6-0227-02

一、西方經濟學課程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西方經濟學因其并非中國土生土長,而是引自西方國家而得名。它是對西方發達國家二百多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紀80年代,西方經濟學被引入中國,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發展到今天,西方經濟學已經成為教育部指定的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在全國各個本科院校的財經類專業課中普遍開設。它不僅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同時還是服務于其他專業的經濟學相關理論學習的有力工具 [1]。

二、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應實現的幾大目標

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的目標,除了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以外,還應著重實現下述目標:

1.幫助學生形成經濟學的思維習慣。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教學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之余,能夠做到活學活用。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首要的是教師自己要養成經濟學的思維習慣,并在授課過程中通過采用適當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經濟學思維習慣的優點以及經濟學思維習慣的形成方法。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日積月累,最終學會用專業思維去看待和分析問題。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掌握經濟學及其相關專業知識,也是保障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落實的有效手段。

2.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前沿熱點問題。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前沿熱點問題是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2]。時代在發展,知識在更新,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也應做到能夠與時代并進。引導學生主動接觸前沿熱點問題,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在教的過程中獲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3.幫助學生實現專業課程間的融會貫通。西方經濟學與其他專業課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共通性。經濟學的基礎性地位更加說明了在這種共通性之中,經濟學知識的掌握和主動向其他課程滲透是首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的穿插引入其他課程的某些元素,如可以引導學生用經濟學的方法去解釋其他課程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可以用其課程的知識和觀點來解釋經濟學課程學習中的一些問題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靈活掌握其所學的各門課程,做到活學活用融會貫通。

三、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1.理論性強導致趣味性不夠。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闡述,常常會用到大量的圖形和數學論證。對于初學者和數學基礎不太好的學生來說,會存在學習和理解上的困難。較強的理論性也使得課堂教學過程充斥著資料性信息,導致課堂氣氛的輕松性不夠,也減少了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令教師無法及時得到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不利于其對教學方式的及時調整。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被動接受知識,無法與教師進行很好的交流,導致教學過程變得枯燥乏味,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數學化傾向導致理解力不夠。西方經濟學知識闡述的一大特點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圖形、表格、數據、數學公式及西方經濟學專業術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和難以掌握。近年來,經濟學界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就是越來越注重實證分析。實證研究能夠增加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邏輯嚴謹性。然而,復雜的數學公式和推導很容易令人忽視現實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和牽連性。在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中,不應因數學方法本身而強調數學方法,而應加強對基礎理論的定性分析。因為數學的方法只是西方經濟學的一種表達方式,并不是它的全部。

3.理論聯系實際不夠。從當前西方經濟學界研究的實際情況看,中國的經濟學理論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成分比較多見。目前中國選用的西方經濟學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經濟學為主。如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來源于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早期版本,宏觀經濟學來源于凱恩斯的理論觀點。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許多新現象和新問題,未能在西方經濟學教材中得到反映。教材中還缺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特殊問題的分析。即使學生課堂上能夠記住一些抽象的理論、模型、案例、圖表和專業術語,但由于現實性不夠,學生不僅不能將所學知識牢固掌握更不能實際運用 [3]。

4.教學手段單一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目前在西方經濟學本科課程教學中,由于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教學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普遍缺失。學生大都是被動地聽,而沒有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因而無法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的培養成為一句空談。而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普及,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完全拋棄課本和教案。少數教師甚至跳過了備課環節,直接從互聯網下載教學課件,上課時對著課件“照本宣科”,時常出現講授思路不清、邏輯混亂、知識點錯誤等情形,直接導致了教學效果不佳。

四、西方經濟學本科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1.增強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適宜性。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法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勢,將圖、文、聲、像高度集成于教學活動之中,改善課堂教學內容的表現力,提高知識傳授的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應注意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如可將傳統講授法、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以及其他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教學法相融合,充分發揮多種教學方法的集合優勢。例如在教學中適當使用黑板板書介紹關鍵概念或推導重要數學模型和公式,有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強化教學效果,或采用參與式教學法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興趣和增強學生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

2.增強理論與現實的貼合度。在教材使用方面,應盡量選擇精練易懂、所舉實例符合中國現實的教材。有條件的院??梢宰灾骶帉戇m合本院學生的西方經濟學教材。在教學過程中,要切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幫助學生深化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之外,應注重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為西方經濟學教學提供必要的實際操作條件,幫助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激發他們的學習和實踐熱情。

3.增強教學體系改革的有效性。西方經濟學內容紛繁復雜,流派林立,觀點各異。容易令學生把握不清其基本知識體系。教師要把握住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這兩條主線,通過兩條主線將各知識點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西方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如微觀經濟學的中心問題就是如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而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問題就是總供求的平衡。在講授時,應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調整側重點。如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可適當簡化模型化的經濟理論的闡述,著重培養其思維方式。

4.增強教學內容的前瞻性。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進一步推進,經濟理論界對知識的時效性越來越注重。一些不合時宜的理論在時代的變遷中被淘汰,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論在時代的呼喚中應運而生。西方經濟學教學不能忽視現實經濟的這一重大的時代特征,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前沿理論的研究,促進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授課教師也應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緊跟經濟學界的最新研究動態,適時向學生介紹經濟學理論發展的重大前沿問題和熱點問題,幫助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參考文獻:

[1]李傳志.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數學的適度使用[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S2):23-24.

[2]黃偉.高職院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東方企業文化,2010,(12):51-57.

[3]姜鑫.當前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及改革措施[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9):15-18.

Teach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Western Economics

YUAN Ling1,WANG Zhao-yang2

(1.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2.Hu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y,Changsha 410205,China)

篇3

【關鍵詞】創新教育 西方經濟學 教學方法

一、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

1.系統性強。西方經濟學在其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而且這種體系仍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例如,微觀經濟學以馬歇爾的價格理論為基礎,以經濟人假設,完全信息假設和市場出清假設為前提,形成了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行為理論,市場理論,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和一般均衡理論,得出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機制能自主實現經濟均衡。宏觀經濟學則以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為基礎,以解決市場失靈為己任,形成了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得出資本主義經濟通過政府干預可以實現均衡?,F在,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西方經濟學又融合了許多流派的思想,以不斷補充其理論的不足。

2.實用性強。所謂實用性主要指它基于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病狀進行分析,做出診斷,開出處方。西方經濟學以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問題為己任,正如上面所講,凱恩斯《通論》的出版就是為了醫治資本主義經濟的“滯脹”問題。近幾年,西方經濟學面對資本主義經濟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現象,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同時,西方經濟學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一些研究結論,對現實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3.簡明的經濟分析框架。一個規范的經濟理論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個部分組成:(1)界定經濟環境。(2)設定行為假設。(3)給出制度安排。(4)選擇均衡結果。(5)進行評估比較。

4.數字化趨勢越來越明顯。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學分析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幾乎涉及了經濟學的所有論題。數學是最嚴謹的一種形式邏輯,借助數學模型可以把邏輯關系一步步推演下來,做到嚴密精確。簡潔恰當的數學模型有助于理解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解釋經濟現象,預測經濟現象。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西方經濟學理論抽象、難懂、學生很難消化。西方經濟學不同于一些應用性學科,它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該學科主要從概念、特征、作用、性質方面理解問題,它的每一個理論都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形成的。假設條件放寬,理論有可能不成立。加之該學科常常用到數學知識,這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措手不及。再者,高職的學生年齡較低,社會閱歷簡單,對社會實踐了解有限,學生層次參差不齊,這些都增加了講授和理解的難度。

2.西方經濟學課時少,內容多,教學質量和教學任務常常打架。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基礎性學科,現在不僅財經類專業的學生要學,而且諸如信息專業,管理專業的學生也要學。但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教學計劃要求一學期54學時講完微觀、宏觀兩部分內容。教師如果要根據教學內容要求,教學對象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尷尬局面。

3.學生對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不適應。經濟學是借助數學模型解析經濟現象的一門科學,數學的形式化及其邏輯的嚴密性給其在經濟分析中帶來很多的方便和好處。但初學西方經濟學時,學生大多對復雜的幾何圖形、數學公式、數學證明不太適應,不理解這些圖形和公式的經濟學涵義,很難把它們與文字描述統一起來。

4.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目前,經濟學教科書上都是以外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缺乏根據中國的經濟發展、改革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無助于了解并解決中國現實經濟發展和改革中的問題。面對經濟學教科書深奧理論的大雜燴中充斥著不現實的圖像和專業術語,即使教師告訴學生模型的直觀意義,由于沒有相關的實踐經驗,學生還是摸不著頭腦,每一章都令人困惑,更不清楚下面將要學習什么內容,從而認為經濟學是枯燥的、沉悶的。

三、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創新路徑

1.把握核心,理清主線

西方經濟學包含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微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價格決定”,主題是資源配置問題;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國民收入”,主題是資源利用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分別理出一條主線,通過這條主線把各部分內容串起來,從整體上把握西方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和特點。

2.訓練經濟學思維

教學要認真考慮這樣一個事實,即一門課程不但要反映知識本身的性質,而且還要反映求知者的本質和知識的獲得過程。教一門課,不是建造有關這一科目的一個小型的現代圖書室,而是使學生親自像一名數學家那樣思考數學,像一名史學家那樣思考史學,使知識的獲得過程體現出來;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了解經濟學家如何研究他們的領域,這需要通過教學創新來完成。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授之以魚”,而且更要“授之以漁”;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播,而且更重視培養學生思維、研究、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教會經濟學方法

掌握經濟學的方法論是學好經濟學的基礎性問題。例如,均衡分析是一個強有力的分析工具,通過均衡模型研究一個經濟及其所有市場達到均衡時的價格與資源配置決定問題,這對于理解市場機制的效率與穩定性,進行宏觀經濟活動分析提供了關鍵的基礎理論支撐。

4.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經濟學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人們的現實生活,使人們更好地生活與發展,脫離實際生活的經濟理論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教學中理論必須聯系實際,可以列舉實例對原理進行分析。例如,講授彈性理論,可以列舉我們身邊的事說明彈性理論在價格上的應用,像彈性系數較小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人們的消費支出增加,影響人們的生活;彈性系數較大的奢侈品,價格上漲,對奢侈品的需求量會減少,但不會影響人們的具體生活。再如,在講到IS-LM模型時,可結合中國近幾年的宏觀經濟走勢和政策實踐來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系統了解宏觀經濟中一些重要的總量和政府政策的意圖,將抽象的理論變成鮮活的知識,將呆板的模型變成現實的圖畫。

5.教學內容注重跟蹤學科發展前沿,保持課程內容的動態更新

經濟學理論總是趕不上經濟形勢的變化,經濟學教科書總是趕不上經濟理論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經常關注本領域最新發展和動態,不斷把一些較為前沿的內容及時充實到教學中去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更多有用的信息。

6.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西方經濟學是對西方幾百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需通過大量圖形和數理實證分析以及經濟學的特有概念去理解。這使學生感到抽象、枯燥、難以掌握。因此,需要尋找一種形象的方法,將理論以生動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案例教學法就是這樣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在每一章的教學中,尋找結合教學內容的真實事件進行分析解釋,并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訓練學生分析和解釋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是西方經濟學教學的一個十分有效的工具,經典的“蜜蜂與果園”等案例已深入人心。案例教學能把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事實擺在學生面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經濟理論的理解。

(2)多媒體教學。制作多媒體課件,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參考資料、有關的經濟事件材料等,以豐富多彩的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問題的記憶與理解。

(3)實驗教學法。課堂實驗是一種互動性很強的教學手段,是一種專門用來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原理的互動的簡短的游戲。最經典的例子是供給需求模型實驗,該實驗源遠流長,可以一直追溯到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張伯倫于加世紀40年代在哈佛課堂上開始的市場實驗。供求實驗中,學生自己參與某個商品市場的買賣,了解完全競爭市場上價格是如何通過供求作用自發形成的以及背后有怎樣的深刻原因。通過實驗結果可以切身感受到確實存在“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引導我們每一位參加實驗的交易者,最終使價格和成交量收斂于某一穩定的數值。學生利用課堂實驗可以檢驗理論和發現理論,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和自信心。

(4)討論教學法。教學中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有關教學內容的討論,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性,促進研討的深化,最后教師可以對討論過程進行總結和提煉,引導學生形成對知識概括性理解。

除此以外,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嘗試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方法,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研究課題,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研究促使學生應用在課堂上較少用到的創造技能。

參考文獻

[1]丁學政.西方經濟學研究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A].新世紀新思考[C],1999.

[2]楊帆.對于中國地下經濟的粗略估計[N].天津工商報,2000.

[3]高鴻業.為什么要研究西方發展經濟學[J].世界經濟,1981,(7).

[4]陳岱蓀.規范經濟學、實證經濟學與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J].財經科學,1981,(03).

篇4

 

關鍵詞:新時期;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創新

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是經濟學學科建設的基礎。長期以來,我們在政治經濟學教學研究中受蘇聯范式的影響,恪守傳統政治經濟學的教條,強調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性,忽視政治經濟學的建設性。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生了重大的時代變遷,新經濟的出現,“使知識經濟成為新的社會經濟形態,虛擬經濟成為經濟活動的新模式,網絡經濟成為新的經濟運作方式”,同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使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發生了變化。因此,在新時期和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在堅持理論指導的前提下,適應時代變遷,推進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

一、新時期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應處理好的六個關系

“政治經濟學必須發展,任何科學的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政治經濟學也不例外”,“科學的理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它能夠反映實踐和時代的要求,隨實踐和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只有能夠不斷從實際出發,不斷創新和發展的理論才是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新時期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需要立足于新經濟帶來的現代社會形態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的基本特征,使政治經濟學能夠與時俱進,增強政治經濟學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追求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形態。因此,在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中需要處理好六個方面的關系:

(一)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關系。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實現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融合。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要研究市場經濟問題,但在市場經濟問題的研究中政治經濟學側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研究,通過人與人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中的關系的考察來解釋經濟的本質問題。而西方經濟學側重于經濟運行分析,研究資源配置及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在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中,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融合要以市場經濟為中心,既要研究生產關系,又要研究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重視經濟運行分析。因此,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要以經濟學為主體,吸收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份,“借鑒西方經濟學從資源配置角度研究生產方式”,實現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融合互補,提高政治經濟學的學術生命力和對現實問題的解釋能力。

(二)處理好改革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在一定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從經濟改革的角度講,在理論的號召和指導下,可以使人們更加清楚改革的目的,形成“改革共識”,增強人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推動改革的深入進行。盡管30年來,中國改革的實踐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我國的改革理論仍處于滯后狀態。為促進改革理論的發展,應在對實際應用性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加強理論研究,把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與改革理論的創新結合起來。一是提升改革理論研究水平,不斷加強對基礎理論的研究,建立改革理論的創新激勵機制,提高人們對基礎理論的研究積極性。二是處理好改革與實踐的關系,一方面要善于從改革的實踐中及時地總結、提升改革理論;另一方面要善于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并通過實踐驗證和修正理論。

(三)處理好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這兩種方法,它們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應是統一的,相互補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沒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種盲目的、毫無價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定性更加科學、準確,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廣泛而深入的結論。從當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來看,定量分析占據主導地位,忽視了定性分析,使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失去了思想性。因此,在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中要處理好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加強政治經濟學的思想創新。

(四)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分支學科的關系。改革開放之前,傳統政治經濟學居于中國經濟學的主導地位?!案母镩_放以后,由于傳統政治經濟學與改革開放的實踐在一定程度上相脫節,其解釋和預測能力難以滿足實踐的需要,傳統政治經濟學范式‘衰落’了”。因此需要進行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形成新的分析范式,而在理論創新中需要吸收其他經濟學分支學科的思想。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首先要處理好與西方經濟學的關系,借鑒和吸收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分。其次,要處理好與經濟史學的關系,從經濟學說史中吸取養分,繼承政治經濟學說史上的先進成分。同時從經濟史的演化過程中總結、提煉經濟思想,特別是要從中國改革30年的歷史事實中總結提煉經濟思想,以推進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新發展。最后,要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經濟社會學、經濟哲學、經濟倫理學的關系,通過與經濟社會學、經濟哲學、經濟倫理學等經濟學分支學科的交叉融合,提高政治經濟學的解釋力。目前經濟學的學科劃分太細,肢解了整體性,在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其他分支學科關系的過程中,要加強與其他分支學科的緊密聯系。

篇5

1創新能力培養與教材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教材是學校進行理論教學的基本工具,在高校教育不斷進行改革深化的今天,各級各類的學校出于各種目的,總是在想方設法地訂購所謂最佳教材,選購的依據大多是各專業名師或教育部規劃的所謂權威教材,以滿足教學計劃中教學任務的要求。但許多教材在實際設計上往往過于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方案設計,由于經濟學專業的特殊性,要求教育素材能夠根據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自身的內容,而實際的教材并有沒根據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改進專業知識及案例素材。

2創新能力培養與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加強實踐教學,是為了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多樣化、創造性的人才。實踐教學模式近期在我國的高校教學中不斷地發展起來,同時也在用此方法進行招生及解決就業問題。但在實際中,實踐教學的操作效果不得而知,在整個過程中是否達到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雙向進步,似乎收獲的效果并沒有投入的資金比例大,所以如何在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中開展實踐教學,幫助學生培養創新意識,是現階段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創新能力培養與考試改革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的教育問題已經被探討了若干年,關于其中的考試改革的討論也一直沒有停息,目前大多數的觀點都認為,現行的各類考試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教育現狀的情況下,如何完善高校的考試制度,采取靈活的形式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考察成為教學改革的難點,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考試內容來鍛煉自身的各項能力,有側重點的進行教學跟進是考試改革創新的重要內容。

4創新能力培養與教學模式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創新型的教育方式,創新型教育方式的踐行則需依托于創新型的教師,高校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淵博的學識素養及創新的現代化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教育活動中,教學模式往往沒有根據學生的需求來制定培訓內容,沒有做到夠幫助學生理解及消化所學知識,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誤入歧途。

二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方案

1教學模式的目標改

革強調能力目標和拓展目標教學目標應從過去僅注重知識目標調整到重視能力目標和拓展目標上來,鼓勵和引導學生產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創造性能力。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模式應該突破過去較為僵化的剛性理念及方式方法,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及經濟環境的需求空間進行分類培養,注重學生自身的個體特征及專業愛好,從而進行多樣化的教學目標設定,以適應不同教學模式的發展。

2進行教學組織的改革

不同專業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招收學生也有文理科差異,應當根據不同專業的需要和特點,對授課內容與方式做出相應調整,開展分專業、分層次教學。以靈活的課堂形式將授課對象分為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將基礎知識與實踐教學分開授課,根據西方經濟學的課程內容,來分配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的實踐訓練,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加強教學內容的改革

首先,要縮減教學內容中陳舊過時的理論,更新補充新的理論和實際案例,使教學內容反映現代經濟學的新思想和新成果;其次,擯棄與相關課程重復的內容,把體現當代學科發展特征的,交叉學科的知識反映到教學中來,給學生留出自由思考的余地。教學內容的更新改革,是保證學生在第一時間學到最新經濟信息的途徑,從而能夠培養學生根據經濟的發展來完善自身的創新思維。

4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

教師要積極開辟課外教學領域,采用多種方式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互補,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為目標,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模式的制定過程中,根據市場的需求及學生自身的需求來設計教學理念及目標,并根據這些目標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法,以全面的改革創新手段來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

三結語

篇6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search is the teaching establishment and the reform important bas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search, this article published to the recent years Chinese periodical studies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 the literature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and the analysis, to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s method pattern, the key difficulty, the question countermeasure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proposed to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 research enlightenment.

關鍵詞: 西方經濟學 教學 文獻綜述

key word: The western economic teaching literature summarizes

作者簡介:周聞崢(1981- ),女,湖北武漢人,貴州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學學科教學論。

西方經濟學是我國教育部審定的經濟、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也是進一步學習經濟、管理類其他專業課的基礎,各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大都開設了該門課程且安排課時較多。為了完善我國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諸方面,許多專家、學者做了大量的探索與創新,但是目前關于此的文獻分析在我國還非常之少。筆者旨在各位專家學者研究基礎上,對近年來我國中文期刊刊發的研究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文獻資料進行較為客觀的分析,研究目前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現狀、熱點及趨勢,并以此進行思考獲得啟示,為進一步完善我國西方經濟學教學提供參考。

一、研究方法和過程

1.1 研究方法

筆者擬用內容分析法主要為研究方法,采用抽樣的方式在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進行抽樣,對在中文期刊刊發篩選出來的文獻進行較為客觀細致的分析,將非定量的文獻材料轉化為定量的數據,最后運用EXCEL等軟件的進行數據匯總和分析,從時間上進行縱向比較、從內容上進行橫向比較。

1.2 樣本資料來源

本研究通過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的標準檢索,以輸入檢索范圍控制條件中發表時間“具體時間從2001-1-1到2010-12-31”,輸入目標文獻內容特征中“主題”為檢索項、以“西方經濟學教學”為檢索詞,進行精確檢索。文獻檢索出來后,通過初步的內容分析進行篩選,把不以西方經濟學教學為核心的期刊文獻進行刪除,共抽的有效樣本200篇(政府宣傳、新聞廣告、編者按及由于名稱造成的不相關文獻等除外),其時間跨度為10年。

二、研究分析和結果

2.1 樣本統計分析

通過分析筆者發現,近年來我國關于西方經濟學教學的研究文章在國內中文期刊上的發行數量呈上升態勢。依據對樣本文章的統計,可以看到中文期刊上的文獻數每年上升,2007年的文獻數有一個量的飛躍,文獻集中于2007年到2010年,詳細情況見表一。

文獻的主要內容涉及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指導方針、方法模式、重點難點、問題對策和改革創新幾個方面。依據對樣本文獻的統計,可以看到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于教學方法模式、問題對策和改革創新,大量的文獻集中于對教學方法模式的研究上,教學問題對策和改革創新的研究文獻數量近兩年上升很快,詳細情況見表二。

2.2 研究內容分析

筆者對樣本文獻進行了閱讀、篩選、分析、歸納,試圖從文獻研究的內容進行梳理,綜述如下:

2.2.1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模式研究

西方經濟學具有概念多、理論多、流派多、圖形表格多等特點,針對這些特點學者們對教學的方法模式進行了大量探討和研究,是目前研究熱點之一。

梁靜溪(2002)提出:我國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應借鑒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發達國家在成功經驗和先進成果,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應推行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在教學中重視過程學習,嘗試游戲教學方法,開展個人演講、講演評價等活動。劉黎清(2007)認為應改變目前傳統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模式,融入研究性教學理念。其將講授式、討論式、反饋式、啟發式、探究式等各種教學模式進行融合歸納,提出了幾種可以單獨采用,也可以聯合采用的有效的教學模式――演示+講授模式、演示+講授+測試精講模式、提問+討論+評價模式和案例教學+小論文+評價模式,從而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2.2.2 西方經濟學教學重點難點研究

許多學者從不同側面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重難點作出了分析。

王鐵(2005)分析了如何引導學生運用西方經濟學所學知識,正確理解和分析經濟生活中的問題和現象這個教學難點,認為在教學中應:增強學生在日常生活消費和個人職業生涯設計中的理性意識;有機介紹學術前沿有關問題,深化與相關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等。

文嵐(2006)提出西方經濟學學習過程是人文資源養成的過程,應從大學教師、學生、環境的有機結合來實現。王洋和蘇興強(2006)指出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思想和技術的學習應該完美地結合起來,不可厚此薄彼。王蓉和田延(2004)介紹了商業倫理與市場經濟的密切相關性,系統論證了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彰顯商業倫理的現實意義,認為:西方經濟學作為全面闡述市場經濟理論體系的基礎課程,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中必須強化商業倫理和科學技能培養并重的原則。

2.2.3西方經濟學教學問題對策

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抽象性與邏輯性、內容的廣泛性與系統性,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相當的難度,同時使教學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為了提高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質量,曾令秋和杜偉(2002)認為要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應著重解決“三個問題”,要使學生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知道是什么,還必須讓學生了解為什么,進而在此基礎上得給學生進一步分析怎么樣;在教學中要注重“四個分清”,即分清庸俗經濟理論與其具體分析方法的界限、生產關系的理論與生產力理論的界限、生產力理論本身的是非界限、西方經濟學中主張所需條件與我國是否具備這些條件的界限。韓正清(2010)提出了一些在教學中操作性較強的方法,認為應從調整西方經濟學教學計劃、改革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等多個方面入手,來解決目前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重工具輕思想、重講授輕啟發、重知識輕能力和重課內輕課外的問題。

三、研究啟示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經濟學界的各位專家和學者應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研究給予高度的重視,在研究的廣度上和深度上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探討,分析總結出能為一線教師教學服務的理論和實踐指南,并探索出一套即涵蓋西方經濟學核心思想理念、又符合我國具體國情能為我國經濟社會服務的教學內容,和使學生充分理解、掌握和運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教學模式,為我國培養更多優秀的經濟學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丁堡駿.必須加強對西方經濟學教學工作的指導[J].當代經濟研究,2006,(1):54

[2]徐則榮.加強指導地位?改進西方經濟學教學工作――西方經濟學教學工作研討會綜述[J].當代經濟研究,2007,(7):70

[3]梁靜溪.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2,(6):79

[4]王鐵.在《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強化應用能力的培養[J].商場現代化,2005,(29):365

篇7

關鍵詞:中國經濟學;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目標;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3-0008-02

1 中國經濟學的目標

中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還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徹底觸動,深層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穩固,在具體實施中還有不少漏洞。因此,建設一門能反映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特點和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特色的中國經濟學是有必要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學的根本目標所在,而中國經濟學的具體目標可分為體制結構、經濟運行和經濟發展三個部分。

體制結構目標主要從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來分析,所有制結構和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經濟運行目標和宏觀經濟運行目標。微觀經濟運行目標主要包括企業和企業制度的完善及國企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市場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秩序和規則較為完善。宏觀經濟運行目標是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平衡、宏觀經濟調控目標順利實現、政府職能得到完善等。經濟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的目標和經濟增長方式等)和經濟發展目標(包括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中國二元經濟結構、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及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等)。

2 中國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2.1 經濟學被邊緣化,研究成果和研究團隊萎縮

在中國經濟學被邊緣化,甚至已無立身之地。目前,高校馬思主義經濟理論課程已被嚴重壓縮,中國經濟學界研究成果,主要是有關西方經濟學的內容,有關經濟學內容的不到十分之一;有的雖然打著經濟學的招牌如《勞動價值論》,卻在宣揚資產階級要素價值論的觀點。

其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對經濟學的學習不感興趣,更談不上研究。在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十七年招收的330名博士生中,他們在學期間發表的經濟學論文一千多篇,其中真正研究經濟學的不到10篇。經濟學專業的教學隊伍中從事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者也日益縮小。

2.2 中國經濟學傳統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嚴重滯后于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改革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教學體系與教學方式仍嚴重滯后于國際上經濟學專業的新發展。首先,教學內容重復。以經濟學專業學生為例,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在高中就曾經完整的學習過,研究生階段則開設專題性課程,但在體系性、知識抽象性程度上基本沒有差異。其次,理論體系被人為割裂。一是將政治經濟學從體系中分割出來。二是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在范疇與原理上沒有科學銜接,尚未建立整體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再就是,教學方式的“封閉性”。當前中國經濟學教學缺少足夠的教學參觀或社會調查等課外活動。

2.3 經濟理論脫離經濟現實,教學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

首先,理論脫離經濟現實,難以滿足本土化的要求。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理論來源于實踐,目前,中國經濟學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選定一本教材,以教材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國內經濟學教材出版周期一般較長,教材內容與現實經濟問題極易產生距離與脫節;再者,由于國內教材大多直接照搬西方理論,西方理論與中國經濟現實本身也有距離。其次,“滿堂灌式”教學,忽視教學過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可能講清楚全部的經濟學理論,這就要求老師主要傳授學生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和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偏重于死記硬背和機械化訓練,則缺乏課堂交流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4 理論研究缺乏規范性,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濟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相當數量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還認識模糊。這一點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問題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以什么作為切入點開始經濟學分析?用什么作為主線將這種理論體系貫穿起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究竟有哪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市場經濟怎樣才能真正與社會主義、與公有制有機結合起來?對這些根本問題的認識尚缺乏基本規范,認識相當混亂。

在研究過程中,明顯地存在著對兩個范式關系的認識上的偏差問題。學術界存在兩種片面傾向:一是排斥和輕視西方經濟學理論,對于現代西方的經濟學理論采取一種簡單否定的態度;一是把西方經濟學特別是主流經濟學當作唯一科學的經濟學理論,忽視它所具有的意識形態的成分,否定經濟學的科學意義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作用??偲饋砜矗笠环N傾向在當前呼聲甚高。此外,中國經濟學研究中也存在諸如選題過于寬泛、研究結論草率等其它問題。

3 中國經濟學的構建

在這種背景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將西方經濟學中意識形態理論與市場經濟理論相分離,將市場經濟理論的科學成份嵌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之中,實現兩種經濟學說的整合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3.1 整合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均衡分析理論

勞動價值論更多關注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本源性問題,為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均衡分析理論更多描述的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外在表現,為揭示價格與供求的內在關系及其資源優化配置規律提供了分析工具。中國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任務已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資源優化配置,將均衡分析工具嵌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可以克服馬克思經濟學說價格變動分析的不足,賦予勞動價值論以新的時代內涵。

3.2 整合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和西方經濟學經濟人假設

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勞動者行為動機假設注重全社會成員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認為勞動僅僅是謀生手段,這種分析框架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生產關系及其行為動機的本質特征,但難免帶有計劃經濟的局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反映了市場經濟主體行為動機的某些重要特征,但卻“往往具有非社會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將兩種行為動機理論整合為在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經濟人“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假設。

3.3 整合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思想和西方發展經濟學

馬克思晚年時期未能構建起以發展中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廣義政治經濟學。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西方興起發展經濟學,先后經歷了從結構主義到新古典學派,再到以人為本的發展經濟理論;從宏觀模式的經濟增長理論到微觀分析的人類發展理論。這些理論均從不同程度上揭示了經濟落后國家擺脫貧窮落后、實現工業化、經濟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的發展規律。將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科學因素嵌入馬克思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建立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理論,是中國選擇適合國情的科學發展戰略的需要。

3.4 整合馬克思階級分析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

在馬克思的分析模型中,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遺漏的所有因素:制度、產權、國家和意識形態。然而他未能深入分析未來生產方式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動力源及各勞動者階級之間以及階級成員內部潛在的利益矛盾對其的影響。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制度經濟學則從供求關系、均衡價格的技術分析轉向了產權關系、交易費用的制度分析,從而揭示了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在私人成本和收益與社會成本和收益不一致條件下,產權界定、國家干預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對技術持久進步、經濟充滿活力的重要作用。盡管新制度經濟學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不妨礙我們將該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嵌入經濟學階級分析理論框架中。

4 中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4.1 走向規范和實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不斷開闊,方法不斷創新,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傳統經濟學研究范式向現代經濟學研究范式的轉型,越來越走向規范化。但是,中國經濟學從總體上看還是不成熟的。基礎理論還比較薄弱,研究方法還比較落后,學科規范還不夠嚴格,中國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體系還在形成,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規范。建立學術規范,發展學術評價,是中國經濟學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經濟學理論仍然落后于實踐,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仍受著傳統思維方式的束縛。為此,中國經濟學必須堅持走向實際。對于中國經濟學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從實際出發,搞清楚中國所面臨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并且揭示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

4.2 走向開放和世界

經濟學的開放是不可避免的。既勇于肯定,又勇于否定,一切取決于是否經得住實踐的檢驗,而不論源于何時,出于何人,來自何方。經濟學走向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堅持引進來,將外來的理論綜合到中國經濟學理論和中國實踐中去;二是堅持走出去,要加強交流和不同學科間的聯系,進行多學科理論、多元研究方法與手段的綜合運用。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學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中國經濟學走向世界,必須首先立足本土,其次必須立足經濟,關注技術,立足當代,面向未來,使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始終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祝茂.轉型期中國經濟問題探索――第四屆中國經濟學年會觀點綜述[J].南開經濟研究,2005,(1):100-103.

[2]趙凌云.中國經濟學研究與教學存在的基本問題與解決思路[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06, (4):6-7.

[3]嚴飛.《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改革與實踐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8, (3) :181.

篇8

1.教師教學能力的限制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將教師視為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建構主義要求教師不僅提出問題,而且將問題設計到教學過程當中,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要求教師不僅解決問題,而且把理論融合到含有問題具體案例中,引導學生主動解決問題進而掌握相關理論;要求教師不僅是講授者、設計者,而且是引導者和評判者。建構主義的這些要求提高了對教師理論能力和教學設計能力的要求。

2.學生學習能力的限制

學生個體有差異,發展不平衡。大多數學生慣性地適應著傳統的講授式教學,部分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不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這些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成的。教學設計不當會使這些學生不知所從,抵消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建構主義教學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

3.課程內容的限制

西方經濟學雖然本身是問題導向性的,并且對現實經濟問題有很強的解釋力,但是在一系列假設的基礎上抽象出各種理論模型的,有很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是一門公認的比較難學的學科。學生很難自主掌握其理論體系。難度大的理論知識的掌握仍然依賴以教師為中心的直接講授法。

4.課時的限制

建構主義要求學生的參與,要求學生在復雜的現象中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但在地方高校,西方經濟學的微觀和宏觀部分分別在兩個學期講授,每學期48個學時。這要求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有的放矢,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避免學生因課下負擔加重而產生抵觸情緒。

地方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的構建

1.地方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構建的基本原則

雖有種種限制,建構主義的教學觀仍然對地方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構建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地方的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應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綜合運用傳統的講授法和參與式的案例法、實驗法、情境分析法等,并建立有效的考核反饋機制評價教學效果,不斷對原有教學模式進行改進。

2.地方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框架

第一,兼顧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西方經濟學的課程內容,要求學生在對理論知識透徹把握的基礎上,發現和解釋現實經濟問題。西方經濟學教學模式的構建應充分考慮這些要求。

第二,綜合運用傳統教學方式和建構主義參與式教學方式。西方經濟學課程內容的特征決定了,地方高校學生難以自主掌握其理論體系,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因其理論知識傳遞上的準確、快速而不可或缺。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應融合進建構主義的參與式的理念,以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此外,在復雜理論的講解之外,應充分運用多種建構主義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及時的評價和反饋建構主義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參與做出及時的評價和反饋。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是宣判者,對于學生的參與不能單純地以對錯來評判,而應該在互動的對話中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構建知識。

篇9

一、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是師生從問題背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來組織和實施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主動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疑問是導火索,是學生的內驅力,是探索和創新的源頭。例如,在講解彈性理論時可提出下列問題:哪些商品可以“薄利多銷”,為什么說“谷賤傷農”?又如,在講解教材成本理論內容時可提問:門庭冷落的保齡球場為什么不停業?經過以上問題的探究,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學生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提升。

二、比較教學法

比較法就是對于相似的或對稱的理論、概念和業務等容易混淆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羅列比較。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有比較、才有鑒別,西方經濟學教學應積極引導學生對性質相近的教學內容進行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透過經濟現象分析經濟學原理。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對生產可能性曲線和消費可能性曲線,需求與需求量,供給與供給量等進行比較。

三、引導教學法

引導法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后想辦法解決問題。如在講解教材中消費者行為理論時,可引導學生思考:消費者以一定量的貨幣購買各種商品時,如何購買才能達到效用最大化?學生陷入迷惑,經過思考,發現關鍵在于確定消費者均衡的條件,最終判斷購買各種商品單位貨幣的邊際效用是否相等。

四、討論教學法

這是掌握課程重點難點問題,加深對社會熱點問題認識的有效方法。通過討論,師生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從中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情況,以便今后實行針對性地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同時,討論教學使封閉型的課堂教學變為開放型的課堂教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講解相關商品問題時,兩種替代品的價格與需求量呈同方向變動,而兩種互補品的價格與需求量呈反方向變動。學生容易混淆。這時可組織學生討論“蘋果價格下降對梨的需求量有何影響、剔須刀片價格下降對剔須刀的需求量有何影響”等等,在討論中及時給予指導,最后在討論完畢后,做好講評與總結工作。

五、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對案例的介紹、討論、分析、講評、總結,使學生身臨其位、身臨其境地分析并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方法。電大《西方經濟學》課程積累了大量的、豐富的案例,具有來源廣泛、題材多樣和時效性強等特征,例如在講解教材失業、通貨膨脹與經濟周期理論時可以讓學生思考和分析討論“沃爾克反通貨膨脹的代價”。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使經濟學原理變得簡單明了,通俗易懂。這樣,學生聽起來,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論,而是貼近經濟生活的實例。

總之,《西方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作為分析經濟領域內具體現象和事物的工具,反過來又可以提高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經濟理論觀察、分析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和經濟現象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適合電大學生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提高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梁小民.西方經濟學[M].中央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2]馬良生.遠程教育的實踐與研究[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3]陸小民.淺談我國高職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問題[J].科技資訊,2007,(22).

【作者簡介】彭秀琴,女,儀征電大講師,會計師。

篇10

關鍵詞:互動媒體 西方經濟學 教學設計 方法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9-244-02

一、前言

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與理論性很強的綜合性課程,其作為大學財經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在整個教學階段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由于西方經濟學的課程體系及知識結構十分龐大,因此導致學生學習無味、中途放棄甚至厭學等普遍性教學問題成為我國高校教學的突出性題。在此形勢下,不斷提高各大高校西方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及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創造性,探索一種既符合時展規律又符合師生教學規律的教學方法迫在眉睫。

特別是在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互動媒體技術也深入、廣泛在高校教學課堂中使用。但是,這種深度教學一般只在高校的PPT課堂教學中使用,因此定位不準確及設計制作突出性和目的性不強等問題,使PPT教學媒體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互聯網媒體輔助教學模式,不但不能全面提高高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反而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诟咝N鞣浇洕鷮W課程教學枯燥、知識理論復雜、學生互動參與程度低等特點,作為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教師,需要立足于高校實際,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成長規律,采用一種科學的教學方式將課堂、書本中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淺顯的知識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我國高校教學事業不斷發展。

二、互動媒體下的教學優勢分析

其實,互動媒體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英文字母“Multimedia”,即多媒體。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多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高校課堂教學逐步全面實現了信息化和網絡化?;用襟w的本質屬性就是信息的友好交互及不同交互對象之間的信息展示,通過遠程技術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盡管在當前互聯網技術及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我國高校課堂教學基本實現了數字化及網絡化和信息化,但是在信息的雙向交互及信息傳播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不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師單方在傳遞信息,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信息。所以,面對主流形勢下的信息溝通與人機交互實踐,要想讓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在雙向信息交流中發揮最充分的作用,必須通過“人”這一最核心的交互主體,采用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不僅要使教學媒介服務于教學過程,還要使教學對象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教學媒介。

而互動媒體下的研討式教學方案設計的核心,就在于通過具體的科學教學交互活動安排,從而使師生充分利用數據互動媒體設備與信息資源,以此促進學生學習能力不斷提升。具體而言,從互動媒體支撐下的課堂教學設計目的來看,其已突破了傳統封閉式及單向性教學模式,使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更加明確。

三、互動媒體下的西方經濟學教學設計方法

(一)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整體設計方法

西方經濟學教學實踐的整體設計方法主要是在互動媒體環境下對教學總體方案進行科學設計。通過教學活動的整體優化設計,從而使學生明確教學目標,進而結合相關的教學課題去設計所需要及必須經歷的教學情境。在此交互設計過程中,通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前全面熟悉所有教學流程,因此使教學的任務更加明確,使教學的目的指向性更強,更有利于學生在后續教學實踐環節展示自己的專業才能。在此過程中,通過教學情境預設,為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及課堂教學群體之間的經驗分享提供了良好的渠道。通過教學情境設計,旨在促進師生之間及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經驗分享與交流,同時為共同制動教學目標、計劃及優化教學流程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機會。如下圖為互動媒體下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案總體設計構架: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中交互的媒介設計

交互學習中核心是師生,基礎是媒介。因此,交互媒介工具設計需要進一步明確師生之間應該使用哪一種互動媒體及哪一種課堂教學的信息展示工具更為合適,同時要結合教學特點及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選擇恰當的信息交流和溝通工具及行為管理評價工具。信息展示工具的功能,在于使學習者能夠以恰當的身份及方式去接觸和介入、加工、甚至內化教學信息內容。因此,從這一層面而言,信息溝通工具設計,其主要目的是強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責任意識,使之能夠以教學主體的身份積極參與到教學實踐環節始終,從而構建師生之間的良好交互體系。這就要求在互動媒體設計過程中,選擇具體的信息通信工具及信息共享工具和師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協同學習的工具。與此同時,需要科學選擇教學管理評價工具,通過不斷優化設計,能夠對互動媒體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效果進行積極評價,從中找到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結合學生的學習反饋建議,對教學方案進行不斷調整。

(三)西方經濟學教學中交互的內容設計

交互內容是學習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結合教學信息資源,從而對教學中所涉及到的信息資源目標內容、支撐內容、交互規則等進行科學設計。針對具體的教學目標與任務,互動媒體下的交互內容設計,首先需要學習者充分了解教學的目的,從而從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相關教學資源與信息,并逐步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對于設計者而言,首先需要對交互性學習中的學習資源類型、學習資源具體來源及學習資源的獲取途徑進行科學歸類總結,以此充分發揮學習資源在互動媒體下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重大作用。

在此過程中,學習者需針對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從而設計相關的支撐學習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及自我獨立能力。與此同時,教師需在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和建議。除此之外,師生在教學互動過程中,要對相關的活動進行風險控制評估,并提供相關的可供參考借鑒的(包括行動操作手冊以及教學互動方案指南在內的)交互規格說明。在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核心作用,使學生盡快融入到學習過程中,以評促教。

(四)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設計方法

互動媒體下的西方經濟學教學設計,師生交互設計是重點。而人際交流與溝通的核心依然是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重點要突出學生的的學習認知能力,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取及知識理論體系的構建和情感交流態度的變化記錄等。在互動媒體環境下,教師與學生共處于同一個教學維度中,因此互動媒體可發揮其良好的交互性作用,這種多維性的交互既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同時也可以是師生之間的交互,甚至是學生與互動媒體之間的交互等,從而構建一個基于“人――機――人”的信息交互傳播鏈條。

(五)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設計方法

學習者之間的交互設計主要是基于不同學習差異個體之間的交互性學習探索實踐方式。基于教學活動的整體設計安排,可使不同學習者之間進行合作交互及競爭交互,甚至可在不同學習者之間進行角色的深度交互等。因此,從上述師生交互模式設計分析中可知,其實質上是一種學生主體與學習客體之間的交互性學習模式,而學習者之間的交互設計,從設計目的來看,其本質上是不同學習主體之間,為了同一個學習目標而達成共同學習意愿,從而通過小組角色互換、研討甚至爭論,從而不斷培養學生學習主動能力的學習模式。因此,基于學生之間的互動媒體教學設計,有助于不同學習團隊之間進行溝通、展示和匯報。從而以差異為前提、以個性為核心、以共性為目標,在相互溝通交流中達成統一的學習共識。

四、互動媒體下西方經濟學教學的優化策略――研討式教學法

基于上述互動分析,本文為了設計一種更加契合互動性學習特征的教學方案,創新性地引入了研討式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從而構建的一種基于師生之間共同交互性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將教師的教學任務與科研工作有機結合,從而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養成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研討性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理論的學習局面,更有利于知識的傳播及學生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具體而言,其具有互動性及探究性、靈活性、自主性等特征。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需按照以下策略科學實施。

(一)優化課前準備工作

為了盡可能避免教師自發性及盲目性等不切實際的教學,從而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等情況出現,在研討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做到“三備”,備學生、備主題及備教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全面了解學生在既往學習過程中是否學習過與西方經濟學相關聯的課程,同時明確其對具體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外,在此過程中還需了解學生是否具有主動獨立去圖書館以及利用網絡資源查找相關學習資料,從而提煉自己觀點的能力,教師可通過網絡調查問卷形式或紙質問卷形式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提升教學的針對性。

其次,針對教學具體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主題。在確定教學研討的課堂主題時,教師需要充分把握不同教學資源之間的橫向及縱向聯系,從而使網絡平臺中海量的信息資源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

除此之外,教師要合理選擇符合教學實際的教學參考書目。

在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學生可以通過查閱教師指定的西方經濟學課外讀本或者雜質、媒體、APP甚至財經類公共賬號等,不斷拓展自己的眼界及知R遷移能力、顯示問題分析能力和海量信息檢索和識別能力等。在研討式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路者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及比較和借鑒等方式,加強生活實際與經濟學理論之間的聯系。在此信息檢索與利用過程中,經濟學界知名人士的微博、微信、博客及校園論壇,還有網絡平臺中的各大門戶網站、校內圖書館電子資源、紙質資源等都要盡可能成為延伸學生學習鏈條的新領域,但教師需給出學生具體的參考意見,以免學生盲目學習。

(二)重視過程的考核導向

當前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最大弊端就是教師不愿將日常研討性教學的學習情況納入課程的最終績效考核中。因此,導致學生搭便車的僥幸心理存在。在研討式教學模式下,教學過程中引入課程考核環節,教師可結合學生的教學模塊設置相應的考核指標,使學生參與的每一項活動及每一個環節都能有效納入到教學質量考評過程中。與傳統的終期教學考評模式相比,研討式教學更加系統化和科學化,教師可于互動媒體平臺中設置各個環節的考核日期截止時間,從而督促學生強化自我考評意識。

(三)重視軟硬件的投入

如前所述,研討式教學模式總體而言利大于弊,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僅花費時間長,而且研討式教學更加適合于學生的小班教學,因此在這種環境下進行教學,師生之間可以展開更加頻繁的交流。對此,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互動媒體為核心,充分完善高校的教學硬件設施與軟件設施,從而加大對高校文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平衡硬件設施及互動媒體資源設備在高校教學體系中的數量。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動媒體支撐下的西方經濟學教學,有助于學生在經濟學教學課堂中與教師及教學設備進行友好交互,從而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促進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體系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劉旺霞,夏力.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方法及改革研究新進展[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1)

[2] 楊建云.“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及方法的改革[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5(2)

[3] 呂指臣,劉貞,朱開偉,蒲剛清,郭偉.基于云平臺的宏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分析[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5(5)

[4] 劉越.提高西方經濟學本科課程教學效果的路徑――兼論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特點[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2(3)

[5] 馮梅,史開國.案例式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