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專業知識范文
時間:2023-12-13 17:51: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聞傳播學專業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針對國內普遍存在的影視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在總結分析國內高校在影視實驗教學中的經驗,根據自身條件和環境,提出了新聞傳播學專業影視實驗教學的改革創新之路的具體方案要點,并分析指出這是一條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影視教學實驗教學改革創新影視類課程是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設置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考察現有的新聞傳播學課程體系設計和實際教學效果,在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大學生中能夠通過有限時間的學校學習掌握較高的影視制作技巧并且具備靈活動手能力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這種影視教學中的“眼高手低”和“紙上談兵”的現象,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性。根據著名影視教育專家周星教授的研究,在全國600多個影視專業教學點中,有相當一部分院校在影視實踐教學中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影響了整個影視專業教學的質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影視實驗教學已經成為影視教學的“短板”,正確面對影視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并切實加以解決,迫在眉睫。一、當前新聞傳播學專業影視實驗教學的現狀分析根據全國影視教育實驗教學學術研討會和同行交流的實際情況看,當前影視實驗教學依然存在一些“老大難”問題。例如,一種典型看法認為當前影視實驗教學中存在三個方面主要問題:一是實驗室設備缺乏,二是實驗設計落后,三是實驗教學管理滯后。有些高校的實驗室建設雖然有一定的投入,但在開放實驗室方面卻有各種限制,以至實驗設備無法發揮效益,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還有就是傳統的影視實驗教學中存在“重共性訓練,輕個性培養;重模仿,輕創新”等問題。以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為例,可以發現目前影視實驗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有三點。第一,實驗設備總體不足,難以開展豐富多樣的實驗教學。影視是一個設備建設投入高、實驗運轉費用高的雙高學科。一個完整的影視制作流程包括攝影攝像、演播室現場錄制、畫面編輯、聲音錄制、制作合成等等。目前文化傳播學院實驗室盡管有一定的財政投入積累,但現有設備依然顯得相對簡單和落后。在這種狀況下,學生只能通過觀摩和理論講解來代替部分實驗,學生很難真正掌握影視專業技能。現有的影視攝像和畫面編輯實驗設備,只能開展演示實驗和簡單的設備操作實驗,難以普遍開展影視藝術創作創新實驗和綜合應用。第二,實驗設備總體利用率不高,實驗設計落后。現有的影視設備的總體利用率不高,有不少新進設備閑置,沒有充分挖掘其教學潛能,實在可惜。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高水平、貼近實戰的實驗設計特別匱乏,整個實驗設計水平落后。從全國高校范圍看,目前還缺乏真正原創的、權威的影視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教學計劃和實驗教學指導書。在具體的實驗設計中,操作性、驗證性的實驗較多,綜合性、創新性和應用性的實驗較少,學生畢業后依舊不能獨立承擔較為復雜一點的影視節目攝、編、錄、剪、制作、特效等綜合型任務。另外,在整個實驗設計的體系上,實驗課程的相互銜接以及系統性還存在較大問題。第三,實驗教學管理滯后,教學雙方都難得能夠做到積極主動、全心投入。相對于實驗教學設備和實驗教學設計而言,實驗教學管理是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最為滯后的環節。從對象上講,實驗教學管理包括對教師的管理和對學生的管理。對學生的管理主要包括單個實驗成績的評定、整個操作類課程的考核。相比影視課程中的其他文字作業而言,影視實驗作業批改的難度很大,例如,一份5~10分鐘的視頻作業,一位老師要做詳細的分析和評價,至少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一個教學班以30人計算,將至少需要30個小時,教學工作量較大。除此之外,還存在新聞傳播學的教學課程設置的合理性、科學性及專業教師影視技術實踐技能能力提升層面上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到影視實驗教學環節的質量。二、影視實驗教學改革創新之路具體方案要點的論證分析為了拓展、深化和加強影視實驗教學的改革創新,筆者借鑒國內高校的一些先進理念和做法,根據文化傳播學院的現實條件和發展潛力,設計了針對傳播學專業的一個實驗教學改革項目的方案,這一方案將本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綜合應用、創新提高”的原則,安排實驗內容,全面實施教學改革措施,擔任相關課程的教師要緊密協調配合完成整體的教學實驗成果。具體要點如下:第一,編制并完善一系列影視實驗的基本操作手冊和初級實驗內容。這就猶如蓋房子,要先打下最基礎的樁基。這項工作的主要內容是:編制《非線性編輯系統的基本操作與應用技巧》《演播室基本操作》《攝像攝影設備基本操作》等實驗室基本操作手冊和初級實驗內容,形成模塊,充實到各個學期的相關影視教學課程中。第二,編制并完善《影視制作實踐》課程的實驗教學大綱、實驗指導書。這就猶如一個簡單的標準樣本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通過解剖一個典型作品,讓學生鍛煉多方面的綜合技能,讓他們從這里開始獨立進行影視創作。第三,協調現有的涉及影視實驗教學的課程之間的內容銜接、整體設計,將影視實踐和影視實驗教學在整個教學課程體系設置中形成一條“線”。這些涉及影視實驗教學的相關課程包括:《影視藝術概論》《電影語言》《影視精品賞析》《電視欄目策劃與編導》等,學生在上一門課程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不斷地滲透、遷移到新的課程當中,并得到循序漸進的技能提高。第四,開展影視實驗教學的綜合型講座、比賽等活動,豐富提高學生第二課堂的影視實踐內容。在完成基本的影視實驗教學內容設計和安排后,充分挖掘現有實驗設備的潛力,鼓勵和積極開展有助于提升整個影視實驗教學的整體水平和實踐活力的各種活動,包括講座、比賽、實習、課程設計乃至畢業設計等,鼓勵創作和發掘出一批有傳播價值的影視作品。第五,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提升教師整體的影視教學水平。可以采取的一些有力措施,例如,積極安排有一定理論水平的教師到影視機構培訓深造或鍛煉兼職,提升教師隊伍的影視創作實踐能力,同時,適當引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影視導演、編輯、獨立制片人等到本院開設講座和實訓課程。三、結語在以上這些方案要點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學生校外實訓的學時數,提高校內影視實驗教學中的創新型、設計型、綜合型的實驗數量;在參加各種校內外競賽過程當中發現“苗子”,鼓勵學生創作出一批有創意、有質量的影視作品,獲得好成績;還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鼓勵教師研究問題,就一些相關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可以設想,在影視實驗教學的師生互動和教學相長過程中,經過這樣一條由點到面、循序漸進、內外結合、軟硬相稱,并且能夠可持續發展的可行之路,就一定能取得教學改革的豐碩成果。
參考文獻:[1]周星.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狀況調研分析[J].大連大學學報,2006,(5):64-65.
[2]羅自文.當前影視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5):135-139.
[3]周建青,朱輝.實驗,影視教學通向成功的橋梁――2007年中國高校影視教育實驗教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4):133-135.本課題受到浙江理工大學教改項目“影視制作實驗的創新設計與綜合應用”(e11170)和“媒介融合趨勢下創新型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y11105) 資助。
篇2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普爾教授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傳播形態融合,本意是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融合在一起。
新聞傳播學教育擔負著對新聞傳播從業人員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重任。隨著媒體融合傳播環境的改變,新聞傳播學教育方式也應隨之有相應的改變。但現今大多數高校新聞傳播學教學模式依然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總結起來,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課程設置單一,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
國內一些高校的新聞教育都因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專業課程大多以采寫編評為主,以培養文字記者或文字編輯的標準來培養學生。而一部分高校又缺乏實踐的空間,學生只能在理論范疇內消化這些知識,導致大多數學生的知識基本上處于紙上談兵階段。
2.教師知識的更新落后于傳播現實
媒介融合的傳播環境需要教師在教學理念和知識更新方面進行有效整合。但有的新聞傳播學專業教師的教學理念依然停留在傳統媒體階段,知識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變化,這導致在媒介融合環境下,教師在教授學生時往往會顯得力不從心,也造成學生在這方面知識的更新速度上與社會現實脫節。
3.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忽視了其他知識的培養
傳統新聞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專業細分與業務實踐能力的不匹配。在媒介融合環境下,傳媒需要的是綜合知識人才,而現實中的一些學校的新聞傳播學教育欠缺的恰恰就是這一點。例如有的新聞專業學生除了新聞學方面知識以外,其他知識掌握甚少,在現今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學生綜合知識的欠缺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4.跨媒體、新媒體教育滯后
媒體融合環境下我們需要的是跨媒體新聞的人才,而國內一些高校在新媒體教育方面很缺乏。一些新聞學院并沒有把媒介融合教育納入教學體系,導致學生們只接受了純理論的新聞學與傳播學教育,這種教育體系與現實的媒介融合傳播環境存在脫節的問題。
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2培養模式探討
針對以上的問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于2012年9月開始進行新的教學模式改革。所謂復旦2+2培養模式,其實也是新聞學界與業界、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融合創新模式。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對本科生專業教育采取2+2培養模式,即新生入學的第一、第二學年,先學習其他專業知識,第三、第四年才開始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習。這樣新聞學院的畢業生將有望至少掌握兩門專業知識,真正成為適應媒介變化的復合型新聞人才。以下筆者就以復旦模式為例,探討媒介融合環境下新聞傳播學教學模式的改革。
1.通識課程教育和新聞專業教育相結合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在新生入學伊始,先接受兩年的通識教育,然后再接受兩年的專業教育。所謂通識教育,即重在育而非教,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
從2012年開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就將本科四年制培養分成兩個階段,即第一、二學年的通識教育階段和第二三、四學年的專業教育階段。在通識教育階段,學生可以在經濟學、社會學、電子信息科學技術、法學、政治學與行政學、漢語言文學、國際政治學、行政管理這九個方向中任選一個方向進行學習。在這種通識教育理論的基礎之上,第三、四學年學生轉入專業新聞傳播學教育階段。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他們按照自己的新聞傳播學方向進行專業課程學習。
從以上課程設置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前兩年并沒有專業的限制,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或專業進行學習。新聞傳播學本來就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法律、中文、計算機、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或某一方面的知識,單一的教育無法滿足學生對這一方面知識的要求。復旦新聞學院這種改革讓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之前,已經接受了一定的其他專業知識。這種方式讓學生在現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能夠很快地融入其中,而且能很快勝任各種傳播環境,也能很快勝任各個崗位的T作,為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2.學界業界結合,傳授新媒體前沿知識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不僅利用自身資源講授新媒體前沿知識,也引入業界資源,由業界人士進行授課,讓學生對所要面臨的工作環境和要求有充分的了解。
首先,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在大三、大四階段開設《新媒體傳播與發展》、《網絡新聞傳播原理與應用》、《媒介融合概論》課程。《新媒體傳播與發展》和《網絡新聞傳播原理與應用》分別由對新媒體有一定研究的楊鵬副教授和鄧建國副教授講授。而《媒介融合概論》則以理論為基礎,以技術為指導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學會對技術的應用,并能更好地應用到實踐中去。
此外,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從大三上半學期開始開設《新聞傳播前言講座》這門課,由業界人士進行講授:另外,還舉辦復旦新聞大講堂,請業界人士給學生講授新媒體前言知識。比如在2014年秋季,學院分別請了騰訊公司網絡媒體事業群總裁劉勝義、澎湃新聞網時事新聞總監、澎湃新聞產品總監孫翔、新媒體排行榜創始人徐達內、界面高級編輯彭朋、東方網媒體中心副主任陳旭東、上海觀察執行總編尤莼清、財新傳媒執行總裁張翔等前來講授新媒體經驗。這些人都是新媒體的領軍人物,讓他們來講授業界情況,讓學生對所要面臨的工作環境有了充分的了解,也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放矢。這種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就是一種直接的引導。
3.推行本科生專職兼職導師制度
復旦大學自2008年開始就在全校推行本科生專職、兼職和特邀導師制度。這些導師各自分工不同,比如專職導師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復旦大學教師組成,主要給予學生生活、學業和人生指導。兼職導師由各院系具有學術能力的教師組成,為學生提供專業學習指導。特邀導師則由社會名流組成,從實踐能力和社會經驗等方面給學生加以指導。
在2+2培養制度和學校導師制的基礎上,在2013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根據復旦大學本科生導師制的安排,以本院老師為依托,實行有異于學校的本科生導師制度。新聞學院在學生入學伊始,就由相應的導師進行學習和生活等各方面指導。每位導師所帶學生原則上不能超過20個。學生在大學4年期間所有關于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困惑、要求等都由這位導師解決,這從根本上解決了學校導師制中存在的一對多的問題。
另外,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還邀請一些知名學者、社會名流等作為兼職導師。他們或開設講座,或者直接給學生上課,讓學生直接接觸學科前沿知識。在2014年9月學院就聘請袁隆平、韓美林、崔永元、海巖、馮侖、劉勝義、袁夏良等為新聞學院兼職教授。這些兼職教授和兼職導師有業界的實踐經歷,而且這些內容與媒介融合的環境非常接近,讓學生從另一個方面了解新聞傳播所面臨的環境。比如文匯報的高級記者袁夏良就曾經給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本科生上過一個學期的課。他主要以自身經驗為主,講述其在采訪中的過程和細節,通過自己這個當事人現身說法,使得課堂教學變得鮮活起來。這種學界和業界結合的導師模式,讓學生不僅在理論知識、學術能力方面得到幫助,而且在實踐能力、業務能力方面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結論
篇3
關鍵詞:新聞傳播學;雙語教學;改革路徑
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關于較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積極推動英語等外語進行雙語教學的要求,將全國高校雙語教學工作由自發、無序推向主動、規范的階段。即使如此,我國大多高等院校雙語教學仍處于試行階段,各院校也在對雙語教學進行不斷探索,還需不斷完善、改革與創新。因此,本文就新聞傳播雙語教學的必要性、教學模式、改革的路徑等作一些粗淺的探討,以期對新聞傳播雙語教學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
一、新聞傳播學進行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雙語教學,根據英國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的所給的定義:Theuseofa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意指在學校中能夠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進行各學科的教學工作。在我國,雙語教學的專業主要集中在理、工、農、醫及經濟等學科,文科相對涉及較少。但在社會學科的部分學科中,新聞傳播進行雙語教學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雙語教學是新聞傳播媒介全球化發展的基本要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演進,新聞報道的同步性以及無邊界化使得“地球村”成為現實。而在新聞傳播學教學中,雙語教學已成為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在實踐過程中,無論是新聞采訪、現場直播或新聞寫作,新聞從業人員能夠掌握國際語言已成為基本的職業生存能力。更深一步來說,開展雙語教學可以使學生加強新聞敏感度,及時掌握并分析外文資料,隨時了解信息的最新變動情況。其次,開展雙語教學是提高新聞傳播學教育水平的手段之一。新聞傳播學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新聞傳媒業提供優質的后備人才,而在實現這一目的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外語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提高外語能力不僅指語言能力,也非普通意義上的聽、說、讀、寫,而是以提高外語能力為基礎,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以《英語新聞閱讀》這門課程為例,“新聞閱讀”是這門課程的重點,語言媒介不再是我們所熟用的漢語,而是英語。前提是我們需熟用此種語言技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新聞“閱讀”,通過此門課程我們不僅能提升閱讀能力,也是對跨語言領域、跨文化領域的一次次新聞解讀、分析。最后,在新聞傳播專業開展雙語教學,也符合我國不斷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的目的。現今,中國各個方面都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不論是經濟實力、社會文化,還是政治的民主化進程都在不斷向前推進,但由于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分歧,信息傳遞的不到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不夠全面甚至有誤解,而這些聲音大多來自西方媒體。那么想要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與態度,就需要增強自身國際傳播的能力,培養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運用常用的國際語言適時進行新聞報道、新聞寫作、發表評論等,從而傳達真正的中國聲音、中國態度,逐漸改變我們在國際傳播中被動的局面。新聞傳播雙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出可以純熟運用常用國際語言的能力,樹立跨領域文化思維的意識,高質地實現國際傳播的工作者。
二、新聞傳播學進行雙語教學的模式
新聞傳播學雙語教學開展的前提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并能夠根據自身條件、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根據《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來看雙語教學的模式大概有以下幾種:其一,沉浸型教學模式,即課程的教學過程完全使用漢語以外的語言開展,此種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的語言水平要求都較高;其二,滲透型,即在教學工作中以漢語為主,適當穿插使用英語,主要體現在關鍵詞和關鍵問題的非漢語言的講解與背景解讀,或者對一些外文詞語的中文含義進行解讀;其三,交替型,即交替使用中文與外文兩種語言,在兩種語言的運用上不分主次,在理解中文內容時適當使用英文進行補充,在講解外文內容時適當使用中文進行解釋;其四,演示型,即在專業內容授課過程中,主要以中文教學為主,針對一定的內容選擇相應的時間用外文進行教學;其五,選擇型,即通過開設選修課,結合學生的個人興趣進行外文雙語教學。這五種模式各有優缺點,在開設雙語教學時,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師資力量、所處環境等,選擇相應的一種或幾種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運用自己所具備的優勢力量,使大多數學生能在雙語教學的過程中獲得最大的收益。
三、新聞傳播學雙語教學改革路徑的探索
(一)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授課時間
何時開展新聞傳播學的雙語教學,一直是人們探索的重要問題。很多人都贊成應該從大二或大三開展雙語教學,認為此階段的學生有了一定專業知識的積累,也經過了英語四六級的打磨,較為適合開展雙語教學。其實不然,不同地區的學生應選擇不同的時間點,應該結合實際來開展。例如,貴州地區的學生,一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較為薄弱,高考之后是這些學生英語能力較強的一個時間段,如若此階段不開展雙語教學,而且外語學習方面的督促相對減少,到了大二或大三英語能力有可能不增反減,如若能在進入大學之后適當地開展雙語教學,既是對英語學習的督促,也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專業基礎知識是每個新聞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當中都能用到的,所以針對此類學生,開展一貫而終的英語教學模式較為合適。當然,從大一開始進行雙語教學并不是所有課程都合適,應選擇新聞傳播學的基礎教育專業課程,從一開始建立學生對課程的整體性與系統性,與國際接軌。
(二)授課內容的選擇
授課內容應系統化、模塊化,與實踐相結合。就《英語新聞閱讀》這門課程而言,更應該與實踐緊密結合。新聞具有時效性,所以英語新聞閱讀在進行授課時,在不失雙語授課根本的同時,應以當下發生的新聞事件為例,對學生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的新聞熱情,將英語與新聞專業知識良好地結合在一起。另外,在允許的情況下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來選擇授課內容,變被動為主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對教材的選用
適當地進行本土化的改革現今,很多院校的新聞傳播學雙語授課仍然選擇的是英文原版教材,對學生學習最根源與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十分有利。但英文原版教材授課并不適用所有學生,比如偏離我們的現實情況、費用高昂、知識架構相對于國內的教材較為分散,不利于學生掌握等。面對此種情況,必須對教材進行本土化的改革。但我們在進行教材本土化的過程中,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其一,教材本土化并不意味著對英文原版教材進行“修改”,而是在不改變知識體系的前提下,遵循作者原本授課意圖的同時,將教材調整為適合當下學生使用的教材;其二,教材本土化可以適當選擇當下環境的案例,讓教材與實際聯系更緊密;其三,將中西文化進行更好的融合,在教材本土化過程中注意對不同文化的注解。
(四)將多媒體教學更好地運用到雙語授課過程中
當下,很多院校的授課過程都采用多媒體教學,那么針對授課難度較大的雙語教學更應該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教學。由于英語并不是我們的母語,難以避免出現授課發音不準等問題,所以我們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與面對面授課相結合的授課方式。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片、文字、動畫、圖像于一體,可以將學生帶到情境當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一時間將原汁原味的內容傳遞給學生。但僅憑多媒體教學是不夠的,缺少反饋與互動,此時更需要老師來面對面地進行答疑解惑,將發現的問題一起進行討論,才能最大限度地收獲知識。很多專業課程的授課過程也是如此,那么新聞傳播學的雙語授課更應如此。
不難看出,我國很多院校新聞傳播學的雙語教學的授課還處于一個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與各個院校已形成的精品課還有一段距離,因此需要我們在授課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最適合自己的授課模式、方法、手段,將新聞傳播學雙語教學發揮出最大效果,與國際接軌,培養出更多滿足當下國際形勢的新聞工作者。
參考文獻:
[1]李慧娟.新聞傳播學雙語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談[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7):29-31.
[2]章駿斌.大學化學雙語教學淺析[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2):21-23.
篇4
傳播學專業的國際化發展在當前時代已經具有必然性,但當前高校傳播專業的單語性教學方式,不利于深化教學雙方國際化的傳播意識,也不利于快速引入國外優秀成果和傳播案例。基于此,筆者建議立足各校實際情況,設立并優化傳播學專業學生導向型雙語教學模式,從教學資源、團隊的籌備入手,逐步設立試點并推行課程優化所需的各步驟。
【關鍵詞】
傳播學;導向型;人本文位;雙語教學
一、傳播學專業學生導向型雙語教學現狀及問題
《關于加強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后,以英語等外語作為高校學生導向型雙語教學輔助的運作模式,開始在各個高校的教學優化中次第開展。近些年來,結合傳播學專業國際化發展的需要,我國高校逐漸摸索出進行復合型雙語人才培養的方式,即結合傳播學、國際關系學的教學要求和基礎知識,按照對外傳播的規律和特征,進行既精通傳播技能又善用外語的優秀人才的培養。但是與社會傳播性人才的基本需求和標準對比,我國目前的培養方式和培養質量仍低于社會期望值,尤其在傳播專業學生的導向型雙語教學方式的優化方面,其創新度和應用的實踐性也相對較低。因此,基于現階段傳播專業學生專業化、復合型培養的要求,筆者建議立足當前現有教學資源,嘗試進行現有導向型雙語教學的創新性優化。
二、現階段傳播學專業學生導向型雙語教學的優化
1.因校制宜,軟硬兼施籌劃教學預備資源
進行傳播業雙語教學的優化,需要立足學校當前教學資源和教學能力,不能為本校的形象或政績而實施提前教育模式。在具體實施中建議遵從實事求是原則,一方面不斷強化主管院校和學校的高度重視,做好硬件和資金的雙向投入,如設立專門的攝影室、教學室、錄音室等,維護雙語教學準備教師所需要的經典案例資料如光盤等。另一方面則需要按照學校目前的師資情況進行合理分配,適當引入一批熟悉英語又擅長傳播教學的專業教師,并組織其在以教學為實踐的運作中,加大對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導向型雙語教學的理論研究。教師研究的不斷深入可作為夯實學生英語基礎和專業基礎的首要工具,而準備相應的雙語教學配套教材,并以教師的研究成果作為教材補充,則是傳播業雙語教學得以不斷提升質量的基礎。
2.倡導資源共享,內外合作增加師生課程設計合作率
充分利用各方面資源是強化傳播業學生導向型雙語教學的重要輔助環節,傳播學專業雙語教學以學生為本,就需要打破現有的傳統教學對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束縛,嘗試增加不同高校間新聞傳播專業雙語教學的互溶,如精品課程的各高校流動示范,傳播學雙語教學網絡觀摩會等。打破各個高校原有的封閉式辦學方法,對各校之間外語與新聞專業融合的資源共享具有重要的效力。高校在傳播學雙語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結合學生的實踐練習需要,與具有雙語要求的傳播學傳媒合辦新聞傳播雙語教程實踐點,或者在學生群體中深入調查,梳理學生需求,與學生一起重新設計和實施互動型新聞傳播雙語教學等。
3.嘗試籌建試點,結合學生學習規律穩步推進課程優化
雙語教學作為培養高質量、高素質傳播學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以學生為導向進行課程優化可以以試點的教學應用為嘗試手段,在具體推行時,必須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允許學生以開拓視野為目標,自主進行是否參與此門課程實踐探索活動的選擇。雖然傳播學專業學生導向型雙語教學,以傳播專業學生為對象。但是從學生導向型課程設計的角度來看,可允許非傳播專業學生和英語專業學生參與到課堂實踐優化中來,并虛心吸納他們的建議和意見,作為本課程優化的依據。此外試點的設立和本門課程優化的開展,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在大三階段開設更為核實,此階段學生已經連續兩年學習了傳播學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傳播學專業基礎,對傳播學的雙語應用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期待,而連續兩年的英語學習也使得其具有預定英語課程的聽、說、讀、寫基礎,因此在大二結束階段,將學生納入到本試點中,此種教學模式更具有銜接性。
4.設立課程選擇標準,增大傳播學原著資源引入率
需要注意的是傳播學專業學生導向型雙語教學應用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和核心,還需要精心選擇符合當代傳播學學生學習的專業課程。當然,并非所有的傳播學課程都適合調整為雙語教學形式,因此在課程優化時,需要預先制定課程選擇標準。部分教師在傳播學雙語課程選擇時,僅側重傳播學的理論知識,而忽視傳播學現代化應用需要,事實上,在我國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傳播學所受到的沖擊最大,因此其可以借鑒和使用的國外優秀案例和原著資源自然越多。因此按照其國際化發展的要求,從國際通用性角度,一些可豐富傳播內容的資料如跨文化傳播涉及到的人際交往、國外禮儀風情、民俗等都可以引入到課程教學中來,而傳播學相關的名著原版也可以作為學生課下學習的資料加以借鑒。近些年來我國傳播學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其引入國外先進理論、概念的思維并不快,很多國外新成果、新方法及新觀點,尚未在我國傳播學的教材中得以應用。針對此類問題,建議學校或教師選擇傳播學原版的英語或其他語言教材,并開設英語新聞編譯、英語新聞寫作、輿論學、經典新聞作品賞析等課程,此類課程使用英語進行教學,更能保障教材講解的原汁原味性。
參考文獻:
[1]冀蓓蓓.媒介融合視闕下中美新聞傳播碩士教育改革之比較[D].重慶大學,2014(04).
[2]徐可晶.湖南省高職院校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10).
[3]邵冬梅.新聞課程中基于知識分類的體驗式學習研究與實踐[D].湖南大學,2014(12).
篇5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于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后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置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 個。在這15 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后,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后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于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并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布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系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 來年歷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并不長,因此,一直是處于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淀,并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于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于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于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 1 ] ;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并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 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系? 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 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 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 博士生教育應該采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采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采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 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 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回應。但遺憾的是,由于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范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置、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 ]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針,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于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范,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于陳舊,或過于空泛,或流于瑣碎,或流于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扎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于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了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于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篇6
一、當前我國高校新聞傳播專業辦學現狀
(一)規模不斷擴大
隨著社會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社會對于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需求增加,我國對于新聞傳播類人才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從1955年中國人民大學創辦的新聞系算起,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已走過了60年的歷程。從“”剛結束時只有三五所高校開辦新聞傳播專業,到2013年中國有390多所高校開辦新聞傳播專業,短短35年的時間,中國的新聞傳播學高等教育幾乎是從零基礎發展到了一個遍地開花的程度,這樣快速的發展說明社會對于此類人才的迫切需求,即使是在就業形勢越來越不景氣的當前,根據2013年中國高校各專業就業形勢調查報告顯示,新聞傳播學類就業工作對口度高,起薪高,跳槽對薪酬漲幅影響明顯,五年后收入高,綜合滿意度高。就業率達到了93.26%,在所有專業中排名第7位。同時也說明,目前高校培養出的高層次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仍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二)體系逐漸完善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新聞傳播教育在國內超常規發展,規模擴張更大、辦學層次更豐富、學科外延繼續擴大。目前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辦學模式呈現多元化狀態,出現了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北京廣播學院為代表的傳統名牌新聞院系的辦學模式;以武漢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大學等一批地方綜合性大學的新聞院系為代表的綜合性大學新聞院系的辦學模式;以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為代表的全國著名大學新建新聞學院的辦學模式;師范、體育、財經、理工類等專業院校創辦新聞傳播專業的辦學模式;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的辦學模式;民辦大學創辦新聞傳播專業的辦學模式。目前我國新聞傳播教育呈現出體系、層次較為全面的辦學狀態。
二、強化新聞傳播繼續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會對于新聞傳播類人才需求有增無減
社會對于新聞傳播類人才的需求仍在不斷增加。首先各類媒介和出版機構對專業人才有大量需求。目前,我國媒介仍處于發展上升階段,對于專業人才數量需求仍在增加。同時,隨著新媒體環境的出現,他們對于專業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歡迎。以傳統媒介廣播電視為例,目前的從業人員超過75萬,并以每年4%的需求量迅速增長。而新興媒體從業人員更是大量需求,如網絡編輯從業人員已達300多萬。其次是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對宣傳、公關類人才的需求,他們對于高校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提出了理論要與實踐密切結合的要求。再次是新聞傳播學科自身發展的需求,由于我國高校新聞傳播學科的快速發展,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很多教師是從其他專業,通過短期培訓轉過來的,因此急需此類專業人才,尤其是高學歷高水平人才。
(二)目前新聞傳播教育不能滿足社會需要
1.全日制教育的人才培養規律無法滿足社會需要。作為培養新聞傳播類高層次專業人才的主力軍,全日制教育這種形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在人才培養目標、師資隊伍、課程設置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培養出來的人才理論知識全面,專業素質較高。但是,它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一是人才培養周期長,少則兩年(專科),多則七年(本科和碩士兩個階段);二是進入門坎較高;三是數量較少,目前全國各類普通高校新聞傳播類本科生在校生為23萬,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仍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尤其是本科以上層次的學生。
2.師資力量不足,專業程度不夠。師資力量目前來說是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支點,師資力量的好壞會影響到高校教育的好壞,在新聞傳播教育中,隨著新聞傳播的持續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師資狀況越來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視,被認為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的高校拓展,導致了師資力量不夠,大部分教師都是從其他專業轉過來。然而,這些老師既沒有系統的專業理論學習,也沒有相關的新聞傳播實踐的經歷,只能將課本上的知識“復制”給學生,這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知識教學理論偏離了實踐。
3.課程設置沒有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在課程設置方面,新聞傳播學專業的理論與文化課程較多,譬如,新聞學概論、中國新聞事業史、新聞采訪與寫作、傳播學概論、中外傳播學史等。這些課程雖然都是新聞傳播學的課程,但課程的設置都是理論知識,相對的實踐課程少之又少,在老師授課過程中,一直給學生灌輸著死板的理論知識,只會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現在新聞媒體對引進人才的標準不斷提高,對院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不僅希望懂新聞業務,又要懂得媒介經營管理,然而現在高校對學生的培養還是注重在記者和編輯這方面,這使得培養出的人才不是社會上所需要的,這就造成了人才的浪費且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
三、加強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繼續教育,真正提
升新聞傳播從業人員素質,促進中國新聞傳播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我國對于新聞傳播類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是“培養具有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特征的新聞傳播專門人才的專業,使其具有從事新聞媒體、輿論宣傳、出版發行、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部門工作的能力和素質。”要想達到這一目標,加強繼續教育則是完善當前新聞傳播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相對于全日制教育,繼續教育有其獨特的優勢
1.培養對象具備一定實踐經驗,系統的理論學習效率更高。新聞傳播教育要以實際應用型人才培養為重點。換而言之,就是說新聞傳播教育應以實踐為重。然而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實踐能力是培養環節中最弱的一環。對于繼續教育的對象,即參加新聞媒介的專業工作人員來說,他們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學生,這些人員都已經在社會上工作過一段時間,對于專業的實際操作的掌握程度要強于在校大學生。這些專業技術人員大多數有著較高的學歷、技術職稱和對事業的責任感,對于他們所從事的新聞行業所出現的新知識、新技術較為敏感,且又孜孜以求,目標明確。
2.繼續教育針對性強,能夠滿足不同培養對象的要求。高等學校的教育內容是使本科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知識、所必備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學校的教育內容籠統而廣泛,沒有較強的針對性。而繼續教育的內容是將許多學科或技術分解或綜合成若干個小單元來設置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繼續教育的內容不再是紙上談兵,往往會結合國內外熱點問題,以及教育對象的實際經驗,使得理論教育更加切合實際,更加深入全面。已經從事于新聞傳播的媒體人對自己今后是專攻于新聞媒體工作加強自己的技術專業水平還是想要從事于媒介管理的方向,這些“媒體人”對于自己今后的方向都是非常明確的,所以在繼續教育的過程中,他們會朝著自己的專業目標而努力,而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初次接觸這個專業,對于自己想要從事的方向都沒有明確,對于課堂、課本之外的知識不知該從何處下手,只是被動地學習基礎理論知識。
3.繼續教育周期短,方式靈活多樣,能夠快速達到培養的目的。繼續教育的學制以短期為主,短周期的學制給工作中的專業技術人員提供了極大便利。繼續教育對象的職稱經歷,專業素質層次不同,他們有不同的需要,繼續教育的教學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針對性、多樣性,繼續教育的課程設置并不像普通大學教育那么“死板”,媒體人員在繼續教育中,通過研討會、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汲取精華,取長補短,使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升華。參加繼續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對于自己的目標都非常的明確,所以在通過高水平的講授課程和短時期的培訓中,參與者很快的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繼續教育這種短周期的培訓效率高,見效快。
(二)全面加強繼續教育,全方位提高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水平
1.政府要完善繼續教育體制,實現學歷補償、技能培訓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新聞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畢竟時間較短,全日制教育體制尚不健全,繼續教育更是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目前只有一些老牌院校,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成人教育學院依托新聞學院開展了新聞傳播專業的繼續教育。因此,政府要進一步重視新聞傳播類人才的繼續教育工作,研究把握此類人才繼續教育的科學規律,明確目標任務,根據社會發展調整人才培養觀念,不斷滿足新聞傳播從業人員繼續教育的多樣化和多元化需求。要進一步強化統籌,積極調動高校、廣電、報社、培訓機構等各方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尤其要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統籌好學歷、非學歷的繼續教育,重點做好短期業務培訓和高層次專業碩士的繼續教育。要進一步形成靈活多樣的辦學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設置,培養科學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繼續教育質量。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利用好互聯網、各種網絡通訊軟件等平臺,擴大優質資源開放共享,更好地推進新聞傳播類人才繼續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2.高校要依托現有資源,根據行業特點加強新聞傳播類人才繼續教育的發展。目前來說,高校仍然承擔著繼續教育的主要任務,一些發展時間較長的專業,繼續教育辦學體系已比較完備,包含了函授、夜大、自考、全日制助學班、地方學歷班、專業證書和崗前培訓等多種形式,而新聞傳播專業繼續教育形式還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本專科的傳統教育方式,如成人高考、函授、自考等。高校應當依托發展較快的全日制新聞傳播教育資源,進一步完善分層次、分水平、針對性強、形式多樣的繼續教育機制。當今社會對于新聞傳播高層次人才需求增加,在傳統媒體中,本科及以下學歷的就業市場已基本飽和,高校應當在傳統媒介專業碩士、在職碩士等高層次人才培養方面進一步加強。同時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一些新的媒體崗位產生,如信息數據編輯、互動編輯等。而傳統媒體崗位也對從業人員提出新的要求,如“了解互聯網的技術和工具、社交媒體的特性和平臺“對微信、微博等新興網絡媒體軟件的特點有深入的了解,這就要求高校要及時了解社會動向和行業特點,進而調整或增加教育內容,使繼續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篇7
您好!
我是**大學文學院新聞學專業201*屆本科畢業生,在這即將踏入社會,實現夢想的時刻,非常感謝您能給我這次自我推薦的機會。
大學四年,是我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在這大好時光里,我本著學好本專業,盡量擴大知識面,并加強能力鍛煉的原則,大量汲取知識財富,磨練了我意志,鍛煉了自己的各種能力。我努力的學習基礎課,深研專業知識,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大二獲得獎學金。本人在幾年中系統學習了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廣播電視新聞采訪、電視攝像與節目制作、媒介經營與管理、電視專題片寫作、公共關系學、社會心理學等。通過學習,本人系統掌握廣播電視新聞學基本理論和寬廣的文化科學知識,基本原理和新聞學、廣播電視學、以及與廣播電視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寫作、編導、播音、節日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廣播電視節日策劃、編輯、采訪、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成為在廣播電視新聞宣傳部門,從事編輯、采訪、節日主持與管理等工作的新聞傳播學高級專門人才。
通過幾年的學習,本人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傳播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具有新聞采訪寫作、編導、攝錄、制作、播音、主持節日的基本能力;
3.具有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現場及鏡頭前采訪報道能力,社會調查和社會活動能力及廣播電視節日策劃、制作、評論和分析的能力;
4. 具備一定的調節和應變能力,能獨立提出一些危機公共的解決之道。
此外,利用課余時間,我還多次參加各種兼職工作,鍛煉了自己的交際能力。在生活中,我為人熱情友善,思想積極進取,政治立場堅定。“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辛勤勞作,在實踐中不斷的學習與鍛煉,銳意進取,讓自己成為一名適應社會需求的綜合型人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寬以待人、潔身自好”是我的處世原則;“精益求精、勇于進取”是我的精神信念;“兢兢業業、不斷創新”是我的工作方式。我自信我的能力和熱情使我能勝任貴公司的廣播電視新聞及其他有關方面的工作。希望公司給我一次參加面試的機會,我在此靜候佳音。謝謝!
此致
敬禮!
篇8
關鍵詞 廣告融合 經管專業 廣告學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媒介融合和“大廣告”時代的到來使廣告產業格局發生重大轉變,廣告教育工作也面臨巨大挑戰。網絡的廣泛應用使廣告與其他各種營銷手段的整合日益明顯,如何在經管專業的廣告教學中突出廣告學課程的獨特性和必要性是當前教學的重要課題。
1 經管專業的廣告課程教學現狀和主要問題分析
1.1 廣告課程開設普遍,但是課程定位不明確
廣告學是交叉性極強的學科,主要歸屬于新聞傳播學,新聞傳播學培養的廣告人才主要面向各類廣告公司和媒介機構。由于廣告的經濟屬性,以及廣告和市場營銷的密切關系得到學界和業界的一直認可,在我國高校的本科教育中,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等專業普遍開設了廣告學專業課程,只是課程名稱稍微有些差異。在經管專業的廣告教學中的重要問題是廣告課程的定位問題,即廣告學對經管專業的專業培養起到什么作用?廣告學的傳播學、市場營銷學、藝術、心理等多學科交叉性使得其課程定位容易發生各種偏向。
1.2 廣告教育師資專業水平薄弱
經管類專業的廣告教師主要來自新聞傳播學院和經管專業,學科背景繁雜,學歷水平總體不高。更重要的問題是任課教師普遍缺乏廣告實踐經歷,特別是與市場營銷和電子商務等專業相關的工作經歷。此外,由于廣告課程在經管類專業得不到應有的認可和重視,相關師資的培養和提升不受重視,廣告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1.3 廣告教材適用性不強
教材對教學有著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國內絕大多數廣告課程教材出自新聞傳播領域,編寫者的角度大都從傳播學角度出發,而且編寫體系和內容主要針對的是廣告學專業的教學,市場營銷等專業適用的廣告教材不多見。現有的廣告教材與市場營銷專業知識體系的結合不夠全面和細致,都很難突出廣告學與經管類專業的契合,使教材的適用性大打折扣。
1.4 教學效果不理想
由于廣告學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所以課程性質使廣告課程的教學具有生動性,能夠較好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同時,由于教材和教師的限制,使得除了活躍的課堂表現之外,廣告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因為廣告課程教學本身對經管專業的專業知識對接和提升表現得很不明顯。
2 廣告融合對廣告教學的影響分析
2.1 媒介融合對營銷決策的困擾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對廣告業造成的影響越來越深入和擴散。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廣告媒體市場格局,改變了廣告受眾的媒體接觸方式和習慣,對廣告運作、管理流程和方式也產生影響。為了尋找目標受眾,分析目標消費者的行為特征,市場營銷的廣告策劃和媒體策略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而且這些新的變化越來越困擾廣告主的營銷決策。
2.2 廣告與營銷的融合
新技術和媒體受眾的偏好正在改變現有的傳播環境,使得信息、娛樂和商業信息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各種植入廣告就是最好的呈現。在此基礎上,人們借鑒整合營銷傳播理論,將市場調查、營銷策劃、公共關系和廣告等多種營銷手段融為一體,用“大廣告”來推進市場營銷。廣告與其他促銷手段融合在一起,分散在各種不同的營銷活動和媒體中,對媒體種類和形態繁多的廣告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同一廣告主的總體廣告運作也變得更加復雜和困難。
2.3 經管專業的廣告課程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廣告的融合改變了媒體和受眾,增加了廣告主開展廣告活動和獲取廣告效果的難度,從廣告主角度進行的經管類專業廣告教育的實踐性特征變得更加突出。因此,不能像普通廣告專業的廣告學概論課程突出基本專業理論知識和廣告學框架體系的構建。如何在雙重困境之下推進高校經管專業的廣告課程教育,有著重大現實和理論意義。
3 經管類專業廣告課程改革策略
3.1 明確課程定位
經管類專業的廣告教學為培養市場和營銷人才服務,授課對象是廣告活動中的廣告主,因此授課主要是站在廣告主立場上的廣告教育,與普通廣告學專業主要針對廣告制作者和傳播者的立場有重大區別。因此,筆者認為,在經管類專業中的廣告教學定位于培養經管專業學生的廣告意識和廣告策劃思維,掌握營銷活動中所需的廣告知識,立足于經管專業自身的知識結構來詮釋廣告理論和構建課程體系。所以,課程定位仍然是實用操作性的“術”,但是這種“術”不是教會學生怎么“做”廣告,而是如何“用”廣告:了解廣告運作流程,懂得如何運用廣告活動促進營銷目標的實現。
3.2 合理的課程設置
根據專業特點設置先行課,使專業課程設置更加合理。以市場營銷概論、國際貿易理論和電子商務等專業課程作為先行課,在學生建立了基本的專業知識和對廣告的基本了解之后,再開設廣告課程。課程設置要使廣告課程與經管類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內容上能夠互相銜接和呼應,從大到小,從總體到局部,逐漸深入地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
在廣告課程的內在結構方面,要符合專業知識結構體系,建立適合經管專業自身特點的教學內容體系。所以,經管類專業的廣告課程不只是用一個固定的概論模式來涵蓋所有專業需求,而是可以靈活使用其他廣告課程來替代現行的具有廣告學概論性質的廣告學課程。例如,符合電子商務專業需求的網絡廣告學課程,符合市場營銷專業特點的整合營銷傳播課程等多元化的廣告課程設置。
3.3 課程內容突出營銷背景
在具體的課程內容安排上,要突出廣告的營銷背景,不再糾纏在營銷、藝術和傳播的學科歸屬上,高屋建瓴地用市場營銷學的總體知識框架來統和廣告學的內容。注重廣告學與市場營銷等專業的其他課程內容間的配合,正確處理交叉內容,突出廣告策劃與營銷策劃的配合,廣告目標、廣告預算、廣告效果測定、媒體策略等內容都是重點。此外,也要介紹廣告主與廣告機構的溝通技巧,切實引導未來的市場營銷人員正確對待廣告。
3.4 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為了切實有效地提升廣告教學效果,教師必須不斷完善學科背景和提升專業素養,立足于傳播學和市場營銷學,輔助心理學、美學等綜合學科素養的提高。而且,光有理論知識的提升還不夠,教師也需要加入業界實踐。以教師自身的業界實踐為基礎,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教學。
廣告學課程教學必須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將廣告實踐課程與學生的營銷等專業實踐課程相融合。同時,配合廣告學課程的多樣化設置,采用案例教學,運用新技術和網絡平臺,開展互動教學也能很好地提高廣告教學效果。
4 小結
隨著廣告融合的出現,針對廣告的現實發展、學術研究和教學等眾多問題越來越需要傳播學和營銷學的共同合作。針對經管專業的廣告課程教學問題,傳播學要以積極的態度承擔起市場營銷專業廣告課程教育的使命,將這類廣告課程納入到廣告教育和研究的總體框架內,借助兩種學科合作的力量,推進經管專業的廣告課程設置、教材編寫以及各類教學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 胡建斌.找準高校廣告教育的學科定位及發展思路[J].傳媒觀察,2011(4).
[2] 余霖.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方式變革對廣告傳播的影響[J].新聞愛好者,2009(18).
篇9
關鍵詞:新聞教育 傳媒教育 轉向 改革
一
傳媒業發展出現新趨勢。當今世界正經歷著復雜而深刻的變革,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傳播技術新型化以及世界文化多樣性與共通共融,為世界傳媒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當今傳媒業正在朝內容融合、技術融合、終端融合的方向邁進,傳媒業已進入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新媒體傳播時代、媒介化時代,正如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媒介系主任查理?H?貝克特指出的,當代社會已經進入“網絡化的新聞時代”,盡管文化、經濟的模式各不相同,不同國家不同區域的新聞媒體卻都轉型到新型新聞業。這種轉變不僅意味著內容、商業模式以及公眾領域新聞從業狀態的改變,記者的角色也從信息把關人變成了社會進步車輪的推動者。①可以說,新聞業已不像過去那樣單純一塊,新聞與公關、廣告、宣傳、創意、文化產業越來越難以涇渭分明,其“大傳播化”已不可避免。
傳媒業人才市場出現新變化。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媒體招收畢業生,一般首選的是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即所謂“科班出身”,不得已才招收文、史、哲專業的學生。新世紀以來,隨著傳媒業的快速專業化、數字化、融合化,傳媒業招收的畢業生趨向其他專業背景的畢業生越來越多,尤以金融、經濟、法學、管理、電腦等專業的學生受歡迎。比如,中國三大財經報――《第一財經日報》(上海)、《經濟觀察報》(山東)、《21世紀經濟報道》(廣東)5年來只招收不到10名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其余95%均為金融、經濟、法學等專業。②筆者了解到的一些省級電視媒體也有這種傾向,說明傳媒市場并不在于是不是傳媒類專業畢業,只要是在技術上、實踐能力上、策劃、運營上或某一其他專業領域有一定能力或有過人之處,都在可以考慮招聘之列。
而另一方面,新媒體(網絡、手機、車載電視等)及公司公關、廣告部門則需要大量的專業傳媒人才。從人才規格上,媒體人才要求更加“復合化”。不僅要懂新聞、懂傳播,更要懂另外一門專業知識才能寫出深度的新聞報道。在傳媒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媒體從業者還必須懂得包括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在內的現代信息技術,懂得媒介融合時代的融合新聞業務。此外,在傳媒日益產業化的時候,他也必須懂一些媒介營銷的知識。正如湖南大學2007級新聞專業的任慶龍、王碩、趙、陳晴鶴、郝夢、陳力石完成的《湖南省新聞專業畢業生就業率調查報告》所指出的那樣,現在媒介最想要的是“既能跑動又有思想的記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編輯,既懂媒體又懂經營媒體的管理者,既懂傳統媒體又懂新媒體的跨媒體人才”。
二
現有的新聞教育仍然囿于傳統之中,并沒有隨著傳媒業的發展和人才市場的變化而有所改變。我國目前新聞傳播高等教育仍然有“千校一面”、“千院一面”之嫌。具體表現為:
理念的錯位。這主要表現在新聞人才的培養定位方面,往往重視理論,而忽略了傳媒業務方面的訓練。這一方面固然與我國早期新聞教育源于幾所有名的研究型大學的定位有關,另一方面主要是我國現行的新聞教育理念還是一種超然于社會現實之上且與傳媒業現實背離而過于理想化的教育思維。如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中對新聞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是:“培養具備系統的新聞理論知識與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能在新聞、出版和宣傳部門從事編輯、記者與管理等工作的新聞學高級專門人才。”而對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定位則是:“本專業培養具備廣播電視新聞學基本理論和寬廣的文化科學知識,能在廣播電視及其他宣傳部門,從事編輯、采訪、節目主持與管理等工作的新聞傳播學高級專門人才。”在數字報刊、博客(還有微博)、播客、音頻、視頻、網絡游戲等網絡媒體無處不在的今天,這兩個專業中關于專業知識的規定和就業方向的規定明顯過窄。以此理念設置教育知識體系框架將明顯跟不上時代的需要。
新聞教育模式落后于傳媒市場。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新聞類專業的課程還停留在傳統媒體時代的科目設置上,沒有及時地更新,沒有順應當今數字傳媒的需求,顯得內容陳舊。近20多年來,高校的新聞教育與宣傳幾乎等同,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無不在這一理論指導下進行,如新聞學課程分為政治理論、新聞理論、新聞業務、選修課等4類,而教材內容幾十年不做大的變動,其內容與現實明顯脫節,造成新聞傳播系的課堂無法解釋最新的新聞傳播現象的問題。即便是業務訓練,大多數新聞傳播院系的課程還是以傳統的采編業務為主,特別是以報紙的采編為重。如《新聞編輯學》至今還只是限于報刊編輯,處在報學思維窠臼之中,相距新媒體甚遠。而對于媒介經營、媒介管理、媒介產業、媒介市場運作、媒介資本運營等課程設置則寥寥無幾。
理論與實踐脫節。當前新聞教育中明顯存在著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問題,對此,美國西北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比爾克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病人不會讓一個從來沒有進過手術室的教授培養的外科醫生來動手術。長期以來美國最好的新聞學院與新聞媒體第一線的專家們的關系非常密切,就跟醫學院的教授跟各大醫院的專家們的關系那樣重要。”③
傳媒理論教育需要不斷地用實踐去補充它的理論。而目前填鴨式、學院式的教學遠遠不能適應這個變化多端的市場的需求。而有限的校內實訓、實驗也往往課時較少,只不過是蜻蜓點水。盡管有些學生也可以在校內媒體做一些實踐,但是參加的學生畢竟只是少數,況且學校媒體與社會媒體的運作機制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所處的社會環境也大相徑庭。
三
所以,傳媒業的發展導致媒體人才要求更加“復合化”,不僅要懂新聞、懂傳播,還要懂經營、懂政治。所以再提“新聞教育”就顯得有些狹窄,新聞教育應該在新的傳媒業語境之下轉型為“傳媒教育”或“傳媒業教育”。這就有必要對傳統的新聞教育進行改革,“應以‘大傳播’為教學改革方向”、“新媒體及媒介融合教育是傳媒業教育發展方向”、“與國際接軌是教學改革的方向”等。④
首先,新聞教育轉向傳媒教育應與數字時代對接。在一個遭遇諸多挑戰、媒介生態劇烈嬗變的時代,什么技能是傳媒類專業學生的立足之本,如何凸顯傳媒教育的科班優勢,這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鐘蔚文對未來的新聞學子提出了“八個力”的期待,就很有價值,也很有啟發性:第一是與時俱變的趨勢力,第二是學會創造而非抄襲的創造力,第三是具備資訊搜集、分析、詮釋、呈現的根本力,第四是設計力,第五是整合不同媒體、不同行業的整合力,第六是用新穎、講故事的方式說出來,讓人感動的故事力,第七是能把想法變成真正可行方案的行動力,第八是團隊力。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國良認為,隨著新技術在媒介領域的擴散和廣為應用,媒介融合已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是“怎么做”的問題。他認為學科間的藩籬應當拆除,在核心課程各有特色的同時,保持學科間相互交流和學習的狀態,有助于學科間的融合和共同發展。美國富爾頓加州州立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里克?普倫認為,專業和非專業之間的壁壘已經轟然倒塌,新聞傳播教育應當更廣泛地培養記者、更多更優秀的博主。⑤
現實網絡化、多媒體化及數字化的全新新聞信息傳播環境,就要求傳媒工作者必須具有熟練使用因特網、多媒體等新媒介的能力;能夠借助因特網、多媒體進行采訪;可以運用多媒體、超文本結構傳播新聞;對海量信息具有比較強的過濾能力。而目前的新聞教育則忽視了對學生現代傳媒技能的培養。這就要求傳媒教育必須在教學內容上做出較大調整,及時跟上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培養出能適應數字網絡時代要求的媒體從業人員。目前國內只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少數高校建有網絡實驗室,注重對學生進行全新傳播環境的競爭技能訓練,其他很多新聞傳播院系對現代媒體教育仍停留在紙上談兵層面,實驗室里仍舊擺設著那些即將成為“文物”的模擬采編設備。這自然會使傳媒類專業的學生缺乏對傳媒業的整體感覺和全局把握。
其次,新聞教育內容向傳媒教育內容轉向。辦傳媒教育要改變報學思維的認知模式,與時俱進地設計新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所學的內容能與時代合拍,與社會適應。課程改革的方向是必修課的通識化和選修課的專業化。必修課應當貫徹大跨度、大傳播、大新聞的學科交叉理念,打破傳統的文理工分野的局限,建立信息技術類、人文通識類和新聞傳播類三大模塊合理配置的格局。在選修課方面,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課程模塊組合,將不同專業類課程進行打包,學生可根據需求進行自助餐式“點菜”。
再次,進行傳媒教育的教學方法改革。這一點主要是就教學外在方式而言。教無定法,一切應以學生善學、樂學、好學、學有所得、學能所用為旨歸;以達到激發思維、增強能力,提升素質的目的。
隨著媒體業日新月異的發展,傳統的填鴨式、學院式的教學模式已完全不能適應傳媒教育。我們應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實際上,許多大學都已在積極探索嘗試。如案例教學法就是一種傳媒教育所喜歡采用的形式。有的教師以案例為核心,提出“三多三提高”的教學模式,即采用多案例、多提問、多討論的方式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從而達到改變教學方式、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改善師生關系的目的。
當然在具體改革教學方法時,也要提防純粹以實踐教學、實務教學為主導,而忽略理論修養與認知的傾向。否則對傳媒類專業的教學效果而言,會出現和存在人才低端化的走向。畢竟傳媒教育的理想是培養高水平的文化創新階層和文化傳播階層,并保證未來一代傳媒人應有的文化精英地位,如果我們在實踐教學和實務教學中不注重人文素養的教育和理論的熏陶與指引,那么我們培養的一批又一批的傳媒從業者,也有可能大多是低端意義上的“媒介工人”。(本文獲湖南省2008年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立項課題《數字時代與大傳媒視域中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范式研究》資助)
注 釋:
①⑤曹繼軍、林溪聲:《新聞教育轉型情勢緊迫》,《光明日報》,2009-11-12。
②引自教育部新聞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新聞傳播學學科發展戰略報告》,2008年。
③李希光:《新聞學核心》,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2年版。
④杜駿飛:《新聞傳播教育向何處去?》,香港:《傳播與社會學刊》,2009(1)。
篇10
[關鍵詞]媒介融合 復合型 新聞人才
[中圖分類號]G21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5-0085-01
我國新聞人才的素質如何,對新聞人才的培養模式能否適應瞬息萬變的新形勢,他們的潛能開發得怎么樣,這些在當前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以信息傳播技術為核心的新聞傳播媒介,目前已進入了采編網絡化、通訊數字化的新時代,高等院校如何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能力強、素質高的復合型新聞人才,成為教育界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西方先進的新聞人才培養理念
在新聞人才的培養模式上,美國一直倡導多元化的培養模式,各個學校在新聞人才的培養模式上也力求創新,形成了差異化培養格局。以哥倫比亞大學為例,該校研究生教育以多種培養模式并行為特色,最突出的模式是培養專業型新聞從業者。參與這種模式的學生由跨專業學生、在職記者、不同職業背景的人員以及少量留學生組成,所設專業方向有報紙新聞、廣播電視新聞、雜志新聞、新媒體新聞等。學生在入學前的知識儲備已經幫助他們做好了某一領域專業知識的鋪墊,入學之后進行新聞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有效實現專業型復合新聞人才的培養。同時,哥倫比亞大學在開展新聞教育時注重發揮重點學科和紐約市重點行業的優勢,根據優勢確定專業方向。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大滿足了市場需求,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從美國新聞人才培養模式來看,他們在對新聞人才的培養上更加注重其實用性,培養出的人才既有效滿足了社會的需求,也避免了人才培養同質化問題,新聞教育與傳媒業實現了良性互動,該模式值得我國新聞教育借鑒。
二、我國新聞人才培養現狀
新聞人才優秀與否需要社會來衡量,高校開展新聞教育應該了解市場動向,按照市場需求培養人才。而事實上,我國高校明顯高估了新聞事業的發展速度,過分看好新聞傳播這個熱門專業。從我國各大高校新聞學專業學生就業情況來看,供應量遠大于媒體需求量。同時,教育產業化與高校擴招使新聞教育出現超常規發展的態勢,導致人才培養同質化,這一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到畢業生的就業、傳媒業的發展,也影響到高等院校新聞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大部分高校將新聞教育集中在傳統文科的范圍內,許多學生因為“愛好文學”而選擇新聞專業,不少院系專業課程的設置仍然是傳統的史、論、采、寫、編、評、攝等,對媒介技術、媒介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卻少有涉及。一些研究生課程中雖然對媒介管理專業有所安排,但是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培養模式顯然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對新聞人才的要求。
三、社會對新聞人才的需求分析
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多維度的社會變化,對新聞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在媒介融合大潮影響下,新聞事業將迎來大轉折,這給新聞人才培養既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極大挑戰。伴隨新媒體迅速崛起,激烈的媒體競爭引發了廣播電視報道和傳播方式的深刻變革,對新聞人才的培養和教育也需適時進行變革與創新,建立新型的新聞教育模式勢在必行。
在新時期,高校培養的新聞從業者要想勝任現代媒體要求,必須改變傳統培養編輯記者的模式,應該加大力度培養全方位的策劃型和專家型的新聞人才。在這種新形勢下,“專業型復合新聞人才”的培養逐漸成為新聞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
我國在新聞人才的培養方面與西方國家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從新聞傳播學院實際的課程設置上來看,依然延續傳統的重視人文學科教育、重理論而輕實踐的路徑。在新聞人才的培養上缺乏特色,課程結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培養目標的有效實現。
我認為,新聞傳播學院應該對本校的一些優勢學科充分重視,鼓勵新聞學專業的學生采用輔修制和雙學位模式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在課堂教學上,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傳媒技能培訓,對教學中的操作性和實踐性應該高度重視,例如,在具體的理論知識介紹時,各位老師應該更加重視案例教學的重要性,通過對最新的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分析,可以讓枯燥的理論知識更加生動形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能力。高校在新聞人才的培養上,應該鼓勵學生在掌握廣博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多種專業知識方面的應用能力,除了具備人文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掌握現代新聞傳播知識外,還應該在英語、現代傳播技能、媒介市場分析策劃、市場運作能力等方面不斷強化。
媒介產業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而優秀新聞人才的培養直接關系到媒介產業的發展前景,數字技術、網絡傳播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引發了傳播領域的深刻變革,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對新聞人才的培養上,應該緊緊把握未來新聞發展走勢,及時調整新聞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結合中國近九十年新聞教育史的優勢,積極學習和借鑒西方新聞傳媒發達國家的經驗,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優秀新聞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毅.傳媒人才學概論[M].上海三聯書店,2005(4):5.
[2]蔡雯.整合相關學科資源 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對美國新聞教育改革的調查及思考[J].中國記者,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