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的不足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4: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究性學習的不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研究性學習的不足

篇1

關鍵詞:學習主動性不足 原因 對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結構不斷調整完善,高職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然而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在高職院校中卻普遍存在。社會競爭加劇,就業壓力增大,不乏出現“研究生、本科生、高職生齊齊求職于招聘會”的情形[1],用人單位的選擇,就業市場的取舍,對高職生們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熱情,學習的自我監控能力備受高職教育者的關注。

一、高職院校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的原因

內部原因主要有:1、學習需要不明確。許多高職生對社會了解不多,對未來的發展趨勢無法把握,對自身的需求不能準確界定,當他們感到所學知識不是自己生活所需時,就不會有學習動力。2、職業發展目標缺失。許多高職生沒有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學習目標模糊,目的不明確,不知道自己所學專業與社會發展以及人才市場的需求的關系,從而無法對學習的價值和目標進行準確地定位[2]。3、對知識價值認知迷茫,學習功利性過分彰顯。采取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標準,追求短期目標和物質利益上實惠的個體性求實傾向。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的、注重眼前利益的學習動機相當明顯,學生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快速滋長,他們誤認為學習就是為了尋得“熱”專業、求得高收入或者邁向更高的仕途[3]。

外在因素有:1、當前影響最顯著的環境——互聯網。部分高職生把大部分課外時間用于上網,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地沉迷于網絡,直接以學習為目的的上網的學生所占比例很少。2、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家庭對學生學習動力的影響較為復雜,家長的期望值高未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但家長的期望值偏低以及對子女學習疏于關注往往又會削弱學生的學習動力。社會環境對高職生的影響則更為復雜和持久,當高職生通過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了解到本專業的現實工作狀況,發現現實和理想存在的較大差距時,就會對自己的事業前景感到悲觀,從而降低自己的學習動力[3]。

二、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對策

1、做好引導工作,使學生盡早適應新環境

高職學生對就讀的高職院校往往具有一定的偏見。學校應盡早對高職學生做好引導,讓高職學生打消對就讀學校和專業的種種疑慮和不滿,幫助學生意識到社會對于高職學生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上高職院校一樣可以成才。學校一般應在新生入學后正式上課之前進行學習方法與學習經驗的介紹,可以邀請比較優秀的高年級學生或是優秀畢業生來與新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學習適應期,盡早適應新的學習環境[4]。

2、理論與實訓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要讓高職學生到人才市場、企業事業單位中去,讓學生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加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把理論與實訓相結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高校可以建立校內模擬訓練系統,同時也可以尋找企業為學校提供先進的實習設備和實習場地,使企業生產現場成為進行教學的課堂,以滿足學生實習的需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所學的專業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通過實踐應用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3]。

3、注重因材施教,培養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之前要進行社會需求調查、個體需求分析、教學現狀分析,要使設置的課程既能滿足高職學生的就業要求,又要適應高職學生今后個人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以積極主動的心態融入教與學的活動中[4]。教師可設置問題情景,利用求知欲和好奇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也可開展有趣的活動培養學習興趣;還可利用間接興趣轉化為直接興趣來培養學習興趣;在教學方法上要注重因材施教,追求實效。面對層次不齊的學生,嘗試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例如:英語分為A、B、C三個等級。創設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使學生變成“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營造良好的校風學風,引入獎懲激勵機制

學生是學習主體,學習環境對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起著重要影響。從學習認識過程的外部條件來看,其影響集中表現為校風、教風對學習的形成與改善的制約性學校要把校風和教風建設放在一定的高度,盡量為學生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5]。同時要引入獎懲激勵機制,激勵是一種正強化,對培養學習熱情有促進作用,要善于運用正強化選擇強化物培養學生學習熱情。教師要善于運用期待、鼓勵、表揚、肯定、競賽等激勵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愉快的心理體驗。

5、注意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心態,有效的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要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學生的學習心態,高職學生雖說在年齡上已是成人,但在心理上還是不成熟的,容易受到各種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而變的消極,害怕吃苦,不愿受約束。要讓學生認識到,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用人單位看重的不再局限于文憑,更看重的是能力。同時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明白學生的任務是要學好基礎知識,掌握專業技能,只有學好知識,打好基礎,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6]。高校在設立心理教育課程的同時,還要注重完善心理咨詢和輔導、教育工作。教師們要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幫助他們解決心理上的障礙才能使學生心理環境得到凈化、優化,進而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缺乏是關系到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問題。要根據學生的心理與發展需求來開展工作,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德萍.對高職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3).

[2]程洪榮,程洪玲,劉澤林.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現狀調查及分析.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9(6).

[3]徐德華.高職學生學習動力缺失的原因與對策.中國培訓,2009(8).

[4]王彥林.淺議高職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1).

篇2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課程改革;接受性學習;學習方式

[作者簡介]文紅欣,柳州師專高級講師,廣西柳州545005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03―0178―03

當前,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許多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研究型課程也已成為中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實施研究性學習,真正發揮其作用,廣大教師仍然在不斷地探索。筆者試就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構建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環境等問題作一些探討。

一、研究性學習內涵的再理解

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對研究性學習作了如下說明: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取研究專題,通過親身實踐去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它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可以說,學生生活環境中的一切都可以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性學習涉及的內容既可以是傳統學科的,也可以是新興學科的;既可以是科學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單科性的,也可以是多科綜合、交叉性的;既可以是偏重社會實踐的,也可以是偏重文獻研究和思辨的。即便是同一主題,研究目標的確定、研究視角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過程的設計、方法的運用以及研究結果的表達方式,均有相當大的靈活度,留給學習者以足夠的思維空間。研究性學習適應了信息時代人才培養要求的必然趨勢,是一個理性的價值趨向,它有力地回答了校本課程向何處去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目的:(1)面向未來,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他們基本的科研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2)立足現在,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培養他們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具有“雙向性”,既要注重學生今天的成長,又要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形態迥異、獨具特色的課程類型。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等特征決定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力培養的成效性、實施過程的規律性和實施方式的靈活性。

研究性課程與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是新課程結構中三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

首先。基礎性課程是課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研究性學習提供知識基礎、研究意識、研究方法和背景知識。如果離開這個基礎,片面強調研究性課程,必將削弱課程結構的主體功能,使研究性課程喪失物質來源,從而最終喪失其生命力。

其次。研究性學習對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的學習具有促進作用,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物質基礎。反過來,研究性學習又為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的學習提供了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必須的研究能力和方法,為基礎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的學習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最后,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研究性學習相互作用,漸進發展。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是相互作用、相互發展的依從關系。在實施過程中,如果能辯證地認識和處理這“三課程互聯體”的關系,那么,這三類課程的學習就會是一個在層次上逐級提高、在量上逐步擴大、在質上逐級升華的統一體。

二、研究性學習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研究性學習從提出到現在已經歷了好幾年的發展過程,探索和積累了不少經驗,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但由于認識上的膚淺和理解上的偏差,研究性學習實施中也暴露出許多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性學習功能的發揮,阻礙了研究性學習深入、健康地發展。

1 對研究性學習定位把握不準。對于研究性學習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它是一種學習方式,二是認為它是一種課程形態。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這種觀點認為,它是指與接受性學習相對的一個概念,是指在學科教學中,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將研究性學習引進課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主動求知,學會學習,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在實施中,堅持這一觀點的教師注重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向研究周期短、內容適合的學科內容滲透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課程模式。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研究性學習有必要作為一種課程形態獨立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理由是:(1)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的掌握和運用,需要依托相應的課程為載體;否則,教師容易沿用習慣的課堂學科教學方法。(2)即使各門學科滲透了研究性學習方式,也有必要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3)研究性學習課程目標與學科教學目標側重點不同。所以需要在課程計劃中規定一定的課時數,開設研究性課程。

其實,在實踐中這兩種觀點并不互相排斥。從理論上可以認為研究性學習既是學習方式又是課程形態。

2 對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理解不透徹。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列出了六條:(1)獲得親身參與探究探索的體驗;(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學會分享與合作;(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學習要求突破傳統的認知性單一的課程目標,把情意目標提到與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特別強調“體驗”這一心理過程,特別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和積累,其目的在于通過實踐體驗,在改變學生的心理狀態、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人的發展最深層的指標上有所長進。

3 教師思想與知識準備不充分。研究性學習對教師是一個新的挑戰。學生在選擇研究內容、研究時間,指導教師有很大的自主性,因此。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角色和地位與傳統的學科課程教學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在實際研究性學習課程開設過程中,由于教師對有關文件學習不夠,思想與知識也準備不足,結果一時難以適應研究性學習的正常開展。

(1)教師思想準備不足。隨著研究性學習中

學生對教師、對教材的依賴性降低,師生關系也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再是把學習內容以結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學習內容的壟斷者變成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但相當多的教師思想準備不足,未能及時轉變角色,不能很好地適應研究性學習指導,較為突出的表現是在指導學生課題研究時越位,甚至包辦代替,學生創造性與自主性受到扼殺,影響了研究性學習的效果。

(2)教師的知識準備不足。由于學生的研究課題涉及許多學科的知識,所以教師必須從個體走向合作,從精于某一學科走向全面了解各個學科,從只懂專業知識到充分涉獵科學、人文、社會多種學科領域。我們的教師多數或許是學科帶頭人、學科教學能手,但對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在知識上仍然準備不足,并不是每個教師都能適應當前課程開設的需要。因此,教師必須加強知識儲備,不斷提高指導能力。

4 不重視研究性學習,拒絕開展研究性學習。很多教育者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仍然把研究性學習當作單純的學科教學來看待。還停留在過去的考試和評價模式之中,擔心開設研究性學習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和高考成績,特別是擔心會影響學習好的學生的學業成績。還有的人認為,中學階段是打基礎的時期,其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各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搞研究性學習難有作為,成效不大。因而研究性學習成了某些學科的正常課時外的補充課,成為一種科普活動或興趣小組等隨意性較強的課外活動或者培養尖子生的課堂。

5 過度提倡研究性學習。與不重視研究性學習相反,過度重視研究性學習,將研究性學習和正常學科教學對立起來,甚至用新的學習方式接受式學習,將研究性學習課程和學科課程相對立,沒有認識到必須將不同學習方式、不同課程的優勢結合起來。

三、構建研究性學習實施的良好環境

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需要在實施中發現問題,不斷探索,需要學校、教師的長期努力,需要家長的理解和配合,更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持。

在應試教育的慣性中,在考試的超常壓力下,研究性學習的生存空間究竟有多大?教師、學生、家長的觀念能否根本改變?教師的業務素質能否達到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要求?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是否愿意去搞研究性學習?在學生的合作意識差、研究能力低、缺乏成功體驗的情況下,如何啟動研究性學習?因此,如何構建一個適合研究性學習生存、發展的良好環境,是關系素質教育能否順利推進的重大課題。

1 要從轉變觀念人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各校師生要轉變傳統的培養人才的觀念,要認識到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特別是要站在國家的需要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認識到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實施的,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不僅是學校、教育部門的事,應當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構建的立體教育模式,實施研究性學習,全社會人人有責。

2 要進一步組織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研討工作。實施研究性學習應該有一套科學的理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體系。研究性學習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社會性教育政策,是以改革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內容、評估制度、考試制度為其固有內涵的全面改革。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才能保證研究性學習的全面實施。

3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目前情況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還很難適應要求。有的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時顯得束手無策,有些教師的實踐能力還遠不如學生。各地要有組織地進行師資培訓,在教師的培訓工作中,應盡快增加現代教育思想、現代教育模式、科學研究方法等內容。

4 學校要成立專門機構,各級教研部門也要成立專門機構負責管理、評估,各校之間要相互交流與合作,共同探討,共同提高。各地、各校可有側重地先試點,后推廣。有條件的學校,可選擇個別班級開展實驗,取得經驗后再推廣。絕不可一開始就一哄而上,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影響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實施。

篇3

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特點及優勢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網上開放式的評價,意味著評價的主體從單向轉向多向。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比較容易建立學生、教師、家長、專家、媒體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制度。筆者瀏覽了對《歷盡滄桑的浪漫》課題組的評價,有來自于教師、家長的評價,有來自于不同年級的學生的評價,有來自于專家的評價,還有來自課題組成員的自我評價。一個課題,有這樣的多主體評價就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提供有關的學習、發展狀況的信息,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更快地調整自我。

2.評價內容的豐富性。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各課題小組的信息、課題、實施、過程、計劃、研究心得、制作的網頁等都可以在網絡上隨時調用和查看,因而評價者就可以對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加以評價。評價內容的豐富性讓我們的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從而能全面、深刻地認識自我。

3.評價不受時間、地點、場合的限制。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可以不受時間、地點、場合的限制,只要登錄校園網站,你就能對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加以評價,發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的建議。它的方便、快捷是其他評價形式無法比擬的。

4.對評價的反饋迅速。網上開放式的評價使得課題組的同學對評價的內容反饋迅速。一來一往,雙方很容易溝通,雙方都能從網上的評價中受益,而且非常快捷,這也是其他評價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網上開放式的評價是背對背的評價,它比當面直接點出來更容易讓對方接受,能使得被評價者冷靜客觀地對待評價,從而尋找改變,提高自己的方法,這也是網上開放式評價的優勢。

網上開放式評價的不足

網上開放式的評價優勢是明顯的,當然,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現在:評價的隨意性較大和評價的主觀性較強。

這兩種不足主要存在于學生的評價方面,主要原因有三點:評價者沒有認真地瀏覽網絡上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而僅從外觀上(形式上)來判定;根據個人的好惡來加以評價,而不是客觀地看待研究性學習的情況;根據同學關系的疏密來認定。

篇4

覆蓋面;交流與合作;

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8)

09(A)―0038―01

一、中學化學研究性學習的現狀

1. 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不夠強。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但是,在它的實際實施過程中,卻由于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是按照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的方法進行的,所以,大多數同學和部分教師都認為研究性學習不像會考那樣有明確的分數指標,便對研究性學習敷衍了事,企圖蒙混過關,從而導致廣大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缺乏相應的主動性。

從教師指導的角度來看,盡管研究性學習在大多數學校已經展開,但卻很少有學校能建立相對完善的工作制度。對于教師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工作怎樣進行評價和計算工作量,也沒有依據,以致大多數教師對于指導研究性學習沒有足夠的熱情。這從另一個方面也影響了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

2. 研究性學習的覆蓋面不夠大。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學校開展的研究性學習還只是少數“精英”學生參與,多數學生并沒有參與到其中。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數教師和學生將研究性學習簡單地與各類競賽等同起來,將獲得競賽名次作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這與《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的培養目標是不一致的。

3. 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交流與合作不夠多。在實際工作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往往成為項目負責人的單打獨斗,項目組的其他成員很少得到鍛煉與提高,特別是那些性格內向、學業成績較差、自信心不足的學生,他們對課題研究大多興趣不濃,參與不夠。如果教師不能有針對性地對這部分學生做好協調、指導、鼓勵等工作,他們往往會“游離”于課題研究之外,成為整個課題研究的配角或旁觀者。

4.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標準不夠完善。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研究性學習的實際實施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過分重視它的成果,而忽視了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在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學習和研究方法及技能的掌握情況、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等方面的評價。這種評價模式往往不能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

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

二、改進中學化學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措施

1. 通過教師的全程介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并不

是要教師撒手不管,相反的,它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指導應該貫穿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及時發現并指導他們怎樣解決在研究性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確立切合實際的研究課題,還要指導學生如何有效地搜集相關信息、分類處理信息、提煉觀點。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充分調動他們積極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

2. 因材施教,擴大研究性學習的覆蓋面。既然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學習能力有差異,興趣愛好各異,對社會的觀察角度不同,他們提出的研究性課題的方向、水平就一定會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滿腔熱誠地幫助所有學生分析、選題,促使他們在研究其所熱心的問題過程中增強自信、挖掘潛能、提高學習能力,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研究性學習中來,感受到研究性學習對他們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作用。

篇5

論文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為特點的研究性教學使學生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本文分析了制約高中思想政治課研究性教學實施的因素并提出了對策。

研究性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思想政治課在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實際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影響了教學的實效性。根據教學實際,筆者對制約研究性教學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制約高中政治課研究性教學的因素

(一)思想因素—對研究性學習認識不足

第一,認為研究是大學階段的工作,高中階段最重要的還是打基礎,因此不應當盲目提倡研究性學習。在持這種觀點的人看來,研究性學習只是一陣風,高中教學抓應試、抓分數,仍然是永恒不變的主題。wWW.lw881.com

第二,認為研究性教學會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影響考試成績,特別是高考成績。當老師要求學生去進行專題研究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并不支持研究性學習。

第三,認為研究性學習就是材料收集,加重教師的負擔。在政治課研究性教學中需要很多精心收集的材料,還要考慮材料與內容的結合點,運用材料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確實需要時間和精力。

第四,把研究性教學等同于活動課或社會調查等。活動課和研究性教學有相類似之處,如兩者都要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尊重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選擇等。但活動課意在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發展學生的個性,而研究性學習著重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第五,忽視教材在研究性教學中的作用,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認識不足,因而在實際中就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實際操作中,不少教師卻忽視了學生對教材的閱讀理解,過早或過多地補充內容,偏離教材大談網上摘來的資料。在研究性教學中,我們反對以本為本的灌輸教學,但是離開教材的知識體系,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和教師的研究性教學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且片面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全放手讓學生去做,就難以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實質性提高。

(二)能力因素—教師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不足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主體性活動,教師的指導是按照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需要為學生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這對教師的已有經驗和能力是一種挑戰。但是,目前相當多的教師自身素質難以勝任這個任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窄。政治學科教師在師范院校中形成的專業知識結構,比高中學生的知識結構還單一,而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是學科一旦確定,便畫地為牢,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壁壘中,甚至對政治學科自身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也比較漠視。

第二,研究能力欠缺。研究性學習要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識、態度、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具有研究的基本素養。現實中在我們周圍,政治學科老師寫文章也多半是為評職稱而突擊的,達不到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要求和規范,從而制約了研究能力的發展。

第三,社會實踐能力不足。研究性教學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需要學生走向社會生活,這需要教師發揮好學校與社會、生活之間的橋梁作用,可是由于職業的特殊性,教師的活動空間主要是在家庭和學校之間,沒有或很少真正參與大范圍的社會實踐,限制了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

(三)制度因素—教師評價制度的影響

教師評價制度十分嚴酷,關系到職稱、崗位、出國、工資、津貼、住房等多方面的切身利益,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工作的方式和追求的目標。當前教師評價制度不利于教師開展研究性教學,導致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不足,參與積極性不高,這是導致研究性教學實施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的關鍵因素。

二、高中政治課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對策

1.提高教師的素質

第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加強教師隊伍的在職培訓,提高他們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前提條件最首要的是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認識到這種學習方式對學生成才和促進我國的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提高他們對研究性教學的認識。

第二,教師要有一定的學術功底,認識到課堂是研究性教學的主陣地。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在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設置存在困難,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選題的指導。研究性學習不僅要組織學生個人或研究小組就某個課題進行調查研究,而且師生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就基礎知識開展的質疑、研討,也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可先從加大課堂教學的研究氛圍及方法人手。

篇6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研究性學習

將研究性學習法運用于高中英語課程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在研究性學習法運用過程中,如何發揮研究性學習法的優勢,提高課堂效率,是高中英語教師需要研究的問題。高中英語

的教學目的也明確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旨在學生通過課程掌握一般的英語知識和口語技能,同時要求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意志得到磨練、英語思維得到發展、個人文化素質得到顯著提高。因此,研究性學習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地位顯而易見。

一、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英語作為我國高中階段教學的必修課程,由于其第二外語的應用價值,是高考的重點考查項目,尤其受到學生和教師的特別重視。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邊學邊用的學習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是最明顯的。但是在英語課程的傳統學習方法中,學生還是以死記硬背為主要方法,即使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最后學到的還是“啞巴英語”。這種教學模式產生的結果與課程設立的目的相去甚遠,而研究性學習法恰好可以更正這種“死讀書”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探究英語學習當中的規律,通過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語言的熱情,達到把書讀“活”的目的。

二、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提出問題、確定主題和任務

在課程即將開始之前,教師要根據課程要達到的目標制定課程計劃。然后,教師根據教學計劃按排學生先對課程內容進行預習,根據預習之后學生提出的問題結合教學計劃確定教學主題,學生根據教學主題搜集相關信息。例如,在高一英語課程Unit 3 Celebration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確定課程主題為Celebration,教師根據這個主題讓學生搜索有關中外節日的相關信息,這個過程使學生主動研究本次課堂需要解決的問題,對課程任務有了一定的認識,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參與學習,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解決問題為主要目的,同時,還能提高課堂效率,使教師騰出更多精力為學生答疑解惑。

(二)多種教法相結合

研究性學習法是一種開放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使學生通過不同形式途徑獲得信息,同時對信息的分析判斷能力顯著增強,而且能夠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從而使課堂問題能夠得到自主有效的解決,最后達到增強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及利用信息能力的目的。新課標教學要求高中英語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表達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鼓勵教師利用問題探究、合作研究、分組討論、實踐體驗教學等方式,使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其中研究性學習法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問題的解決當中,達到增強學生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目的。

(三)積極開展小組活動

研究性學習通常通過小組或個人的形式開展。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加強以小組為中心的活動形式,有利于使學生對自我及團隊價值有一個理性的認識,通過形式多樣的小組活動能夠為每位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利用小組成員之間合作學習的方法,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英語交流應用,教師可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及英語基礎知識掌握狀況劃分小組,打破傳統的小組學習模式,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意愿自由選擇小組,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很好的享受自由的小組氛圍。這樣有利于小組成員之間有良好的溝通,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主動參與英語探究學習產生積極作用。通過各小組之間良性的互動競爭,對比研究成果之間的不同,最終形成統一的結論。不僅如此,在進行分組討論與學習之前,教師應對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精心設計,根據問題的不同性質對各個小組的學習研究進行合理布置,確保各小組進行針對性的探究學習。

(四)充分運用辯論形式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很多學生表現出厭學、學習積極性不足、學習效果不明顯的問題,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因為智力方面的因素,而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內部動力不足影響的,學生對英語學習完全沒有投入進去,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足,學生對英語完全沒有興趣,英語學習成效較慢也是產生厭學情緒的重要因素,許多學生為提高英語成績做出了大量努力但是成效依然不明顯,這些原因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不足,甚至在經過長期努力后產生消極情緒,最后對英語學習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態”。面對這些非智力因素,必須通過激勵的方式重塑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熱情,通過辯論的形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通過辯論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對英語知識的了解程度,通過教師對學生參與辯論學習的鼓勵增強學生深入學習英語知識的信心,達到激發學生英語研究性學習熱情的目的。

總之,在高中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研究性學習在突出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促使學生激發自主探究學習的熱情及開放性思維拓展方面起著非同小可的作用。因此,針對當前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該不斷創新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對中學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進行充分認識,使學生的英語應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巖.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反思.《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年15期

篇7

關鍵詞: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研究性學習;探究

一、地理研究性學習模式構建

地理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一定的地理專題,通過模擬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地理信息、應用地理知識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聯系,并尋求解決方案的學習活動。當前,以研究性學習理論為指導,探索適合中學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設計思路是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相對獨立地去發現、創造,其基本程序如圖1所示。

二、地理研究性學習模式運用實效

1.實踐運用

教師結合所在地鄉土地理課程資源的特點和問題,基于不同年級段的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心智特征,設計參考課題或挖掘、發現的自然與人文地理研究課題。教師選擇恰當時機、合適方法和場所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其具體應用以“重慶市城市生活固體廢棄物的污染與防治”課題為例。

本課題涉及的教學內容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必修2)、“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必修3)、“固體廢棄物污染及其危害”(選修6“環境保護”);研究目的是通過對目前重慶市生活固體廢棄物處理情況調查,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改進意見與建議,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明確自己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具體做法如圖2所示。

2.實效分析

從問卷調查中得知,學生從一開始就喜歡研究性學習,初步調查結果顯示,100%的學生表示有興趣,其中12.5%的學生認為較有意義;課程結束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96.2%的學生表示喜歡,3.8%的學生認為課題較繁雜,不是很喜歡,但學生均表示參加研究性學習雖累但收獲了快樂。課題研究表明有如下五種實效。

(1)促進多學科綜合學習,激發探究興趣。筆者指導的課題涉及兩門以上學科知識(如地理與化學、生物、語文等學科),促進了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調查中,95.2%的學生認為通過課題研究,發現了自己在學科知識方面存在不足,可鞏固已學學科知識,90.5%的學生認為激發了學習相關知識和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學生感嘆:“發現自己對地理學科中環境污染的分布及表現認識不到位,對化學學科中有關有機物的降解知識掌握不好;讓學習更貼近社會現實,增強社會意識,激發我的求知欲”。

(2)提升實踐能力,培育探索精神。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從周圍環境中去尋找問題,通過調研考察、問卷設問、專家采訪、上網咨詢等多種渠道獲取所需信息,進而綜合分析資料,提出可行的解決措施和建議。地理研究性學習將學生置于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推動他們去關心社會、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并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如探究“重慶市城市生活固體廢棄物的污染與防治”課題時,學生考察了沙區街道,提出了改進分類箱、宣傳分類的好處、加快建設我市現代化垃圾處理場等建議。

(3)形成科學態度,強化使命感與責任感。依托鄉土地理課程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能使學生了解祖輩的生存環境,深刻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培養學生對家鄉的感情,繼而上升至對祖國的感情。學生提到:“在研究性學習中通過社會實踐讓我們更接近科學,更了解科學,培養了我們良好的科學態度”,“我體會到了科學真理背后,需要付出太多,但用自己的汗水,卻錘煉了一種精神,相信對每個人都十分有益”。

(4)提高溝通能力,凸顯團隊精神。在課題結題總結中,許多學生談到,課題活動大大培養了自己的社交能力。課題活動以小組為基本的實施和評價單位,組長的威信、能力、責任心和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對課題質量至關重要。由于編組和選舉組長完全尊重學生個人的意愿,因此小組的團結和凝聚力從一開始就有了保證。學生在課題組最大的成績之一是:“體會到了團隊合作力量強大且增進了友誼;明白了同學合作、伙伴間互相合作,既分工又協調才能獲得更大效益的道理”。

(5)增強抗壓能力,培養耐性意志力。在課題調查中,87.5%的學生認為在設計課題研究方案時感到困難,許多學生都談到在項目實施中曾遇到過失敗,如不知道具體應找哪些部門進行調查;由于經驗不足,以至于課題研究進展不大,資料來源廣泛,查閱時難以集中等。有學生提到“某次調查對我們是很好的鍛煉,我也切實感受到語言交流作用,盡管有拒絕,但我認為整個社會還是支持我們的”,“我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一步一步的積累經驗。對待失敗與挫折,我們學會了堅強的面對,不再輕易說放棄”。不難發現,學生經受挫折與磨練,能夠促使他們不斷成長。

三、地理研究性學習注意事項

1.選材體現與時俱進

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應根據學校所在地社會經濟與環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及與學科的相關性進行選擇,側重于熱點(公眾的關注度)、現實(學生親身經歷、身邊感知參與、觀察反思、討論批判的事物焦點)、難點(學生學習教材的難點)等。

2.方式注重學研結合

地理教學所傳授的知識和形成的學習能力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地理學科教學的許多內容可以在研究性學習中拓展和延伸,而地理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形成的能力、得到的信息和新知識又由學生很自然地遷移到地理學科學習中。

3.評價強調以評促學

富有成效的結果對學生的學習能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研究性學習積極的結果將對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良好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也一定能在較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取得較好結果,因此,研究性學習注重過程,同時它又強調以預期的良好結果推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以他人的結果來激勵學生。

篇8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新課程;策略

文章編號:1005-6629(2010)09-0032-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高中生自主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能對自己的化學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是《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目標之一。[1] 學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要相信并依靠學生,將可以交付給學生的認知任務先交付給學生,然后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進行大量活動,在活動中自行感悟獲取知識,發展學習天性,開發學習潛能,實現“學大于教”的目標。[2]

高中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學科知識與實驗技能。因此,在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需采取多種策略喚醒并整合學生已有知識,讓學生體會和自主開展研究性活動,提升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 目前高中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學生對“研究性學習”認識不足

主要表現在: (1)不理解“為什么高中階段要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意義是什么?”;(2)不清楚“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步驟”; (3)缺乏有效的研究策略,缺乏對自己的研究過程進行評價、反思和總結的意識與方法。

2.2學生對自我認識不足

主要表現在: (1)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確定合適的研究課題。(2)研究動機不足,遇到困難,缺乏恒心與毅力。

3 促進高中生自主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3.1開展研究性學習前,進行必要的課程知識輔導

(1)以講座形式介紹研究性學習

介紹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包括四個階段(確定課題、收集資料、開展研究、得出結論)。然后針對上述四個階段,老師進行詳細的分析,包括如何選擇合理的研究課題、如何進行資料搜集、如何制定實驗計劃等等。同時, 介紹科學研究中如何開展調查,包括問卷的設計、數據的處理、調查結論對實驗的啟發等等。

(2)以優秀論文作為學習范例

推薦若干優秀論文供學生借鑒與學習, 如:

①以實驗法、訪談法為主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案例――《生活中食用鹽種類的調查及“真鹽”與“假鹽”的辨別方法研究》。

②以實驗法、問卷調查法為主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案例――《垃圾分類回收在廣州的調查報告及分解有機垃圾的實驗報告》。

③以定量實驗、對比實驗法為主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案例――《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的測定》。

3.2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多向交流,反復磨合,落實研究過程

研究性學習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在這四個階段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研究歷程常常是一種螺旋式的推進。譬如,學生在搜集了資料后會發現自己的題目不太適合研究,因此會對研究的課題進行更改;又如,學生在開展研究后,得出結論的同時又生長出新的探究點,因此又會開展新一輪的深入研究。在這個反復磨合的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維持學生的探究熱情,及時進行探究的指導,使學生獲得反饋與自我調整,增強學生在活動中的自我效能感。

(1)尊重學生的興趣,允許學生嘗試,鼓勵組員相互溝通與協作。

[案例1]在第一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上,×××等同學初步確定他們的研究課題是“驗證零度可口可樂是否真的不含糖”;但經過一周的資料搜集后,該小組的研究課題卻變為了“驗證果粒奶優的營養成分”;然而,在真正進行實驗研究的那天,該小組的研究課題變為了“驗證茶葉中是否含有咖啡因”。

老師詢問學生為何否決“零度可口可樂”的方案,學生認為在搜集資料時,無法找到合適的檢驗方法,所以否決該題目。

關于“驗證果粒奶優的營養成分”的方案,學生則認為該實驗方案較容易,所以決定采用,其中實驗內容包括驗證果粒奶優中是否含維生素C、蛋白質、還原糖等。

至于后來為什么采用“驗證茶葉中是否含有咖啡因”的方案,那是因為小組組長認為“果粒奶優”的方案技術含量太低了,希望換成這個課題,于是小組成員與組長產生了分歧,在組長的協調下大家決定嘗試一下。

最后,該小組經歷了兩天的蒸煮茶葉等實驗,制得了少許的白色粉末,學生估計這是咖啡因,但苦于沒有更好的儀器驗證咖啡因的成分,所以經組員討論,該小組重新進行了關于“驗證果粒奶優的營養成分”的實驗。

[反思]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選題的權利,不能包辦或代辦,否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最重要收獲不在于研究是否有成果,而是讓學生能夠體會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掌握研究的方法與策略。

為了提升“驗證果粒奶優的營養成分”研究課題的內在價值,老師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發現果粒奶優與娃哈哈營養快線是同一類乳酸飲品,于是,建議學生在做實驗時可以用純牛奶、營養快線、果粒奶優進行對比實驗,比較三者的營養成分差別,讓學生通過實驗獲得更多的對比信息。

(2)在研究性學習中,老師要做學生的拐杖,但不做學生的字典。

[案例2]×××等同學的研究課題是“關于營養鹽的研究”,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對鐵強化鹽的評價是:“那鹽的顏色怎么有點黃呀?”對鈣強化鹽的評價是:“好夸張,溶液pH顯強堿性喔!”

學生1:為什么鐵強化鹽顯黃色的?

教師:那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呢?

學生2:Fe2+被氧化為Fe3+嗎?

教師:你們查一下資料看看吧。

學生1:補鐵是指人體吸收Fe3+還是Fe2+呢?

教師:以前好像有學生做過鐵強化鹽的研究,你們去中國化學課程網的學生頻道查一下。

學生2:鈣強化鹽溶液為什么顯強堿性?

教師:強堿性意味著有腐蝕性,為什么還作為營養鹽呢?你們去查一下,而且還要查一下使用鈣強化鹽時有什么注意事項。

……

[反思]研究性學習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與進步的陣地,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助手,而不是學生的百寶袋,學生需要的是從教師那里獲取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研究內容的相關知識。因此鼓勵學生通過網絡、課本等資源分析研究結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反思、評價、調控能力。

在第二天的課后,該組同學告訴老師他在網上找到答案了。補鐵最好是讓人體吸收Fe2+,因為鐵強化鹽易被氧化為Fe3+,所以其補鐵效率較低。鈣強化鹽中因含有活性鈣,所以其水溶液顯堿性,因此,胃酸過少的老人家及嬰幼兒不適宜食用鈣強化鹽。

(3)引導學生掌握對比實驗的要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對比實驗易于讓學生找出物質間的差異,提升研究報告的價值。因此,讓學生把握基本的空白對照實驗的意義、實驗過程中外界干擾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化學試劑的用量如何控制、對比實驗中的“同”與“異”的因素等問題,對于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十分有幫助。

[案例3]××等同學研究的課題是“方便面是否真的沒營養?”,他們對某品牌方便面的三包調味包進行了實驗研究,證明調味包中含有淀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于是,他們寫出了研究論文證明“方便面是有營養的”。

[反思]學生在進行研究時,易出現研究目的不清,妄下結論的情況。如該小組的研究對象是方便面,但實際研究對象卻變成了方便面的調味包,以“檢驗調味包是否有營養”來證明“方便面是否有營養”,這個命題顯然不合理。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筆者根據與學生的訪談得知,學生認為方便面必然含有淀粉,所以認為沒有研究的價值,“方便面有營養”應來源于調味包中還含有其它的成分,如蛋白質、維生素C、脂肪等,所以在實驗中選取了調味包作為研究對象。

這反映出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忽略了量的問題。“有”不等于“含量多”,更不等于方便面的營養成分高于其它糧食。因此,老師引導學生調整課題的研究方向,因為“是否有營養”無法從定性的實驗中簡單推斷。筆者引導學生選取同類食物作為研究對象,以其它快食面調味包、味精等與康師傅快食面的調味包作比較,分析康師傅快食面的調味包是否在營養成分種類上優勝于傳統的調味包或味精。學生的研究課題最終改為“方便面的調料劑與味精間的營養對比”。

[案例4]筆者與研究“果粒奶優的營養成分”的研究小組成員的對話:

教師:你們用果粒奶優與純牛奶做對比實驗,是否有點不妥?果粒奶優是乳酸飲料。而且你們的初步研究成果顯示,純牛奶含蛋白質,果粒奶優不含蛋白質,這是真的嗎?可口可樂公司推頌果粒奶優中含有大量乳清蛋白。

學生1:我們敢于權威嘛!

教師:你們是不是實驗過程中沒有控制好試劑用量呀?

學生2:怎么會呢?老師,我們有注意用量的。

教師:你們還是再重復做一次實驗吧。

學生2:好,我們明天再去做一下實驗。

教師:還有,聽說可口可樂公司是為了打擊娃哈哈集團的營養快線在乳酸飲料市場上80%的占有率才推出果粒奶優的,它的優勢應是果粒奶優含水果顆粒,你們參照的對象是否還應引入娃哈哈的營養快線?

學生1:那我們的調查與實驗研究就以這兩個競爭對手來作對比吧。

在研究性學習中,引入對比實驗,有助于學生找出題目的社會價值與閃光點,提升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信心,讓學生看問題的目光變得更客觀一點、更實證一點。

(4)融合課本知識,拓寬學生的研究空間

老師若能讓學生自主整合他們所具備的知識,那么學生的研究空間就會廣闊多了。

[案例5]×××等同學研究“珍珠奶茶的成分”。對于這個課題,筆者開始是不太看好的,因為檢驗奶茶中是否含有蛋白質、奶精等成分,是十分麻煩的事情。然而,該小組學生根據生物課本中關于蛋白質的測定方法,了解到可用蘇丹紅III檢測蛋白質;其次, 設計實驗對比牛奶與奶精的成分有何不同,發現奶精內含有淀粉,而牛奶中不含淀粉;于是,該小組取樣四種來自不同飲食店的奶茶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各樣品中是否含有淀粉,從而間接分析出樣品中是否含有奶精;而且,學生還以自制奶茶作為對比實驗,分別用奶精+紅茶、牛奶+紅茶、奶粉+紅茶進行對比,發現市面上售賣的奶茶顏色與奶精+紅茶的樣品顏色極相似;最后,學生還檢驗了珍珠奶茶中的“珍珠”是否含有淀粉,以及嘗試檢驗奶茶中是否含有工業氯化鎂。

在研究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的支持不僅僅來源于物質與知識上的支持,還要有一定的耐性,讓學生好好思考自己的研究計劃與方案,培養學生的反思與探索精神。

3.3 開展研究性學習后,向優秀論文學習,形成研究成果

學生在撰寫論文時往往存在如下的不足:

(1)條理不清。雖然學生完成了實驗,但多個實驗之間的關系未能理清,每個實驗的實驗目的、實驗用品、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總是混在一起,用一兩段話來表述。

(2)研究方法單一。只呈現了實驗法得到的基本結論,未能進行問卷調查、訪談等。

(3)未能提升課題的社會價值。如研究奶茶的學習小組,在開始時只是著眼于研究奶茶的成分,但對于為什么青少年熱衷于飲用奶茶的研究不足,因此筆者建議該小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根據其研究成果在學校書寫了一份倡議書。

(4)未能記錄研究性學習中的收獲。如學生在采訪中的日記、實驗中的札記、個人感受等等。

(5)引用網上的摘抄內容十分多,闡述個人成果的內容十分少。因此,在論文撰寫中應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總結搜集的資料。

針對上述不足,筆者采取了以下策略:

(1)要求學生向優秀論文學習,學習優秀論文的內容布局,文字措詞,段落體例等。

(2)老師對論文中不足之處用紅筆指出,并對學生論文進行面批,以文字形式把意見寫在學生的論文草稿上,供學生課后詳細分析。

(3)表揚學生在每次修改論文后的進步與論文閃光點,讓學生體會論文撰寫中需做到綱舉目張并逐步提高。

4 實施成效

自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筆者先后三次在校內高一、高二年級開展關于“食品中的化學”的研究性學習,×××等同學的《關于對“地下工場”里的白果加工情況的調查與研究》獲第八屆廣州市“我與化學”比賽一等獎;×××等同學的《珍珠奶茶成分研究報告》獲第十屆廣州市“我與化學”比賽二等獎,并刊登于《少年發明與創造?中學》第180期上。

近一年來,該課題的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升了高一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2009年9月,筆者任教的高一(4)班各科成績較差,尤其是數理化三科。自從有兩個來自四班的研究性學習小組進行了關于“奶茶”與“山楂糕”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后,在班內帶動了不少同學來參加化學的研究性學習,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逐漸高漲,化學成績有大幅度提升。在期末測試中,該班的化學平均成績從年級第十四名升至第八名,而且化學也成了他們驕傲的優勢學科之一。

不少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感想中認為獲益良多。如×××同學總結到“通過這個有趣的活動,我獲益匪淺:朋友多了,動手動腦能力強了,實驗嚴謹了,更懂得了團結的重要性,這都要謝謝我的指導老師和我的隊友”。如×××同學寫道“在這次的探究活動中,我們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展,雖然耗用了時間,影響了我們的作息時間與課業,但我們沒有后悔,因為它使我們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鍛煉了我們的各種能力,幫助我們從課堂走向社會,有利于我們今后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研制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64.

篇9

信息技術教學作為以培養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取向的必修課程,它強調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對研究性課題進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問題解決模式,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并學會解決生活中與信息技術學習有關的實際問題。

研究性學習是教育科研領域中一個嶄新的課題,為了進一步闡明研究性學習的內涵與范疇,在此首先討論一下研究性學習的幾個特點。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重視問題的提出和解決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首先要組織學生從學習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他們感興趣的研究專題,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課堂內教材內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對校外各處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探究;可以是純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實踐操作的;可以是已經證明的結論,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識領域。在研究性學習中,問題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涉及多種知識,這些知識的選擇、積累和運用完全以問題為中心,呈現橫向的、相互交叉的狀態。

2.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

研究性學習主要不是學習書本知識,而是強調學手動腦的實踐過程,它不能依靠教師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行為與過程。當前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基本舊接受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適用于事實性知識、技能性知識、規律性知識的掌握,但對于策略性知識、價值、態度和情感類知識的學習往往不能奏效,這些知識的學習只有通過自主性學習,才能內化成學生自身的經驗體系。在研究性學習中,正是通過創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實踐、發展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思維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重視學生學習內容與學習時間的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是指構成研究性學習的各要素與實施過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間的非封閉性,集中體現在學習內容的開放、學習時間的開放。研究性學習的學習內容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學科知識的鞏固、運用和驗證的學習,也有來自學生興趣、愛好、特長的學習,還有來自社會問題和學校常規教育等等方面的學習,這些學習內容完全開放在學生的面前,充分滿足學生的各種需要;學習內容的開放,使得學習時間的開放成為可能,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按自

己的學習需要、學習速度和計劃,適時地選擇參與學習的時間,相對于學科學習而言,研究性學習顯然擁有更為開放的時間。

4.重視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

由于研究性學習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學生面臨的是復雜的綜合性問題,這就需要依靠學生的供應價格智慧和分工協作。這時,協作既是學習的手段,也是學習的目的,通過協作學習和研究,學生可以取長補短,取得高質量的成果,與此同時,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學生還需要了解不同人的個性,學會相互交流、協作。這種交流、協作包括交流、協作的精神與交流、協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態度,表達、傾聽與說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執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信息技術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設計

研究性學習的設計有多種角度,由于人們所選用的參照標準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對它的設計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從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策略、學習評價等四個方面,對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加以設計。

1.學習目標的設計

作為與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相互補充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目標的具體設計,同樣可以以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目標的特征作為參照物,甚至直接將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批評意見作為設計研究性學習目標的依據,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難以達到的范疇構建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據此可以推斷,研究性學習目標的設計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考慮:

首先,是與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互補性。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重視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則不以系統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傳授為追求,它是以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為出發點,以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欠缺和研究性學習自身所長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學習目標自身的根本性。從這個角度來考慮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思路與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時選擇的內容是以知識的基礎性為生根標準的,愈是能夠成為今后學習基礎的,就愈有選擇的價值;同樣,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廣泛遷移的價值。所以,在確定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目標時,除了上面所說補充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這種根本性,即著眼于每個學生的發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學習內容的設計

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最根本的特點在于它與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區別,即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是以間接經驗——系統化的信息技術知識體系為基礎的,而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則是以直接經驗——通過實踐獲得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為基礎的。因此,同樣是學習信息技術學科范圍里的內容,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注重使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原理和技能,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卻注重使學生應用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堅持這一根本區別的前提下,信息技術

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內容便可以在相當寬泛、相當靈活的范圍之內加以選擇。

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內容的具體選擇和設計,主要是體現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原則,沒有一定要達到的絕對標準和程度,而是視學生和學校的具體條件靈活處置把握。3.學習策略的設計

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是溝通學校與社會、書本與實際、人與自然的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它與通過間接的傳授途徑去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通過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完成的、是對于現實的感受和認知。同時,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一方面需要學生情緒、情感的參與,另一方面又是學生的情感發展和新的情感獲得的過程。情緒和情感的獲得會對學生的認識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信息技術書本學習所不能比擬的。

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自主學習浩劫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學習計劃,確定分工、活動方式和方法選擇觀察或調查對象,進行查詢資料、操作與制作等活動,匯集、交流學習成果等。實現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中學習的自主性,不僅要求教師要從思路、活動空間和時間上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條件,以實現學生的自主選擇、自主安排、自己組織學習活動的目的,同時還要求教師不必拘泥于課堂教學或其它程序規則的限制,自主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

4.學習評價的設計

評價是為決策提供信息的過程,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是指,在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系統地收集信息,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對學習中所引起的學生認知行為上的變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判斷,為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決策提供信息的過程。

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總是呈現出種種階段性結果,它們既是總結果的分支,同時又是學生在學習中預測總結果的反饋體。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就非常重視階段性結果評價,即在研究性學習的各個階段,設定考查學生的不同能力:

(1)在課題設定階段,考查學生設定課題的能力;

(2)在收集相關資料、調整研究方案階段,考查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開展課題研究階段,考查學生的課題探究能力;

篇10

[關鍵詞] 大學生; 研究性學習;參與意愿;計劃行為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5)05-0105-04

一、引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人力資本結構的變遷,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力已成為個人發展的必備基礎,成為社會對人才素質的根本要求。2015年3月,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今后中國經濟發展的“雙引擎”之一,這成為政府未來的政策指向。在這一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曾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這一要求主導下,圍繞對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教學改革,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就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和重點。[1]

研究性學習(inquiry learning)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2]它以“問題”為核心,具有自主性、合作性、過程性、開放性等顯著特征。[3]目前,對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多通過課堂研討和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來實現。[4]其中,課堂研討活動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的地位,體現為授課中增加學生、師生之間的討論和以學生為主導的報告;而科技創新實踐則是基于課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對已立項課題進行選題、論證、調研、實驗、撰寫報告和論文等,是以創新為特征和目標的科研全過程。在上述模式的實現中,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教學效果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學生的主動探索和積極參與。但是,由于對傳統的講授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的習慣性依賴,大學生發現問題并在問題驅動下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仍較欠缺,一旦被要求主動探究問題與查閱文獻等,多數學生往往表現出畏難和抵觸情緒,對課程要求不能積極響應或是以被動敷衍的態度草草應付。[5]222大學生對研究性學習參與意愿的不足嚴重阻礙了他們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這已成為影響研究性教學實施效果的重要瓶頸。

關于大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現有理論研究多是從教師和管理者的角度關注研究性學習的內涵、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一般模式或保障措施,如探討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模式與培養體系[6]、開展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環境和技術支持[79]、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教學方法與行為[10]和完善教學管理手段[1112]等問題。但是,大學生――這一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意愿問題尚未引起學者們的高度重視。[13]因此,探究大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對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參與意愿,充分發揮大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科學設計和改進大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二、計劃行為理論視角下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參與意愿的形成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是以個體信息處理和期望―價值理論為出發點,解釋個體行為意愿的心理學理論。目前,計劃行為理論被廣泛應用于消費者行為、健康相關行為、投資行為等方面的研究中,并且已有大量研究證實該理論對個人行為意愿的形成具有較高的解釋力。[14]315因此,計劃行為理論框架的引入,為分析大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參與意愿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計劃行為理論是在美國學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茲(Ajzen)提出的理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理理論認為,個人的行為可以由從事該行為的意愿推斷,而從事某個行為的意愿受到行為主體對該行為的態度以及他人對該行為的態度(主觀規范)的影響。[15]但在后續研究中,Ajzen發現,人們從事某種行為的意愿往往受到外界資源和條件的限制,這種限制使人感到行為受到了控制,即感知行為控制。通過在理理論中增加感知行為控制這一變量,Ajzen將理理論擴展為計劃行為理論。[16]665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計劃的結果。個體行為不僅受到個人意志的影響,還受從事行為的個人的能力、機會以及資源等實際控制條件的制約。因此,個體行為意愿的形成由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三個變量決定。[17]77在上述三個變量中,態度是人們對從事某一目標行為所持有的正面或負面的情感,它是由對行為結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對這種結果重要程度的估計決定的。主觀規范,即人們認為對其有重要影響的人(如父母、領導、朋友等)在多大程度上希望自己采取某個行為。主觀規范代表了個體在決策時所感受到的社會壓力,而這種社會壓力會對個體實施某個行為的意愿產生影響。感知行為控制是個人對其所從事的行為進行控制的感知程度,即個體對要完成某個行為其所必須具有的能力、資源和機會的評價。總之,對行為的態度越積極、他人對從事行為的支持越大、自身控制力感知越強,個人從事某個行為的意愿就越強烈。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在大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意愿的形成與他們對研究性學習的態度、主觀規范以及感知行為控制三方面因素有關。第一,大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結果的價值判斷和重要性的認識決定了他們對這一活動的信念和興趣,從而決定其對研究性學習的態度,也表明其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意愿;第二,大學生所認為對自己很重要的社會群體,如師長、領導、同學等對研究性學習的看法和投入與否,通過主觀規范影響自身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意愿;第三,大學生對自身完成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和條件的評估,即感知行為控制影響其完成學習過程的信心,從而影響大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意愿。

三、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

(一)行為態度:大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信念和興趣

大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信念包括對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以及重要性的認識。有關研究指出,對于大學生而言,生存與發展、求知與自我完善、上進心和成就動機等內部因素是激發其學習積極性的主要因素。[18]大學生對學習活動是否有益于自我能力提升和未來發展的評價影響其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5]223若大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研究性學習所培養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等在未來職業生涯以及深造過程中的重要性和價值,則他們更容易對研究性學習形成正面、積極的態度。同時,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也有助于強化自身的學習動機,從而形成對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態度。因此,加強大學生對研究性學習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他們對研究性學習的興趣,是促使學生對研究性學習形成積極態度的重要前提,對提高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意愿具有重要意義。

(二)主觀規范:重要社會群體對大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意愿的影響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體采取某個行為的意愿受到對個體有重要影響的社會群體看法的影響,[14]315若個體認為對己重要的人希望自己實施某種行為,則個體實施該行為的意愿就會顯著增強。[17]78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尚未成熟的青年期,且生活方式基本以集體形式進行,故具有較強的從眾意識。[19]由于生活范圍較為局限和封閉,大學生的學習、消費等行為更容易受到與之密切接觸的群體,如老師和同學等的影響。這些群體對某種行為的認同和參與往往會顯著提高大學生采取該行為的意愿。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同學、老師以及高年級學生等重要群體對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肯定和參與對于提高其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意愿具有重要的引領和促進作用。其中,同學對于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態度有助于營造學習氣氛,促進學生從眾學習的意識,強化學習意愿;用人單位領導和老師對研究性學習的倡導以及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評價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意愿;高年級學生的示范對于提升大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參與意愿同樣有著重要意義。

(三)感知行為控制:大學生對自身研究能力和條件的評價和信心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體認為自身具備完成某個行為所必須具有的能力、資源和機會時,感知行為控制較少,完成該行為的意愿更強。[17]79如前所述,在現有的培養模式下,研究性學習活動主要通過課堂研討和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兩大類途徑實現。無論何種模式,均要求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和實踐聯系起來,主動、大密度地探究、發現問題,甚至通過查閱文獻、動手操作或實地調查從而解決問題。[5]222因此,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會對自身所具備的知識和技能是否能夠達到要求進行評價,對自身能否獲得必需的實踐條件、參與機會等作出預判。而評價和預期結果則影響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參與意愿和投入程度。所以,適合于本科學生的系統研究方法的學習和訓練有助于大學生提升對自身研究能力的評價,從而提高其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意愿。

四、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參與意愿的提升措施

根據對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的分析,學生參與意愿的提升應從教學內容和方式、教學組織、課程設計三方面來實現。

(一)改進教學內容和方式,激發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性

首先應在教學活動中倡導和啟發學生認識研究性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意義,樹立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積極信念,從而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在教學中,應結合現實社會和科技發展背景,編寫以熱點和關注點問題的設定和解決為基本任務的教學材料,結合互聯網、大眾傳媒的信息以及前沿理論和問題,通過增強教材的新穎性和實踐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應深入把握研究性學習的理念,熟悉研究活動的過程,設計出適合學生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的學習活動方案。此外,教師應更大程度地由傳授知識的角色向引導學習的角色轉變,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中給予指導,包括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與社會現實,使其結合所學知識提出問題,并在研究方法的選擇和實施上提出建議,從而幫助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體驗到成就感和樂趣。

(二)推行學習小組模式,營造積極的研究性學習氛圍

對大學生而言,組成合作型學習小組,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營造學習氣氛,進而提升參與意愿。學習小組是由大學生組成的團隊。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均應承擔一定的研究性學習任務,如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具的準備,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報告的撰寫等等。通過小組成員的個人負責和協同合作,最終完成學習過程。

在建立學習小組時,應選擇小組中學習主動、有興趣、有組織能力和有合作學習經驗的組員擔任組長,合理配置小組成員,在組織成員完成研究活動的同時,不斷調動組員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應鼓勵小組成員間進行充分溝通和互動,從而在組內形成無形的規范,約束成員活動,這有利于任務完成和保持小組成員積極的參與意愿。同時,可引入組間競爭機制,激發競爭意識和小組凝聚力,以組員間的團結和相互依賴的合作關系,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三)強化研究方法訓練,提高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和信心

在目前的研究性教學實踐中,大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還僅僅體現為專業課程中的研討環節和圍繞課題的調研活動。受制于課程學時和內容,大多數學生很少有機會獲得系統的研究方法訓練,導致學生完成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能力和信心不足,影響了學習效果,進而制約了其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意愿,使其對更為專深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產生畏難心理。因此,有必要通過完善相關課程,全方位強化對學生的研究方法訓練,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減少學習障礙的目的。根據現有的課程設置,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依據研究性學習的目的與要求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調整,使之適合研究性學習的特點。目前,高校部分課程過度強調課本提供知識的真理性,缺少質疑和探究,更適于傳授而不適于研究。因此,有必要增加課程中的探索和研討內容,以樹立學生的研究意識,使其明確研究內容和可行性從而提升其參與意愿。

第二,設計旨在專門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課程。通過向學生介紹基本研究規范與研究方法的基礎知識,幫助其學習和應用研究方法、訓練研究能力,從而減少其參與研究性學習的障礙,使其增強完成學習的信心而提升參與意愿。

第三,開發基于研究課題的課程設計,即結合理論前沿與學生職業發展需求,在不同學科領域選擇適當的主題,要求學生完成對研究問題的提煉和界定、資料文獻搜集、研究方案設計與執行、數據處理和分析等工作,使學生通過實踐有機會運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在研究實踐中得到訓練和提高,從而提升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意愿。

綜上所述,為實現國家“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在大學的研究性教學活動中,應注重強化大學生參與研究性課程的主觀動機,即激發和提升其在研究性學習中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愿。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大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意愿受到他們對研究性學習的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對激發學生興趣、樹立對研究性學習的信念和積極態度有重要作用;同學間的交流互動,特別是研究小組的形成和有效組織小組活動,影響主觀規范進而影響學生的參與意愿;在課程設計中,強化研究方法和技能的訓練,通過感知行為控制影響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信心和意愿。

[參考文獻]

[1] 耿希峰,馬麗枝,曲貴海.教學型大學本科生的研究性學習與研究性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6):148150.

[2] 麻學鋒. 基于課題的商科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 文史博覽: 理論, 2012(3):69.

[3] 劉智運. 構建大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新體系[J]. 教學研究,2006(5):377383.

[4] 張利榮. 大學研究性學習理念及其實現策略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2:38

[5] 張宇.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及其提升路徑[J].學理論, 2013 (20).

[6] 顧建民,樓程富.以研究性學習帶動教學方式創新[J]. 中國高等教育,2006(21):4142.

[7] 林秀曼,謝舒瀟,吳蕓.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大學生學習能力促進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9):5761.

[8] 汪人山, 鄧宗南, 謝婷. 大學生研究型學習對圖書館需求的個案實證研究[J]. 現代情報, 2013, 33(12): 7880.

[9] Donnelly R. Harmonizing technology with interaction in blended problembased learning[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54(2):350359.

[10] Chng E, Yew E H J, Schmidt H G. Effects of tutorrelated behaviours on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J].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2011,16(4):491503.

[11] 宋義林,高樹枚,陳剛.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12] 任良玉,張吉維. 實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探索基于課題的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 中國大學教學,2011(4):2628.

[13] 張達,宋義林,陳剛,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影響因素研究――以地方性綜合性大學工科專業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5658.

[14] 段文婷, 江光榮. 計劃行為理論述評[J]. 心理科學進展, 2008,16(2).

[15] 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Reading:AddisonWesley,1975:30.

[16] Ajzen I.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32(4).

[17] 張錦, 鄭全全. 計劃行為理論的發展, 完善與應用[J]. 人類工效學, 2012,18(1).

[18] 楊彩霞, 謝發忠. 當代大學生學習動機研究綜述[J]. 中國電力教育:下, 2009(3):122123.

[19] 趙玉寶,張倩,馮曉華.從眾理論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啟示[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4):277279.

Factors on the Intentions of Undergraduates Participation in

Inquiry Learning: Analysis and Promotion Measures

ZHANG Y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