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資源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3-10-07 18:09: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再生資源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再生資源管理制度

篇1

關鍵詞:可再生資源;資源管理制度;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3)12-0012-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2.03

一、引言

可再生資源是指在短時期內可以再生或可以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主要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自然能源。不可再生資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種礦物、巖石和化石燃料,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等,用完了就不可能再生。與不可再生資源一樣,可再生資源既是生產的投入品又是可貿易商品,對于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可再生資源的錯誤管理最終會影響經濟發展、增長和福利。

二、文獻綜述

很多文獻研究可再生資源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Aghion 和Howitt(1998)率先將可再生資源融入到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框架中,認為中間品的知識積累有可能推動長期經濟增長[1]。Baldwin, R(1992)使用AK模型分析認為經濟的正向增長率很難達到:當資本存量增長時,更嚴格的排放規制也應該被采取,而這會減少資本的回報率,當資本回報率足夠低的時候,資本積累就不會發生,經濟增長不會長期持續[2]。Sachs(1999)認為當可再生資源可以被隨意使用的時候,勞動力會大大偏好于開采部門,最終導致資源被過渡開采,經濟穩態增長率為零,但是如果存在國際貿易,情況就會不同[3]。McAusland (2005)分析了封閉經濟下的增長,認為長期增長的失敗來自于政府無法設計完全產權制度,即可再生資源是在可以隨意使用的資源管理制度下[4]。他的模型把可再生資源作為消費者的最終產品,并認為勞動在開采資源中是一種競爭性的投入。Connolly(2007)和Peretto(2010)將再生資源被整合到一個內生經濟增長模型框架內,發現制造業企業技術進步是由垂直創新和水平創新共同作用的[5-6]。當現存企業進行研發,學習如何提高效率來降低產品的邊際成本,這屬于垂直創新。當企業家設計一個新的產品進入市場,增加了產品的種類,這屬于水平創新。經濟長期增長的驅動力只來自于垂直創新。當一個經濟體既有垂直創新又有水平創新,這被認為是處于發達階段,而一個經濟體只存在水平創新的時候被認為是處于發展中階段。發展階段的升級轉型有賴于企業規模,當企業規模足夠大的時候,企業才會開始進行研發和集聚知識,只有研發和知識積累才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Copeland(2009)和Taylor(1997)以及Jinji, N(2006)從政府或是規制者應該監管可再生資源使用這個角度來分析,認為如果政府有效控制資源使用,該制度與完全產權制度是一樣效果的,否則等同于許可政策的情形[7-9]。

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旨在將可再生資源整合到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中,強調了不同的資源管理制度對經濟發展穩態和增長路徑的影響,不同的資源管理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動態轉換的影響。

三、模型

在封閉經濟中,假設一個經濟體開始實施完全產權制度,后來實行許可政策。經濟體有三個生產部門:最終產品部門,中間制造部門,初級產品部門。最終產品的市場結構是完全競爭,最終產品的生產要使用勞動力、初級產品和差異化的中間制造品。

本文的模型基于Peretto(2010)的研究。第一,中間制造部門企業使用勞動力生產產品并進行自主研發,研發帶來正外部性(知識外溢)到整個行業,這是持續經濟發展的引擎。制造業面臨的市場結構是壟斷競爭結構,因此企業有從事研發活動的動力。盡管新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該市場,但是會有固定進入成本,這對于新進入企業生產現有產品來說是個劣勢。因此,新進入者不會生產和現存企業同樣的產品。第二,對于初級產品部門,可再生資源遵循邏輯性增長函數,并且開采技術符合沙佛生產函數(即開采數量有賴于勞動力,全要素生產率和現有的資源儲量)。第三,勞動力市場和可再生資源市場均為完全競爭結構,且借貸市場也是完全競爭。第四。為了最大化效用,人會選擇消費路徑和資源開采水平(開采水平取決于資源管理制度)。

(一)最終產品部門

設名義工資等于1,企業使用勞動力L,初級產品H,中間制成品X來生產最終產品Y,則道古拉斯生產函數為

Y=AL■■H■■X■■dxi (1)

式(1)意味著對于每一個獨立的投入要素,規模報酬是遞減的;對于所有要素,規模報酬不變。其中,A>0是最終產品的全要素生產率,β、α、l-α-β分別是勞動力L、初級產品H和中間制成品X的要素收入比。在完全競爭市場,初級產品和勞動力的報酬等于邊際產出,最終產品企業最大化利潤的條件是邊際產出等于要素價格。

投入要素L、H、X的需求函數分別為:

L■■=βP■Y (2)

H■=■ (3)

X■■=■■ (4)

(二)中間制造品部門

根據Peretto(2008)的研究,中間制造品生產存在水平型創新和垂直型創新。水平型創新指產出增加或是企業數量增加,垂直型創新指現有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制造品市場是壟斷競爭市場,因此現存的廠商可以得到超額利潤,有研發的動力。當企業從事研發,產生的共同知識有助于減少未來研發的成本,企業家通過比較預期利潤的凈現值與進入壁壘成本兩者的差值來決定是否進入市場。

對于現存企業,設存在N種不同的中間制造品,每個企業的生產函數是:

X■=Z■■(L■+φ) (5)

其中,Z表示企業特質的知識,θ表示該知識的全要素生產率 ,L是生產產品i所用勞動力,φ是固定勞動成本。因生產函數是規模報酬遞增,且企業通過研發累計知識,故有

Z■(t)=k■L■ (6)

式(2)表示企業特質的知識的動態性有賴于在研發部門的勞動力數量以及邊際生產率(外生參數k和公用知識K乘積)。允許對稱性,公用知識K接近于制造業的平均知識。企業通過定價以及分配研發部門的勞動力數量來最大化產品質量提高帶來的回報現值Vi(t)。給定中間制造品X的需求以及研發技術,有

Vi(t)=■e■∏■(s)ds (7)

其中,e-δt是死亡概率,該參數表示允許企業退出市場。

其中∏■=(PXi -Z■■)X■■-Φ-LZi (8)

凈現值漢密爾頓函數,以及允許對稱性,有

P■=■ (9)

知識回報率r■=k■-■-δ(10)

對于新進入者:

假設制造業可以自由進入,但是在進入之前,企業必須付出沉沒成本且是預期收入的一定比例(ψPXiXi)。只有當企業未來現金流的凈現值超過其進入成本,企業才會進入該行業。因為,如果Vi(t)>ψPXiXi有限的資源會被投入到產品種類的擴張中,不能達到均衡狀態;如果Vi(t)

V(t)=ψP■X=γ■=(1-α-β)ψ■(11)

均衡狀態下的新產品回報率為:

YNi=■+■=1/ψα+β-■(Φ+■)+

■■-■-δ(12)

(三) 初級產品部門

可再生資源是初級產品,設其存量S。為了簡單化,設可再生資源的自然增長率為G,有

G(s(t))=ηS(t)(1-■) (13)

其中,η是固有增長率,■表示一個國家擁有的最大的資源儲量,有

S(t)=G(S(t))-H(t) (14)

式(4)表示資源存量的變化有賴于G函數和開采的數量。

由于開采生產服從沙佛(SCHAEFER)生產函數,有

H(t)=BLH (t)S(t) (15)

上式表示開采水平不僅僅依賴于勞動力和開采函數的全要素生產率(B),同時也依賴于存量。生產函數表現為對所有生產要素的規模報酬遞增,B是不變的。

觀察(14)式,當G(S(t))=H(t),資源的自然增長大于開采數量,結果是資源存量增加。當開采數量超過資源的自然增長量,結果相反。當(S(t))=H(t),資源存量保持不變,換句話說,經濟保持資源存量S不變,資源自然增長就會帶來可持續的收益。

(四) 人(家庭)

人使用L數量的勞動力,把勞動力分配到五個不同的部門:最終產品部門、中間產品、初級產品、研發創新和啟動行為。模型假設沒有人口增長也沒有閑暇的偏好,人的效用函數為:

U(t)=■e■logC(t)dt (16)

其中,?籽>0是時間偏好率,C是t時刻的加總消費。

人總收入來自于持有資產a(t),勞動力收入以及開采利潤。資產指的是如股票類的金融資產,資產收入取決于單位資產回報率r(t)以及人擁有資產總數量a(t)的乘積。人從勞動力獲得工資收入,由于勞動力是競爭性市場,各部門的工資率是相同的。勞動收入和資產收入之外,人能夠從賣出初級產品獲得收入。人總收入用來購買產品以及累積更多的資產。因此,人的資產變化如下:

a(t)=r(t)a(t)+L-L■+P■(t)H(t)-P■(t)C(t) (17)

受式(17)和資源存量的動態變化,人選擇消費路徑和開采數量。應用凈現值漢密爾頓函數,人效用最大化條件為:

■=λα (18)

rλ■■=?籽λ■-λ■ (19)

λ■■+λ■η(1-■)=?籽λ■-λ■ (20)

其中,λ■■為金融資產的影子價格,λ■為資源存量的影子價格。

式(18)表示消費的邊際效用應該等于資產的影子價格,將(18)和(19)兩式相乘,得到:

r■=p+■+■ (21)

式(21)表示人會選擇消費數量以使得儲蓄的回報率等于消費的回報率。

四、兩種資源管理制度

本文將資源管理制度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開放許可政策:資源所有權不清晰,只考慮采掘的單位成本而沒有考慮未來資源存量減少的成本,政府忽視資源存量的未來可獲取性,并且勞動力的分配只取決于目前的勞動生產率,因初級產品的價格沒有反映其生產全部成本,初級部門的經濟租金消失殆盡。在這種許可管理制度下的可再生資源有海洋漁業、野生動物、森林和公地等。另一種類型是完全產權制度:人對資源具有完全所有權利,人將未來資源存量融入其目標函數中,選擇最優化開采水平。

(一)開放許可制度(open acess)

在開放許可政策下,開采者不會考慮資源存量的動態變化,直到來自于開采的利潤為零才會停止開采。當租金逐漸趨于零,意味著資源存量的影子價格趨近于零。oa表示許可政策,式(20)變成

λ■(PH-■)=λ■=0(22)

P■■(t)=■ (23)

如果初級產品的價格高于單位開采成本,在初級產品部門的勞動力數量必是無限的,最終阻礙經濟的發展;如果初級產品價格低于單位開采成本,沒有人愿意開采資源。因此,均衡狀態下的初級產品價格一定等于單位開采成本。給定最終產品對初級產品的需求量,初級產品的均衡狀態:

H■(t)=αBS■(t)P■(t)Y■(t) (24)

最終產品市場出清條件:

Yoα=Coα (25)

由于最終產出只用于消費,在均衡狀態下,最終產品數量一定等于消費量。

勞動力市場出清條件:

Loα=LY,oα+LH,oα+LX,oα+LZ,oα+LN,oα (26)

假定勞動力供應完全無彈性,上式意味著均衡狀態下,能夠達到充分就業。勞動力分配到不同部門:最終產品生產、初級產品生產、中間半成品生產、知識生產和企業家。

資產市場出清條件:

r■=r■,■=rz ,■=rn ,■ (27)

在均衡狀態下,中間制造業企業的資產回報率一定等于人持有的金融資產回報率,等于知識的回報率,等于開發新產品的回報率。如果以上條件不成立,會有套利機會,市場機制會自動調整直到均衡。

另一種表示資產市場均衡的方法,人擁有的金融資產價值等于企業擁有資產的價值:

α■=N■V■=γP■■■Y■ (28)

考慮企業對稱性,將式(21)和(28)帶入到式(17)中,得到

■=γ?籽 (29)

設■=y人均收入,式(29)可以寫作yoα=■,該式表示在許可政策下,人均名義收入任何時點都是固定的,其中r=?籽。

根據式(10)并考慮對稱性之后,知識的變化率為:

Zoα=k■=k(1-?琢-?茁)2?茲■-(?籽+?啄) if n■oa

其中noa=■,noa=k(1-?琢-?茁)2?茲■是經濟體開始研發的分水嶺。

式(30)表示當且僅當企業規模或每個制造業企業面臨的市場份額相對較大,知識增長率是正值。否則,如果企業數量人均值足夠大,企業規模相對較小,每個企業的利潤較少,則沒有動力從事研發,知識的增長率為零。因此,產品數量或企業數量的變化如下:

noa=■[?琢+?茁-?茲(1-?琢-?茁)-■(?覬-■)■]-(?籽+?啄) if noa=noa

(31)

式(31)表示產品多樣性的增加率與進入成本以及產品X的固定勞動力成本呈現反向相關關系。

(二)完全產權制度(Full Property Rights)

完全產權制度下,人重視可再生資源存量的動態變化,則資源的影子價格h是正的,人在獲得資源收入與保護資源之間進行權衡。用pr表示完全產權, 人的歐拉方程、最優化條件以及預算限制分別如下:

rpr=?籽+■+■(32)

■=?姿a,pr(33)

■(PH,pr-■)=?姿S,pr(34)

式(34)表示在?姿S,pr和PY,prYpr是正值情況下,開采部門的利潤也是正值。

一般均衡條件:完全產權制度即人的資產等于制造企業持有的股票總價值,即:

apr=NprVpr=?酌PY,prYpr(35)

對時間t取偏導數,可得式(36)

ypr(t)=(■)(1-■)=(■)(1-■)(36)

由于完全產權制度下人均名義收入ypr(t)是正值,則必然有LBSpr(t)>Hpr(t)。式(36)表示ypr(t)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來自于經濟活動的收入,另一部分是來自于沒有過渡開采自然資源帶來的收入停滯(這可以看作是儲蓄的另一種形式,為了子孫后代保護可再生資源,而不是擁有目前的金融資產)。可以看到,人均收入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它取決于開采部門的勞動力數量,開采部門的勞動力數量又取決于開采數量同資源存量之比。

五、穩定狀態比較

(一)開放許可制度下的穩態

在穩定狀態下,可再生資源的增長率以及制造企業數量的增長率為零。可再生資源穩態存量為S■■,由式(14)等于零,則有

S■■=S(1-■)(37)

?濁>■(38)

如果(38)式不成立,可再生資源將會枯竭(唯一的穩態就是S=H=0),因此資源存量的穩態S■■為正值。

將式(37)帶入式(24)中,得到開采的穩態水平為

H■■=aBLSy■■(1-■)(39)

讓式(31)等于零,可得制造業部門企業數目的穩態:

n■■=■y■■

if ■

n■■=■y■■

if ■>=■(41)

知識穩態增長率為

Z■■=■-(?籽+?啄)(42)

經濟穩態增長率為

g■■=(1-?琢-?茁)?茲Z■■=(1-?琢-?茁)?茲(k?茲(1-?琢-?茁)2■-(?籽+?啄))

(43)

式(43)表明,穩態下經濟增長率既不有賴于勞動力數量L,也不有賴于可再生資源的存量S。

(二)完全產權制度下的穩態

與上述分析類似,經濟穩定狀態下

y■■=■(1-■)(44)

穩態經濟增長率:

g*pr=(1-?琢-?茁)?茲Z*pr=(1-?琢-?茁)?茲(k?茲(1-?琢-?茁)2■-(?籽+?啄))(45)

(三)比較

許可政策下的穩態資源存量低于完全產權政策下的穩態資源存量。因為在完全產權制度下,開采可再生資源的時候要考慮其長期可獲取性。而許可政策導致不受約束的開采行為,即S■■

許可政策下的穩態開采數量較高,原因是資源存量的經濟和逐漸消失為零,初級產品的價格等于其單位成本,許可政策下的初級產品穩態價格低于完全產權制度下價格,開采數量更高,即H■■>H■■ 。

許可政策下,由于初級產品利潤等于零(每個時間節點的經濟和會瞬間消失至零),人均名義收入水平低于完全產權制度下的人均名義收入水平。完全產權下,保護資源被看作是未來的儲蓄,因此穩態下人均名義收入更高,即y■■

企業數量與人均名義收入水平正相關。既然許可政策下,人均名義收入較低,那么人均企業數量也相對較少,即n■■

穩態下,人均收入與企業數量人均值之比在兩種制度下是相等的,即■=■。

穩態下知識的增長率僅僅有賴于人均支出與人均企業數量之比。因為在兩種制度下知識穩態增長率是相等的,即Z■■

因為資源存量增長率以及企業數量增長率在穩態都是零,由于經濟增長率與知識增長率是成比例的,因此兩種制度下的經濟增長率相等,即g■■

六、增長路徑

當企業數目不斷減少,企業規模足夠大時才有動力進行研發,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才會發生。經濟體從發展中階段轉換成發達階段的快慢取決于資源管理制度以及企業初始數量的人均值,有

ZJ=k■=0 if nJ>nJk(1-?琢-?茁)2?茲■-(?籽+?啄) if nJ

其中,nJ=k(1-?琢-?茁)2?茲■。當企業數量超過某一水平(nJ),知識增長率為零。相反,當企業數量低于該水平,知識增長率為正值。

很容易看到,noa

兩種制度下的發展路徑之差異如下:當n(0)>npr,經濟起初沒有研發。當政府實行完全產權的資源管理制度,企業數量下降到某點以后,經濟開始進行研發且知識增長率為正值。在許可政策下,經濟開始研發更為遲緩。當npr>n(0)>noa,完全制度下,經濟體一開始就存在知識的正向增長。在許可政策下,一開始不存在知識的正向增長,隨著企業數量的變化達到某點之后,經濟體開始研發且知識正向增長開始。當n(0)

七、發展階段的動態轉換

企業數量人均值的動態變化

noa(t)=x0-x1noa(47)

其中,x0=■(?琢+?茁-?茲(1-?琢-?茁))-(?籽+?啄),x1=■

noa(t)=■,noa(0)表示許可政策下企業初始數量。

當noa(0)>n■■,企業數量高于穩態水平,經濟體有太多的企業,知識回報率和凈現值下降,導致一些企業沒有利潤退出市場。反之亦然。

給定一個可再生資源的穩態水平服從沙佛生產函數,可再生資源存量的動態變化可以用下式表示

Soa(t)=v-■(48)

v=?濁-■(49)

Soa(t)=■(50)

其中,Soa(0)表示資源存量的初始水平。

式(50)表示,當Soa(0)

對式(1)求導數,得到經濟增長率等于消費增長率,也等于最終產品的增長率,即

goa=coa=■(51)

goa=?茁LY,oa+aSoa+(1-?茁)noa+(1-?琢-?茁)?茲Zoa(52)

式(52)表示經濟增長率有賴于最終產品使用勞動力的增長率、可再生資源存量的增長率、企業數量增長率以及知識增長率。在穩態下,S=n=0。

綜上,經濟的動態增長可以被描述成:第一,如果經濟起始于較低的資源存量,Soa(0)0。類似,當n(0)相對較低,知識的增長率較高,這給新企業家們提供動力。因此,企業數量以遞減的增長率增加,直到其達到穩態水平,如果經濟起始于低水平的資源存量或是較低的企業數量,經濟增長率提高直到達到穩態增長率。第二,如果經濟起始于較高的資源存量,那么經濟增長的變化不太明朗,經濟的動態變化有賴于兩種相反力量的相對程度,即資源存量的增長率和企業數量的增長率之差。

八、結論

本文分析不同資源管理制度下的經濟體的穩態增長,可得如下結論,第一,如果可再生資源的自然再生率太低,“公地悲劇”發生,如果政策無法設計完全產權制度,經濟無法保持長期持續增長動力,政策制定者有壓力和責任保護自然資源。毫無疑問,當資源(比如石油、金屬或化石能源這些不可再生能源)存量趨近于零時,經濟崩潰。第二,如果可再生資源的自然再生率足夠高,經濟穩態下的增長率在兩種制度下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穩態增長率不取決于勞動力或是資源稟賦。

另外,不同的資源管理制度對經濟增長路徑有重要影響。相較于開放許可政策,完全產權制度下的經濟體從發展中階段向發達階段的轉換會更早發生。這種轉換取決于中間制造品企業的規模(當規模足夠大,企業數目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對現存企業來說,有動力去進行研發)。假定企業數量相同,在完全產權制度下的企業規模要比許可政策下的規模大。因此,相對于許可情形,完全產權制度下的經濟體會更早開始轉換,經濟體會更早的開始進行研發活動,更加快速的積累知識,這才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

本文研究結果有重要的政策含義,關于自然資源,如果一國無法設計完全產權制度,可能會造成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最終阻礙經濟可持續發展。在我國,資源所有權形式基本上都是公共產權,國家掌握著大部分自然資源所有權,而個人產權基本上可以忽略。特別是對一些具有較大競爭性和排他性的自然資源,如果采取公共所有權形式,就可能使得其競爭力與市場效率極大的降低并對市場機制的發揮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產生不利影響。想要增加市場競爭力以及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就必須充分引入私人所有權安排制度

參考文獻:

[1]Aghion, P. and Howitt, P.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M].MIT Press.1998.

[2]Baldwin, R. Measurable Dynamic Gains from Trad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100):162-174.

[3]Rodriguez, F. and Sachs, J. Why do resource-abundant economies grow more slowly?[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9, (4): 277-303

[4]McAusland, C. Learning by Doing in the Presence of

an Open Access Renewable Resource: is Growth Sustainable? [J]. Natural Resource Modeling. 2005, (18):41-68.

[5]Peretto, P. Resource abundance, growth and welfare: A Schumpeterian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0, (12):38.

[6]Peretto, P. and Valente, S. Resource wealth,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J] CER (ETH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2010.

[7]Brander, J. and Taylor, M.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consumer and conservationist coun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7, (19): 267-297.

[8]Copeland, B. and Taylor, M. Trade, tragedy, and the common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725-749.

篇2

一、土地資源管理中超規劃開發的問題

(一)土地資源管理體系不健全土地與人們的生存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近些年人地矛盾的出現,使人們更加關注土地資源管理。在土地資源管理中,由于管理體系不健全,從而導致管理中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對土地資源的科學規劃有著不利的影響。目前我國的土地資源管理體系不健全,突出的問題有結構分散、主體不明、權責劃分不明確。在劃分土地資源的時候,若是由于規劃不科學而導致土地資源嚴重浪費,會對土地資源的長遠使用有著不利的影響。當資源管理出現問題的時候,找不到明確的負責人,各管理人員相互推卸責任,這就導致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1]。另外,雖然我國具有嚴格的土地資源規劃制度,但在實際規劃土地的過程中,并沒有按照制度進行規劃,對制度的落實程度較弱,這些問題的存在,都使管理工作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

(二)開發和管理不協調我國是人口大國,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土地資源會出現緊缺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土地資源管理工作,是勢在必行的。目前,我國人地矛盾已經被激化,因此,必須重視土地資源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雖然我國的土地資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在實際開發管理土地的過程中,與國家的法律相沖突,出現用地指標和實際用地不符的情況,從而導致開發和管理不協調。另外,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房屋建筑越來越多,占地面積也在不斷的擴大,大量的土地資源被占用,占地面積已經超出了土地資源的開發規劃計劃。超規劃現象的出現,對土地資源的長遠使用有著不利的影響[2]。

(三)盲目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若是不能合理的使用土地資源,終有一日會出現無地可用的情況,這種情況的出現,將對人們的生存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因此,為了避免出現無地可用的情況,在使用土地資源的時候,要科學合理的規劃,對土地資源進行管理,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作,若是沒有管理制度為其支撐,管理工作將會寸步難行。面對這樣的情況,建立健全土地資源管理制度是迫在眉睫的。土地資源管理制度中,應該明確規定管理的核心,對管理工作進行細致的劃分,明確職責,這樣才能避免出現問題找不到責任人的現象。土地資源管理人員在開展管理工作的時候,需要在相關制度的規定下開展工作,這樣才能確保工作的科學性。另外,管理工作并不只是土地資源管理部門的工作不能盲目的開發利用。很多企業在利用土地的過程中,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嚴重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有的地區甚至出現了圍湖造田、毀林地的情況,這些問題給我國的生態環境帶了不利的影響,導致我國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加劇了人地矛盾。

二、解決土地資源管理中超規劃開發問題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土地資源管理制度它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這樣雙管齊下,才能有效的發揮管理工作的作用[3]。在城市建設中,會需要使用大量的土地資源,政府在審批建筑用地之前,應該對建筑企業進行嚴格的審核,確保建筑企業能夠合理的利用土地之后才可批準。

(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土地資源具有有限性,這一特性決定了必須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在城市建設中,會使用大量的土地資源,在利用土地資源之前,建筑企業必須要得到批準才能使用土地,在這一過程中,制定科學的預審制度,嚴格的按照制度進行審核,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土地資源浪費現象的發生。土地資源管理部門在審核的過程中,必須嚴格、謹慎,對建筑企業以及需要建設的項目進行審核,在確定建設項目具有價值之后,要結合土地資源利用規劃,制定出合理的利用計劃,從而達到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目的。

(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土地資源利用思想水平要想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就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思想水平,讓每一個人都能樹立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全民共同保護土地,才能取得顯著的效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并不能只依靠管理部門進行約束,而應該讓每一個人都樹立這種思想,讓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5]。另外,計算機網絡技術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來宣傳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思想,讓人們知道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從而培養人們的憂患意識,從現在開始,節約土地資源。

三、結束語

篇3

關鍵詞: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網絡體系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8-0011-03

1 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網絡體系現狀

2002年,由貴陽市物資回收公司發起、再生資源從業人員加入的貴陽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成立,編制了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規劃。以再生資源行業協會為紐帶,經過多年的發展,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網絡體系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

1.1 回收站

在居民區內或者在企業聚集的地方建立了超過600家的再生資源綠色回收站,專門用于收集居民生活過程或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再生資源,回收站的建設標準為:在城市(含縣市政府所在地)按每1000戶設立一個回收站;對鄉鎮的廢舊物資回收,依托貴陽市供銷社已經實施的“萬村千鄉”農家店的村級綜合服務(便利)店完成。在居民居住分散的區域以及不能設置回收站的區域配置流動收購車。每個綠色回收站不小于10平方米,工作人員平均定員3人。每3個回收站配置一輛微型貨車。

對于生活性再生資源,在一般情況下,回收站對于生活性再生資源的處理方式是“日產日清”。而通常生產性再生資源的單次運輸量都比較大,可以直接將其放入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的上一層級,而不需要通過回收站,因此回收站的建立主要是針對生活性再生資源。

1.2 回收中心

按照貴陽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的提法,回收中心也稱為再生資源分揀中心,主要由廢舊物資分揀中心和報廢汽車拆解中心組成。在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規劃中,再生資源分揀中心的功能應當是負責區域內各回收站所回收到的再生資源的匯集、儲存、整理等作業,同時也可將生產性再生資源在此匯總、整理、打包。通過對廢舊物資的預處理,增加廢舊物資的附加值。而對于報廢汽車拆解中心來說,基建工作已經完成,但是需要進一步完善有關功能。

1.3 集散交易市場

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一般應設置在城郊且交通便利的位置。在回收中心將再生資源整理打包以后,統一將其運輸到集散市場交易。完成后,再將其運輸到深加工中心進一步加工,以使產品的附加值增加,或者直接在集散市場出售給再生資源需求企業。

根據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規劃,貴陽市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由貴陽廢舊金屬市場和閑置設備調劑市場、舊貨市場和廢舊物資交易市場組成。

1.3.1 貴陽市廢舊金屬市場和閑置設備調劑市場

市場位于貴陽市花溪大道69號貴州柴油機廠內,就改造后的規模而言,市場總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其中營業面積4600平方米,貨場面積6200平方米,停車場3100平方米。同時,設置20噸地磅及吊裝設備。市場經營戶主要以經營廢舊物資、殘次鋼材、閑置設備等為主。市場擬設財會、保衛、行政等部門提供協調、管理、監督等服務。

1.3.2 貴陽市舊貨市場

貴陽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貴陽市物資回收公司經過前期基礎調查而進行籌建,位于貴陽市南明區解放西路,市場建設規模13762.46平方米。既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要和居民賣廢、舊難的問題,又達到了城鄉互補的目的,同時,也實現了對可再生資源的良好回收。

1.3.3 貴陽市廢舊物資交易市場

在貴陽水口寺紅巖村籌建,建設規模為10800平方米,主要經營報廢汽車拆解中心和廢舊物資分揀中心拆解進行預處理后的各類廢舊物資。

1.4 加工中心

根據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規劃,貴陽市再生資源加工中心擬建在貴陽市烏當區水田鎮,設想的主要運營項目有:

①將回收后的大量廢塑料、廢紙、廢舊電器、廢銅等廢舊物資采用高科技手段和先進設備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使其變成具有高質量的品牌產品和生產原料,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循環產業發展。

②對回收的家用電器進行鑒別,將還具有使用價值的電器進行維修、清理等處理后,送到舊貨市場出售。對無法再使用的廢電器送往再生資源加工利用基地進行拆解,最大限度地回收有用資源。

1.5 再生資源回收物流信息系統

建設再生資源回收物流信息系統,可覆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的回收管理、倉儲管理、分揀管理、銷售管理、財務管理和查詢決策等經營管理內容。可通過其開設行業自律、政策宣傳、教育培訓、信息資訊、合作交流、管理咨詢、鑒定認證、技術推廣等綜合服務功能,搭建起政府與企業的溝通橋梁。按照現代物流管理技術,促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實現再生利用企業物資采購、生產組織、產品銷售和再生資源回收的系列化運作。

目前,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物流信息系統,尚處于規劃設想中,但在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規劃中,已經提出要建設一個適合貴陽市使用的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信息系統和適合該系統的運行環境,逐步實現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和信息化。

2 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網絡體系存在問題

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發展在總體看來仍停留在初級階段,沒有很高的物流技術應用水平,簡單拆解再生資源并進行分類銷售是其主要的層面,深加工環節極為缺乏,資源資源的效益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也無法實現成本利用的最大效益化,而且有可能會出現二次污染的問題。整體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網絡體系集中表現為如下問題:

2.1 對利用再生資源的意義認識不足

市民整體缺乏再生資源的利用意識,很少有人會自覺維護社會環境,主動參與廢舊物資的回收利用。廢舊物資經營者的社會地位不高,仍被當作“拾破爛的”,會在經濟活動中受到市民的排斥。

2.2 對再生資源回收物流認識不足

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物流工作的大多數人員,因為對現代物流理念以及再生資源回收物流認識上的缺乏,無法真正理解現代物流所具有的特征,如反應快速化、功能集成化、服務系列化、作業規范化、目標系統化、組織網絡化、經營市場化、信息電子化等。類似于收集、分揀和處理等單個功能活動,是他們當前所停留的認識層面,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同時無法充分的認識到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特點以及運行規律,無法從系統的角度進行完善的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系統的設想和構建。

2.3 回收利用率低

貴陽市總體再生資源有效回收利用的比例較低,據不完全統計,廢鋼鐵的回收量占整個社會回收量的65%,廢紙、廢塑料、廢橡膠約占45%,其他可利用資源特別是新生的電子廢棄物資源流失更加嚴重。目前,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網絡不完整,大多數經營者規模較小,經營分散,由于回收渠道多元化,加工利用手段落后,產生的附加值低,導致許多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廢塑料、橡膠、玻璃等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變成生活垃圾。

2.4 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網絡主體基礎設施落后

從物流的角度而言,貴陽市相當一部分再生資源回收的企業及個人,普遍存在露天存儲再生資源、全手工裝卸搬運再生資源,以及道路運輸的不規范等現象,落后的再生資源回收物流基礎設施使得再生資源回收物流效率低下,在整個再生資源回收物流過程中存在過多的不確定性因素。通常來講,對再生資源進行回收是為了“二次資源”被更好的利用,但是,在其回收利用的過程中因為受到一定經濟技術條件的制約,致使回收利用不當會產生大的負外部性。就目前貴陽市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而言,在回收利用的過程中存在過多的追求回收數量,而忽視對回收物流整個過程的優化與整理的現象,因而在回收物流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很大壓力。

2.5 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面臨嚴峻的環境問題

電子廢棄物的種類和數量也隨著不斷加快的電子產品的更新速度而呈現大幅增加的趨勢,電子產品被列為污染環境的“危險物”,主要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重金屬和有機物。目前由它們所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目前極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電子廢棄物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規范的電子電器廢棄物回收體系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在貴陽市建立,也沒有具有相當規模的處理工廠。

2.6 再生資源回收物流體系不健全

再生資源回收物流體系是再生資源得以重新利用的保障和前提,再生資源回收物流體系一般由點多面廣、功能齊全的現代回收物流網絡、集散交易市場和先進的綜合利用加工中心三大部分組成。目前,無論是回收物流流網絡中的回收網點、再生資源交易市場或集散市場,還是綜合利用加工中心,均尚未形成規范、有效、健全的系統。

2.7 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網絡體系信息化程度低

再生資源回收物流主體逐漸已經開始采用信息技術,但究其發展而言明顯滯后于行業的發展,不確定性以及復雜形勢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管理所具備的特點,在再生資源回收物流服務的資訊系統的建立過程中,必須保證再生資源回流物品信息準確并且充足,這可以極大的促進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的發展。

2.8 管理職能交叉,管理基礎工作薄弱

由于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以及供銷社和物資局自身的改革,再生資源行業企業準入許可制度取消,行業進入門檻降低,眾多個人和企業紛紛涌入。而與再生資源回收物流行業相關的管理部門有商務、公安、工商、城管、環衛、街道、居委會等,再生資源回收物流在管理上沒有確定性,較多交雜,各種管理職能相互交叉,統一有效的管理體制根本難以形成。更何況,不健全的行業體系,不規范的經營模式,所造成的隱患嚴重影響著稅收、治安、市容、公用設施安全。很多沒有經營證件的商販大行其道,亂收亂購。經常做出驚擾市民的行為,另外間接導致的惡有惡性競爭、地下收購、污染環境等,使得有效的管理機制與協調體制的形成對于再生資源回收物流而言有一定的困難。

3 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網絡體系優化

3.1 科學統籌,全力打造“三網三點”模型化結構體系

從循環經濟思想的角度出發,可以設想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由相互關聯的三大系統組成。即社會化的再生資源回收系統,社會化的再生資源拆解及加工利用系統,社會化的廢物無害化處置系統。從而形成再生資源通暢、有序的物流平臺;規模化的回收品種分類標準制訂和綜合利用的技術創新平臺;再生資源行業協會規范管理平臺;具有再生資源的市場交易網絡特征的信息平臺。推動再生資源行業從松散的粗放型向集約型、規模型、產業效益型方向轉化。

由此,可以設想貴陽市再生資源物流網絡體系建設的目標為:將貴陽市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網絡體系分解建設為三大網絡和三大節點的模型化結構。

3.1.1 三大網絡

3.1.1.1 覆蓋城鄉便民服務的社區再生資源回收網絡 根據合理布局的原則,貴陽市未來可以利用3-5年時間將90%以上的回收人員納入規范化管理,在90%以上的社區建立規范的回收站。具體可從如下三個方面來開展:

①回收站點應符合相關標準。回收站點的設置應該符合國家相關文件下達的標準,這可以已建設的貴陽市再生資源綠色回收站為參照進行建設。一般而言,簡易收購站點要配備綠色遮護欄、遮陽傘和必要的設備,并一律標注國際通用的再生資源無限循環標識。社區固定收購站點的營業面積不應低于10平方米,建筑設計及裝飾裝修要與社區環境相符,要突出綠色環保主題。流動收購車由各區、縣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公室統一設計,統一管理。

②從業人員的組織與管理。首先是對本市的下崗職工、失業人員進行優先招用,讓其中符合條件的來從事再生資源回收工作,如果錄用人員不足,可以組織具備資格的外來人員參加。進入工作崗位后,其日常業務管理由區、縣再生資源管理辦公室負責,就業登記、社會保障與勞動事務管理則由社會保障事務所負責。從業人員服務規范由市商委負責制定,并且依據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服務規范,由市勞動保障局進行統一的培訓大綱教材的開發。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可由區、縣勞動保障局會同區、縣再生資源管理辦公室及社區所在街道、居委會組織,并進行職業培訓,相應專業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可在培訓考核合格后頒發。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的個人及收購站點,包括在各社區從事再生資源回收的站點,均應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后開展經營業務。

③收購品種。除國家、市政府法令法規有特殊規定的品種外,應盡可能多的開展回收物流種類,隨著社區再生資源回收網絡規模的擴大,配合垃圾減量,逐步增加收購品種,廣開再生資源回收渠道。

3.1.1.2 工業廢舊物資回收網絡

針對工業廢舊物資回收組建專門化的網絡,全面提升對工業廢舊物資回收網絡的組織化管理程度。具體實現的辦法是通過專業的回收公司來進行工業廢舊物資的收購、拆解和轉賣,這樣,通過專業設備和工藝流程,對集中后的工業廢舊物資進行綜合利用,提升再生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商業價值。在進行了無害化處理的基礎上,也可進入集散市場進行交易,或者直接流向利廢企業。

3.1.1.3 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管理信息網絡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架構一個完整的,覆蓋城鄉的一個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管理信息平臺。在這個信息平臺上,可以對再生資源的供求信息進行和撮合成交,對再生資源無害化處理提供技術指導等。這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應當建立準確快捷的信息采集系統,對進入再生資源回收物流領域的產品進行及時有效的跟蹤;其次,建立并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物流信息處理系統,從入口到最后處理的全過程進行信息跟蹤處理,顯著縮短回收物流處理周期;最后應當建立可靠有效的信息傳遞網絡,及時更新供需信息。

3.1.2 三大節點

3.1.2.1 回收中心 通常一個區域設置一個回收中心,主要負責對區域內各回收網絡所收集的生活性再生資源進行匯集、儲存、整理等作業,同時也可將工業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所收集的工業廢舊物資在此進行匯總、整理、打包。

3.1.2.2 集散交易市場

①再生資源集散市場的設立。集散市場應符合城市服務功能與環保要求,與居民區相對隔離,避開高等院校集中地區,且便于運輸。再生資源市場須按規劃設立,不符合規劃的應及早遷移。申請開辦再生資源市場的,要經有關部門審批,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登記注冊,取得《市場登記證》后方可開業。

②集散市場功能與設施。再生資源集散市場應同時具有儲存、集散、初級加工功能,必須配備污水、污油及固廢處理系統,且備有合格、完善的消防設施。儲存場地要相對固定,有圍墻隔斷,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為確保運輸車輛出入通暢,市場內應有規劃合理、符合公安消防要求且無障礙的通道;有可對再生資源進行初級加工的必要設備。場內每個攤位經營面積不應太低。再生資源市場必須實行服務區、經營區分離;攤位內實行儲存區、工作區分離。服務區、經營區、工作區要有與各自職能相符的設施。

③市場管理。應由再生資源回收物流企業負責集散市場的建設,繼而由不同的經營戶來分包。對集散市場的管理由各區、縣再生資源管理辦公室來負責同時進行一定的業務指導。各種管理制度如經營、治安、消防、外來人口、衛生及各工種崗位責任等,都應是市場應該具有的,區、縣再生資源管理辦公室可對其進行監督執行。依法對開辦的再生資源集散市場進行登記,同時營業執照也是各個處于市場內的經營主體所應具有的,同時要嚴格按照市場分類管理的要求,對國家、政府的相關法律法律要嚴格遵守。

④再生資源加工。在集散市場完成再生資源的初級加工,對該環節各再生資源市場應充分利用,實現從一用到多用的改變,對再生資源實現最大程度的再利用。根據不同材質、用途對所收購的再生資源進行分類是各再生資源市場應該具備的能力,并是且能夠實現初級加工,可能包括:

廢舊玻璃類:實行分揀、加工粉碎后用做工業生產原料;

廢舊易拉罐類:按不同材質進行分類,切割成瓶蓋形狀后用做生產原料;

廢舊報紙書刊及紙包裝類:實行分揀、分裝后打包;

廢舊橡膠制品類:分類分揀后按用途打包后用做生產原料。

廢舊塑料制品類:實行分揀后加工粉碎成顆粒狀,用做生產原料;

廢舊金屬類:分類分揀后按材質切割成型,按用途打包;

有條件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還應根據具體情況,建立深加工基地,利用高新技術開展對不同種類和品質的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促使其向最終產品的深加工方向延伸,逐步實現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產業化,進而打造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3.1.2.3 深加工中心

再生資源回收物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發展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單純的“買廢賣廢”企業勢必為市場經濟所邊緣化。所以,加工中心承擔的職能一定是對再生資源的深加工。即對初加工后的再生資源產品進一步加工,以增加其附加價值,提高再生產品的售價。對貴陽市來說,再生資源深加工中心可考慮建設專屬的工業園區或產業園區。這樣,就能夠方便建設比集散市場更完備的污水、污油、固廢處理系統;且能夠達到一定的規模效應,提高企業效益、降低運營成本,這也是產業園區能夠吸引再生資源深加工企業入駐的主要誘因。

關于再生資源行業的發展,發達國家所采用的空間模式是產業園區和生態工業園,企業分散經營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由此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而所取得的經濟效益也十分顯著。在陽市發展再生資源回收物流行業的發展方面,也應盡快建立起產業園區和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使得不同類型的再生資源得到有效的加工利用,并盡可能在循環經濟園區內設置深加工中心,以改變區域內企業分布較為分散的局面使其向園區集中,使行業的集中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行業的集聚效應得到充分發揮,完整的產業鏈經濟和行業配套體系能夠逐步形成,循環經濟的發展得到加快推進。

3.2 培育龍頭企業,打造社會化的再生資源回收系統

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必須有龍頭企業做支撐。要推動再生資源企業規模擴張,實施集團化發展戰略。貴陽市應當在培育龍頭企業上下功夫。可以通過增資擴股方式,組建新型的再生資源工貿公司,申請相應的商標,實施品牌建設,聚集起企業合力,進行有效市場擴張,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這樣,就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效應,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具體可以設想為以下做法:

3.2.1 應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回收系統,以貴陽市物資回收公司為龍頭,將社會零散收購隊容納其中,使得再生資源行業市場主體的自律引導作用得以發揮,依據現有法律法規,實現管理上的高效有序。所有收購的再生資源務必進行在制定場地的驗收,從而統一再生資源回收的物流、人流和資金流。為確保貨物的真實性,應在收購、整理加工、倉儲和銷售等基本環節進行收購政策關、品種關、安全關和質量關的嚴格把握。

3.2.2 對所有再生資源從業者和工廠均建立檔案以備核查。推行從業者一人一檔制度,檔案包括身份證復印件、從業證明、近照等。

3.2.3 提高查驗力度。再生資源類別要仔細甄別,拍照制成光盤存盤,特殊類別的再生資源附監測報告后再收購。

3.3 對接利廢企業,建立社會化的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系統,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

再生資源行業是國家循環經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骨干力量。貴陽市應當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以市場經濟為手段,放大功能,廣泛聯合,構建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參與、互為依托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發展平臺,積極探索和嘗試與利廢企業的聯合合作,延伸產業鏈,積極開拓終端市場。實現回收企業與利廢企業的有效對接,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具體可實施如下做法:

3.3.1 對具有較新技術的再生資源加工企業進行整合,提煉加工并利用復合材料的再生資源,流轉單一質料的再生資源到相應的企業以實現再利用。

3.3.2 對銷售對象實行總量和預警機制。利用由國稅部門提供的利廢工廠基本情況登記表,對其利廢總量和廢舊物資利用類別進行進一步核實,監督卸貨時業務員應該隨車到達利廢工廠,比對當月銷售量、合同以及登記標數量,如果有異常情況發生供貨應立即停住,并向國稅部門報告并核查。

3.3.3 廢舊物資嚴格禁止向經營企業銷售,原則上要將全部廢舊物資就近銷售給利廢企業。

3.3.4 無害化處理。無害化處理是針對那些暫時沒有再利用價值的廢物,該處理由專門的廢物無害化處理企業進行,要做到監管有效控制嚴格,以科學合理的拆解和加工處理廢棄物,使資源浪費以及環境污染現象盡可能的減少。

3.4 實施項目拉動,增強發展后勁

從擴大經濟總量,帶動全系統再生資源行業整體規模效益提升的角度出發,貴陽市可在一定時期內確定相應的再生資源建設重點項目。再生資源重點項目的建設,必將成為拉動再生資源產業經營規模和效益提升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萬玉良,王巖.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的模式探索[J].再生資源研究,2006(4).

[2]章和杰,張琦.構建浙江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的路徑探索[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7(1).

[3]王蓉,尹海萍.北京市再生資源產業發展實證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9(2).

篇4

關鍵詞:森林資源,管理

Abstract: the forest resources is survival, development and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material basis of forestry production and any activities must be based on the above basis. How to do well at this stage of the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work,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policy of forestry, forest resources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Keywords: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DF4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現階段基層森林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進一步加強林地管理工作。雖然近幾年人民的法律意識、生態意識有所增強,但一段時間以來存在只有“長大樹的地方才是林地,不長樹的地方就不是林地”的不正確認識,群眾意識有待增強。

2、森林資源權屬管理工作有待強化。由于歷史遺留和其他種種原因,個別地方還存在林地、森林、林木存在權屬不清現象,不能及時確權、登記發證,使林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極大地挫傷了林農發展林業的積極性。

3、森林林木采伐限額管理過于嚴謹。森林資源采伐限額管理制度的實施,雖然有效控制了森林資源的年消耗量,對森林資源有序增長起到了積極的正面作用,但由于在實施過程中缺乏靈活性,對人工商品林經營者、栽植“四旁”樹的林農以及承包管理天然林的集體或個人的造林積極性起到了負面影響,“年年經營不見利”極大地挫傷了他們投資的積極性。

4、森林資源監測管理工作有待加強。由于缺少經費、缺少有經驗與技術的調查人員,以及現代化設備,使用監測隊伍的建設步伐明顯滯后,不能及時開展森林資源的調查工作,建立和更新森林資源檔案、森林資源數據庫,致使對現有森林資源底數不清,不能為林業發展決策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5、森林資源管理機構、隊伍建設工作還很薄弱。隨著國家政策對林業投入的傾鈄,森林資源管理機構、隊伍建設雖然已有一定規模,但工作人員整體素質水平參差不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經費不足,交通工具缺少已成為當前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現階段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對策

1、依法加強林地保護管理。堅持把林地放在與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實施嚴格的保護管理制度,把加強林地管理做為當前森林資源管理的首要任務,我們必須把林地管理放在特別突出的位置上,嚴加保護管理。各級林業主管部門應結合實際,做好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按照分類保護、分區管理的原則,確定林地保護、利用等級,制定分區域的林地主導用途和利用方向,實施林地用途管制。嚴格依法審核審批各項建設工程征占用林地,加強工程建設征用占用林地全過程的監管與服務,對征用占用林地選址情況、用地規模實行預先論證,確保工程建設不占或少占林地;加強征用、占用林地實際使用情況的檢查。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未批就占、未批就建、少批多占、超范圍或異地使用林地;堅決制止毀林開墾和亂占林地的行為,杜絕林地的非法流失,加大對違法使用林地的查處力度,對于構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機關,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林地 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的規定進行查處,限期恢復植被,補辦征占用林地手續,絕不姑息遷就。

2、加強林權管理。為切實保護好林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給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對權屬明確無爭議的及時核發林權證,保護廣大林權所有者的利益。對權屬不清或有爭議的要及時進行調查、調解,盡快確定其權屬予以發證,保護廣大林農發展林業的積極性。進一步抓好林權交易流轉工作,特別要做好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發生流轉的檔案管理,同時要制定有效措施,掌握流轉動態,監管服務到位,確保林權登記手續完備,發證程序合法。

3、進一步調整林業政策。對森林資源的管理要分區施策,分類管理。在管理中不斷探索新的有利用于林業大發展的成功的林業政策改革。對于不同類型的林分要采取不同的經營管理政策和模式。對公益林要認真落實公益林管護補償政策,完善公益林管護管理法規,嚴格管護,科學經營,使其充分發揮最大生態效益,。對商品林要依法放活,集約經營,特別是人工商品林要依法放活,在管理采伐方面要給予充分的處置權和收益權,為林農提供優惠政策,使其最大限度地發展經濟效益。要積極推進承包、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招標、拍賣等多種形式的林業產權制度改革。

4、做好森林資源綜合監測工作。要采取切實有利措施,積極爭取各級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增加監測經費,引進人才,更新設備,加快高新技術應用步伐,盡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森林資源監測隊伍。要整合現有監測資源,擴展監測內容,地一步摸清森林資源家底,實現對森林資與生態狀況的綜合監測,為本地區林業如何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可靠數據依據。

篇5

關鍵詞:經濟發展;林業資源;過度開采;林業造林

中圖分類號:S72 文獻標識碼:A

一、當前林業資源狀況

1資源發展區域及前景廣闊

由于我國的國土面積相對較大,所以林業資源在我國有著較為廣闊的發展區域。由于經濟的迅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林業資源的嚴重破壞。國內林業資源種類及數量急劇下降的同時,現有資源的使用率大大超過了其生產率,長時間發展之后無疑會加劇林業資源種類的稀缺。這充分說明了資源的被破壞程度,林業資源的現狀更是如此。慶幸的是林業資源雖然生長周期較長,但它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對經濟的發展及生態環境改善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林業資源的未來發展前景依然樂觀。

2產量及品質不高

雖然我國國土面積較為廣闊,但是林業資源的分布較為集中,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數量眾多,人均數量就顯得比較低。在加上地理環境的限制,大多數區域種植過于單一化,不能實現資源之間的有效共享。林業資源的產量及品質都是會對林業發展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在未來的林業資源發展過程中,對林業資源的管理及控制保護工作應受到足夠多的重視,這些問題的有效解決不僅對國民生態環境改善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對于國民經濟的健康課持續發展也有重要的保障意義。

3林業保護監管力度不夠

不可否認近年來國家對林業資源的重視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各項法律法規政策的出臺有效的對林業資源保護工作起到了政策制度上的保障,監督管理機構對違法征用林地的現象作出了及時有效的制止及補救,但是一部分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力度還不夠,對林地用途的管理制度還不是很完善,占用林業用地的監督審查力度不夠深入,林業資源的監督管理工作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工作沒有落實到實處。

4人造板工業落后

作為林業的最終產業形式,國內從事人造板業的企業數量很多,但是普遍存在著企業規模小、技術設備落后、生產效率低及產品質量差的問題,這些問題除了對人造板業相關企業自身整體水品影響外,對林業材料的利用及加工手法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生產材料的嚴重浪費,最終導致國內林業加工的整體水平不高。

5林權結構模式受約束

我國的林業資源所有權大多數屬于國家及集體所有,這種林業產權結構在一定層面上可以說是計劃經濟條件的產物,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基本經濟制度在立業產權上的直觀體現,并不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林業造林方法及注意事項

1造林地清理

作為林業造林工程前其準備工作的重要工序,造林地的清理及造林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后期造林工程的整體質量及效果。在造林前對現有土地可以進行合理的改造,清除灌木及雜草,也可以通過小幅度的地形改變,使透光性增加或減少,這完全視造林種類而定。地形的整理工作是整個造林成活率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條件,對造林施工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具體的清理方法可以分為割除清理、火燒清理和化學藥物清理,整地方式可分為全面和局部整理。

2直播造林法

直播造林顧名思義就是直接將林木種子播種到土地里面,這種播種方法具有高種植效率的優點,適合大面積的林業播種,采用直播造林發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強后期對樹苗的蟲病防護管理。根據具體操作方法的不同,直播造林法又可以分為塊狀播種法、穴播法、條播法和撒播法等。

3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是通過利用樹木根、支、干及地下根莖作為造林材料進行林業造林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能有效的節省樹苗培育時間和育苗費用,且技術措施簡單、成活率較高。新造幼苗通常具有較快的生長周期,同時還能有效遺傳母體的優良性狀。但是對造林地的立地條件有著相對較高的要求,同時由于是分殖造林,其造林材料受母樹的分布及數量狀況限制。

4造林樹種的選擇

林業造林最終要的前期工作就是樹種選擇,進行林業造林時,應充分考慮當地氣候環境及地區發展狀況,在樹種的選擇上要考慮到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西南地區氣候環境適合樹木生長,對于生長能力較弱或對氣候條件要求較高的樹木種類,不應選擇在西部或北部地區。比如闊葉樹通常對自然環境的要求比較低,自身也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不僅能豐富林業資源,還對當地環境具有很好的美化作用。所欲,造林樹種的選擇時林業造林的一項關鍵內容,直接關系著林業造林的長期發展。

5合理選取種植時間

林業造林的種植時間,一般應選擇在春季為好。近些年來由于各個林業區域的樹木特征不一樣及造林工作進行的較為順暢,造林時間有所提前。在冬末春初時,由于氣溫不高,植被地上區域都處于休眠模式,種植時不會散失過多的水分。對于冬季嚴寒區域的造林工作,造林時間應作出相應的調整,同時造林時間應選擇在陰雨季節,較多的突然水分或者較大降雨量都不適應林業種植。

6建設發展混交林

現實實踐中不難發現,單一的林業資源并利于改善土壤地力,林種的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林木環境適應性差 ,較容易引發自然災害。在林業造林中加大闊葉樹木的引入及培育,實行多種林木混交,營造良好的林區環境,同時良好的林區環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林木的生長。

結語

林業資源及林業造林方法的發展不僅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更是影響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今年來林業資源開采較為嚴重,雖然其作為可再生資源,但是卻有著較長的生長周期,在再生過程中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科學造林方法得不到有效的運用,種種問題都在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生存環境的提升。現代林業資源管理工作,應通過科學的林業資源管理方法,形成多種成熟可靠的林業造林方法,提升林業產業發展效果,為生態環境的改善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林業產業發展帶動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篇6

(一)生態稅是一個稅收體系而非一種稅種

對于生態稅的理解有狹義、廣義和更廣義三種。生態稅在狹義上講僅僅指的是排污稅,排污稅由垃圾稅、廢水排放稅、二氧化硫稅等組成;生態稅在廣義上講又可以分為排污稅類和資源稅(如礦產資源稅、抽取地下水稅、土地使用稅);生態稅從更廣義上講又可包含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對環境破壞程度及環境污染程度較大的成品征收的消費稅。例如我國稅收制度下對不可再生資源及對環境污染較大產品征收高額燃油稅,就具有生態保護意義。二是資源稅,這是指對開采和利用自然資源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稅,以更好的體現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三是排污稅,即按排放污染物的數量、濃度和種類向排污的單位和個人征收的稅。四是準環境稅,相當于稅收里面的各種收費,如排污費、管理自然資源使用時所收取的各種費用,例如開發使用費(土地使用費、水資源費)、補償費、保護管理費等。五是其他稅收手段,即對有害環境的產品或環境友好產品或者企業采取其他稅收手段,如差別稅類或稅收優惠等。

(二)生態稅收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

征收生態稅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環境污染,促使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保護生態環境。從生態稅的目的性出發,生態稅又兼具工具性。首先,生態稅是作為一種籌取征集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的工具,生態稅金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通常作為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保護的專款來發揮執行其作用的。其次,生態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激勵性工具。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是生態稅產生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反之,政府可以通過生態稅這種激勵性工具來刺激企業研究和開發治污、節能的新技術新方法,使企業或個人起到降低污染量,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最后,生態稅是使外部不經濟內部化的工具。同時我們也一定要明白:首先,生態稅不能成為環境資源有償使用的措施,不能用來防范環境資源的有償出讓。其次,生態稅金并不能代替環境損害的賠償金。生態稅金主要用于彌補國家環境資源管理費用及無法確認環境資源損害人而又需要對環境資源恢復、治理的公共投入部分。同時也是環境污染事故應急基金和生態補償基金的資金來源途徑。

(三)生態稅收具有正反調節作用

生態稅制可以通過設計差別稅率或者優惠措施來激勵或抑制納稅人在環境、資源開發利用中所造成的正負生態影響。同時,生態稅所傳輸的市場信號也可以通過利益誘導鼓勵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活動,而抑制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活動

二、構建我國生態稅制的構想

(一)我國生態稅制目標模式的選擇和確立

從目前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來看,生態稅的目標可分為短期目標、中介目標和最終目標三種。而生態稅制所要達到的目標是由其目標模式決定的。生態稅制短期目標可以包括三方面:一是減少污染產品的消費;二是籌集資金;三是取代現有規章制度。而中介目標主要包括:減少污染、減少能源使用、減少自然資源使用、發展及引導循環利用、促成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及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因此,保護環境,提升財政收入,矯正市場失靈,以提高經濟與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成為了生態稅制的總目標。

(二)我國生態稅制目的實施的模式選擇和步驟

選擇一定的生態稅目標實現模式才能實現生態稅制的目標。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而言,一般國家生態稅目的實現模式多是循序漸進的,即修正現行稅制,剔除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稅收因素和稅法條款,引入有利于生態保護功能的稅因素和條款,逐漸增加生態保護稅收要素比例,而這只是僅僅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對具有生態稅收基礎的稅種的改革,并開征新的生態稅種,初步構建生態稅種體系,形成基礎性生態稅制。第三步是使稅種之間更好地協調和配合就要完善生態稅制,細化生態稅種。第四步是對稅制進行較大程度的改革要根據生態稅制目標的總體要求來進行,即實現生態稅收改革。目前,我國實現生態稅制目標的模式第一步已經走完。第二步實施階段,是確定我國生態稅制的目標實現模式,以加大稅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功效,因為我國目前生態稅制缺位、稅制設計中沒有生態稅收的思想和生態稅種,因此,應借鑒國外與我國經濟發展背景相同的國家在生態稅制方法的經驗,例如波蘭等一些發展中國家。

(三)我國生態稅具體稅種制度的構建

迄今我國確保實施生態稅制目標的模式是對通過對生態稅收基礎的水中進行改造,從而開征新的稅種,創建初步的生態稅種體制,并形成基礎性生態稅制。因此,按照不同進程逐步有序實施,重點突出突出稅負調節的預防功能和堅持稅款專用等原則,構建我國生態稅制的兩大稅種,下分自然資源稅制度及排污稅制度兩大子稅制。其中,我國現行的自然資源稅(狹義上的)雖然在當初設定目標上市調節級差收入的,但在實效上是具有一定的生態環境保護效應的,所以屬于本文所說的具有生態稅收基礎的稅種,只需要對其加以改造,就可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生態稅種,我們也可以將其成為生態資源稅。

(四)我國生態稅征收管理制度的構建

篇7

關鍵詞:林業資源;管理;問題;措施

林業資源作為最為重要的環境能源,具有多樣性的特點,能夠為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木材、純天然綠色產品,同時還能夠起到調解氣候,保持水土、降低噪聲及防風固沙等重要作用,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需要加強對林業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在保證林業良好的生態效益的同時,確保經濟效益的提升,從而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林業資源科學管理的重要意義

在生態環境中,林業資源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強林業資源的管理,能夠有效的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前社會發展中將環境和發展作為兩大主題,但這種發展并不能以損害環境為代價,一旦不顧環境盲目的發展,則必然會產生負作用,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人類與自然只有和諧共處,才能獲得發展的動力。由于林業資源作為生態系統中重點保護對象,因此需要我們加強對其進行管理,在數量上加以保護和維持,提高林業資源的質量,確保充分的發揮出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林業資源作為可再生資源,通過對林業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可以有效的保證資源的永續性,更好的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2林業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林權改革不完善

當前我國大部分林業資源所有權還歸屬于國家和集體,林農個人所有的只占較小的一部分。雖然我國林權改革實施了好多年,并沒有對當前森林資源所有權的現狀進行有效的改變,這就導致當前森林資源作為公有制下的計劃經濟產物,更多體現出來的是政治的意愿,沒有將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充分的體現出來,這種不科學的林權模式對于我國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較大的阻礙和束縛。

2.2補償制度有缺陷

林業資源作為具有一定價值的產品,因此在使用林業資源過程中,需要支付相應的費用。基于此,國家制定了林業資源補償制度,特別是公益生態林,對于管理者國家出臺了專項的補償制度,但由于補償制度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這就導致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從而影響了補償制度的有效落實,無法真正的實現對林業資源的有效保護。

2.3監管制度不給力

要想實現對林業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則需要加強林業監管。特別是針對當前各地非法占用林地和毀林等現象,更需要進一步強化林業資源的監管。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監管部門存在著監督力度不夠的問題,對于毀林事件無法有效阻止,從而導致大量林業資源被破壞,對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威脅。

3加強林業資源管理的措施

3.1生態系統保護,禁止出現亂砍亂伐現象

為了有效的加強林業資源管理,必須杜絕亂砍亂伐現象,保證森林覆蓋面積以及林地的保有量,并且對地方政府下達硬性指標,必須將森林蓄積量、林地面積以及保有率控制在規定的范圍內,定期對林地情況進行監測。對于集體林地可以實行個人承包的制度,但是要確保穩定的承包關系。對于國有林區,要加強限額采伐制度的實施,嚴禁亂砍亂伐,提高森林集約化管理水平。加強對森林管理的監護,一旦發現違法砍伐現象,一定要嚴懲。為了提高森林管理效率,還要加強撫育的力度,提高森林經營質量。將限額采伐制度下達至基層鄉鎮,對于采伐行為一定要嚴格把關,憑證采伐、運輸以及加工,嚴格控制違法采伐行為。

3.2經營性策略管理,以林養林效果好

林業發展不僅能夠創造經濟效益,并且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增加森林覆蓋率,提高營林質量,能夠有效的改善生態環境的質量,從而達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共贏的目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林業經營管理應該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不再單純的以林木加工為主要經濟來源,而是可以進行森林旅游、林下經濟以及創造具有自身的品牌苗木基地等,從而進一步提高林業經濟效益。通過對森林的合理規劃,對現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工程,不僅能夠有效的保護現有的林木,并且能夠創造額外的經濟收入。根據林區本身的特色,建立花卉苗木基地,引導基地的市場化運作,培育自己的品牌產品,從而提高市場經濟增長點。在適度經營的過程中,可以發展進行林下經濟,通過林藥、林草、林畜、林特等方式,實現林業經濟多樣化經營,并且形成林業副產品的加工鏈,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基礎上,還可以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實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3.3解決林地逆轉問題,建立森林資源監測體系

加強林權采伐證管理,建立責任追究制,對亂砍過度砍伐現象要堅決查處,對非法占用林地行為堅決清理和制止,杜絕毀林造田事件的發生。對一些低產林改造,對疏林地進行密植更新,要制定合理的規劃。堅持植被重建與封禁相結合管理方式,對一些林草植被要加以認真保護,強化禁樵、禁牧、禁墾制度,促進荒漠生態環境的修復和優化。還可以結合治沙綠化措施,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聚集全社會力量參與到荒漠化防治上來,確保治理高質高效。要加強林業資源管理,就必須要建立相應的監督檢測體系。檢測和森林調查相結合,不僅節省人力物力,還能及時掌握林分情況,對森林資源保護提供第一手資料。建立相應的檢測體系,可以為建立科學森林檔案提供幫助,這對進一步控制林業資源消耗發揮重要作用。

3.4加強制度化建設,提高執法隊伍素質

為了有效的提高林業資源的管理水平,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林業資源管理制度,利用制度來規范管理行為,提高林業經營水平。林業資源管理工作具有內容繁多及繁瑣等特點,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來進行約束,能夠更好的落實各項管理工作,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定要求進行采伐和撫育管理,有效的實現林業資源的保護。在林業資源管理工作中,還要加快推動執法隊伍的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林政稽查隊伍,進一步完善執法隊伍的考核機制,努力提高執法人員的整體素質,為實現林業資源的科學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

4結束語

加強林業資源科學管理是林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強化林業資源的管理,并進一步提高林業資源管理的成效,能夠確保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落實,有效地推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完成林業資源和生態林業的和諧發展,使林業資源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楊桂平.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實現森林可持續發展[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8).

[1]吳清文.談如何加強森林資源管理[J].科技:科技天地,2011(17).

篇8

關鍵詞:城市,土地資源,管理,問題,機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識碼: A

前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數量持續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多方面因素不僅造成土地這一非可再生資源急劇減少,而且價格也成倍上漲。最近幾年,國家又出臺了相關土地政策,加強對土地使用的監管,地方發展與土地之間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一、當前城市土地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伴隨著工業、房地產行業、商業、服務業等發展,我國的地方經濟對土地的依賴程度有增無減,逐漸形成了一種土地財政經濟模式。地方政府依靠“賣地”維持經濟發展速度、養活龐大的公務員群體,不健全的政績考核制度、疏漏松散的監管體系、壟斷式的土地市場模式使得“城市土地”陷入了依靠擴張換取增長的怪圈。由此可見,政府掌控的土地資源管理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1.“雙軌制”土地管理滋生眾多問題

雙軌制土地管理主要是指:第一,按照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對土地資源資產出讓、轉讓進行的管理;第二,沿用原有管理體制,針對劃撥使用的土地資源資產所實行的管理機制,這種城市土地資源管理模式在運行過程中產生了以下問題。首先,各利益全體(小群眾集體、地方政府、事業單位、企業、個人)等在國家法律之外進行大量的土地隱形交易,導致國有土地資源嚴重流失。其次,引發土地尋租,滋生腐敗。地方政府擁有對土地擁有無可爭辯的支配權,領導無論于公于私,都可以通過強制行政力劃撥城市土地使用權,整個利益鏈條中必然產生腐敗。最后,造成國家對土地調控的效果不佳。土地管理制度自身存在的問題沒有解決,給“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宏觀調控被變相的“綁架”,國家難以從市場上獲得真實有效的土地信息。

2.城市發展缺乏合理長期規劃造成土地資源浪費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前提條件,科學、合理、正確、長期的規劃不僅能夠促進城市市容市貌的改變,而且對于改善人們生活環境、協調各個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優質條件。國外一些著名的城市,如紐約、倫敦、巴黎等無不是精心規劃歷經百年而不衰,但是中國的城市規劃是在行政干預的基礎上完成的:第一,為了提升業績,地方政府在沒有科學論證規劃的基礎上,盲目的招商引資、大上項目,導致城市土地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浪費嚴重;第二,官員的升遷影響城市土地應用,地方領導在位時間較短,主政期間進行規劃建設。當其離職時,新領導會原有法案重新規劃,這就造成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混亂局面,城市土地資源浪費也是順理成章。

3.城市土地市場規范不健全

我國的城市土地市場分為三級,一級市場是指國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通過招標、協議、拍賣等方式將土地一定年限的使用權轉讓給使用者,土地使用者向政府繳納出讓金,有一定的壟斷意義;二級市場是指已獲得土地使用權的集體、企業或個人直接將土地或在土地上所建的建筑投入市場進行交易;三級市場是指在二級市場的基礎上,以房屋產權交易的方式對土地使用權進行支配。國家對城市土地資源總體策略是:擁有控制一級市場,放寬二級、三級市場的管理。由于我國的城市土地資源市場發展不成熟,一級市場帶有壟斷性,二、三級市場缺乏有效的規范,發展比較混亂。加上近年來我國發地產行業投資火爆,一級市場的土地供應難以滿足下游市場的需求。受短期發展利益的刺激,地方政府無形之中放松了對一級市場的管控,造成城市土地使用亂象產生。

4.對土地進行破壞性的開發和利用

有些土地開發商在得到了土地的使用權之后,為了盡快收回其投入的成本,對土地進行肆意使用,過度的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超過了土地本身所能承擔的范圍這種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做法,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環境的基礎上,與我國制定的可持續發展國策是相悖的特別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權本位意識濃厚,特權就是行政,在土地的使用權上占得一份位置而廣大民眾因為弱勢地位,在集體中沒有很好地維護自己的利益,被排斥在土地的所有權主體之外。

二、城市土地資源管理機制創新建議

從以上幾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造成我國城市土地資源緊缺的原因主要在于機制。因此,對現有的城市土地資源管理機制進行改革、創新,是擺脫城市發展困境的關鍵。

1. 改革城市土地資源管理機制

首先,打破原有的“雙軌制”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資源管理機制。對當前相對模糊的土地使用方案予以裁撤、合并,創建一元化的土地管理制度,進一步明確實施細則。其次,進行市場調查。根據實際問題加強土地使用立法,擴大法律對土地管理的覆蓋范圍,避免出現隱形交易。第三,將土地使用納入政績考核,責任到人,保證國家宏觀調控的實施效力。

2. 借鑒新進經驗合理規劃城市布局

吸取國外城市規劃的先進經驗,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切實做好本地區的城市布局工作。在新城開發和舊城改造過程中要樹立長期發展目標,根據地方實際需求有條理有步驟的開展項目建設,杜絕盲目性的大拆大建。另外,建立城市土地使用評估機構,賦予該機構否決權利,對地方政府不科學、短視的發展規劃進行“過濾”。最后,加強此方面的體制監督、社會舉報,讓城市土地使用在“公平、公正、公開”的環境下運轉。

3. 完善創新城市土地市場規范

根據當前土地三級市場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設定管理規范。一方面,將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進一步的剝離,提高一級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打壓二、三級市場土地交易亂象;另一方面,創新對二、三級市場的規范管理,將現有規范進行多元化擴展,在適應下游市場發展的同時,增加對其控制力,為國家對城市土地調控、房地產市場改革創造條件。

4.全面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素質

土地資源管理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想實現對土地資源的依法治理,最終依靠的力量還是相關的工作人員目前我國土地資源管理人員的現狀是:土地管理專業隊伍索質不高,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特別是缺乏整體索質高的專業人才土地資源管理是個中介性強的領域,這就要求相關人才必須熟悉這些領域,知道這些專業領域各有什么樣的特點,這樣工作起來才能更專業,所以土地管理需要那些具備跨行業、多學科和多技術特點的人才加入進來。

5.投資主體應遵循市場規律辦事

在目前的土地投資中仍然是政府的投資占據主體地位,民間的投資則相對較少目前在我國迅速發展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各個企業應該按照市場的需求來進行投資,而進行了土地投資的企業則應該充分的尊重市場規律,對土地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與利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城市土地資源緊缺、流失、浪費現象嚴重,關鍵在于管理機制問題。只有改革創新原有機制,才能緩解當前城市發展的土地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歐陽平.我國土地資源資產管理主要問題及機制創新[J].特別策劃,2010(06).

篇9

論文關鍵詞:循環經濟障礙對策

目前,在國內學術界和有關部門,循環經濟已在很大程度上被認同為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并且開始著手將其納入實際操作層面。然而,循環經濟發展面臨諸多障礙,亟須對其進行客觀分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惟此,才能促進其從先進的理念發展成現實的經濟運行模式。

1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礙

1.1認識方面偏頗

狹義地理解循環經濟,認為循環經濟就是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是生產、經濟管理和環保部門的事,與己無關;認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貧窮是主要問題,因而迫于經濟增長和就業壓力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忽視與環境的協調;對自然資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夠,以為資源不會枯竭,看不到資源存量和環境承載力已經不起傳統發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認為發展循環經濟為時尚早。認識偏頗,影響了各方參與循環經濟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協調統一的管理機構。循環經濟覆蓋面廣,綜合性、交叉性強,現行管理體制中沒有統一的管理協調部門。

(2)缺乏系統長遠的發展規劃。循環經濟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有科學的長遠規劃和分步實施規劃的指導。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如何結合“十一五”規劃的編制,搞好適合區域(部門)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難題。

1.3經濟社會運行方面體系不完整

(1)經濟運行系統中缺少物質循環鏈。現行經濟運行體系是按產品流向構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關聯的產品之間構成產業鏈和產品鏈,而缺少按物質流向構造的循環鏈,即上游產品、企業、產業的廢料成為下游產品、企業、產業的原料等等。

(2)人類社會組織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類社會目前不乏生產者和消費者,而缺乏相當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廢棄物處理者,影響了“廢物”在人類社會經濟體系中的“內循環”和使“廢物”友好進人環境的“外循環”。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資源的使用價格沒有反映其生態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環境容量屬公共財產,使用時具有公開獲取性,使用結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監管不嚴,企業和公眾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擔的成本,具有顯著的外部性。這使得循環型生產成本高于傳統生產,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成本障礙。

(2)價格形成機制不科學。初次資源價格和生產支付的環境成本過低;國際分工中存在對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國明顯的價格不利因素;廢舊產品和廢棄物的收集、整理、運輸成本高,再生技術滯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構成了推進循環經濟的價格障礙。

(3)法律法規建設滯后。我國已有4部環境法、8部資源法、20多項資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項環境標準。但循環經濟法律法規較缺乏,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

(4)相關政策支持不利。現行的循環經濟相關政策主要是環境管理制度,以命令控制型政策為主,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政策較少且效率不高,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作用不夠。

1.5技術支撐體系方面落后

(1)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建立。現行指標體系缺少反映經濟社會活動中的物質投入(消耗)、排放(廢棄)、利用效率和循環利用方面的指標,不利于評價和跟蹤監測其發展情況,以作為對區域(部門)經濟社會發展業績評價的重要參數,扭轉單純追求GDP的政策目標。

(2)技術支撐體系落后。現行技術體系更注重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新產品的開發,對污染治理、廢物利用、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鏈接等技術開發和重視不夠,無法支撐循環經濟發展。

(3)缺少相關的信息平臺。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循環經濟信息網絡平臺,特別是缺少固體廢棄物和循環型技術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構建循環型社會經濟體系。

2推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2.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引導全社會參與

(1)要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是人類生存方式的巨大變革。認清循環經濟的本質是:把經濟活動的中心從單純以價值流循環為核心,轉變為以價值流和物質流循環為雙核心。它不僅包括能夠創造價值、帶來價值增值的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質、能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的社會基本單元。因此,人類必須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物質流動形式的轉變,更是一場經濟運行方式的革命和人類生存方式的巨大變革。

(2)要轉變發展觀、價值觀、生產觀和消費觀。摒棄傳統發展思維和模式,堅持科學發展觀,走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全社會倡導并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價值觀,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統良性運行作為價值尺度,檢驗各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術發明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企業要充分認識到資源和環境也是生產力,發展生產、增強競爭力必須樹立綠色生產、清潔生產觀,樹立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觀。

主動消費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改變對環境不宜的消費方式;在消費后注重對垃圾的分類處置,促進其資源化等。

(3)要引導全社會參與。廣泛開展綠色教育,將環境常識列入學校教材,加強相關知識的教育培訓,加強輿論宣傳,普及環境知識;完善環保工作制度,帶動民眾廣泛參與環保實踐;經常舉辦環境污染案例聽證會,加強其社會影響;向消費者提供消費選擇和消費后果的相關信息;對綠色產品廣告予以優惠;定期公布環境質量狀況等。引導全社會自覺地進行環境保護,為建立循環型社會貢獻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體制搞好長遠規劃

(1)成立專門的領導和管理機構。成立以各級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發改委、經委、財政、城建、規劃、環保、水利、綠化等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各級循環經濟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對循環經濟發展工作實施統一領導和部署。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上述部門組成,負責日常組織協調工作。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目標責任考核獎懲辦法》,把有關任務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和單位,嚴格考核,認真兌現獎懲。

(2)制定科學的規劃。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統工程思想,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首先,各級政府應將其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其次,在加強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國家、地區和部門循環經濟發展的統一規劃、專門規劃和分階段、分步驟實施規劃;第三,工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企業、社區等開展循環經濟示范,也要編制具體規劃;第四,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各類規劃的編制,如,城市建設規劃中應增加對地表水的收集管線設施建設、中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城市污水分類處理設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環系統的內容、方法和步驟;環衛規劃要充分考慮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工作的具體方法和步驟;科技規劃要體現對循環經濟重大支撐技術研發的引導和促進,技術支撐體系的建設等方面的內容;經濟發展規劃要充分考慮產業循環鏈建設、清潔生產和靜脈產業發展方面的內容等。這是搞好循環經濟規劃工作的重要一環,也是使循環經濟貼近、融入經濟社會活動的關鍵環節。

2.3構建循環型社會經濟運行體系

運行體系的核心是把各個環節和子系統中的斷點或缺損的半環接續起來,形成反饋流程。

(1)發展企業廢物代謝網絡,塑造生產循環鏈。首先,在企業層面,組織企業內部物料循環,將生產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廢料回收或經適當處理后作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廠內其他流程;實現清潔生產,減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態工業園區試點基礎上,由各級工業主管部門和工商管理部門等牽頭組織對所轄企業進行廢物代謝網絡調研,按工業生態學原理進行相關分析,對具備輸出、輸入潛能而未形成輸出、輸入關系的企業組織洽談,促成其建立鏈接關系;對在本轄區范圍內無法找到鏈接對象的企業,可跨產業和地區尋找鏈接伙伴,建立產業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消除循環鏈的斷點。第三,結合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在新拓展區域的招商引資、項目擺放上突出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和網絡,使企業在發展橫向耦合和縱向閉合關系的過程中向工業園區聚集,使大部分企業都能成為各種特色生態工業園區的成員,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第四,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它既是生產循環鏈的補鏈環節,又是形成全社會完整的循環經濟環路的重要環節。

(2)發展廢舊物資回收產業,塑造流通循環鏈。流通領域既要減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質消耗,還要將可再用的產品和包裝物回收上來,返還到相關企業。首先,大力發展廢舊物資回收產業。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廢舊物資分類收集、運輸、處置的產業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在社會范圍內形成循環經濟環路。其次,培育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規范的市場中來,為資源調控和優化配置提供更多選擇。

(3)實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塑造消費循環鏈。首先,各級政府應增加相關投入,保證垃圾分類的物質設施建設。其次,由政府與環保企業、房地產開發商聯手,在新建住宅區推廣使用專供家庭或小區使用的生活垃圾處理器,通過加熱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將有機垃圾轉換成家畜飼料、有機肥料等。第三,結合文明社區建設,開展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由小區保潔員負責指導、監督居民將不同類垃圾正確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內,由環衛部門或相關的產業化公司將垃圾分別送往相關企業。第四,在試點基礎上,向全社會推廣。

(4)實行城市污水集中分類處理,塑造社會整體循環鏈。社會整體循環鏈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內部、鄉村內部以及城鄉之間廢棄物互換的循環鏈條。近期重點是解決城市污水資源化問題。針對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進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多為集中綜合處理的現狀,應加快推進其向集中分類處理轉變;將居民、企業、機關單位、公共設施(除醫院)的洗浴問下水與廁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設,在城區分別建設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輸送管網,在城郊或城區分片建設污水處理廠和肥源處理廠,將廚房、洗浴問污水通過污水管網輸送到污水處理廠,經處理后再利用;將廁所的人糞尿下水通過肥源管網輸送到肥源處理廠,經加工處理形成系列肥料,運往鄉村。企業廢水經集中處理后再利用或達標排放。

2.4創新循環經濟制度基礎

(1)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補貼制度,使資源價格反映其真實的生態學、經濟學價值。對環境容量等共有財產使用者征收高稅費,提高生產和消費環節的排污和廢棄成本,促使環境成本內部化,解決循環型生產環節的成本障礙。

(2)建立基于資源全部成本的完全價格體制。該體制不可能通過市場自發建立,需政府有計劃的組織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對資源價值進行貨幣化評估,計算出其真實價值,并以稅收形式計人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價格,通過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消除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障礙。

(3)健全循環經濟法律體系。以《循環經濟促進法》為框架法,以《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為基本法,包括((綠色消費法》、《包裝物再生利用法》、《家電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車再生利用法》、《節能法》、《廢棄物處理法》及相關子法。制定城市垃圾處理、水和大氣污染治理的監管條例,將責任主體和監管部門的行為置于法律規范之下。制定可持續發展認證體系、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環境標志和標準體系。(4)完善循環經濟激勵政策。征收資源稅,實現資源有償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使用、限制資源型產品出口;征收廢棄物處理費、垃圾填埋和焚燒稅,推動垃圾分類處理,促進其減量化、資源化;以廢棄物為原料的企業,可獲相關廢棄物處理費的補償;對環境有害的技術和產品,在銷售環節加征環境附加費,使其在成本效益選擇中更樂于采用潔凈技術、生產潔凈產品;將循環技術納入科技創新體系,在風險投資基金中劃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環型技術研發;對循環經濟項目,給予財政補貼、貸款擔保與貼息、低息貸款、優先貸款、延長信貸周期、減免稅收或稅前還貸等支持通過傾斜的產業政策,支持其到資本市場融資;對清潔汽車、能源及獲環境標志和能源效率標志的產品,減征消費稅;對原污染型生產設施,折舊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環經濟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環經濟的資源、產權、市場和產業等經濟制度;循環經濟核算、會計、審計、生產、消費、貿易、包裝和回收等規范制度;有利于循環經濟的財政、金融稅收和投資等激勵制度。

2.5創建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

(1)加快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開發。針對物質在傳統線性濟體系中不能環狀運行的技術根源,研發環境友好技術,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環境工程技術,如固體廢物處理技術,大氣、水、噪聲及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技術;廢棄物再利用的循環生產技術,包括:廢棄物分解技術,分解物再生產成原材料的合成技術,把再生資源加工成產品的制造技術等;清潔生產技術,包括清潔的生產和清潔的產品技術。近期重點是開發引進資源節約和替代能量梯級利用、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特別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突破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

(2)構建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這是循環經濟發展從理論探討進入實際操作階段的前提。依據其構建原則,通過篩選,我們初步構建了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邏輯框架(表1)。

篇10

一、人力資源管理與林業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我國人力資源管理的特點

在新的歷史和社會階段,對于人力資源來說她具有以下特點:改變以往的人力資源的被動局面,人才的自主選擇權增大。這主要是因為在新的時代,知識是第一生產力,而作為知識的主體人才,它的發展前景不言而喻,如果林業企業要想繼續生產和持續發展,就要選擇高素質人才,同時在企業內部更應該具有人才管理體系,這樣既方便管理人才,又能夠為林業經濟的發展獻計獻策。林業企業擁有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以后,首先為培養人才創造條件,同時還可以利用資源優勢挖掘人力資源的潛力,合理利用人力資源自身的優勢為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最大限度的為企業的發展服務。

(二)人力資源管理對林業企業經濟發展的作用

1、有助于擴展林業企業的經營范圍,壯大林業企業

隨著社會的發展,林業企業也是在不斷的發展壯大,在現代人才的重要性上看,林業企業也是需要抓住人才的優勢,為擴展林業企業的經營范圍做出努力和改變。人力資源現在是各企業爭奪的資源,人才能夠減少林業的資源浪費現象,因為林業本身就是消耗資源的大產業,而林業資源又是再生資源,而再生的時間卻很長,這就需要合理的分配資源,通過人才的優勢,為林業企業節約成本,創造更大的價值。所以在新的環境下,林業企業應該抓住人力資源的優勢,為企業的發展建造人才隊伍,加強對林業企業的人才管理和重視,制定合理的政策留住人才,為迎接市場的競爭做準備。

2、增加林業企業的競爭力

林業企業的發展面對市場中的競爭和挑戰是必然趨勢,也是林業企業發展的途徑,因此林業企業需要正確面對市場競爭的問題,合理的運用自身的優勢,迎接挑戰,對人力資源管理就是現在林業企業應該重視的問題,因為合理的人才管理能夠挖掘員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技能,挖掘他們的工作靈感,進行工作方法的創新,而這些都是企業在市場中的優勢,人才對市場的敏感度和適應性,也是林業企業參與市場的有利條件,因此做為林業企業為了自己更好的增加市場的競爭力,就應該合理的做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

3、能夠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我國的經濟對外開放以來,林業這個傳統的企業時刻受到經濟開放的沖擊,在國內外企業的共同壓力下,林業經濟逼迫自己不斷地強大,只有這樣才能應對市場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林業企業適時的調整產業格局,調整人才發展戰略和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提高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為林業經濟狀態的改變以及適應全球化進程做基礎,迎接挑戰。

4、有助于進行林業經濟體制的創新

在林業企業發展轉型的階段,從傳統的單一經濟發展向可持續發展邁進,因為要順應時代的需要,進行生態發展、綠色發展,雖然這樣的發展對于消耗資源的林業經濟來說有很大的壓力和改變,因此促進林業經濟要實現人才強林,就是一個戰略目標,所以林業企業應該注重創新人力資源管理的意識。首先要達到一個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在林業經濟人才的發展上,我們有成績也有缺陷,對于人力資源的管理,雖然經費不足人才數量有限,但是我們可以進行改變,對經濟體制創新,改變工作方法,建立完善的機制,尋找合理的措施及時改變,為了給林業經濟創造更多的價值,也為了促進林業經濟的科學發展,我們可以對人力資源管理進行創新。

二、加強林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舉措

(一)利用人才信息化,構建人力資源的團隊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管理內部分工也越來越明確,因為林業經濟的專業性很強,這就對人才的專業技術要求也要過硬,所以為了滿足這兩點對人才的需要,林業企業就應該合理的利用現代的人才信息化技術,多方渠道的進行人才的招聘,挖掘人才,組建人力資源的團隊,構建技術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培養機制,科學利用人才的優勢,實現人才的資源共享的同時,最大限度的制定措施,激發人才的潛能,留住人才為林業企業的發展工作。構建人才信息庫,利用大數據時代的優勢,統一規劃人才管理,整合人才資源,為林業經濟發展做好人才的保障工作。

(二)利用市場的作用,完善人才機制

市場的調控作用,是林業經濟發展需要人才的依據,因此做為林業經濟發展人才主力,對人才的培養是要依托市場的,以市場的需要為標準,合理對人才進行布局,挖掘人才市場的潛力,同時林業經濟也要做好人才制度的制定,保證各項制度的規范性,尤其是獎勵機制,因為這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手段,這樣才能保證更多的人才被吸引到林業經濟的建設中,才有利于做好林業經濟的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同時林業企業在吸納人才以后,要不斷的增強他們的工作熱情,依據市場的發展方向,合理進行人才結構調整,保證人才向著市場的方向發展,因為人才帶動著林業產業的發展,這樣林業產業也是向著市場發展,這有利于促進林業經濟的良性循環,由此可見合理利用市場的調控作用發展人力資源的重要性。

(三)國家宏觀政策調控,大力發展林業基礎教育

林業人力資源管理和發展林業經濟都離不開教育,所以國家應該支持發展林業基礎教育,為林業經濟的發展輸送更多的人才。為此應該加強對林業基礎教育的管理,落實國家對林業經濟的扶持政策,加快林業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加大林業基礎教育設施的投入,培養林業經濟專業人才。同時積極鼓勵發展林業教育工作,完善教材和擴大師資力量,加強職業院校的建設,增加隊林業學員的補助,使更多的人進入到林業院校學習,實現林業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同時鼓勵志愿者參與到林業經濟建設中,對林業經濟發展設置多方面發展的人才項目,開設各種和林業經濟發展有關的課堂,幫助培養林業經濟的人才,還幫助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

結束語

我們在充分認識到人力資源管理對林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后,我們要在林業企業中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利用信息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的工作方法,在做人力資源管理的時候要實現資源共享,因為人力資源管理是林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也影響著林業人才的創新工作,所以林業部門也應該積極發展人才基礎教育工作,激發市場的調節作用,對人才進行培訓,建立人才信息庫,對人才的發展進行科學的管理,這樣才能利用人才的團隊建設,增加企業的凝聚力,提高林業企業的優勢,為林業經濟的騰飛貢獻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在林業企業中的運用[J]. 徐曉颯. 林業經濟.2015(05)

[2] 基于SWOT 分析法的現代林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必要性分析[J].張珊珊, 李紅勛. 中國林業經濟. 2015(02)

[3] 試論林業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現狀與對策[J]. 郭文德.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 上旬刊).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