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分析范文
時間:2023-12-13 17:09: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發展、惠民生的總體要求,認真落實《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和《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辦法》,以“部門聯動、城鄉配合、依法管理、規范經營”為原則,轉變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方式,加強環保無害化配套措施,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實現再生資源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整治工作目標
通過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六部委局《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和《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對全縣再生資源回收點清理、整治,取締無證經營;對無備案、無覆蓋、無圍擋、無消防安全措施、超出依法核準的經營范圍、違反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和市容環境衛生,違反污染環境防治、消防安全及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規的網點進行清理、整治和依法處罰,依法加強管理。培育骨干回收企業在再生資源回收行業中的帶動作用,引導回收企業采取連鎖方式,推動龍頭企業按市場規律整合個體回收人員(網點),按照“便于購銷、保護環境”的原則,規范回收網絡,提升再生資源產業化經營水平;選擇一部分實力較強、條件較好的回收企業將功能單一的回收網點建設成集交易、加工、集散于一體的再生資源市場。
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整治工作要求
我縣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分散,遍布城鄉,其管理涉及到工商、環保、公安、市容、規劃等多個部門,要實現整治工作的目標,必須要有強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政府成立“鳳臺縣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由縣政府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商務局、工商局、環保局、公安局、市容局、發改委、住建委、供銷社、各鄉鎮人民政府(含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下同)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縣商務局局長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設在縣商務局,分別從縣商務局、工商局、公安局、市容局、環保局、供銷社各抽調1人辦公。各鄉鎮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應組織,明確專人負責,具體名單報縣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整治辦公室。
(二)明確各部門職責。根據商務部等六部委局《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和《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辦法》,明確各部門在整治工作中的職責。
縣商務局是再生資源回收行業主管部門,整治工作牽頭單位,承擔整治辦公室日常工作,負責制定和實施再生資源回收產業政策、回收標準和回收行業規劃。
縣發改委負責制定再生資源發展政策,組織實施再生資源利用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應用,產業化示范和綜合利用工作。
縣公安局負責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治安管理。
縣環保局負責再生資源回收過程中環境污染防治和監督管理,依法對違反污染環境防治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進行處罰。
縣工商局負責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的登記管理和再生資源交易市場的監督管理,依法取締無證經營。
縣住建委負責將再生資源回收網點納入城鄉規劃;縣市容局依法對違反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進行查處和清理整頓;縣質監、財政、國土、稅務、供銷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配合整治做好相關工作。
各鄉鎮人民政府在縣再生資源回收整治辦指導下,結合本地實際認真做好本鄉鎮再生資源回收網點的整治和管理工作。有關社區、村沒有再生資源回收網點的,社區、村委會應積極配合做好整治工作。
(三)加強輿論宣傳。要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新聞媒介大力宣傳有關再生資源回收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整治工作的重要意義,增強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經營者法制觀念、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使其知法、守法、依法經營,積極主動地配合整治工作。
(四)嚴格依法整治。各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各自部門的職責作用,在整治中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執法。按照“標本兼治,著力治本”的工作方針,對全縣再生資源回收行業進行全面檢查,不留盲區。檢查的重點是縣城、城郊結合部、各礦區周邊地區和鄉鎮、沿省道等。對在檢查中發現再生資源回收網點中的違法、違規行為,當場下發限期整改通知;拒不改正的,各有關部門要依法認真予以處罰。
各有關部門、各鄉鎮、經濟開發區要認真履行職責,依法加強管理。對相互推諉、不主動配合、不作為和有失職守的,要進行問責。
(五)建立長效機制。建立商務部門牽頭,發改委、公安、環保、市容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管理機制,建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部門聯席制度,定期研究解決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在經營、管理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鞏固整治成果,不斷推進我縣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健康發展。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創新行業管理機制。籌備成立鳳臺縣再生資源回收協會,發揮其服務企業、行業自律、加強企業與政府的溝通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業協會組織開展行業之間的交流、統計分析和市場預測,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宣傳培訓;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加強行業管理。
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開展回收行業回收政策、法律、法規、規章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回收行業的職業道德、業務水平和依法經營的意識。
加大政策支持,要針對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加工利用重點項目和重點回收發展連鎖經營及龍頭骨干回收企業給予財政補貼、貸款貼息支持,并在土地使用、融資、發展規劃等方面給予扶持。
再生資源回收整治工作時間和步驟
全縣再生資源回收行業整治工作從2012年1月20日開始至2012年6月30日結束。
(一)動員部署階段(2012年2月1日至2月29日)。各鄉鎮、經濟開發區制定整治工作方案,成立組織,抽調人員到位,開展全縣再生資源回收網點調查摸底(調查表附后),召開整治動員會議。
篇2
第一條為進一步加快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建設,推動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商務部、建設部《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商務部令年第8號)和商務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商商貿發〔〕187號)的精神,特制定本規劃。
第二條規劃依據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
2.《商務部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
3.《商務部關于加強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指導意見》;
4.《商務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5.《商務部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
6.《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的實施意見》;
7.《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
第三條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市行政區劃范圍,面積約為1.82萬平方公里。規劃對象包括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園區)、交易市場、分揀中心、回收站(點)、回收亭、流動回收車等。
第四條規劃期限。
第二章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發展目標
第五條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國家關于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在充分規范整合和利用現有再生資源回收渠道的基礎上,合理布局,規范建設。優化回收網點布局,發展現代物流業,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質量和水平,構筑回收網點建設與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同步發展的格局,促進再生資源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第六條規劃原則
1.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既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又要加強政府政策引導和宏觀管理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引導支持、企業投入、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發展機制。
2.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按照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要求,依據再生資源產廢量、人口分布、交通狀況、環境保護等優化網點布局,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3.保護環境、便民利民。各類回收網點設置既要方便購銷、又不得影響市容市貌和城市環境,確保合理的服務半徑,方便交售、便于運輸。
第七條發展目標
經過五年時間,初步形成以城市社區回收網絡為基礎,集散交易市場為核心,加工利用為目的三位一體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使90%以上的社區建立再生資源回收站(點),90%以上從業人員納入規范化管理,所有再生資源進入指定的集散市場進行規范化交易和集中處理,90%以上再生資源得到回收利用,基本消滅二次污染,逐步形成網點布局合理、回收方式多元、功能健全完善、管理科學規范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實現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和利用的集約化和產業化。
第三章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內容
第八條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包括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集散交易市場、分揀中心、回收站(點)、社區回收亭、流動回收車、再生資源信息平臺等七部分內容。
第九條綜合利用產業基地
通過行業布局調整和傳統產業整合升級,打造具備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為一體、產業化、生態化、可持續的綜合產業基地。規劃在高新區千河工業園占地面積171畝,建設我市西部豐茂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形成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精深加工運營管理規范的回收利用產業基地,充分發揮其信息技術、培訓服務、示范引導作用,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集約化、規模化和產業化。
第十條區域集散交易市場
按照經濟發展需要和城市總體規劃,建設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用于集中回收、交易、初加工社區回收站(亭)、流動回收車回收的再生資源。市場應具有商品交易區、分揀加工區、倉儲配送區、商品展示區、配套服務區和培訓服務中心“五區一中心”的綜合服務功能。規劃建設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兩處,一處在陳倉大道底店路口,占地100畝,另一處在金河工業園區,占地面積300畝。
第十一條分揀中心
按照新建與改造、綜合與專業相結合的原則,規劃建設集中對再生資源進行分類、挑選、清洗、破碎、切割、拆解、打包等簡單加工處理的分揀中心,實現交易市場和再生資源加工企業的有機銜接。分揀中心具有完善的交易區、分揀區和儲存區,實現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廢紙張、廢玻璃、廢橡膠及其他類物品的分類存儲。在城區及九個縣分別規劃建設占地20-200畝以上的專業或綜合加工分揀中心11個。
第十二條社區回收站(亭)、流動回收車
遵循統一規劃、安全環保、規范服務原則,在大型社區和人口密集地區,以社區居民數或住戶數為依據,設置再生資源社區回收站和回收亭;在居住分散的社區設置從屬于回收站(亭)的流動回收車,統一管理,構建城市再生資源最基層的回收網絡。
1.回收站(點)
回收站(點)原則上每個行政區域、大型社區或居委會設立一個回收站(點),即常住人口平均每10000人設立一個回收站(點),經營面積不少于100平方米。
2.社區回收亭
社區回收亭以居民戶數為依據,每1000—1500居住戶(常住人口5000人)設置一個回收亭,每個回收亭10—15平方米,服務半徑500—800米。
3.流動回收車
流動回收車是從屬于回收站(點)的流動業務網點,主要為不適宜建固定回收亭,居住分散的社區提供廢舊物資回收服務。每個社區或居住點常住人口2000人左右設置一輛流動回收車,全市規劃設置898輛。通過對現有流動回收車整治規范,實現統一外觀,統一車型,統一標識,統一制作,統一編號和規范管理。
第十三條再生資源信息平臺建設
建立再生資源數據統計、供求信息、市場監測分析、行業規范管理、政策、政府監管系統等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立暢通的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的信息交流渠道。規劃由市豐茂物資利用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市再生資源信息平臺,為回收站(亭)、交易加工中心、回收企業、工商企業等提供信息服務,主要包括遠程監控,遠程回收數據登錄交換、電子記賬、電子支付、電子統計系統等,并與全國再生資源信息網點鏈接,為客戶提供信息、預約回收、網上交易等全方位信息化服務。
第四章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第十四條再生資源回收及循環利用,是一項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的系統工程,要按照政府統一領導、部門配合推動、社會積極參與的原則,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協作,形成合力,扎實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
第十五條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規劃是“十二五”經濟發展規劃中重要的專業規劃,各縣區政府和市級相關部門要把《規劃》實施作為一項重要職責,結合各自實際,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確保取得實效。
第十六條加強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發展政策措施,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建設項目實行用地優先安排,地價適當優惠等政策,并對稅收地方留成和財政規費給予減免,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第十七條大力培育龍頭企業,支持、引導龍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兼并、聯合等方式,進一步壯大規模,提升經營能力。積極鼓勵龍頭企業通過連鎖經營等方式,加快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
第十八條強化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監管,各級商務、發改、公安、工商、城管、環保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整頓廢品回收市場,規范企業行為,清理不符合《規劃》的回收站點,建立和維護良好的回收利用秩序。
第十九條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采取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政策法規,把再生資源回收變為全民自覺行動,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的良好氛圍。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條《市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規劃》經市政府批準后生效。
篇3
[關鍵詞]再生資源產業;產業發展;促進機制
[DOI]10.13939/ki.zgsc.2015.12.114
再生資源是指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價值,經過回收、加工處理,能夠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各種廢棄物。發展再生資源產業有助于緩解我國自然資源緊缺和環境污染危機,有利于轉變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然而,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如回收利用率低、法律體系不健全、管理體制不完善等。我國雖然非常重視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但尚未形成成套的促進機制。
1國外發達國家再生資源產業促進方式研究
1.1德國再生資源產業促進方式研究
德國在循環經濟實踐方面堪稱世界之最,不僅是世界上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而且是實踐循環經濟最早的國家,其理論研究與實踐獨樹一幟,形成了具有德國特色的循環經濟體系[1]。
完備的立法和嚴格的執法是再生資源產業穩步發展的根本保障。德國再生資源產業立法起步較早,經過幾十年的立法實踐已經建立起了較完善的法律體系。相關的立法體系包括憲法、普通專項法律、條例和指南四個層次[2]。相關法律如《循環經濟與廢棄物管理法》、《限制廢棄物處理法》、《包裝廢棄物處理法》、《包裝條例》和《廢車限制條例》等。
完善的回收體系是再生資源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德國雙元回收系統(DSD),又稱綠點組織,是根據《包裝廢棄物的處理法令》成立的專門從事廢棄物收集的股份公司。DSD是中介性質的組織,雙方達成協議后,由產、銷方付費,DSD出讓許可證 ―― 以專有標志“綠點”印附在包裝物上,表明使用方已向DSD交納了委托回收費用,凡有此標志的廢棄物回收就全部是DSD的責任,由DSD公司進行收回[3]。
1.2美國再生資源產業促進方式研究
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并逐漸催生了“循環經濟”理念。美國循環經濟由萌芽階段、開啟階段到發展階段,經歷了以生態環保理念為基礎的環保運動到扎扎實實開展循環經濟的過程[4]。
自19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美國的加州、俄勒岡、新澤西等半數以上的州先后頒布了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管理辦法[5]。美國加州于1989年通過了《綜合廢棄物管理法令》,要求在21世紀伊始達到全國50%的廢棄物能通過削減和循環再生的方式進行處理[6]。
同時,美國尤其注重再生資源的副產品協同機制。副產品協同(By-Product Synergy,以下簡稱BPS)主要指一個企業的廢棄物或者是副產品,能夠成為另一家企業生產活動的原材料。美國BPS是由可持續發展商業委員會發起的,BPS的主要想法是,如果企業能夠了解其他企業的業務和產品,那么就很有可能和任何一個企業建立互利互補的副產品協同關系。
2影響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是指再生資源產業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完善、市場機制逐漸成熟,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不斷顯現的過程。我國再生資源產業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環節和再生資源產品消費環節的面臨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解決辦法,如圖1所示,促進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包括六種。
第一,群眾的認識程度和參與程度。群眾是再生資源的主要提供者,他們的參與程度一方面影響再生資源進入市場的程度,另一方面影響再生資源產品的銷售。第二,回收體系。回收體系的主要作用在于收集廢棄物、將廢棄物送到再生資源體系中,進入市場。第三,技術支持。技術是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之一,同時也是瓶頸之一。第四,監管體系。監管體系是保證再生資源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主要途徑。而現在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的監管體系還不完善,標準還不統一,監管指標還不夠系統全面。第五,法律法規。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的法律法規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為法律的缺失、政府職責不明確、執行力弱等。第六,政策。政策是除了法律法規以外,調控再生資源產業,促進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圖1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分析
3我國再生資源產業促進機制構成
從各個方面來看,政府應成為再生資源產業促進機制的主導者;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將是促進機制的重要支持者;市場參與者是再生資源產業市場發展的主體。通過上述分析,結合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現狀,我國再生資源產業促進機制應該包含產業創新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公眾參與制度和人才培養機制四個子模塊,如圖2所示。
第一,產業創新機制。創新是在特定的環境下,以現有的物質和知識,改進或者創造新的事物。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現在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和發展的瓶頸,都需要用創新的思維、方法和模式來解決,包括政策創新、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等等。第二,激勵約束機制。激勵與約束機制是規范人或主體的行為,使其向著期望的目標前進的方法。再生資源產業需要一定的激勵方式,促進其發展,如減少企業的稅收、為再生資源的回收提供補貼;同時也需要約束機制防止其向不好的方向發展,如完善監管體系。第三,公眾參與制度。公民的參與是促進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要加強對公民的教育引導,同時要使公民的參與形式多樣化,以保證再生資源能夠穩定地進入市場,同時保證銷路。第四,人才培養機制。人才是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必備條件,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的從業者素質較低,尤其是回收行業,同時技術型人才也較為缺乏,要明確再生資源產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重點,保證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的軟實力。
再生資源產業促進機制的子模塊相互
聯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良好組織結構的系統。公眾參與制度和人才培養機制對再生資源產業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是產業得以健康發展的基礎;創新機制是產業發展的重要牽引力,是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激勵約束機制是對各個參與主體行為的鼓勵或限制,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4結論
本文借鑒發達國家再生資源產業促進方式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再生資源產業發展現狀,認為從職責、權力、需求和作用等方面來看,政府是再生資源產業促進機制的主導者,行業協會、科研機構是促進機制的支持者,企業是促進機制服務的主體。我國再生資源產業促進機制應包括產業創新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公民參與制度和人才培養機制四個子模塊。其中產業創新機制是促進機制的牽引力量,激勵約束機制是促進機制的推動力量,公眾參與制度是促進機制的有力保障,人才培養機制是促進機制的重要支撐。
參考文獻:
[1]楊杰.德國循環經濟起源和現狀[J].北方環境,2010,22(3):4-6.
[2]秦海旭,萬玉秋,夏遠芬.德日靜脈產業發展經驗及對中國的借鑒[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7,32(6):149-152.
[3]穆紫.播撒“綠點”營造綠洲―德國Duales公司及其“綠點”回收體系[J].塑料與環境,2002,20(1):31-33,41.
[4]周永生,張曉飛.美國“城市礦產”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3,(15):59-64.
篇4
(再協)
董曉春,劉苗
(山鋼萊蕪分公司技術中心,山東萊蕪271104)
摘要:對焦爐煤氣凈化工藝中失活活性炭進行再生研究,通過加熱再生方法,調整再生溫度和時間,得到合理的再生條件為:500 ℃加熱30 min,此時其吸附性能可達到新活性炭——四氯化碳吸附性能的93%,使失效活性炭重新得到利用。
關鍵詞 :活性炭再生;再生溫度;四氯化碳吸附率
中圖分類號:X75;TQ4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500(2015)02-0024-03
Regeneration Research of Activated Carbon in Coke-oven Process
Dong Xiaochun, Liu Miao
(Shandong Steel Laiwu Branch Technology Center, Shandong Laiwu27110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regeneration research of failure activated carbon in Coke oven gas purification process. By heating and adjusting the regeneration temperature and time, reasonable regeneration condition is 500 ℃, 30 min, the adsorptive property of failure activated carbon could reach 93% of new activated carbon-carbon tetrachloride and could be used again.
Keywords:activated carbon regeneration; regeneration temperature; carbon tetrachloride adsorption rate
收稿日期:2014-11-21
作者簡介:董曉春(1981-),女,陜西寶雞人,大學本科,主要從事鋼鐵企業的技術研究工作。
焦爐煤氣凈化工藝是指為了滿足制氫工藝對焦爐煤氣特殊的需求,而對焦爐煤氣所含的水、硫化物、焦油等雜質進行深度脫除的工藝,簡稱TSA工藝。TSA工序包括2臺TSA精制塔和1臺換熱器,2臺精制塔中的其中一臺處于吸附脫油、脫萘和脫硫狀態,另一臺處于在線狀態,24小時切換一次。焦爐煤氣通過TSA工序時,其中的硫、萘等雜質會被塔中裝填的吸附劑所吸附,從而使煤氣得到精制。經過一段時間運行后,這些吸附劑將飽和從而失去吸附能力,需重新更換。TSA塔所用吸附劑為氧化鋁球、活性炭和氧化鐵脫硫劑。目前失效吸附劑的處理方法是填埋或者堆放,這種處理方法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占用大量土地,也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1活性炭再生方法
活性炭再生,是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在不破壞活性炭原有結構的前提下,將吸附于活性炭微孔的吸附質予以去除,恢復其吸附性能,達到重復使用的目的[1]。其再生工藝分為藥劑洗脫的化學法以及生物再生法、濕式氧化法、電解氧化法、加熱再生法等。其中加熱再生是目前應用最多、工業上最成熟的活性炭再生方法。其原理一般是用高溫惰性氣體加熱失活活性炭,經過水蒸氣蒸餾、解析或熱分解過程,吸附質以解吸、炭化、氧化的形式從活性炭上消除。
在研究中工作人員對山東鋼鐵公司萊蕪分公司TSA塔中使用一年的活性炭進行了取樣分析。
1.1常規性能分析
失活活性炭常規性能分析見表1。
1.2比表面積、孔徑分析
失活活性炭比表面積、孔容分析見表2。
1.3吸附性分析
活性炭吸附性為3.12 mg CCl4/g。
從分析結果來看,更換出來的活性炭性能失效嚴重,不論從比表面積、孔容,還是四氯化碳的吸附性,各項指標都達不到標準的要求。
2活性炭再生實驗研究
實驗采用惰性氣體保護加熱再生的方法,再生氣體為高純N2。實驗時再生氣體的流量為100 mL/min、壓力為0.02 Mpa。用此方法得到不同條件下的再生樣品見表3。
2.1試驗儀器
干燥箱:用于活性炭再生前的干燥,110 ℃干燥2 h。
電子天平:用于活性炭質量的稱量。
氮氣保護加熱爐:在氮氣保護下加熱再生儀器。
電加熱蒸汽鍋爐:加熱產生蒸汽保護再生儀器。
2.2試驗過程
(1)將失活后的活性炭裝入氮氣保護加熱爐,通N2氣;
(2)用程序升溫表控制再生溫度,從110℃至預定再生溫度后,通入0.5 MPa,150 ℃水蒸氣再生,恒溫保持一段時間;
(3)將出口氣體用堿液處理;
(4)程序結束,停止加熱和水蒸氣,繼續通氣至溫度降至室溫;
(5)取出再生后的活性炭,密封儲存。
加熱再生裝置見圖1。
3實驗結果和討論
3.1比表面積與pH值
當再生溫度高于500 ℃時,活性炭孔道內的吸附物雖然得到了更加徹底的釋放,但由于再生溫度過高使活性炭的微孔擴張,導致再生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積反而下降。因此,再生溫度過高時再生效果也不理想。
3.2脫硫性能
不同條件下氣體再生后的活性炭脫硫性能見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在高純N2氣體保護的情況下對失活后的活性炭進行加熱再生,失活后的活性炭的脫硫性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這是因為在惰性氣體的保護下對失活后的活性炭進行再生時,高溫下活性炭孔道中的H2S04(或S03)被活性碳還原成S02,然后從活性中心上脫附出來[2],即:
S03(或H2S04)+C=(H20)+S02+C(0)(1)
C(O)+S03(或H2S04)=(H20)+S02+C02(2)
在進行氣體熱再生時溫度太高或太低,再生效果均不理想,再生溫度在500 ℃左右時再生效果最好。這是因為當再生溫度在500 ℃以下時,由于活性炭孔道內的S03(或H2S04)沒能得到充分的還原和釋放,導致再生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積和pH值都偏低,因此再生后的脫硫效果不好[3]。從容硫比值看,加熱30 min和60 min差別并不大。
3.3吸附率
四氯化碳吸附率對比見表6。
通過表6對新活性炭和再生活性炭的對比分析可知,再生活性炭是新活性炭——四氯化碳吸附性能的93%左右,吸附效果良好。
4結語
采用惰性氣體保護加熱法對失活活性炭進行再生,在500 ℃左右加熱30 min時再生效果最好,這時,再生活性炭是新活性炭吸附性能的93%左右。
參考 文獻
1劉守新,王巖,張世潤.活性炭再生技術研究[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1,29(3):54-57.
2E.Raymundo,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02 oxidation by activated carbon and activatedcarbon fibres.Carbon,2001,(39):231-242.
3費小猛.用活性炭脫除低濃度SO2的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6.
(責任編輯/陳軍)
報廢汽車和廢舊電子行業補貼范圍或擴大
我國在2014APEC峰會首次承諾碳減排峰值時間點,再次將節能減排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再生資源回收減排效果顯著,并兼具環保、經濟雙重效益,將是節能減排的重要生力軍。我們持續看好即將大幅擴容補貼范圍的廢舊電子電器以及將進入爆發期的報廢汽車再生資源回收細分領域,有望持續獲得政策紅利推動加速發展。
在廢舊“四機一腦”處理補貼政策及配套措施出臺推動下,我國主要廢舊電子電器拆解處理量從2012年的1 009.5萬臺增加到2013的4 308.9萬臺,拆解重量從15.6萬噸增加到81.3萬噸,拆解產出物資源價值從22.4億元增加到100.1億元。預計2015~2020年,僅“四機一腦”拆解回收市場容量超千億元。另外,廢棄電子電器補貼范圍擴容政策有望年底出臺,屆時將新增10個亞類23種產品,廢舊電子電器回收利用市場空間有望成倍打開。
篇5
果說京東、蘇寧等電商引爆的家電價格戰有營銷炒作的嫌疑,那么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淘寶”大戰則是真刀真槍,硝煙彌漫。除了比拼誰的回收價格高,還大打上門服務牌,各盡所能爭奪原料。參戰的既有再生資源回收處理“正規軍”,也有隨處可見踩著三輪車收廢品的“游擊隊”和家庭作坊式的“破爛王”。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第二屆中國國際循環經濟成果交易博覽會上表示,中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年產值已達1萬億元人民幣,吸納就業人口2000萬。
“實際上,就業人口2000萬屬于保守統計,很多收廢品的從業者是游擊隊,并沒有統計在內。”北京工業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程會強研究員對本刊記者說。
據北京市商委調研統計,北京市從事再生資源行業的勞動者是11.2萬人,但這不包括散兵游勇。如果算上流動從業者,大約有20萬人。北京市僅在工商局注冊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就有1617家,而其中的規模化企業沒有幾家。
程會強指出,“我國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有待于通過國家政策和規劃加以提升,但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發展前景很好,潛力很大。”
科技部的《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中顯示,2010年,我國回收廢舊金屬、廢塑料、廢舊電子電器等八類社會消費品的廢棄物綜合利用量達到1.49億噸,相當于節能1.79億噸標準煤,占當年全國能源消耗的5%以上,減排二氧化硫393.1萬噸(占當年全國減排總量的17.9%)、廢水102.5億噸、固體廢物10億噸以上。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2011年,北京市廢棄電子電器產品大約500萬臺;汽車保有量突破500萬輛,理論報廢量超過20萬輛;而生活垃圾達到634萬噸。“這些廢棄物如得不到科學處理,既浪費寶貴資源,又對首都環境造成污染。”
據報道,一塊手機廢舊電池如果被隨意拋棄,可污染的水資源達到6萬升,相當于3個標準游泳池,而一只普通的聚酯可樂瓶通過自然降解,耗時則長達50到100年,但只要回收利用一噸這種塑料瓶就可減少3.2噸碳排放量。
超級寶藏
在德國流行這樣一句話:“今天的垃圾是明天的礦山。”人們日常丟棄的垃圾,如果回收利用,其實可以變廢為寶,成為源源不斷的“超級寶藏”,蘊含巨大財富和商機。
當一次原生礦產資源越來越少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全球再生資源加工而成的鋼占總產量的45%,銅為35%,鋁為22%,鉛為40%,鋅為30%。據測算,目前我國可以回收而沒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價值高達300~350億元。每年約有500萬噸左右的廢鋼鐵、20多萬噸廢有色金屬、1400萬噸廢紙及大量的廢塑料、廢玻璃等沒有回收利用。
程會強介紹說,美國的“城市礦產”回收利用是1.29億噸,總量與我國相當,但單位廢物產值是我國的4倍,利用率非常高。日本對“城市礦產”高度重視,多種稀貴金屬的儲量排在世界首位,黃金儲量達6800噸,占到世界黃金儲量的16%,超過了黃金大國南非。白銀儲量6萬噸,占全世界總儲量的23%,超過了銀儲量世界第一的波蘭。從一次資源儲量來說,日本是個資源貧國,但從二次資源儲量來說,它又是個資源大國。
解振華認為,中國的循環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下,循環經濟未來大有可為。據有關機構估計,到2015年,中國循環經濟相關產業產值有望達到1.5萬億元。
“我們預計,今后再生資源產業每年會有20%~30%的增長。”在首屆中國再生資源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管愛國分析稱。
為貫徹落實《循環經濟促進法》,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促進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于2010年組織開展“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
“城市礦產”是對廢棄資源再生利用規模化發展的形象比喻,指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產生和蘊藏在廢舊機電設備、電線電纜、通訊工具、汽車、家電、電子產品、金屬和塑料包裝物以及廢料中,可循環利用的鋼鐵、有色金屬、稀貴金屬、塑料、橡膠等資源,其利用量相當于原生礦產資源。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回收利用一噸廢鋼可煉鋼0.8噸,節約鐵礦石2噸至3噸;回收利用一噸廢舊線路板,可提煉400克黃金;回收利用1噸廢塑料瓶,可節約6噸原油。”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回收——化電子垃圾為資源》報告顯示,中國將成世界第二大電子垃圾生產國。據統計,目前全世界電子垃圾以每年3600萬噸的速度增長,其中中國年產230萬噸電子垃圾,僅比電子垃圾最大國美國少70萬噸。這份報告指出,到2020年,中國的廢舊電腦將比2007年翻一番到兩番,中國的廢棄手機將增長7倍。
報告推測,每噸線路板和每噸手機分別含大約200克和300克黃金,而金礦石的平均品位只有每噸5克。這意味著,同樣是一噸量,電子垃圾的“含金量”是金礦石的40~60倍。
目前,我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共有28家。按照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要求,達到多元化回收、集中化處理、規模化利用。這28家示范基地,東中部地區占到80%以上,其中東部15家,中部8家。
篇6
關鍵詞:固體廢棄物 環境治理 資源利用 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U664.9+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近年來,隨著全球礦產資源的日益匱乏和環境治理的迫切需要,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都從建立減少環境污染的循環型社會出發,著力于提高再生資源的利用率。從環保生態環境的角度來看,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已成為環保產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行業正逐步成為環保產業開發的重點。
1. 我國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狀
固體廢棄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對固體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已被各國政府提上議事日程。我國的自然資源并不十分豐富,從世界45種主要礦物來看,我國居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屬中下等水平。由于粗放式經營,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很大一部分資源沒有發揮效益,形成了廢棄物。我國每年都要從發達國家進口固體廢棄物,但由于沒有主渠道,大部分企業均買不到第一手的再生資源,而要經過幾道轉手才能進來。通常是外商拿了第一手的再生資源,我國則成了廉價的“加工車間”和“垃圾處理站”,同時在加工處理中又形成二次污染。研究表明固體廢棄物拆解導致的環境問題,不是單純的拆解技術和工藝的問題,更是一個整個社會的資源回收體系的組織和管理的問題,因此,很多學者從環境管理角度出發,借助循環經濟和產品生命周期評價等思想,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和治理進行探討。
2. 固體廢棄物資源化與循環經濟間的關系
狹義的循環經濟就是指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而廣義的循環經濟則涉及整個社會的各個層次。固體廢棄物拆解業作為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行業的主要組成部分,變廢為寶,不僅直接創造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價值,而且,克服了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不足的社會經濟發展瓶頸,避免了大量開采和冶煉礦產造成的環境問題和高能耗問題。因此,固體廢棄物拆解業不僅是整個社會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將固體廢棄物拆解業僅僅作為一個產業來看,而不考慮其原料和產品的特殊性,這一行業本身也體現了循環經濟“低開采”的特征思想。但是,仍舊分析這一行業本身,目前中國的固體廢棄物拆解業卻遠沒有體現循環經濟的另兩個特征思想,那就是“高利用”和“低排放”。
3. 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行業發展模式及實施建議
固體廢棄物資源再循環產業的方向就是要以產業生態學為指導,從產品生命周期的思想出發,發展再循環產業鏈,發展六大行業,并其相互銜接,互相促進。為解決固體廢棄物資源再循環的污染問題,必須逐步走向集約化生產,必須建立和完善再生資源的合理選址,擬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園區管理政策法規,引導企業進入園區,共用園區統一的環保設施,并逐步通過企業重組,進行技術研發和改造,提高技術裝備水平,走向規模生產,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和環境治理水平。
3.1加強法律保障
任何一個成熟產業的背后都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法律予以配套,予以保證,尤其是與環保相關的產業更是一日不可或缺。但是,我國有關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尚不成熟。在臺州,有關固體廢棄物拆解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很少。比如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出臺一部關于電子垃圾回收、處理的法律法規,電子垃圾處理處于真空狀態,導致小作坊式的拆解企業盛行,并造成了污染,機械拆解企業卻難以發展。因此發展固廢拆解業必須從法律的角度闡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重要意義,進而確立發展再生有色金屬工業的地位、指導思想和基本方向,推動從事進口、回收、經營再生
有色金屬資源的企業運行機制逐步走向市場化、規范化等等;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制訂和完善回收利用再生有色金屬資源的實施細則,有色金屬廢料規格和相關標準等等;制定有關法律條文,通過稅收、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再生有色金屬企業實施技術引進和更新改造;出臺國內廢物流出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等等。
3.2強化政策保障
目前,固體廢棄物拆解行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政策的不穩定,而在相關法律正式出臺前,政策的變數將直接決定該行業的生死存亡,政策不穩定的表現在國家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是隨著民意變化而調整政策,政策方向不明確。固廢進口拆解業盡管是沒有法律保證的“邊緣產業”,但它畢竟是個國際間的貿易,政策不穩定,不僅給企業造成損失,而且還將影響到中國的國際形象。而且當前固體廢棄物拆解行業已經導致了比較大的污染,引起了當地群眾和社會輿論的普遍關注,甚至非議之聲四起。因此,地方政府必須進行嚴肅的論證和合理的規劃,并制定相應的政策,以明確政府對該行業的態度,積極發展綠色產業鏈,以生態理念管理整個再循環產業。
3.3完善行業管理。
任何行業的健康發展,都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管理隊伍,固體廢棄物拆解行業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再加上該行業是“邊緣”行業,管理難度大,導致該行業經常出現混亂現象。實際上,目前新聞媒體十分關注的、國家環保總局批準進口的第七類固體廢料甚至包括一些廢家電制品,基本上本身都不是污染源,一方面,在外國出口前依照當地法律,出口商已將可能會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如氟里昂等有害物質排出;另一方面,即使拆解后會殘留少量的污染物,如馬達中附著的少量機油、漆包線上的漆皮等,但在經過環境風險驗收合格的定點企業場地內拆解和處理,并不會對環境造成多少危害。關鍵是由誰處理,在什么地方處理以及采用何種處理方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努力通過海關、商檢、環保等各主管部門的集中監管和全過程監控以防止挾帶走私和轉嫁污染;加工企業的園區化集中拆解以防止買證賣證和貨物外流;殘留“三廢”的集中處理以防止隨意丟棄和二次污染;提高環境管理效率,加大對非法拆解導致污染的懲辦力度,強制性地制止粗放式拆解焚燒處理方式,鼓勵群眾對環境違法的舉報和投訴;做好垃圾填埋場的滲透液的處理和后續管理;政府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積極協同,要同時抓好進口廢物和國內廢物資源的管理,國內廢物流出地尤其要嚴格管理;建立起園區內監督管理機制和信息交換網絡;引導區域內的固廢拆解企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環境負荷的最小化方向發展。建立技術保障機制,加大對拆解后資源的深加工系統的投入,提升產業角,延長產業鏈,徹底改善拆解后相關產業如酸洗、小冶煉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完善整個再循環產業鏈。
4. 結語
固體廢棄物資源的再循環利用因其粗放型的發展引起一些爭議,受到了國內外的普通關注,有關其環境污染問題的研究工作現己廣泛開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行業發展時間還比較短,加上技術條件的限制,其顯現的環境污染問題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固廢拆解利用的技術和管理機制的研究有待加強。
參考文獻:
[1] 歐陽豐瑞.我國城市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管理體系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7
篇7
關鍵詞:廢家電;分解回收;資源再利用;貴金屬
中圖分類號:X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13-0006-03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無論是家庭還是辦公室,日用電器隨處可見,日常生活各方面都要用到家用電器。家用電器不斷更新換代,淘汰廢棄速度越來越快,由此產生了大量固體廢棄物。廢舊家電回收處理成為廢棄物處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處理不得當,將對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和影響,且浪費大量資源和能源,使社會負擔增加,影響生活質量,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
針對家用電器進入大量報廢的高峰期,世界各國政府都采取有力措施,包括制定管理法規、建立廢棄電器回收體制、加快報廢電器回收技術和無害化技術研究、資助建立廢舊電器回收利用企業。從資源再生、循環經濟和環境保護出發,秉承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大力發展廢家電“回收—拆解—再利用”產業。通過技術進步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建立健全,做好這一利國利民的大事業。
1 廢棄有害,回收有價
廢舊電子產品是不同于一般城市垃圾的固體廢棄物,如不處理直接掩埋在土中,將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如進行焚燒,則將產生各種有害氣體,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
廢棄家電中包含鉛、鎘、汞、鉻、溴化阻燃劑、氟利昂等有害物質,對人體及環境危害極大。例如,鉛會損傷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及腎臟;對內分泌系統有影響;嚴重影響大腦發育。鎘造成動脈硬化、肺部損傷、腎臟疾病、骨骼易碎裂,極可能是一種致癌物質。鉻會引起潰瘍、痙攣、肝及腎損傷、強烈的過敏反應、哮喘性支氣管炎、DNA損壞,是一種已知的致癌物質。可以說,電子廢棄物是毒物的集大成者。
家電廢棄物雖有污染環境的潛在危險,但又是可回收的再生資源。垃圾只要進行合理利用,就可變為資源。目前環境污染日益加重、自然資源日益短缺,資源的再生將是主要的解決途徑之一,廢舊家電必將成為未來的主要“礦產資源”。
家用電器中可供回收再利用的資源非常豐富,例如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塑料、玻璃、橡膠等。一臺計算機中,約54%是鋼鐵,20%為銅和鋁等金屬,17%為塑料。據統計,從1t廢棄電子線路板可以回收黃金453.6g、銻10kg、錫20kg、銅130kg、鐵41kg、鎳18kg。廢舊家電中還含有相當數量的鉻、鉑、鈀等貴金屬。從廢家電中回收廢棄資源,不僅可使資源再生,還可減少由于資源開采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并降低能源消耗及不可再生資源消耗。
2 政策支持,法規約束
廢家電回收處理問題是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國家必須通過出臺相應的行政法規來引導這一產業的發展和規范,規范整個家電產業。例如,日本政府在2001年正式頒布實施了家電回收法,宗旨是推進廢家電回收循環再利用,促進資源再生,減少環境污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2003年通過了電子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法案。該法案規定,顧客在購買新電視機或電腦時,每件須交6~10美元的電子垃圾回收處理費。歐盟也于2005年起實施相關法令,禁止含有鉛、水銀、鎘、六價鉻等重金屬的電子產品在歐盟市場上出售。
我國2004年將青島市、浙江省作為國家廢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體系建設試點省市。要進一步推進廢家電綜合利用和資源回收再利用,還必須有配套的稅收優惠政策,并將節能降耗納入各級評價考核體系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統計之中。迄今為止,我國已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政策與規定:《電子信息產品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管理條例》、《廢舊家電及電子電器產品污染防止技術政策》、《再生資源回收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止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
這些政策與規定的實施,將對規范和推動再生資源產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及意義。
3 市場運作,合理規劃
國外發達國家對于廢舊家電的拆解回收產業起步較早,通過政策法規的引導和市場因素的調整,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的產業鏈。我國在廢家電“回收—拆解—再利用”的產業化上也開始積極探索,進行合理引導。例如,2004年國家發改委將浙江省和青島市定為國家廢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體系建設試點省市,目的在于從這兩個試點省市的實踐過程中摸索出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經驗,進而在全國范圍內廣泛推廣。
浙江省與青島市均分別頒布了相關政策與規定,并確定了階段性目標。此外,上海、深圳、廣州、無錫、珠海、佛山等城市,均建設了廢棄電子產品回收處理中心。由于廢舊家電的回收體系不夠完善,造成許多處理廢舊家電的企業雖然處理能力很大,但卻無廢舊家電可處理,長時間處于停工狀態。部分試點企業最后因為收不到足夠數量的廢棄家電以及后續資金無法保證等因素,而未能維持下去。因此,必須合理規劃、遵守市場運作規律,并做到:(1)減低或消除原料與產品市場的惡性競爭,使我國的相關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的話語權;(2)國家加大技術研發和環保投入;(3)實現對再生資源的規模化和集約化利用;(4)提高產能利用率低,杜絕重復建設,減低投資浪費。
4 技術支撐,科學發展
美國早在1960年就已建成了能夠從廢棄軍事設備中回收貴金屬的中試廠,處理能力可達0.23t/h;并于1986年研發了從各種電子廢棄物中回收貴金屬的新技術,主要包括手工拆卸、機械處理、火法冶金、濕法冶金等。瑞典、日本、德國等也不落后,紛紛積極開展電子廢棄物處理技術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進展。目前,電子廢棄物處理及回收技術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回收稀貴金屬和基本金屬。下面對各種工藝技術的特點進行分析。
在工藝上,機械處理技術比較簡單,實現規模化較容易,二次污染小,符合環保要求,但簡單的機械處理難以實現各種不同金屬的完全分離。熱處理技術對回收含量較低的廢棄物具有獨特的優勢,且處理能力較大。濕法冶金技術雖然回收率較高,但是工藝流程復雜,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學試劑,且對設備有腐蝕,對操作人員的健康有害。生物技術具有高效、清潔、安全等特點,且工藝簡單。
機械處理與熱處理技術無法直接獲得最終金屬單質或其化合物,一般只能獲得多種金屬元素混合的富集體;濕法冶金技術和生物技術可直接得到純度較高的金屬單質及化合物。因此,合理的回收系統應該是以機械處理與熱處理技術作為前期預處理技術,濕法冶金技術和生物技術作為后期處理技術,回收最終的金屬產品。
在成本上,生物技術所需設備簡單,投入較少,但可利用的菌種較少,菌種培養周期過長;而熱處理技術、機械處理和濕法冶金技術的投入則相對較大。在金屬產品的回收率方面,各種回收工藝對電子廢棄物中金屬的回收率仍然較低,需要繼續研究。除生物技術外,手工拆卸、機械處理、火法冶金、濕法冶金等金屬回收工藝對環境的影響均較大,不僅消耗大量的來源,且容易產生二次污染。
5 結語
廢家電的“回收—拆解—再利用”產業是一個利國利民、造福子孫的大事業。廢家電是一種寶貴的可再生資源,加強研究廢家電的回收技術,具有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應重點研究開發高效、環保的廢棄家電金屬回收技術;通過完善相關管理法規、稅收政策、行業標準等,引導廢家電分解再生產業的健康發展;加速與國際接軌,盡快建立我國完善的回收再利用體系,以應對國際貿易面臨的環境和技術壁壘;加速技術的產業化步伐,建立產業集群,實現再生資源產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
參考文獻
[1] 潘福林,張志強.我國廢舊家電產品回收現狀與發展對策[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24-26.
[2] 李晶瑩,盛廣能,孫銀峰.電子廢棄物中的金屬回收技術研究進展[J].污染防治技術,2007,(6):40-45.
[3] 樸玉.日本家電廢棄物回收處理狀況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12,(1):69-79.
[4] 張嵩杰,俞義樵.我國廢舊家電的環保回收處理對策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2):49-50.
[5] 范文晶.我國廢舊家電回收物流發展現狀及障礙[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7):58-59.
篇8
[關鍵詞]循環經濟;依托型共生耦合;平等型共生耦合;混合型共生耦合
《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這將發展循環經濟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并對循環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產業共生耦合模式是指在各產業系統之間形成資源配置合理、能量高效使用、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生態網絡,即通過物質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的平臺體系,某個產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棄物資源能夠作為另外一個產業生產所需的能量或原輔材料,使多個產業之間構成集成共生的生態網絡[1],它是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門。近幾年,國家大力倡導發展循環經濟,建立了一批循環型城市、園區、企業,逐步形成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生態產業鏈和產業間資源共享、副產品互用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奠定了基礎。但從產業共生耦合能力的角度上看,還存在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結構協同性較低、集成管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等現實問題。加大對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是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
一、產業共生耦合的三大類型
生態產業鏈是在滿足社會性的長期需要的前提下,以恢復和擴大自然資源存量為宗旨,通過對兩種以上產業的材料、產品、副產品、廢物等基本元素進行優化組合和調整改造,形成既使產業鏈上各主體獲取一定經濟利益,又與自然生態系統保持協調平衡的復雜系統。生態產業鏈理論為構建產業共生耦合提供了重要支撐,一方面生態產業鏈在產業層面提出了如何彌補和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循環型產業體系的實現途徑,另一方面在企業之間解決了如何實現副產品和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增強企業間耦合能力的問題。目前,國內學者對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類型進行了廣泛探討,大多以企業規模、運作機理和效益反饋為依據,將產業共生耦合的類型分為三類:依托型耦合關系、平等型耦合關系和混合型耦合關系。
(一)依托型共生耦合
依托型共生耦合關系是目前產業共生耦合中最為普遍的共生系統,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區域內具有一個或幾個主導產業或大型企業的存在,主導產業的生產運行需要一批為其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行業或企業,同時主導產業的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物,需要相應行業為其消化廢棄物,從而形成主導產業和輔助產業間、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間的物質、信息、能量集成的共生網絡。在依托型耦合模式中主導產業始終在交易中處于支配地位,各依附企業無法取代,這是該耦合模式的典型特征,除此之外,快速成長性和不穩定性也是它的主要特征[2]。
(二)平等型共生耦合
平等型耦合模式是指由各產業構成的耦合網絡中,每個產業都處于平等的地位,通過各結點之間物質、信息、資金和人才的相互交流,形成網絡組織的自我調解以維持組織的運行[3]。在平等型耦合網絡結構中,依托產業耦合關系建立的企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各結點在談判和交易的過程中處于平等的地位,僅憑以交易形式實現交易雙方或多方的經濟利益而建立起來,各產業間的合作方式具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但當原材料的提供、副產品的互換、廢棄物的交流不能給交易中的任何一方帶來經濟利益時,交易關系將立即終止,各方將尋求新的交易對象和交易形式。因此,以中小企業為主,依靠市場機制建立起的平等型耦合模式不具有穩定性和安全性。
(三)混合型共生耦合
隨著產業組織結構的不斷調整和產業體系的逐步完善,混合型耦合模式開始出現,它是一種復雜的組織結構網絡,由多個主導產業和一批附屬行業以各種交易活動構成。在混合型耦合模式的結構中,各主導產業或大型企業通過物質、信息、人才、資金和技術的交流形成合作與競爭的關系,是耦合模式的主體結構,起著支撐網絡結構的運行、引導網絡結構的發展方向等作用;依托主導產業物質需求量大和廢物流量多的優勢,能夠延伸出一批依附型行業,在多個主導產業的引導下構成多個小模塊;同時,在小模塊之間充分發揮各自的信息、物質優勢,能夠產生互助共生、互相滲透的網絡結構。基于以上運作方式構成的復雜的網絡體系具有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物質流動的快速性和規模性、成員之間的滲透性和互等特點[4]。
二、構建產業共生耦合
模式的基本要求產業共生耦合的核心內容包括產品、副產品和廢棄物。產品是某一行業生產的主要物品,是企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行業生產運作的最終目的;產品在產業與產業之間的橫向聯系貫穿于工業生產體系的全過程,但目前產品在產業間的橫向拓展已相當充分,因此模式構建更多地考慮副產品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副產品是企業在生產主要產品的過程中產生的附帶產品,并非主要產品,不是企業生產經營的主要來源;同時,企業在生產過程必然會排放對生態環境具有危害性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廢棄物,與產品和副產品相比經濟價值會更低,這就決定了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更容易忽視副產品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往往容易造成副產品的資源浪費、廢棄物隨便排放等行為。因此,在產業共生耦合模式構建中,必須更加注重副產品的互用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注重廢棄物的回收、處理、利用。
(一)打破行業領域界限
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構建要求在工業網絡體系中延伸產業鏈條,或者重新構建一條資源綜合利用的產業鏈,這就需要人們擺脫行業領域界限這種思維意識的束縛,打破原有產業體系的界限,在行業間、企業間重新構建物質流、信息流、能量流、價值流的流向,積極發現和挖掘不同企業、產業、項目或工藝流程之間的共生耦合關系,培育和引進區域間建立共生耦合關系所需要的項目、企業,以形成區域間產業共生、資源共享的網絡體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循環利用[5]。
(二)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產業共生耦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是在充分考慮各產業產生的副產品和廢棄物的物理形態、化學成分和利用價值的基礎上構建起的共生關系。在現有的產業鏈條或產業體系中,不可能完全實現所有的副產品和廢棄物都得到充分利用并實現自我價值,因此必須發展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構建出另一種產業類型以解決此問題。
(三)防止二次污染環境
目前,部分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受規模小、地域分散、經營方式粗放等因素的影響,個體經營、廢物隨意堆放、廢水和廢氣隨便排放等現象頻繁出現,容易產生再生資源回收、加工過程中的二次污染環境問題。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建立必須以生產全過程中的環境質量監管、減少生態環境污染為前提,促使粗放式的經營方式向集約型經營方式轉變。
(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企業是產業共生耦合模式建立的微觀主體,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是企業開展副產品互換、互用和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等的內生驅動力。[6]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是產業共生耦合模式構建的關鍵因素,當企業間采取循環經濟相關活動不能獲取經濟利益時,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構建將難以開展。
三、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設計
根據以上三種產業共生耦合模式類型的特征和運行機理,在福建省內選取福建梅列經濟開發區、常富建材有限公司、仙游縣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產業結構、行業屬性和耦合現狀,提出三種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設計方案。
(一)跨行業綜合利用冶金廢物的依托型共生耦合模式設計
冶金產業是資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產業,具有能源消耗大、廢物排放多等特征。冶金產業的行業屬性決定了其能夠與多個行業集聚共生,并易形成以冶金企業為核心的資源共享互用聯合體[7]。福建梅列經濟開發區現以冶金和金屬加工、機械制造、建材等產業為主,在冶金和金屬加工產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引進和培育一批建材、化工、機械加工等企業消化冶金和金屬加工產業的產品、副產品和廢棄物,不斷延伸和拓展產業鏈條。同時,區內具有三鋼集團及下屬企業、廈工(集團)三重機等大型企業,在交易談判的經濟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具備構建跨行業綜合利用冶金廢物的依托型共生耦合模式的特征。針對目前產業結構、布局和主導產業的產業特性,構建產業橫向耦合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發展冶金壓延和金屬加工、機械制造、建材生產、精細化工等相關鏈接產業為基礎,充分發揮核心企業的資源優勢和輻射效應,進一步完善核心企業間物質、能量交換系統以及開發區副產品和廢物利用系統,有效提高冶金產業副產品和廢物的利用效率”
1.完善核心企業間物質、能量交換系統
以三鋼集團、小蕉軋鋼廠和閩光冶煉公司三大核心企業構成的冶金及金屬加工產業鏈為基礎,充分挖掘副產品和廢物互換的潛力,進一步完善核心企業間副產品及廢物互換系統,形成緊密分工協作的生產關系。充分利用三鋼集團的鋼坯資源,為小蕉軋鋼廠生產棒材和熱軋帶鋼提供原材料;閩光冶煉公司可為三鋼集團、小蕉軋鋼廠提供生鐵;小蕉軋鋼廠可綜合利用閩光冶煉公司冶煉鑄造生鐵時產生的大量富余高爐煤氣用于軋鋼;閩光冶煉公司也可綜合利用小蕉軋鋼廠軋鋼時產生的副產蒸汽供生產系統所需。
2.建立開發區副產品和廢物的利用系統
以充分利用三鋼集團、小蕉軋鋼廠和閩光冶煉公司排放的廢棄物資源為核心,進一步完善開發區物質流動系統,引進壯大一批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構建起開發區副產品和廢物的回收利用系統,建立涵蓋冶金、化工、建材、機械制造等產業在內的共生耦合體系。充分利用三鋼集團產生的鋼渣資源,用來制造水泥的鋼渣粉和鋼渣磚,實現三鋼集團鋼渣的“零排放”;培育一批建材企業,最大限度利用三大核心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高爐礦渣來生產礦渣微粉,并積極延伸建材產業鏈,生產多種新型建材產品;實施氧化鋅生產項目,綜合利用三鋼集團的廢渣和煙道塵來生產氧化鋅;進一步延伸精細化工產業鏈,進一步加工制造順酐和苯酐,進而利用順酐、苯酐生產不飽和樹脂以及不飽和樹脂工業品等產品。
(二)協同處理多種固廢的平等型共生耦合模式設計
傳統建材產業以大量消耗化石資源和礦石資源、大量排放廢棄物和污染物為主要特征。在現有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狀態下,迫切要求建材產業轉變單一原材料資源來源、廢棄物和污染物過度排放的生產方式。而依托現有技術和市場條件,建材產業已完全能夠在工業生態系統模式中承擔廢物處理者的角色,可協同處理建筑垃圾、粉煤灰、煤矸石等多種固體廢棄物,作為生產新型建材產品的原材料,為多個產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問題提供解決途徑。建材產業屬于我國傳統優勢產業,產業門檻不高、投資金額不大、技術水平要求一般,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在依托產業耦合共生下的市場交易環節中不易獲取主導地位,具有平等型共生耦合模式的主要特性。目前,常富建材有限公司以生產加氣混凝土砌塊為主,生產原料大多來源于附近企業的工業固體廢棄物,固體廢棄物占原材料的比例已達50%左右,原材料主要有周邊大唐火電廠生產排放的粉煤灰、爐底渣、脫硫石膏,羅源和古田鶴塘地區石材加工廠排放的碎石、石粉以及附近煉油企業的垃圾等廢棄物。根據現有市場規模和技術條件,常富建材有限公司應緊密圍繞市場需求,以綜合利用多產業固廢為中心,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拓寬原材料來源渠道,豐富新型建材產品類型,積極吸納河道淤泥、冶金企業排放的煤渣和鋼渣、建筑垃圾、垃圾焚燒發電廠殘留的垃圾渣、污水處理廠的淤泥爐底渣、化工廠的電石渣等廢物資源,作為生產加氣混凝土砌塊、空心磚、蒸壓磚、淤泥燒結多孔磚等新型建材產品的原材料,并通過完善產品配方比例,開發多樣化的新型建材產品,實現多產業固廢綜合利用、變廢為寶。
(三)資源再生利用、多產業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設計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又稱為靜脈產業,是對社會生產過程和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固體廢棄物進行回收和再加工利用產業的總稱[8]。仙游縣素有回收加工廢舊塑料、廢舊金屬的傳統,每年回收的廢舊塑料、金屬等各種再生資源約80萬噸,但目前廢舊塑料和廢舊金屬再生利用產業的發展僅限于回收和粗加工環節,加工后的塑料原料、金屬材料出售至外地,限制了產業鏈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高。因此,要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充分發揮廢舊塑料、廢舊金屬資源集中的優勢,以拓展延伸廢舊塑料和廢舊金屬回收利用產業鏈為核心,深入強化兩大資源回收利用產業與當地化工、紡織鞋服、建材、電子信息、木材加工、服務業等多產業的共生耦合關系,構建起資源再生利用、多產業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不斷發展壯大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1.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一方面,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是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的先決條件,應充分發揮仙游縣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的龍頭帶動作用,以現有的廢物資源回收人員、運輸工具、回收點為基礎,以再生資源物流平臺為支撐,采取“公司+基地+回收站+回收點”的資源回收管理模式,建立遍布鄉鎮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另一方面,發揮廢舊塑料、廢舊金屬的資源優勢,充分將廢物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規劃建設廢舊塑料加工生產園區,將現有的廢舊塑料加工企業納入園區進行規范化管理,積極引進塑料深加工項目和企業,生產塑料母料、農用塑料、包裝塑料、工程塑料、建筑塑料等深加工產品,提高廢舊塑料的附加值;規劃建設廢舊金屬及機械制造園區,將廢舊金屬用于制造汽車配件、工程機械、塑料機械、電機電器、木工機械、模具等產品;在廢舊塑料加工生產園區和廢舊金屬及機械制造園區推行集中化、生態化、規范化經營模式,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集中供熱系統、污水處理系統、垃圾焚燒發電廠等公共基礎設施。
2.強化多產業集聚共生
做強做大涵蓋精細化工產業、紡織鞋服產業、建材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木材加工業和服務業在內的產業體系,強化廢舊塑料和廢舊金屬深加工、再制造與各產業的耦合力度,構建多產業集聚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首先,加強工程塑料行業與汽車配件、工程機械、電機電器等機械制造行業的深度鏈接,加快發展塑料機械、模具等機械制造行業,為廢舊塑料回收利用產業的發展提供優質的生產器具;其次,強化主導產業與輔助產業間的耦合力度,塑料母料、模具、精細化工產業為紡織鞋服產業提供所需的原材料和生產器具,木工機械發展對促進木材的精度切割具有推動作用,工程塑料與電子信息產業、建筑塑料與建材產業均具有良好的契合關系;再次,加快發展生態物流、科技研發、金融服務、產品展示、維修維護等服務業,為多產業集聚共生的工業體系的快速發展壯大提供重要支撐。
四、產業共生耦合的要素集成系統
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構建與運行需要有完善的要素集成系統予以支持。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要素集成系統包括共生技術、能源資源、資金與人才、基礎設施、制度政策等方面,分別為模式的高效運行提供物質、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撐。
(一)共生技術的集成開發
共生技術是在產業內部的原材料開采、生產加工、回收利用和產業之間的鏈接耦合等領域,為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和循環利用廢棄物提供核心支撐的相關技術[9]。一批共生技術形成的共生技術鏈,將從源頭上提高產業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能力,為循環經濟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形成提供核心支持。政府應加大力度鼓勵科研機構和共生企業聯合開發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資源替代、共生鏈接和系統集成等方面的實用技術,重點加強對節能環保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新能源開發應用技術的研發,積極促進技術進步和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共生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工程實驗室、海外研發中心等技術研發平臺,組建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聯合攻關,突破一批產業共生耦合的關鍵核心技術。
(二)能源資源的集成供給
煤炭、天然氣等能源和土地、水等資源的供給是產業共生耦合模式構建的基本條件。能源資源的集成供給將有利于推進產業體系的布局合理和集聚發展。能源資源的集成供給系統設計必須以實現區域內能源使用高效化、清潔能源使用最大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為目標。在能量供給上,積極推行區域集中供熱、熱電聯產、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等示范工程,遵循能量梯級利用原則,根據行業特性、生產規模、工藝需求合理規劃設計能量梯級利用流程,使能量在產業共生體系中得到充分利用[10];同時,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擴大清潔能源的用能比重,優化區域用能結構。在土地、水資源供給上,積極推行產業園區化管理,根據園區內產業鏈的上下游情況和企業用水需求狀況科學規劃園區布局,對于園區內污水排放較多的情況,可適當引進耗水大并對水質要求不高的行業入駐,最大限度集約利用水資源。
(三)資金與人才的集成共享
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循環經濟產業正逐步向資金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方向發展,而資金與人才的運作是產業共生耦合關系得以持續維系的關鍵環節。在資金的集成運作方面,對于目前發展循環經濟獲取的短期經濟效益低、回報率不高等問題,要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通過直接投資、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多種形式引導企業投資,鼓勵不同經濟成份和各類投資主體參與產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信貸為支持、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資機制[11]。在人才的集成運作上,要加大產業共生耦合的高層次科技型、技能型、經營管理型人才的培養力度,推進企業和相關高校合作培養針對循環經濟發展的高級技師、技工和先進技術研發人員,在相關產業園區或區域內形成“老、中、青”梯隊的產業共生耦合研發、管理團隊。
(四)基礎設施的集成共用
工業固體廢物回收中心、污水處理中心、無害化處置中心、信息服務平臺等基礎設施是保障產業共生耦合模式高效運行的重要環節。首先,要加強信息服務平臺的集成共用,積極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及時與企業相關的節能、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方面的信息,便于企業通過網絡平臺及時尋找到廢物資源來源、廢物資源分解者、節能先進經驗等有效信息,使之成為工業園區、企業間交流合作的服務平臺。其次,要強化再生資源回收交易中心的建設,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培育和發展可再生資源廢物市場和區域性廢物處理中心;強化廢物的分類收集,重點設立專門的廢舊金屬、廢舊塑料制品、廢舊電子、廢舊輪胎等工業固體廢物回收網絡體系。再次,共享污水處理中心、無害化處置中心,完善污染物的集中回收、集中處理、集中排放體系,積極提高處理設施的運行效果。
(五)制度政策的集成運作
進一步加強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建立起以節約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為核心,涵蓋相關配套法規、規章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整合現有循環經濟相關政策,出臺一批支持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市場建立、節約用水的產業政策、技術政策、金融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價格政策、宣傳教育政策等,構建起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實施、公眾參與的循環經濟政策體系,激勵和約束企業、園區(基地)發展循環經濟的相關行為活動。加強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設,清晰界定環境資源產權,開展節能量、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探索,為產業共生耦合的市場機制形成提供制度保障。
五、結論
隨著循環經濟的不斷推進,在我國逐步出現了各具特色的產業共生耦合模式,如以山東新汶礦業集團為代表的生態型礦山高效開采與資源能源跨行業綜合利用模式、以魯北化工為代表的原料多級利用化工聯產無廢化循環經濟模式、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代表的工業園區與城市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等[12]。在實際生產運作中,我國各地區、各工業實體基本具備構建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條件,但在模式構建的過程中必須以資源環境生態系統、產業耦合屬性、價值反饋系統為基本條件。資源環境生態系統是指產業規劃和循環經濟規劃必須從當地資源環境的生態特征出發,以發揮資源環境優勢和不損害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為前提,充分考慮當地的水、海洋、大氣、森林、土壤等生態特征;產業耦合屬性要求在當地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以加強產業間的耦合力度、增強產業體系的緊密協作能力為方向,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和拓寬產業體系,積極引進一批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將多個產業有機聯系在一起;而價值反饋系統則要求產業共生耦合模式的建立能夠維護生態環境、修復生態系統,給實施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光富,魯圣鵬,李雪芹.產業共生研究綜述:廢棄物資源化協調處理視角[J].管理評論,2014,26(05):150.
[2][3][4]王兆華.生態工業園工業共生網絡研究[D].遼寧:大連理工大學,2002.
[5]劉英基.我國產業高端化的協同創新驅動研究———基于產業共生網絡的視角[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06):126-128.
[6]張其春,郗永勤.我國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機制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2):68.
[7]王金水,包景嶺,常文韜等.臨港重化工業區循環經濟共生網絡的構建[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5(3):119-121.
[8]胡嘯,徐慧娟,何云等.基于能量流分析的靜脈產業園建設[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25(5):27-28.
[9]王晰巍,林明興,劉戀.低碳經濟下產業技術鏈演進中知識創新螺旋及路徑研究[J].情報科學,2011,29(7):1011.
[10]孔令烝,謝家平,謝馥薈.基于產業共生視角的循環經濟區域合作模式[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5):42.
[11]王懷德.基于循環經濟的金融創新探析[J].中國商貿,2014(10):111-112.
篇9
另一方面,以散戶為主的廢品市場經濟實力比較弱,常常因為處理廢品的方式不環保,造成資源流失,容易引起二次污染。《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市場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中國每年可回收的再生資源近1億噸,價值2000多億元。這個擁有巨大潛能的廢品市場,如何聚焦并標準化分散的前端,發揮更大的價值?
方案提交人:再生活
再生活是一家免費上門回收廢品服務的平臺,為有需求的用戶提供定制周期上門服務。目前,其服務的業務主要分為三大類:塑料瓶、易拉罐、紙類、包裝袋與舊衣物等日常廢品,家電、手機等舊電子產品,以及便利店商品配送。用戶通過再生活的APP以及微信公眾號發出回收需求,確定品類,預約回收服務的時間、地址,隨后就有工作人員按照規定的時間上門。
再生活的創始團隊有5人,在2014年9月平臺業務上線前,對市場進行了一番調查后發現,收廢品服務與現階段的城市發展規模反差巨大。一方面回收人員的實際低收入與整個行業價值存在巨大反差;另一方面用戶無法享受及時響應的服務,且大部分回收人員難以提供較好的服務體驗。
再生活的創始人兼CEO夏凡告訴《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下稱《21CBR》)記者,回收廢品行業有著巨大的價值空間,但業態前端的組織形式仍處于原始形式,難以滿足用戶需求。
創始團隊中有3人出身于銀行,深諳服務標準化以及業務流程管理的重要性,他們決定利用互聯網整合這個分散且反差巨大的市場。夏凡表示,將回收流程標準化之后才能談服務體驗,但標準化也意味著成本提升。這個過程包括交易、物流以及流程三方面的信息化工程,背后涉及的是技術和人力的成本。“這些反差為我們提供了思考途徑。”夏凡說,除了基礎的回收業務,是不是還有其他商業模式價值可挖掘?
方案點點看
再生活首先做的是自建隊伍,通過自主招聘回收人員,從整體著裝、服務工具到服務態度等進行培訓,以優化用戶體驗,解決安全性的顧慮;第二是將回收服務周期化,通過用戶預約回收時間,再生活有效利用周期時間分派工作人員;第三是交易信息透明化,如電子秤計量回收廢品,使用戶清晰交易信息,而且再生活自建條形碼數據庫,對大小規格不同的塑料瓶定價,根據掃描的條形碼信息得出價格,提高回收效率。
“接下來我們還要做一個服務評價體系,供用戶對回收人員進行評分和追訴。”夏凡介紹,再生活上門回收主要分為兩大業務,一為日常廢品回收,二為偶發性的家電、手機等回收。根據用戶回收需求信息提供不同性質的回收人員,前者是常規化運作,后者有專門的檢驗工程師上門對產品進行檢驗、評估定價,再回收。“實際上是用不同的服務方式,從一個高頻需求往低頻需求的過渡。”
在物流方面,再生活采取分散―集中―處理的C2B流程,擁有自己的廢品回收大庫,對每天回收的物品進行分解處理,再轉運輸送到相應的廠商。“這縮短了供應鏈,從用戶到再生活到加工企業,只有三個步驟。”夏凡坦言,傳統產業鏈每一個環節都有10%-20%的毛利空間,現在利用互聯網使供應鏈縮短,提高效率也節約了成本,加起來至少有40%-50%的利潤空間,對用戶和行業本身是有價值的。
夏凡認為,廢品回收平臺除了基礎業務之外,應該具有“造血功能”,這個功能體現在再生活的便利商店上。再生活不直接兌換現金,而是采用線上賬戶余額的模式,提倡“以廢紙換手紙”的生活理念,便利商店為用戶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兌換。
“實際上我們做的是正逆物流,希望回收人員在上門時,可以解決用戶的兩個事情,廢品回收和日用品配送。廢品收回來的錢在再生活的賬戶中,用戶可以拿余額換肥皂、牙膏、洗衣粉、衛生紙等日用品,這些都是家庭周期消耗掉的東西。有時候用戶去超市采買不方便,電商配送成本也不低,那就由我們來配送。”夏凡解釋說,“我們利用廢品回收和日用品兩端的毛利來反補上門配送的人工成本。”除了日用品,便利店也提供“舊手機召喚”,比如iPhone5S手機換6S,以市場評估舊手機的價格轉成新手機購買折扣。
篇10
論文摘要:發展循環經濟應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寫入憲法,當前應加快建立起一套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包括建立衡量循環經濟的標準、建立企業實施循環經濟的財政、稅收等激勵制度、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保障制度體系、綠色技術支撐體系、廢棄物資源化產業體系。應借鑒發達國家實施循環經濟的政策、立法成果。
1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1.1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保障資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我國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環境污染、資源危機、生態安全等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瓶頸。依據國家環保總局的統計分析,我國萬元GDP能耗水平超過發達國家3一ll倍。每創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中國的能源利用率僅為美國的26,9%,日本的l1.5%。到2020年,要再實現GDP翻兩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慮,保障能源供給也有很大的困難。如果繼續按照傳統的發展模式來實現工業化,中國的資源需求量將接近世界其他國家資源消費量的總和。當前我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已近極限,每年由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超過1000億元,每年用于改善環境的經費高達2830億元。
1.2發展循環經濟是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需要O的《貿易技術壁壘協定》和《衛生與植物檢疫協定》要求各締約國在制定國內法規時以國際標準為基礎。加入WTO后,由于我國出口的部分產品的環境標準低,在國際貿易中經常遇到少數發達國家技術壁壘和反傾銷訴訟。這已影響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我國出口產品應當符合國際市場環境標準和市場準人、綠色環境標志、綠色包裝制度、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等,否則,產品將可能會失去國際市場。
2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立法借鑒
自從2O世紀90年代國際社會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把發展循環型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作是深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已經成為整個國際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和趨勢。以立法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是西方國家的重要舉措.為我國以立法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能提供相關啟示和借鑒。
2.1德國的循環經濟立法
德國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德國的廢棄物處理法于1972年制定,但當時只是強調廢棄物排放后的末端處理。1986年德國制定《廢物管理法》,強調要通過節省資源的工藝技術和可循環的包裝系統。把避免廢物產生作為廢物管理的首要目標。1991年,德國首次按照資源~產品~資源的循環經濟理念,制定《包裝條例》,規定生產商和零售商對于用過的包裝,首先應避免其產生,其次要對其回收和利用。該《條例》將各類包裝物的回收規定為義務,設定了包裝物再生循環利用的目標。1992年。德國又通過了《限制廢車條例》,規定汽車制造商有義務回收廢舊車。1996年德國推出了新的《循環經濟與廢物法案》,提出將系統的資源閉路循環的循環經濟理念從包裝推廣到所有的生產部門,該法規定,每年總計產生超過20o0噸以上廢物的制造者,必須對避免、利用、消除這些廢物制定一個經濟方案,包括:需要利用和消除的危險廢物的種類、數量和殘留物:說明已經采取和計劃采取的避免、利用和消除廢物的措施;說明何種廢物缺乏利用性而必須進行消除及其理由。
德國法律明確規定自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馬口鐵、鋁、紙板和塑料等包裝材料的回收率全部達80%。在德國的影響下,法國提出2003年應有85%的包裝廢棄物得到循環使用。荷蘭提出到2000年,廢棄物循環使用率達到60%。奧地利的法律要求對80%回收包裝材料必須再循環或再利用。丹麥要求2000年所有廢棄物50%必須進行再循環處理。
2.2日本的循環經濟立法
日本是發達國家中循環經濟立法最全面并提出建立“循環型社會”的國家。1991年制定了《關于促進利用再生資源的法律》,其目的是減少廢棄物,促進再生利用以及確保廢棄物適當處理。1997年又制定頒布了《容器包裝再利用法》,據此逐漸建立起了相互呼應的循環經濟法規。2000年是日本建設循環型經濟關鍵的一年。該年召開了“環保國會”,通過和修改了多項環保法規,包括《推進形成循環型社會基本法》、《特定家庭用機械再商品化法》、《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環資源再生利用促進法》、《建筑工程資材再資源化法》、《容器包裝循環法》、《綠色采購法》、《廢棄物處理法》、《化學物質排出管理促進法》。
上述法規對不同行業的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再生等作了具體規定。如《廢棄物處理法》第3條第2款中規定,“生產者應當努力對伴隨其生產活動而產生的廢棄物加以再生利用,以減少廢物的排放量,同時,在產品的制造、加工、銷售過程中,應當考慮所制造、加工、銷售的產品、容器在變為廢棄物時,不會使它們的恰當處理變得困難。”《推進形成循環型社會基本法》從法制上確定了日本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向,提出了建立循環型社會的目標和根本原則,該法宣布要從過去那種“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經濟社會中脫胎換骨,轉變為21世紀的“最佳生產、最佳消費、最少廢棄”的后工業時代生產、生活方式、構建一個降低環境負荷并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循環型社會。日本是世界上率先以基本法的立法模式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國家。與德國先在有關具體領域實施循環經濟思想,然后建立系統整體的循環經濟法規不同,日本是先有總體性的再生利用法,然后向具體領域進行推進的。
2.3美國的循環經濟立法
美國雖然于1976年通過了《資源保護回收法》,1990年通過了(1990年污染預防法》,提出用污染預防政策取代以末端治理為主的污染控制政策,但目前還沒有一部全國實行的循環經濟法規或再生利用法規不過自從2O世紀8O年代中期,俄勒岡、新澤西、羅德島等州先后制定促進資源再生循環法規以來,現在已有半數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資源再生循環法規。
3循環經濟的價格障礙與政府財稅職能
3.1企業實施循環經濟存在著價格障礙
在我國礦業生產中.存在著礦藏資源價格過低和礦業生產支付的環境成本過低現象,而在原材料回收、加工、再生環節中卻要付出較高的環保成本,由此造成了原材料價格顯著偏低,而再生資源價格沒有優勢,另外,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再生成本高,規模效益差.以上原因導致在自由市場條件下循環經濟生產方式很難自發產生
3.2政府需用財稅政策克服企業實施循環經濟的價格障礙
政府推廣循環經濟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要運用各種財稅、經濟手段克服企業回收、利用再生資源的價格障礙.讓實施循環經濟的企業有利可圖.使企業自覺“循環起來”。
4加快建立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法律、政策、制度的推進和保障;需要政府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需要企業、科學界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需要資金、技術的強力支撐。
4.1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基本國策寫入憲法
在我國《憲法》和《環境保護法》等法律中應增加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條款,且在相關立法中應將推進循環經濟作為發展經濟、保護環境立法之理念。在此基礎上制定我國《促進經濟生態化發展法》、《資源綜合利用再生利用法》、《可再生能源法》,同時加快建立具體資源再生行業法規,技術規章等。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以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來推動。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應首先體現在綜合經濟部門制定的產業政策、財稅政策、投資政策、環保政策、產品回收政策等方面。當前,應加快建立起以《循環經濟促進法》為核心的一整套促進、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在立法上,應將發展循環型經濟、建設循環型社會作為政府、企業、民眾的義務。
4.2實施循環經濟要從根本上實行“四個轉變”
一是由環保計劃管理型向環保市場經營型的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政府的職能主要是制定標準、規則、政策和法律法規,制定和執行實施循環經濟的激勵和懲罰措施,而環境保護則要努力向社會化、產業化、專業化、企業化經營的方向發展。
二是由傳統的單向思維向新型的多向循環思維轉變:各類經濟建設項目,應綜合考慮資源消耗、污染治理、廢物利用、清潔生產等環節,應以循環經濟的理念為指導。實現減量——再用——循環的最大效益目標。三是由經濟運營型向綠色運營型的轉變:現代企業,不僅要為企業和國家創造財富,更要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成本。努力實施綠色產品戰略,這就需要牢固樹立綠色經營思想,包括如綠色管理、綠色開發、綠色生產過程、綠色技術保障體系。實現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四是實現傳統工業向生態工業的轉化:循環經濟下的工業體系主要有三個層次,即單個企業的清潔生產,企業間共生形態的生態工業園區以及產品消費后的資源再生回收。
4.3建立衡量循環經濟的標準
衡量工業部門是否實施循環經濟,應看它是否以“減量”和“循環”為主要手段。并通過資源利用上的減量和將主要廢棄物資源化,提高資源利用率,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效果。應出臺具體的考核指標,作為對企業實施循環經濟的激勵、獎懲依據。 4.4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綠色GNP由世界銀行在80年代提出,它較全面地體現了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的框架,已逐步成為衡量現展進程、替代傳統宏觀經濟核算指標的首選指標。目前,一些國家已采用了新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在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要扣除資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破壞的損失。綠色GNP的計算如下:綠色GNP=GNP一(產品折113+自然資源損耗+環境污染損失)我國應加快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試點和總結,采用綠色GNP代替傳統GNP核算包括建立企業綠色會計制度、政府和企業綠色審計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等。此外,應通過各種媒介建立資源、廢棄物循環利用的信息市場和信息平臺,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的中介組織。
4.5建立綠色保障制度體系
一是綠色制度體系,包括綠色資源制度、綠色產權制度、綠色市場制度、綠色產業制度、綠色技術制度:二是綠色規范制度。包括綠色生產制度、綠色消費制度、綠色貿易制度、綠色包裝制度、綠色回收制度等:三是綠色激勵制度,包括綠色財政制度、綠色金融制度、綠色稅收制度、綠色投資制度等。以上制度的建立和有效運轉都需要立法來規范和保障。
4.6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
目前,我國企業使用其他企業的廢棄物。如工業廢渣、粉煤灰等,原來的產生者不僅不付費,還要向使用者收費,使綜合利用資源企業無利可圖。嚴重挫傷企業再利用和再生利用資源的積極性:我國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的稅收優惠有時落實不到企業頭上。政府必須以制度創新構建資源再利用和再生資源生產環節的盈利模式。使市場條件下循環型生產環節有利可圖,促成企業形成實施循環經濟的自發機制。對企業生產再生資源產品的,國家財政、稅收部門應積極研究制定和實施稅收減免優惠政策。提高再生資源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對企業綜合利用資源的,各地稅收征管部門要加快出臺并嚴格執行稅收減免政策,建立起促使企業自發實施循環經濟的激勵機制。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行政手段:如排污許可證、資源配額;第二,稅收手段,如污染稅、原料稅、資源稅、產品稅等,特別是應加快出臺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廢棄物的企業實施稅收減免的具體政策:第三,收費制度,如排污費、使用者費、環境補償費等:第四,財政制度,如治理污染的財政補貼、低息長期貸款、生態環境基金、綠色基金等;第五,加大資金投入:繼續提高政府對環保的投入比例,發揮其引導作用。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用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例,發展中國家為0.5%~1%,發達國家為1%~2%,我國用于環境保護的比例為0.7%~0.8%。隨著循環經濟的提出和實行,此項投資應逐漸增加。應積極探索成立循環經濟發展基金灞動發展,專款專用。第六,充分利用加入WTO的機遇,加強國際和區域間的合作,積極申請UNEP、UNDP等國際機構的資金和技術援助。
4.7生產措施
4.7.1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用于生產、產品和服務的整個過程,以增加生產效率和減少對人類及環境的危害。對生產.它要求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減少廢棄物的數量和毒性;對產品。從要求減少原材料到產品最終處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響:對服務。要求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和所提供的服務中。當前.我國政府經濟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等應研究并加緊出臺各產業部門推廣、評價清潔生產的衡量指標體系。
4.7.2建設生態工業園。生態工業園區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發展形態之一.正在成為許多國家工業園區改造的方向.應成為我國第三代工業園區的主要發展形態。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生態工業園區的目標是盡量減少廢物,將園區內的一個工廠或企業產生的副產品用作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最終實現園區共生企業間或產業間的生態工業網絡和“零排放”。
4.7.3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包括清潔生產技術、信息技術、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回收和再循環技術、資源重復利用和替代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網絡運輸技術等等,盡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
4.7.4建立廢棄物資源化產業體系。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有兩種方式:一是原級資源化,把廢棄物生成與原來相同的產品,如將廢紙生成再生紙,廢玻璃生成新玻璃,廢鋼鐵再生鋼鐵等。這種方式利用可以減少原生材料量的20%~9O%:二是次級資源化,即把廢棄物變成與原來不同的新產品.可減少原生材料量的25%。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的再生資源回收總值已達到一年2500億美元.并且以每年l5%~2O%的速度增長。
4.7.5確定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先領域。首先,應該在資源的開采、生產、廢棄等社會生產的主要環節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①在資源開采環節,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止掠奪性開采:推進共生、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開發低品位油氣資源和非常規油氣資源,提高礦產資源的開采和洗選回收利用率。②在產品生產環節。應著重推進冶金、石化、化工、電力、有色、建材、輕工(包括造紙、紡織印染、釀造等)等資源消耗重點行業的資源節約和清潔生產。③在廢物利用和處理環節,應加強對冶金、電力、石化、輕工、機械制造、建材建筑等行業的廢棄物回收利用.為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創造更好的環境:應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回收、利用和廢棄物處理。其次.在城市建設中。應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合理規劃城市規模.在功能區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要考慮城市產業體系之間的銜接和環境容量的大小。有關城市要注意與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和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相結合。再次.在農業生產中.應加強生態農業建設.積極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和產品結構.發展綠色產業和無公害產品.積極提高土、肥、水、種、藥等投入要素的效率.推廣使用高效安全生物農藥,從源頭上消除餐桌污染。要為綜合利用秸稈、牲畜糞便等廢棄物創造條件。大力發展沼氣工程并使之成為農村能源的補充和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