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基本知識范文

時間:2023-12-19 17:45: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學的基本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心理學的基本知識

篇1

關鍵詞 日本;學校心理學;學校心理士;資格認證:啟示

分類號 B849;R395

近年來我國學校心理學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90年代以后中央推出的一系列關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把全國各地的學校心理服務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切實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心理學,是每一個學校心理學工作者不得不認真考慮的問題。實踐經驗證明,一門學科的成功建設,不但要考慮本國的國情,同時也要批判吸收國外的學科構建經驗。日本學校心理學正式構建于1993年,與我國學校心理學的建設幾乎是同步(中國心理學會學校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年份也是在1993年)(張衛,黃喜珊,2007)。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日本的學校心理學已經形成遍地開花之勢,尤其在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績,其中的發展歷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1 日本學校心理學發展的主要背景

中日兩國在構建學校心理學的背景上有著很大的共同點,均主要為以下兩個因素的推動。一是來自學校教育現場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各樣的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凸顯,這些問題的妥善解決亟需一門針對性強的學科提供理論指導,也亟需掌握學校心理輔導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員到學校提供現場服務。在日本,中小學生的各種問題行為(如拒絕上學、校園欺侮、校園暴力、自殺等)日益嚴重化,倍令教師和家長們感到力不從心。面對這種狀況,日本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感覺到了構建學校心理學的迫切性(如:松浦宏,2001)。另一個推動力量來自歐美學校心理學發展現狀的刺激。尤其在美國,已成立了學校心理學的兩個重要專業組織――美國心理學會屬下的學校心理學分會和全美學校心理學家協會(NASP),這兩個組織的工作大大推動了學校心理學的學科構建,也使得學校心理學家的工作走向正規化。歐美的學校心理學家們正在中小學校園中發揮著令人矚目的作用。同時,上世紀70年代成立的國際學校心理學家協會表明了學校心理學走向國際化和全球化。正是學校教育實踐的要求和歐美國家學校心理學的迅猛發展有力推動了日本學校心理學的發展(鹽見邦雄,2007)。

在日本,正式使用“學校心理學”這一專門用語是在1991年,在當時召開的日本教育心理學會第33次總會上,研究委員會特別策劃了一個關于學校心理學的研討會,探討學校心理學工作者的培養,并確定了以大學的教育心理學系、心理系作為培養基地。1993年,日本教育心理學會印發了一本名為《什么是學校心理學》的冊子,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了解答:為什么現在需要學校心理學家;學校心理學家的工作和作用是什么;大學如何培養學校心理學家;其他國家的學校心理學家正在進行哪些工作;學校心理學的發展展望。該冊子在教育系統廣為發放,對學校心理學的初步普及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日本教育心理學會,1993)。

2 日本學校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及宗旨

學校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理論直接指導著學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實踐,主要目的是幫助中小學生解決在學習、心理、人際交往、職業生涯規劃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校心理學中的“學校”一詞,與其理解為進行教育的場所,不如理解為“學校教育”的簡稱更為貼切,而學校心理學中的“心理學”一詞,指的是基于心理學知識的服務工作(鹽見邦雄,1999)。

為明確學校心理學的服務宗旨,日本教育心理學會提出學校心理學三層次的心理教育服務體系:第一層次:以全部中小學生為對象,進行入學時的適應、學習技能、人際交往技能等的輔導,解決一般的發展和學習指導問題。第二層次:以缺乏學習動力、拒絕上學的兒童、人際交往困難等學生為對象。第三層次:以長期拒絕上學、欺侮、學習障礙、行為不良等有特別需要的學生為對象(日本教育心理學會,2001)。

3 日本的學校心理士制度及其運作

學校心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把專業的心理學知識應用到學校教育現場中,有效解決學校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這中間起橋梁作用的正是在日本被稱為“學校心理士”的人們。在日本,“學校心理士”指以中小學生、教師、家長為工作對象開展心理教育服務工作的專家(該一詞為日文專有,其對應的中文詞可以是學校心理師,但與我國目前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相比又有一定的區別,具體見下述)。

3.1 學校心理士的資格認定

現在日本學校心理士的資格認定制度是“學會聯合資格”的認定制度(日本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資格認定制度除這種學會聯合資格外,還有“國家資格”和“法人認定資格”兩種),這一認定制度是經過實踐摸索發展起來的。在資格認定的最初,申請對象只局限于日本教育心理學會的會員,且只有日本教育心理學會這一機構具有資格認定權利。但是實踐很快證明這種限制不能適應學校對這些專業人員的巨大需求。現在的日本學校心理士認定機構已經擴展為五個聯合學會(日本教育心理學會、特殊教育學會、發展障礙學會、發展心理學會、LD即學習困難學會)和四個合作學會(日本學校心理學會、應用教育心理學會、生徒(生徒即中學生)指導學會、學校心理咨詢學會)構成的合體。學校心理士認定組織機構是學校心理士資格認定的最高機構,屬下設有學校心理士認定委員會和學校心理士會,協同完成資格認定的工作。上述諸學會的成員均擁有申請學校心理士的資格。截至2007年5月,在日本全國取得學校心理士或候補學校心理士的人數已經達到3700人(gakkoushirtrishi.io/aboutgakushi/,2008-11-24)。

3.2 學校心理士的培養要求

在資格認定的最初,日本文部科學省等有關部門曾試圖以司書教諭(含義見腳注)等為模型培養能夠開展學校心理教育工作的相談教諭,但后來的實踐證明,培養相談教諭并非適合日本國情的解決學校教育問題的途徑(松浦宏,2006)。為此,日本文部科學省組織有關機構經過協商確定了學校心理士這一資格名稱。同時確定其培養要求包括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兩個方面。專業基礎知識方面,必須在研究生院修完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特殊兒童的心理與教育、學生指導和生涯指導、教育評價和心理測量、學校心理咨詢這七個領域的課程。實踐能力方面,要求在中小學、教育相

談所等機構做過心理輔導。滿足上述兩個條件者方可報名參加由學校心理士認定機構舉辦的資格考試。達到學歷條件但沒有實踐經驗者可申請“候補學校心理士”的資格。“候補學校心理士”在五年內通過提交心理輔導個案報告等說明自身實踐經驗的資料可申請轉為正式的學校心理士。此外,學校心理士聯合資格認定機構每年都對學校心理士們進行資格審查。要求每年達到一定的學分,凡呈交心理教育服務工作的個案、參加全國學校心理學會或全國心理士會組織的有關活動(如海外研修、各種研討會)等都可以獲得學分。學校心理士資格證的有效期為五年,也即取得學校心理士資格證者每五年必須辦理資格證的更新手續。

3.3 學校心理士的群體類型

在日本從事學校心理士工作的,既有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也有兼職的行政領導、中小學教師,還有大學教授。總的來說,主要有三種群體類型:(1)心理咨詢、教育中心的教育相談員(相談員即咨詢員);(2)學校的生徒指導、教育相談、生涯指導教師,特殊教育的教師或教導主任;(3)大學教師。負責講授學校心理學的有關課程,也有的親自到學校教育現場中,與學校主管領導、教師、家長組成團隊,共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松浦宏,2006)。

3.4 學校心理士的具體工作

學校心理士承擔的主要工作有:(I)對學生或班級的狀況評估。即對學生存在問題的性質、原因、經過等作專門的診斷評價。評估途徑包括心理檢查、面談、調查、觀察等。其中心理檢查是最重要的基本工作,包括性格檢查和智力檢查。由于評估結果決定了將要進行的心理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策略,因此被視為學校心理士開展工作的重要支柱。(2)對教師或家長提供指導和建議。學校心理士必須時刻意識到自己的主要工作是協助教師和家長科學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問題。因此要注意肯定教師和家長的工作,支持他們做能夠做的事情,避免擺出專家的架子對教師和家長進行強制性的指導。(3)心理咨詢。這是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主要方式。學校心理士必須學會細心觀察、耐心傾聽,在做出準確判斷之上進行專業化輔導。在咨詢目標上,同樣視增進自我理解、促進自我成長為最終目的。

在開展上述具體活動的過程中,要求學校心理士始終抱有以下的基本立場:(1)尊重每一個學生。視其為有思想、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人,幫助學生通過學校生活達到身心健康成長。(2)時刻銘記以全體學生為服務對象,而不僅包括拒絕上學者、殘疾兒童等有特殊需要的學生。(3)視心理教育為學校教育的一個環節,力促形成對學生成長有利的學校教育環境。此外,有學者提出學校心理士的職業道德是:對學生濃厚的愛,協助學校、教師和家長教育好孩子的責任感,胸懷提高教育質量的偉大志向并一生不懈地朝之努力的鴻鵠之志(上野一彥,2001)。

4 當前日本學校心理士制度運作的關注點及今后的發展方向

盡管日本的學校心理學建設在資格認證體系、學校心理士的工作性質和具體任務等方面已經走上了相對成熟的運作軌跡,但目前也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妥善解決也就成為當前日本學校心理士制度運作中最關注的熱點,預示了其今后的發展方向。

4.1 進一步明確學校心理學的專業內容

與特殊教育專業相比,日本學校心理學的專業內容在還不夠明確。比如,不少人對以下概念的區分仍是含糊不清:學校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學校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學校心理學家與學校心理輔導教師;一般的心理咨詢與學校心理咨詢。對此主要應從以下兩點著手:一是學校心理學的體系化。要著力改變學校心理學依存于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的現狀,在對有關理論實踐進行總結后建立學校心理學獨有的知識體系。其次要確立學校心理士自身的專業性。

4.2 提高社會對學校心理士資格的認可程度

有的學校教師或學生家長至今懷疑學校心理士是否真的有助于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為此學校心理士首先要認同自己的職業價值,表現出對專業活動的熱情,通過實際行動和工作實績去影響和感染周圍的人(松浦宏,2006)。在認定學校心理士資格時,資格認證部門要嚴格把關。如確保申請者已經滿足專業基礎知識和實踐經驗兩個條件,確保其畢業院校是能夠扎實教授其專業知識的大學,嚴格進行五年一次的資格審查等。教育行政機構和學校心理士會、資格認定委員會等組織通過各種宣傳普及活動在民眾心目中打造出值得信賴的學校心理士形象也相當重要。

4.3 進一步細化學校心理士的資格制度

日本學校心理士資格認定運行機構的有關人員正在考慮的一個問題是設定“學校心理士以上的資格”。持有這一資格的人將不但具有一般的學校心理士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能夠對持有普通學校心理士資格的人們進行專業素質的進一步提升,例如提高學校心理士的咨詢技術、教授其掌握新的人格測驗或智力測驗量表的使用方式等。總之,設定更高級別的學校心理士,使他們能夠對一般的學校心理士進行培訓。前文所述,在資格認定的最初,相談教諭的目標較難實現,但是在學校心理士資格認定制度的運作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相談教諭的設定又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可以預見,相談教諭的出現,將意味著日本的學校心理士成為一個更加正式、更為專業的職業類型。

5 對構建我國學校心理學的啟示

經過十幾年來的風雨洗禮,日本的學校心理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也遺留著一些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綜觀其發展軌跡,對建設我國學校心理學提供了以下啟示:

5.1 建立資格認證制度以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

師資隊伍的質量和規模是保證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大前提。對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這一特殊領域來說,師資隊伍的建設可以說又是重中之重。而資格認證工作恰恰是目前我國學校心理學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這直接導致了我國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兩大問題――科學性和實效性的不足(林崇德,魏運華,2001)。借鑒日本的經驗,要使學校心理學這個行業在我國真正形成和獨立運作起來,首先必須確立資格認證體系。中國心理學會曾經提出要建立學校心理學的認證體系,但這一問題至今仍然是我國學校心理學發展中的一個瓶頸。目前某些省份在中小學心理教師資格認證工作方面已經做了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廣東省的A、B、C證制度),可為構建全國范圍的認證體系制度提供參考和借鑒(張衍,黃喜珊,2007)。

5.2 結合學校實際切實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

從整個日本心理學的發展現狀來看,既注重在基礎研究方面對歐美國家的亦步亦趨,更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在應用研究方面。如以校園欺侮、拒絕上學這樣的具體問題作為直接研究課題的也有很多,其研究問題的細致程度可通過其權威心理學雜志《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每期目錄可見一斑。同時,大學教授親自到中小學中進行調研指導工作也是常見的現象。如現任日本學校心理士聯合資格認定運營機構理事長鹽見邦雄教授,從2004年開始在小學開展題為“心靈教育”的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活動,其各個教育主題正是在調查中小學生的心理實態之后確定的。反觀我國,就像天津師范大學的沈德立教授指出的,很多研究者花大力氣做出來的研究成果對實踐的指導價值往往不盡人意(2007年沈老師在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的座談會上言),這一現象跟我們在選題時過于依靠單一的文獻檢索,實際調研工作不到位不無關系。

5.3 重視國內和國際同行間的經驗交流

日本的學校心理士們有一個專門屬于自己的學會――學校心理士會,它隸屬學校心理士認定組織機構,除協助進行學校心理士的資格認定工作,還負責組織一年一度的全國學校心理士大會,組織學校心理士到海外研修,平時組織專題研討會等,非常便于學校心理士之間實踐經驗的交流。在2007年在大阪召開的日本學校心理士會年度大會上,還特別邀請中國華南師范大學的張衛教授等專家作了關于中國學校心理學發展狀況的特別講演。跟歐美的交流方面,至2008年3月為止已總共組織了八次學校心理士海外研修活動,這些活動對提高學校心理士的專業素質、維持學校心理士的工作熱情有著很大的作用。我國不少發達地區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經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但各地區之間的交流還比較少,建議可以先從國內不同省份之間的經驗交流開始,再逐步把目光轉向國際同行間的互相學習。

篇2

大學通識教育階段應以培養有堅實的科學素質、出色的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1]. 物理學是一門集合思想、方法、實驗探索為整體的先導學科,在大學通識教育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但長期以來,我國的物理教學模式主要以理論推導教學為主,輔助驗證、操作實驗教學. 導致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分離;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與手段分離的窘境。

大學物理涵括了從最小的基本粒子到最遙遠宇宙、提供理解和把握世界知識基礎的重要學科,是一個龐大的專業知識和方法的體系,要教給學生所有的物理知識是不現實的,但是可以讓學生掌握和理解其中的部分知識,可以讓學生領略物理知識與現實世界的緊密聯系。21世紀的大學生應成為具備堅實的基礎理論、出色的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大學物理集思想、方法、實驗于一體, 在演示實驗中適當地提供一些相關科技領域的新信息

發展作為“創新點”,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大學物理教學改革。引入學生自主設計低成本、高智慧演示的教學方法,高智慧、低成本的物理實驗,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考核手段尤為必要[2]。

2. 現狀

目前大多數學生接受傳統教學模式-接受式教學,影響很深,習慣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但同時又厭倦了接受式教學方法,導致學生普遍的厭學情緒。大學階段的物理基礎課范圍跨度廣、理論深度大、專業性強、學術性高,在一定程度上講,課程的難度大,同時不可避免出現抽象、枯燥的狀態。在當前的教學改革中,流行多媒體課件代替板書,多媒體動畫演示代替實驗演示,虛擬儀器實驗代替設備操作,造成學生思辨過程缺位,想像過程的空間、時間受壓縮,不能聯系實際,抽象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普遍下降,使物理的魅力(思想、方法、實驗探索集于一體)無法有力發揮,致使學生對物理課的學習熱情不高,教學效果較差.因此,促進學生轉變學習觀念,發揮學習主動性,是大學物理基礎課教學改革亟需解決的問題。

而中外教學方法史上源遠流長的“快樂學習”教學思想,則為大學物理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為學生自主設計低成本演示實驗在大學物理通識教育中作用研究實踐提供了有效的理論基礎。通過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在教學中,學生以一種愉快的、主動的、富有個性情感的態度積極地參與探索學習,其教學效果遠遠好于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因此國內外對集高智慧、高技術和新思想于一體的低成本演示裝置創新設計的實踐青有加,由于這類實驗的趣味性和較少受語言障礙影響的特性,在國際交流場合往往很受歡迎[3]。

3.自主設計低成本演示裝置的自我考核和激勵作用

大學物理演示教學是指以具有可見度,可呈現性,以定性與半定量方式為主,側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和科學實驗能力,其中包括:

(一)通過形象生動的演示實驗,消除學生因抽象、枯燥而產生的畏難、厭煩的心理。激發學習興趣。

(二)通過形象生動的演示實驗、以期達到理解知識,理論聯系實際,調動感知功能,最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和效率。

(三)物理演示教學過程,學生處于探索、發現的過程。能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

雖然多媒體的動畫很能說明問題,但是明了的實驗更具說服力,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索發現興趣。由于學生的知識面較窄,缺少生活經驗,以致只能被動接受,不能激發想象。而不少具有成本低、高智慧的實驗裝置具備教學功能包括: (1) 創設教學情境,便于引入物理知識,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愿望;(2) 提供感性素材,幫助學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認識規律; (3) 通過觀察和思維設計,不僅能達到鞏固的目的,還能更好地把知識運用到創新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4) 提供典型范例,為學生訓練實驗技能和科學研究能力創造條件; (5) 有利于發揮教師的情感、思維方法和科學作風等,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主觀能動性,是增強學生實驗研究能力的有力環節。

3.1 建立學生關愛周邊事物的激情

社會進步,科技發展,與其說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成的,倒不如說是在不斷發現、提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的,因為,如果不能發現、提出問題,也就談不上去解決問題。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朋友。因此,只要能夠提高學生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他們就會去關注物理學、去主動學習物理知識,教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而如何引起、提高和保持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一直以來都是物理教師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發現、提出問題,需要擺脫習慣認識的限制,更富創新性。認真觀察周邊事物就會成為學生的自我要求提出新發現,提出創新性問題。學生自主設計低成本演示實驗裝置應具備:學術性 、智慧性、啟發性、簡單性。低成本物理演示設計更側重對生活實際的觀察,并從中抽象出物理問題。可同時在設計過程中激發學生關愛周邊事物的激情,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2 讓學生在創新設計活動中培養發散性思維

按思維的智力品質分,可分為再現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學生在學習中,再現式思維是主要的學習方式,相比之下,創新性思維的實踐機會則非常有限。如何發展創新性思維,就顯得尤為關鍵。心理學認為,學生的發散性(輻射性)思維方式有利于發展創新能力,當學生通過發散性思維所形成的觀念,經過收斂性(輻合性)思維方式的組合,便可以提出新發現,提出創新性的物理問題。低成本物理演示裝置的設計需要學生發揮發散性思維能力,即使對同一個物理原理的闡釋,皆可產生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方案[4]。

3.3 建立學生的自尊心

當教學過程形成一種壓力,把成績、名次、評獎等榮譽簡單的與分數緊密聯系時,學生就會想方設法獲得高分,而不會去關注學習要求。一旦可以自由選擇,學生們總是趨利避害,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尋求正確答案的線索上。許多學生由于擔心失敗,害怕提問題,不愿意直面問題。而遇到問題,或者解決問題失敗,等同與缺乏能力,就使得學生把碰到困難歸結于智力缺陷,歸結于學不好。因為學習帶來的僅僅是失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越多,意味著人生失敗的學生也就越多。大學物理教學,低成本物理演示裝置的設計可營造一個成功的氛圍,樹立人人都能成功的信念。反饋給學生的信息中包含學習中成功的地方,同時提出怎樣才能進一步提高的建議。

3.4 建立學生的自我評價機制

自我評價,是指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習進行自我反醒和調節,以提高學習能力的發展。建構主義學說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只是指導者,對學生的變化只是起影響作用,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應是學生自身。在發展性評價體系中,學生自我評價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通過自我評價,學生可以及時了解學習狀態,及時調整,增強自信,形成自我約束的學習習慣[5]。

低成本物理演示裝置設計本身是一個過程性很強的研究實踐活動,在評價時采用傳統的筆試測驗是不行的,而表現性評價卻是一種很好的評價方式。表現性評價是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務,來評價學生學習狀態的一種方式。與傳統評價方式的區別在于,它不僅要評測學生完成任務時的表現,還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進行評價。表現性評價不但能評價學生的知識層次,還能評價學生應用水平,并且可以在實驗活動中評價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學習態度和習慣。使學生參與對自己的評價,不但改變了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角色,而且改變了師生關系的性質,使得學生對學習肩負起更多的責任。

3.5 重視不成功的創新方案設計過程

任何創新性設計,都不可能完美無缺,以往的設計實驗,教師只顧追求設計的完美而忘記了設計的初衷,既然我們把低成本實驗裝置設計作為鍛煉學生的方法,就應該讓他們體會真實的設計研究過程,從不成功的設計中他們學到的會更多. 善于從不成功的創新設計過程中發現“閃光點”,要比一做就成功的實驗設計更讓學生分享創新性設計的過程, 易于突出物理教學過程的本質,富于創新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到分析問題,直至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科學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樂趣[6,7]。

4. 學校在演示教學和學生自主設計中的成果

浙江工業大學的國家級基礎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專門設置了學生自選開放創新實驗室,建立了自選開放實驗教育平臺和探索性物理實驗平臺。演示實驗儀器涵蓋物理學領域中的力學、光學、電磁學、熱力學、振動與波、等教學內容,將一些抽象的定理、定律研制成直觀的演示儀器進行形象化教學。自選開放實驗教育平臺。以全面開放、自主選擇、自主實驗的教學思想來構建自選開放實驗,并使實驗教學內容系統化。采取充分利用舊設備和購置新設備相結合的方式,建設自選開放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各個層次的設計性實驗和制作性實驗60個,使之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基地。探索性物理實驗平臺,全面開放,并集演示和實驗探索于一體來建設探索物理實驗基地,使之成為理論課堂教學向實驗探索延伸(突破傳統課堂演示模式,讓學生走進探索實驗室并親自動手設計演示實驗),實驗教學向理論探索邁進的橋梁,以改變目前理論與實驗教學相脫節的現狀,已開設探索性物理實驗項目58個。

參考文獻:

[1] 李自華.大學物理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28(1):105-107.

[2] 宋賢征,竹有章.國內大學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現狀調查[J].廣西物理.2009,30(1):55-57.

[3]Alexander P. Mazzolini , Peter J. Cadusch. A simple low-cost demonstration of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 2006 , 74(5): 419-422.

[4] 李國峰,李劍生,陳 華.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索與研究[J].高校實驗室工作 研究.2009,99(1):14-15.

[5] 馬紅.論發展性評價在大學物理實驗課中的實踐與應用[J]. 西安郵電學院學 報.2009,14(3):147-150.

[6]代 偉,陳太紅.如何做好大學物理演示實驗教學[J].物理與工程.2008,18(4):29-32.

篇3

關鍵詞:心理資本;就業能力;提升干預一、問題提出

大學生就業是備受社會關注的話題。國家教育部在2007年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要求“從2008 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并作為公共課納入教學計劃,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現階段作為高校必修課或選修課開設,經過3-5年的完善后全部過渡到必修課”。

近十年來高校的生涯規劃課程得到長足的發展,但是研究者也發現,目前高校的生涯規劃課程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課程內容陳舊,很多新的理論和方法沒有被及時吸納進來,并且很多課程的效果缺少實證性的跟蹤評估。[1]目前在生涯指導課堂中被使用比較多的是特質因素理論、霍蘭德人格類型理論、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以及認知信息加工理論,更多強調的還是匹配和適合。但是隨著職業環境中的變化越來越劇烈,大學生就業能力當中的生涯適應力越來越受到重視[2],而心理資本在生涯適應力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3][4][5]。研究者通過質的分析發現大學生就業能力可以分為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和職業認同四個部分,各個部分之間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共同構成整體的就業能力。其中相對隱性但是具有關鍵作用的是職業認同和心理資本,這兩個部分的協同作用為大學生成功就業提供方向和基礎。[6]

心理資本概念的提出背景在企業界,是建立在積極心理學之父塞里格曼對積極心理狀態的作用的觀點闡述基礎之上的。[7]2005年,Luthans等首次明_將心理資本定義為:個體一般積極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具體表現為符合積極組織行為標準的心理狀態,它超出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之上,并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開發而使得個體獲得競爭優勢。[8][9]在國內被介紹比較多的心理資本概念包括四個維度,分別是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和韌性。研究者發現大學生就業中心理資本部分除了以上四個維度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是主動性。[10]

在企業界大量的研究證實了心理資本對于職場績效的顯著影響。[11][12]但是在大學生就業中,關于心理資本與就業力的實證研究并不多。現有實證研究很多采取了調查法的方式來證實心理資本的作用,而不是通過相對嚴格的實驗設計。[13]

基于以上幾個方面的需要,本研究擬通過設計一套基于職業認同和心理資本的就業能力提升干預方案,通過小樣本的干預實驗證實可以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對就業結果帶來積極影響,從而為未來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的改進提供支持和建議。

二、干預方案設計

首先是職業認同方面。職業認同是個體逐漸從自己的成長經驗中確認的自己在職業世界中的自我概念,是個體在職業世界中的定位。[14]所以在干預方案中設計了了解自我、了解職業世界、目標設定等練習環節。

關于整體上的心理資本提升方法,本研究借鑒了Luthans積極心理資本的微型干預方法,并且這個方法被改編到《心理資本――打造人的競爭優勢》的書中[15]。溫磊等人通過重復這樣的實驗,證明這種干預方法是有效的。[16]

關于心理資本中自我效能感的干預,以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自我效能建立在他提出的5個認知過程上,具體包括:象征化,預先思考,觀察,自我調節和自我反思。[17]而自我效能感的干預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任務分配和掌握、替代經驗、社會說服和正向反饋、生理和心理喚起。根據這四個方面,我們設計了目標設定的課程內容,教給參與者采用級進式技術來設定目標,向小組解釋每個子目標以及如何實現的問題,這樣就可以讓每個小組成員掌握目標的設計和實現。另外,使用“我的成功故事”,讓每個人回顧自己的成功經驗,請組員提供積極反饋。每個人在回顧時對其他小組成員有榜樣作用,出現替代學習的效果。在小組活動中帶領者對小組成員有社會說服,讓小組成員對于目標的實現有積極的期望。

?教師與學生?1基于職業認同和心理資本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實證研究關于心理資本中韌性的干預,Masten列舉了一些干預方法。例如,充分意識到自己擁有哪些資源,天賦、技能和社會網絡等,能夠增加自己的韌性,并且把這些資源列出來;組員之間也會相互鼓勵,盡可能多地使用這些資源;注意自己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避免障礙或者防止把障礙嚴重化;參與者討論和認識到自己遇到逆境時的想法與感受,在評估擁有的資源的基礎上選擇更有韌性的想法。(比如,雖然我有一些身體的缺陷,但是我需要找到那個不在乎我的身體缺陷的用人單位)韌性干預訓練效果研究的一種重要發現是,受訓者韌性的提高和保護性因素的增加并不是得益于培訓內容本身,而是訓練使他們體悟到更深層次的關系、信念和期望,以及與他人分享的價值感。

關于心理資本中希望的干預,Cheavens認為希望的干預可以采用認知的療法。[18]希望的干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目標設置。當人們把目標內化之后,對目標有比較高的承諾,就會去行動,實現目標。二是彈性目標。有益于開發與培育充滿希望的思維,讓人感到自己有嘗試的機會。它通常能夠讓人對成功有合理的期望,挖掘人們的“保留潛能”,去面對一些之前感到畏懼的挑戰。三是分步前進。要實現充滿希望的目標,分步前進是必不可少的。在過程中,那些看上去比較大的,困難的,長期的,壓倒性的目標被分解成小的、更容易接近的“里程碑”。

關于心理資本中樂觀的干預。斯奈德列出了開發樂觀的三種策略。第一是包容過去。包容過去并不意味著推卸或者逃避責任,而是一種尊重現狀的積極重構技術。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應對方法來對待情境中可控的因素。二是珍惜現在。就是無論情況多么糟糕,都要看到并享受積極的一面。當這些積極的方面可歸于自身的、持續性的和普遍性的因素時,更應如此。第三是尋找未來的機會。往往在糟糕的事情發生之后,需要問一下“情況已經這樣了,我能做點什么呢?”引導自己面向未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19]

關于心理資本中主動性的干預。根據Freze的觀點,在干預主動性的時候,不應該向一些人提供直接的幫助,這些幫助會讓他們失去責任感,而責任感正是主動性的重要前因變量。所以他本人在項目中主要是重點幫助失業中的人群提高責任感,從而提高他們的主動性。[20]而Ben認為目標設定、問題分解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能夠增強個體的主動性[21],并且在主動性的干預中,可以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讓參與者看到主動性都有哪些組成部分和它們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體現,這些本身就能夠起到激發主動性的作用。Katherine在談到如何提高員工的個人主動性方面也提到,把那些體現主動性的行為找出來,并且討論他們的作用,以及讓員工確切理解組織的目標,制定清晰可行的計劃是提高主動性的有效方法。[22]

基于以上的思路,本研究O計了4周8次的就業指導訓練營,一共24小時左右。并作如下假設。

(1) 實驗組被試在經過干預后,心理資本分數顯著高于對照組組。

(2) 實驗組被試在經過干預后,求職強度和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3) 實驗組被試在經過干預后,求職結果顯著高于對照組。

(4) 相對于對照組而言,實驗組在干預后三個月依然能夠保持更好的心理資本水平。

三、研究過程與方法

采用2(實驗組,對照組)×3(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后三個月)的準實驗設計進行研究。

1.被試

通過海報招募和班主任老師推薦的方式一共召集到35名被試,全程參加訓練并且完成數據收集的一共25名被試。

對照組的選取是請參加訓練的同學找到自己所在同專業同班級同學里,與自己家庭情況類似,并且在求職而不是要繼續深造階段的同學,取得該同學的配合之后,使用同樣的問卷,收集相對應的信息。干預組男生14名,女生11名,平均年齡22.71±1.76;對照組男生12人,女生13人,平均年齡為22.67±1.9。

2.測量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測量工具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如下。

第一部分是心理資本問卷和職業認同問卷。其中心理資本問卷是結合前人研究加上質性研究中得到的一些題目整理而成。職業認同問卷是從霍蘭德的職業認同量表翻譯整理而來。各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如下。見表1。

為了驗證問卷的外部效度,我們選取了職業發展領域內的其他相近量表進行測試,并且請老師對于學生的心理資本、就業能力進行外部評分,檢查學生自評分數和外部評分之間的相關。結果顯示,問卷各部分與職業決策效能感之間相關介于0.3到0.6之間,并且呈現0.01水平的顯著相關;問卷各部分與求職行為中的情緒控制呈現中等程度的負相關,相關系數介于-0.22至0.63之間,相關系數在0.01水平上顯著;與求職行為中的動機控制呈現中等程度的相關,相關系數介于0.26和0.60之間,相關系數在0.01水平上顯著;從各部分問卷與教師對學生就業能力的評價分數相關表來看,基于心理資本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各個部分的問卷與教師對于學生的心理資本的評分呈現中低程度的相關,各相關系數介于0.167至0.377之間。相關系數都呈現出0.01水平上的顯著。

以上數據說明基于職業認同和心理資本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各個部分的問卷與相近問卷既有相當程度的相關,又有一定程度上的區分。由此可以看出,基于心理資本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各個部分的問卷外部效度良好。

第二部分是為了檢查被試求職行為的變化,使用求職行為問卷。選擇常雪亮(2008)基于Blau(1994)[23] 和Saks(2006)修訂的問卷,分為行為頻率和努力程度兩個維度,行為頻率有10個題目,努力程度有4個題目。行為頻率的例題有“最近三個月中,平均每個月,您采取以下行為的次數是……”。而努力程度的例題有“找工作占據了我大部分的精力”和“我非常努力地在找工作”等。所有題目采用里克特5點計分,“非常不同意”計1分,“非常同意”計5分。

第三部分是就業結果,測量被試是否接到錄用通知。

3.研究程序

訓練開始之前,向參與者講解清楚訓練的時間安排和大致內容,確認能夠全程參與。 訓練時間為4個周,每周2次訓練,共8次。每次3個小時左右,一共24個小時。

在干預前、干預后以及延后三個月三個時間點通過紙筆測驗的方式取得小組成員職業認同、心理資本數據、求職行為和求職結果數據。

干預后繼續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同時研究者會詢問小組成員的求職進展,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四、研究結果

1.實驗組與對照組干預前的均衡性比較

實驗組和對照組是在性別、年齡、專業、年級等指標都是沒有顯著差異的兩個組。同時,經過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希望、主動性和職業認同等方面的分數沒有顯著差異,而他們的求職努力程度和求職頻率都沒有顯著差異。可以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是同質的兩個小組。見表2。

2.實驗組與對照組干預后的比較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干預之后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他們在希望、主動性、韌性、自我效能感、職業認同和求職頻率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實驗組分數顯著高于對照組。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在樂觀和努力程度上沒有差異。見表3。

3.實驗組對照組干預后3個月的比較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后三個月后的比較顯示,實驗組在各個問卷上面的分數依然高于實驗組,但是差異不顯著。說明團體干預還保留一定的效果,但是已經不能達到顯著性的水平。見表4。

因為求職結果是使用“是否獲得錄用通知”這樣的分類變量進行測量的,所以在分析結果的變化時,需要采用卡方檢驗的統計方法,檢驗獲得錄用通知在整個小組中的比例是否有顯著差異。見表5。

第一次測量的卡方分析比較結果,P值為0.763,也就是第一次測量的時候,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就業結果上是沒有差異的。

第二次測量的的卡方分析比較結果,P值為0.152,說明也沒有差異。

第三次測量的卡方分析比較結果,P值為0.032,兩組在獲得錄用通知的人數比例上出現了顯著性差異。說明在實驗組組中,接到錄用通知的比例比對照組顯著提高。

五、結果討論與建議

1.就業能力提升的干預效果良好

從數據結果中可以看到,就業能力團體干預的方案取得了比較好的即時效果,在訓練四個周之后,實驗組在自我效能感和韌性、主動性、希望等四個積極心理特征方面有了明顯的改善。并且伴隨著這種改善,他們的求職頻率有明顯提高。也從側面證明了我們基于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就業能力的概念把握和問卷測量也是相對準確有效的。

在第二次測量時,樂觀維度的改并沒有預期那么明顯,這種結果可能與樂觀的概念性質有關。樂觀是一個介于氣質和狀態類的之間的概念,表現更為穩定,不太容易被改變。

而努力程度在第二次測量時沒有出現顯著差異,可能是因為題目測量的行為周期比較長。題面是這樣提問的:“下列說法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您最近三個月的實際情況。”這樣的周期對測量到變化來說有些太長了。而在第三次測量的時,實驗組的大部分被試已經接到了錄用通知,停止了求職行為,所以總體上而言平均的努力水平也下降了,和對照組之間依然沒有出現顯著性的差異。測量時間點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進。

2.對就業指導課程的建議

從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到,基于職業認同和心理資本的干預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效果明顯,所以我們建議在未來的大學生職業指導類課程中融入職業認同和心理資本的提升訓練。目前的就業指導課程中更多強調匹配和適合,甚至很多高校還只是停留在簡歷和面試的技能提升方面,對于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的關注和培養較少。而在比較新的一些理論中,比如 SCCT理論,自我效能感就是被強調的核心概念,理應被重視起來。在混沌理論中很強調個體對不確定性的靈活應對,積極樂觀就變得尤為重要。這些都是與心理資本的概念相通的,也更能幫助大學生適應多變的職業環境。

關于干預效果不夠持久的問題。在研究中跟進的措施主要是創建QQ群方便參與者的聯系。從實際的效果來看,只有少數比較活躍的參與者能夠主動跟其他人交流,這可能是造成延后測量的效果不夠好的原因之一。目前的生涯教育類課堂其實也呈現同樣的趨勢。很多學生在剛剛聽完課的時候,思路非常清楚,但是時間久了,再次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是不能很好地解決。甚至是,學生可能在低年級上過職業規劃課程,但是在四年級的時候才真正面臨找工作的問題,已經把原來老師講過的內容忘記了。 據此,我們建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最好分布在大學的每個學年,每年針對學生生涯發展的不同主題而進行。并且除了正式的課堂活動,還應該配備課下的老師指導和同輩交流活動,讓生涯教育貫穿在學生的生活中,在學中做,做中學。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保持比較高的情緒喚醒狀態,更加自信、充分調配自身以及周圍的資源來應對就業當中的各種障礙。

當然,本研究中的實驗參與者人數還是相對較少的,這種小規模的團體輔導活動要推廣到人數眾多的就業指導課堂,并且對效果作出跟蹤評估,還需要再做進一步的整理工作。建議在以后的跟蹤實驗中,可以設立非空白的對照組驗證干預的效果。在Judith Proudfoot的研究中,也是采用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方法來驗證認知行為療法在減少失業中的作用,他們設立的對照組是進行了社會支持方面的處理,而非空白對照組。[24]這樣可以比較好地屏蔽掉實驗中的霍桑效應。但是這樣做的不利一面是,比較難把跟就業力有關的干預因素完全區分開。未來的職業規劃課程可以考慮在平行班級中采用不同的課程設計思路,進行傳統思路和創新思路的效果比對,切實找出新理論,例如心理資本理論、混沌理論、敘事理論、SCCT理論等對于學生的改變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

參考文獻:

[1]張愛芹,白勇.大學生生涯規劃課程的困惑與對策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6(Z1):54-56.

[2]Fugate M,Kinicki A J,Ashforth B 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14-38.

[3]胡晶君.心理資本視閾下高職院校職業指導體系的構建[J].高教探索,2012(3):105-107.

[4]沈曉梅.基于心理資本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13(12):90-93.

[5]王堯駿.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J].應用心理學,2013(1):65-71.

[6][10]高艷,喬志宏.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其內部關系:質的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6(11):93-97.

[7]Seligman M.Authentic happiness[M].New York:Free press,2002.

[8]Luthans F,Avolio B J,Walumbwa F O,et al.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249.

[9]仲理峰.心理資本研究評述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7(3).

[11]Susan M J,Fred L.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Their Authentic Leadership[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6,18(2):254.

[12]Avey J B,Patera J L,West B J.The Implica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Absenteeism[J].Journal of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al Studies,2006,13(2):42.

[13]杜曉靜,李慧娟,王智紅,等.心理資本視角下“90后”大學生就業問題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14(3):159-166.

[14]高艷,喬志宏,宋慧婷.職業認同研究現狀與展望[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47-53.

[15]Luthans F.,Youssej C.M.,Avolio B.J.心理資本:打造人的競爭優勢[Z].李超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16]溫磊,七十三.企業員工心理資本干預的實驗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6).

[17]Bandura A,Adams N E.Analysi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1977,1(4):287-310.

[18]Cheavens J S,Feldman D B,Woodward J T,et al.Hope in Cognitive Psychotherapies:On Working With Client Strength.[J].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2006,20(2):135-145.

[19]Schneider S L.In Search of Realistic Optimism.Meaning,Knowledge,and Warm Fuzziness[J].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50-263.

[20]Frese M,Fay D.Personal Initiative:An Active Performance Concept for Work in the 21st Century[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 Annual Series of Analytical Essays and Critical Reviews,2001(23):133-187.

[21]Searle B J.Does Personal Initiative Training Work as a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8,13(3):259-270.

[22]Vestal K.Personal Initiative:Some Have It...Some Don't![J].Nurse Leader,2009,7(3):10-11.

篇4

【關鍵詞】能力本位;市場營銷專業;體驗式教學法

能力本位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一種創新模式,它區別于傳統的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教育,其核心是從職業崗位、企業的用人的需求出發,明確培養目標,確定從事該行業人員應應具備的素質能力,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以這些能力為目標來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最后通過考核來檢測是否達到這些能力要求。

一、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現狀及分析

(1)不能充分的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地位。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來說,大部分是以學科為主體,理論性較強,往往表現為講授內容空洞且抽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理論知識枯燥無味,此種教學模式難于把學生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2)教學手段較為單一。即使“粉筆課堂”的教學已為所謂的“多媒體課件”取代,卻往往是書本的翻版或“掃描”。直接造就了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主動性不強,能力不佳,整體水平較低,教學進度和學生的學習掌握理解程度不吻合,很難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二、“體驗式”教學法在市場營銷專業課程中的有效應用

(1)課程情境體驗教學。第一,多媒體教學法。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軟件進行演示教學,通過文字與圖形、圖像、視頻等多種信息結合的表現形式,吸引其注意力,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同時可以結合營銷軟件模擬實驗室進行教學,從而塑造一個真實生動、完整有效的營銷環境,使學生能從演練課堂內學到的各種理論知識,迅速提高實踐能力。第二,案例教學法。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應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安排,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把營銷實踐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加工處理后導入課堂,學生再根據案例提供的背景資料來分析案例、討論案例,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第三,角色扮演法。在市場營銷教學過程中,圍繞著對技能的學習和使用,利用推銷情景演練、模擬商務談判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根據教師所設計的場景中,扮演合適的角色,以當事人的身份設身處地、身臨其境,有效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2)課程實踐體驗教學。第一,開展校外實訓。從課堂上無法感受到真實的營銷環境和對象,因此需要開設一定的實訓課程,既有課外實訓又有畢業綜合實訓,目的是讓學生在畢業離校之前有效地接觸企業、了解企業、認識市場。除了在每一門營銷專業課中開設有一定課時量的校外實訓以外,還可以在每學期末安排一到兩周的集中短期實訓,畢業生在最后一個學期下企業進行綜合實習,保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時間和實踐條件。第二,成立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由專業教研組聯合學校組建營銷策劃機構,讓市場營銷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可以充當員工,為企業提供市場調查依據、制定營銷策劃方案、進行廣告創意設計以及產品推廣宣傳及促銷宣傳等多種營銷服務。第三,組織各項營銷技能大賽。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及專業設置要求,給學生營造一個充分展示自我、鍛煉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從自身的愛好與興趣出發,積極參與,體驗知識運用、感受激烈的商業競爭,鼓勵學生敢于創新和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營銷策劃能力和現實的執行能力,并從中學會獨立思考、掌握溝通技巧、體會團隊合作,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三、體驗式教學法在市場營銷應用中應該注意的內容

首先,注意傳統課堂教學與體驗教學的關系。在不忽略課堂自身的規律要求前提下,體驗教學生應該得到大力推廣,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體驗教學活動不能從根本上代替課堂教學,主次顛倒。其次,應加強教師的組織能力與引導能力。體驗式教學是一項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的教學法,教師應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觀察力,具有豐富的現場指導經驗和較高的技能水平等,必須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和理論涵養才能勝任此教學法。

參 考 文 獻

[1]常英.體驗式學習——市場營銷教學方法的新探索[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6(1)

[2]張子成.淺議“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31)

篇5

【關鍵詞】護理心理學;課程改革;護生

一、護理心理學存在的現狀

護理心理學基礎著重強調護理人員必須掌握心理學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是護理及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心理學在護理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它為整個護理學提供心理學的觀點,方法和技術,因此是護理學專業學生必修課程之一。隨著醫學模式由單一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現代護理學得以迅猛發展,護理心理學已成為現代護理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護理教育的重要課程體系。它能讓護理專業的學生形成生理與心理相統一的整體認識觀,站在全新的角度理解健康與疾病,并能從生理與心理社會因素認識疾病與解釋疾病、治療疾病,以滿足現代醫學模式和醫學自身發展的需求。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護理心理學課程未受到足夠重視

與其他核心專業課程相比,護理心理學受到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被護生冠以“副科”的地位。在相當多的醫學院校中,護理心理學雖被設為必修課,但是因為一般設為隨堂考試,又不是重要課程,護生一般不認真學習,有些老師也認為護理心理學并非重要課程,學不學對護生影響不大,護生不認真聽,老師講課也比較隨意。

2.護理心理學課程理論基礎多、內容枯燥

教學內容過分強調了心理理論的重要性,教學內容偏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規律,與現實問題嚴重脫節。 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向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中涉及到許多專業名詞以及各種心理學流派的理論,護生很難理解,對于非心理學專業的護生來說理論流派不但難以記憶,而且與護生的實際需要關聯較少,難以產生學習興趣。

3.課時設置都是理論學習,沒有實踐

護理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如果沒有實踐,護理心理學課程學習下來,學習的理論知識在課程考完試就丟了,護生只在內心有一個心理護理的概念,但是在臨床上護生很難進行實際的心理護理,這樣護理心理學的學習的意義就很有限。

三、護理心理學課程改革路徑

1.適當增多護理心理學的教學學時,改變考核方式

學習成績的考核評定,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檢查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調動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從某種意義上講,考試就是指揮棒,它怎樣指揮,學生就向那個方面努力。改變考核方式可以引導護生對護理心理學的學習態度。可以通過模擬臨床心理護理進行考核,通過這種形式,不但進一步使學生學習到如何進行心理護理,如何改進自己,從而有利于提高護生的護理水平和專業素養。 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護理心理學教學考核改革,提高護理心理學教學效率。

2.利用網絡資源中的金品課程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存放在網絡上共享的優質教學資源。給學生介紹一些精品課程的網站和網址,要讓護生在護理心理學的學習中充分利用這樣一種優質資源。感興趣的學生在課余還可以自己去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而且上面有很多的名家講堂,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護生學習一些擴展的知識。

3.運用案例分析

運用案例分析讓抽象的知識和原理生動易懂,為學生創設一個模擬的教育或教學情境,使學生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既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進行有效的知識遷移。比如在心理護理和病人心理階段,可以給學生找一些案例,讓護生分析病人是因為什么樣的心理產生這樣的行為,我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病人,如果有,作為他的護士的話應該怎么做能夠更好的完成護理工作,促進病人康復。

4.角色扮演法

譬如可以用心理劇的形式,老師給出一種病房或醫院的情境,并講明表演要求,讓學生分別扮演病人和護士的角色,演繹在病房和醫院的發生的事情,通過所扮演的角色的行為方式、方法與態度,達到深化護生的認識,感受和評價所扮演角色的內心活動和情感體驗。這種方法能夠讓護生體驗到真正的心理護理應該為病人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增強觀賞性和互動性,激發了護生對醫院工作的體驗,使學生更加了解什么是護理心理。

參考文獻:

[1] 黃群瑛.淺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

[2].肖體慧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求的調查研究[J].高教論壇,2011,(6).

[3].劉海燕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需求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 9).

[4].楊仲雄.高等教育功能的歷史性轉變[J].職教論壇, 1999,(1)

[5].付建中.心理學課程建設中的教學策略探討[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04):54-57.

[6].曹楓林.護理心理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3.

篇6

創新意識是指具有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作出貢獻的遠大理想,為科學與技術事業的發展而獻身的高尚精神以及進行創造發明的強烈愿望;創新能力則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轉化為有價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產品或物質產品的實踐能力。培養創新人才的核心是培養創造性思維,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方面,體現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開發具有很強的意義。

近些年,中國的呼叫中心行業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行業都開始建立或者運用呼叫中心來進行客戶服務或市場營銷,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漸增大,隨著用人需求問題的凸顯,客戶信息服務專業應運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職學校來我校考察該專業的建設情況,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該專業還沒有國家規劃性的教材,至今,只有華唐教育集團開發了部分培訓教程,還有部分課程沒有任何可參考的公開資料,教學資源極其匱乏。在客戶信息服務企業的參與下,我們開發中職客戶信息服務專業校本教材,彌補企業培訓教材的不足,對開設該專業的教師和學生來說,是解決師生教與學之急需,也可供其他開設有該專業的兄弟學校提供參考教學資料,在開發與使用、交流的基礎上,不斷修訂出版,可以豐富中職教材種類。

二、校本教材開發的意義

校本教材是學校為了適應自身環節和學生個性發展,根據國家教學目標、課程計劃,相對于國家教材而自主開發的教材,是校本課程的載體。教育部頒發的一些文件要求為校本教材的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學校開發校本教材的義務和責任。

中等職業教育是一種以職業為導向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課程必須為學生進入未來職業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崗位或崗位群所要求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使學生得到職業世界的認可。因此,中等職業學校的校本教材內容應注重“知識、技能、態度”三個要素的融合。徹底改變以“知識”為基礎設計課程的傳統,真正以“能力”為基礎設計課程,符合當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崗位技能,適應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要求。基于以上價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務專業的教材建設上進行大膽探索。

三、校本教材開發的標準

參考華唐教育集團的教材資源,以學生就業崗位標準為指導大綱,在國家有關文件精神的指導下,結合專業教師進企業實踐的體會,在客戶信息服務企業的參與下,編寫適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適應社會職業需求的客戶信息服務專業校本教材。

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圍繞中職教育的特點,通過文獻研究,以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理論為基礎進行適合中職生就業的校本教材開發。

(1)首先從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探討中職教材開發的背景和意義;其次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客戶信息服務服專業校本教材進行開發。(2)通過文獻法和問卷法對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職學校客戶信息服務專業教材現狀進行調查。(3)校本教材開發的內涵和過程,從教材開發的組織者和教材開發的內容進行陳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開發的問題所在。(4)結合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特點和教材開發理論,采取就業為導向原則、實用性原則、針對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創新性原則和注重學生素質培養和個性發展的原則,分析客服專業聽力課校本教材開發。

四、校本教材開發的過程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不斷提高。教師應該根據市場和社會的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開發校本教材,選擇符合學校辦學特點和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

現階段,因開發機制不完善給職業學校校本教材開發造成很大困難,這是校本教材開發面臨的當務之急。職業教育可以根據自身需要,有選擇地參照普通教育教材的開發體系,但不應一成不變地照搬,從而泯滅職業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門應加強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機制,使中職學校校本教材的開發更加規范化、實效化。

校本教材的開發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以適應社會需求為根本目的。同時,能夠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運用知識能力更為靈活。從教師成長與發展的角度看,教師開發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師教改的自學筆記和課程研究總結。在課程研究 、校本專業教材的開發過程中,能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形成學校的品牌,能強化特色專業建設有利于打造品牌學校。

篇7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教學改革;探究

教育心理學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心理學現已成為各類高等院校中的專業必修課之一,目的是在于學生能夠掌握教育心理學的技巧和基本知識。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課程中,學習教材每在5-6年才會更新一次,進而導致學生學到的教育心理學知識落后,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教育心理學的成效,極其不利于學生在社會中,競爭力的提升。由此可見,針對高校的教育心理學課程全面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和教材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對使用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和課程講授都以是兩個方面的內容來進行的,一是著重強調實際教育服務,過去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的課程大多都是以實際教育為起點,都一致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心理上出現的種種現象都是教育心理學的探討的對象,所以現目前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從基礎知識、審美特征、思想教育、技能培訓等方面來進行組織開展的。因此這樣就失去了對教育心理學其本身教育價值和學科價值。二是偏向對基礎的研究討論,教育心理學的教材和課程核心內容主要以對知識的表象與獲取為主要核心,結果導致認知心理學和探究主題的反復交叉,進而忽視了對教學的實際需求。這兩種問題的出現不僅限制了教育心理學自身的發展,也導致教育心理學難以對教學本身實踐運用起到有效的教學作用。

(二)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

在教育方式中所存在的問題。我國教師長期采取演講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重結果輕,注重理論知識且輕于實踐運用。但往往在實際課程中,授課教師在不斷的講課,學生在拼命的記,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對于心理學來說,這種書面的教育方式對于學生來講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反而不能讓學生充分的掌握心理學教學知識,在以后的學習實踐中也起不到有效地作用,也阻礙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此外,我國教育心理學對學生的考核方式一直是采用的筆試考試的形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考生在考試前拼命學習,考完后就忘得一干二凈,這種現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對高等院校的教學目標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二、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途徑

(一)改進課程結構

在對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的途徑中,首先是需要對課程的結構進行改進的。改進課程結構就是對教學重點進行調整。現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教育心理學這方面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對人才的能力關注。因此,在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改革途徑中,高校教師也應將把重點放在“心理學的教育”上面,主要因素在于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介紹心理學教育,如何培育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有著關鍵的作用。通過學習心理、心理學的教育這兩個內容展開教育,實現對課程結構的改進,才有利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二)教學內容的更新

在高校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課程中,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學習教材在5-6年才會更新一次,很多社會上比較先進的教學知識無法從教材中體現出來,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育心理學教學課程的改革過程中,高校教師應把教材內容及時的做進行更新,應與社會中較為先進的教育心理學知識相結合,并詳細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學習知識進行科學整理和合理的篩選,這樣才能保證知識對學生有一定的作用性,從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三)注重實踐操作

教育心理學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解決教育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升學習和教學質量的目的,在教育心理學中應該是解決問題、技能學習、知識學習、動機激發、品德態度等部分內容。比如:在“動機激發”中,如何把現有的成功案例對動機進行有效的激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成敗因素中如何進行原因總結,通過自身的效能進行自我形象的提高。在“知識學習”中,需要通過直接、概括將簡單的知識有效的理解。在“品德態度”中主要涉及的是品德學習等方面的學習內容,并且要對個人品德規范和相關論述中進行說明。

(四)教學中體現教學情境

教育心理學課程中,教師應采取實際案例分析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然后在提問中觀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和理解程度,教學情境模式能夠促使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從而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思維方式。因此,老師應把自己從傳授者變成引領者,在上課過程中給教學創造情境,準備實際案例分析、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開展學生小組討論,以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并培養學生科研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心理學是高等院校最主要的課程之一,探究教學和課程的改革只是為了其他課程以后的改革創新提供方法和經驗。心理學課程的改革需要教師進行綜合調理整治,師生之間實現積極配合協調,從而實現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王大順.高師院校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河西學院學報,2009,04:105-107.

[2]汪玲.教育心理學課程中的探究教學構想[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4:4-6.

[3]沈承春.教育心理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0:162-163.

篇8

摘要:隨著高校師范生心理的發展變化,師范生公共心理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文章從當前心理學公共課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具針對性,要改革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實踐教學應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心理學公共課;師范生;教學改革

加強心理學實踐教學、提高師范生心理素質和教學能力,是當前高校師范生心理學公共課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高校中的公共課是指高等教育中全部專業或部分同類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學習的課程,讓這些非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了解心理學,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能夠應用心理規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學公共課是研究人們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一門科學,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未來人生的發展,也有利于師范生將來的職業能力的發展①。

雖然心理學知識對師范生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心理學公共課的教學卻存在諸多問題。探討高校心理學公共課教學中的不足并針對性地進行改革,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師范生心理學公共課教學的不足

1.師生對課程預期有差異

很多學生在接觸心理學之前對這門課抱有很大的興趣,但是隨著課程的開展,就感覺有落差。據我對若干非心理學專業學生的抽樣訪談顯示,有六成以上的學生認為“心理學就是心理咨詢”,學習心理學以后就可以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問題進行診斷與治療;有兩成學生認為“學心理學可以看透人心”;還有一些其他的看法,例如“心理學是偽科學”、“學心理學的都是精神病”、“心理學就是催眠”等。這些觀念使學生對心理學抱有一些不合理的期望。

但是,其實針對高校師范生開設的心理學公共課既涉及多方面與心理有關的基礎知識,尤其是日后師范生走上教育崗位時所必需的教育心理和技能。教師在心理學公共課中會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也介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涉及的心理學知識。教師與學生對心理學公共課的觀念上的差異,會造成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發現心理學與自己預想的不同,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而產生失望的情緒。

2.課程內容與實際脫節

針對高校師范生的心理學公共課,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與心理有關的現象、規律和方法,并將這些知識運用到當前的學習和未來的教育活動中。但是,由于課程中的知識和授課技巧的問題,使得心理學公共課與實際相脫節。首先,課本知識老舊,并且過于理論缺乏實踐性。大多是知識理論都是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結論②,學生也不清楚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于實踐中,因此覺得心理學枯燥乏味。其次,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往往“照本宣科”,使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不強。再者,心理學公共課很多時候是普通心理學的“翻版”或“簡化版”,全校不管什么專業的師范生都用一套路子進行指導,缺乏針對性。這些問題使得學生不能針對性地理解和運用心理學的內容,不明白學習的意義,因而積極性不大。

3.實踐教學環節較為薄弱

作為師范大學的心理學公共課,其教學內容涵蓋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心理學在學習中的應用以及心理學對教學實踐的幫助等方面,許多內容都應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實際上,教師和學生都希望能夠采用更加靈活的教育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在觀察中學習、在游戲中學習、在做中學。然而,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和教學方式方法的規定,實踐的機會少之又少。

當然,學校也安排學生大四的實習活動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由于實習主要是針對本專業并且與心理學公共課時間間隔較長,因此對心理學的掌握和理解意義不大。

二、師范生心理學公共課教學改革初探

1.改革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具針對性心理學是一個學科交叉性極強的專業,內容涉及很廣,如果要求非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對所有內容進行系統學習,不但教學時數不允許,學生也掌握不了。因此,針對不同專業是師范生開設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對英語專業的師范生多講授與語言獲得和教學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只有有的放矢、技術實用學生才有興趣學。

2.改變教學方法,變學生的被動

一般來說,高校里學生對公共課的重視程度遠不如專業課,加上傳統的公共課教學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課并記錄,少有師生互動的行為,因此課堂氛圍較沉悶。其實,讓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如合作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為了增強課堂互動,我們可以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圍繞知識設計一些問題,在課堂上以提問或啟發性的方式引導學生去尋求答案。對于一些復雜的問題,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派代表發言,由學生相互點評,最后由教師總結評價。通過這些方法,課堂氣氛活躍,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3.強化實踐教學,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長期以來,心理學公共課要么不設置實踐課,要么理論課與實踐課分離。這種做法經常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因此打破理論課與實踐課界限,采取一體化教學,不但可以使心理學理論能更好地服務于實踐,而且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學習時,不但沒有了以往單純學習理論時的枯燥乏味,而且很快在親身經歷中掌握了基本知識和教學技能。

總之,多年對師范生的心理學公共課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遵循理論夠用、技能實用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心理素質多方面的提高。

引文注釋

①李祚山,胡朝兵.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②楊治良.心理實驗教學內容更新的初步嘗試——介紹三個教學實驗[J].心理科學通訊,1983(3).

篇9

【關鍵詞】心理學;臨床護理;身心并護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14-01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越來越關注護理的心理效應和護理心理學的結合應用,即身心并護。護理模式是指人們對人、健康、環境、臨床護理及康復等護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處理方式[1]。我國的護理模式經歷了功能制護理、責任制護理、系統化整體護理等不同的護理模式與階段[2]。身心并護的模式已經在國內部分地區開展,病區得良好效果。心理因素與人的健康和疾病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門診病人中, 有近 80%病人的健康問題是由社會、家庭、婚姻、感情、壓力、焦慮、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3]。這就要求我們護理工作者在護理服務中,應該轉變服務觀念和服務模式,學習和應用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

1 心理學的概念及應用依據

心理學是遵循心理學和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利用一定形式的非藥物本身的信息刺激,產生與用藥相當的治療效果或者增強藥物療效的一門新興的與心理學相結合的學科。

現代醫學認為:心理學在治療過程中能產生兩種效應,其一是通過其藥理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其二是通過心理學作用,在心理上產生良好的感覺,促進疾病的康復,即心理效應。我國傳統中醫學認為,活動過度或持久影響臟腑氣血的運行和生化,有可能成為誘發各種疾病的因素或者產生相關的病理因素。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系統疾病及各種神經癥狀。所以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心理治療,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心理學的適用范圍

并非所有臨床患者都是心理學的適用群體。一般來說,急性和重癥疾病、外傷、各種疾病所致的意識障礙、感染性疾病等患者就不適用。心理學常用于神經內科、消化內科、精神科及心內科等領域。

2.1 疼痛雖由軀體損傷或致痛物質刺激決定,但其知覺強度、對疼痛的反應、對疼痛的耐受性及疼痛所引起的行為變化等則受個體心理狀況的影響。

2.2 消化性疾病研究表明,人在情緒愉快時,胃黏膜血管充盈,分泌增加;在仇恨、憤怒時,胃黏膜充血,分泌和運動大大增強;而在憂郁、自責時,胃黏膜分泌減少,運動同時受到抑制。

2.3 高血壓及腦血管疾病強烈的緊張、焦慮、痛苦、憤怒及情緒的壓抑,常常是高血壓的誘發因素。在高血壓及腦血管疾病發病后,患者常常出現心情煩躁、易激惹、易傷感、感情脆弱、記憶力減退及抑郁等心理癥狀。對高血壓病人進行松弛訓練發現,病人體內的外周腎上腺素活力下降,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作用減弱,血壓明顯下降。

2.4 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糖尿病的發病率近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有關研究證明,糖尿病病人較健康人更加抑郁。

3 心理學在護理服務中的應用

3.1 護理人員的形體素質可發揮治療的暗示效應,整潔的環境、良好的形象、貼切的語言、專業的動作神態能夠拉近護患雙方的心理距離,贏得患者的信任,積極肯定的語言能夠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改善患者的身心反應過程。護患關系建立與發展是在雙方溝通過程中產生的,有效溝通將產生良好的護患關系,無效溝通有時會造成護患關系的誤解和糾紛,所以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建立在增進護患關系的基礎心理學上[4]。

3.2 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患者生病后,會產生一些不良情緒,如恐懼、煩躁、悲觀等。護師要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耐心、正確地解答患者的各種問題,及時發現患者的心理癥結,對患者進行安慰和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使其主動配合治療,改善心境,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3.3 臨床護師的心理學應用 在參與藥物治療的同時,根據患者的狀況,靈活運用心理學技巧,對患者采用藥物治療與心理干預相結合的方法,減少藥物使用劑量,從而達到預防或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減輕藥物給患者帶來的損害。

人體是形態結構系統、信息控制系統和心理精神系統的三位一體。由此產生了形態結構系統疾病、信息控制系統疾病、心理精神系統疾病。這從側面說明了心理學對疾病治療作用是肯定的、是必需的、是迫不及待的。然而,目前身心并護的模式在臨床上的并未得到廣泛應用。心理護理旨在對心身病癥患者疾病過程中的心理反應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調動患者的主觀能作用,具有重要的醫療預防價值[5]。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應該靈活應用心理學技巧增強治療的效果,從而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或減輕不良反應的損害。臨床護師的語言、行為、態度對患者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影響,這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臨床護師在護理過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的技巧,對患者實行心理學分類服務,提高藥物治療效果和依從性。因此,“身心并護”護理模式應用心理學方法,將心理護理作為護理常規工作之一,護士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6]。掌握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最終達到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春榮.護理模式的回顧與發展[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1,20( 5) : 90-93.

[2] 宋雁賓,皮紅英,施金芬等.“身心并護”護理模式的構建與體會. 護理管理雜志,2012,12(12):905-906.

[3] 元英淑. 心理學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導報,2007,4(26):61.

[4] 李春華. 心理護理對老年患者的影響[J]. 中國保健營養,2013,02(下):722.

篇10

1.1缺少專職的高爾夫專業心理學教師及教學團隊

目前高爾夫專業院校里教授高爾夫心理學相關課程的教師,鮮有是高爾夫專業心理學出身的,一般是“半路出家”改行來做高爾夫心理學課程教授老師,也有的是“拉郎配”本身專業學的是其他領域的心理學,被迫教授高爾夫專業的心理學課程。高爾夫專業心理學課程師資力量薄弱是目前高爾夫專業心理學課程設置存在的一個突出的問題。我們不僅缺少專職的高爾夫心理學課程的教師,更因為高爾夫專業心理學課程是一個體系,從而我們也缺少一個系統的高爾夫心理學教學團隊。

1.2缺少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課程建設的關鍵和切入點,教學過程應貫徹“學為主體,導為主線、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的原則。高爾夫專業心理學課程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與學生共同活動來進行的,其最大特點是“以體驗性學習為主的教育”。因此,高爾夫專業心理學的課程必須以充分發揮學生個體的“感受”和“體驗”為基礎,以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然而,在目前的教學中,很多老師還是采用單一的講授法,沒有體現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變革和創新,即使制作了網絡和課件,也只是書本知識的搬家,內容沒有生動的畫面和文字,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淺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如通過多媒體技術、觀看錄像等教學手段把枯燥無味、難以理解的內容用直觀易懂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信息化、網絡化為特征的21世紀,高職學院應不斷更新教學手段,進一步加大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特別是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手段的使用,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1.3教學評價手段比較單一

學生成績的考核通常采用期末考試為主、平時成績為輔的方式,而且作業的形式也比較單一。這種評價方式偏向于理論知識的考核,而忽略了能力的檢驗,導致學生對高爾夫心理學的認識就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課程,認為心理學的實用性不大,只要在臨近考試的時候死記硬背書本知識就可以應付考試了。這種評價方式很難考察出學生的真實能力,同時也不利于學生保持端正的態度去進一步學習和提高。

2.高職院校高爾夫專業心理學課程設置革新舉措

2.1明確教學目標

高爾夫專業心理學的課程與教學目標要嚴格遵循高爾夫專業的培養目標,根據高爾夫專業培養的中高級管理人才,培養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復合型人才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標,在考慮高爾夫專業心理學在高爾夫專業課程體系中具體功能的基礎上,應將其課程與教學目標明確為:掌握專業知識的目標,包括了解個體心理發展規律和在高爾夫各種實踐以及職業活動中的心理學現象,了解心理學知識在高爾夫各種實踐和職業活動中的體現,能夠運用心理學知識和規律更好地解決在高爾夫實踐和職業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保證素質教育的目標,包括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職業素質和科學素質;提高實踐能力的目標,即學生通過高爾夫專業心理學課程的學習能夠幫助正確理解、分析、判斷和解決實踐問題。結合高職高爾夫專業的培養目標,高爾夫專業心理學課程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高爾夫球技術教學活動、高爾夫球童服務活動、高爾夫俱樂部管理活動、高爾夫市場營銷與賽事組織策劃等活動中的心理學知識和規律,為將來的專業性實踐和工作服務。

2.2規范整合課程內容

高爾夫專業的培養目標及高爾夫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決定了心理學在高爾夫專業基礎理論和高爾夫應用性研究中的作用,決定了高爾夫要與心理學進行積極的規范化整合來共同解釋高爾夫管理、運動實踐、高爾夫服務及賽事策劃營銷等一系列的問題,這就要加強高爾夫與心理學的研究,豐富、規范高爾夫心理學的課程內容。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和高爾夫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以高爾夫領域的實踐體驗為切入點,使心理學理論與高爾夫實踐活動過程中的問題緊密結合,其中要涉及到高爾夫俱樂部管理、高爾夫球童服務、高爾夫運動訓練和比賽、高爾夫賽事策劃和營銷管理等;同時高爾夫專業心理學課程內容又要與高爾夫基礎課程內容一脈相承,具體表現為:第一,參考高爾夫基礎課程內容的研究范圍確定高爾夫專業心理學課程的廣度和深度;第二,可以使高爾夫專業心理學課程內容緊緊圍繞著高爾夫的問題展開。

2.3構建新型教材體系

以課程內容整合為基礎的教材建設是高校教學與科研建設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程。教材體系建設方面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教材要符合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的要求;第二,各學科之間銜接的要緊密;第三,要有利于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學習;第四,要具備使學生達到培養目標要求的知識結構;要滿足學生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的要求。教材建設具體要把握以科研發展為基礎,體現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及時更新并合理選用教材,豐富教材形式,鼓勵教師開發教材、編寫優秀講義,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為教學提供更多的手段。

2.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質量的教學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提高高爾夫專業心理學課程教學質量,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是課程設置革新的關鍵,這就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抓緊培養專業師資,增強教師專業認知和提升專業素養,加強教師間交流合作,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專業培訓機會和更多的學習機會,如繼續教育、職后教育、新課程培訓等;鼓勵高爾夫院校間的師資交流和培訓,要求教師要深入高爾夫行業實踐領域,到企業兼職、掛職鍛煉與學習等。

2.5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實際教學中并沒有一種最好的教學模式或者任何一種教學模式能適應各種教學情境,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學生,需要不同的教學模式。只有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高爾夫專業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的選擇應該綜合考慮高爾夫的內容的特性、學科性質及教學目標等問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調動一切可以積極因素,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服務。在高爾夫心理學課程教學中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改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如在講授的時候,多通過案例法來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說服力,多通過提問和討論來促進互動式教學,要積極采用能啟迪學生思維的教學模式,如研究性教學模式,利用多種教學手段為提高教學效果服務。

2.6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