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15 17:35: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何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如何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篇1

一、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人文性特點

語文學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保障。因此,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我們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有效地展現學科的人文性特點,以確保學生在高效的課堂中獲得良好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最后一課》時,為了最大化地展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點,也為了展現文中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本節課的授課時,我選擇了“問題探究式”教學法,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愛國主義思想得到培養。所以,我引導學生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1)韓麥爾先生今天為什么要這樣穿戴?(2)小弗朗士在小說中起到什么作用?(3)小弗朗士為什么感覺韓麥爾先生形象高大了?(4)怎樣理解韓麥爾先生的舉止和表情?……組織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對上述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究,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本節課重點內容的理解,而且還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愛國主義思想,進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工具性特點

工具性特點是語文教育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是課程應用價值的直接體現。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借助多種方法來展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以為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同時,也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學《古代神話六則》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為了培養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更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在教學時,我組織學生進行“講故事”活動,引導學生在同學之間講述除教材中的幾則神話之外的故事,如《共工怒觸不周山》《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搗藥》等故事,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組織能力的提高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三、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開放性特點

開放性特點是為了凸顯學生的個性,使學生找到自我展示的空間,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語文開放性特點的發揮對學生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搭建有關的平臺來展現課程的開放性,以為學生個性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

例如,在教學口語交際中的《人物專訪》時,為了展現課程的開放性特點,也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為了培養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自己的性格特點,在授課時,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模仿“超級訪問”進行人物專訪,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而且對學生交際時的語氣、態度的培養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展現了語文課程的開放性特點。

當然,除了上述三點之外,語文教育還包括探究性、創新性、時代性和地方性的特點等,在此不再進行詳細的論述。總之,素質教育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應該選擇恰當的方式來有效地展現語文課程的特點,以為學生綜合、全面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2

關鍵詞:課程性質;母語危機;大學語文;文化期待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2)11-0167-03

近年來,各界對語文課程的性質、任務和定位進行了一系列的批判和討論,這直接影響到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和改革,影響著新一代人才培養基本文化基質的塑造,因為一切課程改革的方案和實踐都基于對課程性質的根本認識。

一、從2001年與2011年《語文課程標準》

的對比中對語文課程性質的再認識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部分課程性質與地位中對語文課程性質做了如下表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1](P6)2011年嶄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出臺,更突顯了其強大的時代認知,其中在第一部分前言中對于語文課程的性質是這樣認定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和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P2)從對比中可知:2011年新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的定位明顯淡化了其工具、理性的一面,而強調和突出了與時代主題相呼應的人文功能和實踐現實性。在筆者看來,這一表述的變動說明了當下對語文“人文性”性質的強調和對民族文化傳承功能的突顯,對于從事語文教育的工作者來說,無疑是指明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語文課程性質討論的過程,即人們對語文課程認識步步深入的過程,必將促使著語文教育逐漸趨向成熟。老一輩的語文教育家大都把語文課程看成一門工具課和基礎課,葉圣陶、呂叔湘等語文教育家們對語文教育的論述大都是從工具的意義上著眼的。但是,今天把語文當作一門純工具性和純知識性的課程來看待顯然就狹隘了,尤其對面向施教對象是具有一定知識儲備、一定獨立思維能力和社會意識的大學生而開設的大學語文課程。我們這里所說的語文,是人文意義上的語文,而非工具意義上和純基礎意義上的語文。大學語文應通過語言這個媒介探求文學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文學,提高教育對象的人文素質,使我們的學生變成歷史意義上、文化意義上、情感意義上、道德意義上的人,從而實現精神成人的目的,肩負起傳承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并發揚光大的神圣職責。大學語文由于其課程地位,在大學里一直不被人重視和看好。然而,伴隨著大學培養出的人才低素養、低能力、難于適應社會的現狀,人們開始反思大學這個輸出人才的重要領域自身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的種種缺失。因此,大學語文課程作為人才培養最直接相關的人文課程被普遍關注起來,并由此引發了各種討論。種種討論都對大學語文地位的重新認定起到了推動作用,大學語文課程在大學教育、人才輸出的關口,其重要的素質教育地位和人文教育價值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或課程所不能取代的。尤其是在目前諸多紛繁的社會現象背后、母語危機的背景下,文化焦慮成為全民綜合征,人們不約而同地將希望投射于傳統文化,希望從傳統中找到解決急癥的良藥!進而,人們開始思索高等教育求真育人的真本追求,這在大學教育中正是以大學語文課程為中心展開的。人才培養和發展的根本不僅僅在于其專業能力的高低,更源于深深植根于人性和素養的教育和把握。尤其面對社會文化尋根運動的蓬勃發展、面對母語危機的時代現狀,大學語文人文性質的彰顯逐漸成為其生存的重要語境之一。

二、從母語教育危機透視大學語文

對彰顯人文精神和文化的重要性

“母語危機”是現時代教育各個國家都面臨的重要課題,母語教育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尖銳問題伴隨經濟的深入發展而日益顯著起來,而母語危機的文化現象背后則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各方面問題。透過各國的“母語危機”現象我們可以透視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文化問題以及教育問題。因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代中國,綿遠幾千年的漢語所固有和堅守的領地愈來愈狹小甚至呈現出邊緣化趨勢。母語危機是文化危機最直接、最重要的表現。當前,母語危機成為漢語研究的課題正是由于其岌岌可危的現狀所致。其實,這種現象在亞洲其他經濟發達的國家如韓國和日本也已有共識:自己母語賴以生存的土壤日漸衰落,而取而代之則是英語的無限泛濫。面對電腦時代,漢語從應用電腦起就已經自覺不自覺地淪為了英語的附屬語。將漢字成功輸入電腦,首先要掌握的是學會英文字母和其編排方式。但這并不意味著母語教育與英語教育是截然對立、彼此矛盾的。我們不能把兩種語言和文化簡單化處理,因為二者不是單純的此消彼長的關系,一方面英語是世界共同語,我們要與國外經濟、文化進行交流,要邁向現代化、國際化就必須學好英語這一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漢語是本民族自己的獨有文化,我們更要學習、繼承、堅守、發揚光大漢語審美的獨特領域。在筆者看來,學習英語應關注其工具性的實用特征,而母語則意在其人文性的精神塑造,學習母語有利于正確運用英語發展自身,而學習英語則可更加捍衛并促進母語及其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如何正確認識二者的關系和地位,將直接影響著語文教育乃至民族母語教育的未來發展。

“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3](P3)從高教司頒行的大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表述中可以明確,大學語文的基礎性課程地位是由其根本的人文性特征所決定的,大學語文課對中華民族未來人才的培養、對民族文化的建設和發展甚至對整個高等教育大業都不容忽視。早在1978年,就有學者倡導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用以提高學生運用漢語的能力,增強傳承本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精神素養和弘揚民族傳統。在這個特定的文化焦慮的歷史時期,大學語文無疑承擔起了這一職責。母語教育是一個極為廣闊的范疇,它既包括學科性、專門性或專業性的,連日常生活與交往的各種能力和素養也能囊括。即便如此,母語教育也總有其開展和纏繞的核心范疇:即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對民族精神的堅守。當然,母語教育并不等同于大學語文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只是在特定的時期和環境中進行母語教育的一種實現手段或方式,不同的時期和階段,不同的人群和環境,母語教育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在大學教育這個特殊的教育情境中大學語文課程則是母語教育的最主要表現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語文的地位和課程設置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母語教育的發展狀況。

三、從“中學語文”與“大學語文”

的差異積極發掘其人文教育功能,

使之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文化期待

大學語文教學和中學語文教學雖然在教學方法上也有許多借鑒,但其有本質的不同。一是目標指向不同,具體表現為中學語文教學注重知識的傳授,以傳授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為目的和重點;而大學語文更注重于思想的傳輸、情感的解讀、寫作方法的探討和學生各種實踐能力的培養之上;二是教育追求各異,中學語文以應試和升學為目的,呈現出強烈的功利性特征,而大學語文則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塑造文化精神和性格為最終目標,突顯出其人文性特征。我們可以更加明確地感受到:大學語文更注重的是在學科工具性的基礎之上去彰顯人文性,去鑄就語文的精神素養,從而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文化期待——傳承并發揚中華優良傳統文化。

(一)明確大學語文的根本性質和根本任務

大學階段是人結束學生生活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大學生是中華民族進一步發展的中堅力量,因而更應關注其人文精神和價值觀的引導。大學語文與語文是具有種屬關系的兩個概念,大學語文課程的性質仍以語文課程的性質為成長和存在根基,大學語文所處的位置,使得它與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的關系最為直接、最為緊密,“它與民族文化的根本血脈相連,密不可分,除了語言技能的傳授,更擔負著使受教育者成為具有民族文化素養的人,塑造民族文化的心理認同和民族文化的傳承者的功用。”[4]可見,明確大學語文的根本性質和任務是進行正確有效的大學語文教育乃至整個大學人文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二)集中精力和專家統一編寫權威性教材,確定一個適合的文本讓大學語文教育有章可循

一部具有針對性、現實性、科學性、文化性的,適合大學教育需要、能有效推進文化傳承和發展、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的大語教材是當前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伴隨著社會和教育界、文化界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和對大學教育的憂慮,近年來,許多高校都在編寫大語教材上進行了諸多有益、積極的嘗試,使得大語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呈現活躍態勢。其中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的《大學語文》得到了最多認可和關注。“目前在各高校較為流行的大學語文教材就有數百種之多,各自為戰讓大學語文本身少了些權威感。”[5]因此,名副其實的權威性大語教材是實現大學語文教育目標的前提條件和現實依據。

(三)從政策的高度去規范大學語文教育的實施,使其盡快走向制度化和規范化

“如何抉擇我國的語文課程的總取向,這種嚴肅的問題,單從語文教育研究的層面來討論乃至爭辯,恐怕是不會到位的;語文課程面向何方的抉擇,要取更廣闊的視野來關照,需要放置在教育政策研究的層面來慎重把握。”[6](P80)從政策的高度去規范大學語文教育的實施,把對大學語文教育的認識上升到整個母語教育的層面去認識,是實現大學語文教育文化期待的重要保障。無論是教材的編寫還是大學教育工作者的堅持和創新都有待于一個宏觀大環境的營造和支持,充分的學術自由和政策導向是使得大學語文教育走出低谷的堅強后盾,否則再優質的教材也會因失去保障而無法充分詮釋其真諦。對于大學語文通過何種方式去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問題,有人建議以英語四、六級等級測試的標準模式對母語水平進行考核等,諸如此類的意見和方法都在不斷探尋當中。但是,面對目前的母語存在狀態和現階段語文教育的突出問題,我們將不得不以積極的態度客觀分析、緊迫的熱情積極探討,真正從語文課程的性質出發思考問題。當前,教育部相關部門已下發文件,強調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應予以關注和加強,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也再次強調了傳統文化的地位。從此出發,相信“大學語文”的教育使命及其所肩負的文化期待將會得到切實的落實。

[參考文獻]

[1]李景陽.語文教學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許秀清.大學語文課程教育的獨特功能及學科定位[J].學術評論,2005,(S1).

篇3

關鍵詞:新穎性;共享性;工具性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5-0059-02

初擬這樣的題目,是幾經猶豫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在網上搜索了下,發現很多人已經寫過此主題的文章,自己也認真拜讀了下,發現各位見解都很獨特,自認沒有辦法去超越;其二,是關于"網絡"一詞,由于早已經出現,對于我們這些80后來說已經是熟透于心,何況所謂的90后和00后,在這種情況下來寫這樣的主題,容易給人一種陳舊的感覺。但最后我還是定下了這樣的題目,算是借用了前人的題目吧,無他,關鍵是自認對網絡還是有一些興趣的,所以想靜下來探索一下其與教學的聯系。再者,作為鄉村小學的一名語文教師,網絡教學并沒有真正得到普及,所以自認還是有一些"潛力"挖掘出來寫一寫的。

筆者從事語文教學也已經8年多的時間了,算是一個小"老"教師了,但是這樣的時間也僅僅是給自己增添了一些經驗和研究的素材而已。由于筆者自工作以來就是呆在鄉村學校,所以在網絡教學這方面還是個雛手,以前也稍有涉獵,卻沒有抓住機會進行深入探討。現在就利用這樣的機會進行一次真正的自我探究。

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作為中國母語教學工具的語文也需要進化。當前的教育環境決定了以一根粉筆和一本書就能將語文教好的固守陳舊的思想應該可以湮沒于歷史發展軌跡之下了。在當今教育環境之下,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課堂已經成為三維立體式的課堂,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引進使得現在的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自由汲取知識的課堂。

近幾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的推進,網絡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也逐漸提高。那么,作為服務性的工具的網絡,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到底該如何正確利用呢?它對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哪些便利呢?筆者想結合幾年的微薄經驗,淺淺的談談個人看法。

1.利用網絡的新穎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網絡世界里,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這也就決定了網絡的始終新穎性。不少語文老師都覺得:要想上好語文課很不易,而讓學生學好語文更是不易。在鄉村學校呆了幾年,對此更是有感觸。鄉村孩子的知識局限性決定了他們在學習中的能力有限,特別是在作文教學中,這種情況屢見不鮮。當學生無法在學習中得到成功的喜悅時,便會逐漸喪失學習的動力,這會給以后的學習帶來更大的阻礙。

任何事都是具有利弊雙面性的,網絡也不例外,而且網絡對學生的害處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它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學習,同樣也能毀掉一個學習優秀的學生,所以,在教學中,老師還要善于去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和使用網絡。

2.利用網絡的共享性,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

提到網絡,我們第一個出現在腦海的信息就是"網絡上想有什么就有什么"。是的,網絡是各種資源的匯集所,當我們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借助網絡已經成為了目前絕大部分人首選的解決方式。同樣,網絡也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相當的資源共享。

語文教學需要的資源有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由教師或其他教育機構有意識用網絡這種形式提供給學生的,它直接針對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并且設立了專門的網絡空間(即專用網站或網頁)。因為它是專門提供給學校的,可以稱之為"學校信息"。 另一種類型的資源可以稱之為"社會信息",它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自由地在網絡上搜尋到的信息。它不是教師有意識提供給學生的,也沒有專門的網絡空間,它是對網絡原生態資源的利用。

語文學科的重要性決定了其對其他基礎學科的影響和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性。而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給了學生一個無限大的空間。比如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對于古詩,我們都知道要理解詩歌的內涵必須借助于對作者生平及生活背景的理解,況且詩人杜甫生活的年代距離我們已經很遙遠,加上參考書的局限性決定了我們無法在上面獲取足夠的信息。這時,我想到了網絡,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借助網絡的共享性充分了解詩人的相關信息,這樣,對老師,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整體把握;對學生,有助于學習中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涵。同時,我利用網絡使學生不僅學習了一首詩歌,而且還通過資源共享了解了詩人的一切資料,對學生以后學習杜甫的作品打下了基礎。

3.利用網絡的工具性,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網絡具有極強的工具性,它的無與倫比的可查閱功能、可參考參照功能以及可信度使之成為當代的"百科全書"。它的這些特點可以用來很好地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還能使語文教學置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中,是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逐漸完善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擴大語文學習空間,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語文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

當前的教育環境和理念決定了學生如果僅僅靠語文課本是學不到什么東西的。老師要善于借助于文本,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汲取更多的知識,形成文本到網絡的學習輻射面。特別是要借助網絡培養學生從小養成網絡健康讀書的良好習慣,幫助他們從小為將來的工作生活以及終身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石。俗話說:"文史不分家。"學習語文就必須了解到相關歷史。在教學《鄭成功》一課時,如果僅僅靠課本,那么學到的東西極其有限,也許學好后學生還無法真正了解鄭成功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筆者在教學這課時,不僅僅是依靠課本,還將網絡作為教學的一個重要道具,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索關于鄭成功及他的資料,然后加以整合,形成與本課有關的一個知識體系,從而引導學生真切地走進明末清初的大社會背景下去,真切了解鄭成功的壯烈之舉。課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就是利用網絡了解更多的關于民族英雄的故事。這樣,以這篇課文為點,通過網絡輻射了整個知識面,幫助了學生的整體學習。

參考資料

篇4

關鍵詞:語文;情感教育;情感素質;教學藝術

當今的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它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為目標,而健康良好的情感素質是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語文教學是情感教學,是愉悅人的一種審美活動,只有抓住情感這根主線,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中,要用感情朗讀渲染情感;用真情誘感;用聲情并茂的語言激感;用具體的、充滿情感和理智的教學情境調動情感。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情感教育是使教育者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情感領域發生積極的變化的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樣,是青少年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即在教學過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師動之以情。學生會之以情,由無數的“情”的操作而綜合為“情操”的生成,達到心靈與心靈的耦合。語文教學不僅是認識活動,也是情感活動。情感是推動師生活動的強大動力,它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贏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語文教學是情感性很強的工作。凼此,語文教學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還未能形成重視、開展情感教育的良好局面。教師情感素質普遍欠缺,缺乏具有情感素質的教師,便沒有情感教育、教育目標的實現也就成為一句空話。語文教育中這一問題尤為突出,尤其是功利主義、技術主義的價值取向,導致語文教育忽視人格的培養和個性發展,淪為一種高度工具化、技術化的訓練。可以說,語文是所有基礎學科中情感性最強烈的學科之一,充分挖掘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因素是每一個語文老師應必備的素質和技能。盡快在這個領域實施情感教育,培養語文教師的情感素質,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和基礎地位決定的。

一、教師自身情感要素的構成

“素質教育”中的“素質”,實質是社會發展對教育、人才的要求,歸根結底又是對教師的要求。無論是教育觀念的更新,還是教學內容、方法的選用與革新,都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和水平。為了滿足新世紀的語文素質教育的要求,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呢?

1.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師在對情感教育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情感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它首先是指教育價值觀。回答的問題是為什么要搞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價值在哪里。就當前的認識而言,情感教育是為了順應當代國際教育人文化的潮流,培養生動、活潑發展的具有完滿人格的學生。它的價值在于它把每一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健康個性、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為最根本的任務,它是為社會發展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也就是說,情感教育具有“未來性”“生命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教育理念的第二層構成是指學生觀。傳統觀念把學生發展的過程,主要看作是把人類已有的文化傳遞給學生的過程,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而在情感教育中,我們把學生看作雖然幼稚,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積極參與教育活動的人;把他們看作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信任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給每一個學生自我體驗的機會,幫助每一個學生成功地學習。關心每一個學生主動的發展,從而引導學生充滿興趣地、主動地、合作地、成功地學習。教育理念的第三層構成是指教育活動觀。它回答了我們如何去構建學校情感教育實踐的問題。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的實踐方式,是溝通教育理想“此岸”和學生發展“彼岸”的具有轉換功能之“橋”,是師生學校生活的核心構成。以往,在分析性思維的指導下,把對學校教育的研究分為“三育”或“五育”。情感教育中,我們以教育活動形態空間的開放、視昕的開放、知識領域的開放、集體思維的開放為教育活動的第一特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設計,以學生自我發現為主線的教育活動結構為教育活動的第二特征;愛與美的教育貫穿在教育括動的始終是教育活動的第三特征,教育活動積極面向全體學生。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發展。

2.扎實的知識結構

知識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中介和紐帶。淵博的知識積累不僅是教師自我完善的要素,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保證,而且還是教師業務水平的標志、影響力的源泉,具有淵博的知識積累的教育將給那些正要走上人生征途的青少年帶來何種程度的震動。的確是無法估量的沈元老師的淵博引來了陳景潤日后摘取數學皇冠上的壯舉,這已是為許多人傳頌的佳話。于漪老師說:“語文教師要有拼命吸取知識營養的素質和本領,猶如樹木,把根須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鉀,直到微量元素只有自己知識富有、言傳身教,才能不斷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她還強調:“居高才能臨下。”“打鐵要靠自身硬。要能‘生產,出現代化的人才,教師自己須思路開闊,執著地追求知識”蘇霍姆林斯基也有同樣的看法:“學生眼里的教師應當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教師的知識越深湛。視野越寬廣,科學素養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的程度上不僅是一位教師,而且是一位教育者”“為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點。教師就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

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未來性、生命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教師情感教育的知識素養便不再局限于“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而是強調多層復合的結構特征。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層面。教師情感教育的知識素養最基礎的層面是掌握有關當代科學和人文兩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工具性學科的扎實基礎和熟練運用的技能、技巧。這是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必需的;是需要隨著時代科學發展而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教師所必需的。“具備一到兩門任教學科的專門性知識和技能是教師知識結構的第二個方而。兩門學科可以緊密相關,也可以相關不大,根據教師的興趣或能力而定。”它服務于教師教學的成功,使教師具有豐富、扎實的知識底蘊,能在科學體系中把握自己講授的學科,能使知識在教學中不只是以符號形式存在,以推理、結論方式出現,而且能展示知識本身發展的無限性和生命力,能把知識活化,在教學中真正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理論與實踐、知識與人生的統一,充分發揮學科知識全面育人的價值。在這樣不斷擴展自身知識層面的同時,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如:對文學、對藝術、對體育運動等的愛好。以使自己的情感教育能夠多方而地運用到課堂中。

3.豐富的生活經驗

教師在個人活動和社會交往中積累的豐富的生活經驗,是提高其情感素質的重要條件,它往往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教師情感教育素養水平。教師情感教育素養的培養總是在一定的生活過程中展開的。教師的生活經驗越豐富,他對生活的感受就越深刻,聯想和想象的天地也就越廣闊;教師在實際生活中接觸的事物越多,他對事物與事物之間關系的了解就越全面,情感反應也越強烈。可

見,相應的生活經驗,因為豐富和深化了教師相應的內心感受,成為了教師發展自己情感教育素養所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對教師來說。重視實際生活經驗的形成和積累,在豐富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拓展自己的情感教育素養,是自外而內地發展情感教育素養的必由之路。

二、教師情感素質的培養和發展的意義

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傾注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語文教學是離不開感情的。語文教師的感情應如詩人般豐富,特別應該體現在情感的表現上。教學中,要在把握作品蘊涵的情感基調基礎上,愛作者之所愛,憎作者之所憎。情感的揮灑,是帶動學生深入接受文學作品情感的最直接渠道。教詩歌,你應置身濤境,詩就是你;教政論文,你是慷慨激昂的政治家;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情感豐富,感情充沛是十分重要的。

1.培養和發展教師的情感素質是實施情感管理、增強集體凝聚力的需要

在學校管理中,為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單純的政治說教已無濟于事,一味地物質刺激也收效甚微。而學校管理者如果能加強情感投資、實施情感管理,則既充分尊重了教師的權益、權利和人格,又能激勵教師自覺地將個人的價值意向指向集體目標、樹立全局和集體觀念,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實踐告訴我們,培養和發展教師的情感教育素養是實施情感管理、增強集體凝聚力的前提和動力。

2.培養和發展教師的情感素質是探索“以情育人,全而發展”辦學特色的需要

可以這樣說,目前很多教師對育人的途徑仍然固守在知識育人這一層面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現實社會和未來時代。要求每一(作者單位 牙克石林業一中語文組)個公民具有現代人的精神素養,如高尚的思想情操,健康的情感世界,開拓創新的精神。學校著手探索的是“以情育人,全面發展”的育人途徑。教師自身良好情感的具備以及把握情感育人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問題,也是必須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3.培養和發展教師的情感素質是促進教師個性成熟的需要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媒體;運用技巧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中越來越多的使用現代多媒體科學技術。伴隨著多媒體教學中光、聲、動畫、色彩等技術的運用,小學課堂也有著煥然一新、魅力四射的一面。但多媒體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運用,有著不少值得探討的地方。

一、當前多媒體運用現狀

(一)多媒體運用現狀

越來越多的小學課堂使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說,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流行開來。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一方面可以使得傳統的教學課堂進一步生動、活潑。除了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以外,還可以幫助學生由文本閱讀擴展到超文本閱讀。綜合運用多媒體鍵盤、鼠標、語音等的輸入、輸出進行超文本的構思與寫作。另一方面,反觀多媒體技術運用存在一些誤區。有時會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多媒體運用誤區

1.過多精力制作課件,教師變身“導游”。

對于大部分老師而言,制作多媒體課件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特別是涉及到公開課和精品課時,教師更是想最大程度體現多媒體教學優勢,可以說將課本內容事無巨細展示到多媒體中。不過,對于教師而言,上課不僅僅是教學全部任務,還要與學生交流,進行作業批改,進行教學研究等。如果大部分時間用來做課件,可能顧此失彼。另外,過多的展示課件,課堂中其他交流提問時間壓縮,教師容易不自覺加快上課進度。過多的多媒體信息灌輸給學生,以至對重點難點不能夠很好的體會出來,取粗去精,成為一名“游客”。

2.多媒體教學不利于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開發。

多媒體可以通過把課文抽象化為形象,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不過與此同時,使得學生失去了通過感受文字魅力來體會語言魅力的機會。過多的圖品、音樂使得學生失去了思考的機會。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轉換過程中,想象力和創造力、語言能力、閱讀能力的提高不僅僅依賴于多媒體的使用。語言文字的魅力是無窮的,師生間的交流更為重要。

缺少了必要的師生交流、示范。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意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教師的示范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例如范寫中下筆的輕重、筆畫、力度等第,都是多媒體課件不能代替的。同樣,教師的泛讀也是多媒體課件不能取代的。

想要更大的發揚多媒體的作用,使得小學語文教學更進一層樓,就要揚長避短,更好的改變多媒體使用所帶來的弊端。

三、如何正確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

使用多媒體的直觀、形象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如果是為了直觀而直觀,學生容易學不到重點難點,多媒體也失去了它在課堂上的作用。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使用多媒體時要注意用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注意改進:

1.注重多媒體課件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相關性。

同樣執教低年級的語文課文《天上的小白羊》,有的教師選了幾張云的圖片。文本中的云可以說是有想象力產物,選取的云的圖片和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關系不大。而有位老師利用flash軟件,把云作成“躺著的大白羊”“站著的大白羊”“像大冬瓜那樣傻傻地橫著”“有的像花兒那樣美美地開著”,有的大如“大樓房”“大禮堂”,也有的小得僅能裝進去一只小麻雀,這樣就和教學內容有了關聯。

其實,這篇課文也可以這樣來展開。首先把真實的云的樣子展示出來。和同學們交流我們看到的云是什么樣子的,借以鍛煉學生們的想象力;然后假如同學就是這個小女孩,看到地上的草長得這樣茂盛,水這樣美,天上冷冷清清的,你多么希望小白羊快下來。通過聯想,讓同學們體會出對動物的關系、愛護。將學習語文和認識事物聯系起來。

2.注意直觀為主,恰當使用視覺效果。

最大程度體現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小學生注意的發展正處于無意識向有意識轉變的過程中,與此同時,小學生的注意集中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在新授課過程中要盡量化抽象為直觀,注意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如在講授《鵝》這首古詩時,可用動畫合成鵝的叫聲、形象和動作。使得教學過程圖文并舉,視聽結合。可以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設計小學語文多媒體課件時,注意課件盡可能符合小學生的感知特點。如課件制作過程中盡可能采用紅、黃、綠的等暖色調。

3.多媒體課件使用適時適量

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過猶不及,注意“度”的把握。教學的實際需求來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學生、課件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調動三方面的作用,使得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和教師服務,而不是為了使用功能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

篇6

國培計劃,簡單地說,就是國家級培訓,是教育部和財政部組織的培訓,它是根據《國家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的精神,由國家級知名大學招標后承擔的培訓者培訓(本次培訓主辦方大學,領銜專家是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大學文學院院長),它的目的是培訓擔負國家級、省市級培訓者的培訓,為日后對中西部地區教師培訓前的培訓。

它的培訓對象:是今后能承擔“省培計劃”“市培計劃”以及各類語文教師培訓任務的培訓者。以師范大學教授、省市級語文教研員、一線骨干教師為主,其中不乏全國語文界的名師,正教授級高級教師和特級教師等。比例是4:3:3。

它的培訓目標是定位于“學習‘培訓’”和“‘研修’學習”兩個方面。學習‘培訓’的任務目標:學習“語文教師培訓項目”的設計實施、組織管理和對培訓研修活動的引領、幫助促進,提高培訓能力。

“‘研修’學習的任務目標:“語文專業的研修”學習,“語文教學的研修”學習。在認識、解決語文專業、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培訓典型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文教學反思和研修能力。

樹立培訓研修新理念,形成培訓研修新思路,明確培訓研修新目標,選擇培訓研修新內容,掌握培訓研修新方法,設計培訓研修新方案。

它的培訓內容是學習先進理念、先進方法,可以借鑒的培訓模式,結合本地的培訓現狀,探討當前培訓問題與解決策略,以利于明確培訓內容、有效地設計實施和組織各類培訓研修活動。它有三大主題: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理念,語文教師培訓研修的目標明確與內容選擇,語文教師培訓研修的方案設計。

它的培訓形式是問題探討,專題講座,工作坊,課例研究,參觀考察,學科前沿,實踐活動,后續研修。

它的學員任務:每個學員要完成一份《中小學教師培訓方案》,要完成一份根據下發任務的教學設計及其修改稿。

二.學習課程及其活動內容:

1.上午先組織開學典禮,由教育部師范司領導以及大學有關領導參加并講話,接著由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大學文學院院長溫儒敏教授作專題講座,溫教授作了兩個報告:一是《全面認識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語文教師研修與培訓》,該報告主要是對學員提要求,二是《關于語文課改及閱讀寫作教學的幾個問題》,該報告主要闡釋課改的背景、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課改要從長計議,一步步向前;對當下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為閱讀教學要多讀、細讀與涵詠,要培養學生閱讀興趣、閱讀面、閱讀量、閱讀品位;認為寫作教學關鍵要準確表達,不追求文采,要大量閱讀,適當練筆,直面高考(應試作文不能不練),但不拘泥于高考。下午分組分工,布置每個小組和每個學員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方案》和一份教學設計。

2.上午聘請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司長管培俊作專題報告《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目標與舉措》,管司長的報告從三個大的方面教師隊伍建設的真知灼見:一是全國教育發展綱要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又分8小點,不贅述),二是教師隊伍建設的總體狀況,三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目標舉措,具體舉措有七條:第一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鼓勵優秀人才從教,第二創新教師管理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第三建設城鄉統一的教師編制制度,改革教師資源配置方式,四是加強改革教師教育,構建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的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五是實施教師全員培訓,形成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六是創新教師補充機制,加強農村師資力量,七是研究建立教師教育標準,形成現代教師教育制度。管司長的報告透露,今年國家要出臺《中小學教師培訓條例》,規定教師資格重新認定,繼續教育學時為360學時。今年國家還要出臺《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機構資質認定標準》等四個有關教師專業化方面的文件。

邀請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做了一個題為《閱讀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專題報告。

3.上午,聆聽教育學院教授、原全國中語會會長蘇立康教授專題講座《語文教師培訓的目標設計與內容選擇》專題講座。蘇教授從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與運用學科教學知識與語文學科教學知識兩個方面對語文教學的內容選擇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一).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教什么不清楚,甚至出現了選修課連教的篇目都不確定的情況,教學目標的不確定性,教學重點難點的不確定性,教學程序知識的不確定性。

2.教學過程和方法的盲目性:①合作交流上純粹的為分組討論而討論;②對話理論上機械的師生問答;③自主學習上存在學生活動教師不動的現象;④探究學習上存在淺層化現象;⑤學生主體上存在課堂上不給學生學習時間的現象;⑥教師首席上存在嚴重的缺位現象;⑦課堂提問上慘遭相愛表面化熱鬧化現象;⑧多媒體運用上存在濫用化現象;⑨語言積累上存在弱化現象;⑩延伸拓展上存在泛化現象。

(二).運用語文學科教學知識使課堂教學有效

1.學科教學知識(PCK)

學科教學知識的特點:①融合性:學科教學知識涉及:課程知識,學習者知識,背景知識,教學法知識,學科內容知識等。②建構性:教學工作具有情境性,教學過程具有不確定性,教學具有個性化。③轉化性:教師的學科知識,教學知識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知識。

2.語文學科教學知識

語文學科教學知識,指語文教師將語文學科知識和教學知識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運用“知識支架法”和“變式轉化法”轉化為學生的知識。

語文學科知識的特點:綜合性,層次性,實踐性。

學科教學知識:理解(理解就是建立聯系,建立支架,變式教學)

學科知識更新很快,教師需要通過學習跟上來,如小說教學,以前我們常常圍繞小說的三要素來分析小說作品,現在是通過敘事角度,敘事方法來分析作品。

4.下午,分組研討教學設計和培訓方案。

5.全天分組由個人匯報教學設計和培訓方案,專家和其他小組點評.

6.上午聘請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為我們作題為《語言學視野中的語文教學》報告,王教授的報告主要有五個部分:①語言研究與語文教學的關系,②語言學研究的現狀及其對母語的影響,③從語法中心到語意中心的變化成因,④言語到語言的轉換,⑤教師的學理與素質。

(一)語言研究與語文教學的關系

①基礎教育的根本目標:使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從間接知識獲得預備的能力和素養的培養。

②人的能力包括:認識自然和社會的能力,改造自然和社會的能力,認識和改造自身的能力。

③語言能力的培養:人的這三種的原動力是心能(思維能力)與體能(健康體魄),而心能是與語言能力密切相關的。語言的豐富和思維的敏銳直接相關。語言能力對信息貯存加工的速度和信度有直接的影響。語言對調節自身的心理、整理自己的思路,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至關重要。語言對通過別人的表述、吸收別人的思想來豐富自己也有直接的影響作業。

④語言教育與語言能力的培養密切相關。

⑤新修改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素養的要求日趨完善。

⑥語文課程擔負語文素養養成的重要任務。

(二)語言學研究的現狀及其對母語教學應有的關系

①語文課的特點和語文素養產生的途徑;語文課是科學但又有評價,語文課有普遍性但又有個性,有理論但又要落實“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實踐。

②語言學與語文教學論

③語感和語理;語感是一種不需要刻意組織(學習)就能自然正確運用和辨別對錯的能力,而語理,是用語言學等闡述語文的理論。

④教材、教師和教學教材編寫缺少梯度信度和理論支持(特別是小學低年級教材),教師的語文素養沒有新的提升,教學從滿堂灌走向滿堂問。

⑤口語與書面語載體不一樣,文體不相同,加工度也不同,口頭說的不一定是口語,書面表達不一定是書面語。

(三)從語法中心到語義中心的轉變

①語法中心在余文樂教學中的形成(50年代,語文分成語音詞匯、語法、文選教學)

漢語是一種語法簡單但語義豐富的語言。漢語語法成分簡單和語序變化豐富。

②提高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詞匯與語義問題。重點是詞義引申與詞匯積累。了解詞匯的文化內涵如:A文化與詞匯的意義,B生活與詞匯意義,C科學的數字觀和文化的數字觀,D社會與詞匯意義,E言語意義的經驗型

③實現言語到語言的轉化——從語言現象中觀察語言規律:

A從語言現象找語言規律,避免把語言知識講成語言教條;

B在文字的語境中講清詞義

C感悟不應當成純經驗式的“定理”

D把握語言與體驗情境

我們應當把語文教學是一個提高境界的過程,通過與作者和他人的語言交流中提高自己的體驗,而提高語文教學水平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高。

7.下午聆聽了大學中文系教授程郁綴報告,程教授是研究中國古代詩詞的專家,他從中國古代詩歌的演變過程對我們進行了古代詩歌常識的普適培訓。

8.上午,分組討論小組的培訓方案,下午由大學中文系教授為我們作題為《魯迅與中學語文教學》專題報告。錢教授的報告從①如何認識魯迅作品、②讓魯迅作品從高處走下來,找到魯迅作品與中學生生命的契合點,③魯迅作品教學要刪繁就簡,有所講有所不講三個方面指導我們培訓者,正確教好魯迅作品。

(一)如何正確認識魯迅作品(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⑴魯迅是中國民主思想的原創性高峰作家。魯迅能觸動我們心靈深處的那最軟的心田。

⑵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大師,魯迅作品是漢語現代文學的典范作品。A魯迅的語言以口語為基礎,融入外來語、古語,把現代漢語的抒情表意功能發揮到極致。B魯迅語言的裝飾性,色彩感鮮明。C魯迅語言的音樂性極其突出,魯迅的作品不能只是默讀,而是要朗讀。通過朗讀進入情境,產生感悟。魯迅有的作品可以“喊讀”。D魯迅語言具有鏡頭感。E魯迅語言有游戲性。F魯迅的語言極具創造性、個性化。

⑶魯迅作品充滿人性、童真、本真。

(二)讓魯迅作品從高處走下來,找到魯迅作品與中學生生命的契合點。

⑴找到魯迅作品與中學生內心的契合點,讓學生愿意與魯迅作品進行精神對話。

⑵從學生的感受出發,尊重學生,引導學生品讀文本,找到契合點。

⑶用語文的方式講語文,講魯迅作品。文從心出,循文會心。

(三)魯迅作品教學要刪繁就簡,有所講有所不講

⑴過去我們常常以為魯迅作品應該講深講透,其實對中學生而言,就魯迅作品讓學生有所了解就行了,不需要深刻了解,播下種子就行了,實事求是說,有的作品學生暫時是讀不懂的。

⑵有的時候,魯迅的作品只需要“引而不發”。教師講得眉飛色舞的時候,常常學生“昏昏然”,這樣的課堂是低效的,教師心中要有學生,只要給學生播下閱讀的種子就行了。

9.聆聽大學教授的專題報告《語文與語文教學》,教授從四個方面談了自己的語文教學觀:①語文課堂到底有多大,②語文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審美教學,③寫作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④朗讀對語文學習的意義。

(一)語文課堂到底有多大。語文與其他學科不一樣,語文課堂只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部分,語文教學還需要廣泛的閱讀,解讀語文文本的力量語文文本本身并不夠。閱讀是一種生命的姿態,天堂是一座讀書館,讀什么書比怎樣讀書更重要,培養學生的高雅閱讀興趣有教師和家長來擔當。

(二)語文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審美教學。當下語文教育的維度單一化,只有知識維度,學校要培養完善、完整、完美的人,“知識就是力量”不不夠,“審美也是力量”。語文課就是審美課。

(三)寫作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寫作不單單是作家的事,一個人能寫文章是一個人的美德。

(四)朗讀對語文學習的意義。

朗讀要和語文學習緊密結合起來。中國古代認為“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水深流曲慢,貴人言語遲”,而現代社會口才對于一個人來說,極其有作用。朗讀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口語的品質,可以提升一個人口語的能力,漢語的音樂性、深刻性可以通過朗讀體現出來。

下午,首都師范大學教授、現代教育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陸為我們作了《基于真實性評估的教師研修模式與實踐》專題報告。教授的報告分四個方面:⑴研修面臨的問題,⑵研修的基礎理論,⑶研修模式,⑷我們的實踐。

(一)研修面臨的問題

教師的專業學習與培訓存在許多問題,存在三大挑戰,七個問題:

三個挑戰為⑴發展和應用共享的知識;⑵可持續改變中的艱苦工作,⑶正在改變的學校文化。

七個問題:⑴教師的學習與教學的矛盾,⑵教師的合作與教師的隔絕,⑶教師的合作能力與教師的獨立發展,⑷聚焦結果與聚焦活動,⑸為什么評估與怎樣評估……

教師專業學習與培訓的目標是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教師的專業能力主要指:課堂教學能力,知識轉化與知識創新。

(二)研修的基礎理論:

學習理論:⑴行為主義學習理論,⑵認知主義學習理論,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⑴以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研修活動設計:課堂觀察/觀摩課堂案例研究課堂教學實踐訓練。

⑵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研修活動設計:同儕互助/認知學徒專業對話/案例研討教師實踐社群。

⑶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研修活動設計:咨詢診斷項目研修遠程學習圈。

(三)研修模式

⑴研修模式

⑵研修的操作策略:

①教師的知識:學科取向的內容知識,實踐取向的默會知識。

②日常教學如何創造與反思。

⑶研修的操作程序:A教師作為觀察者B教師作為反思者C教師作為交流者D教師作為研究者E教師再研究。目的是解決隱性知識學習的難題。

(四)我們的實踐

篇7

一、更新了教育觀念

現代的教師應成為學生潛在品質的開發者;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成為學生的心理咨詢者和健康的引領者;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促進者、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從挖掘和理解教材中去摸索教學方法。經過這次培訓,我覺得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了根本的轉變。我深深的感覺到,作為教師只有“愛”是遠遠不夠的,只會“傳道授業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師,只有與時俱進,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尊重學生,具有專業化知識和技能,才可以做一個好教師。

二、拓展了視野,把握最新教學動態

教學反思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再學習,是自我矯正,不斷提高的過程。教師要學會自我反思,就會以特定的眼光給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定位,就會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審閱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

這次培訓,對于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充電機會。我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進一步提高了我們的業務素質。還能夠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去,我們堅信通過這次培訓,能促使自己更加至力于自己鐘愛的教育事業。因為每一天都能面對不同風格的教師,每一天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耳濡目染的東西很多。但要采他山之玉為我所用,納百家之長解我所困卻需要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很漫長,也許會走得很累,但作為一線教師的我會走下去,也能走下去。前邊的路很長,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會朝這個目標去努力。所謂“高山仰止,心向往之”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作為教師,實踐經驗是財富,同時也可能是羈伴。因為過多的實踐經驗有時會阻礙教師對新知識的接受,也能一時地掩蓋教師新知識的不足,久而久之,勢必造成教師知識的缺乏。缺乏知識的教師,僅靠點舊有的教學經驗,自然會導致各種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這時舊有的教學經驗就成了阻礙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和提高的障礙。所以,對于這種學習、培訓,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價值的。

三、思想認識得到了提高,靈魂得到了凈化。

這幾十年的教學生涯,讓我已經慢慢倦怠,沉重,沉重的令人窒息。我早已像一臺機器,不再有靈感。把教師當成了一種職業,一種謀生的職業。可通過這幾天的培訓,讓我能以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待我們的教育工作,讓我學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方法和捷徑。

四、加強專業文化學習,做一專多能的教師。

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必須具備一桶水。通過學習,讓我更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不斷加強修養才能勝任教育這項工作。

這次培訓內容豐富,充溢著對新課程理念的深刻闡釋,充滿了教育智慧,使我們開闊了眼界。雖不能說通過短短幾天的培訓就會立竿見影,但卻也有許多頓悟。身為老師,要把握新課改的動態、要了解新理念的內涵、要掌握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研究,厚實自己的底蘊,厚積薄發,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將靜下心來采他山之玉,納百家之長,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學,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風彩,求得師生的共同發展,求得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培訓后在工作中的打算:利用本次培訓成果,積極探討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學模式,嘗試任務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努力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特色。

炎炎暑假,累也快樂,就是這次參加縣教育局組織的骨干教師培訓活動的深刻感受。聆聽各地教育專家和特級教師的講座,每天都過得幸福而充實,因為都能聽到不同類型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沖擊。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更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年輕的高中語文教師,我深知自己知識體系和教學藝術上的不足。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對新課改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對管理學生有了新的體會,確實受益非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幾個方面的體會:

學生時代,總是不喜歡教書這個行業,認為這職業太清貧,太勞累。走進這個行業,似乎也是不得已而“誤入歧途”,但當我走上講臺,看到一雙雙明凈的眸子,看到他們對知識的饑渴,才真正感受到“老師”這一稱謂的神圣。可是,待自己成了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后,卻對語文教學感到有那么一絲一點的茫然,因為語文是像花樹一樣美麗的呵,我該怎樣做才能帶領學生領略到她的曼妙?當得知縣教育局要組織第一批骨干教師培訓,且我有幸得以參加時,我知道,這是一次機會,一次提升自己的機

會。首先、我對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要守住一份清貧,是多么的不易,特別是當看到城市林立的高樓,自己卻無立錐之地,別人開著寶馬奔馳,自己卻不得不騎著自行車來回奔波,心中,難免失落。但通過這次學習,了解了張一山教授在教育上不以為苦,反以為樂的精神,于是我明白,人生的意義并不都是通過金錢來衡量,人有不同的活法,“三千弱水,我只取一瓢飲”,只要我們“愿意做事,用心做事,真心做事”,只要我們對社會,對家鄉發出一點點光和熱,哪怕渺小,但我們活得坦蕩,活得充實。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我感受到作為一個教師崇高,更明白的這份職業沉甸甸的責任。面對未來平凡而漫長的教學生活,我不再茫然,不再麻木。

其次、專業觀念的轉變。這次培訓,使我提高了認識,理清了思路,學到了新的教學理念,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以前,我對指導學生的自主探究也有一點的認識,但苦于無法擺脫舊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雖然知道要發展學生的能力,要讓學生體驗發現知識的過程,但在課堂上卻仍然走教師講、學生聽的老路。不學習,不研究,閉門造車,坐井觀天。不知道別人是怎樣教的,別人在教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每天守著學生,對著教參,照著練習試卷,憑著自己讀書時老師給自己上課的感覺來上課。就我目前的教學而言,最看重的就是學生的分數,簡單的說就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它是我的生命,所以我整天圍著學生轉。課內效益不高,就利用課外補——學生戲言星期日為星期七。花了大量時間,反而出現了學生煩老師累的痛苦局面。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的學習經驗。常常以我們成人的眼光審視學生,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學生,并以自己多年習慣了的“題海”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幾天的培訓,幾位教授、專家從不同的角度給我們展示了涉及語文教育教學多方面領域的精湛講座,讓我從全新的視角了解了當今語文教育教學中最前沿的理論和研究,更讓我今后的語文教學和研究得到了方法上的指導和方向上的指引。梁校長的“真實課堂”——“真想改、真要改、真在改、真實改”理念構建,讓我眼前豁然一亮,茅塞頓開。下一學期,我將在課堂上進行一些教改實踐;同時,把徐和平教授的“建立教學‘新常規’”作為切入點,盡量讓學生在“樂學”“探究”中自求自得。如果說這種想法也算是進步,那就得歸功于教授、專家們的點化。

第三、通過培訓學習,使我懂得榜樣的重要意義。一個個專家學者,他們的刻苦奉獻,兢兢業業,在波濤洶涌的經濟大潮中,守住自己的清貧,讓自己的心綻放著幽香,這是多么的偉大。是他們,喚醒了頹廢的我,他們是我的榜樣,他們既給我啟迪,又給我鼓勵。在培訓學習中,我感受到了一個個教授、專家的人格魅力。他們儒雅、淳樸、嚴謹、勤奮、求實、創新,他們是我這樣的年輕老師的無聲的引領,是潤物細無聲的榜樣。跟著他們,學習他們,我看到了平凡人生的美麗,更看到了語文課堂的美麗,看到了語文教師的美麗;跟著他們,學習他們,我相信自己的教學熱情將會一天天被激發。王枬教授的講座,高屋建瓴,既有理論的支撐,又有實踐的導引。我深深體會到了“一個優秀的老師是離不開教學實踐的”這句話的分量。 特別是徐和平教授的講座,站在新課改的前沿,站在科研的高度。給了我們莫大的導引。一次次不厭其煩的展示案例,一次次不厭其煩的評析,理論聯系實際,不空洞,有可操作性。

著名作家周國平曾經說過:“意義在于過程,幸福在于細節”。是的,我學習了,我快樂了,我幸福了。所以不管以后我的進步是大是小,我都要感謝教授、專家們,感謝他們給予我的導引,讓我在這個過程中感悟到了教師的價值與意義,感受到了教學的滿足與幸福,領略到了語文的曼妙美麗。更要感謝教授、專家們,感謝他們給予我的力量。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有這些在教育前沿不斷突圍、給我們指路的人,我們就有了無窮的力量。

幾天的時間太短太短,一個教師的成長需要多少個這樣的幾天啊。因此,作為教師的提高學習永遠不會結束!相反,我認為這是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又一個新的起點,今后希望我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能夠提供更多更好更有效的培訓,我們更要自覺參加培訓。我將要針對本次培訓認真整理學習筆記,認真做好反思。特別是在下學期,我們要有針對性地根據此次培訓所學開展教學實踐與研究活動,把我們在培訓中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邊實踐邊總結邊反思,邊反思邊總結邊實踐,不斷鞏固所學知識,真正做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俄國屠格涅夫說得好:“工作吧,工作吧,現在還不是寫總結的時候。”是的,這不是總結,這只是開端,幾天的學習也僅僅只是一個開端,我們的教育教學之路還很長很長。今后的路要自己走,有了這些教授、專家們的鼓勵,我們一定會走得從容,走得穩健。在人生一個個新的起點面前,我們會更加警示自己。

總之,通過這兩天的培訓,我開闊了視野,學習了很多的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新思想,從思想上受到了極大地鼓舞,這必將為我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作為骨干教師培訓對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將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使自己具有所教學知識方面的前瞻性。這樣,才能培養出新時期“發現型、發明型、創造型、創新型”的學生。

因為有語文,我們的生命會日益美麗;因為有追求,我們的成長之羽會日漸豐滿。且讓我們工作著,成長著吧------雖然累,但快樂著!

為期5天的英語培訓即將落下帷幕,在這緊張、充實而又快樂的5天里,我感受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這次培訓使我受益匪淺,雖然時間很短,但是培訓的內容給了我教學上很大的幫助,聽了的宋立澤和鄭嵐峰的理論指導,也觀看了一些教學實例,親身體驗了一些活動,讓理論聯系了實際,使得我更深刻、更透徹的領會了老師所講的內容。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重新認識了自我

通過學習使我的思想有了一個新的轉變,作為一位英語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英語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在英語的探究過程中,教師不再把英語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費在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探究英語的道路上教師成為學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

二、對英語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通過聽鄭嵐峰教師講的一些教學技能及他課堂教學的一些經驗和感悟,我對英語課堂教學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英語課以語言為對象,強調以任務入手,放眼看周圍世界,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這個就是知識點。在教學總體目標上注意興趣,體驗成功和培養自信;在課程實施上注重創造學習環境和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模式與方法上注重參與實踐和創新發展;在語言教學的目標上,注重培養語感和交際能力;在教學評價上,注重運用激勵機制和多元評價。英語教師應具備的聽、說、讀、寫、譯的教學技能,給英語教師指明的努力的方向,明確了作為一名合格英語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三、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了一次質的飛躍

這次基礎知識專業的培訓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收獲。語音、聽力、口語、寫作對我

的英語水平有了一個很大的促進。尤其是鄭嵐峰老師的語音課,由原來不知如何正確發音到現在基本標準,且較清楚地了解如何教學生的英語發音,真是大有收獲。語言學習只有在有意義和有目的的活動中才會發生。通過專家教師的精心講解,讓我了解了如何較好的進行英語的聽、說、讀、寫的教學,我們的英語教學法讓學生有較沉重的壓力,而不會感到學習的快樂,事實上每一項能力的教學都可以教得非常有趣。優秀教師的做法讓我很受啟發。很多時候我們的學生不愿開口說英語是因為沒有安全的語言環境。強調詞匯和語法知識使教師經常當眾打斷學生的發言,讓學生覺得很尷尬,長此以往,學生就不愿當眾用英語交流了。因而,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首先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安全的語言環境。在安全的語言環境,教師注重交流的內容而不是詞匯和語法的正確性。利用自我糾錯能力,學生在不斷的交流中就能提高聽說能力了。只有在不斷的練習中,學生的口語能力才會不斷的提高。四、對教材的把握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