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家長的感悟范文
時間:2023-12-04 18:00: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校合作家長的感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書信 家長溝通交流 家校合力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的發展,就是兩個‘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事實證明,家庭的影響對孩子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班主任,我越來越發現與家長聯系的重要性,并且深刻體會到只有家庭與學校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在與家長的交往中,有時會遇到一些不合作的家長,那時我就想,與其和他們費盡唇舌,還不如把這些時間花在教育學生身上,憑著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教育學生,在一段自認為很努力地工作之后,我發現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我身心疲憊。細細想來,家長之所以不合作與家長的能力不無關系。一些家長文化程度較低,教育理論與教育手段有限。要想形成家校的合力,就要帶動家長一起努力,因此教育學生的同時,我也在指點家長。
書信是人類表達情感最細膩的通信方式,是傳情達意、溝通情感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通過書信,人們傾聽來自心靈深處的聲音,引起共鳴,發人深省。于是我較多地選擇以書信的形式與家長溝通。在寫書信中,我記錄了很多感悟,表達了深深的期盼,家長閱讀后觸動很大。書信在老師、家長與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座穩定的溝通心靈的橋梁。
一、溝通心靈,潤物無聲
我經常有針對性地選擇事例給家長寫信,信中以懇切、平等、委婉的口吻,可以曉之以理,可以現身說法,可以用生動的故事感化他們,指導他們。這種無聲的交流,娓娓道來,心與心的溝通和傾訴,更容易為家長所接受。甚至多數情況是家長與學生一起閱讀,真正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低年級的孩子不愛看書,也不會看書。起初家長的幫助僅僅停留在反復叮嚀,對此我給家長寫了一封信,我從母親的角度敘述了引導女兒讀書的過程及方法。信中這樣寫道:“作為老師帶了幾輪學生發現孩子讀書有盲區,如孩子喜歡看科普書籍、歷史書籍、軍事書籍,女孩子則愛看情節性強的小說或散文。這就如同孩子吃飯挑食一樣,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我不主張學生愛看什么書就讓孩子看什么書,小學階段應培養孩子廣泛的閱讀興趣。遇到孩子不愛看的書,我們多加幫助。如孩子愛看的書會自覺拿起來看,那么枯燥的書,難于理解的書,而又對孩子有益的書,孩子不愛看怎么辦?我的方法是讀給孩子聽。天天堅持,孩子已經習慣我的安排,對于科普、歷史等方面的書籍不再排斥,漸漸地有了興趣,聽不明白的地方會主動發問。此外我也在讀書中受益,在給孩子的讀書的過程中中我不但糾正了自身的一些錯誤認識,而且填補了知識上的空白,越發覺得書中的營養豐盛,而自己所知有限,孩子真正的老師,一輩子的老師是書,所以孩子一定要親近它。”
信的發出產生了良好的效應。家長不僅重視閱讀問題,而且開始與孩子的親子閱讀,在與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家長開始掌握了一些方法,摸著了一些門道。他們進一步了解了孩子,孩子的注意力、理解力及讀書的興趣都在家長的關注之下。家長由原來的茫然變得目標明確,心存的疑惑也成為與老師交流的熱點。我依據家長的反饋制定教育策略,彼此建立了信任與依賴的關系。
二、將心比心,鞭策家長
作為母親的我與家長對話有著先天的優勢。站在母親的角度與家長交流,向家長傾訴,更能喚起家長內心對孩子的真愛。將心比心,怎能放棄孩子?怎能忽略孩子?
一次我要求家長將學生的作業本包皮,可是很多家長都不重視,讓我沒想到的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卻出現了諸多狀況。有的家長沒有按作業本的大小裁剪,封皮大出內容一圈;有的家長只裁剪了上下,右面多出許多;有的家長將封面的字倒裝,就讓孩子把作業拿來;還有的家長只裁好了封皮卻不裝訂,作業本在里面,孩子說家里沒有訂書機。由此可見,孩子難以養成良好的習慣與家長的不以為然的態度和懈怠的行為有很大關系。
于是,我寫了這樣一封信,其中一段寫道:女兒的老師很細致,方方面面要求嚴格。書角、作業本的角不能折,包書一律用牛皮紙,邊緣要與書本一樣齊。開始我也如同許多家長一樣雖然照做,但還是認為有些教條,可一個事件改變了我的想法。
一天,上一年級的女兒口算錯題多了幾道,我無法容忍她的粗心,將本子一卷扔向門口,嘴里說著:“不認真干脆不要學。”女兒哭著奔過去,撿起本子一邊將散開的書皮整理,一邊哀求我說:“媽媽求求你,你打我罵我都可以,就是再別摔我的本子了。”我的心為之一振,孩子居然有這樣的心。事情過去了,女兒整潔的習慣養成了。本子皮四周破了,她會要求我再包一次,到了期末孩子的本子依然完整。直到大點了她居然看不上我包的書皮,不是我包得不好,而是女兒更用心。不僅如此,女兒班的書寫、衛生、學習樣樣出色,她們整個年級是全校的示范年級。書皮的包法已成為學校的統一標準,就連中高年級學生書寫都用統一的藍黑墨水。所以作業從外到內都透著規矩、認真、嚴格,讓人感到的是美觀、舒服。
發出了我的真誠,收獲了家長的理解與感悟。一位家長信中回道:“一遍一遍讀著這封誠懇的來信,感動又汗顏。有人說家長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家長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的確,家長的言傳身教直接影響到孩子成長的質量。我想,我們都應該把教育孩子當成一生的事業去付出。老師這番真誠,懇切的語言讓我再次深感作為家長的責任和義務。”另一位家長寫道:“當家長的松懈而老師有所警覺并能夠及時指出,這樣才能是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同步。”
三、推心置腹,暢所欲言
我與家長的書信交流不僅僅是我唱主角,更多的是書信搭臺,家長唱戲。我在信中拋出問題,熱心的家長們在回信中暢所欲言,獻計獻策。一些高水平的家長在信中既表達了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闡述了科學的教育理論,又詳細介紹了一些自己的教育經驗教育方法。內容涉及面很廣。有關于心理方面的知識理論,有關于行為習慣培養的具體方法,更有關于學習的有效策略。這是一位家長在指導孩子寫話后寫下的片段:孩子的語言基本是平鋪直敘的,這時,家長需要讓文章中增添一點色彩,就是我們常說的優美詞匯。如孩子寫道:“今天,我在學校和同學打架了,媽媽很生氣,說:‘你怎么這么不聽話?’”這時,可以對孩子說:“如果你把媽媽生氣時的表情寫出來,那這句話就更好了。”家長不必急于馬上把好的詞匯告訴孩子,要先叫孩子自己想想,“你想想媽媽生氣時是什么樣子?”孩子想不出來,再繼續提醒細化到臉色、眼睛、眉毛、聲音等。有的孩子想象力有限,實在想不出來,家長可以現場演示一遍生氣時的表情,這時,相信孩子會冒出些諸如:“媽媽眉毛皺起來了,聲音變大了,媽媽用手指著我的鼻子罵我”等這樣的句子出來。家長這時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贊美,不管孩子說出的話夠不夠優美,只要和內容吻合,都要及時表揚他。“你真是個小作家”“哇,你這句話想得真好”“天哪,你居然想出來這么好的句子”這是我在龔權寫話時經常掛在嘴上的話,孩子一聽到表揚更加來勁了,往往會文思泉涌,給你很多驚喜。書信被我轉發給了其他家長,其他家長非常肯定這樣的做法,十分歡迎這樣的交流,因為在他們的眼中無疑又多了一些老師,可以學到更多的育兒經。這樣的書信無疑成了我的財富,從信中我也在貪婪地汲取著營養。
可見,在發展過程中,再不能把教育理解為單一的學校教育,應把教育理解為一個綜合的整體,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凡是對學生的發展能夠產生影響的,都是整體系統中的教育因素,其中家校合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我們與家長有合作的基礎,那就是雙方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任何家校溝通方式的進行,都是教師本著為孩子負責的態度做的,只有全身心地愛每一個孩子,并在各項活動中細心地觀察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選擇適宜的溝通形式,家校合作才能結出碩果。
參考文獻:
[1]羅偉娟.關于家校溝通內容和形式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篇2
關鍵詞:良好情境 多樣化閱讀 互動閱讀 心靈成長 品位提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1-0060-02
閱讀能夠調動起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推理能力,并最終促進他們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這是他們在學校學習中,乃至終身學習中所必需的核心能力。如何引導孩子走進閱讀的世界,讓閱讀成為他們的生活習慣,讓閱讀陪伴孩子茁壯成長,讓閱讀成為他們心靈成長的快樂源泉,這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關心的問題。本人結合教學工作和家庭教育里的一些做法談一談體會。
一、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
要讓孩子愛讀書,就要讓他愛上讀書的氣氛,營造一個自由、有趣的閱讀情境,學校的課室、孩子的居室、家中的書房、社區的圖書館等都是閱讀的好場所,甚至可以讓孩子把書帶到戶外樹蔭下閱讀。關鍵是如何營造與利用閱讀情境:我們可以看到藏書豐富、環境寬幽雅的閱覽室,大人小孩都喜歡;課室是學生呆得最多的地方,讓學生帶幾本自己喜歡的書放在課桌里,鼓勵課余翻閱;課室里還可設圖書角,存放學生適合閱讀的書,也能很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正如袁枚在《黃生借書說》里說“書非借不能讀也”,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圖書閱讀,互相借閱圖書,這可以促使他們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在家里,可以給孩子的居室配置簡易的書柜,書不求多,但須是孩子喜歡的,放置不求整潔,但求方便孩子隨時取閱。
二、建立互動的閱讀關系
我們許多家長或老師很習慣在孩子讀完一個故事或讀完一本書后,問孩子“從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這讓孩子常常為總結而挖空心思、苦惱萬分,讀書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孩子的閱讀就變得很被動。怎樣建立良好的互動閱讀關系呢?家長和教師要注意引導孩子與書展開對話,并通過努力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引導孩子選書、看書、讀書、思考、提問、討論。在教學中,筆者根據新《課標》所強調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教學設計中更多地關注學習者,例如學習《普羅米修斯》一課時,創設互動的和鼓勵性的閱讀活動,讓學生談談自己了解到的古希臘神話人物,讓人人能參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的火花閃現。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享受與啟迪,何愁學生不喜歡上閱讀課呢?
三、開發多樣化的閱讀形式
生活就是一本書,處處都有孩子閱讀的機會和內容,我們要善于引導,開發多樣化的閱讀形式,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使其養成健康、高尚的閱讀品味,讓他跟好書交上朋友,讓閱讀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屬于閱讀的范疇。在家里閱讀電視,在街上閱讀廣告牌,在汽車上孩子閱讀儀表,在醫院里閱讀儀器等。生活中的閱讀也是非常重要的閱讀。加德納認為:藝術家、詩人、科學家等所具有的獨特特征和能力,很有可能是建立在自然觀察者的基本智能基礎之上的。而孩子往往對大自然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充滿了好奇與探索的欲望。聾啞盲三重殘疾的海倫?凱勒最初的學習和心靈撫慰,更多的是來自于自家的花園, 她說:“對我來說,大自然季節變換的華麗場面是一部激動人心的永不休止的戲劇,它的情節從我手指尖上涌流而過。”所以,不要忽略了大自然這本書。許多家長也經常帶孩子到戶外游玩,但有些家長過多把成人的享受自覺不自覺地滲透給孩子,到了外面,只顧著游山玩水,或在郊野綠地上就將塑料布一鋪,然后開始打牌,看報紙,全然不理會孩子好奇的發問,錯失了很好的閱讀自然的機會。當孩子把生活與書本閱讀結合起來,互相補充、在思想上又有一番新體驗時,他們會更珍愛一切閱讀機會,也會更有意識地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閱讀領域和閱讀途徑。
四、培養高雅的閱讀品位
童年是培養閱讀興趣的關鍵時期,也是形成閱讀品位的重要時期。在為孩子們選擇書目的時候,不僅要注意為孩子提供適合其年齡的書,還要注意引導其閱讀有品位、有內涵的書。只有優秀的作品,才能培養出高尚的審美情趣,用經典作品把孩子的胃口吊得高高的,或許他們進入少年以后,才能夠主動抵制那些粗俗作品的侵擾。讓閱讀內容與思想層面與孩子一起變化,讓孩子感覺到閱讀是能給為生活帶來幫助的,孩子就會不斷地追求閱讀品位的提升。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征、個性需求選擇書,為小學低階段的孩子選擇的書應圖文并茂,字號大些,閱讀起來不至于太累或傷害視力,圖畫色彩豐富,生動活潑,容易誘發孩子閱讀的興趣;中高年級時,閱讀的書目內容應富有創造力和想象空間,能吸引孩子閱讀的注意力,例如探險類、童話類、科普類的書。筆者在給孩子購買或訂閱書報時,很在意書報的出版社,因為一家好的出版社應該是對讀者負責任的機構,在內容選編和印刷上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閱讀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即生長”,隨著孩子年齡漸長,不僅閱讀的內容變化,而且品位也應不斷提升。青春期,是孩子自我認識的飛躍期,需要從生理、心理等各個層面去認識自己,所以閱讀的面應更廣些,閱讀的思想內容應更深些。此外,同一年齡段的孩子,孩子的個性、興趣、智力發展各不相同,在推薦書目時要綜合考慮,才能更好地保護和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例如,面對六年級的學生,給感情較細膩、文字較敏感的學生推薦臺灣作家張曉風的散文;給較好動、耐性稍遜的男孩子推薦人物傳記一類的書,如《普京傳》、朗朗自傳《千里之行 我的故事》等。在筆者的孩子上初中時,筆者為她介紹《好玩心理學》一組書,讓孩子從另一層面去認識自己和他人。當孩子讀完其中的第一本書后,她充滿喜悅地告訴筆者:“媽媽,原來心理學這么有意思,長大后我想從事心理學研究這方面的工作。”之后,課余時間,她會主動找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看,遇到理論性較強的書時,她明白了,每一個知識領域,都有著極為寬廣的天地。她似乎滿懷疑惑又似乎頗有感悟地說:“怎么我越讀書越發現自己有很多東西不懂呢?越學習越覺得很多東西需要學習。”筆者認為,這正是閱讀給她的最好啟發,“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當孩子在閱讀的天地里找到方向,成為內心深處的需求后,孩子還會感到閱讀是苦嗎?
新加坡作家尤金說:“把閱讀這顆種子種在孩子們的心圃里,正好像為他們的人生栽一株永遠不凋不死的樹,這樹有個閃亮的名字,它就叫作快樂。這種源于心靈的快樂永恒而持久!”
篇3
親子閱讀,為孩子的快樂成長添翼
我們知道猶太民族熱愛閱讀,這個民族用智慧聚集財富,也用事實告訴人類――智慧來自于書籍。怎樣讓剛入學的孩子們也嘗到讀書的甜蜜?剛入學的孩子識字量少,有強烈的求知欲,但存在一定的閱讀障礙,在書目的選擇上,也偏重于圖畫書。為盡快讓孩子感受到讀書的樂趣,我想到了親子閱讀。中關村一小地處中關村科技區,家長具備較高知識素養和較強的家校合作意識。我在對孩子們的讀書狀況作了調研后,和家長們一起擬定了本年級親子閱讀必讀和選讀書目,并設計了“親子閱讀卡”,每讀完一本書,孩子來領一張“親子閱讀卡”,與父母一起填寫,并粘貼在班級展板上與大家分享。有了爸爸、媽媽的參與,小家伙們猶如多了一對翅膀,多了一位同行的伙伴。孩子們在家和父母讀,到校和小伙伴交流,他們滿懷喜悅地告訴我:“我讀一段,媽媽讀一段,我認識了好多字呢!”“爸爸特別忙,堅持和我一起讀書,感覺特別幸福!”爸爸、媽媽們也說:“在和孩子一起讀書的過程中,自己似乎回到了童年,和孩子一起靜靜地成長。”親子閱讀讓孩子們對書有了更多的依賴,對讀書有了更大的興趣,他們已不滿足自己的書柜,徜徉在樓道的書架前、校園的圖書館。一年下來,班里閱讀最快的孩子讀了16本文字書,最少的也讀了6本文字書,班級共計讀書428本,人均讀書9本。
“快樂鱘鱘”書屋,奠基海量閱讀
“快樂鱘鱘”是孩子們入校參加學校“森林運動會”時,我們共同確定的班級吉祥物,名字取自“堅強愛國的中華鱘”,喻意“探尋未來,尋求真知”。運動會結束后,“快樂鱘鱘”成為我和孩子心目中圣潔之靈,成為我和孩子們共同締造的班級名片。我們編寫了“鱘鱘之歌”,建立了“鱘鱘志愿者團隊”,開創了“鱘鱘習作專刊”,設置了“鱘鱘勛章”,開展了“鱘鱘之旅”,建立了“鱘鱘書屋”。在打造快樂“鱘鱘班級”完美名片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快樂鱘鱘”書屋,為孩子們海量閱讀奠定了基礎,也帶給孩子們巨大的改變。
“靜若處子,動若狡兔。”是我對每一個孩子的期待,有了一年級親子閱讀的基礎,孩子們的性情穩定了很多,言談思想相對超越同齡孩子。二年級了,我期望他們依然能夠堅持走在閱讀之路上,并在成長之路上走得快、走得穩。怎樣讓孩子迷戀于書,癡情于書呢?我想到家訪時看到的不同畫面:“大多熱衷于讀書的孩子,不論家庭居住面積的大小,都會放置一個書柜;而被動學習的孩子,家里舒適寬大卻鮮有書柜。”有形的物會刺激孩子的感官,書柜的設置,會讓孩子感覺到書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想通過班級書柜,讓孩子們感受到書也是我們班級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在熱心家長的幫助下建立了“快樂鱘鱘小書屋”,在班級有限的空間里,添置書柜,請每個孩子每個學期給小書屋捐贈三本文字書,經過教師挑選把關,形成班級流動的小書庫。孩子們自制借書卡,利用晨讀、午休、管理班時間借閱自己喜歡的圖書。在此基礎上,我和孩子們借助走廊外側墻壁,設計“快樂鱘鱘小書屋”文化墻,介紹推薦書目理由,寫讀書感悟。一年下來,“鱘鱘書屋”共計收納了圖書728本,家長、校圖書館看到班級濃厚的讀書氛圍,也紛紛給班級捐書。“快樂鱘鱘小書屋”給班級增添了更多的書墨氣息。在濃濃的書香氛圍中,孩子們相互影響,大家都在比誰看的書多,他們課余的時間更多流連于書柜前。爸爸媽媽們也感嘆孩子不再僅僅滿足于和大人一起讀書了,還常常興奮地向父母介紹自己新讀的書目。為了提高孩子的閱讀速度,每個月我都會根據孩子們讀書的數量及閱讀效果評比“讀書小狀元”,孩子們都以奪得“讀書小狀元”為榮。“快樂鱘鱘書屋”為孩子們在校閱讀提供了有力保障,他們讀書屋的書,購買感興趣的書,一學期下來,有的孩子已達到15本的閱讀量,人均讀書8本。平均每本書的字數都在5萬字左右,比一年級的讀書量增加了一倍。在班級濃濃的讀書氛圍中,孩子們的性情愈發穩定,交流愈發文明,學習中迸發的智慧更多了。
有了一定的積累,進入到二年級下學期,我帶領孩子進行深度、定向閱讀,我從性別、情感、趣味、益智四個角度選擇四本師生共讀書目:韓國的兒童勵志小說《媽媽不在的日子》,布老虎暢銷書楊鵬的《裝在口袋里的爸爸》,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彭軍的《你是我的妹》,鄭振鐸的《竹公主》,一個月一本,月末開讀書分享會,孩子們續寫結局,創編故事情節,為文字插圖,介紹該作家的其他作品……我和孩子們還一起設計“鱘鱘讀書卡”,書卡項目有“我喜歡的詞”“我喜歡的句”“我想說的話”“我來寫一句”鼓勵孩子邊讀書、邊積累、邊應用。師生共讀拓展了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孩子們以收集作者的全套著作為榮。
閱讀促進孩子表達,孩子們從寫一句話開始,到今天已經能寫下二三百字的小作品了。兩年來,全班共計寫作兩千多篇,出版了五期《快樂鱘鱘習作園》,收錄孩子們的作品264篇。每每讀著孩子們的作品,我如裹著一襲花香行走在百草園中,驚嘆于每一個花苞綻放的力量,我想這是閱讀的力量。我和孩子們還有一個小小的約定,將班級共讀書目中最受歡迎的書籍送到其他班級、年級,進行推廣閱讀。“快樂鱘鱘書屋”讓孩子們靜心修心、樂于表達。看著他們明事達理,我想說讀書可以提升一個班級的氣質。
篇4
南實作為“廣東省書香校園”,閱讀之樹“根深葉茂”,一批批閱讀骨干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在集團核心辦學理念引領以及廣大家長和社區居民的大力支持下,以閱讀點亮心燈,照亮童年,照亮未來。他們,都是南實“點燈人”。南實校園,星星點燈,群星閃爍;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年度點燈人”南頭小學張晶:推動語文課程重構
頒獎現場會上,張晶進行了20分鐘“課程化的‘整本書閱讀’案例”展示。“這是南實“整本書閱讀”項目的多年積淀,這是閱讀團隊多年來提高自己、輻射他人的果實。”獲獎之后,張晶高興地說。作為南實讀寫實驗“整本書閱讀”項目負責人,張晶推動學校書香校園建設,推動語文課程重構,將“整本書”以課程化的方式融入語文教學,使每學期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閱讀整本書成為語文教學的常態。
2004年,實驗團隊發現,以單篇文章構成的語文課程設置在校本化實施中還有一定的空間可以探索。于是,張晶在2009年申報課題,引領學校開啟“整本書閱讀課程化”實踐探索。“整本書閱讀”,是南實“提前讀寫實驗”中的特色項目之一,是指圍繞班級同讀的一整本書所進行的有目標、有計劃、有指導、有策略的課內閱讀。張晶帶領閱讀團隊通過不斷探索與梳理,形成了“導讀課、交流課、活動課、寫作課”共四種“整本書閱讀”課型,整理出“讀前推薦、讀中交流、讀后分享、拓展活動”整本書閱讀四段式教學結構,總結出“學單導讀、合作探究、網絡互動、讀寫結合”整本書交流課的教學范式,概括出探尋式、活動式、類比式等多種“整本書閱讀”的課程樣態。
張晶多次到山東、甘肅、寧夏、新疆、云南等地開展閱讀推廣及教師培訓活動,在寧夏固原偏遠的回族地區,在新疆喀什,在甘肅崆峒……通過QQ交流、遠程合作、現場講座,共享閱讀的快樂。她還參加香港衛視基金會的“守護天使青藏行”公益活動,在青海推廣兒童閱讀,并在藏區兩所小學支教、助教,指導義工推進兒童閱讀。她到南山區珠光小學、沙河小學、育才一小等多所學校執教與講座,并在區內講授“教師繼續教育”課程――《語文課程中的整本書閱讀》。她還為身邊的民辦學校華府小學創建閱讀環境,發起“書送未來,夢想啟航”捐書助學活動,共募集4271冊童書,為其建立圖書角,并策劃“用學生影響學生、以教師引領教師、讓學校推動學校”系列活動;招募學生閱讀推廣大使35人,深入到該校各個班級做閱讀分享活動。如今,她帶領團隊向縱深發展,鼓勵教師申報了六項小課題,深入研究不同文體的文本教學。
張晶只是南實閱讀點燈人的代表,閱讀團隊中還有很多各級各類教師骨干,正是他們把培養學生閱讀素養作為教育教學任務中一項重要指標,努力引領和推動閱讀,才有了南實閱讀的星光燦爛。
“年度書香校園”荔林小學:閱讀立校,培養核心素養
“此次被授予‘全國書香校園’稱號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南山實驗教育集團荔林小學校長陳春華領獎后表示,“荔林師生將在閱讀涵養生命的路上,進一步營造讀好書、好讀書的書香校園氛圍,讓閱讀成為習慣,讓書香彌漫校園。”
南實荔林小學,在集團核心辦學理念引領下,辦學之初,學校便確立了“閱讀立校”的發展戰略,致力于創建一所“愛閱讀,愛夢想”的書香校園,實現學校發展的“彎道超車”。學校圍繞“書馨溢校園,幸福滿人生”這一閱讀主旋律,有計劃、有目的、有指導性地開展全校性讀書活動,營造勤奮讀書、奮發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與博覽群書的好習慣,形成良好的讀書風尚。
荔林小學將“愛”和“閱讀”作為荔林基因,深深根植在師生身上。教育,從“愛”開始;教育改善,從“閱讀”開始。學校著力以“閱讀立校”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整合閱讀資源,到推薦分級書目,再到語文課程結構化,讓書香伴隨學生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尚德軒”里,“凝香亭”旁,“沁心閣”內,圖書館中,隨處可見閱讀的學生、教師與家長。
為了將書香校園建設落到實處,學校從四個維度推進:校園文化浸濡――立足校園,書香宜人;閱讀課程引領――立足課堂,書香育人;讀書節活動推進――立足師生,書香怡人;全方位評價體系――立足全體,書香勵人。同時,通過三個階段推進閱讀:第一階段(2015-2016):營造讀書氛圍,讓書香彌漫校園;第二階段(2015-2017):整合閱讀資源,讓書香浸潤學生生命;第三階段(2016-2018):完善閱讀體系,讓書香伴隨學生成長。
學生對閱讀的熱愛,由教師點燃和傳遞。荔林小學陳春華校長認為,教育關鍵在于教師,追尋教育的真義關鍵在于追尋教師的真義,而追尋教師的真義應從教師的閱讀入手。荔林小學始終強調教師的“高度”來源于“人生的認知+閱讀積累”。自2014年8月陳春華來到荔林小學后,以“荔林書會求真知,閱讀點亮心生活”為宗旨的教師讀書會就應運而生。從每月的一本自讀書籍,到每個學期的一本經典共讀,青年教師一直在享受著閱讀的快樂。從《給教師的建議》 《教育是慢的藝術》《第56號教室的奇跡》到《教學的勇氣》《保衛童年》《好教育好人生》,再到《孩子你慢慢來》《教育漫話》……“教師讀書會――荔林書會”,讓全體教師在自主閱讀、好書共讀、自由思辯的深入淺出中,將閱讀深植于內心,使閱讀成為自身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荔林小學教師的閱讀點燃下,校園師生的讀書熱情也傳遞給了家長。親子閱讀,是荔林小學書香校園建設中一抹絢爛的色彩。學校為每位家長配備了《書香荔林閱讀指導手冊》;請丁筱青、張文質、袁曉峰、敖德、程瑋、陳詩哥等著名童書推廣人,為家長進行親子閱讀培訓;“故事爸爸媽媽們”走進荔林課堂,分享閱讀技巧和感受,交流閱讀體驗;荔林小學的校外書友小隊,定期開展閱讀活動。學校提供親子閱讀的場所,校園圖書館同時向家長和學生開放,閱讀的愉悅洋溢著整個校園。
南實集團:以“整本書閱讀”為支點推動閱讀向縱深發展
“閱讀素質是綜合素養的核心素質”,南實人深明此理。據了解,南實“整本書閱讀課程”是集團“提前讀寫實驗”的特色項目之一。“整本書”,是相對于單篇課文而言的。以兒童文學為主的一本一本的書,內容包括兒童繪本、兒童哲學、兒童科學讀物、兒童小說等。“整本書閱讀”,是指通過與一整本一整本兒童文學文本的對話交流,引導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過程與活動。“課程化”是指將整本書納入語文課程中,與現有的語文教材有機整合,共同實現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
為什么要進行“整本書閱讀”?南實周美英等實驗教師是這樣詮釋的:整本書閱讀,可以培養學生與書的親近感,點燃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促進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養成,為學生打上良好的“精神底色”。同時,學生在閱讀各類文體的書籍中,會積累對應文體的閱讀方法,便于知識遷移,形成相應的閱讀能力,從而為學生走向社會后成為終身閱讀者打下良好的基礎。
將“整本書閱讀”引入小學語文課程,不僅是課程內容的拓展,同時也是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改變。因為整本書篇幅長,必然會改變傳統語文課的碎片式咀嚼;因為整本書執教的時間長,必然會督促教師對課程進行整體建構,對教學進行系統思考,而不會備一節課上一節課;因為整本書讀可以有多種交流方式與渠道,課堂上、網上、QQ、微信……有利于培養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的閱讀思維;因為整本書閱讀的時間不限于課堂上,閱讀課堂可以延伸到了家庭。因此,整本書閱讀的課堂,是以交流討論為主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學本課堂,也是家庭、學校的空間拓展課堂,它是以一個時段來思考的項目式學習課堂。
為了配合“整本書閱讀”,把學生領進五彩斑瀾的童書世界,南實構建了三大閱讀特色項目――“年級讀書會”“學生聊書吧”“教師閱讀沙龍”。同時,每周一升旗儀式上,有一周好書推薦,由教師或學生向全校師生推薦好書。平時,學生早上與中午一到校,都會安靜地讀書;班級獎勵學生用的獎品,是最受歡迎的童書。學生慢慢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小學六年下來,學生自選閱讀書籍多則千余本,少則三四百本。
“年級讀書會”,是年級師生共讀同一本童書的樂享會。首先,在教室進行師生共讀交流,開班級讀書會。隨后,全年級學生濟濟一堂,分別用課本劇、相聲、快板、音樂劇等形式演繹對整本書的理解與感悟。“學生聊書吧”,是受學生歡迎的“讀書講壇”和“讀書演臺”,已舉辦了100多期。每周四下午都有半小時在圖書館舉行。學生自主申報承辦,自主組織設計。學生分工合作,設計制作海報、設計制作座位票,并成立宣傳小組到各班推廣邀請聽眾。 “教師閱讀沙龍”,是通過教師閱讀分享、讀書思辨會、年級共讀、全校共讀、專家引領等多種形式,推動教師參與分享交流。學校語文教研活動,也經常以教師閱讀為切入點,以“問題引領――團隊同讀――團隊承辦”的方式,引導教師深入閱讀,從而成為學校教科研的主角。此外,南實還積極構建“家校讀書會”,開展校內外親子讀書活動。以班級為單位,利用晚上或周末、節假日時間開展閱讀交流系列活動,同時,定期讓家長走進校內課堂,并利用假期時間,不定期開展戶外親子讀書會。
臺灣作家王淑芬說得好:“一個人靜靜地讀與想,很好,但那是‘一條線’的閱讀。一群人在一起共讀與思考、討論,會是‘一個圓’的閱讀,可以透過他人雙眼,看到三百六十度、三維空間的不同思索。有思考的閱讀,才有意義,否則只是在腦中又塞進一本書的數據而已。沒有轉化為重要的思辨能量。”當今,兒童閱讀正在成為兒童學習的主軸。“教師,應該是兒童閱讀的點燈人,學校,理應是社會閱讀的點燈人”,這已經成為了南實人的共識。
篇5
論文摘要:學校要構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激勵、導向機制,建立較科學的師生發展評價體系,制定科學的評價方法,調動學生、教師、家長參與評價,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有效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綜合能力的持續發展。
評價是學校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健康發展的杠桿。要構建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激勵、導向機制,建立較為科學的師生發展評價體系及實施方案,實行科學的評價方式,就必須使學生個體和群體、教師、家長參與評價,使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教育合力。
一、學生評價、考試評價改革的具體做法
(一)通過綜合素養測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考試、檢測是評價教學效果和學情優劣的手段之一,科學合理的考試評價能對教學及學生起到反饋、調節和促進的作用。因此,我們充分發揮考試功能,使其真正有益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1.改革考試內容。過去的考試,常以期末一張試卷給學生下結論,例如語文基本分為基礎知識、閱讀和作文三大塊進行,數學基本分為計算、概念、應用題三大塊進行。這種僵化的考試模式和考試內容不僅難以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助長了教師教死書、學生死讀書的陋習。為了全面考評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我們嘗試改革傳統考試的內容結構,摒棄單憑一張試卷給學生做終結性評價的做法,從三個方面改革評價內容。
(1)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使學生體會學習成功的喜悅,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和特長。
(2)調整考試結構,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兩個維度進行測試,著重于基本能力的評價。
(3)重組項目構成。語文科分為聽、說、讀、寫四大部分、八個小項,數學科分為計算、概念、應用題、幾何形體四大部分、八個小項。分項考試能夠全面測評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與基本運用能力。
考試內容的改革使我們學校的考試局面呈現出一派新的氣象:試卷注重與生活的聯系,沒有標準答案,鼓勵學生自由想象,而且使考試內容向整體素質拓展。我校根據每個年級的數學、語文教材編寫了《綜合素養試卷》,每個學期末由學生、家長、教師一起對學生本學期應知應會內容和能力進行綜合評價。這樣的考評,不僅促使學生拓寬學習視野,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而且觸動教師不由自主地走上了改革之路。
2.豐富考試的形式。我校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不同特點,采用筆試、口試和實際操作等不同形式相互結合的考試辦法,科學地檢測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及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情況。看上去雖然只是形式上的改變,事實上卻凸現了新的評價觀念。
(1)多種形式相結合。諸如開卷和半開卷、同年級或跨年級學生互考、討論式測試和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式考試等多種形式相結合。宗旨是承認并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注重縱向比較,尤其是注重差生的差異過程評價。
(2)筆試與口試相結合。①改進筆試。試題形式分“單項測試”和“綜合測試”兩種,綜合測試每學期在期中與期末舉行兩次。它既注意雙基訓練,又突出能力考查。②增加口試。結合平時教學過程,語文科適當采用聽、說、讀等形式;數學科采用口算、說意義、答過程、講算理、提條件、補問題等方式。
(3)單項考試與綜合考試相結合。每學期除了兩次綜合考試外,平時則根據教材的要求與教學的實際需要,針對學生的各種能力與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單項考試。單項考試由執教老師合理調配、科學設置,使學生樂于參加,避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4)個別測試與集體測試相結合。對于那些成績偏差的學生,教師可以有目的、有選擇地先進行個別測試。個別測試的目的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先做診斷性測試及輔導,再讓他們參加集體測試。同一班級的學生參加測試的次數和要求可以不一樣。總之,盡量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課標所規定的要求。
(5)書面考試與動手操作相結合。素質教育強調知識應用、動手操作。這一要求不僅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也要體現在考試形式上,我們根據學科教材內容,合理安排操作測試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動手能力測試,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特別是自然、數學等學科都更多地采用動手操作測試。
(二)革新評價方法。
為了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鼓勵成功,我們既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愛護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激發每一個學生的上進心;又要承認學生發展的差異,考慮學生不同的起點,注意分析每一個學生的進步,設計出不同項目、不同程度的達成目標,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己的亮點。
1.我們不只重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以及讓學生家長參與評價。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尊、自信,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合作、共處、相互尊重理解、取長補短,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也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完善。
2.充分考慮課程的特點,不機械照搬一般評價方法或其他課程的評價方法,更不用老辦法來評價新課程,而是充分考慮學科課程改革的新思路,建立起新的適應課程改革的評價體系和制度。
(1)實施分項考試。
我們不僅根據各學科課程的特點,重組考評項目構成,讓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內,以不同的方式接受檢測,并分項分次記錄成績。例如,語文學科分為“筆試”、“綜合素養”、“實踐與操作”、“學習習慣與方法”、“平時成績”等項目。這些項目,均在平時相機進行。
(2)實行分級考試。
學校或班主任根據學生們每一學科的各項檢測成績予以綜合評估,所得的成績作為該生該學科的學業成績,確定等次后填入《學生成長報告單》內。
(3)開展二次評價。
開展二次評價的目的是通過鼓勵學生重新考試,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做雖然會加重教師負擔,但由于能夠使學生不斷獲得成功感,煥發積極性,提高教育質量,教師付出這份勞動也是值得的。經過二次測試,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超越,找回了自信。
(4)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改主觀評價為客觀評價。
綜合素養不僅包括知識與能力,而且包括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因此,我們開始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注意從多方面考查學生學習情況。
我校的學科綜合素養考查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的評價,時刻提醒學生自我檢測、反思,讓家長共同體驗孩子的成長歷程。評價的日常化,清晰全面地記錄了個體成長中的點點滴滴,體現了發展性課程評價記錄成長的功能。此外,我們還嘗試了以下方法。
①開放式評價。讓家長、社會參與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如口語交際、社會實踐等課程的考試;②多項評價形式。例如,學生可在朗讀、朗誦、背誦、寫字中自選一項至幾項,或者由學生自愿抽簽而決定項目,也可以由家長參與選擇,學生參加做評委;③展示學習成果。學生可自由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展示學習成果;④自由選擇展示自己認為最能代表本學期學習進步的成果。
(三)學生星級評定。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是千差萬別的。我們不否認學生當中肯定有未來的建筑師、設計師、作家……但更認定大多數將是默默無聞的勞動大眾。然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因此,只要學生比過去有進步,我們就應肯定“這一步、這一點”,肯定他們都是好樣的。我們為學生搭起了一個展示自我、互幫互學的舞臺,開展了綜合素質評價活動——星級學生評定。在這樣的活動中,評價已成為學生愉快的經歷和建立自信、張揚個性的舞臺。
1.星級學生評價。
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對學生的評價是教育評價的重要內容。無論是教育的宏觀評價還是微觀評價都與學生評價息息相關。
如何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采用個性化評價,促進其健康快樂的發展呢?我們嘗試了在學生中冠以“某某大王”、“某某之星”等頭銜,建立了不同級別的“五星級評價體系”。“五星級評價體系”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重視個體差異和潛力,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處于評價的主動地位,使每個學生個體在評價中發展,在發展中完善,在合作中體驗快樂,從而提高了生命的價值與質量。
2.“星級學生”評定過程。
“找尋自信,快樂成長,共同發展”是“星級學生評價”體系的要旨。在評價指標上,我們以學生的發展主流和潛能發揮為指向,以知識能力的提高為重點,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體現多樣性與多元性,盡量做到公正、公平、客觀、真實。我們采用星級評比的方法,將學生各個方面的興趣、愛好、特長等諸多方面的才能和才藝用20多個單項評價指標取代了“唯分數論英雄”的評價。其中五星級為最高級,從一星級開始申報。有三項以上突出表現的學生可申報“全面發展好少年”。為此,這項學生成長評價深獲學生和家長的好評。
(1)申報過程。
“星級學生”評定實行學生自我評價與各主體(同學、教師、家長等)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評價過程如下:
①在每學期末的前兩個月,每位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家長、老師的幫助下,填寫“申報表”。②班主任利用每學期末的前一個月,據學生的申報表組織班級內的評價活動。
(2)評價過程。
整個評價程序主要分為五個步驟:①積累評價材料。②自評與自我申報。③學生互評。④申報者展示才能與才藝。⑤教師綜合各方面的意見給出評價結論,并提出改進要求和努力方向。評價周期為每學期一次。
在內容上看,開始申報即進入評價過程。學生在學期末,即要對照“學生成長評價表”首先進行自我申報。在20多項“星級學生”中選擇自己在本學期里有進步的項目,使學生對自己有一個正面、積極向上的認識,這種選擇的過程培養了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為了申報成功,首先應廣泛收集能體現自己“實力”的證明材料,例如:優秀作業,各種比賽中獲得的獎狀等,繼而進入積極準備的演練階段。學生要考慮評估自己,去年申報了“一星級”,今年能否申報“二星級”?這樣選擇和準備的過程也變成了一種壓力和動力,例如:申報“背誦高手”、“演奏能手”、“識字大王”、“速算大王”、“英語交際家”等的學生在申報展示之前抓緊時間練習。
在自我申報、家長推薦的基礎上,通過小組互評、個人演講展示、師生提問、本人答辯等方式在全班民主評議。評價的權利在學生,評價的主體是學生。這樣的活動把孩子們潛能的天空照耀的星光燦爛。經過家長和學生自我的初評,學生的自我展示,同學和老師的現場評議,四種評價方式均通過則評選成功。期末頒發“星級綜合素質評價表”及獎狀。期末,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一張精美的評價卡,上面寫有:祝賀你在本學期被評為“××之星”,希望你再接再厲。此項關注學生發展、張揚學生個性的改革,不僅關注了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發現和發展了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了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3)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跟蹤學生學習過程。
二、教師評價、課堂評價的具體做法
以往教師評價存在諸多弊端:教師大多處于被動受檢查、被評判的地位,缺少參與的積極性;評價結果通常與獎勵掛鉤,很難真正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診斷評判和交流促進功能不足;忽視了人的情感因素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此,我們必須走出教師考核與評價中過于強調“約束”和“限制”的窠臼,將目標指向教師工作的改進與提高。為此,我們進行了教師評價體系改革,建立了以教師自評為主,學生、學校領導、同事和家長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教師評價體系,“自我認同”、“學生喜歡”、“領導信賴”、“同事佩服”、“家長滿意”成為我校教師評價的新標準。
我們認識到,教育在本質上也是一種服務,圍繞教育服務就必須關注教師的五個關鍵維度:自身——教育服務的實踐者,學生——教育服務的享受者,領導——教育服務的管理者,同行——教育服務的協作者、家長——教育服務的購買者。這種“五維”評價,增強了教育服務時代的教育評價的多元性和選擇性,將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定量精確評價和定性模糊評價互相結合,構建了全方位的動態性教師評價體系。
1.自我評價。
教師自我評價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教師角色的內化;二是有利于激發教師的內在動機;三是有利于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評價過程,增強主人翁意識和民主氣氛,同時也可以拓寬評價信息搜索渠道,提高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我們注意到,在教師評價中強調教師的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和自我認同非常重要。一方面,他能夠把評價過程變成教師自我展示的平臺,增強了其自我實現的需要,使評價成為激勵教師前進的工具。另一方面,自我評價有助于教師進行內省。
2.學生評價。
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優勢,我們主要采用的形式是問卷調查。
當然,小學生評價教師可能會不公正,所以我們倡導教師要以平和的心態面對,靜下心來好好反思自己在教育過程中的得與失,對照學生的要求改變自己不恰當的做法,把自己對學生的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態度表達出來。
3.領導評價。
領導參與教師評價,可以促進教師個人發展目標與學校發展目標的結合,激勵教師挖掘自身潛能,在不斷的自我超越中推動學校發展。
在評價過程中,我們主要是充分肯定教師的成績,引導教師分析和發現自己的不足,最后還要給教師以目標激勵和信息激勵,使教師產生一種被信任感,激發他們對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促使他們的教學行為持續地處于積極狀態。
4.同行評價。
教師互相評價的過程,應當體現在三個方面:①互相展示;②互相認同;③交流學習。
同事的鼓勵評價會讓教師感到對自身的尊重愛護,久而久之,其本人不僅會更加上進,而且會形成尊重和愛護別人的良好心態。例如:我們在每學期至少要舉行兩次教學過程的展示與互評。每位教師都要參與評價,包括評作業、評備課、評課堂教學、隨領導聽推門課等。在互評中,要求教師結合每個人的實際教育教學行為進行互評和自評。之后再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進行互相評議和交流。
5.家長評價。
作為學生的父親、母親或其他監護人等教育購買者,自然十分關心學生在學校的發展和所受教育的質量。沒有家長的滿意與認可,教師的價值就無法完全體現。將教師的工作置于家長的評價之中,既是檢測教師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了解工作實效、調整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的重要措施。家長參與教師評價,有助于促進教師反思的習慣形成和能力提高。
篇6
關鍵詞:班級活動 孝悌文化 社會活動
一、課題的提出
在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道德教育史上,張良曾因橋下為老叟拾鞋而得兵書,孔融曾讓梨而流芳千古,這些故事所蘊含的尊老愛幼、儉良謙讓的美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而今這些作為一個現代人最起碼最基本的文明要求,在當代某些“小皇帝”的身上淡化了,失落了。在獨生子女家庭里,常常出現孩子在家中說一不二,要什么有什么的情況,孩子很少有機會去體驗被拒絕的滋味,可謂是說不得、罵不得、碰不得、打不得。
在校園門外,我們眼前總不乏有爺爺、奶奶、媽媽、爸爸左手提書包,右手挎袋子,有些大人脖子上還掛個水壺什么的,而孩子則兩手空空,滿街亂跑,惹得大人們急追不舍,氣喘吁吁的滑稽鏡頭。
在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們習慣了被別人包圍著、溫暖著,而不懂得自己也要去關愛別人、溫暖別人。很多學生在語文課文本中,不理解為什么朱自清先生會對自己翻過月臺買橘子的父親報以如此深沉的眷戀,因為孩子們認為在他們的生活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想到這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怎能不涌起深深的悲哀呢?
我們的學生將是21世紀嶄新的一代,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21世紀高素質的人才首先要有仁愛之心。在家庭生活中,“仁愛”又以“孝悌”為根本,“孝悌”的本質其實是知根溯源、感恩圖報的思想,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形成一種濃濃的家庭親情氛圍,而這種家庭氛圍對一個人是否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對于社會來說,過去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一個人只有自我人格的完美,才可以管治家庭進而治理天下,這種人格的遞進關系是很有道理的。一個對生他養他的父母沒有孝悌之心又怎么會關愛他人?
綜上所述,我提出了對目前基礎教育階段中華傳統道德教育選擇傳統道德文化情境孝悌影響的實踐研究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是有所創新和發展的。
二、研究目標、內容與方法
(1)研究目標
①讓學生學會做孝敬長輩的現代人。注重培養人性的理智、高尚、高雅的人文精神。
②使孩子具有孝心,能夠理解父輩創業的艱辛,養育的辛苦。
③教育孩子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培養孩子對愛的需求,自尊的需要、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自我超越等,重視內在的、非功利色彩的精神、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追求。
(2)研究的內容
①學科知識、文化孝道的研究
②班級活動、文化孝悌的研究
③開展實踐活動體驗,“替父母做家務”活動等文化孝道的研究。
④社會活動文化孝道的研究。
(3)研究方法
本課題在研究中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我將培養學生孝親敬長的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工作之中,主要通過以下行動達到教育目的。
A.榜樣激勵:小學生具有模仿榜樣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調查研究、了解、學習成功人士以及教師、家長、同學等身邊的榜樣,懂得“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B.情境體驗: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課、班隊活動、心理健康課以及其他課外活動,創設情境讓學生懂得父母、長輩對他們的疼愛,懂得回報愛、理解父母對他們的愛,從而孝敬長輩、敬重老師。
C.行為訓練:根據中年級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在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中按照本課題研究內容的指標體系、分層次、有梯度地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行為訓練,為了使學生形成穩定的習慣、行為訓練反復進行,持之以恒,在訓練中調動學生、教師、家長三方因素,使三方密切合作,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
2、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用于了解教師、家長、學生對于孝親敬長的看法及行為習慣程度的前測。
3、經驗總結法:多年來,我在教育教學改革中一直都重視對學生的養成教育,不斷摸索養成教育的有效途徑與方法,我在本課題中將繼續本著邊學習、邊實踐,邊研究的思路,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和規律,爭取提練出精華,使這一課題得到認可和推廣。
三、實施導育的具體做法
(一)、組織班級活動,以美德激勵學生
班級是學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單位,而班主任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主導力量。孝敬父母教育活動是德育的一項基本內容,要求讓孩子做到對父母的“孝”與“敬”。班主任在孝敬父母的教育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抓準契機組織孩子積極地參與孝敬父母的活動。比如,創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回憶媽媽勞累的雙手、背影、眼神,說說媽媽為我所做的令我難忘的事,說說自己最想為爸爸媽媽做的事,說的話;良好的氛圍是一種催化劑,能很好地調動孩子孝敬父母的積極性。
還利用一周一次的隊活動時間開展孝敬父母道德啟蒙教育活動,如家務勞動比賽讓孩子了解父母工作后還須家務勞動的辛苦,培養其愛勞動、為父母分擔家務的情感,養成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的習慣,從中滲透孝敬父母的教育。還有機地利用各種節日開展活動,滲透孝敬父母教育。比如:三八節、母親節、父親節、父母的生日,利用這些節日開展孝敬父母教育系列活動:《我愛我的爸爸媽媽》征文比賽,《送給爸爸媽媽的禮物》比賽,我給爸爸洗洗腳,我為媽媽吹捶捶背等活動。這些活動都能很好地使孩子受到孝敬父母的教育,逐步形成孝敬父母的道德意識。
在班隊活動中開展“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活動,激起孩子對父母的愛和了解,而后再開展“作為兒女,我該作些什么”的活動 ,讓孩子知道了“該做什么”,接著指導學生“學著做、比著做、誰學得快、誰做得好”的活動,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行為能力。最后再開展“我為父母做了什么”的活動,讓孩子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以為父母分擔為豪。這樣,在孝敬父母的主題活動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認知情感與行為能力。
在活動的開展中,積極引導學生學習先進,相互比較,從意識上懂得孝敬父母的重要性,通過大量的活動讓學生在情感上親近父母,態度上尊重父母,從而落實到行為上孝敬父母,讓家長積極參與少先隊活動。相互對比影響,也使因對孩子溺愛而造成孩子專橫、放縱等各種不良習慣的父母對照他人,找出自己孩子身上的差距,從而糾正自己的家教毛病,并放心大膽地讓孩子按學校的要求去做,促進孩子的道德行為健康發展。
(二)誦讀孝悌經,以祖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熏陶學生
我讓學生誦讀孝悌經,開展傳統的孝文化教育,從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和代表的我國傳統文化中汲取孝文化所蘊涵的豐富知識,從而把握孝文化的真正內涵和實質。
1、先讓學生理解“孝”
什么是孝?《辭海》的注釋是:①古代的道德規范,儒家指養親、尊親;②指居喪,如守孝等;③指保育。這是孝最直接的含義。孝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范,也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傳統道德規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從道德范疇而言,以孝為核心思想的孝文化主要表現在養、敬、順、恒等四個方面:即養:贍養,即從物質上奉養和悉心照料;敬:尊敬,即從精神層次表現對長輩的敬重;順:順從,即在尊敬父母的基礎上不違背父母意志,使自己成為父母意志的執行者和體現者;恒:永恒,就是保持一顆永恒的孝心,使盡孝的能力不會窮盡空乏。
2、引領學生誦讀孝悌經
在每周周二的作業課上,我帶領學生學習《孝悌經》,并且要求學生將學懂的《孝悌經》熟記于心。一個學期下來,我們班級的所有學生都會流利地背《孝悌經》了。在之后的學習中,我還教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怎么向老師行禮,在老師發書時學生們應該起立、雙手接書、說謝謝,而且要保護好書、不能拿書當扇子使等等。回到家先與長輩打招呼,出門時要與長輩說再見等等。
我還讓學生誦讀《三字經》、《老子》、《弟子規》等。一段時間后,有家長告訴我,雖然孩子才10歲,背誦的這些東西還理解不深,但一些簡單的道理已經開始明白了。像原來如果家里買些好吃的,她認為爸爸媽媽都不喜歡吃,都自己先吃。可現在就知道應該先讓爸爸媽媽吃,然后自己再吃。
通過誦讀孝悌經,把傳統美德教育與文明禮貌教育結合起來,與孝敬父母、尊敬師友以及集體主義教育、遵紀守法的行為規范教育結合起來,有助于緩解人際沖突,改善交往環境,增進社會穩定。有助于克服人的消極心理狀態,促進健康的心理形成,振奮民族精神。
(三)精心選擇學科知識文化孝道的適當 “激情點”,以“親情”熏陶學生。
小學語文課本中,大多蘊含著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的豐富材料,如:愛國、尊師、敬老、勤儉、公而忘私等等。只是由于學生生活的感悟能力有欠缺,不易發現而已,做教師的只要在課堂教學中善于抓住每篇課文的“激情點”,善于將傳統美德教育滲透在課本之中,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減少正面的“大道理”說教,就能將傳統美德教育實施于潛移默化之中,從而培養起學生健全的人格。
如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作家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冰心奶奶的《荷葉母親》等,這些讀起來讓人蕩氣回腸的親情文章,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跡,在這種“親情”的熏陶中,相信孩子們很快就能學會感恩和報恩。
運用學科中的美德格言感化學生。語文教材中許多關于傳統美德的格言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格培養很有利的實據。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寬廣情懷和愛灑人間的社會風尚,使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充滿了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操,謙和好禮亦成為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
把握和運用好這個強有力的武器,對今天我們孩子孝道的道德意識的培養將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四、研究結果
1、通過傳統美德文化情境孝悌影響的實踐,孩子們對父母給的愛了解了,他們從意識上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在情感上更加親近了父母,在態度上更是尊重了父母,從而在行為上做到了孝敬父母。
2、班級通過傳統美德文化情境孝悌影響的實踐,學生學會了做孝敬長輩的現代人,具有了孝心,能夠理解父輩創業的艱辛,養育的辛苦。在校園門外,我看不到我班家長左手提書包,右手挎袋子,脖子上還掛個水壺什么的,而孩子則兩手空空,滿街亂跑,惹得大人們急追不舍,氣喘吁吁的滑稽鏡頭了。
3、再次家訪時,家長們對孩子們在家的表現贊不絕口。他們在調查問卷上紛紛夸自家孩子是“五星級寶貝”。
參考文獻:
1、《辭海》
2、儒家經典之一的《孝經》.
3、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東方世界?中國》,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版
4、鄧希泉、風笑天:《城市居民孝道態度與行為的代際比較》
篇7
關鍵詞:立德樹人;沙上文化;活動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23-062-2
我們認為“活動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要體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要幫助學生從其生活世界中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和內容,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并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任地、智慧而富有創意地生活。那么自然、社會、自我就成為“活動課程”目標與內容的基本來源,謀求自我、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培養自然性、社會性、自主性健全發展的人,就成為我校沙上文化“活動課程”開發的終極目的。
一、沙上文化“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建設
1.沙上文化“活動課程”的資源背景分析
(1)悠久的歷史傳承。
沙上文化是我校所在地的一種鄉土文化,作為扎根在江尾海頭吳文化的一脈,至今雖只有七八百年歷史,但沙上文化并不顯得單薄、簡陋,她蘊涵著沙上人的歷史和文化,風物和人情,凸現了沙上人特有的堅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吃苦耐勞的勤儉精神,崇教好學的進取精神,淳樸熱情的寬和精神。沙上文化這一鮮明的文化特質,為我校新形勢下“活動課程”開發,提供了鮮活的重要資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濃郁的人文情懷。
學校地處張家港市工業重鎮錦豐鎮,作為江蘇省著名的沿江制造業中心,轄區內現有各類企業1600多家,擁有世界500強沙鋼集團、浦項集團公司以及220多家飲(塑)料機械專業生產企業等,吸引了日韓、歐美、港臺等國家和地區90多家客商投資興業。在這些企業的成長過程中,涌現了一大批優秀企業家,可以說這些企業的奮斗史,也就是這些優秀企業家的創業史,更是一部自主創新、勇于開拓的發展史,是一本生動鮮活的“活動課程”活教材。
(3)厚重的文化積淀。
沙上地區文化積淀豐厚。以“沙上山歌”“老沙話”“哨口風箏”“元宵鑼鼓”“常陰沙號子”等為代表的民風民俗,被政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這塊土壤上,培養出了曹楚才、章申、薛永祺等院士;留存著大量沙上名賢的詩歌、散文、民間文學、碑文等;擁有很多當代文章卓著的作家、拼搏科技的英才、白手起家的商界精英、報效桑梓的華僑先進代表等。
(4)豐富的校外活動場所。
校園周邊具有類型多樣、功能不一,諸如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沙鋼廣場創業碑、文化中心、科技館、邊防檢查站、長江抗洪紀念碑、千畝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等一大批適合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場所。
2.“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建構
(1)“活動課程”中的管理主體結構。
一是學校教職工。這是“活動課程”實施時的核心層面。二是家長與各單位政工干部。這是“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緊密層面。通過政府有關部門牽頭,學校成立了由家長代表以及公安、司法、宣傳、教育、工商、企業、社區、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學校校外教育聯席會議機制,加強對青少年“活動課程”的統籌和協調,發揮他們在協調管理青少年“活動課程”上的職能。三是離退休教師和熱心教育事業的社會賢達。這是“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層面。他們心系校園,關注和支持學校的發展,共同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四是學校各年級班團干部。這是“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補充層面。因為班團干部對于良好班風和學風,良好行為習慣和價值觀的形成,起到引導和導向的作用。
(2)“活動課程”的資源開發、利用與達成目標。
通過“活動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來傳承和弘揚家鄉的優秀歷史文化,挖掘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優秀品質,激發學生的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同時,有效開展學生的生存能力教育、感恩的教育、禮儀的教育、合作精神的教育、磨礪意志的教育、動手能力的教育、環保意識的教育、安全防護的教育、社會公德的教育等,切實提升學生的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活動課程”實施的時間安排。
“活動課程”的實施,以校內與校外相結合是比較符合當下各級各類學校實際的。就我校實際情況來說,我校的“活動課程”實施以雙休日、節假日為主。主要基于以下考慮:
一是,隨著教學改革與課程改革的推進,眼下一個學期一般在二十二周左右,而雙休日、法定節假日就達50多天,相當于十周的教學時間。這么長的閑暇時間,很多學生無所適從,無目的性地玩耍,如果教育缺失,很多問題就會出現。因此“活動課程”的實施正可以彌補這一缺陷,這樣能基本形成學生在校期間,以“學科課程”學習為主,學生在節假日期間,以“活動課程”的實施為主”的時空和責任格局。
二是,在生源結構上,我校新市民子女的占比超過了40%,其中父母均從事勞動密集型企業工作的占絕大多數。此外,雙休日不到半數父母(或一方)能在家陪伴孩子。學生的雙休日(節假日)生活,經常處于無序、自發、失控狀態,加上社會不良因素的增多,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嚴重影響。
所以從以上兩點來看,“活動課程”有著實施的自覺性和現實的必要性。
(4)“活動課程”的考核評價機制。
在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時,從多個緯度加以衡量,涵蓋知、情、意、行多個層面,重點評價學生在活動中的誠實守信、文明習慣、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心理素質、團隊協作、進取精神等。
此外將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作為最終評選各類先進個人的依據,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沙上文化“活動課程”的有效實踐
1.以課題為形式的“活動課程”極大地提升了課程的質量
通過系統挖掘、設計、開發,目前學校依托沙上文化開發出的
以課題為形式的“活動課程”主要有:“苜蓿的特征與深加工技術”、“螃蜞豆腐的制作”、“沙上水文與水利工程”、“走進童年的森林――有趣的沙上童謠”、“知微見著話智慧――沙上諺語探源”、“粽香端午話蘆葦”、“沙上傳統小吃與文化溯源”、“沙上民間手工工藝”、“沙上曲藝與傳承”等三十余個。
這種以課題為形式的“活動課程”,從學生角度來說,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發展,凸顯學生活動的主體性,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張揚學生的個性,提升學生的思維和精神品質,促進學生團隊精神的養成。從教師角度來說,可以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增強教師的合作意識,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
2.以實踐體驗為特點的“活動課程”彰顯了課程的特色和魅力
“參加這次調查活動,雖然很辛苦很累,但讓我見識了許多沙上特有的橋梁、水閘,了解了這些橋梁、水閘背后的故事,豐富了自己的學識。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那些有保留價值的古老的水利設施,政府應該盡快登記造冊并保護起來啊。”這是學校“沙上水文與水利工程”課題組的王含玉同學日記中寫的一段話。顯然,在課堂里學習的學生是產生不出這樣的想法,也寫不出這樣有責任感的話語的。“沙上水文與水利工程”課題組活動的開展也讓學生對長江流域的水文、氣候有了更直觀深入的了解,對勤勞智慧的沙上居民與水旱災害斗爭的歷史和不屈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切身的感悟。
諸如此類看似“無用”的“活動課程”,可能與教材無關,與考試無關,與成績無關,是一些“沒用”的教育――但卻都是學生喜歡的、樂此不疲的、好玩的課程;而可能就是這樣的課程決定了學生的人生志向和夢想,激發出潛能和智慧,讓學生獲得幸福人生。
三、沙上文化“活動課程”的顯性效果
1.“活動課程”管理主體由以教師為主向多元轉化,加強了教育的合力
管理主體的多元化改變了以往學校“活動課程”的開展主要依靠學校教師單方面力量來進行的局面,較好地解決了在教育學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尤其在外來人員子女逐年增加的情況下,這種多主體模式的優越性和實際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不僅增強了教育的合力,也改變了一些雙職工家庭,節假日、雙休日對孩子沒法管理只能放任自流的煩惱。
2.“活動課程”的內容由學科性質真正向社會生活轉化,豐富了教育的內涵
“活動課程”的內容超越了課本的范疇,是全方位的、立體化的,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的特點。沙上的港橋水韻、集鎮風姿、民風民俗、教育文藝、革命風云、企業名流以及詩歌散文、民間文學、碑文書法、繪畫篆刻等等,為我們開展“活動課程”,提供了生動、富有說服力的鮮活資料,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活動課程”教育內容,使學校在“聽、說、讀、寫、行、動”立體式活動的開展中,更具情境性、真實性、實踐性、實效性。
3.“活動課程”的方法由說教型向體驗型轉化,完善了教育的機制
由于“活動課程”實現了書本向生活延伸,學校向社會延伸、理論向實踐延伸,強化學生全員參與,落實主體體驗,所以學生參與主動,積極性高漲,效果明顯。蔬菜基地的勞動、法庭的旁聽、營業員生活體驗等等都讓學生深受感動,讓他們無法平靜,不僅增強了愛國愛家鄉的熱情,更提升了學習的內驅力。
4.“活動課程”的途徑由單一型向多樣型轉化,增強了教育的引力
“活動課程”實現了由單一、靜態、平面教育為主轉變為多樣、動態、立體的教育,更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更加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改變了單一的灌輸型為滲透型,“活動課程”更趣個性化、民主化、多樣化、綜合化,真正起到了“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篇8
孝女、賢妻、良母、是著名作家畢淑敏作為一個女性的家庭角色。她做過多年的兒科、婦產科醫生,同時她也是女兒,母親妻子,她寫作的視角,流露的情感,也有著深厚的女性關懷的意味。
敘談中,看到的是一個本色畢淑敏和她那可敬可親可學的母親,原來畢淑敏不是在用筆書寫自己,而是在用心說話,用生命用愛詮釋著人生的成長密碼。
早年的“幸福記憶”被喚醒
有一年,畢淑敏自敦煌歸來,興奮地同母親談起戈壁的黃沙祁連的雪峰。一直安靜聽她“喋喋不休”的母親,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才3個月大的時候,我就懷抱著你,走過西域黃沙迷漫的古道。
畢淑敏大吃一驚,從未聽媽媽講過這段往事,母親笑了笑,說:“你生在新疆長在北京。難道你是飛來的不成?當年也沒有火車可坐,從星星峽經柳園到蘭州,我每天抱著你,天不亮就爬上裝貨卡車的大廂板,在戈壁灘上顛呀顛,半夜才到有人煙的地方。你臟得像個泥巴娃娃,幾盆水也洗不出本色……”母親講著講著,眼圈兒不覺得泛紅了。
靜靜地傾聽母親的描述,畢淑敏這才知道自己在幼年時曾帶給母親那樣的艱難,才知道發生在當年的感動源遠流長。她無法想像當年母親是如何抱著自己一路顛簸一路風塵地來到北京的。
畢淑敏突然意識到,在自己和最親近的母親之間,潛伏著無數盲點。畢淑敏說:“我們從小到大最詳盡的檔案,我們失敗與成功每一次的記錄都貯存在母親寧靜的眼中。她是世界上第一個認識我們的人。我們何時長第一顆牙?我們何時說第一句話?我們何時跌倒了不再哭泣?我們何時驕傲地昂起了頭顱?往事像長久不曾加洗的舊底片,雖然暗淡卻清晰地存放在母親的腦海中。
從此畢淑敏愛聽母親講起那過去的事情。“我們像一本沒有結尾的書,每一個符號都是母親用血書寫。”她說,給母親一個機會,讓她重溫創造的喜悅,給自己一個機會,讓我深刻洞察塵封的記憶。
晚年的母親盡管白發滿頭,但頭腦清醒,也很健談,講起過去的事情如數家珍。看著慈祥的母親,聽著她講“那過去的事情”,畢淑敏的心一次一次被打動著。母親曾對畢淑敏講,當年懷上女兒的時候,自己完全吃不下尋常的食品,聞什么都吐。體重銳減,醫生說再不補充營養。大人孩子都有危險,可是,她的父親要率領騎兵到遠方,于是他把照顧母親的擔子交給一個名叫“小胖子”的警衛員。母親曾多次向女兒叨嘮沒有那個老兵,這個世界上可能就沒有我和你了。
原來,母親當時惟一有食欲的是野鴿子湯。為此,小胖子變著法兒打野鴿子,烹飪好后給她喝。母親說起:“懷你10月,我只吃了不到10斤的大米和一點野菜。剩下的營養全靠野鴿子湯支撐。”畢淑敏一追問,才知當年母親吃了數千只野鴿子,便憤憤地說:“你也太能吃了,要是綠色組織知道了,會抗議你沒完。母親有些不服氣,糾正說:“不是我能吃,是你能吃。一旦生下你,我就再也不吃野鴿子了。”這時,畢淑敏憐憫起那些野鴿子來,“不管怎么說,這數字也大得可怕,承受不起”。這成了她心底里的“大罪孽”了,一直耿耿于懷。
畢淑敏出生后,“母親抱著我,住在古老的俄式木屋。夜里我愛哭,母親就徹夜抱著我。母親膽小,不敢點燈,就在漆黑的夜里,守我到天明”。母親無數次的講述歷史之后,畢淑敏對母親說,咱們回一趟新疆吧?去看那木房子和野鴿子。
到1997年夏,畢淑敏和母親回歸新疆之旅終于成行。然而,她的出生地伊寧發生了太大的變化,“從母親茫然的眼神里,我發現她記憶中的伊寧,彷佛是另外一個星球上的地方,同這方土地不搭界”。畢淑敏看到母親低聲自語,憤憤不平,似乎要同歷史討說法。這時,畢淑敏決定放棄尋找,安慰母親說:“不是您記性不好,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
小時候畢淑敏愛聽母親講有關《林海雪原》和《王若飛在獄中》等故事。畢淑敏的學習生涯是自北京市前進小學開始的。讀小學的她學習非常認真刻苦,成績一直非常棒,在班上成績常常是第一。小學6年她保持了連續6年的“三好學生”稱號,并擔任班里的班主席和學校大隊長的職務。妹妹記得,姐姐回家做完自己的作業后,還經濟負責檢查和輔導她和弟弟的功課,督促他們的學習。母親為女兒學習優秀懂事乖巧而打心眼里自豪。
那時,老師和家長都對她抱著很大的希望,媽媽希望我做女科學家老師說我適合當記者。而我最想做的是爬電線桿子的女通訊兵,覺得在電線桿子上上上下下很神氣。
如今,母親老了,牙也掉了好幾顆身子也有些傴僂了。但是,畢淑敏看到母親還是那么樂觀,心態還好夢想還在,十分愉悅。在女兒看來,母親的的故事半是講給子女聽半是自言自語,她定在回味自己無悔的一生,然后走好自己以后幸福的路程。隨著母親的講述,畢淑敏早年的記憶被喚醒,開始清晰起來,溫馨的感覺油然而生……
生活的咸淡里體味無價的幸福
畢淑敏盡管出生在新疆伊寧,但籍貫是山東文登。她沒有在山東生活過只是小時候隨父母回老家探親時待過短暫的幾天。前些年,畢淑敏利用自己在山東講學的機會,特地提出去一趟文登。到了老家的村口,只見幾個蔥農正忙著把新挖出土的大蔥進行清洗打捆,滿目蔥綠,春意盎然。畢淑敏走了過去,蔥農一聽說是北京來的大作家,匆匆放下手中的活,圍著她攀談起來。畢淑敏向他們了解了―下大蔥的種植特點與銷售行情,并自己掏錢買了一把大蔥。蔥農說什么也不要錢,畢淑敏卻堅持付費,蔥農最后捱不過畢淑敏,還是象征性地收了費。
到了老家門口,畢淑敏看到一口機井,這是母親故事的井。她想到這家鄉的水定是母親的最愛。就用隨身攜帶的礦泉水瓶子灌了滿滿一瓶家鄉的水。她試著喝了一口,清清涼涼,頓覺心曠神怡,疲勞盡散。她巴不得把家鄉清新的空氣也打包帶回北京給母親,可惜這是做不到的。
“月是故鄉明,水是家鄉甜。”回到北京,母親看到女兒自文登帶來的大蔥與井水,有些激動。大蔥飄出的香味讓母親回味著兒時的生活,純凈透徹而甘甜可口的井水讓老人不禁憶及老家的人與事,割舍不斷的對故里的依戀。
這些年來畢淑敏寫過的數百萬字作品中,然而有關父母的文字并不很多。“不是不想寫,而是因為特別尊崇他們,我的力量還不足以更深刻地理解他們以及他們那一代人,包括他們生活的環境和經歷的年代。這不是一種個人的謙遜而是一種對長輩的敬畏!
好吃的是餃子。有一年,母親親手做好一盒餃子托人從石家莊帶到身在北京的畢淑敏那里。那人叫畢淑敏馬上嘗嘗,因為畢媽媽曾一會怕成了,一會怕淡了,念叨不停,畢淑敏就吃了一口,但“什么滋味都沒嘗出來只覺得喉嚨口很熱,像
有塊炭卡在那里,其他感覺都抵不過那熱……”畢淑敏吃在嘴里,感動在心底。
包裹著溫情的餃子,像根心弦,無意間觸及撩撥出的是
曲悠長的旋律。畢淑敏記得,早年受生活條件限制,吃餃子只能捱到年節。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地包上一頓餃子,就成了全家人的節日。她記得小時候媽媽和完面后,會把面團搓成長條,然后揪成一個個小面團,放在撒了薄面的面板上,自己用小手搶著要搟餃子皮……一家其樂融融的情景歷歷在目。包餃子自然是母親的拿手絕活。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餃子自然不再是稀罕食物了。然而,母親依日在一些年節包餃子給子女送餃子,原來在母親的眼里――餃子象征意味極濃,圓滿、團圓和睦和諧、臺家歡樂。那一個個精巧的餃子里浸滿濃濃的母愛,浸滿濃濃的親情。品嘗著鮮美的餃子,畢淑敏儼然看到母親爬滿皺紋的額頭和那稀疏的白發,淚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轉。
畢淑敏連連說,味道很好,不成也不淡。來者聽后,很高興地表示要告訴畢媽媽“您女兒很喜歡吃您包的餃子”。畢淑敏卻匆忙地拒絕了,因為如果說好,母親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這件事情,那她太辛苦了。并一再囑咐他要說“餃子從石家莊帶到這兒,路太遠,都餿了,沒法吃了”。
畢淑敏可以想像得出,母親是“在凄清的絕早,個人披衣起身,孤零零地搟皮,孤零零地包……一次只能搟幾張皮,多了個人也包不來,就皴了。媽媽是極講究餃子的質量的這許多餃子她一定包了許久許久……也許她會先拿小鍋,煮幾個,嘗嘗……她總說我的口味比她重,一定是自己覺得成淡適中了,又加上一把鹽……過后想想又怕成了,心中不安……”為了不讓母親再這樣起早摸黑孤零零地辛苦為她做餃子,也不想母親心中再被那個考慮是太成還是太淡的不安所折磨,她就只好撒一個小小的謊了。
在父母最后的時光里感悟“幸福”
在畢淑敏當醫生的歲月,她碰到過很多次死亡,面對許多生命的突然消失,畢淑敏有刻骨銘心之感。畢淑敏說她原來是個幸福盲,而讓她徹底轉變的是父母的去世,他們都是含笑而去的。“笑著幸福著離開――這是父母留給我最寶貴的遺囑。一個人的生命,即使在遭受無比痛苦的折磨,即使是面對死亡的威脅,也依然可以感知人間的溫暖與幸福。
2001年,在母親被診斷為肝癌后的第一時間,畢淑敏實情相告母親,沒有像一般家庭做些隱瞞,說些善良的諾言。
沒有什么比坦誠更有力量。人對自己的生命有知情權,有權知道,有權作決定。當過醫生的女兒知道,母親很聰明,很敏感就是隱瞞也拖不了多長的時間,一旦她知道得了肝癌后會更加的痛苦,導致病情治療越來越不理想。
當時,畢淑敏不斷搜集各種權威信息,從上海買來《實用肝癌學》等專業書籍。“看完后,手腳冰涼知道媽媽的病沒救了。我把書扔了。但是這是支持者應該做的事情,搞清楚后才能有助你的判斷。”她開始向母親有分寸地簡明扼要地闡述病情、盼母親配合治療盡量提高余生的生活質量。
鎮靜的畢淑敏將了解的所有方案向母親全盤托出,并尊重母親的選擇――譬如老人拒絕化療抵觸有創傷的進一步治療。接下來要了解老人的恐懼,滿足她的愿望,畢淑敏問過母親最怕什么?回答,疼。畢淑敏告訴母親,醫學可以有各種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老人寬慰了許多。
畢淑敏努力調動母親的康復潛力,增強免疫力。母親經過一段心理調整之后,開始地接受并勇敢地面對這事實日常做好營養保健的護理與飲食調理積極地配合肝癌治療,母親期望親人能一直陪伴左右,畢淑敏便無論走到哪里都帶著母親。最后一次去青島醫生惟恐坐飛機會導致臟器大出血,母女倆還是無所畏懼地快樂出門了。
當中西醫治療都對母親的病無效時,朋友介紹了偏方,由多種化學元素配成的粉末。為了印證藥物對癌癥病人沒有副作用畢淑敏替母親先試吃藥,后來陪伴母親一同用藥。畢淑敏的先生盡管有些感動但是還是發出了自己的反對的聲音“你沒這種病,跟著吃藥干什么?萬一出了問題,老少都賠進去。
這時,畢淑敏耐心地給先生做起思想工作“媽媽患了癌癥,對她來講是一個嚴重的挑戰,在這個時候是非常的孤獨,對她實施的又是一種新的療法。如果出現什么偏差,對她的身體造成的影響就會很大。我是一個正常人,又有當醫生的經驗,對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什么的,反應更敏感一些。我先吃,如果沒問題,媽媽再吃,保險系數就大了。有什么不良的地方我就與醫生探討比如我覺得這藥量是否大了一點,我有什么反應,是否要調整,他們也會很重視我的意見。”先生勸阻不住,只好看著她每天陪著吃藥。
起初就被醫生宣判“死刑”的母親,后來有了3年零8個月的生命奇跡。這或許是上帝為畢淑敏的誠心所感動。2005年1月,母親臨終時,很清楚地對兒女們說道:“我非常幸福,這輩子很滿足……”
母親再也不能醒來,安詳的睡去了。在畢淑敏心目中,母親平凡而偉大,是母親也是人生路上的老師。母親沒有遺憾,從容而去,是畢淑敏的欣慰。“生老病死是人生一個不可逃脫的規律,我們只能去接受,畢竟母親不可能陪伴我們一生,就像我將來也要離開我孩子一樣,”兒時的情景似夢般依稀,母愛的溫暖永難忘記。畢淑敏說,如果還有來生啊我還做母親的女兒。
筆耕不輟的幸福“煮”婦
在生活中,畢淑敏和自己的孩子更像朋友。約訪的時候,畢淑敏提出不談自己的兒子蘆淼――因為她曾與兒子有個約定,他長大了,作為母親不宜公開屬于他的信息。畢淑敏聽了兒子的話,很欣慰,表示尊重他的意愿。是的,孩子長大了,已是一個擁有個人行為秘密的人,應該擁有一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真正屬于自己的世界。我們表示理解,并有些感動一一她是一位明智而懂得尊重的母親。
每有人言及自己的先生畢淑敏總是一臉的幸福:“我父母覺得他是個好同志,我也覺得不錯,是個好同志,就在一起了,我們談了5年的戀愛。我家庭生活挺幸福的,我跟我先生世界觀基本一致,重大問題,待人處事上沒有什么分歧,有點小分歧也是在買什么東西,刷個碗上。我兒子小時候總說我是‘清政府’,因為‘清政府’總是沒原則,總簽訂不平等條約。我覺得那些小問題根本不是什么大的原則問題,不需要搞得劍拔弩張。”
一家人聚首一桌,吃頓家常飯,是幸福的。畢淑敏喜歡烹飪,最拿手的是做家常菜。她手下功夫不錯,菜刀在砧板上奏起美妙的音樂,瓢勺在鐵鍋里操出誘人的美食。作為家庭“煮”婦的她調和著各種食材,搭配著生活的色彩,用美食表達對家人與生活的熱愛。她把生活的味道調得有滋有味。
仁者愛山,智者樂水。畢淑敏喜愛旅游,讓心情在山水之中放飛。自父母過世之后,每逢到美好的地方去,就會帶上他們的照片,“希望他們和我一道,看到美麗的風光,見識更多的人和事”。2008年夏,畢淑敏與兒子踏上為期3個月的環球航行之前,一改以前的習慣,沒有帶父母晚年的照片,選取的全是他們年輕時的留影。“環球游是一條蘊含著風險和艱辛的旅途,一路上山高水險關隘重重。吃不到新鮮的蔬菜,喝不到溫熱的水。颶風,海浪、顛簸、暈船……還有莫測的危險。年輕的父母,他們英姿勃勃,意氣風發,該是可以和我一道,忍耐更多的苦楚,堅守更長的時間吧?”這位孝女用自己的方式紀念逝去的親人。“探險”歸來,母子合作出版了一部《畢淑敏母子航海環球旅行記》。文字里,全是對生命刻骨銘心的體驗與感悟。
篇9
人們都說,教育是為了師生的幸福生活。可是,學校中的每個人,都有著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教育怎樣才能滿足他們各自的愿望,給每個人幸福的生活呢?我們海門市實驗小學的一代代師生始終不懈追尋著答案。仰望百年前先輩給我們留下的“能仁”二字,心念與智慧在這一剎那超越時光相遇:我們不能贈給每個人美貌和財富,名譽和地位,但一個人如果擁有了“不斷生長的道德和帶得走的能力”,那么他就能向著理想展開人生的雙翼,為著幸福自由飛翔。
“能仁文化”的建設中,我們將“能仁人格”的培塑作為最終的目標。我們期望學校里的每個人都擁有“能仁人格”。校長應該擁有“仁”,有“責任心、關愛心、公正心”;擁有“能”,“會引領、會管理、會創新”。教師應該擁有“仁”,“有愛心、有童心、有耐心”;擁有“能”,“會教書、會育人、會變革”。學生應該擁有“仁”,“有孝心、有誠心、有恒心”;擁有“能”,“會生活、會學習、會創造”。我們通過“能仁精神”尋覓、“能仁課堂”追求、“能仁課程”建設、“能仁管理”探索等行動,著力培塑師生的“能仁人格”,托起每一位師生飛翔的雙翼。
尋覓:“能仁精神”積淀師生“能仁人格”的厚度
尋覓,從校名開始。海門市實驗小學建于1906年,其前身為“能仁學堂”。“能仁”二字出自《論語·衛靈公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意思是說“靠知識和才能獲取的東西,如果沒有仁德去守護,必將失去”。同時“能仁”是梵文“釋迦牟尼”的意譯,意為有能力和仁義的智者。“能仁”承載著儒教和佛教文化的精義,賦予了這個平凡的小學堂厚實的文化底蘊和悠長蓬勃的文化活力。這所小學堂經過了百年的風雨,歷盡了戰火的洗禮,校址幾經變遷,校名也數次更改,但因為懷著守護“仁愛”、身體力行的信念,她歷經滄桑,福祉得以綿延。
尋覓,從人們的記憶開始。我們發動教師、學生、家長收集海門實小的舊照舊物,尋訪舊人舊事。在尋覓中,我們發現,從“能仁學堂”到“第一小學”到“實驗小學”,時光飛逝,但有許多或模糊或清晰的記憶留在了海門人民的腦海中。提起實小,人們感激她百年來培育了海門數十萬計的莘莘學子;人們敬佩她百年來始終不改初衷,教給師生先做人、后成事的道理;人們期望她能在繼承中不斷創新,在新的時代培育出更多“能仁兼具”的人才。
尋覓,從一個個創造者與傳承者開始。2013年6月10日,又到了雙周一次的“能仁大講壇”時間。我們請來了原實驗小學美術老師,現在市政協任職的張松老師。張老師深情地回憶起在實驗小學的點點滴滴:校長的嚴格要求,教師的勤奮鉆研、團結一心……他說:“在我的印象中,實小人對教育有著真誠的愛意,無論什么事都是想做到最好,就是這樣的品質,讓實小在百年的風雨洗禮中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歷史是人創造的,沿著一個個創造者與傳承者的腳步,我們才能感受創業與守業的艱辛。受到啟發,我們開辟了“能仁大講壇”,請“老實小人”講“我與實小的故事”。陳雅如、張興華、許新海、周益民、張齊華、施銀燕……在聆聽中,我們知道了實小辦學做事的特質;在聆聽中,我們知道了珍惜,把一切財富當作責任,努力前行。
尋覓,從解讀我們自身開始。“能仁大講壇”除了請老校長、老教師來校講述,還請在校的老師講自己的教育故事。2013年4月22日,南通市學科帶頭人、副校長倪潛梅老師以《那些年我上過的課》為題講述了自己的成長故事。她講自己如何在大家的幫助下,通過努力,在一堂堂的公開課中,錘煉技藝,改變自己。她說:“只有每天與孩子朝夕相處,我才可以感受學生的呼吸。安守課堂,對課堂保持一份單純的熱愛,我便能在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中獲得一份單純的快樂。”一個個老師登上“能仁大講壇”,他們有的講述自己教育學生的故事,有的講述別人幫助自己的感動,有的講述參加比賽的煎熬,有的講述共同活動的快樂……在一次次的講述中,我們更加看清了自己,看到了自己身上傳承并不斷發展著的“能仁”文化因子,同時,又給新一代實小人傳遞著優秀的“能仁文化”。
尋覓之中,我們漸漸明晰,“能仁精神”就是去“愛”,并努力實現“愛”。于是,我們將它提煉為“仁愛篤行”。尋覓中,穿行百年時光,我們了解歷史,感悟歷史,延續歷史,生命也因此增添了厚度。
堅守:“能仁課堂”追求師生“能仁人格”的深度
2011年3月,江蘇省小學數學青年教師優課評比,海門市實驗小學黃嬌艷老師執教《確定位置》。只聽她娓娓道來:“同學們,在教室里我們可以用數對確定自己的位置,那么在海上、空中,又是通過什么方式確定位置的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繼續研究確定位置的方法……”課堂上,黃老師用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孩子們學得興致勃勃,一次次學習的挑戰引人入勝。課畢,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黃嬌艷老師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這是繼王慶念、張齊華、楊惠娟、黃斌后,海門實小的老師第五次在省小學數學青年教師優課評比中獲一等獎。
海門實小的教師一向對課堂有著單純的熱愛。近三年來,課堂教學成果斐然,教學能手輩出:王娟老師參加江蘇省音樂學科基本功比賽獲一等獎第一名;倪潛梅、楊艷獲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一等獎;五十多人次獲南通市、海門市級優課評比、基本功比賽特等獎、一等獎。在不斷地探索培塑師生“能仁人格”路徑的過程中,我們愈加堅定了信念: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離開了課堂,一切培養人、改變人的豪言壯語都是空話。我們通過構建“能仁課堂”,追求師生“能仁人格”的深度。
描摹“能仁課堂”清晰的面容。結合我校課堂的特質,我們確定了“能仁課堂”標準:課堂要有“三味”境界,追求“精致、靈動、深邃”;學生要有“六自”狀態,表現在“自主的學習、自信的交流、自如的運用、自律的表現、自覺的思想、自然的生長”;教師要有“九度”,即“親和度、開發度、科學度、情境度、技術度、示范度、參與度、組織度、延展度”。這樣的追求,首先體現了“仁”,提出“三味”就是關注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不是能讓學生有審美的享受、互動的快樂、思索的愉悅,這是對學生身心最深刻的關懷。這樣的追求,還體現了“能”,提出“六自”,就是強調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站在學生立場,讓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體現。而要達成“三味”“六自”,需要教師的“愛心”與“能力”,“九度”就是對教師的“能仁”提出的具體要求。我們期望隨著這不斷深入的探尋,師生的“能仁人格”也擁有相應的深度。
設計“能仁課堂”實現的路徑。在海門實小聽研究課,你會看到幾個與別處不一樣的鏡頭。這些鏡頭背后,是海門實小為實現“能仁課堂”而創新的舉措。
第一個鏡頭:黃曉波老師執教《認識分數》。上課前,黃老師在PPT上打出了這樣幾行字:“本節課,我想關注的問題是……”這是黃老師在向大家介紹他這堂課的“研究要點”。原來,我們在聽課中發現,很多老師其實不會進行課堂研究,上課只求“上圓”,而不考慮自己的課需要研究的教學問題是什么。于是,我們提出“基于問題的課堂教學研究”:每一節研究課,必須對照“能仁課堂”的標準,針對某一突出的問題進行思考與研究。執教者課前向聽課者公開自己的研究主題,為老師們觀課指明方向。課后,針對相關問題進行至少20分鐘的碰撞交流。問題意識的確立,讓很多老師改變了只埋頭教書而不抬頭看路的教育生活狀態。就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課堂離“能仁”的目標越來越近。
第二個鏡頭:趙靜老師執教《徐悲鴻勵志學畫》。講臺上,她在帶領著學生閱讀、思考、交流。臺下,老師們專心致志地聽著課記著筆記,有兩位老師邊聽邊記,還不時輕聲地交流:“這個環節趙老師提了三個問題”,“學生自學時間是3分鐘,討論時間2分鐘,交流匯報用了5分鐘”,“有30位同學舉手了,15個同學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原來,為了更好地進行課堂觀察,學校制定了《海門市實驗小學課堂觀察表》,每次研究課,專門指定兩個人記錄。“觀察表”分為預習、學習、作業三大部分。每部分都分“教師表現”和“學生表現”兩欄。“教師表現”不再一味記錄教師講了些什么,而是主要關注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提問的有效性,情境創設的有效性,互動點撥的有效性,小結提升的有效性。“學生表現”一欄記錄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思考時間、小組探究時間、匯報交流時間、小組探究參與度、小組探究有效度、匯報交流形式、匯報交流發言率、匯報質量、互動碰撞效果等。每次上完課,在互動評課時,觀察員都會將相關情況向大家匯報。這樣做,使我們的研究實現了三個改變:一是改變課堂教學的模糊評價,使課堂教學反饋更為客觀真實;二是改變課堂教學診斷的隨意性,為課堂教學研究中的修改、提升提供更為有力的依據;三是讓教師在備課、上課、觀課、評課中真正實現由“關注教師”向“關注學生”的轉變。
第三個鏡頭:2013年9月,南通市學科帶頭人、副校長楊惠娟老師的“智慧數學”工作室獲得了“海門市卓越教師群體”的光榮稱號。楊老師這樣談她的體會:“‘能仁’二字教會我用仁愛的方式和智慧的行動追求師生的全面發展,課堂是我實現生命的張揚和個性的發展最好的地方。”是的,“能仁課堂”是一種目標,是一種愿景,是一個方向,更應該是每一個人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不懈追求。為此,我們大力鼓勵老師們在“能仁”目標的統領下,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研究。我們成立了6個“名師工作室”:倪潛梅“兒童階梯作文”名師工作室,楊艷“靈趣語文”名師工作室,楊惠娟“智慧數學”名師工作室,侯春燕“做中學”名師工作室,祝祖崗“生活德育”名師工作室,黃嬌艷“建模導學”名師工作室。在各項目的研究中,大家紛紛拿出鮮活的課例,有看得見的好處,推動了老師去思考模仿,從中獲益。在個性飛揚中,“能仁”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變成了內在的動力,大家越走越歡。
邁出追尋“能仁”堅實的腳步。為了實現“能仁課堂”,海門實小還創設了一系列的平臺來加強研究,落實課堂管理。來到海門實小,每一天你都會沉浸在思考與研究的激情中。星期一是“掛牌開放”,由老師準備研究課,邀請年級組里的老師來聽課研究;星期二是“推門聽課”,學校行政組隨機聽課,發現優秀做法和存在問題;星期三是“每周一課”,由骨干教師上示范課,引領青年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星期五是“青研展臺”,由青年教師進行展示。學校還進行“每日巡課”,了解整個學校的教學秩序,如老師課前準備情況、上課是否及時、學生聽課情況、課堂作業時間等;每月進行“常規視導”,抽取一個年級,全面聽課,檢查教學工作落實情況;不定期進行“專項檢查”,采取問卷調查、現場反饋、即時作業等形式對各科的教學情況進行專項調研。這些平臺的創設,使“能仁課堂”的追求有了實際的載體,老師們在各自的舞臺上,投入地研究,盡情地展示,熱情地碰撞。“能仁”,就在那一次次的思考研究中,成為海門市實驗小學課堂教學的常態。
踐行:“能仁課程”拓展師生“能仁人格”的寬度
人生不但要擁有深度,還要擁有寬度。為此,我們在校本課程的建設上不斷求索,師生通過“能仁課程”的構建,用激情詮釋著“能仁”的理想。我們首先在以下幾個領域進行了探索:人格課程、閱讀課程、社團課程、探究性課程。
人格課程,學會做人。星期六晚6∶20,海門電視臺教育頻道《實小風鈴》欄目正在播放我校孩子學做家務的情景。只見鏡頭中的孩子們有條不紊地配菜、熱鍋、煸炒、調味、上菜,還不時向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介紹菜的做法,真像一個個小廚師。過了一會兒,他們又開始比賽整理家務。一大堆的衣物,一會兒就被擺放得整整齊齊,被子疊得方方正正像豆腐塊一樣,讓人賞心悅目。這是我校學生技能發展“十個學會”的活動剪影。我們認為:真正的“能”不是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讓孩子們擁有“帶得走”的能力。所以我們開發了“十個學會”課程,確定了學會游泳、燒菜、整理房間、寫一手好字、辦報、表演、主持、小發明以及掌握一項藝術特長、參與一種球類運動或健身項目的目標。我們編制了“十個學會”學生技能發展手冊,通過豐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評價與激勵,這一舉措得到了家長與社會的一致好評。
我們的“人格課程”還包括以下這些內容:①“每月一事”課程,即每月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課程確定了責、儉、勤、善、潔、和、樂、孝、敬、誠、律、雅等12個主題,通過晨會、綜合實踐活動和主題班會等形式開展活動。②“道德實踐”課程。我們設計了“校園綠地領養”“美德銀行”“今天我入學”“今天我入隊”等多姿多彩的德育活動。③“心理健康”課程。我校現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一名,三級咨詢師5名。我們與市文明辦等9個單位合作建設了“海門市青少年成長指導中心”,成長中心投資心理輔導設備六十多萬元。我們一方面在學校開設心理輔導課,為家長學生開設心理輔導講座,一方面在雙休日為前來咨詢的師生家長免費進行個別服務,“心理健康”課程惠及了整個海門的學生。除此之外,學校還開發了“實小風鈴”、儀式教育、節日文化、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等課程,我們的人格課程真正觸及孩子們的心靈,內化為孩子們的認知。
閱讀課程,點亮心燈。在海門實小,孩子們盡情享受著閱讀的快樂。校本晨誦課程《四季牧歌》,以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為主題,讓學生在每天的誦讀中感受書香,獲得人生的啟迪。我們結合市教研室創編的《好書伴我成長》課程,落實整本書閱讀的內容、時間、方式,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靜靜讀書,讀有所得。我們每學期進行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淘書樂、現場作文、詩文誦讀、課本劇表演、親子閱讀培訓、教師閱讀指導課展示交流、作家進校園……我們還大力推進科技閱讀、多彩數學閱讀、英語課外閱讀等課程,讓學生在閱讀中享受快樂,點亮心燈。
社團課程,放飛夢想。在海門實小,孩子們盡情放飛自己的夢想。學校現有社團六十多個,如素描、泥塑、聲樂、舞蹈、書法、小制作、小發明、棋類、球類、刺繡、編織、攝影、外文誦讀等社團,孩子們可以自主選擇,快樂活動。為了讓社團的建設更完美、可持續,藏書票社團、環保社團、編織社團、小記者社團、課本劇社團等二十幾個社團編寫了成熟的校本教材。
探究性課程,收獲自信。在海門實小,孩子們真正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我們總結提煉了探究性課程的主題:走近自我。課程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條線索全面展開。在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多元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從而充滿自信與堅強。特別是“做中學”課程,學校選派兩位專職科學老師從一年級開始進行大循環實驗。近三年來,實驗老師編制了空氣、結構、水、力等單元的科學探究課程,低年級每周一節,中、高年級結合科學課進行,深受學生的喜愛。
“能仁課程”使孩子們的潛能不斷被喚醒、激發。孩子們考察、分析了城鎮和農村的水體,寫出的科技小論文獲省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我校原創的校園劇《我想做個好孩子》和《椅子班務會》分別獲全國校園藝術節展演一等獎;合唱社團多次獲市一等獎,并應邀赴日本演出;兩位學生的小發明獲國家專利;紅領巾“綠翼”環保社團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環保社團。“能仁課程”給予了師生展示自我的舞臺,成為學生實現夢想的沃土,使他們的心靈因豐富而深邃,因自由而熱情,因關懷而仁愛,因思考而不斷創新。
超越:“能仁管理”彰顯師生“能仁人格”的力度
“能仁管理”是一種文化管理,是對經驗管理和制度管理的超越。我們期望通過以下管理方式來激發師生的活力:一是形成學校的核心價值觀,使它能影響人的行為;二是激活師生的內在需求和動力,滿足師生的自尊和自我價值實現需要;三是融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關系,使他們由管理關系變為同伴互助關系;四是培養一批具有“仁愛之心”、德才兼備的管理者。
學生管理,力求自主。走進海門實小,你會發現一個個“校園CEO”。CEO,是企業的最高行政長官,是智慧、謀略和膽識的象征。海門實小的CEO是由學生擔任的:他們參與學校的管理和建設,在小主人角色中體驗工作職責;他們參與常規管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他們組織校園活動,設計活動方案;他們還調查城市建設的不足,向市長提出建議……“校園CEO”激發了學生自主管理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三年多來,學校已經有一千多位學生擔任CEO,他們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施展,他們的活動分別受到共青團江蘇省委、江蘇省環境保護廳、江蘇省教育廳、海門市婦聯等單位的表彰。
無論學校管理還是班級管理,我們都提倡“學生自主”。學校每年進行大隊委競選,由各部候選人在校會上發表演講,表達自己為大家服務的愿望,講述少先隊建設的具體設想,每個學生投上神圣一票。選出的少先隊干部在少先隊總輔導員的帶領下,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冬日繽紛”“我十歲了”“紅領巾義賣”“把最美的獻給老師”等活動有聲有色,深受同學們喜愛。各個班級也最大限度上實行“自我管理”,每個學生都有管理崗位,為班級服務,做班級的小主人。
教師管理,激發熱情。2012年6月15日,海門實小五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同時開題。面對省市級教育科研專家,五位老師侃侃而談,他們自信的態度、飽滿的熱情、開闊的視野、準確有條理的闡述,得到專家們的贊賞。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彭鋼主任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說:“一個學校擁有五項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而且有兩個是重點,這在省內是少見的。”那么,是什么點燃了教師們研究的熱情,讓他們把教育當作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事業呢?
我們成立“能仁教師讀書會”,讀《帕夫雷什中學》《第56號教室的奇跡》,學習如何去發現自己的潛能,開發學生喜愛的課程;讀《窗邊的小豆豆》《蘋果與粉筆灰》《小王子》《兒童的秘密》,學習如何去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我們請來李吉林、成尚榮、彭鋼、劉鐵芳、李慶明等專家,聆聽他們對教育教學的獨特闡述。我們進行“藝林漫步”“影視鑒賞”“親歷高雅藝術”等“文化之旅”系列活動,不斷提升教師素養,提高課程品位。我們編寫《能仁教育》《太陽花報》,利用教師博客、校園網大力鼓勵教師們講述自己的課程故事,撰寫自己的課程反思。我們評選“能仁教師”“優秀班主任”“青藍師徒”“教學能手”,給予每個人鼓勵與認可,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悅。馬克思說:“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我們正是這樣努力給予每一位教師創造的可能和尊嚴,點燃他們教育的激情。
篇10
關鍵詞:高中音樂;德育教學;滲透
既然說要在音樂課上滲透進德育的成分,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將德育教學滲透到音樂講授中呢?作為音樂老師,需要一點點去探索去發現,本論文僅提供一點教學的意見來供老師參考,希望能夠對教學有所幫助。
一、音樂的作品鑒賞時滲透進德育成分
何為音樂鑒賞?音樂鑒賞就是以傾聽或者以多媒體為載體對音樂進行領悟,產生情緒并得到精神上共鳴的一個過程。在高中繁忙的學習環境下,音樂課教學往往能給學生帶來放松和共鳴,使學生忘記學習的煩惱,高中的音樂的教學也是美育的一個很重要途徑,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作品中蘊含了真、善、美,把這些因素成功傳遞給學生有利于打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音樂鑒賞的過程也是學生對音樂中所表達情感進行感悟產生共鳴的過程,老師再對音樂中的旋律進行分析,講述音樂的創作背景,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帶著感情去閱讀,去感受,對于學生德育的培養就一定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老師在進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音樂鑒賞時,有這樣一句“我是西湖的碧波,倒映你的婀娜;我是飛天的壁畫,美麗你的傳說;我是黃河的瀑布,展現你的氣魄;我是長城的磚石,筑起你的巍峨。”老師讓學生在聆聽過程中用多媒體播放西湖,壁畫,黃河、瀑布的一些圖片,讓學生在圖片中感受祖國的山水,為我們偉大的祖國感到驕傲,從而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操。再有就是《水手》,水手是一首流行了很長時間的歌曲,高中生可能都會唱一些,其中的幾句“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擦干淚,不要怕,至少我們還有夢”。在播放這首音樂時,老師可以把作者的背景講述給學生,順帶著給學生播放水手在大海中航行的小視頻,讓學生去感受那種不怕風雨的打擊,努力向前的精神,對于這些沒有經受過什么挫折的高中生來講,也能夠培養他們不怕苦,勇往直前的精神,對于以后會遇到的挫折,提前進行了心靈的洗滌。
二、從詞曲著手,滋潤學生的心靈
大多數音樂的抒情歌曲都比較優美,老師可以在抒情歌曲的講述中將那些優美的詞匯讓學生抄下來慢慢體會其中的含義,去感受作者寫這段詞時的思想情感。還是以《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來舉例子,其中有一段詞是這樣寫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如果你是一首雄壯的歌,我就是歌中的音符一顆,我的心跳與你的脈搏融合”。老師可以把這段詞匯讓學生抄下來,慢慢體會祖國的偉大之處,讓學生在寫這段話時,去感受去體會作者在寫這段歌詞時的心情,感受作者對于祖國的熱愛之情,同時,也能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講,熱愛祖國,才會心甘情愿地學習知識報效國家,而不是礙于家長的逼迫和社會的壓力。
三、把德育滲透到音樂知識和技能的運用中
高中的音樂知識教學也是學生學習音樂和掌握音樂的主要途徑,那么,如何在音樂知識中滲透德育呢?首先,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德育滲透。例如,學校每年都會進行大合唱比賽,而在對學生進行合唱的訓練時,有些人會覺得有些聲部太高了唱不上去,那么,音樂老師這個時候一定要鼓勵學生勇敢嘗試,敢于挑戰,突破自我,這也是音樂教育中德育的教學方法之一。再有就是在舉行合唱時,有的學生會有自卑心理,覺得自己唱歌跑調不敢開口,那么這個時候,老師就要充分發揮作用去鼓勵學生勇于面對困難,敢于嘗試。最主要的是,老師不能因為學生真的唱不好就批評學生,甚至讓學生退出,這樣會打擊學生的信心。但是老師也不能一味地只鼓勵學生,使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老師在將方法和知識傳授給學生之后,就要對學生要求嚴格一點,讓學生加強鍛煉,去追求更好的效果,對于塑造學生努力完善自我的精神也是有一定幫助的。另外,合唱也是一個追求團隊合作精神的音樂內容,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只要有一個學生不配合或者出現意外情況,都有可能導致教學出現偏差,所以,只有學生都有集體的意識,融入集體中,為集體考慮,那么合唱才有可能是成功的,所以這個環節也能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加強團隊合作精神。
四、把德育滲透到音樂教學的實踐中
音樂是一種表演的藝術,音樂的實踐教育也可以成為培養學生德育的一個重要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展示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音樂實踐分為課堂上的音樂實踐和課外活動中的音樂實踐,課堂上主要的表現形式是老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師生之間共同來創造表現音樂的美。例如老師在講授《感恩的心》時,感恩的心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老師在課堂上可以教會學生這首歌手語的表現形式,讓學生真正融入里面,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在音樂課上學到感恩。而課外活動的主要形式是喜歡聽音樂喜歡唱的學生去組建音樂興趣小組,那么如何能夠正常地運行這個音樂興趣小組,也就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讓他們能夠真正加入這個集體。
五、將德育貫穿到音樂的整個課堂教學中
音樂對于高中生來講算是一門奢侈的課程,因為高中生面對的各種升學考試壓力很大,所以教師很少有時間去關注學生的德育發展,而音樂課既是學生可以輕松一下陶冶情操的一門課程,也是老師可以把德育滲透進去的一門課程。老師把德育貫穿到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無論是一開始的音樂鑒賞,還是音樂知識的傳授,還是學生合唱時的訓練,抑或是分享音樂心得的時間,老師都可以把德育貫穿進去,在音樂鑒賞時讓學生聆聽并感受藝術的氣息,感悟歌詞中要表達的含義。在音樂知識的傳授中,老師將音樂創作的背景以及創作者的情感講述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創作的艱辛,從而明白要想成功,就一定要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與奮斗,在學生的合唱訓練時,老師充分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告訴學生只有團結一致,增強團隊的向心力,才有可能將這首歌唱好,在分享音樂的心得時,將德育滲透進去就更重要了,因為分享心得的過程也就是學生表達這節課究竟學到了什么,這節課究竟帶來了什么樣的體會,對以后的發展有什么幫助的時刻,那么這個時候老師更要把德育的內容穿去,鼓勵學生勇于發言,敢于表達。
德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德育的根本任務是促進人的全面素質發展,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充分滲透德育對于培養學生的情操和人格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德國音樂作家亨德爾曾經這樣說“如果我的音樂只能使人感到愉快,那么我很遺憾,因為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來。”所以,音樂對于培養學生的德育是很重要的,以音樂的力量來啟發學生的智力,呼喚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音樂的力量中去學習去成長,并能通過音樂的力量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的行為,去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去感受道德的力量,那么這堂音樂課就一定是有效的,能夠為學生帶來正能量的。
- 上一篇:廣播電視的傳播特性
- 下一篇:家校合作開展勞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