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15 17:54: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篇1

深入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具有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命題,闡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學內涵,為新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南京郊縣,包括江寧、浦口、六合、棲霞、雨花臺五區和高淳、溧水兩縣,面積6322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94%;共有鎮街81個,村委會900個,村民小組1.3萬個,農戶67萬,鄉村人口214萬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南京來說意義重大。首先,有利于改變郊縣落后面貌,樹立都市南京新形象。由于歷史等多方面原因,南京城市相對繁榮、郊縣農村相對落后,全市弱就弱在郊縣、郊縣差就差在鎮村,特別是廣大農村腹地,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生產生活條件與城市落差明顯,與省會城市的地位極不相稱。只有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不斷提升農村城市化水平,真正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其次,有利于突破全面小康建設難點,確保實現歷史發展新目標。南京實現“兩個率先”,重點、難點都在郊縣,特別是六合、溧水、高淳“一區兩縣”任務十分艱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將有力地促進農村全面發展。第三,有利于拓展市域發展空間,開辟經濟增長新源泉。南京經濟總量目前還主要集中在主城,有限的主城空間難以支撐全市整體實力的持續提升,必須充分開發利用郊縣廣闊地域、豐富資源,吸納城市人才、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形成新的增長極,促進南京經濟跨越發展。第四,有利于把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農民,實現城鄉關系的新和諧。長期以來,農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較少,在義客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和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較大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彌合城鄉界限,實現城鄉和諧。

從南京郊縣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出發,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創新發展機制,傾斜發展資源,轉變增長方式,推進“三個集中”,通過工業化轉移農民、產業化提升農業、城市化帶動農村、市民回報農民,實現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人與自然的友好共生,農村社會的民主和諧。關鍵是要抓住“四個一”:一個根本,必須堅持富民優先,以加快郊縣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為出發點;一個戰略,必須堅持城鄉統籌協調,以深入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為著力點;一個傾斜,必須堅持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帶動,以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為突破點;一個抓手,必須堅持夯實村級工作,以推進“雙培雙帶雙創”為切入點。

一、提升郊縣經濟發展和富民水平,為新農村建設打好基礎

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來看,“生產發展”和“生活寬?!笔侵肝镔|文明,“鄉村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指生態文明,“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統籌這四個文明的核心是加快發展,建設具有南京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郊縣首要任務是保持經濟又快又好發展。2005年1-9月份,郊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6.9億元,可比價增長18.9%;實現財政收入114.2億元,同比增長23.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453.1億元,同比增長29.3%,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955元,同比增長19%,比上年同期高出2.7個百分點。但值得注意的是,郊縣發展中拆遷難、用地難、審批難、資金難等矛盾,導致發展的顯性成本、隱性成本同時上升,招商引資勢頭受挫,財政運轉出現一定困難。市委、市政府要求郊縣在“十一五”發展中,力爭實現經濟總量四年翻番,確保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2010年達到10000元。圍繞以上目標,我們要牢牢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突破節點,千方百計此解瓶頸制約。在用地指標偏緊、用地成本提高的情況下,多策并舉,積極向上爭取土地轉用指標,用好現有政策,最大限度做好集體非農建設用地這篇文章。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以土地r入股、參與工業園區建設。加快要素集聚,研究外資轉移的新動態,加大專業化、市場化招商力度,系統化、集群化利用外資。同時充分挖掘民間資本、城市資本潛力,實施多元發展戰略。

二是抓住要點,堅持工業第一方略。南京與蘇州、無錫相比,工業發展度明顯不足。經濟普查數據顯示,蘇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萬多家,無錫8000多家,但南京只有2449家,差距非常大。今后,我們要提高工業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中的比重,不斷擴大有效投人,提高郊縣中小企業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推進工業向園區集聚,保持工業經濟較快的增長速度。

三是瞄準重點,全力促進農民增收。盡管連續幾年來農民收入逐年遞增,但還未真正建立長效增收機制,2007年達小康必須保持年均13%的增速,困難不小。特別是部分低收入戶增收艱難,2004年,10%的低收入組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958元,與10%的高收人組收入之比為1:6.3,收入差距在一萬元以上。在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上,要更加重視低收入戶的增收問題,促進農民整體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深入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去年5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了統籌城鄉發展千人大會,出臺了《關于加快南京市統籌城鄉發展的意見》和5個配套文件。當前,城鄉統籌的各項工作正在加快向前推進,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創新。機關部門逐步打破了城鄉分割發展的思維定勢,改變了過去工作精力放在城市多、用在郊縣少,考慮城市利益多、考慮郊縣利益少,城市、農村“兩張皮”的狀況,初步建立了城市與農村互利性、市場化、內生型的互動發展機制。二是城鄉產業布局更趨合理。以郊縣現有開發區、工業區為載體,結合國有企業改制和規模擴張,加速推進城區工業向郊縣搬遷,已初步形成江北醫藥、化工產業帶,江南電子信息、汽車制造、食品加工等產業帶格局。三是鄉村建設順利推進。確立了“多中心、開敞式”的城市組團發展戰略,初步形成了“主城----新市區----新城----重點城鎮----一般建制鎮----中心村”梯度發展格局,“三城九鎮”規劃編制已經完成。按照“城區強力推進,近郊加快實施,遠郊規劃引導”的原則,全市計劃建設1500個農村社區,并通過城鎮社區集中、拆遷安置集中、中心村集中、特色居民點集中模式,在11個村先行試點。四是薄弱地區幫促力度加大。在前三年對全市8個經濟薄弱鎮幫促的基礎上,組織動員了南京地區157家機關、城區、高校、科研院所、工商企業單位,對相對薄弱的六合、溧水、高淳開展全方位、大范圍、多層次的掛鉤幫促,市向每個區縣派駐工作隊。截至去年10月底,城鄉開展對接活動117場次,敲定合作項目281個,落實幫促資金近12億元。

城鄉統籌發展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目前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督促政策實施,各部門正在制定“十一五”行業發展規劃,把郊縣發展納入全市大規劃,把“三農”投人納入財政大盤子,把農民增收納入全市富民大工程,以確保有專門領導分管“三農”工作,有專門處室為“三農”服務,有專門經費扶持“三農”發展。

三、向農村傾斜公共產品和服務,為新農村建設填補弱部

為了讓農民真正享受到現代社會文明成果,近年來,南京市積極實施財政傾斜政策,先后投入20多億元,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興辦農村各項實事,縮小城鄉社會事業差距。農村交通條件明顯改善,水泥道路實現了村村通;農村低保水平得到提高,有2.5%農村人口納入低保范圍;農村公共衛生、醫療救治網絡逐步健全,新建改建了576個村衛生室,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參保率達91%,村覆蓋率100%;對農村困難家庭子女發放100多萬元的助學券,解決了44.4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

打破城鄉二元分割的公共產品供給方式,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所在,下一步,我們要繼續以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為核心,以農村公共產品提供為突破口,逐步調整城鄉分配格局。一是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在全面完成農村八件實事的基礎上,市級財政計劃再投入1.33億元,用三年時間,抓好農村勞動力培訓等五件實事,并鼓勵和支持各郊縣自行興辦標準更高、范圍更廣的實事工程。與此同時,創新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模式,利用市場機制,鼓勵農村社區、農村私人以及社會民間組織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實現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多元化。二是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推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對農村困難家庭子女就學實行“助學券”補助,不但對書費、雜費、學費進行全免,對住宿費、生活費也要進行減免。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就業培訓工程,做到每個農村勞動力“想培訓的都能參加,能培訓的都有補助”。以完善網絡、保護水源、凈化水質為目標,推進農村“二次改水”,擴容和升級37個鎮級水廠,對100個暫未列入撤并計劃的村級水廠配齊消毒和凈化設備,保證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積極整治農村環境,改造改建農村小型農橋和抗旱排水設施,加快建設農村標準衛生廁所,開展農村生產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試點,著力建設一批環境優美、生活舒適、整潔衛生、設施完備的中心村。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低保標準由目前的人均120元/月,提高到2007年“一區兩縣”不低于180元/月,其他區縣不低于220元/月。加強農村社區衛生和醫療服務中心建設,健全農村公共衛生、醫療救治網絡,增加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投入,籌資標準由目前的人均50元提高到2007年的100元。建立和完善農村居民尤其是被征地農民的就業保險制度,保證被征地農民“失地不失利”。探索實施農保、鎮保等符合農村特色的農村養老保險方式,擴大參保范圍,提高保障水平,并逐步向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過渡。

四、大力開展“雙培、雙帶、雙創”活動,為新農村建設典型引路

篇2

一、新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

受投入不足、地方配套能力有限等因素制約,新疆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十分落后: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后,水源工程、調水工程數量有限,農業生產仍受水資源的時空限制和季節限制,保證率低下;灌溉水利用系數僅0.413,低于全國0.45的平均水平;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不容樂觀,目前還有574萬農村人口飲水未達到安全標準;農業抗災減災能力不強,防疫體系不健全,禽流感、口蹄疫等突發性疫情對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產生了不利影響;農村生活燃料結構不合理,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比重還非常低。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已成為新疆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嚴重制約“瓶頸”。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加工業基礎薄弱

2004年新疆三產比重為20.2:45.9:33.9,一產高于全國水平5個百分點,二產低于全國7.1個百分點,工業所占比重為33.8%,比全國低12.2個百分點,總體上仍處于工業化初級階段。新疆農村加工業基礎薄弱,主要表現為“小、低、窄、少、乏”:農產品加工企業總量偏小,規?;讲桓?;精深加工程度低,產品質量和檔次不高,加工鏈條短;融資渠道狹窄,企業貸款難的矛盾比較突出;特色農產品和知名品牌少、傳統產品多,中低檔產品多、名優產品少,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和終端產品少。同時,新疆區內市場狹小且遠離國內大市場,運輸成本較高,外向型經濟發展不充分,地緣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影響了我區優勢資源的轉換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

(三)農村各項社會、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滯后.農村勞動力轉移難度較大

新疆農村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均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東部發達省區相距更遠。文化、教育設施的落后直接阻礙了新疆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衛生設施的落后直接威脅到新疆農民的生命安全,由于基本醫療條件的簡陋,農民的貧困,以及新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導致大部分農民有病無法及時醫療,基本上處于“小病抗、大病拖”的境地,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由于新疆基礎教育設施落后,農民對初、中等教育投資回報的預期太低,以及農民收入低下導致的貧困與低教育水平之間的惡性循環等因素,使得新疆農民受教育程度低下,綜合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因循守舊,安于現狀,加之語言、習俗、宗教等方面的差異,短期內提高農民素質難度極大,進而影響了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

(四)農民收入水平仍較低,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據統計,2005年新疆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7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國最高的上海市的29.8%,在全國位居倒數第六。同時,低收入貧困人口數量達224萬人,已成為影響新疆經濟發展的深層因素。另一方面,我區農牧民消費水平較低,2004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僅1284元,加之農民思想保守、小農意識重,生產生活方式落后,拉動內需、啟動和拓展農村消費市場難度較大。由于農村二三產業落后、城鎮化水平滯后,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市場開發力度不足,農民市場信息不靈,增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糧棉等農產品的產量和價格,增收途徑單一,加之農資價格上漲致使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增收和穩定獲得非農收入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五)財政收支缺口較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貧乏

2005年新疆自治區一般預算財政收入180.32億元,而地方財政支出達519.02億元,財政收支缺口高達340億元,財政自給率極低,由于地方財政困難,2005年,自治區級財政安排的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只有4億元,僅相當于“八五”初期水平,僅占地方財政的1.8%,很多地州和絕大多數縣級財政沒有專項的預算內基建資金,大多數地州、縣市基本建設地方配套資金到位率低。總體來看,新疆大部分鄉村集體經濟實力不強,全區有2713個村無集體經營收益,占村總數的29.2%,有4849個村集體經營收益不足5萬元,占52.2%;全區沒有辦公場所的村1237個,在危房和簡易房中辦公的村1788個。

二、對新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高度重視規劃工作,發揮規劃的統籌作用

要結合組織實施自治區“十一五”規劃,堅持從本地實際出發,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逐步到位”的要求,研究制訂本地區未來一個時期新農村建設規劃,明確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建設目標和政策措施,分階段、有計劃地逐步加以推進。特別要加強對縣鄉兩級工作的指導,確保各項建設規劃落到實處。編制規劃要有前瞻性,既要適應未來勞動力轉移、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又要從現實物質條件出發,防止過分超前、脫離實際。同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水、電、林、田、路、通信、文化、廣播電視、村容村貌整治等多方面建設,要加強各有關專項規劃的相互銜接,防止資源浪費,重復建設。充分發揮規劃的統籌作用,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通過規劃整合建設項目,通過項目整合建設資金,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解決支農投資使用分散、交叉重復建設等問題;規范項目審批程序,對各項目管理辦法進行整合,提出一個統一的管理辦法,便于項目的操作,切實提高工程質量和投資效益。

(二)穩定擴大投資規模,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從新疆實際出發,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嚴格落實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縣以下的規定,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城鄉投人,從建設資金、財政支出、銀行信貸等方面向農村傾斜,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積極爭取國家支持,進一步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中新疆所占的比重,研究建立中央農業投資的穩定增長機制,穩定加大對新疆的基建投入。結合新疆實際,取消或降低新疆基本建設配套資金比例,以保障建設項目的數量、質量和早日發揮效益。

多渠道增加以水利建設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加對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啟動“沃土工程”,做好土地復墾和中低產田改造工作,加快“兩河”流域水土開發步伐,拓展新疆農業發展新空間。抓好農業良種繁育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農產品質量

安全檢驗監測體系、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大測土配方施肥力度,在有條件地區實施保護性耕作。加速生態環境治理的步伐,繼續實施好退牧還草、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四期防護林、小流域治理等生態項目建設。加強荒漠植被的保護、恢復,遏制沙漠化、荒漠化趨勢,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抗震安居工程建設,加大防病改水工程建設力度;加強無電地區電力建設,提高農村用電覆蓋率;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沼氣、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推進農村改廚、改廁、改圈,加強村莊整治,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加快鄉鎮衛生院和縣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和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工作成果,提高農牧民的參合率和補償率。繼續實施“西新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加大鄉鎮文化站建設力度。加強農牧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導農村健康文明新風尚,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

(三)尊重農民意愿,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

要廣泛聽取民意,尊重農民意愿,圍繞農民需求進行謀劃。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搞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通過以獎代補、以物抵資、項目補助等方式,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引導人才、智力和資金等資源流向農村、支持農業、服務農民,開創各方面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局面。

(四)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做好農村扶貧開發工作

廣辟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途徑,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和勞務輸出等多種形式,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引導和服務工作。以農村實用技術和務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使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普遍掌握一兩門實用技術和務工技能,提高勞動力素質,造就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拓寬就業渠道。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實行集中連片、整體式脫貧,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由幫扶到鄉,下移直接幫扶到村。

(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

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建立優質、高效、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搭建農業產業化經營平臺,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加快農產品加工轉化,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加快鄉鎮企業發展步伐,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著重發展一批勞動密集型的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快小城鎮發展,強化小城鎮產業支撐體系,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增強輻射功能,實現“興建一座城鎮、繁榮一方經濟、轉移一批勞力、致富一方百姓”。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名優特農產品,走依靠品牌促進產業發展的道路,把新疆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國家外向型農產品出口基地。

(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努力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和要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拓寬農業發展領域和途徑,提升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支撐保障能力,把經濟增長真正轉移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建立科技創新平臺,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加強各級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農業科技創新的研發能力。

(七)不斷創新農村體制,保障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

篇3

一、認清形勢,堅定信心,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加強“三農”工作、更好地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不僅是宏偉的奮斗目標,更是生動的社會實踐。一方面,全縣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從四個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自治區、市會議和主要領導講話精神。一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農村建設的全局性。要全面理解新農村建設的豐富內涵,自覺克服把新農村建設等同于新村莊建設的片面認識。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農村建設的時代性。目前我國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縣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城鄉統籌,與經濟轉型戰略相結合,努力實現以工業化促進城鎮化、帶動產業化,以產業化和城鎮化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三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要著眼長遠,統籌規劃,分步推進,將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抓好抓實。四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農村建設的實效性。要從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使新農村建設能夠給農民真正帶來實惠。

另一方面,綜合分析我縣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形勢,可以概括為任務艱巨,機遇難得。

篇4

一、對全市農村形勢的基本估價

通過視察,我們認為,我市農村的形勢是好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成效顯著,態勢良好。主要表現在:一是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不斷加強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的領導,農村的發展始終有著堅強的組織保證;二是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得到了較好的落實,農村得予持續發展、農民得予休養生息;三是農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生活狀況明顯改善,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四是農村發展的輝煌成就,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新農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視察中,我們看到,我市農村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有:一是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村經濟持續發展。一、二、三產業的結構從年的36·5:27·1:36·4,調整為年的31·6:31·7:36·7。二是農民生活不斷改善,貧困人口逐年減少。年,農民人均有糧達365·7公斤,人均純收入達1553元;貧困人口減少為100萬人。三是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改觀。年,農業水利化程度達20·9%;已有890個村通了路、989個村通了水、939個村通了電、814個村通了電話、91·7%和93·8%的村分別通了廣播、電視;建沼氣池18萬口,40·1萬戶農戶有了永久住房。四是社會事業取得了進步,鄉村文明水平有所提高,農民素質得到增強。年,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3·5%,人均受教育年限達5·94年。五是農村基層組織健全,制度逐步完善,民主管理得到加強。

視察中,我們也看到,我市農村在發展中同時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一是農業基礎脆弱,綜合生產能力仍然較弱;產業結構調整步子不大,經濟發展仍很滯后;集體經濟實力弱,自我發展的能力不強;農村市場培育程度低,服務體系還不完善。二是農村貧困面大且貧困程度深,農民生活水平仍然較低。三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環境面貌仍然較差。四是社會事業發展落后,鄉村文明程度低,農民素質教育不夠。五是農村基層組織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村組干部的待遇較低;農村還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構建和諧農村任務艱巨。

二、全市新農村建設推進情況

通過視察,我們認為,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有關會議和文件精神,圍繞生產發展,突出村容村貌整治,堅持從實際出發,采取有力措施,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歸結起來,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加強領導,提供保證。各縣(區)成立了強有力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新農村建設的領導和協調工作,并組建了工作機構,抽調了得力的工作人員,負責處理新農村建設日常事務,指導和協調新農村建設,還劃撥了一定的經費,做到了新農村建設有機構負責、有領導分管、有人員落實、有經費保障。二是積極試點,探索途徑。各縣(區)按照有關要求,結合實際,選擇了一些有一定發展基礎、建設條件較好、群眾積極性高的自然村進行試點,努力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和辦法,為全面進行新農村建設積累經驗。視察中看到,試點村工作進展順利,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三是加強宣傳,營造氛圍。各縣(區)通過會議、廣播、電視、黑板報、宣傳單、標語等方式,積極宣傳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思路目標和任務措施,努力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輿論氛圍。通過不同形式的宣傳,各級干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新農村建設的氛圍在逐步形成。四是抓住機遇,穩步推進。各縣(區)抓住機遇,積極爭取項目資金,不斷加大投入,大力培植致富產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扶持為輔,認真進行村容村貌整治,農村特別是試點村各項事業有了新的發展,村容村貌有了新的改觀,農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新的變化。

三、推進全市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通過視察,我們也看到,我市新農村建設在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視并加以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一是思想認識有差距。少數地方干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認識不到位、有誤區,特別是對新農村建設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足。二是宣傳力度還不夠。對新農村建設的宣傳發動還不夠充分,對基層群眾宣傳的力度還不夠,存在“上級熱、下級冷,政府熱、農民冷”的現象。三是規劃編制較滯后。新農村建設規劃均處在把握上情、分析下情的醞釀階段,均未形成明確的規劃,編制工作仍然較慢。四是建設中困難較多。新農村建設中需要與可能差距大,投入嚴重不足,爭取發展項目、資金難度大,加之原已建設的基礎設施缺口資金大、欠帳多,建設新農村任務十分艱巨。針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困難和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提高認識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條件。應當進一步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宣傳、教育和引導,通過宣傳、教育和引導,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認識,把各級干部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統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精神上來,使廣大干部群眾清楚明白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目標任務,從而增強各級干部的責任感,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齊心協力建設新農村。

加強領導是進行新農村建設的組織保證。應當進一步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協調和指導,健全有關機構,充實工作人員,落實工作經費,保證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從目前的情況看,應當加強對有關工作的督促檢查,采取市負責縣、縣負責鄉、鄉負責村的辦法,分別派出工作組,對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情況進行指導和督查。督查的重點應當是組織機構的建立及經費保證情況、宣傳發動情況、規劃編制情況、試點推進情況和項目實施情況。通過督查,確保新農村建設試點和整個建設穩步推進。

(二)加強培訓,增強能力

加強培訓、增強能力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應當通過多種方式方法,切實加強培訓,提高各級干部的認識水平,增強組織實施者的工作能力,強化廣大農民群眾致富技能。應當繼續將新農村建設的培訓納入各級黨校、成技校的培訓內容和培訓計劃,不斷加大對各級干部、組織實施者和農民群眾的培訓。培訓應當結合農村實際、當地產業的發展和生產生活的需要,突出針對性、實用性,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盡力滿足干部群眾生產生活中的智力渴望和技能需求。

(三)因地制宜,加快規劃編制

規劃是對今后一定時期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設想。應當堅持規劃先行,加快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進一步明確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和措施要求。規劃編制應當堅持加快發展、突出整治、重在基礎的原則,把調整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既做到目標宏偉、增強信心,又做到結合實際、切實可行。除市縣(區)制定全面規劃外,鄉村組也應當制定出具體的規劃或是打算,明確建設的思路、目標和任務,突出產業發展,一村一策,增強計劃性,減少盲目性。

(四)立足市情,分層次建設新農村

我市農村的發展條件不同,內地與邊疆、壩區與山區、交通便利地區與偏僻閉塞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差異較大。應當根據不同的發展條件和發展水平,確定不同的發展層次,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提出不同的發展要求,臺階式梯次推進。關于新農村建設的層次,市委、市政府已經明確了按村、溫飽村、貧困村三類推進。從視察的情況看,建議還可增加兩個層次,把新農村建設分為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5000元以上)、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000元——5000元)、溫飽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924元——3000元)、貧困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67元——924元)、絕對貧困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67元以下)五個層次比較符合實際,更有利于整個農村的發展和進行具體的工作指導。根據我市貧困村、絕對貧困村所占比重大的實際,在制定一個時期的新農村建設規劃及進行工作指導時,應重點關注貧困村和絕對貧困村。分層次建設的目標及要求建議為:

1、村:高標準建設新農村,經濟發展產業化,基礎設施配套化,村容村貌特色化,鄉風文化文明化,生存環境生態化,社會保障體系化。具體要求是:農民年人均有糧達450公斤以上,年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以上;基礎設施完善,連村路通柏油路,村內道路通水泥路,住永久住房,飲用安全水,使用安全能源,普及電話、廣播和電視,文化室、衛生室、活動場、公廁、垃圾場配套;生態環境優美,村容村貌美觀且具特色;文化生活豐富,鄉風文明;農民生、育、老、病、養得到保障。

2、村:按標準建設新農村,經濟發展走向產業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文化不斷發展,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初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具體要求是:農民年人均有糧達450公斤以上,年人均純收入達5000元以上;基本普及電話、廣播和電視,文化室、衛生室、活動場、公廁、垃圾場基本配套;生態環境較好,村容村貌美觀且具特色;文化豐富,鄉風文明,娛樂條件好;農民生、育、老、病、養初步得到保障。

3、溫飽村:著力發展農村經濟,抓好產業培植,繼續完善基礎設施,穩定解決溫飽,重點進行村容村貌整治,積極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提高農民素質。具體要求是:農民年人均有糧達400公斤以上,年人均純收入達3000元以上,基本解決通水、通電、通路、建住房、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問題,文化娛樂條件進一步改善,生存環境進一步好轉。

4、貧困村:發展農村經濟,逐步完善基礎設施,著力培植脫貧致富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全力擺脫貧困。具體要求是:農民年人均有糧達350公斤以上,年人均純收入達元以上,逐步解決通水、通電、通路、建住房、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問題,努力提高農民的素質及致富技能。

5、絕對貧困村: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創造發展條件,重點解決溫飽。具體要求是:農民年人均有糧達350公斤以上,年人均純收入達1000元以上,著手解決通水、通電、通路、建住房、通電話、通廣播電視等問題,努力改善居住條件和生存環境。

(五)建立投入機制,加快新農村建設

建立投入機制是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和機制保障。應當積極探索新的途徑和辦法,努力建立新農村建設投入的長效機制,不斷加大投入,加快新農村建設。一是應當在制定好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同時,儲備好農村發展項目,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支持,對新農村建設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多給予傾斜和照顧,加大投入,加快發展。二是各級財政應當不斷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在編制年度預算時,應以高于當年財政收入增長的比例預算新農村建設的投入。三是金融機構應當不斷調整信貸政策,研究確定加大對農村資金投放的辦法,拓寬融資渠道,支持新農村建設。四是應當鼓勵社會資金、民間資金參與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產業,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搞活農村流通。五是應當倡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政府引導、農民參與的原則,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發動群眾自己動手建設家園。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群眾投工投料的折資比例應達投入的60%以上。其中,村和村不低于70%,溫飽村不低于60%。

篇5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戰略;新農村;規劃建設

引言

長期以來,由城鄉分割體制和政策形成的城鄉體制、機制及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是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一系列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無論推行刺激需求的短期政策,還是確保經濟增長的長期戰略方針,都必須立足于調整城鄉關系、消除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農村城市化、市場化、工業化,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矯正帶有城市偏向的政策體制,構建城鄉行統一大市場,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

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發展區縣經濟,促進農村繁榮、農業富強、農民富裕的必然道路,2010年以來,方城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依照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要求,切實以加快新農村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科學規劃、扎實運作、強力推進,投入各類資金1.8億元,啟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21個,共有1600戶農民進行社區建房,建筑面積達32萬平方米,可實現500戶農民入住。與全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相關的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新農村建設,對于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本縣城鎮、農村的聯動發展,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和科學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城鄉一體化戰略對于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1.1將鄉村規劃建設同城鎮規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城市基礎公共設施和服務延伸至農村,有利于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形成城鄉互動協調發展機制。

1.2新農村建設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變了農村傳統陋習和封建迷信,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的文明進步和農民素質的綜合提高。

1.3有利于改善農村基礎公共設施條件,營造農村發展新環境,通過改路、改房、改水、改廁、改灶等新農村建設,解決農民出行難、飲水難、讀書難等實際問題,也是進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持續發展的良好前提。

2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措施

2.1 理清建設思路,科學決策部署

為推動新農村規劃建設向更高層次發展,要不斷理清建設思路,進行科學決策部署,以建設社區化構想為方向積極探索建設新農村、加快城鎮新路子。立足方城縣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建房需求,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統籌城鄉型發展的重大決策,實施惠及全縣農民、關系長遠發展的戰略舉措,統一規劃,示范帶動,逐步推進,力爭不搞行政強迫命令和大拆大建,不做無實際效益、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不增加鄉村債務和農民負擔,確保農村建設社區化扎實穩步向前推進。我縣計劃在5~10年把全縣557個行政村、3338個自然村規劃后整合為270個中心社區,保留410個基層村,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初具規模。

2.2 以人為本,科學規劃

堅持“著眼長遠、統籌規劃、節約土地、以人為本”的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重要原則,以規劃統領和指導新農村建設科學推進。著眼于長遠,立足于鄉村本色,對每個社區進行認真、科學定位,保證適應農村長遠發展需求,擬定平原區每一社區居住規模為3000~5000人、山區每一社區居住規模為2500人以上;并依靠區位優勢和地方特色,進行統一設計建筑樣式和風格,以城鎮化標準,高起點、高水平的做好社區規劃。在社區選址時,限定耕作半徑不超過3km,便于農民勞作;在充分考慮農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規劃設計不同造價的戶型供群眾選擇,允許條件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眾先入為住。據統計,方城縣為數270個社區的編制規劃已全面啟動,至2010年底完成了全部規劃編制任務。

2.3 示范帶動,以點帶面

從實際出發,通過政策引導、典型引路,逐步形成政府引領、群眾自愿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推進局面。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合理整合各類支農資源,進行農業、林業、交通、衛生、教育等項目資金捆綁使用,集中傾向于農村社區道路、綠化、衛生、文化、便民超市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各類資金資源的綜合利用。我縣財政首次投入啟動資金450萬,主要用于7個新型示范社區的先期開工建設,規劃總戶數11,000戶,共37,000人,隨著各路資金的到位,示范社區已投入資金9,800萬元,完成了150戶住宅主體工程建設,硬化區內道路6.5km,游園、文化廣場6,500m²等。

2.4 強化政策領導,激發建設熱情

強化“收集民意、征集民意、集中民生、維護民利”的規劃工作理念,激發蘊藏在農民群眾中的建設熱情,調動群眾主動性,共建美好家園。在社區規劃中,嚴格執行“增減掛鉤、零拆整建、占補平衡、一戶一宅、建新拆舊”原則,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保障和節約土地面積。新農村建設工作過程中,由縣鄉兩級主要領導親自上陣加強督促檢查,保障項目落實情況和工程進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文化建設;文化;農村;農民

中圖分類號:G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182-01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和魂。沒有文化的發展就沒有靈魂的發展。同時,文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軟實力,具有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作用。要完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就必須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文化需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新農村建設中的方向定位問題

當前在農村文化建設中,人們對農村文化建設主體的認識還不夠明確。農民自身缺乏農村文化建設的參與意識和主動性,大多數農民都感覺農村文化無關自己。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應是方向定位問題。主體地位的確立,決定著新農村文化建設是為誰服務。文化農村就是以農民為主要參與者、以文化資源為主要生產對象,以文化產業為先進生產力代表的新農村形態,其突出特征是農村的文化資源與精神生產成為推動農村自身發展的主要力量與核心機制。

(二)農村文化資源匱乏

“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這是落后地區農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農村文化設施落后,文體活動貧乏單調,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為基層提供的公共文化資源總量偏少、質量不高。部分文藝作品脫離農村生活實際,不能較好地反映當代農村的精神風貌。

(三)對文化建設的認識不足

實現文化農村、提升文化“軟實力”往往不能給農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從而使得他們忽視文化建設,也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農村文化的繁榮是民族文化的繁榮,民族文化的繁榮是國家文化的繁榮和綜合國力的強大。建設農村文化,實現文化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科學發展的戰略選擇。

二、新農村建設中加強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文化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建設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建設新農村,把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放在首位是必要的,但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二者之間的關系也是緊密相連的。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農民可以學習到投身于新農村建設的各種技能和本領,增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想認識和自覺性,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文化建設是實現文化農村的重要途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鄉風文明”?!班l風文明”是農村文化建設的范疇,主要是指農民群眾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斷提高,崇尚文明,運用科學,社會風氣健康向上。農村文化建設不僅為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而且推動農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會主義新風尚。

三、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發揮農民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要清醒地認識到農民創造文化的主體作用。農民群眾既是文化農村的建設者和創造者,更是文化農村的受益者。農村文化建設的活力源泉正是廣大農村群眾,農村文化活動的主體還是廣大農村群眾。沒有廣大農村群眾的參與,農村文化建設就會失去活力。

.(二)加強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之間的交流

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村鄉土文化與現代的城市文化交流,有助于建立農民所需要的現代鄉村文化。城市文化也只有在與農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農村文化濃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領時代潮流。

(三)挖掘培育民間傳統文化,推動文化農村建設

優秀的民間文化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正確認識民間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蘊藏在農村傳統民間文化的精髓,激發農村文化活力,有利于推動農村文化建設。我國改革開放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并沒有變,農民在我國人口中所占的主體地位并沒有變,發展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農村社會乃至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決定性作用沒有變。因此,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仍然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一項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任務。農村社會要進步,中華民族要振興,我們自當認清形勢,振奮精神,開拓創新,勵精圖治,共同來努力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篇7

一、新農村建設宣傳的總體要求。

新農村建設宣傳的總體要求是:重點宣傳報道各鎮、各村、各職能部門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增收的舉措;宣傳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各項政策;宣傳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發展新文化的典型;宣傳各地解決農民最關心的熱點問題的新做法;報道各部門、各鎮關注農村、關愛農民、關心農業的先進典型等,通過新聞輿論引導各級關注制約并著力解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同時,在建設新農村的宣傳報道中,還要處理好重點與全局、典型與一般、當前與長遠等幾個關系,防止主觀片面、盲目拔高等傾向,為農村發展、改革與穩定發揮應有的作用,為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加強新農村建設宣傳的主要工作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力度。

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新聞媒體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宣傳報道,較好地發揮了反映實踐、指導實踐、推動實踐的作用。今后,新農村的的宣傳報道工作要更加緊密聯系實際,堅持“三貼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為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多渠道多形式宣傳,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

1、在市電臺、電視臺開設“新農村建設”專欄,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報道新農村建設中涌現出來的新做法、新模式、好經驗,以及好人好事等。

2、突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這個核心,營造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服務農民增收的輿論氛圍,將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新農村宣傳報道的重點工作。

3、緊扣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搞好報道,讓他們感受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實惠,增強建設新農村的信心和力量。

4、圍繞制定科學規劃進行宣傳引導,讓各級領導干部和農民樹立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循序漸進地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意識。

5、大力宣傳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的先進事跡,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和政治保障。

6、關注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的典型做法,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發揮好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7、加大對青年致富典型的宣傳,樹立榜樣,促進新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篇8

關鍵詞:農村宅基地;整理;新農村建設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升,農民對宅基地的需求和依賴大大減少,使得農村宅基地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會使得農村的村容村貌村風發生更加深刻而巨大的變化。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如何科學有效地處理和應用農村宅基地問題,成為關乎農民利益、實現資源有效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我國的農村宅基地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農村宅基地,是指在農村中,過去建設過房屋、現在建有房屋,或者經批準、決定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當前,隨著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的流動和遷移,產生了大量空置、廢棄的農村宅基地,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當前,我國農村宅基地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農村宅基地面積超標現象比較嚴重

農村宅基地大多為農民自發自為修建房屋占用和遺留下來的。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約束和監督,使得一些農民在置產動機和“面子”心理、貪便宜心理的作用下,盲目地擴大住房面積和規模,完全不顧國家村鎮規劃標準,超標準占據了大量宅基地,有的為了顯示其富庶和豪奢,還存在一人多宅、一戶多宅的現象。

(二)宅基地房屋的居住環境不斷惡化

由于農村房房屋大多為自發修建,缺乏統一的鄉村規劃和設計,造成與房屋相配套的飲水、道路、通訊、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缺乏、落后和不合理,而且缺乏專門的管理維護人員和有效的管理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風霜雨雪的腐蝕、風化,使得一些農村房屋及基礎設施更加老化和破敗,造成老宅基地附近村莊的居住環境不斷惡化。

(三)宅基地所在的村莊規劃和管理比較落后

由于一些農戶對舊村改造缺乏規劃意識,存在比較嚴重的“見縫插針”式的建設和較嚴重的亂搭濫建現象;大多農戶對現代建筑原理和科學知識了解不多,因而盲目地建設高層樓房,而對房屋的外觀、式樣、間距、層高、附屬設施等缺乏規劃和統一,從而為后期管理和維護留下了很大的難度和隱患。

(四)城鎮化帶來的“空心村”問題日益突出

由于農村房屋的自發式建設和盲目性發展,隨著大量農民進入城鎮和許多農村逐步實現就地城鎮化,使得一些落后、古舊的農村宅基地被空置和荒蕪,而宅基地的四周已經修起大量的新的現代化建筑,許多地方出現了周圍新房包圍的“空心村”現象。

(五)宅基地流轉制度和法律缺失嚴重

由于當前宅基地在法律上仍處于農村集體所有的狀態,按照現行法律和政策,農民對宅基地沒有所有權和處置權,而對宅基地上的房屋農民是否有處置權和自由交易權,法律還未做明確規定。產權不清晰和缺乏法律依據,使得宅基地轉讓和流轉只能夠成為一種私下行為,不受法律的充分保護,因而宅基地糾紛案件時有發生。

二、加強農村宅基地整理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現實要求

(一)農村宅基地整理的含義

農村宅基地整理,是指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及農村土地產權調整政策,通過采取村莊歸并、改造等,實現農村宅基地資源的再利用,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步朝著集中、集約的方向發展,提從而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和強度,促進土地利用科學化、合理化,并實現改善現代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系列活動和行為。

(二)農村宅基地整理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農村宅基地整理,是全面深化現代農村改革的必然趨勢,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增加農民收入和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它可以大大節約耕地資源,對生態發展和環境保護,對建設美麗鄉村和美麗中國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當前農村宅基地整理的幾種主要模式

一是選擇原有的中心村為依托,先對中心村進行調整整理,再將零散的自然村莊進行縮并;二是因自然、交通、基礎設施不便利等原因,對原址不適宜居住和建設的村莊進行整體搬遷和異地改造;三是將宅基地整理與農田土地整理相結合的模式,實現更好的整體開發和合理布局,避免重復建設,提高農村設施使用效率。

三、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加強宅基地整理和利用的對策和措施

(一)加強農村宅基地的科學規劃

在新農村建設中,要積極樹立統籌規劃意識,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和布局要求,加強對農村宅基地的規劃和管理,加強對農村宅基地使用的規??刂坪徒y籌規劃。

(二)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要按照新農村建設實際和需要,改變以往對老舊房屋宅基地放任自流的管理思想和態度,積極建立和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既依法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又對一些隨意空置、廢棄宅基地的行為進行約束和懲罰,加強對一戶多宅現象的清查和整改,提高農村在基地的使用效率。

(三)積極探索宅基地流轉和有償使用制度

要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積極改革農村宅基地相關政策和產權制度,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置換、農村宅基地有償流轉、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和轉讓等現代管理模式,促進農村宅基地的持續健康發展。

四、結束語

農村宅基地是具有社會保障性和福利性的重要農村土地資源,農村宅基地整理的潛力非常巨大,對保護耕地、美化村容村貌、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質量、促進新農村的穩定、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應高度重視農村宅基地整理工作,并不斷探索新的模式,讓農村宅基地重新“活”起來,充分彰顯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王錫政 單位:開江縣國土資源局

參考文獻:

[1]陳士銀,周飛,吳明發.論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宅基地合理利用[J].安徽農業科學,2007,14:4354-4356+4396.

篇9

[關鍵詞] 大學生到村任職 大學生就業 新農村建設

據政府公布的數字顯示,2004年至今我國大學畢業生平均就業率在70%左右,按照教育部對“十一五”期間全國將有2700萬名以上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的預測,在此階段將有近810萬的大學生不能實現就業。此外,大學畢業生期望的就業區域集中在各省省會和東南沿海城市,在就業崗位上對外企、國企、政府公務員等性質的崗位期望值頗高。就業區域與就業領域的狹窄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近年來,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重。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響亮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個論斷科學地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十分令人鼓舞。同時,新農村建設給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了一條廣闊的路子。

一、現階段新農村建設的形勢分析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但從當前情況看,農村由于受資金、人才等各種因素的制約,發展還相對緩慢。‘硬”項目的建設,而對于用于啟迪智慧、開發潛能、教授技能的教育和培訓等人才資源開發的‘軟”項目則重視不夠。建設新農村光靠農民本身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眾多領域專門人才的智力支持。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高級專門人才。如果每個自然村每年吸引2名高級專門人才,則全國農村每年需要上百萬的高級專門人才。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明確提出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戰略任務。南此可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人民群眾生存發展的根本問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圈的穩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作為與農業、農村、農民聯系最為緊密的高等農業教育,必須樹立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指導思想。積極努力地探索高等農業教育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方法途徑,這對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速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只要政策有利、機制靈活、渠道暢通,每年上百萬的大學生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完全能找到利益的均衡點和施展才華的平臺,實現就業與新農村建設的雙贏。

二、大學生扎根農村的現實意義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才、引智戰略的策劃與實施者的各級領導和部門,要從根本上轉變和更新觀念,充分認識“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理念,做到對于“知識”和“人才”的真正尊重。大學生基層就業擔任村官,可為新農村建設更新思想觀念、增強執政水平、提供技術支持,為新農村建設注入生機與活力。帶領農民走“科教興農,人才強農”之路,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上來。

第一,大學生村官可帶去新的思想觀念。大學生村官年紀輕、有知識、有文化、思想解放、頭腦靈活,充實到村級干部隊伍后,可優化村級領導班子的年齡層次和知識結構,開拓農民視野,轉變農民思想觀念。

第二,大學生村官可提高村務工作水平,增強基層組織執政能力。當代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較高,民主法制意識較強,思想觀念先進,文化知識豐富,可運用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處理農村事務,以嶄新的視角,科學合理地制定村里的各項建設規劃,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充分運用到村務管理的實踐中,提升農村干部的整體素質,增強基層組織的執政能力。

第三,大學生村官可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技術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及二、三產業,關鍵是人才。大學生村官學有所長,能夠在技術、信息、教育、衛生等方面為農村發展提供最現實的服務,可結合當地特色,引進或創辦各類致富項目,帶動本村農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第四,大學生村官是國家培養造就黨政干部后備人才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基層就業擔任村官,在復雜的基層環境中工作,零距離地接觸普通群眾,長期一起生活和工作,能夠培養他們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聯系。從他們中選調干部進入黨政機關,在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時候,就能夠更了解實情,更符合實際。因此,大學生基層就業擔任村官,是培養造就經過基層實踐鍛煉、對人民群眾有深厚感情的黨政干部后備人才的有效途徑。

三、大學生到基層工作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自1999年以來我國高校連續擴大招生規模。據有關統計,2001年~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分別為115萬、145萬、212萬、280萬、338萬、413萬人。相應地,當年未就業人數分別為34萬、37萬、52萬、69萬、79萬人,2006年超過100萬人。另據資料統計,2005年我國大學畢業生的總就業率是73%左右。近幾年,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變得更加嚴重。而目前我國共有72.3萬個行政村,按照2010年突破65萬名大學生到農村任職的預計,加之崗位的合理流動,大學生村官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有效切入點和突破口。

參考文獻:

[1]李占廷:關于大學生參與新農村建設擴大就業途徑的思考 2009(03)

[2]李慶波:對新農村建設中大學生擔任村官的思考 2008(09)

篇10

今天召開的這次全市新農村建設推進會,是繼月日市委農村工作暨新農村建設會議、月日新農村建設現場會之后的第三次新農村建設專題會議了,之所以接二連三的召開這樣的專題會議,就是要表明市委、市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做好此項工作的堅強決心。召開今天這次推進會,一方面是組織大家再次通過參觀,進一步查找不足,分析原因,相互取長補短;另一方面,就是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強化措施,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確保圓滿完成今年確定的目標任務。剛才,我們先后實地參觀了社鄉村、鎮城底鎮下雁門村、村和鄉會立村四個村的建設情況;接著,我們又在這里召開會議,剛才副市長已經通報了前段全市新農村建設進展情況,并安排部署了下階段新農村建設工作,這些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按照剛才的安排部署加以推進;等一會兒,書記還要作重要講話,大家要認真領會,抓好落實。下面,我就進一步抓好新農村建設工作側重講三方面意見。

第一方面,肯定成績,正視差距,堅定信心,切實把新農村建設工作抓緊抓好。

剛才,副市長已經詳細通報了前一段時間以來我市新農村建設情況,通過認真總結和分析,我認為可以概括為三句話:效果明顯,發展不均,態勢良好。所謂“效果明顯”,就是各鄉鎮、街道都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堅持把新農村建設擺到重要位置來抓,并通過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積極推進,使新農村建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尤其個別鄉鎮還呈現出了點上有突破,整體有效果的態勢。與此同時,各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也在市鄉兩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共建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攻堅克難,扎實工作,狠抓落實,使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特別是一開始我們實地參觀的四個村,可以說是在全市新農村建設中搞得比較好的樣板村、示范村,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為全市新農村建設樹立了榜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所謂“發展不均”,就是鄉鎮、街道之間,村與村之間的進展不平衡,有的鄉鎮、街道、村搞得好一些,有的搞得差一些,比如大家參觀的四個村就屬于搞得好的村;另外,還有一些村僅僅是剛剛起步,幾乎還停留在原來的水平,這些直接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效果。所謂“態勢良好”,就是通過前一段全市上下的積極推進,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特別是廣大農村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熱情不斷增強,主觀能動性得到激發,而且通過前一階段的建設積累了不少經驗和做法;加之市委、市政府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各幫扶單位和包聯單位的不斷支持,形成了全市上下共同推進的良好態勢,這些都為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面對這種形勢,各鄉鎮、街道、各村尤其是搞得比較差的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一定要對此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特別是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機遇,認清差距,正視不足,搶抓機遇,堅定信心,積極應對,進一步增強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今天會議的決策部署上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不折不扣地加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切實把新農村建設工作抓緊抓好。

第二方面,進一步強化措施,加大力度,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剛才,副市長已經安排部署了下一階段的工作,講得很詳細很全面了。這里,我在副市長安排部署的基礎上,再強調以下幾個重點:

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努力營造全民參與支持的濃厚氛圍。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營造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建設的社會氛圍。宣傳部門和各鄉鎮、街道要進一步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和板報、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主要目的和各項惠農政策,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從而激發廣大農民自覺主動參與的熱情,消除群眾的誤解和認識誤區。要及時挖掘、發現和報道新農村建設中的先進事跡和人物,樹立榜樣和典型,做到學有榜樣、典型引路。總之,要通過進一步宣傳發動,切實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新農村建設,廣大農民投身新農村建設,社會各方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

二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生產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貫穿新農村建設始終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始終把生產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堅持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切入點,挖掘農業增產增收的潛能,尤其要繼續圍繞發展六大特色產業基地,切實提升農業規?;彤a業化水平。要積極探索建立以工促農、以煤補農的長效機制,尤其試點示范村和重點推進村,要充分借助這一有利時機,積極爭取和落實好各項優惠政策,促進本村生產發展,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增收機會。同時,要繼續實施勞動力轉移,通過就地轉移和回鄉創業相結合,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三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農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剛才的實地參觀,我們可以感覺到這四個村在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上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所以說,其他的試點村和重點推進村要積極借鑒他們的經驗和做法,按照《古交市2008年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的要求,想方設法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面貌。當然,這里我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村都象這四個村一樣,達到同樣的標準,那也是不現實的,主要是要求大家能夠緊密結合本鄉鎮、街道、本村實際,根據《方案》要求,在原來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推進以“四化四改”和“五個一工程”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完善這些基礎設施,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條件,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為此,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堅定不移地加以推進。同時,要繼續實施好城鄉清潔工程,建立長效機制,鞏固清潔成果。

四是要繼續加大包聯幫扶力度,切實形成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工作合力。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整體的工作,而不是局部的工作。各部門要把推進新農村建設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找準著力點,選準突破口,切實在政策、資金、項目、技術、信息等方面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和服務力度。尤其是各包聯單位和幫扶企業要充分認識到開展包聯幫扶工作是落實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部署的重大舉措,是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實際步驟,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關于包聯幫扶的決策上來,增強做好包聯幫扶工作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切實擔負起建設新農村的歷史重任,做到認識到位、力量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包聯單位和幫扶企業要切實發揮自身優勢,履行包聯幫扶職能,按照各自所包聯和幫扶村的建設規劃和今年要完成的任務目標,盡快落實各自所包聯和幫扶的項目和資金,為所包聯和幫扶的村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要切實加強引導扶持,扎扎實實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真正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試點村完成建設任務。

第三方面,加強督查,狠抓落實,確保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新農村建設是當前我市的一項重要任務。“兩辦”、新農辦要切實加強對此項工作的督促檢查,督促各鄉鎮、街道、各村加快進度,促進各項任務的全面完成。要建立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對積極性高、工作進展快、實施效果好的村,要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切實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