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旅游規劃范文

時間:2023-12-05 17:56: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麗鄉村旅游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麗鄉村旅游規劃

篇1

關鍵詞:美麗鄉村;景村融合;景觀規劃

1 引言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勾畫的“建設美麗中國、打造生態文明”的宏偉藍圖中,美麗鄉村建設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自然景觀和人文客體為核心的鄉村旅游在我國呈現出磅礴的發展態勢,同時也涌現出村莊邊緣化和空心化、生態環境惡化、傳統農業衰弱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要建設美麗鄉村,必須對鄉村的具體情況進行理性判斷,因地制宜地選擇美麗鄉村的發展模式。本文旨在探尋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契合點,以推動鄉村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的融合發展。

2 景村融合模式探研

2.1“景村融合”的內涵

鄉村旅游是借助游客對自然的向往和對鄉土親情的需求為游客提供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但當前鄉村旅游紛紛涌入因追求短期利益而導致鄉村旅游核心資源破壞、文脈斷裂、傳統村莊淪陷的行列。以旅游景區的標準建設美麗鄉村,以旅游景區建設帶動鄉村發展是避免以上情況的有效措施,即用“景村融合”的方式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旅游景區建設融為一體實,實現鄉村與景區的協調發展。

2.2“景村融合”的模式

“景村融合”是將景區與村莊視為一個系統,通過村莊內各種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使村莊的生產活動和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村莊與景區的空間互應、資源共享、要素互補、利益互顯是“景村融合”的主要模式。

2.3“景村融合”的路徑

“景村融合”的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平衡居民與游客的利益訴求,要求美麗鄉村的建設與旅游景區的建設同步規劃。“景村融合”的主要路徑有:明確村莊功能定位,優化村莊空間布局,樹立景區與村莊的主題形象,創新旅游產品,完善村莊公共服務設施。

3 實踐:河南省登封市少林街道辦事處雷家溝村美麗鄉村規劃設計

3.1 項目概況

登封市少林街道辦事處雷家溝村位于登封市西北十三公里處,地處嵩山腹地,三面環山,與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隔路相望,自然風光優美,名勝古跡眾多,是一個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文化旅游型美麗鄉村。現狀雷家溝村地勢險要,用地復雜。村莊呈小片長帶狀、零星點狀分布,基礎設施薄弱,居住條件較差。

3.2 規劃思路

本規劃以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為切入點,修繕改造古民居群及歷史文物,美化亮化村域環境,整治山地農耕設施,建設“禪修”養生基地,借鑒“景村融合”的開發模式,以實現宜居、宜業、宜游的目標。

3.3 總體定位

雷家溝村緊鄰千年古剎少林寺,區域內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美的生態環境。少林寺的發展無形中帶動著周邊旅游文化的建設,雷家溝村則占有天然的地理優勢。雷家溝“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總體定位以少林文化為背景,將雷家溝村打造成一個集農、禪文化體驗、生態旅游觀光、佛學禪修文化教育和商業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旅游目的地。

3.4 組織結構規劃

本案根據村莊的具體情況將整個整合結構劃分為“六區、一街、一園、一中心”:

3.4.1農業體驗觀光區:村莊入口現有土地為一般耕地,在此處打造農業觀光園。在該區域中開展牛犁地,石磨磨面,石碾碾米,男耕女織等游客互動項目,體驗原汁原味的農家生活。

3.4.2民俗文化體驗區:以廢棄的雷家溝老居民區為依托,依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通過修繕整治農家老宅,建造民俗文化體驗區,將幾近絕跡的農村民俗、耕作農具、農家技藝、本土手工藝制品等的現場制作、體驗等展現在游客面前,使游客特別是中老年游客找到兒時的記憶、久違的鄉愁……

3.4.3農耕休閑采摘區:以雷家溝東洼及百草嶺的丘陵、坡地為主,就地取材將田埂進行梯田改造,美化生態環境以提升觀賞效果。以原生林果、苗木為基礎,聯合農、林科研單位,在保留村莊原有林果業種植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農副產品,逐步形成以休閑采摘、農耕體驗為主的多功能旅游休閑體驗區。

3.4.4禪修養生區:將廢棄的養雞場區域改造為禪修堂、文化藝術展館、道德講堂等,集中形成禪修文化養生區。聘請得道高僧、知名傳統國學文化學者到此講禪論道,并定期舉辦書法、古典音樂、國學講堂等活動。

3.4.5傳統武術研修區:“禪”、“武”是少林寺的精髓,雷家溝村位于“禪武圣地”的腹地,具有非常濃厚的禪武文化底蘊,亦是村莊的特色和靈魂所在。本案以太子溝下現有的武校“少林羅漢院”為依托形成武術原生態展示區、傳統武術研修區,定期舉行少林武術研修、表演,以此作為吸引游客光臨的一大閃光點。

3.4.6現有文物保護區:雷家溝現有的永泰寺、永泰寺塔及其附屬景點已基本成型,具備接待游客的能力,針對這些重要文物進行保護性開發,后期再加大宣傳力度,并引導游客有序游覽。

3.4.7素食文化街:為最大限度的開發資源,充分利用溝壑的現狀地形,計劃在雷家溝的溝壑底部內依溝而建素食文化街,招商引進各具農家鄉土特色的風味美食,打造素食文化專區。建筑風格與改造的居民區保持一致,以青磚灰瓦的明清建筑風格為主;街區步行道內由上而下潺潺細流曲折而過流入荷花池,在景觀荷花池旁設置以少林禪武文化為背景的雕塑小品。

3.4.8傳統體驗園:將刁家溝老村莊和現有土地做為傳統產業基地,在此展現農業農莊特色,用比較原始的農耕方式,讓人們可以回歸田園生活。

3.4.9社區服務中心:作為景區的第一門戶區,為游客提供停車、問詢、租賃等旅游服務。建設與景區相配套的多功能商務服務區,以特色美食、禪武文化為基礎,打造一個集住宿、度假、會議為一體的商務服務中心。

4 結語

美麗鄉村建設工程涵蓋范圍很廣,涉及村莊美化、環境提升、景觀塑造、生態保護、村莊文化品質和精神面貌的改善等方方面面。基于“景村融合”的美麗鄉村規劃在規劃旅游景區層面通過對村莊的功能及形象定位、空間布局、旅游開發和基礎設施配套等,豐富了現行村莊的規劃內容。關于雷家溝美麗鄉村的規劃依托村莊的區位優勢、自然風光和純樸民風,把民俗文化、禪宗文化和傳統的姓氏文化作為項目的核心資源,走“保護-開發-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期以鄉村旅游發展促進美麗鄉村建設,以美麗鄉村建設保障鄉村旅游發展,從而推動了鄉村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樊亞明,劉 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麗鄉村規劃設計路徑[J].規劃師,2016.

[2]邵劍杰,黃淑娟,李先富.“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 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陽朔縣新寨村景觀規劃設計為例[J].住宅科技,2014.

[3]黃震方,陸林,蘇勤,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發展―理論反思與困境突破 [J].地理研究,2015.

[4]林若琪,蔡運龍.轉型期鄉村多功能性及景觀重塑[J].人文地理,2012.

作者簡介

篇2

實踐篇

1.科學規劃,編制休閑鄉村美麗藍圖

圍繞“建設中國最美山水型現代化中等城市”總目標,以景區理念規劃整個桐廬,以景點要求建設每個鎮村,全力打造“山水如畫、人間仙境”的縣域大景區。按照“縣城(中等城市)―中心鎮(小城市)―特色鎮―中心村―特色村”的空間結構體系,編制了5大層次的統籌城鄉建設規劃,先后完成了縣域總體規劃、全縣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縣域村莊布局規劃、11個鄉鎮總體規劃、183個行政村村莊建設規劃編制,并重點細化和完善了4個中心鎮、2個風情小鎮、32個中心村、25個特色村和50個精品村規劃,基本形成了“覆蓋全縣、統籌兼顧、層次分明、彰顯特色”的休閑鄉村建設規劃體系。

2.生態為本,保護休閑鄉村發展環境

桐廬始終堅持“環境立縣”戰略不動搖,探索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共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做到“五個率先”:率先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全覆蓋,率先推行農村垃圾分類收集和資源綜合化利用全覆蓋,率先倡導鄉鎮(街道)新建自來水廠取水口選址建于鎮區流域最后一公里,率先推行跨鄉鎮交接斷面水質監測通報,率先實行河長制,消滅不能游泳的河流,富春江桐廬段出境斷面水質連續六年好于入境斷面水質,使得“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50天以上;負氧離子年平均濃度均高于6級,森林覆蓋率達74%。

3.突出特色,構建休閑鄉村產品體系

依托美麗鄉村品牌,發揮山水優勢,大力發展休閑鄉村產業,形成了以農家樂美食為特色的鄉村體驗游、以領略山水風光為特色的鄉村度假游、以感受歷史文化氣息為主的鄉村歷史文化游以及以觀摩農事節慶為主的節慶、賽事游為一體的休閑鄉村產業體系。注重“村”的文章,著力培育50個精品特色村,形成“一村一點一品”;注重“慢”的文章,打造首個鄉村慢生活體驗區;注重“養”的文章,打響“桐君故里?養生圣地”品牌。目前,已建成一大批精品村,如富春江蘆茨村、橫村陽山畈村、江南荻浦村和環溪村、莪山新豐村等,蘆茨鄉村慢生活體驗區、江南古村落成為鄉村休閑的絕佳去處。

4.挖掘文化,營造休閑鄉村詩化意境

深入挖掘富春江山水詩詞文化,保護開發地方特色文化,樹立和宣揚文明新風,為休閑鄉村建設注入靈魂。如江南環溪村作為北宋大哲學家、理學鼻祖、名篇《愛蓮說》作者周敦頤第14代孫的聚居地,積極打造蓮文化景觀長廊,做透“蓮(廉)”文化; 荻浦村以清康熙年間大孝子申屠開基為典范,大力弘揚孝義文化,做足“孝”文章; 富春江鎮蘆茨村作為晚唐詩人方干故里和 “十八進士之鄉”,著力倡導崇文重教之風,做深“進士”文化。正因為富春江畔留下了嚴子陵、方干、范仲淹、黃公望等歷代文人墨客的文化印記及燦爛的地方文化,使得桐廬休閑鄉村洋溢著詩化的氛圍。

5.圍繞四季,打造休閑鄉村品牌活動

策劃中國休閑鄉村旅游季活動,以“季”為概念,推出四季不同的主題和產品,如春日賞花季、夏日親水季、秋日養生季、冬日美食季,展示休閑鄉村桐廬版的組合式圖景。同時舉辦一系列具有桐廬特色的活動,把中國休閑鄉村旅游季打造成為桐廬休閑鄉村品牌活動。目前已成功舉辦了二屆中國休閑鄉村旅游季,組織了中國休閑鄉村峰會、中國休閑鄉村音樂節、華夏藥祖養生文化旅游節、富春江慢生活體驗節、桐廬山花節、鄉村美食節暨土菜節等系列活動,全力打響“中國畫城?瀟灑桐廬”品牌。

6.加大扶持,建立休閑鄉村保障機制

建立健全項目整合機制,整合環保、衛生、電力、建設、水利、農業等部門配套項目,做到資源共享,共創多贏。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機制,先后制定出臺《關于發展“農家樂”度假旅游服務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促進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桐廬縣全域旅游發展的政策意見》等文件。政府主導、部門配合,政策扶持、合力推進,為休閑鄉村建設和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成果篇

1.提升了城市品牌形象

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推進會、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中國長壽之鄉峰會等會議在桐廬的召開,不僅展示了桐廬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和縣城建設的魅力,得到了中央和省市對桐廬縣生態人居環境的高度肯定,而且吸引了全國各地眾多領導慕名前來學習考察,人民日報、新華社、經濟日報、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眾多媒體集聚桐廬,報道桐廬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桐廬最美城鄉成為樣本,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國際休閑鄉村示范區”,極大提升了“中國畫城?瀟灑桐廬”對外知名度和美譽度。

2.推動了鄉村產業發展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提升了農民文明程度,而且有效了保護了人文古跡,弘揚了民間傳統文化。干凈、整潔的新農村,清新、鮮活的大自然,成為城市人群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也成為旅游發展的新藍海和增長點。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資源,開發成各類鄉村旅游景區(點),形成了農業觀光、農事體驗、鄉野拓展、鄉村度假、鄉村慢生活體驗等多種鄉村休閑業態,促進了美食、民宿等產業發展,推動了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

3.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美麗鄉村建設、鄉村休閑旅游的開發,不僅招徠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帶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也使當地百姓看到了商機,吸引了眾多在外經商打工人員回家創業,發展農家樂、開發農業項目、創辦鄉村民宿,促進了農村就業,實現了農民增收。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237元,比2011年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連續5年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1~10月,全縣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47萬人次,同比增長33%,實現營業收入73500萬元,同比增長37%;帶動農副產品銷售3.5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展望篇

1.圍繞生態如畫,領先領跑打造生態美

繼續堅持“環境立縣”首位戰略不動搖,圍繞水質提升、大氣改善,積極打造“美麗桐廬”,扎實推進清水治污,不斷強化資源保護,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努力在生態美方面確立起領先領跑全省乃至全國的地位,確保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目標。

2.圍繞全域景區,精致精細打造城鄉美

做“精”集鎮,加快小城市、中心鎮和特色鄉鎮培育;做“美”村莊,重點推進50個市級美麗鄉村精品村、32個中心村和3個風情小鎮建設,全面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做“靚”精品線,提升5條風情帶,打造4條杭州市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和2個精品區塊,逐步實現“處處是景、時時見景”。

3.圍繞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打造產業美

大力發展“美麗經濟”,努力實現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重點培育旅游度假、養生保健、生態居住、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健康產業”、“銀色產業”,積極謀劃中醫養生醫療旅游區和富春山健康城,大力發展健康產業。繼續做好“江、村、慢、養、城”五篇文章,培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鄉一民宿”,切實打造一批休閑鄉村和農家樂特色村。

4.圍繞“中國畫城”,打造區域品牌形象美

加大對全域旅游整體形象和“中國最美縣”的宣傳力度,突出新媒體營銷,擴大桐廬形象宣傳的覆蓋面,提升“中國畫城?瀟灑桐廬”區域品牌形象。深化華夏中醫藥養生旅游節、蘆茨鄉村慢生活體驗節等活動,打響中國休閑鄉村旅游季品牌,形成“季季有活動、鎮鄉有特色、縣域有品牌”的節慶活動格局。

篇3

滿足旅游者的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娛樂等需求的旅游活動。它對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就業、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改造鄉村環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等有積極作用。蓬萊市旅游資源相當豐富,但是鄉村旅游發展起步雖早卻嚴重滯后。2012 年蓬萊市委市政府啟動蓬萊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力爭到十二五末,在全市創建蓬萊美麗鄉村40 個左右,促進蓬萊鄉村旅游跨越發展。目前鄉村旅游在西方發達國家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走上了規范化發展的軌道。本文重點探討西方發達國家在發展鄉村旅游中政府干預的若干措施,以期對我市發展鄉村旅游提供有益的啟示。

鄉村旅游產業涉及農戶、旅游企業、政府、非政府組織等發展主體,縱觀世界發達國家鄉村旅游的歷史,政府介入發揮主導推動作用是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道路。

發達國家大都把鄉村旅游作為政治任務或公益事業來發展,主動謀劃,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一些促進措施,積極發揮政府旅游和農業等職能部門的組織、規劃、協調、宣傳、推動的作用。

篇4

關鍵詞:鄉村旅游;安吉縣;政府職能

鄉村旅游是指以具有鄉村型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依托農村區域的優美景觀、自然環境、建筑和文化等資源,在傳統農村休閑游和農業體驗游的基礎上,拓展開發會務度假、休閑娛樂等項目的新興旅游方式。農家樂是鄉村旅游的一種新式,不過當前大部分地方搞的鄉村旅游事實上是農家樂,農家樂是個本土概念,未有學者準確定義過,這兩個概念大部分情況下可以替代,所以在這里我們混用一下。

一、安吉縣鄉村旅游發展概況

安吉縣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全國著名的竹鄉、生態縣。區域面積1886平方公里,人口45萬。近年來,安吉縣委、縣政府堅持實施“生態立縣”戰略,以打造“中國美麗鄉村”、“中國大竹海”兩大縣域旅游品牌為抓手,全力推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全縣休閑旅游產業呈現出強勁發展態勢。

作為休閑旅游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吉“農家樂”的發展經歷了培育、發展、規范、提升幾個重要階段,至今已年逾十載。十余年來,安吉“農家樂”規模不斷擴大,管理日趨規范,質量穩步提升,品牌逐步打響。目前,全縣共完成創建省級“農家樂”精品村2個,省級“農家樂”特色村8個,省級“農家樂”特色點3個。全縣共有“農家樂”600余戶,床位10000余張。2009年安吉被國家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命名為全國首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2010年1月至10月,安吉“農家樂”共接待游客187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近2億元。

二、安吉鄉村旅游發展的成功經驗與啟示

安吉鄉村旅游的發展已漸趨成熟,基本形成產業化,無論是從產業集聚度上,還是從產業成熟度上,都遠超城市。安吉鄉村旅游發展的許多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也給考察團帶來了很深的觸動和啟示。

(一)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監管有力

首先,在管理體制上進行縱向分工,明確各級主管部門的具體職責。早在2005年,安吉就成立了由旅游、公安、工商、衛生等11個相關部門組成的縣“農家樂”規范管理協調小組,并陸續在條件成熟的14個鄉鎮建立了“農家樂”服務中心,在村一級建立“農家樂”服務站,形成結構完整的三級管理體制。三級管理機構職責明確,并各司其職,通過實行逐級考核的辦法強化責任落實。

其次,是在橫向上密切配合,實行部門聯動。縣“農家樂”規范管理協調小組的成立,大大地提高了部門聯動的效率。安吉充分發揮部門聯動優勢,依靠安吉縣“農家樂”經營服務準則和相關部門的法律法規協調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另外,在人員培訓上也實行部門協作,縣“農家樂”規范管理協調小組辦公室結合年度農村勞動力轉移計劃,制定每年的培訓方案,然后由各相關職能部門聯合開展業務培訓,不斷提升“農家樂”從業人員的素質和經營水平。

再次,為加強市場監管,安吉縣還先后出臺了《安吉縣農家樂服務質量通用要求》、《安吉縣農家樂消防、治安安全管理暫行辦法》、《安吉縣農家樂生活污水處理辦法》等一系列新的規范和政策,并定期開展“農家樂”集中整治活動。另外,安吉還非常注重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協會監督,倡導行業自律。通過行業協會協調處理游客投訴、調解經營戶糾紛、統一市場價格、推行抱團經營等,進一步有效促進了“農家樂”經營戶在客源安排、處理糾紛、禮儀接待、市場營銷方面進行自我管理,已經形成了行業自律與政府監管互為補充、有機結合的良好局面。

(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有效保障

安吉一直堅持農家樂發展規劃先行的原則,加快建立“農家樂”鄉村旅游規劃體系,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農戶分散經營可能帶來的市場混亂、重復建設和資源破壞。目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鄉村旅游目的地規劃》已基本完成。安吉鄉村旅游緊緊圍繞“中國大竹海”和“中國美麗鄉村”兩大品牌定位,明確“一村一品、一型一策”的工作方針,為每個地區和每種類型的“農家樂”量身打造具體的開發方案,設計多條特色精品線路,為“農家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為推進鄉村旅游的快速穩步發展,安吉縣還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和保障措施。為鼓勵鄉村旅游的發展,安吉縣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休閑旅游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安吉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農樂通”貸款管理辦法》,對符合一定條件的“農家樂”經營戶給予稅收優惠和貼息貸款,并明確從2010年起,縣財政農發金每年增長20%,主要用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每年整合各類涉農資金3000萬元以上,重點扶持縣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和開發休閑旅游產品。另外,為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安吉十分重視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和開發,并在浙江省率先開展“農家樂”經營管理人員的中級職稱評定,努力吸引并留住人才。

(三)打造品牌,整合資源,創新營銷

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業態,“農家樂”與傳統的依托景區景點招徠游客的旅游發展方式有著一定的區別,單個的“農家樂”一般規模較小,市場影響力有限。“農家樂”旅游要想很好地發展,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產業集聚度,在此基礎上,通過一定的營銷手段,將區域內“農家樂”旅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形成區域性品牌。

篇5

關鍵詞:鄉村景觀規劃;構成要素;規劃內容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鄉村規劃以現狀農業資源為基礎,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以鄉村景觀和文化為主體,經濟生產與景觀觀賞相結合,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合理配置,積極引進先進科學技術,鞏固拓展現代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切實提高鄉村居民的經濟收入,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1 鄉村景觀規劃的主要構成要素

1.1鄉村聚落性景觀

鄉村聚落景觀是由鄉居建筑和鄉村生活環境組成,是鄉村基礎性的環境景觀,保存完好,歷史悠久的聚落具有非常好的觀賞價值。鄉村聚落性景觀規劃設計要尊重原有的村莊肌理,盡可能少破壞原始的村莊形態,在這個基礎上,控制建設用地的擴張,對村莊聚落的風貌和基礎設施進行規劃設計。鄉村生活環境景觀主要體現在庭院,街道,鄉村的公共活動空間,比如廣場,公園,戶外體育、文化設施場所等等。這些環境是村民生活接觸最密切的,優美的景觀能給村民帶來最直接的積極感受。

1.2鄉村生態性景觀

植被、水系、自然保護區等構成鄉村生態性景觀,是鄉村的不可建設用地,以保護為主,規劃為輔。植被包括道路綠化走廊,森林綠地,生態防護林以及大面積的植被斑塊,在保護作為前提下,景觀規劃設計應當將這些自然生態環境進行統一的布局和設計,創造出宜人合理的開放空間,與鄉村生活環境相協調。水系指的是河流、濕地等,通過對水系進行生態設計和規劃布局,創造出優質靈動的水體景觀。自然保護區通常是需要重要保護的生態敏感區,對于地域的生態平衡有很大的影響,是相對獨立的環境,規劃設計上,盡量防止人的活動給它帶來破壞。

1.3鄉村生產性景觀

鄉村生產性景觀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的景象上,除了表現農村的生產景象外還包括農作物的生長景觀。鄉村的生產性景觀構成是由生產者為主導的生產過程的自然體現,它的生產性質和生產過程決定了鄉村的生產性景觀特色。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看,農田可以看作一種斑塊類型,它的設計內容有:大小、類型、數目、格局等,農田的整體風貌和農作物的生長景觀,讓鄉村生產性景觀兼具美學價值和生態價值。

2鄉村景觀規劃的內容

為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突顯特色產業園、休閑觀光園、景觀帶、農家樂、景觀節

點等點、線、面相結合的區域美麗鄉村景觀,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從當地的實際情

況出發,依托鄉村自然環境、產業特色、歷史文化,有針對性的提出各個鄉村適宜的

發展線路。

2.1村落景觀

村落,是一個包含了社會、生態、文化和村落形態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介于此處是在鄉村景觀宜游性的表達,將其定義為狹義上的村落景觀,即鄉村范圍內具有較高欣賞價值,能夠吸引旅游者,使之獲得美的享受的景觀資源,如古建筑、古樹名木、街道、小品及民俗文化等,這些元素相互組合成不同的景觀層次,從而形成“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的核心節點之一。 形成村落景觀的要素形式多樣,若按照其構成物質的基本形態分,則可以得到點、線、面三種基本形態。

1)點

點在村落景觀中通常是指比較集中、規模不大的區域。點雖小,但無論在村落布局上還是景觀效果上會形成強烈的中心感,具有向心性和標志性,點可以是一棟建筑、一座古橋、一口井,甚至是一棵樹,通過一系列的點狀空間形成的村落景觀是村落外部序列空間的目標點或結束點,是整個鄉村外部空間區域的視覺焦點。通過不同節點的組合,形成豐富的村落景觀,是“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的核心內容。

2)線

線是點運動的軌跡,又是面運動的起點,在形態學中,線還具有寬度、形狀、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由于線本身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表現性,在村落景觀營造中,線性空間作為造景藝術的一個基本單元,不僅是決定空間形態的輪廓線,而且還可以刻畫和表現村落內部的結構和組成。其中,道路、水系是鄉村中最為常見的線性景觀,在連接各景觀要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情況下,村落景觀的各要素都是沿著線性空間展開,通過曲直變化、動靜結合,形成優美、豐富的村落景觀。

3)面

面是點與線的集合,即點的擴大或線的累加,是景觀中分布范圍最廣、連通性最好的景觀單元。在一定程度上,它集合了村落景觀諸要素的特征,決定著景觀的性質,對景觀的動態發展起著主導作用。例如,鄉村的色彩,色彩在不同歷史條件和不同區域形式不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和審美價值,如江南地區傳統的鄉村建筑多以黑、白、灰為主,正是與當地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相統一。

2.2農業觀光園

鄉村農業觀光園是以休閑、觀光為主題,以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果業等高科技現代農業生產為基礎,集休閑游樂、旅游觀光、生態建設、農業生產、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也是推動現代農業向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發展的有效形式。農業觀光園因其廣泛的資源,多樣的形式等,而吸引大批的游人觀光,成為鄉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將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有機地結合,使鄉村現有的農業產業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得以充分利用,使鄉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風情、技藝得以延續和傳承。在觀光園景觀設計中,圍繞農業生產,結合休閑旅游和鄉村發展,充分利用資源特征,策劃各種參與性活動,并以農產品為出發點,科技為支撐,結合地方特色文化,營建地域性人文田園景觀,突出“綠色旅游”、“體驗健康”、“享受自然”、“傳承文化”等特色,使主題特色鮮明,構建生態環境好、文化底蘊濃、充滿生機情趣的休閑農業園。

2.3旅游配套服務設施規劃

1)公共服務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主要包括咨詢中心、餐飲、超市、醫務室、電話充值點、公廁、停車場、加油站等,是指為游客在旅途中應對日常事件、突發事件,增加其逗留時間和消費的設施,此類服務設施具有布局分散、規模小的特點,同時又是游客旅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關系到“美麗鄉村”的整體形象。因此,在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上,可以采取統一規劃布局的措施,根據鄉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務半徑,設置游客咨詢中心、公廁、超市等,將各種服務設施遍及進行整個村域,構成完整的服務設施系統。

2)旅游標識系統

旅游標識系統主要是反映鄉村的景觀節點、服務點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導游客能夠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鄉村入口、道路沿線、重要節點附近設置指示牌、標識牌,增加特色鮮明的景觀元素,加強標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時獲得相關的導游信息。在標識景觀設計中,根據鄉村所處的區位、資源、環境,充分運用當地的材料,設計具有鄉土氣息的景觀設施。

3 結束語

鄉村景觀規劃是一門多領域、多學科相融合的綜合體。隨著鄉村城市化進程加快、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下引發了種種矛盾與問題,如何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解決鄉村景觀建設問題,處理好鄉村經濟發展與鄉村景觀建設的關系,一直是困擾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難題。同時,對于現有鄉村,如何延續傳統村落肌理文脈,使景觀建設與文化建設同步和諧發展是目前“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閆艷平,吳斌,張宇清,冶民生.鄉村景觀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防護林科技,2008,(05).

[2]鄒志平.安吉中國美麗鄉村研究模式[D].復旦大學,2012.

[3]劉濱誼,陳威.關于中國目前鄉村景觀規劃與建設的思考[J].城鎮風貌與建筑設計,2005,(09).

篇6

一、麗水市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加強旅游資源和鄉村資源的整合力度,加快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推動鄉村休閑旅游業配套建設,全力提升鄉村休閑旅游服務質量,積極開展鄉村休閑旅游宣傳推介活動,全市鄉村休閑旅游業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業績。為進一步發揮旅游惠民富民功能,我市積極開展浙江省“十百千”和“百千萬”旅游富民工程創建活動,目前止,全市創建農家樂休閑旅游村(點)346個,其中省級特色村27個、市級特色村38個,省級特色點16個、市級特色點79個;累計啟動農家樂綜合體創建項目39個。今年1至9月份,全市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點共接待游客936.04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31%;總營業收入6.8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1%。

二、麗水市鄉村休閑旅游呈現的主要特點

(一)鄉村休閑旅游資源品位獨特

麗水的自然環境以山地丘陵為主,占總面積的87%,是個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綿綿高山孕育了眾多江河,是甌江、錢塘江、飛云江、靈江、閩江、福安江六江干支流源頭區。甌江是麗水第一大江、浙江第二大水系,貫穿全市9個區縣(市),境內長309.4公里,流域內山高水深、景觀多變,眾多的鄉村就分布在多樣復雜的山區地形中,造就了美麗的鄉村風光。麗水同時是長三角地區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由于地勢起伏升降大,氣溫差異明顯,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山地立體氣候特征,是華東地區重要的避暑勝地。麗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蘊育了黃帝文化、石雕文化、好川文化、華僑文化、劍瓷文化、香菇文化、廊橋文化、畬族文化、甌江船幫文化等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獨具農耕文化的魅力。

(二)鄉村休閑旅游開發理念創新

由于獨具特色的鄉村休閑(山村)資源優勢,我市一直以來都將發展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作為以農興旅、以旅助農,推動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亮點來抓。為全面落實“綠色崛起、科學跨越”戰略總要求,打響“秀山麗水?養生福地?長壽之鄉”區域品牌,進一步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引領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轉型升級,我市在全省甚至在全國率先提出“農家樂綜合體”的概念,在全市謀劃創建養生養老型、高山避暑型、民俗風情型、參與體驗型、鄉村民宿型、休閑農莊型等六大類型的農家樂綜合體。

(三)鄉村休閑旅游與大景區聯動發展

目前,我市有4A級旅游景區18家,旅游景區的建設對鄉村旅游(農家樂)拉動作用明顯。鄉村休閑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遂昌原生態農產品的暢銷,七山頭土豬、黃泥嶺土雞、金竹山茶油、北界紅提等原生態精品農業迅猛發展。圍繞“經營山水、統籌城鄉,全面建設長三角休閑旅游名城”發展戰略,遂昌縣把農家樂休閑旅游作為富民強縣的戰略性產業來抓,立足小山村,發展大產業,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得到迅猛發展,成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新農村建設、農民增收致富的最大亮點。更難能可貴的是,全縣上下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充分調動,“全民參與、惠及全民”的旅游經濟發展核心理念得到普遍認同。

(四)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多種模式并舉

為逐漸緩解我市鄉村休閑旅游產品同質化、低端化等發展階段的矛盾,我市導入多種模式促進鄉村休閑旅游發展。一是“工商資本”模式。通過招商引資,由工商投資者選擇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建設與經營。村民將閑置民房和土地出租給公司獲得租金收益,同時可以為公司提供勞務支出獲得工資收入。二是“協會+經營戶”模式。即通過提高經營戶的組織化程度,以協會為經濟主體開展經營管理和宣傳營銷的模式。目前麗水全市已經建立起了市、縣、鄉、村四級農家樂協會,實現抱團發展,避免了經營戶之間的惡性競爭,加強了行業管理和自律水平。三是“村+合作社”模式。農家樂鄉村旅游合作社是農家樂經營戶自愿聯合,通過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來滿足共同的經濟和社會需求的社團組織。同時,我市通過政策創新與公共財政的引導投入,調動了各方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積極性,促進了我市鄉村休閑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麗水市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鄉村休閑旅游同質化現象明顯

麗水目前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特色不突出、農味不濃、野趣不精、鄉韻不足,尚未形成典型的“一村一品”、“一戶一景”的格局。農村城市化、產品趨同化傾向嚴重;忽視游客對參與度、休閑度的訴求,休閑娛樂型與休閑度假型旅游產品明顯不足,至于康體養生、民俗體驗、科普科考、尋幽探險等高層次的專題類鄉村旅游產品則更少;與農林牧業發展結合不緊密,對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等旅游產品缺乏深層次開發;大部分鄉村住宿設施表現為“城市賓館”的簡單版,偏好功能性供給,缺乏主題、特色和鄉村風情。

(二)鄉村休閑旅游基礎配套建設相對滯后

由于麗水屬于全省的經濟后發地區,道路、能源、消防、環保等基礎性和功能性設施投入不足,鄉村休閑旅游點的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人畜糞便和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處理,原生態的自然山水、傳統村落景觀、特色民居和民俗風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干擾。部分村民受傳統生活習慣影響和小農意識制約,環境保潔意識差,村莊臟、亂、差現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制約我市鄉村休閑旅游發展。遠離長三角地區的區位劣勢尤其成為主要的制約因素。

(三)鄉村休閑旅游管理體制機制有待理順

鄉村休閑旅游是一種涉及面廣、關聯度高的綜合性產業,其行業管理涉及農業、林業、水利、旅游、食品監督等多個政府職能部門,造成許多鄉村旅游地出現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同時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行業標準或規范缺乏,進一步限制行業發展。

(四)鄉村休閑旅游發展要素制約明顯

一方面,麗水作為我省的欠發達地區,政府對鄉村休閑旅游發展主導資金投入不足,同時由于我市經濟不發達,很難吸引好的客商投資鄉村旅游項目,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村旅游的規模化開發。另一方面,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由于美麗鄉村建設涉及農辦、農業、林業、水利、建設、交通、國土、旅游等多個部門,而各個部門對建設項目各有要求,資金下達方式各不相同,項目和資金整合度不高,也導致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等問題。另外,鄉村休閑旅游從業者總體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系統和專業的學習培訓。目前我市鄉村休閑旅游粗放經營現象嚴重,嚴重制約了其可持續發展。

四、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對策。

(一)提高認識,實現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近期連續出臺了推進美麗城鄉建設、打造生態旅游名城和加快生態旅游業發展意見兩個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旅游業作為我市的第一戰略支柱產業的主體地位,麗水鄉村旅游正迎來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全方位推進我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必須要努力實現在思想認識、發展理念、政策扶持等方面形成共識。

(二)規劃引領,在打造“第一支柱產業”中凸顯支柱作用。

根據發展定位,在對鄉村休閑旅游資源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把鄉村休閑旅游作為一個重要產業納入建設整體規劃,制訂出契合實際的鄉村旅游近期、中長期發展規劃,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鄉村休閑旅游可持續發展。突出一縣一主題、一縣一特色,著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同時,加快建立鄉村旅游法規體系,制定《鄉村旅游發展規劃》《鄉村旅游促進計劃》《鄉村旅游地規劃與建設條例》《鄉村旅游經營者上崗管理條例》《鄉村旅游質量投訴與責任事故處理條例》等配套措施,引導村旅游步入規范化發展軌道。

(三)注重特色,努力培育鄉村休閑旅游精品

特色是旅游產品保持頑強生命力的重要因素,鄉村旅游的開發重點就是需要挖掘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三農”文化。全市各縣(市、區)要進行全面統籌,實現差異發展,推進“一縣一特,一村一品”等發展戰略。在發展鄉村旅游產品時,要突出農村生產生活形態,深入挖掘農耕文化、森林文化、漁業文化、養生文化、風水文化、民俗文化等,不斷豐富鄉村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要加快推進“農家樂綜合體”創建,實現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由低級向高級、同質化向差異化、單體經營向集群布局三大轉變。通過“吃、住、行、游、購、娛、養”七要素的合理集聚,建成多功能的宜居、宜業、宜游、宜養鄉村休閑養生旅游目的地和鄉村休閑養生旅游集聚區。

(四)推進融合,實現鄉村休閑旅游業轉型升級

要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和產業融合,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資源、水利旅游資源、農業旅游資源、紅色旅游資源和鄉土文化資源等,通過融合發展,逐步形成依托農家、連接戶外的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格局和模式,并通過戶外休閑運動、鄉土娛樂活動以及參與性的勞動體驗活動等,推進鄉村休閑旅游轉型升級。同時,鄉村休閑旅游產品的開發必須緊緊圍繞“秀山麗水?養生福地?長壽之鄉”的區域品牌定位,將養生元素融入鄉村休閑旅游產品,讓人們在休閑旅游的同時得以養生,符合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

(五)加強保護,做足鄉村休閑旅游特色文章

鄉村休閑旅游主要面向城市居民,一定要保護和傳承好鄉村本土文化,突出“鄉村”特色,盡量消除“鄉村城市化”。一方面要保持鄉土本色,突出田園特色,保持農業在生產活動中的比重,使農村回歸它最質樸的美麗。另一方面要保護和挖掘當地民俗文化,要培養鄉村休閑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對自己獨特的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確保傳統核心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要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盡量避免資源的簡單粗放使用,杜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開發。

(六)狠抓投入,推進“1311”鄉村休閑旅游示范村建設

為有效優化我市旅游產品結構,提升整體旅游品牌形象,切實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今年,我市提出實施旅游“1311”行動計劃,重點圍繞5A級旅游景區創建、高等級旅游景區攬、旅游招商引資以及鄉村旅游示范村培育等進行全面推進。下一步,我們通過標準制定、政策扶持、責任落實方案實施和計劃落實等措施,按照成熟一個評定一個的要求進行積極培育和扶持,使之成為我市鄉村休閑旅游重要平臺和窗口。

(七)培養人才,提升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

篇7

關鍵詞:概念規劃;村莊;發展空間;詳細設計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20世紀90 年代末期,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出現的新形勢,城市規劃學界借鑒國外城市發展戰略規劃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開始探討一種獨立于傳統規劃的,以城市整體發展策略和土地空間開發的政策綱領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規劃,即城市發展“概念規劃”,也有稱“戰略規劃”、 “戰略性空間規劃”以及“空間戰略規劃研究”。最早的實踐以“廣州市總體發展概念規劃”為代表。

2概念規劃及其發展態勢

概念規劃是介于發展規劃和建設規劃之間的一種規劃,它強調的是思路的創新性、前瞻性和指導性,是屬于一種宏觀發展思路的探討和研究。它淡化了設計的表象,使規劃成為綱領性、戰略性的文化、指導和協調發展與建設。“概念規劃”有別于傳統的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城鎮體系規劃,它更加強調對城市發展問題的診斷,發展策略的研究以及政府行政、城市經營的建議等,以作為城市法定總體規劃制定或修編的前期準備。這種新型規劃較法定規劃更少形式和內容上的約束,賦予規劃師更加自由發揮的空間。

3規劃愿景

安吉縣鶴鹿溪、六莊村地區及其周邊是安吉縣內一片非常完整的黃浦江源頭區域的近郊農耕區,其間風景優美、土地平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非常適合農耕文化系列的旅游開發。該區塊既可以填補安吉平原地區旅游開發欠缺的空白,又可以優化提升安吉旅游產業。

如何解決城市建設用地不斷蔓延的問題,保護及有效利用農田,并在保護鄉村地區的基礎上,如何優化發展,使該地區成為安吉旅游新的增長點以及平原地區美麗鄉村的示范村,是本次概念規劃需解決的問題。

4安吉美麗鄉村―鶴鹿溪、六莊村空間發展概念規劃與村莊詳細設計

4.1基地現狀

本規劃區處在安吉縣縣城西部邊緣,距縣城遞鋪鎮約8公里,距孝豐鎮約4.5公里,規劃用地面積為8.25平方公里,東、南、北三面環山,中間為黃浦江源頭的南溪、西溪沖擊平原,土地肥沃。區內田園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皆較為豐富,鶴鹿溪是一條具有觀光、休閑、游覽等功能的河流段落,已有鶴鹿溪漂流項目在經營;鶴鹿溪村周圍分布著諸樂三、胡宗南舊居。

4.2規劃目標

建設富有特色的集高新農業開發、農耕文化展示、旅游產業優化、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等功能的安吉縣平原農村地區美麗鄉村示范村落。

4.3規劃理念

1)因地制宜的空間布局理念

規劃強調生態保護、農田保護、自然環境保護、農村文化延續等現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

2)“珠落玉盤”狀田園村落布局理念

現狀六莊村的村落空間布局較為分散,無成片大型集中的村落,規劃依托這種散落形態形成“珠落玉盤”狀的村落布局,每個村落形成8―10戶左右的小型聚落,每個聚落周圍種植高大喬木,村落周邊為自家種植的蔬菜、瓜果以及家禽、牲畜。這些聚落就像明珠一樣散步在大片的農田中間,形成宛如畫卷的田園村落布局。

3)農耕文化特色展示的單元村落設計理念

田野上的小型村落是歷來文人墨客欣賞、描述的對象,是田園美景的點睛之處,規劃認為單個村落的形態、內容、環境、建筑等均應圍繞農耕文化展開,塑造農村特有的世代相傳的文化特征和古樸的農村地域風貌。

4)“阡陌”狀的道路交通組織理念

規劃對現有的田埂、機耕路等進行梳理,形成“阡陌”狀的道路交通網絡,規劃道路采用小斷面、高密度的形式,強化田園風格,強調低速慢行,營造宜人尺度。

4.4總體規劃(見圖1)

4.4.1功能分區

規劃將本區劃分為三大職能區域,五個功能分區。三大職能區域分別為生產、旅游、生活職能;五個功能分區為黃浦江源漂流及濱水景觀區、鶴鹿溪村村莊建設分區、村南基本農田保護區、六莊村農耕文化展示區、縣道以南果蔬種植區。各個功能分區功能為:

A區――黃浦江源漂流及濱水景觀區:水上運動項目及優美的自然水岸風光展示,為主要旅游項目之一。

B區――鶴鹿溪村村莊建設分區:黃浦江源漂流景區旅游服務、接待中心之一,村級公共服務中心,未來鶴鹿溪、六莊及其自然村農居拆遷安置地。

C區――村南基本農田保護區:該區用地全為基本農田,規劃確定為保護區塊。

D區――六莊村農耕文化展示區:劉莊村及其周邊區塊規劃確定為展示平原地區農耕文化以及安吉美麗鄉村的旅游開發區塊。

E區――縣道以南果蔬種植區:該分區主要以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為主,未來形成一定規模的果蔬基地,不僅解決安吉縣城自身的農產品供應,還盡可能做到出口,創造經濟效益。

圖1總體形態示意

4.4.2開發控制要求

本規劃區域是有別于城市建設區、風景旅游區、純生態保護區的特殊區域,結合旅游、生態、生活三大職能,借用生態區敏感等級劃分理念,將本區劃分為三級:一級敏感區為絕對保護區,是生態環境極好,本無建設的區域,如南溪濱水區、基本農田區、果蔬種植區等,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確定為0%。二級敏感區為相對保護區,即原來有一定量的建設用地,但是其相對于整個區塊來說建設量的比重較小,仍以生態環境為主體的區域。這個區域的界定與控制較模糊和困難,指標存在不確定性和無依據性,規劃從現狀建設用地量和生態敏感次級控制區的經驗規定將建設用地指標確定為15%。三級敏感區為村莊建設區,該區域為生態環境最薄弱的地區,現狀建設了大量的農民住宅,規劃利用這一特征,將其劃為建設區。通過現狀實測已建建設用地比重和農戶戶數數據,規劃建設用地比例確定為40%。

4.5 鶴鹿溪、浦前“特色小鎮”

鶴鹿溪、浦前村是本區人口規模最大的村落,達到3000人以上,接近一個郊區小鎮的規模,但村內公共配套設施發展不全,沒有正規的農貿市場,商業設施僅為小雜貨鋪,醫療設施不全等等,配套設施及村級經濟發展極為緩慢。

規劃立足本區旅游業開發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契機,意在將鶴鹿溪、浦前村規劃成為堪比歐洲、美洲風情小鎮的“特色小鎮”,其主要特色為:

古樸、典雅的胡宗南、諸氏故居;

充滿生活氣息的鶴鹿溪古溪;

獨特的民居建設方式;

優美的鶴鹿溪景觀帶和充滿趣味、刺激的漂流;

完善的旅游休閑和村民服務的配套設施,包括醫療、體育、娛樂、教育等。

4.6 村落農耕文化展示區

針對農耕文化展示區,采用示范點詳細設計的方法,選擇了三個較有特色、有一定規模、鄉村氣息較為濃厚的村落,即六莊村、南莊村和十莊村。(見圖2)

圖2 農耕村落示范點指標與控制

5結語

總之,城市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綜合體,特別是在我國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急劇演替的過程中,規劃面臨著新的現實要求和變革壓力。概念規劃走向微觀化的嘗試過程可能預示著理性規劃,這需要眾多規劃界人士、更多的規劃實踐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魏清泉,吳超.概念規劃的特點、原則和方法[J].規劃師,2003,8(19):20-24.

篇8

試論各學科對鄉村聚落的研究

藏書老鎮區項目設計札記

太湖流域古鎮空間研究回顧

徐宿連大叉手傳統建筑技藝特色

金其銘對江蘇農村聚落地理的研究

社會學視域下的蘇南鄉村研究

江蘇文化遺產解讀的探索與思考

基于南京江寧區金花村的實證分析

江蘇省鎮村布局規劃的實踐回顧

南京市村莊環境整治的探索與實踐

無錫市村莊環境整治的探索與實踐

溧陽市村莊環境整治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的迫切性

美麗中國:江蘇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實踐

鄉村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

高淳村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探索

地理學對江蘇鄉村研究的溯源與發展思考

快速鄉村城鎮化背景下的古村保護與發展

對當前我國鄉村規劃實踐的反思和展望

政府統籌、村民主導的新農村改造規劃

“生活圈”視角下的村莊布點規劃研究

村·屋·人——常州市鄉村人居環境初探

華北村莊環境改善實踐——以邢臺市為例

蘇州西山古村落特色空間格局保護與產業發展研究

當代語境下的鄉村調查—“2012江蘇鄉村調查”

城鄉發展一體化視角下的江蘇村莊環境整治研究

基于村莊空間演變內生動力的村莊布點規劃探索

論中國城鄉建設用地流轉的本質與系統

法國鄉村建設政策與實踐——以法蘭西島大區為例

從慢城到慢村——一種美麗鄉村發展模式的探討

鎮江鄉村物質空間環境的多樣性與動態性解析

省域鄉村旅游重點發展地區選取方法初探

詩畫江南——常州市村莊整治規劃之“特色”思考

精心規劃建設讓城鄉差別化互補協調發展

修得起,回得去——浙江省桐廬美麗鄉村考察感想

江蘇省村莊環境長效管理模式及經費籌措機制研究

南通市農村環境“四位一體”長效管理的探索與實踐

鄉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多樣化、宜居化提升方法研究

村莊環境整治中的特色塑造——以南京市佘村為例

小村莊大戰略——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江蘇實踐

太湖流域水網密集地區村落公共空間演變的影響因素研究

村落空間的生長與自我修復——基于溧水諸家村的調查與思考

驛路要沖,圣裔名村——南京市漆橋村歷史文化價值研究

禮社古村落養老旅游開發——歷史空間的當代創新應用

原鄉·新生——以無錫陽山鎮為例探索美麗鄉村建設思路

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在村莊環境整治和長效管理中的主體作用

村莊整治中的傳統特色延續與規劃引導——無錫村莊整治規劃的點滴體會

篇9

一、認識到位是前提

由于我區是四平市核心主城區,多數村為城郊村,農民收入水平不低。因此,一直以來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重心都是二、三產業,“三區一建”工作一度拉全市后腿,特別是新農村建設,只是利用省補資金在省級示范村、重點村上作表面文章,小打小鬧。2013年以來,區委、區政府對照省、市會議精神進行了認真反思,深感4.8萬農民雖然衣、食基本無憂,但生產生活環境很差,幸福指數急需提升,為百姓打造整潔優美的生存環境是最大的民生。基于此,我們及時召開區、鄉、村、社四級干部座談會,并組織召開了全區美麗鄉村建設動員大會,進一步統一了全區干部的思想認識。

二、重視到位是關鍵

美麗鄉村建設能否取得實效,能否克服一陣風、出現形式主義,關鍵看區、鄉、村三級領導的重視程度,關鍵看區、鄉、村三級領導是否真抓實干。一是成立組織機構。成立以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并明確由區委專職副書記、分管副區長具體負責。全區抽調18名區級領導包村,52個部門、52個區屬企業包18個村,明確了包保任務、完成時限。二是領導親自指導。我們區委書記親自包保一個村,并經常到所包保村及重點建設村進行檢查指導,督促工作落實。四平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實地踏查調研、現場辦公,指導美麗鄉村建設并幫助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三是嚴格檢查評比。明確每月領導小組檢查一次,每季度一評一通報,建立激勵機制,并將全年評比結果納入年終考核主要內容。四是堅持以獎代補。區財政每年安排美麗鄉村建設資金,用于獎勵行動快,效果好的村項目建設,以激勵先進,鞭策后進。

三、措施到位是保障

篇10

關鍵詞:美麗鄉村;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城鄉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1-00-01

“美麗中國”理念是黨在召開十時提出來的,為城鄉規劃帶來了明確的建設方向。在隨著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城鄉共同規劃作為首要任務已經被提上日程。但是,城鄉的發展隨著經濟差距的拉大,鄉村規劃遠遠不及城市。鄉村在建設的過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阻礙。經過多年的研究,眾多的專家學者在受到“美麗鄉村”建設理念的影響下,認為應該在傳統的建設理念下不斷的進行創新,通過經濟的增長帶動鄉村的整體發展,從而對鄉村的環境進行完改善,實現“美麗鄉村”的總體任務。

一、“美麗鄉村”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內涵

“美麗鄉村”是符合鄉村規劃的總體發展的,其設計原理對廣大的鄉村建設作出重要的貢獻。在近幾年鄉村加大力度通過發展經濟,并結合環境建設,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逐漸邁進。對于廣大鄉村來說,建設“美麗鄉村”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進行建設,在不斷的發展改善中來完善景觀規劃的總目標。鄉村的規劃應該和當地的環境相結合,以保護鄉村景觀為主要目的,調整景觀與經濟文化的關系,從而合理的設計,共同創建一個美觀舒適的美麗鄉村風貌。

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一)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設計原則。尊重自然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首要原則,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建設美麗鄉村,不能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科學技術手段把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創造出一個具有人文景觀風貌的美麗鄉村。

(二)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的設計原則。在鄉村的設計中,鄉村的原始風貌不可改變,因為鄉村的民風民俗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寶藏,對鄉村進行設計中要保留這些歷史寶藏,能夠保護人民的精神財富。這些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特色,保護傳統文化能夠保證鄉村具有文化內涵。

(三)可持續性發展的設計原則。鄉村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社會條件的限制,人們在生活中比較注重對自然環境資源的利用,對于自然環境中的樹木、田地、湖泊等自然資源相對來說比較多,這就要求在鄉村的設計規劃中要保護自然資源,避免出現濫砍濫伐的現象,應該最大限度的避免對鄉村環境的破害,應該充分利用資源環境,通過綠化實現鄉村規劃,最終建設成為“美麗鄉村”。

三、“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構成要素分析

(一)鄉村聚落性景觀。鄉村建筑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環境組成鄉村聚落性景觀,二者相結合成為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聚居地。鄉村的建筑能夠代表這個區域的原始風貌,體現出鄉村歷史價值。鄉村的生活環境主要體現在人民生活環境以及公共場所。在進行鄉村規劃時要保證景觀能夠對人民帶來舒適的環境,尊重原有的村莊肌理,保持鄉村的原有風貌,尊重其歷史價值,在此基礎上,要對建設用地的擴張進行控制,進行合理的規劃。

(二)鄉村生態性景觀。在鄉村的生態性景觀包括水系、植被等,這些鄉村中原有的自然環境風貌是不能改變和破壞的,要進行保護。因此,在規劃鄉村時,要對水田、植被等自然風貌進行保護。植被包括原有的森林樹木以及對道路進行綠化,在保護的基礎上應該對其生態環境進行統一的布局,在設計中要創造合理的空間,并要合理充分利用,使得在鄉村規劃中能夠使得人與自然相適應。其水系指的是江河水系,對其水系生態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規劃,創造出宜人的生態環境,建設出清澈靈動的水系特色,保證鄉村的協調性。

四、“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研究

在鄉村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環境進行規劃,鄉村中擁有獨特的青山綠水、田野小道等能夠構成設計中的獨有特色。

(一)尊重傳統村莊肌理,構建聚落溫馨格局。鄉村從歷史上逐漸演變過來,經過了長時間的轉變發展,成為了能與自然相適應的環境。在鄉村設計的過程中,能夠保持鄉村的原有風貌,使得規劃出溫馨自然的鄉村格局,體現出良好的生活氛圍,使得居住區緊密相連,能夠有利于居民的生活便利,能夠加強居民之間的情感交流,使得整個生活環境其樂融融。鄉村建設以鄉村原有自然形態為基本肌理,保證自然不被破壞,設計合理的鄉村布局,充分挖掘有利于鄉村規劃的景觀素材建設成為美麗鄉村。

(二)發揚鄉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一個地區的特色包含了這個地區的歷史文化風貌、民俗文化等特色的傳統文化,是當地百姓的精神財富。在當地鄉村的設計中,應該融入新鮮元素的同時還要保持原有鄉村的歷史風貌,最大限度的突出地域民俗色彩,要充分的運用鄉村特色,使得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相適應。從而提升鄉土氣息,展現其文化魅力。這樣對今后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有利保證,能夠提高經濟效益,保證鄉村經濟的發展,這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基本目的。

(三)構造尺度宜人的鄉村生活空間。鄉村的居住部落是由一條條街道組織起來的,街道成為了連接鄉村空間的作用,這樣形成了鄉村特有的地理風貌。在對鄉村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尺度合適的原則進行規劃。能夠充分的顯示出道路的布局合理性,保證道路順通便于居民的生活。另外,在鄉村添加公共服務設施時,要保證不影響村民的正常生活,要建設在村民經常聚集的地方。在進行鄉村規劃的過程中,要對尺度合理設計,形成正常舒適的鄉村環境。

五、結束語

總之,在進行鄉村規劃時要秉持著因地制宜的態度充分發揮地域特色,創造美麗宜人的鄉村風貌。“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具有民俗色彩的、具有一定文化涵韻的工程,這項工程能夠達到美化鄉村的目的,還能夠最終實現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能夠帶動鄉村的旅游業發展,提高鄉村的經濟,提高村民的精神風貌。

參考文獻:

[1]歐陽勇鋒,黃漢莉.試論鄉村文化景觀的意義及其分類、評價與保護設計[J].中國園林.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