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05 17:54: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心理健康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因;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6―0029―01
幼兒期良好的身體素質重要,健康的心理更重要。我通過在幼兒園的多年工作經驗,就幼兒成長的良好心理環境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并就幼兒期各階段成長的影響條件作簡要分析,提出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健康心理的培養和形成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界的共識。3~6歲學前兒童處于心理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可塑性。此間,由于其心理上的極不成熟,自我調節、控制水平較低,自我意識尚處于萌芽狀態,極易因環境等各種外在因素的不良影響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重視和加強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實現幼兒教育的素質化,是幼教工作和每一個幼教工作者所面臨的新任務。
二、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小康的附帶效應。物質文明本來是好事,但對幼兒教育來說卻有它消極的一面。現在小康之家豐衣足食,更有越來越多先富起來的家庭,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有求必應,致使孩子對什么事都滿不在乎,認為只要有錢就行了。
(二)隔代教養的片面結果。幼兒家長正是年輕力壯干事業的時候,他們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給老人代管。而祖輩更溺愛第三代,往往對孫子比較注重生活方面的呵護,而忽視與其心理、情感的交流。
(三)獨生子女的普遍封閉。獨生子女由于缺少游戲伙伴,同齡交往經歷偏少,回家后也只有電視陪伴,造成部分幼兒性格孤僻。他們到幼兒園也表現得極其膽小內向,不知道與同伴互動,缺乏合作精神。
(四)家長期望值過高。現代社會的高學歷趨向使很多家長不能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來越高,高壓之下孩子一進家門就得埋頭學習,出家門就像解放了,到幼兒園后難免任性放縱。
三、實施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
新入園的幼兒,他們往往會因“自理能力差,對親人的依戀心理、未適應集體生活規則”等等原因而產生不安全感,表現為經常哭鬧,情緒容易受到其他幼兒的影響。這時我就會多給幼兒一些愛護和關心,使幼兒把對家長的依戀遷移到老師身上,擺脫焦慮心理,讓其很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環境。對那些性格內向,或能力較差的幼兒,表揚鼓勵多指責少,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對淘氣的幼兒,闖禍時,我會克服自身言行的隨意性,改變以往從成人角度處理問題的做法,對他們多一些寬容、鼓勵和理解。
(二)以身作則,讓幼兒學會尊重他人
尊重幼兒是幼兒心理健康成長的前提, 是幼兒人格和諧發展的保證。美國學者witty指出:教師的病態人格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緒不穩定的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人格障礙的學生人數也較多。因此,教師必須首先具備以兒童為本的概念和意識,要以身作則,尊重每個幼兒。這樣幼兒才能學會尊重他人,與同伴之間的關系才會變得友好、寬松、和諧。
(三)幫助幼兒掌握交往技能,學會友好交往
進入幼兒園后,同伴關系在幼兒間的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幼兒在交往中容易產生矛盾,這往往影響良好同伴關系的建立。教師在處理幼兒之間的關系時,應創造條件引導幼兒交流感情,幫助幼兒學會一些協調同伴關系的方法。如,讓幼兒學會輪流、互換、謙讓等。引導他們有效地處理矛盾,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
(四)組織合作活動,讓幼兒感受合作的樂趣
人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游戲是始終貫穿幼兒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戲中,也能發揮增效作用。通過游戲,可讓幼兒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
(五)讓幼兒從成功的體驗中獲取自信
我們不難發現, 活動中常常是一些優秀的幼兒唱主角, 他們踴躍發言、積極表現,而一些幼兒只能沉默寡言。其實, 每一位幼兒都希望自己被關注、被欣賞。因此, 做教師的應毫不吝嗇地對幼兒進行鼓勵表揚, 經常給幼兒表達積極的語言,讓幼兒在教師的贊美中擁有自信的力量。
篇2
關鍵詞:幼兒;教育環境;心理健康
幼兒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有他們自己許多特殊的問題:如何判定事物的好壞?如何消除他們心中的恐懼和膽怯?如何讓他們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如何預防精神疾患的發生……保護幼兒的心理健康,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護幼兒的心理健康談幾點體會:
1 創設優美、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則具有激發孩子多種經驗,誘發孩子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教室是孩子們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能喚起幼兒對生活的熱愛、陶冶幼兒的情操、充實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2 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發展”的果實。
2.1 加強品德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要保護幼兒的心理健康首要任務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教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高素質的人。教育他們做一個守法公民,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正確識別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同時要求他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從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培養他們成為遵紀守法對社會有益的人。
2.2 平等對待學生,創設輕松的學習氛圍
在孩子犯了錯誤后,有的老師方法不當,當著其他人的面或諷刺,或挖苦,或嚴厲指責,甚至破口辱罵……于是造成了他們害怕老師,害怕家長,害怕學校,在壓力、恐懼下,有的孩子變得焦慮、煩躁、緊張、暴怒、嫉妒、猜疑……產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別“強”,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見,并學會了應付教師,應付家長的"欺騙術",會因為一點芝麻小事而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學習變得枯燥無味。
教師應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幼兒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使他們從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2.3 傾注真心真愛,促進孩子感情內化
教師的愛無處不在,它對幼兒的影響也象空氣一樣, 時刻相伴,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滲透。教師組織的每一個教育環節,教師對孩子中發生的每一個事件的處理過程,教師無意識下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都構成一種環境,它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孩子,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常常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并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教師應深入了解孩子,善于與他們溝通,進而開導,傾聽孩子的內心情感,感知孩子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孩子,讓孩子的心靈得以寄托,讓孩子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孩子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孩子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3 創設家園一體的教育教學大環境
如今的社會問題日趨嚴重,不安全隱患越來越多,對幼兒身心造成危害。如:有的孩子貪小便宜,養成了小偷小摸的習慣;學習錄象片里的壞習,欺負弱小;看到自己喜愛的東西別人若是不給,就用打來解決……這對于他們自己和被他們欺辱的學生來講,身心都極為不利。
其次,來自家庭的影響也應受重視。現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受盡了家長們的溺愛、遷就。當上學讀書后,與同學之間發生沖突,又受不了一點委屈,為了一點小事大打出手。有一部分家長在處理孩子錯誤時不注意方式,動不動就責罵,甚至拳打腳踢,用所謂的“暴力方式”解決問題,不然就“關懷備至,和藹可親”。同時家長對孩子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高要求,讓孩子做許多他自己不愿做的事。這樣,勢必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育。
篇3
一、通過體育活動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
每位幼兒剛來園時,對于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同伴和老師都沒有安全感,充滿了不信任,應此而反對參加集體活動,不愿意和其他幼兒、老師溝通交流。為了讓幼兒更快的適應新環境,更好的融入集體,我們就利用戶外活動時間開展一些豐富的體育活動,讓幼兒通過互相學習、互相探討體育器械的玩法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在剛開始接觸風火輪時,有的幼兒學的很快,拿上風火輪就停不下來,但有的幼兒就不敢嘗試,我們就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并且讓已經會玩的幼兒幫助不敢參與游戲的幼兒,讓他們結對子,互相幫助,互相學習。這樣幼兒在同伴身上建立了安全感和信任感。在跳繩活動中,有的孩子不知道拿跳繩的正確方法,不清楚該怎么跳,甚至有的幼兒站在一邊不動也不看,我們就讓跳的好的幼兒做示范,通過反復的練習幼兒掌握了跳繩的基本技巧,從剛開始只能跳一個到后來能連續跳20多個,站在旁邊等待的幼兒還會給跳繩的幼兒加油、數數,慢慢的在集體活動中幼兒感受到了溫暖,心情愉快,對同伴及老師形成了安全感、信賴感。
二、給幼兒講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使幼兒在體育活動中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現在的幼兒自我保護意識比較薄弱,摔倒時不知道用手臂保護自己,后仰時不知道要保護頭部,應此我們經常給幼兒講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如:頭被磕到后不可以用手去揉,應該用冷水敷。活動時扭到腳,就不可以在亂跑,要原地坐下來并請其他幼兒告訴老師請求老師的幫助,使幼兒在體育活動中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三、培養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體質,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省政府機關幼兒園通過開展國家級體育科研課題《因地制宜多種形式的幼兒園體育活動的研究》,旨在培養幼兒身心健康共同發展。我班是實驗班級之一,一直以來都在開展豐富多彩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近兩年來,我園進行了有關于幼兒課間操的思考和改革,將一物多玩體育游戲和小組體育活動相結合,讓幼兒在有選擇的原則下,喜歡參與體育活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每到體育游戲時間,幼兒就想小精靈一樣活躍在操場的每個角落,有的滾風火輪,有的跳大繩,三三兩兩,合作游戲。通過這些幼兒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培養了幼兒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增強了體質,提高了幼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四、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爬、鉆、跳、跑發展基本動作
在小組體育游戲中,我班選擇了滾風火輪、跳繩兩種特色游戲。剛開始滾風火輪我們會讓幼兒簡單的進行直線走,等幼兒掌握了滾風火輪的技巧后我們還會準備一些蹺蹺板或用空的飲料瓶里灌入五顏六色的水做成的色水瓶當障礙物,讓幼兒進行繞障礙物滾風火輪的活動,幼兒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創新,已經會繞“”“S”等進行滾風火輪的活動。在跳大繩活動中幼兒還會變花樣的跳,經過長期的練習,有的幼兒還會邊跳邊轉圈,有的幼兒還會和老師一起甩大繩,每位幼兒都樂意積極主動的參加活動。另外,我班還和其他大班輪換進行體育活動,將其他大班的挑扁擔、挑色水瓶、抖空竹等體育游戲引入到本班讓幼兒感受不同的體育活動,提高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
五、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動、樂觀、合作的態度
篇4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引導;環境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A
一、創設良好環境,使幼兒保持積極的情緒
良好的環境少不了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共同組成,形成合力,開張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園是生態環境中學前教育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幼兒園環境包括實物環境、心理環境、語言環境等多層次、多側面的環境。它們是按照教育目的為幼兒提供有新穎性、啟發性和引導性的設備、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調整環境時,也要經常豐富,補充和更替交換設備、材料、玩具、物品以激發幼兒求知好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滿足幼兒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進幼兒與物質環境之間有益的相應作用,為幼兒園的全面發展服務,使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個幼兒感到安全,歡樂,被尊重,為集體所接納,自尊、自信,獲得成功,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幼兒的情緒變化。
幼兒園還應該主動與社區溝通,優化社區的教育環境,使幼兒從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環境中,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家庭是幼兒賴依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切實辦好家長學校,向家長們宣傳心理健康知識,使他們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社會、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環境。學校環境健康,而家庭環境不好,也是不能說幼兒心理發展有了健康的環境。因此要想幼兒心理健康,除了教師努力外,家長也同樣需要努力。當前許多家長由于種種原因,對“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幼兒心理健康工作,在許多方面需要家長的長期配合和支持。
二、發揮游戲功能,使幼兒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游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于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游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我們歸納為三個原則:游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游戲、體育游戲等,解決了幼兒希望能像周圍成人那樣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與他們的身心發展水平之間形成矛盾。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
三、教學活動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陽春面澆頭”外在式的;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在語言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表述能力,讓幼兒能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群性;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將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在活動組織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實現“跑班制”,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伙伴交往發展到混齡伙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
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我們利用幼兒園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繡花、擦皮鞋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煉能力,感受一種群體感。
四、堅持正面引導,使幼兒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滲入了主體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動。自我意識是主觀的,未必與自己的客觀情況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差異代表了個人心理適應的一個指標,兩者越接近,個人的適應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識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起著調節作用。幼兒自我意識受各種因素影響,不成熟、不穩定。教師應積極引導,幫助幼兒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識。
首先,教師要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經驗及個體差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選擇適合的活動內容,并認真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物質材料準備和知識準備。在教育活動中教師為幼兒營造平等、寬松、支持的心理環境,多用鼓勵的方法,因人而異地指導幼兒,使幼兒表現得自信、主動,容易獲得成功。
其次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表現為自我評價的發展。幼兒受認識水平影響,自我評價能力不高,常依賴于成人的評價,幼兒學習評價主要通過成人正確評價的示范。教師要廣泛搜集幼兒在幼兒園、家庭中有關發展的信息,善于發現幼兒的優點,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幼兒,客觀、具體、明確地評價幼兒。
五、心理健康教育還要注意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我們在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可以通過開展個別輔導的形式,對問題突出的孩子還要和家長聯系,咨詢專家,進行心理治療。
篇5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及主要問題
我國社會正處于急劇變化之中,家庭結構、養育方式的改變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緊張因素,這導致兒童的心理問題較以前明顯增多。據全國22個城市的調查發現: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另據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對上海市3000名4—6歲的幼兒心理的調查:8.8%的幼兒有不良行為,11%的幼兒情緒抑郁、自卑,8.5%的幼兒憂慮、緊張。因此,我國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
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狀態受多種交叉、滲透、影響的因素制約。這些因素可以籠統分為環境、生物學、保健措施的易得性以及生活方式這4種類型。我們應從這4個方面的心理加以教育滲透。
二、明確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各種環境中都能保持一種持續的、積極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能作良好的適應,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發其身心潛能。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義,對于幼兒來說,心理是否健康可參考以下標準:1)樂于學習,發展智力;2)適應生活,學習自理;3)悅納自我,具有自信;4)樂于交往融入群體;5)調節情緒,初學自控。
當然,世界上沒有一個事物是絕對永恒不變的,成人在具體判斷幼兒心理是否健康時,不但要從以上五個標準出發,還要考慮幼兒心理和行為表現的經常性和一貫性,因人、因事、因時作具體分析。
三、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據和根本教育方法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早期的心理健全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具有積累性,幼兒在這一時期已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心理傾向,使得我們在這一階段通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來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道德行為等成為可能。我認為應該對幼兒實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做好幼兒健康心態的表率
兒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也就是說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思想行為、意識習慣、情感態度等對幼兒個性的導向作用是十分明顯的,曾經有人這樣形容,如果幼兒生活在批評的環境中他就會指責;如果幼兒生活在敵意的環境中,他就會打架;如果幼兒生活在鼓勵的環境中,他就學會自信。“孩子可以說是父母的鏡子,怎樣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來。”(陳鶴琴)這句話也反映出同樣的道理。所以,父母應精心營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以身作則,尤其在面對困難挫折時更是要保持一份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五、及時增加幼兒心理成長所必須的“營養素”
本質上說,幼兒最需要的心理營養素是愛,準確來說,是父母和親人所給予的愛。愛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如溫暖、關懷、寬容、安慰、鼓勵、獎賞、贊揚、支持、信任等等。一個孩子如果長期得不到或者很少父母和親人的愛,長期處于孤單、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長,而且還會造成心理變態,人格不健全,,人格扭曲等諸多不良現象。,嚴重的還會導致犯罪行為的產生。
自信是一種對幼兒來說終生有用的極為重要的營養素,它是通往成功邁向勝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幼兒去做他喜歡做的事(壞事除外),讓孩子在做事中培養興趣,并從成功中體驗出自己的力量、能力,從而不斷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種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營養素。對未來充滿希望、會是人奮斗不息,不甘失敗。讓幼兒充滿希望,關鍵是環境的潛移默化,家長在幼兒面前始終要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險阻,都要抱樂觀的態度,長期以往,孩子將會是充滿希望躊躇滿志。
宣泄和疏導都是維護幼兒心理平衡的有效辦法。心理負擔若長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導。則會加重心理矛盾,進而成
為心理障礙。因此家長要留心關注幼兒,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則及時對幼兒加以指導改正。
六、幼兒教師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盡力為維護和增進幼兒心理健康作出應有努力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在幼兒園中,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得失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增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其次,設立專門的心理檔案,促進幼兒形成健康人格;再次,改善環境,創設良好濃郁的心理氛圍;最后,開展混齡活動,協調同伴關系。
篇6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
自古以來,“健康第一”是幼兒園教育的首要任務。健全的身體是一個人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要強身必先注意幼年的兒童”。 健康既是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結果,也是幼兒身心充分發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兒的幸福之源,離開健康,幼兒就不可能近盡情游戲,也不能專心學習,甚至無法正常生活;幼兒時代的健康不僅能夠提供幼兒期的生命質量,而且為一生的健康贏得了時間。
一、創造一個能激發積極社會情感的充滿愛心和關切的環境
教師的愛心應當是理智的愛,能理解、接納第個幼兒的特點,在一個班上,由于先天素質和家庭環境的具體差異,每個幼兒都有著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有的熱情大方,善于言辭,有的孤僻沉默,整天不語,有的活潑敏捷,喜歡歌舞,教師應了解其產生的根源,一視同仁地對他們親切、關懷,并提出嚴格的要求。例如,要從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兒傳遞愛的信息,要給安全感受到威脅的幼兒以特殊的關懷,要以冷靜、寬容的態度對待幼兒的挑釁和不服從行為等等。實踐證明,在師生之間,只有建立了和諧、親切、友好尊重、充滿社會情感的關系,才能使幼兒樂意接受教師的要求和指導,敞開心扉地自然表達心理動態和全部智能,并且擴展為良好的同伴關系。
二、創造一個能調動和發揮幼兒潛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環境
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育的第一條件就是要尊重主體,認識主體、熱愛主體。要在不背離點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兒的自由和個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也就是說教師的言語和舉動要能恰當地顧及行為的環境條件和社會后果,教師的所有目的,不是簡單的限制、管理孩子,而是有助于他們學會自我控制,明確自身的責任,愉快的給自已發出命令,自覺地給自己提出要求。能激發幼兒潛能的環境,一般具有這樣一些特點:1、教師經常使用協商、啟發、建議的口吻說話,教師的語言、表情、姿態、動作無不包含著尊重和信任的信息。2、教師能為每一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活動能力的機會和條件。3、尊重每一個幼兒的認知優勢和創造力。4、能注意發揮期望效應的積極功能。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就是相信每個幼兒都有發展潛能,能根據各人的興趣、愛好和長處,從原有的起點出發,鼓勵啟發幼兒,就越能得到最優化的發展結果。
三、創造一個能發展幼兒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納的環境
自尊感是自我評價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體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情感和決心。由于幼兒身心發展存在著很大差異,所以對幼兒的評價應在遵守《綱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單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在幼兒面前慎用?向比較。如果成人經常公開議論孩子是笨蛋、小傻瓜、多動癥、沒出息,是“一分鐘也不能安靜”、“什么也學不會”的人,孩子就會失去自尊和自信,就會惶惑,不聽話和自暴自棄。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多適用積極的評價,這是發展自尊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2、做好家長工作,爭取家長配合,改善幼兒處境。3、支持幼兒。
四、創造一個能引起幼兒自由操作探索的觀察和有趣的環境
著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人的行為常常由三種內驅力引起動機:一是好奇的內驅力――求知欲望;二是好勝的內驅力――成就欲望;三是合群的內驅力――交往欲望。教師在準備日常生活的物質環境時,要按照教育目的為幼兒提供有新穎性、啟發性和引導性的設備、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調整環境時,也要經常豐富,補充和更替交換設備、材料、玩具、物品以激發幼兒求知好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滿足幼兒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進幼兒與物質環境之間有益的相應作用,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材料靈活地運用。
五、創造一個能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環境
1.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戲活動中
游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于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戲中,就能發揮發揮增效作用。游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中,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我們歸納為三個原則:游戲的功能性原則;兒童需要原則;針對性原則。我們依據三大原則靈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游戲、體育游戲等。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
2.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學活動中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論事,“陽春面澆頭”外在式的;也不是對原有材料中內含的心理因素視而不見,不考慮兒童的心理反應,一味地灌輸滲透或是把各類教學活動互相割裂開來。我們在活動組織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實現“跑班制”,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伙伴交往發展到混齡伙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
3.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兒童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養。我們利用幼兒研的生活活動進行隨機教育。設立生活角,開展編織、繡花、擦皮鞋等活動,使兒童在共同合作中鍛煉能力,感受一種群體感。
總之,幼兒園的環境是為幼兒園的全面發展服務的,應該使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個幼兒感到安全,感到歡樂,感到被尊重,感到為集體所接納,感到自尊、自信,感到獲得成功,這就是幼兒所需要的心理環境也是我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心理環境的目標。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2】
幼兒教育作為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充分結合保育和教育的雙重特點,將幼兒教育融入到實際生活之中,通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幼兒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現今的幼兒教育里已經比較常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存在無疑有它存在的價值和理由,幼兒心理教育是幼兒園規范幼兒的相關行為、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和方式,同時也是幼兒園培養兒童規則、制度觀念的萌芽方式。與此同時,幼兒心理教育也存在忽視幼兒心理健康引導、培養幼兒良好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過于程式化,忽視結合實際生活情境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個別幼兒教師日常教學過程中態度生硬、缺乏耐心可能導致幼兒產生新的心理問題。如何合理地利用幼兒心理教育,達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從小培養幼兒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
1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1 忽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教育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科學完善的教學制度。然而由于在實際幼兒教育中,多數幼兒園重視對幼兒知識、認知的教育,而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許多幼兒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局限于他們認為學生出現了心理健康或性格比較內向,行為存在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和疏導。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被認知,心理健康不僅適用于中小學生、成人,同樣對于幼兒適用。幼兒由于個體差異,其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都不盡相同。因此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僅僅應當對心理健康存在問題、行為存在問題的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應當對所有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須,只有通過合理引導,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才能保證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通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開發幼兒的潛力、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幼兒出現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1]。
1.2 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與生活實際不符
許多幼兒園開設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科目,但在實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沒有真正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與實際生活脫鉤,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教學效果不佳。在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上,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比較單一,大多數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在有限的心理健康課程上,而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情境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則往往被忽略。
1.3 忽視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教學
游戲活動是幼兒們最喜歡的教學形式之一,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則常常被幼兒教師認為與游戲活動不搭邊,因此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忽略了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幼兒教育需要引導,需要循序漸進,以游戲活動為主的趣味性教學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能夠提高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而這種好的教學方式往往難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現,是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之一。
2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2.1 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健康教育不應僅僅對心理健康存在問題、行為存在問題的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還應當對所有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幼兒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須,只有通過合理引導,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才能保證幼兒的身體健康發展。在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單純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能滿足幼兒心理健康發育的需要,而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更加長效和高效的教學模式。通過創造故事情景可以激發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在進行日常教學活動時,可以通過表演游戲,創造故事情景,使幼兒進入情景角色,或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學生可以通過情境再現和故事表演,深刻體會故事中人物的內心情景和精神世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高幼兒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2]。例如在教學《小馬過河》的故事使,引導幼兒扮演小馬、松鼠、螞蟻等,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夠加入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更培養了幼兒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健康的人格。
2.2 通過趣味性教學推進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的思維方式和與成人不同,因此不應當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而應當用兒童的眼光和喜好去設計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例如游戲活動是幼兒們最喜歡的教學形式之一,將心理健康教學融入到游戲中,幼兒不僅能夠在游戲中獲得歡樂,也能夠在游戲中獲得心理健康教育,可謂一舉兩得。通過游戲活動提升兒童心理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在游戲策劃時注重游戲的角色性和趣味性,設計游戲時必須考慮到孩子們的興趣所在,只有孩子們對游戲活動有足夠的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游戲活動。其次,在游戲活動中融入語言教學應當將游戲內容與孩子們的世界緊密聯系起來。例如在進行《四個好朋友》的故事教學時,讓幼兒分別扮演成小白兔、小公雞、小黃狗、小花貓分別演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禮貌用語,如果扮演者回答不正確則游戲出局,余下的繼續游戲。小朋友們在游戲中進行禮貌用語交流,不僅具有趣味性而且現實教育意義較強。通過游戲與故事的有機結合,不僅借鑒了游戲的趣味性,還通過故事對語言的鍛煉,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和語言交流、溝通能力,更重要地是促進了幼兒之間的溝通教育,對一些思想比較自閉的幼兒具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3 結語
總之,要在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幼兒心理素質、塑造良好的幼兒品格,除應當在幼兒日常教育中觀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趣味性教學推進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外,還必須加強幼兒教師的自身教學水平,用耐心和關心去影響孩子,通過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引導幼兒。其次應當關注幼兒的負面情緒反應,發現幼兒的不良情緒及時疏導。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論文【3】
幼兒健康教育是幼兒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兒的健康知識水平,改善幼兒對待個人健康和公共衛生的態度,培養幼兒的各種有益于個人和社會的健康行為與習慣。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1.加強學習,提高認識。作為一個幼兒教師,承擔著啟蒙教育的重任,雖然已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但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師還是一個薄弱環節,因此,必須加強學習。在理論上要系統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點、原則、途徑和方法等,把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提高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增強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覺性,從而提高所需知識和能力,要翻閱大量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使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科學化。
2、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學實際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是雖然一個新課題,但這種現象卻由來已久,只是以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已。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帶動了整個社會的不斷進步。但同時,很多不良現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面而來,在我們還沒有來得及做出反應時,它的負面影響已讓我們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們敲響了警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刻不容緩!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聯系起來,與自身的保教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探索、研究。如:語言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表述能力,讓幼兒能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群性;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將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這樣,將會給中小學教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3.心理健康教育與一日活動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動,應該融入幼兒一日活動之中:首先,游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于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戲中,就能發揮增效作用。游戲是合群性的養成、獨立性的培養的極好手段。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這對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在實踐中,我們應該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義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這就要求我們要精心地選擇游戲,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時,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機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能以幼兒為中心,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這就對我們廣大的幼兒教師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不僅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要加強對幼兒心理學的研究,在教學中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孩子的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方法
1、情境教育。讓幼兒以表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做出有效的行為對策。這種方式能幫助幼兒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做出合乎社會規范的行為反應,提高幼兒判別是非的能力、經受挫折的能力,增強社會適應性。
2、家園同步教育。幼兒家庭與托幼機構密切配合,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實施同步的教育,但具體方法可有所不同。如在幼兒園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是“分享與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過游戲進行,那么,在家里也應同時進行這一主題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與父母分享食物,與鄰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戲等。家園同步教育,往往比單方面實施教育的效果更好。
3、典型教育。通過給幼兒一個典型的形象,讓他們模仿,從無意到有意,從自發到自覺地去學習典型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與典型一致的行為習慣。幼兒多直觀思維,模仿力強,這種教育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4、行為練習。讓幼兒對已學習過的行為及技能進行反復的練習,加深幼兒對這些行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
5、講授教育。具體而形象地向幼兒講解有關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淺知識,提高幼兒對維護自身心理健康的認識水平,改善幼兒對心理健康的態度。但這樣做,要注意形式多樣、生動、內容貼切、適宜。
此外,嘗試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母愛教育等均可有選擇性地加以采用。
三、構建幼兒心理健康保障系統
篇7
關鍵詞:幼兒園; 心理健康教育; 意義; 滲透; 家校聯合;
近些年來, 由于4+2+1家庭生活模式引發幼兒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僅就幼兒園對有心理問題的幼兒進行教育的意義進行簡單闡述, 并結合案例與大家共同探究幼兒園在日常的保育和教學活動中及家校聯合下如何對有心理問題的幼兒進行滲透式的健康教育。
一、幼兒園對有心理問題的幼兒進行健康教育的意義
通過調查發現, 幼兒園的孩子大多為3~6歲的兒童, 該年齡段為兒童的品格形成和情感發展的重要時期。對于低年齡的兒童來說正確的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對他們一生的發展都會產生影響。而作為4+2+1模式下的幼兒,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 部分幼兒很多時候都與祖輩們共同游戲和玩耍, 由于祖輩的溺愛使他們形成了任性、自私、脆弱等心理問題, 這些幼兒不容易交到朋友, 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學習和社會交往能力, 也極易遭到同年齡幼兒的侮辱和歧視, 致使他們產生消極和自卑心理、缺乏熱情和安全感, 容易形成偏執性格, 嚴重影響他們和諧健康的發展。
二、幼兒園在一日保教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現實當中那些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幼兒的父母或祖輩往往缺乏相應的幼兒教育新理念, 或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他們, 導致他們心理出現了問題。由于幼兒嚴重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 那么教育他們的重擔在很大程度上落在了幼兒園和幼兒教師身上。
具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幼兒普遍比較敏感, 因此當他們出現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時, 如果幼師用宣“灌”式、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往往適得其反, 引起他們的反感, 使他們產生抵觸心理, 使幼兒園對他們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出現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
在生活活動中滲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如曾有一名幼兒在教師鍛煉其獨立吃飯的能力的過程中暴露了他任性的問題。如果教師對他的任性行為無節制的寬容和嬌縱, 一定會使他任性的心理問題變得更加難以解決。由于幼兒易沖動、思維帶有片面性與刻板性, 如果教師采用簡單、直接的方式處理這個問題, 那么很可能使這名幼兒產生逆反心理, 從而更加助長了他的任性行為。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對這名幼兒進行心理輔導。一方面可以利用“親其師, 信其道”的“自己人”效應, 從建立親密的師幼關系入手, 使其產生主動約束自己任性行為的思想, 最終使其在客觀上消除任性行為。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方法, 對于這名幼兒在獨立吃飯能力培養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任性行為, 教師可以暫不予理睬, 當他感到自己的任性行為很無趣時便會做出相應的讓步。以上所闡述的對幼兒的心理進行輔導的方法與宣“灌”式的輔導方式相比, 更容易為幼兒所接受, 從而更能達到較好的心理。
在游戲活動中滲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 幼兒應該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 學會分享和交往。當有些年齡偏大一點的幼兒還表現得比較自私, 阻礙了他的社會交往時, 幼兒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為他們搭建分享的平臺, 幫助他們沖破自我為中心的束縛。如大班有一名幼兒在一次建構游戲活動中表現得非常自私, 由于他不愿意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建構材料, 還導致他失去了一份友誼。對此, 我并沒有視而不見, 為了幫助教育他, 在分享活動中, 我引導他把自己的繪本借給小伙伴看一會兒, 然后體會一下自己分享時的心情。通過這次分享的體驗, 這名幼兒感受到了分享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私的心理, 從而培養了他的分享意識, 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實處。
三、通過家校聯合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家校配合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 我發現家校合作中有很多問題值得關注:一方面是家校兩方面在觀念上不一致, 另一方面在組織層面也存在很多阻礙。如我們認為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兒的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而部分幼兒的家長認為, 教育孩子使其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幼兒園的責任。對于這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幼兒園應該通過多種途徑與幼兒的家長進行溝通, 首先從觀念上與他們達成一致, 使他們在最大程度上擔負起教育和關愛幼兒的責任, 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各種家校聯合制度和組織, 以完善溝通渠道, 為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保證。
總之, 現代家庭生活模式下, 部分幼兒存在心理問題, 因此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另外由于他們中有一部分比較敏感脆弱, 因此教師宜采用滲透的方式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希望本文所闡述的觀點對教育同仁有所啟示和幫助。
參考文獻
[1]王麗梅.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知識經濟, 2012.
篇8
摘要: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然而,對于什么是健康,人們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在許多人腦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為身體沒病,體格健壯。這種單純的身體健康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兒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兒身體保健教育,缺少幼兒心理衛生教育方面的內容,這種傾向不利于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傳統健康觀的片面性,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完全將健康剝離到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圍,是當前我們工作中需要著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概述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后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說到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我就不得不說說我認為的心理健康的意義了。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
究竟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系協調,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 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適合干什么;對于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確的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復雜的問題,并不斷前進。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于協調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采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已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④ 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系,不是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任何復雜的環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難用一個統一標準來衡量,所以一般學者認為,應以整個行為的適應情況為基準,而不要過分看重個別癥狀的有無。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就可以幫助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狀況,并采取相應的心理衛生保健措施,從而達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兒心理教育是以幼兒為本,也就是把孩子當成與大人有著平等人格的人來關照,老師在關心與愛護孩子的同時,切莫丟掉尊重與平等,這兩種當代人文意識,老師不僅僅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將大人的架子放下來,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雖小,但卻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一種來自老師母愛般的關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老師的溫情關照下健康的成長。
三:如何關注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為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系中無所適從,正如我國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所說:人類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交往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而來的。所以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后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認為至少應包括下面這五條: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于助人;
(4)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這五條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養,如何培養呢?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恒,我們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新世紀社會生活的棟梁之材。
而在現今社會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出現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認識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應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完備狀態,將心理與社會適應這 兩個重要內容作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當多的幼兒園中,目前對健康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水平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轉變,因此,明顯存在著重生理保健輕心 理保健的現象。這種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普遍存在對幼兒心理健康知識的匱乏,在于對幼兒身心關系的認識模糊,在于沒有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許多人將幼兒心理的一些異常 表現看成為孩子成長中的自然現象,不去加以關注。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嚴密的系統性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沒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迄今為止,全國除了少量的幼兒心理衛生、行為與情緒問題等方面的書籍之外,尚未見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二是在全國為數不多的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中,開設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課程 的極少;三是無論高校,還是幼兒師范,都沒有一本全國通用的幼兒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盡管《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了應做好幼兒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內容分散、零亂,大多體現在其他內容之中,如培養幼兒活潑開 朗的性格,引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等。這些內容之間沒有一個內在的聯系系統和統一的觀念,而且還有許多有關幼兒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內容沒有納入到教育之中或沒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這導致我們在對幼兒實施心理 健康教育時,大多只能借鑒其他相鄰學科或中小學、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經驗,而且整合不夠。
三、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近年來,注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兒園日益增多,他們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而高校中不少 教師也開始重視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但是,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一方面,高校中從事幼兒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較少深 入到幼兒園中去進行指導,更少去建立幾個點長期進行實驗;另一方面,幼兒園在開展此項工作時,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種對表面現象的認識,不能由現象認識其實質,因此,在很多時候,其工作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一種 經驗的總結,而難以使之得到更深的發展,主題難以深化,妨礙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進行。
四、教師缺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
教育活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質、專業知識的結構及豐富程度。然而,在沿襲 已久的幼兒師范教育體系中,知識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這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師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而扎實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是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此同時,如何 把握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科學教育的關系,注意教育內容的整合,也影響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時下,在不少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與此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五、具體操作中的非科學性
1.違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的問題。例如: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本屬于品行障礙,對于這一類行為的矯正 與教育應當堅持正面教育,樹立榜樣作用,或采用暫時隔離、減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兒教師在對待這一類孩子時,采用宣泄的方法來加以矯正,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讓其發泄憤怒的情緒。而研究表明,幼兒在宣泄 后習得更多的攻擊技能,可產生更強的攻擊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些教師甚至在對待這類孩子時采取體罰的方法,這更加強化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因為,體罰本身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園教育不同步的問題。在幼兒園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兒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實施中如未注意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則可以使幼兒園的努力付之東流。某幼兒園幾年來一直堅持對幼兒進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目的在于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的交往、分享與合作、提高其社會適應力。但在具體操作中, 他們忽略了與家庭的聯系與合作,而有些家庭對其子女一向采用溺愛、放任的教育方式,結果導致幼兒園中所教與家庭所教的沖突,教育未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3.不能區分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在部分幼兒身上,說謊這一現象是較為常見的。造成幼兒說謊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兒認知發展水平較低,在思維、記憶、想象、判斷等方面出現與事實不符時造成的說謊;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兒做錯了事,怕受到處罰,或由于老師、家長對幼兒的過分嚴厲所致。因此,我們對幼兒的說謊問題應全面分析,區別對待。如因認知水平低所致,則為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如因過于嚴厲的要求所致 ,則為教育方面的問題,但這些都與成人時期的說謊有本質的區別,無所謂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兒園中,防止一旦出現諸如偷竊、說謊等行為時,斥責幼兒品德不好,將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混為一談的現象并不少見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問題。由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一些幼兒園在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常是借鑒中小學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這導致了在教育的過程中,對 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的忽視。如對一些有行為問題的幼兒進行心理矯正時,有些幼兒園的老師簡單地照搬一些行為治療的方法,而未考慮這種方法采用后,對幼兒會有什么樣的消極影響,結果導致行為問題未矯正,又出現了新的適應問題。
其實,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幼兒素質教育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在這里,我們僅僅是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分析,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方面有賴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諸方面的共同努力。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而是關乎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在這個方面,我們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氣魄和胸懷來投入其中,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沐浴著全社會呵護關愛的陽光下健康而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兒。
篇9
關健詞:幼兒 心理 健康
新《綱要》強調“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和家長一般比較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往往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普遍存在著獨立性差、不懂得關心人、缺乏創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識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問題,不少幼兒還存在種種心理和行為偏差。這種狀況如不加以重視,將影響幼兒的全面發展,影響一代人的素質。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教育的主題,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科學確定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明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向與教育目標:能關心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有較好的觀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較強的求知欲,能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中各種事物和現象的關系。培養幼兒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幼兒自身的心理強度,提高幼兒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是幼兒整體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二、開展多種有效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1.提高教師素質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在工作中我們注意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組織她們學習一些心理學相關知識內容,發揮教師作為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主體作用,為有效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教師利用幼兒發展性原則、非價值性評價原則、主體性原則教育和引導幼兒的做法與行為。例如:在環保教育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探索討論沙塵暴的相關問題時,教師主動參與幼兒的討論,讓幼兒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想象,從幼兒興奮的臉上,感受到教師的一顆童心。教師能親身體察幼兒的內心世界,和幼兒達到心靈上的接觸、情感上的交流。如果教師不允許幼兒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嚴重扼殺了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
2.創造良好的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必備條件
(1)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精神環境。教師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力量。如幼兒在犯錯誤及承認錯誤的時候得到了老師的諒解,教師還把信任和改正的機會給他,幼兒非但沒有受到消極影響,反而因老師的諒解和信任增強了自尊、自信。日常活動中,教師以朋友、合作伙伴的身份參與到幼兒交往中,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友好合作的伙伴關系,團結互助的教師之間的關系,都能使幼兒在良好的心理氛圍中產生心理安全,良好的精神環境為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鋪設了路基。
(2)為幼兒提供寬松、愉快、和諧的物資環境。為幼兒創造溫馨的生活空間,改善幼兒園室外樓體墻面的色彩,綠化、美化幼兒園的室外大環境,創設富有童趣的玩沙、踢球、種植、飼養的小世界,定期更新室內的墻飾教育環境。在公共走廊創設了以《我為媽媽做些啥》為主題的品德教育和幼兒健康畫展等教育環境,為幼兒營造一種良好心理素質培養的心理氛圍,促使其健康心理的養成。
(3)為幼兒創造客觀教育活動的環境。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幼兒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我們有意識地組織幼兒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體驗。注重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帶幼兒去戶外大自然中,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讓幼兒在參與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實處。
3.開展各種教育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1)重視日常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活動之中,在活動中蘊涵、傳遞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在點滴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經驗。在一日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以幼兒為中心,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校正不良心理行為,讓幼兒感受一種群體感,形成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園日常的教育活動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非常顯著。
(2)強化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教育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和發展需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糾正幼兒不懂得關心人、缺乏創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識和自控能力差等。我們在活動組織形式上從單一的同齡伙伴交往發展到混齡伙伴交往,采用融合模式,擴大了幼兒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作性。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表演能力與合群性;美術活動中注重培養幼兒交往、合作的能力;通過體育活動促進幼兒大腦的發育,培養幼兒勇敢、不怕困難的心理品質等。這樣,將會給以后的小學教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3)有針對性游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合作性養成、獨立性培養的極好手段。我們依據游戲原則,靈活采用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角色游戲、體育游戲等讓幼兒體驗合作的愉悅,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戲中,通過他們所熟悉的動畫人物、故事、游戲等來完成教育活動及功能。例如,在照相館的游戲中,幼兒通過角色的選擇與互換,具體的活動分工,如何接待客人及照相過程情節的發展等,幼兒學會了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這對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作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都起到積極的意義。
4.家庭、幼兒園融合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
篇10
論文摘要:對幼兒教師、家長各60名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的結果顯示,幼兒心理健康特征主要體現在性格、個人行為及能力、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情緒、道德品質五個方面,其心理健康觀具有模糊性、經驗性、主觀性等特點,并不同程度表現出重外輕內、重適應輕發展的傾向。幼兒教師的判斷相對準確、理性,家長更實用與功利。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彼此角色地位、自身經歷及認知水平影響他們心理健康觀的構建。
一、引言
心理健康觀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形成的對心理健康相關問題的看法和觀點。根據認知內隱理論,心理健康觀作為一種內在、穩定性的主體認識,影響著教育者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態度和實施策略。教師和家長,作為幼兒身心發展中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幼兒情感發展和心理健康的促進者。m實踐中,盡管他們已經意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這種認識仍停留在經驗的水平上,對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缺乏準確的把握,影響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本研究試圖通過對幼兒心理健康的直接影響者—幼兒教師、家長的訪談,了解她們對幼兒心理健康相關問題的看法,為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和事實依據。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為盡可能客觀地了解幼兒教師、家長心理健康觀的真實情況,確保本研究的普遍性與代表性,在重慶主城區不同類型的幼兒園中選擇幼兒教師與家長各60名進行訪談。所選對象盡量考慮不同的學歷層次、年齡與性別(受職業特征的影響,教師皆為女性)。訪談目的主要是從他們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標準、影響因素及維護等相關問題的描述,分析其內隱的心理健康觀。訪談過程皆是在自愿的情況下,圍繞事先編制的訪談提綱,采用個別訪談形式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考慮到家長的實際情況.對家長的訪談中增加了團體訪談和電話訪談兩種形式。為避免受訪人員對訪談內容進行刻意準備,影響結果的真實性,事先都未告知訪談主題。訪談中,為更好與訪談對象進行溝通和交流,在取得她們同意的基礎上,皆對談話進行錄音,為及時抓住訪談者的思路并進行有效的追間,做了詳細的訪談筆記。最后對訪談結果進行編碼及類屬分析。
三、結果分析與討論
教師、家長反映的幼兒心理健康特征是多方面的。如表1,2,我們將幼兒教師、家長列舉的幼兒心理健康特征歸類整理分成五大類30個子項,按提及頻次排序,并將同類目所有特征的頻次累加計算出總頻次和百分比。顯示,教師描述的幼兒心理健康特征按總頻次排序依次為性格、個人行為及能力、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情緒、道德品質,家長描述的幼兒心理健康特征按總頻次排序依次為性格、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個人行為及能力、道德品質、情緒。教師提及的30個特征中頻次前十位依次是:活潑開朗、善于表達、善于交往、習慣好、友好相處、適應集體生活、積極的狀態、行為一致、聽話懂事、主動。家長提及的30個特征中頻次前十位依次是:善于交往、合群、活潑開朗、習慣好、好表現、承受挫折、講道理、無不良行為、獨立、適應環境。表明,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皆對性格、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個人行為及能力等方面表現出高度的認同。
(一)關于幼兒心理健康基本問題的認識
教師、家長意識到心理健康對幼)L的重要性,但僅看到心理健康對人際交往、社會適應、學習水平與能力提高及未來成功的影響,未認識心理健康是幼兒個人幸福的源泉,充分發展的保證,體現生存性原則。訪談中皆反映出對幼兒心理健康現狀的擔憂,認為相當部分幼兒或多或少地存在有心理健康問題,但同時也承認“孩子小,多關心他吃得怎樣,長得怎樣,有沒有生病”,他們更關心幼兒身體健康,身心并重的健康觀并沒有真正得到體現。在追問“您與教師(或家長)交流時,一般希望了解(告知)幼兒在園的哪些表現?”時,她們的回答驚人相似:“是否回答問題,答對沒有”、“上課有沒有專心、老師講了些什么,記住了嗎”、(學習方面)“聽老師的話嗎?表現好不好,有沒有和小朋友打架”、(行為方面)“有沒有生病,吃得好不好”,(身體方面)表明,教師與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的主動關注不夠,其心理健康的顯觀念與隱觀念存在差異。
(二)對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的描述
1.教師與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標準的描述存在相同
第一,都將智力和動作方面的缺陷歸屬到心理健康范疇之外。未認識到智力、動作發展正常是幼兒心理健康重要標志,認為“這屬于智力方面的問題,反映一個人聰明與否”,表現出認識上的片面性。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幼兒與周圍環境取得平衡和協調的基本心理條件,智力障礙常常會導致感知覺和記憶異常、思維水平低下和心理紊亂,從而影響幼兒正常生活。幼兒期是動作迅速發展的時期,動作發展與腦的形態及功能的發育密切相關,幼軀體大動作和手指精細動作的發展水平處于正常范圍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
第二,性格成為判斷幼兒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性格是個性中最核心、最本質的心理特征,它表現在對客觀現實穩固的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性,而成為容易看到的心理健康的要標志。但一方面在描述中體現出相當多個性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認為“這是個性問題,與心理健康關系不大”。究竟個性是否心理健康的標準,并不確定。在他們的語境中,“個性”等同于“性格”,經常混用,顯示出心理健康相關認識的模糊性。另外,“開朗”作為他們提及最為頻繁的詞匯,成為良好性格的標志。
第三,良好的人際關系與社會適應成為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教師與家長一致認為良好的社會適應是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并特別重視交往的作用。人類的心理適應,主要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交往是適應社會的重要途徑,幼兒的交往活動能反映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但良好的交往不僅有利于社會適應,更是幼兒自身的需要,對幼兒的個體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幼兒需要在交往中認識自我并獲得快樂。在我國“和為貴”與“集體主義”的傳統文化影響下,將對外的適應看作評價幼兒心理健康的總綱,無論是個性、情感還是行為都只有在良好的適應中才談得上是健康還是不健康,忽視幼兒個體的發展和需要的滿足。
第四,重視外顯的行為、能力特征和道德品質。幼兒教師與家長較注重外顯、違反紀律、背離成人要求的行為表現,如“懂事”、“乖巧”、“聽話”、“習慣、常規”、“不搞破壞”等。對幼兒的逆反、對抗行為普遍呈否定態度,多夸大幼兒多動行為,認識不到乖巧、聽話的背后可能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究其原因,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教育中過多強調適應、限制、服從、容忍,導致幼兒對情感的壓抑、對他人的依賴,對環境的敏感,不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另外,教師和家長把道德品質如“誠實”、“禮貌”、“謙虛”、“不自私”以及生活常規方面的要求當作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認為“純粹心理不健康的問題較少,更多是品德問題”。對道德品質與心理健康的含混不清使她們誤把心理健康問題當作道德品質問題來解決,或拘泥于某些道德品質的培養與提高,而忽視了幼兒心理健康的真正內容。道德品質與心理健康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前者指個體社會生活適應良好、人格完善和心理潛能的充分發揮,具有很強的個體性,后者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規范在人身上的體現,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嚴格來講不能反映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這可能與我國“德教為先”的傳統教育觀有關。
2.教師與家長關于幼兒心理健康特征描述的差異
從訪談結果來看,家長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特征依次為:性格、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個人行為及能力,情緒排在最后。表明家長對幼兒情緒變化關注較少,認為“只要幼兒不哭,高高興興上幼兒園”就不會有情緒問題。有的只注意到幼兒高興、哭、害怕等情緒的表層問題,而對情緒背后幼兒的動機、精神需要等深層次的問題關注不夠,即使知道,也只不過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比較而言,教師較關注幼兒情緒,“鼓勵幼兒敢于表達,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積極為幼兒創造表達情緒的機會。情緒是個體關注滿足系統的表現,我們應積極關注隱藏于幼兒情緒背后的需要及需要的滿足。家長則更關注幼兒學習方面的特征,常用幼兒的學習表現進行舉證,認為心理健康的幼兒“愛學習,能力強,能克服學習的困難,有表現欲”。以學習上的表現論心理健康與否,暴露出家長在心理健康標準把握上的偏差。可見,受我國“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和現代應試、競爭壓力的影響,家長的心理健康觀較為實用和功利,多關注子女的學習和能力發展,以獲取成功而不是追求幸福作為兒童教育的價值。 (三)教師和家長對幼兒心理不健康特征的認識
教師、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判斷標準不統一,他們往往站在個人之外,憑自己的感性經驗、主觀好惡和生活經歷來判斷幼兒的心理是否健康,而不是從幼兒固有的心理機能的各方面著眼于幼兒的需要、情緒和感受,去區分心理健康與否,體現出經驗性、主觀性、表面性和模糊性的特點。另外,他們偏重與同年齡幼兒比較,哪些“異常的、與多數人不一樣的”、很“嚴重、明顯”的特征才視為不健康,顯示多以醫學癥狀和統計學上的常態分布為依據判斷。有的認為幼兒的心理問題是發展中的自然現象,或認為自己不具備判別的知識和能力,“只有心理醫生才能判斷”,對此經常不敢判定甚至不予理會,對幼兒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常簡單判定為“習慣不好”。反映出對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缺乏影響了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識別和處理,但相比于教師,家長更缺乏判斷能力。
(四)教師和家長對影響幼兒心理健康因素的認識
教師和家長對遺傳及神經類型等生物因素有初淺的認識,把它們統稱為“先天因素”。對幼兒自身的動機、需要、認知風格、自我意識、早期經驗等心理因素及社會文化因素認識較少。對影響因素的把握上,重視與幼兒有直接影響的外在原因,忽視內在原因及作用機制。這方面,受到專門教育的幼兒教師所擁有的心理學知識并未體現出應有的優勢。
教師和家長都認識到幼兒園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社會環境因素。對此,教師多關注自身的教育行為、態度、性格對幼兒的影響,而對同伴關系、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安排方面可能產生的影響重視不夠。與師生關系相比,同伴關系因其更自由、更平等,使幼兒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是幼兒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如果幼兒園教育活動組織小學化、成人化,教育活動中高控制、高要求,過于強調秩序常規,都會給幼兒帶來較大的緊張與壓力,使幼兒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影響其心理健康。教師須重新審視同伴關系和幼兒園教育活動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價值。家長則多談到教師個性、行為、品質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認為教師要有“愛心”、“公平”、“耐心、善解人意、道德品質好,這比教師的學歷更重要”。從教育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教師職業具有一定的道德色彩,他不僅需要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影響兒童,還需要通過自身的人格、品質和道德力量以及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和感染兒童。因此,家長往往將教師的職業與道德修養聯系在一起,并以此作為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和必有之義.更多地看到教師的人格因素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
關于家庭,家長多談到母親性格和家庭教育方式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盡管許多家長知道,體罰對幼兒心理健康不利,但實際中,打罵孩子的現象常有發生。部分家長意識到親子交流太少、父親作用的缺失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當問及“您認為家長和教師相比,誰對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更大?”時,家長多強調教師的作用,認為“關鍵在教師,家長起輔助”、“家長沒有時間”。表明,在心理健康維護方面家長過于依賴幼兒園,未看到自己在兒童心理健康中不可代替的作用和職責。正如有些社會調查中反映的那樣,在兒童成長的各種因素中,父母的作用常常是首要和關鍵的。家長應深刻認識到融洽的親子關系和愉快的家庭氛圍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價值,不輕易讓出對子女的教育權利。
(五)不同教師、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看法比較
比較而言,學歷高的教師在反映幼兒心理健康問題時,涉及心理的層面較多。關注到“壓抑”、“渲瀉”、“緊張”等問題,認為“壓力”是引起幼兒心理不健康的直接原因,顯示出高學歷教師具有科學的兒童觀和較全面的心理學知識。年輕教師處于成長發展期,傾向于從自我發展的角度積極地看待心理健康,多用“獨立”、“主動”、“自由”、“好奇”等字眼表述心理健康特征,具有人本的觀點。年長教師的心理健康觀還比較陳舊,未能較好體現時代的特點和社會的需要。但是,私立、企業幼兒園中年輕教師的這種反映并不明顯,可能跟這類幼兒園教師學歷層次相對較低,學習機會少,教育觀念較為落后有關。5年以下教齡的教師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關注與敏銳度較低,可能是該階段教師正處于人職及技能形成階段,對日常工作的應付影響了她們對該問題的關注。教齡在5-10年的教師在與筆者的交流中顯得“積極”,注重于幼兒的“體驗”、“表達”、“個性”,更愿意對幼兒進行判別,但有時顯得輕率。教齡在10年以上的教師對幼兒判斷更謹慎,更善于用辨證發展眼光看待幼兒的心理發展。
學歷、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家長重視幼兒內在的心理品質,如“創造性”、“壓力”,強調“自由”、“積極”和“發展’,以及更多的“交流”,重視幼兒情感的“愉悅”、“安全感”。而受教育程度、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長則更強調“適應”的重要性,如“聽話”、“行為習慣好”、“合群”,“被人接納”等,多以學習及行為習慣代替孩子的心理評價,可能跟這類家長所承受的社會生存壓力較大有關。他們希望幼兒從小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力,能在現實中維持一種有效的生存狀態,學歷、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家長由于有更安全的經濟保障,有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關注孩子的人格與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