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資源行業發展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03 17:52: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再生資源行業發展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第一條為促進再生資源回收,規范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發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再生資源,是指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經過回收、加工處理,能夠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各種廢棄物。
再生資源包括廢舊金屬、報廢電子產品、報廢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廢造紙原料(如廢紙、廢棉等)、廢輕化工原料(如橡膠、塑料、農藥包裝物、動物雜骨、毛發等)、廢玻璃等。
第三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活動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統稱“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應當遵守本辦法。
法律法規和規章對進口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報廢汽車的回收管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條國家鼓勵全社會各行各業和城鄉居民積攢交售再生資源。
第五條國家鼓勵以環境無害化方式回收處理再生資源,鼓勵開展有關再生資源回收處理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推廣。
第二章經營規則
第六條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活動,必須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記條件,領取營業執照后,方可從事經營活動。
第七條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活動,應當在取得營業執照后30日內,按屬地管理原則,向登記注冊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同級商務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機構備案。
備案事項發生變更時,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應當自變更之日起30日內(屬于工商登記事項的自工商登記變更之日起30日內)向商務主管部門辦理變更手續。
第八條回收生產性廢舊金屬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和回收非生產性廢舊金屬的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除應當按照本辦法第七條規定向商務主管部門備案外,還應當在取得營業執照后15日內,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備案。
備案事項發生變更時,前款所列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應當自變更之日起15日內(屬于工商登記事項的自工商登記變更之日起15日內)向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辦理變更手續。
第九條生產企業應當通過與再生資源回收企業簽訂收購合同的方式交售生產性廢舊金屬。收購合同中應當約定所回收生產性廢舊金屬的名稱、數量、規格,回收期次,結算方式等。
第十條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回收生產性廢舊金屬時,應當對物品的名稱、數量、規格、新舊程度等如實進行登記。
出售人為單位的,應當查驗出售單位開具的證明,并如實登記出售單位名稱、經辦人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碼;出售人為個人的,應當如實登記出售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碼。
登記資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兩年。
第十一條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發現有公安機關通報尋查的贓物或有贓物嫌疑的物品時,應當立即報告公安機關。
公安機關對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發現的贓物或有贓物嫌疑的物品應當依法予以扣押,并開列扣押清單。有贓物嫌疑的物品經查明不是贓物的,應當依法及時退還;經查明確屬贓物的,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第十二條再生資源的收集、儲存、運輸、處理等全過程應當遵守相關國家污染防治標準、技術政策和技術規范。
第十三條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從事舊貨收購、銷售、儲存、運輸等經營活動應當遵守舊貨流通的有關規定。
第十四條再生資源回收可以采取上門回收、流動回收、固定地點回收等方式。
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可以通過電話、互聯網等形式與居民、企業建立信息互動,實現便民、快捷的回收服務。
第三章監督管理
第十五條商務主管部門是再生資源回收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和實施再生資源回收產業政策、回收標準和回收行業發展規劃。
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研究提出促進再生資源發展的政策,組織實施再生資源利用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應用和產業化示范。
公安機關負責再生資源回收的治安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的登記管理和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內的監督管理。
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再生資源回收過程中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依法對違反污染環境防治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處罰。
建設、城鄉規劃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將再生資源回收網點納入城市規劃,依法對違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有關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查處和清理整頓。
第十六條商務部負責制定和實施全國范圍內再生資源回收的產業政策、回收標準和回收行業發展規劃。
縣級以上商務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和實施本行政區域內具體的行業發展規劃和其他具體措施。
縣級以上商務主管部門應當設置負責管理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機構,并配備相應人員。
第十七條縣級以上城市商務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發展改革(經貿)、公安、工商、環保、建設、城鄉規劃等行政管理部門,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根據本地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密度、環境和資源等具體情況,制定再生資源回收網點規劃。
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包括社區回收、中轉、集散、加工處理等回收過程中再生資源停留的各類場所。
第十八條跨行政區域轉移再生資源進行儲存、處置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辦理行政許可。
第十九條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協會是行業自律性組織,履行如下職責:
(一)反映企業的建議和要求,維護行業利益;
(二)制定并監督執行行業自律性規范;
(三)經法律法規授權或主管部門委托,進行行業統計、行業調查,行業信息;
(四)配合行業主管部門研究制定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和回收標準。
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協會應當接受行業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
第四章罰則
第二十條未依法取得營業執照而擅自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業務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照《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予以處罰。
凡超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的經營范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一條違反本辦法第七條規定,由商務主管部門給予警告,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可視情節輕重,對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處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并可向社會公告。
第二十二條違反本辦法第八條規定,由縣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給予警告,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可視情節輕重,對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處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并可向社會公告。
第二十三條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違反本辦法第十條第一、二款規定,收購生產性廢舊金屬未如實進行登記的,由公安機關依據《廢舊金屬收購業治安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四條違反本辦法第十條第三款規定的,由公安機關責令改正,并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篇2
第一條再生資源范圍是指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經過回收、加工處理,能夠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各種廢棄物。再生資源包括廢舊金屬、報廢電子產品、報廢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廢造紙原料(如廢紙、廢棉等)、廢輕化工原料(如橡膠、塑料、農藥包裝物、動物雜骨、毛發等)、廢玻璃、報廢汽車等。
第二條管理對象是從事廢舊物資收購企業、網點或個體經營戶和進行加工生產的企業。
第三條凡從事廢舊物資收購、銷售的企業,必須依法辦理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備案登記和營業執照。否則不得從事廢舊物資收購和銷售,并且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四條縣再生資源行業管理辦公室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各回收站點,縣城區以500—1000米為服務半徑設置,每個鄉鎮原則上設一個網點,大鄉鎮可設2—3個網點。城鄉收購網點的設置要在適量控制的原則上做到因地制宜。工商部門根據網點規劃布局按有關規定核發營業執照。
第五條城鄉回收網點按照布局合理、網絡通暢、標識醒目、環境潔凈、管理規范、交售便利的原則,實行“六統一、三規范”管理。“六統一”即:統一標識、統一服裝、統一車輛、統一量具、統一發證、統一管理。“三規范”即:規范服務項目、規范服務標準、規范管理制度。
第六條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回收生產性廢舊金屬時,應當對物品名稱、數量、規格、新舊程度如實登記。出售人為單位的,應當查驗出售單位開具的證明,并如實登記出售單位名稱、經辦人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碼。出售人為個人的,應當如實登記出售人的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碼。登記資料應保存兩年以上。人力車輛收購時須報縣再生資源行業管理辦公室編號登記。
第七條對國家禁止收購的物品不得收購。如槍支、彈藥和爆炸物品;劇毒、放射性物品及其容器;無法證明來源的鐵路、石油、電力、通訊、礦山、水利、測量、消防設施及城市專用設施等專業器材;贓物和公安機關協查的或有贓物嫌疑的物品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禁物品。
第八條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活動,應當在取得營業執照后30日內,按屬地管理原則,向縣工信委或其授權機構備案,并在取得營業執照后15天內,向所在地公安機關備案,同時抄報行業主管部門。
第條全縣經營網點要嚴格自律、守法經營,對有嫌疑的物品要及時報告公安機關,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
第十條加強再生資源市場的監管力度,縣公安、工信委、工商、供銷、物資等部門要齊抓共管,各司其責,堵塞漏洞,消除隱患,加大執法力度,定期檢查,對違法犯罪行為依法處理。
第十一條縣供銷社是再生資源回收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和實施再生資源回收標準和回收行業發展規劃,凡從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企業和個體都必須經過縣供銷社行業管理辦公室審定并備案,形成市場準入規則;縣工信委負責再生資源回收經營企業備案登記管理;縣公安局負責再生資源回收的治安管理;縣工商局負責再生資源回收經營的登記管理和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內的監督管理;縣環保局負責對再生資源回收過程中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實行監督管理,依法對違反污染環境防治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處罰;縣建設局、縣市容局負責將再生資源回收網點納入城市規劃,依法對違反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城市管理有關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查處和清理整頓。
第十二條縣再生資源行業協會是行業自律性組織,履行如下職責:
(一)反映企業的建議和要求,維護行業利益;
(二)制定并監督執行行業自律性規范;
(三)經法律法規授權或主管部門委托、進行行業統計,行業調查,行業信息;
(四)配合行業主管部門研究制定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和回收標準,再生資源行業協會應當接受行業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
篇3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再生資源,是指在社會生產和生活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已經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經過回收、加工處理,能夠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各種廢棄物。
再生資源包括:生產性廢舊金屬(指用于建筑、鐵路、通訊、電力、水利、油田、市政設施及其他生產領域,已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價值的金屬材料和金屬制品)、非生產性廢舊金屬、報廢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廢紙、廢棉、廢橡膠、廢塑料、廢玻璃等(不包括醫廢和危險廢物、嚴控廢物、報廢機動車及尚具使用價值并進入二次流通的舊貨)。
舊貨交易行為管理,依據國家《舊貨流通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執行。
第三條本規定適用于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再生資源收購、儲存、銷售等交易活動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以下統稱為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
第四條市商務主管部門是本市再生資源回收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監督管理。各縣(市)區商務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監督管理。
發改、公安、工商、環保、城管、規劃、國土資源、經委等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對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活動實施管理。
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配合相關職能部門做好轄區內再生資源交易行為的日常巡查工作。
第五條市商務局應當會同規劃、國土資源等部門根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全市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規劃和網點布局規劃,報市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各縣(市)區商務主管部門應當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網點布局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
第六條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具有符合規范的經營場所;
(二)經營場所選址符合市或縣(市)區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布局規劃;
(三)符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標準的要求,并依法取得相應資質。
(四)建立符合國家規定的財務與經營管理制度。
第七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設立再生資源連鎖經營分支機構的,應當按本規定第六條的條件設立。
第八條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應當在取得營業執照后30日內,向所在地商務主管部門備案;從事廢舊金屬回收的還應當在15日內向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備案。
備案事項發生變更時,應當自變更之日起30日內向所在地商務主管部門辦理變更手續;從事廢舊金屬回收的還應當在15日內向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備案。
第九條鐵路、公路、石油、電力、電信通訊、礦山、水利、測量和城市公用設施、消防設施等單位確需出售廢舊專用器材、設備及其零部件的,由單位開具證明后方可出售給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
第十條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不得回收下列物品:
(一)槍支、彈藥、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物品及其容器;
(二)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廢物;
(三)無合法來源證明的鐵路、公路、石油、電力、電信通訊、礦山、水利、測量和城市公用設施、消防設施等專用器材;
(四)公安機關通報尋查的涉案物品或者有涉案嫌疑的物品;
(五)來源不明的廢舊物品和境外生活性廢舊物品;
(六)法律、法規、規章等禁止回收的其他物品。
第十一條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在經營過程中發現有出售本規定第十條規定物品的,應當立即報告公安機關。
公安機關對贓物、有贓物嫌疑或者違禁的物品,應當依法予以扣押,開列扣押清單,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第十二條再生資源經營者在回收生產性廢舊金屬時,應當實行實名登記制,查驗生產性廢舊金屬來源證明,并對出售單位名稱和經辦人姓名、住址、身份證號以及出售物品名稱、數量、規格、新舊程度等如實進行登記。生產性廢舊金屬回收應到指定市場從事經營活動。
第十三條回收生產性廢舊金屬經營者應當對經營活動建立完整的臺帳。臺帳的記錄應包括再生資源名稱、數量(或重量)、品牌、型號、形狀、特征、購銷單位名稱、個人姓名及居民身份證號碼等。
臺帳的保存期不少于兩年。
第十四條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及其開辦者應當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及經營者檔案,并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市場的日常管理、臨時攤點的布局管理,以及市場交易環境的維護;
(二)負責市場和回收經營網點的衛生、環境、消防等;
(三)協助行政部門對交易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及時制止或者舉報違法經營;
(四)其他與市場相關的管理和服務事宜。
第十五條再生資源回收經營場所應當按照標準建立分揀區和儲存區,配備相應的消防、衛生及環境污染防治設施。
第十六條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的企業,通過向市級資源綜合利用認定主管部門申請,符合《云南省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實施細則(暫行)》規定的條件,并獲得省資源綜合利用委員會的認定,可享受國家資源綜合利用的相關優惠政策。
第十七條違反本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商務、工商、規劃、城管、環保、公安等部門按各自職責,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依法取得營業執照而擅自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業務的;
(二)在再生資源回收經營活動中,影響城市市容衛生、造成環境污染的;
(三)經營國家禁止或限制的廢舊物資,或收購贓物的;
(四)未按規定到商務主管部門和當地公安機關登記備案的;
(五)收購生產性廢舊金屬未如實登記,或收購廢舊專用器材無單位證明的。
篇4
[關鍵詞]商業模式創新;綠色商業模式;評價指標
[DOI]10.13939/ki.zgsc.2017.02.179
當前,氣候變暖、資源缺失是一個充斥著各大場合的熱門話題。根據畢馬威的調查顯示,2006年,我國250個大公司中約52%的企業簽署了環境共同責任報告,到2015年年底,這個數據已經增長到了93%。綠色商業模式具有難開發、前景不容易評估的復雜特征,它應由具備挑戰性的管理者來建立商業模式,把企業的問題現狀和新的綠色機會有效結合。實施綠色商業模式需要強大的改變能力,而且會有許多新的組織介入,所以說實施綠色商業模式的企業是復雜的自然所帶來的動態性企業。
1 綠色商業模式的結構分析
1.1 綠色商業模式橫向結構分析
橫向結構主要有供應商組成、顧客組成、股東組成、政府政策。供應商組成:供應商關系是企業與生俱來的關系,本文所討論的供應商是指與企業有共同目標指向,并向企業提品或服務的合作伙伴。顧客組成: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前提是基于顧客的某種需求,是從這種需求的出發來進行商業模式選擇。股東組成:企業對商業模式的選擇必須明確自身的資源和能力。政府政策:政府即虛擬人,政府的政策具有指導性的風向標作用,“綠色商業模式”概念提出源于此。
1.2 綠色商業模式縱向結構分析
縱向結構分析主要有技術、環境、經濟產出、可持續性四點,這四點恰恰體現商業模式創新的動態性特征。
技術是一個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基點,商業模式創新的著眼點在競爭對手忽視或難以模仿的資源或能力上。現階段,全球經濟發展的大前提下,各個行業發展也已經逐漸成熟,對綠色商業模式縱向分析的基點落于技術這一層面上,是由“綠色商業模式”的概念與各行業發展現狀決定的。伴隨著一個商業模式的構建發展,環境問題在其發展中總會被不厭其煩地提出,例如,隨著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破壞大氣的碳平衡,引發全球變暖,威脅人類生存,很多企業的發展被限制在環境這一因素中。在關于“綠色商業模式”概念的特征中,筆者提到的主要特點就有環保因素,企業在注重環保的大前提下所構建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其能夠獲得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持續性這一點包括兩層含義:企業在運用綠色商業模式進行發展過程中,要能夠在環境得到可持續性的前提下,其技術、產品、資金等環節均能夠實現更好的價值創造,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2 企業綠色商業模式選擇影響因素調研
針對在綠色商業模式創新進行先行型企業的行業屬性以及綠色商業模式的結構,本文設計出綠色商業模式選擇影響因素調研問卷,以某大型連鎖超市和汽車4S店為調研單位,進行有關企業綠色商業模式選擇的調研。
為方便分析,此處我們挑選各方面均符合先行型綠色商業模式特點的某大型連鎖超市和某汽車4S店來進行分析,首先設計篩選出了綠色商業模式選擇影響因素,建立它們的遞階層次結構。該遞階層次結構模型共分為三個層次:目標層A、準則層B和指標層C。其中目標層A表示綠色商業模式選擇影響;準則層B包括企業因素B1、行業因素B2、社會因素B3、政府因素B4、產品因素B5;指標層C包括企業戰略方向C1、企業管理者能力C2、企業關鍵能力C3、企業財務狀況C4、競爭者策略C5、消費者購買習慣C6、銷售人員素質C7、行業技術發展C8、社會綠色商業認知C9、基礎設施建設C10、政府政策激勵C11、政府大力宣傳C12、產品價格C13、產品質量C14、產品回收難易度C15。其中C1-C4屬于準則層B1、C5-C8屬于準則層B2、C9-C10屬于準則層B3、C11-C12屬于準則層B4、C13-C15屬于準則層B5。
運用AHP進行分析,對調研企業的綠色商業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綜合的相對重要性評價及其權重的確定。各指標層次總排序權重及其位次如下表所示。
對層次總排序進行一致性檢驗。根據公式CR=CI/RI,分別計算組合后的CI/CR,計算結果如下:CR=CI/RI=0.014267/0.316054=0.04514
3 綠色商業模式實踐建議
3.1 全面推進商業零售企業節能減排
2010年年初,我國在發達地區展開了“零售業節能行動”,在2015年年底,零售I萬元營業額能耗比2010年下降30%。大型超市和連鎖超市耗能較大,政府應鼓勵企業建立節能店。根據國外節能店面的測算,節能店比傳統店節能20%~30%。另外,建議大型超市和連鎖超市采用先進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統和國際頂尖水平的節能設備來減少店內每年的電耗。
3.2 加快建設廢舊汽車、家電回收利用
目前我國的汽車銷售量居全國首位,然而3年到5年之后我們將會進入報廢汽車的高峰期。由于技術方面的顯示,我們報廢汽車、報廢家電的拆解是低于全球標準,這就需要我們盡快建立廢舊汽車和家電的報廢拆解模式,可以借鑒日本的綠色商業模式進一步跟進汽車和家電的拆解利用。當前采用的家電以舊換新措施推動了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還進一步推廣了節能新家電,淘汰耗能高的舊家電,這樣可以降低家電能耗20%~30%。
3.3 加快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
結合“綠色商業模式”的概念特征,建議在全國開啟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工作。試點地區在回收體系建設中,對各類再生資源做到集中收集、封閉運輸、環保處理,也可將再生資源的利用率由原來的40%提高到70%左右。據外國相關資料顯示,一個人口達五百萬的城市建成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后,每年可多回收廢紙330萬噸、廢鋼鐵33萬噸、廢有色金屬16.5萬噸、廢塑料33萬噸,總值約137億元人民幣,可節能255.75萬噸標準煤、減排廢水6105萬噸、減排固體廢物891萬噸、減排廢氣3.135萬噸,這一舉措將對節能減排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快遞包裝廢棄物;循環利用;廢棄物回收產業;財政政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6139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中國經濟呈現新常態。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需要國家政策方面的扶持,以推動產業進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快遞包裝廢棄物循環利用行業屬于節能環保的新興產業,要想扶持該產業,促進資源循環利用,不僅需要企業出力,更需要政府進行財政政策的扶持。
1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產業現狀
快遞包裝本質上是一種物流包裝,指的是快遞物品在遞送過程中所使用的各類包裝物、輔助物等。包裝廢棄物是指以可回收利用的紙、木、塑料、金屬、玻璃等為原材料的包裝物及輔助材料,當包裝與包裝商品分離時,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包裝價值,最后被丟棄。這里的包裝物和任何包裝材料包括消費者包裝或初次包裝,零售給最終用戶或消費者帶回家的包裝,組合包裝或二次包裝。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里約宣言》中,針對可持續發展有作出闡述:“人類應享有與自然和諧相處,過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權利,并公平地滿足今后世代在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根據調查顯示,包裝廢棄物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僅次于水質污染、海洋湖泊污染和空氣污染,已處于第四位。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是共同性原則、堅持性原則、公平性原則。生態環境要與人類實現共同發展。發展不能著眼于眼前的利益而以犧牲資源與環境為代價,同時必須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以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為前提,實現與本代人的公平發展和保障后代人的權利。所以解決由快遞包裝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越發顯得重要,而且在新常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也將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我國環保產業對政策依賴性強,但是,關于快遞包裝廢棄物回收產業剛剛起步,政策導向較弱,紙板和塑料實際回收率不到10%,包裝物的總體回收率不到20%,未達到應有的規模。而在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綜合利用多種財政補貼方式等財政措施,使得紙板類包裝物回收平均利用率達45%左右,其中德國瓦楞廢紙的回收率已到90%以上,每年美國回收包裝廢棄物的收益達到40億美元。在2016年10月13日國家郵政局出臺的《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在“十三五”期間基本建立快遞業包裝治理體系,并推動將快遞包裝物納入資源回收政策支持范疇,同時將資源回收、加強環境保護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充分發揮財政的積極作用,實現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提高快遞包裝廢棄物循環效率,促進行業的發展。
2快f包裝廢棄物循環利用的財政問題
21財政投入政策不完善
節能環保產業是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12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將節能環保產業分為節能產業、環保產業和資源循環利用三個方面。國家非常重視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財政投入總量越來越大(見下表)。但是,發達國家對環保投資的比例一般占GDP的2%以上,其中日本則高達4%。
“十二五”期間,全國財政節能環保支出共計1257萬億元,占GDP比重233%;預計在“十三五”期間環保投入比重將提高到GDP的3%,財政資金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快遞包裝廢棄物循環利用屬于剛發展的新興環保產業,所以財政投入規模小。而且在財政投入結構中不論是從橫向還是縱向都存在不合理。從橫向來看,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的《中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發展報告2016》,顯示我國再生資源回收量逐年減少。財政扶持力度雖不斷加強,但我國的資源回收區域大,種類多,難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重點投資,更不用說近年來興起的快遞包裝廢棄物循環行業。從縱向來看,產業中各個環節如確定包裝廢棄物區域、多種回收渠道、包裝資源分類、再加工等,投入重點都不相同,且財政資金在每個環節中使用效率較低,難以達到預計目標。
22財政補貼政策不合理
“十二五”期間,我國從“收廢行業”轉向“利廢行業”,擴大了財政補貼政策范圍,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下游生產企業進行資源循環利用,促進國內循環經濟的發展。但與同行業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相比,快遞包裝廢棄物循環利用的財政補貼政策存在內容不全面、重點不突出、手段不得力等問題。主要表現在:①行業的財政政策較少,由于是新興起的產業,政策多參照同行業的補貼政策標準(企業廢舊物資購銷數量進行補貼和依據回收企業廢舊物資的銷售額進行補貼),容易出現要求不明、準則不清、界限模糊等問題;②財政補貼范圍窄,覆蓋面少,財政補貼主要以主體進行分類,而且集中于流通領域,生產領域劃分不清晰,在各個環節、類別的補貼較少;③財政補貼方式單一,在循環利用行業中多采用暗補形式,即財政補貼資金通過流通渠道間接地進行財政補貼,而不直接以財政撥入的方式進行,財政資金不透明。
篇6
2014年12月12-14日,由中國冷鏈物流聯盟(下簡稱聯盟)、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和中國食品工業雜志社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年會(下簡稱年會)在北京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各地841位企業家和24個展商參加了年會。年會為中國冷鏈活動周主論壇,同期舉辦了2014年度中國冷鏈物流50強企業測評和中國冷鏈物流杰出人物活動。中國冷鏈物流行業年會從2008年開始,迄今為止已經連續舉辦六屆。
在年會主論壇上,有“胡潤排行榜”美譽的中國冷鏈物流50強測評活動正式,該活動有四個方面作用。一是樹立行業形象,建設行業標桿,打造誠信示范作用,塑造50強品牌榮譽無形資產;二是統計、檢測、摸底我國冷鏈行業發展產出比,反映行業運行環境、企業生存狀態、增長率、利用率、利潤率、服務質量與水平的年度測評;三是見證企業由強到大的成長歷程,記載反映行業發展水平,透過50強詮釋縮影冷鏈行業;四是通過50強精準的數據報告,解析當前問題與預測未來的挑戰與風險,并研究出可持續發展路徑和策略。
物流業作為重要的生產業近年來受到國家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在國民經濟中的產業地位迅速提升。十以來,在我國經濟整體進入“新常態”推動力影響下,我國冷鏈物流業也進入了“新常態”的發展階段。2014年6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確定了農產品物流、制造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等12項重點工程,農產品物流被放在了12項重點工程之首,這說明以糧食為主的大宗物流和以果蔬為主的冷鏈物流代表了未來農產品物流的兩個發展方向。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業將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全面打造中國冷鏈物流“升級版”,以轉型升級應對冷鏈物流新常態。
但是,相比其他行業,由于農產品物流行業的大宗低值特點以及地域廣、資源分散等原因,一些現代物流供應鏈的理念、技術和解決方案還未能與之全方位的結合,特別是在冷鏈物流的運用方面還十分滯后。冷鏈物流行業所面臨的新常態,既可以說是原有的瓶頸,更可以說是發展的新機遇,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冷鏈信息化程度較低
目前,我國冷鏈物流的信息化建設仍比較落后,信息設備的配備不夠齊全,沒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網絡,由于缺乏準確的信息,往往造成冷鏈產品流通的盲目性。國內農產品和食品市場上幾乎沒有一個經過統一規劃設計的信息系統,只能提供少部分功能的類似于財務管理軟件或者庫存管理的軟件。各企業之間信息化程度參差不齊,很多企業至今還沒有意識到信息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少數企業雖擁有自己的信息系統或和平臺,但由于缺乏行業統一的信息平臺以供各企業進行信息交流,使得本應多邊共贏的物流企業相互之間缺乏必要的了解,造成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盲目性。
“富人的游戲”擋住了眾多民營企業
早在2012年我國就出臺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物流領域的實施意見》,意欲打破民間投資進入物流業的政策“玻璃門”,為民營物流企業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條件。這一政策精神對于民營冷鏈物流企業自然是利好,按理說會讓民營企業會蜂擁而入,但據了解,民營企業大多目前還只能是望“冷”興嘆。在民營企業看來,雖然有國家政策精神的引導和支持,但由于冷鏈物流這個新領域門檻過高、困難重重,所以很多民營物流企業只能是望而卻步。即便是已經涉足冷鏈行業的民營企業,目前也大多只停留在冷鏈物流配送環節,沒有自己的冷庫,而且以市內和短途配送為主。
面對這些新常態下的瓶頸、挑戰和機遇,冷鏈物流行業和中國冷鏈物流聯盟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應對力度:
1.將遵循《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的要求,堅持以“構建現代冷鏈物流體系”為基本出發點,以做大做強我國冷鏈物流產業、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根本,以整合優化全國各地優質冷鏈物流資源、強化新理念和新技術應用為手段,構建完善的全國性冷鏈物流網絡服務平臺。
2.繼續加大冷鏈園區整合力度。繼續深入開展“區域聯盟、專線聯合”工作,大力推行“三不八定”冷鏈標準(即不斷鏈承諾、不混裝承諾、不低價競爭承諾與定時、定溫、定量、定路、定人、定價、定結、定盟)配套的“冷鏈蜘蛛”計劃。
篇7
循環經濟是一種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其核心是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目標,構筑“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路循環,有效利用資源和減少廢棄物排放,實現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
工業是循環經濟實施的主體之一,其重要性體現在三個方面:工業生產作為將資源轉化為產品的主要途徑,是“減量化”的關鍵環節;工業是再制造和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擔者;工業是循環經濟所需的先進技術和設備的供應者。
1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因
(1)追求經濟效益,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動力。從發展循環經濟比較成功的企業看,基本上都能夠通過循環利用本企業的副產品或廢棄物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2)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導推動力。環境保護政策日益嚴格,迫使一批企業不得不考慮減少污染排放,以便減少污染排放費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壓力。
(3)資源的短缺和市場相對價格變化,迫使企業為了確保利潤,開始尋求從廢棄物中提取有用物質和循環利用資源,替代原始資源進行生產,以規避企業的環境風險。
(4)規模經濟是實現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實現成本最小化、實現循環利用資源的社會化的前提,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
(5)發展循環經濟的可能性和經濟效益好壞,往往取決于技術體系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為企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6)政府對企業循環利用資源給予一定的財政或稅收優惠和直接或間接的補貼,對全面發展循環經濟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2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選擇
循環經濟的技術體系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基礎,以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和無害處理為手段,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循環經濟的技術主體要求在傳統工業經濟的線性技術范式基礎上,增加反饋機制。在微觀層次上,要求企業縱向延長生產鏈條,從生產產品延伸到廢舊產品回收處理和再生;橫向技術體系拓寬,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和無害處理。循環經濟在生產領域的發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構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使其向生態化方向轉型。改造現有的工業體系,建設生態工業體系是生產領域的核心內容,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要求。
工業企業是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因此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打造企業內部循環鏈條,實施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清潔生產的主要途徑是:完善產品設計;實行原材料替代;改進生產工藝、技術;更新改造設備;實施資源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改善運行管理等,以期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清潔生產謀求達到兩個目標:一是通過對資源的綜合利用、短缺資源的代用、二次資源的利用,以及節能、節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緩資源的耗竭;二是通過減少廢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進工業產品的生產、消費過程與環境相容,降低整個工業活動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工業企業應從實施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上全面推進清潔生產。重點抓好企業主體治理工程。首先,企業在進行技術改造時,應采用能夠使資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轉為產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藝,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藝;采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劇毒有害原料;采用無污染、少污染、低噪聲、節約資源能源的先進設備,以代替浪費資源能源、嚴重污染環境的陳舊設備;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最大限度地利用工業“三廢”,生產有市場需求、質量好、能滿足環保要求的產品。其次,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應充分回收利用余熱、余壓和各種可燃氣體;生產對環境無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產品。企業生產中排放的廢棄物,應堅持誰排放、誰治理、誰利用、誰受益的原則,廣開途徑,因地制宜,積極開展工業“三廢”綜合利用;凡本企業有能進行綜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業“三廢”,應當提倡給其他企業進行綜合利用或者進行聯合經營利用。第三,對不同層次的企業實行不同的清潔生產的費用方案。
3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路徑
路徑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用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結合工業產業結構特點、發展規模和水平,將清潔生產、廢棄物的資源化、生態工業等確定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領域;在建設生態工業體系時,優先選擇鋼鐵、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業,重點研究開發循環經濟發展的適用技術,探索行業發展模式。
路徑二:從推行清潔生產入手,打造新型循環經濟型企業。企業是實施清潔生產的主體,依據“增效、降耗、節能、減污”的清潔生產目標,把開展清潔生產作為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重要手段。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代表,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通過推行清潔生產,利用信息產業參與制造業
信息化,數字化設計、自動控制、電子數據管理、電子商務,發展集成制造、網絡制造,進而帶動與信息產業關聯的中小企業的發展。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工藝,在生產過程中構織一個廢物連續利用的“循環圈”結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實施清潔生產
路徑三:推動企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先進的生態循環技術和設備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條件。因此,應加大對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突出抓好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回收處理技術、綠色制造技術及產業化。加強對具有共性特點的技術攻關,解決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
路徑四:將循環經濟理念引入企業設計、管理、生產的全過程,以資源循環利用為主線,延伸產業鏈。工業企業應積極探索“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積極發揮煤炭資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產業鏈;深度開發油、氣資源,延伸石油化工產業鏈;發展再生資源產業,建立城鄉廢舊物資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形成資源開發、加工和廢棄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環。
路徑五:建立循環經濟發展的咨詢服務體系。積極支持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加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經濟運行的監測和預警,科學調度水、電、氣、運等資源配置。及時向社會有關循環經濟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現有的環境科研、服務機構和社會團體的力量,開展循環經濟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工作。4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撐要件
4.1制度支撐
4.1.1計劃和布局制度
工業企業循環經濟發展計劃應以國家環境保護計劃為基礎,包括企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方針、分期目標、考核目標、計劃性對策和重大項目等事項。針對地質的環境資源情況和外來資源的可得實際,對產業結構體系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調整產業結構和企業空間布局,明確企業循環經濟的目標、任務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證循環經濟戰略的順利實施。
4.1.2循環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導致不同的經濟、環境后果,為了保證循環經濟循序漸進地發展,應重視循環程序的制定,通過建立重要技術、工藝、設備和區域的示范制度來帶動面上循環經濟的發展。如可以選擇物耗與能耗高、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清潔生產示范,選擇特定的企業集團和開發區進行生態工業園區和生態工業網絡的示范。總結企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環經濟改造現有企業的思路和措施。
4.1.3市場準入制度
企業循環經濟離不開市場的推進,但市場的推進必須符合市場規則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市場準入條件,主要表現為:投資是否符合一定的數額標準,技術和設備是否符合國家的規定,環境影響評價結果是否合格等。通過提高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限制和淘汰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技術、產品和設備。凡新建和改、擴建工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必須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信息化建設制度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生態工業化,逐步建立綜合信息系統、安全生產調度監控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人力資源信息網、資金管理信息網、產品銷售信息網、物資管理信息網等,提高企業循環經濟的水平。
4.2管理支撐
4.2.1建立循環經濟統計體系和信息平臺
這是對循環經濟進行有效管理的基礎。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質流量表,對于企業和地區進行循環經濟管理缺乏基本的數據信息。針對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數據,建立相應的綜合性的數據統計和信息系統,在企業建立基本物質流量表,企業之間實現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關聯和交換,逐步形成生態型企業網絡。
4.2.2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企業需要逐步把資源和環境代價計入成本,真實反映、科學評價企業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通過設置經濟運行指標、資源消耗指標、循環再用指標、廢棄排放指標、建設保障指標和發展潛力指標,指導工業企業循環經濟建設,使抽象的循環經濟具體化。
4.2.3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指標考核體系
把發展循環經濟的指標和措施具體化、定量化,納入干部、職工的業績考核體系,從而將有關監督、考核、獎懲制度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應有的動力。
4.3技術支撐
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哪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循環經濟的技術思路,是通過對經濟系統進行物流和能流分析,運用生命周期理論進行評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在生產過程中應用先進技術,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的深度、廣度和精度,從而降低資源消耗的強度。因此企業要強化循環經濟領域有關技術研發工作,把重點放在降低生產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生產過程無廢少廢,綠色產品的清潔生產等科技項目方面,盡可能實現對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將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在經濟活動的源頭節約資源并減少污染,實現整個生
產過程的生態化和綠色化。
4.4文化支撐
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不只意味著體制和機制的轉變,也不只是工藝、技術、設備等硬件的建設問題,同時需要企業文化的有力支撐和配合。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精神靈魂。現代企業文化的構建必須以企業的社會責任為基礎,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內容。企業的社會責任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資本與公眾的矛盾和企業與消費者的矛盾。要搞清潔生產、減少污染、保護環境,就要減少利潤。生產優質產品,不欺騙顧客,也存在著與消費者爭利的問題。這都關系到企業的精神和文化。企業要把循環經濟的理念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當中,充分發揮企業文化的促進作用,大力營造有利于資源節約、發展循環經濟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廢舊家電 回收逆向物流 合理化建議
在人類社會中,從生產經過流通直至消費,是物流流向的主渠道,也稱正向物流。在這一過程中有大量因不能滿足客戶需求、過時等原因而退回的產品;也有大量由于損壞、使用壽命終結等而喪失了使用價值的產品;還有在生產過程中未能形成合格產品而不具有使用價值的物質;有大量可以循環再用的包裝,這些都形成了逆向物流的源頭,在逆向物流中的產品雖然因為多種原因暫時未能實現其使用價值或已經失去使用價值,但其中還蘊含著大量可以回收的價值。以往對逆向物流的研究較注重從環保的角度來研究,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逆向物流的量正在與日俱增,如能有效的回收這些產品中的價值,不僅可以回收資源、保護環境,,而且可以成為企業降低成本的戰略武器。通過這個角度的研究,使國家和企業都能重視逆向物流,逆向物流也是物流利潤中的一塊處女地,其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利潤。
鑒于以上原因,本文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分析了我國廢舊家電回收逆向物流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和預測了我國未來所面臨的廢舊家電回收量,通過這些驚人的數字,使得我們認識到我國所面臨的廢舊家電回收的迫切性,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一、逆向物流的內涵及其分類
我們通常說的物流都是指“正向物流”,但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不僅應該包括“正向”的物流,還應該包括逆向的物流。最早提出“逆向物流”這個名詞是Stock在1992年給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他在報告中指出:“逆向物流為一種包含了產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廢棄處理、再處理、維修與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動。”中國正式引入物流概念才20多年的時間內,目前,中國對逆向物流的研究還處于啟蒙階段,逆向物流概念的表述不一,結合國內外有關逆向物流的定義以及本文的主要觀點,作者對逆向物流作如下定義:“逆向物流是與傳統供應鏈反向,為價值恢復或處置合理而對退貨、廢棄產品、廢舊包裝以及廢舊物資等從消費地到起始點的有效實際流動所進行的計劃、管理和控制過程”。
對逆向物流的分類至今在理論界也還沒有準確的劃分,研究者往往根據個人研究需要對逆向物流進行不同的劃分。從本論文研究的角度來看,把逆向物流分為退貨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兩部分。
二、我國廢舊家電回收逆向物流現狀及評析
1.我國家電報廢現狀及趨勢分析
本文采用四大家電的擁有量和使用年限預測電子廢棄物的產生量。專家指出,一般電視機的使用年限為8年~12年、電冰箱的使用年限為13年~16年、洗衣機的使用年限為12年,空調的使用年限為5年~7年。我國家用電器的生產量的增長情況可以看出我國家用電器的擁有量在以較大幅度增加,所以未來幾年我國將會面臨家用電器報廢的高峰期。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家電消費量和生產量也多于世界其他國家,所以目前社會上現存即將進入報廢期的家電數量是很多的。下面僅以北京市為例來預測未來幾年內北京市僅四種家電的報廢數量,文中采用城鎮居民家庭中家用電器的擁有量和使用年限來預測近幾年內廢舊家電的產生量。
根據上面表一北京市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家庭中家用電器的擁有量數據和表二中北京市歷年城鎮人口戶數的數據可以推算出表三中歷年來北京市城鎮居民擁有家用電器的數量。如根據1997年的數據,北京市城鎮人口擁有的電器數量約為328.6臺/百戶,城鎮人口戶數為250.9萬戶,這些家庭共擁有家電為919.665臺,根據專家指出,一般電視機的使用年限為8年~12年、電冰箱的使用年限為13年~16年、洗衣機的使用年限為12年。如以平均年限12年計算綜合以上因素,到2011年,上述家電都將成為廢物。以上僅是我國一個城市的城鎮居民的四種家電擁有和報廢量,如果這個數據擴展到全國的所有的家庭和企業的所有 家用電器的話,那么這個數據會放大許多倍。
另外從我國家用電器的生產量的增長情況可以看出我國家用電器的擁有量在以較大幅度增加,此外隨著產品生命周期正在變得越來越短,新品和升級換代產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向市場,推動消費者更加頻繁的購買。當消費者從更多的選擇和功能中受益時,這種趨勢也不可避免的導致了更多的包裝,更多的廢棄和更多的浪費問題。日益縮短的產品生命周期也必將增加進入回收逆向物流的產品的數量。所以在未來幾年內我國將會面臨大量廢棄物的產生。以下根據表四中我國歷年家用電器的生產量來預測未來幾年內我國報廢家用電器的增長趨勢,趨勢如上圖所示。
2.我國現行的家電回收逆向物流現狀評析
我國目前已經開始重視廢舊家電的回收處理問題,進而開始重視回收逆向物流工作,雖然還未從物流的角度去系統研究這個問題,但舉國上下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開始把廢棄物的回收利用,減少環境污染提到一個十分重視的程度,國家有關部門也開始積極呼吁建立《廢舊家電回收法》,開始研究各種廢棄物的回收再用方法,開始對回收途徑等進行研究,開始對現狀進行調查,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國家經貿委已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條例》列入國務院頒布的法律規劃,目前正會同有關部門抓緊研究起草。從總體上來講,我國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
綜合以上國內外回收物流的現狀可以看到,大量廢舊物品和物資的回收再利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通過對大量廢舊物資、物品的回收再利用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而且可以為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三、我國廢舊家電回收逆向物流實施條件及建議
我國廢舊家電回收逆向物流是擺在中國相關企業面前的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所以加強廢舊家電回收逆向物流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1.國家缺乏立法
(1)條件評析:我國廢舊家電的處理通常采用不規范的渠道,不僅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給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給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前不久天津建立一個全國最大的回收逆向物流中心,可是建成投產運行后卻發現這個處理中心“吃不飽”,為什么中國存在這樣大量的報廢家電、廢舊物資和廢舊包裝,而這樣一個先進的設備還能吃不飽呢?究其原因就是我國缺乏相應的立法,致使大量的廢舊物品還采用原有的不規范的途徑進行回收處理。
(2)建議:為了克服我國廢舊家電逆向物流的無序狀況,減少資源的浪費,保護我們的環境,國家進行相應的立法是迫在眉睫了。而且從發達國家從事廢舊家電回收逆向物流的發展歷程上來看,立法對于回收逆向物流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缺乏相應的支持性經濟政策
(1)條件評析:我國廢舊家電逆向物流的發展投入大,回收周期長,單靠一兩個企業的力量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快速實現逆向物流系統的構建。中國現存的我國廢舊家電回收企業仍是微利或無利,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基本沒有條件和能力引進或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從而阻礙了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國有回收企業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人員、債務包袱重,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弱,經濟效益差,相當一部分回收企業虧損嚴重,某些回收公司經營難以為繼,廢舊物資回收行業發展呈低水平徘徊。
(2)建議:在財政體制和投資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研究加大公共財政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支持力度,并在信貸等方面給予必要支持,對經濟效益差、但社會效益顯著的不易回收的再生資源,需要國家利用的有關政策逐漸把回收逆向物流作為一個產業扶持發展起來。
3.技術落后
(1)條件評析:我國對于廢舊家電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技術落后,如對于報廢家用電器的拆解技術落后,回收逆向物流的信息投入技術落后。
(2)建議:要最大限度的回收廢棄物中的價值,加大對回收逆向物流的科技投入,增加對資源回收利用科技開發的投入,支持有影響、有帶動作用的關鍵項目。同時,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適當引進國外先進的再生技術、設備,按照市場經濟的辦法引進國外的人才和資金,促進回收逆向物流的利用技術、管理水平的提高。
4.宣傳不夠,認識不足
篇9
關鍵詞: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思路;模式探索
1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的必要性
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構成生存環境的基本要素。而當今在全球經濟及科學技術水平飛速增長下,人類活動伴隨著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使得資源枯竭和世界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為緩解一次資源的耗竭,滿足人類需求,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對廢棄物進行合理的再生利用將成為目前最為有效的途徑。因此,廢物再生利用技術必將成為國家優先發展的領域之一。福州大學為響應國家經濟發展的新要求,與時俱進培養社會需要的全方位人才,在環境與資源學院籌建了“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新專業。基于該學科的特性,論述了循環經濟發展需求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的必要性,并圍繞培養目標提出專業建設新思路及模式探索,為高校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發展積累有益的探索經驗,為社會輸送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2基于循環經濟發展需要的專業建設思路與探索模式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以下簡稱專業)要求學生建立“資源循環”基本知識框架,能夠認知到資源循環在循環經濟發展中享有重要地位,并積極主動對專業課程展開深入的學習。因此,該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扎實資源循環理論基礎和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知識,能從事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及新能源開發利用,能源環境保護以及固體廢物資源化開發、研究、設計與管理等復合型工作的高級人才。以培養目標為指導思想,專業的建設思路應創新性地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輔以課堂理論教學,積極拓展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將其培養成符合循環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基于這一思路,文中在專業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學生創新教育及構建教師團隊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2.1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和辦學特色。課程設置應當基于專業培養目標,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宗旨,致力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以本校環境工程專業、安全工程專業等課程設置為鑒,輔以參考其他院校相關專業的異同點,提出了專業的課程設置。根據教學目標,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全校性選修課以及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主干課程為:資源循環導論、新能源技術、生物質能技術、環境材料學、生物質的開發與利用、再生資源分選利用、固體廢物資源化技術與工藝、再生資源工藝和設備、材料制備與加工原理、環境流體力學、普通化學、無機與分析化學、化工原理和有機化學。在課程規劃與設置中應體現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并最大化實現教學內容的科學規劃、課程體系優化,同時突出實用性教學。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輔以多媒體教學,改變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果,以互動式教學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讓學生認識到課程內容的重要性[2]。
2.2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與課堂、社團和合作基地息息相關,實習是實踐教學的主要開展形式,其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三類。認識實習環節主要在于通過課程教師和專業工程技術人員的面授課,以及工人師傅的現場解說,對企業運作方式及相關工藝過程有初步的認知。在實習過程中,應指導學生學會從專業技術人員的詳細講解中,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提取有價值的實踐生產經驗,對未來的就業領域形成初步的認知。通過各類實習的有序開展,使得枯燥的理論知識可視化,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并最大程度上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為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畢業后走向工作崗位積累有用的實踐經驗。2.2.1存在的問題作為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關鍵實踐環節,畢業設計可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對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學生步入社會后能力的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反映一個學校教學質量、管理規范化程度、教師與學生水平的重要標志[3]。近年來,諸多原因導致高校中畢業設計環節仍存在許多問題,如:部分學生的畢業設計內容重復老套過于簡單化,缺乏創新性和實際性,論文格式不統一;畢業設計時間安排不合理,實驗態度不認真,導致數據胡編亂造不具合理性,缺乏使用原理解釋實驗數據的能力,使得畢業設計環節流于形式;選題方式和指導方式缺乏互動性,學生在選題過程中沒有及時主動同指導老師交流溝通,教師對學生畢業設計過程缺乏有效性指導與建議,導致其質量難以保證。2.2.2解決策略(1)與科研相結合,實現教學與科研共贏。將學生本科畢業論文題目與其指導老師的科研項目相結合,是實現教學與科研共贏的最佳方式。基于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基本要求的“互動式”教學模式,結合學生具體情況,指導老師將具體研究方向合理地分成若干個難易程度適中、工作量飽滿又不失新穎性的畢業設計題目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提前進入實驗室鍛煉基礎的操作技能,了解與本課題相關的背景和任務,同時指導老師也有更多的機會與學生接觸,引導其明確課題的研究方向,并及時與學生討論畢業設計期間存在的問題,提出實質性的修改意見。(2)與生產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實際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來制定學生畢業設計任務和目標,能使學生接觸現有的實用工程技術,提高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畢業設計的題目若由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給出,則畢業設計的要求、目的、任務和設計(實驗)成果應由學校負責審查與評定。設計(實驗)過程可以選擇在企業內完成,但畢業答辯需在學校進行,以保證對所有畢業成果有統一的評判標準。這種模式不僅可以解決目前出現畢業設計題目缺乏創新性、與實際不符等具體問題,又可緩解“一師多生”指導力度不足,同時學生和企業也可相互了解,為就業的雙向選擇奠定了基礎。(3)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培養學生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國家培養人才究其根本就是為社會、為人民服務,促進社會的發展。在當前的循環經濟條件下提出的社會可持續發展,對創新高素質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各大高校不斷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畢業設計與社會需求的有機結合,不僅能使畢業設計具有針對性地服務于社會,也使學校能夠根據社會需求發展動態,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改善課程結構。同時也可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該模式符合社會發展要求,是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重點,是學生服務于社會的體現形式。(4)與學生興趣愛好、就業方向相結合,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大學4年理論知識的儲備與專業技能的培養,學生可依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畢業設計題目,也可依據今后就業意向,選擇與本專業并非密切相關卻也符合學校要求的題目完成本科畢業任務。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也能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挖掘潛能突破自我,給未來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5)加強指導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提高畢業設計成果的質量。畢業設計有序開展前期,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文獻檢索,收集資料歸納總結,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該過程離不開指導老師的精心引導。教師應跟進學生畢業設計的各個階段,通過不定期檢查或例行組會的方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結合具體情況及時給出合理的修正建議,提高畢業設計的高效性與質量保證。(6)完善規章制度,加強畢業設計過程的監管力度。各學院院長、院教學督導組、指導老師應對學生畢業設計的前期準備、理論剖析與文獻檢索能力、數據處理到得出設計成果的全過程進行嚴格的監督與定期的檢查。畢業答辯是檢驗學生的畢業設計能否達到學校要求的關鍵,也是衡量教師指導水平的重要手段。送審過程中對于未達標的學生堅決不允許其申請答辯,答辯過程中,每一位委員會的教師都應客觀認真、嚴格合理地依據學生的口頭報告與論文撰寫表現給予答辯成績,有利于學生保持良好的科學嚴謹態度與學習風氣。
2.3學生創新教育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專業,在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下,必須緊緊圍繞創新精神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1)實驗教學環節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的科學素養。將科研性實驗與課堂授課相結合,以科學前沿為導向,及時更新實驗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性能力。課堂教學中,可讓學生結合課堂知識撰寫科學文獻綜述,或做相應的調查分析、例行小組學術報告會等,逐步形成科研創新思維。(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關的校內校外科研課題。針對有濃厚科研興趣、實踐能力較強的學生,鼓勵其加入教師的科研隊伍,完成相應的科研任務,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或讓其到當地的企業中進行相關的社會實踐,對現階段的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有初步的了解。該模式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使得他們能夠實地接觸到國內外最先進的科研成果,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研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把握能力、歸納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科研信心。(3)引導學生撰寫專利,鼓勵其參與申報過程,強化知識產權意識的重要性;鼓勵學生積極申報本校與大學生相關聯的科研訓練項目(SRTP),指導其撰寫相關的科技論文,培養科研意識。學生自主選擇有興趣的科研項目,學校大力支持并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學生可自由選擇專業指導老師。該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對科研的熱情,這有助于培養求真務實的學術風氣,對日后從事相關專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4]。(4)學校應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提供輕松的外在環境。高校的綜合實力評估不僅體現在強大的師資隊伍上,也包括所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在社會上的競爭能力。周期性的組織學生參加各界專家學者開設的學術研討會,了解先進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建立科研競爭機制,擬定相關的科研條例,從各方面調動學生參加科學理論與科研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4創建優質教師團隊,保證人才質量實力強大的專業建設與高水平的師資力量是息息相關的,著重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學科專業教師團隊是當前新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5]。(1)加大力度引進本專業領域人才,制定各項優惠條件招募高層次的人才,特別要向新專業建設時急需的學科專業帶頭人和主干課程的骨干教師拋出高枝,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為新專業的開設創造良好的內在條件。(2)重視現有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老教師的指導作用,促進青年教師的發展,支持教師進修訪學,提高整個師資隊伍的水平。(3)優化教師聘用結構,以專職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輔的方式,實現社會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同時也可聘請相關高水平的專業人員(如:企業單位、科研院所職員或其他高校等高水平的人員)擔任新專業的兼職教師,逐步建成結構合理、極具發展潛力的優質教師團隊,為新專業的建立打好基礎。(4)提高“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結合“十三五規劃”要求,建議行政部門督促地方普通本科制定“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與規劃、配套政策,落實培養引進專項的經費是否到位,完善相關管理制度。
3結束語
循環經濟的發展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而資源循環產業是支撐循環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資源循環人才的培養則是循環經濟、資源循環產業發展的保證。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至關重要。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是新興專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該專業的發展將以社會需求為宗旨,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導向,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課程體系結構,加強專業性實驗室建設,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建設之路。
參考文獻
[1]常立忠,施曉芳,王海川.基于循環經濟發展需要的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模式探索[J].大學教育,2014(1):46-47.
[2]潘育松,王靜,潘成嶺.對我校復合材料專業建設的思考[J].廣州化工,2013,40(6):161-162.
[3]張慶樂,董建,王虹,等.環境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U].中國電力教育,2012(05):66-67.
[4]張亞平.狠抓科研促教學,質量同步上臺階[J].內江科技,2008(4):67.循環經濟視閾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建設與探索循環經濟
篇10
關鍵詞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建材企業會計;應對策略
一、引言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興起,改變了企業的經濟環境和經營理念,促使企業對現行的管理要素、管理模式、管理對象以及管理思維進行創新。
隨著企業核算事項的增加和調整,企業又面臨著新的會計核算對象、會計核算要素、會計核算思路,最終催生新的會計核算模式。循環經濟所倡導和推進的“3R”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低碳經濟要求的碳要素核算和碳信息披露,都要求企業在資產負債關系、成本收益關系、投融資關系等方面做出相應調整。說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對企業會計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也許是本世紀來會計面臨的最主要的挑戰———是沒有疑義的。挑戰與機會并在,企業會計也在這種挑戰中面臨著新的發展,這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建材企業會計領域更是如此。
二、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對建材企業會計的挑戰我國的工業大都是資源密集型產業,環境負荷非常大。
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依賴規模效益的企業發展方式,既影響工業自身競爭力的提升,也加劇了能源資源約束和環境保護的壓力。2009年全國工業能耗占社會能耗總量的71.3%;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化學需氫量分別占全社會的84.5%和34.4%[1]。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產國和消費國,主要建材產品(如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石材和墻體材料等)產量多年居世界首位,其中水泥、平板玻璃的生產能力分別占到全球的50%[2]。建材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的總量中占有較大比重,近10年來一直占GDP的3%~5%。
另一方面,建材工業能耗總量約占全國能耗總量和工業能耗總量的7%和10%,建材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占全國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的18%。建材工業能源消耗又主要集中在水泥、建筑衛生陶瓷、平板玻璃、水泥制品、磚瓦、石灰、玻纖等行業,其能耗總量占建材工業能耗總量的95%,其中前3個行業占86.56%[3]。對于建材企業來說,隨著社會經濟增長方式和企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在節能減排、資源利用、環境友好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建材工業在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實施,使整個建材企業要面對資源利用、減排降污、產品優化、技術支撐體系改變方面的挑戰。從建材工業來說,水泥行業發展新型干法技術、玻璃行業發展浮法工藝、建筑陶瓷行業推廣輥道窯技術和衛生陶瓷改變燃料結構采用潔凈氣體燃料無閘缽燒成工藝、積極推廣應用新型建材等新技術、新工藝所帶來的新技術體系改變,也直接要求其企業管理思想革新和成本核算體系改變;從建筑物標準來說,50%的節能建筑設計、供熱體制改革、居民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供熱在城市中的廣泛推行、小城鎮建設的新建筑要求、原有城市的建筑節能體系改造、新空調技術的廣泛推進、節能門窗和新型墻體材料的運用、太陽能地熱等再生能源在建筑物中的利用[4],所有這些都對建材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直接影響著建材企業會計核算體系的重建和創新。
從會計核算角度看,實施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挑戰主要在于,在生產及投資決策(包括清潔生產、節約生產、低碳生產等)、碳排放權的確認與計量、物料投入的核算、再利用會計事項、再制造再循環(從企業內部到行業間再到社會層面)的會計信息披露和會計評價分析問題、企業會計評價等方面,都是過去會計核算中很少涉及的。隨著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深入,建材企業會計必須面對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挑戰。只有及時認識,及時行動,在會計研究、會計應對、會計實踐上探索總結相應的理論和做法,才能在推進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會計的基礎和工具作用,實現企業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對建材企業會計的挑戰及創新策略根據企業在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新特點,在現時企業會計核算體系的基礎上,將環境因素、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等納入企業會計核算體系中,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會計核算體系,就是建材企業會計工作者們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首先,循環經濟歸根到底可以用“3R”原則來概括,因此,建材企業會計應對也應從這方面入手研究和實踐。
減量化:在同一生產過程和生產工藝中的資源減少投入或產出效率增加,或在原生產中不改變產品功能(如有改變也是更經濟和更環保)和用戶需求情況下的原(輔)材料替代,或在生產過程中關鍵原材料的減量和替代。通過具體企業的減量化帶來一個行業的減量化,再通過具體行業的減量化實現社會經濟模式(生產和消費)的減量化。企業會計在減量化過程中,會發生核算對象、核算要素、核算方法、核算體系、核算信息和核算模式等的變化。例如,當節能減排成為企業生產(產出)的強制性制度安排時,企業就面臨核算對象、數量和質量的變化。
在建材工業中,由于能源消費構成產品成本的主要內容,加強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的核算,無疑是進行財務會計核算和會計制度深化的核心內容。再從建筑節能方面講,采用新產品、新技術、新材料會帶來節能的明顯效果,因而會計核算的及時反映、比較分析,既成為建材行業管理水平的標志和目標,也成為建材企業管理的主要內容,更是建材企業會計核算創新的基本途徑。
再利用:再利用首先是在同一生產過程和工藝中可循環使用的原輔材料的再利用、廢棄物的再利用、回收物的循環利用等。再利用是企業實施循環經濟的關鍵生產活動,沒有這個環節,企業生產組織就不能構成循環回路,產品物質就不能實現循環再利用,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就不能實現,資源利用率就不能提高,成本收益率也無法提高。廢棄物或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改變了企業的資源利用模式,從工藝流程和管理技術上講,從物料供應到利用和再利用、再制造、回收資源化和回收處理等等,這種循環利用模式不僅在于宏觀經濟、生態經濟的改善或改變,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導致了企業對資源、資產、資本利用會計核算的改變和創新。例如,在企業對同質廢棄物的利用時,物料成本會計對于企業核算的產出效率,即關系到整個企業的生產流程的科學合理,也直接影響企業成本的優化的降低。在建材企業中,實現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一個突出的會計問題或會計核算實踐,
就是要適時地推行物料成本會計。物料成本會計又稱物質流轉成本會計(MaterialFlowCostAccounting,MFCA),或資源流轉成本會計(ResourceFlowCostAccounting,RF-CA),是由德國的經營環境研究所首創[5]。物料成本會計是基于流量管理理論的環境管理會計的一個有效工具[6],也是近年來流行于歐美日國家在實踐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方面的一個成本會計核算系統。但我國在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務應用都很少。在建材企業大力推行物料流量成本會計將引發相關的理論與實務研究,將有助于填補我國會計理論在該領域研究的空白,并成為企業會計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證檢驗提供可參考的研究范式。
再循環:在同一生產環境和工藝過程中,輔助材料的再循環利用(例如廢水污水的凈化處理及循環利用),既是企業生產模式(對投入、核算、產出等影響)的改變,又是對整個社會經濟系統———循環經濟———的承諾、擔當及實現。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會計面臨著既有企業內部的經濟循環事項,例如水的循環利用;又面臨著回收物的循環利用,例如建筑廢棄物轉化為水泥、玻璃、陶瓷等的原材料。這些循環利用的會計事項、核算方式,都對企業會計體系造成影響和改變。隨著城市化及建筑業的發展,拆舊建新必然產生大量的建筑固體廢棄物(廢棄混凝土、鋼材和廢金屬、廢料、廢物等),典型的再循環模式之一是建筑固體廢棄物再循環利用模式[7]。從循環利用的角度看,廢金屬可再冶煉、廢玻璃可再成型、廢木材可造紙、粘土及頁巖磚再轉入陶瓷企業。
這種社會層面的再循環利用僅是“再循環”的一個方面。建立企業的廢舊材料利用的信息制度,通過廢棄材料的定價和核算機制,完善其市場化功能,顯然是擺在建材企業會計工作面前的一大任務。
其次,從低碳經濟角度來認識建材企業的會計問題。盡管到目前為止,低碳經濟對碳會計核算的影響還未深入到象循環經濟那樣的地步。但僅從目前情況看,低碳經濟要求企業會計的改變或適應,至少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對碳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二是碳排放會計處理(包括會計主體確認和會計核算);三是碳會計信息披露及差異化處理問題;四是碳基替代的經濟技術分析和財務評價分析等等,這些都是建材企業在實施低碳經濟中所必須解決的財務會計問題。以排污權會計為例,排污權交易的會計規范就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為基礎的[8]。
而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資產規模較大時,如果同時確認遞延收入則會增加權益;如果免費獲得排放額則會增加當期利潤[9],從而形成會計處理差異。這一會計結果表明,現有的會計核算體系和方法已無法適應排放權模式,需要重新認識和構建。
利用公允價值會計思想,積極進行碳會計研究,推動碳信息報告制度的建立和運行,加大碳會計信息披露,成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建材企業會計核算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無論是低碳經濟還是循環經濟,對企業管理的重要影響都在于直接對現行企業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產生嬗變。如果讓企業自覺實現清潔生產、資源效率下的持續經營、環境生態下的科學發展,就必須解決企業核算制度財務體系問題。而現行企業財務會計制度是在過去的資源利用和既定假設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沒有充分考慮企業經濟活動中的環境因素和資源效率、社會責任因素。具體而言,沒有將自然生態和資源環境的確認為資產或負債,沒有將企業應承擔的社會效益責任、環保責任、資源節約責任確認為負債,沒有將資源和環境資本確認為所有者權益,沒有專門反映確認資源循環過程中再生資源產生收入和費用、利潤和分配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建材企業中也照樣存在。因此,解決好企業會計核算的適應性改變和適度創新,不僅對建材行業的發展有積極作用,而且對全國各行各業來說也是一個標志性的循環經濟會計典范。
四、當前推進建材企業會計核算體系創新的基本思路
1、以建材行業為主導、建材企業為基礎,積極開展循環經濟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制度構建。就理論研究而言,循環經濟會計和低碳會計都是環境會計在實踐運用中的延伸、擴展和創新。基于會計理論,環境會計可劃分為環境財務會計和環境管理會計。環境財務會計涉及的會計核算要素、假設、對象、準則等方面領域。從建材企業角度看,主要的還是結合建材企業特點和循環經濟“3R”要求,對建材企業的循環經濟會計主體、核算對象、核算方法、報告制度等方面研究,逐步提出一些可操作、可實施的會計核算內容,以達到盡快進入、實踐提高、為企業轉型提供財務會計服務,最終實現建材企業的循環經濟會計核算目標。例如,推行物料成本會計、加強資源流轉成本核算、廢棄物的成本和利用核算、碳會計信息報告等等,就是建材行業(協會)當前應重視和力行的一項工作。而環境管理會計涉及具體的會計核算項目、事項和會計核算對象,是針對具體企業的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事項的會計管理。例如,碳基替代技術的實施要求首先要對其碳基替代的經濟成本、長期成本的確認、分攤、效益進行財務分析,對資源資本化(環境資本)、外部項目內部化、資本預算和收益回報(包括非會計收益和社會責任等)進行分析研究,實踐探索。這些對于建材企業的節能減排、實施低碳生產、清潔生產和節約生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企業循環經濟會計制度,當前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一是制定循環經濟會計條例制度,包括基本的核算原則和章程;循環經濟會計管理體系;會計人員責任;會計賬務處理程序制度;稽核審計規范;循環經濟會計成本核算制度及會計信息報告和財務會計分析制度;二是設置企業循環經濟會計核算體系,包括確定循環經濟會計主體;確定核算循環經濟會計核算對象;進行循環經濟會計確認與計量;進行循環經濟會計的賬戶設置和會計報表設置;三是實施循環經濟會計信息的報告、披露和分析利用等。
2、大力推廣物料成本會計核算。在建材企業實現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推廣運用物料成本會計核算具有現實和緊迫的意義。物料成本會計的基本原理是按照資源流轉的各個環節進行歸集,追蹤從輸入至輸出的全部物量,再乘以單價得出不同環節的成本。在輸出端形成了產品、廢棄物兩個流向(正制品和負產品),其資源流轉成本都可細分為材料成本、系統成本、運輸成本和處理成本。資源流轉成本會計的出現,使建材行業企業中的資源利用、再利用的會計核算具有了很高的實用性,也為建材行業企業推行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提供了極好的運用工具,為循環經濟會計的建立和運用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可以說,物料成本會計是在注重經濟影響的同時更注重企業活動所產生的環境影響,對于和產品同屬于生產過程產出物的固體廢棄物、廢氣、廢水等物質,像產成品一樣進行同等核算,使資源浪費和環境負荷成本可視化,從而使企業形成節約資源減少損失浪費的自覺行動,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產生減少資源消耗、廢棄污染物排出的內在需求,以達到企業經營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10]。
3、改進建材企業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和方法。以會計發展理論為基礎,從建材企業的實際出發,構建企業財務會計信息披露的框架。在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的會計報表應該在報表附注中就影響報表數據的相關環境、資源信息進行披露,如花費多少錢購置了清潔環保類設備、花費多少錢為環境污染買單、投入多少進行相關研發、符合國家政策享受多少政府補助等信息進行披露。鑒于當前會計報表不能反映資源、環境價值的情況,因此,會計報表應在當前會計報表基礎上加上企業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相關信息的披露。企業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相關信息的披露,可以借鑒現行財務報告的思路,利用會計報表和報表附注來充分揭示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對企業的影響,并附上專門的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報告提供企業的資源循環利用情況,定期對外披露環境信息,及時解脫環境責任,實現自身經濟效益與周邊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此外,還應在企業評價考核體系、會計隊伍建設、行業會計指導等方面深入開展工作,但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贅述。
- 上一篇:氣候變化的機制
- 下一篇:細胞生物學研究的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