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家長參與方式范文

時間:2023-12-07 17:48: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校合作家長參與方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家校合作家長參與方式

篇1

美國學者蘭根布倫納和素恩伯格把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家長角色分為三類:1.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當家長以這種角色參與學校教育時,他們能成為其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者,家長的自信心以及家長對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能隨著參與有所提高。2.作為學校活動志愿參與者,為學校提供無償服務。家長可作為班主任的輔助人員幫助教育學生,可就某門學科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可就自身經歷給學生做非正式報告等。3.作為學校教育決策的參與者。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決策的全過程,即決策形成、決策執行和決策監督。

2013年8月底,在學生還沒有到校的時候,學校成立了第一屆臨時校級家委會,并在隨后的全校家長會上由家委會成員向全體家長說明和布置學校的部分工作,同時向大家傳遞一個信號――學校高度重視家校合作。事實證明,各級家委會的成立在這一個學期里對學校的工作和學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一(5)班在學校布置的一些工作上往往響應迅速,家長的意見也比較統一。班主任有點神秘地告訴我,她有一個“秘密武器”。她打開QQ群讓我看聊天記錄。原來,他們建立了家委會工作群,班主任和家委會成員經常在群里討論班級工作,形成共識后在全體家長群里進行通告。家委會還成立了理財小組,將班費和學生活動需要的經費實行公開化管理,接管班級的相關收費工作,建立賬本,定期在家長群里公示。學校有大型活動需要家長志愿者時,家委會成員主動在家長群里征集和登記,教師和參與活動的家長們拍下了一張張照片,家委會成員及時將照片傳到班級QQ空間。通過家長群,家長們就像在孩子身邊一樣關注著孩子點滴成長。當我向一(5)班家委會的家長們表示感謝的時候,一位家長這樣告訴我,“一年級的班級管理壓力大,我們幫班主任老師做一些工作,讓班主任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教育教學和班級常規工作。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嘛!”

一(6)班因特殊情況需要更換班主任。這在任何學校都是一件讓家長抵觸和反感的事情。在前期家長工作中對家長積累了足夠信心的基礎上,學校決定讓家長參與到更換班主任的工作中,邀請家委會成員和部分家長代表召開家長座談會,征求家長意見,集思廣益,并由參與決策的家長做好其他家長的解釋工作,從而使得這件家長非常反感的事情在相互理解中得到妥善解決。班級管理平穩過渡。這也讓家長在參與學校決策的過程中了解學校的實際情況和難處,對學校各方面的工作有一個比較深入的了解,有效地承擔了家長在家校合作中角色的責任和義務。

雖然知道食堂工作頭緒多、責任大,但為了解決家長的實際困難,作為走讀式的學校,我們還是毅然開辦了食堂。由于眾口難調,食堂工作遭遇了一些家長的質疑。前期,校級家委會成員在食堂運行過程中已經廣泛地收集了家長意見,幫助食堂更好地服務學生,但由于溝通渠道單一,很多家長沒有及時了解到食堂工作的改進。后來,我們吸收了校級家委會的意見,建立了家長每日輪流試吃和反饋制度,制作家長試吃意見簿,學校也在網站上公布“每周食譜”,讓家長直接參與和體驗食堂管理和伙食的質量,幫助食堂改進,幫助其他家長了解學校伙食情況;家長也在和孩子們共餐中了解到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情況。第一學期的家長參與,也為下學期成立學校伙食委員會奠定了良好基礎。

我校的家長志愿者隊伍建設,已作為班級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開展。在學校組織的節日、秋游、文體活動中,到處都能看到家長志愿者的身影,他們主動參與到班級文化的策劃和布置、大型活動的組織和護導之中。

家長對學校和班級工作的參與,體現了家長和學校、教師之間的一種平等關系。家長是孩子的家長,學校是孩子的學校,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發展。第一步的家校合作探索在短短一個學期之內已發揮了積極的力量。

篇2

一.農村初中家校合作現狀

(一)從家庭層面來看,能有意識地配合學校進行教育,但還存在諸多不足一是家校合作中的身份缺位。據調查,筆者所在班級有60%的學生家長外出打工,40%的學生平時隨父親或母親一人,或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非直系親屬生活。教師平時只能通過電話與學生父母親交流情況。

二是家校合作中的理念偏差。有的家長認為教育的責任全在老師,存在推卸責任的想法;有的家長認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輔導不了孩子,只能拜托老師了,客觀上放棄了與學校的積極合作;有的家長把“家長陪讀”當作家校合作的全部內容,除了每天輔導檢查作業外對孩子的其他方向關注不多。

三是家校合作中的主動性差。有的家長認為不好意思打擾老師,不給老師添亂,殊不知這種好心恰恰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還有部分家長把家校合作當作負擔,只有在教師主動聯系的情況下才會與教師溝通聯系,主動提供學生在家各種信息的家長數量極少。

(二)從學校層面來看,開始探索家校合作的途徑,但體制機制還亟需完善

一是宣傳機制不暢。學校應作為宣傳家校合作的主要陣地,宣傳不暢導致家長對家校合作不了解,沒有認識到家庭教育在促進子女全面發展、放大學校教育效用方面的巨大作用,因而在家校合作方面不主動甚至不配合。

二是溝通機制單向。雙向的交流、溝通是家校合作的前提。但從現實來看,學校、教師以權威和專家自居,家長因為對學校、老師的“權威意識”而被動進行配合,共同構筑了當前農村初中家校合作中的單向溝通現狀——家訪成了指導會,家長會成了會。家校合作以學校、教師為中心,只考慮學校、教師需要而不照顧家長需求。由于缺乏雙向交流,這種形式的“合作”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組織機制隨意。許多農村初中尚沒有把家校合作納入學校整體教學工作計劃之中,年級、學校層面的家校合作往往臨時為之,在時間上斷斷續續,在內容上缺乏前后呼應,在信息交流上零碎而不成系統。如很多家校活動僅在期初期末進行,其它時間則偃旗息鼓。

二.農村初中家校合作問題解決初探

加強農村初中家校合作,從學校角度講,應當立足農村地區學校現有實際,從觀念、機制、保障等方面多管齊下,力爭創造出“無縫”的家校合格教育格局和系統。

(一)更新觀念,消除家校合作的認識誤區

一是建立尊重平等的關系。尊重平等是家校雙方積極、真誠合作的基礎。農村學生家長“尊師重教”傳統較強,某種程度上也造成家長的依賴傾向,影響了家長主動性的發揮。因此,農村初中家校合作別需要強調建立雙方尊重平等的關系。要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在促進學生成長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不僅僅是把家長作為幫助自己管教學生的“工具”。要充分尊重家長,積極主動地邀請、接納家長作為合作伙伴,要主動向家長介紹情況,了解家長需求,力所能及地向家長提供幫助,這樣家長才會更加信任教師,更加尊重老師的人格和勞動,主動維護教師的威信,積極主動地配合學校教育。

二是消除家校雙方的理念偏差。要強化宣傳,讓家長明確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更需要學校、家庭的廣泛協作,從而建構科學的、合理的家校合作觀念;要積極表明學校及教師對家校合作正向支持的態度,鼓勵家長積極主動投身到家校合作中來;要為家長參與家校合作提供策略和信息,使其有意愿、有能力開展家校合作。

三是消除學生的認識誤區。學生是家校合作的著力點,其對家校合作的認識如何極大地影響家校合作的成效。針對很多學生存在的家訪、家長會即是“告狀”、家校合作即是共同“對付”自己等不正確的看法,要加強宣傳引導,使學生認識到家校合作的本義所在,充分發揮學生在家校合作中的積極作用,切實提升家校合作的效果。

(二)完善機制,促進家校合作的規范運行

一是完善家校合作的溝通機制。良好的溝通是做好家校合作的關鍵之一。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既要積極依托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便利條件,利用校園網和電腦下鄉契機,建立家校交流網絡平臺,又要考慮到農村家庭經濟條件落后、文化知識不高的因素,保持并加強家訪、家長會等家校交流傳統方式,實現多種渠道立體溝通。

二是完善家校合作的評價機制。家校合作形式實施及效果如何,需要在實踐中進行具體評價,并根據結果進行修正。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單次時間、參與人數、便利指數、實施所需設備設施、具體效果、家長與學生反饋等指標進行評價。調研發現,針對農村學生居住分散,家訪費時費力,如果學校能發放家訪補助,將明顯激發教師家訪積極性;針對農村學生家長上網較少,網絡信息平臺如果增加短信功能效果將更加明顯;針對考試后開家長會,學生普遍反饋“告狀多”、“挨批多”的情況,將家長會調整至考試前,動員家長給學生創設良好復習環境,鼓勵學生建立競爭意識,家長、學生普遍反映較好。

三是完善家校合作的考核機制。要把家校合作作為一項硬任務,對學校規定的家校合作形式,教師的落實頻次、質量、家長及學生反饋等都應作為考核指標,獎優罰劣,并與年度評優、評獎等掛鉤。要積極鼓勵并創造條件推動教師根據實際創新家校合作形式,對涌現出的經實踐檢驗較好的形式進行宣傳推廣,并進行適當獎勵。

(三)強化保障,推動家校合作的順利實施

一是強化制度保障。沒有制度保障,家校合作將很難達成長期有效的結果。當前,農村初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些具體辦法,對實踐中運行較好的家校合作的形式、實施、監督、評價等進行固定,如教師在何種情況下應當與家長聯系、應當采取何種形式聯系等等,以確保家校合作有組織、有計劃、有效進行,而不是盲目地流于形式。

二是強化資源保障。學校要為教師開展家校合作提供必需的資源,如校內合適的談話、會議場所,適當的交通、通信補助等政策支持。同時,可積極組織挖掘學生家長中的資源,建立教育協作基地,邀請家長來校開展講座,共同開發校本課程等。

三.幾種常用的家校合作方式實施策略

1、家訪。家訪是教師和家長溝通、了解學生情況、挖掘學生潛能的重要法寶。一要充分準備。要事先考慮好要與學生家長交流的內容,理清思路,做到交流時目標明確,重點突擊。尤其在指出學生不足的時候,還需要提出一些具體的改進建議。(2)隨機應變。要根據家長的特點選擇恰當的交流方式。對文化教養較高的家庭,可以直接請家長提出改進教育的措施,適時補充合理性建議;對于較溺愛孩子的家庭,要在肯定學生的前提下進行批評,以尊重家長的感情;對極少數放任孩子不管的家庭,要提出孩子發展的重要性,激發家長的責任心。(3)優選方式。根據目的選擇家訪形式,如日常了解情況的就可以選擇電話家訪形式,以便將精力和時間放到最應該去的學生家庭家訪。

2、家長會。家長會能夠幫助班主任最廣泛地將家長聯系起來,解決學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問題。會前要充分準備,明確列出會議的主要內容,要認真準備家長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做到心中有烽。會議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以教師報告會、經驗交流會和學習成果展覽會等形式開展。會后要及時梳理獲得的信息,需要反饋的應及時反饋。

3、請家長。現實中大部分學生認為請家長不僅有損顏面,還很有可能面對家庭暴力,對請家長存在心理阻抗。所以,教師要認真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明白請家長真正目的,放下心理負擔,心甘情愿地請自己的父母到學校。請家長期間要注意尊重家長和學生,即使在學生犯錯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顧全家長顏面,切忌發生家長在校打罵學生的現象發生。

4、書信、電子郵件。書信、電子郵件可以作為家訪、家長會的重要補充。書面形式能夠給班主任和家長冷靜和充分的思考時間,一些不適合言語表達的情感,可以用文字來表達,同時還避免了一些學生因面談產生的負面作用。

參考文獻:

1、莫克琳,初中班主任與家長合作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教師·下》,2012年第6期

2、曾群芳、冷澤兵,信息技術環境下家校合作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年36期

3、史東芳、李鋒,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家校合作機制障礙和保障[J],《法制與社會》,2009.10(下)

4、家校合作的背景和意義是什么,http:///question/28e05ebff

89e3fb7,2012年10月7日

篇3

創建班級“共同體”

在班集體建設上,我倡導并設計班級“學習生活共同體”,努力培養學生之間信賴與合作的關系。建立“團隊”,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學生的分組問題,根據“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考慮學生組織能力、學習能力、情感態度、性別、性格差異等要素,一般4~8人分成一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優化組合。

構建好團隊后,教師還要幫助各團隊進行合理的人員分工,明確任務職責,為了能讓隊長在短期內較好地運行組內工作,初期,我每周給隊長們進行單項培訓。每一周的最后一節課是我們班的團隊反思交流課。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隊長們開始各顯神通。為了使自己隊別具特色,取有個性的名字,定口號,甚至隊歌。有的小隊內還定了公約,有的隊長當隊員不寫作業時還打電話跟家長溝通,還有的隊給進步大、貢獻大的同學發小獎章。

形式具備后,就要做好內在完善和充實,讓課堂內外的合作更有效。建設“共同體”會涉及很細致的環節,需要老師經常“體察民情”,及時捕捉、及時處理,才能將團隊合作的效果推向更好的態勢。我的班級這樣的合作已經成熟,學生會用各種合作匯報的方式向全班展示他們的合作學習,常態課學生也激情四射,精彩紛呈。課堂上強調建立合作規則,注重方法指導。團隊內的合作是在自主學習,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認識上的“再”合作。隊內有明確分工,每位承擔一定角色,輪流擔任“中心發言人”。

“共同體”建設,還需建立整體有效評價體系,教師對團隊作出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顯得至關重要。為了便于操作,我設計了“班級團隊建設的統一要求”,給出統一的“團隊記錄表”。團隊建設下的合作實現每個學生的參與,我們真正關注每個學生的進步,追求優質高效,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用“閱讀”管理班級

2007年我剛接手一個班,用什么點子把這個比較散亂的班級凝聚起來呢?我選擇了用“閱讀”管理班級。看《小婦人》時,我驚訝地發現毫無文學素養的女主角,能夠變成劇作家竟源于一本書――《我親愛的甜橙樹》。真有這本書?我搜尋常熟各書店,了解到這本書至今沒在大陸發行。上網繼續搜索,終于找到了臺灣繁體版,以及個別不完整的章節,經過拼湊、處理、打印、裝訂,自制了一本《我親愛的甜橙樹》。

拿著自制書,我激動地告訴學生尋找它的經歷,接著開展全班共讀、配畫、寫感言的活動。我第一個在書的背頁寫讀書感言,畫了自畫像,添上青草地,空中飄舞的蒲公英……學生都想得到這本書,怎么得到這本書?“只要讓我看到你的進步!”學生每天自己和自己比進步,生活與學習多了一份樂趣。

“流動書吧”班級圖書角,精彩紛呈,藏書統計造冊后,張貼在班上,讓每位學生在自己的課外書上寫上名字、學號,班級流動圖書角更方便每位學生借閱。

“學生詩壇”“淡淡書香撲面,瑯瑯書聲入耳”,每周一次的“學生詩壇”,學生以20分鐘時間,以詩人為切入點,與大家討論、研究一兩首他們感興趣并且覺得很有價值的“古詩詞”。自己設計演講稿,設計教學的“流程”,寫出“學生教學稿”。

“閱讀論壇”,我帶領學生長期共讀“金牌課外書”,每月按主題推薦三四本課外書,定期交流讀書心得,開展“閱讀擂臺”。閱讀給學生以生命的滋養,閱讀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燦爛的生活方式。

多重效益的“家長講壇”

“家長講壇”就是讓家長們當學生的老師,上出一堂堂別開生面的課。學期伊始,我發出了“學生開卷卷卷良師”的家長講壇倡議書,創新開展了一月一次“家長講壇”系列活動。

倡議書中我寫道:“‘家長講壇’是構筑學校、家長和學生互動的新平臺,也是孩子獲得課外知識、豐富人生感悟的一個好窗口。希望家長們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給孩子們補充課外‘營養’;以自己人生故事,震撼孩子們的心田;以自強不息的事例,讓孩子們塑造健康、向上的心態;以你們熱愛學習的激情感染孩子們不斷挑戰自我,努力拼搏;以自己關愛別人的故事讓孩子們擁有一顆助人、感恩的心……希望家長們通過現身說法,變深奧為生動,讓教育震撼,讓教育無痕。”倡議一出,立刻得到家長們積極主動的參與支持。

每月有一次班隊課,我設定為“家長講壇”,家長自主報名與班主任聯系,與孩子推薦相結合,內容可以是工作方面的,可以是生活方面的,還可以是家長自己的成長經歷等等,只要對學生有益即可。形式以小故事為主,鼓勵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倡議書下面還設計了回執單,讓家長填寫預設主講題目與希望主講時間,班主任可以據此進行一學期的計劃安排。

篇4

關鍵詞: 獨立學院 學生教育管理 家長參與

獨立學院是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辦學機制和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為適應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人才需求,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我們必須切實加強獨立學院學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創新。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家長積極參與高校學生管理,是提升學生教育管理質量的創新之舉,是提高獨立學院的聲譽,增強其辦學競爭力,進一步推進獨立學院的健康發展的新途徑。

一、獨立學院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家校育人合力和全員育人的氛圍。

受傳統教育管理觀念影響,獨立學院辦學過程中存在教書、管理和育人相分離的現象,依舊偏重科研、教學,雖然有專職學生管理工作人員來“管”學生,但沒能營造出信息暢通,家校協作共同育人的文化氛圍。因此,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體現,難以發揮學生個性特長,難以激發自我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最終無法形成學生管理者與家長互動的良性循環和全員育人的合力。

2.重視共性,忽略個性,“以生為本“理念認識不足。

部分獨立學院忽視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發展現狀,對“以生為本”的理念認識偏頗。獨立學院的學生比較活躍,可是學校為了追求穩定,學生工作過分強調統一和規范,而忽視學生的差異性。學生管理工作模式不健全,忽視與家長的溝通的重要性,對學生的特點和專長不了解,因材施教、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沒有貫徹和落實到實際工作之中,其結果必然是壓制了學生的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開發。

3.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和方式相對單調,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

據調查,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實踐細節中,部分獨立學院沒有結合學生群體特點和發展現狀創新學生管理的模式,基本沿用與其他公辦普通高等院校雷同的學生管理方式。在獨立學院做學生工作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整體上無法超越。學生管理方法和手段相對陳舊簡單,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

4.指導工作過細過嚴,不注重培養非智力因素。

部分獨立學院學生工作者在具體指導工作中過于細化,不自覺地采取從緊方法,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和有過失,甚至肆意阻止和干涉一些學生的新異想法,這種對學生能力極度的不信任,使學生容易失去嘗試新想法和新思路的機會。一切從學生出發,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律意識、創業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人本觀念的核心內容。但一些學校卻忽略這一點,使學生變得厭學情緒濃,自控能力差,挫折容忍力差,缺乏自信,等等。

二、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應該遵循的三原則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根本目標就是培養一個個大寫的“人”,亦即一個個體格健壯,靈肉合一,情理協調,言行適當的人。隨著教育的人本化,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也應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為了人和教學生學會做人。提倡“以人為本”既是高校21世紀教育的主旋律,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樹立并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應遵循公正原則、適度原則和整體原則。

三、獨立學院家長參與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與實踐

1.創新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創新學生教育管理模式,“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想指南。在獨立學院學生教育管理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具體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其一,要堅持“育人為本”的原則。溫州大學城市學院組建家長委員會,定期召開各年級學生家長會、座談會,舉辦家長講壇、家長體驗班,家長通過親身體驗和與學院師生的交流,為學院學生教育管理出謀劃策,這些為學院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提供現實依據。學院以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目標,實現以學生需求為本的轉變,在管理中育人和服務,創建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和個性發展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二,要明確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理念。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學校和家長都習慣性地以強制方式管理學生,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和潛能發展,也激化了學生的逆反情緒。針對這一現象,溫州大學城市學院組建家長委員會,舉辦親子團體輔導、家長體驗班、親子論壇、親子共上一堂課、聘請家長創業導師等活動,讓家長和學生平等對話、深入溝通、化解矛盾、共同成長。學院通過家校互動合作的“柔性管理”方式,在關注學生情感和內心感受,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內在潛力和創造精神,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初具成效。

2.全方位多渠道搭建家校信息互動平臺。

獨立學院應積極探索學校與家庭新型協作教育模式,搭建全方位多渠道家校信息互動平臺。為此,溫州大學城市學院建立網站“家長直通車”、“家長信息卡”,成立“家長委員會”,舉辦“家長會”、“家長論壇”,等等,爭取家長對學院各項管理措施的理解和支持,協助學院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這也成為學院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教育大眾化的挑戰、優化工作機制、為學生成長服務的重要載體。城市學院主要采取三種形式加強與家長的聯系:一是請進來。通過召開家長會、組織學生活動、設立學校開放日等形式,將學生家長請進來,讓家長互相交流,與老師溝通,建立互信。同時,學院組織專家對家長講解科學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路,引導家長主動參與學校的學生管理。二是走出去。針對特殊學生,老師走出校園,走進學生家庭,通過這種單獨的、面對面的交流,能夠讓很多家長提高認識、發現自己教育孩子的欠缺和不足,能夠主動積極地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和管理孩子的工作。三是點對點。充分利用當今發達的通訊工具與家長保持聯系,告知實情和獲取信息,這樣可以使家長及時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現,與學院共同承擔管理孩子的職責。

3.完善學生自我管理機制,落實學生管理主體地位。

針對獨立學院學生獨生子女多、家庭條件比較好、學生個性張揚、自律意識淡薄的特征,溫州大學城市學院借助全方位多渠道家校信息互動平臺,讓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我,通過家校聯動強化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識培養,使學生管理工作在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方面發揮出最大的效能。為此,溫州大學城市學院從“管理型”向“引導型”和從“硬性管理”向“柔性管理”兩個方面轉變,進行學生教育管理制度創新,通過“家長專場招聘會”、“就業工作家長會”、“家長創業導師”和“家長委員會”等活動,為學生成長成才創造優越的環境和條件,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不斷完善自身知識和能力結構,順利地步入社會,提高擇業競爭力做好服務。

4.探索家長導師制,構建全程參與能力培養機制。

探索實施家長素質導師制,以“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所謂家長制,從實質而言是家長們為學生在自立自為、綜合知識構架、職業能力塑造、創業創新能力培養、求職就業等方面傳授經驗,提供幫助和引導。溫州大學城市學院多年的實踐證明家長導師制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其一,完善知識結構體系。定期邀請家長來校舉辦主題講座。學生可以通過選修、輔修、雙專業學習等來增加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其二,培養實踐動手能力。部分獨立學院學生家長都有自己的企業,學院與他們合作,為學生提供寒暑期社會實踐專業實習,增加學生工作經驗。家長參與學生創業過程,提供智力和財力支持,增加創業經驗,提高成功率。其三,親子互動提升職業素養。舉行“漢式成人禮”、“做好職業人學好弟子規親子齊誦弟子規”等活動,親子共同成長,提升職業素養。其四,鼓勵取得各種技能和資格證書。我院根據學生的特點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技能考試,獲得各種資格證書,增強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總之,獨立學院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需要從學院實際出發,秉承改革創新的理念,在管理過程中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有效利用家長資源,構建學校與家庭新型協作教育模式,有效解決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增強學生就業創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堯飛,嚴新龍.新形勢下獨立學院學生管理工作探索[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3).

[2]全力.探索獨立學院學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徑[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3]吳冰,周艷,孔祥清.獨立學院學生管理工作探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3).

[4]張益民,唐松林.堅持以學生為本,走特色興校之路.高等教育研究,2006,(2).

[5]張艷偉,高校院系學生教育管理機制探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1,(1).

[6]王鳳飛,史冰.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應堅持的重要原則.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1).

[7]謝正宇,梁瑞英.高校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研究.中國科技信息,2011,(3).

篇5

摘要:信息化r代,雖然給孩子接收到來自各方面的大量信息提供了方便,既使他們拓寬了眼界,又使他們面對各種各樣的不良誘惑。故社會呼吁家校共育。科學合理的家校共育, 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育。而網絡就給家長和學校提供了一個快捷、信息化的交流平臺,讓家長、老師能及時了解孩子的近況,迅速形成合力,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校共育、信息化、重要性、中學生

這是一個信息化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終端產品的多樣化以及云服務等的進一步完善,人們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多,基本解決了因距離而造成的溝通困難問題。這樣的轉變,大大地縮短了學校、學生和家長之間的空間距離,也使學校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改變了學生成長只依賴學校的單一途徑,給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效鏈接提供了機會和平臺。網絡,讓如今的孩子接收到來自各方面的大量信息,既使他們拓寬了眼界,又使他們面對各種各樣的不良誘惑;另一方面,普遍的溫室、隔代和留守家庭教育模式,使得如今的孩子個個性格鮮明,自我意識強。因此,家校聯動、共同教育更體現出它的必要性。

一、 “家校共育”的現狀

1、觀念的陳舊

這是一個“多元取士”的時代,孩子的成才有多種途徑,然而我們大多數家長還停留在只問學校要分數,而忽視了對孩子習慣、素質等多方面的培養。

我校處于西部鄉鎮,一方面,這里的大多數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家長只管孩子的生活問題。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關注文化素質的多,關注道德素質的少;關注身體素質的多,關注心理素質的少;注重結果的多,注重過程的少;注重物質投入的多,注重情感投入的少;期望過高的多,注重實際的少。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既然我把孩子交給學校,教育的責任就理所當然在學校。不少家長沒有意識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沒有意識到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沒有把自己的素質和教育孩子聯系起來,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關注孩子素質的多,關注自己素質的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責孩子過錯的多,反思自己行為的少。

2、相互間的缺少信任與尊重

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沒有不負責的老師,家長和老師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雖然老師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責任心和義務感, 但是兩者之間缺乏理解、信任和尋找配合教育的主動性。目前學校承擔著主要的教育責任,當孩子出現問題,與家長溝通時,容易讓家長誤解,這是學校在推卸責任,而老師又會覺得家長不配合。這樣的現狀造成學生教育的真空。如果老師和家長不能站在統一戰線,不能相互理解、尊重,家校共育的理想模式是很難真正建立起來的。例,關于手機的使用問題。校方主張由班主任統一管理手機,以保證學生的休息時間、集中注意力,專心學習。然而部分家長卻認為,學校的這一做法有欠妥當。網絡社會,怎能沒有手機呢,也不方便家長和孩子聯系等。學生的問題,容易直接放大成家長或學校的問題,相互責怪,推卸責任。

3、空間距離近了,但心靈距離遠了

而今,電腦手機普及,涌現了大量的低頭族,當然也包括我們的家長們和孩子們。孩子們回家,各自玩自己的,缺少溝通與關注,導致情感的疏遠。家長們甚至不能及時觀察到孩子的變化。還有些孩子沉溺網絡無法自拔,家長又缺少有效的教育手段,老師和家長溝通不及時,導致孩子越走越偏,親子關系緊張,老師無可奈何。

有一項調查顯示,有47%的老師只有在學生犯了錯,才會主動和家長聯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也很討厭老師“告狀”。當然也很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訪的目的是關心、愛護、轉化、教育學生,而不是因老師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長“告狀”,因為這無異于給家長送去一根“棍子”,學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這樣做不但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而且學生還會遷怒于老師,不忘這一“棍”之仇,給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礙。

二、網絡平臺,“家校共育”的舞臺

1、轉變意識,相互尊重

老師走下“神壇”,客觀陳述與交流。家長放下成見,理智看待孩子的問題。

家長與學校(老師)的關系是互惠、互利、互通、互敬的。互利―――把學生教得好,是雙方共同的期望;互通―――是指信息互通,老師需要通過家長了解學生的性格、興趣、家庭生活習慣等,家長需要通過老師了解孩子在校學習情況、與同學相處情況、是否積極參加學習活動等;互敬―――就是相互尊敬,雙方應該是平等的,不是誰求誰、誰高于誰的關系。

教育有這么一句話:信任能培養信任,愛心能培育愛心。家長對老師、學校、教育的尊重,不只是尊重老師本人,也不是什么愛心善舉,而在尊重自己的孩子。老師需要全社會的尊重、認可,從而讓老師感受到老師這個職業的尊嚴,并因老師這個職業而感到自豪。如此,老師才能潛心教書育人,孩子就會得到更好的教育。反過來說,老師師尊重家長也是尊重自己的工作,敬畏自己的崗位,尊重自己的價值。倘若老師不去尊重家長,家長又怎么會來配合你的工作呢?

2、以身作則,榜樣示范

孩子需要關注,只有父母與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情感鏈接,方才能影響孩子,才讓孩子信服,并且朝著理想的方向發展。手機等網絡的誘惑很大,讓人癡迷。它讓孩子形成被動注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缺少主觀注意,被動接受,甚至被動接受都很困難,更不用說主動積極地去學。有一句名言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針對低頭族,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放下手中的電子設備,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以及學生生活中的困惑、難題。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他們才能有改變的動力。

3、利用網絡,促進溝通

有些家長本來文化水平比較低。或者因生活需要,父母多外出務工,家中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對信息技術不熟甚至不會運用。所以學校可以開辦家長網絡培訓班,可以針對這部分家長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便于他們可以通過網絡媒介及時了解到孩子的近況。如建議微信家長群。以前和家長溝通的主要方式是打電話。這都是單向的,老師向家長匯報工作。自從我班建立了微信家長群之后,與家長的溝通明顯多了,學校、班級甚至孩子的近況都能得到及時的溝通與交流。不僅如此,因為每個家長都各有所長,各有經驗。所以,這個群不僅實現了老師和家長的互動,更有家長與家長之間的相互學習、交流。

當然,網絡媒介的溝通方式很多,例如開放課堂。老師可以利用網絡,讓家長足不出戶也能看到課堂實錄,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現,甚至直接參與到課堂。開放式的網絡課堂,既是老師開放課堂,勇敢呈現自我的舞臺,更是家長了解學校、老師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它能增進了家長對學校的信任,更加尊重老師的工作,更積極地配合學校的教育和管理。

還有家校通。家校通網絡平臺可以憑借現代計算機通訊技術的優勢,構建老師與家長同步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平臺。駕校之間以現代化的全新方式進行溝通、交流,拉近了學校和家長之間的心理距離,隨時隨地架起家校合力共育新苗的空中橋梁。

主要是學校、老師和家長通過博客、電話、微信等實現信息的及時交流,老師可以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家長可以彼此分享家庭教育經驗,老師可以了解家庭教育信息等。網絡有效地拉近了家長和老師的距離,促進他們的溝通,讓家校形成合力共同締造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

蘇霍姆林斯基說:“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樣的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家校共育”是社會發展的呼喚,我們將沿著這條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利用好網絡信息平臺,讓孩子在學校和家長的親密無間的合作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吳重涵《家校合作:理論、經驗與行動》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3年12月。

[ 2 ] 黃河清《家校合作導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9-1 ISBN 9787561762844。

篇6

[關鍵詞]《三傻大鬧寶萊塢》;東方主義;形成原因

《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Five Point Someone)改編而成的。影片故事是兩個好朋友拉朱和法涵在尋找多年不見的好友蘭徹的過程中展開的,影片講述了十年前蘭徹頂替他人來到皇家工程學院這一印度的傳統名校讀書。在這里成績是檢驗學生的惟一標準。成績不好就意味著沒有未來!而蘭徹卻不隨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開朗、幽默和智慧影響著周圍的人。他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教訓野蠻的學長,他用智慧打破了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觀念。最后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同時蘭徹也用自己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反對傳統束縛的精神幫助好朋友拉朱和法涵實現了各自的夢想。本片被多數人認為是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勵志片,激勵我們要不畏各種艱難險阻,勇敢且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但筆者認為該片也存在著明顯的東方主義色彩。

一、賽義德及其東方主義

愛德華?W?賽義德是美國當代極具影響力的文學與文化批評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東方學》一書對后殖民理論的形成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他也成為后殖民批評理論代表人物。在《東方學》這部著作中,賽義德先生為我們闡釋了“Orientalism”一詞的三個方面的含義,即一種學術研究學科;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權利話語方式。而該詞的第二和第三個方面的含義就是我們所指的東方主義,一種思維方式意即東方和西方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存在著區別,西方代表的是文明與自由、進步與發展,而東方則是蒙昧與專制、停滯與落后的代名詞。一種權利話語方式意思是指處于強勢地位的西方對處于弱勢地位的東方的長期以來的主宰、重構和話語權力壓迫的方式,意即“通過做出與東方有關的陳述,對有關東方的觀點進行權威裁斷,對東方進行描述、教授、殖民、統治等方式來處理東方的一種機制。簡言之,將東方視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臨東方的一種方式”。西方與東方的關系往往表現為純粹的影響與被影響、制約與受制約、施與和接受的關系。東方主義是一種強加于東方之上的政治學說,是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東方主義所表述的是一種西方世界對于東方世界的強權關系、支配關系和霸權關系。

二、東方主義的體現

(一)人物語言

影片中的大多數人物在大多數情況下說的是印度本民族語言――印地語,但是在影片當中也同時出現了印地語中夾雜著英語,印地語和英語詞匯和結構混用的現象。從電影中可以看出,院長是電影里說英語最多的人。他在很多場合都大量地使用英語,例如演講、上課、教訓學生、給教師訓話、給仆人下命令、給學生家長打電話等,甚至他跟自己的女兒說話都用英語。受他的影響,他的二女兒碧雅說英語也很多,跟人交談時,印地語語段里夾雜大量的英語。三個主角蘭徹、法涵和拉朱的英語很好,但在交談中主要使用印地語,間或夾雜一些英語詞匯。同樣是大學生,三人的同學查圖對英語的使用卻遠遠地多于印地語的使用,而且他使用的還是美式英語。與這些人形成對比的是法涵的爸爸和拉朱的媽媽,他們作為學生家長,代表的卻是社會底層人民,他們能聽懂一些英語,但只說少數的幾個專有名詞。

從以上人物使用英語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印度民眾對英語的不同態度。作為社會中產階級和高級知識分子的院長,他對英語是十分熱衷的,因為在印度的教育體系中,英語還是主要的教學語言,這也是英國殖民統治給印度留下的后遺癥。深受殖民教育的影響,他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把英語當成了自己的母語一樣脫口而出。從這一點上看,英語作為一種強勢語言已經對印地語造成了一種話語壓迫,話語主題已經失去了自己的話語身份,在此前提下完成了對西方語言的模仿,這就典型體現出東方主義的影響。

法涵的爸爸和拉朱的媽媽作為社會底層人民的代表,他們接受的教育不多,所以他們幾乎不說英語,對英語是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他們所受的殖民教育的影響相對來說就少得多,所以他們還能保持著自己的民族身份。

(二)故事情節

在電影中“消音器”查圖由于受到三位電影主角的戲弄,便和他們三個人打賭,在十年后他們再在學校見面,那時他一定會比蘭徹成功。十年后,他果然赴約,向法涵和拉朱展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豪宅、名車和一份體面的工作。查圖通過自己的奮斗和努力而獲得成功,并且他認為成功的標志就是房子、車子等非常物質的東西。影片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和美國文化中的價值觀是完全一樣的,即“美國夢”。它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工作、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影片所間接反映出的是美國文化對印度文化和印度教育的一種侵略和殖民。事實上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就對印度通過教育手段開始了精神掠奪,方式主要有提供教育經費資助,確立教育合作關系,加強兩國教育人士交流,互派留學生等。尤其是最后互派留學生方面,印度在美國的留學生,大多被安排住在美國私人家里。美國留印學生,也住在印度學生家里或大學宿舍里,這是為了“通過個人接觸,促進相互了解”,甚至美國的“教育家”每年都要到印度去親自物色留學生的人選。印度的人才大都流失到美國去了。影片中蘭徹也提到印度教育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印度優秀大學生都希望去美國深造。由此可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對印度教育的影響和制約。

(三)場景表現

《三傻大鬧寶萊塢》向觀眾展現了一個落后、貧困的印度。僵化死板的教育制度以及高自殺率等社會問題的泛濫,這恰恰迎合了西方人對東方的想象。最具代表性的是對拉朱家的場景表現。本來影片是彩色的,但一到拉朱的家,影片突然就變成了黑白的,他們一家人擠在一間破舊的小屋里,生活不注重細節,不注意衛生。這正好反映了東方主義對東方的認識:東方是“落后的”“骯臟的”“野蠻的”,從而襯托出與東方相 對立的西方是“先進的”“高尚的”“文明的”。影片中的一段旁白說明了問題。“拉朱的家就像從50年代的黑白電影中躥出來的似的,一間狹小且昏暗的房間,癱瘓多病的父親,咳個不停的母親,還沒結婚的姐姐,發霉的沙發,屋頂24小時漏水……”

電影中當碧雅和她的未婚夫去參加姐姐的婚禮時,碧雅的未婚夫看見她戴著一塊舊手表時,他說到:“我的天啊,你怎么戴著這樣一塊垃圾手表,人們會怎么說你?我的未婚妻――將來的醫生戴著一塊200元的手表,快取下來,謝謝!”從以上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碧雅的未婚夫是富有的,喜歡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和物質享受。他穿著一身的西裝革履,不愿穿印度的民族服裝,喜歡用名牌來包裝自己,而且還講著有些蹩腳的英語,他想以此來顯示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因為在他看來與西方相比印度是落后的,西方的東西就是好的。這恰恰體現出東方主義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存在。西方代表的是進步與發展,而東方則是停滯與落后的代名詞。

三、形成原因

(一)個人經歷

作家奇坦?巴哈特1974年出生于新德里,父親在部隊,母親在政府部門工作。1978~1991年就讀于新德里軍隊公共學校;1991~1995年在印度理工學院學習機械設計專業,并取得理學學士學位;1995~1997年進入阿穆達巴印度管理學院攻讀工商管理碩士(MBA),榮獲“最佳畢業學員”稱號。畢業后,他投身銀行業,先后供職于高盛公司、德意志銀行等知名金融機構。后來,他與印度管理學院的同班同學組建家庭并定居孟買。定居孟買前,他在香港生活了11年,從事國際銀行專業投資人工作。2009年,巴哈特放棄了其投資人的職業而全身心投入寫作。從以上的作家個人簡歷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家庭條件是比較優越的,作者所接受的教育在印度來說也是很好的教育。在印度多數大學中的優秀教師都具有西方教育背景,他們或是在西方留過學,或是在西方作過訪問學者。還有部分教師就是來自西方的外國人,因為我們在前文提到,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就對印度通過教育手段開始了精神掠奪,方式主要有提供教育經費資助,確立教育合作關系,加強兩國教育人士交流,互派留學生等。因此作者在受教育時期極有可能與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本國或是美國老師、美國留學生等有所接觸,受到他們的影響。作者畢業后先后供職于高盛公司、德意志銀行等知名金融機構。在這些機構中其管理層絕大多數是來自于歐美國家,因此在長期與他們接觸后,作者會潛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這就涉及下面第二個原因。

(二)社會集體想象物

社會集體想象物是指“在‘他者’形象創造中起支配作用的,來自作家所屬社會的影響源”。社會集體想象物一旦形成,就會對作家的異國形象創造產生作用。文學作品中的異國異族形象是整個社會想象力參與創造的結晶,作家在其中只充當了一個媒介。“作家創造出一個異國形象,這絕不是一種單純的個人行為,它必然會受到所處社會對異國認識的影響和制約。”異國形象作為一種社會集體想象物,受到“自我”“注視者”一方的基本立場的支配。歐洲中心、西方先進、白人優越等觀點,是支撐這個社會集體想象的重要支柱。在長期與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士接觸和交流后,東方主義話語在作家奇坦?巴哈特身上留下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一點他本人可能都沒有意識到。奇坦?巴哈特筆下的印度和電影中的印度不自覺地帶上了東方主義的色彩。電影所展示的印度社會的面貌,幾乎完全印證了西方長期以來對印度概念化的、東方主義的想象。

《三傻大鬧寶萊塢》無疑是一部很有現實意義的教育類影片,是印度電影的一個經典之作,會被人們所銘記。但是在東方主義視角的審視下,該片又是東方主義在印度電影中的具體體現,具有明顯的東方主義色彩。

[參考文獻]

[1] 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三聯書店,1995.

[2] 王小琪.受“奴役”的邊緣文化――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后殖民解讀[A].庫切研究與后殖民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C].2010.

[3] 祝英.美帝國主義對印度的教育侵略[J].世界知識,1965(06).

篇7

以平等的態度向孩子傳遞藝術

安德魯?阿波斯托利:1998年,我在美國遇到了一位叫艾德文?戈登的音樂教育藝術家,他完全改變了我對音樂以及對兒童的看法和觀點。在他的影響下, 2000年,我創辦了意大利戈登音樂教育協會,主要為意大利40個城市的兒童音樂教師提供培訓,培養他們如何去教授兒童音樂。戈登博士認為,音樂就像語言一樣,兒童是可以學習的。就像我們學習語言一樣,我們學習音樂有時候不需要教,而是在一個環境、生活的關系當中漸漸就會學會的。所以,在我們教育理念當中,并不是把兒童當成一個小人,而是只是外表看上去并沒有我們大人這樣成熟,但是他的心智已經完全具有一個人所具有的學習能力。我們以這樣平等的態度向他傳遞音樂。

按照戈登博士的兒童音樂教學理念,向兒童教授音樂時我們不需要將某一個曲子簡化或者做成兒童的版本專門讓他們聽和看,而是將真實的、原來的音樂,包括古典音樂本身,就這樣傳遞給他們。那么你就會問,這個復雜的音樂,兒童能不能接受?我們向他們表演、傳遞的音樂本身的譜曲、歌詞等各方面內容都是一樣的,但是方式有所不同,要注意四大原則,在表演的時候:一是簡短,因為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二是復雜,對于一個兒童來說,一個復雜的事物,只是一個非常豐富的物件而已,會讓他們感覺好豐富,想要仔細看;三是多變性,孩子其實最需要的是變化;四是安靜,在音樂當中如果有留白的話,有安靜時刻的話,就像白紙一樣,讓我們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去繪畫。

所以開一個音樂會的時候,我不會在舞美上面有特別多的設計,音樂廳非常簡單,不會設計一些游戲活動,里面會制造很多的機會讓觀眾去感受,去聽,讓他們在情感上能夠參與。我們在開這樣的音樂會時,所有的聽眾都在音樂廳當中,所有的演奏者繞著音樂廳坐,圍著他們。我通常會跟那些帶著小孩來聽音樂會的家長說,有時候你會看到你的小朋友在看一個演奏者,說明他正在傾聽、吸收這個音樂。有的人完全不會看表演者,而是把頭側過去,他也在聽。有一些小朋友就是喜歡動,他們雖然在音樂廳里面走來走去,有可能玩玩自己的手,或者在地上玩,但他們也在聽。所以在音樂會當中,我們會跟家長叮囑,讓小朋友自由地活動,不需要讓他一定坐著或者站著。如果你看到小朋友自己走開了,你跟著他走,但不需要去制止他,也不需要說話。我們希望我們舉辦的音樂會有很多的自由度,首先傾聽音樂的方式非常的自由。

彼得?曼徹:每年在丹麥都會舉辦四月國際兒童藝術節,這是全球最大的兒童藝術類的活動,我們創始的時候就有一個愿景,所有在丹麥的青少年都有機會感受一下戲劇是怎么回事。這是平等提供的,不會在地理、社會、經濟或者民族上面有任何的偏袒。這些表演都是青少年根據自己本身的意愿進行的。我們還有一個概念叫做一視同仁,平等。所謂的平等,不是將兒童視為正在長大的小朋友,而是將他們認為是一個人,和我們是平等的。由青少年自編自導自演的表演,其實和我們成人的表演有等同的地位。我們認為,戲劇是一種藝術形式,而不是一個教育的工具。當然,我們可以將它作為一個藝術工具來使用,但最終是一個藝術形式。而且在我們戲劇領域里面,什么元素都可以使用,沒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主題是什么都可以討論,但主要是以什么形式去表現,可以以童話的形式、小說的形式、真實故事改編,或者以虛幻的形式出現,但必須關于兒童生活。關于一個主題的解讀,其實就是一個真實經歷的分享,可以讓觀眾參與、感受。關于青少年的戲劇體驗,我們這里有一個新的概念叫做“欣賞式思考”。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前面說要和兒童平視,要尊重他。當你和他交流的時候,首先知道他自己本身是有能力的,而且希望能夠作出一定貢獻,去做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每個人所說、所做的都是有意義的。當你和他交流的時候清空自己的想法、成見,去擁抱、接受他的想法,之后我們也要向他們提真實性問題。真實性問題就是你在問別人問題時,心里不要先給他打造一個答案,而是他給的答案才是答案。

藝術教育應該拓展到成人

安德魯?阿波斯托利:我們家長有時會有一個誤區,想讓小朋友做出非常乖、非常懂事的樣子。有時看到家長帶著小朋友來我們音樂會,來聽我的課,有的家長會說,老師我們家孩子唱歌唱得很好,快給老師唱首歌。我就跟那個家長說,您先唱,您來唱一首歌給我聽聽。家長回答,我不會唱歌。我就會說,那你就要給你孩子一樣的權利,他如果不想唱歌、不會唱歌啊,他有這個權利拒絕啊。所以學習藝術應該沒有任何表演的成分,沒有任何作秀的成分。

其實我不喜歡陳規陋習的,我通常要求那些家長還有老師在我們音樂會里扔掉他們作為家長、老師的角色,像一個普通孩子般來傾聽我們的音樂。家長自己沉浸在音樂當中,他的心和眼專注在表演上面的時候,小朋友也是同樣的。小朋友對于一個陌生人的態度取決于母親的反應,他對世界的感知有時候是拷貝成人的反應。所以有一些精神學家會說孩子在最幼小的時候,不是一個個體,而是母親加上那個孩子。關系與關系之間在起著作用。所以,我通常會跟家長說,你不要看孩子有沒有專心聽,你自己專心聽就好了。

彼得?曼徹:昨天我們也去上海的兒童劇院跟中國的家庭一起看演出,我發現很多家長自己沒有好好看,在那里玩手機看照片,同時又要求小朋友要仔細看。我在德國表演的時候,發現一個小朋友在玩手機,在看圖片,我就把我長笛上面一個銀色的部件取出來,跟小朋友換那個手機,對我來說,其實挺危險的,那個東西很貴的,但是小朋友說不換。所以對于一個兒童來說,如果很早就給他智能手機,其實是挺不好的,有一點破壞性。希望我們的生活中不要有太多智能手機的打擾,當你在一個音樂廳里面看一個表演的時候,就應該活在當下,不要受這些東西的打擾。這現象背后其實也有文化差異,在丹麥沒有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要尊重表演者。所以,我們可能在藝術教育里面要加入針對成人的部分。

焦剛:我覺得這不僅是一個藝術教育的問題,可能也有素質教育的問題。如果想讓我們的孩子真正去感知藝術的話,首先家長要專注在藝術上。這也涉及戲劇教育面對誰的問題,我們現在一說教育,通常說我們要教孩子什么。可是說實話,國內的這種狀況,其實我們兩代人教育都缺失掉了,我們沒有把教育延續下來。所以,當我們有了經濟基礎,想讓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的時候,我們往往手足無措,面對我們的孩子不知道該怎么辦。有一個朋友打電話跟我說,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想讓孩子到英國看戲、學習。我說,對不起,你能留給孩子的就是他對世界的認知和創造力,你留給他再多別的都不是他的。這可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我們這兩代人的觀念要改變一下。我們現在在做藝術教育時,最大的問題就是家長,把孩子送來時是說讓他接觸一下音樂、陶冶一下情操,但是三節課之后有的家長會說,他一定要是中國下一個郎朗。所以,我覺得藝術教育應該拓展到大人這邊來,讓更多的人理解教育的關鍵在哪里。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全國的美育教育如火如荼。在北京幾乎所有的學校都要開展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活動,這是非常好的事情。所以,我們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有很多的共建學校,劇團演員現在也是供不應求。文化部有指令,藝術創作人員必須深入生活,我們也到很多的學校去體驗生活,參加他們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個問題:北京有很多的學校都建立了戲劇課,每一個年級甚至每一個班級都有戲劇社,每一個戲劇社都有很好的名字,他們排了很多的戲,大部分的戲都是反映他們生活的:選班長,遲到、不遵守紀律,關注那些弱勢的、家里面沒有錢的孩子,等等,都是讓人聲淚俱下的戲,看了讓我震撼。我說,你們的生活怎么比我們還苦,每天經歷那么多的困難。那陽光呢?樹木?花草呢?這些去哪里了?沒有。我就問老師們,你們是怎樣開展這些教育的?老師說,我們去學習、提高自己,讓自己更完善,然后給學生們做示范,讓他們學得更像。另外一些老師會說,我們非常專業,我們請的是中央戲劇學院的老師幫我們設置課程,包括給孩子做解放天性的練習。面對那些天性如此純正的孩子,我不知道要解放什么?所以,我現在想提一個問題:藝術教育,只是孩子的事情嗎?是不是我們這些從事教育的人,我們的大人,也要深入思考一下藝術教育應該怎么做。

藝術教育的平臺與創新模式

彼得?曼徹:其實在丹麥并沒有表演類的專業。我們現在有一個新的項目,會培訓一些青少年,讓他們成為藝術表演團體的成員、文化團體。這個文化團體是由學生組成的,通常是10到14歲的青少年。我們會特別培訓這些青少年,教授他們表演、戲劇技巧,或者是公共關系管理,甚至是藝術樣式選擇。我們會教授他們如何根據同學們的喜好選擇一個題目,然后打造某一個表演。之后我們會有一個四月國際兒童藝術節,每年都會舉辦,到時候就邀請他們來表演。四月兒童藝術節舉行的一個禮拜里會吸引來自全球八百多位兒童來參與,完全由他們自編自導自演,所以他們對這樣一個項目是非常認真嚴肅的。丹麥的四月兒童戲劇節同時又是一個巡回的戲劇節,每一年在丹麥的不同城市里面舉行。因為在丹麥有一些地方的人根本沒有什么機會接觸到戲劇,所以我們希望它能夠下鄉。而且所有進場,觀眾都是免費的,不需要買票。這個戲劇節不只是一個戲劇的市場,同時也是一個論壇,參與的人能夠有彼此交流經驗、分享和彼此幫助的機會。

除了上述提到的活動外,我們還有這么個項目,比如說一個學校想開一個藝術表演類的課程,學校方可以做一個“駐場藝術家的計劃”,向我們項目方申請,讓一位藝術家或者導演或者編排的總編劇在學校待上一段日子,體驗學校的日常生活,也會給那些老師進行培訓。另外一個項目專門針對具有某一種特別技能,想在兒童的領域里面有所作為的人,比如說一個作家想寫一本兒童書,或者一個編劇想編一個兒童劇目,可以向我們這個項目申請,我們培訓他如何去做,可能是一個禮拜幾次或者一個月幾次來上課,也可能有幾年的時間。

焦剛:大家也知道戲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孩子去看戲的時候,他們不僅僅看見一些演員在表演,他們會動用所有的感官、感知能力,跟著主人公一塊去冒險、去體驗、去經歷各種事情。通過這樣的體驗,他們會提高自己的很多能力。而且戲劇有一個好處,很多的時候更加強調矛盾沖突,面對沖突的時候,孩子會用帶入感的方式去思考、去判斷,甚至為這些主人公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感受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思辨能力。所以,戲劇教育對于孩子能力的培養是很好的一種手段。

篇8

一是格式化評課:評教學設計、教學重難點、教師態度、教學語言、課堂的生成、板書設計、作業布置、課堂氛圍等。這種評課格式化,評課者要求面面俱到,細到每一個環節,重點不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

二是表揚式評課:評課者礙于情面,發表意見時只說優點,不談不足或少談不足,現場氣氛異常和諧,如隔靴搔癢,無實事求是之言,上課者得不到正確的評價。

三是語霸式評課:評課者“話語連篇”、“舞文弄墨”,名家名言大肆販賣,沒有認真思考,無實質性內容。會說“言簡意賅”事半功倍,不會說“長篇大論”事倍功半。

四是無語式評課:評課者將自己參與學習的調子定得太低,“今天主要是向上課者學習,向評課者學習,我的幾個觀點,前幾位同志已經說過了,我不再贅述”一句“謙虛”的話就是評課全部內容。

學校在組織評課時如果不務實,研修效果不明顯,既浪費時間,教師業務水平又得不到提高,會導致評課陷入形式主義,要想抓好這項研修活動,可探究新的評課方式。

一、讓“評他人”轉向 “評自己 ”

現實中很多學校組織評課活動采取的方式是教師自主備課、上課,業務部門組織教師參與聽、評課。聽課教師是評的主體,屬“主”,在不完全了解執教者設計意圖的情況下去評別人的東西;上課教師處于被評地位,屬“客”,從內心里對這種校本研修方式有所抵觸。要想轉變這種“主”“客”式的校本研修方式,就要改變評課活動的組織模式。以年級備課組或教研組為單位,確定上課的內容,研究教材、教學重難點、設計教學流程,遴選教法及學法等,然后選擇執教教師,這樣一來,活動無“主”“客”之分,不論是執教者還是評課者都是這次活動的主體,都是站在設計者的角度來參與,評課的對象由“他人”轉為“自己”。這時的體驗不再是停留于表面,而是圍繞主題就課堂中教學的亮點和不足展開深度的思考,從而達成共識。

二、讓“評教師”轉向“評學生”

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后的收獲是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所以評課時要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評課的關鍵詞、著力點。評課者的目光要從評執教者的教學藝術、教學設計轉向評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的語言組織、問題設計、教學資源的使用是否合理,要看能不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的三維目標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評價教師不是評“授業”而要評“導學”,“導學”要看教師是否能讓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是否能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學習方法,要看學生是否在課堂上得到了發展。

三、讓“正統評”轉向“通俗評”

評課者大都以理論性的知識作為依據,結合自己的認知水平,灌以自己的理解,對執教者進行評價。評價時往往過于直白、正統,執教者不愿意接受;評價過于抽象,執教者難以理解。所以轉變表達方式,用一種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來評課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故事表達這一趣味性、通俗性很強的闡述方式可用來解決這一問題,說者通俗,聽者脫俗。故事可以是經典,能達到用事實說話的效果,增加評課的說服力;故事可以是經驗,是用真情流露自己的看法,拉近與執教者的距離,故事寓意深刻,可以開啟教師對教育的感悟,激活教師的思維。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在評課時,針對教師覺得學生兩處錯誤不會影響學生認知,沒有及時糾正的現象,評課時用的就是故事評課。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先生住院時病情急劇惡化,當護士對他說“不要急,我去叫醫生”時,他居然坐起身子,大聲說:“不是叫,是請!”,說完這話便倒在床上,合上了雙眼。于老師稍有深思地說:“這一字之改,值得每個語文教師深思!改的是字,教的是如何做人!糾正語病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的責任。”評課時一個經典的故事,在現實的校本研修與教學實踐、課堂教學相互脫節的時候,總會在不經意間為教師在研修活動中找到自我。

篇9

悅納

“納”意為接受和采納,是以博愛情感為基礎,懷著一顆包容的心、關愛的心辯證地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看待自己。學校從學生“悅納”策略、教師“悅納”策略、家庭“悅納”策略、社會“悅納”策略四方面構建“悅納”公民教育體系,重點通過“家庭派對”這一特色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接納、樂于接納、善于接納。

“派對”最早流行于歐美國家,派對(PARTY)即“宴會、聚會”的意思。學校開展的“家庭派對”活動每次由十個左右的家庭組織在一起,精心設計與孩子的成長密切相關的主題內容,包括環保、愛國、文化、藝術等,確定好主題后以家委會名義向全班每個家庭發出邀請函,參與活動的家庭根據所在小區或興趣愛好劃分小組,然后各組分工合作,開展活動。每學期末,學校都要對各班的“家庭派對”活動進行展覽、表彰,讓班級之間互相借鑒,互相促進。這一活動把學校和家庭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家庭培養孩子公民素質、促進學校發展、引領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同時,培養了孩子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讓學生在享受快樂中“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為成長為具有國際視野、現代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此活動從2008年開展至今,受到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的一致好評。目前,學校第一批參與此項活動的學生不管是學生成績還是行為習慣都表現十分突出。該活動在成都舉辦的“全國學校公民教育交流暨國際論壇”上得到與會專家的關注,中央電視臺《子午書簡》欄目以及深圳電視臺、《深圳晚報》分別對此作了專題報道。

悅讀

基礎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全人格,是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閱讀是孩子最基本的學習手段,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孩子從小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2004年,學校從當前語文教學實際和兒童成長規律出發,確定“在快樂閱讀中享受幸福人生”研究課題,試圖通過“快樂閱讀”,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為兒童的終生幸福奠定基礎。

學校在推進兒童“快樂閱讀”方面的主要做法是:讓閱讀正式進入語文課堂,以課內帶課外,以語文帶其他,以讀帶創,以學校帶家庭,以學校帶社會,以文本帶網絡,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納入校本課程,強化校本教研。將閱讀納入校本課程,排入課表,每周一節,保證“快樂閱讀”有效推進;設立后海小學博士協作站,定期舉辦博士論壇,邀請兒童文學作家和兒童閱讀推廣人來校舉行講座和研究閱讀推廣策略;每周定期召開課題組例會,每學期按照目標制訂快樂閱讀課計劃以及相關管理制度等;鼓勵合作研究、問題研究,通過研究促進快樂閱讀的教學,協調各科教師的閱讀教學;注重實踐反思,開辦快樂閱讀課外社團和圖畫書創作社團,組織各種閱讀活動,引領兒童從閱讀開始,由習作提升到創作,由閱讀到啟發做人。

加強校本培訓,推進多元閱讀。通過定期組織培訓、研討、定期上研究課等方式提高教師對“快樂閱讀”的認識,培養教師自身對閱讀的熱愛,讓教師更了解兒童,更會為孩子選書,更會引領孩子們閱讀。2007年開始,學校在非語文學科正式推進快樂閱讀,開展多元閱讀的實踐研究。各科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本學科的教材,引導他們自學本學科課程,開展跨學科專題閱讀,關注兒童閱讀習慣的培養。

營造“悅讀”氛圍,打造書香校園。學校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和書親密接觸的開放式的閱讀環境,仿生態圖書閱覽室、班級快樂書架、求書薦書的快樂書市、涂鴉墻和展示欄等為孩子們的“快樂閱讀”開辟出更為廣闊的空間,特別是新建的數學閱讀室、科學閱讀室、英語閱讀室、圖畫書閱讀室,更是成為學校“快樂閱讀”的亮麗風景。此外,學校定期舉辦閱讀節。在閱讀節期間,讀書、創作、講故事、演講、共創圖畫書、自創圖畫書簽名售書和改編皮影戲演出等各種閱讀活動精彩紛呈,營造出濃郁的書香氛圍。

倡導親子共讀,培育閱讀義工。學校支持家長和社會人士共同推進兒童閱讀,創建了全國第一支擁有140名“故事媽媽”的故事義工隊伍,從選書到講故事,定期舉辦培訓,引領孩子愛上閱讀,以孩子影響家長和社區閱讀,以書為紐帶造就一群快樂讀書人,讓更多的人引領孩子們“快樂閱讀”,創造良好的閱讀文化和學校、家庭、社區閱讀環境。

立體拓展延伸,學生樂讀善創。學校運用信息科技引導兒童獨立從網絡上搜集信息、發表習作、交流心得。學校還啟動“多元閱讀獎勵計劃”和“后海小學‘跨學科專題閱讀’活動計劃”,組織師生到邊遠山區、革命老區進行兒童閱讀支教,到幼兒園、福利院給孩子和老人讀書、講故事……通過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表達對書的熱愛,從閱讀中長知識、明事理,享受幸福人生。

參與PIRLS評估,接軌國際閱讀。學校參與了由國際教育評估協會(IEA)主導的旨在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的PIRLS(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計劃,該研究主要集中評估閱讀能力的三方面:閱讀理解的過程、閱讀目的、閱讀行為和態度。主要針對小學四年級的學生進行評量。到2006年,全球已有66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此項評估。)2007年12月,學校用PIRLS樣卷對四年級學生進行了隨機測評,情況良好。

閱讀與學科教學、寫作以及創新實踐有機結合的過程同時也是閱讀與德育巧妙融合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健全人格,實現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涌現出一批具有獨特風格的優秀教師。據不完全統計,學校在“快樂閱讀”探索中獲得20多個獎項,教師獲獎達63人次,教師書面家庭作業―20萬字專著《圖畫書閱讀―引領孩子快樂成長》正式出版發行,被譽為中國第一本圖畫書教學專著。如今,“快樂閱讀”已輻射到全國20多個省市,在中國兒童閱讀中占有重要一席。

悅學

以人為本、入腦入心的德育,除了能夠激發生命潛能,匯聚和提升正能量,還應該適時改變自己的存在樣態,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和時代反映能力,適應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悅學”。

學校充分挖掘網絡資源,開發研制出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網站并已正式投入使用。無限網絡觸及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教師、學生、家長可以隨時隨地在校園里登錄校園網、班級網等學習平臺,瀏覽和下載相關學習內容。上述信息化軟硬件平臺建設與原有信息化設備的融合,實現了教學方式的重大變革,有效提高了學校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在信息化教學管理方面走在區域乃至全國的前列。網絡平臺的建立,讓師生看到互聯網陽光向上、鮮活生動的德育門戶網站,超前理論、實踐現場、活動案例、學校文化活動……鮮活豐富的優質資源為班級管理、教育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平臺。

篇10

本次家長會我主要談兩方面的問題:

一、簡要介紹學校的管理。

二、就家長關心的孩子教育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學校的管理

1、我校的育人原則是“先成人、后成才”,為學生一生奠基。本著這個原則學校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每一項每一條規章制度的制定都是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原則而制定的。

2、民族的興亡在教育,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在工作中,我們要求教師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以教師的品德培養學生的品德,以教師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能力,以教師的理想培養學生的理想,以教師的情操陶冶學生的情操,以教師的境界提升學生的境界,以教師的人格塑造學生的人格,達到一個以人育人共同發展的育人目標,這就要求全體教職員工時刻以教書育人為己任,努力塑造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3、“好習慣就是好人生。”學校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常抓不懈,本著“先成人,后成才”的原則,對學生進行高標準、嚴要求。從生活中點滴小事抓起,對學生進行規范化教育。通過規范教育使學生真正達到會生存、會求知、懂合作、懂尊重,有愛心、有追求、有責任感的合格社會公民。

4、學校的規章制度需要教師領會、內化、貫徹、落實。學校通過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對教師對學校規章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考核。學校教務處、政教處每天要對教師的教學、班主任的管理進行考核,做到每天有考核、周周有公布、月月有總結。目的是規范教師的教育教學,增強教師的責任意識,真正履行好教書育人的職責,不辜負各位家長的厚望和社會的重托。

我們堅信有了科學的學校管理、和-諧的教育環境,就一定能讓每一個學生獲得發展和成功!

在近幾年的中考中,我校連創佳績,學校的辦學質量、育人成果和校園安全等各項工作贏得了社會的一致好評。

二、下面我來重點談一談家庭教育問題。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現代人成才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是基矗目前,廣大家長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家長參與教育的意識和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自覺性、積極性大大提高。家長對子女教育的責任心、使命感顯著增強。但是與目前教育教學形勢的發展要求相比,我們農村家庭教育方面仍明顯滯后,還有著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來做。

白中的每一位學生,雖說是屬于在座的每一位家長,屬于各自不同的家庭,但是,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并不家中渡過,而是在學校渡過,在座的每一位家長,雖說對你的孩子擁有絕對的監護權,但是你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并不多,相反,孩子絕大多數的時間是生活在學校之中,成長在老師的教導之下。因此,作為一個家長,如果確實關注孩子的成長與成才的話,就應該毫不懷疑地主動加強與學校和老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就應該時刻關注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等等。所以說,家校聯系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下面我分別從孩子培養的兩個核心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1、給孩子以智愛而不溺愛。

什么叫溺愛?溺愛就是不論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都一味的去滿足他。智愛和溺愛的區別是:智愛是全面的關心,尤其是關照孩子的心靈;而溺愛是片面的關心,只關照孩子的表面需要。那么,我們該怎樣做?

首先,要教給孩子生存的本領。教孩子學會生存,這是做父母首要的責任。

曾有人對XX年60多位高考狀元進行了調查,在調查時給他們提出的問題是相同的:“你的父母最關心你什么。”從每一個人那兒都得到一個相同的答案,但這個答案不是“學習”,而是“做人”,這就是成功教育和不成功教育的根本區別。”做人教育是成功教育的靈魂。狀元父母們抓住了育人的“綱”,綱舉目張,只要做人做好了,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各位家長知道動物之王老虎是怎么培養幼虎嗎?據有關專家提供的資料講到,母虎撫養幼虎有三個過程。開始,它出去捕食回來,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給幼虎吃;后來,它捕食回來,自己把肉吃掉,把剩下的肉骨頭扔給幼虎;再后來,它捕食回來,自己把肉吃掉,把骨頭扔掉,幼虎上前要吃,它就沖著它怒吼,伸出抓子阻擋,不讓幼虎吃。這樣過了好幾天,幼虎餓得實在受不了,就會離開母親,自己去找食吃。開始,幼虎走了幾步回頭來,母虎就沖它怒吼,揚起尖利的前爪,幼虎又轉過頭去往前走。這樣反復幾次,直到幼虎真正離開。這種“殘忍”的愛,逼幼虎長大。動物尚能如此,何況人呢?

美國巨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教育子女的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典范。洛克家族有五個兒子,有人曾這樣警告“任何人有你的錢財和五個兒子,家里就有可能出現至少四個敗家子。”但事實相反,洛克家庭的孩子沒有享受過任何超級富人的待遇,沒有游泳池,沒有網球場,沒有棒球常在洛家莊園,孩子們穿著同雇工兒子一樣的普通游戲服裝,玩著自行設計的種種游戲。關懷,但并不溺愛,先教育他們做好人,這是洛克菲勒家教育子女的一個特點。

每星期六早餐之后,五個孩子一個一個排隊走進父親的辦公室,從童年時代起到離家上大學。每個人用這種方式取得一周的零花錢。有趣的是,每個孩子在領到津貼時還得到一個小帳本,用來記怎樣處理錢。津貼的數目總比需要的少,而且無法索取,于是未來的富豪們開始做家務事掙錢:逮到走廊上的蒼蠅每一百只一角,捉住閣樓上的耗子每只五分,背柴火、垛柴火和拔草每小時若干,等等。納爾遜和勞倫斯,當一個九歲、一個七歲的時候就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許權,皮鞋每雙五分,長統靴每雙一角。家中仆傭成群,但孩子們從小要學會生活自理。父親帶頭補衣服給他們看,教他們怎樣折迭衣服和整理旅行箱。

在這種嚴格要求之下,五個子女終于沒有一個成為敗家子,不僅接下了他的班,還發展了洛克菲勒家族的事業。

由此可以看出,關心不僅要關照孩子的物質需要,更重要的應該關照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長。溺愛者看不到后者,只會從表面看到孩子愛吃冰激凌,愛去“麥當勞”、“肯德基”,結果這種嬌慣只能促成孩子養成了自私、懶惰的壞毛玻

愛并不是壞事情。對孩子的愛應該越多越好,實在沒有必要收起來一半。洛克家族對孩子不可謂不愛,但不是僅僅從物質上去滿足孩子們的要求,是教會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勤勉節儉,珍惜財富,先做好了人,然后才談得上成才。這樣的愛才是智愛。“只懂得物質上滿足孩子的所謂愛,連母雞都會”,嚴格說已經夠不上人類愛的現代水準。人類理智的愛應該意味著關心、理解、責任和尊重四個方面。

2、培養孩子可發展的資源。

①責任意識,父母應當時時想著讓孩子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如做錯事,讓他受到懲罰,在家里做家務勞動等等。

②懂得愛別人,讓孩子學會關愛,如尊重父母,孝敬老人,說話有禮貌等等。這是父母必須為孩子上好的一堂課。(步入社會周圍需要的是懂得關愛別人的人,而不是自私,以我為中心的人,有助于事業的發展。)

③善良教育。美國作家享利鈥⒄材匪顧擔?松?腥???魘親鈧匾?模?諞皇巧屏跡?詼?巧屏跡?諶?巧屏肌s型?樾模??霉匕??饈侵?閎松?呦虺曬φ鬧匾?蛩亍?/p>

④良好的心態,樂觀、輸贏、爭娶放棄。

執著追求,冷靜面對,能放能收,樂觀豁達的良好心態。

⑤守規則、規則意識,秩序意識。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家庭、社會、集體、規矩意識是一個人基本素質的體現,有了規矩才能受到尊重、歡迎,也只有有了規矩才能分享生活的樂趣。

珍惜,理解父母的不易,父母要告訴孩子掙錢的辛苦,教會學生珍惜現有的學習、生活環境,教會學生懂得感恩。

⑦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終生習慣。

學校學的知識是有限的,要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讀書的好習慣,這是一個人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各位家長朋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一樣的,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才。那么,讓我們給孩子以尊重和理解,給學校以尊重和理解。也只有尊重和理解,學校才能按教學規律辦事,孩子才能產生學習的動力。真誠的希望各位家長遵循教育規律,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中來,成為學校教育的參與者、支持者和同盟軍,讓我們家校攜手,共同為學生營造一個溫暖、健康、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真正健康成長。最后,我對各位家長提幾點建議和希望:

1、勤聯系,不僅要與班主任聯系,而且要與任課教師聯系

2、理解支持周六上輔導課。競爭的需要,改革的需要。

3、支持孩子適當購買輔導資料。

4、正確看待這次期中考試的成績,成績差了,不要一味的責怪,要分析原因。

5、住校生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生活,還要關心他的思想和學習,要經常與學校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