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工藝美術的分類范文

時間:2023-12-05 17:32: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間工藝美術的分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民間工藝美術的分類

篇1

民間工藝美術創作,主要以手工方式為主,其中蘊含著鄉土氣息、地方風俗和民族情感。那種樸實無華中所散發的藝術魅力,更具有獨特性且更具有實用性價值。民間工藝美術的現實意義在于其并沒有因為提升了藝術價值而被束之高閣,而是依然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概述

中國的工藝美術發展分為宮廷工藝美術和民間工藝美術兩個方向。宮廷工藝美術講究以貴為美,追求奢侈華麗,其價值在于以收藏為主;民間工藝美術則建立在實用主體的基礎上,追求天然之美。中國正處于文化大發展時期,人們的審美層次逐漸提高,對民間工藝美術不僅提出了質量上的要求,審美情趣也不斷地提升。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源自于勞動人民的生活創造,是以工藝美術藝人對生活的觀察,總結出藝術經驗,結合生活實際而創造出來的。民間工藝美術是建立在生活藝術的視角上所發展起來的審美層次。因此,其所創作的工藝美術作品更具有生活氣息,給人以親近感。但是,由于民間工藝美術多為家族集藏,其傳播局限在小范圍內,一些民間美術工藝作品雖被保留至今,但工藝技術已失傳了。鑒于民間工藝美術所存在的與眾不同的藝術價值,對民間工藝美術實施必要的保護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二 民間工藝美術的課程內容

在中職教育中,民間工藝美術課程主要包括剪紙、漆畫、蠟染、陶藝等。對課程內容的安排,要從美學的角度將材料和技術融入其中,同時還要考慮到環境的特點。

按照中職教育的特點,以技術應用型為主,因此采用直觀的教學方式使教學更具有感性色彩,可以有效地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從傳統文化教育的角度出發,以視頻的方式將這些民間工藝美術展示出來,使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充分地認識和理解,有助于學生從感性的角度認識民間工藝美術,理解民間工藝美術的內涵、價值和社會意義。

以陶藝為例,其作為民間工藝美術專業課程之一,要開展現代教學,就要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下,合理安排課程。基于陶藝中滲透出的濃厚文化韻味,在教學中要將傳統內容與現代工藝美術材料和表現形式相結合。運用多媒體播放多樣的陶藝工藝美術作品,將陶藝的傳統制作過程以視頻的方式播放出來。對學生開展教學,從現代美術工藝的角度出發,做到真實陶藝技術與模仿相結合,并做出明確的界定和評判。經過陶藝的比較式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對陶藝價值進行審美判斷,并根據陶藝工藝美術的不斷演進,對其價值變化加以認識。

三 中職教學中民間工藝美術教學的意義

1.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關于民間工藝美術,張道一先生認為,與宮廷工藝美術相比,民間工藝美術從表象上來看是粗俗的,但粗俗并非拙劣,更不是平庸,而是散發著土性,但是不孤陋,散發著野性,但并非不馴,也許正是由于這些特性源自于民間的生產生活,因而充滿了生命力。民間工藝美術所散發的這種生命活力,正是民間工藝美術的價值所在。

中職學校作為實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基地,在工藝美術人才的培養上,更注重審美定位及工藝技法的培養,而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忽視,導致民間工藝美術課程雖然課時較多,教學內容也豐富,但卻沒有激發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學生疏于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必然難以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工藝美術創作上難以達到教育目的。在中職美術工藝教學中,其特殊性決定了教學模式的綜合實踐性。在開展民間工藝美術教學中,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進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和發展。

2.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工藝美術保護意識

受經濟因素的影響,人們對文化的價值也習慣于從經濟角度進行評價。觀念的變化,必然使具有文化價值的民間工藝美術被現代化科技產品所取代。中國幅員遼闊,且為多民族國家,民間工藝美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民間工藝美術主要為家族式傳承,致使多種工藝美術技術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處于現代的社會,為了保護這些傳統文化,就要注重教育這一有效途徑,使一些極具傳統文化色彩的民間工藝美術保留下來。以“五毒”圖案為例,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一些地區流傳著兒童肚兜上要繡上“五毒”圖案,可以對兒童起到預防疾病、防御災難的作用。這種工藝美術中,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如果失傳,就難以對“五毒”圖案真實地理解。通過民間美術教學,不僅使中國的民間工藝美術文化繼續傳承下去,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文化保護意識,從而提升其民間工藝保護的責任感。

篇2

關鍵詞:西海固;民間工藝美術;形式

【中圖分類號】 J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1-1297(2012)08-0200-01

一 引言

近年來,隨著“民間工藝美術熱”、“民俗熱”、“收藏熱”等的興起。引發新的民間文化藝術熱,一些介紹評價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的文章和畫冊也不斷出現。民間工藝美術作為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需要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保護和研究,才能適應這個時代,在這其中,存在著如何重視、延續、發展、提高的問題。隨著城市愈來愈現代化,民間工藝美術將成為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記憶。

西海固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區,自古以來是邊陲之要沖,塞上之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同時又是“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遺留下的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甚為豐富,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以動物紋樣飾為主的北方系青銅文化和精美的北朝漆棺畫、壁畫、石雕等藝術,有其獨到的地區特點,在全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海固民間工藝美術深深根植于西海固農耕文化的土壤, 和西海固地區的民間生活息息相關。在廣大的西海固鄉村, 我們隨處可以看到西海固民間工藝美術的蹤影。在西海固民間, 工藝美術總是平平常常, 沒有多少特殊的地方,然而它卻是西海固人內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是一種不易被察覺但永遠真誠的訴說。這正是西海固民間工藝美術最可貴的地方。

二 西海固民間工藝美術存在形式

西海固民間美術由于材料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其存在形式也有所不同,總體上看,主要有以下五種類型:

1.以縫制刺繡為主的工藝美術作品

以縫制、刺繡為主的西海固民間工藝美術,其內容要豐富許多。如肚兜、墊肩、針插、荷包、鞋墊、花鞋、煙貨及民間社火中的獅子和龍體等等。其制作方法主要有縫和繡兩種。通常情況下,縫和繡相互結合,取長補短共同完成一件作品,但也有例外。如有些縫制的工藝美術作品就不包括繡的內容,盡管它是素面的,但仍然具備工藝美術的審美特征,像素面的肚兜、煙袋、墊肩等。這類作品的主要格調是圍繞著實用來進行的,因而樸素自然,落落大方,甚至給人以不卑不亢的感覺,自有一番情趣在里面。

由于縫制刺繡工藝美術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因而在西海固民間是須臾不可缺少的。和木作工藝美術相比,縫制刺繡工藝美術制作起來更為方便,隨時隨地只要有一點時間和空間就行。正因為如此,所以縫制刺繡的工藝美術作品在西海固民間流行非常普遍,制作工藝相對來說也較為精細,尤其可貴的是這類作品幾乎和人保持著一種貼身的密切關系,不僅親切,而且真誠。縫制刺繡工藝美術在材料應用方面要求并不高,平常的布頭和一些邊角布料都能拼揍結合而成,而且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至于民間社火中的獅子和龍體等則氣派要大一些。

2.以木作為主的工藝美術作品

以木作為主的工藝美術作品包括家具,如箱、柜、桌、椅;農具,如耕耬、風車、馬車;門窗等,其制作主體基本是民間木匠。木作器具的實用功能是其存在的前提,但木作器具由于在生活中地位的不同尋常,因而往往會伴有工藝加工的痕跡。不過在西海固地區,木作器具的工藝加工常常有“點到為止”,“意到筆不到”的感覺。因為沒有過分雕琢,于是也沒有和人以及人們的正常生活拉開距離。由于木作器具直接和人接觸的原因,附著在其上的工藝構成,也便成了可以感知的東西。

木作工藝美術的特點是造型簡練,多以幾何圖案為主,幾乎用木工工具就可以直接完成,有少量的木作工藝是用雕刻的手法完成的,但基本沒有大面積的透雕、圓雕等,而是以淺浮雕為主,內容也大都是花鳥草蟲等,極少有人物的造型出現。在西海固民間,木作工藝美術色彩較濃的是門窗,尤其窗戶,作為連接室內外兩大空間的一個視覺通道,其構成形式在西海固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中顯得簡潔直率,但又意趣盎然。如前所述,西海固民間的窗戶一般都由 25個左右的方框構成,這種對空間的處理,看似規整劃一,實則生動別致,在一個較為單調的環境里造成視覺的興奮,使“家”的內涵進一步得到深化。

3.以編織為主的工藝美術作品

西海固民間,以編織手法制作而成的工藝品并不多。這一方面是由于西海固地區能夠用于編織的材料僅限于農作物的秸干和棉麻毛線;另一方面,編織比較耗廢時間,西海固人似乎也不太愿意往這方面投入過多的精力。因此,西海固地區真正屬于編織工藝美術作品的就是草帽、竹席、竹筐和麻鞋等幾樣東西了。除此而外,像螞蚱籠等一些小玩意兒,都不是慎重其事來完成的。但草帽、竹席、竹筐和麻鞋的存在并不僅限于西海固地區,因而特別的地方也不多。另外,麥草人也可納入到西海固編織類工藝作品之中去,西海固地區存在的麥草人都非常簡單,大多數由麥草編成,再貼上一些紙飾,插上一些紙旗。麥草人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麻雀,然而實際上麻雀根本不在乎麥草人的存在。因此,在西海固的山山峁峁之間站立著的麥草人所制造的完全是另外一種氣氛,一種在寂寞和孤獨中帶有幾分玩世不恭的幽默和風趣。

4.以民間糊制為主的工藝美術作品

這類作品的主要構成都是比較廉價的竹棍和紙張等。在西海固民間以糊制為主要手法的工藝美術作品,其實用功能相對獨立,其價值幾乎完全取決于人們的精神需求,因此其形式特點較為純粹。這類作品主要包括燈籠、紙火及民間社火中的旱船等。燈籠和紙火都比較特殊,都能比較充分地制造出一種人們需要的氣氛。紙火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素紙火,用于剛剛去世的人;一類是彩紙火,用于老年人去世后三年的祭日。紙火的造型一般是由生活中的內容決定的,包括屋舍、用具、鹿馬、童男童女以及花果樹木等等,實際是西海固人用現實的目光對另一個世界的假設,并且通過這種假設,構筑了一個精神得以寄托的空間。紙火最后必須付之一炬,徹底燒光。然而,正是最后這一次火中的經歷,才完成了紙火真正意義上的存在。

事實上,西海固人對紙火的態度,其實和中原文化背景之下其它地區人們的態度并無二致,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生死觀念的一貫立場。西海固民間紙火的制作,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由陰陽或風水先生來完成;另外則由逝者家人及親友參與制作。這里特別應該重視的是由家人及親友制作的紙火,其內容顯得非常“貼切”,如紙衣、紙鋪蓋、紙錢、紙用具等等。

5.金屬工藝

如各種各樣的護心鎖、項圈、門環、箱柜的護角及某些鐵制農具等。這類工藝美術基本表現了兩種傾向:一是以實用為主,很少裝飾;一是以裝飾為主,幾乎沒有實用價值。

三 結語

總體上看,西海固民間工藝美術是西海固民間美術的一個重要部分,它代表著西海固民間文化總的傾向。這些民間工藝美術基本由鄉土材料構成,由民間藝人制作完成,因而散發著濃烈的鄉情和鄉韻。

參考文獻

篇3

中國的市場巨大,日益規范,也越來越開放,吸引著其他國家商人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廣西地理優勢明顯,和許多東盟國家相鄰,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更是有利于發展雙邊經濟貿易。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除了與各國間的進出口貿易,周邊產品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但是,從這些周邊產品中發現一些問題。

(一)缺乏民族特色,各地區產品大同小異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周邊產品種類眾多,但是卻存在不同的國家擁有幾乎相同或類似的產品,例如,一塊標明是廣西壯錦的壁拄,上面織出的卻是古埃及時代的圖案,價格低廉,并且同時在泰國、中國出現,這樣的產品隨處可見,不再是代表某國家地區文化內涵的產品,失去地方特色的同時藝術魅力也相對弱化,失去了經濟交流文化交流的意義。

(二)工藝品大都工藝簡單,品質不高

此類工藝品有別于藝術品,是需要量化的產品,也就是具有規模化生產和可復制性的,但由于缺少人力和技術的支持,又缺少研究經費和專門的人才來進行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缺乏高科技的技術支持,工藝品的制作顯得簡單粗糙,并且品質參差不齊。這樣的產品質量,自然導致價格低廉,也容易被仿造。

(三)設計力度不夠,缺乏品牌影響力

雖然中國一東門博覽會所在地廣西旅游資源豐富,名聲在外,但是卻幾乎找不到知名的工藝品品牌。在國內外的各個領域,品牌競爭越來越受到重視,廣西民族工藝產品設計含量不足,只重視傳統,忽視了創新和二次設計,又缺乏品牌支持,產品單不能構成體系,在產品競爭中無法取得優勢。

二、中國一東盟的周邊產品的分類及特性

中國一東盟的周邊產品主要包括:服裝服飾、紡織皮革、食品飲料、工藝品玩具等幾類。

以廣西為例,首先是具有民族特色又便于攜帶的手工藝品為自由貿易增添不少亮色,像各色各樣的繡球就特別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其次,有壯族特色的民族工藝品,壯錦、壁掛、蠟染畫等可以在家裝飾空間,又對了解壯族民族文化有幫助的產品也吸引了大家濃厚的興趣。再次,手工包、具有民族特色的布包等,由于容易攜帶又具

定的功能性,成為人們熱衷的選擇。另外,具有民族風格,又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服裝服飾銷量很好。

三、大眾對東盟周邊產品的實用與審美需求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周邊產品能夠受到百姓的喜愛,無外乎在于產品的獨特性、功能性和藝術性。而作為擁有豐富的旅游工藝品資源的廣西,更要發揮其民族特色,充分、準確的利用其地域資源和民族文化,創造和開發出具有較高辨識度并被大眾接受的產品。在談開發和創造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大眾對民間工藝產品的基本需求:

(一)民俗性

民間工藝美術品最重要的特性是其民俗性。從民俗學的角度的來談,民間工藝美術作為一個民俗質,是構成俗民生活民俗鏈中必不可少的環。如廣西少數民族的織錦在人們的愛情生活中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每一個姑娘從懂事的時候起,就在長輩的指導下學習織錦,為織錦嫁妝做準備。到了新婚出嫁之日,這些床床織滿種種花紋的嫁妝在新房里開展。鬧新房時,親朋賀客要新娘逐介紹所織圖案,這種習俗,就是要新娘講出她所織的一花一烏隱含的內在意義,每個形象在民眾習慣性思維中的象征內容,以此來詰難新娘。其中包含了對于新婚愛情的基本看法和理想愿望。民族的種種習俗觀念直接推動著民間工藝美術的產生發展。

(二)實用性

民族民間工藝實用先于審美或與審美同存的原因還和它直接產生于民間有關。般說,人們總是在街上買不到或者雖能買到但并不盡如人意時才自己制作工藝美術品。既然目的在于自己生活的實用,就可以不模仿市場商品的原樣而按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設計、制作。

工藝美術品之產生,首先是它的使用價值,也就是實用性。在實用的前提下,才能發展其他因素。原始工藝美術就是伴隨著石器工具的創造使用而逐漸產生的。到了今天,工藝美術存在的第要素,任是實用。以碗為例。家家都有碗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人們天天要吃飯,也就天天要用碗。在“”前,廣西某些貧困的少數民族家中,曾有自制的非常粗糙的木碗。在河西走廊,甚至有在炕沿木上挖個坑代替碗使用。因為有了使用需要,碗就具有了實用性。因此可以說民間工藝美術品其實是源于生活的要求,又服務于生活。

(三)審美性

任何一門藝術,都把美當成最高追求目的。萊辛說:“就是表現痛苦,也應該是美的。”美,是藝術的靈魂,是各門藝術的共性。工藝美術作為一門有別于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有它獨特的美的特質和個性。

民族工藝品,以手工勞動為主,家庭副業為主。其技藝的傳承,以家庭世代相傳為主,這就使各種手工藝及其產品,具有鮮明的個性,因人因藝而異的獨特風格。造型奇異,構思奇妙,別具格。如現代工藝品中木雕工藝品造型之多變,民間竹編斗笠竹籮之精致,也顯示出很高的造型藝術。本來只是用來滿足個體物質或精神需要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大都風姿古樸,自然清新,散發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了其獨特的美學特征。

(四)商品性和限制性

工藝美術最初為了使用而產生,并不是為了商品交換而產生。如姑娘們精心刺繡的腰帶、荷包、繡球,是作為心上人的信物而制作的。但發展到今天,已成為商品擺進商店標價出售了。

另外,民間工藝美術品作為商品流通也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它們受生活習俗、原材料、生存環境等因素制約,有著明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族限制性在服飾上表現最為明顯,就同

民族,由于支系不同、地域不同,也有極大差別。如同時瑤族,紅瑤和花籃瑤就不同。同時壯族,又有藍衣壯、黑衣壯之分,各民族在制作民族服飾時,都嚴格地這種傳統的限制性。雖隨著時代、材料的變化不斷有改進,但決不會越過限制性的界限。

四、中國一東盟周邊產品的開發策略――以廣西民族工藝品為例

隨當代人們具體的衣食住行用的需求而開發。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民間工藝美術品都能開發出實用價值,如木版年畫、過門箋、剪紙這些時節性強,本來欣賞價值就多于實用價值的工藝品,一般就只能作為純粹的工藝品、收藏品、旅游產品來開發了。而有些本來實用性就很強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則適于開發新的實用功能。如傳統草編、明式家具、藍印花布、織錦等工藝品種類。其中草編是最典型的例子。(如圖1)

廣西有著豐富的輕工工藝品資源。欽州的坭興陶瓷、北海合浦的“廉珠”、百色靖西縣舊州的繡球和銅鼓、柳州奇石、桂林的折扇、博白的編織、壯鄉的壯錦等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民族文化精品的創造和開發,關鍵在于資源的優勢和利用優勢資源所產生的獨特創意。

經過調查歸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當前的旅游工藝品行業,不僅生產的企業規模小,而且絕大多數產品缺乏創意,不同地方不同景點的工藝品千篇律,不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甚至在不同地區和景點的工藝品商店出現相同的工藝品,這樣就使消費者失去購買的價值。目前,市場上的工藝品設計水平參差不齊、樣式陳舊,很難

喚起人們購買的興趣。為了迎合市場的要求,有必要設計出更好更新穎的工藝品來充實市場,刺激人們的購買欲望,挖掘產生出巨大的經濟效益。

通過分析研究針對民間工藝美術品的開發設計列出以下原則:

(一)民族性原則

在設計開發件民間工藝美術品時,民族性原則應該是首要原則,這也正是民間工藝美術品開發的初衷及優勢所在。如果設計出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喪失了民族特質,材料、形態、色彩與原始工藝品無一相關,甚至是面目全非,那么民間工藝美術品也喪失了它最根本的文化內涵與市場優勢。

(二)傳承性原則

對于民間工藝美術品原有的極富特色的特點和內涵,應予以繼承和強化性設計。如剪紙和年畫圖案的美好寓意、色彩的鮮艷與直白。傳承性原則最值得注意點的是應傳承原有民間工藝美術品的優良精神內涵。

(三)多樣化和個性化原則

產品的設計應針對不同愛好的消費者,在造型、色彩、材質、品種上應多變化,多動腦筋加以設計和開發,讓不同的消費者有選擇余地。

(四)時代性原則

民間工藝美術品的再設計既然要符合當代大眾的需求,就應在設計創意上力求時代性,符合當代大眾的審美眼光。

(五)拓展功用性原則

即開發民間工藝美術品新的精神與實用功能。經過重新設計和制作,可以開發成裝飾品,或有定新實用功能的物品,如筆筒、小雜物盒等。

(六)注重設計的細節

對于任何產品的設計來說設計的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對工藝品設計尤為如此。些民間工藝美術品向來給人以一種粗拙的感覺,但樸實與粗糙并非致,在設計與制作過程中應當著重思考。

(七)保留和開發手工性原則

手工性是民間工藝美術品最吸引人的特點之一,是不可丟失的。如藍印花布的開發,對于傳統制作工藝如漏版是定要繼承的,可以設計開發不同花型的有時代氣息的版,但制作工藝定要繼承,這樣才能保持手工味及古樸的特點。

(八)繼續發揚可持續性設計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在中國幾千年的造物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揚,在現代工業社會里這種思想變得更加彌足珍貴。

篇4

摘要本文將陜西民間美術中最為耀眼的部分進行總結、整理,通過對陜西民間美術中幾種主要藝術形式作以簡要介紹,將這些民間美術形式的現在時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并針對民間美術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陜西 民間美術 分析研究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一 前言

民間美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物化形態。通過民間美術這種表現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社會生活的一種理解。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許多民間美術形式已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消失不見了,現存的民間美術形式作為傳統民間美術中的精華,依然在民間存活下來,繼續沿著各自原始思維的傳統文化內容不斷發展,并以其與新的文化時代的結合繼續發展下去。

在中國民間美術寬廣繁盛的園圃里,陜西民間美術是特別惹人注目的一畦。陜西民間美術的品種繁多,形式多樣,分布較為廣泛,在關中、漢中、延安一帶的民間美術較為著名。它的古老樸實、形式多樣、造型稚拙、色彩斑斕,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風情,是最具本土文化色彩的美術形式。獨具特色的民間美術品在陜西數不勝數,分布也較為廣泛,如鳳翔的泥塑,陜北的剪紙,寶雞的馬勺臉譜,富縣熏畫等等,都極具地方特色。下面就將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美術樣式作以簡要的介紹,并將這些仍存活于現代生活中的民間美術進行簡要分析。

二 拴馬樁、拴娃石

拴馬樁、拴娃石藝術是中國民間美術中最具地方特色和民俗氛圍的品種之一,它廣泛流行于北方一些省份,其中以陜西省最為集中、最為精彩。在黃土高原上能涌現出這么多年代久遠、技術精湛的珍品絕非偶然,有著其內在的地理、歷史、文化原因。

從拴馬樁和看樁的遺存時代來看,以明代和清代的居多,也有少量更早的元代作品。而至今保留地域較為廣泛,陜西中部、北部數量較多,而蒲城、韓城的石雕最為著名,保留下的也最為完整,數目也最多。同樣,拴娃石是民間用來拴娃娃的小石獅,又叫“炕頭獅”。拴娃石這種民間美術形式雖然在整個西北地區都較為流行,但在陜西的蒲城、韓城、綏德地區,由于當地的石料較為豐富,石雕技藝最為著名,所以保留下的也最為完整,數目也最多。

拴馬樁與拴娃石之所以可以從眾多歷史民間藝術形式中脫穎而出,與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使用特性是分不開的,這兩種民間美術從最初的實用功能到現代的收藏,都與其出神入化的工藝和逸趣橫生的題材有著緊密的關聯。

先說拴馬樁,從實用到藝術收藏,拴馬樁在不同時代體現著不同的藝術價值。拴馬樁的雕刻題材豐富多樣,內容廣泛。常見的有駕鷹狩獵的騎手,牽獅馴象的馭者,彈阮撥琴的樂伎,街頭綜藝表演雜耍的藝人,執韁躍馬馳騁疆場的將士,還有表現獅、猴等動物母愛的題材。使人尤感興趣的是雕刻猴子的石樁特別多,這大概和神話小說《西游記》在民間的廣泛流傳有著密切的關系。藝人在拴馬樁上多以猴子為題材進行創作,意在起到對馬的震懾和保護作用。古人創立拴馬樁,是從拴馬和鎮宅的實用角度出發,從而利用精湛的技藝,將這種民間美術形式提升到一種精益的程度。而現代人正是帶著對于這種民間工藝的嘆服,感受著那個時代的藝術帶給現代人的審美啟迪。

再談拴娃石,它與獅子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它的題材與拴馬樁比較而言范圍較窄,然而民間藝人在這個狹小的拴娃石獅的天地里,卻創造出了一個氣象萬千的藝術世界。這些小獅子的造型千奇百怪、個性有別、天真有趣、惹人喜愛。民間口訣曰:“十斤獅子九斤頭,一只眼睛一張口。”藝人在雕刻時,大都極力夸張獅子頭部的特征,在眼睛和嘴的表情上下功夫,大膽創造,精心雕琢。雖然這些石獅的造型千差萬別,但是都帶有一種共同的特征,即充滿浪漫天真的稚拙感和蓬勃旺盛的生機。拴娃石之所以流傳至今,與其藝術傳遞載體的功能和實用性能密不可分。首先,因為獅子在民間觀念中是祥瑞動物,如同恪盡職守的衛士一樣,能起到鎮宅避邪的作用,所以現代陜西農家依然有“雕個石獅放在炕頭,用紅繩拴在娃娃身上”的習俗。在人們的觀念中,依然存在著通過拴娃石佑護孩子不受魔怪侵害,長命富貴的美好愿望。其次,它的實用性使其至今保留著原始的最初特征:用途一,小孩和分量極重的石獅拴在一起,無法到處亂爬,防止了摔到炕下的危險。孩子醒了,有小獅子作伴玩耍,不會哭鬧,大人可以放心出外勞動、做事;用途二,孩子長大后,石獅置于案頭鎮宅,還可以起到裝飾、美化房屋的作用。炕頭石獅可謂一物多用。

人們對于時尚的追求,可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但人們對于傳統的、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不會改變的。正是因為古老傳統的生活意識形態代代相傳,使拴馬樁和拴娃石這兩種民間美術形式,至今依然被現代人津津樂道。所以,作為極具實用性和裝飾性的拴馬樁和拴娃石這兩種民間美術形式,至今仍在陜西地區盛行。當然,今天更多的是作為藝術品,成為陜西地區的典型藝術形式。

三 馬勺社火臉譜

陜西馬勺社火臉譜,以它絢麗色彩、感想淳厚的風格,簡括奇特的藝術造型,展現著傳統戲曲的博大精深,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馬勺社火臉譜,以它悠久的歷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內涵,深受海內外人士的喜愛。馬勺原本是用來喂馬的器具,圓形是用來盛水的,長形是用來添加飼料的,從夏商沿用至今,選用優質的桐木、春木、桃木等作為原料,通過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細刻而成。古人將馬勺社火臉譜作為古代祭祀活動中的一種表演,祈求來年萬事如意、五谷豐登、人畜平安。陜西省關中地區與陜南地區,歷史上曾經流行過用懸掛繪有彩色善面圖形的木馬勺來鎮宅辟邪的習俗。凡家中遇到不順心的事,諸如人丁不旺,意外災難發生,就請社火藝人在平日的舀水木馬勺上畫一善面圖形,掛在門框上或房廊下,據說可以鎮宅辟邪。至今寶雞地區存有“耍社火”這一傳統習慣,而現代馬勺社火臉譜,更多的則是觀賞型藝術品。

馬勺社火臉譜這種藝術形式清新、自由、大膽、夸張、異彩紛呈,充分顯示出了廣大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智慧。它傳承著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淵源文明,記載著周秦文化最輝煌的民俗過程。而現代社火馬勺臉譜這種民間美術形式的藝術風格更趨于穩重,意境更加深遠,依然延續著其本有的粗獷造型、稚拙紋樣、濃烈色彩、奇特想象,將線條穿插變化,忠奸善惡各具特色,既單純又細膩,使得作品更加突顯大紅大綠的西部特色。馬勺社火臉譜以其便利的取材方式和不拘一格的表現手法一直沿用至今,保持著其藝術特性。人們對于藝術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為這種民間藝術形式的延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樣從美學角度來講,馬勺社火臉譜的裝飾效果極佳,不失為一件極其珍貴的手工藝術收藏品。

四 皮影

陜西是中國皮影的發祥地,皮影藝術普及、成熟,同時又保留著民間說書的種種痕跡,是近代陜西地方戲曲的前身。其造型藝術既繼承了漢畫像石的質樸單純,富于裝飾性的傳統特點,又融匯了宋代“院體畫”精致工麗的藝術特色,歷經千年錘煉,造型完整、紋樣講究、結構嚴謹、雕刻精美,是十分成熟的民間藝術品類。陜西皮影分布廣泛,在陜西各地,至今都流傳著以皮影為載體的表演形式。

相傳自漢文帝開始,皮影已經在華夏大地上演了兩千多年,而陜西的皮影,則堪稱“天下第一”,不僅是中國戲劇的源頭,也是“世界皮影之父”和“世界皮影之鼻祖”。因此,陜西皮影戲洋溢著較多的原始意念元素,以真摯的感情為基礎,追求情感上的“真”,體現了勞動人們的集體智慧和千百年來傳承性勞作的積淀。當代藝術家通過對于皮影的深入學習、研究,以及對傳統資源的整合,使傳統民間藝術再生,給中國的藝術文化帶來新的氣息,為中國的藝術家們帶來新的希望和創作靈感。陜西皮影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分支,并影響了其他地區的文藝形式。如:唐山皮影、浦城皮影、隴東民間皮影,都吸收了一些陜西皮影的精華。

皮影藝術能夠發展延續,首先,與其強烈又和諧的藝術效果密不可分。陜西皮影在采用傳統紋樣構成的同時,又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整體造型完整大方、樸素,紋樣也講究,兼有精工細刻、色彩華麗的特點。在藝術用色上,皮影色彩單純又艷麗,在原色的對比中又加以黑色來統一,形成一種極至之美。其次,皮影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深深吸引著民間藝術愛好者。皮影在具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現了一幕幕“活”的中華文明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學思想的集中體現和組成部分。

五 展望

作為陜西民間工藝美術的一朵朵奇葩,不論是拴馬樁、拴娃石,還是馬勺社火臉譜、皮影藝術,它們之所以可以保留至今,有賴于與時俱進的藝術表現方式和歷史研究意義。在傳統與現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的改變進程中,它們還保持著自己的藝術特色和使用價值,藝術表現形式和展現內容,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更新著。無論是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還是已開發的新的民間美術形式,都要跟隨時代的腳步,都要與生活的節奏合拍。只有具有獨特魅力并且富于生命力的民間藝術形式,才能被認同,才能被繼承。當然,這其中也不能不提及民間藝術保護體系的完善。傳統民間美術的藝術形式是多樣的,對于本國或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國際化對于現代藝術的沖擊并不意味著全盤西化,學習西方和中國傳統中的精粹并加以融合,發揚本土文化的優長,走獨特的設計之路,傳承本土獨有的藝術形式,才是真正充滿希望的中國特色藝術之路。

六 結語

通過對陜西民間工藝美術主要形式的研究,筆者受益匪淺,不但被民間工藝美術的獨特魅力所吸引,而且在總結分析之中得到以下提示。隨著生產技術和生活習慣的改變,有些已開發或還不為人所知的民間工藝美術正在或者已經消失,對于這一現象的存在,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具體的保護措施也只局限于紀錄這種方式。而有些還未被大眾所接觸到的民間工藝由于沒有受到一定的重視或由于技術的發展而被時代所拋棄而消亡,而且速度很快。我們的社會朝著信息化、科技化的發展,而這些民間工藝美術的明天又會是怎樣呢?全球化的速度在加快,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多地充斥著新元素和西方化的東西,而許多民間工藝美術漸漸走向純藝術領域,甚至被“獵奇”的角度被大眾所接受,長此以往,在各種新生事物的發展和充斥的社會中,許多民間工藝美術會很快走向消亡,民間工藝美術與它所生存的環境分不開,許多民間工藝美術的存在是依附在傳統習俗的基礎之上的,尊重民族傳統,保護民族風俗,發揚傳統文化環境,是使民間工藝美術發展和光大的有力保障。

陜西民間工藝美術是中國民俗中的一部分,這小小的一部分中蘊涵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它同民風、民俗息息相關,與民族發展相輔相成,從某種角度講,民間工藝美術是民族文化和歷史的映照和縮影。對于民間工藝美術的研究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于民族文化和中華歷史的研究,所以,對于民間工藝美術的研究還要不斷繼續并深入下去。繼承優良的本土文化形式,傳承本土文化藝術,是現代設計師和民間藝術家不可小視的任務。我們要善于發現傳統藝術中的精華,發揚并繼承本土文化的傳神之處,將我們自己的藝術之路以本有的、特有的方式繼續走下去。

參考文獻:

[1] 易心:《中國民間美術》,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 鄭德東:《陜西民間裝飾》,《景德鎮陶瓷》,1997年版。

[3] 許征云:《陜西拴馬樁拴娃石賞析》,《民間薈萃》,2006年版。

[4] 吳佳欽:《中國民間藝術――陜西民間皮影》,《科協論壇》(下半月),2007年第1期。

[5] 鐘瑋:《談陜西民間刺繡的藝術造型特征》,《四川絲綢》,2005年第3期。

[6] 張靜:《陜西皮影藝術》,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 魏力群:《皮影之旅》,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簡介:

篇5

[關鍵詞]工業設計;工藝美術;教育;地域條件

相對其他學科而言,工業設計學科歷史較短,工業設計教育領域的研究國外相對較早也較成熟。國內工業設計的歷史更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處于模仿西方模式或經驗的階段,但事實上,正如同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不能用任何一種西方經濟學理論解釋一樣,中國設計教育發展的模式也絕非任何西方設計先進國家的教育模式可以替換的①。近年來,在國內的工業設計本科教育模式中,不少高校出現了在工業設計教學中開發和利用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現象,比如張道一、許平、王雪青等學者重點以本地旅游文化為契合點,從課程體系設置、教材編撰、教學實踐等角度進行過建設性的探討,認為高校設計教育可從民間藝術資源中汲取寶貴養料,高校的設計教育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②。雖然國內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強調了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在本科設計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工業設計教學中也引入了一些利用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具體方法,但如何通過與當地工藝美術資源開發互動模式的研究③,探索地域條件下高校工業設計教育的特色與優勢的方法和策略還有待深入。

一、地域條件下高校工業設計教育概念提出的意義

我國的設計學呈現出一種新的活躍姿態,知識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設計教育對地域社會的介入日益增強,這為我國設計教育在國民經濟與文化實力整體增強態勢中的提升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④,但由于我國設計發展較遲,再加上歷次調整,目前我國高校設計教育的教學體系大同小異、沒有特色的現象非常普遍,具體問題有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構建等方面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教學環節過度依賴互聯網與設計軟件,設計作品過于追求視覺效果而缺乏人文內涵,華而不實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往小處說,將會使得中國各本科院校培育出來的設計專業的學生千人一面、沒有特點;往大處說,將會導致中國的設計根基不穩,筑建其上的中國設計大國之夢想將永遠都不可能實現。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為了形成高校本科設計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從文化的角度入手,挖掘、研究當地傳統的工藝美術資源,并與當地的工業設計教育進行互動融合,讓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能充分享受當地工藝美術資源帶來的教學優勢,提高設計教育的文化內涵,構建設計教育的特色與優勢,就顯得尤為必要。其次,加強了對福建特有傳統工藝美術資源方面的研究。以往傳統工藝美術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以云、貴、湘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對于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省份及海外交流重鎮的福建省來說,傳統工藝美術的系統整理和專門記錄卻不太受關注,這不是一種應有的現象。故本選題特別以福建省為研究區域,擬拓展傳統工藝美術的研究范疇。再次,該課題的研究成果能為福建高校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的工業設計本科教育體系與傳承福建傳統工藝美術搭建一個高起點的平臺。在20世紀90年代前,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福建的設計藝術(工藝美術)教育體系已經形成了一個涵蓋學徒制、企業培訓、中高職業院校全日制大學等各種教育形式以及從學徒、職專到學士、碩士研究生各種層面的比較完整成熟的教育系統。但在現代設計教育的全面轉型及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不少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被升級或被合并,瓦解了原有的完整的設計教育體系⑤,打破了原先建構的合理的設計理論教育與設計實踐相融合的機制,傳統工藝美術的從業人員也得不到知識和素質上的提升和指引,在這樣的情況下,承擔傳統工藝美術傳承和發展的責任,是福建現代設計教育界應盡的義務。福建各高校可以通過人才培養、教學實踐、產品開發等方面把工業設計教育與工藝美術相結合,形成當地工業設計教育的地域優勢和特色,并向社會輻射優質教育資源,為福建培養、儲備大量的設計產業特色人才;同時,通過把工藝美術師傅請進課堂,讓專業教師下基層學習工藝美術,給產、學、研各環節提供交流平臺和空間等多種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盤活傳統的工藝美術資源,促進中國現代設計的發展。

二、地域條件下高校工業設計教育與當地工藝美術資源開發的互動

為整合福建的工藝美術資源與福建高校的教育資源,讓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能充分享受當地工藝美術資源帶來的教學優勢,提升設計教育的文化內涵,構建福建設計教育的特色與優勢,同時也為福建工藝美術師傅與高校專業教師的產、學、研各環節提供交流平臺和空間,課題研究擬以工業設計本科教育模式為對象和內容,探索與工業設計相關的福建當地工藝美術資源,為形成地域優勢與特色的工業設計本科教育與福建工藝美術資源的互動融合提供思路與方法⑥。

三、與工業設計相關的福建當地工藝美術資源的挖掘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推動及設計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全國各高校本科設計教育模式過于模式化、缺乏特色與活力的現狀正逐步改善,在全國各高校的工業設計教學活動中,開發利用民間藝術資源的探索活動逐漸出現。目前對福建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研究,主要體現在挖掘和保護瀕臨失傳或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工藝美術資源上,主要通過各地文化館、博物館人員散布到民間的方式進行收錄采集,分類整理的形式較多地停留在文字記錄的層面,除了以上羅列的采集、保護方式以外,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還輔助采用了音頻、視頻、虛擬仿真等現代科技手段。然而,除了具有明顯的區域特點,工藝美術還具有獨特、豐富的文化特征。所以,在挖掘與設計藝術相關的工藝美術資源時,我們要充分調動當地高校的各種科研資源,將其納入福建工藝美術資源挖掘工作各環節,以文化人類學的視角,運用各種調查方法,挖掘出傳統工藝美術的形式特征以及隱藏在形式背后的文化特征,這樣的挖掘,對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保護才是有意義的;挖掘的成果,才真正是設計教育環節中學生樂于接受并能夠在工業設計實踐中傳承的。同時,我們要將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廈門漆線雕、德化陶瓷等特色工藝美術資源進行整理匯編,以恰當的方式進行保存,將其建設成一個用于福建省高校工業設計特色教育的開放性數據資源庫。為了給從事工業設計教育的教師、工業設計的學生、工藝美術師、相關科研人員提供完善、便利的學習平臺,也為了能通過這些人士對工藝美術資源基礎數據庫進行源源不斷的補充,使數據庫本身能自我生長、不斷完善,我們要用檔案學的方法來管理這個數據資源庫,并在此基礎上搭建好學習平臺、可擴展平臺;同時,為重新構建集教學、設計、研究、實踐為一體的工業設計教育的完整體系,各院校應在明確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工業設計培養目標的前提下,確立工業設計本科專業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劃撥專項資金以鼓勵、資助教師編寫與傳統工藝美術相關的設計類著作與數字化多媒體課件,成立掛靠在高校的傳統工藝美術研究部門,創建工業設計工藝美術實踐基地,積極推動老師與學生們走出去,將民間工藝美術師請進學校、請進教室的雙向交流。

四、工業設計教育中福建工藝美術資源的融合

在近幾年的高校設計教育中,地方高校藝術教育對民間藝術資源的開發和融入正在逐步出現,也積累了一些數據資源。然而,工業設計雖然脫胎于藝術設計,但與藝術設計相比較卻有明顯的差異,為使現代設計教育與工藝美術能并行發展,工藝美術資源的開發成果能夠真正被工業設計教育所用,福建的工藝美術資源與福建各高校工業設計教育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對此,我們擬以高校工業設計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授課形式為研究對象,通過縱向對比,試圖在工藝美術資源的開發利用環節里,為高校工業設計教學的改革找到一些新的思路。首先,從課程體系設置的角度來看,課程的開設應依托于有價值的工藝美術資源,要循序漸進。在福建省華僑大學工業設計本科類專業教學改革中,通過系統梳理,結合培養目標,在大一期間開設素描、寫生、色彩設計等基礎課程,以示范結合實踐為主,通過實地考察等形式,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獲取一些關于民間工藝美術傳統、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價值及藝術表現形式的感性經驗,逐漸塑造學生在工業設計中應用工藝美術造型元素的意識;大二下學期到大三階段則開設一些傳統手工藝、模型制作等偏技術類的課程,逐漸加強學生運用工藝美術相關技術方面的能力積累;大四階段則在專業課程中強化對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運用,如通過專題研究、課程設計、旅游紀念品設計等課程訓練引導學生在設計實踐中,將積累的工藝美術元素及工藝美術相關的文化認知進行創造性的運用;同時,在各年級段按主題開設一些設計競賽類項目,鼓勵學生積累、運用工藝美術資源進行設計,且配套專項資金以鼓勵優秀的設計作品,激發學生的設計熱情。其次,從課程內容的選擇來看,應該是根據不同專業的具體需要而有所選擇。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應選取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工藝美術內容,最大程度地提高特色工藝美術資源的使用效率。以華僑大學工業設計系為例,產品設計方向的學生,選擇與地方傳統工藝美術相關的課程內容有陶瓷產品設計、漆線雕傳統工藝、脫胎漆器設計、鼓浪嶼旅游紀念品設計等與產品密切相關的內容,而動畫方向的相關課程內容則有鼓浪嶼建筑動畫展示、土樓游覽動畫展示等與動畫展示密切相關的內容。總之,為豐富和完善課程內容,為高校設計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為各地方的工業設計教育提供獨特的藝術樣式和表現語言,也為解決地方高校設計教育課程的資源缺乏問題,我們應努力將豐富多彩的地方工藝美術資源有選擇地導入高校工業設計教育的課程內容中⑦。最后,從教學組織形式的角度來看,應因地取材,豐富多樣。福建具有非常豐富的工藝美術資源,教師應根據本校條件和實際情況,精心選擇當地有代表性的、富有傳統文化底蘊的民間工藝美術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以福建省華僑大學工業設計系的教學安排為例,大一階段老師帶領學生到德化、福州等地進行實地素描、寫生等教學考察,讓學生們從中收集、整理自己的設計造型語言,同時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及文化意蘊;大二階段的設計調查則讓學生自己組成團隊外出考察,考察方式、行程安排、時間安排、人員安排、經費預算等都由團隊成員自己商定,考察完畢后整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最后再進行團隊匯報,使學生能在更高的認知層面積累并豐富對于福建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認知;在寒暑假里,動員學生立足家鄉,挖掘自己家鄉的工藝美術項目,并幫助當地居民樹立保護與傳承民間工藝美術的觀念;大三階段時將相關的工藝美術師傅請進課堂,通過他們的現身說法向學生介紹工藝美術的相關內容,并配置下工地進行實操的環節,通過師傅的言傳身教,不但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接收大量鮮活的工藝美術資源信息,在收集工藝美術資源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同時也使學生課堂所學知識在設計實踐中得到運用,較為有效地推進了理論教學與實地實踐的融合;大四階段鼓勵學生進入福建一些陶瓷廠家、漆器生產廠家實習,并以企業導師與學校導師聯合的方式進行畢業設計的指導工作。在這些豐富多樣的授課形式的推動下,通過縱向及橫向比較發現,設計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改善。

結語

篇6

關鍵詞:旅游紀念品;設計開發;天水民間工藝;民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1-0287-01

一、旅游紀念品市場與內涵建設的整體趨勢

旅游紀念品就是將其地域特性的內涵特征通過旅游紀念品這一載體將其表象化,以物質的、夸張的、審美的方式向人們展現其地域風采,以其鮮明的文化品位和地域特色代表其內涵價值。國際間旅游業的日益發展,國內外人們旅游活動的盛行,給旅游紀念品的相應開發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

二、天水旅游紀念品設計拓展

(一)天水優秀的民間工藝美術資源

天水有文明中外的麥積山石窟文化、秦文化和三國文化,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從而衍生出了獨具特色的刺繡、竹雕、泥塑、木刻、雕漆、玉雕、剪紙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種類。挖掘民間工藝美術資源、發揮各旅游地區的特色是我們的主導思想。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品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具有取材之便利、技藝之精湛、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發揮其工藝特點,開發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濃厚的鄉土氣息的作品。如天水刺繡,早期為點綴裝飾之品,花紋為寫實性圖案。后又吸收了蘇、湘、蜀繡的繡法,結合天水當地的地方民情習俗,形成了巧拙相濟的格調。天水竹雕是將雕刻工藝高浮雕、低浮雕、圓雕、鏤空融為一體,其造型之獨特,品種之繁多,在國內外屬于罕見。具有很高的觀賞、文化、歷史、社會價值。因其樣式精美造型獨特而聞名遐邇。還有天水的泥塑、木刻、雕漆、玉雕、剪紙等一系列藝術珍品都充分反映了這一帶勞動人民的審美情操和民族意識,它們以獨特的方式蘊含著本民族的文化心理。

(二)天水旅游紀念品市場的現狀、困境

1、同質化嚴重,缺乏天水地域文化的特色。在很多旅游紀念品市場上,大多數商品缺乏獨特性和創新性,缺乏突出本地景色特點、文化特色。因為不能反映其地域文化特色,所以就使旅游者失去購買的興趣。

2、相關機構的扶持力度不夠,旅游商品的研發能力不夠。當下,旅游紀念品市場的開發還缺乏從市場、資金、服務等多個方面的政府機構指導和扶植。在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政府、相關機構和企業應當聯合起來,積極扶持及開展旅游商品的設計開發工作,大力促進天水的旅游業發展。

3、制作工藝水平較為低下。制作較為粗糙,質量較為低下。人工手制的民間手工藝品雖然不像機器批量生產的整齊劃一,但仍可制作出大量的精品。好的手工藝產品構思巧妙、制作精良,器物上滲透出手工藝者的獨特匠心,這些反而成為旅游者最心儀買走的紀念品。

4、旅游紀念品不太注重產品包裝,不太注重人性化的設計。旅游品的包裝設計十分重要,它不但起到保護產品的作用,也是體現了人文的關懷。應大力提倡使用綠色環保材料包裝產品,輕巧、美觀且牢固的包裝不但能夠保護產品,方便攜帶,還能增加紀念品的藝術美感,精美的包裝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視覺沖擊力,從而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

(三)天水旅游紀念品設計的發展方向

1、秉承其傳統,弘揚其地方文化。人類在旅游實踐中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旅游文化。文化要素要精心發現、選擇和提煉,把最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標志性符號轉化為產品開發的設計語言, 而不是簡單地拿文化現象來復制。尋找到順應新時代的載體,引進先進技術與生產方式,讓紀念品富含現代元素,應用新工藝與天水地區的傳統材料,或者新材料與天水傳統工藝來培育、開發高起點、高品位、鮮明個性的名牌旅游品,樹立各個地區旅游紀念品的新形象。天水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品位很高,等級優良,遺產價值非常突出。能帶動出大量的帶有強烈天水本土文化氣息的旅游紀念品。

2、敢于創新,提高工藝質量與品種類型。除具有天水地區民間特色的經典旅游紀念品外,還需要有不斷更新的時尚紀念品,通過對制作工藝、加工手段、材料及營銷模式的創新運用,時尚性的紀念品大力發展,使之與相對固定的經典紀念品相輔相成,構成多維的商品結構才會在市場上有競爭優勢和生命力。

3、加強經營管理,規范市場秩序如何讓天水地域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盡快形成成熟的產業,使其在旅游經濟的產業鏈條中占有一席之地,擁有自己的自主品牌,盡快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需要我們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各旅游景區經營的企業及更多的有識之士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河南;傳統工藝美術;現狀;改良;傳承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9-0168-02

前言

河南地處黃河流域,在這里誕生了豐富燦爛的中原文化,并且衍生了華夏民族的文化根基以及孕育的搖籃。河南省的工藝美術不但具備了代表性、多樣性、藝術性和淳樸性外,還滲透出強烈的民族傳統性和民族血脈性,其生命意義和傳承意義均十分重大和深遠。當今時代的經濟方式、價值取向和生活節奏等多個方面的發展都對河南省的傳統工藝美術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在這種沖擊下,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面臨著嚴峻的生存環境與艱難的命運抉擇。這些現實情況要求我們要冷靜、務實和科學地對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進行深入系統地思考和研究,進而尋求一條挽救的方向和渠道。提高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綜合實力和品牌效應,即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建設,還能夠喚醒人們對文化思想的“根基”回歸。

一、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現狀分析

1.協調性的問題。從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來看,很多歷史典故和歷史人物一旦被納入了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的創造范圍之內,創造者便將其加工成大眾普及性的藝術風格;也把工藝美術中的語言形式和所折射出的道理給予通俗化,外在的視覺效果和內在的敘述都能符合中原人民的審美標準和判斷標準。只有這些看似“淺層”的藝術定位,才能有效地維持著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同大眾之間的溝通和共鳴,同時也維持著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和生存土壤之間的內在協調性。近年來,河南省的有些傳統工藝美術種類將本來質樸的本性加工成追求時尚、批判犀利、高雅虛榮,成本費用不斷攀高,以至于這些傳統工藝美術種類帶有很多捉摸不透的“多義性”。例如河南淮陽的泥泥狗就出現了用傳統的工藝方法制作卡通造型的現象,從表面上看似乎使該傳統工藝呈現出一種多彩的效果,但事實上已經嚴重破壞了泥泥狗工藝中細膩的藝術刻畫和特有的情感抒發,最終掩蓋了“泥泥狗”本身的藝術濃縮。人民群眾看到這些傳統工藝美術形式,自然覺得它們已經遠離了原先印象中的藝術效果和藝術思想,也就不能很好地去接受和去認可,傳統工藝美術和人民群眾之間的協調性也就被破壞殆盡。

2.綜合性的問題。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流傳于民間,當時的很多工藝美術種類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吸收的。在唐宋之際,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已經具備了綜合性特征,即擁有日漸完整的工藝流程、藝術作品與圖文記載,進而涌現出許多優秀的工藝美術種類,例如朱仙鎮木版年畫、秦氏絹藝、方城石猴、淮陽泥泥狗、唐三彩和汴繡等。在當前振興傳統工藝美術的口號中,出現了很多帶有現代元素符號的傳統工藝美術作品,但其中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電子和機械的手段植入,因此很多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采用燈光考究的外在裝飾來點綴所謂的“綜合”。做為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其綜合特征要取決于其題材的選用、傳播區域和傳播對象的定位、藝術表現的技法和效果,最后是藝術內涵的施放與提升。那些表面運用現代技術的“綜合性”只會使受眾者產生游離之感,而根本上是在抹殺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的本質魅力。

3.題材性的問題。題材是傳統工藝美術的生存基礎,也是其存在成敗的關鍵。因此,一個符合時代和現實的題材也是救活一個傳統工藝美術種類的有效途徑。面對各種獎項、商業活動和經濟效益的誘惑,有些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把撈取商業和經濟價值做為追求目標。因此,這些傳統工藝美術種類在創作題材的選擇上對上不對下,爭經濟效益而不爭觀眾,倉促之中經常出現一些粗制濫造的“時髦”題材。這種現象只能導致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逐漸走向衰落和浮躁。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危機歸咎于經濟浪潮的沖擊和大眾欣賞注意力的轉移。我們應該認識到,在一定程度上是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自身在題材方面遠離了生活和普通大眾,有些題材不去考慮人們的接受水平和欣賞習慣,人們也就對這些傳統工藝美術產生了陌生感和排斥感。同時,有些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被披上了一些庸俗、銅臭和作秀的“外衣”。在經濟利益達到時,這個“外衣”也就失去了繼續存在的意義,那么這些傳統工藝美術也就成為了一種純粹的工具,其創作出的藝術作品不受重視也是在所難免。

4.人力資源的問題。從目前來看,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的從業者中,很多人還持有小農經濟意識,沒有完全解放思想,只注重繼承而忽略了開發,形成了品牌意識薄弱和市場意識差,進而造成了效益不好和市場萎縮的不利局面。

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的從業者中還缺少年青一代的關注,也就造成了后繼無人的現象。藝人隊伍在減少,以至于到了失傳的邊緣。即使有部分家族式的傳統工藝美術的后人在繼續從事著該行業,但大都只顧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勉強在支撐。上述這些現象都客觀地告訴我們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正在面臨著退化和消亡的危險,而其中人力資源的因素更是不能忽視。

二、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改良建議

1.政策體制的扶持。政策體制的扶持首先是觀念的創新,這要求除了對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本身進行研究外,還要加強宏觀政策的研究。我們要結合河南省的文化特性,規劃和制定出符合該省實際情況的政策課題,特別是要強化應用性的研究。對傳統工藝美術發展中的重點與難點要有一個長遠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進而為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提供體制上的扶持。其次,在政策扶持上還要廣泛深入生活,以便適時調整,使政策扶持的效果能夠日臻完善。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我們應將黨的十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精神思想做為振興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指導思想;同時還要抓住機遇,以創新為動力,以傳承為目標,力爭盡快構造出具有河南特色的傳統工藝美術產業體系。

2.文獻資料的整理。河南省對地方性的傳統工藝美術文獻歷來重視,不過從社會對傳統工藝美術的需要角度來看,其文獻資料的關注和利用的力度還較為薄弱,所以還應對傳統工藝美術的文獻加強采集、整理和利用。一是注重采集匯總。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資料大量存在,但很多是非正式的出版物,大都是流傳于民間的手抄本。這些資料需要我們對其進行收集和整理,并從中提煉出優秀的創作題材和工藝流程。二是加強存儲管理。河南省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過“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的編修工作,但時至今日還需要繼續加大編目、歸檔和存儲細節的處理,以免造成文獻資料的更大損失。三是實現文獻資料管理的數字化與網絡化。我們應盡快建立起相關的數據庫,使文獻資料具備數字網絡化技術,也讓文獻資料納入文化資源的共享狀態中,以便更好地使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擁有更現代的傳播途徑和更廣泛的運用價值。

3.市場意識的培養。強化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市場意識是時代對其發出的呼喚,更是傳統工藝美術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首先,強化市場意識對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來說是一種自主強化的表現。市場意識不但可以堅定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深入發展的信念,還可以活躍創作思維和開闊視野,進而主動地迎接市場經濟浪潮中的機遇和挑戰。其次,市場意識可以有助于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成功運作。每一個傳統工藝美術種類要想被承認和生存,就必須經得起消費市場、文化市場和娛樂市場的考驗。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只有選擇好定位,并把握市場的流行走向和迎合大眾的審美情趣,才能使傳統工藝美術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需要。最后,市場意識的注入有利于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培養專業人才。市場意識能夠使傳統工藝美術的藝人與從業者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豐富自身的創作思路和提高在當代經濟環境下的掌控能力,借此也確保了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有效延續,以及藝術形式的不斷完善和補充。

4.教育力度的增強。第一,以高校為主力軍,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傳遞的職能,執行傳統工藝美術走“素質教育”的時代道路。這種教育理念會給教育政策的制定方和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的支持和具體行為的指導。第二,學校應和社會建立緊密的聯系,使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的教育能夠得到真正的教學資源和豐富的技術土壤,從中還可以防止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的教育出現空洞的消極效果。第三,注重相關教材的建設。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相關的教材建設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要強調學術性的參考價值和技術依據。另外,要重視師資力量的搭配。學校既要鼓勵教師積極進行觀摩和實習,還要盡量邀請一些民間藝人進行現場示范和講解,從中來保障傳統工藝美術教學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結語

綜上所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若要振興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就必須用科學務實的思路和技術手段去改革,讓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取代暫時的停滯。河南省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其傳統工藝美術更是河南文化的顯著符號,更是中原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養料來源。我們應該利用當前中原經濟崛起的難得歷史機遇,使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產業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和呈現出更加絢麗的色彩。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和主動探索,使河南省傳統工藝美術的優秀遺產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得到發揚光大和得到充分的傳承。

參考文獻:

[1] 任文靈.河南民間傳統美術現狀調查及在教育中的傳承發展研究[J].河南科技:上半月,2008,(4):24-25.

[2] 汪振軍.中國文化產業創新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51-57.

[3] 張銳,谷建全.河南文化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17-220.

篇8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1-02-0147-03

As the link of Blessing Culture, analyzing the Cooperation Path of Creative Desig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Universities

LV Lin(The Arts and Design College, Xiamen, Fuzhou University,Xiamen 361024,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mutual and unique "Blessing Culture" in Fujian and Taiwan, combined with the exchanges practice of design educ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Universities, it analyzed the cooperation path of creative desig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Universities. It pointed out three ways. With the blessing elements of folk art in Fujian and Taiwa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develop the cross-straits University Design exchange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aiwan creative products which used blessing symbol to promote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By the us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build the sharing platform of cross-strait design educ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Blessing Culture".

Key words :fujian and taiwan universities;the cooperation of creative design;blessing culture

Internet :artdesign.org.cn

當前,國內各大院校正在積極探索工業設計教育改革發展之路,以應對新形勢下專業發展的新需求。以福建省為例,將傳統文化元素重新詮釋融入現代設計,發展地域文化特色創意產品;借助“海峽文化圈”的橋梁作用,做好閩臺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為閩臺工業設計教育創造更多合作的可能和空間,乃是福建工業設計教育發展的一大課題。高校文化環境是創意的土壤,借鑒臺灣的經驗并積極開展兩岸設計教育交流合作,以加強兩地高校設計教育資源優勢互補。“祈福文化”作為閩臺傳統文化共有的組成部分,既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又融合了閩臺地域文化特色。基于此,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工業設計教育結合的方法,促進以“祈福文化”為紐帶的閩臺高校文化創意合作。

一、閩臺地區共有的祈福文化

福建與臺灣有著根深蒂固的鄉土觀念、宗族觀念和民間信仰,蘊含著閩臺兩地人們相同的信仰和祈愿。如閩臺共同信奉的神祗祭拜:海神媽祖,護航救難;保生大帝,濟世救人;財神關帝,祈福求財等。閩臺豐富多樣的美術形態,具有地域特色的裝飾紋樣和色彩符號,傳遞著兩岸人們的共同愿望,在節慶時令、婚喪嫁娶、壽誕慶典等民俗文化活動中,體現出人們對生命繁衍、平安喜樂、團圓美滿的心愿,這些美好的祈求和愿望融入不同的美術形態和裝飾中。閩臺民間美術中祈福寓意的展現,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形式,有利于促進兩岸同胞之間的溯源和結緣。

二、閩臺高校設計教育的合作方式(以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交流實踐為案例)

近年來,圍繞閩臺設計教育交流合作的課題逐漸受到各界關注。臺灣高等工業設計教育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根植于臺灣本土工業商業的發展需求與資源,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構建了“政產學研一體化”的設計創新體制,在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方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福建省具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 能夠向臺灣設計產業提供更多素材和更為廣闊的市場。福州大學工藝美術學院在兩岸設計教育交流上進行了多種嘗試和實踐,歸納起來有三種方式:

(一)舉辦研修課程、選派交流生等方式加強設計學習互動

2014年4月,閩臺工藝美術研究生進修班結業儀式在學院隆重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學員進行了深度研究與探討,借助學院的學科優勢與學術環境,擴大兩岸工藝美術的合作與交流;2011年,學院選派學生赴臺灣東海大學交流學習1年,邁出了閩臺高校學生交流重要一步。學院通過舉辦相關領域研修課程、以校際交流交換的形式赴臺灣學習等方式,加強閩臺高校師生在文化創意領域的學習互動,進一步推進閩臺高校設計教育合作。

(二)舉辦閩臺高校文化創意會議、講座、論壇、工作坊等推動設計學術交流

學院與臺灣云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等承辦“2014國際數字技術與創意設計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設計科學與知識創新研討會”,探討數字技術與創意設計的學科發展和學術創新;與臺灣云林科技大學設計學(博士班)研究所等承辦“2014兩岸工藝美術暨設計學博士學術研討會”就傳統工藝美術傳承、文創聚落與創意城鄉發展、創新人才培養等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并在學院設立了博士實踐基地;學院定期邀請臺灣設計師和相關公司負責人為師生做相關講座,如臺灣設計名家、臺灣師范大學林盤聳教授和中國科技大學呂坤和博士做關于“國際設計競賽”和“閩臺藝術”學術講座。通過這些系列活動的舉辦,學院與臺灣相關學校建立合作關系,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兩岸教育交流品牌,增進了兩岸教育界間的情感融合。

(三)舉辦或參與閩臺高校師生創意設計展覽、競賽等促進兩岸設計教育成果交流

2013第六屆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的“兩岸高校設計展”上,6所臺灣高校與18所大陸高校共同展出海峽兩岸新生代的創意設計作品,學院設立的“人人都是設計師”互動平臺吸引了眾多“設計人”參與;學院聯合華僑大學、臺灣亞洲大學舉辦的“相逢若舊--2014兩岸三校畢業設計聯展”代表了兩岸學生的優秀水平,為設計學子的交流創造新的機會;學院組織學生參加主題為“創意設計?智造生活”的2014年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大賽,提升學生參與創意設計的熱情及能力,增進兩地創意設計人才交流。通過舉辦或組織參與設計展覽、競賽,搭建兩岸大學生文化交流、展示的平臺,為兩岸青年學生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梁,深化兩岸高校設計成果的相互交流。

三、基于“祈福文化”的閩臺高校創意設計合作新途徑思考

福建與臺灣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挖掘閩臺地區代表性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風俗民情,啟發學生富有民族特色的創新思維。“祈福文化”是閩臺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組成,受到民族文化深刻影響的同時又體現了特有的地域文化,結合工藝美術學院關于閩臺設計教育的交流實踐,進行了基于“祈福文化”的閩臺高校創意設計合作途徑的幾點思考:

(一)以閩臺民間美術中祈福元素為切入點,開展兩岸高校創意設計交流互動

閩臺地域文化內涵豐富且特色鮮明,兩地的民間美術形式相近又各顯紛呈,最典型的就是傳達祈福意愿的美術形態和裝飾,體現在蘊含吉祥寓意的民間工藝品類型多樣、制作相關工藝品的民營企業發達等優勢,這不但為閩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提供了豐富的本土文化背景和設計素材,也為學生創造了優質的社會實踐基地和就業機會。

在閩臺高校合作培養文化創意人才方面,可以在課程設置中增加閩臺吉祥文化考察與賞析、閩臺吉祥圖案應用設計、閩臺形象吉祥物等課程,增強學生對閩臺地域文化的關注和認識;鼓勵學生以閩臺“祈福文化”為題材進行畢業創作,如祈福寓意文字和形態的應用、民俗民風的重新演繹及詩詞典故與神話傳說中祈福寓意的移植等等,并積極與當地企業聯系;以“祈福文化”為主題開展兩岸高校師生互動的創新論壇、設計工作坊等,進行主旨明確的創意交流,讓學生把握富有民族吉祥韻味的現代設計定位;組建即時或長期的兩岸高校合作的師生設計團隊參加國際設計競賽、展覽,以“祈福文化”為契機發掘“中國文化符號”作為創意元素,加強閩臺地域文化資源的共享。借助閩臺民間美術為兩地高校文化創意設計合作創造的資源優勢,促進“以形態、色彩、材料、技術為創意點”的現代設計與“以文化和技藝為特征”的傳統工藝結合, 加深兩岸師生對地域文化的重新理解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

(二)借鑒臺灣文創產品融入祈福符號的經驗,促進兩岸發展創意設計產學合作

閩臺高校設計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要立足于當地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基礎,地區產業的發展和文化的提高反過來也依靠學校培養的高級設計人才和推廣力度。臺灣地區的文創產品極其注重“傳統與現代的創造性融合”,高校的設計教育也極為看重“傳統文化的移植和創新”,辦學過程中強調與企業聯系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實現共贏,祈福符號在文創產品設計開發中呈現多元化的、創意性的表達方式,并獲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饋和經濟利益。福建的文化創意產品多數從民間工藝品發展而來,雖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產品附加值較低,沒有自己的品牌,如閩侯縣城一帶的漆器產業,泉州德化的陶瓷產業等,這一現狀不僅是企業的問題, 也與福建省工業設計實力和設計教育的發展現狀有一定關系。

由此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閩臺高校設計教育合作交流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尤其反映在校企合作需求上,不僅是福建高校與本土企業合作,也可以是兩岸產學合作,即臺灣高校與福建企業合作,或是福建高校與臺灣企業合作,或是多層面多角度合作。例如廈門夏商文創與臺灣樹德科技大學合作進行文創商品商品開發,以創意角度展現兩岸菜市場生活之美,促進鼓浪嶼民生進化和社區再造,借助一系列兩岸文化產業交流的平臺,促使兩岸高校與兩地企業開展創新合作,發揮青年學子的創意力量。以傳統“祈福文化”在現代產品創意中的延伸和發展為契機,從臺灣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開發中尋找可資借鑒的資源,充分發揮兩岸青年學子“創意與設計”的力量,借助展覽、競賽的機會推出有益民生福祉的創意產品。

(三)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優勢,搭建以“祈福文化”為基礎的兩岸創意設計教育資源共享平臺

福建文化產業初級文化產品較多,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興文化產業規模和比重相對較小,普遍存在自主研發能力弱等問題。因此在高校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方面應關注前衛與傳統的碰撞,培養年輕一代在“循舊”的同時也要“加新”,運用高科技手段改造與提升傳統文化產業。

基于閩臺的地緣優勢,臺灣文創產業的成功經驗,探索共同建設以“祈福文化”為基礎的閩臺創意數據庫、資源信息庫,建立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一方面,借助資源平臺建立閩臺高校師生創意交流的長效機制,分享閩臺地域文化教學內容、設計案例,進行地域特色“祈福文化”的創新性兩岸設計合作等等,使兩岸高校無形的教育資源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鼓勵企業與高校開展創新性的溝通互動,發展福建的文化優勢,借助資源共享平臺讓兩岸青年學子充分發揮創造力,賦予老物件老技術更多新的生命,促進傳統民間工藝尤其是蘊含吉祥寓意的民間工藝品進行現代設計轉型。

四、結語

篇9

一、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研究背景

在我國的工藝美術和文化藝術領域之中,蒙古族的傳統工藝以其幽遠的發展歷史,精湛的工藝水平,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此外,蒙古族獨特的草原民族特性,熱情好客,吸引了內地的大量文化的愛好者的移民,對于蒙古族的手工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還有一些傳統的蒙古族工藝美術品的原材料產自內,歷年來,眾多的中國外學者進行了蒙古族的傳統工藝美術的相關研究,相繼編著了較多的有關蒙古族的傳統工藝美術研究方面的書籍和論文,這些研究以及文獻資料為蒙古族的傳統工藝美術研究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態信息,為研究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的特色

大量的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的創作目的是為了美化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以及居住環境,根據這一目的可以把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分為生活用品和生產用品兩大類,第一類生活用品類主要包括蒙古族的民族服飾和民族飾品以及各種擺設和生活用具,第二類生產用品主要包括草原民族從事生產活動如放牧以及運輸工程中的各類用具,這兩類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從這些種類可以看出,蒙古族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種類眾多,而且其工藝多出自于蒙古族的民間生產,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工藝水平高。另一方面,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的設計者往往也是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的使用者,這些工藝美術品經過歷史的沉淀帶有悠遠的歷史氣息,包含了蒙古族的民族智慧以及人民對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分類內涵

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的開放性,造就了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明清時期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特殊發展背景等等,使得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從原材料到工匠、生產規模以及生產工藝都具有較復雜的綜合特性,這些對于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的審美依據模糊化,文章現對于主要的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進行探究。

四、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研究

文章主要從傳統蒙古族服飾以及服飾刺繡藝術、蒙古族傳統的彩繪工藝以及蒙古族傳統用具工藝美術研究等方面進行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研究。

(一)傳統蒙古族服飾手工藝美術研究

蒙古族傳統的服飾手工藝是其傳統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其工藝獨具匠心,在指法以及持針的手法上都大有講究,服飾的手針工藝是蒙古族傳統服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用性以及美術價值。蒙古民族服飾除了御寒和護身等實用之外,每一處都體現了蒙古民族對于審美的追求,長期的歷史發展沉淀所形成的傳統服飾的顏色體系對于蒙古民族的民族崇尚有著直接的體現,例如藍色象征著蒙古族人民崇尚的長生天以及蒙古族的先輩,綠色則是蒙古族賴以生存的草原之色,紅色象征著或,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

1.鑲邊工藝蒙古族自其先輩開始就講究服飾的鑲邊藝術,作為蒙古族的傳統手工藝一直在不斷地發展以及完善之中,為蒙古族的民族服飾錦上添花,其根據蒙古族人民的年齡以及服飾的不同位置鑲邊的款式風格以及色彩上往往不同,通過色彩的運用以及樣式的改變來體現不同階段

2.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美術研究蒙古族的服飾刺繡藝術具有久遠的歷史,并且隨著蒙古族文化的發展進行著不斷地創新,追溯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蒙古族的先輩們就已經掌握了剪裁和縫制工藝,大約到了元代,蒙古族傳統的服飾手工藝技藝趨于成熟,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袍服和坎肩以及套褲等數十種蒙古族人民的服飾以及配飾。刺繡手法風格各異,體現了蒙古族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的特色,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的造型、色彩以及工藝和圖案都具有極高的美術價值和社會內涵。

(1)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色彩的美術研究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藍色、白色、紅色、金銀色以及綠色等,這與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色彩上蒙古族人民傾向于使用給人以輕松愉悅感覺得色彩,使用服飾的顏色為單調的草原環境增添豐富的色彩,另一方面,蒙古族的服飾往往色彩對比強烈,采用大膽的色彩對比,來增強服飾色彩的豐富程度,長此以往,蒙古族人民掌握了這種色彩對比的方法,配合具有民族特色的配飾將蒙古族的審美情趣以及情感世界鮮明的體現出來。

(2)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圖案的美術研究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圖案對于蒙古族大而正的平面剪裁服飾進行填補,將傳統蒙古族服飾中的大面積面料進行分割,使得服飾的內容更加調和,增添了流暢的節奏美感,將蒙古族的服飾結構的精美以及工藝的細致體現的淋漓盡致。圖案是以反映蒙古族生活以及美化生活為目的,帶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寄托著蒙古族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圖案具有極強的美術變現力,多以動物、花卉以及吉祥的文字等傳統紋樣為主,由于蒙古族傳統服飾的獨特性,刺繡圖案的美術美感是其他圖案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其色澤、空間以及質感造就的浮雕效果,將刺繡藝術的美術效果完美的體現出來。

(二)蒙古族傳統的彩繪工藝的美術研究

文章此處主要針對與蒙古族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具彩繪工藝為主進行研究,蒙古族的居住以蒙古包為主,一般家具規模不大,大型家具的彩繪主要于家具的正面以免被其他家具遮擋,小型家具一般要進行5個面的彩繪,根據家具的功能性,其彩繪的內容往往不同,蒙古貴族崇尚與龍、鳳、獅、以及虎,部分貴族的家具彩繪中含有文房四寶以及吉祥如意寓意的裝飾圖案。由于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藍色、白色、紅色、金銀色以及綠色等,蒙古族家具的傳統彩繪工藝多使用紅色、藍色、白色、金銀色以及綠色等,其中紅色占據絕大部分,在傳統的彩繪工藝中多運用色彩的強烈對比,顏色絢麗,但由于工匠的精巧布局其依舊具有很高的協調性。蒙古族的傳統家居彩繪工藝,配合其草原環境的藍天與白云,青草和九曲連環的河流溪水,將蒙古族的生活空間點綴的藝術氣息十足,蒙古族傳統的家居彩繪中因要求不同,運用或精美或粗獷的線條以及層次豐富的色彩對比提高了蒙古族傳統家具的美術價值。

(三)蒙古族傳統用具工藝美術研究

蒙古族由于其獨特的草原生活方式,需要配合生產活動進行頻繁的遷徙,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上附著的傳統的工藝的美術價值同樣對于蒙古族傳統工藝的美術研究存在有重要的意義。

1.鞍馬用具工藝蒙古族被稱作是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與馬有著不解之緣,蒙古族傳統的鞍馬用具在國際上的鞍馬用具領域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不是其他民族其他國家可以取代的,蒙古族傳統的鞍馬用具傳承了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數千年的鞍馬制作工藝和傳統文化,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工藝美術類別,蒙古族傳統的鞍馬用具是蒙古族男子身份地位的象征,蒙古族傳統的鞍馬用具種類很多,而且造型豐富多樣,裝飾品的工藝及其豐富,鞍馬用具包括馬鞍以及配套的輔助部件,其圖案多寓意吉祥如意等蒙古族人民對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2.氈廬用具工藝蒙古民族居住于蒙古包中,因為蒙古包的材料主要是氈毯并且蒙古包的頂棚形狀為穹廬形,所以一般將蒙古包又成為氈廬,這是蒙古民族所特有的居住環境,主要是為了配合草原生活的頻繁遷徙以及四季的氣候變化,氈廬便于拆卸以及安裝,蒙古包顏色以及本身的形狀都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發展中的傳統文化體現,色彩豐富,為草原民族的生活層次豐富的提供點綴。

3.飲食用具工藝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蒙古民族的傳統用具工藝的美術研究自然離不開對于蒙古族的飲食用具的研究,蒙古族的飲食用具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的粗獷豪放特性,雖然工藝不比農耕民族的工藝技術繁榮,但是極具民族特色,蒙古族人民由于需要進行頻繁的遷徙,其傳統的飲食用具要求使用不易破損的材質,一般為木材和皮革以及金屬等,例如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皮革制成的酒壺以及皮囊,使用動物的骨角做成的牛角杯和牛股筷子等,其造型、材質和裝飾都是游牧民族的傳統習俗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載體。

4.游樂器具工藝每個民族的游樂器具都帶有濃郁的民族氣息,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大型的節日慶典以及日常的婚喪嫁娶,蒙古族會舉行豐富多樣的游樂活動,這構成了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的亮麗風景線,筆者此處以蒙古傳統的男性競技項目———男兒三藝為例,這些競技項目特有的服飾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例如摔跤項目的服裝多風格粗獷,套褲上選擇的圖案多為寓意吉祥如意的圖案以及獅頭、虎頭等,賽馬相聚佩戴的云冠將蒙古男兒的英姿烘托得酣暢淋漓,蒙古族傳統的游樂用具在制作上工藝十分講究,配合舉辦的項目的需求來選擇色彩的搭配,同樣具有重要的美術研究的價值

五、結語

篇10

關鍵詞:務川仡佬族;儺面具;藝術特征;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J5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1

儺文化,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巫術文化,自西周后期產生、發展并傳播于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和西南地區。直至今天,在西南地區的貴州務川、道真等地一帶的民間,儺戲頗為流行。務川,是貴州省一個有名的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民間盛行儺戲表演。儺面具作為儺戲中不可缺少的道具,也在務川民間廣泛的制作和使用。可以說,它是務川仡佬族極具民族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也是務川仡佬族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雕刻儺面具的材料主要有香樟木和楊柳木兩種。雕刻出來的儺面具線條流暢、造型獨特、色彩鮮明、類目繁多。在粗獷樸實中透露出神秘、慈祥或猙獰的藝術效果。

儺面具造型較為原始,比起京劇等藝術臉譜,顯得更加樸實無華。但它是仡佬族原始的圖騰再現,具有驅災辟邪、除病滅災、鎮宅、求子、興旺,保平安等象征意義,可以作為務川仡佬民族的一種精神信仰和精神支柱。儺面具最早用于原始巫術祭祀,而今卻成為了同時具有宗教和民族兩種藝術特征的工藝品。完成了娛神到娛人的轉變。和漢族的許多地區的民間工藝品,如:剪紙、風箏、花燈等一樣,儺面具也反映了務川仡佬族人民的審美趣味。

一、務川仡佬族儺面具的制作流程

(一)選材

儺面具的材料主要有香樟木和楊柳木兩種,在選擇材料時主要是注意木料的干濕程度。一般而言,干木材和濕木材所使用的刀不一樣。為了保證面具雕刻成功,磨刀是關鍵。

(二)磨刀

在磨刀的時候,注意分辨材料的干濕,較干的木材需要采取平磨的方式,較濕的木材需要采取直磨的方式。

(三)選刀

根據作品類型進行選刀是關鍵。在雕刻面具時,先要判斷所雕刻的形狀,根據作品進行構思,不同的造型要使用不同的刀才能雕刻出來。

(四)構思

雕刻面具作品之前,先構思雕刻題材。不同題材應該有不同的雕刻風格。在下刀之前,應該先完成所有細節的構思,如:那些地方該雕刻;雕刻出來是什么樣子等,再進行雕刻。這是一個藝術創造的過程。

(五)雕刻

完成了選材、磨刀、選刀并考慮清楚所有細節之后,制作者就可以進行雕刻了。雕刻的過程細致繁瑣,并具有技巧性和藝術性。在制作者的巧妙雕工之下,面具展現出立體的五官和生動的表情。

(六)打磨、拋光

因為是木材質,雕刻好的面具初步具有了立體感,但比較粗糙。需要經過進一步的打磨,才能使其線條流暢、光滑均勻。

(七)上色、噴漆

在雕刻打磨工作完成以后,就要進行上色和噴漆。上色是考慮好面具的整體風格進行美觀的顏色搭配,然后用筆將不同顏色上到不同的部位去。噴漆是用噴槍進行,材料的不同干濕程度影響噴漆的效果,所以考慮噴漆的濃度比例是這個環節的關鍵問題。良好的色彩能增加面具的立體效果。

(八)開靈光

面具工藝制作全部完成以后,就要進行開靈光了。開靈光分為:上香、請神、求神三個步驟。開靈光之后,面具就具有了神力,可以驅邪避災、保佑平安。

二、務川仡佬族儺面具的藝術特征

(一)鮮明獨特的裝飾性

務川仡佬族儺面具,是一種極具神秘性與宗教色彩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其雕刻繪制由民間藝人完成。藝人在制作過程中,運用了陽刻、陰刻、鏤空雕刻等手法,使儺面具生動立體、凸顯角色性格,再加上鮮艷的色彩繪制,使面具形象更加鮮明且獨具特色。與其它面具不同,儺面具角色分為:山王、度官、土地、秦童、川主、判官、先鋒小姐、唐氏、二郎、小鬼、爺爺、和尚、娘娘、圣公、圣母、小三、太子、靈官等。每種角色都有一種程式化的雕刻繪制技法,使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各不相同,并體現出豐富多彩,形象性格鮮明的藝術特征。除外,儺面具色彩鮮亮,對比強烈,令其極具裝飾性效果。

(二)寫實與寫意相結合

務川仡佬族儺面具藝術,是一種民間雕刻藝術。其刀法簡潔,線條流暢,造型各異。其中的角色性格和性別分明,一眼就可以分辨出,哪個是神,哪個是鬼,哪個是男,哪個是女,哪個是和尚,哪個是道人,其角色五官刻畫方面寫實性十分突出。在突出寫實性的基礎上,仡佬族儺面具具有夸張、豐富的面部表情。比如:面具主要以五官的扭曲和變形來完成角色的兇猛、猙獰等性格特征的展示,以增加角色的生命力。這種手法使務川仡佬族儺面具在寫實的基礎上,又有寫意的雙重表現。如:仡佬族儺壇中傳說是“化身”的山王面具,“三分鬼怪七分神”、面目勇猛、造型夸張,體現其與妖魔鬼怪作斗爭的威猛形象,其造型就在以人物五官為原型的基礎上進行了夸張變形,被雕刻得十分寫意。綜上所述,仡佬族儺面具具有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藝術特征。

三、儺面具的旅游開發價值

儺面具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特色,造型別致,色彩鮮明。凝聚了仡佬族儺文化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精髓。隨著務川縣對外交流的擴大和旅游業的發展,儺文化以其獨特性和神秘性成為其旅游開發的重要項目。其中,儺面具的旅游開發價值也逐漸被大家所關注。

(一)作為旅游紀念品進行開發

務川仡佬族儺面具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的工藝美術品,具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它不僅小巧別致,色彩鮮艷,造型豐富,而且具有深厚的內涵,其間展示出務川仡佬族巫儺文化的藝術魅力。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務川仡佬族儺面具不但使一種宗教儀式道具,還成為了一種極具市場潛力的旅游紀念品,讓游客通過觀賞、購買、收藏儺面具,更深入的了解儺文化、儺藝術的魅力所在。不但拉動了旅游經濟的發展,還起到了文化溝通交流的作用。

(二)作為游游資源進行開發

務川仡佬族儺面具具有品種豐富、色彩鮮艷,獨具地方特色的特點。是一種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務川仡佬族儺面具展示了仡佬族人民的審美觀。在旅游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儺面具又被賦予了新一層的涵義——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

1.作為儺戲道具在舞臺上展示

儺面具本來就是儺戲中不可缺少的道具,不同人物形象通過不同面具和服裝區分。表演者通過戴面具的儺戲表演,給游客帶來視覺審美的沖擊力。作為儺戲道具,儺面具可以通過表演者的舞臺展示,供游客觀賞。

2.作為博物館展品進行展覽

儺面具的種類很多,有男有女、有鬼有神有怪、還有不同職業,不同身份如:山王天子、端槍童子、炳靈侯王、捉火郎君、二郎菩薩、秦童老官、鐵匠婆婆、漢朝將軍、喚狗二郎、鞠公、孽龍、毛包、山羊等70多種。這些面具展示著巫儺文化的原始樸拙的美。筆者認為,在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可開設儺文化博物館,展覽各種儺面具,讓游客通過游覽、觀賞、品鑒,感受到儺面具藝術的魅力。

(三)作為旅游宣傳品進行開發利用

在旅游業發展中,宣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宣傳、獨具特色的宣傳,是增加游客數量、拉動旅游經濟增長的重要環節,因此要發展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旅游業,就應該有一個吸引游客眼球的獨具特色的宣傳品。這個形象是從各地方的環境、地域、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中挖掘的,帶有很強的地方性特色。儺文化,作為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一大特色和亮點,作為旅游宣傳品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的價值。而儺面具,可以說是儺文化的一個標志性形象,它凝聚著儺文化的精髓,展示儺文化的宗教內涵和原始神秘的古樸之美。通過對儺面具的欣賞,游客能理解儺文化的許多內涵。因此,作為旅游開發的宣傳品,我們可以將儺面具運用到旅游形象宣傳當中。如:作為旅游廣告宣傳圖樣、作為旅游地形象標志、作為旅游景區門票裝飾圖樣等。

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務川仡佬族的儺文化資源成為了重點的旅游開發項目。儺面具也以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隨之被旅游業界人士所關注。今后仡佬民俗旅游的開發應立足于儺面具的藝術特點,深度挖掘其旅游開發價值,仡佬民俗旅游必將成為務川的旅游發展的重要引擎。

參考文獻:

[1]羅中昌,羅方.淺談仡佬族儺面具的象征意義[J].作家,2012,20.

[2]胡潔娜.仡佬族文化研究論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