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1-22 17:57: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發展制造業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制造業; 內部控制;關鍵點;細節;問題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現代企業制度理念的引入,如何提高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實力已經成為現階段我們值得考慮的重點問題,其中內部控制作為提高制造業財務管理水平的關鍵,已經逐漸被制造業的管理者所重視,因此加大對制造業內部控制關鍵點細節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過對內部控制關鍵點細節的研究,會進一步提高制造業的內部控制水平,促進制造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
二、內部控制對于制造業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
制造企業通過內部控制可以明確部門之間的工作職責,有利于實現部門之間的相互監督,加強了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作,經營信息可以得到及時的溝通,大大提高了制造企業的經營效率。
2.有利于提高企業防范風險的能力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制造企業將面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為了在經營風險中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就需要制造企業不斷提高防范風險的能力,通過內部控制可以對制造企業經營中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控,對經營活動中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分析和辨別,為制造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3.有利于保證企業資產的安全性
通過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加強對制造企業資產使用的監督,制造企業可以利用內部控制對企業資產的購買、使用、報廢、處理等各環節進行嚴格的監督,避免出現購買大量閑置資產等問題,提高了制造企業資產管理的安全性。
4.促進提高信息報告的質量
通過內部控制可以取得企業內部準確的信息,來進行各部門和各階層之間的有效溝通,以便企業員工能夠方便且準確地履行自己的責任。企業內部信息系統有時也會用來處理與社會外部有關的信息,因此內部控制可以促進提高信息報告的質量。
5.促進公司的目標的實現
內部控制建設按照了企業整體經營的戰略目標設置組織架構,按照企業戰略目標、風險管理程序、管理制度等設置關鍵風險點的管控,并加強內部信息系統的建設,并以內部審計工作來保障企業戰略目標的執行,可以促進公司目標的早日實現。
三、制造業內部控制的關鍵點
1.預算控制
內部控制的一個關鍵部分是預算控制,其中包括了企業整個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即籌資、投資、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預算控制也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對企業經營活動的一種規劃,是為實現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經營目標而編制的。一般來說企業不論是采用的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的編制預算的方法,內部管理的最高層都應該掌握比較大的決策權,也就是說應該由最高管理層來進行指揮、協調和決策,并認真的考核預算的執行情況,監督預算的執行則應該由制造業內部的審計部門來負責。
2.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控制
從實際情況來看,企業一般的經營活動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即:授權、簽發、核準、執行、記錄,因此為了形成相互制衡的機制,不相崗位之間的相互分離,就需要在每一個步驟中設立單獨的人員和部門進行管理,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出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作用。例如制造企業在材料采購和付款的過程中,應該將請購、選擇供應商、詢價、付款、驗收等工作進行不相容的崗位分離;在銷售和收款的過程中,應該將銷售、發貨、收款、信用管理、記賬等工作進行不相容崗位的相互分離;在對預算進行控制當中,應該將編制預算、審批預算、執行預算、考核預算等工作進行不相容崗位的分離;在開發項目工程的時候,應該將選擇項目、可行性研究等工作進行不相容的崗位分離。
3.授權批準控制
制造業內部控制中的授權批準控制是指每一個員工在處理相關業務的時候,為了對其進行更好的控制,都必須經過授權批準,通常情r下授權批準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方式:一般授權批準和特殊授權批準,其中一般授權批準是對在辦理通常業務時的條件、權利和責任的一種規定,特殊授權批準是對在辦理例外業務時的條件、權利和責任的一種規定,主要包括了授權批準的層次、范圍、程序和責任。制造業建立批準授權體系的目的在于把發生的經營活動納入到授權批準的范圍之內,授權批準時效和層次要根據經濟活動金額的大小和重要性來決定,要將責任落實到每一個部門的各個員工身上,其中通常情況下一般授權批準控制的時間較長,特殊授權批準的時間較短。為了更好的分清授權批準的責任,應該對被授權者應該履行哪方面的工作職責進行明確,這樣當問題發生的時候就可以及時的找出相關的責任人,同時為了避免違規、越級審批的情況發生,應該對每一類經濟業務的審批程序進行嚴格的規定,這樣就會保證授權審批在規定的程序下有條不紊的進行。例如制造業在銷售和收款的過程中,應該對經辦人、審批人員的工作的范圍和職責進行明確,沒有經過授權的經辦人和審批人一律不得從事關于銷售和收款的相關業務;在采購和付款的過程中,應該對審批人員的權限進行明確,避免出現審批人員越權進行審批的現象發生,未經授權的相關人員不得從事相關的采購以及付款業務。
4.防范風險控制
制造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然會遇到各種經營風險,因此為了更好地規避即將發生的風險,就應該做出防范風險的控制,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具體來說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對籌資風險進行評估,制造業應該對以下事項做好事先評估、事中監督以及事后考核:資本結構的確定、籌資渠道的選擇、籌資成本的估算、籌資償還計劃的制定等。
其次,對投資風險進行評估,制造業在投資各種股權和債權之前,應該通過市場調查來進行詳細的可行性研究,審批權限要根據項目的金額大小和重要性來決定,并針對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制定出相關防范方案。
再次,對信用風險進行評估,制造業中的信用風險主要是指由于應收賬款所產生的損失的問題,應該建立起關于客戶的信用評估體系,對客戶信用審批程序進行嚴格的規定,實時跟蹤客戶的信用情況,對于規模較大的客戶可以建立起單獨的信用管理部門,這樣就可以更好的進行風險管理。
最后,對合同風險進行評估,制造業在經營過程中有的時候會由于簽訂合同而發生一些法律糾紛,因此為了防范合同風險,制造業就必須建立起相關的程序來防范合同風險,這樣才能有效的防止在起草、審批、簽訂、履行合同風險的發生。
5.職工素質控制
制造業內部控制水平可以受到職工素質高低的直接影響,因此就要對職工素質進行嚴格的控制,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企業員工的正直、勤奮和忠誠,這樣有利于內部控制的順利實施。職工素質控制過程中要對招聘的程序進行嚴格的規范,這樣應聘的員工才能夠達到相關崗位的要求,為了更好的考核和引導員工的行為,應該在企業內部建立嚴格的員工行為規范。對于制造業中比較重要崗位上的員工應該建立起職業信用保險制度,并實行定期輪換崗位的制度,這樣就會在實際的工作中通過輪換崗位的方式來及時找出內部控制工作中的問題。
6.保全財產控制
由于制造業企業內部的實物資產較多,因此為了保證內部資產的安全性,制造業就應該對內部資產進行保全控制,只有經過嚴格的授權,相關人員才可以對企業財產物資進行處理或是接觸,這樣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制造業財產物資的安全性。其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來進行保護:定期盤點、限制接近、財產保險、記錄保護等。
7.內部報告控制
制造業在內部建立起完善的內部報告管理體系有利于提高內部控制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企業的經營活動也可以得到全面客觀的反映,及時準確的為企業管理者進行經營決策提供重要的財務信息。通過建立內部報告體系,制造業各個部門的工作責任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明確,這是符合例外原則的基本要求的,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避免內部報告出現重復的地方,內部報告的形式和內容要盡量簡單易懂,要根據管理的層次來對內部報告的內容和頻率進行設計。一般來,說內部報告的形式有以下幾種:經營分析報告、資金分析報告、資產分析報告、費用分析報告、財務分析報告、投資分析報告等。
四、制造業提高內部控制的建議
1.明確內部控制原則和方法
制造業提高內部控制水平的前提是堅持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其中應該堅持以下幾點原則:
首先,重要性原則。雖然制造業中內部控制會涉及到整個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內部控制的范圍性也比較廣,但是內部控制也應該主要關注一些關鍵環節和重點部分,這樣有利于實現對關鍵環節的重點控制。
其次,制衡性原則。制造業在對內部控制關鍵點進行設計的時候要考慮到企業的治理結構、職責范圍、內部結構等方面的制衡問題,這樣更有利于對關鍵環節進行有效的控制。
再次,效益性原則。制造業在設計內部控制點的時候,要考慮到成本和效益之間的關系,并不能為了達到一定的經營目標而無限制的增加成本,而是要對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進行合理的成本控制,在保證正常生產的前提下降低生產成本。
最后,權責利對等原則。制造業為了調動起員工參與內部控制的積極性,就應該堅持權責利對等的原則,實現對內部控制的實時控制。
同時,制造業在選擇內部控制方法的時候可以從以下幾種方法來選擇:全面預算控制、內部報告控制、組織規劃控制、授權批準控制、實物保護控制、文件記錄控制、管理信息系統控制等。
2.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監督評價體系
制造業生存發展的基礎是健全的內部監督機制,在對內部監督機制進行強化的過程中,制造業既要加大對內部審計機構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也要配合好審計、財政、稅務等監管部門進行工作,當監管部門發現內部控制中的問題,制造業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及時糾正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出外部監管對制造業的監督作用,同時政府也應該不斷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這樣才能更好的規范制造業內部控制的行為,避免企業發生違反內部控制制度的行為發生,有利于保證單位內部控制活動的正常進行。
同時,制造業也要認識到完善的內部審計可以對監督內部控制起到比較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內部審計可以對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進行定期的審查,可以起到強化內部控制的作用,通過內部審計可以有效的規避制造業在經營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從實際情況來看內部審計已經逐漸成為了制造業提高內部控制水平的重要手段。
3.構建完善防范風險體系
制造業內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構建風險預警系統,因此制造業可以從以下方法來構建完善的風險預警系統:
首先,建立基本的風險預警系統,檢測分析地制造業的財務情況、風險管理情況、適用的法律法規等,這樣有利于制造業采用相應的措施來規避風險。
其次,建立適時的風險預警系統,對制造業的財務情況進行定期的監測,主要監測負債能力、現金流量、應收賬款等方面,有利于及時的發現制造業存在的財務問題,第一時間發出風險警報,提醒單位領導做出防范風險的對策。
再次,建立跟蹤的風險預警系統,制造業要對一些重大決策進行全程的控制和監測,由于一些重大決策對于制造業起到比較重要的影響,因此對這些重大決策進行跟蹤檢測是十分必要的。
4.提高內部控制人員的素質水平
高素質的內部控制人才是制造業提高內部控制水平的關鍵,因此制造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培B高素質的內部控制人才,首先要提高對內部控制人才的錄取要求,保證內部控制人員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素質;其次制造業的管理者要注重對內部控制人員的培訓工作,要定期的聘請一些專業的內部控制人員來企業進行授課,不斷更新提高內部控制人員的職業素質,并可以通過外派學習的方式來提高內部控制人員的實踐能力;再次制造業的內部控制人員要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內部控制工作中不斷的總結經驗,通過實踐來提升自身的職業素質水平。
5.建立風險的評估、識別、分析、應對機制
企業要適時分析自身的優劣勢,考慮自身的生存機遇,判明企業完成既定目標存在的外部風險與內部風險,識別、分析和應對各種風險類型和程度。一是提高財務風險意識。企業的經營者和管理者要關注國家宏觀政策和市場供需的變化,應對企業生產各環節可能產生的負而效應進行提早預測,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提高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二是中小企業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以單變量模式為主的財務預警模型,分別從償債能力、現金流量、凈收益三個方而通過單個財務比率的變化趨勢來預測財務危機。
五、總結
綜上所述,內部控制可以對制造業起到重要性的作用,因此制造業的管理者要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對內部控制中的關鍵點進行認真的研究,這樣才能抓住內部控制的關鍵所在,充分發揮出內部控制的關鍵性作用,同時制造業也要從實際情況出發,積極的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提高內部控制的水平,要調動起企業員工參與內部控制工作的積極性,促進我國制造業綜合競爭實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霍瑞紅.基于財務視角的制造業內部控制研究[J].國際商務財會,2013(04).
[2]程銳.道路運輸業上市公司內控有效性的評價及建議[J].金融經濟,2014(24).
[3]張榮.探析制造業財務內部控制中的問題與建議[J].財經界(學術版),2014(24).
篇2
2007年3月19日,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再一次強調要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現代制造業與服務業有機融合、互動發展……優先發展運輸業,提升物流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目前,中國制造業物流取得了不少新進展,同時也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物流難上議事日程
中國的制造業還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影響制造業盈利的因素很多,如原材料價格、能源價格、勞動力成本、供應商管理、新產品開發、產品質量控制、市場準入、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等等,哪一個似乎都比物流重要,因此,現階段物流還很難成為制造企業董事會和經營班子的重要話題。真正像海爾這樣高層重視物流的公司還鳳毛麟角,制造業還需要提高對物流重要性的認識。
2007年9月25日國家發改委在上海召開《首屆全國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大會》,這次會議直接點燃了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的“火種”,從此,中國制造業物流發展被提到國家層面。
物流外包“說”比“做”容易
物流外包是能讓制造業和物流業都感到興奮的口號,制造業將物流業務外包給物流業,能增加物流業的總市場份額,這令物流業興奮;制造業將物流業外包給物流業,制造業能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獲得更好的物流服務,這令制造業興奮。制造商對外包的好處再清楚不過了,但是,制造商在物流外包決策上總是猶豫不定,物流外包困難重重。中國制造業物流外包調查表明,制造業物流外包的比例多年來一直維持在15%以下,自營物流仍是主流。
供應鏈難協同
大家都知道原材料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物流服務提供商等組成了供應鏈,供應鏈應該協同。在多數情況下,目前中國的供應鏈由制造商主宰,制造商過分強調博弈,較少考慮“雙贏”或“多贏”,因此,供應鏈難以協同。目前形成的供應鏈關系不是合作關系,而是競爭關系,這不利于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制造商一味采取競爭性招標的方式獲得運輸、倉儲等服務,由于客觀上目前中國是“制造強,物流弱”,處于弱勢的物流服務提供商只能被動地降低報價以獲得這些業務,導致運輸價格、倉儲價格不斷走低,但同時供應鏈成本可能越來越高,并且供應鏈的合作與協同關系沒有建立。為了更好地發展制造業物流,這種狀況應該改變。
篇3
關鍵詞:制造業;重心時空;變動軌跡
本研究立足于制造業空間遷移,選取制造業500強企業為研究對象,嘗試以地級市為單位分析制造業工業重心的遷移過程,并對其具體的演變軌跡和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通過比較分析較小的基本空間單元工業布局的變動特征,有助于認識中國制造業工業空間格局演變的總體態勢,可以為指導制造業相關產業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依據。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1.1重心計算方法
描述空間重心的指標和方法包括有平均中心、分布重心(加權平均中心)、中值中心、標準偏差、標準距離、標準差橢圓、歐幾里得距離和矩平重心法等。其中分布重心的測度是樣本平均數在二維空間上的延伸,但與經典數理統計中樣本平均數不同的是,這種計算方法能夠通過坐標系統得到圖像化的表達,準確刻畫地區差異,凸顯地區差異的空間表現。因此,選取分布重心的年際變動來衡量工業偏移,重心模型的計算過程如下:假設一個區域由n 個次級區域構成,第i個次區域的中心城市坐標為(xi,yi),mi 為第i 個次區域某
在實際問題的分析中,對于一個較大的行政區域(如一個國家),計算其區域重心時,可以將(xi,yi, )取為各次級行政區域單元的首府坐標;mi可以為不同的屬性值(如人口、產值、耕地等)。
1.2 解讀重心變動情況的研究方法
確定重心位置后,可從移動方向和距離兩方面來分析重心演變特征。偏離的方向指示了空間現象的“高密度”部位,偏離的距離則指示了均衡程度。
二、中國制造業空間布局演化
1.重心變化結果
依據2012、2010、2006年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數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中的二級行政區為研究單位,運用公式(1)分別計算了我國制造業的就業重心和企業重心,結果顯示2012年、2010年、2006年中國制造業企業重心均位于中國的華東地區。其中2006年的企業重心位于安徽省東北方位的宿州市 橋區,之后幾年企業重心總體開始向西北方向移動,2010年制造業企業重心位于山東省西南方向的濟寧市魚臺縣,2012年制造業企業重心位于江蘇省西北方的徐州市豐縣。而2012年、2010年、2006年中國制造業的就業重心一直在山東和河北的交界處徘徊移動。其中2006年的制造業就業重心位于河南省與江蘇省東北交界處的商丘市虞城縣008鄉道,而2010年制造業就業重心向北移動到了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到了2012年,制造業就業重心開始向東移動至山東省菏澤市單縣。
2.企業重心和就業重心的對比
為了直觀而具體地研究工業重心遷移路徑,首先計算人口重心和工業重心的移動方向和距離,分析二者的變動方向的一致性及變動速率差異;然后在同一地圖上進行遷移軌跡的綜合比較,刻畫工業重心在地理空間上的演變軌跡和變動程度的大小。
地區工業發展不平衡性的緩解或加劇,在地理空間上可以通過企業重心的變動和遷移來體現,分別計算2006-2012年中國制造業就業重心和企業重心坐標,得到企業重心的變動范圍為東經116.964°-116.448°,北緯33.720°3-5.026°;就業重心的變動范圍為東經115.990°-116.351°(表1)
從移動方向來看,企業重心在2006-2010 年向西北方向有明顯移動,2010-2012年向東北方向遷移,總的偏移方向為-37.534°(西北方向),整體呈西北方向的偏移趨勢;2006-2010 年就業重心與企業重心偏移方向一致,向西北方向有明顯移動,2010-2012年繼續向西北偏移,偏移角度有所緩解,總的偏移方向為-88.504°,整體呈持續向西北偏移的趨勢。
從移動距離來看,企業重心移動的總距離是47.790 km,移動速度較快,其中2006-2010移動了4.296km,2010-2012年移動了43.494km;就業重心移動的總距離是-88.504,在1994―1995 年移動距離最大(6.08km)。而就業重心的移動總距離為8.633km,移動速度相對較慢,其中,2006-2010年移動了3.550km,2010-2012年移動距離為5.083km。企業重心移動的總距離是就業重心的近6倍,相比于就業人口遷移其變化要劇烈得多,在地區不平衡上體現出更大的變動性(表1)。
三、制造業工業布局變動的驅動機制分析
我國制造業發展過程中,新的功能區域會促使自發形成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產業重構反過來又造成空間結構發生變化。從工業資源優化配置的視角進行分析,多中心發展模式對工業布局產生引導作用,能夠改善全國各個區域的生產和加工功能,促進制造業空間結構優化。結合上文中對制造業企業重心和就業重心的描述,分析促使我國制造業重心時空遷移的影響因素:
1.勞動力成本和素質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一直相對廉價,這促使國外很多國家選擇將制造業中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轉移到中國。而中國發展前期,由于國家發展程度有限,大部分制造業技術密集產業只集中在沿海部分城市,而制造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則主要集中在資源密集的部分城市,這就直接導致中國勞動力向沿海遷移。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鼓勵,越來越多的勞動力愿意選擇在本地發展,這促使很多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紛紛向西北部勞動成本相對較低的地區發展。對于大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來說,需要的是更多的高素質勞動力,這促使這些產業忘沿海勞動力素質較高的地區移動。
2.政府政策
政府制度安排和產業政策對制造業重心分布有直接影響。隨著國內發達地區生產成本的上升, 東部沿海地區謀劃產業升級, 部分地區著重發展重化工業或者高端服務業, 而很多低端制造業也開始向中西部轉移。隨著西部大開發以及東北振興計劃的實施,國家在政策、資金等各方面對這些地區給予傾斜, 對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制造業產業發展將會有更為深遠的影響。隨著我國“ 四大板塊” 區域發展戰略的成功部署, 我國制造業逐漸進入新一輪的空間調整, 國家戰略與政策對我國制造業產業區位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產業集聚的重要性逐漸下降, 但對資源密集型產業仍是重要區位因素。
3.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對產業集聚的重要性逐漸下降, 但對資源密集型產業仍是重要區位因素。如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這些行業,對資源需求量大,必須在行業所需資源密集處發展。而隨著這些行業的逐年發展,就業人數和營業收入不斷增加,從而將促使就業和企業重心向這些行業所在地靠近。
參考文獻:
[1]Thomas J.Holmes,John J.Stevens.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ndestablishment scale [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November 2002,84(4):682 - 690.
[2]S. David,S. Olivier. The concept of polycentricity in Europeanspatial planning:reflections on its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in the practice of spatial planning[J]. International Planning Studies,2004,9(4):283 - 306.
[3]克勞茲?昆斯曼.多中心與空間規劃[J].國際城市規劃,2008.23(1)
篇4
關鍵詞: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路徑設計;路徑選擇;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F423.2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status of manufacturing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by questionnaire to 550 large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article understands the situation of the degree of emphasis on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the purpose and motivation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the investment of personnel and funds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the cost and benefit, the difficulties and measures, etc.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the article designs the paths of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from the dimensions that are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the resources and capacity of innovation, the guide bodies of the innovation. The article summarizes and designs the radical innovation paths that are radical and cumulative innovation path, independent, imitative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ath, employee-led, entrepreneur-led and government-led innovation path. At last, the article presents advices about the innovation paths selection.
Keywor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Green process innovation; Design of path; Choice of path; Questionnaires
制造業的創新能力是促進制造業發展和保障產業提升的基石。自中國加入WTO后,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缺乏已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根本障礙。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一方面創造大量財富同時造成的環境污染等負面影響已直接威脅到人類生存與發展。在低碳經濟背景下提升制造業的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進行工藝創新尤其是綠色工藝創新成為我國制造業順應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了解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現狀,總結、設計綠色工藝創新路徑是加快培育和提升我國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創新體系重構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戰略。
1 文獻綜述
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是由參與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活動的各主體通過主體間的互動學習和信息交流促使制造企業在生產工藝流程、加工技術、操作方法、生產設備等方面進行的一系列開發和改良活動[1]。Utterback和Abernathy(1978)設計“A-U”模型將技術創新劃分為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兩個層面[2]。Thomas Cless和Klaus Rennings(1999)提出綠色工藝創新的決定因素包括技術推動、市場拉動和管制[3]。Urmila Diwekar(2005)和Urmila M.Diwekar等(2010)認為綠色工藝設計包括化學和材料選擇時期的決策和后期管理的決策[4、5]。畢克新和馮英浚(2002)提出綠色工藝創新是解決企業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的有效方法[6]。
目前學術界對技術創新路徑的研究文獻比較豐富,主要從宏觀(國家)、中觀(產業)和微觀(企業)三個層面,內涵、類型、模式、選擇和評價等角度開展研究。Dosi(1982)從技術軌道的角度解釋了技術創新路徑,認為這是企業經過經濟要素和技術要素的權衡折衷[7]。Linsu Kim(1997)認為發展中國家應沿著“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路徑進行技術創新[8]。吳曉波和許慶瑞(1995)通過對二次創新動態模型研究,認為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路徑的發展經歷模仿創新、創作型模仿創新和改進型創新[9]。顧曉燕(2014)提出進行科技再創新的前提是具備較強的自主能力[10]。
關于產業技術創新路徑選擇,Hobday(1995)觀察到對于新出現的技術經濟范式而言每個國家都是初學者,發展中國家可能跳過過時的技術趕上發達國家[11]。楊志剛和吳貴生(2003)從路徑依賴角度對我國通訊設備制造業分析,認為保持技術能力提高途徑的多樣性是促進產業技術能力提高的最好選擇[12]。王衛紅(2010)根據廣東省裝備制造業的現狀和問題提出具體的產業技術創新路徑選擇方案[13]。姜紅和陸曉芳(2010)測度技術創新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并以此為標準將我國42個產業分為四種類型,提出相應的產業創新模式[14]。
綜上,作為技術創新組成部分的工藝創新已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并從影響因素、重要性和時機等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技術創新路徑的研究范疇涵蓋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其中宏觀和微觀內容較多,而中觀層面較少。近年來學者們對部分地區某制造行業的技術創新路徑進行研究,將產業技術創新路徑和模式通常作為同一問題分析和處理,并未進行嚴格區分。關于產業技術創新路徑選擇的基礎,有文獻認為取決于技術創新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產業創新規模和發展階段等[14],尚沒有文獻根據行業創新特征對制造業創新路徑選擇進行研究。總之,盡管國內外已從產業層面對技術創新路徑展開研究,但對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的研究相對匱乏,對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路徑的研究更是基本空白。本研究擬調查我國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現狀,在總結現狀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設計綠色工藝創新路徑,并提出路徑選擇的建議。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2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現狀
本研究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對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河南、四川、貴州、湖北、天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制造業共550家大中型企業的研發和中高層管理人員以面談、電話訪談或電子郵件的形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從創新意識、成本、效益和困境等角度,設計了創新重視程度、目的、動機、人員和經費投入、成本和效益、困境和措施等共39道題,其中主觀題8道、客觀題31道,共128個選項。回收問卷中有效173份、無效21份,回收率為35.27%,涉及的行業有:醫藥制造、運輸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制造、廢棄資源綜合利用、造紙及紙制品、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金屬制品、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飲品制造、通用設備制造和汽車制造。
2.1綠色工藝創新的重視程度
這部分調查包括企業是否重視綠色工藝創新以及重視到何種程度,結果見圖1。調查中所有大型企業和75.5%的中型制造企業均設有獨立的研發部門,有專門人員從事綠色工藝研發。
2.2綠色工藝創新的目的和動機
本研究將創新動機分為被動和主動,將創新途徑分為內部和外部。調查顯示51.5%的企業進行綠色工藝創新的目的是在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積極主動創新,48.5%是被動創新。73.34%的領先者進行創新的目的是保持市場地位,26.67%的領先者是被動創新;86.67%的追逐者進行創新的目的是在市場中跨越式前進,10.15%的追逐者是被動創新,3.33%的追逐者是避免市場淘汰。關于綠色工藝創新的開發方式和調查結果見圖2。
2.3綠色工藝創新的人員投入
人員投入調查包括企業看法、數量和質量三方面。企業看法通過“企業認為技術人員能力開發對企業綠色工藝創新的重要性”體現,如圖3所示。數量方面通過各企業綠色工藝創新人員占職工比重體現,如圖4所示。質量方面通過企業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學歷要求體現,調查發現80%的企業要求綠色工藝創新人員為本科以上(含本科)學歷。由上述可知我國制造企業對技術人員能力開發比較重視,且綠色工藝創新的人力資源質量狀況良好。
2.4綠色工藝創新的經費投入
經費投入的調查主要包含企業對經費投入的看法、投入比重、投入方向和地區差異四方面。看法方面現狀如圖5所示。投入比重方面,43.3%的企業對綠色工藝創新的經費投入占總收入的20%以下,30.4%占總收入的20%-40%,剩余26.3%占總收入的40%以上。投入方向的結果如圖6所示。地區方面的調查發現在黑龍江省的制造企業研發費用投入比重較小,而河北省以南(包括河北省)制造企業的投入占企業每年總收入的10%以上。
2.5綠色工藝創新的成本和效益
關于綠色工藝創新成本,調查發現59.8%的企業認為創新增加了企業成本,其余40.2%則認為降低了企業成本。綠色工藝創新為企業帶來的效益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關于其對企業發展重要性,調查發現50.2%認為非常重要,21.2%認為重要,11.5%認為不重要。本問卷利用“提高設備利用率、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產品質量”三個指標反映綠色工藝創新為企業提高整體收益,體現其經濟效益;利用“減少環境污染”指標反映創新使企業降低生產過程對環境造成的危害,體現其社會和環境效益;利用“降低廢品率和節約資源”兩個指標體現其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調查狀況如圖7所示。
2.6綠色工藝創新的困境和措施
問卷了解到我國制造業在綠色工藝創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礙如圖8所示,其中較高風險、經費和人員短缺是創新開展面臨的主要問題。面對問題企業的主要措施如圖9所示,其中最主要是對員工獎勵,它對激發員工創新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調查發現目前制造業對綠色工藝創新缺乏系統認識,由于短期看不到顯著效益故缺乏全面開展的動機和積極性,盡管部分企業意識到綠色工藝創新重要性,但活動大多是零星、分散的。制造企業進行綠色工藝創新的目的比較明確,但企業所選擇的創新開發方式均較為傳統,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制造業已認識到技術人員能力開發對綠色工藝創新的重要性,目前創新的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狀況良好,但能力有待提高。經費投入有待于提高,且大多集中在技術和設備購買、對人員培訓投入偏低;河北省以南地區投入較多。綠色工藝創新的成本和收益并存,在環境改善方面仍需格外重視。
總之,我國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在實踐方面整體還處于起步階段,創新的途徑和模式還沒有形成一致的認識,仍需不斷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和制造業產業創新特征的創新路徑。
3 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基本路徑設計
本文在調查中發現各制造企業的綠色工藝創新現狀重點表征了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三個方面的情況:綠色工藝創新的目的動機和重視程度,創新資源和能力,以及創新引導主體。而現有綠色工藝創新的途徑和模式(即創新路徑)主要取決于企業在這三方面的比較優勢,因而本文根據創新程度、創新資源和能力、創新引導主體這三個維度,總結歸納并設計出不同情景下我國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的八種基本路徑。具體設計思路如圖10所示。
3.1基于創新程度的綠色工藝創新路徑
本研究調查發現制造企業會根據自身狀況選用不同創新程度的創新方式――局部累積型或者突破型,據此本文提出基于創新程度的漸進式綠色工藝創新和激進式綠色工藝創新。
(1)漸進式綠色工藝創新。根據Hermosila(2010)對漸進式創新的界定[15],本文認為漸進式綠色工藝創新的目的是從制造工藝流程的局部入手,細化到每一個小的生產環節,持久地對工藝進行改進、完善,有利于降低創新難度和成本。它需要全員參與并且高度配合,使整個組織適應高頻率的動態變化,不斷累積創新成果。
(2)激進式綠色工藝創新。相對于漸進式綠色工藝創新,本文認為激進式綠色工藝創新是創造全新的工藝流程、技術或設備,擺脫過去的工藝模仿或全部引進,在若干領域實現工藝水平的突破。該路徑的特點為:首先,它多由企業與高等院校或科研研究所合作開發,縮減了企業研發的時間和壓力,提高工藝創新的整體效率;其次,它的研發人員對創新產生的商業價值不做單獨考慮,從而降低了研發人員的工作難度;最后,它的創新程度較大,其突破性成果有助于使企業在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
3.2基于創新資源和能力的綠色工藝創新路徑
根據傅家驥(1998)對技術創新的分類:自主、模仿和合作三種模式[16],本研究在問卷調查中發現11.2%的制造企業選擇了自主創新模式;31.1%的制造企業選擇合作創新模式;37.7%的制造企業選擇模仿創
新模式;20%的制造企業選擇了其他的創新模式。因而本文總結提出基于創新資源和能力的自主型、模仿型和合作型綠色工藝創新路徑。
(1)自主型綠色工藝創新。這是指企業在響應國家綠色生態的號召下完全依靠自身力量進行節約資源、降低環境污染的工藝研發活動,擺脫從外部引進核心工藝技術和設備等的創新活動方式。進行自主型綠色工藝創新的企業具備雄厚的創新實力與充分的資源和信息,具有大規模的研發團隊,對團隊中技術研發人員的創新意識與技能要求高,能夠對市場環境進行精準的分析和預測,在綠色戰略制定方面具有前瞻性。
(2)模仿型綠色工藝創新。根據施培公(1999)對模仿創新的界定[17],本文認為模仿型綠色工藝創新是企業通過模仿他人的先進工藝技術、設備或流程,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完全模仿或者二次改良的創新活動。其中,完全模仿是對先進綠色工藝的仿造,而二次改良是在引入綠色工藝后,消化吸收、再創新,使之符合企業特點。隨著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專利制度的完善,要獲得效益顯著的模仿結果就很不容易。因此,該路徑在運作時需有良好的研發團隊,并積極與最早創新者進行溝通。
(3)合作型綠色工藝創新。這是指企業為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規避創新風險,聯合同類型的制造企業、科研機構或高校等進行綠色工藝研發的交流和資源共享,達到共贏的創新活動。問卷中對“企業進行綠色工藝創新主要是通過內部研究還是依靠外部合作”的調查結果顯示31.1%的企業通過外部合作;認為合作研究開發非常重要的企業達40%,重要的33.3%,一般重要的13.3%。可見該路徑在目前我國制造業中具有重要意義。該路徑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企業的競爭和創新壓力、節約時間,迅速獲取更多創新資源,激發企業創新人員靈感。
3.3基于創新引導主體的綠色工藝創新路徑
研究調查發現綠色工藝創新的引導主體有三類:員工、企業家和政府,本文據此設計以下路徑。
(1)員工主導的綠色工藝創新。Shalley和Gilson(2004)提出員工創新是員工針對組織的產品、實踐、服務或程序產生新穎、有用的想法[18]。員工主導的綠色工藝創新是指員工作為創新主體參與綠色工藝創新活動,制造企業以提高技術人員研發能力為主、開發其他員工的創新能力為輔,激發全體員工的創新積極性,實現全員協同創新[19]。該路徑的成本較低,可實現員工和組織的共同成長。
(2)企業家主導的綠色工藝創新。該路徑強調企業家在創新戰略制定中的強勢地位,發揮企業家精神,由企業家決定綠色工藝創新的決策、方向和定位[20]。該路徑對企業家的素質能力要求較高,它具有冒險性,風險大小取決于企業家制訂綠色工藝創新戰略的合理性及企業是否有完善的綠色工藝創新管理制度。因此,“綠色戰略”和“綠色工藝創新管理制度”可以是該創新路徑的重要體現。本次問卷調查了這兩個因素對綠色工藝創新的重要性,43.3%的企業認為綠色戰略非常重要,33.3%的企業認為綠色工藝創新管理制度非常重要,可見該路徑已得到部分企業注意。
(3)政府主導的綠色工藝創新。綠色工藝創新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創新效益未必馬上出現,這就需要制造業外部“動力場”中的政府發揮動力機制[21]。調查發現51.5%的企業認為“國家政策支持”非常重要,充分印證了政府在綠色工藝創新中的重要性。該路徑是指政府運用制度、政策調控、引導、支持、鼓勵企業進行綠色工藝創新活動;具體包括資金動力型支持,如撥款、專項貸款、減免稅政策等;引導型支持,分為技術政策和產業政策;保護型支持,分為知識產權保護和關稅保護政策。與員工和企業家主導的創新不同,該路徑對員工的創新意識要求不高,企業風險相對較小。
4 結論和建議
本研究歷時半年通過問卷調查我國13個省、市制造行業的綠色工藝創新現狀,根據現狀從創新程度、創新資源和能力、創新引導主體三個維度,總結并設計出基于創新程度、創新資源和能力、創新引導主體的八種基本創新路徑,針對各路徑的選擇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基于創新程度的綠色工藝創新路徑。從前文闡述中發現,漸進式綠色工藝創新適合于相對復雜、成本較高的工藝創新。而對于時間和壓力較大、創新產生的商業價值不做單獨考慮的工藝創新,適合選擇激進式綠色工藝創新路徑,便于企業在市場中占據領先位置,為企業發展開辟新的發展領域。
(2)基于創新資源和能力的綠色工藝創新路徑。當企業創新資源較少、籌資較困難、技術人員短缺時,可選擇模仿型創新路徑,以節省創新時間和成本。當企業實力薄弱,設立自己的研發機構和獲得技術和市場信息較困難,可選擇合作型創新路徑,與外部機構建立信息技術溝通平臺,鼓勵員工積極創新。當制造企業實力較強,擁有優秀研發團隊和充分資源、信息時,可選擇自主型創新路徑。
(3)基于創新引導主體的綠色工藝創新路徑。對創新人員投入相對較大或者員工創新能力較高的企業,適合選擇員工主導的創新路徑,通過各部門員工之間的良好溝通共同實現組織目標。當企業領導具有很強的冒險和企業家精神、能夠對市場進行精準預測,或者企業擁有良好綠色戰略、綠色創新管理制度完備,可選擇企業家主導的創新路徑。對創新資金匱乏的中、小規模企業,或常常被動創新的企業,可依靠政府支持,選擇政府主導的創新路徑,為企業綠色工藝創新開拓新的發展契機。
本文仍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由于工藝創新是制造企業的敏感話題,多涉及企業機密,加之對“綠色工藝創新”這一研究意義不甚了解,許多企業對調查持排斥態度,調研阻力異常巨大,導致問卷的低回收率,進而約束了研究理論的實用范圍。第二,不同行業由于其發展背景、產品特點、工藝特征等決定其創新方式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對于綠色工藝創新的路徑選擇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各制造行業創新方式的側重點對制造業分類并研究其路徑選擇是我們后續研究要做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田紅娜, 畢克新. 基于自組織的制造業綠色工藝創新系統演化[J]. 科研管理, 2012, 33(2): 19-22.
[2]Abernathy, W. J., & Utterback, J. M.. Pattern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view. Ariel[J], 1978, 64: 254-28.
[3]Cleff, T, & Rennings, K..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European Environment[J], 1999, 9(5): 191-201.
[4]Diwekar, U. . Green process design, industrial ecology, and sustainability: A systems analysis perspectiv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J], 2005, 44(3): 215-235.
[5]Diwekar, U. M., & Shastri, Y. N.. Green process design, green energy, and sustainability: A systems analysis perspective. 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J], 2010, 34(9): 1348-1355.
[6]畢克新, 馮英浚. 制造業中小企業工藝創新測度評價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綜述[J]. 科研管理, 2002, 23(6): 125-133.
[7]Dosi, G..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 Research policy[J], 1982, 11(3): 147-162.
[8]Kim, L.. Crisis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building in catching-up at Hyundai Motor. Organization science[J], 1998, 9(4): 506-521.
[9]吳曉波, 許慶瑞. 二次創新競爭模型與后發優勢分析[J]. 管理工程學報, 1995, 9(1): 7-15.
[10]顧曉燕. 自主創新模式對高技術產業知識產權創造影響的實證研究[J]. 軟科學, 2014, 28(1): 11-14.
[11]Hobday.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Singapore: A test case of leap frogging[J]. World Development, 1994, (30):123-134.
[12]楊志剛, 吳貴生. 復雜產品技術能力成長的路徑依賴――以我國通訊設備制造業為例[J]. 科研管理, 2003, (6):31-34.
[13]王衛紅. 廣東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路徑選擇――基于索洛剩余法的實證分析[J]. 國際經貿探索, 2010, 26(5):20-25.
[14]姜紅, 陸曉芳. 基于產業技術創新視角的產業分類與選擇模型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 2010, (9): 47-56.
[15]Carrillo-Hermosilla, J., Del Río, P., & K?nn?l?, T.. Diversity of eco-innovations: Reflections from selected case stud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0, 18(10), 1073-1083.
[16]傅家驥. 技術創新學[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8.
[17]施培公. 后發優勢[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
[18]Shalley, C. E., Zhou, J., & Oldham, G. R.. The effects of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n creativity: Where should we go from her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 30(6), 933-958.
[19]謝章澍, 楊志蓉, 許慶瑞. 企業全員創新及其組織機制研究[J]. 研究與發展管理, 2006, 17(5): 7-13.
篇5
【關鍵詞】 再工業化 先進制造業 高技術產品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因受生產成本和資源環境問題影響,將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向日本、韓國、中國等地轉移,實體經濟逐步空心化,國內經濟重心轉向金融創新和信貸消費,促成矛盾激化,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在后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美國政府推行“再工業化”戰略,先后出臺了“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制造業促進法案》、《美國復興與再投資法案》和“新能源戰略”等政策,以制造業為重點,高技術產品為核心,以實現經濟復蘇、鞏固經濟霸主地位、占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制高點等目標。
一、美國“再工業化”的國內影響
1、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近年來,作為美國制造業接收地的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加之昂貴的運費,使美國制造業的向外轉移不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時美元連續貶值和臨近目標消費市場的地理優勢,使美國本土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注意。在“再工業化”影響下,美國號召更多的制造業回流本土,加大對制造業的扶植力度,政府和私人對制造業的投資不斷增加,對GDP的推動作用不斷加強。金融危機期間,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制造業相對于先進制造業衰退較快,所以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的比例擴大;而金融危機過后,在“再工業化”的影響下上升指日可待。可以看出,先進制造業在金融危機期間抵御風險能力較強且后續增長實力強。
2、對就業水平的影響
受“去工業化”政策的影響,美國制造業就業人口不斷外流,就業比重持續下降。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后,制造業開始復蘇,就業形勢開始好轉。從美國“再工業化”戰略重點扶植制造業及與其他國家制造成本差距縮小來看,先前大規模轉移至國外且科技含量較高的交通設備、機械和計算機及電子通訊等行業將部分回流至美國生產,而這些行業恰恰在制造業就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為美國經濟創造更多工作崗位,為降低失業率做出了巨大貢獻。
3、對出口的影響
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制造業出口就雄踞各行業出口的首位,但受“去工業化”政策和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比例略有降低但始終未動搖其排名,足可見其對美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性。近年來,計算機及電子通訊和機械制造業一直是美國制造業出口中的重要部門,對危機后的出口恢復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作為美國主要出口市場的加拿大、墨西哥、中國以及日本也為“再工業化”戰略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受整體經濟情況影響,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品出口值雖然在危機期間也經歷了大幅下降,但其占制造業出口的比例卻上升了,充分顯示出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品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4、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影響
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經濟嚴重受挫,外國直接投資由于世界范圍內經濟情況的惡化以及自身實力的相對削弱,陸續從美國抽離。“再工業化”戰略號召海外制造業回流,同時為國內制造業提供稅收減免、培養人才等多方面優待,營造出良好發展環境,迅速吸引外國資金。
二、美國“再工業化”的國際影響
1、新一輪科技革命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美國、歐盟和日本經濟的騰飛與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同時在多個高技術領域存在競爭關系。它們都充分的意識到掌握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主動權,也就掌握了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領導權。在美國推出“再工業化”戰略的同時,歐盟和日本也提出了類似的舉措。日本建立逆向工廠,推廣回收再利用,注重于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發展;“歐盟2020戰略”注重綠色產業技術優勢,同時致力于發展可再生能源、生物工程和建立高速數字網絡。三者都充分認識到獲取能源自的重要性,因此在戰略上出現了較高的重疊性,一致指定能源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勢必引發新一輪關于招募人才、專利研發、科研成果經濟轉換上的競爭。
2、貿易摩擦
目前,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尚處于初級階段,所推行的以清潔能源為代表的各大新興產業仍處于開拓期,競爭優勢尚未顯現,加之許多國家出臺了具有較高重疊性的戰略,迫使美國不得不加強對新興產業的保護力度。同時,“再工業化”戰略倡導發展制造業,強調出口,力圖扭轉貿易逆差擴大的形勢,需要強大市場需求相匹配。在海外市場,為擴大本國的出口,縮小貿易逆差,搶占高技術產業的壟斷地位,通過多個貿易組織,加強貿易談判,制定多邊貿易協定,擴大他國對美國產品的市場準入。但在貿易協定的制定過程中,美國為維護自身的優勢地位,刻意將一些發展潛力較大、對本國貿易構成威脅的國家排除在外,使相關國家無法獲得優惠條件,間接削弱他國優勢。
3、產業轉移
“再工業化”戰略雖號召海外制造業回流,振興國內制造業,但其發展重點是以高技術產品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號召回流的制造業針對先進制造業的研發設計、產品核心部分的制造環節,并非大力扶植以紡織、服裝等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雖然許多發展中國家制造業成本有所上升,美國又具有臨近市場等區位優勢,但全球產業轉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不會改變。為開拓海外市場,美國不會大規模的從發展中國家撤回傳統制造業加工、裝配工廠;相反,在國內先進制造業發展成熟后,還會將部分非核心環節轉移至海外。現階段,美國為復蘇國內經濟,為制造業創造出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對吸引外資產生了一定的作用,考慮到市場區位以及人才因素,會有更多的跨國公司選取美國發展先進制造業。美國對先進制造業的吸引,將進一步加快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
三、美國“再工業化”的前景分析
“再工業化”戰略被美國政府給予較高期望,同時得到世界廣泛關注。當今機遇與挑戰并存,“再工業化”前景如何,能否實現其預定目標,本文在此進行簡單的分析。
1、人才儲備
美國面對的競爭是高技術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核心是人才,因而“再工業化”投入大量資金培養科研人員、工程師以及高技術工種。“再工業化”對高校的大規模投資增加了對國際優秀學生的吸引力,為美國人才儲備增添了力量。雖然人才培養周期較長,但是任何一個國家對高技術人才的培養都是一個長期過程,人才所能產生的“群體效應”和“馬太效應”帶來的經濟價值是巨大的。美國的人才優勢將成為“再工業化”成功實施的重要推動力。
2、科技創新
當今科技發展的特征主要體現在科技產業化的速度不斷加快,但研發突破具有不確定性。金融危機后,奧巴馬政府推出“再工業化”戰略,重視清潔能源,推動先進制造業、新興產業發展。能否掌握科技革命的領導權,能否占據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有利地位,關鍵在于美國能否實現技術的重大突破。美國不遺余力的為基礎性研究提供資金,減免企業研發稅收,加速實驗室成果產業化,縮短專利申請審查時間,相關措施極大地刺激了科技創新熱情。其實,早在70年代石油危機后,美國就開始研發新能源,經過多年努力,技術儲備初步成熟,技術飛躍指日可待,太陽能、生物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已初具雛形,這為美國大規模實施新能源政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和產業基礎。由此推測,美國有極大的可能通過科技創新再塑經濟騰飛的輝煌。
3、對外貿易
美國著重發展高技術產品以及制造業高端環節,加強自身對相關產業控制權,使許多國家被迫附于其經濟的發展。在科技創新推動下,一旦美國率先取得新興產業領域的科研突破,其高技術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會迅速增加,一旦開始搶占市場,將對他國的貿易產生巨大沖擊。特別是在新能源領域,技術突破使美國由一個石油進口國提升為一個清潔能源和技術的凈出口國,美國必將優先制定技術標準,迫使他國在高價購買技術和繳納類似碳關稅的限制措施中抉擇,也會改變以往由石油大國左右國際能源市場的格局,推動美國的進出口貿易均衡發展,確立一個以美國為中心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等級結構。但是,在“再工業化”以期依靠新能源發展的同時,歐盟和日本都充分認識到獲取能源自的重要性,因此在發展戰略上出現了較高的重疊性,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美國主導新能源技術的風險。
四、美國“再工業化”對我國的啟示
1、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建立自主品牌
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號召制造業回歸,發展先進制造業,對中國制造業產生巨大沖擊。中國必須擺脫過度依賴國外發展的形勢,掌握核心科技,扶植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業,尤其是高技術產業。但不能完全摒棄國內原有競爭優勢,盲目追趕,應在利用原有優勢的基礎上,結合知識創新,從加工裝配向自主研發延伸。同時,低端制造業仍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性,就算是先進制造業也有其低端制造環節,我國是人口大國,這對于解決我國就業問題,推動經濟增長仍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合理發展新能源產業,推行綠色經濟
與美國以技術創新為主導的新能源戰略相比,中國新能源發展呈現高消耗、低附加值、依賴出口的趨勢。為實現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中國必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新能源樹立正確的行業標準;加大研發與推廣力度,努力實現自主創新,加強國際交流協作;積極培育國內市場,推動新能源產品普及;加強碳排放監管力度,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工業能耗,發展綠色經濟,同時獲取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3、產學研相結合,重視人才培養
“再工業化”實施中,美國建立了政府―產業―學術伙伴關系,為中國加快產學研的結合提供了良好范本。政府科技部門、公司研發部門以及學校合作進行科技創新,建立國家創新體系。通過以企業技術需求為導向,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在產學研中起主導作用,更好更快地將科技成果產業化,實現由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升級的過程。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對科技專項基金的扶植力度,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在人才方面,中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需求脫節,企業中創新人才嚴重不足且缺乏國際經驗。應借鑒美國“再工業化”經驗,進一步落實人才強國,面向社會需求,加強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同時注重吸引和利用國外優秀人才,積極參與全球化的人才競爭。
4、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
科技產業化與市場需求相輔相成,而我國制造業國內市場需求不足,主要依賴于貼牌生產進入國際市場,且出口對象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國和歐盟。雖然對外貿易依存度逐漸下降,但是海關總署統計指出2012年對外貿易依存度仍有47%。同時,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受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調查逐漸增多,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了我國的貿易摩擦,不利于我國國際市場的開拓。相比之下,美國國內消費市場廣闊,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強勁,為“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我國必須要擴大內需,同時注重提升產品的價值,通過提高國內消費拉動經濟發展。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我國除提升產品的質量外,應效仿美國積極建立雙邊、多邊貿易伙伴關系,積極參與國際貿易技術、標準和市場規則的制定,獲得世界范圍的話語權,保證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利益,促進貿易公平公正。
(注:本文屬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2CGJ030);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3CJL035)。)
【參考文獻】
[1] 孟祺:美國再工業化的政策措施及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體制改革,2012(6).
[2] 田力華:金融危機后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領導文萃,2012(3).
[3] 陳寶明: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政策影響及我國的對策[J].中國產業,2010(4).
[4] 李拓晨: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篇6
【關鍵詞】機械制造 企業 內部控制 問題 策略
企業內部控制主要是企業管理者為了實現經營管理目標而在企業內部實施的一系列規劃、檢查以及調整與控制的管理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確保企業經營的合理性以及合規性,提高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和可靠性,最終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益。對于機械制造業而言,實現企業內部控制能夠實現財務信息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同時還可以實現企業財產物資的安全管理,增強企業防范風險的意識,進一步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
一、機械制造業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機械制造業內部控制意識不強
一些制造企業沒有意識到內部控制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即使有企業采取內部控制的措施,還成立了相關內部控制的機構,并且逐漸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但是作為企業工作人員,沒有從思想上重視內部控制對企業的作用,這使得內部控制沒有較好的滲透到企業管理中,不能落實到企業實際管理業務中去。企業的制度也是一種形式和流程,為了業務的發展往往將內部控制建設置之度外是很多企業存在的嚴重問題。此外,機械制造業內部控制管理中,還存在管理結構不完善等問題,外加工作人員職業素質較低,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機械制造業的內部控制管理。
(二)風險應對措施沒有得到較好的落實
風險控制是企業管理中的一項基本職能,但是一般的機械制造業并沒有將其作為日常管理工作加強重視,導致企業對于風險的識別能力降低,不能很好的預防風險,甚至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備用的風險保險方案,當企業發生風險時,就會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損失較多的情況下會使得企業業務出現全面癱瘓的可能。因此,企業需要改進對待風險的心態,不能等到企業經營業績擴大時才認識到規避風險的重要性,要知道風險是不確定因素,隨時有可能發生,所以防范風險也必須貫穿于整個企業發展的始終。
(三)機械制造業內部的組織機構不合理
機械制造企業內部沒有合理的組織架構,同時也沒有明確的崗位,企業中的某一個環節一旦出現問題,相關負責人就會推卸責任,員工之間也是互相推卸責任,導致部門之間為承擔責任而發生沖突,管理者卻每次只能作為沖突的調節者。此外,企業各個部門之間缺乏監督,部門與部門間沒有相互制約,從而使得企業組織機構協調性降低。管理者只是一味的依靠一些地位特殊的管理人員來協調企業組織機構內部關系,長期以往,即使協調力度較大,也很難做到每一件事情都能夠很好的進行管理。
二、加強機械制造業內部控制管理的對策分析
(一)加強企業相關人員的內部控制意識
作為企業管理者,需要不斷優化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強化內部控制管理,確保內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正常實施。首先應該從企業的管理文化做起,通過對企業管理文化的大力宣傳,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從而增強員工的內部控制意識,促進內部控制管理措施的順利實施。此外,需要重視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加強對企業相關人員的培訓,提升企業員工的能力,為內部控制的實施奠定人力資源基礎。還要結合企業管理的實際情況,優化內部管理結構,設置高效的管理組織結構,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最后,需要全面整合企業管理,結合企業內部流程和管理標準設置管理制度與管理體系。
(二)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
機械制造企業的內部控制管理應該以風險管理為導向,進一步提升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需要結合企業的具體業務狀況建立風險防范庫,主要涵蓋企業風險的種類、產生的原因以及發生風險的概率等。其次應該在風險防范數據庫的基礎上建立以風險防范為職責的企業生產經營標準化流程,并且結合相關風險管理制度強化企業防范風險的能力。只有在企業正確的認識風險、評估風險以及分析風險發生的原因之后,才能夠做出相關的風險報告,通過報告制定有關措施有效的應對風險,將企業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優化企業內部組織結構
機械制造企業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設置內部組織結構,從而制定明確的內部崗位責任制度,當企業中的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時,就能夠直接找到相關責任人,按照企業制度中規定的責任處理方案進行責任的落實,這樣能夠有效的避免企業部門之間的沖突。此外,機械制造企業需要加強部門之間的監督機制建設,能夠讓企業部門之間互相督促,依靠團體的力量完善企業管理。企業的崗位設備不能將不相容的崗位設置到一起,需要單獨設置崗位區分,精簡崗位管理人員,進一步來優化企業組織結構的合理性。
三、結束語
內部控制管理是強化企業科學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強企業相關業務活動的一項重要方式。機械制造企業作為一個傳統的企業,應該清楚的認識到加強內部控制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然后通過不斷優化內部控制結構以及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方式提升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水平,確保企業能夠切實執行內部控制政策,進一步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發展的競爭力,為其健康穩定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烙坐.施工企業內部控制管理的現狀及策略[J].現代經濟信息,2013,(1).
[2]李芳.機械制造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4,(33).
[3]顧秀春.試論機械制造業內控制制度建設的重要性[J].中國經貿,2014,(11).
[4]楊彬.淺議如何有效運用內部控制方法節約企業成本[J].價值工程,2014,(6).
篇7
關鍵詞:制造業;成本核算;成本分攤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3-000-01
一、制造業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為應對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環境,我國制造業在保持常規產品低成本的基礎上,開拓了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市場,但由于受研發能力、行業整體科研水平、產品品質、技術、資源和設備等因素的制約,加之高附加值產品的空間有限,高附加值產品市場的同質化和產能過剩現象也將會非常嚴重。因此,以常規產品為主低成本戰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我國制造業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的主要成本競爭戰略,在低成本競爭戰略的基礎上可以考慮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以不斷開辟我國制造產品的新市場,只有這樣,我國制造企業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和壯大自己,降本增效仍是我國大多數制造企業需要長期努力的方向。我國制造企業必須了解整個價值鏈,從設計、采購、生產、營銷乃至供應商、銷售商和客戶的全過程進行成本管理,使我國制造企業與上下游企業都有利可圖,實現成本管理上的共贏,保證我國制造企業的價值鏈競爭力,并最終形成我國制造企業持續低成本的長期競爭優勢,價值鏈成本管理應運而生。
二、制造業的成本核算
制造業企業所生產的零件或產品的成本一般包括三個方面:
1.材料成本。材料成本即產品所消耗的所有直接材料的成本。
2.人工成本。指的是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品所需要使用到的直接工即流水線操作人員的成本。
3.固定費用。一般包括兩個層面,以我們的工廠為例,如果把工廠作為一個獨立核算主體來核算其產品的固定費用。第一個層面的固定費用也即狹義層面的固定費用,其包括生產車間除去直接操作工的其它間接工人(班長,組長,物流工人等)的費用;生產產品所需要用到的零星材料的費用;車間所使用的各種耗能的費用;生產設備的折舊費用;廠房的折舊或租金費用等等所有生產車間里的無法歸集的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里的費用。而第二個廣義層面的固定費用除去第一層面的固定費用外還包括工廠管理人員的工資;產品的研發設計費用以及辦公室所產生的各種雜項費用也即企業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全部包含在內。
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也稱為直接成本,屬于變動成本,是隨著產量的變化而變化的。顧名思義,直接成本與產品本身是有著最為直接的聯系的。也正是由于這種明顯的聯系,直接成本是相對比較容易歸集到產品上的。同時直接成本也在人們思維力占據最大的一塊份額,這種思維模式很多時候也會導致對固定成本費用的忽視。
三、如何正確的分攤
分攤固定成本費用,我們需要定義出兩類要素,第一類要素是成本發生的驅動因素。也就是說導致成本發生的原因,這樣的驅動因素找的越多越好,驅動因素越多數據也就越精確但同時也就代表著復雜性也就越大。對于類似研發費用的分攤,我們也可以找到相應的成本驅動因素來歸集,再此就不再多做贅述。分攤固定成本的第一類要素是成本發生的驅動因素問題,而第二類則是產能問題。產能問題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研究的一塊,產能即生產能力,也就是指在計劃期內,企業參與生產的全部固定資產,在既定的組織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或者能夠處理的原材料數量。一般而言,制造業企業會核算兩套數據,一套是在當前業務量下企業的實際生產量,另一套則是企業的理論產能也即生產能力。產能的重要性在于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其固定成本費用在一定程度里是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的,比如固定成本中占最大比例的管理人員工資,設備折舊以及廠房辦公室折舊或租金費用。
對于制造業企業的產品成本核算而言,固定費用的分攤是最復雜也是最重要的一塊。固定費用涉及到的是企業所發生的所有無法直接分攤到單位產品的總成本費用。其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模糊性和難以測量性,這也是分攤固定費用的難點所在,但是運用一定的科學的手段,還是可以相應的更加準確的對這塊費用進行分攤。同時企業固定成本的特殊性也使得如何管理控制好固定費用成為管理層對整個企業管理的寫照。固定費用分攤的不合理導致的成本虛高將會徹底使公司失去對于該類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導致業務流失和客戶的流失。而另一方面,對于高檔產品而言不合理的固定成本分攤則會造成其承擔成本過少。恰恰對于該類產品的采購方而言,一定范圍內的成本高低并不是其最關心的問題,其最關心的更多時候是質量的優劣,材料的舒適性以及功能的配備等等。也就是說對于高檔產品的采購方而言,其原意承擔由于質量等要求所產生的更多的費用,而在這種情況下,固定成本分攤的不合理造成的其成本過低的問題便會導致企業失去爭取更高價格的動因從而最終吞噬企業的利潤。由此可見,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固定成本的分攤不僅是對與錯的問題,還是企業能否生存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總而言之,成本的核算與分攤對制造業企業而言是了解自身成本情況重要且必須走的一步。如前文所述準確的成本核算可以給企業帶來多方面的優勢,但是必須要說明的一點是,由于固定費用的復雜性,我們在考慮分攤時很難做到百分之一百的精確。如果要達到百分之一百的精確那么企業為了成本核算問題需要投人的人力財力資源也是非常大的。對于制造業企業本身而言,面對如今市場的激烈競爭,企業想要長治久安只有保持相應的競爭優勢特別是成本優勢。精確的成本核算與產品生產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卻與制造業企業的管理發展關系深遠,只有先做好成本核算才會有針對性的成本控制,更會反向促進產品的生產與發展,成本核算的最終目的就是向成本要收益。企業只有先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才能做出相應的改善,無論是一個產品的發展還是一個企業的發展,都必須跨過混沌無知的階段才能得到更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楊.制造業成本核算方法研究――基于市場環境下資源消耗會計的應用[J].商,2014,23:131+73.
篇8
1、對財務管理信息化重視度不高
我國機械制造業企業雖然有些已經進入信息化的軌道,但是仍然有大部分企業無法趕上時代的車輪,他們或者是資金不足,或者是知識不夠,但是通通歸為一點,還是對財務管理信息化的認識度不高,由于認識度不高,重視度不強,就不會加大財力物力進行信息化建設。雖然可能也知道信息化非常重要,但是大部分還都只是紙上談兵的狀態,沒有實際的動作和經驗,就永遠處于知道狀態,在行為上遠遠落后于先進企業。這樣會導致企業越來越落后,生產效率越來越低,甚至會導致領導在管理方面也會越來越泄氣,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無法解決。
2、財務信息化基礎建設比較薄弱
由于部分機械制造企業在財務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意識較為薄弱,所以導致財務信息化的基礎建設就存在很大漏洞。比如電腦設備比較老舊,系統沒有及時更新,信息化速度較慢,系統出現問題也無法第一時間解決,系統數據化程序化都存在漏洞等等問題層出不窮,這樣導致使用者也無心利用現代化電腦繼續工作,因為這樣薄弱陳舊的信息系統不但不會加快工作運營速度,反而加大了工作的繁冗程度,所以,要想加快機械制造業財務信息化系統的建立,就必須提供更高速的電腦設備以及與信息化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加快信息化財政系統的步伐。
3、新型綜合性的財會人員短缺
機械制造業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沒能及時將人才與技術相連接,故此,就會出現人才斷層,老一代的員工無法有效適應現代工作的模式,新員工又無法及時掌握本單位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流程,這樣就會延誤很多生產工作。可見,整個機械制造業財務團隊缺乏綜合型的現代化人才,其核心原因還在于領導在選拔人員的時候沒有將信息化人才列入選拔標準,在人才投資方面沒有設立財政補貼,忽視了人才信息化的重要性,從而導致綜合型人才短缺,也阻礙了財務信息化的建設發展。
二、如何進行機械制造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
1、加強全體員工對財務信息化管理的重視度
一方面,需要領導層加強對財務信息化管理的重視度。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全面衡量信息化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將財務信息化的建立列入企業發展首要目標。另一方面,需要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學習、宣傳財務信息化的重要性,比如懸掛條幅,參觀其他兄弟單位的財務信息化建設,通過學習榜樣的力量,逐漸培養員工對信息化的熱忱,通過耳濡目染,在整個企業當中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企業管理高效有序進行。
2、健全財務信息化基礎建設
財務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重要。就像建筑施中的地基一樣,地基有多深,打得有多牢固,建筑就能蓋多高。所以基礎設施必須從質到量都逐一完善,怠慢不得。第一,為財政系統專門配置高性能的電腦,在電腦安全前必須嚴格檢查每臺電腦的屬性是否完好;第二,進行軟件研發,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財務軟件的審計和升級,并實施專人專用原則,保證財務系統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第三,加強對電腦系統的維護管理。維護人員必須定期對電腦進行有效的檢查和監督,一旦發現問題,就立馬及時解決,并且把問題填入到工作日志中,作為以后完善流程管理的依據。
3、培養綜合性財會人才最終決定機械
制造業財務管理是否能夠真正步入信息化殿堂的其實是人才的培養。因為即使擁有很完備的制度建設,擁有非常先進的電腦設備,擁有最好的財政軟件系統,如果沒有專業的技術人才來使用,那么其他的投入也都是零,如若在綜合型人才上給予更多關注和投入,那么就會更有利于財政信息化的建立。這樣,不僅有利于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更能夠帶動我國產業從初級進入中高級,帶領我國產業模式從低能走向高等。所以需要高度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和儲備,“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人才選拔上也要開創先河,不要走老套路,通過各種途徑吸引先進人才的加入,為機械制造業企業注入活力。
4、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建立責任成本控制制度
針對目前機械制造業財務制度缺乏管理執行力度的現狀,建立健全不同層次的預算體系,細化預算科目,科學選擇預算計量指標。通過建立內部計算機網絡系統和使用統一的財務軟件,編制并存儲預算數據,實時地對企業的財務成本情況進行監控,將事后監督轉變為事前和事中控制,使財務成本管理實時化,切實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實行責任成本控制制度,建立責任成本中心,主要承擔成本費用等責任,年初以各責任中心為單位編制預算,并以此為考核依據通過則務信息系統對各責任中心實行監控,最后形成考核的結果,編制責任報告并按業績實施獎懲。
三、總結
篇9
【關鍵詞】沈陽;裝備;制造;綠色;發展
沈陽市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中心城市,最近幾年工業增加值呈上升趨勢,由2003年的278.66億元上升為2007年的1368.2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49%,其占沈陽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也逐漸增加,由2003年的35.3%增長到43.6%,可見工業在沈陽市地區生產總值中的重要性。
1 沈陽裝備制造業總體現狀
1.1 沈陽裝備制造業在遼寧裝備制造業地位越來越重要
根據遼寧省和沈陽市統計年鑒,得到遼寧省和沈陽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沈陽裝備制造業在遼寧裝備制造業中所占的比重,2005~2007年比重變化越來越大,2005年比重為39.6%,2006年升為40.3%,2007年更是高達43.5%,可見沈陽裝備制造業在遼寧裝備制造業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
1.2 沈陽裝備制造業對沈陽市經濟貢獻越來越大
沈陽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例及GDP的比例基本呈現逐年上升態勢。2005~2014年期間,沈陽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GDP分別在13.91%~25.76%。2014年沈陽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到了沈陽市GDP四分之一的水平,可見其比重之大。裝備制造業占工業比例更是可人,2005年就到了36.86%的水平,占據工業增加值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水平,在2006~2014年的9年間,除了2008年和2012年略有下降之外,其余年份均表現為持續上升的狀態,由2005年36.9%一直增加到了2014年的56.67%,占據工業一般以上的水平,可見裝備制造業在沈陽市工業中的發展是極其迅速。也說明裝備制造業發展在沈陽工業發展中的重要性。
1.3 沈陽市四大類裝備制造業是沈陽裝備制造業的主力軍
根據國家分類標準,在裝備制造業七大類中,沈陽市有四大類裝備制造業在工業增加值中始終居于前列,它們分別是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位于首位的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其2007年增加值達182.5億元,占裝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的26.7%,其后依次為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這四類裝備制造業總共占所有七大類裝備制造業的79.9%,可見,四大類裝備制造業在沈陽裝備制造業中的比重很大。
2 沈陽裝備制造業綠色發展對策
2.1 科學布局、規劃引領,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能
沈陽是東北裝備制造業的中心,結合沈陽新一輪城市區劃調整,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東西南北四大空間工業布局,堅持特色謀劃、錯位發展、差異競爭的原則,構建與新型產業體系相匹配、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原則,合理進行產業的地理區分,形成產業的空間集聚。沈陽處于環渤海地區,與京津冀一體化一衣帶水,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共同發展。抓住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這個重大機遇,著眼打造“中國制造2025”先行區,在原有的“東汽西重南高北新”的主體框架布局上,重點抓好裝備制造產業園、現代建筑產業園、新松智慧產業園、航空零部件產業基地等重點園區建設,全力推進飛機整機總裝國際合作項目落地,加快形成新的生產能力。確定以中德高端裝備制造園區為主體,以智能機器人產業和航空產業為兩極的“一體兩極”的產業集聚效能發展模式,從整體布局和空間布局上體現綠色發展理念。
2.2 合理進行技術引進、消化,加強自主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
根據沈陽實際,裝備制造業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要加大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力度。因此加大沈鼓、沈陽機床等掌握核心技術的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力度,使其保持國際領先。加大華晨寶馬的自主研發等技術消化投入,掌握其核心原理和技術,逐步變成自主開發和自主創新,使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模式由引進技術型向引進技術和自主開發相結合型轉變,進而走向自主創新型。東北三省是富油區域,大型乙烯成套設備的引進消化和吸收力度更應加強,最終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套裝備。
建立高效協調、符合國際慣例的“產學研”一體化體制,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徹底改變原有的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被動局面,擺脫對外技術過度依存。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控機床及工具研發生產基地、打造國家級通用石化裝備研制基地、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型機械和大型成套裝備制造和研發基地、建設以特(超)高壓輸變電裝備為標志的國家級輸變電裝備研發和制造基地、著力加強成套裝備研制建設工程,以沈陽動力集團為核心,加快火電站主機、輔機等成套設備的研制。最終形成創新驅動,實現裝備制造業產值與利潤的高速增長。
2.3 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裝備
綠色發展對能源和環境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戰,沈陽市要依托沈陽鼓風機集團公司、沈陽盛世高中壓閥門有限公司、沈陽遠大集團公司、沈陽華晨金杯汽車有限公司、沈陽華創風能有限公司、沈陽中科天道公司、沈陽工業大學風能技術研究所等骨干企業和科研院所,以新能源開發利用為重點,開展傳統能源清潔利用,推進康平、法庫等風電場建設,加快智能電網建設。重點發展風電裝備、核電裝備、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半導體照明應用產品、節能環保產業。隨著產業發展的轉移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費和休閑領域的需求越來越大并越來越高,因此我們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精加工和深加工裝備、旅游和休閑保健產業的裝備產業。
2.4 創新培育世界級機器人龍頭企業,打造未來新的經濟增長極
篇10
文化創意產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是客觀必然的趨勢,有著內在的動力和一定的發展路徑。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逐步深化,我國政府對于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也給予了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
跨界融合正在成為趨勢
4月13日, 廣州市副市長蔡朝林在“中國(廣州)國際時尚周”系列活動之“2017全球原創設計(廣州)圓桌會議”上表示,廣州市政府將出臺《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行動方案》,進一步促進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而在上海,為進一步發揮創意與設計業在產業轉型升級中的先導和引領作用,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設計之都、時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設,今年2月份,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了 《上海創意與設計產業發展 “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特別指出,上海要加快文化創意設計向相關產業滲透融合發展,并預計到2020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上海GDP的比重達到13%,其中創意與設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超過6.5%。
根據國務院 “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要求,上海要在傳統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開展創新設計示范活動,加強設計領域共性關鍵技術研發,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設計工具軟件。在制造方面,《規劃》特別指出,上海要加強產品和關鍵性零部件的外觀、材料、結構、功能和系統設計,推動 “傳統制造”向 “智能型制造、服務型制造”高端方向發展。
國家層面,對文化創意產業及其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也給予了積極的政策支持。我國《"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將創意設計業作為文化系統“十二五”期間要發展的十一個重點行業門類之一;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就加快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出明確要求。
在各級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及其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猛,并且,跨行業、跨地區、跨媒體、跨所有制融合發展態勢明顯,“混業經營”“融合發展”成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典型特點。
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等新型、高端服務業發展,促進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大舉措,是發展創新型經濟、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內在要求,是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催生新興業態、帶動就業、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
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的滲透與融合,勢必將大力加快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突破“低端鎖定”向價值鏈高度攀升、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
文創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的驅動力
我國雖為制造大國,但長期以來走的是粗放型經濟增長道路,存在高污染、高能耗、技g水平低、規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業發展當前正在實現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從規模速度型向創新效益型轉變。這是文創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的驅動機制形成的背景。
一方面,我國制造業目前處于價值鏈底端,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改造的壓力,尤其是,在相當長時期內,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是主要依靠人力、財力、物力投入驅動經濟增長,而較少依賴設計創新、品牌附加值效應的粗放式發展,在“后金融危機”時期,亟需要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依托,加快提升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力,通過文化創意向裝備制造及消費品工業領域的擴散和滲透,加速推動我國制造業向“中國創造”轉變。因此,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是我國制造業適應形勢的需要。
另一方面,社會大眾消費需求的日趨多樣化,對文化創意產業和制造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設計、技術、質量和品牌要求。可以說,大眾日益增加的多樣化消費需求是推動文創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的主要力量。尤其是,隨著全球能源緊缺日益加重,社會對節能降耗、技術創新、減少污染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消費需求正逐步向綠色設計、綠色產品、創意營銷轉變,這些轉變主要依托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成長,而制造企業通過融入文化創意要素將生產出少批量但多元化的產品,從而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學者靳悅總結道:產業結構升級及制造企業的成長是文創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的內部驅動力;多樣化消費需求增加是文創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的外部推動力。
當然,文化創意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的動力機制是一個動態系統運行的機制,供應商、企業、客戶、政府等主體的創造性、能動性,共同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與制造業各層次的融合,創造出更多融合價值。因而,還可以從微觀層面認識文創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的驅動力。
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體現“物的關系”的生產要素的重要性不斷下降,體現“人的關系”的生產要素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并最終占據主導地位。相關學者指出,制造業生產要素的拓展過程是:逐漸地從有形的物質生產要素擴大到無形的精神生產要素;從注重“物的關系”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和資本,逐步擴大到注重“人與物之間關系”的生產要素――技術、知識,再擴大到注重“人的關系”的生產要素――文化創意。
文化創意是精神性生產要素,其本質是人的觀念意識。被投入生產過程后,文化創意要素不會消耗和磨損,無論被重復使用多少次,都不會改變數量和質量,而且,文化創意的數量和質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增加。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創意產業之父”厲無畏指出,若文化創意作為生產要素被制造業充分開發和利用,則必然會推動制造業的快速增長!
一方面,文化創意要素還可對傳統的諸如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進行替代,實現裝備制造業及消費品工業在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低碳、節能、環保,提高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文化創意要素通過提高制造業管理水平、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制造業運營效益。
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財經學院)教授韓堅就指出,文化創意產業很顯著地在減少生產所必須的可變花費的同時,更深層次地推動企業規模化作業。文化創意產業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制造業整體生產和運行效率。文化創意產業與制造業融合,可以推動企業組織結構優化,提升企業運行效率。
靳悅也表示,通過文化創意產業中的軟件、網絡及計算及服務可實現經營管理精細化和企業流程再造,進而降低總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如文化創意產業中的計算機軟件信息服務支撐著企業精細化管理的全過程,在生產管理層面,通過軟件信息服務,可以彌補延遲帶來的不利影響使得相關負責人可以掌握實時動態生產情況。文化創意產業中的信息技術模塊,可以對企業組織進行整合重構,實現企業組織結構扁平化、設計研發敏捷化、經營管理精細化。總之,通過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企業組織效能能得到大幅提高,組織結構化繁為簡,組織結構得到優化。
文創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路徑
制造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包括制造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交叉與相互重組等多種形式。
文化創意具有很強的粘合性,可以把不同的領域的技術粘合在一起,這推動了跨領域的技術創新。創意和技術結合的共同作用,使得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越來越多地跨行業、跨領域整合多種資源,以前看似無關的業務、行業開始發生關系,行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行業融合越來越加速,新的商業系統得以建立。這使得企業能夠在更加廣闊的范圍內整合各種資源,使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這可以降低企業的成本,并使競爭對手更加難以模仿。
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學者胡慧源認為,文化創意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的路徑有三:借助專業設計手段融入制造業的研發;依托媒體平臺提升消費品工業的營銷服務;通過引致需求帶動文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通過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等專業設計手段,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將符號、色彩、圖案、形狀等文化、創意甚至藝術元素作為中間投入品融入制造業的上游研發環節,豐富制造業產品的內在構架、外觀設計與表現形式,增加制造業產品的文化內涵與創新外觀,提升工業產品的符號價值與風格品位,提高產品的特色以及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異化程度,在提升競爭優勢、實現巨大市場效益的同時帶來口碑、品牌、顧客忠誠度等產品附加價值的顯著提高。
日本的有關調查表明,外觀設計對于產品的差異化、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等方面的作用高達70%,美國的工業設計協會調查結果顯示,企業每投入1美元用于產品設計,可以帶來2500美元的銷售收入
當然,文化創意并非是被簡單的注入制造業產品之中就可以生產出新產品,還需要制造業產品的技術和工藝做出與之配合的創新,才能夠使得文化創意能夠與制造業產品順利結合,并充分體現文化創意在新產品上的預期效果。
文化創意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路徑還主要表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品企業熱衷于選擇門戶網站、移動互聯網、微博、微信、社區論壇等文化創意媒介平臺作為開發市場的重要載體。利用這些新媒體渠道形成的社會網絡關系,企業可以方便地與消費者之間展開交流與溝通,及時地獲取與掌握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意見與建議,并將其反饋給企業相關部門作為決策的重要參考。上述新媒體營銷平臺在提升消費者的體驗價值的同時,收獲消費者對企業以及產品的支持甚至是美譽,通過提高企業整體的客戶價值,為企業帶來持久的品牌資本。
在設計方面,企業采取創新手法,吸引未來的消費者參與到產品的設計中來。例如小米公司在小米手機研發的過程中,通過網絡上的論壇、微博等發動消費者參與到手機的設計中來,并通過互聯網的優勢與消費者積極互動和討論,吸收消費者合理的意見和創新成果,這樣使許多參與討論的消費者成為小米手機未來的忠實客戶。
在銷售方面,注重加入文化創意元素。企業營銷渠道越來越多地被賦予文化因素。許多企業將藝術展覽館、藝術活動等作為一種富有文化藝術感的營銷渠道4。例如,蒂凡尼、迪奧、范思哲等國際名牌企業越來越多地參加各類藝術展、文化展、博物館展覽和各類文藝活動,這些文化藝術展會和活動的參與人員大多對具有文化品位的產品有較強的消費需求,收入水平也比較高。
通過引致需求帶動文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也體現著文創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的路徑。經驗表明: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利用自身在創意、設計、內容、廣告等方面的優勢,為改造制造業生產方式以及提升制造業產品價值提供巨大幫助;制造業反過來也可以借助成熟的工業生產體系推動文化創意與設計等服務的產品化與產業化。
文化產業化進程在快速推動文化和創意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的同時,也將迂回生產方式引入文化創意生產環節。部分文化創意服務,譬如出版印刷、廣播電視電影、攝影照相等,逐步加大了對印刷專用設備、廣播電視電影專用設備、幻燈及投影設備、照相機及器材等文化專用設備的需求。在分工與專業化經濟的作用下,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將會拉動文化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這對于傳統制造業而言無疑是一個新的增長點。
文創產業與制造業融合的障礙及對策
當然,制造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目前也存在著不少的障礙。四川大學商學院楊永忠等專家學者認為,制造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障礙主要存在于以下三個方面:技術結構與產業結構問題、政府管制與市場分割問題、理念轉變與政策缺失問題。
在我國制造業的技術結構中,生產工具、機器設備等物質形態技術占較大比重,設計、工藝、信息、能力、技巧等知R形態技術占較小比重;中等技術、初級技術和原始技術占很大比重,先進技術特別是尖端技術占很小比重。而眾所周知,后進型技術結構影響和決定著產業結構。在我國制造業的產業結構中,企業發展良莠不齊,走在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前沿的示范企業屈指可數。
楊永忠等專家學者建言,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科研院所的服務功能,加強管理監督。行業協會應加強政策研究,為政府有關部門實施宏觀調控和制定政策提供信息和建議,大力推廣標準化,協助做好試點工作,總結推廣典型經驗。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胡曉鵬研究員指出,政府的宏觀調控涉及各行各業,不同產業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主管,條塊分割式的管理模式制約了產業間的融合與滲透能力,也造成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制造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自然也受到政府管制的影響而舉步維艱。
而在其他一些國家,隨著制造業的生產組織方法轉向更加注重服務的投入,專業化和“迂回生產”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這一進程被稱為“專業性裂變”,即工業企業利用外包給專家的方式來提供原本由企業提供的自己不太擅長的一些服務。而在我國,由于市場分割使一些沒有完全脫離計劃體制的大型國有企業競爭壓力不夠、創新動力不足,“專業性裂變”進程較慢,使本應分解外包的自己不太擅長的設計咨詢和營銷傳播等環節仍由企業進行內部化處理,從而造成制造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脫節。
對此,河北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專家提出,政府相關部門要為產業融合創新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放松產業管制,不斷優化政策環境,繼續做好行政許可項目的清理工作,從制度上、程序上減少并規范行政干預行為;同時,要著力做好產業轉型升級的引導工作,注重對企業的分類指導。而楊永忠等專家學者建言,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合作也應加強,逐漸消除條塊分割管理模式帶來的融合障礙,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
- 上一篇:對量子力學的認識
- 下一篇:論企業財務風險的分析與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