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路徑范文

時間:2023-12-15 17:33: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麗鄉村建設路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麗鄉村建設路徑

篇1

[關鍵詞]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十三五”;福建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72

近年來,鄉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各地美麗鄉村建設呈提升轉型態勢。2016年起,中央財政按照每村每年150萬元,連續支持兩年,計劃“十三五”期間全國建成6000個左右美麗鄉村,如何進一步推進鄉村建設提質增效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

1南平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效

黨的十以來,就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要求。南平市緊跟上級部署,圍繞“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目標,按照“彰顯閩北特色、抓好典型示范”的思路,積極推進“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

11規劃領軍,美麗鄉村與城鎮化實現無縫銜接

建設美麗鄉村與新型城鎮化道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南平市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要堅持把中心村鎮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承載點。“十三五”規劃中進一步明確:“有序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建設閩北特色美麗鄉村,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有效銜接,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由此可見,“統籌城鄉一體”“科學規劃建設”等仍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詞。

2013年9月,南平市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的若干意見》。四年來,科學規劃建設美麗鄉村為“就地城鎮化”打下堅實基礎。以延平區為例,2013年制定下發《延平區建設美麗鄉村八年行動計劃》,明確按“八個好”標準,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展開。在因村制定規劃方面,力爭做到“一村一規劃、一村一特色”,如樟湖香山村、太平南溪村、夏道洋坑村等地,對房屋進行立面和平改坡改造,融入閩北傳統建筑元素,形成良好的整體建筑風貌。在凸顯村莊特色方面,強調“顯山露水、透綠見景”,如西芹鎮高坪村、漿甲村,以自然景觀原貌為基礎對村容村貌進行升級改造,實現村莊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在不搞大拆大建方面,堅持將“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的理念貫穿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如茫蕩鎮寶珠村、王臺鎮溪后村重點保護歷史建筑,做到修舊如舊,充分展現當地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

12因地制宜,探索美麗鄉村建設的多重模式

強調指出:“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因此南平市建設美麗鄉村,還根據不同村莊具備的不同特點打造最合適的建設發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濃妝艷抹”“大拆大建”。

一是與造福工程相結合。延平區來舟鎮游地村原來受自然條件限制,存在“行路難、就業難、讀書難、就醫難、交流難、娶妻難”和“山邊民房溜方危險”的“六難一險”問題。村兩委與村民代表商議后,提出“借造福工程建新村,整村異地搬遷”的想法。經科學規劃設計,建成集環保綠化于一體、總投資1600多萬元、占地47畝、可融納177戶村民居住的造福工程。搬到新村后,村民就業有保障,小孩讀書有條件,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284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997元。二是與災后重建相結合。2010年“6?18”特大洪災過后,延平區確立了37個集中重建點,集中重建3448戶。太平鎮儒羅村作為災后重建村之一,堅持高標準規劃、設計、建設新村,完成多項工程建設項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14年被評為市級美麗鄉村示范點。三是c衛生整治相結合。政和縣松源村石圳自然村過去遍地垃圾,在松源村支委、婦代會主任袁云姬的帶領下,成立了由十個婦女組成“石圳美麗鄉村建設理事會”。學習借鑒村莊整治的先進經驗做法后,短時間內清理了堆積30多年的垃圾山,修復古井4口、古水渠1400多米,新建石砌溝渠5000平方米,并逐步形成“婦女黨員帶頭、建設理事會主導、村民共同參與”的美麗鄉村衛生整治模式。目前,石圳已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鄉村旅游業隨著環境整治不斷發展壯大。

13產業帶動,打開美麗鄉村建設的嶄新思路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建造山清水秀、路潔房美的新農村,更要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注重農村特色產業發展,通過產業帶動促進經濟發展,變“輸血”為“造血”。

目前,發展特色產業與重點項目也已成為南平市建設美麗鄉村重要途徑之一。松溪縣大力開展“七個一”工程,推進農村工作品牌化、特色化發展。祖墩鄉劉源村充分利用生態茶園優勢,堅持規劃先行,在龍源茶莊科學布局建設了停車場、休閑娛樂體驗館、農產品展示中心、百竹園、果蔬農場等功能區;同時,使用防腐木建成了部分棧道、觀景臺、觀景亭等設施,打造田園水岸景觀;此外,還在設計中融入文化元素,注明百竹園中各類竹種在古詩詞中的出處,提升文化品位。目前,劉源村已建成功能協調配套、要素完整、特色鮮明的生態茶旅線路,優美的田園風光讓冰心研究會會長、著名作家王炳根先生由衷地發出“松溪美鄉村,中國瓦爾登”的贊美。

2南平市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動下,南平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鄉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要取得長足發展,還需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21農民主體意識不強

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是主戰場,農民是主力軍。當前仍有一部分村民認為美麗鄉村建設政府必須一手包辦,對發揮自身主體作用建設美麗家園的認識缺位,工作中“上面急、下面望”的現象普遍存在。農民希望政府能夠將建設工作一攬子包到底,但全市共有1600多個行政村,若村民的主體作用不發揮、依賴思想不打破、等靠心態不消除,只靠政府的力量,美麗鄉村建設難以持續深入。

22鄉村建設特色不足

目前一部分村莊的建設缺乏“特色之美”。在建筑風格方面,有的棄土隨洋,只是簡單地以城市小區為樣板,將村莊建成小規模的“城市森林”,表面上看起來頗有成效,但展示不出閩北民居的特色、體現不了傳統文化的特征,留不住美麗鄉村的“鄉愁”。在產業發展方面,部分村莊經過改造提升后,環境面貌明顯改善,但經濟發展模式仍沒有轉變,后續發展比較困難。南平市農村土地、山林資源豐富,種養殖點多面廣,但特色農業的專業合作社覆蓋范圍小,運作不規范,農業龍頭企業產業鏈條短,帶動能力弱。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村莊沒有主導產業,沒有經濟支撐,鄉村宜居環境和持續發展難以保障。

23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三分建、七分管”,美麗鄉村建設既要重建設,也要重管護;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但有的地區對于美麗鄉村建設還停留在重建設輕管理的階段,滿足于“新房蓋好了、道路修好了、公園建好了”,在村容村貌的后續維護和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的發展提高等方面,尚未建立長效機制。在制定村規民約、建設精神文明等方面更是不足,村級組織尚未形成管理意識,村民尚未形成維護意識,“垃圾隨意倒、雜物亂堆放、家禽遍地養”等“臟亂差”現象出現回潮,甚至陷入“治理―反彈―再治理―再反彈”的怪圈。

3“十三五”期g加快推進南平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對策

“十三五”期間,南平市將實施鄉村建設“五個一”工程,著力打造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到2020年,形成100個“可看、可學、可推廣”的美麗鄉村示范村。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進一步轉變思想,創造特色,創新發展。

31政府牽頭,村民做主

村民才是村莊的主人,政府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是“服務員”而不是“包辦人”的角色,要繼續試行“以點帶面”“以獎代補”等政策,積極探索建立政府牽頭、專家參與、社會投入、村民做主的決策機制,從而真正讓村民的思想實現“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延平區西芹鎮高坪村后坪自然村,2013年美麗鄉村建設伊始,采取政府包攬的形式建設鄉村,規劃設計過于依賴專家意見,不注重村民的想法,導致工作推進難度大。2014年,通過認真總結、轉變思路、移交決定權,鼓勵村民參與前期規劃設計,村民的主人翁意識積極調動起來,干部工作干勁足,群眾參與熱情高,建設工作持續推動,井然有序。2015年,高坪村被評為福建省首批鄉村旅游特色村。

3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村莊在建設過程中要留住“鄉愁”,必須結合自身特色,培育地域之美、文化之美和產業之美。一要注重村落保護。把保護、傳承和利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堅決避免大拆大建,大搬大遷,盡可能以原有的村落形態和植被綠化,科學合理地進行本造,在改變鄉村舊面貌的同時還原農村“土”特色。順昌縣大干鎮來布村,依托千畝竹林,建成8千米長、25米寬的竹林漫道,打造射箭場、大圣迷宮、尋圣橋等游樂項目,既美化了鄉村風貌又發展了鄉村旅游,實現村落與自然的和諧,風光與產業的交融。二要注重產業提升。要加快推進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提檔升級,盡快形成農村特色產業,以品牌理念經營美麗鄉村,從而促進當地百姓增收致富。政和縣鐵山鎮東澗村,充分發揮土地平坦、交通方便的優勢,引進千畝花卉基地項目,通過“支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領村民創業增收,三年時間內人均收入翻番,東澗村也由有名的“無資產、無資源、無資金”的“三無村”變為美麗的花海新村。

篇2

關鍵詞:全域旅游;南寧市;建設路徑

隨著人民收入的增長,旅游已成為一項全民娛樂活動。據2016年廣西統計年鑒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南寧市接納國內游客數達8159.14萬人次,較上一年增長了18%,其旅游收入達729.93億元,較上一年增長24%。然而在物質生活逐漸充裕的今天,人民向往的更多是深刻的內涵和情懷,傳統的旅游景點模式面臨著新的挑戰,一種全新的旅游出行方式,正吸引著大眾的目光。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明確提出“要完善旅游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這是“全域旅游”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網將“全域旅游”列為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的12個新詞之一。

一、全域旅游概述

1.全域旅游的概念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這些社會資源包括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而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簡而言之就是相對傳統的景點旅游,全域旅游刻畫的是一種更高旅游需求、更優質旅游服務的樣貌,更能體現大眾對出行的向往。

2.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創建

從2016年起,國家旅游局開展了“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旨在推動旅游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促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構建旅游發展新格局。到目前為止,廣西被列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單位有19個,其中南寧市作為第二批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積極推進全域旅游的發展模式,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協調發展。

二、全域旅游詳解

1.“四個全面”特征

全域旅游的特征集中體現在“域”字上面,即全要素、全行業、全時空、全游客。全要素指在一定區域內充分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吸引游客的資源,來打造區域性景區。全行業將旅游發展與其他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通過多種產業交融協調,帶動本地區多元產業的發展。全時空即旅游業的發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為游客提供最舒心的服務。通俗來講,全游客不僅僅是外來地游客,也包含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全民參與發展本地旅游建設,在為游客提高服務質量的同時,自身的生活環境也將得以改善。

2.全域旅游核心意義

全域旅游的發展為社會各個方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對于本地居民來說,提供了新的就業崗位和機會,也為生活帶來了新鮮的樂趣,游客與客戶之間形成了一種親密關系,而不是單一客戶程度上的交流。對于游客來說,外出旅游可以享受身心的放松,體驗其他地區文化與態度,真正實現旅行的意義。對于投資商來說,提供了更多的項目投資機會,且會實現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標。對于政府而言,城市生態環境會得到改善,助長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城市形象得以提升。總體來說,全域旅游的發展思路,對城市全方面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有利于居民舒心、游客開心、企業動心和政府放心。

三、南寧市全域旅游發展經驗

目前南寧市旅游業發展非常迅速,主要得益于南寧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確領導。整體而言,南寧市旅游發展現狀較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市場秩序良好、旅游產品結構搭配合理,綜合效益較以往有較大提升。歸納其先進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針對全域旅游全時空的特征,南寧市形成了城鄉一體的空間格局。結合地域特點,整合利用各項旅游資源,包括民族文化類、山水農業類、節慶會展類等,打造出屬于地方特色的精品項目,形成了山水風光、休閑養生、東盟游覽等豐富品種的旅游路線。

2.南寧市積極推進“旅游+”產業融合,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依托農業基礎,以美麗南方等鄉村旅游區為示范,推進“旅游+農業”,來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產品;以百里邕江休閑帶為建設重點,同時發展龍母湖、龍門水都等重點項目,推進“旅游+水利”,來打造一批臨水休閑旅游產品;利用青秀山、大明山等良好的森林環境,完善山地森林養生保健設施,開發森林浴、食療、養生操、山地運動等養生保健項目,推進“旅游+林業”;通過南寧國際馬拉松比賽等精品體育賽事,推進“旅游+體育”,大力開發體育旅游新產品;發揚壯鄉文化、東盟關系等的優勢項目,推進“旅游+文化”,做文化體驗、商務會展旅游產品。

3.全民積極參與全域旅游的建設。南寧市區外的馬山、上林等縣鄉村旅游快速發展,農民熱情參與,對耕地實行旅游化開發,開展多項自營農家樂、自營民宿或出租經營等活動,盡可能利用其充分資源。與此同時,本地居民積極與外界公司企業合作實現對農村資源的現代化開發與利用。

四、全域旅游經濟建設路徑

1.建設創新的體制觀。設計旅游管理體制改革,理順旅游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的關系,實現部門整合與聯動,加強旅游部門與發改、財政、國土、環保、住建、規劃、城管、園林、交通、水利、農業、林業、商務、文化、扶貧等部門的聯系交流和配合。建立主要領導負總責、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切實把旅游業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努力突破限制新時代旅游發展的障礙,推動旅游業的全方位發展。

2.實現創新的產品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外出旅游所帶來的休閑舒適滿足度要求越來越高,旅游目的地產品勢必要進行創新。結合地區特色文化、生態環境,培養獨具風格、吸引大眾的度假、餐飲、節慶、運動類旅游品牌,建立全域旅游產品體系,全面推進旅游品牌多樣化創新化發展。注重景區的環境整治工作,嚴格實行旅游景區建設的環保審批,控制旅游景區的污染物排放,加大監管和污染處理力度,務必打造景區的綠色化、生態化發展。

3.發展創新的產業觀。全域旅游強調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不同行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在動態發展過程中實現旅游化升級,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產業發展,提高旅游業競爭力,進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4.培養創新的服務觀。全域旅游服務,更加注重服務的規模、氛圍、品質。因此,建立完整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定期培養和培訓旅游地服務人員素質,以營造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的氛圍,帶動全域旅游地軟實力發展,來吸引更多的人流量。

5.建立創新的營銷觀。旅游地政府實施全域旅游優惠政策,完善旅游法規條例,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場秩序;定期舉辦旅游項目投資貿易洽談會,吸引企業注入更多資金,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當然,全域旅游營銷,不僅僅是政府單方面的營銷推廣,還需要企業配合和自身產品創新構思,實現經濟效益最優化,當然也離不開居住地居民積極參與周邊旅游建設,以及游客即時地互動宣傳建立起良好的口碑等。總的來說,這是一場政府、企業、居民、游客“四位一體”的全民營銷。

參考文獻:

[1]吳玉龍.全域旅游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效[J].中國市場,2016(29):39-39.

[2]程蔚.全力推進黃山市“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的思考[J].安徽科技,2016(12):33-35.

[3]劉玉春,賈璐璐.全域旅游助推縣域經濟發展--以安徽省旌德縣為例[J].經濟研究參考,2015(37):97-101.

篇3

建設美麗鄉村,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升百姓生活品質、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舉措。在維吾爾傳統人居文化研究方面,更需要從課題研究的高度來重視,通過把握國內外研究現狀、選題意義、研究思路、基本觀點、基本內容、創新價值等環節逐一實現。以便更好地對維吾爾傳統人居文化和優秀的地方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這既是當前美麗鄉村建設在文化傳承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又是對村落傳統建筑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或遺存的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

維吾爾傳統村落;人居文化;研究綜述

多年以來,學界對新疆維吾爾族建筑、民居以及裝飾藝術進行了大量研究,成果卓著。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以前的研究已不能完全適應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對維吾爾傳統村落的傳承與更新需要借助于由多元因素構成的人居文化理論進行研究,以便于更科學合理,宜人宜居。

一、國內外研究的現狀評述

當前中國社會正經歷著一個城鄉巨變的過程,城鎮化問題也逐漸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對中國城鎮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不少學者從社會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和民俗學的角度進行了研究。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學者們開始對中國的城鎮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如工業化對城鎮化的影響(Kirkby,1985),又如從經濟的角度去研究中國城鎮化的發展(Marton,2000;Cook,2007)。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使得傳統村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人類學、社會學界遂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背景,試圖概括和總結中國傳統村落變遷的規律和模式。美國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RobertRedfield)在《農村社會與文化》(1956年)一書中提出在現代文明中,城市是“大傳統”,農村是“小傳統”,并且隨著文明的發展,農村會不可避免地被城市所蠶食和同化。之后保羅•奧利弗(PaulOliver)在著作《房屋與社會》(1960年)中提出了被人忽視的鄉土建筑不僅是當地而且還是其他地區建筑設計者創作靈感的源泉。可以看出從麥吉的城鄉一體化概念,到雷氏的地區性人居建筑文化研究,以及保羅的鄉土建筑與文化等,都是尊重不同地區文化而進行比較研究,注重對地區性整體共性特征的分析,重視鄉村人居環境中建筑的地位和價值。國內著名學者劉沛林(1998年)提出了建立系統的人居文化學的構想,認為真正的舒適宜人而又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的建設,必須有相應的人居文化思想作指導。院士王小東與其博士生宋輝(2013年)通過對新疆喀什老城改造與更新策略的回顧,發現在改造和更新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現狀環境和人文變遷,要在適應社會發展的同時,保留和重構城市整體風貌,使特色得以傳承,風貌得以重塑。新疆師范大學李群、李文浩等(2010年)在進行鄯善縣麻扎阿勒迪村規劃設計實踐時,認為生土民族建筑是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環保建筑,代表著新疆典型的土性文化,承載著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傳統文脈。閆飛(2012年)認為當前維吾爾族人居聚落"空間"模式已跨越了單純的建筑功能劃分,呈現出當地民族人居文化的演進,是區域性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各類因子的綜合體現。綜上所述,在新時期學者們開始從百姓人居生活方式的角度來研究農村現代化的問題,但多數學者都只是從國家宏觀的角度來研究,并未重點關注現代化過程中村落人居文化變遷的問題。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所以在目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要注重對百姓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人居文化等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基于此,本項目將以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為基礎,通過對維吾爾傳統村落的田野調查,深入剖析現代化進程中百姓在勞作模式、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等人居文化生活方面的變遷,最終提出符合現代化新疆建設的政策建議。

二、選題的意義

本選題從新時期維吾爾傳統村落變遷視角入手,借鑒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以田野研究來進一步加強對維吾爾傳統村落人居文化的了解,進而增加對新疆鄉土社會結構和地域文化的理解。雖然在城鎮化背景下關于古村落的保護和民俗生活方式有了不少研究,但有關現代化建設與維吾爾傳統村落人居文化的研究甚少,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在現代化與傳統村落人居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這也會為地方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制定和實施新時期建設時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三、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觀點

(一)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鋪墊性研究。主要陳述研究的背景、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田野調查概述等。

第二部分:維吾爾居民生產生活方式變遷。通過各個角度考察在現代生活中維吾爾傳統村落百姓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變遷,其中主要包括在家務農、進程務工、農村幫工和換工習俗的變遷等問題的分析。

第三部分:維吾爾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建設方式變遷。主要是通過田野調查資料來展示,維吾爾傳統村落所處的環境、民居建筑材料、建筑形態、裝飾藝術特色、營造方式、民俗文化等的變遷等等。主要目的在于探討新時期維吾爾傳統村落人居文化的變遷的原因以及對現實生活的影響,為充分了解村落人居文化變遷對于現代化建設的意義,需要以多個維吾爾傳統村落為“點”,勾連成“面”來考察更廣泛的區域,從而在更為全面而深入的個案研究基礎上形成科學理論。

第四部分:新時期人居環境建設中精神需求的變遷。通過對維吾爾傳統村落里民間游戲娛樂習俗和習俗的田野調查,分析新時期人居環境建設對百姓精神需求和文化認同的影響,并提出對策。

(二)研究思路

本課題主要以新時期維吾爾傳統村落為研究對象,需要在田野作業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成果進行理論思考,與原有研究結論進行對話。從問題導向、理論與實踐發展導向入手,結合國內外相關理論,界定出維吾爾族村落人居文化概念及內涵;從目標導向和人居文化要素把握入手,對維吾爾族傳統村落現狀進行分析,運用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法,結合國內外人居文化相關理論進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通過著作研讀和文獻檢索,查閱并認識己有的相關理論和歷史文獻資料,對其進行系統性梳理,從而明確合理地界定概念,解析其內涵,把握課題研究整體性,保證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

2.調查研究。采用文化人類學的視野及方法,通過實地考察、參與考察、背景分析等方法,研究各地村民的行為模式,重點分析傳統村落形成背景、形式、特征,傳統民居文化及其本質。明確維吾爾傳統村落人居文化變遷的內外因素及趨勢。

3.多科學交叉綜合分析。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從多學科,多角度分析村落發展現狀,以研究目標導向和人居環境要素把握入手,運用社會學、民族學、設計學、建筑學等進行交叉綜合研究,對維吾爾傳統村落人居文化變遷進行理論探討,科學合理地提出建議和對策。

(四)主要觀點

1.維吾爾傳統村落在其生產生活方式上具有一定的民俗規約性和社會秩序,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百姓賴以生存的土地,在實行租賃、承包等方式不斷進行流轉,因此百姓的勞作模式發生了巨變,百姓在失去土地之后,通過打工和制作手工藝品維持生活,傳統村落里百姓之間的幫工和換工習俗也逐漸被物質化了。

2.新型城鎮化是國家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運用多學科交叉綜合分析與研究,使方法更科學,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創新性,為建設穩定、和諧、繁榮的現代化新疆做出應有貢獻。

四、預期價值:本課題理論創新程度或實際應用價值

(一)理論創新

1.對維吾爾傳統村落人居文化現狀進行實地調研,運用交叉學科綜合研究法對深層原因進行剖析,判斷未來發展趨勢,探討推動新時期維吾爾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建設發展的實施策略與建議。

2.拓展學術研究的空間,為新疆建設具有現代地域民族特色的人居環境提供創新性理論基礎。

(二)應用價值

1.以理論研究為基礎,結合現代化建設中的比較有特點的維吾爾傳統村落進行實證研究,探索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2.為避免維吾爾傳統村落人居文化生態破壞、發展趨同、場所精神缺失現象提供參考解決方案。

總之,對維吾爾傳統村落人居文化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需要研究工作者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學院南疆住村工作組同志兩年多以來的工作、生活、調研等對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客觀、科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者:王小冬 單位:昌吉學院

參考文獻:

[1]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美)凱文•林奇,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1.

[3]陳震東.新疆民居[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美)阿莫斯•拉普波特.文化特性與建筑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5]秦紅增.鄉土變遷與重塑[M].商務印書館,2012.

[6]楊公衛.村落終結與鄉土重建[M].民族出版社,2012.

[7]左理.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城鎮化問題研究[M].華夏出版社,2002.

[8]折曉葉.村莊的再造:一個超級村莊的社會變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9]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M].三聯書店,1997.

[10]樊傳庚.新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11]李安寧.新疆民族民間美術[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2]李群.新疆生土民居[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13]周慶華.黃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4]新疆新型城鎮化專題調研組.牛汝極.新疆“環塔”區域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挑戰與出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0(12).

[15]安瓦爾•買買提明.推進新疆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探索[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3(11).

[16]李群.土性文化——新疆鄯善縣麻扎村生土建筑景觀規劃設計解析[J].裝飾,2010(03).

篇4

關鍵詞:世界城市;日本;揚州;精致;優質生活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ities. Some major cities in China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orld city . in this paper,take Tokyo and Kyoto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of the world cities in japan. The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quality of life is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s cities.the way to famous city in the world for Yangzhou need to learn advanced practices , to adopt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not only in the residential, transportation,but also in terms of legal,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 and so on.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suitable for business and life.

Key words:World cities;Japan;Yangzhou;Exquisite;Quality of Life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12-17-(8)

地理大發現、產業革命及市場經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國家、世界觀念和生活方式,世界經濟、世界城市應運而生。“世界城市”的概念為蘇格蘭學者格迪斯(P.Geddes)1915年《演化的城市》一書中首次正式提出,他把產業革命后的倫敦稱作世界城市,因其產業技術領導著世界。在二戰后西方工業國的信息化、城市化、國際化為特征的社會變遷中,城市對于地域、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影響日益擴大。城市之間的經濟網絡開始主宰全球經濟命脈,出現了一批在空間權力上超越國家范圍、在世界經濟中發揮指揮和控制作用的全球城市。國外研究者對之有不同的稱呼,如首要城市(primate cities)、世界城市(world cities)、全球城市(global cities)、國際城市(international cities)、巨大城市(mega-cities)等。相關研究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八、九十年代增多,迄今為止西方關于世界城市的研究主要有五大學說:一是約翰·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說,二是強調生產作用的薩森學說,三是強調創意資本作用的弗羅里達學說,四是強調“流動空間”的卡斯特爾學說,五是強調區域作用的司科特學說。本文論述日本的世界城市建設之路,并以揚州為例提出中國的世界城市建設路徑。

1 對“世界城市”循名責實

早在霍爾(Peter Hall)1966年的《世界城市》書中,就把東京與倫敦、巴黎、莫斯科、紐約并列為世界城市,因為它們是全球意義的政治、商業、文化輿論中心,專業人才和勞動者集聚的中心。但是東京的世界城市地位并非有意識追求的結果。在被學界認為是世界城市的時候,東京自身尚未意識到,正如日本“經濟大國”地位也是首先由歐美學者議論起來的那樣。所以,東京都自1980年代初開始,有意識地以紐約、倫敦為榜樣,要建設成為世界城市。1986年日本國土廳發表的《第四次全國綜合開發規劃》、《東京都第二個長期規劃》中都明確提出了東京“世界城市”的目標。當時人們認識的“世界城市”是指國際金融中心。1990年東京都的“第三次長期規劃”中,首次正式表明“樹立東京與紐約、倫敦并列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成為世界經濟的據點”的奮斗目標。但不久社會觀念發生了改變。1990年在倫敦召開的關于世界城市的國際會議提出,世界城市不僅要具備國際金融功能,還要從生活的豐富性、雇用機會而且特別是人的居住空間這一城市本來的立場考慮。此后,日本社會觀點主流也跟著轉變,認為世界城市是指不僅在經濟方面,而且在生活、文化方面領導世界的城市。東京都都市計劃局編著的《東京都市白書91》提出,東京要像紐約、倫敦那樣成為各個民族、文化、收入的人們能夠共同工作、生活的場所。從生活品質的角度看待“世界城市”,認為城市概念中沒有必要特地稱為“世界城市”。有人提出徑直叫做“國際城市”更好懂。因此1995年《東京計劃95》指出,城市本來是為了人們實現幸福和生活豐富而建造的,建造城市的本來目的不是為了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世界經濟據點”。東京的目標是“為了實現富裕、高品質生活,搞活經濟、改造城市,提高東京的活力。”[1]并且明確了搞活經濟、改造城市是手段,富裕、高品質生活是目的。1995年前后世界上一些著名城市相繼提出類似的奮斗目標,紐約是“容易生活的優質都市”,倫敦提出“提高生活質量”,舊金山以“改善作為生活場所的城市功能”為目標,瑞典城市建設指向“輕松的日常生活”。

1980年代末,我國明確提出要在全球競爭中掌握主動權,打造中國的國際城市和世界城市。1990年代一度有40多個城市提出在10至20年內建成國際城市的目標。新世紀以來,我國北京、上海等提出了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2005年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明確,到2020年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國際城市地位、到2050年左右進入世界城市行列。2008年在國務院關于長三角、珠三角的迄2020年的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都提出了把上海和珠三角地區建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城市或者大都市圈的奮斗目標。作為國家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揚州,2012年6月表明了邁向“世界名城”的雄心壯志。其實,“國際城市”、“世界城市”、“世界名城”等詞語,本來是城市研究者在比較研究中提出的用于陳述的概念。最初一批被認為符合某個定義的城市,并非在先確立“××城市”的概念后建成的。同發達國家極少談論而在中國等后發追趕型國家“現代化”成為輿論和學界的熱門話題一樣,我國提出建設世界城市、世界名城的目標,將成為促進城市建設各項工作向世界先進水平靠齊的重要動力,但實際上一般而言,一座城市總是難以按計劃建成某種類型的城市。“世界城市”或“世界名城”同任何名詞一樣,學界和實務工作者的認識是豐富多樣、見仁見智的,并無統一標準。從世界現狀看,各國城市追求的共同目標實質是優質的生活環境、高質量生活水準。揚州要建設的世界名城,比起確立一套指標體系然后逐項對照奮斗來,更重要的是把城市建設和管理提高到世界領先水平。

2 利用一切資源服務城市發展

2.1 “利用”的理念

人類同一切生物一樣,生活在世界上首先和主要的任務是滿足自己的欲望。這雖然是簡單而普遍的客觀事實,但是歷史上在許多文化中對于人的自利性持批判態度,甚至設計出一套制度來遏制人欲的滿足。古代中國的圣賢們孜孜以求“存天理滅人欲”,把人欲視作洪水猛獸般邪惡,社會精英們極少致力于衣食住行的改良,社會交往中以萬事不求人為榮。歐洲近代以來領先世界的進步源泉是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人們利用自己的體力智力追求幸福得到肯定和鼓勵。啟蒙運動解放了人的潛能,促發了后來的科學革命、產業革命和政治革命。倫敦被視為最早的世界城市,正是以它在世界范圍內利用資源為特征:非洲的人力、美洲的原料、東歐的市場都被英國人利用起來了,以倫敦為中心組織運輸和生產、銷售。可以說,一部資本主義發展史,就是資本家對于全球資源的利用史,離開海外貿易就無法想象近代產業的發展。如今,“利用”成為先進國家的普遍理念,土地、勞力、原材料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一些領域狹小、人口有限、資源貧乏的小國或地區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和香港等,由于善于利用全球資源組織生產和服務,迅速躋身先進行列。

2.2 日本對于文化遺產和外部資源的利用

作為后來居上的現代化典型,日本在利用世界資源發展自己方面做得很充分,傳統和外來的兼收并蓄。世界文化名城京都可以作為代表。京都是日本著名的古都,傳統文化集中的城市,它是日本佛教中心、神道圣地,全市有佛教寺廟1500多所、神社200余座。古代文化遺產占日本全國的15%左右,有17處古跡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被稱為“真正的日本”,現在正致力打造成為世界文化交流中心。

對于文化財產的保護,除了常規法律外,京都市目前的措施有:(1)未來遺產運動。老齡化、城市化導致鄉村人口過疏,無形文化后繼乏人,經濟開發等造成原生態自然的消失,使地方的文化和自然瀕臨危機。“未來遺產運動”是把悠久歷史與傳統基礎上培育起來的豐富的地方文化、自然遺產遺傳給百年后的孩子們的運動。活動內容包括修復古建筑、疏浚河道、保護古村落原貌、保存鐵道等產業化遺跡等。(2)以現代技術保存傳統文化資料。為了把寶貴的傳統與文化傳諸后世,行政機關、大學、研究機構等各種團體,把與京都相關的各種材料以數字技術進行記錄、保存。把京都收藏的名畫,還有桂離宮、修學院離宮等非公開設施,以數字影像、電影等手段進行介紹和解讀。把木匠、瓦匠、鐵匠、石匠、漆器、草席、竹籬的工藝技術、勞動過程全部記錄了下來。現在已經完成的有近代建筑、工匠、祭祀、街道、河川、無形民俗文化財的拍攝制作,專門建立了京都大學電子圖書館收藏它們。市民可以借看、可以購買,互聯網上可以下載。

在妥善保存、利用古代文化遺產的同時,京都大力推進國際化。1995年公布了《京都國際化規劃》,國際化的重點在于促進市民的國際理解、民間國際活動,建設向世界開放的地方社會,培育作為地球社會一員的京都府與市民。1996年建成“京都國際中心”作為推行國際化事業的主要機構。中心舉辦的活動有開設關于支援外國兒童和家長的研討班,面向市民舉辦關于國際理解的研討會,對于府內團體的國際合作活動進行廣泛介紹宣傳等。(圖1)京都府還向本地居住的外國人寄送日英雙語版的報紙(每年4期),每月發行電子雜志,通過網站發送京都的信息。采取多種措施,幫助在京都居住的外國人安心、便利地生活,例如提供英、中、韓等多語種的生活咨詢,開辦初級日語入門培訓,多語種信息,對于母語為非日語的兒童進行學校生活指導,舉辦多種活動增加留學生與本地居民的接觸機會。

京都保護文化遺產,是為了滿足當代人的精神需求,帶動旅游業、教育事業發展;積極推進國際化,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增強社會活力,提高在國際上的發言權。實際上,一部日本歷史就是對于海外文化利用史。古代吸收中國文化,近代以來大力吸收歐美文化,利用先進者的知識技能發展自己。當今日本的海外投資、貿易、留學都規模巨大,經歷過二戰中的一意孤行及其毀滅性失敗、戰后高速發展的日本,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安全、繁榮離不開國際協調。

2.3 揚州如何利用世界資源

2.3.1 觀念變革的必要

著名的美國社會學家和未來學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說過“一個人的目的決定了他注意的中心”。[2]中外歷史和現實證明,思想觀念決定生活方式和形態。揚州要建設世界名城,首先必須用現代世界通行的觀念去看待一切,即價值觀首先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與國際接軌。同其他歷史文化名城一樣,揚州不但地面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古跡名勝、地下有豐富的遺址墓葬等有形的文物資源,還有傳承久遠且至今仍然活著的傳說、工藝、風俗習慣、生活觀念等無形遺產。有形的遺產基本都可作為旅游、教育資源利用。無形遺產中,有些具有永恒價值例如勤勞、節儉、仁愛應該繼承和發揚,而有些習俗和觀念需要與時俱進地揚棄或改良,例如得過且過、依賴圣君明主、馬虎、自給自足等。

2.3.2 利用世界資源建設世界名城

中國城市要建設世界城市,揚州要建設世界名城,必須善于利用全世界的各種資源。迄今為止中國各項事業取得的發展,主要是以本國廉價勞動力、土地、原材料與國外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結合,加上修改了很多束縛人們生產經營積極性的法律制度,積極與國際接軌導入市場體制的結果。江蘇省地處我國沿海地區的中部,有大片平原,水網密布,鄰近上海,優越的地理環境加上人民勤勞好學的文化傳統,歷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較好的地區。最近若干年來江蘇吸引的外資約占我國的四分之一,是江蘇經濟發展能夠走在全國前列的重要源泉。

國內和國際形勢處于劇烈而深刻的變化中。前30年的對外開放,使中國基本完成了工業化、積累了相當的財力基礎,但是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我國所處的低端制造業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目前的社會老齡化也使廉價勞動力資源減少、勞動成本上升,所以國際資本向東南亞、南亞、拉美轉移,那種簡單模仿、大量制造而資源能源高消耗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持續。學術界和政府高層倡導多年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根本原因就在于此。運輸條件對于地方經濟和城市發展十分重要,歷史上揚州城市的興衰也證明這點。隋唐以后直至晚清,揚州的繁榮跟長江和大運河密不可分,近代以來大運河湮塞和津浦鐵路、海運的興起,使揚州失去了便利的運輸條件,鐵路沿線城市發展起來,揚州的發展就相對落后了。改革開放以來,揚州跟全國一樣,城鄉面貌發生根本改觀。尤其進入新世紀以來,交通基礎設施突飛猛進,高速公路、跨江大橋、鐵路、民航機場相繼建成使用,為揚州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條件。但是,必須清醒認識到,像便利的運輸系統這類工業化大生產所必需的物質條件,揚州以外的許多城市都具備,特別在長江三角洲這片地域內,不僅有上海、南京、杭州這樣的特大城市,還有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成長很快的同類城市。揚州要在與周邊城市的激烈競爭中勝出,在比較各地的優劣形勢下,結合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揚州可以軟的方面為突破口,錯位競爭形成比較優勢。比如,在利用海外市場方面,過去國內企業只是接受外商的來料加工、來樣訂貨等,成為跨國公司的加工車間而已,產品的開發設計、銷售這些價值鏈條中利潤最大的環節都由外商掌控。今后要鼓勵本土企業主動走向海外,自主開拓海外市場。如果揚州有一大批跨國公司駐扎,成為貨物、金融、信息、人才的國際集散地,揚州就成了國際城市。在利用海外資源方面,要把重視利用技術、資金轉變為重視利用人力資源,而且利用海外智力需要從制造業、酒店管理等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例如城市規劃和管理、教育、醫療、金融、新聞出版、研究開發等。

當然,利用海外資源首先需要本地社會解放思想,積極主動適應時代變化,例如轉變以官位獨尊的社會意識,平等尊重社會分工,在珍惜市民的勤勞節儉這些有利于財富創造和積累的傳統精神的同時,培養和尊重市民的主人公精神,以激發他們智力的充分施展,形成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輿論氛圍。大政府小社會的狀態逐步向小政府大社會方向轉變,政府作用止于提供公共服務,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通過自由競爭激發社會各界的創造力。以市民和企業為事業主體,行政機關輔助行業協會等公民組織制訂規則、維持秩序,培育自我發育、自我管理的公民社會。這方面,媒體應該走在前頭,因為輿論在塑造社會價值觀方面具有關鍵作用。

3 提供和創造普世價值

世界城市或者世界名城,都是至少在某個或者多個方面具備影響世界的因素。在多種種族、文化、宗教的世界,唯有超越差異的普世價值才能吸引所有人。世界城市的成功因素有多種,本文無法面面俱到涉及,但以下三點是共同的,也是揚州建設世界名城的必需內容:

3.1 一流的創業就業環境

跨國公司總部集中、移民眾多是世界城市的特征。目前中國一些特大城市開始認識到總部經濟的價值,都在積極吸引大公司總部進駐。現代社會財富快速增長,依賴于把資金、勞動力、原材料、市場組織起來循環的企業制度。一個城市具備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環境,就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城市經濟就充滿活力。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硬件方面有土地、交通運輸、通訊、水力電力等,軟件方面則有透明公正的法律、金融、會計、媒體、人才等。戰后日本利用美國的扶持,先是引進技術消化吸收,通過工業化大生產以低價優質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在與世界交流日益深入過程中,不斷按照國際標準改變國內的制度,到1980年代基本達到與歐美同一標準的社會環境,加上巨額的外貿順差和對外投資,日本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東京匯聚了最多的外國銀行,各大銀行24小時不間斷營業,成為與紐約、倫敦并列的國際金融中心。東京因建設了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政治經濟體制,培育了企業發展的良好土壤,吸引眾多跨國公司駐扎而成為了對世界經濟有重要影響的世界城市。中國城市在這方面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如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勞動力市場、社會保障制度,法律、會計、廣告等生產業等。

包括揚州在內的中國沿海城市,經過開放以來30多年的建設,交通運輸、通訊等硬件設施已經大大縮小了與先進國家的差距,高檔酒店等旅游設施跟世界同步了。今后在繼續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應該著重提高適于創業就業的軟環境,例如行政的規范高效、對個人和企業的私有財產和知識產權的保護、對于自由競爭秩序的維護等。

3.2 舒適的生活環境

對于外國留學生和移民勞動力、旅游者等吸引力是世界城市的特征之一。東京不僅有眾多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可以學習知識,較多的工作機會能夠獲得較好的勞動報酬,而且居住舒適、生活便利也是吸引企業和勞動者的重要因素。

從交通運輸看,東京雖然規模龐大、人口眾多但交通暢達有序,很少擁堵。(圖2)以軌道為主的公交發達,市內任何一點步行不超過10分鐘必有地鐵、電車、公交車站。交通工具準時、乘客秩序井然,在列車進站前數分鐘抵達站臺就行,無須長時間等候,因此車站沒有我國這樣龐大的候車廳,地方火車站基本沒有候車處。我國一些大城市近年來由于家庭汽車迅速增加和道路建設不匹配,擁堵成為影響生產和生活的嚴重問題。根據2009年9月一份抽樣調查,北京市居民平均每月由于道路擁堵產生的經濟成本為北京335.6元,如果按照就業人員計算,全年擁堵成本達到505.4539億元。盡管缺乏詳細的統計,全國城市因交通擁堵造成的經濟損失十分驚人。從居住舒適度看,2008年東京都中心23區平均每套住宅有3.25個居室,其中私有住宅平均有4.45個居室。住宅總數中獨棟占24.23%,公寓等集合住宅也以4層以下為主,5層以上的只占極少部分。(圖3)中國2009年全國城鎮存量住宅中獨棟占3.5%,在35個大中城市獨棟住宅僅占1.0%。[3]從居住質量看,獨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優劣不言而明,東京人居住條件比中國城市好。住宅形態不同使城市人口密度差異巨大,中國約為日本的兩倍。我國城市人口過密導致醫療、教育、交通、商業等長期供不應求,到處摩肩接踵,嚴重影響了城市生活的舒適度。

歷史上揚州的繁榮,不僅得益于長江和大運河這兩大黃金水道,也得益于飲食、園林、寺廟、市場、青樓等多樣化的生活環境。現代揚州由于基本都是平房的古城區保護得很好,避免了許多中國大城市因人口過密帶來的城市病,傳統文化得到珍惜和利用,現代商業也發展得不錯,城市建設和管理上在國內同類城市中處于先進行列,為企業和居民創造了較好的事業和生活環境。今后應該對照國際標準,各項事業更上一層樓。

3.3 普世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世界名城,無論綜合性的中心還是某個方面例如宗教、旅游、文化而馳名世界的城市,既表現為對各國人員、資金的吸引力,也表現為因某種產品或服務對世界的影響力。這種吸引力、影響力是目前學界熱議的軟實力的本質。所謂普世的產品和服務,指產品和服務能夠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普遍接受和喜歡,能夠通行天下。如日本的汽車、電子產品暢銷全球,因為它們能夠滿足所有民族和國家的運輸、信息傳播、視聽娛樂的需要。

普世價值的第一層含義,是指文化的價值不僅為歷來的文人雅士這類小眾所欣賞,還為占社會多數的大眾所認同、接受、傳承,即雅俗共賞。傳統中國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貧富、貴賤等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涇渭分明很少交集,缺少公共空間。飲食是人類生活第一需要,因地理環境、宗教觀念等不同世界飲食種類豐富多樣。滿漢全席只能局限于王府貴族的宴會上,日本人安騰百福研制出的方便面由于能夠長久存放、便于攜帶運輸、價格便宜、食用方便,自1958年8月賣出第一包以來,如今已經普及全球。2011年共售出982億包,中國市場約占全球消費量的一半。[4]又如服裝,在從棉花種植到衣服制作全是手工作業的時代,只有極少數人能夠保證數量和質量的充足。種植園、機器紡織、自由交易的市場體制帶來的高效生產、銷售,使大眾輕易置辦、更新服裝成了可能。揚州精美的園林、盆景、飲食、建筑等,過去主要是富商和文人們欣賞玩樂的對象,要想讓它們走向世界,就要與百姓日用結合起來,從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走進億萬家庭,通過標準化和產業化降低成本,滿足更多人的享受追求。目前“揚州炒飯”的標準化就是一種讓揚州飲食真正國際化的有益嘗試。

普世價值的第二層含義,是指物質和精神的享受不僅為中國人所有,而能夠擴大到不同文化的世界各國。中國的飲食在世界上很受歡迎,開餐館成為國人在海外謀生的常用手段。維揚菜是揚州傳統文化的內容之一,但傳統菜肴以材料、刀工、烹飪技術的講究,以成品的色香味體現精致,而現代人們考究健康和營養,以低鹽、低糖、少油為尚。這是隨著知識的增長而來的觀念改變。維揚菜烹飪方法如果不能適應這種社會觀念的轉變,就難以走出家鄉、走出國門傳播到天下。同時,傳統烹飪全是人工作業,成品質量依賴廚師的個人經驗和知識,無法大批量生產和銷售,難以為外國人分享。必須像方便面那樣經過產業化改造,才能形成規模經濟。揚州自然和文化遺產豐富,要讓傳統遺產為沒有經過中國文化熏染的各國人民喜愛和接受,必須發掘文化遺產中具有普及價值的元素,以現代科技手段、經營方式改造它、提升它。從城市文化來說,飲食、娛樂、商品和服務的多元化才能吸引天性嗜好千差萬別的人。維揚菜是中國著名的菜系之一,但如果揚州成為維揚菜一統天下,外來旅游者沒有其他選擇,就會削弱城市的吸引力。揚州傳統商業街的東關街既有茶店又有了咖啡店,賓館酒店既有現代鋼筋混凝土的高樓,也有長樂客棧這樣的古典建筑,這是可喜的現象。這方面值得總結提高,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提出的多樣性是支撐城市文明的基礎、也是城市規劃最重要的問題的觀點,[5]早已得到城市規劃界的絕大多數人的認同。總之,選擇的多樣化是世界名城的必備要素。

4 以世界為參照系

揚州學者王虎華先生列出了“喜歡揚州的10個理由”,從自然風景到人工建筑、產品,從美女到生活方式等。[6]揚州具有豐富的文化,不同的人可以列出另外不同的喜歡揚州的理由。各個不同生存狀態的族群都有與自己相應的生活哲學。在按照生產力或者精神狀態的發展程度劃分不同等級的世界上,不甘人后是中國人奮發有為的精神動力。聞名世界以體驗在地球上的存在感,是構成我們生存意義的重要一環。但世界城市或世界名城建設目標,當然不止于僅僅名揚天下、廣為人知。世界名城建設目的是促進城市進一步開放,增加與世界的交流和合作,以此獲得發展自己所需的各種資源,本質是提高城市的生活水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日本的世界城市發展歷程得出的經驗主要有下列兩點:

4.1 以先進國為榜樣

日本之所以能夠成為西方之外第一個完成工業化、現代化的國家,人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分析研究,但根本原因是作為民族性格的好學和善學,“留學生”一詞就是日本創造的(始于唐代派人來中國求學)。[7]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1960年以前東京每棟建筑旁放置一個木制或水泥制的簡易垃圾箱,市內23個區共有180萬個,每天環衛工人挨家挨戶從垃圾箱下口扒出垃圾裝上手推車清運。在為迎接1964年東京奧運會而進行的大規模城市改造中,東京按照外國人看起來“不丑”為標準,1958年用汽車代替手推車,1961年開始改變垃圾收集和清運方法,1963年徹底完成。這被稱作“文化革命”。[8]清潔衛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內容,整理、整頓、清潔也是生產力成為日本許多企業的經營理念,還有機構專門研究和推廣“整理學”。愛好清潔是日本游客贏得世界旅游組織好評的重要內容。在一家美國網絡旅行社向世界各國賓館管理者所作的旅客印象調查中,日本人2007—2009年連續三年被選為最佳旅游者。理由是“遵守當地習俗”、“禮貌”、“房間干凈”、“在賓館不喧嚷”、“抱怨少”。[9]一項1996年對在新加坡、香港、上海、臺北、首爾5個城市的日本企業職員進行的 “東京魅力所在”調查顯示,東京在城市社會的質量、高度先進性、經濟這三個方面得到肯定最多。城市社會質量是指秩序良好、美觀清潔、環境舒適。日本能夠從后進者迅速趕超先進者,重要原因在于事事以先進者為參照系確立自己奮斗目標。1958~1978年間持續觀察和研究日本的美國社會學家佛格爾(Ezra F.Vogel)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的兩部著作《日本第一》(1979)和《日本的成功與美國的復興——再論日本第一》(1984),都著重論述了日本的學習曲線。日本教育普及,報刊書籍出版發行量巨大,從政治家到市民到世界各國參觀訪問,回國后都會討論改善自己事業的途徑,從產業技術到教育制度、三權分立的體制,全面學習吸收采用,自近代以來很快縮短與先進者的差距,成為發展最快的國家。

我們在建設世界城市或世界名城過程中,在各個領域明確追趕目標,利用外國現成經驗,將節省自己摸索試驗的時間和成本,形成后發優勢,實現盡快趕超。我國學習外國時最大的障礙可能是意識問題,比如認為外國情況特殊,我們學不了;或者認為中國國情不同,不能學。佛格爾希望美國人學習日本,“不會以‘美國方式’為藉口保存過去模糊、不良的遺跡而沾沾自喜;可以作必需的調適,那怕這些做法對傳統的智慧是一種大膽的違抗,并且需要向從不被我們視為顧問的人學習”。[10]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制造業、酒店等旅游業方面采用國際標準,產業技術和管理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今后應該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新聞出版、城市規劃和管理等各個方面采用國際通行規則,才能與世界找到共同語言,盡快縮短差距。

4.2 學習先進要抓住本質,世界城市的本質是高水平

世界名城有多種類型,華盛頓、布魯塞爾是國際政治中心,耶路撒冷、麥加是國際宗教中心,維也納、雅典等文化活動聞名于世,底特律、豐田等制造業知名,紐約、東京、倫敦、巴黎則以規模大、綜合能力強成為世界城市。表達城市的世界性、國際性的名詞有多種,都是學者適應研究需要根據城市性質、功能等提出的。作為追趕型發展中國家和城市,樹立“世界城市”“國際城市”之類明確目標、研究出一套指標體系,然后為之奮斗,確實有助于促進各項事業加快發展甚至計日程功。但城市奮斗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城市自身的發展和提高,而不是被人看成怎樣,或要符合某個指標。

我國傳統觀念以大為美,近代以來國際競爭中無論軍事還是經濟上大國不敵小國的例子很多,說明競爭力決定國家的存亡興衰,簡單的規模龐大沒有實在意義。當代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存在不少東施效顰般的學習,以為沒有高樓大廈就不是現代化、就不像城市。其實,正如日本著名經濟學家大內兵衛所說的“城市的價值并不在于人口的多少和樓房的高低,而在于美麗的公園、方便的交通、充足的住宅、寬敞的道路,能使每個市民心情愉快工作的生活空間”。[11]當今揚州的世界名城建設,不是為了被部分人認可或者被某個機構授予某種稱號,根本宗旨是提高城市規劃和建設水平,使在揚州的居民、來往揚州的旅客享受世界級的城市環境,使城市宜居宜業、具備優良生活質量而聞名于世。揚州提出不與其他城市攀比城市規模、高樓、洋氣,建設精致揚州,是務實的體現,抓住了發展的本質。沒有制造品、學術到公司、國家的組織精致,就不會產生競爭力。精致精神是邁向現代化的中國最需要的,因為許多情況下中國產品和服務不夠精致,倒不是缺乏能力,而是沒有追求精致的意識。如果能夠把“精致揚州”的理念從黨政領導、媒體等普及到廣大市民,從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理念普及到日用產品和服務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精致成為市民生活哲學的內容,那么一定會帶動揚州各項事業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的大幅提升。而且,必須意識到迄今為止人們對于揚州的認識和評價,一般都是基于與過去、與國內同等規模或級別的城市比較而言的,以世界名城為目標的揚州,今后當然應該以全球為參照系,追求精致達到世界最高級水平,揚州也就成了世界名城。

參考文獻:

[1] 青山·侑.東京都市論[M].東京:かんき出版,2003:22-24.

[2] 丹尼爾·貝爾.后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序[M].高銛,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20.

[3] 周建高.我國城市人口過密很不經濟[N].中國經濟導報,2012-10-16(B01).

[4] 中國食品-食品資訊-食品伙伴網:世界方便面協會.全球去年售出982億包方便面[EB/OL].,2012-10-17.

[5] 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M].金衡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144.

[6] 王虎華.喜歡揚州的10個理由[J].中國名城·揚州專刊,2012,(1).

[7] 周建高.日本人善學性格分析[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121-135.

[8] 御廚·貴.東京[M].東京:読売新聞社,1996:119-124.

[9] インタービジョン21.世界に誇る日本のすごいチカラ[M].東京:三笠書房,201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