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就業情況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8: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學的就業情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學生就業心理調查分析
1)在對所學專業的認知方面,表現出對商務英語專業了解不足.調查結果顯示,有79%的學生選擇商務英語專業是來自于外界因素的影響,如家長、老師的勸說;高中理科基礎差,學英語可免學理科科目;高職院校以補錄的形式將填寫“服從分配”志愿的考生招入商務英語專業,等等.因其初衷并非學習商務英語專業,造成對所學專業沒有足夠的了解,更談不上興趣與信心了.調查顯示,僅有21%的學生選擇商務英語專業是因為對該專業感興趣,或是希望通過專業學習將來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們對商務英語專業有一定的了解,并對自己所選的專業有足夠的信心.另外,在之后的訪談中問及“是否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職業狀況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時,大一新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回答“不是很了解,也不知從什么渠道了解”;而大二與大三學生回答“不太了解”的比率相對要低一些.雖然調查顯示高年級學生對專業的了解高于新生(可能得益于學校的專業教育及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但從整體來看,正是由于學生學習商務英語專業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的,所以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在3年學習中始終對所學專業及其相關的職業發展狀況不能主動認知,了解甚少[2].2)在就業傾向方面,反映出就業觀念及態度有一定轉變,但部分學生仍持有理想化的職業期望.主要表現為:
(1)就業優先考慮的因素.調查統計結果顯示,畢業生就業優先考慮因素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個人能力發展機會、薪酬福利、工作挑戰性.而對單位性質、專業對口、工作強度等,高職生沒有太多要求.這表明,大多數學生不再一味追求輕松的、與專業對口等自己十分滿意的工作,而是從較更長遠的目標面對就業,他們更看重個人成長的價值與發展機會.另外,在隨后的訪談中,當問及“面臨就業難,是否會為了就業而放棄自己的專業”時,大多數學生回答最好是專業對口,但是不強求,只要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即使做非本專業的工作也可以.可以看出,“先就業,再擇業”已經成為畢業生就業時的主流觀念,他們在就業時,能夠面對現實,保持比較開放的態度,就業觀念總體上傾向于理性化.但是,從調查結果中也不難看出,有少數學生在擇業時仍過多考慮地工作地域及經濟因素,此種心理表明,他們的就業心態還帶有一定的功利性,過于強調自我而忽視了社會需要,這部分學生對于工作和職業的期望值還有待于進一步調整[3].
(2)對首次就業月薪的期望.調查顯示,在對首次就業月薪的要求上,有62%的學生心理價位在1000~2000元.對高職畢業生而言,目前大部分工作崗位均能達到上述要求,這說明大多學生的薪酬期望是比較合乎實際的.當然,也有15%的學生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是1000元以下,23%的學生月薪期望是2000元以上.雖然做出這樣選擇的學生人數不是太多,但也反映了部分學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心理.另外,在訪談中問及“所期望的薪酬達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標,會怎么做”時,大多數學生表示只要薪酬合理,會選擇接受工作.這也說明,在困難的就業形勢下,多數學生還是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對自己能力水平及就業環境有比較理性的定位,能將薪酬期望調整到合理區間.由表1可以看出,有60.4%的學生選擇去蘇南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工作,其次是自己較為熟悉的就讀地或家鄉,愿意去蘇北或西部地區的人數不多.這說明高職生就業更趨向于經濟發達或自己熟悉的區域.在訪談中,當問及“為何會選擇蘇南沿海地區或就讀地及家鄉就業”時,他們的理由是經濟發達地區能夠為施展個人才能提供較大空間,有較多的就業機會與相對較高的薪酬福利;而選擇就讀地與家鄉,則因為比較熟悉,就業較方便,就業成本會低一些.盡管選擇經濟發達地區或家鄉與就讀地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調查顯示僅有11%的學生會考慮去蘇北及西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工作,這也反映出學生的艱苦意識及奉獻精神有待進一步加強.表1數據顯示有44.3%的學生選擇去國企和行政機關及事業單位,這反映了畢業生的對于就業穩定性期望較高.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學生們具有較強的危機感,因而將工作的穩定性看作就業的一個重要元素.同時有51%的學生選擇民營企業及外資或合資企業,有4.7%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這反映了就業選擇呈多元化狀態,對就業單位的選擇表現得更加現實.在訪談中,當問及“為何選擇進入民營企業工作”時,學生的回答是民營企業就業門檻相對較低,同時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對個人能力發展有很大幫助,可以邊工作邊為以后的創業與就業積累經驗.
3)在就業壓力方面,表現出就業形勢嚴峻導致學生專業信心不足而產生“專業學習無用”的思想.調查統計表明,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信心不足或持無所謂的態度.在訪談中,當問及“專業學習的動機是什么”時,多數學生的回答是出于家長的壓力或形勢所逼,僅僅為了學歷和考證.調查發現,很少有學生去關注專業與自己的興趣或未來職業發展之間的關聯度,專業學習的動機水平不高.同時,在訪談中發現,部分用人單位對高職生存在著用人歧視,高職畢業生在目前就業市場所處的劣勢造成了在讀學生的專業自卑心理.到大二以后,除了準備升學的學生外,專業學習動力明顯不足.同時,有些低年級學生由于已畢業就業的學長的“標桿”作用,對所學專業及未來發展產生了很多疑問,覺得所學專業在未來崗位用不上.具體行為表現則是對專業學習產生強烈的迷茫感,甚至有厭倦感,“對學什么都無所謂”的不良風氣逐漸蔓延.
1.2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分析
1)從總體情況看,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率較高,就業情況良好.調查統計顯示,在財院2011—2012屆商務英語專業所有畢業生中,已經就業或繼續讀本的達99%,僅有1%的學生處于待就業狀態.調查結果表明,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就業總體情況良好.2)在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畢業去向方面,表現出就業的地區結構矛盾明顯,私營企業逐步成為主要工作去向.表2顯示,財院2011—2012屆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選擇去蘇南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占總人數的65.1%,選擇讀本的占19.9%,選擇去家鄉或就讀地以及留蘇北地區工作的學生僅占13.7%,沒有學生去西部地區工作.這樣的趨勢表明畢業生就業的地區結構矛盾明顯,商務英語專業的職業區域選擇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發達的蘇南及沿海地區就業形勢好,就業渠道順暢,對學生有著較大的吸引力;蘇北及西北邊遠地區經濟發展較落后,就業機會較少,很少有人愿意去,即使有學生選擇蘇北地區也是出于回鄉或在就讀地就業的原因.另外,學生畢業去向主要為私營企業,占總人數的97.4%,有0.9%的畢業生進國企工作,僅有1人進鄉鎮府工作.行政機關與國有企事業單位由于用人政策的限制,有較多的硬性要求(如員工學歷層次等),門檻較高;私營企業用人機制相對靈活得多,對學歷層次不特別計較,更注重于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招生面較寬.這些客觀地反映了高職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單位選擇的總體趨勢:私營企業正逐步成為畢業生的主要工作去向.表3顯示,財院2011屆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與專業的關聯度為21%,2012屆畢業生為19%,關聯度呈現下降趨勢.可以看出,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在外貿類企業或其他企業的外貿崗位的實際就業率不高,遠低于學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定的目標,其專業對口的就業狀況令人擔憂.在對用人單位的回訪中發現,近80%的畢業生未進入與商務英語專業相關的單位工作,只有20%的學生進入了與商務英語相關的外貿企業工作.但是由于有近75%的外貿企業認為外銷員、跟單員、單證員、報關員、報檢員等是企業的核心業務崗位,學歷不得低于本科,因此并未將這些與商務英語專業相關的崗位提供給高職學生,只提供諸如行政辦事員、前臺接待員、秘書、后勤管理等與外貿業務關聯度不大的崗位.這種狀況造成了高職商務英語專業畢業生在“高就業率”下的“低就業質量”.4)在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就業滿意度方面表現了“高簽約率”下的崗位“高流動率”.對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首次就業穩定性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2011屆畢業生中選擇“已離開首次簽約工作單位”的占87%;2012屆畢業生占63%.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畢業生就業的不穩定性.在隨后的回訪中,當問及為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離開已簽約的工作單位時,畢業生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在單位遭遇到工作強度大、薪水不高或對崗位、領導或同事不滿意時,自然會選擇離職.在當今的社會,雖然“離職”“跳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為更容易實現自身價值),但從另一個方面看,畢業生高頻次的“跳槽”行為則反映出其就業心理還不夠成熟,也反映了在畢業時“高簽約率”下的崗位“高流動率”,即畢業生對自己首次就業的滿意度普遍不是很高,就業一段時間后,當薪酬、工作地域、職位期望過高而導致其受挫時就會選擇離職.
2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心理及就業狀況的調查,得出的初步結論為:在當前經濟大環境下,大多數學生就業觀念有一定轉變,較切合實際,但仍有部分學生的就業期望有待進一步調整;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生的專業信心普遍不足,專業學習動機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畢業生就業地區結構性矛盾凸顯,畢業生就業地點過于集中于東部沿海及蘇南經濟發達地區,而西部及蘇北經濟相對落后急需專業人才的地區卻很少有人問津;雖然畢業生的就業率較高,但就業質量卻難盡人意,具體表現為就業崗位與其所學專業關聯度不大,畢業生對就業崗位的滿意度普遍不高.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學校就業指導工作應當以專業教育為起點,始終將專業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增強學生對專業優勢的認識與專業學習的信心,不斷提高其專業學習動機水平,使之對專業學習的興趣更為持久,目的更加明確[4].
(2)構建全程化、系統化的職業生涯輔導,幫助學生從入學起就形成職業規劃意識,進行理性自我認知與定位,明確職業發展目標,強化從業情感,提升對于未來職業發展的心理適應性.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教育中,應當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特別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于奉獻、拼搏進取的品質與創新精神,鼓勵學生到西部及蘇北地區就業,倡導學生自主創業,拓寬畢業生的就業渠道[5].
篇2
20世紀上葉,世界接連經歷了兩次大的戰爭。長期而嚴酷的戰爭,極大地破壞了人類的幸福生活。面對這樣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對各種問題的修復和解決便顯得日益重要。而對于心理學而言,其主要任務也就隨之變成了治愈戰爭創傷和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為紊亂的秘密,找到治療或緩解的方法。雖然心理學家們也從未放棄過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再加上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雖然對積極心理學也產生了影響,但很可惜的是,在這種特定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下,使積極心理學始終處于消極心理學的陰影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世界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使人們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取向的期待也發生了變化,正如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賽里格曼(SeligmanM.E.)所言:"當一個國家或民族被饑餓和戰爭所困擾的時候,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任務主要是抵御和治療創傷;但在沒有社會混亂的和平時期,致力于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則成為他們的主要使命。"也正是基于這樣的一種時代背景,積極心理學開始重新回到心理學家和公眾的眼前。
2.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觀點
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的生活。[1]它是對病態心理學的"揚棄"與價值轉向,它更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積極方面,指出心理學不能依靠對問題的修補來為人類謀取幸福,問題消除并不等于獲得健康,人不是為了沒有問題而存在,人是為了生活幸福而活著。因此它主張采取更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挖掘人的積極力量與潛力,激發人的活力,幫助人們樹立自信心,堅定生活信念,尋求和掌握獲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與途徑。它的研究領域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主觀層次的積極體驗的研究;二是個人層次的積極個人特質的研究;三是群體層次上的積極組織系統的研究。[2]
3.我國大學生在就業上產生心理壓力的原因。
大學生產生就業心理壓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主要從主客上來分析。客觀上主要體現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對人才的要求有脫節,學科知識的滯后性,畢業生人數與社會需求的不平衡性,以及人事制度的不完善性,這些都造成了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從而造成學生就業的心理壓力。而大學生主觀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現為:一、期望值過高,即大學生自己的高期望與社會的低接納之間出現不一致,導致他們的心理上嚴重失衡,從而產生了壓力;二、是功利化傾向,過于強調工作給予自己的回報;很多畢業生對于工作的要求沒有把關注點放在未來的發展空間上,而更多的是要求當前的工資要達到什么樣的水平。三、社會實踐能力弱,現在很多單位的負責人都反應現在大學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實踐能力太差,就容易讓大學生到單位后無所適從,不能給自己一個很好的定位,也容易導致他們心理上產生壓力。
4.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策略
積極心理學倡導用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很多現象,來解釋一些問題,那么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探討緩解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的策略。
4.1熟練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為將來的工作打下基礎。專業知識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掌握了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才具備了走入工作崗位的能力。可能有些人會說"學校所學的知識根本與社會不能接軌,沒必要那么認真"。其實不然。首先,一個人不管他所掌握的知識還是技能是否是很尖端,但至少這些知識會讓他信心十足,他會覺得自己具有這方面的能力,自己不是一個一無所長的人;其次,所有的知識都是一脈相承的,任何一門知識或是學問都不可能獨立存在,就拿學心理學的學生為例,畢業后他可能做的是銷售的工作,按大家的理解這是與他的專業也是相去甚遠的,但是我們經常會聽到有經驗的人說,做銷售你要學會察言觀色,要抓住對方的心理,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的,他以前所學的心理學的知識就能對他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最后,我們可以說在所有的大學所開設的專業中,沒有一個是永久不衰的,都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經濟的發展,必然會有不同的要求的產生,所以我們要堅定一種信念:那就是我所學的專業就是最好的,我一定要把它鉆透。
4.2發展綜合素質,培養各方面的能力。現在很多的用人單位普遍反應現在的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太差,嘴上說的頭頭是道,但卻不能用于實際,不能用這些知識為公司創造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因此,為了能在就業的殘酷競爭中脫穎而出,我們必須要具有其他人所不具有的能力,那就是實踐能力。同時,多參加社會實踐還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而且還可以鍛煉與人交往的能力、處理事情的應對能力,以及與同事伙伴的團結協作能力等等,而這些能力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所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同時參加社會實踐也可以鍛煉一個人勇氣與膽量,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對一些問題的看法與觀點,其實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創新點。現在也有一些大學生,面對自己心儀的工作單位沒有勇氣去敲門,那這樣就只會與機會擦肩而過,空留遺憾了;有些同學是好不容易進去了,卻始終不知如何挖掘自己的潛力,找出創新點。
4.3提高自己應對挫折的能力。有一句話大家耳熟能詳:失敗乃成功之母,從哪跌倒再從哪爬起來,但實際上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卻寥寥無幾。現實的情況是,一次的挫折就有可能讓一個大學生從此消沉,這也可能是與現在的社會環境有關,現在的獨生子女較多,這些學生在家都是家里的中心,從來也沒有經受過什么挫折,再加上現在的學生都比較自負,因此一次的挫折就可能打跨他們。因此大學生需要提高自己的受挫能力,正確看待每一次的挫折,一次挫折一個經驗,用一種樂觀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那么挫折就不算什么了,而且還會讓他們在經歷了挫折之后變得成熟穩重,懂得思考,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挫折是一筆財富,只是需要我們用心體會,認真對待,變壓力為動力,那么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用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世界,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想信自己的能力,那么你就一定能收獲一個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況志華,任峻.積極心理學:人性的理性復歸.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02)
[2]張惠霞.積極心理學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轉向的啟示.科教文匯.2008(01)
篇3
首先,什么是積極心理學呢?從概念上講,積極心理學是20 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這股思潮的創始人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謝爾頓和勞拉?金他們的定義道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其矛頭直指過去傳統的“消極心理學”。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 。
積極心理學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它與一直以來的消極心理學相對立,消極心理學一直以來占據心理學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時間慢慢推移,消極心理學的弊端也慢慢顯現出來,它缺乏對人類積極品質的研究與探討,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了消極的層面,由此造成心理學知識體系上的巨大“空檔”,限制了心理學的發展與應用。在這種背景之下,積極心理學呼吁:心理學應該轉換為研究人類優點的新型科學,必須實現從消極心理學到積極心理學模式的轉換,研究人類的積極品質,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積極心理學強調對心理生活中積極因素的研究,如主觀幸福感。我們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開始對大學生幸福感培養進行研究與探索。
現代社會,時代在不斷進步,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大學生的幸福感不但沒有因此而增加,反而降低了,因此,當前我們需要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而積極心理學正是可以對此進行一個理論的指導與幫助。
從概念上講,到底什么是幸福感呢?它是每個人對生活的一種主觀感受。從大學生的角度來說,大學生的幸福感是大學生對自身生活的一種積極的態度與感受,從它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是高還是低。要想提升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就必須先找出導致大學生不幸福的因素,再用正確并對應的科學對策,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提高幸福感,這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
二、調查對象與研究方法
為了充分了解常州各高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情況,為了從根本上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幸福感,為了給大學生營造一個積極的社會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我們對河海大學常州校區、常州工學院、常州大學、江蘇理工學院等高校,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73份,回收率為95.5%。調查從15個方面展開,14道選擇題,一道主觀題。
我們這次的調查用到的研究方法包括:
(1)文獻研究法,即收集、整理、分析文獻資料,形成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認識。
(2)理論指導法,即通過對積極心理學理論的研究,形成一個理論指導。
(3)問卷調查法,即運用統一設計的調查問卷有意識地向被選取的調查對象了解主觀真實情況或征詢意見的調查方法。
(4)數理統計方法,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所用分析軟件為Excel和spss。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對主觀幸福感的感受
對于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今天在大學里的努力就是為了能有一個幸福的未來。而就目前的狀況來講,大學生在大學里是否幸福直接關系到他們將來能否更好地生活與學習,所以大學生幸福感至關重要。經過調查,發現:
1.就總體感覺來說,46.15%的人選擇了對大學生活感到幸福,25.64%的人選擇了經常感到幸福,23.18%的人選擇了偶爾會感到幸福,5.03%的人選擇了不幸福。
2.就大學學習課程的學習心態來說,38.46%的人選擇了積極樂觀,48.28%的人選擇了充實自我,10.82%的人選擇了無所謂,2.44%的人選擇了比較厭倦。
3.就人生價值是否得到實現來說,20.51%的人選擇了得以實現,51.28%的人選擇了偶爾實現,29.48 %的人選擇了沒有實現。在大學生對于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幸福感狀況,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
(二)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造成影響的有以下幾個因素:自身外貌狀況、家庭情況、人際交往、戀愛經歷、生活消費、就業壓力、學習壓力等等。
1.就外貌方面,11.54%的人選擇了相當自信,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48.72%的人選擇了自我感覺還行,32.01%的人選擇了無所謂,5.13%的人選擇了很難過,不自信。
2.就戀愛與幸福感的關系來說,32.05%的人選擇了戀愛會增加幸福感,51.28%的人選擇了有時會有時不會,16.67%的人選擇了戀愛與幸福感沒有關系。
3.就在大學中的生活消費情況(金錢)來說,69.23%的人選擇了生活消費少不會不幸福,29.49%的人選擇了偶爾不幸福,5.13 %的人選擇了無所謂。
4.總的來說,就最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因素,45.67%的人選擇了就業壓力,20.62%的人選擇了情感問題,21.07%的人選擇了金錢權利問題,12.01%的人選擇了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從調查結果的數據統計可以看出,在競爭愈來愈激烈的現代社會,對于大學生來講,最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是就業壓力,而戀愛、外貌等方面的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只能說是對其有影響。下面進行詳細分析:
(1)就業:近幾年,隨著各大高校招生人數的增加,畢業生人數也隨之增加,顯而易見,就業比率呈下降趨勢。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般擠進大學,卻還要面臨競爭愈加激烈、就業矛盾愈加突出的社會現狀,所以大學生們承受的心理壓力相當大,有的甚至因此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反而更加影響就業,從而惡性循環。大學生不幸福感的產生是沒有正確的就業觀念,所以大學生應該摒棄錯誤的就業觀念,調整自己的就業理念,正確地認識自己,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數。
(2)戀愛:為愛跳樓、跳江做出傻事的例子屢見不鮮,值得大學生好好反思。大學時期的愛情最純真、最干凈,也最讓人渴望,但是同時,它也是溫室里的花朵,最脆弱,最容易夭折。大學生雖然是一個在生理上已經成熟的群體,但他們在心理上還是未成熟的,在感情上遇到問題容易產生自卑、傷心、迷茫、失落甚至想不開的情況,對學習、生活等產生不良的影響,還會影響生理與心理健康。所以,情感也是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一個原因。
(3)金錢:金錢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一個人沒有錢,整天為了生活而不停奔波,享受幸福的機會就會小得多。大學是個小社會,當然離不開金錢與消費。有資料顯示,大學生的消費高于社會的平均消費。如今的大學里,盲目消費、互相攀比的現象無處不在,許多大學生為了追求物質上的幸福,不惜做出各種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令人嘆息。可以看出,金錢也是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一個因素。
(4)學習:大學生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學習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在大學里的生活。學習成績的優劣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在學校里的評獎評優。雖然大學與中學相比,學習不是唯一,但學習目標的確立與成績的優劣還是影響了大學生在大學里的幸福感。
(三)啟示與建議
1. 調查啟示
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要塑造積極的人格品質,這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積極心理學要培養和造就健康人格,個體的人格優勢會滲透著人的整個生活空間,產生長期的影響。這種研究途徑的共同要素是積極人格、自我決定、自尊、自我組織、自我定向,適應,智慧,成熟的防御,創造性和才能;積極心理學還告訴我們應該注意到人的體驗、人的積極品質與社會背景的聯系性,必須把人的素質和行為納入整個社會生態系統考察。因此,積極心理學需要綜合考察良好的社會、積極的社區以及積極的組織對人的積極品質的影響,發展著的社會背景建溝著人的素質,社會關系、文化規范與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因此,不能脫離人們的社會環境孤立的研究積極心理,必須在社會文化生態大系統中考察。
2. 調查建議
根據積極心理學理論分析,并針對常州市高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及影響因素,我們建議從學校方面和大學生本身進行改善,從而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首先,從學校方面來講,需要加強教育,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大學生對幸福感的認識教育,并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結合,有許多同學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幸福,對幸福感這個詞語很茫然,何談感到幸福,加強對幸福感的認識是培養幸福感的基礎與前提。
(2)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知識與素養的教育,在教育中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關注社會,關注自然,有利于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學會用樂觀向上的積極姿態面對生活當中的各種不如意。
(3)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與教育,幫助大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做好自己的正確定位工作,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引導大學生對自己在學習、金錢、戀愛、就業等方面有個全面而正確的了解,讓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目標與期望,從而能夠獲得幸福感。
篇4
一、發展心理學是個性化指導的重要理論基礎
職業指導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了解大學生的基本特點,全面把握大學生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發展的基本規律。這樣,教師才能在指導過程中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針對不同的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個性化指導。需要注意的是,絕不能忽視發展心理學的巨大作用。
從皮亞杰的道德認知發展學說到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對潛意識的發現到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對學習機制的揭示,從埃里克森對個體心理發展階段的微觀分析到布朗芬布倫納對個體心理發展系統環境的全方位的解讀,發展心理學不僅成為職業指導理論自身發展與建構的基礎,也成為實踐活動的指南。發展心理學從另一個視角揭示了大學生知識掌握和技能形成的一般過程,展示了大學生價值觀、情感、態度形成的心理機制和一般規律,為職業指導人員了解和研究學生并選擇正確職業指導方法提供科學依據。
二、人本主義心理學是“以學生為本”理念的來源
職業指導的第二步,是要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對其進行人性化的引導和幫助。人性化的前提就是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這種理解和尊重,既來自于教書育人的樸素感情,也來自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升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了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應當以正常人為對象,研究如動機、需要、價值觀、情感、生活責任、自我意識等真正屬于人性各種層面的問題。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興趣、情感、意志、動機、性格、個性等因素構成的非智力因素是人的活動的動力系統,是催化劑。職業指導人員必須重視這些非智力因素,尊重、信任和支持學生,把人的價值、尊嚴、自由、創造、潛能、自我實現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人際關系和情感態度,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
三、心理咨詢技術對職業咨詢的借鑒意義
在職業咨詢過程中,可以借鑒心理咨詢的技巧和方法,增強職業指導的有效性。這主要包括咨詢關系建立的技術、傾聽或參與的技術和影響來訪者的技術。咨詢關系建立技術又包括具體化技術、立即性技術、面質技術和沉默技術。通過這些技術,努力與學生建立和諧、友好、平等的咨詢關系。傳統的職業指導是教育者說的比聽的多,道理比實例多,批評比認同多,缺少真誠的傾聽與共情。所以,以后要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所處的困境,對其感受適當地給予情感反映并表示尊重,對其進行積極、正面的影響。
咨詢人員還需要具備三種非常重要的態度: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共情。真誠會使學生感到誠懇而有人情味;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共情所表達的是一種理解與支持。這都是咨詢工作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
四、職業心理測量工具的應用
職業心理測量的意義,就是幫助個體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質,根據自己的個性、能力及興趣來選擇職業,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在實際工作中,職業心理測量主要包括三部分:職業興趣測驗、職業能力傾向測驗、職業人格測驗。興趣是職業選擇與指導的重要依據,是職業心理測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力傾向與工作績效的相關是比較明顯的,如果一個人的能力與他所從事的工作特點相匹配,那么就容易得到成功。筆者提倡“用人所長”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能力傾向測驗也是職業心理測量必不可少的。職業人格測驗就是對在人的行為中起穩定作用的心理特質和行為傾向進行定量分析,以便進一步預測個人的未來工作績效。
在進行職業指導的過程中,無論是指導學生充分認識自我時所進行的各種心理測驗,還是進行一對一輔導時所開展的就業咨詢,以及引導學生科學規劃時所進行的內心體驗和正面激勵,無不運用了心理學的科學方法。很多學生遇到的就業問題,其實就是心理問題,可以說,如果沒有心理學知識作為就業指導人員的重要知識儲備,是很難高質量地完成就業指導工作的。
本文系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09B144。
篇5
關鍵詞:師范類心理學;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6)02-0046-03
心理學專業是我校2000年新開設的師范類本科專業,根據教育部對師范類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省內外師范院校對心理學專業的辦學歷程與經驗,結合我校自身具體情況和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見》的精神,確立我校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堅實的心理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和治療、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工作的專業素養,能在中等學校、企事業單位、醫療、社區服務機構等部門從事心理學教學、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相關工作的應用型人才。”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實踐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獲取、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相對于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來看,當前師范類心理學本科專業學生并沒有達到預定的培養目標,總體素質不高,理論素質和應用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實踐能力不足,導致心理學本科專業學生就業率偏低。
一、師范類心理學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師范類心理學本科專業的師范性窄化了心理學實踐能力的范圍
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見》曾明確指出:從2000年秋季開學起,大中城市里有條件的中小學要逐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此,教育部于1998年增設了心理學專業,許多高校紛紛設置了心理學專業,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心理學專業人才。截至2010年10月,全國已經有超過250所高等院校開設了心理學相關專業。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尤其是師范類高校為了保證畢業生能夠勝任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偏重學校心理健康輔導、教育心理學、學校管理學等;實習見習的場所多在中小學;平時的實踐能力培養方式多延續了師范學校的講課、說課方式。正是師范類心理學本科專業的這種師范性窄化了心理學實踐能力的范圍,在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趨于飽和的現實條件下,學生帶有濃重師范性的實踐能力很難適應廣泛的心理學就業的市場需求。
(二)師范類心理學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對學生實踐能力重視不夠
由于就業難,當前師范類心理學本科專業學生的考研熱情空前高漲,在課程設置別重視學科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驗課等課程的比例,如考研中占分數比例較大的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華南師范大學的劉學蘭等對該校心理學系1986年以來的歷屆本科生進行調查發現,被調查者普遍認為學校中最欠缺的技能是“心理治療技能”和“心理咨詢技能”,且學生期待加大實踐課程學時的比重,認為心理學應用技能課程的學時數應占52.38%,基本理論課程的學時數應占47.62%。可見師范類心理學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對學生實踐能力重視不夠,應加大重視力度。
(三)實踐能力培養課程以考試考查為手段,無法體現學生的真實能力
近年來,由于心理學專業就業需要拓寬了就業范圍,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這種單一就業方向的局限,也開始不斷地增加實踐能力培養類的課程。我校心理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外,還有心理咨詢方向、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方向及臨床心理學方向。但由于受傳統考核方法及學生學習方法的局限,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最終實現的是知識上的積累,而非能力上的轉化,很難達到實踐能力水平提升的目標。
(四)見習實習時間相對短暫
我校心理學專業學生在第四學期要進行為期一周的教育見習,在第七學期進行為期14周的教育實習,教育見習和實習的時間相對短暫。教育見習一般選在第四學期的第七周,中小學已經接近期中考試,學生在見習期間中小學生正在復習;教育實習雖然預計是14周,但實際在中小學的時間僅為四周,其余的時間需要進行大量的講課練習并參與學校組織的統一考核。在各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時量都很少,學生很難得到足夠的鍛煉機會。
二、確立師范類心理學本科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2015年,我校在2012年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進行新方案的修訂工作。在這次修訂過程中,心理學專業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為核心,進行了如下改動:
(一)學科基礎理論課的重要地位不動搖
心理學的學科基礎理論課主要有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學史、心理測量學、實驗心理學等,這些課程對于心理學專業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專業課程學習有重要作用,對于實踐類課程的掌握有重要幫助,對于學生考研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保證學科基礎理論課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具體體現在,在培養方案中合理規劃各門學科基礎理論課的開課學期,保證各門學科基礎理論課的課時比重,用多樣的考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考核。
(二)突出實踐類課程設置
心理學的實踐類課程是依據可操作性目標設置的,如心理診斷技術、行為矯正技術、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臨床心理學、心理治療學等。我校心理學專業的實踐類課程設置共分為三個方向:一是心理咨詢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課程,如心理診斷技術、行為矯正技術、團體心理輔導、認知矯正技術、學校心理輔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據實際需要,本次修訂培養方案又增開了沙盤游戲治療、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等課程。二是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方向課程,如管理心理學、人事與領導心理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公關心理學、營銷心理學、培訓與開發、人才測評、職業心理學、人際關系心理學、職業生涯規劃等。三是臨床心理學方向課程,如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醫學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神經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治療學、臨床心理學、臨床咨詢方案與案例報告等,結合心理學最新熱點,在這次培養方案修訂過程中增開了積極心理學的課程。心理學專業學生可以就一個方向選課,也可以分別從不同方向選課。
(三)加大實踐類課程的學分比重
在本次培養方案修訂的過程中,心理學專業加大了實踐類課程的學分比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授予條例》和《吉林師范大學學士學位授予工作細則》,本科專業必須修滿本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160學分方能畢業。心理學專業實踐類課程要求學生修滿38學分,其中實驗課程12學分,教育實習、見習由原來8學分增至14學分,畢業論文(設計)由原來4學分增至6學分,專題實踐課程由原來的3學分增至4學分,具體課程除原來的專業需求與就業、就業心理咨詢與指導、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增開了一門青少年咨詢方案與案例報告,軍事理論及軍事訓練為2學分。
三、師范類心理學本科專業實踐能力培養輔助策略
(一)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
傳統心理學專業的授課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達到使學生了解心理學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的目的,但學生一是由于脫離具體情境,二是由于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考試,三是由于學習和實踐之間間隔的時間過長,導致學未所用。可以依據心理學具體學科的實際特點,變傳統的授課方式為多種授課方式,如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煥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通過案例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產生聯想,較快地將所學轉化為能實際應用的能力。而在學生未來的從業生涯中,由于在學習心理學專業課程時曾對情境進行分析,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也會在其遇到實際問題時重新啟動,對實際問題進行科學解決,而非經驗解決,對未來提升學生的素質也有益處。
(二)改革實踐類課程的考核方式
推進實踐類課程教學,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考核制度的轉變。考核制度實際上是對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方向引導,如仍按照傳統的考試方式進行考核,重視知識再現,忽視實踐操作能力檢驗,學生仍無法走出應試思維帶來的高分低能的怪圈。因此,制定嚴格而規范的專業技能考核標準和考核方法,是提高心理學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保證。在專業技能培養方面可以實行教考分離,成立專業實踐技能考核小組,改革考核評價方式,將口試、面試、筆試、心理測驗、專業實驗、角色表演、情境模擬等考核形式有機結合。在考核過程中不僅重視檢驗實踐技能的真實水平,還要重視檢驗理論基礎是否扎實,是否能用心理學的視野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合理增加見習實習時間
目前我校心理學專業學生在第四學期要進行為期一周的教育見習,在第七學期進行為期14周的教育實習,在這14周中,在學校實習期僅為四周,教育見習和實習的時間相對短暫,可以適當增加。尤其是實習時間,學生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理論知識,缺少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機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比例本來就小,并且學生在真實課堂中得到的鍛煉遠遠超過在大學模擬課堂中得到的鍛煉。因此,可高效利用這14周的時間,適當增加學生在中小學實習的時間。
(四)拓展實習基地的范圍
篇6
論文摘要:在當前的高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教學體系中,消費心理學是一項有著意義卻普遍缺失的內容。為了在高職平面設計專業教學中,妥善的納入消費心理學內容,作者提出了在畢業設計階段實施消費心理學教育的設想,指導學生通過學習運用消費心理學理論和方法,改善設計創作,增強市場適應能力。
一、消費心理學在高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教學體系中的存在意義
平面設計作為一種與商業活動息息相關的藝術設計門類,商業性是其基本屬性。廣告、標志、版式、包裝、展示以及“vi”設計等,無不因商業上的需求而產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商業平面設計作品,其內容往往是對商品或者服務的展示、宣傳,其對象,即該作品的目標受眾,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者。作為一個商業平面設計作品的作者,受眾對該商品和服務的心理訴求,是其進行設計創作無法繞過,必需思考的問題。因而,具備一定的消費心理學知識,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平面設計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以培養市場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院校,要培養出符合市場需要的設計人才,非常有必要對其平面設計專業學生進行消費心理學教育。然而,目前我國高職平面設計專業的教學現狀是,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圍繞著構成這類基礎課程和標志、海報、包裝、“vi”設計等應用課程來組織,像消費心理學這樣的市場導向性課程的意義卻始終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樣的課程設置,看似基礎扎實、知識體系完整,卻與市場嚴重脫節,培養出的學生市場適應能力不強,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不相適應。
二、在平面設計專業畢業設計階段實施消費心理學教學的設想
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深入,近年來,消費心理學教育在設計類專業中的存在價值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部分學校也進行了將其納入設計類專業教學內容的探索。然而,對于高職平面設計專業來說,在短短三年的培養時間內,教學內容本已較多、課程也比較緊湊。那么,如何將消費心理學教育穩妥的納入到平面設計專業教學內容,并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畢業設計階段實施消費心理學教學的設想。理由如下:
1.不宜過早地給學生灌輸消費心理學知識
高職類院校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設計基礎相對薄弱,這些學生在入學之前接受的幾乎都是繪畫基礎課程,對設計幾乎一無所知。入學后學校教學的主要任務一方面是要夯實他們在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漸進地教授他們平面設計的知識、技法,培養他們設計思維和創作能力。如果在他們還沒完成平面設計的基本課程,完全掌握平面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技能的時候,就過早的給他們灌輸消費心理學知識,不僅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會讓學生摸不清頭腦、理不清思路。
2.畢業設計階段的學生具備了接受消費心理學教育的基礎
處于畢業設計階段的高職學生,經過前幾年的學習后已經基本掌握了平面設計的基礎技能,同時,此時的學生開始初步接觸社會、接觸市場,通過實習和找工作的經歷,對專業方向所涉及的市場和消費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備了接受消費心理學教育的基礎。
3.畢業設計階段的消費心理學教育最具效果
處于畢業設計階段的高職學生,面對就業的壓力和適應社會、適應市場的挑戰、他們有了解市場、了解市場的主宰——消費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個即將畢業的學生,在他們根據興趣、根據對職業發展的意愿或者實習的經歷確定畢業設計項目的時候,都有著完成一件足以證明自己實力的完美作品的強烈愿望,所以這個時候的學生在了解了消費心理學的價值和意義之后,會有較強的學習動力。同時,畢業設計階段緊鄰就業,這時候組織他們學習消費心理學知識,且經過與畢業設計項目的結合運用,印像清晰、深刻,在畢業開始工作后,這些剛學到的東西拿來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消費心理學教學實施
1.消費心理學知識的講授
消費心理學知識的講授是實施消費心理學教育的基礎環節。由于畢業設計階段的高職學生往往一邊忙于實習,找工作,一邊進行設計創作,能夠集中起來進行理論學習的時間有限,所以對平面設計專業學生講授消費心理學知識內容,不可能像商務、市場類專業的學生那樣系統、全面,而應對包括消費者的心理活動過程、消費者的個性心理特征、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條件等在內的消費心理學基本知識、理論,進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講解,并對消費者心理學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進行闡述。目標是讓學生在了解消費心理學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學會應用消費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對設計作品的目標受眾人群進行消費心理分析。
對于講授的形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能請校內外教授消費心理學的專業老師來進行講座,專業老師的講座,因其經驗豐富、內容全面、講解權威,顯然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而沒有這種條件的,則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可以通過收集、整合一些消費心理學的教學視頻、教案和教學課件,組織學生進行集中學習,憑借自身理解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講解。而這就要求指導老師熟悉消費心理學的基本知識理論,同時具有較強的知識整合能力和再演繹能力。而無論進行哪種形式的講授,指導老師都應選擇一些消費心理學的相關教材、文章、資料,要求學生在課外進行補充學習。
2.目標受眾人群的消費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識理論的講授之后,指導老師便可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到的消費心理學原理,對設計作品的目標受眾人群進行心理分析。
進行心理分析的具體方式,可以是學生結合自己的畢業設計項目,運用所掌握的消費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完成對自己設計作品的目標受眾人群的心理分析作業。也可以將有相似畢業設計任務的學生組合起來,成為受眾心理分析小組,小組成員間分別針對各自設計項目的目標受眾人群心理進行相互討論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報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第一,對設計項目目標受眾人群消費心理特征的判斷和確立,包括在年齡、性別、社會地位層次、消費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細致程度、情緒和偏好的持續程度,對流行和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節奏和時間觀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費的目的性、瀏覽、選擇和購買習慣,對品牌、包裝和廣告宣傳的認同度等方面的消費習慣偏好特征,這些設計作品的定位的影響因素。第二,目標受眾的消費動機,消費動機和受眾的消費心理特征,構成了消費者對消費對象的心理訴求,對消費動機的分析決定了設計作品通過哪個方向、以哪種方式滿足受眾的心理訴求,吸引受眾眼球。第三,設計作品方式,通過對設計作品、接觸受眾時的方式、環境對受眾產生的感官影響和心理變化的分析,為設計作品的設計創意尋求依據,設定條件。
3.對目標受眾人群的消費心理調查
學生自己或者學生們之間運用剛掌握的消費心理學知識,針對目標受眾所進行的理論分析,難免有“閉門造車”之嫌。而檢驗理論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調查實踐。所以接下來要求學生們運用消費心理學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對擬定的設計作品的目標受眾進行現場調查。
消費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綜合調查法、實驗法等。受處于畢業設計階段的學生的組織能力、物質條件、時間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種相對簡單、便于開展,較為適合作為受眾心理調查的方式,其中通過調查問卷收集、了解受調查者信息的問卷法,因其使用預先編制的問卷表格,標準化的問題設計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時也有利于相互比較,因而最為適合學生采用。
問卷調查由設計、組織、調查、匯總、分析等一系列步驟組成,工作量較大,需要學生分組開展,分工合作。這樣,我們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組,就可以由此延伸為心理分析調查小組。問卷表格應由學生小組根據設計項目的調查需求自行設計,指導老師給予必要的指導,表格應包含受眾心理分析的主要內容,形式上應多做選擇,減少文字填寫量,從而方便受訪者填寫。
組織對目標受眾人群的心理調查,不但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而且通過在現場調查中與目標受眾的溝通交談,既提高了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又因為與目標受眾的直接接觸,為即將開始的設計創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認識基礎。而通過將調查結果與之前的理論分析進行比較,對理論分析進行驗證、補充和完善,可以使學生在將來的設計實踐中進行受眾心理分析的經驗更加豐富,充實。
4.對設計作品的消費心理定位
通過現場調查及匯總、分析,掌握了目標受眾人群的消費心理特征和消費動機,也就是把握了目標受眾的心理訴求,對設計作品的消費心理定位也就有了準繩。
對設計作品的消費心理定位,簡而言之,就是決定設計作品通過哪個方向入手、以哪種方式滿足受眾的心理訴求。對于平面設計作品而言,就是為滿足目標受眾人群的主要心理訴求,決定從其設計內容哪些方面的特質、性能入手,采用何種創意烘托該特質、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構成畫面、采用怎樣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樣的設計風格。比如設計一款為年輕人目標消費人群的服裝品牌海報,可以突出其時尚、運動、自我等方面的品質風格,可以通過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運動活力的畫面,采用新潮、簡短、有力的流行廣告語來反映這些品質,可以采用鮮艷的色彩搭配、充滿動感的線、面構成,炫酷的字符設計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設計風格,以滿足年輕人的消費心理訴求。
完成了對設計作品的消費心理定位,作品創作的消費心理學準備即已完成,即可進入設計創作階段。對平面設計專業結合畢業設計實施的消費心理學教學也就由此收官。
四、結束語
通過與畢業設計相結合的消費心理學的教學實施,使高職院校平面設計專業學生了解了消費心理學知識,提高了運用消費心理學方法改善創作,增強作品市場適應力的意識和能力,為將來能夠設計出符合受眾心理訴求的成功的設計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萍. 消費心理學教程[m]. 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篇7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課堂教學 有效應用
較其他研究領域而言,就積極心理學來說,它是一門正在興起的研究學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開始涉足到這一領域,并且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就現階段大學課堂教學現狀來說,積極性理學的引入有著極為現實的重大意義。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的重要作用
積極性心理學的英文譯文為“Positive Psychology”,它主要的理論是指在利用目前心理學現有的研究成果去影響人們的行為,并且帶給人們一種較好行為反映的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較廣,且受眾較多,以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積極心理學理論在過去的時間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現階段的大學生來說,是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后備力量,是我國完成經濟飛躍的中流砥柱,社會對他們有著極大的希冀。但是就現階段大學生面臨的現實來說,他們眼高手低,好高騖遠,面對日新月異的經濟沖擊,在巨大的發展洪流中開始逐漸迷失自己,找不到前進的方向。這一心理狀態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學生們在課堂上精神的渙散,注意力的不集中,甚至出現嚴重而頻繁的逃課現象。年輕的一輩在承受巨大精神壓力的同時又沒有人及時的給他們以引導,因此價值觀在形成的過程中極易發生扭曲,從而降低大學教育的最終教育效用,造成大量高等教育人才的流失。從這一層面對積極心理學的作用進行探討,我們可以發現:在大學課業居于半主導地位的期間,心理健康發展、價值觀正確形成的重要性實際上是與其并駕齊驅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的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幫助學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情感等方面的觀念。
二、積極心理學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的具體措施
通過上文的相關敘述,我們已經明確了積極心理學理論在大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對學生進行心理積極干預的過程中應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呢?
1.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創造積極心理感受與體驗。眾所周知,大學教育階段是學生步入社會之前的最后學習階段,與其說大學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完善學生的知識能力,還不如說是讓學生在正式進入社會之前有一個階段的緩沖。從這個層面我們不難看出大學期間對學生開展積極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具體的心理教育過程中,純理論的教學方式已經嚴重與社會生活實際脫軌,很難達到想要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學心理教育工作者們在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以及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采取適當的方式方法,讓學生感受到與課本不一樣的學習內容。
就心理學理論的特點來說,其大多是以文字敘述為主,如果想要帶給學生比較立體感官的話,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在具體的教學課堂中,建議教師可以根據講授的具體內容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進行聯系,拉近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通過心理學在現實實例中的運用,讓學生們感受到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就理論聯系實際、實際闡述理論這一教學方式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負面案例襯托,通過反面教材展開積極心理學的教育,讓學生感受到在當下社會經濟條件下,積極心理學的重要作用。比如就藥家鑫案與馬加爵案的發生,教師在對學生展開心理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結合這些離學生生活較為接近的反面實例,讓學生體會到心理健康與積極向上的重要作用。就藥家鑫一案來說,如果他在撞倒張妙之后,能具備一定的心理素質,快速的冷靜下來進行問題的思考的話,就不會出現致人死亡的念頭,那么案件的最后,就不會是最后讓人覺得遺憾的收尾;馬加爵一案也是同樣的道理,大學的室友關系,與同學朋友間的相處之道實際上也能從不同的程度反映出某個人的心理狀況或者心理傾向,心理健康且積極向上的同學總是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并且與眾人都能相處融洽。反之,心理狀況過于消極的人,表現出來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無法與身邊的人良好相處,在構建與同學之間的感情框架的時候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是在馬加爵一案中,有問題的不僅僅是施害人,受害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同樣也表現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通過這樣的案例方式展開心理教學,嚴重的后果可以讓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程度,同時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可以讓學生在警聲之后朝著正確的發展方向篤定的前行;除了反面案例教學之外,另外一種與之相對應的方式就是正面案例教學,具體的教學方式與反面案例教學沒有太大的區別,只是運用的案例多為積極心理學的正面教材,通過現實的例子鼓勵學生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及決策。
2.在心理學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僅僅依靠教師的講授來完成學生心理的健康重塑是具有難度的。就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來說,復雜多樣,且由于各自所處環境的不同,接觸人群的不同,在成長過程中對世界認知方式形成的不同,在大學生群體中也就有了千差萬別個性化的東西,尤其是表現在心理方面的特立獨行。針對這一現狀,建議教師在應有積極心理學展開心理教育的過程中,首先應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動,在與學生進行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會受到教師積極行為的感染,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改變自身的一些觀念以及看法,通過這樣一種間接的方式就能達成心理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何樂而不為呢;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在與學生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教師通過與學生的交談,可以更清楚的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以及心理發展趨勢,或者是學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教師才有可能更好的開展積極地心理學教育,對癥下藥,從正確且學生能接受的方向,對學生加以引導。
3.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特長。就積極心理的本質而言,它實際上是建立在一種圓融自信狀態下的。學生一旦擁有一份由內而外的自信,那么他是不容易被打敗的。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運用積極心理學的過程中,建議可以通過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的方式來進行。比如在 大學生人群中,總是有許多擁有特長的學生,哪怕沒有特長,也會有比較擅長的某一方面,總的來說就是任何一個人,總有一點可取之處的。教師在進行積極心理學教育的過程中,可以事先將學生的資料都大致收集一遍,然后通過分析,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分析,然后再課堂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創造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進行合理的才藝展示或者是其他形式的展示,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有效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還能強大以往學生并不自信的小宇宙,幫助他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向上的爆發。在采用這一方式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一點,在大學生里,有的學生盲目的將個性當成資本進行炫耀,針對這一類學生,教師一定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因為個性鮮明的學生往往會出現極端的發展。
4.社會實踐的歷練。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理論教學,就想要完成心理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不太現實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已經發展到接近完全成熟的狀態,理論教學對他們而言實際上沒有太大用處,仿佛紙上談兵。針對這一實際情況,在開展積極心理學對學生展開心理教育的過程中,建議學校可以提供適當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與社會環境進行實際的接觸,通過實踐去見證自己的心理發展,通過磨讓原本不再正確軌道上的價值觀回歸,這樣才能達到心理教育的最終目標。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積極心理學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隨著市場對大學生提出的越來越高的要求,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壓力也就越來越大,與之而來的心理問題也開始泛濫,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有效應用,不僅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還能輔助日常的專業教育,將學生培養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綜合應用型人才,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可謂是舉足輕重,我們的大學教育工作者們應肩負好自身神圣的教育職責,為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應有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楊春梅.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探究[J].海外英語.2013(11).
[2]向靜芳.積極心理學對課堂教學的影響[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9).
[3]黃敏.在心理學課堂教學中提升高職生幸福感水平的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3(22).
[4]張倩倩,田良臣.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有效課堂教學建設[J].基礎教育研究.2011(05).
[5]門瑞雪. 積極心理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應用[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01).
篇8
摘 要: 現階段積極心理學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并在實際中有著廣泛應用。思想政治教育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c本質存在一定互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向著社會需求及國家需求方向發展。輔導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參與者,探討如何有效應用積極心理學,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進一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強化教育效果,為國家與社會培養具有積極思想道德素質的人才。本文主要分析積極心理學在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
關鍵詞: 輔導員工作 思想政治 積極心理學 應用要點
引言
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擔負著學生思想教育與日常管理、素質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園生活中與大學生接觸最為緊密的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采用說教式的方法。積極心理學價值取向不但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視角,還進一步豐富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與內容,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及現狀
(一)作用分析
1.了解思想動態。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與基礎就是把握學生思想動態。現階段學生思想問題呈現復雜化趨勢,加上學生個體差異性明顯,特別是“90后”大學生思想變化快、個性顯著。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明確,可以幫助高校輔導員迅速開展工作,解決學生思想問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可以及時有效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學生疏導、排解。
2.拉近師生關系。人與人的交往離不開交流與溝通,輔導員與學生之間也是這樣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恰好滿足這一需求。成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消除師生隔閡、打破雙方身份壁壘,搭建起有效的溝通橋梁,建立雙方互信,強化彼此情感交流。整個思想政治交流過程是師生間心靈碰撞、情感互動的過程,只有真切互信,雙方才能產生共鳴,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最終實現信任。交流過程中輔導員與學生從語言到思維完成雙向交流,實現信息傳遞與情感互動。
(二)現狀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素質,其與學生心理成長、學習生活行為及思想道德有著直接關系。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總體呈現積極向上的特點,政治路線正確,極少出現大問題,學業投入方面略顯不足。但隨著教學改革,高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現出一些不足,具體為管理方式與教育模式相對陳舊,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或停留在表面,未充分發揮作用。學生德智體發展不均衡, 這種教育沖突容易引發學生與輔導員的矛盾,影響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加上網絡普及,大量信息出現沖擊學生的觀念,加大輔導員工作難度。
二、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應用積極心理學的必要性
(一)抓住工作核心
學生工作的核心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實現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由青澀到成熟進而到沉穩,就是成長與發展,實現普通人的良好發展正是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恰好符合學生工作的核心內容。學生工作的本質就是教育、管理與服務,中心任務是培養學生健康人格、開發學生各項潛能、提高學生心理素質。而積極心理學符合各項要求,可以有效創新學生工作。
(二)創新工作方法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及服務過程中側重于事后管理,也就是當事情發生了才采取措施。這本身就是一種補救,無論事后補救得多么完美,但是已經產生的損失不可挽回。積極心理學可以有效彌補不足,通過事先預防與管理將問題消滅于萌芽狀態。在學生教學、管理及服務問題產生前采取措施進行處理,不是問題發生后才補救,可以說這本身就是學生工作的創新。
(三)改善工作關系
現階段高校與學生分別扮演著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但每個學生都是充滿特色的個體,如果高等院校僅將學生看作接受者,長期下來就會直接扼殺學生的創造力與活性。積極心理學要求高校教育將學生作為主體,高校扮演指導者與引路人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輔導員思政管理工作中融入積極心理學,有助于改善思政工作中的主客體關系。
三、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
(一)培養學生積極心態
當前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在長輩的溺愛中長大,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缺少關愛父母、長輩和同學的意識,且容易沖動,承受不了挫折,有時還會產生自卑心理。針對這些問題,合格的高校輔導員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期為學生開展感恩與寬容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社會心態。積極心理學曾做過一個研究,感恩教育能幫助學生提高在逆境中的適應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幸福感。所以,面對現在大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輔導員可以從感恩沉思、感恩方式、感恩記錄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感恩心態。寬容教育與感恩教育相類似,主要是通過寬容教育減少學生與同學、家長之間的矛盾。從大方向來講,能緩解社會矛盾。輔導員在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時,要以多種形式進行寬容干預教育,使矛盾中被冒犯的學生能夠快速平復心情以積極寬容的心態原諒對方。逐漸幫助學生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并擁有良好的社會心態,從而以良好的思想和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和以后遇到的挫折。
(二)巧妙使用激勵教育
積極心理學倡導贊賞教育,也就是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都可以學習與獲得成功。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特點與需求,比如大一新生最大的困擾是學習方式的改變、生活環境等問題;畢業生則多擔心畢業與就業問題。輔導員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教育指導外,還要結合學生具體情況、選擇恰當時機進行談話教育,解決學生心中擔心的問題。溝通包含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這里主要指非語言溝通。在談話過程中,輔導員要在注意傾聽的同時注意學生不經意間泄露的微表情,如緊蹙的眉頭、閃爍不定的眼神、緊握的拳頭、抖動的雙腿等,這些都透露了學生當時真實的內心狀態。輔導員如果認真用心觀察,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就會切身感受到學生的內心世界,與他們產生共鳴,甚至有時會發現他們的話其實與內心真實的想法是不同的。輔導員應該及時提出并幫助學生糾正,確保他們身與心健康發展;“不吝嗇”贊美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大程度上,維護人的正當行為不僅是理性,還包含人的情感,即再理性的人也是有感情支配的。在大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里,有著對于真理追求的美好愿望。因此,在談心過程中,輔導員要多用激勵性的詞語,引起學生注意,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這樣不僅利于談心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容易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加強學生對國家民族的關注,提高學習興趣。因此,輔導員要經常發現并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在談心時及時加以鼓勵和贊揚,這既是對學生的肯定,又是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三)營造積極的校園氛圍
心理學家彼得森曾指出:“良好的校園氛圍有助于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積極心理學曾指出,雖然人在形成積極人格和感受積極體驗方面受基因遺傳的影響,但這一過程更加依賴人所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即環境影響性格。要營造出積極的氛圍就應從三方面入手:宏觀層面,政府要有相應的措施對學校進行支援;中觀層面,校園在制度、文化建設和景觀設置方面要積極支持;微觀層面,輔導員在學生周圍建立起一個積極的團體,潛移默化中幫助每一名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和心理探索,從而更加有效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結語
通過運用積極心理學可以有效解決相關問題,以彌補當前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工作實效性。輔導員在應用積極心理學的時候,應該保證自己充分了解與掌握相關知識與技巧,避免出現生搬硬套、詞不達意的情況,充分發揮積極心理學的作用,促進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念.積極心理學下大學生幸福感提升策略[J].牡丹江學院學報,2016(05):11.
[2]羅黎.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學生就業影響作用[J].現代商貿工業,2016(20):45.
[3]曹十芙.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生命教育內容[J].中國教育,2014(13):92.
篇9
關鍵詞:企業管理;心理學;運用
1. 在企業管理中應用心理學的必要性
1.1 心理學應用是企業管理發展的必然
企業管理早在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就開始了,最初的企業管理的重心在于管理企業的事務,而并非管理企業中的員工,這是由當時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資金、資源和市場決定的。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經營的生產要素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資源壟斷的解除、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使得影響企業發展的因素從固定的、有型的物質資源方面轉移到了無形的、動態的人力資源方面,當前企業經營的主要要素是 員工的能力、企業發展的動力以及企業管理的有效性。這意味著,企業管理的重心要從事務管理轉移到員工精神管理方面,而心理學正是對人類心理行為進行研究的科學,能夠滿足企業管理發展的要求,也是企業管理發展的必然。
1.2 心理學應用能幫助企業管理解決問題
現代企業管理的目標是對員工進行管理,以員工管理為主要途徑,達成企業和員工的共同發展。然而,員工管理的基礎仍舊是企業制度,在制度執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管理者、企業與員工之間的矛盾,例如員工不滿績效評定的方法或者對企業抱有過高的期待,這樣的矛盾再通過企業制度去協調只會激化,如果管理者能夠應用心理學方式,從員工認知特征以及心理需要滿足角度去進行調節,那么,管理問題和矛盾就能夠迎刃而解。可以說,心理學是現代企業管理中用來完善管理制度,使其發揮作用的輔工具。
2. 企業管理中運用心理學的方向
2.1 員工職業再教育中的心理學應用
企業按照經營需要和崗位設置進行員工招聘,隨著企業自身發展和企業規模的擴大以及崗位工作模式的不斷變化,企業對員工工作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以崗位需求的變化更換現有的員工,重新招聘新員工以滿足企業需要,勢必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成本,而企業管理也必須從員工入職培訓開始入手,管理制度推行也有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員工職業再培訓顯得十分必要。員工職業再培訓不僅包括對員工的職業技能進行既定目標的再培訓,還包括了對員工的職業心理培訓。現代管理學認為,員工個人的職業愿景和職業生涯規劃,應該與企業的發展愿景與發展規劃一致,這是保證員工與企業協同發展的基礎;員工一旦有了明確的職業規劃,職業心理足夠成熟,就能夠主動地進行自我職業能力培養,減少企業管理工作的難度,并有可能進行創意性的工作,從而提高企業管理的效力。進行職業心理培訓,是企業管理中運用心理學的方向之一。
2.2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心理學應用
現代企業管理的重點是進行員工管理,這使得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成為企業管理中的重頭戲,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應用效果最明顯的是心理歸因理論以及人格類型理論。歸因實際上是人們用來解釋自身行為的原因以及結果的一種方式,韋納的控制點歸因理論是最常應用到的歸因理論,韋納認為,不同控制點的人對事件發生原因的解釋方式不同,產生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也不同。歸因理論對員工激勵有幫助,常被應用在員工溝通的過程中。人格指的個體的性格、氣質以及品格。人格類型理論最早被應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是在日本的一些大企業,企業管理者對員工進行A-B型人格劃分,確定員工的工作壓力、競爭能力以及勝任力。人格類型理論能夠將企業中的員工進行基本的劃分,為職位分配和團隊建設奠定基礎。因此,應用心理學理論開展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也是企業管理中運用心理學的方向之一。
2.3 企業領導者領導力提升中的心理學應用
在企業建立、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的創立者、領導者對企業發展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企業領導的風格以及個人性格特征往往決定了企業管理的基本形式,對員工要求高的、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領導愛好建立嚴格的企業制度;而平易近人的、寬松的領導則更喜歡使用人本主義的管理形式。現代管理學和心理學對企業管理風格的研究一致表明,企業領導的個人素質和領導力,是企業管理方法應用和企業管理效力發揮的關鍵。企業領導者對企業發展的職責使他們必須重視發展自身的領導力,心理學在其中則扮演了協助者的角色,通過對領導個人性格進行分析,就能夠總結出領導力中的優點和缺點,以便企業領導力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領導開始重視自身心理學素養的提高,以便進行反思、對企業管理進行創造性的改善。因此,在尋求企業領導者的領導力提升過程中引用心理學,也成了企業管理學中運用心理學的主要方向。
3. 企業管理中心理學應用的實例
3.1 心理量表和職業心理教育方法的應用
在進行員工職業再教育時,管理者首先要使員工認識到自身的職業成熟度水平、職業心理發展水平以及對個人職業規劃的主動程度,然后再進行相應的幫助。職業心理量表的應用,能夠從客觀角度使員工認識到自身職業發展的水平。普遍適用于大眾職業心理成熟度測量的量表是Crites的職業成熟度量表,該量表被本土化之后,能夠測量普通職業就業者對職業的認知程度以及自身的職業能力。企業管理者可以應用這一量表對員工進行大規模的測試,將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形成報告反饋給員工,并對本企業的全體員工職業成熟度水平進行分析,找出其中有必要進行再教育的關鍵點,例如員工對崗位的認知程度是否客觀、員工的職業能力是否有待發展等。量表測評的結果進行分析之后,將員工分為幾個部分,分別對其進行職業心理教育,例如,對員工進行職業成熟度的認知教育,可以請相關的心理學工作者參與到職業再教育當中,擔任講師,說明職業成熟度與個人職業發展的關系,使員工主動關注自身的職業成熟度發展;又如,對員工進行職業規劃教育,可以由人力資源部主導,請員工進行職業規劃,對比目前職業量表評定的結果,使員工客觀地認識到自己與目標職業發展之間的差距,再根據員工需要,主動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相關的心理學幫助。使用心理量表和進行職業心理教育,能夠使企業對員工的職業再教育活動更精確并且節省大量的資源。
3.2 利用歸因理論進行情緒激勵和團隊建設
內控型的員工傾向于將自己的能力、努力程度以及身心狀況作為工作績效高低的決定因素,而外控型的員工則將任務難度、運氣和同事以及上司對工作的影響作為工作績效高低的決定因素。人力資源管理者應該在溝通過程中表達對內控型員工的肯定并進行鼓勵;對外控型員工表示尊重并幫助他們保持自信。一旦對員工的肯定與其歸因方式是相符合的,員工的心理負擔就會有所減輕,員工會由于所受到的激勵更加努力工作。如果管理者也贊同其他員工的評價,要求員工對別人的幫助感恩而不是肯定員工自身的優秀素質,員工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再那樣努力,真的只依靠其他同事的幫助,反而會降低工作的績效。在企業團隊建設的過程中,人力資源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團隊中各個成員的基本人格特征,通過人格問卷、無領導小組等方式,確定團隊中各個成員的基本角色。這個角色并非僅僅指代員工在團隊中所做的工作,還包括員工在團隊中所承擔的責任。根據員工角色的不同分配給員工能夠承擔的責任,不僅能夠使員工的工作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也有助于團隊的整體發展。
3.3 進行心理學學習提升企業領導個人能力并進行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領導者的領導能力提升,也需要有心理學的參與和幫助。很多大型企業的領導者都參與心理學培訓班,學習心理學中與人格、氣質和情緒性格等有關的內容,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個人的管理行為反思當中,從而形成了以領導者為中心的,整個企業都重視職業心理變化的學習氛圍;領導者應用心理學提升個人能力的途徑還包括在企業文化建設中主動應用心理學中與情緒調節有關的內容。情緒理論認為某種情緒的喚醒有三個關鍵因素:生理喚醒、認知喚醒和環境因素,為了使企業文化滲透到員工的認知當中,使員工的工作情緒保持在最佳的狀態,使企業環境對員工的情緒能夠產生影響,許多企業領導者在進行事務處理的過程中傾向于主動調整自身的生理喚醒節奏,在處理危急事務時,保持語言的語調和語速,進行深呼吸,以免情緒化表現造成矛盾激化;重視企業環境的建設,照顧員工在工作中的細節需要,如設立單獨的吸煙室和飲水機等,避免環境中一些能夠刺激負面情緒的情景出現。這樣一來,員工能更加認可領導的能力,也能通過情緒的共鳴,對企業文化進行更積極、更主動的理解。
結語
綜上所述,心理學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能夠使企業管理效力提升,使現代企業管理真正實現員工和企業的共同發展,值得我們進行實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洪瑞雄.心理學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J].中外管理,2011(02):101-102.
篇10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開設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培養單位有兩百三十家,其中,安徽省有20多家(據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2013貴陽會議),心理學的人才培養呈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但從社會需求與對人才的質量期望來看,目前應用心理學專業培養單位所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足是較為突出的問題。(韋洪濤,2014)
針對蘇州地區三所高校心理學專業學生的調查表明,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教學能力、專業能力等相對比較薄弱[1]。而實踐能力的不足也加劇了學生在就業上的不利[2](周永紅,2014)。另據一項對國內心理學培養單位的調查表明,“缺乏實踐, 缺乏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是當前心理學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3]。因此,加強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是提高當前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急迫需求。國內一些培養單位已經做了積極的實踐和探索,并表現出一些共同的特點。例如,實踐教學的培養目標上,各個院校都強調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目標應該是在培養專業能力的基礎上,要加強職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4]。
我系在摸索人才培養實踐的過程中,一方面積極吸收兄弟院校的有益經驗,另外一方面也在探索一條適合我校應用心理學人才培養特征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1 安徽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在實踐能力培養上的工作
安徽作為中部地區傳統的農業大省,心理學起步較晚,最早源于師范內高校,所以,心理學專業一般偏重于教育心理學方向。安徽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2003年建立,2007年第一屆本科畢業生。安徽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從建立之初,就帶有自身的特點。第一,應用性特點明顯。作為安徽省唯一的一所地方綜合性大學開辦的應用心理學專業,它的應用性特點非常明顯[5]。從就業口徑來看,它主要以公司、企事業單位、司法系統等作為就業方向,它的應用性集中在人力資源、人事測評、教育培訓等方面。第二,起點高,定位高。在“211”工程建設與支持下,安徽大學心理學專業在人才培養上一直堅持立足高標準,嚴要求,高質量的原則,在生源質量、師資配備、實驗室建設上一直緊跟國內外學科發展的步伐,并著力探索符合地方高校特點的有特色的應用心理學建設之路。盡管如此,我們專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例如,傳統的開設師范類心理學專業的院校,其就業口徑近些年已經飽和,也參與綜合性用人市場的競爭,這也對我們系學生就業帶來一定的沖擊。因此,如何在人才培養上辦出自己的特色,成為這個專業面臨的重要問題。
為此,本科教學工作一直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以本科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為突破口,加大實踐課的比重,優化實踐課程體系,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從而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具體做法是: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方案是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部分,方案以細分的實踐能力為基礎,分年級、分教師明確專業實踐技能的方法、途徑、具體要求;每個年級都有自己的一套獨立的實踐能力培養方案;每年都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以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情況修訂一次。下面將介紹我系在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上的一些具體的工作。
1.1 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
安徽大學的心理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教學演示型體系,專業技能型體系,研究創新型體系。這一實踐體系貫穿于大學四年,它既包含了從基礎操作能力到應用實踐、科研實踐,兼顧實踐能力等多個方面。各個教學體系之間既相互聯系,又各有所側重。滿足人才就業擇業的多元化需求。
1.1.1 教學演示型實踐培養體系
主要以心理學本科實驗教學平臺為依托,包括,演示型心理學實驗教學平臺和心理與人事測評教學實踐平臺。心理學是一門實證科學,實驗操作這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礎。為此,在各類專業核心課程中增加實踐課時的比重。例如,認知與實驗心理學實驗課,心理統計與SPSS實驗課等課程按照課程開設學年建立起相應的實踐教學計劃。
1.1.2 專業技能型實踐培養體系
形式多樣,主要以參加校內外實踐活動為主。具體內容有心理測量與人事測評技能,親子教育領域以及心理咨詢技能實踐課程環節,側重于心理學的各種實務技能在公司企業、學校,司法系統等實踐單位的運用。近年來,我們陸續與學校、監獄系統、公司企業展開合作,建立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多元化實習需求提供平臺。分年級來看,低年級學生主要以校內實踐為主,例如,心理科普活動,心理情景劇表演,心理咨詢課程相關實踐;也可以開展參觀心理與教育咨詢公司,臨床心理衛生中心,中小學心理咨詢中心等活動。這類活動定位為增加學生對應用心理學應用性的感性認識。中高年級則以校外進入各類實踐基地的實習為主,例如,專業心理咨詢公司,公司人力資源部門實習,學校教育實習,監獄司法機構等各類機構。這類實習定位為提高學生了解社會,增加專業技能。
1.1.3 研究創新型實踐培養體系:定位為增強學生科研動手能力
以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為科研訓練基地,教師科研項目為科研平臺,以專門的研究型課程為科研訓練的支撐。近年來,本系心理學教師積極參與、組織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申報國家、省級以及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以及挑戰杯競賽。由于組織有力,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先后獲得國家挑戰杯特等獎一項,一等獎兩項,其它獎項若干,國家級、省級創新項目若干,成果豐碩[6-8]。同時,為給學生的科研實踐建立一個良好的平臺。我們爭取中央財政和各級財政經費,增加實驗室建設,包括本科教學實踐課程,科研訓練實驗儀器建設。建成了本科教學的基礎演示平臺(包括基礎實驗與認知心理學實驗室,心理測量與評價教學實驗室),還陸續建成了兒童心理與行為分析實驗室(包括,兒童行為觀察室,行為分析軟件平臺),認知與行為基礎實驗室;腦電與眼動實驗室。目前這些實驗設備已經在學生的實踐中發揮了作用。此外,為了培養學生在科研素養上的國際視野,我們的實踐課程中專門開設了專門的研究型學習小組,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專業文獻的閱讀與報告環節。通過這些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參加項目科研的過程中提升科研素養,為進一步深造奠定扎實的基礎。
1.2 實踐教學模式的配套支撐體系
1.2.1 心理學實踐專業師資與教學方法的構建
教師隊伍是專業實踐教學的主干力量,決定著實踐教學的成效。近些年,我系應用心理學專業大力優化實踐教學團隊,通過引進心理學博士和培養年輕骨干教師,著力打造幾個教學團隊,如心理與教育咨詢教學團隊、人事測評與人力資源管理教學團隊、認知與實驗心理三個教學團隊。同時也會定期組織團隊成員外出參加專業技能培訓,例如,短期訪學與進修、心理學軟件的操作培訓課程,心理咨詢的工作坊,青年教師的社會實踐等形式,提升專業技能,增加我系與兄弟院校以及社會實踐機構之間的交流,提升我系在人才培養上的質量。
在教學方法上,每學期有定期的其中教學檢查,圍繞著課程內容,組織專家教授對授課教師的課堂內容進行聽課,或者是座談會,聽取專家教授以及學生代表對實踐教學方法的意見與建議,探索最適合某一課程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課程組織形式。在教學方法上積極貫徹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觀念,根據不同領域內容靈活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包括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優化調整,加大實踐實用性的教學內容。
1.2.2 心理學專業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的改變
考慮到實踐教學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因此,其考核方式也會有所區別。為此,我們在實踐教學環節,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專業技能考核標準,包括實踐課程的教師需要有教學大綱、實施方案以及考核評價方案。其中,對實踐環節中學生的設計作品、課程作業、科研論文,同樣要求有細化的評分考核,從而確保實踐培養的質量。
- 上一篇:呼吸困難患者其急救的技巧
- 下一篇:當今世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