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科學輔導范文

時間:2023-12-20 17:3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的科學輔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心理的科學輔導

篇1

關鍵詞: 學校體育教學 心理輔導 心理健康 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健康必須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傳統的體育教學只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演,教師也習慣于發號施令,力圖將全體學生都統一到自己認定的規范中,其結果是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體的熱情和主體的參與,體育教學難以滲入科學理念。提高學生對體育教學參與的積極性,體育教師課前的“編”與課堂上的“導”都很重要。教師必須掌握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設計制作,這樣的“劇本”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響應和產生共鳴。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文明的進步大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身心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率急劇上升。體育作為增強人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教育學科責無旁貸地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這是學校體育所承擔的任務和順利完成體育教學的需要。正確的認識、健康的情感,對增強教學效果具有很大的影響。否則,對肌肉的控制能力降低,動作失調,造成傷害事故,如果處理不當,日積月累就會轉變為憂慮、沮喪、憤怒、多疑、自卑、敏感等不健康的心理乃至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

1.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標準有理性認識。

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使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水平有正確的認識,從而針對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整。結合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表現為:

1.1正常的認識能力。

正常的認識能力如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記憶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穩定又能隨任務而轉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認識能力首先表現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以,正常與否可參考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但是,不能認為學習不好的人其認識能力也不好,因為它同經驗和基礎知識有關。

1.2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在學習生活中,表現為樂意與同學和老師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還能客觀地評價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優人之優,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1.3合理的行為。

心理健康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在行為上。因此,合理的行為就是健康心理的體現。

以上標準,應視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間有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關系。學生可針對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提高自身修養,達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2.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2.1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發展,為心理健康發展奠定堅定的物質基礎。

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有機體,人腦是人體的一部分。心理健康發展,必須以正常發展的身體,尤其是以正常健康發展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為物質基礎。通過體育運動,促使身體正常、健康地發展,為心理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

2.2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為推動心理發展的一種動力。

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無論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滿足所學習的運動項目的需要。幾乎任何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自制、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樣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說,當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但是,在學生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

3.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學校體育教育應制定相應的教育措施。

3.1在高校開展心理咨詢。

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身體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使之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詢活動目前在社會上已開展,有些高校也已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咨詢活動,但是尚不普遍,這就使得許多學生有問題只能悶在心里,長此下去,就極容易造成學生的心理障礙。我院曾嘗試性地舉辦了兩次心理健康講座,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效果很好。

3.2采取有效方式,加強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教育。

從根本上促進和發展其心理健康。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已經或正在形成,此時對他們進行積極健康的引導,對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正確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能支配學生的行為規范,進而使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3.3加強體育課和豐富各種課外文娛活動。

要使學生有健康的身體,就必須為健康的心理提供穩固的物質基礎。通過加強對學生體育活動的鍛煉,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積極作用。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形態的發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并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征產生積極的作用。因為體育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作用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身體運動而實現的,所以,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加強體育課和學生的群體活動,并配以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使他們通過體育鍛煉,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宣文,何偉強.焦點解決短期心理咨詢原理與技術述評[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02).

篇2

一、利用機會,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在一次課堂上,李×同學報告說梁××在玩;我提醒他上課應該專心學習。一會兒,梁××報告說李×在玩,但是,我卻發現李×并沒有玩。我想我正好借此機會,改變班級中的現象。于是,我問李×同學她說了沒有,李×說沒有說,梁××立即說:“老師,她不承認。”為了讓他能夠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問了周圍的同學,李×同桌和周圍同學都說她根本沒有說話。我問:“梁××,大家都證實了李×同學并沒有說話,而且老師剛才觀察過了李×同學剛才并沒有說。”

他啞口無言,我感覺教育的時機到了,我問:“梁××能告訴老師你為什么要說李×剛才在玩呢?”他說:“老師,剛才李×報告我在玩,我心里有些生氣,想你報告我,我也要報告你。”我說:“梁××,你能告訴老師,李×報告說你在玩,這件事情本身是對是錯?”他說:“是對的,老師,我明白這是提醒我學習。”

我心里有些高興,他自己能夠想明白,我說:“梁××,你說得很對,她是為了你的學習,才跟老師說的,我們應該謝謝人家才對。是嗎?老師知道,當時你的心里肯定會不高興,其他同學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也可能會心里不高興,因為我們都希望別人說自己好,但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我們好好想想她這樣做是為了自己好,我們應該立即消除我們心里的不高興,變生氣為感激!請你馬上跟李×說對不起,并且謝謝她好嗎?”他很樂意地這樣做了,教室里響起了一片掌聲,接著我在班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說明,讓全班同學能夠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改變意識,樹立一個正確的認識。

二、利用課外活動閱讀課,讓學生讀相關書籍

篇3

【關鍵詞】思想品德;心理輔導;教學;技術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思想品德課在初中教學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怎樣實現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功能,更好地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成為困擾學科教學的一個課題。通過將心理輔導技術應用于思想品德課,能夠為課堂教學提供新的探索思路,從而保證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

一、思想品德課與心理輔導的有機結合

思想品德課注重得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落腳點在集體主義上,要求學生符合社會規范,具有很強的社會性特征;而心理輔導則關注學生個體的成長和內在需求,具有個體性特征。兩者在理論基礎、教育目的、教育內容等方面表現不同,但是也應看到在心理輔導還未普及的現實情況下,思想品德課部分內容涉及心理健康的內容,擔當了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角色,兩者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心理輔導技術可以運用到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之中。

二、運用心理輔導技術,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

教師在講述思想品德課知識時,可以利用傾聽、開放性提問、情感反應、鼓勵、解釋和指導等心理輔導技術,可以豐富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方式,優化課堂結構,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1、傾聽

傾聽表示教師要認真的、設身處地地聽,并能夠理解學生所表達的意思,不帶有任何的偏見。這要求教師不光要用耳朵去聽,更要用心去聽,在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進行自助陳述時,應等學生表達清楚之后,再發表自己的意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其理解的程度,做出適當的反應。盡量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回答,打亂他的思路,使其無所適從。如:當學生回答“為什么發展是硬道理?”時,由于題目難度較大,學生往往不能一次將答案表述完整,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如果出現瓶頸,再針對回答的內容進行指導,這樣可以保證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形成問題解決模式,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2、開放式提問

思想品德課中通常可以使用“什么”、“如何”、“為什么”等開放式的提問方式詢問,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其中帶“什么”的詢問往往獲得一些事實、資料,你為解決這個問題做了些什么呢?例如:你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從哪些其他的角度解決問題?帶“如何”的詢問往往涉及到某一件問題的過程,如:“你認為怎樣弘揚民族精神?”等等;“為什么”則是追究問題發生的根源,發現問題產生的原因,如:“為什么要堅持艱苦奮斗的精神?”。

(1)情感反應。情感反應指教師對學生表現出的情緒、情感加以總結整理,再反饋給學生,并以此推測學生此時此地的思想和態度。由于初中生處在情緒變化劇烈的時期,面對這些學生,教師認識到這是心理和生理發展的結果,要做到尊重學生,耐心聽取學生的發言,充分理解學生的感受,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制止學生,甚至將此提升到道德層面。

(2)鼓勵。心理輔導技術中的“鼓勵”,并非我們平時理解的鼓勵行為,而是指直接重復求助者的話或者以“嗯”、“奧”“請講下去”“還有嗎”等等,鼓勵學生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一方面不打斷學生的陳述,另一方面鼓勵學生進一步描述和分析問題,學生說得最多的內容,往往是困惑最大或者最難的問題,應該對此進行鼓勵和引導。

(3)解釋和指導。教師運用思想品德課知識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教師要從學生和自己的框架,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為學生提供一種認識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做出不同的回答和解釋。

通過運用心理輔導技術,一方面可以將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思想品德教育結合起來,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篇4

〔關鍵詞〕心理輔導活動課;教學模式;效果意識;輔導意識;活動意識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2)19-0010-02

根據鐘志農老師的理論,團體輔導可以分為團體暖身期、團體轉換期、團體工作期和團體結束期,相對應的教學環節是熱身階段、主題切入階段、主題深入階段和結束階段。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否必須嚴格按照這幾個階段層次分明地開展活動?是不是不能顛倒順序,或不能跳躍某個階段?是不是每個階段都要有清晰的交代?這些問題經常會困擾一線專兼職心理教師,甚至影響了教師們的教學探索和專業突破。下面從心理學科教研員的角度,談談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教學模式與專業突破。

一、可遵循的教學模式

首先,必須要承認,心理輔導活動課還在不斷探索和實踐階段,鐘老師的四階段教學模式也好,或者其他的教學模式也好,都不是終極的教學模式,隨著我們對團體心理輔導課認識的深入,其教學模式也必將進一步更新和發展,出現多元化的傾向。

其次,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屬于團體輔導,團體輔導的理論和實踐對班級心理輔導課具有指導意義,因此必須要遵循團體心理輔導的一般原理,要把握好團體動力規律,包括團體規范、團體氛圍、團體凝聚力、團體動力。不可否認,活動、體驗、分享和互動是團體動力的最基本元素,不管用什么樣的模式開展團體心理輔導,都離不開這些要素的不同組合。

再次,四階段教學模式基本上反映了團體輔導的規律,能在40分鐘有限的時間里催化團體動力。因此,心理教師,要上好心理輔導活動課首先要學會四階段教學。四階段教學模式比較容易把握,在教學中也容易操作和領會。熟悉了四階段教學模式,可以說就了解了團體輔導的基本操作原理,有助于心理教師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班級心理輔導的方法。尤其是對剛入門的新手來說,有一個可遵循的教學模式,比自己摸索要有效得多。

二、可突破的教學模式

四階段教學模式在實踐中遇到了一些瓶頸,由于四階段教學過程要在40分鐘里完成,因此往往會造成活動的零碎片段,學生不能深入體驗和分享,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主題活動不突出,課堂停留在淺談的表層體驗層面。因此,我個人認為,幾個環節渾然一體,課堂緊緊圍繞著主題深入開展核心活動,要比各個環節都有清晰交代要好。當然,要想設計一堂幾個環節渾然一體的心理輔導課,必須是掌握了團體輔導原理和一般教學原理,對心理輔導課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效果意識、輔導意識、活動(動感)意識、主題意識是設計心理輔導課時必須把持的,有了這幾種意識,教學過程不管是幾個階段,不管怎樣設計,都將是對四階段教學模式的有益補充或創新。

(一)效果意識

這是教師首先要具備的意識。效果是指課堂預期要達到的學生的體驗和感悟的程度,這是心理輔導課的關鍵也是落腳點,否則,再好的設計、再好的活動,如果學生沒有體驗和感悟,或者只是淺表的體驗和感悟,都是不成功的。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要把效果意識放在首位。

(二)輔導意識

這是由心理輔導課的專業性決定的,教師在課堂中不應灌輸或教育,而是輔導,是助人自助,體現心理課的獨特性和專業性。在心理課中教學設計、課堂引導、課堂調控等都要符合心理輔導原理。有的教師在課上以講為主,說明其具有教育意識但沒有輔導意識,一節課下來只有師生之間個別的對話,沒有團體的互動和交流。

(三)活動意識

包括動感意識和核心活動意識。可以說,課堂上任何一個環節都是廣義上的活動,心理課提倡的是動感活動。比如,看視頻是活動,聽故事是活動,但動感不強,屬于靜態的活動,而心理游戲、心理劇等屬于動感活動,學生需要親身參與,與靜態活動相比較具有更強的趣味性和參與性。核心活動意識是指,一節課中有一個活動是最關鍵最核心的,它直面主題揭示主題,課堂的三分之二時間或至少二分之一時間以上是進行該項活動。核心活動意識提醒我們,一節課活動不要多,要把一項活動徹底貫徹下去,避免蜻蜓點水式的體驗。

(四)主題意識

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教師的引導和影響,都要緊緊圍繞主題來進行。不能有了活動才有主題,更不能隨心所欲想到哪里講到哪里做到哪里。要有明確的主題作為方向,緊緊圍繞主題設計各個環節。要理清主題的心理學邏輯關系,以簡單清晰的方式用活動圖解主題,深入挖掘主題。教師缺乏主題意識,就會“跑題”。比如“認識自己的優缺點”的主題活動課最后變成了潛能的開發等,這說明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題意識模糊。

三、張力與枯竭

專業的心理輔導活動課首先應該是有張力的課,也就是有張弛有度、可收可放,如弓之開合,不平淡不夸張不教條,有充分伸展和發揮的空間。有張力的心理輔導課首先是讓學生產生期待的課,能明晰地看出具有吸引力的主題會在下一節出現;是教師有所保留的課,學生堅信下一節將會有更加有意義的活動等待著他們;是融入個性理解的課,體現了學生的特別需要和教師的獨特風格。具體來說,有張力的輔導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主題的把握。

有張力的主題是前后系列輔導中的一環,不是把別人既定的主題直接拿過來用,也不是大框架大線條的主題,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輔導目標的需要,把主題分解成有層次的幾個部分,開展系統序列的輔導。深入的、系列的主題挖掘,才能讓輔導課有生命力和延續性,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如果一節課下來,基本上把一個大方面的問題都解決了,這樣的主題就不是有張力的主題,不能深入進去,缺失了進一步延伸的必要和力量。這樣的主題會使心理教師有一種枯竭感,也就是經常感到沒有什么好講的。

第二,對活動的把握。

一節輔導課里有五、六個活動,或者更多,幾節活動課下來教師的活動資源基本枯竭,再也拿不出好的題材和活動來組織課堂教學。或者,把現成的活動拿過來不加任何修改和補充,過分依賴網上的資料或別人的教學資料,也會使輔導課捉襟見肘。心理輔導活動課要求以活動來達到輔導的目的,并不是說用活動來填充課堂。剛入門階段,采用“拿來主義”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經過幾年的實踐還停留在“拿來主義”的水平,或者停留在堆積五、六個活動的水平,那就值得深思了。

“拿來主義”很容易讓教師感受到活動資源的枯竭,也就是感到沒有什么好的活動可以用,結果經常重復幾個活動應付心理輔導課,直接影響了輔導效果。因此,教師應把握心理輔導活動的本質,根據課堂的輔導目標設計活動或修改原有的活動。一節課中有一個核心活動來貫穿課堂,這樣不僅有利于深入開展活動,也使心理輔導課有一個延續伸展的空間。對活動資源的枯竭感,是心理教師經常遭遇的問題,提高原創活動的能力,采用舉重若輕的簡單設計,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對教學環節的把握。

不能教條地理解和實施教學環節,每個環節都有自己的目的和任務,都是為了課堂的中心任務而運轉的,不能為了環節而環節。就像劉翔剛學跨欄,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學起來,學分解動作就是為了更好地提高速度,熟悉了各個動作以后要連貫起來看整體的效果,整體效果有待進步的時候要回過頭分析細節。

心理輔導活動課是一門年輕的課,還沒有“定型”,有更廣闊的探索空間。心理輔導活動課專業性的提升離不開教師們的不斷探索和不斷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找到適合不同年齡段、不同輔導目標、不同輔導主題、不同場地背景下的團體輔導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7.

[2]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邊玉芳.心理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篇5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我們將本校的心理輔導課模式定位在“體驗——主體——發展”的范式中,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種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了學生這個主體在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中自主發展的教育目的,深刻地揭示了素質教育中“以人為本”的內涵和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助人自助”的原則,符合教育學與心理咨詢學的基本理念。

我們在日常的心理輔導課的設施中根據“體驗——主體——發展”的教育思維方法,突出了以校園和諧與心靈和諧為教育的目標,“啟發學生自我體驗、喚醒中學生越來越強的自我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地發展”三個重要概念。這三個重要概念“引發學生自我體驗”是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心理參與的基礎,而“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則是學生在情感體驗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同伴互相引導下發生的心靈頓悟。而“促進學生自主發展”是學生心理活動達到更深層次的高級體驗,建立在自我意識喚醒的基礎之上。

1.“我曾經失落過”——啟發學生自我體驗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傳統德育之所以收效不大,與教育者的灌輸的方法不無關系。作為接受心理成長的教育主體,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內心體驗與他們自身的生活范圍、知識積累密切相關,成人不能想當然地去幫助他們進行體驗,或者將自己的體驗強行加給學生。

比“如化解情緒困擾”這一主題的教育,本來我們喜歡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曾經的心理痛苦,但由于中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不希望別人知道他內心的秘密,所以我們把這一一切改為用小紙條寫出自己的心路歷程,他們就樂于將自己的秘密寫出來,因為這樣就只有老師知道他的內心秘密了,這也符合心理輔導的保密性原則。當然這樣更大程度的促進了學生的自我對話,讓他們更大程度地進入曾經的心理體驗之中。有個學生就在當場寫下了母親因為與父親感悟不和而改嫁他人的事,讓他覺得自己失去了媽媽的愛,讓人讀了感覺心酸。所以為學生的自我體驗創設有利表達的氛圍是極為重要的,否則心理輔導就不會真正進入學生的內心意識中,而只是一種形式上的作秀。

2.“我是這樣一個人”——喚醒學生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即作為主體的自我對自己的一種認知和評價。它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自覺的心理反映形式,既包括一個人的愿望、動機、信念與世界觀又包括自豪或羞恥、自尊或自卑等情感體驗,是個性中最有影響力的成分。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完善,正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引導下,使受教育者逐步減少對他人的依附性而增加自主性,培養起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學會正確分析自身的個性特長、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情緒情感等各方面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從而構建起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自我監控、自我促進的良性機制,為促進學生身心各方面健康和諧的發展提供保障。

3.“我要這樣去努力”——促進學生自我發展

“促進學生自我發展”是學生心理成長的最高層次。有了“自我體驗”與“自我意識”的基礎,一個人通過自我發展的理性規劃與主體努力就成促進一個人的真正發展,也就是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一個自我實現的人”。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充分帶動學生自信心的建立,要促進學生互幫互助氛圍的形成,讓學生把自己原來習得的模糊的心理調節技巧與學習心理方法在此時進行互相交流看法,得到其它同學與老師的真心幫助而內化為自己的新一輪教育與成長的動力。

二、“體驗——主體——發展”模式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有效性評價

目前,受應試教育以分為本的評價模式的左右,對于心理輔導課的評價一直處于一種模糊與混沌狀態,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和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的進一步深化,心理輔導活動課已成為各級各類學校必需的課程。對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有效性評價,有助于正確認識心理輔導活動課程,并使其設計更加合理,推動其順利實施。我校心理輔導活動課有效性評價標準如下:

1.從集體角度評價

集體,即學校、學生團體、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程實施的結果應使集體有所變化,無論整個學校、學生團體、還是班級都會有明顯進步。評價的標準有:

A.全校形成重視心理輔導的氛圍;

B.學科教學借鑒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某些做法,將心理輔導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去;

C.校風有積極的改觀;

D.班級團體的凝聚力增強;

E.班級的滿意度、榮譽感增強。

2.從個體角度評價

考察心理輔導活動課程實施對個體發展的影響效果,可以考慮:

A.輔導目標的達成度。看學生是否通過輔導達到了預期制定的具體輔導目標,這應結合起始評價來評價。起始評價所得的資料既可作為課程設計參考,又可作為評價課程輔導效果的依據。

B.學生能否把知、情、行三個維度上所獲取的輔導效果統整起來,并促成自我成長?

C.學生對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否形成了積極的興趣與態度?

D.輔導教師是否具有進一步鉆研相關理論的興趣與行為。

篇6

【關鍵詞】自卑心理 大學生 班主任 人際交往

一、人際交往能力

(一)人際交往能力的含義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系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系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系的能力。

(二)人際交往能力的種類

1.溝通能力。溝通作為人際間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互動,它存在于人們的各個生活和工作領域之中,對于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乃至事業的成功,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溝通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是獲得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增長智慧、取他人之長的基本方法。

2.表達理解能力。表達理解能力意味著一個人是否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思想表現出來,還要讓他人能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達。一個人的表達能力,也能直接地證明其社會適應的程度。

3.人際融合能力。人際融合能力表明了一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人的可信以及可愛,它和人的個性(如內外向等)有極大的關系,但又不完全由它決定,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意味。

4.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人在遇到困難時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處置方式,一個人只有重視自身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體現出存在的價值。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是社會的人,不難想象,人如果離開了社會,離開了與他人交往,一個人應該如何獨立生存?因此,有人存在,必定與人交往。人際交往能力就是一個在團體或者群體內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當大學生走上社會的時候,會與各式各樣的人物打交道,特別是在職場生活中,我們是否得到他人的支持、幫助,這就涉及自身交際能力的問題。所以,大學生在校期間就應該培養自己與同學、老師、領導、職工打交道的能力。與同學交談,可以就某一社會現象或熱點談談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論辯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與老師交談,可以交流讀書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認識,可以從中獲得啟發;與領導交談,可以大膽交流自己對某一問題的不同見解,鍛煉自己在領導面前的不怯場;與職工交談,可以了解他們目前的工作情況和心理狀態。因此,足見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一)人際交往能力影響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思想活躍、情感豐富,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極大的需求,他們人人都渴望獲得真摯的友誼來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新的環境、新的群體和緊張的學習生活,使得一部分學生產生理想和現實的落差。因此,積極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使他們精神愉快、情緒飽滿、充滿自信,保持樂觀向上的認知態度。有良好人際交往能力的大學生大都能保持開朗的性格和樂觀的品質,能夠很好地化解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快速地適應大學生活。反之,如果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的大學生則容易在遇到問題時產生焦慮、緊張、恐懼、孤單等不良情緒,由于心胸狹隘,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容易形成各種壓力,嚴重地還可能導致病態心理,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

(二)人際交往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保證

孔子曾說過:“獨學則無友,則孤陋寡聞”,人際交往能力不僅幫助我們提高對自身的認識,也提高了對他人的認識。在整個交往過程中,我們彼此之間可以從對方的言談舉止中認識對方,同時也可通過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中認清了自己。交往越多涉及的面越廣,交往的程度越深,我們彼此的認識就越深刻,才能達到前面所提到的,得到他人的理解、同情、關懷和幫助,從而實現自我的完善。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信息量不斷提高,人們對擁有的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也隨之增強。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幫助我們實現信息的傳遞和互換,使自己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活躍思維、啟迪思想。

人際交往能力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協調與集體之間的關系。良好的集體,可以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正義感、同情心、樂觀向上等品質都是在民主、和諧、充滿關愛的人際關系中不斷地成長起來的。良好的人際關系還能增進集體的凝聚力,成為集體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反之,則不利于個體的全面健康的發展。

三、自卑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現狀及原因

(一)大學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自卑是心靈的癌癥。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天生就有一種自卑情緒。適度的自卑能激勵人發憤圖強,取得成就;但過度的自卑則會使人墮落頹廢,自毀前程。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內心比較敏感,承受能力較差,很容易成為自卑心理的犧牲品。因為自卑,他們往往精神萎靡,喪失熱情,學習落后,成長受阻,嚴重的甚至走上輕生的道路。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身天資較低,或者學習習慣未能培養好,造成學習能力較弱。從小學到大學,他們的學習成績都跟不上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久而久之,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就產生了自己是“差生”、跟不上的感覺,隨著歲月的不斷沉積,就逐漸形成自卑心理。

2.家庭經濟狀況較差或家庭殘缺。由于經濟狀況較差,父母整天忙于奔波,養家糊口,無暇顧及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再加上其自身的素質不高,社會地位相對低微,學生容易產生自己的家庭不如別人的自卑心理。或者由于家庭殘缺,使孩子缺少本該有的溫暖和穩定的生活,從小蒙上生活的陰影,產生了自卑心理。

3.學生所處環境的影響。有一些學生自身比較調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不理想,再加上某些學校或老師的處理方法不當,常常把他們視為差生,不愿也不想與他們打交道,他們的座位也排在教室的后面。時間一長,這類學生就慢慢自認是差生,從而產生了自暴自棄、放縱甚至是放棄的心理。

(二)自卑心理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

影響人際交往質量的因素有很多,自卑心理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自卑的一些表現及其潛在特質會對人際交往產生潛在的影響。

1.封閉。由于自卑心理而導致的封閉性大學生,通常不喜歡與人交流,覺得交往起來過于麻煩,更多的時候寧愿把自己封閉起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出不去,外人進不來,久而久之就產生了人際交往障礙。

2.嫉妒。自卑者的心理容易產生一種畸形的嫉妒心理,在各個方面都想爭第一,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甚至有時候為了爭得心理上的勝利,惡語重傷別人,這也是導致與他人交往關系交惡的原因之一。

3.敏感。自卑者過度的敏感會對人際交往很不利。很多時候,對方一句很不在意的話就會刺痛到自卑者的神經。自卑者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一旦聽到對方對自己負面的評價就會受到傷害,甚至憤怒,搞得對方都莫名其妙,久而久之,自卑者就很難聽到真話了,聽到更多的是一種恭維,和朋友的交往也只能停留在膚淺的層次,很難交到真心的朋友。

四、班主任引導大學生克服人際交往中自卑心理的途徑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引導大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對人際關系形成一種正確的認識,更好地克服人際交往障礙。

(一)對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注,并及時做好心理輔導

1.對于學習能力較弱而產生自卑心理的學生要進行及時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評定、早期干預,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學習方法、學習態度、自我認識和心理調整的教育,在校園生活中,要不間斷地陪伴在他們身邊,并且能夠利用各類班集體活動靈活且持續地進行心理訓練,鼓勵其積極交往。

2.對于因家庭貧困而產生自卑心理的大學生要從心理上認同他們與其他學生是平等的,幫助貧困大學生克服交往的心理障礙。班主任可以通過觀察、接觸或者與家長結合來了解貧困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貧困大學生由于在穿著、生活和學習用品方面和其他經濟狀況較好的同學相比有較大的差距,會產生強烈的自卑、失落感,容易產生迷茫和恐懼。作為班主任要及時地予以心理輔導,使貧困大學生意識到大學是一個和諧多元的集體,同學之間的交往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幫助貧困大學生盡快地適應新的環境,減少造成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隱患。

(二)多組織班集體活動,營造輕松的氛圍,鼓勵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主動大膽地與人交往

人際交往是一個相互積極互動的過程,只有一方主動而一方被動的交往不能持久,鼓勵大學生主動大膽地與人交往可以消除自卑所帶來的交往困擾。在班集體活動過程中,很多時候班主任可能會把更多表現的機會留給了班上的“活躍分子”,其實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學生才更需要這些表現的機會,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鼓勵。俗話說一回生,二回熟,鼓勵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勇敢地邁出人際交往的第一步,大膽地參與社交活動,慢慢地他們才不會害怕與陌生人交往,從而社交恐懼感和孤獨感才會隨之消除,久而久之自卑感也會煙消云散。

(三)正確處理學生矛盾,做好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幫助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這需要班主任要有很大的耐心。由于社會交往較少,學生的溝通面不大,且置身于一個充滿競爭的學校環境中,同學間產生矛盾在所難免。對于學生間的糾紛班主任要做到及時、有效、公平,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必要時還可以與領導、任課老師、家長或班干部商量方案,借助外力輔助完成。

總之,人際交往是個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探索人生、認知社會、掌握專業的知識階段,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人際交往能力如何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決定了他們將來走上工作崗位的貢獻程度。因此,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特別是幫助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克服人際交往障礙儼然成為班主任不可替代的責任。

【參考文獻】

篇7

盜傳必究

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案例材料

小明上小學二年級,是一個搗蛋鬼。上課時坐立不安,小動作不停,不是東張西望,就是擺弄鉛筆和橡皮,或者找同學講悄悄話,下課總是容易和同學發生矛盾。他說自己老是分不清楚b、d,覺得語文、數學、英語太難了不喜歡上,而在美術、自然常識等課程上表現卻特別積極,常常老師問題還沒說完,他就站起來脫口而出。回到家,小明也是一個麻煩人物,做事有頭沒尾,沒有興趣愛好;他喝水時也沒看看杯子里的水是涼是燙,拿起來就喝,結果被燙了,就發脾氣、大哭大鬧,媽媽怎么哄也沒辦法。

在家訪中,你了解到小明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針對小明的問題,采取了以下輔導對策:

對小明嚴厲要求,對其多動、沖動等行為即時制止,同時制定了學習、生活的多項細則,要求小明遵守。

為了改善其活動過多,注意困難等問題,給小明報名參加了書法和圍棋班。

訂立嚴格的作息制度,保證小明休息、學習和玩耍時間的規律。

對小明表現的良好行為,即時給予物質獎勵。

限制小明糖的攝入量。

每天提供給小明喜歡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蘋果、西紅柿等。

二、綜合檢驗

題目1

1.【單選題】通過描述,小明存在的主要發展問題是(

)。

選擇一項:

A.

自控問題

B.

多動癥

C.

攻擊性行為

D.

課堂搗蛋行為

題目2

2.【多選題】家長的輔導對策中,正確的有(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對小明嚴厲要求,對其多動、沖動等行為即時制止,同時制定了學習、生活的多項細則,要求小明遵守。

B.

為了改善其活動過多,注意困難等問題,給小明報名參加了書法和圍棋班。

C.

訂立嚴格的作息制度,保證小明休息、學習和玩耍時間的規律。

D.

對小明表現的良好行為,即時給予物質獎勵。

E.

限制小明糖的攝入量

F.

每天提供給小明喜歡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蘋果、西紅柿等。

題目3

3.【多選題】家長的輔導對策中,不妥當的有(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對小明嚴厲要求,對其多動、沖動等行為即時制止,同時制定了學習、生活的多項細則,要求小明遵守。

B.

為了改善其活動過多,注意困難等問題,給小明報名參加了書法和圍棋班。

C.

訂立嚴格的作息制度,保證小明休息、學習和玩耍時間的規律。

D.

對小明表現的良好行為,即時給予物質獎勵。

E.

限制小明糖的攝入量。

F.

每天提供給小明喜歡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蘋果、西紅柿等。

題目4

4.【多選題】為了改善活動過多,對過多的精力給予引導,可以建議家長為小明提供的活動有(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樂器類

B.

體力勞動

C.

打球、登山等運動

D.

瑜伽

題目5

5.【多選題】從案例中看了,除了多動癥的問題,小明還伴隨的發展問題有(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課堂搗蛋行為

B.

學習困難

C.

易沖動急躁

D.

攻擊性行為

案例二

一、案例材料

瑩瑩是一名四年級的小學生。每天天一黑,她就不敢出門,甚至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心里也會無緣無故產生一種害怕和恐懼。

為什么瑩瑩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門呢?在瑩瑩四歲的時候,媽媽就對她開始了早期教育。先是拉小提琴,后是學畫畫,念英語,算算術。盡管瑩瑩能斷斷續續地拉完《我愛北京天安門》,但她樂感不強,看不出她有學音樂的天賦。瑩瑩每天晚上練琴就像受刑似的,因為達不到要求,媽媽就要打她的手掌,或者關在一間黑屋子里。每當這個時候,媽媽就兇巴巴地說:“練不好琴,我就不要你了,讓狼吃了你。”或者是說:“等天黑讓鬼把你帶走。”嚇得瑩瑩拼命哭喊。所以現在,瑩瑩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門。

二、綜合檢驗

題目1

1.

【單選題】通過描述,瑩瑩存在的發展問題是(

)。

選擇一項:

A.

強迫癥

B.

焦慮癥

C.

抑郁癥

D.

恐怖癥

題目2

2.【單選題】瑩瑩產生該問題的主要原因是(

)。

選擇一項:

A.

母親對她的哄騙和嚇唬

B.

基因遺傳

C.

模仿學習

D.

過于勞累

題目3

3.【多選題】針對瑩瑩的問題,適宜的輔導方法有(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合理情緒治療

B.

系統脫敏法

C.

暴露療法

D.

游戲治療

題目4

4.【單選題】按照情緒ABC理論,瑩瑩產生該問題是由(

)所引起。

選擇一項:

A.

黑暗

B.

媽媽的恐嚇

C.

認為黑暗中有鬼、有狼等恐怖的事物

D.

黑屋子

題目5

5.【單選題】如果采取系統脫敏法時,以下焦慮反應等級,按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是(

)。

1.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門,在小區遛彎

2.白天,單獨待在較黑的屋子里

3.白天,和大人一起待在較黑的屋子

4.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門,到小區外

5.夜晚,單獨待在一個房間里

選擇一項:

A.

2-3-4-1-5

B.

3-2-4-5-1

C.

2-3-1-4-5

D.

3-2-5-1-4

案例三

一、案例材料

倩倩五歲,活潑聰明,幼兒園里的老師和小伙伴都喜歡她。倩倩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工作也很忙,因此平時對倩倩的照顧較少,倩倩多數時候由大學退休后的爺爺奶奶照顧,而爺爺奶奶對她相對溺愛。最近媽媽發現,回到家的倩倩褲兜里總是裝著幼兒園的物品,有時是一個小玩具,有時是珠子或者橡皮。老師甚至發現倩倩把幼兒園里的貼紙藏在鞋里帶回家。老師很奇怪,平時乖巧,招人喜歡,并且生活無憂的倩倩,怎么會這樣?

二、綜合檢驗

題目1

1.【單選題】通過描述,倩倩存在的發展問題是(

)。

選擇一項:

A.

偷竊

B.

欺騙

C.

偷拿

D.

品行問題

題目2

2.【多選題】倩倩行為問題產生的原因可能有(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倩倩可能還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別人的。

B.

倩倩在幼兒園或家中某次無意拿取別人的東西,沒有被發現,致使形成了習慣。

C.

倩倩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吸引老師和家長的關注。

D.

家庭的不良影響

題目3

3.【多選題】針對倩倩的行為,老師應該(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不予理睬,讓其自然消退

B.

檢查一下教室里可能會導致這種行為的環境布置

C.

倩倩出現把玩具歸回原位等良好行為要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

D.

每天放學前對倩倩進行搜包

題目4

4.【多選題】針對倩倩的行為,家長應該(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不予理睬,讓其自然消退

B.

暫時讓倩倩不要去幼兒園

C.

關心倩倩,多給予倩倩陪伴的時間

D.

平時要教育兒童撿到東西要還給失主,用過的玩具要放回原處

題目5

5.【多選題】如果正巧發現倩倩出現了該行為問題,應該(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個別處理該行為,引導倩倩主動承認錯誤

B.

讓倩倩在大家面前承認錯誤

C.

立刻進行嚴厲懲罰

D.

答應倩倩幫她保密

案例四

一、案例材料

童童長得身強力壯,雖然只有4歲,但個頭超過了同齡人。他力氣大,愛打架,鄰里及幼兒園的孩子都打不過他。他愛挑起事端,小朋友們都躲著他。老師家長反復批評他,他口頭答應不再打人,但是自我約束能力太差,一會兒憋不住勁,又去打人。每天媽媽去幼兒園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狀,說他又打了誰,或是毀壞了誰的東西。聽到這些告狀,童童爸爸總是在家揍他一頓。但是后來發現,打也沒有用了,童童在小朋友面前越來越霸道。

二、綜合檢驗

題目1

1.【單選題】通過描述,童童主要的發展問題是(

)。

選擇一項:

A.

自控問題

B.

攻擊性行為

C.

社會交往能力不良

D.

多動癥

題目2

2.【多選題】童童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有(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年齡小,還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不能正確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

B.

童童在攻擊被人的經驗中,體會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樣的手段。

C.

教養方式。父母經常用強制或打罵方式教育他。

D.

童童對外界刺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釋,并建立了錯誤的信念,同時也缺乏正確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種方法解決矛盾和憤怒。

題目3

3.【多選題】針對童童的行為,老師應該(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對童童友好的行為立即給予表揚。

B.

對童童的錯誤行為立即進行懲罰或隔離。

C.

對班級日常環境進行適當控制,提供多種多樣的玩具。

D.

進行社交技能的訓練

題目4

4.【多選題】針對童童的行為,父母應該(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適當體罰

B.

以身作則,注重道德觀念的培養

C.

教會兒童發泄自己不滿的合理方法

D.

讓童童少接觸其他小朋友,減少沖突

題目5

5.【多選題】針對童童的行為問題,可以用到的行為矯正的方法有(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代幣制

B.

模仿法

C.

系統脫敏法

D.

合理情緒療法

案例五

一、案例材料

小強14歲了,上初中二年級,初一時學習還可以,只是感覺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學期開始,經常在課堂上出怪聲,接老師的話,做小動作,東張西望。父母認為他是“多動癥”,到醫院檢查后,服藥4個月,沒有效果后停藥。學習成績卻直線下降,現在是全年級的最后一名。小強的父親是當地有名的商人,有好幾處生意,平時很少回家,但只要一回家,就給小強帶來大量吃的、穿的、玩的,小強物質上的要求,父親從來是毫不含糊地予以滿足,而對于小強的學習和其他問題,父親基本不過問。小學畢業時,父親回家聽說小強成績不好,一怒之下,把小強痛打一頓,打過后,父親又生悔意,給小強很多零花錢作為補償。

小強的母親是家庭婦女,每天開車接送小強上下學,由于小強是二胎(有一個姐姐),家里一直希望把唯一的兒子培養出來,將來經營家族的大產業。母親幾乎把全部精力和愛心都傾注到小強身上,上初中更是托關系進入當地最好的一所中學,但沒想到,小強這么不爭氣,學習實在吃力,而且屢屢違反課堂紀律,老師多次請家長。母親覺得很沒面子,回來就訓斥小強,母子二人竟由爭吵到動手廝打起來,他們母子已經有三個多月互不說話了。

小強自己也想把學習搞上去,無奈自己的基礎太差,怎么學也趕不上別的同學,這個學校又是全市重點,學生間的競爭很激烈,對學習差、紀律松散的學生,同學包括老師都排斥,老師找小強談話時就曾建議小強轉學。有的同學背后說小強是“弱智”,還有的同學到老師處告狀,認為小強上課影響了他們學習。小強自己也認為,管住自己并且把學習搞好“比登天還難”。比如上課時,小強總想認真聽講,但不知怎的,就開始說話做小動作,控制不住自己。每天回家都下決心,刻苦學習提高成績,但就是上課聽不懂,作業總出錯,現在是同學不愿和小強玩,母親和小強不說話,小強自己懊惱生氣,也不寫作業,混一天算一天。

二、綜合檢驗

題目1

1.【多選題】通過材料描述,小強存在的發展問題有(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學習困難

B.

自我評價低

C.

厭學

D.

品行問題

題目2

2.【多選題】通過材料分析,小強父母的主要問題有(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期望過低

B.

期望過高

C.

缺少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和習慣的培養

D.

放任不管

題目3

3.【多選題】通過材料分析,小強老師的主要問題有(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期望過高

B.

懲罰過度,缺乏對學生的尊重

C.

缺乏和小強及父母的深層次溝通

D.

沒有營造良好的班級環境和氛圍

題目4

4.【多選題】針對小強的問題,小強的父母應該(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加強與小強的溝通,傾聽小強內心的聲音

B.

正視小強學習能力,調整對小強的期望

C.

捕捉小強的進步,經常給予表揚和強化

D.

引導小強多學習身邊親戚與鄰居的同齡孩子

題目5

5.【多選題】針對小強的問題,小強的老師應該(

)。

選擇一項或多項:

A.

強調學習的競爭性,促進其學習動力的提升

B.

轉變小強的社會角色,如讓小強擔任一定的班級管理職務

C.

提供小強體會成功的機會,激發成就動機

D.

訂立合同契約,約束小強課堂的違紀行為

E.

把原來基礎差,進步較快的學生作為小強的榜樣

篇8

一、農村中職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成因

(一)學習方面的心理問題及原因

1.學習目標不夠明確。不少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學習自信心不足,根本沒有學習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

2.學習焦慮現象比較普遍。表現為有些學生讀不進書又不得不讀書,在家中瞞著父母,在學校應付老師,對某些課程的學習存在比較嚴重的恐懼心理。

3.學習習慣不好。不少學生在初中階段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知道怎樣學才是科學有效的。

4.學習動機不強。不少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內驅力不足,對學習不感興趣,有些學生覺得學了將來沒用還不如不學。

(二)個性方面的心理問題及原因

1.缺乏理想和追求。大部分學生由于在初中階段因學習不努力而被老師放棄,加上中考失敗的打擊,往往會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學生甚至從第一天起,就已經抱著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

2.人格尊嚴受損。初中階段由于學業成績、思想道德品質等方面不理想,大部分學生的人格尊嚴得不到認同。中考失敗后,這部分學生只能選擇職校學習。與普高生相比,職校生的人格尊嚴嚴重受損。

3.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從當前職校生個性特征看,孤僻、抑郁、怯懦、狹隘、暴躁、敵對、依賴、神經質、偏執性、攻擊性等不良的性格傾向已經成為相當一部分職校生的個性心理特征。

(三)人際關系方面的心理問題及原因

1.社會交往萎縮。三年職校生活讓他們對正常的社會交往心存自卑,擔心別人會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與熟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職校生的身份。

2.師生間交往缺乏和諧。進入職校后他們表現為不配合、不支持教師的工作,有時還會在某些場合跟教師對著干。

3.與父母有隔閡。不少職校生經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交流困難,沖突不斷。

(四)家庭方面的心理問題及原因

我校學生絕大多數來自農村,且父母文化素質不高、經濟條件不好、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留守兒童等問題普遍存在,導致這些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

(五)學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教育政策對中職生心理的影響

1.生源質量不高,嚴重制約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學校為確保生源數量而無條件、零門檻,造成生源質量一年比一年差的惡性循環。加之招生中教師上門勸學,絕大多數學生都存在“被上學”的情節,失去了求學的主動性。

2.學校在教育方向和措施的頂層設計上與職業教育的目的相背離。學校照搬普通教育模式,重理論考試,輕技能和實踐,違背了學生的初衷,形成嚴重的厭學心理。

3.我縣教育局制定的初二后分流政策,助推了職教學生不良心理的形成。其一是破壞了學生完整人格和健康心理的發展過程,釀成職校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其二是這種制度的負面影響波及到小學教育,學生從小就被種下了職教中心很可怕的心理。

(六)網絡環境對中職生心理的影響

一是中職生心理發展還不成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在形成中,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二是獨生子女居多,缺少與同齡兒童交流,心理上缺乏群體歸屬感和認同感,很容易對網絡產生依賴;三是部分家長對子女學習干涉過多,指責過多,忽視了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步步把孩子推入到網絡的懷抱中;四是社會消極文化的影響; 五是校園文化輿論環境對升學無望的學生不利。總之,被分化出來的那部分學生自然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迷失了方向,進而在虛擬世界里尋找“自我”。

二、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機構

組建由心理咨詢師、心理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心理委員共同組成的高素質的職業中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團隊。

(二)加強培訓和交流學習,提高心理輔導團隊的專業素質

1.利用周二的學習培訓時間,定期進行師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訓,每月一次。

2.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心理健康培訓,并做好學習的傳幫帶作用。

(三)全員參與,優化校園環境,營造良好的心健康教育氛圍

1.建立“導師制度”,即每位教師每學期在所代課班級聯系4名學生,負責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的輔導,幫助他們健康的成長。

2.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科技、文化、藝術、體育等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改善學生心理環境。

3.加強校風、學風和班風建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4.加強宣傳輿論陣地建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網站。

(四)籌建標準化心理咨詢室,科學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活動

心理咨詢室應該設有“接待室”“心理閱覽室”“個體咨詢室”“宣泄室”等,由心理咨詢叫教師定期開展心理輔導,并做好心理輔導記錄。

(五)建立系統的學生心理檔案,為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提供可靠的依據。

建立全校師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定期對師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對有心理危機的師生早發現、早干預,防止極端情況發生。

(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各班每周2節,采用主題系列活動統籌教材內容,寓心理知識于活動之中,引導學生自我調節,增強學生適應能力。

(七)積極營造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環境

邀請家長到校聽課、座談、召開家長會,必要時還要家訪,創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八)組建學生心理社團和課外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體育活動

通過創辦社刊、月報、黑板報、宣傳欄,組織國旗下講話、文藝表演、體育比賽、讀書、詩歌朗誦、技能展示等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維護和促進中職生心理健康發展。

(九)以主題班會為載體,積極發揮班主任心理輔導的主導作用

各班主任根據年級段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實效地開展班級特色心理輔導教育,做到每個月上一節主題心理輔導課,每學期擇優上交一件心理輔導活動設計方案。

(十)認真做好課題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水平

篇9

【關鍵詞】心理輔導;語文學科;策略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當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規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輪教育基礎改革更是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追求的目標。健康人的觀念不再局限于身體健康,而應指身體和精神雙重健康。教育不僅應培養學生的“頭腦”,更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需要各學科、教師的協調配合,而作為最具人文色彩的基礎學科——語文,與人的發展關系最為密切,它與人的生命、精神活動有著天然的聯系,較之其他學科,語文學科義不容辭地擔負著心理輔導的重任,怎樣在語文學科中有效地滲透心理輔導,成為語文教學中急需探討的問題。

一、語文教學亟須心理輔導的介入

目前我國學生的心理狀況堪憂,各種問題比較嚴重地存在著。如,現在很多獨生子女被寵溺成性,小學階段很多學生厭學貪玩,沒有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進入中學后,有的由乖巧聽話變為背叛逆反,有的由積極開朗變為沉默孤獨,有的更自以為是了,有的更自卑了……學生的心理問題之多,足以令人瞠目結舌。由心理問題導致極端的案例,例如離家出走、自殺、傷人等,比比皆是。而當前的教育形勢卻不容樂觀:在“應試”大旗下,很多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單向傳遞,從而導致語文教學刻板煩瑣,脫離人文精神,成為純工具性的訓練,教學效果極不理想。語文教學之所以走進這種誤區,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語文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的關注。要從誤區中走出來,就應以學生為本,實實在在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組織教學,這就需要心理學的有效滲透。心理學滲透到語文教學有利于研制有效的語文課程,給學生語文能力的養成創設真實而豐富的問題情境;有利于科學的心理學理論指導教學,使教學變得高效;有利于教師專業化。

二、語文學科滲透心理輔導的可行性

教育學認為人類面向未來的過程就是自身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學校教育是循序漸進的,它因符合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而更能促進人的心理發展。而學科教學滲透心理輔導更是潛移默化的,語文學科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體,在培養民族感、道德感和文化素養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可代替的獨特作用,它與人的生命、精神活動有著天然的聯系,可以更加自然地滲透心理輔導。

三、語文學科滲透心理輔導的策略要點

(一)心理輔導應與語文教學有機緊密結合

顧黃初先生曾說:“借用心理學的某些概念和命題構成自己的理論框架,再把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作為例證加以發揮,總讓人感到理論與實例是兩張‘皮’,充其量只能算是半生不熟的果子。”就是說,如果僅給語文教育披上一層心理學的外衣,本學科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價值,要做到有機融合,需要靈活滲透。如:文學作品是現實生活的再現,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思考人物形象,感受正面形象的感召和負面形象的警示,教師再加以推動,順勢引導其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不是生搬硬套,強加灌輸。

(二)應靈活運用語文學科中蘊涵的心理輔導資源

語文學科中蘊涵的心理輔導資源十分豐富。如:聽說教學以訓練學生的溝通能力為目的,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利于學生克服對教師的畏懼心理并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氛圍,教師運用的鼓勵性話語利于學生樹立積極的心態。熱情的態度,能讓學生受到感染,學會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另外,我認為寫作教學非常適合進行心理輔導。它既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的活動,也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升華的過程。在此,分階段一一舉例說明。1.命題階段。教師可靈活命題,設計一些針對學生客觀生活或社會實際的題目,學生對題目的選擇可體現出其對人生、社會的看法,使其人生態度得以顯現,對于顯現不合理傾向的學生可及時了解并進行教育。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可設計一些特別的題目。如:我們常會聽到同學說:“我要是個男生(女生)就好了。”針對這種現象,可命題為:“假如我是男生(女生)”,這般換位思考,使學生更加尊重異性,并在相互討論中,增進了解,優化人際關系。一些特殊的寫作形式,如:心理獨白、日記等,與心理學中的“疏泄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自由吐露心聲,傾倒心理垃圾,解壓降壓。此外,學生心理的一些不利傾向,也能從中得以體現,讓教師能及時發現并疏導。2.批改和評講階段。評語是師生間的“悄悄話”,學生不合理的心理或行為,可以在這里委婉地告訴他,所以切勿忽視這個心理輔導平臺。評講階段,一句真情贊美,可讓學生體會到巨大的幸福感,自信心和積極性飆升;一些問題行為的匿名指出,也會讓更多的同學自我審查,防微杜漸。

(三)細心研究各學段學生的語文學習心理,分學段進行心理輔導

根據發展心理學,人的發展有其階段性,在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輔導手段。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就是說,語文教育的實施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學習心理的了解之上。我們應加強對不同階段學生不同心理的研究,運用心理學知識,根據不同情況,對各學段的語文教學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把心理輔導介入語文學科教學,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作者:徐菲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葉秀山.思•史•詩——現象學與存在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10

1. 家庭原因

家庭對人格的形成和發展至關重要,它奠定了人格形成的基礎。家庭對人格形成的不良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不良的教養方式。專制型的家長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要求子女接納自己的觀點,易于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子女身上,常常用主觀武斷和否認、拒絕的態度對待孩子。

2. 學校原因

學校老師常常脫離實際,對學生提出過高過嚴的要求,在他們未達到要求時就指責、挖苦、諷刺、批評,甚至拿別的學生作比較,大大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學生得不到應有的理解、信任、尊重和肯定,無形中他們與老師之間產生隔閡,出現抵觸情緒,形成 “你說我不行我就不行,而且越來越不行”。

3. 社會原因

逆反心理的形成與一定時期的社會條件、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中國社會正處于歷史轉型時期,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很大變化,昨天、今天和明天發生了斷層,現在的青少年與父輩和老師之間出現代溝,缺乏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情感認同,容易出現逆反心理。尤其是弱勢群體家庭的孩子他們耳濡目染了許多社會消極現象和社會陰暗面,感受到更多的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他們想當然地認為人性是自私的,人是復雜的,從而導致對他人缺乏應有的信任和理解,容易把正面的事物和現象反向理解,把本來是善意的勸告歪曲理解為惡意的企圖,容易對老師正面的教育產生抵觸情緒,有學生把老師對他的關心和幫助理解為“貓哭耗子假慈悲”。

二、 學生逆反心理的輔導

家庭輔導對策。 我在輔導逆反學生個案前,會與其父母開一次會議。要求他們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意識到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要作用,合理調整教育行為。家庭干預的主體是學生家長,學校的責任是提供相應的服務與指導。通過參與親子活動,參加學校舉辦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讓家長了解親子關系會隨著孩子長大與父母的日漸年長而發生變化,處理不當則會使親子矛盾突出;明確初中階段是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其行為習慣的養成、價值觀的確立和人格的完善都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密切相關;要克服不當教育理念和方法,注意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并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條件選擇具體方式。對于一些消極逆反心理癥狀已經比較明顯的學生,其家長可參加由學校或其他社會組織舉辦的沙龍活動,彼此交流信息,共同商討問題,并面對面地向經驗豐富的教師或心理專業人士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