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美學原理范文
時間:2023-11-28 18:09: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設計美學原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節奏與韻律。節奏與韻律原本是用來形容音樂的名詞,然而成為現代平面設計的完美藝術追求之一。馬家窯文化的代表作品《舞蹈紋彩陶盆》,遠古人類運用行云流水的筆法勾勒出三塊空白,又在每一空白處以剪影似的平涂手法,畫了五個手拉手的舞蹈人。以單色平涂來表現舞蹈的動態。這種規律的編排和變化,以及舞蹈的本身就象征著節奏的韻律,進而將平靜的畫面在二維的世界中凸顯出視覺空間的動感因素。設計外在表現的節奏與內在意蘊和韻律,是成功設計的構成要素。NIKE公司把NIKE的標識叫做“Swoosh標志”,因為這個標志像跑步時飛快的速度,“嗖”的一聲。但此標志的內在意蘊是指勝利女神翅膀上的羽毛,代表動感和輕柔,又像老師用來判改對錯的“對鉤”,隱喻NIKE公司是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朝正確方向發展。
2.對稱與均衡。對稱是指形式上的相同、相等與相似,讓人產生“嚴謹、莊重”的感覺,均衡是指各元素的擺放、組合,讓人們在心理上感到客觀的均衡,這種均衡是指畫面的組合使人心理上呈現“穩”的感受。然而非對稱平衡在平面設計中會運用大小、形狀、距離、疏密諸因素來調節平衡,給人以新穎、活潑、運動的感覺。均衡作為形式美原理的基礎,由于源自本心,符合最質樸、最經典的審美品味。例如馬蒂斯的《藍衣少女》畫面,是帶有一定變換因素的對稱,人物形象既端莊穩妥,又栩栩如生,更有一絲回旋、輻射的均衡美。
3.對比與調和。妥善處理色彩對比與調和之關系,可以提高平面設計作品畫面的視覺美感,進而促進廣告整體效果的統一和諧性。在平面設計中對比與調和一般是指色彩、材質、重量等。例如香奈兒的口紅廣告,采用強烈的明度對比,主要配色的明度差在5機以上,叫做長調。此海報發揮了對比的優勢,烈紅與亮白的色彩形成視覺上的強烈沖擊,使得女人左眼形象鮮明,富有光感,顯示出了香奈兒口紅的顏色純正,好看的可以作為眼影,突出主題,畫面強烈的對比而富有活力。
4.虛實與留白。繪畫章法中有“密不容針,寬可走馬”一說指的是布局的疏密、許是關系處理。所有的藝術形式都與虛實結合相關,平在面設計的構圖中有明顯的體現。留白畫面中的無,亦是虛,有利于信息傳達、情感交流,獲得少則勝多的效果,能夠提高作品的感染力,是設計中的重要組成。在平面設計中體現“虛實關系”的就是“圖與底”,恰如經典的太極圖形象,給人以共享空間的妙處,“虛空間”衍生出的設計意境亦是令人神往、流連忘返。其圖案形狀如陰陽兩條魚,闡釋了相互依存的美學思想,表現了生生不息、持續的生命力。留白具有無聲勝有聲的感覺,猶如中國水墨畫,留白運用于設計中,韻味也會出現。留白手法的運用譬如宋代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空白有耐人尋味的意境感,詮釋了留白所表達的奇特效果。
二、我國現代平面設計的發展現狀分析和解決辦法
當今我國的科技高度發展,平面設計作品的制作方式愈加多樣,電腦處理技術和電子成像技術日趨多樣化,因此平面設計的表現力也顯得投機取巧和淺顯,比如過于注重視覺上的炫目效果和強調技術,缺乏藝術的真善美,逐漸遠離了我國傳統的美學觀念,缺乏藝術感染力是現代我國平面設計作品的現狀。
現今我國的平面設計師在熟練掌握技術的前提,應該是深入研究中國傳統設計美學的規范,將生冷的技術設計賦予生命力和藝術感召力,提高平面設計的審美層次,中國傳統美學的理念,諸如道家“返璞歸真”思想、佛教美學思想的“禪意”等,平面設計師應當融入這些優秀的美學思想在設計作品中,設計出符合這個好時代的優秀作品。耐人尋味的作品總是源自于其中的內涵,形勢與內容相統一,表現力強而自然質樸。
三、結語
平面設計是一種形式美的體現,國內外優秀的平面設計作品無不體現著均衡、韻律、節奏、調和、虛實等美學原理。但究其根源其實是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產物,實際上是遵循形式跟隨功能,形式和功能相輔相成,這種理念環繞在平面設計的全過程。我國早期的平面設計以大量的模仿和抄襲西方發達的工業國家為主,這種簡單模仿缺乏藝術的真實性,是低層次的審美。隨著我國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我國平面設計迅速發展,有一部分優秀的平面設計作品已經開始深入融合本民族的文化,將技術與藝術相結合,根據市場的需求,達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審美向高層次發展。應當繼續弘揚現代的平面設計中的優秀基因,深入挖掘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學,現代平面設計的作品從市場需求、產品的實用性出發,使平面設計作品對消費者起到認知和審美的功能,最終回到實用功能。因此具有這種特色的中國平面設計才能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一樣源遠流長,屹立于世界平面設計之林。
參考文獻:
[1]徐恒醇.設計美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07).
[2]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3]李硯祖,蘆影.平面設計藝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篇2
關鍵字: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古根海姆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一、對“陌生化”的理解
“陌生化”最早由俄國形式主義文藝理論家維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最初針對于文學領域。所謂陌生化,就是將對象從其正常的感覺領域移出,通過施展創造性手段,重新構造對對象的感覺,從而擴大認知的難度和廣度,不斷給讀者以新鮮感的創作方式。[[ 沈冠東. 設計藝術中的陌生化思維[J]. 藝術探索,2012(2).]]強調打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思維定式,在內容以及形式上違背人們習以為常的慣常化的事情、世界,但同時又要求在藝術上能夠超越以往。由于人們對日常事物、事理過分熟悉或是習慣成自然,以至于對其缺乏新鮮感或是形成思維慣性,進而使得我們的動作習慣、思維活動退到無意識的、自動的層面,稱之為“自動化”。而“陌生化”的中心原則便是要沖破這種自動化的障礙,擺脫慣常化的制約,采用獨特新鮮的語言,對現實事物進行重新定義或是再思考,從而不斷給人們帶來新奇、新鮮的感受,使人們從已被日常生活狀態中振奮起來。
二、陌生化美學原理在畢堡古根海姆博物館中的運用
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現代主義美術流派最早運用了陌生化原理進行創作,這在薩爾瓦多?達利和馬塞爾?杜尚的作品中經常能夠看到,而我們對“陌生化”在建筑設計領域的運用還是比較陌生的。
畢堡古根海姆博物館落成于1997年,由美國著名的建筑大師弗蘭克?蓋里設計,從建成之日起,古根海姆博物館便以材料、結構和造型等方面的瘋狂、迷離、超現實的特性使其成為全世界目光的焦點。在設計手法上,蓋里大量運用了陌生化的設計思維來進行創作,是陌生化美學原理運用在建筑設計上的最佳代表。
1、結構形式方面
建筑發展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經過現代主義將近半個世紀的統治之后,“五個面”似乎是人們對建筑的整體印象,而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出現顛覆了人們的一貫想法。
面對古根海姆博物館,你可能會感到混亂、模糊、抽象、不知所云。其實這正體現了蓋里的設計思維,拋棄經典建筑中規整,具有清晰邊界的建筑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混亂雜糅、邊界模糊的外形;在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整個結構中,觀者甚至找不到建筑的中心點,也沒有任何清晰的方向可言,這是與經典建筑美學觀念相違背的去中心化、無向度性。而在結合了周圍環境之后,似乎感覺建筑又有了某些具體的象征意義,仿佛內維隆河的波浪,又仿佛河上的游艇。令人咋舌的建筑外觀,肆無忌憚的背離經典建筑美學,游離的象征意義,這些都給觀者帶來了認知上的難度和廣度,但是卻給觀者制造了新鮮感,激發了觀者的興趣,進而加強了觀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關系,提高作品的參與度。這些設計手法正是陌生化原則所強調的,什克洛夫斯基認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其方法便是提高作品的感受難度。
2、建筑材料方面
古根海姆博物館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面向南面老城區的規則石建筑,外墻材料利用西班牙當地傳統的石灰石,代表著蓋里將保守與固執留給過去的設計理念;二是面向北面新城區的瘋狂的玻璃墻弧形體,利用鈦金屬板、玻璃和鋼材作為外墻材料,極具時代感和現代感,代表蓋里將新奇與幻想擁抱現在的設計理念。兩種相互矛盾對立的材料連同它們各自的建筑形式一起給觀者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進而引發觀者的思考。而毫無疑問的是,那些閃耀著光芒的鈦金屬板最能奪人眼球,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好似旁邊內維隆河波光粼粼的水面,令觀者首先是對材料感到驚訝、新奇,進而是享受這幅看似對比卻相互和諧的畫面,最后是對設計師由衷的嘆服。參與性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也正暗合了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等文章中所表達的觀點,感覺到事物的存在才是藝術的真正目的,重要的是“感覺”而不是僅僅的“知道”。
3、內部視覺空間方面
傳統博物館視覺空間內部,展品依次排列在規整純凈的展墻或是展臺上,若非展品有極強的觀賞價值或是觀者有強烈的觀賞欲望,一般的展品是不會提起普通觀者的興趣的,甚至有可能令觀者的情緒產生疲勞或是忽略展品。在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內部視覺空間的設計中,設計者一反常規,采用“雜亂”作為其設計特色。當然,“雜亂”也不是無的放矢、隨意堆放,而是取舍有度、經過精心設計的“亂而不亂”:這些“亂”的構件主要放置在博物館的中廳和一些建筑造型之類的人與博物館內部本體交流頻繁的地方,在人們觀賞展品的視域范圍內,并不會出現這些雜亂的構件,它們只是位于展示空間的上方位置,當觀者將視線從放置展品的規整純凈的空間轉而投向展廳的整體空間的時候,這些荒誕夢幻、新奇無比的構件才會映入眼簾,開始展現自身特有的魅力。從規整平淡到新奇夢幻的這種感官上的轉換體驗,代表著將觀者從日常生活麻木冷漠,思維已成慣性的狀態中拉出來,并進入充滿新鮮體驗、浪漫夢幻、獨特神秘氣息的情境,同時也是陌生化原則的成熟運用。
博物館的成功為畢爾巴鄂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以及社會效益,大幅地提升了城市的形象,由此而誕生的“畢堡效應”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個成功模式,被各國城市爭相學習。
結語
通過畢堡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成功,可以看到陌生化美學原則對于建筑設計最大的啟示在于:打破思維慣性,違背習見的常情常理,但并不與之完全隔離,因為觀者新鮮感的獲得需要之前的生活閱歷作為積累,而是運用創造性的手段振奮觀者已經麻木的情緒。另外,陌生化設計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最根本的一點就是需要在材料、形式、功能以及各元素之間的邏輯關系中找到與建筑藝術作品之間的同構關系,提供一個全新的視點或視角。
參考文獻
[1] 許康,周遵,馬利亞. 解讀弗蘭克?蓋里的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館[J].藝術理論,2009(4)178-179.
作者簡介
楊藝林(1990.6~),男,籍貫:山東滕州,山東工藝美術學院2012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規劃與設計
篇3
【關鍵詞】美學原理 石油機械設備 外觀設計
獨特的石油機械設備外觀設計可以吸引顧客的眼球,給顧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石油機械設備的外觀與機械的質量及功效關系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刺激顧客購買的欲望,所以要想從外觀上留住顧客,就必須加強石油機械設備的設計,按照美學原理去設計,并遵循相應的美學理念,把產品美的元素塑造出來,以下就從美學角度出發,研究石油機械設備外觀設計的方法。
1 設備外觀比例與尺度的設計策略探究
1.1 比例方面的設計
一般來講,比例就是使事物整體協調發展,而在石油機械中的比例是機械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比例大小值,包括機械設備的長、寬、高,而通常人們對比例協調的機械具有獨特的喜愛感,這就要求機械設備在進行外觀設計時,在美術審美的基礎上,處理好機械設備大小、寬窄、高低之間的關系,不僅要達到機械本身所擁有的功能,還要在視覺上使人們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這就要求在設計時采用黃金比例分割法,從而獲得統一協調的效果。如果機械設備比例不協調,一方面不利于操作者的操作,也會使人們產生視覺疲勞,這種先天不足的比例效果也激不起人們的購買欲望。
1.2 尺度方面的設計
石油機械設備是為人們開發石油所用的器械,是在石油環境下使用的,^是石油機械的操作者,所以機械尺寸的大小應以人為中心來衡量,應使機械設備的尺寸和形態適應人體的操作習慣,設備的整體設計要與局部協調起來。雖然我國的機械設備種類繁多,像石油鉆采機械、煉油機械、采油機械設備等等,可以看出他們的使用用途和使用功效都不―樣,但他們的設計尺寸都是大同小異的,都是相對固定的,因為機械設備的外觀設計是根據人體的操作便利而定的,與設計本身的大小無關。就像手柄的大小應根據人體的手掌大小相對應,并不是機械大,手柄就大,兩者并不成正比,所以在設計各種石油機械設備外觀時,機械設備的尺度一定要與人體相適應。
2 設備外觀的均衡與對稱設計策略探究
2.1 均衡方面的設計
機械設備的均衡是以機械設備上的某一零部件作為支點,而表現出的平衡方式,從而使機械設備動態美、條理美、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感覺,并把機械設備的色彩、肌理、表面裝飾與構成幾何形體結合起來,使機械設備靈巧、生動、輕快,從而獲得均衡的效果,如果沒有明確機械設備的支點,就容易造成雜亂,主次不清的現象,給操作帶來不便,所以在設計對稱與均衡時,要注意聚與散,疏與密的變化,因為這是處理對稱與均衡的關鍵,處理好了這種變化關系,才能獲得良好的設計效果。
2.2 對稱方面的設計
對稱是物體在某種變換條件下,其相同部分間有規律重復的現象,亦即在一定變換條件下的不變現象,它能使人們的視覺產生平衡感,我國的石油機械像石油鉆采機械、煉油機械、采油機械沒備等從受力角度看,都是采用對稱的形式,把設備的功能與對稱性結合起來,產生條理美,不僅保證了機械設備的功能,還能凸顯出穩定、莊重、安全的感覺,但由于對稱容易給人造成單調、呆板的感覺,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結合美術原理,避免靜感和硬感的問題。
3 設備外觀呼應與過渡的設計策略探究
3.1 呼應方面的設計
呼應是使機械設備的整體與各個對應部分相協調,利用形、色、質、的某些相同因素來與整體進行呼應,從而在顏色、大小、線型等方面達到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使人們心理和視覺上產生呼應。
3.2 過渡方面的設計
過渡是事情或事物由一個階段逐漸發展而轉入另一個階段,逐漸演變的過程,把形體、面或色彩聯系起來,從而達到和諧的效果,所以在設計機械設備時,要注重面與面之間的過渡,處理好了面與面的過渡會使人產生柔和感,反之則使人產生尖銳、鋒利的感覺,所以在石油機械設備外觀設計時,根據形體面的實際大小,選用相應的過渡平面和圓弧,從而產生自然、和諧、生動的感覺。
結語
綜上所述,石油機械設備是石油開采過程中的重要裝備,合理的設計石油機械設備不僅能使操作工操作方便,還能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在遵循美學原理的基礎上,設計出石油機械設備的線條美、條理美、整體美,更重要的是達到安全、穩定、環保的目的前提下,塑造出產品“美”的形象。
參考文獻
[1]孫琳.基于美學原理的石油機械設備外觀設計方法[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1,02:158-160+169.
篇4
主體性原則
從教育目的看,教育的目的在于構建人的主體性。人的發展過程就是人的主體性發展過程。學校的教育不是知識的分布,而是一種心智的開拓,是學生自主構建主體的過程。學生的主體性意識越強,挖掘自身的潛能就越自覺,越深入,他們的水準就越高。因此要有效地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給足他們充分展示自我內在能力和智慧的空間,讓他們體驗英語學習的快樂,看到自己的進步與成長,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認同自己是學習的主體,進而實現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語言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語言是一種生存和學習的工具,語言只有在實際使用中才能真正掌握。在一個無法實際使用外語的環境里學習外語,大量實踐是提高外語水平的保證。教學設計時要把學生放在主置上,從平面設計專業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從他們的發展出發,根據主體發展的要求,變革教學方法和方式,充分體現平面設計專業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構建和創新。教師的正確指導和教導,是給予啟發、解釋難點、教授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同時更應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認知和操練,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掌握新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為其奠定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基礎。
差異性原則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約有12%的信息是依靠聽覺獲得的,82%的信息是依靠視覺獲得的。按照“左右腦分工”理論,人的右腦掌握形象思維,左腦掌握抽象思維,左右腦同時使用認知信息,可以增強工作記憶的效率,并且大腦的潛能可以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國外學者的多媒體學習生成模式表明:1.視覺和聽覺信息分別通過各自的不同信道進行處理。2.每個信道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信息加工在兩個信道進行,這兩個信道各自相對獨立。聽覺信道加工聲音信息,視覺信道加工視像信息,聽覺工作記憶在聽覺信道完成,視覺工作記憶在視覺信道完成。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視覺感知敏銳,信息進入信道后,視覺信道對語言信息進行加工,聽覺信道中的語言信息加工就相對減少。由于工作記憶的存儲量有限,所以視覺與聽覺的信息加工量也是有限的。工作記憶的存儲超量時,就會產生記憶負荷,影響有意義的學習和學習的效果。因此,要有意識地對平面設計專業的學生進行多種感官的語言學習,進行高效知識構建。學生學習風格和認知特點及思維方式的多樣性決定了在使用多媒體進行語言輸入時,教師也要注意這一群體的差異性,因為語言輸入方式、內容及輸入量決定了每個學生加工和存儲信息的數量和質量及語言輸出的數量和質量,要盡力降低教學中厚此薄彼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適度性原則
從外語學習過程的認知心理看,語言輸入是外語學習的首要環節,創設多維輸入環境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重要保障。多媒體的集成化、多樣化和情境化改變了信息呈現的方式,刺激多種感官去感悟語言信息,引起相關聯想,喚起相關知識、經驗和表象去同化順應新舊知識,內化并類化于它們的語言系統之中。
輸入足夠的語言信息是英語學習的重要保證。輸入量充足意味著學生可以更多、更全面地接觸語言。學生視域的開闊度標志著他們對事物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也影響著他們思維、想象的向度。由于工作記憶容量的有限性,使得大腦在一定時間里,很難同時加工多種信息,因此,為促進有效的學習,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風格來控制教學過程中的信息輸入量,找準信息輸入的切入點,對學生已知的或難度偏低的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省略,以免影響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盡量減少負載意義多的語料投射給學生,以防加重認知負擔,引起認知疲勞,造成教學效果偏離預期的設定。同時,也要充分考慮輸入的語言信息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向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提供題材多樣、風格迥異的語料,擴展和深化教學內容,用以滿足教學和學生對信息量的需求及教學任務的高質完成,養成學生接受新知和創新的個性特點與傾向。
互動性原則
恰當的教學互動是提升學習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學過程中互動是一個多方位、多層次的彼此相互交流與促進的綜合系統,是教與學的相互接納,是師生間的一種共享,也是知識獲取與學習能力培養的一種過程。實踐表明,互動教學對于教學效果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教師要設計出既能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又能形成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互動的多媒體教學環境,為一些文靜的學生提供主動參與及語言實踐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及社會適應能力。
1.師生間互動
其實質是師生雙方在教、學、練的過程中,通過教師引導、提示、解釋、糾正、評判,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實踐,雙方共同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
2.學生間的互動
是主體之間進行對話交流,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共同分析問題,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到更多的見解與答案并獲得新知。在互動交流中相互啟發,學習他人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在彼此競爭中激發靈感,使各自的心智得到深耕。
3.課堂舞臺
把課堂變成語言學習的舞臺,使語言學習更具新意。可以利用媒體導入的各種語言材料進行語音、語調的模仿,人物的對話,或是多人表演,也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用英語簡要評判導入材料畫面的特點,在這樣的共享中,相互借鑒,有利于語言的掌握。互動性增強了他們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而語言水平及語言運用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與提高。
篇5
關鍵詞:智能化;網絡;控制;多媒體;教學系統
中圖分類號:TP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2-0268-02
0 前言
信息技術正在改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2007國家教育質量工程實施方案明確指出:高等學校要把信息技術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事實上,體現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它具有生動、直觀、靈活的特點,能在單位時間內增加更多的信息量、能將授課過程中的一些很難直觀表達的問題,生動、靈活地表現出來。因此,多媒體教學系統如雨后春筍般地在各個高等學校建立了起來。經濟管理院系怎樣建好、用好、管好多媒體教學系統,使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在提高教學質量中發揮更大作用,是值得我們深入研討的問題。
1 傳統多媒體教學系統的不足
一般傳統的多媒體教學系統由中央控制器、控制柜、投影機、屏幕、計算機、影碟機、錄像機、功放、音箱、話筒等組合而成。其核心部分為中央控制器,其他的硬件通過與控制器連接并受控于它來實現多媒體教學。然而,由于傳統的中央控制器功能單一以及多媒體教學系統管理歸屬不同,建設地點分散,建設時間、規格和型號不統一等原因,給教師的使用和管理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結合傳統多媒體教學系統的使用情況,我們可以將其引發的問題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使用手續繁雜
教師使用多媒體所需要辦理的手續繁雜。課前一般需要履行以下手續:填寫使用登記表、取控制柜鑰匙、打開柜鎖、開啟必要的設備進行授課;下課后,還需要將所有設備復位、關閉電源、鎖好柜門、歸還鑰匙。
1.2 故障排除不及時
多媒體系統的硬件設備種類繁多,設備之間的連線復雜,設備的故障率高,排除故障和維護的時間長。出現一些常見故障,只有通過電話或者下課時通知維護人員才能解決,不能及時排除,這樣就影響了正常的教學。
1.3 維護管理工作零碎繁重
在處理計算機病毒、系統破壞、軟件丟失、系統和病毒庫升級等問題時,只能在本地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必須逐一操作而不能同時進行。這種單機的恢復無疑給維護人員帶來很大的工作量。
1.4 使用培訓效果不明顯
雖然開課前進行使用培訓,但是很多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又忘記了操作步驟。還有因設備不統一而讓教師搞混了各自的操作,造成在運用過程中設備出現故障,人為增加了設備的故障率,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且縮短了設備的使用壽命。
2 基于網絡環境下智能中控多媒體教學系統的優勢
如何克服上述問題,更好的方便老師們的教學,我們提出了基于智能化集中控制的多媒體教學系統的整體設計。在對各廠商生產的硬、軟件產品進行論證的基礎上,可選擇一些在市場上比較成熟、穩定性高且功能上完全能彌補傳統多媒體教學系統不足的先進產品和技術,創造性地建立多媒體教學智能中控管理系統。這樣的系統將由中控管理子系統、監控管理子系統、網控管理子系統、流媒體課件實時錄播系統組成,與傳統多媒體教學系統相比較具有如下優點:
2.1 批處理開關機
可以通過中央控制室的多媒體中控管理子系統實現對所有多媒體教學系統內的主控柜和各種硬件設施(如電子柜門、電腦、投影、電動屏幕、功放、IP電話等)的批處理開關機。在多媒體教學系統上課的老師就無須填寫使用登記表和領用、歸還控制柜的鑰匙,從而可簡化多媒體使用的手續。
2.2 內置IP電話與遠程控制
能夠在中央控制室通過監控管理子系統以及中控管理子系統中的內置IP電話與遠程控制功能,及時發現并維護多媒體教學系統出現的故障,做到出現故障能在第一時間內解決,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故障對正常教學的影響。只需在中央控制室通過多媒體網絡中控管理子系統,就可以對每一間多媒體教學系統內的計算機同時進行查殺病毒、軟件安裝和系統升級,這將大大減輕管理和維護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2.3 網絡環境教學質量監控
監控管理子系統以及中控管理子系統允許教學管理人員在校園網內任何有計算機的地方,通過授權就可以實時對每間多媒體教學系統的授課情況進行教學質量監控,方便管理。
2.4 實時錄播
在中央控制室可通過流媒體課件實時生成子系統,由一名操作人員控制,就能將優秀教師所授課程的內容進行實時的錄像、整合、編輯、播放,提高時效性,實現優勢資源共享。
3 網絡環境下智能中控多媒體教學系統設計
3.1 系統概述
多媒體智能中控管理系統由智能中控管理系統、監控子系統、流媒體課件錄播子系統、網控子系統四部分組成。能根據課表自動開啟或關閉教學系統設備,自動診斷故障。通過圖形化的顯示界面,實時顯示多媒體教學系統內中控、投影機、計算機、主控臺的工作狀態。遠程監視教學系統計算機桌面內容并能接管鍵盤和鼠標,方便進行遠程處理與控制,從而實現對故障的快速排查與維護。全方位、高清晰、實時監控,隨時提供設備狀態預警。系統能自動生成流媒體課件,完成寶貴的課件資源積累。
3.2 總體結構設計
整個多媒體智能中控系統,是由總控室、傳輸網絡以及各獨立的多媒體教學系統設備三部分組成,其中總控室包括一臺專業服務器和多臺高配置多媒體計算機,分別完成設備控制、視頻監控、網絡控制、教學錄播、課堂直播等工作。傳輸網絡包括現有校園網和監控網絡。多媒體教室內設備都可通過IP數據包在校園網上傳送。監控的視頻信號、音頻信號可通過專用監控網絡來傳送。各教室相對獨立的多媒體教學設備較多,由智能中央控制器進行集中管理,主要完成上課時教師所需AV設備間的視頻、VGA信號的切換等。
3.3 主要系統功能設計
(1)智能中控管理系統。
系統應操作簡單方便,可實現遠程一鍵開啟與關閉教學系統內所有設備(投影機關閉時可設有3-5分鐘散熱延時),并完成設備檢測與故障排查。教師只需按課表安排,進教室即可進行多媒體教學。主控臺有蜂鳴器提示教師推開主控臺,教師在柜門鎖閉時可通過一鍵呼叫功能與主控室直接聯系;非接觸式IC卡,可實現刷卡自動打開主控臺和多媒體系統。
多媒體控制系統的核心設備可由控制計算機與教室內集中控制器組成,所有操作由控制計算機向集中控制器傳送232串口指令完成。集中控制器具有VGA矩陣、視頻矩陣、音頻矩陣、講臺門磁、投影機斷線、電腦斷線、大門門磁、投影燈開關檢測模塊、IP電話對講、一鍵開關機等功能模塊,通過集成電源管理,控制電動幕、投影機、電腦、功放等設備。
(2)監控子系統。
多媒體教學系統全部實現不間斷高清晰數字監控和全數字錄像,能實時監控多媒體教學系統的課堂和設備運行情況。監控系統可同時保持與教務處長及教學主管副校長、校長辦公室的連通,真正實現高清晰教學質量實時監控。監控系統的錄像(其攝像頭可以遠程任意變焦、350度自動旋轉)、回放、自動保存、更新都可通過內網實時傳遞,同時還可以通過大屏幕背投系統監看所有多媒體教學系統。監控信息可經過系統錄制、編輯后,作為節目源供播放或點播。
監控顯示畫面可手動、自動切換,可25幀/秒全屏顯示,可單畫面、四畫面、十六畫面回放,壓縮算法MPEG-4/H.264,錄像速度50-200M/小時/路,音視頻同步,可設置COM口與485的轉發速率,可控制云臺鏡頭與快球。
(3)流媒體課件實時錄播系統。
流媒體課件自動生成子系統的功能是通過軟件實現完成寶貴的課件資源積累,把整合疊加的視頻、音頻和計算機圖像(課件)數據保存到教學系統端或者遠程服務器上。系統可采用流媒體技術課件到Internet。視頻課件同步錄制、同步生成、同步直播、同步網絡存儲、實時點播。適應寬帶到窄帶。
在視頻壓縮策略上擬采用目前世界最先進的MPEG-4壓縮編碼技術,對連續性或清晰性計算機畫面采取智能變率的壓縮技術,清晰度可調,以調整數據量;采用流媒體格式傳輸,可以選擇不同的編碼壓縮格式;實現在窄帶上傳輸動態性高的變化。通過VGA采集,不需要在教學用計算機上安裝任何特別程序,就可以將計算機顯示器能顯示的內容全都采集(包括視頻畫面)。系統通過網絡遠程控制管理,網頁式錄入、維護;自動生成、自動同步更新記錄庫。
(4)網控子系統。
網控子系統可以對教學系統中各計算機進行遠程管理,進行系統病毒庫升級、遠程維護,達到實時維護的效果。具有網絡對拷功能,可以快速將一臺機器上安裝好的系統部署到整棟教學樓的所有計算機上。網控系統通過發射端收集所有網卡的MAC地址,在發射端進行排序,然后將參數傳遞過去,就能將所有的計算機的IP地址進行自動分配、修改并固定下來、通過傳遞參數還能實現批處理修改計算機名、設置DNS和網關等。
4 結束語
隨著國家、省、校三級教育質量工程實施方案的出臺,加強學科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嚴格教學管理、保障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已成重中之重。智能化多媒體教學系統的應用與管理,與教學改革創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經濟管理院系要在教學活動中廣泛采用信息技術,不斷推進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實現教學及管理的網絡化和數字化。
參考文獻
[1]彭妙顏. 多媒體視聽教學系統中的智能化群體互動技術[J]. 華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06,(1):69-70.[2]萬華明,吳軍,易力. 可管理開放式智能網絡化多媒體教室教學系統的設計構建與實現[J]. 江西科學,2005,(3):259-263.
篇6
[關鍵詞]學科建設 創新管理機制 發展路徑
[作者簡介]楊旭丹(1978- ),女,浙江平陽人,浙江傳媒學院科研處及研究生處處長助理,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課題項目]本文系浙江傳媒學院2011年度“傳媒類本科院校學科建設發展與管理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ZC11XJ006)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27-0042-02
學科建設是高校重要的戰略基礎建設,是衡量一所高校學術地位的重要標志。學校的實力、學校的競爭力、學校的水平不僅靠學科支撐,也靠學科的成就來體現。傳媒類院校定位于行業性高校,不是要削弱或忽視學科建設,而是要明確學科建設方向,應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此,應厘清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之間的關系,使學科建設成為專業構造調整的支撐,成為實現辦學目標的保障。“十二五”期間將是我國高等教育加快分化、整合、提升的重要階段。作為傳媒類行業院校,為了應對新時期的變化與競爭,我們要著眼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堅決把工作重點放在學科上,下大力氣推進學科建設。
一、當前傳媒類院校學科建設面臨的問題
1.學科意識不強,缺乏學科建設引領理念。在社會轉型期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社會及時地進行產業的轉型升級,可是不少行業高校還沒有學科建設的統籌規劃和戰略思考。根據我國社會經濟和國家學科發展以及國家“2011計劃”的需要,應及時地轉變我們的辦學理念,可惜比較遺憾的是固有的辦學思維定式沒有改變。尤其是不注重研究學科規劃和學科布局,對新興、交叉、邊緣的學科及具有很大發展前景和潛力的學科關注不夠,制約了學科結構的優化、學科間的協調發展和整體推進;有些行業高校基本上還是延續著以專業為主而不是學科為主的辦學路子,尚未把辦學定位及時地轉移到了教學、科研并重上來,缺乏學科建設引領的理念。
2.學科建設管理機制不科學,創新意識不夠。當前,很多傳媒類院校并沒有成立專門的學科建設管理機構,學科建設相關職能劃分也分布在不同的職能部門,與此同時,職責不明確、協作性和銜接性較差。即使有些學校成立了校級的學科建設管理部門,但并未從思想上重視學科建設,只是被動地進行管理程序操作,僅僅起到爭辦學位點的作用,導致學科發展規劃、學科隊伍建設、科研對人才的培養作用難以發揮。在院系調整中,部分關聯密切的專業被劃分在了不同的教學單位,影響了學科力量整合和更高層次的發展。另外,組織管理模式也不適應學科發展,缺乏整合力、凝聚力和統籌協調力,創新意識不夠,導致學科發展呈現出散漫狀態,學科發展沖勁不足。
3.學科帶頭人嚴重匱乏,學術梯隊建設不強。學科競爭歸根結底是學術隊伍的競爭,尤其是高水平的學術人才。當前在選拔方式上,多采用領導干部“選拔”的方式,不僅給被選者帶來壓力,而且挫傷了一大批教師的積極性;官本位的思想妨礙了優秀人才的進一步發展,一些優秀的人才忙于行政事務,忽略了科研工作,不利于學科建設。一是應用型學科帶頭人緊缺,有的高校出現人才結構性短缺,尤其是與行業密切相關的學科帶頭人斷層現象十分突出。二是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失衡,青年教師比重過大,學術科研能力尚待開發;學科隊伍沒有得到有效整合,科研力量大打折扣,學科發展支撐力不足。
4.研究機構(基地)建設落后,學科發展不協調。研究機構(基地)是行業高校學科建設的依托和條件保障,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科發展的水平。目前,許多高校對基地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建立了許多實驗室和研究基地。基地建設培養和鍛煉了一批優秀的學術人才,拓展和延伸了一些學科分支,推動了學科的整體發展和優化。但在行業院校的基地建設中仍普遍存在著兩大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當前研究基地名目繁雜,缺乏整合,競爭力不強;尤其是部分院系、教研室盲目追求小而全,重復建設,軟硬件配置低,科研效率低。另一個問題就是基地隊伍的建設和學科建設的發展不協調。具有高水平技術和專業的研究人員不安心研究機構工作,選擇離開專職隊伍,剩余的部分在崗人員整體素質又不高,較難勝任高水平基地建設和發展的要求。
二、傳媒類院校學科建設的核心
面對行業高校學科建設中存在一系列問題,學校必須要加強學科建設,以提升院校自身的學術地位。因此,創新學科建設管理機制和發展路徑,成為傳媒類行業院校亟待解決的現實性課題。行業高校的規模和數量發展迅猛,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行業高校要有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最根本、最核心還是體現在學科建設上。
1.加強頂層設計,樹立大學科建設理念,改革學科構架體系。強化科學管理,優化頂層設計,是學科建設順利進行的有力保證。高校應著眼當前學科發展形勢,樹立大學科發展理念,注重學科建設的全局意識,扭轉過去單純的學科點建設思路,推行學科發展統領專業建設發展模式改革。據研究統計,國外高校學科發展普遍采用大學科發展理念,近年國內也逐漸流行起來。這一學科建設模式增強了學科發展的內部協調性和協調進展,減少了資源內耗,消除了人為發展壁壘,提高了學科建設效益。傳媒類院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服務于主要發展方向,并不斷發揮學科之間的合力優勢。
2.突出重點學科,注重特色學科,實施品牌戰略。重點學科、特色學科在學校學科建設中具有標桿作用和帶動作用,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學科建設是高校發展規律的內在需求。傳媒類院校在發展路徑上,要強化傳媒類特色學科,以傳媒及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性需求為導向,依托學科基礎,重點投入,重點突破,使學校的重點學科實現新的跨越,使特色優勢學科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培育出若干個新的學科增長點,加強學科潛在實力建設,搶占學科必爭的制高點。學科的發展定位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校整體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向。為了準確定位學科發展,我們至少要做到兩個方面:首先是區域定位。以服務地方和行業社會經濟發展為宗旨,集中優勢力量建設滿足社會需求的優勢學科和研究領域。其次是特色定位,即自身定位。把握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和學科發展趨勢,立足傳媒類院校的發展特點和優勢開展學科建設,達到以特色取勝的發展目標。重點學科建設其實也是品牌工程建設,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建立健全績效優先的學科發展重點建設機制顯得尤其重要。與此同時,積極推動和鼓勵有條件的學科申報各級各類重點學科建設,并給予相應的配套政策、資金傾斜,確保其成長性和發展的后勁。
三、學科建設管理機制創新
1.建立學校、院(系)、學科內部三級學科負責制。學科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牽涉到的行政元素較多,具有綜合性和系統性,合理的管理構架是推動學科建設科學化、合理化、效能化的基礎。學校、院(系)、學科三者層級有別,發展定位不同,實施方法各異,各有其職,卻又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理順之間關系是學科發展的題中之義。在校級層面設立學科建設領導小組及學科建設辦公室或相當職能的機構,統一認識,統籌規劃,協調發展,提供政策保障,為學科發展營造寬松發展環境和良好氛圍。同時,院(系)要處理好行政與學術權力之間的關系,建立學科帶頭人負責制、科學研究課題組組長負責制、專業負責人制,實行學科建設目標管理,以增強學科建設的有效性。
2.建立學術基層組織建設。基層學術組織是高校最基本的學術單元,直接承擔著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項職能。學科組織是具體開展教學、課程建設、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實體型學術組織,它的建立有利于實現學科資源支撐本科教學,發揮其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學校所有學術人員都可以根據各自的學術領域進入相應的學科組織,各類學術資源全部按照學科組織配置。學院把所有課程全部劃歸到相應的學科組織,相關學科根據各個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相應的課程為教學服務,形成“一個專業由多個學科支撐、一個學科支撐多個專業”的網狀關系,同時設立專業主任或專業管理委員會,負責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通過學術基層組織的建設,把專業轉變為一個課程組合,讓專業的設置更加靈活,學校能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充分利用現有學科資源,以不同的課程組合快速地構建新的專業,以適應社會需求。
3.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學術梯隊建設,優化研究團隊結構。建設高水平的學科,首先要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學科骨干組成的學科隊伍。因此,學科建設發展必須以人為本,堅持“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相結合的學科人才發展戰略,重視學科帶頭人培養和學科梯隊建設,優化研究團隊結構。
首先,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廣泛引進適合行業院校學科發展的高水平學術帶頭人和學科帶頭人,彌補學校高端人才缺口。充分利用學校科研機構、創新團隊、重點學科建設努力建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關鍵在于夯實人才隊伍基礎。其次,推進人才觀念轉變,加大師資培養及引進力度,創新選才和用才模式,重點完善中青年學術骨干的培養和激勵機制,根據學科發展的要求和重點學科帶頭人的基本要求,以優化更新學術梯隊為目標,設置招聘崗位,公開公正、平等競爭、擇優上崗、嚴格考核、合同管理。最后,培養造就一支結構科學合理,具有創新精神且團結合作的研究。具體措施是:第一,重視高層次人才和短缺人才的培養,有計劃、有步驟地精選和培養學術尖子;第二,注重年輕學術帶頭人和拔尖人才的培養,鼓勵和資助學科帶頭人出版文集(文庫)等;第三,積極開展人才引進工作,人才引進政策要向主干特色學科、優勢學科、組建學科創新團隊傾斜。
四、加強基地建設,構建學科發展互動平臺
加強基地建設,打造“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學科發展互動平臺。首先,全面推動政產學研用合作的模式創新。政產學研用合作是大學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一所行業特色院校辦學的重要基石。面向國家戰略、地區規劃和行業發展需求,走政產學研用合作的道路,已成為學校辦學指導思想的重要方面就,是對辦學理念的提升。一是以平臺為依托,共建產學研合作聯盟。二是以任務為紐帶,發揮學校在相關領域的優勢,注重技術研發、創新成果轉化,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三是以人才培養為依托,共建政產學研人才培養基地,為在校學生提供實踐鍛煉機會。其次,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倡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鼓勵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跨國度開展研究工作,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的作用。最后,充分發揮基地的學科發展互動平臺,正確把握國家“2011計劃”發展契機,推動校校聯合、學校與行業聯合、學校與企業聯合,積極申報“2011協同創新中心”,培育一批校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重點集聚和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以取得實際成效。
[參考文獻]
篇7
Abstract: Landscape aesthetics thought of pavilions boundary drawing provides rich ideological foundation, diversified expression form, mature art gimmick, rich aesthetic conception,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for the modern garden design. The study of art evolution of boundary drawing in history and its profound aesthetic is the reference and source of innovative ideas for modern garden design, and can reach a perfect integration of them. 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s thought of pavilions boundary drawing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modern garden design.
關鍵詞:界畫;亭臺樓閣;山水美學思想;現代園林
Key words: boundary drawing;pavilions;landscape aesthetics;modern garden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28-0053-01
0引言
園林,在中國古籍里根據不同的性質也稱作園、囿、苑、園亭、庭園、園地、山池、池館、別業、山莊等。英美各國稱之為Garden,Park,Landscapc,Garden。它們的性質、規模雖不完全一樣,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圍內,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為地開辟山水地貌,結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構成一個供人們觀賞、游憩、居住的環境。
1亭臺樓閣界畫的山水美學思想對現代園林設計的影響
1.1 為現代園林設計提供了豐厚的思想基礎山水美學思想之所以在我國古代達到繁榮鼎盛狀態,是與古代園林建筑業發達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漢苑圖》中,宮殿置于園林中,園中可見古木、假山、芭蕉等構成園林的要素,畫家巧妙運用借景手法、將背景中隱現的真實的山與畫中的假山樹木相呼應,予人以殿閣、樓臺置于自然山川中而非人造的園林中的假象。另一幅作品《荷亭清夏圖》極富詩情畫意,畫家巧妙利用庭院中漫步的二人將欣賞者的目光引向精巧的荷亭、水榭、書齋,荷亭邊綠樹環繞,水中蓮葉婷婷,遠處江水空茫,環境優美,設計獨具匠心,顯示出了南宋的造園特色。中國古代界畫為現代園林設計提供的人文思想是極其深厚的。界畫中人文思想的“天人合一”是最值得我們認真領會的,其崇尚自然,講究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藝術設計理念與現代園林的發展方向相吻合。
1.2 為現代園林設計提供了多元的表現形式現代園林設計同樣需要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傳統界畫的技法為現代園林設計提供了啟示。我們溯源至古代園林的特色,可知界畫對園林設計表現形式的影響。中國古典園林絕非簡單地摹仿這些構景要素,而是有意識地加以調整、加工和提煉,從而表現一個精練概括濃縮的自然。它既有“靜觀”又有“動觀”,從總體到局部包含著濃郁的詩情畫意。這種空間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來配景,使風景與建筑巧妙地融合到一起,處處有建筑,處處都洋溢著大自然的盎然生機。
1.3 為現代園林設計提供了成熟的藝術手法現代園林設計在藝術手法上較為成熟,得益于傳統界畫的作用。虛遠與具體,空靈與實在,造成園林流動靈活、自由多變的景觀。這是我國古典園林含蓄、曲折、有韻味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手法。古人運用這種手法突破自然遺產有限的空間,創造一種意向空間,通過疊石的山嶂、曲廊的院嶂、樹嶂等,組成一層又一層、一景又一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園中園、景中景,畫面不斷交錯變換,讓人去領會園景的大小、明暗、陰晴、晨夕等自然美,把一覽無余的景色變為曲折多變的意境。虛實空間上的對比變化遵循著“實者虛之,虛者實之”的規律,因地而異,變化多端。有的以虛代實,用水面倒映襯托庭園,北京頤和園,浩渺的昆明湖,即擴延了整個園林的范圍,又使萬壽山豐富的景點不顯擁塞。有的以實代虛,在墻體上開漏窗,使景區拓延、透靈。蘇州獅子林東南角的一段曲廊,廊檐下的墻壁上嵌著一塊塊石刻及花窗,遠望長廊好像園林范圍并非到此為止。拙政園中部是用虛實對比來表現小中見大的典型,此處以水為中心,環以建筑、山石、島嶼、植物,不論是遠是近、是大是小、急緩都恰倒好處,并以遠香堂為觀賞點,虛襯有致,對比鮮明,呈現出景色秀麗的江南水鄉風貌。
1.4 為現代園林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審美意境在古典園林設計中,蘊涵最深、最廣的,應該是古代文人雅士魂牽夢縈的山水情。在古典園林設計中,水的處理,是一大關鍵。水是園林的靈魂,整個園林的生氣所在。太湖、西湖、瘦西湖等周圍的園林得幸于天然。城市之中,無此自然條件,但也必須有水。或利用原來池沼的拙政園;或掘泉引水的網師園;若地勢較高,無水可引,則借景于園外,滄浪亭沿河修廊,透過漏窗觀水而得水意。岳陽樓,面湖而建,以覽湖光山色。小園之內,水淺池狹,要想營造出浩瀚的氣勢,需在中間布置島嶼,架以小橋、點綴浮萍一二,放眼望去有間隔的層次感,不覺一覽無余。堤岸建成曲折之勢,水口無數,似有眾多源頭。園內的水面的形態,或平直,或湍急,或柔和,或深邃,須靠堤岸約束,靠山石、小橋與植物的點綴。怡園之水,設一畫舫,頓覺水面有闊大之勢;網師園小山叢桂軒下,溪水寬不過一尺,置一石橋,緊貼水面,古樸厚重,雖一步可過,卻有凌波之意。園林的水本不大,且橋低于兩岸,幾乎與水面持平,則水愈發顯得開闊,兩岸的山崖也就愈顯得峻峭挺拔。
2結語
現代園林設計的價值追求與傳統界畫的山水美學思想一脈相承,兩者追求藝術境界是一致的。園林講求“寓詩情畫意于自然景物之中”。界畫強調既要真實描繪自然景物,又要抒發作者的情感,二者都要求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園林布局曲折自由,常用假山、小院、漏窗作屏障,適當阻隔游客視線,使人們幾經曲折才能逐漸見到園內全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樣游客感受到的意境更加含蓄深遠。好的界畫在表現手法上也要善于“隱藏”,注重“含蓄美”。園林以自然為美,植物配置不按直線排列,姿態自然天成,不受人工約束。界畫表現樹木花卉也講究形態的瀟灑自然,布局灑脫自然而忌諱刻板規則。在園林中虛與實常表現為山為實,水面為虛;近景為實,遠景為虛;景物為實,倒影為虛等許多景致的對比。在界畫的畫面上,景物是實,空白是虛;黑是實,白是虛;有色為實,無色為虛。在園林中,匾額、楹聯點出周圍風景的意境。界畫中常題寫詩詞歌賦,增強畫中意境的表達,可見兩者都注重用文學藝術形式來增強自己的藝術感染力。兩者都與傳統文化觀念有著緊密聯系。界畫要求使自然山川和畫家的意念合二為一,這是受到“天人合一”,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的影響。園林在山水、植物等自然景物之外,又引進了建筑、文學等各門藝術,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結合起來,它接受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創造出“崇尚自然而妙造自然”的自然山水式園林。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藝術性;空間;平面;設計原則;綜述
當今許多社會公共空間的設計并沒有完備的環境設計,多數只具備基本大體空間和基礎設施,僅能滿足人們基本生活休閑需求,并不能體現一個環境的的藝術價值和精神內涵。因此我通過對環境藝術設計基礎、美學原理、發展歷程的相關文獻做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從西方傳統繪畫發展、景觀空間構成要素、近現代平面藝術創新的角度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藝術性”靈感來源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具體概括為:西方傳統繪畫藝術美學思想和表現手法上都是環境藝術設計基礎,立體構成藝術對環境設計的推動,西方現代平面設計的表現語言對現代景觀布局的影響。探究環境藝術設計中的“藝術性”表現。從而對當今環境藝術設計的設計手法、風格趨勢有所啟發。
一、西方繪畫藝術及美學原理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影響
在西方藝術和設計史中可以看出西方傳統繪畫藝術所體現的審美價值和美學思想是環境藝術設計的靈感來源,西方繪畫主要有“形式”、“節奏”兩大特點,體現在環境空間形式的多樣化設計,并使其與西方美學思想融合,形成整體的的藝術性展現。環境藝術設計在園林構成方式和藝術形式也通常采用抽象、提取、概括的方法對空間進行更有藝術性的呈現。1)環境藝術設計對點、線、面等基礎繪畫語言的應用。現代環境藝術運用西方繪畫藝術的抽象性特征,從具象的物質中提取抽象的元素,并通過點、線、面、和色彩的不同組合,給人們帶來不同的視覺和心理感受。如《外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中概括出抽象主義美術它是指那些在現實生活面前,不去表現自然物體的表面現象,而是以經過抽象的色彩、點線、體塊去構成無具體客觀形象的總稱。2)畫面的結構性和創意性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精髓。通常畫家所要傳達的信息并非是事物表象的形態和美觀,而是從畫面結構表達出的深層次的寓意和情感。這里的結構性是根據繪畫資料總結出的,是畫家看到表象后,通過自己的感受,將原有的事物形態與自己的思想情感進行重組升華,并最終生成理性結構與內心感受結合構成新的思維意向和形態,這也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精髓所在。3)“西方美學原理”中的形式法則在環境設計中的體現。在柏拉圖,蘇格拉底的注重人思想的美學原理中,設計更多考慮人的思想意圖,后來逐步轉向設計心理學。除了蘇格拉底提倡的注重人內在精神的美學思想外,還受理性美學的影響,西方美學很早就開始研究對于數理形式的,在雕塑和建筑領域多有體現。有代表性的是畢達哥拉斯學派。它們把“數”看作是萬事萬物的起源,認為“數理”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原理。因此他們根據這一概念創造了關于人體、雕刻、繪畫和音樂等關于事物的“數理形式”的美學規定。具有代表性的有“黃金分割法則”。之后,柏拉圖又進一步將“數理形式”深化,把“數理形式”轉向了精神層面,開辟了形式美學的新領域。“數理形式”在環境設計比例尺度的把握更科學,“黃金分割點”能具體分析環境布局的審美性。
二、立體構成理論對環境設計的影響
立體構成本身就是對立體空間的營造,立體構成有很多形式的表現手法,通過體塊的創意排列,自然材料的巧妙運用而形成一種具有生命力和藝術性的大地藝術。最大化地喚起人們的審美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環境藝術設計本身就是對立體構成的應用,對居住環境進行藝術設計,既豐富了場所表現語言及建筑景觀構成形式,又使審美與使用價值在環境設計中得以統一。當代環境設計為了更突出設計的藝術性,整體上廣泛運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通過幾何語言對空間形式以抽象或半抽象的手法進行概括,從而不斷地推廣新的設計理念和創新精神,不斷完善人的物質世界豐富人的精神家園。如“京天安門”、“法國埃菲爾鐵塔”、“美國的自由女神像”好的景觀環境設計不僅能創造好的生態環境還能增加地區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氣息。總之,立體構成要素和大地藝術創新應用,能不斷增強環境設計藝術性,對環境設計綠色生態可持續性發展也有不斷地推動作用。
三、平面藝術的創新對現代景觀設計的影響
現代的平面作品通常是將繪畫中的線條、塊面、色彩轉化為可以運用的平面元素,現代景觀的藝術性創造運用了平面分割的方法,在景觀布局中將平面圖運用平面構成法進行詮釋,使空間分布更具藝術性。運用空間中具有的多種透視視角,并與平面構成要素進行巧妙結合,從而產生多種沖擊力強的藝術效果。如在景觀中運用單體疊加的表現形式,并結合透視聲光電等科學原理,營造出更奇幻的效果。蒙德里安所提出的新造型主義也能激發起當代環境設計的藝術性,他的作品主要將繪畫的基本元素結合幾何形式的排列,組合成錯落有致富有節奏感的幾何體。他的影響不僅局限于平面設計,對環境藝術設計、建筑設計、都有深遠影響。他認為:“造型不能理解為‘塑造形體’,而是要理解為‘用線、面、體這些手段構成一個形象’”。從蒙德里安的上述觀點可知,他對環境藝術的認識與他的幾何風格繪畫是息息相通的。他的這一設計思想成為了環境藝術設計的設計理念和“藝術性”的體現。
四、結語
通過運用系統論橫縱結合的分析方法,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設計基礎、設計理念、設計原則等方面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具體從西方現代繪畫發展歷程和立體構成要素的特點探索了環境藝術設計“藝術性”來源,并分析了影響環境藝術設計“藝術性”發展因素,對現代環境空間設計及景觀布局的藝術性體現上都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作者:沙晨迪 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學
叁考文獻:
[1]翁劍青著,城市公共藝術,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26頁
[2]翁劍青著,城市公共藝術,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09-111頁
[3]葉鋒,當下現實主義繪畫的審美取向,第10期
[4]高師,外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64頁
[5]趙,形式美學:中國與西方,文史哲,1997年,第4期,第37頁
[6]叢鑫、段淵古,繪畫對現代園林景觀設計的內在影響,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3):3858,3945
篇9
【關鍵詞】 環境美學原理城市規劃 城市公共景觀城市文化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城市,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人造的空間環境,設計美的城市空間環境是城市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要創造出美的空間環境,就必須遵循美的法則來進行構思。城市公共環境是提升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應該重視城市的整體規劃設計。不僅要統一、有規律,而且要和城市的自然環境相協調。當然,這其中建筑的造型和外觀設計非常重要,如博物館、美術館、群藝館、圖書館、影視城、體育館的外觀設計,都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整體形象,一定要綜合考慮,整體規劃,并合乎該城市歷史、文化的脈絡。這個問題早在戰國時的管子就已提出,他的“人與天調”、“天地之美生”就體現了一種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理念。
二、環境美學原理
城市美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它涉及城市選址、自然景觀、規劃布局、建筑群落、交通組織、園林綠化、基礎設施、污染防治、公共衛生、社會秩序、人民生活、文化教育、雕塑小品、櫥窗廣告等,從宏觀到微觀,從物質功能到精神功能,從不同視覺來觀察,往往其中一個因子的缺陷,足以影響對城市美整體的評價。城市美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和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水平的影響和制約。它是在一定時間內存在于一定城市環境空間中能為人所感知的具有審美效果的實踐。它和城市環境里人的活動和審美意識關系密切、相互影響。城市美是發展、變化和可以創造的。城市的有序狀態和無序狀態、美與丑,在一定條件下是會轉化的環境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審美要求,研究環境美感對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進而探討這種作用對人們身體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響。因此,環境美學的研究涉及到聲學、色彩學、化學、生理學、心理學、生態學、工效學、造林與園藝、建筑學及城鄉規劃等許多學科。
三、環境美學原理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環境美學不是環境美化學,它也是環境保護學,應該堅持“審美的環境保護”的理念。環境保護若沒有環境美學的指導,那么它就是低層次的“為保護而保護”的行為,即存在著被動性,甚至還可能造成新的環境破壞的淺層次保護行為。環境美學為環保提供的是重要的科學觀念。只有對環境富于深厚的感情,環境保護才能更有效地實行。在中國,現在提到的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如果沒有高度的深厚的環境保護意識而只是空洞地盲目發展,最終也是不奏效的。環境保護,一是需要科學技術,二是需要理念。環境美學提供的正是環境保護的理念。環境美學的一些理念對環境保護有指導作用。比如,資源與家園的概念,資源要開發,家園要珍惜。正是出于對家園的熱愛,我們才要重視環境保護,而環境美學講的正是家園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現代文明的水平決定了現代生態平衡的水平。唯生態主義,實際上是行不通的。以人為本,與以生態為本,是可以也應該統一起來的。
城市與城市,城市與農村,城市與國際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原來城市空間與外部空間交往是有一個或幾個出入口,城市空間以某個廣場為中心的單一空間環境正在逐步向開放的多中心發展。當前,在一個大城市中往往還建有科技城,文化城,古代旅游城,各個城中城之間需要有快速的交通工具聯系,因此,城市空間應該是開敞的,靈活的,多渠道的,城市中心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當今城市“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機”問題,關鍵是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缺少“整體創意的問題,城市公共環境設計缺少“整體創意”,城市建筑就會雜亂無章,城市各系統之間就會缺少和諧關系,就會缺少主題文化意向。而環境美學原理的出現,把城市各種要素、各個系統、各種形態在空間布局上統一在了城市主題文化坐標上,從而實現了城市“整體創意”、“整體創造”、“整體秩序”的規劃理念。
環境美學追求的是城市特質資源價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一般資源價值的最大化。環境美學把城市特質資源變成了一個主題經濟形態密集、主題經濟形態龐大、主題經濟產業鏈長、主題經濟資本附加值高的一種主題文化經濟形態。城市主題文化真正實現了城市特質資源經濟專業化、集約化、集群化、產業規模化的目標;真正實現了城市主題文化資源共享、整體開發、聯動開發;實現了城市主題文化特質資源核心產業、支柱產業、關聯產業系統發展的一種特質資源價值最大化發展形態,實現了城市特質資源產業化、市場化、特色化、社會化、名牌化、價值最大化的發展目標。
真正實現了城市經濟增長極的培育和發展,城市經濟增長極是在區域增長極上產生的新概念。城市經濟增長極是一個不依賴城市現有的經濟模式,而通過環境美學原理產生的一種城市經濟快速增長形態。如果把城市當作一個經濟空間的力場,那么位于這個力場中的城市特質資源的培育,就是城市經濟的一個增長點和增長極。城市經濟增長極是推進城市特質資源迅速增長的過程,是一個城市特質資源不斷擴大的綜合體,是城市特質資源產生乘數效應的發展過程。它以不同的強度首先反映在城市特質資源的增長點和增長極上,通過城市主題文化系統的不斷擴散,對城市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城市空間上城市主題文化形成的特質資源,成為支配城市經濟活動空間分布與組合的重心,從而通過自身的迅速增長,對城市產生強大的作用,推動城市高速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離開繁雜的城市生活與城市中那些冷冰冰的建筑物,回歸自然,享受自然,享受愜意與清凈。景觀作為一種藝術,能讓人觀賞風景,身臨其境,給人們提供了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美學作為一種理論,要從哲學的高度分析人類的審美現象及其相關的各個方面,展現人類審美世界的豐富內涵,解答與美有關的各種問題,揭示審美規律。運用環境美學理論揭示了城市設計中審美主客體相互作用、相互提升的原理,對將城市文化融合于城市設計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城市公共景觀設計和規劃是現代都市建設和都市文明進步的助推器.景觀的設計是將各類要素根據在都市中的功能類型組合為一個有機的景觀形態整體,其現代性理念突出表現為人文意識、審美取向和科學法則;通過科學方法和藝術手法的交織使用,使都市景觀既和都市圈的生態系統和諧共處,又使每個都市的特色更加鮮明,更激發起居住者現代的、科學的、審美的情趣.因而在都市景觀要素分析中,景觀要素,景觀形態和都市功能、都市生態的多重有機整合構成了都市城市公共景觀計劃的現代性和美學原理.
四、城市公共景觀,體現了城市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續發展
現在,許多城市的建設正處于整治時期,尤其是房地產開發“孤軍奮戰”,忽視了對人文景觀的塑造,更談不上對文物建筑的保護,這對城市景觀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現代城市規劃設計注重體現一個城市特色和內涵、有發展脈絡并體現人文特色的元素。雖然有關部門早已有了深刻的思考,也有了實際的行動來進行城市的人文環境保護,但離我們所期待的和諧人文城市環境還相差甚遠。
現代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公共景觀設計,更離不開公共景觀的襯托。城市人文景觀的建設,不僅要堅持可持續發展,還要體現城市功能的完整。近年來我國各地興起了大規模的城市環境建設和整治,對城市景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未來的幾十年,城鎮建設要如何發展?首先要有新的思路,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實事求是,不斷地推動“三化一園”戰略的實施。要考慮城鎮建設與城市環境、城市景觀的關系。要通過城市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體現城市的美觀和自然生態的優美,維護城市功能的完整性,使城市環境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而不是以掠奪自然和損害自然生態、建造奢華的城鎮形象工程來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城鎮建設,規劃設計是龍頭。我們應在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生態的同時,修編好城鎮總體規劃,編制詳細的規劃,做好城市公共空間的環境設計。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建成一個可持續發展、有活力、居民安居樂業又實用的城市。
一個城市的發展,更離不開城市公共景觀的塑造。城市公共景觀要存古求新,則既需借鑒國內外各地城市建設的經驗,又要傳承傳統特色文化。惠州在保持我國古代建筑空間布局尺度比例協調的民族傳統和嶺南地方色彩的同時,改建、新建了一些必要的現代建筑群,開辟了城市建筑空間,使城市既充滿智慧和文化氣息,又頗有現代化城市的氣派。惠州作為廣東省的風景名勝區,歷史上曾與杭州西湖、穎州西湖齊名,即所謂:天下西湖三十六,惟惠州足并杭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夜景的燈光設計很有特色,達到亮、美、省、雅的目的,提高了城市文化品味。其設計通過點、線、面的立體燈光布局,突出多元照明與視覺元素相結合,既考慮到城市環境本身的文化內涵,又注重與整個城市夜景色彩的統一協調。惠州西湖的設計規劃傳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了中國的藝術人文精神。其把建筑規劃高度融入自然環境,體現了對時空無限性與永恒性的追求,更體現了自然哲學的思想境界。這其中也包含了整個宇宙中生命的運動與和諧,體現了“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原則。
城市公共景觀設計,要與城市中的山水名勝相融合,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城市公共空間的環境設計。我國一些城市的公共景觀建設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例如近年來不少城鎮,不分地域特色、不分城鎮大小、不顧經濟承受能力、不管自然環境等客觀情況,相繼實施 “城鎮美化運動”、“景觀大道”等破壞性建設行為,把河堤、沙灘、山坡等適應植物生長的自然景觀一律鏟除,改由人工景觀取代,這其實是對城市景觀設計的誤解。事實上,自然景觀是城市公共景觀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要高度重視對城市自然景觀的保護和建設。自然景觀為城市景觀的多樣性增添了新的創意;人工景觀,如包括植物造景、水景、石景、標志性建筑等在內的園林景觀以及包括單體建筑、建筑群、街景等在內的建筑景觀,與自然景觀相映成趣。在塑造城市形象時,應合理搭配自然景觀和公共人文景觀,使兩者比例協調。
結論
城市是人類物質財富的集中地,是人類精神文化的創新地和人類文化的一個大“容器”。社會對城市規劃與城市公共景觀建設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環境美學原理就起到了關鍵作用。人們有了更多美的需求,追求美的享受。景觀作為當今人們悠閑與享樂的驛站,其設計與創作也在隨著人們的生活和藝術中美的要求不斷發展,設計者們已巧妙地將美學中的一些原理運用到其作品中,從而更好地發掘美的精華,給人們塑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張慧明 《人民論壇》(2010年第5期)
2. 中國國際城市主題文化設計院
3. 梁梅《中國當代城市環境設計的美學分析與批判》
4. 楊平《環境美學-----自然、藝術與建筑的鑒賞》
5. 劉海燕、呂文明《城市規劃中的美學研究》(2003第一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優化研究》(W2012290)
【作者簡介】
篇10
【關鍵詞】視知覺;展示空間;應用
1.視知覺原理的產生和發展
視知覺原理的產生與“格式塔”相關領域的研究有著密切的關系。早在18世紀早期和中期,德國的一些哲學家便開始使用“格式塔”這個詞,起初這個詞只是被用來作為藝術評論之用,后在心理學上也具有了特定的意義,并被英語國家的心理學者借用。“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譯,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離特性的有機整體。后來將這種整體特性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便產生了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主張格式塔效應的普遍有效性,認為它可以被應用于心理學、哲學、美學和科學的任何領域。主張研究應從整體出發,再從整體返回到部分。20世紀30年代后期,格式塔心理學家把格式塔方法具體應用到美學中,并與心理學的各個過程相結合,促進了各種具有格式塔傾向的美學研究[1]。其中在視知覺研究領域,美國美學家阿恩海姆將格式塔方法應用到藝術研究中,探究了視知覺的理,極大地促進了視知覺原理的發展。筆者認為,對于這些原理的研究有助于設計藝術學科的科學健康發展。讓設計者站在更高的層次上討論和解決問題。
2.視知覺原理在展示空間中的運用
從最早的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開始,展示空間設計在15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吸收和充實其他學科的優秀元素,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當代的展示空間設計已經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學科。
在實際的展示空間里有著的眾多的商品或信息,要使觀者注意到自己想要展示的物品,達到引人矚目的效果,就需利用視知覺中“視覺注意力”的相關原理;而要使被展示物達到印象深刻的效果,就需參考視知覺的“視覺記憶”的相關原理;當面對眾多的同類展示物時,為了突出自己展示物的個性特點,就要運用到視知覺的“圖形思辨”的相關原理;當觀者離開展示空間時,為了使其能達到長期記憶的目的,加深其對被展示物產生視覺想象力,就須結合視知覺的“視覺想象”的相關原理。“平衡”和“群化”是視知覺中的兩個重要的原理,和展示空間設計的也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見,正確的運用視知覺的相關原理能極大的提高空間設計的展示效能。
在筆者參與設計的 “廈門無線城市”展位設計中,以不同大小的“門”字形的結構群化組合,使之在空間上產生層次變化,使整體展示的空間顯得既統一又兼具對比差異,企圖以其單獨結構的獨特性和群化的連貫性的效果吸引觀眾的目光(圖1、圖2)。
3.結語
視知覺原理在當代展示空間設計中的運用極其廣泛。我們可以發現:合理運用視知覺原理能使展示空間更加科學和藝術化。筆者相信,在未來的展示空間設計中,視知覺原理的運用會更進一步的科學和深化,也將使我們設計的空間更加美化和和諧。
參考文獻
[1] 貢布里希.圖畫再現心理學的再研究[M].浙江攝影出版社,1989,(221).
[2] 西戈.兒童認知發展研究:一種新皮亞杰學派觀[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
[3] 馮節.展示設計[M],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7,(27).
[4] 黎煒.格式塔心理學[EB/01]./html, 1996-11-25/199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