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困惑范文
時間:2023-12-20 17:33: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學的困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職院校;心理困惑;自我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5-00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5.010
當前,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的心理困惑也呈現明顯的變化,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大學生正處于從青春期向青年期的過渡階段,無論是從個體身心發展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環境和成長環境變化的角度,這些因素都將對個體心理帶來一定的干擾和困惑。
一、研究背景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心理健康的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并提出心理健康的標準: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顯然,心理健康不是指對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是指在對待環境和問題的反應上,能更多地表現出積極的適應傾向。在此參考標準下,不少針對大學生心理困惑的相關研究也比較豐富,聶舒(2015年)結合已有文獻,對心理困惑進行了描述性定義:心理困惑是指人在情感、智能、決策、個人發展和意志力等方面受到阻礙,以至于無法正常正確地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表現為心理感受痛苦、學習動力缺失、人際關系不適、情緒低落、自卑與自負、行為退縮、恐懼失敗和輕微的軀體癥狀。并綜合已有的專家和學者的相關研究,提煉出大學生的心理困惑的三大類,分別是個體方面、社會環境方面、生活和學習方面。孫鳳梅(2006年)在淺析大學生心理困惑的成因及解決對策中指出學業問題、情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情感問題、性問題、特殊群體心理健康問題和大學生生活適應問題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當前,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文獻較為豐富,但通過中國知網檢索,近10年(2007—2016年)對“高職院校大一學生的心理”研究關注度在2011年環比增長率達到高峰,之后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大一學生的心理困惑是處于變化和發展狀態的,從個體身心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等角度來看,對大一學生的心理困惑的關注是必要的,對其關注和研究,并采取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策略,將對其今后的身心發展產生十分有益的影響。
本研究中的心理困惑界定為因個體受到自身發展和周圍環境的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個體心理出現疑惑、不解、有壓力、感到困難的心理狀態。本研究選取高職院校大一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深入地了解和探析他們當前的心理困惑,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本研究隨機選取南京某職業技術學院2016級大一學生中58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585份,回收有效問卷562份,有效率為9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開放式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問卷內容主要涉及:“當前,你對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滿意嗎?”“當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如果當前存在心理困惑,請具體說明”等。訪談采取隨機調查,共72人次,訪談地點設置在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工作室。
(三)研究過程
本研究選取調查時間為大一下學期,被試人員通過大學第一學期的適應,很大程度上會降低研究中因環境陌生等外因的影響,盡可能回歸被試個體心理發展層面的因素。本研究問卷調查部分由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指導被試人員統一作答。經過對問卷內容的統計和分析,結合實地訪談,進行信息的歸納和整理,進而形成研究結論。
三、研究結果
本研究針對高職院校大一學生心理困惑的問題,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對回答內容進行整理,按照心理困惑內容出現頻率的高低進行歸納,研究結果表明:98.9%的學生在“當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方面作出肯定回答;高職院校大一學生心理困惑按回答內容頻率出現的高低,來源依次為:專業學習、人際交往、職業生涯規劃、心理適應、消極情緒、自我意識。
(一)專業學習
研究結果表明,高職院校大一學生心理困惑來源的第一大因素就是專業學習。具體表現為學習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如: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主動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學習成績不夠理想,學習效率較低、學習壓力大;對專業學習缺乏認同;考試焦慮;學習上缺乏動力和目標;糾結是否需要轉本;對專科學歷的擔心等。
(二)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是高職院校大一學生心理困惑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涉及宿舍人際交往、戀愛關系和家庭關系。例如,“宿舍矛盾讓自己很煩躁,不知道如何應對。”“很在意宿舍的人際關系,和個別不容易相處的人每天在一起,感覺很郁悶。”“對戀愛充滿好奇,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場美好的戀愛。”“和父母親的關系一直很困擾”“家庭不是很和睦”等。
(三)職業生涯規劃
本研究的這一部分主要涉及在調查中比較集中出現大一學生開始對其一生的理念、工作、生活、家庭及社會等目標所要設定的計劃進行思考和探索,更多會出現迷茫的心理困惑。例如,“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度過大學生活”“如何制訂職業規劃和目標”“將來畢業后能做什么,現在感到很迷茫”等。
(四)心理適應
該部分主要表現為大一學生進入大學的環境之后,面臨新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出現的內心困惑的狀態。例如,“住集體宿舍不太適應”“暫時還不能適應自主學習的方式”“想家”等。
(五)消極情緒
該部分的調查表明,大一學生因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而出現不同層面的消極情緒。例如,自卑、抑郁、焦慮、憤怒、糾結等。
(六)自我意識
個體開始對自我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了解。在此過程中,會出現是否能夠自我認同和自我接納,而產生的心理困惑。例如自我評價水平較低,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等缺乏正確了解和評價。
四、討論
(一)關注和重視高職院校大一學生的心理困惑
本研究發現,絕大部分的大一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及時有效地幫助和疏導他們的心理困惑對其身心健康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極負盛名的心理學家艾里克森(ErikErikson)強調人的理性和適應。他所提出的心理社會階段理論對我們當下的研究再次提供了指導意義,大一學生正經歷從青少年向青年期的發展過渡,從心理發展角度來說也是向成熟邁進的過程,自我意識的逐步建立和親密關系的建立是人生發展這一階段的重要內容。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對學生心理的關注和重視是非常必要的。
(二)提高個體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識,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高職院校大一學生經歷著學習和生活上的轉變,不少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對所學專業缺乏了解,造成“迷茫與壓力”共存的心理狀態。學校可以通過多渠道多途徑對大一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和幫助。幫助學生盡快了解專業的學習內容和就業方向為學生提供學習與專業實踐相結合的機會,科學指導學生做好學習和職業發展規劃。同時,大一新生要積極踴躍地參加社團活動,在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人際溝通的能力,組織管理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培養和塑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一學生心理成長中的作用
高職院校大一學生的心理困惑與其他年級學生相比較有其自身的特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心理輔導方式,廣泛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大一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課程、心理知識專題講座、團體心理輔導等,幫助學生從心理層面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
(四)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主要針對高職院校大一學生進行,研究內容相對比較寬泛,今后還可以在學生的性別、生源、專業等不同的維度上進行更好的研究,也可以對大一學生與其他年級學生的心理困惑進行更加深入的比較研究。
五、結論
高職院校大一學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家庭、學校以及學生自身應共同關注和重視。專業學習、人際交往、職業生涯規劃、心理適應、消極情緒、自我意識構成了高職院校大一學生心理困惑的六大主要來源。
參考文獻:
[1] 藍冬玉.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117-120.
篇2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地理教學 困惑 思考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關心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樹立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意識,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但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中本人頗有困惑。
一、地理課堂教學中基礎訓練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有時難以兼顧
新課程在目標上特別強調“過程與方法”,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和體驗問題探究過程與方法。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學會學習能使學生終身受益。課堂教學中有時若注重前者而后者就只能置于課后,而課后學生因缺乏足夠的指導,實施起來非常困難;若注重后者,前者可能掌握不牢。如“熱力環流”一節教學,對其成因分析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耗時較長,教學任務很難完成。
二、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沖突
從高中學生的心智發展特點來看,學生不應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師教的作用逐漸減小,越來越多地依靠學生的獨立性。獨立意識有助于學生創新,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但對于學生個體來說,若一味地依賴合作方式中的某些方式,如一起商量、分析、交流、討論等,則難以深入思考,更談不上形成自己獨到見解,若過分地獨立,則難有協作成功的喜悅體驗。
三、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與自由選擇的矛盾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發自內心的學習欲望和動機,在學習態度上表現為“要學”,在學習動機上表現為“想學”,在學習能力上表現為“能學”,在學習意志上則是“堅持學”。這在富有層次的教學目標實施中,的確對于有個體差異的學生提供了選擇的空間。但可能會出現高目標無人問津,而低目標問題都愿體驗,不利于優生培養,還可能會出現少數學生不能量力而行,選擇了自身解決不了的目標問題,使其自尊心受到傷害。再者,低目標問題易于解決,素質較高的學生利用較短的時間就解決了,而在高層次目標問題上素質較好的學生也能主動解決,這樣極易把面向全體的課堂教學上成了培優課,可能對后進生產生較大的影響。
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困惑,經常進行思考。
(一)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維持。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易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易于實現,但“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而在合作學習時常會讓人感到主體作用發揮有余,而主導作用不足甚至失控的現象。如學生合作學習時向老師提出問題,有的問題是開放性的,有的問題可能偏離學習軌道,甚至有的問題設計缺乏科學性。對此,老師要坦然相對,對于開放性的,不要急于下結論,要善于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如在“水稻種植業”教學中,有的學習小組提出亞洲水稻種植的出路問題,問是否會出現發展危機。師生應從亞洲水稻種植業發展條件及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等已有知識和課外信息等方面引導學生討論,讓學生能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若出現偏離學習軌道問題也不要一棒打死,應恰當地給予激勵,以免傷其自尊。若學生的問題出現科學性錯誤,不要把學生問題草率拋棄,應把它作為一種教學資源。這樣既保證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又給予鼓勵,使學生增強了自信。
(二)課后活動是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取了相關的基礎知識,并從中發現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而有些挑戰性問題可能是課本知識的延伸,限于學時,不可能在課堂上解決,可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課后研究。通過教師指導,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實驗、調查、信息搜集、表達與交流等,得出較為合理的答案。而對于每次探索的結果,都要適時地放到課上予以。這樣,利于發展學生的情感和態度,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如在進行“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的影響”一節時,學生提出“全球氣候變暖人類應如何去適應?”通過課后搜集整理信息,在課堂上交流,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從中獲取了新的認識,環境觀、責任感得到樹立。因此,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課后活動的制約。
(三)注重基礎培養與指導是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根本。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不管哪方面都要建立在學生的學習能力上,即“我能學”,否則,一切皆是空談。教學中,一定不要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中發現問題有:
1.學生閱讀能力弱影響其主體作用的發揮。有的學生在閱讀課文后,把握不住重點,你提出問題,他就通篇朗讀。在復習過程中,也存在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反復通讀課文的現象,這樣既耗時間和精力,也難以形成大量的知識儲備。對此應加強針對性地指導,以利于學生系統地有重點地把握知識。
篇3
關鍵詞大學新生 心理困惑 教育輔導
1 新形勢下大學新生心理困惑的成因
1.1 大學新生對大學環境,大學教學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的不適應
大學新生經過激烈的高考后進入到大學生活,而大學生活以及學習環境與他們以往所經歷的高中生活學習環境大有不同,在新的學習內容、大學教學模式以及管理模式中,大學新生難免會有諸多的不適應,從而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迷茫的困惑,由于對學習以及生活的自主性掌握得不夠好,從而導致學生對生活學習逐漸喪失了興趣,讓學生難以從困惑的心靈陰影中走出來。
1.2 新生在生活上自我獨立意識淡薄,難以擺脫對家庭的依耐性
大學新生在情感上依舊處于對家庭極其依賴的階段,不能獨自挑戰并克服困難,在生活上缺乏自我獨立的意識。面對陌生的大學生活環境,不能擺脫對家庭的依耐性,于是容易表現出自我封閉,心理上嚴重的不安全狀態。
1.3 人際交往障礙導致大學新生心理上的孤獨感
大學新生在高中生活中終日處于學習高度緊張的狀態,學生集體活動少,在人際交往方面缺乏鍛煉,因此當他們走入大學校園,面對形形的人和事,讓大學新生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如大學生大都是自主性學習,師生之間很少有學習以及生活上的交流,大學新生難以接受這種冷淡的師生關系。同學之間的矛盾以及師生之間的冷漠,大學新生難以有效地處理好,容易導致大學新生心理上的孤獨,若得不到適時適當的引導,將對大學新生以后的大學生活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1.4 大學新生自我認知能力弱,自我價值系統受社會影響頗為深刻
對于大學新生來說,他們從對大學充滿了理想化的期望,同時對自我能力的認知也是非常高的。但是當他們走入大學,意識到大學并非如他們想象中的那般完美,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給大學新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層失望的陰影。而大學又是云集人才的地方,曾經在高中的輝煌到了大學突然被這么多的人才給掩埋了,讓大學新生被自卑心理所困惑,對自我能力的重新認知和評估,對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在當前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時期,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重塑的重要時期,網絡的發達以及物質等各個方面的誘導使得大學新生處于心理迷茫時期。
1.5 學習動力的缺乏
大學新生高中時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進入大學之后,新生的學習目標的缺失以及學習動力的乏力讓學生的學習處以一種漂移的狀態,大學新生對自己的專業知識的不了解,于是難以提起學習的興趣。學習動力的缺乏阻塞了大學新生前進的道路,延緩了新生前進的步伐。
2 大學新生心理困惑調適合對策建議
首先輔導員對大學新生的引導和適應性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大學新生與朋輩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大學新生逐步有理、有利、有節地適應大學環境,大學教學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新生入學后對于大學生活的適應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因此可以通過開展新老生交流活動,讓高年級的學姐學長們把自己的生活學習經驗傳授給新生,讓新生對大學生活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并能進一步增強自我的角色意識。同時高年級的學生可以把大學的學習方法同時適當的途徑傳授給新生們,引導新生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學習方法,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減少學習的盲目性,有效地減輕學習的心理壓力,使自己的自學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從而不斷地適應大學的教學模式以及管理模式。
通過一些學校文化活動的舉行,增強入學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新生入校前期,學生處、團委、學院學工辦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舉辦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給新生發放一些學校的基本吃、行、住的情況,進行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開展新老生的交流活動,鼓勵同學之間互助合作,讓學生能夠在這個校園大家庭中感受到家的溫暖,并逐步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人際交往引導。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逐步構建一種團結友愛、和諧共處的校園氛圍,在學校范圍內形成一種強烈的群體凝聚力,通過各類體育文藝等活動開展,促進同學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網絡。同時應該引導大學新生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態度,時時刻刻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用“移情”的方法去交流,處處考慮到他人以及集體的利益,讓自己在校園生活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建立一個有效的大學新生心理教育機制,幫助新生塑造一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大學生能夠健康成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健康關注的不僅僅是當前某個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關注大學生入校前、入校中以及入校后各個時期的心理健康變化問題,因此學校需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建立一個動態有效的新生心理教育機制。首先對大學新生構建一個心理健康歷史以及動態型檔案,可以為科學診斷以及通過各種合理的教育方式來為新生做好心理教育方面的輔導提高可靠的依據。其次可以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講座等等,讓新生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有所了解,從而能夠進行自我調節或者配合學校的心理問題治療。同時還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心理教育以及做好充分的心理咨詢工作,鼓勵新生正視自己的心理困惑并能努力重塑健康的心理。
通過心理輔導,引導新生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增強自我心理以及人生觀、價值觀的調節能力,構建大學新生長期的人生奮斗目標。首先心理輔導員應該引導新生重新構建自己的學習目標,由從前的被動讀書為了升學過渡到主動讀書為了求知,通過對自我能力的準確定位,挖潛自己的潛能從而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同時可以讓新生參與一系列的心理學講座等,在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方面給予新生一個正確的指引方向,預防新生的思想受到社會黑暗面的影響,讓新生學習自我選取人生觀,調整自我的價值觀,從而塑造一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參考文獻
[1]堅瑞.淺談大學新生適應期心理不適原因及對策[j].絲綢之路,2009(16):108-109.
[2]賈玉霞.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11):91-92.
[3]劉欣.當代大學新生常見的心理困惑及其對策[j].醫學教育探索,2009(6):688-689.
篇4
【關鍵詞】 中職學生;心理困惑;表現;成因;應對策略
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基礎和條件。中職學生處在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家庭、學校、社會以及教育觀念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對外部壓力和變化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導致多重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正確認識和分析目前中職學生心理困惑的主要表現和成因,積極思考相應的應對策略對于中等專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一、中職生心理困惑的主要表現
1、環境適應困難。由初中生到中職生,是一個人人生轉折的重要時期,不少的中職生心理呈現“依賴性,理想化,盲目自卑,自我封閉”等心理特征。擁擠的宿舍及食堂,單調的“三點一線”生活,要自己料理生活等,這些生活環境、學習條件,人際關系等變化,都易使中職學生感到茫然無措,心理壓力加大,產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慮情緒等反應,繼而出現失意、壓抑、焦慮等心理問題。
2、人際關系障礙。現代的中職學生有著強烈的交往需求,迫切希望與人交往,得到友誼。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如害羞、自卑和交際能力不夠以及不善言辭表達等導致一些人害怕交際,不會與人溝通,常常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偽裝起來,不愿主動敞開自己的心扉。一些人在與人交往時有較強的戒備心理,以至于干脆獨來獨往,不和他人接觸;一些人一方面要求自我開放,還我真實,另一方面又表現文飾,封閉自我,這種雙重人格很容易導致孤獨感、抑郁癥和自卑心理。
3、家庭關系復雜。父母離異或不和、天災人禍給家庭帶來的不幸都會給學生造成恐懼心理,或情緒波動、精力分散,嚴重影響學習。另外因為學習成績差,沒有考上重點中學,甚至有的課目不及格,致使家長對學生缺乏必要的關心與關注,由此帶來的中職生的挫折感及感愧對父母的心理,有的甚至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一走(離校出走)了之。
4、朦朧的性意識引起的情感激蕩。中職學生處于異性相吸的階段,對性問題很敏感也很朦朧。這個年齡的學生喜歡與異流,在異性面前顯示自己的風度和才華。但由于受年齡限制,他們往往考慮問題簡單,感情容易沖動。有的學生不懂如何交異性朋友;有的過早墜入愛河,嚴重影響學習,甚至影響了身心健康。
5、期望與現實相悖時產生的心理沖突。自我意識增強是現代中職學生的一個顯著特點,而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他們向往和追求的目標。許多中職學生都希望學校能為他們創造更多更好的條件,使得他們的才能得以實現。然而中職學生畢竟是從學校到學校,社會經驗缺乏,對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不盡如人意之事不能正確對待,總有懷才不遇之感;有些人不能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只會拿手電筒照人,理想主義地要求別人,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形成對自己過分完美的主觀評價,結果一見到別的同學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的好評,就埋怨別人沒有看到自己的長處,甚至認為老師、同學與自己過不去;也有的同學從社會上了解到中職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即便找到工作也只能混跡在“藍領”階層中,因而滋生出不公平感,進而產生消極對待學習生活工作的情緒。
二、中職生心理困惑的產生原因
1、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社會公德意識低落使得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習以為常,導致部分中職學生對行為正確性的認識模糊,引起說謊、欺騙等品行障礙的發生。社會對中職學生的歧視,更加促使中職學生出現對抗社會等心理問題。
2、偏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絕大部分小學、初中片面追求文化課成績,忽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領導、教師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落后,灌輸給學生的是考高中、升大學的理念,甚至認為只有學習差、思想差的“雙差生”才會進中職校,這些都對中職生的心理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3、家庭結構的失衡。家庭成員的文化素養、家庭成員的關系、家庭的經濟狀況都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影響。就以筆者曾帶過的一個班級為例全班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生活在單親家庭,近一半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較差,近五分之三的學生的家長文化素養不高,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中職生的自尊心,繼而導致心理問題。
4、學生自身心理的矛盾沖突。中職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生理的變化必然導致各種心理沖突,甚至會產生種種矛盾的心理,如軀體不適感、抑郁、焦慮、煩躁不安、緊張、恐懼以及某些短暫的精神疾病癥狀。社會偏見導致中職生看不到自己的優勢,缺乏自信心和勇氣,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阻礙了學生自身聰明才智的正常發揮。
三、中職生心理困惑的應對策略
1、優化學校育人“硬件環境”,創設寬松友好的心理“軟環境”。職業學校要善于優化學校育人的“硬件環境”。一方面要改善物質文化設施,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努力創造條件,積極改善和綠化校園環境;另一方面學校要注意對學生學習的教室、生活的宿舍和活動的校園進行文化環境上的構建,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環境的熏陶。
在構建學校物質“硬件環境”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建立和諧、健康的心理“軟環境”。優化育人環境,關鍵在校風建設,要努力建立以育人為本的校風,教師愛崗敬業的教風,學生立志成才的學風,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獲得愉悅的心理體驗。
2、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自我意識。師生關系是在學校這個特殊的活動領域形成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一方面,學校應拓寬師生心理溝通的途徑,與學生進行心理交流。另一方面,學校應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心理檔案,班主任老師定期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如各種方式家訪、校信通等;同時,教師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學生,營造寬松育人的心理環境。
3、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掌握學習必要的心理知識,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
4、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及心理輔導活動,幫助中職學生學會在現實中如何應對機遇,如何快樂地學習和生活。根據中職生的年齡和生理特點,學校應該配備心理咨詢教師和心理輔導教師,變被動為主動,指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
5、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讓中職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由于現在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社會實際嚴重脫節,因此社會活動和實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校要從校情出發,以學生的需要為依據,創造性地設計具有本校、本班特色的、能給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帶來積極影響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要針對學生缺少社會實踐、缺少實際體驗的情況,組織學生到農村、工廠、軍營、市場去體驗生活和服務社會,幫助中職學生順利完成社會化進程,塑造健康的個人心理。
6、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平時所不能發揮的能力與才干,增強自信心。校園文化是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和生存環境,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與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吸引學生廣泛參與,為他們提供共同的活動條件,創造人際交往的機會,消除孤獨感。同時,校園文化活動能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壓力之下得到輕松愉快的休息,也有助于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角色意識和生活、工作、學習的良好心態,有助于他們形成健康、積極、向上、開朗、活潑、熱情且有正義感和同情心的良好個性與品格,從而推進心理素質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中職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是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對外部壓力和變化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導致多重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我國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認識、關注、加強的發展歷程。中職學校要善于激發學生潛在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獲得美好生活的理論取向,培養生理、心理健康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篇5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生 心理困惑 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G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4-0182-02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為社會輸送實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在社會上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同時,高職院校學生的自身整體素質偏低等因素使他們比一般大學生承受著更大的來自社會、家庭、學校和自身的心理壓力。這不僅影響高職學生在校時的行為表現,也影響到學生能否以正常的心態面對社會的選擇以及今后人生道路上面臨的困難和挫折。因此,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生理特點及其心理困惑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生理特點
高職學生年齡一般處于18-23歲之間,到了生長穩定期,身體形態日趨穩定,其生理、心理均趨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際關系、經濟問題、情感問題、學業受挫、就業壓力等影響,常造成心理障礙。高職院校的學生處于最難教育的年齡期,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會碰到形形的難以處理的問題。現在獨生子女偏多,他們習慣了獨自處理問題,不喜歡與人交流,不想讓人知道他們的真實想法,不是很愿意與家長、老師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并具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很容易產生“自閉”癥狀。
(二)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困惑
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現為:恐學厭學癥、自閉焦躁癥、人際困惑癥、情感迷茫癥、就業壓力癥等。
首先,有不少高職學生對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些是因為學習基礎差而感到吃力和畏懼;有些是因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標不明確造成的;有些學生是為了父母才到學院讀書;有些學生認為上了大學就已經完成了人生的目標,對于在大學階段如何度過沒有深層次的思考;有些學生抱著混文憑的心態在讀書。社會上存在的某些不良現象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用錢買文憑、舞弊現象等等。
其次,高職學生由于來自不同的地區,生活習慣、成長環境、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都有所區別,同學之間在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摩擦和碰撞,如果處理不及時,自我調適的能力差,很容易出現心理失衡。
第三,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已經有了對異性情感的需要,但往往由于他們不能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沒有經濟來源,沒有生活經驗等原因,反而讓自己陷入感情的漩渦而不能自拔,往往受到失戀、單相思等現象的煎熬,這樣勢必引起心理失衡,出現心理障礙。最后,高職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要比其他本科院校要大,因為當前社會對于高職教育的認識還不全面、不正確,就必然影響高職學生的就業市場,高職學生往往憂心忡忡,迷茫而又焦灼。
二、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困惑的應對措施
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寄予厚望,他們能否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承擔起歷史賦予的責任,值得我們全社會重視和關注,更值得我們深思。針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要培養他們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自我心理調適的能力、學習的能力、就業能力等等。加強綜合素質的培養,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
(一)把思想教育滲透到學生成長的全過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認真對待。在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積極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使大學生能夠自強自立,提高學習效率和改善生活質量,達到人格的健全和完美,真正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
1.做好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不僅僅側重于引導、激發學生的潛能,而且還通過循循善誘、教育和啟迪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逐步走向成熟,而不是一支筆、一本書的說教。
2.注重業余生活的開展,寓德育于活動之中。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院、系一系列活動,積極組織并開展班級小型的多樣化活動。比如:參加學院組織的“大學生文化藝術節”活動、“5•25心理健康節”活動等等;參加系部組織的“籃球比賽”活動、“智力大沖浪”活動、“繩彩飛揚”活動、“課件制作”活動等等;組織班級的辯論賽、模擬招聘會活動,制作學生個人簡歷比賽活動等等,寓教育于活動之中,輕松自然的讓學生懂得一些道理。
(二)把管理育人貫徹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1.重視班級建設。通過一系列班級活動讓學生能體會到班級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同學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
2.加強家庭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把孩子培養成具有健康心理、健康品質也是天下父母應盡的義務。因此開展心理教育必須依賴家庭教育這個基礎。通過制定家長聯系制度等措施,使學校、家庭形成教育學生的合力,促進學生的成長,使家庭確實成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第二陣地。
(三)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提上日程
1.對于大學一年級學生,對他們要進行全面的了解,建立特殊群體(情困生、學困生、心困生、貧困生、網困生等)檔案,并組織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對發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除了建立獨自的檔案以外,從心理咨詢老師到系部、輔導員等都必須進行跟蹤輔導,并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加強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立,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2.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徑,經常性地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和修養,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積極開展“5•25”心理健康節活動,以緩解高職學生學習、就業、情感等方面的壓力,切實幫助學生解除心理問題。
3.為了進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學院要成立專門的輔導機構,結合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和輔導。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積極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認真學習相關知識,建立一支強健的隊伍共同解決好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困惑問題,是高職院校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需要不斷去探索、去努力,充分利用有關資源和條件,并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為學生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素質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篇6
【關鍵詞】探究 困惑 課改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156-02
課程改革正在全面、健康、穩定地向前推進,各種新理念、新模式不斷滲透到教學中來,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在課改中,我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困惑,合理地提出問題并深入思考,無疑對新課程的教學能起到很好的幫助。下面是在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及思考,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時間緊、任務重的問題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增加了學生的探究活動內容,為了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無論是探究前的準備工作,還是探究中的指導工作,都將占用很多時間,無疑會對教學目標落實造成很大影響。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物理組教師在教研活動時展開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實施探究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某個知識的獲取,而是要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體驗獲取知識的樂趣,學會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習慣,點燃學生創造的激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多占用一些時間是值得的。在達成了這樣的共識以后,我們就統籌安排,兼顧三維目標,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即采取課內探究與課外探究相結合、普遍要求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從而解決了時間緊的問題,達到了實施探究教學的根本目的。
二、課堂上,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問題
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不只是教師的講解,還有學生的狀態。一堂課,需要氣氛活躍,充滿生機。有的時候,教師稍微一放松,尤其是做靈活性的題目,給學生討論時間時,學生的自制力較差,教學秩序很容易被打亂,往往出現了“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局面。所以,我們要對學生討論把握好一定的“度”,但這個“度”很不好把握。剛開始,學生還不會合作學習,我先考慮合理分組,把好、中、差的學生搭配,指定好學生擔任組長,指導學生進行合理競爭與合作,同時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從獨立思考轉向合作探究。該討論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并從學生的心理和興趣出發,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探究,鼓勵他們提出質疑。同時,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以免適得其反,也要避免在課堂上對學生太苛刻,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性,使課堂氣氛陷入僵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該放的時候放,該管的時候管,對課堂管理靈活地掌握。具體來說,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方面,按新課程的要求,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階段,必須開展非指導性教學,要“放”,但要善于從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實際學習的興趣需要出發,讓學生去主動探索,鼓勵學生質疑、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切忌將預設的教學目標、自己的經驗、態度、價值觀強加給學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課堂教學的復雜性,需要將學生、教學內容、課堂的實際等諸多因素納入教學過程,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探究的機會,然后教師再進行適當的調控,使課堂放而不亂,營造和諧學習環境。
三、學生對開放性問題的提問,教師拿不準答案的問題
在使用新教材過程中,我們發現傳統習題越來越少,“新面孔”越來越多,而且有的問題開放性很,不確定因素多,個別題目連教師也拿不準答案。分析其主要原因為:新教材涉及的知識面很寬,不只是課內的,還有課外的。那么,教師是否必須掌握許許多多的知識,必須能回答出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呢?當然不是。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理解學生的思維,完全覆蓋他們的知識面,所以不可能把學生的問題回答得準確無誤。但作為教師,我們務必要教會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探究方法,把機會留給學生。要知道學生也是課程資源,我們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問題的正確答案。例如,在講解物態變化時,很多同學會問,冰雹是屬于哪種物態變化,關于冰雹的形成的說法的版本很多,而且都有道理,如何給同學們解釋呢,很多教師會被“咔”住,其實冰雹的形成過程十分復雜不同的條件形成的過程也不一樣,答案不是唯一的,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教師要做一個動態的幻燈片,給同學們一個切合實際的說法,關鍵是引導學生如何解決此類問題。通過這件事,使我深刻認識到:新課程標準為什么要求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者、組織者,而不是什么都在學生之上的傳統教師形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把教師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從而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課程要求我們要更新觀念,真正轉變角色,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做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做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做社區的合作者,廣大教師要認真學習,解放思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反思,使自己盡快成為一代具有高度專業技能的教育專家型教師,為我國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1)10-0050-02
現代中學生都是“90后”,他們自小被升學壓力、特殊才藝對比等多方面問題所包圍,過早的競爭壓力使90后普遍聰慧多才,但同時也存在學習焦慮、抗挫折能力弱、忌妒心強、對網絡依賴等問題,因此,在當前的形勢下,單單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說服教育不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很難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解決中學生思想問題和成長困惑的需要。
一、當前中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特點
1.中學生自身的特點及其變化:初中階段是個體生命全過程中一個極為特殊的階段。生理發育十分迅速,但心理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心理水平尚處于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這就使得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引起很多心理發展上的矛盾。主要表現在:(1)自我意識高漲但不成熟。初中階段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這一時期初中生的自我意識空前高漲。初中生開始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我、看待周圍的世界,并開始自我探索。但是由于初中生認識能力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又常常使自己陷入比較迷茫的狀態,乃至對周圍的人和事出現一些敏感和偏激的認識,使其自我觀念伴隨著一些夸大、消極的情緒體驗。(2)逆反心理嚴重。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識高漲,導致其急于向外界樹立和維護獨立自尊的自我形象,一旦自己自我獨立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便會偏激地認為對方是在妨礙自己,產生強烈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現為對家長、老師等長輩的關心和教導拒絕和厭煩。
2.成長環境的特點對中學生的影響:環境是育人的重要條件,對青少年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具體表現在:(1)社會環境:社會轉型期的各種社會問題、消極甚至腐朽的思想、思潮無時不在影響和侵蝕著年少幼稚、缺乏社會生活經驗、缺乏辨別是非能力的中學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學生的求知上進欲望。(2)家庭環境:90后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備受兩輩人的嬌寵,他們衣食無憂,處處有人幫扶,基本上沒有經歷什么磨難。即使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后農村,由于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影響,也會歷盡所能的滿足子女的需求。這種優越的成長環境使他們缺乏應有的磨練,致使部分學生沒有堅強的意志品質,承受挫折的能力弱。(3)學校環境: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但是由于市場經濟大潮的侵襲,部分學校為追求經濟效益導致教育行為異化,也對中學生思想行為產生較大影響。
二、用心理教育的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中學生渴望學習心理健康知識,解決自身的迷茫和困惑。初中生的身心發展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狀態,自我意識不斷發展的同時,心理困惑和矛盾也很多。心理的問題最好通過心理學的方法來排解。可是,雖然教育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閱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國現行教育體制的影響,加上中學缺少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尤其是農村學校情況更不容樂觀。所以,中學生沒能通過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去排解成長中的困惑。思想政治課作為中學生的一門重要課程,由于開課的目的性和教師知識結構的貼近性,在沒有普遍開展心理教育課程的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課是普及心理知識,滿足中學生心理需求,提高中學生心理素質的最佳渠道。
2.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能有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代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家和教育改革家卡爾.羅杰斯,作為大學教授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非指導性教學方法。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愿望,把發展學生潛能作為教育目標,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促進者,教學的成敗關鍵不是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而在于人際關系和情感態度,學習的意義不是學習多少知識而是學會學習。“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自我意識,體現對學生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的根本信任,體現師生平等。因此,心理學的理論更容易被自我意識高漲、較強叛逆心理的中學生認可和接受,自覺學習,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成熟,培養健全人格。同時,也為廣大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供了保障。
3.心理學的服務理念容易被中學生接受。心理學價值中立的態度,對人無條件的接納、積極關注、尊重、真誠、熱情、共情等服務理念值得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推廣。這些理念始終把學生放在首要位置,使得教師更能走進學生心靈的深處,傾聽他們的聲音,想他們所想,充分地理解學生困惑和沖突背后的原因,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被接納、被理解,敢于并愿意敞開心扉地交流。因此,心理學的服務理念能促進思維創造性的發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課采納。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能起到促進鞏固良好思想道德的作用。因此,在當前形勢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解決中學生面臨問題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欒雯惠.80后教師與90后學生構建的新型師生關系心理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4).
篇8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主張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的一種新方向,是以實驗和測量為手段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新思潮。積極心理學主張關注個體潛在的和現實的內容,提倡從個體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良出發,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心理現象和心理問題進行解讀,從而激發和挖掘人們的內心力量和積極品質,以對抗身心障礙和疾病,幫助普通人最大限度地發現自身的潛力,進而獲得美好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和宗旨是關注個人積極的主觀體驗和積極的人格,發掘個人心理積極的一面。它要求用一種更加開放性的、欣賞性的眼光去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
在積極心理學的科學研究中,樂觀研究、心理一致感以及創傷后心理成長的研究為心理危機干預的實踐和理論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積極心理的潛在機制的研究,可以幫助輔導員分析疾病的成因、治療和疾病的管控。積極心理學的出現,為一線輔導員提供了豐富的視角,給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思路。
二、積極心理學取向下輔導員心理危機干預策略
1.關注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注重培養積極人格特質
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積極情緒,如高興、快樂、充滿希望,滿足、樂觀等具有極大的心理能量;增強積極情緒體驗有利于把個體培養成一個具有好奇心、愛心、勇敢、熱情、感恩、心胸開闊、富有觀察力、自我控制等積極人格特征的人;積極情緒體驗較多和具有積極人格特質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由于輔導員通常以思想政治教育和自身實踐經驗為出發點,圍繞大學生心理困惑展開,容易導致輔導員和大學生過多地關注與心理問題有關的消極方面,造成消極的心理暗示,使大學生難以體驗到積極的情緒,捕捉并發展其積極的人格,因此也就難以有效提升大學生健康、幸福生活的能力。事實上,許多心理問題雖然給大學生帶來了不愉快的感覺,但心理問題本身具有一定的積極性(如:神經癥的產生能喚醒患者關注內心需要)。如果輔導員能更多地發掘心理問題蘊含的積極意義,分享過去生活中的愉悅、平靜、安寧,展望問題解除后個體獲得心靈成長的前景,重新評估心理問題對個人的意義,將能激發大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有利于恢復心理平衡狀態,并且這種積極的態度本身將成為一種技巧或品質,有益于大學生的未來生活。
2.利用團體心理咨詢和個體心理咨詢形式開展心理疏導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社會環境能為個體直接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從這個角度來說,團體心理咨詢的形式更能為大學生提供有效的環境,提高咨詢效果。團體心理咨詢是在團體情景中提供心理幫助的一種咨詢形式,它能創設一個類似真實情景的環境,給成員提供在共同活動中進行交往互動、探索自我、學習新行為的平臺,具有省事省力、感染力強、效率高、效果易鞏固等優點,并且它的運用范圍較為廣泛,既可以用于心理治療,也可以用于正常的發展性問題,既可以就某單一心理主題展開討論,也可以形成系統長期工作。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將有相同困惑的大學生組織起來,利用團體心理咨詢的形式開展工作,及時發現學生的共性問題,提前進行心理干預。
當然,團體心理咨詢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團體咨詢不能讓每一位大學生充分表達自己,不能完全照顧每一個成員的情緒。這時個體心理咨詢就能夠發揮特點,通過給學生一對一的交談,無條件接納每一位學生,給予其積極關注,與之共情,就某些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探討,更好地幫助學生發現自身優點,促進人格完善。
3.構建具有人文關懷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輔導員要充分發揮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作用,對有心理疾病史的學生要做好日常關懷,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結合起來,充分尊重人的個性特點和心理訴求,切實解決人的內心困惑,在此基礎上建立“早發現、早報告、早研判、早預防、早控制”的預警機制,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習困難、家庭經濟困難、單親家庭、人際關系失調、長期患病、情感受挫、網絡癡迷、有心理障礙等特殊群體學生的關懷和撫慰工作;對有嚴重心理障礙特別是有自殺意念的學生,做好日常監控,提供強有力的社會支持,對于受當事人危機影響較大的朋友、室友、同學給予必要的心理援助,避免危機彌散。
篇9
關鍵詞:心理學教學;游戲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由于心理現象的復雜性與神秘性,心理學理論較抽象,難點較多。一方面,學生的好奇心強烈,迫切希望能了解這個“黑箱子”的內部機制;另一方面,學生更看重心理學的實用性,希望能運用課上所學知識來解決內心的困惑。
一.學情分析
一方面,小學教育班的學生對心理學產生極大的興趣,試圖通過系統的學習,揭開心理學的神秘面紗;一小部分學生希望了解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大部分學生對心理學有濃厚的興趣,也喜歡閱讀相關的心理學書籍,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然而,大部分的是非專業的心理學書籍,所獲得的知識是零散的、片面的,容易走進心理學的誤區。
另一方面,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個性開朗,性格活躍,學習積極性高,學習氣氛比較濃厚,課堂紀律良好。
二.教法分析
針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現狀,我的課堂教學組織如下:
(一)激發學習興趣
一方面,講述一些心理學家的故事,譬如弗洛伊德、阿德勒、華生等科學家的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領略心理學的魅力;另一方面,講述一些心理學的理論應用來激發學生學習心理學的興趣,譬如,犯罪心理學、廣告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等分支學科在生活中的應用。通過初步的介紹,消除學生對心理學的一些認識誤區,譬如“學了心理學就能看穿別人的心理”、“心理學是偽科學”、“心理有問題的人才需要去心理咨詢”等。使其樹立對正確的心理學觀念,通過正反面對比,使學生對心理學產生更大的興趣。
(二)寓教于樂
如果把教學比作一曲樂章,那么 “起調”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勝、“終曲”余音繞梁的旋律是一種享受。我力求讓學生愉快地學習。我堅持“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而不是枯燥地死記硬背” 這種教學理念。
1.“起調”扣人心弦
課堂引入有時會做一些心理測試或者一些趣味測試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有時會講一些心理學家的故事,引入主題,既能讓學生提起學習興趣,也能讓學生了解心理學家的故事,擴展知識面;有時還會做一些腦筋急轉彎的題目,活躍其思維,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2.“主旋律”引人入勝
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一般來說,我會根據注意的規律來組織教學,通過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就是充分利用學生的有意注意來組織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采用游戲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來組織教學。
我采用游戲法分析記憶技巧。通過記憶接力游戲,我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的參與感強,每個同學都為自己小組的榮譽而戰,使盡渾身解數,課堂氣氛活躍。游戲之后,參訪獲勝與戰敗的學生,向同學傳授記憶經驗,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之間交流經驗,讓學生進行總結,得出記憶的技巧。最后,由我進行補充、總結。這種教學形式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的學習熱情高,學習效果顯著。
氣質類型理論抽象,氣質類型的特點也容易混淆,這就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因此,我采用故事法來突破這個難點。我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沖動魯莽的魯達、靈活多變的孫悟空、深思熟慮的林沖、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四個故事,結合故事講解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抑郁質四種氣質類型,讓學生通過故事中的人物特點來記憶四種氣質類型的特點,并把它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讓學生根據氣質類型特點來評選出本班的四種氣質類型的代表人物,從而加深學生對氣質類型的理解與記憶。
我通過“心理熱線”、“馬加爵事件”、“異往恐怖癥”、“強迫洗手癥”等案例以及“我怕貓貓狗狗”的視頻來組織教學,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分析心理健康與心理異常的標準,采用觀看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心理咨詢的程序。通過案例分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案例分析,深入淺出,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易于學生理解。
3.“終曲”余音繞梁
通過游戲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來講解心理學的知識,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意猶未盡。平時,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我進行補充、完善的方法,讓學生回顧課堂的主要內容,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有時,我也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讓學生來復述課堂的主要內容,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樂在課外
我在課堂中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學知識,譬如“羅森塔爾效應”、“首印效應”、“德西效應”、“酸葡萄心理等趣味心理學知識,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應用,既能讓學生親身體驗心理學的優越之處,也能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舉一反三,通過理解記憶,快樂地應用心理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小問題,真正做到樂在課外。
三、初見成效
篇10
[關鍵詞]輔導員;積極心理學;特殊群體;教育
引言
新時期下如何做好高校特殊群體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公平性的體現和現代化人才培養的需要,關系到高等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和高校的穩定,關系到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的創建。特殊群體學生往往承受來自經濟、學業、生活、就業、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壓力。大量研究表明,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問題,如自卑、焦慮抑郁、主觀幸福感較低、人際交往狀況較差,應對比較消極[1]、處理問題比較極端等,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是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心理學思潮[2-3],其理論也影響到了心理輔導和治療領域。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有助于強化高校心理教育的積極價值取向,對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輔導員運用好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能將給高校帶來活力與動力,對一些特殊群體學生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大推動作用。同時,使我們以一種新的視角對目前心理教育取向中存在的局限進行重視和反思,高校心理健康應以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取向為先導,以一種寬泛的視野來重新整合心理教育的各種要素,構建高校積極取向的心理教育模式。
本文探討輔導員對特殊群體學生開展積極心理學取向的輔導,提高特殊群體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積極心理學家發現,通過培養個體的創造力、樂觀、愛的能力等積極人格品質,都可以促進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4]。
1 .特殊群體學生的特點
1.1存在經濟困難的學生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指在學校讀書期間無力支付學費、住宿費或者基本生活費用得不到保障的學生。這類學生有些是因為家庭收入主要依靠農業收入,家庭經濟收入受自然災害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大,這種情況的學生在校期間家庭經濟情況可能好轉,學生因經濟原因產生的心理壓力會隨家庭經濟情況的好轉而緩解;有些困難學生是因為家庭成員長期患有疾病、家長下崗或家中在讀大學生較多,這類學生在校期間家庭經濟情況不會發生根本性好轉,學生的心理壓力不易緩解。
1.2存在學業困難的學生
學習困難學生主要指學習成績差,績點分排名靠后,考試不及格,受到學業警示的學生。有些學生因為積欠學分較多影響到升級甚至畢業證、學位證獲取。學業壓力給學習困難學生心理造成極大影響,如不對這類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他們與主流學生群體之間的距離會不斷擴大。學習困難型特殊學生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基礎太差,雖然很努力,但考試總是不及格。二是基礎差且主觀不努力,考試成績不理想。三是基礎較好,但由于大學填報志愿不如意等原因,未進入自己理想的專業學習,對所學專業課程不感興趣,有嚴重的厭學心理,學習上自暴自棄[5]。
1.3存在心理困惑的學生
心理困惑的學生只要是指從小受到過打擊或者生長環境造成的心理發育不健全、人生觀與價值觀存在缺陷的學生。這類學生一般內心深處都有一些不易解開的心結,造成了自卑、消極、抑郁等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正常的疏導,這些心理困惑或逐漸發展成為心理疾病,嚴重時候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和生存。
1.4 其他特殊群體學生
其他特殊群體學生主要是指除上述三種情況外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體學生。如家中突然發生重大變故,造成了家庭親人的去世、家庭父母婚姻關系的破裂或者突然家庭失去經濟來源等,給本來正常的學生心理造成了打擊,造成一定的惡劣后果。這也是輔導員亟需要關注的一類特殊群體學生。
2.引導方法與策略
2.1 以良好的態度來給學生灌輸積極思想
對于特殊群體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怎么樣能讓學生接受你所運用的積極心理學,首先要讓學生能感受并認可到你對他的良好態度。首先,要以誠相對。俗話說的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要讓學生誠懇的打開心扉,輔導員自己要說真話,方能引起學生的信任感和共鳴,從而使他們敞開心扉,打開心結。第二,要以理服人。理是包括了理論和道理,不能光有一些古板的理論,而讓學生覺得沒啥道理,這樣不能使人心悅誠服,造成表面服而內心還是不服的誤區。第三,要謙和待人。謙虛的態度使學生更容易親近,互相接受。輔導員必須放下架子,以對等的態度和學生相處,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態度自居。最后,要以情動人。卓有成效的輔導員影響學生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感情之上,輔導員對學生投入感情,學生自然會受到更大的鼓舞,增加自信,以一種感恩的態度來回報你的付出。
2.2 把握好教育時機,運用積極心理學
輔導員要做好特殊群體學生的教育轉化工作,首先自己要懂得“積極”,不能諷刺、排斥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接近他、感化他,而且必須選擇恰當的教育時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把握以下幾個時機:第一,學生遇到困難時;第二,學生有進步時;第三,學生有異常表現時;第四,學生傷病時;第五,學生受到批評后[6]。
根據研究結果分析, 積極心理學對于提高特殊群體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優勢主要在于培養積極情緒、培養積極認知、培養積極人格品質三方面。積極情緒能夠直接促進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認知方式作為影響心理健康的中間變量,與應對方式、情緒、自尊、主觀幸福感等都存在一定聯系,通過培養個體積極的認知方式, 能夠促進個體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全面提高自尊和主觀幸福感。積極心理學理論提出了24 條積極人格特質,著重培養特殊群體學生的感恩、欣賞和贊美、愛和被愛的能力、勇氣、快樂與幸福、寬恕等幾條積極品質。
積極心理學的輔導理念對于特殊群體大學生這一群體有獨特的適用性,具體體現在:積極心理學主張用“去問題化”的眼光看待個體,這與特殊群體大學生的“非病人”角色和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相吻合。對于特殊群體大學生來說,現狀是可以在將來得到改變的,積極心理輔導不但能幫學生接納現實,還可以引導他們用積極的眼光看待自己,努力發現優勢,樹立生活理想,不斷成長。
3.討論
新形勢下,高校教育工作的環境、大學生心理狀況都在相應發生變化。做好特殊群體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多、了解學生最多的輔導員的工作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為我們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7]積極心理學以一種寬泛的視野來重新整合心理教育的各種要素,構建高校積極取向的心理教育模式。輔導員運用積極心理學進行心理輔導能有效改善特殊群體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提高特殊群體大學生的自尊和主觀幸福感,降低特殊群體大學生的抑郁和焦慮水平。
參考文獻:
[1]康育文. 貧困大學生心身健康與自尊、人格、人際關系、成就動機的關系研究. 陜西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 23-58
[2]Kennon M. Sheldon and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 -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216
[3]Fredrickson BL.Cultivating research on positive emotion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00.3
[4]任俊. 積極心理學.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16
[5]王玲. 高校特殊群體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 才智, 2010,(23) :62-63
- 上一篇:地面裂縫修補方案
- 下一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說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