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護理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2: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母嬰護理人才培養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母嬰護理人才培養方案

篇1

一、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培養目標與我國醫療衛生保健服務發展需求不相適應

高職護理教育是為醫療衛生保健第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專門教育,因此,護理教育必須符合衛生保健服務的發展,符合崗位對護理人才需要的層次、規格的要求。而目前我國在高職護理人才培養上以滿足社會急需的數量為主,未重視護理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在教育上仍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在培養目標上沒能明確地定位于高素質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上沒能充分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要求【1】。

(二)臨床教學資源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

隨著醫院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的變化,尤其是近年來醫患矛盾的升級,有些醫院從維護自身利益考慮,不愿接收實習學生,接收的醫院也減少了學生的動手機會;加上高校招生規模擴大,造成臨床教學資源不足,學生實踐機會減少,人才培養目標較難實現。

(三)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專業特色

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突出實踐教學是當前護理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現在很多護理學校仍舊沿用醫學類通用的“兩年在校學習,一年在醫院實習”的“2+1”人才培養模式;授課方式多為理論講授,盡管近年來許多學校都建立了護理仿真實訓基地,但護理實訓多數情況下是模擬性的,無論是環境感受還是心理狀態都與實際工作環境有差距【2】,教學與臨床脫節,造成學生動手能力相對較差,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得不到更多的培養,畢業后臨床適應時間較長,護理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職護理專業雙軌雙控雙向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以醫院為依托,培養護理崗位所需人才,按照行業對護理人才規格的要求,調整和確立護理人才培養方案。雙方共同承擔培養學生的責任,保證人才培養的良好社會適用性【3】。“雙軌”指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與醫療衛生保健機構護理工作過程相符,學生在校學習內容和在護理崗位上的見習、實習、工作內容相一致;“雙控”指校院雙方就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互商互通各教學環節的控制要求,起到校內校外雙向控制培養標準;在雙軌、雙控實施過程中體現“雙向融合”。

(一“)雙軌”的實施步驟

1.學校和醫院共同開發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學校和醫院共同制訂人才培養目標;醫院參與學校課程體系開發的每個細節,學校專業教師定期到醫院進行專業和課程調研,通過定期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等方式,使醫院專業人員直接參與到課程開發過程中;在人才培養計劃實施過程中,學生在校完成的全部學習內容與醫院護理工作崗位上工作內容相一致,最終實現護理專業課程的完全工學結合。我系護理專業通過三次召開實踐專家研討會,對職業崗位工作結構、工作過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歸納出護士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在課程專家的指導下,將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教學分析形成了基礎護理、常用臨床護理技術操作、儀器設備的使用與維護、院內感染的預防與控制、護理評估、護理文件的書寫與管理、成人系統疾病護理、母嬰護理、兒童護理、急危重癥患者的護理、護患溝通與心理護理、突發事件的應對、門診與病房管理13門學習領域的課程。依照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按照臨床護士護理工作能力培養漸進的過程(輔助護士責任護士護理組長),進行學習領域課程序化,形成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并在2010級的學生中實施教學。

2.學校和醫院共同完成教學的實施過程。在教學實施的全過程中,依托醫院和校內仿真實訓基地,使教師和學生在實訓實習環境中,完全實現與實際崗位角色的互換,即“教師”為“帶教護師”、“學生”為“護士”;采用行動導向教學,選擇真實的工作任務作為教學內容,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務,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實現學生職業生涯的成長,使學生學會工作和學習。

3.學校和醫院共同進行師資培養。學校實施教師的AB制的培養制度,即專任教師一年在醫院工作,一年在校任教,派遣大量的教師到護理一線工作學習;同時學校聘請大量富有實踐經驗的一線護理專家擔任專業課程教師。學校和醫院建立師資共享的培養平臺,制定相關管理制度,使學校師資水平進一步提高。

4.學校和醫院共同進行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學校與醫院在實訓基地建設中實現深層次合作,在醫院建設示教室和學生的實訓室,學校提供先進的教學設施和資源,如多媒體教學設施、各種教學模型,醫院參與建設學校仿真的校內實訓基地,讓學生在三年學習過程中,專業課程以及實訓實習全部在真實環境中完成,實現學生所學與將來就業后的實際工作內容高度一致。

(二“)雙控”的實施方案

學校和醫院雙方就人才培養過程互商互通各教學環節的控制要求,共同制定各項管理制度,確保校內、校外雙向控制培養標準。

1.成立由學校和醫院資深專家共同組成的護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召開每年兩次的聯席會議。在聯席會上,廣泛聽取護理行業專家、臨床護理人員和用人單位的意見、建議,不斷完善護理實訓基地的硬件建設和管理,提高護理實習生和畢業生質量。

2.建立以學校專職教師、行業專家、兼職教師等組成的優質帶教師資隊伍,指導學生在校的課程實踐教學及在實習基地的見習和頂崗實習工作。共同制定護理教學與實習管理制度和出科考試制度,使實訓實習基地的教學管理規范化、科學化。

3.建立學校護理系與醫院護理部主任、帶教老師的三級聯系網絡,嚴格管理見習、實習環節,及時反饋、認真總結。學校定期組織召開實訓實習教學研討會,聘請實習醫院的帶教教師參加,研討新形勢下改進頂崗實習工作的辦法,進一步修訂實綱、實習標準及《頂崗實習任務書》,加強對學生實習過程與質量的全程監控,提高臨床帶教教師的理論和管理水平。

4.與行業和醫院等資深的護理專家共同制訂臨床帶教的工作規范和質量標準,完善臨床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體系。另外,通過輔導員對實習隊長的管理,時刻了解學生思想動態;通過臨床教學聯席會議的長效制度、學校和醫院建立的互聯管理網絡等方式,加強學校和醫院雙向管理,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

(三“)雙向融合”目標實現的措施

通過學校與醫院間的合作、聯動,將專業教學與行業需求緊密對接。以行業崗位標準來規范和考核學生的綜合技能水平,強化職業技能訓練,縮短學生進入崗位的適應期,實施人才共育,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第一學期:學生在學校教師和醫院帶教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認識護理課程”的學習以及去醫院感受護理工作,對護理這個職業有認同感;通過“正常人體結構與機能”的學習,能夠辨認各個系統的形態結構、知道人體各部分的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是如何參與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

第二學期:學生通過專兼職教師的講授和帶教,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熟知臨床患者基礎護理和常用臨床護理技術操作,為臨床護理各專業課程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學生在教師講授“健康評估”課程的基礎上,通過去醫院進行臨床患者健康資料收集與評估,使其具備運用科學的臨床思維去評估服務對象的健康問題;具有一定的溝通技巧和健康教育能力。

第三、四學期:根據崗位能力的要求,通過在模擬或真實環境內開展護理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比如成人系統疾病護理、兒童護理、母嬰與婦科疾病護理、突發事件應對等來引導學生的學習,拓展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使其具備專科崗位能力。

第五、六學期:經過在校外實習醫院輪崗實習,進一步熟悉崗位工作流程、工作內容和技能,檢驗學生崗位技術的實際運用能力,然后進行頂崗實習,實現與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

三、雙軌雙控雙向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可行性

(一)現代護士必將是雙軌雙控雙向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產物

近年來,護理人才缺口較大,護理專業競爭激烈,我們國家需要護士,但不是傳統的護士,而是現代護士。現代護士必須具有全面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的崗位職業能力。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護士因和醫院的高度融合,實現了和護理崗位的無縫對接,畢業后很快適應角色,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臨床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篇2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教學對象為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06級和2007級高職護理專業三年制學生,2006級4個班183名,2007級6個班294名,其中女455名,男22名,學生年齡為19~22歲,均為高考全日制統招生。

1.2方法

1.2.1選擇合作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在蘇州市區選取有影響力,具備良好的醫療條件和師資隊伍的3所省、市級醫院為合作醫院。經過與合作醫院的領導和護理部反復協商,共同簽訂合作協議。在此基礎上,學校與醫院護理部成立了合作辦學協調小組,構建了學院職能部門與醫院護理部之間的協調機制,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以及合作的形式和內容。

1.2.2合作進行專業論證和課程設置學校與醫院合作,開展專業調研和論證、課程體系分析和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的制訂和教材的編寫。雙方重新論證了護理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調研的基礎上,科學界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明確專業對應的崗位和崗位群,進行了崗位能力分解,并據此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在設置課程和制訂課程標準時,突出基本理論知識的針對性和專業技能的實用性,加強課程與護理工作實踐的結合,妥善處理社會需求多樣性、多變性與課程設置相對穩定性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學校與醫院合作編寫了突出護理職業特點的教材,強調更好地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融合學科體系和執業資格標準,體現護理行業的新理念、新技術[3]。先后編寫了《護理基本理論與技術》《健康評估》《成人護理》《母嬰護理》《兒科護理》等教材。

1.2.3合作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2006年,學院獲得了中央財政和省財政的護理實訓基地建設專項經費支助,建設了3000m2的護理實訓中心。建設過程中,學校教師多次到臨床實地考察和學習,并請臨床老師到學校指導,共同討論實訓中心建設標準及建設目標。為了創設仿真的教學情景,醫院為學校提供了麻醉機等設備,以確保學習內容與臨床任務零距離、學習情境與工作場景相統一、情感體驗與護患溝通相一致。新建成的實訓中心突出“逼真、高質、開放、通用”的特色,除滿足校內各專業的醫學、護理實訓外,還為本地區的醫院、社區、家庭護理人員的技能訓練及執業醫師技能的培訓考核等提供服務。同時,校外實訓基地也不斷完善,3所合作醫院接受的見習、實習學生數量穩定而有所增長,見實習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07年教育部對學院進行人才培養水平評估,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均獲得了專家的高度評價。

1.2.4合作承擔臨床課程教學臨床教師承擔了臨床課程約1/3教學內容的授課任務,學校教師和臨床教師定期開展集體備課,相互隨堂聽課,集中組卷、閱卷,交流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并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研討,提出解決對策。合作教學促進了護理課程改革,學院定期舉行前后期課程研討,注重貼近崗位、貼近社會、貼近學生,更新教學內容,突出專業領域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及相關能力的要求,積極推進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方法的探索。在共同教學的過程中,加強了“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4]。為了提高臨床教師的教學能力,醫院請學校老師到醫院進行教學方法培訓、參與臨床教師的講課競賽講評等活動,同時,臨床教師也參加學校組織的講課競賽和技能操作競賽。

1.2.5合作進行教學管理和評價為了加強合作教學的內涵建設,合作雙方認同對合作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教學管理和質量監控。因臨床兼課教師數量多,人員流動大,一門課程常有數名教師輪流上課,給排課、教學文件書寫及各種教學記錄等帶來一定難度,我們定期召開協調會,制訂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并督促執行。除常規的教學質量檢查、教學督導、學生評教、隨堂聽課、問卷調查、師生座談會等教學質量評價反饋形式外,還從臨床的角度對學生的操作考核、見實習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工作表現等予以綜合評價和分析。總體質量監控著重評價合作教學實際運行狀態與學校教學質量管理標準和評價標準符合度,合作培養的護理畢業生與學校和醫院確定的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符合度。

1.2.6合作搭建實習就業平臺醫院和學校都有專門人員負責實習生的管理、教學和評價。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臨床實習時間為1年左右,實習期間,醫院選派責任心強、專業技術好的資深護理人員擔任帶教老師,并實施導師制帶教,建立了完善的帶教、考核和評價體系。學校也加強了實習生巡視和管理網絡建設,定期到醫院了解學生工作、思想和生活情況,醫院和學校共同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及時溝通和解決實習中的問題,并對畢業生進行綜合考察,在學生就業時,將學校推薦和臨床選拔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就業平臺。

1.2.7合作開展教學研究院校合作開展教學研究的目的: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為內容,培養技術型人才;以改進臨床護理模式和科技成果轉化為內容,促進臨床護理的發展。雙方借助合作平臺,發揮合作雙方的資源優勢,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圍繞合作內容,開展了“高職護生多元化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及效果評價”“高職高專三年制護理課程改革研究”等研究,并合作發表多篇論文。通過合作研究,教師提高了科研能力。

1.3評價方法

1.3.1學生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院校合作調查問卷”是根據調查目的,在查閱文獻[2,4-7]和訪談的基礎上,收集問卷資料設計。內容包括:臨床兼職教師總體授課效果;課堂教學組織,包括教師對課堂紀律的掌控、授課態度、教學方法及課堂內容的時間分布安排等內容;突出重點、結合實例教學情況,包括講課過程中是否重點突出、概念準確、是否結合臨床實例、臨床實例選取是否得當等內容;教學中補充新知識、開拓思維,包括教學過程中是否及時補充臨床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及時反映學科動態、信息量是否合適及開拓思維等內容。每個部分包括6個條目,評分標準:“好”10分,“較好”8分,“一般”6分,“差”2分。此調查問卷邀請有關專家對其內容效度進行修改評定,信度檢驗Cronbach''''sα系數為0.832。學生在畢業前對臨床兼職教師進行調查,由調查員發放測評表,時間為5min,現場收回。

1.3.2教師訪談在每輪合作辦學實施后,對參與合作辦學的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對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評價。

1.3.3行業評價學生畢業前,參加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將實施合作辦學班級學生的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成績作為評價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效果的客觀指標。學生畢業后,收集用人單位對本院畢業學生臨床工作的綜合評價,作為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效果的行業評價指標。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調查資料及相關監測數據均使用Epidata3.0軟件輸入計算機。數據經整理后用SPSS11.5軟件進行相應的統計學分析與處理。計量資料屬于正態分布的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結果

2.1學生評價結果

學生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共發放390份,因部分學生在外地實習未能實施調查,回收374份,其中2006級173名,2007級201名,回收率95.8%,均為有效問卷。學生對兼職教師評價,見表1。

2.2教師訪談結果

在實踐過程中,對參與合作教學的專職和兼職教師進行了廣泛的訪談,均認為合作教學促進了護理教學改革,有利于教師自身的發展,有利于護理人才的培養。訪談中教師們也對兼職教師的授課安排和教學能力的提高,以及專職教師護理實踐能力的提高等提出了建議。

2.3行業評價結果

2006級和2007級學生分別于2009年5月和2010年5月參加當年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均為100%。2006級學生當年就業率為98.6%。通過對合作醫院的調查發現,由于合作教學更好地實現了教學與崗位的對接,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減少了醫院新護士上崗培訓的時間及成本,合作醫院對我院護理專業畢業生的聘用率也逐年上升。2009年合作醫院所聘的高職護士中,我院學生占90%。

3討論

3.1多方共贏是合作教學的動力

院校合作人才培養方式有利于學生、學校和醫院多方受益。①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受益。通過合作教學,護理人才培養目標更具有針對性,質量標準與行業標準相融合、教學內容與臨床工作任務相一致,職業素養在真實情境中生成,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明顯提升,參與合作教學的兩屆學生均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高通過率和高就業率。②促進專業建設和改革,學校受益。合作教學使專業建設目標更具方向性,專業建設目標定位更準確:促進了課程和教材建設,近3年中,有2門合作共建的專業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3本專業教材被評為省級精品教材;加強了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近幾年,由于我院教師教學任務重,專業教師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參加臨床專業實踐,使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遇到了瓶頸,合作教學后,使得這一矛盾得到了解決,每學期可安排3~5名專職教師分階段參加臨床實踐;推動了實訓基地建設,院校合作開展的“以培養護理職業素養為核心的實訓中心建設”成果,被評為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護理專業也被評為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③推動臨床護理工作,醫院受益。在合作教學和研究中,臨床教師獲得了學校的培訓服務和教學實踐的機會,通過參與集體備課、課堂教學和考試考核等教學過程,臨床教師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和教學科研能力有了明顯提高,2年來學生對臨床兼職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呈上升趨勢。這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臨床帶教、護理科研、臨床護理工作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我院與醫院共建的護理專業實訓基地教學團隊,被評為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團隊。

3.2教學團隊建設是合作教學的基礎

加強“雙師結構”教學團隊的建設,保證兼職教師隊伍的穩定性、積極性是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臨床護士承擔著較大的工作壓力,這給臨床兼職教師的教學安排帶來一定的難度,為保證臨床教師的教學時間,我們可采用靈活排課制度,保證兼職教師能兼顧臨床工作和教學工作。同時,學院要與兼職教師簽訂長期聘任協議,以保證兼職教師隊伍的穩定性,盡量克服短期行為。要將兼職教師隊伍作為專業教學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兼職教師更好地融入教學團隊。除參與教學外,應更多地提供兼職教師參與教育教學能力的培訓和考察學習的機會,并制訂院校教師定期互派和輪換掛職鍛煉制度,充分發揮專兼職教師參與護理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實現合作雙方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3.3制度建設是合作教學的保障

篇3

陳向陽:女,本科,講師

陳向陽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53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生殖健康、優生、優育、優教等觀念的認識不斷提高,助產服務模式亦隨之發生轉變[1],出現導樂分娩、無痛分娩、孕期指導及孕婦學校、親子活動中心、月嫂培訓中心等社區及家政服務機構,給助產專業開辟了新的就業崗位,助產士已成為市場不可或缺的專業人才[2,3]。在發達國家,助產士與生育婦女比例達到1:1000,而目前我國這一比例僅為1:4000[4-6],且相當部分助產士是由護士改行[7],臨床急需一批合格的助產專業人才[8-11],本研究探討大專助產專業人才培養中的相關問題。

1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教育部[2006]16號文件和[2006]14號文件提出,高等職業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崗位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從而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12,13],這就要求大專助產教育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培養行業所需的實用型助產骨干人才。由此擬定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心理素質,掌握助產及護理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級醫療衛生單位、計劃生育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助產、婦產科護理、母嬰保健和計劃生育指導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助產人才。

2構建課程體系

依據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在“體現素質教育,突出技能培養,覆蓋職業考試”原則指導下,通過廣泛調研、召開助產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深入分析助產工作的主要職業崗位、各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和所需的職業能力,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習規律和職業發展需要,構建出助產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具有“重視人文、雙證教育、強化技能、突出特色”的主要特點。

2.1院校合作,突出助產人才培養的特色為了更好地促進助產專業的發展,校內外聯合成立由行業專家組成的助產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全面指導助產專業設置調研、人才需求分析、院校合作方案、執業資格考核標準、師資培訓、基地建設、教科研、就業指導。同時我們依托三級婦女兒童教學醫院,第二學年后半學期整體搬至醫院,助產專業方向全部課程均在醫院內完成,實現“教室進醫院,課堂進病房”,在醫院教室內上理論課,到醫院各科室進行實踐學習,第三學年按計劃完成醫院實習任務。助產專業方向課程教師與臨床助產士一體,任課教師全部來自醫院,他們對崗位能力需求和變化能及時獲取,并隨時用于課堂教學,提高實用性;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一體,實施真實崗位教學,實現學習環境與助產崗位工作環境一致性;學習方式與助產崗位工作方式一體,以現代護理理念為指導,每個任務的學習都以臨床助產崗位真實的工作情景或真實案例為載體,通過護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等環節,完成真實工作任務和學習。學生在真實的臨床工作場景中,面臨具體工作任務,針對特定的服務對象,能清晰地看到所學知識與技術怎樣應用于臨床,認識到掌握這些知識與技能的重要性,學習積極性普遍提高,真實環境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院校合作方式整合學校與醫院的有利資源,學校減少了培養助產專業人才所需的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擴建方面的大量投入,教學醫院主動參與助產人才的培養工作,將優秀學生畢業后留用,是一個雙贏的舉措。

2.2重視人文素質培養,增加職業定向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助產職業情感在現代助產服務模式及優質護理服務工作發展形勢下,一名優秀的助產專業人員除了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術之外,還要有良好的親和力和語言溝通交流能力、對患者的愛心,能夠很好地協調與醫師、孕產婦及家屬、育嬰師、催乳師等之間的關系以及具有自身的良好修養和人格魅力。只有這樣,才能游刃有余的做好本職工作。因此我們在課程體系中設置相關人文課程,如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護理心理、護理管理、護理倫理等,以適應助產工作的需要。

大專學生受年齡、知識層面、閱歷上的限制,尚未獲取有關職業及專業方向的充足信息,因而無法有效形成良好的職業認同感,會影響在校的專業理論、技能的學習等,無法為今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14]。職業定向是指青年學生確定職業方向,選擇職業目標,并為此而采取的各種行動。職業定向的形成在現實生活中主要借助于系統的學校教育,是各級教育部門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歷史重任,它的核心是選擇什么樣的職業[15]。簡潔[16]結合高職學生職業心理狀況的調查結果,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分步驟采取措施以提高學生職業心理素質。莊前玲等[15]研究顯示,護理人文科學干預可轉變護生對護理專業的錯誤看法,促使其熱愛護理專業,為今后從事護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們在課程體系中將助產專業課程教育與職業定向教育很好地結合,幫助學生樹立助產工作職業情感,鼓勵學生為今后的工作提前進行自我設計,促進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如在入學教育中聘請婦女兒童醫院優秀護士介紹醫院助產工作的概況及前景、助產工作的重要性及對助產士的素質要求;在學校教學中,召開助產優秀事跡宣傳報告會,請優秀助產士進行經驗交流,探討助產事業的發展和助產士的職業價值觀;在助產方向課程及實習中,兼職教師注意激發學生對助產工作的熱情和愿望,鞏固其專業思想,增強工作榮譽感和責任心;在就業指導中加強對學生就業觀念的引導,改變學生重學歷、輕崗位技能的觀念,教育學生學好本領、學會做事、學會協作,為走向助產工作崗位做好充分準備。

2.3實行雙證書教育,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助產專業學生需要考取護士執業資格證書,為提高學生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增加學生就業競爭力,我們認真解讀近年來的國家執業護士資格考試大綱對護士知識、能力的要求,分析護士執業考試試題,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要依據,對課程進行重組,降低基礎醫學課的比重,對普通醫學和護理知識的掌握強調“必需,夠用”。設置國家護士資格必考課程,根據執業資格考試新規定,增加設置相關選修課程如中醫護理、精神科護理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執業所需合格助產士。

2.4提高實踐教學比重,強化學生技能訓練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高等專科教育要以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應用性和實踐性為核心,實踐教學要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我們重視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訓練,遵循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規律,按照行業需求及崗位任職資格要求,構建了從“護理單項技能-護理綜合技能-護理技能見習-助產技能訓練”四個階段的技能訓練模式,將《護理學基礎》的實踐課時與理論課時比例調整為1:1,在第二、第三學期開課,將《護理綜合技能訓練》作為一門獨立的專業課,放在第四學期開設,臨床技能見習主要集中在第三、四學期,而助產技能課則作為實習前的臨床實際強化訓練課程,使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能夠從第一學期到第四學期,有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綜合、由模仿、模擬到實地的連貫訓練。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加大了實踐教學力度,使實訓課比例達50%以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以適應高職高專護理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總之,大專助產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根據國家高等職業教育要求,以就業為導向,立足行業需求,優化課程設置,加強人文素質培養,重視實踐教學,通過院校合作方式,突顯助產專業特色,以培養臨床所需的助產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顧春怡,武曉丹,張錚,等.助產服務模式的實踐研究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4):413-415.

[2]陸平.如皋市2001~2009年民營、公立醫院助產人員現狀調查[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24):3097-3099.

[3]韓喆.北京市宣武區2004~2007年不同級別助產機構間人員分布特點及分娩量對比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22):3071-3072.

[4]林秀芝,王慧玲,張海燕.滄州市助產技術人員的現狀及知識能力需求調查[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11)::803-804.

[5]魏碧蓉.我國高等醫學助產專業教育歷史、現狀與展望[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1):13-14.

[6]張明娥.高職助產專業現狀與人才培養的思考[J].職業教育,2012,(3):82-82.

[7]郭桂芳,孫宏玉,朱秀.我國助產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中華護理教育,2010,7(7):7291-293.

[8]龐汝彥.我國助產行業的現狀和發展[J].中華護理教育,2010,7(7):293-294.

[9]趙揚玉.我國助產士的臨床培訓與發展[J].中華護理教育,2010,7(7):295-296.

[10]朱雯燕.助產專業發展現狀與啟示[J].慢性病學雜志,2010,12(10):1326-1327.

[11]簡雅娟,趙平,甘西西.助產專業建設與發展的現狀與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9):832.

[1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EB/OL].(2006-11-16)[2013-06-12].http://tech.net.cn.

[13]教育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EB/OL].(2006-11-03)[2013-06-08].http://tech.net.cn.

[14]莊前玲,崔焱.高職高專護生職業定向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0,25(13):87-89.

[15]莊前玲,崔焱,莊梅寶,等.護理人文科學干預對高職高專護生職業定向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9,24(2):11-13.

[16]簡潔.關于職業定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職業教育研究,2012,(2):77-79.

篇4

1.課程基本情況

1.1課程性質與作用。

《婦產科護理》是高職護理專業必修的核心課程之一,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重要內容之一。本課程按照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基本知識體系和技能要求,主要研究正常孕產婦婦女的護理、異常孕產婦婦女的護理、婦科疾病病人的護理、婦女保健、計劃生育婦女的護理等內容,具有專科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特點。本課程突出了婦產科護理的基本理論和實踐,簡化醫療知識,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根據婦女的生理、心理、社會特點,運用護理程序對孕、產婦疾病病人進行系統化整體護理。學習《婦產科護理》有助于學生適應現代護理發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疾病觀察能力、配合用藥能力、綜合護理能力,也為從事專科護理工作奠定了基礎。《婦產科護理》課程是實現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主干課程之一。本課程以勝任臨床護理崗位需求為目標,以護士執業考試大綱為參考,以案例教學法為主線,重在臨床能力的培養。

1.2與前后課程的銜接關系。

《婦產科護理》的前導課程有《人體形態》、《人體機能》、《護理技巧》、《健康評估》、《護理藥理》、《人際溝通》等課程,與《社區護理》、《外科護理》、《急救護理技術》、《兒科護理》等專業課程一起構成培養學生臨床護理能力的核心課程,并為后期臨床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3課程目標。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需求,課程組與校內外專家一道,認真分析護理崗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和本課程的特點,確定了本課程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目標。

1.3.1知識目標。

1.3.1.1理解妊娠生理的基本知識;

1.3.1.2掌握妊娠期監護、保健的基本知識及分娩三個產程的經過、處理和護理措施;

1.3.1.3掌握婦產科常見病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

1.3.1.4理解婦產科常見急、危重病人的急救原則及護理措施;

1.3.1.5理解計劃生育的基本知識、適應癥、禁忌癥、用物準備和護理措施;

1.3.1.6了解婦產科常見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及處理原則。

1.3.2技能目標。

1.3.2.1具備婦產科常見病病人的病情觀察、疾病初步判斷及觀察治療效果的能力;

1.3.2.2運用所學知識對婦產科病人進行整體護理;

1.3.2.3運用人際溝通技巧對婦產科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健康教育,訪視和計劃生育指導;

1.3.2.4能熟練掌握婦產科手術病人術前、術后整體護理;

1.3.2.5能熟練掌握婦產科常用護理操作技術。

1.3.3素質目標。

1.3.3.1具有勤奮學習的態度,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

1.3.3.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

1.3.3.3具有博大愛心和高度責任心;

1.3.3.4具有一定的科學思維方式和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

1.3.3.5具有自學發展及創新能力。

2.課程設計

2.1課程設計理念。

課程組與衛生服務行業緊密合作,通過行業調查,在專業建設的基礎上,依據高職教育理論,以護理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以護理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護理工作崗位實際任務為載體,設計項目教學,構建理實結合、教學做一體化、動態變化的適應行業發展的課程形式,充分體現課程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以達到以能力為本位,強化技能的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目標。

2.2課程設計思路。

課程組組織以護理行業專家和護理教育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對護理行業開展深入調查,主要從五個方面對課程進行設計開發。

2.2.1圍繞行業需求及任職資格,進行課程設置。

課程組認真分析衛生服務行業對護理專業的需求情況及任職資格要求,對護理專業工作崗位及崗位群的工作過程中的實際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并歸納整合典型工作任務,依此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的規律,構建以護理職業能力遞增、工作任務難度遞增的基于護理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突出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體現“突出護理,加強人文”的專業發展理念。

2.2.2根據行業標準對本課程應培養的職業能力作全面分析,制定課程目標。

從護理專業職業崗位群及其能力構成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課程屬于護理專業核心課程,培養學生核心崗位能力。本課程主要培養四個方面的職業能力,即識別常見婦產科疾病的病情并對病情變化做出判斷能力;正確進行婦產科常見護理技術操作及多項操作的護理配合能力;對婦產科常見疾病病人進行護理評估,并制定正確、有效的護理措施及提供健康指導的能力;具備對婦產科常見危重急病的監護及配合搶救能力。

2.2.3圍繞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序化教學內容。

以護理工作過程為主線,選取各主要工作階段應完成的工作任務為主項目,并對主項目按典型工作崗位進行任務分解,設置子項目即各項典型工作任務,構建課程的項目訓練體系,序化教學內容。

2.2.4以工作任務為載體,設計教學做一體化項目訓練方案。

以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基于護理工作過程設置教學內容,以工作任務為載體,按照“教學做一體化”的原則設計“項目訓練方案”,在真實和仿真的工作情境中進行教學,將理論滲透項目中,按行業實際工作要求,使項目處于動態變化中,讓項目訓練源于工作,又高于工作。

2.2.5改革考核評價體系。

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以專業技術標準和職業素質為基礎的考核體系。在考試考核方式選擇方面,以一個完整的實際工作過程為背景選擇“問題”,學生自行設計并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記錄試驗、調查、資料收集篩選的結果,注重學生自我積累考核證據,實現職業素質為基礎的考核。這種考核,既是學生學習、探索的過程,又是評價、考核學習成績的依據,真正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質。

3.教學內容

3.1內容選取依據。

根據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標準、護理專業發展需要和完成工作崗位實際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素質及學生實際情況選取教學內容,既要體現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要求,又要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按教學設計結果組織教學實施,并根據實施反饋結果對課程內容和結構進行動態調整。

3.2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適用性。

3.2.1課程內容充分體現職業標準要求。

課程開發分職業能力分析、工作過程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四個階段進行。通過職業能力分析,形成實際工作任務;通過工作過程分析,對職業能力進行整合,產生行動領域;對行動領域教學化處理,創設學習情境,選取教學內容,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3.2.2建立課程內容遴選機制。

本課程根據婦產科護士臨床工作的特征,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教學內容遴選機制,與合作醫院專家共同進行課程開發。首先請市中心醫院等合作醫院一線護理人員和醫院護理專家進行職業分析,確定工作過程與工作任務,保證能夠及時吸納新知識、新技術、新標準,緊跟婦產科護理發展的最新潮流;課程內容由教學專家和專業教師討論,再通過醫院或社區、行業專家論證后確定,然后由專業教師進行內容組織設計,從中提煉出工作任務、典型案例,由專業老師、臨床專家、行業專家和學生一起,共同實施教學,并將實施結果及時形成反饋信息,為進一步的課程開發提供依據。課程內容緊跟專業技術發展和人才需求變化的步伐,更新周期保持在12個月左右。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注意吸收國際先進護理教育經驗,并將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的培養融入教學內容中,結合護理專業的具體職業需求,自主進行了《婦產科護理》學習項目的開發,整合教學內容,構建了以職業崗位工作流程為導向的教學項目,形成了基于行動導向的項目化課程結構。

3.2.3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遵循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臨床護理工作實際流程組織教學內容,將“工作任務”和“學習任務”進行融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注重將臨床的真實情景再現于課堂,注意根據課程目標選擇和組合知識。在學院與合作醫院共建的教學平臺上,實施教學環境的循環、教學師資的循環、技能培訓循環,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學做合一。學生經過循環教學,基本能夠熟悉臨床護理的各個流程和環節,從而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和綜合能力,達到突出崗位職業能力培養和讓學生零距離上崗就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以真實護理工作任務為驅動,構建相應的項目式課程結構。每個項目的教學內容都由若干個工作任務組成。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進行教、學、做相結合,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

3.2.4表現形式。

3.2.4.1制定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標準

通過行業調查,與醫院護理專家一道,按照臨床護理工作過程開發了符合高職教育理念的課程標準。

3.2.4.2與行業專家共同編寫護理實訓教程

受湖北省教育廳委托,聯合省內一流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協和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中南醫院等)的護理專家及兄弟院校骨干教師,共同開發并出版了《護理實訓教程》(含婦產科護理操作教程)。

3.2.4.3制作了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

課程組在近5年來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影像圖片,在此基礎上又按序化的教學內容制作了500多張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這些課件不僅有利于教學,而且是學生自學很好的參考資料。

3.2.4.4建立了內容豐富的課程網站

為實現課程的開放性,課程組建立了能與學生互動的網絡教學平臺,建立了資源豐富的課程網站,其中包括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課程資源、在線互動,以及婦產科護理技能操作錄像。

4.教學方法與手段

4.1教學方法。

4.1.1問題引導法。

以問題為基礎,首先提出相關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1.2小組討論法。

以小組為單位,先自學、查資料,進行討論,最后由老師總結、評價,提高學生的的自學能力。

4.1.3任務驅動法。

以完成“任務”為線索,將教學內容貫穿于“任務”之中,由學生自己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任務”,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1.4案例教學法。

結合臨床病例,引發學生思考,通過護理程序完成任務,最后進行總結評價。

4.1.5角色扮演法。

通過角色扮演,學生掌握工作過程中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1.6課堂延伸學習。

組織各種類型的知識及技能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創造條件使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服務社會,提高實踐能力。

4.2教學手段。

4.2.1多媒體教學手段。

在課程建設的一開始,即鼓勵所有任課老師采用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教學,借助學校有關資源的資助,在電子教案的基礎上,任課老師采用黑板書寫和多媒體教學結合的方式,把我們制作的教學課件用多媒體的形式展示,結合動畫講解。對于較復雜的內容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充分利用教學課件的動畫效果,化解教學中的難點,以利于學生對其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在教學方法上靈活掌握教學手段的恰當應用,不為追求形式而呆板地使用某一教學方法,把傳統的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既能節省時間,增強記憶效果,又能使學生更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4.2.2網絡教學手段。

建立《婦產科護理》教學網站,將教學大綱、教材、教案、參考資料、教學錄像、教學課件、技能操作錄像、習題,以及習題答案全部上網,實行網上輔導答疑,使教學資源共享。學生可通過互聯網自主學習、自我檢測。優化教學過程,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增強教學效果。

4.2.3課程考核與評價。

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以專業技術標準和職業素質為基礎的多元考查與評價體系。

4.2.3.1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除考核本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外,還注重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精神、溝通能力等方面進行考查。

4.2.3.2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除傳統的筆試考核外,還采用了技能考核、作品展示、實驗報告、論文答辯、調查報告、社會實踐等多種方法。

4.2.3.3評價主體的立體化

評價主體有學生、教師、校內外專家。以學生為主體的評價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學生互評等形式;教師評價包括作業批改、技能考核、論文答辯等形式;校內外專家可采用隨堂聽課、學生問卷調查等形式參與考核與評價。

4.2.3.4評價過程的全程化

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注重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實行階段考核與終末考核結合,醫院考核與學校考核相結合,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程評價。

5.教學條件

5.1教學團隊。

《婦產科護理學》課程組由8名愛崗敬業、責任感強,理論扎實、業務精湛,富有團隊協作精神的中青年業務骨干教師組成。課程組成員年齡和學歷結構合理,副高及以上職稱6人,中級及初級職稱各1人。專職教師均取得護士執業證書或醫師執業資格證書和高校教師資格證,每年利用寒暑假到醫院上班,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兼職教師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使教學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增強教學效果。

5.2實訓條件。

5.2.1校內實訓基地。

校內實訓中心有豐富的教學實訓資源,建設有婦科檢查室、模擬產房、母嬰病房等,配有大量的模擬設備,如GMD-S551高級分娩模型、FL1004孕婦腹部觸診模型、SMF122避孕藥具操作實習教學模型等,方便學生練習的同時,廣泛用于開展社會培訓。

5.2.2校外實訓基地。

在校外廣泛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包括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家鄉鎮衛生院,2個老年社會福利院,與36家醫院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并制定巡回檢查制度,保證實踐教學計劃的落實,加強實習、實踐教學的組織與管理,完成學生接觸臨床、服務社會的教育過程,完成頂崗實習、能力導向的培訓過程。

6.教學效果與評價

課程改革成效顯著,學生在校經過嚴格的專業技能、職業能力、職業素質培養,形成“四強”的人才培養特色,即技術應用能力強、職業道德強、綜合能力強、人文素質強。很多學生因操作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被實習醫院聘用。護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校內外專家和社會的一致好評。由于《婦產科護理》課程的先進性及實用性,獲得了校外專家、校內督導的認可,在學生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及較高的評價,于2004年8月被評為“院級優質課程”,于2005年3月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

7.課程特色

7.1根據婦產科護理工作過程,序化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情境。

本課程在建設過程中,經常與醫院護理專家一道,分析婦產科護理工作過程,并總結提煉每一工作過程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依此創設學習情境,序化教學內容。這種教學設計可以很好地將教、學、做融為一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強化職業素質的培養,使學生獲得的職業技能與臨床崗位要求相一致。

7.2與行業專家一道開發實訓教程。

我院與省內一流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協和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中南醫院等)的護理專家及兄弟院校骨干教師,共同開發并出版了《護理實訓教程》(含婦產科護理操作教程)。以《護理實訓教程》為指導,改革婦產科護理實踐教學,規范學生的技能訓練,使學生學、做、練與臨床護理實際接軌。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高職護理;基礎護理學;教材開發

基礎護理學這門課程是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是其他各專業護理的基礎,在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是學生護理學習主要的工具書。教材的質量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1][2]。然而,縱觀當下,在諸多高職院校中所使用的《基礎護理學》教材中,教材的質量總體狀況不容樂觀,存在許多問題,對護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有著制約作用,亟待加以解決。以牟鐵文、韋桂源主編的《基礎護理學》為例,分析教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對教材再開發提出思考與建議,以期為高職護理專業《基礎護理學》教材開發提供參考,促進高職護理教育發展與進步。

一、《基礎護理學》教材開發意義與價值

(一)《基礎護理學》教材開發的意義

當前護理事業已然進入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時期。[3]護士地位也日益提高。護理工作已逐步從單一的工作向更專業、更復雜的方向發展。在護理工作過程中越來越強調技術進步、創新發展等,以此來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其一,基于高職護理教育與護理工作過程的關系,深化“三教”改革以促進護理人才適應護理職業發展需要。對護理學基礎進行教材開發有著重大現實意義。其二,學校護理專業的教育要與臨床護理的崗位需要有機匹配,實現護理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目標,需要實施教材改革。其三,護理工作領域已經從醫院護理延伸到社區護理,甚至已經滲透到社會各行各業中,具有創新型、信息型的技術技能型復合人才,更加能提升產業轉型升級。在“三教”深化改革期,如教材不能適應轉型升級的需要,必將制約人才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其四,國務院在2019年頒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其中提出了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基礎護理學》與1+X證書中健康照護、母嬰護理等證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了能讓護理專業與1+X證書協同發展,同向同行,對教材改革,勢在必行。

(二)《基礎護理學》教材開發的價值

從微觀來看,通過教材改革,可讓學生學習更加充滿熱情,畢業后能盡快適應崗位工作的需要,提升綜合職業能力,學校發展也能更加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從中觀來看,教材改革是“三教”改革中的重要環節,以基礎護理學教材改革為抓手,帶動其他護理課程改革。高職學校為醫院、企業不斷培養具有高技能、創新能力強的復合型護理技能人才,高職護理在社會中的地位將穩步提升,護理職業教育也將迎來發展的春天。從宏觀來看,通過護理教材改革,帶動其他課程改革,臨床護理人員綜合素質提升,護理人員地位將進一步得以提升,中國護理事業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二、現行《基礎護理學》教材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不同版本教材、參考書之間對同一知識點表述不一致

經過多年基礎護理學一線教學,基礎護理學諸多版本中,教材基本結構布局與內容都大同小異,但對一些關鍵性的數據,在不同版本《基礎護理學》教材及其他相關醫學教材中卻存在偏頗。如針對醫療與護理文件處理中,對呼吸記錄,高職教材中提到“如果體溫單呼吸欄為表格形式,即用藍(黑)色墨水筆在體溫單呼吸相應欄填寫呼吸的次數,相鄰兩次上下錯開”。而在部分教材中則是這樣表述“用紅色筆以阿拉伯數字表述每分鐘呼吸次數。”[1][4]在輪椅的使用中,基礎護理學中要求在放置輪椅時“使輪椅椅背與床尾平齊”。而1+X老年照護教材中則要求“輪椅與床夾角成30°~45°”。[5]在基礎護理學教材中治療飲食中明確指出肝性腦病需要給予低蛋白飲食,而尤黎明、吳瑛主編的第6版內科學中針對肝性腦病的飲食治療中并未明確提出應予以低蛋白飲食[6]。以上僅僅為其中的部分舉例,作為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教材在同一問題上出現了不同之處,一方面給學生學習帶來了困惑,不利于學生進步,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編者在教材編寫過程中不嚴謹。

(二)教材過于強調學科理論知識及其內在邏輯,對護理崗位技能重視不夠,沒有按實際工作任務編排教材內容

在以往教材編寫中,我們發現教材內容更加側重于以章節形式進行編寫,在編寫過程中章節之間并沒有實質性聯系,學生學習期間對整個《基礎護理學》內容不能從整體上把握。然而臨床護理工作注重實用性與實踐性,注重綜合職業能力,以滿足臨床護理崗位需求。教學過程中學科教育理念與臨床護理崗位能力培養出現了矛盾。《基礎護理學》在教學內容的編排上不能適應新時代臨床護理崗位需求,同樣也就無法滿足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求。

(三)部分知識點滯后于護理工作過程需要,新知識沒做到與時俱進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臨床護理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項護理新方法、新設備、新技術已在臨床廣泛運用。基礎護理技術是護生進入臨床后完成基本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但事與愿違,在教學中發現部分教學內容多年沒有改變,而臨床早已摒棄不用,對于新的技術、方法,學生在校期間并沒有涉及。如教材中的鋪床法,臨床護理中已采用了更為有效的方式,但在院校內卻仍作為重點在講解,指導學生進行練習;無菌操作中無菌手套的打包,部分院校還在采用布類方式打包,此項內容在臨床已無處尋覓蹤跡;病人的清潔護理中床上洗頭、頭虱蟣除滅的方法,在教材中仍然有大量篇幅的介紹;常用靜脈輸液法,在2021年已經有最新的輸液治療實踐標準,但教材中卻一直沿用舊的標準,與此同時,對一些最新的靜脈輸液方法提及甚少,有些版本的教材甚至沒有提及。最后,在諸多護理技術操作中,僅僅對操作方法進行介紹,對操作過程中常見的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的方法提及較少。如注射過程中病人出現了虛脫應當如何處理;留置導尿管拔管時,導尿管拔不出的處理方法;靜脈留置針周圍出現感染的處理方法等等。

(四)課程內容偏重于理論知識講授,對能力素養培養不夠

當前,對職業教育的培養不僅要求其掌握知識,更需要技能型人才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護理專業的教學也不例外,但就近年來的教學效果總結來看,護理職業教育對能力素養培養不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學生進入醫院后,醫院帶教老師對學生的專業技能整體評價不高;(2)學生綜合與系統分析能力較弱;(3)創新能力與臨床應變能力不夠。

(五)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單一,趣味性不足

高職類學生更符合形象思維認識的特點。單一的教材表現形式,特別只以文字的形式組建的教學內容,不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當前學生為“00后”,對新鮮事物更加向往,這就需要教材的開發能與時代接軌,盡管當前的《基礎護理學》教材中也有提供一些外鏈資源,但多以外鏈的課程PPT形式出現,對課文內容的視頻講解、動畫模擬、圖片展示等資源不足,這樣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資源較少,學生的趣味性不足,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信息化職業教材。

三、現行《基礎護理學》教材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部優秀的《基礎護理學》教材需要具備高質量的內容,能適應護理崗位的需要,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高質量的內容是實現教材價值,滿足師生使用需求的核心因素,也是教材開發的努力方向與目標。在工作中通過訪談與調查發現,導致當前《基礎護理學》在教材編寫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材同質化現象嚴重

縱觀當前市場中的各級各類《基礎護理學》教材,在教材中編寫結構與內容大同小異。版本雖在一定程度上有更新,但內容仍然陳舊,不能及時反映當前最新的護理發展技術,教學內容不能實現對護理職業崗位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對當前的護理職業教育發展現狀不了解,對高職護生的學情不熟悉,僅僅依靠已經出版的教材或網上資源作為參考依據。二是教師缺乏臨床實踐,缺乏對護理崗位需要的了解。如此一來導致各類教材同質化嚴重,拼湊痕跡嚴重,結構安排不科學、不合理,整體職業性凸顯不夠。

(二)教材開發團隊不合理

通過查閱各類《基礎護理學》教材的編寫單位了解到,現行的編者主要來源于院校,教師長期從事教學工作,缺乏臨床工作經驗,對臨床護理最新技術、材料等內容了解不深,基于現有經驗開發教材,對護理職業崗位操作規范準確性把握不到位。由醫院開發的教材,編寫人員主要來自醫院臨床一線的醫護人員,對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缺乏認知,教材編寫結構不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缺乏綜合素養培養。這與當前教材開發中強調學校骨干教師、行業專家、教研機構課程專家共同參與,多元主體開發相違背。

(三)教材開發團隊成員信息素養不夠

高職護生學習用書的呈現方式仍是以紙質教材為主,教材配套資源缺少、立體化程度不夠。隨著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各類教學媒介不斷涌現,無論是從配套資源內在還是外顯來看,各類案例導入分析、工作場景再現、學習App、小程序以及教學平臺、虛擬仿真等已經成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行知識傳播、技能傳授的有效手段,成為高職教材開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在教材建設中已經有了運用,但還相對薄弱,有待加強。

四、《基礎護理學》教材開發思考與建議

(一)開發適合臨床需要的教材

基于護理臨床工作過程需要,基礎護理學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三基”知識,待進入臨床能完成基本護理工作,處理臨床基礎護理問題。為了讓學生能更快適應臨床需要,學校骨干教師與臨床專家合作對現有教材內容進行重構與解構。如門診中可側重于對生命體征的測量,預檢分診;急診則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急救操作,住院部則根據具體科室不同提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務,使每個學習任務都能涵蓋崗位實際工作的內容。

(二)教材開發注重教材之間的有效銜接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的基礎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材開發的過程中,應注重與其他醫學教材、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內容、1+X證書等有效銜接,教材之間結構關系更加明確,教材內容中相同知識點盡量不重復出現,教材中關鍵內容及數據應統一。

(三)教材開發需加強外鏈資源的開發

在教學過程中,僅依靠一本教材不足以讓學生對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也難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基礎護理學》教材開發過程中,對相關外鏈資源、音頻、視頻、最新標準、最新指南、虛擬仿真等開發不能忽視。一是可以為教材提供有力支撐,二是為學生提供不同類型自主學習輔導材料,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有力地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習興趣。三是實現“互聯網+”與護理職業教育有機融合。

(四)教材開發應優化教材開發團隊,提升團隊信息素養

為實現臨床工作過程與教材有機融合,教材開發過程中需要臨床護理專家與學校骨干教師組建教材開發團隊,以學校骨干教師為主,發揮臨床護理專家的參與作用,共同對護理工作過程進行分析,確定典型工作任務,結合智能化、“互聯網+”等開發立體化教材,以多種方式培訓、學習提升教材開發團隊的信息素養。綜上所述,高職護理專業學生有其獨特的學情特點,高職護理《基礎護理學》教材應該具備其獨特性,符合學生學習需要。對《基礎護理學》教材開發應當以培養護生適應護理崗位需要,完成具體護理崗位工作任務,提升綜合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把“做”變成教學的主要形式,逐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與創新能力。在具體的教材開發過程中,還需要綜合運用多項教育學理論作為框架,才能科學進行教材設計,最終開發出科學性與實用性兼容的新型教材。

參考文獻:

[1]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用書編寫專家委員會.2021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指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3-8.

[2]許遠.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課程教材開發[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3]劉燕萍.中國護理的世紀回眸(四)[J].當代護士,2001(8):12-13.

[4]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5]馮曉麗,李勇.老年照護(初級)[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9.

篇6

2013年以來,全市衛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關心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結合全年社會事業發展目標,以服務人民健康為抓手,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相關工作按序時進度分別通過部省以及泰州市的檢查驗收,并代表省廳接受國家衛計委檢查,代表泰州市局接受省廳檢查,全市衛生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新貢獻。局黨委被市委表彰為“先進基層黨委”,局機關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十佳人民滿意機關”,市衛生局榮獲泰州市局2013年度目標管理優秀獎,衛生系統被泰州市委、市政府表彰為“文明行業”,全市婦幼衛生工作成績顯著,被省衛生廳確認為全省婦幼衛生先進縣(市)。回顧總結一年來的工作,衛生系統在服務層次、保障能力、民生工作、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一)立足突出重點,服務層次取得了新提升

衛生部門是服務部門,搞好服務是衛生工作的核心和根本。2013年,全市衛生工作立足實際,努力提升服務水平,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服務層次取得了新的提升。

提高醫政管理水平。加強醫療機構監管,規范醫療機構設置審批。全年新增設置醫療機構2家,設置備案率100%。繼續實施醫療質量持續改進計劃,專項整治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持續開展平安醫院創建活動,全市醫療機構醫療責任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制定醫患糾紛處置工作預案,規范處置各類醫患糾紛。推進優質護理服務,人民醫院心內科獲泰州市“優質護理服務先進病區”稱號。做好公立醫院改革的前期準備工作,為縣級公立醫院健康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開展農村中醫創建。積極開展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創建活動,努力營造氛圍,構建服務網絡,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集中設置鄉鎮衛生院中醫藥科室,加強二級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中醫科,以及泰州市基層中醫藥示范村衛生室建設。開展中醫知識培訓,舉辦中醫巡講、義診活動。市中醫院通過省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二級甲等中醫院評審。

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面部署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2013年7月1日,全市所有村衛生室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藥品實行零差價銷售。全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15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10.9%;住院3.8萬人次,較去年增加29%;藥品配送率99.51% , 藥品驗收率99.79% 。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重點抓住招引、培訓關鍵環節,推動人才隊伍建設。全年共引進碩士研究生13名,副主任醫師2名;錄用編制內工作人員56人,勞務派遣護理人員68人。2名同志被省衛生廳評為“20__年江蘇省優質護理服務先進個人”,4名同志獲泰州市“優質護理服務先進個人”稱號。

(二)立足統籌推進,保障能力取得了新突破

2013年衛生工作,緊緊結合行業特點,完善軟、硬件配套,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干部職工思想教育,筑牢思想基礎,推動工作提效升級。

公共衛生服務不斷普及。深入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質量穩步提高,在省衛生廳、財政廳組織的項目工作績效考評中,我市獲得項目資金全額補助。加強出生缺陷干預工作,農村婦女增補葉酸任務完成率188%,規范服用率90%以上。完善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流程,任務完成率136%。認真落實省“兩癌”篩查試點任務,任務完成率為102.02%。

預防保健工作扎實開展。全面落實各項傳染病防治舉措,全年共報告法定傳染病1960例,無死亡病例,總發病率較去年同期下降30.15%,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規范管理率達100%。建成數字化門診8家,以及主題公園、步道、 一條街等健康促進場所。市疾控中心通過省放射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資質評審以及有效控制腸道線蟲病考核評估。規范婦幼保健服務行為,保障母嬰安全。2013年,市婦幼保健院通過省衛生廳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評審。實現公共場所量化分級管理全覆蓋,推行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記分管理。市衛生監督所被表彰為全省基層衛生監督綜合業務先進單位。

衛生應急水平逐步提升。積極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強化疫情監測,注重健康宣傳,開展業務培訓,實施門、急診預檢分診制度,落實“早檢早治”措施,努力降低“發病率、病死率”。抓好校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有效處置1起校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信息平臺建設有序推進。制定全市衛生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全面推進衛生信息化。組建了衛生系統信息專網和衛生院局域網,建成數據中心機房,集中招標采購終端設備,培訓各類業務人員。至9月份,全面建成衛生信息化一期工程,并順利通過了省廳組織的檢查驗收。

(三)立足以人為本,民生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全市衛生工作按照新醫改的政策要求,圍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聯系實際,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努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在落實上下工夫,民生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開展城鄉衛生創建。健全衛生鎮村(單位)創建長效管理機制,開展春、秋季愛國衛生運動“三進活動”,改善城鄉衛生面貌。9月中旬,我市順利通過省愛衛辦“滅鼠、滅蟑、滅蠅”先進城市復查。市人民醫院獲省愛國衛生先進單位榮譽稱號,沈倫鎮安塘村、陶莊鎮季平村被評為江蘇省衛生村。全市共完成改廁30000座。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公共衛生機構基礎設施條件,實施市疾控中心整體搬遷工程。目前,項目已立項,正在辦理招標前的相關審批手續。積極向省有關部門申請專項補助,努力改善鄉鎮衛生院的辦醫條件。2013年,鄉鎮衛生院新建或改擴建業務用房6000多平方米,購置設備560萬元。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深化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明確各鄉鎮和監管部門職責及目標任務。開展食品安全生產、流通、餐飲環節專項整治和食品監測、抽樣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生產、經營單位制度上墻和健康證辦理工作。在泰州市組織的2013年食品安全考核排序中,我市名列第一。

解決村醫保障問題。全市有1730名符合條件的鄉村醫生自愿參加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035名鄉村醫生享受政府財政定額補助。經市政府批準,明確了“曾做過鄉村醫生,目前沒有編制人員,允許其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補繳由個人承擔,正常繳費”的政策,全市共有249人參加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建立每周例會工作制度,實施目標管理,及時了解創建進展情況。實行創衛網格化管理包保責任制,提高創衛工作的針對性。強化督促檢查,針對存在的問題,制定整改責任分解表,跟蹤督辦,促進創衛工作全面開展。

(四)立足強基固本,管理水平取得了新提高

衛生工作面廣量大,紛繁復雜,2013年,全市衛生工作緊緊抓住關鍵,把握中心,切實加強管理,增強整體實力,促進衛生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管理水平取得了新的提高。

推行崗位設置管理。制定衛生系統崗位設置實施方案,指導各單位開展崗位設置。全系統共有3624人參與崗位聘用,合同簽訂率98%,完成泰州市局下達的95%的目標。

推進干部任用管理。完成醫療衛生單位領導班子年度考評工作,對得分較低的干部進行誡勉談話。嚴格執行標準,規范任用程序,調整干部35人,社會反響良好。精心準備,周密實施,圓滿完成局機關中層干部輪崗工作。

規范會計集中核算。編制收支計劃,確保增收節支。嚴格執行政府采購規定,加強專項資金管理。統一村衛生室會計核算,實施財務收支統一管理。執行財經紀律,嚴格控制公用支出。下半年,各單位的公務接待等費用大幅下降。

努力轉變行業作風。加大行風巡查力度,實施醫德醫風電子考評,提升醫德醫風建設水平。加強醫院藥品采購使用管理,規范醫務人員合理用藥,市人民醫院率先在泰州市進行“陽光用藥”監管平臺建設。深化“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主題活動,推動廉潔行醫。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相比,與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的需求相比,我市衛生事業的發展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全市衛生事業發展還不平衡,城鄉之間、單位之間、不同人群之間的醫療衛生服務,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在公共衛生領域,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任務繁重,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體系尚待進一步健全,衛生執法監督能力尚需提高;三是部分醫療機構內部管理、醫療服務、學科建設有待加強;四是醫療衛生人才總體水平不高,高層次、實用性人才總量不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短缺現象比較突出;五是村衛生室債務嚴重,鄉村醫生收入偏低,制度執行力度不夠,政策落實不徹底,基礎設施條件較差,運行經費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醫生的積極性;六是衛生行風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等等,上述問題都有待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起始之年,是如期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之年,也是衛生事業協同推進、鞏固提升的發展之年。在新的一年里,全市衛生事業的發展,要以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緊緊圍繞“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工作要求,以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契機,以衛生隊伍建設為抓手,以服務水平提升為核心,以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制度為目標,積極開拓創新,應對各種挑戰,統籌做好各項工作,促進衛生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努力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高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增加衛生工作的滿意度,力為“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加快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提供有力保障。

(一)圍繞綜合管理的要點,大力推求提質增效

2014年,全市衛生工作堅持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并重,保持三級醫療網絡的穩定和完善,在拓展深化服務內容的同時,努力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效 能。

落實醫政管理舉措。制定實施《關于進一步提高鄉鎮衛生院基本醫療服務能力意見》,改善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條件;明確基本診療范圍,推動建立合理有序的分級診療體系;規范診療科室設置,提高手術能力。鼓勵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在達到基本標準的基礎上,加強特色科室以及病案科(室)建設,規范醫療機構設置審批和醫療技術準入管理。繼續開展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專項整治,推進優質護理服務和臨床路徑管理。注重基層醫療機構設備投入,強化醫用設備管理。引導臨床科學合理用血,保障血液安全。創建平安醫院,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創造條件。

狠抓公共衛生服務。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培訓,掌握項目政策要求、管理規定,提高實施效果。強化項目宣傳,提高群眾知曉率、參與度,增強社會認同感。深化示范鄉鎮衛生院創建,規范開展鄉鎮衛生院健康管理團體服務,推動鄉鎮衛生院規范化建設。健全衛生應急體系,開展應急培訓和應急處置演練,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做好重點傳染病防控和慢性病人規范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鞏固愛嬰醫院成果,狠抓產科建設,提高婦幼保健服務質量。履行衛生行政監督管理職能,提升衛生執法能力。

筑牢三級醫療網底。根據省廳制定的標準,多方籌措資金,積極配備村衛生室基本設備,增加業務用房。加強村衛生室信息化建設,實施衛生信息三級共享。組織鄉村醫生參加培訓,力爭使所有鄉村醫生培訓兩次以上,累計時間不少于2周。強化鄉鎮衛生院管理村衛生室主體職能,全面推進鄉鎮衛生院領辦村衛生室,盡快實施村衛生室門診即時結報。落實鄉村醫生補償各項政策,制定績效管理辦法,保障鄉村醫生工資待遇,改變村醫報酬“大鍋飯”現象。組織鄉村醫生參加醫療責任保險,維護鄉村醫生合法權益。

加速人才隊伍建設。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提高鄉鎮衛生院基本醫療服務能力的意見》文件精神,深入了解基層單位在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排查存在的不足,提出解決方案。將引進各類醫藥衛生類高層次人才作為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廣開門路,多渠道、多形式引進高層次人才,提升醫療技術服務層次。繼續公開招聘醫藥衛生類大專及以上畢業生,緩解衛生技術人員不足的矛盾。加快衛技人員梯隊建設力度,優化衛技人員結構,提高業務素質。

(二)圍繞醫藥改革的難點,致力推行機制創新

2014年,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主要由創新機制向鞏固完善轉化,要抓住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有利時機,梳理各項改革措施,進一步深化機制創新,力爭取得更大成績。

深化公立醫院后續改革。在鞏固前期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服務能力,切實解決城鄉居民看病就醫問題。一是提升服務能力。加強專科建設,注重骨干人才培養,開展繼續醫學教育,組織符合條件的臨床醫師進行規范化培訓。二是完善服務體系。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加強能力建設,探索建立上下聯動、分工有序的合作機制,城鄉互動、良性循環的協作機制。三是改革運行機制。健全醫院內部決策執行機制,建立以成本和質量控制為中心的管理模式,以及以公益性質和運行效率為核心的績效考核體系,完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注重收入向臨床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干、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

深化中醫先進單位創建。鞏固中醫創建成果,繼續深入開展全國農村中醫藥先進單位創建。強化中醫藥人員培訓,推進中醫藥適宜技術應用。繼續加強中醫藥科室建設,為基層醫療機構配置基本中醫藥設施。依托衛生科普、中醫專刊、健康宣傳欄,利用有線電視、宣傳欄、講座、發放資料等形式,宣傳普及中醫藥知識。充分發揮中醫學會優勢,開展學術、義診活動,提高群眾中醫藥知識知曉率。實施中醫藥文化惠民工程,開展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傳播中醫藥科普知識,推進二級綜合醫院中醫臨床科室建設,提升中醫臨床科室服務能力。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績效考核分配和崗位管理制度,建立更加靈活的分配機制和用人機制。適當提高獎勵性績效工資所占比例,合理拉開收入差距,收入分配重點向關鍵崗位、業務骨干和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合理設置崗位,完善崗位聘用制度,規范崗位聘用程序,真正做到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升能降、工資能高能低,充分調動衛技人員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圍繞群眾關注的熱點,努力推動民生改善

2014年,全市衛生工作將契合深化醫改的大好時機,認真應對各種挑戰,抓住面臨的重要發展機遇,明確思路,克難求進,狠抓落實,為民生改善作出新貢獻。

建設衛生信息平臺。按照“整體設計、系統集成、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實用高效”的原則,積極籌措資金,加快推進全市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適時啟動衛生信息二期工程,構建全市衛生信息化“11351”總體框架。即建設一個數據中心(衛生信息數據中心),一個衛生信息專網(覆蓋市、鄉鎮、村及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三級高速專網),三個信息數據庫(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信息數據庫、電子病歷信息數據庫、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基礎數據庫),健全完善五大業務體系應用,實現各重點業務領域信息系統在不同層級上的數據交換、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綜合整治農村環境,加快推進農村改廁進程,繼續實施30000座農村改廁任務。圍繞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總體要求,加大城中村、城郊村改廁力度,徹底清除村內露天旱廁。努力開展衛生鎮村創建,改善鎮村衛生面貌。結合三城同創,開展衛生保潔和除“四害”活動,清除衛生死角,改善城鄉衛生面貌。持續推進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城鄉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

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實施疾控中心整體搬遷,盡早啟動項目土建工程。推動城區醫療衛生機構設置規劃的落實,做好市中醫院擴建工程征地、勘察、規劃設計等動工前的相關工作。認真落實《關于進一步提高鄉鎮衛生院基本醫療服務能力的意見》精神,啟動實施新一輪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工程,改造基礎設施,更新基本設備,改善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條件。對房屋建筑面積低于20__平方米的建制鎮衛生院,給予重點扶持,分步實施危舊房屋改造,力爭到2015年,全市鄉鎮衛生院達到省定建成率95%以上的標準。

(四)圍繞衛生工作的重點,全力推進服務提升

四年醫改,我們初步建立了覆蓋全市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為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2014年要繼續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健全工 作機制,完善配套措施,破解工作難題,逐步解決困擾工作的深層次矛盾,推進衛生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持續推進創衛工作。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總體部署,切實發揮衛生部門在創衛工作中的參謀和協調作用,全力推進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堅持多措并舉,綜合整治,健全長效管理機制。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活動,促進健康教育工作重心下移,覆蓋各行各業、社區居民和鄉村。落實各項傳染病防治措施,做好醫療廢棄物、醫源性污染水處置工作。嚴格衛生監督執法,加強對五小行業等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大力開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不斷提高科學除“四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