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倫理學總結范文
時間:2023-11-22 17:56: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倫理學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時間轉眼即逝,經過一個多月的理論學習以及外拓實踐,收獲頗多。理論學習、外拓實踐、復盤總結、每周例會每一個環節都歷歷在目。
成長計劃伊始,聽培訓老師授課,講調整心態,講營銷技巧,做實戰演練。專業老師帶我們深入拓展,我們底氣更足了。
在與客戶交流中充實自我,在對產品宣傳中體現價值,有成功營銷的喜悅,也有被婉言拒絕的失望。在成功營銷與被婉拒的過程中,感到了自己的進步,學會了如何愉快順暢地與客戶溝通,如何簡潔明快地與客戶達成協議,如何深入挖掘出客戶的潛在需求。
在細節上用心去關心客戶,從生活滲透到業務,有效地做好業務跟進,完善客戶檔案,篩選有效客戶,做好客戶跟蹤維護。提供更優質貼心實用的服務,從而為客戶提供更為便利、快捷、有效的金融服務。
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將會讓我們在今后的營銷路上,以更加自信的狀態,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專業的理論,培育出更加豐富的經驗,收獲更加優秀的業績。
篇2
醫院對工作人員的培養中,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更要求其拓展視野,并針對其特點達到人才培養的需求,使他們擁有健康、科學的醫學理論以及道德知識,使信息化人才得到全面發展。醫學倫理學以道德教育為基石,專門研究和解決在醫院以及各個醫療機構中醫患之間關系,為醫務工作者制定了行為準則標準,它是醫療機構信息化人才培養中必不可少的課程[1]。本文對我國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探究醫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并探索出能夠良好開展的策略。
2.醫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重要性的體現
2.1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實施,是培養醫學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備重要途徑
醫學信息化人才的醫學倫理知識,決定了醫學教育成果的質量,人們的健康是醫學存在的目的。自古就有“醫者仁術”之說,可見“仁”和“術”在醫者的行為準則中是最重要的,更是醫學行業內的基本準則。醫學理論教育的特點不僅在于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注重,對醫學信息化人才道德的教育更是其突出的重點。由此可見,醫學信息化人才的醫學倫理素質,決定著醫學教育成果的質量,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實施,是培養醫學信息化人才德才兼備重要途徑,是推進醫學行業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2.2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實施是培養信息化人才能夠應用醫德理論知識來解決醫患問題
在目前我國醫院的管理中,由于對于醫務人員疏于嚴格管理,因此在各種醫患之間產生糾紛的根源都是由于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差,使得醫患之間關系惡化;以及在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沒有對患者的自主權加強重視,沒有遵守知情、同意的準則,因此患者對其不理解,也使得醫患之間產生較多的矛盾;有些醫務工作者沒有責任心,在對患者進行身體檢查時,疏于認真,對問題的處理上不及時、不恰當,也由此引發醫療事故的產生;更有甚者為追求巨大的經濟效益,故意要求患者多花費,患者由于不滿而產生的糾紛。由此可見,醫患糾紛與醫療事故,都體現著醫者的“仁”與“術”。而二則之間是相互依存著的,倫理學教育中醫學技術是醫德基礎,醫德又是醫學技術得以實施的基礎保障。因此,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實施是培養信息化人才能夠應用醫德理論知識來解決醫患問題,是培養醫務人員富有責任感,減少和避免醫患糾紛與理療事故的重要途徑。
2.3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進行醫學倫理學教育是提升醫院醫療整體質量的保障
醫院工作進行的主題的醫療,醫療決定著醫院能否良好發展和生存的基礎。而“仁”與“術”決是整個醫院醫療重中之重。量的高低。二則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對醫學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核心。醫務人員醫德水平決定其能否更好發揮設備、技術作用的基礎。若因過分注重經濟效益而屬于醫德的建設,會使醫院整個醫療水平下降,對醫院的長期、健康、良好、穩定發展極為不利。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進行醫學倫理學教育是提升醫院醫療整體質量的保障。
3.醫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現狀
3.1醫院對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忽視。醫學信息化人才的道德、人生、價值觀體現在醫療工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由此可見,信息化人才在從事醫學工作時必須擁有醫學倫理學知識。而我國現代醫學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醫學模式也在不斷的改變,因此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醫院必須對醫學倫理學培養的重要性有正確的認識。
3.2醫務人員對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忽視。由于,很多醫務人員對于醫學倫理學知識不夠重視,認知程度低,因此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因此醫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中并不能夠有效發揮其重要性。
3.3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的落后。信息基礎知識與技能是對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最基礎要求,對心理學、倫理學、社會等人文化知識都是教育的范疇。但是現今在醫學倫理教育的教學內容依舊很落后,不能夠與社會現實接軌,嚴重影響著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實施。
4.在息化人才培養中醫學倫理學教育良好開展的策略
4.1醫學倫理學教育準則的建立。加強吸收世界醫學倫理學教育的先進水平,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醫學倫理學教育準則。
4.2醫學倫理學教育內容的加強。醫學院校不僅要重視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內容,制定合理科學的課程標準[2]。以問題、案例為核心,開展互動式、小組討論式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只要樹立正確的醫學倫理觀念。那么今后的工作中,學會及時運用醫學倫理學知識來約束自身行為。
4.3良好人文環境的建設。精神文明的建設和培養是培養良好人文環境的基礎。人文環境由人文精神和文化相互結合下所創建的。在醫學倫理學的教育中,人文素質必須要加強重視,可利用直觀教育、樹立先進典型、大力宣傳h等方式,用實際中的案例去感染、教育信息人員,樹立起醫院良好的醫療形象,加大醫院的影響力度,為醫院創設道德和技術并存的人文形象。加強醫院信息化人才團隊的設立。
4.4醫學倫理學教育多樣化的開展。醫學倫理學教育不僅要求其在內容上具有實際性、針對性,在規范標準上更要有層次。結合信息人員文化程度、崗位職責、自身身體和思想情況的不同,來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針、教育內容和標準,確保醫學倫理學在教育中,具有針對性以及廣泛性。教學方法和形式上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例如:座談會、研討會、展覽會、演講比賽、知識問答互動等方式,引起和加強信息化人才的思想共鳴,促進醫學信息化人才團隊的建設發展,以及教育形式多樣化的開展。
4.5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管理和培訓。醫學倫理學教育的管理中不僅要重視和加強倫理文化的深入,更要對倫理學教育管理進行加強,利用多鐘形式進行培訓。不定時的更新學習信息資源,增進交流和學習。
5.總結
綜上所述,現代醫學信息的發展依托于現代社會信息的發展,醫院在人才的培養上,不僅要全面更要與實際信息社會發展狀況相結合,培養出具有專業技術性強,又有創新思維和良好道德的信息化人才[3]。因此,學倫理學教育在信息化人才培養過程的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1]靳輝.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對護理人才培養的意義.[J].文學教育(中),2013.(02):54
篇3
關鍵詞 情境 教學法 醫學倫理學 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9-0003-02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生的醫德素質決定了患者生命質量的好壞。醫德已經成為社會各屆關注的焦點,是引起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醫學模式已經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需要培養出更高道德素質的醫護人員,這對醫學生的倫理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醫學倫理教育是醫德培養的重要基礎,應積極探索醫學倫理學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嘗試從醫生、病人、社會效應等多個角度進行深入研討,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
一、醫學倫理學教學方法的研究現狀
醫學能呵護生命,減輕痛苦,促進健康,關涉人的權利和利益,具有濃厚的倫理性,醫學倫理教育已成為醫學教育的必要內容。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任務、內容和特點決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職業道德教育課,也不同于其他醫學基礎教育課,而是一門既與醫學科學聯系密切,又獨具特色的人文醫學課程,決定著醫學生的綜合素質。
隨著醫患關系的緊張和醫德問題的凸顯,醫學倫理學受到了很多醫學院校的重視,逐步深入開展教學研究。戴晨麗等認為醫學倫理教學尚處于探索階段,在教學中明確的教學目標、實用的教學內容、切實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手段對于提高教學效果至關重要。程樂森等針對不同專業特點,通過案例述評、案例模擬、案例比較等教學方式,提高了醫學生的醫學倫理思維能力、決策能力和評價能力。黃萼華把影視作品、Hattab把倫理困境和社會問題等應用于倫理教學中,凸顯實效性,突出針對性,增強互動性,效果較好。此外,還有問題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及參與型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和方法應用于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倫理認知能力都有一定的效果。Eckles等對近20年的各國醫學倫理學教學方法進行了綜合分析,提出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學生的參與性,增加學習的動力性,尤其是學生的主體性來提高教學效果。
臨床醫療行為復雜,道德判斷、道德行為決策難度大,而倫理學理論十分抽象,教材內容相對滯后,教學條件相對有限,必須采用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重視道德思維能力的培養,才能加強學生對這一學科的重視和學習。
二、情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教學情境是教學中包含了人的情感在內的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的統一,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情境教學是通過創設情境、改善外部環境來優化人的內部環境,是所有教學模式中都必然出現的“情”與“境”融合的一種狀態。
情境教學法是在教學環境中,教師通過多媒體運用、案情模擬、角色扮演、實物顯示、實踐演練等多種手段創設一系列的情景,作用于學生,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思維和智力,將認知與情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教與學巧妙地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教學情境得以實現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
情景教學法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課前進行周密的教學情境創設,教師類似導演來掌控全局,主角變為學生,由學生來主導和演繹,注重學生道德情操內化,從而做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醫德素養的內化提高,為今后的工作實踐提供良好的心理道德支撐。
三、情境教學法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的實踐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護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嫻熟的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較強的醫德素質,特別強調與病人的良好溝通與交流。醫學倫理學課程就是為了讓醫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和責任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醫護人員。
(一)課程設計
根據教學要求,精選出適當課時,結合理論基礎、專業特點及專業需求,針對醫護人員當前的醫德焦點問題進行教學設計來實踐情境教學法。主要采用的情境創設方法如下:
多媒體教學: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醫學倫理事件的情境中,更深入地思考、理解,從而采取更加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如圖畫影像、背景音樂、意境冥想、情景再現等。
視頻媒介:運用新近的教學視頻資料,整合出可以進行互動的視頻媒介,讓學生身臨其境,對所發生的事件做出自己的選擇行為,師生均可進行辯論或給出見解。
焦點案例:精選學生熟悉的真實案例,用適當的方法設計情境,以學生為主角進行案例的情境演繹,并以媒體見面會的形式進行互動交流和道德升華。
模擬法庭:根據案例內容,設定模擬法庭,通過角色扮演,運用所學知識闡述其自身倫理觀點,再通過集體討論,群策群力,解決現實問題。
實踐體驗:通過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件進行教學分享,通過群體分析、討論、模擬等情境來解決問題。
啟發辯論:根據教學內容設定主題,以學生質問,教師引導等方式引導學生從醫學倫理角度思考、解決問題。
以上主要方法在教學中通過老師引導、學生體驗,真正促進學生運用醫學倫理學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策略來解決實際問題,促進道德素養內化。
(二)教學效果評估
1.問卷評估分析
采用自編“醫學倫理學現況調查表”對傳統教學法的學生組42例和情境教學法的學生組37例進行了調查。在主要調查內容“教學設計滿意度”分別為52.4%和86.5%,“課程必要性”分別為59.5%和81.1%,“課程實用性”分別為54.8%和89.2%。調查結果表明情境教學法的教學設計在滿足學生需求、理論知識的理解、倫理知識的實用等方面均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法的教學效果。
2.試卷成績分析
期末考試試題增加了案例分析題的比例,達到了總分的30%。對傳統教學法的學生組42例和情境教學法的學生組37例進行了試卷得分情況比較,總分平均水平分別為78.1和82.6,案例分析題得分平均水平分別為16.7和22.4,得分結果表明得分水平之間的差異主要歸因于案例分析題的得分差異。從而可以認為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可以提高醫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倫理首先素養,尤其是倫理道德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
3.訪談結果分析
采用訪談方法完成了情境教學法的知曉情況、學習興趣、教學內容、可行性、推廣性等5個方面的訪談內容。隨機抽取了15名同學進行了面對面訪談,每位同學均配合,暢談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關于情境教學法的知曉情況,只有一位學生了解,兩位學生聽說過,其他學生以前均不知曉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的課程設計要求嚴格,需要準備大量教學所需素材,備課難度明顯增大,在教學中應用的還不太多,可以在今后的醫學倫理學及其他醫學專業課的教學中適當增加此類教學方法的課程設計,提高教學效果。
所有學生均認為情境教學法能夠明顯提高學習興趣,課堂氛圍活躍,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能夠很好的把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便于理解和記憶,且記憶維持時間長久。
教學內容上,大多學生認為合理,三位學生認為應盡量采用當前發生的醫護人員的倫理道德事件或大家比較熟知的經典案例為情境。因此教學設計應該與時俱進,也反映出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實用性的需求。
所有學生均認為情境教學法具有可行性。通過一個學期的課程實踐,學生喜愛,且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所有學生也表達了希望在其他課程中也能夠適當開展情境教學法,改善一些課程枯燥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思考力和行動力。
同時學生們也對情境教學法的課程改進提出了一些建議,如提前通知課程的情境主題,以便早做準備;多加關注不愿參與的學生;增加表達分享的時間和廣度等建議,為本方法改善開拓了新的思路。
四、總結
目前在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要做到使學生身臨其境、切身感悟、深刻自省、道德內化的教學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很多不足,還需要在教學改革中不斷進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以及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實踐證明,弄不清醫學的倫理性、醫療行為的技術與倫理的統一性,在實踐中就很難成長為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高素質醫務工作者。因此,為了醫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專業發展,良好的醫學倫理教育、道德教化成為了醫學教育的必要內容。
情境教學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堅持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相結合的原則,使學生不僅要掌握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有運用知識和技能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索、研究和發展新知識、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可以適度彌補其他教學方法的不足。情境教學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每個同學都參與其中,學習的主動性較強。在課程結束后,仍然會主動談論自己的體會及反思,使課堂上所學知識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做了學以致用。
情境教學法在醫學倫理教學中的應用還很少見,存在著相當大的研究探索空間,積極開展此方面的應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及應用價值。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應用醫學倫理學,還可以應用于其他醫學專業課程的教學,開發學生學習能量,提高教學效果。
同時,培養醫學生良好的醫德品質不是僅僅依靠醫學倫理學課程就能實現的。它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有關方面、有關部門和單位以及有關學科齊抓共管,共同配合,實現現代化教育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戴晨麗, 顏巖.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醫學倫理學教學探索與實踐[J].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11, 24(2).
[2]程樂森, 徐玉梅, 王建立, 等. 醫學倫理學案例主導式教學的意義與模式[J].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07, 20(4).
[3]黃萼華. 醫學倫理學教學中影視作品的應用及體會[J]. 中國醫學倫理學, 2008, 21(5).
篇4
1.武漢大學醫學倫理學教學傳統及改革簡述
武漢大學醫學部的前身是湖北醫科大學,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即按照國家《醫學倫理學教學大綱》組織和實施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2000年開始進行教學改革,全面推廣多媒體教學,大量使用案例討論、研究式教學等方法。2003年曾經嘗試過雙語教學。2005年開始將醫學倫理學刪減為27學時,并對授課方式和內容進行了調整,在確保講透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運用學生熟悉的名醫事跡、講授當年標志性的熱點醫療事件和典型性的臨床案例,引導學生體會醫學的特殊性、醫學職業精神的實質和醫學道德的重要性。總體而言,武漢大學前期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具有統一性(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規范性(全國相同或相近的教材和教學內容)、學術性(重視基本原理的教學和考評)的特點。其不足之處在于缺乏長效機制,重知識而輕創新,重理論而輕實踐,重基礎而遠臨床。這也是中國大陸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共同特點。
2009年夏天,武漢大學與芝加哥大學展開全方位的教學交流,并以此為契機掀起了新一輪以“貼近臨床”為重點的教學改革。
首先,自2010年春季開始,針對四年級醫學生開設《臨床倫理學與職業態度》課程,這是在二年級必修課《醫學倫理學》的基礎上增設的更有臨床針對性的小范圍試行的選修課程,是對醫學倫理知識的補充、強化和驗證。采用聘請臨床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的形式展開,分六個專題講授,具體內容為:臨床倫理總論、知情同意及醫患關系、兒科倫理、器官移植倫理、輔助生殖倫理、倫理與科研,共18學時。筆者發現,這樣的講課,醫生愿講,學生愿聽,教學效果良好。此外,武漢大學對課程的考核和評估機制也進行了改革:在考核上,重點檢驗學生臨床案例分析能力,以參與討論及撰寫報告的成績作為主要的評分標準,卷面成績為輔;在教學效果的評估上,武漢大學聯合芝加哥大學制定了評估問卷,在課程結業后和畢業前各進行一次評估,通過前后兩次評估結果的對比來掌握學生真實的職業態度和道德水平。
其次,對于必修課《醫學倫理學》從內容和方法兩方面進行改革。在教學內容上,所有基本原理都以典型案例呈現,避免枯燥的理論講授。在教學方法上,與“早期接觸計劃”相結合,展開“病床邊醫學倫理教學”。“早期接觸計劃”是武漢大學2010年暑期起動的一項改革舉措。具體做法是,在暑期針對低年級醫學生征集自愿者,參與大約1個月的臨床見習活動。學生“在病床邊事事都論道德,回到宿舍反思件件都涉倫理”。比如,部分學生在婦產科見習人工流產手術時,看到“碎胎”和“吸刮”的過程感到非常震驚,對于課堂所講的“不傷害原則”和“行善原則”之間的矛盾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神圣性、醫療的特殊性和醫學的人文本性,于不知不覺中提高了醫學人文素養。此外,還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專題討論、案例研究、模擬法庭、課堂辯論等方法,并積極嘗試以問題為導向的(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習自主性和創造熱情。在課程的考核方式上,取消背誦默寫式的閉卷考試,采用開卷方式進行考評,使考試變成一次知識的運用、思維的鍛煉和綜合能力的實質性提升。
最后,自2013年秋季開始,對研究生首次開設《醫學倫理學》課程,教學的重點在于增強醫學研究生的人際溝通尤其是醫患溝通能力。課程以邀請臨床醫生和人文社會科學專家開設專題講座的形式進行,頗受歡迎。
教學改革實施兩個學年之后,筆者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的方式請醫學本科生對改革后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結果顯示,90%以上的學生認為醫學倫理學課程教學目的清楚,所選用的案例能幫助他們實現學習目標,引起他們對倫理學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對醫患溝通技巧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總體來說,學生對改革后的教學方式持積極的認同態度,這與教學改革前的調查結果形成鮮明的對照,此前的調查顯示有52%的學生不認同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方式?。改革前后的對比證明,武漢大學的教學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2 芝加哥大學醫學倫理學教學模式及特色
與武漢大學相比,芝加哥大學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具有如下幾方面的特點。
第一,在每一個教學階段都進行醫學倫理教育,通過持續的道德教育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芝加哥大學醫學院招收的都是文科和理科學士,他們必須在本科階段修滿一定比例的人文核心基礎課程(commoncore),才能獲得學士學位,取得報考醫學院的資格。考入醫學院之后,一二年級的學生都要學習《醫學倫理學》課程,每學年15周,每周3學時,共計90學時。在2013?2014學年度,芝加哥大學實行新的課程計劃“醫生一患者一社會一制度”(Physician-Patient-Societ廣Systems,P2S2),這是一條貫穿四學年的課程路線(curricularthread),其核心內容包括公平與辯護、臨床技能、醫患關系、醫學的社會背景與美國醫療保健制度[4]。這項新的教學改革措施使醫學倫理學與其他醫學人文課程渾然一體,不僅強化了醫德教育的內容,提高了教學效果,也從體制上保證了醫學倫理教育的持續性。獲得博士學位的住院醫師必須修滿規定的醫學倫理學課程才能取得醫師資格。在職醫生每年也要參加院方規定的醫學倫理培訓。這樣,學校與醫院接力就形成了—個不間斷的長效教育機制,醫生接受的是終身醫學倫理學教育。
第二,臨床醫生進入課堂,從師源上把控醫學倫理學的交叉學科性質,彰顯其臨床決策指導功能,提高學習興趣和教學實效。芝加哥大學講授醫學倫理學的教師主體是具備哲學思維的臨床醫生和倫理學專家,部分教師同時擁有醫學和哲學博士學位。此外,主講教師還會經常邀請臨床醫生、人文學者、執業律師及公務員參與到課堂中。如在講到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時,就會請器官移植專家進行講座;在討論整形美容的倫理問題時,整形外科的專家也被請到課堂現身說法;在講授艾滋病防治倫理時,請社會學家和公共衛生專家參與。課堂因此變得豐富多彩、興趣盎然。同時,參與教學的醫生也會不知不覺地將倫理思維溶入其臨床實踐及醫學課程的教學之中,實現醫學倫理學對專業課程的滲透。
第三,教學方式靈活多變,重視學生參與,教學內容豐富多彩,關注現實熱點。芝加哥大學常用的教學方式有課堂講授和討論、專題研討會、課堂小組講座、課外閱讀、床邊教學、學生講課等。其中課堂小組講座最有特色,是典型的PBL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就是教師針對臨床實踐中的倫理困境或者醫生有過失的案例設置討論議題,各小組的學生圍繞議題收集資料,撰寫講義,展開演講和討論,教師主要充當評論員的角色,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理論水平、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得到提升。此外,在授課場地的選擇上也考慮到方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到芝加哥大學交流的老師發現,在講述倫理學發展史時,課堂就設在圖書館的相應展室,學生可以在授課結束后直接閱讀圖書館的相關資料。芝加哥大學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并且關注全球熱點問題。比如,以色列新器官移植法頒布導致同意捐贈者明顯增多,器官移植就成為該校當年重點討論的內容。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立法允許醫生協助患者自殺之后,安樂死和協助自殺就成為該年度的教學熱點。
第四,美國沒有全國統一的《醫學倫理學》教學大綱和教材,芝加哥大學按照教學和臨床需求組織授課內容,編寫教材或者講義,內容貼近臨床。以2009年冬學季為例,其教學的內容包括:臨床實踐中的醫患關系,患者自主、知情選擇與代孕,臨終關懷,兒科倫理,器官移植與醫學倫理,外科倫理,全球衛生與國際倫理,涉及人類受試者的醫學研究倫理,醫學生面臨的倫理難題。芝加哥大學實行的是季制學期,每學年都有四個學季,每學季的教學計劃都提前公布,內容包括授課目錄、課程總監、課程組教師信息、學生分組信息和課程閱讀資料。學生課前獲取這些信息,以便做好預習,從而保證授課的質量和學習效率。
總體而言,芝加哥大學比武漢大學更重視《醫學倫理學》的教學,即使單純從教學時間上進行比較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該校特別強調教學的臨床參與性,課堂討論的重點往往是新近臨床中出現的熱點問題,同時,大量臨床醫生出現在倫理課堂也彰顯了課程服從和服務于臨床的教學宗旨。再次,其教學方式靈活有效,教學內容豐富且更具針對性。學校與醫院接力構造了連續教育機制,促進醫者養成終生學習醫學倫理的習慣。其不足之處在于教學缺乏國家教育管理層面的統—規范,如果學校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而有所偏頗,再加上每個教師的個人偏好,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育重點的把握就有可能陷入盲目并走向失衡。
3 關于提高我國醫學倫理學教學實效的建議
在近五年的對外交流和《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實踐中,武漢大學有過失敗的教訓也總結出一些成功的經驗。對如何提高我國醫學倫理學教學實效,武漢大學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團隊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通過培養醫者群體的人文素養,拒斥“醫學技術主義”和“醫療重商主義”,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在現實國情和醫療體制下緩解“看病難、看病貴”惡疾的對癥良藥。正是基于這樣的共同體認,著名神經外科專家凌鋒教授與另外11位著名臨床專家聯名發起了“促進醫學人性化的十點倡議”。這項倡議被當下醫學倫理學界評價為:我國醫學界的一件重要事件,是針對現時臨床醫學對癥下藥的處方書和宣言書,是一項深得人心的倡議。”[5]“醫學人性化”的訴求為醫學倫理教育提出了難題,也指明了方向。這要求醫藥院校要切實重視醫學人文教育,適當增加《醫學倫理學》等課程在教學中的比重,并保持教育的持續性。具體來說,必須保證所有醫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都擁有至少兩次接受醫學倫理學教育的機會,使他們經歷一個“倫理認82知—臨床印證—困惑苦悶—彷徨斗爭—審慎認同—倫理內化—再次或多次強化”的完整過程。目前,中國大陸高校醫學倫理學教學課時數最多的是北京大學,為54學時,其實也是不夠的,何況還是“一過性”的教學。針對目前中國醫藥院校的特點,五年制是主流,建議將第一次醫學倫理學教學安排在大二的第一學期,第二次則安排在經歷了臨床見習和實習之后的五年級。研究生階段也應當在碩士和博士階段各有一次。畢業之后配合醫師資格制度的強化和醫院醫師崗位職業道德的培訓就可以形成一個教化、提醒和不斷強化的長效教育機制。
第二,提升醫者的人文素質,進行“人性化的醫療”,實現“醫療的人性化”,其實踐的戰場和立論的基礎都在臨床[6]。這就要求我們的醫學倫理教育必須貼近臨床,服從并且服務于臨床,將臨床醫生引入醫學倫理學課堂就成為切實可行的上佳策略。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衡量,這個策略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因為,對于醫德教育來說,“坐而論道”的說教遠不如身體力行的表率,臨床醫生進入課堂會大幅提高教學實效。但是,臨床醫師加盟醫學倫理學教學的作用遠不止于此,因為醫生在教學的同時,也在進行著自我教育和鍛煉,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并且以多種方式產生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一方面,其醫德境界的提升會提高自身臨床醫療服務的品質,并對實習醫學生發揮正向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其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心得也會在無意識中滲透到他的臨床專業課教學之中,發揮醫學課程的道德教化功能。
第三,在教學方法上,PBL、案例研討、病床教學、課堂辯論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是,不管使用哪種方法,都不適于太大的課堂。要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課堂不能多于50人,90人以上的課堂基本上是沒有什么教學效果的,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給學生掙學分。這是因為像醫學倫理學這樣的課程是以學生的思想轉化為目的的,它不同于專業課是以知識和信息的傳遞為目的。筆者的經驗是,不管多精彩的討論或者演講,哪怕是30人的小課堂,也總有個別學生的思想會游離于課堂之外。50人左右的課堂,會有1/3以上的人是三心二意的。至于90人以上的課堂,會有超過半數以上的人一心二用。規模越大的課堂,討論或者講授的效果就越差。即使進行熱烈的課堂討論,那些因為沒有發言而又離發言者較遠的同學很快就會感到自己被冷落而變得興味索然,接著就心安理得地做一個旁觀者,然后,他們就會玩手機、寫作業或者看小說。
篇5
關鍵詞:檢驗;醫學倫理;患者隱私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醫務人員既要重視患者生理方面的因素,又要重視其社會文化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時,隨著患者醫療參與度的提高,其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從單一的醫療質量上升到整體醫療服務品質的提高[1]。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我們檢驗工作者在工作中由以標本為中心,以檢驗結果為目的,只看標本不管患者的工作模式,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以檢測結果更好的服務臨床為目的的工作理念,強調患者是醫療服務的主體。針對目前檢驗工作中醫學倫理學知識缺乏,暴露患者隱私,部分醫務人員未履行告知義務,與患者溝通時缺乏溝通技巧等倫理問題,提出檢驗工作中加強醫學倫理學的學習,加強職業道德建設,轉變觀念,學習醫患溝通技巧,加強檢驗前的質量控制,不斷提高檢驗服務質量。
1 醫學檢驗中存在的倫理問題
1.1醫學倫理知識缺乏 醫學倫理學是研究醫學實踐中的道德問題的科學,是關于醫學道德的學說和理論體系[2]。是醫學與倫理學相交叉的學科,是認識、解決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科學發展中人們之間、醫學與社會之間倫理道德關系的科學。隨著該學科的迅速發展,其逐漸成為現代醫學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3]。醫學倫理學具有顯著的實踐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繼承性;醫學倫理學是醫學實踐的產物,是適應醫學實踐的需要產生的,而且伴隨醫學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所以,作為檢驗工作者要認真學習醫學倫理學知識。檢驗醫學的迅猛發展,醫學檢驗的新技術、新項目在臨床快速得到應用,新技術應用前首先申報院學術委員會、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暴露患者隱私 患者享有隱私權及保密權,這是醫務人員保守醫密準則的人本主義根據,隨著醫學模式影響的日益加大,患者機器家屬的隱私權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重視。在檢驗工作中,檢驗標本是患者個人的私有物品,檢驗人員在采集標本前需收集足夠的標本信息從而區分不同患者的標本,并保證能夠準確執行醫囑相應的檢驗項目,但需避免收集不必要的患者個人信息,更需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4]。在采集標本前,收集患者信息時應考慮到保護患者隱私。現在,有些醫院檢驗報告盡管由工作人員發放,但如遇到重名患者,就很容易出現發放錯誤。這種沒有有效識別患者身份而發錯報告單的現象時有報道[5]。
1.3未充分履行告知義務 標本的正確采集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的重要環節,患者狀態是影響檢驗結果的內在生物因素。臨床檢驗項目在檢驗前需要患者準備,如情緒、運動,服用某些藥物,采樣前飲食要求,一些患者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過度緊張等等。臨床檢驗由于檢驗項目及樣本類型的不同,采樣前患者的準備也不同。有些患者對標本采集要求不理解,沒有正確留取標本。有些患者在靜脈采血,骨髓穿刺前過分緊張,存有顧慮,所以,我們檢驗工作者應盡職盡責地向患者做好解釋,講清楚檢驗項目對盡早確定診斷和進行治療的臨床意義,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和同意。
1.4學習溝通技巧 檢驗人員為患者采樣前,在尊重和理解患者基礎上,與患者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認真聽取患者及家屬的顧慮、意見,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標本采集的注意事項,相關知識,例如血脂檢測需靜脈采血,采血前需空腹,飲食及藥物會影響檢驗結果;運動會導致肌酸激酶升高等。幫助患者調整心理狀態,減輕心理壓力,充分了解患者的想法,用最通俗的語言向患者把醫學道理講清楚,用熱忱、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患者溝通,讓患者及家屬理解醫生、最終信任醫生。
2 持續改進措施
2.1學習醫學倫理學知識 醫學倫理學是關于以醫療衛生事業為職業的人的倫理學,注重道德修養是醫務工作者的優良傳統。學習醫學倫理學有益于弘揚醫學事業的優良道德傳統,有益于提高醫務工作者的道德素質。就醫務人員的素質而言,道德素質是醫務人員整體素質中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它從根本上決定著醫務工作者的人生追求,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是一位品德高尚的醫學家,他以尊重人、愛護人的生命、為患者解除痛苦為己任,視患者為親人,積極救助。"論大醫習業"、"論大醫精誠"提出的醫德原則和醫德規范成為中國傳統醫德的重要內容,成為規范醫務工作者行為,激勵后人高尚醫德的精神力量。做為檢驗工作者,要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轉變工作作風,提高道德修養,做一名合格的檢驗工作者。
2.2保護患者隱私 患者享有隱私權,這是醫務人員保守醫密準則的人本主義根據。臨床上患者隱私主要有一些特殊病的診斷,如性病、婦科病、精神病等,患者不愿意別人知道的,如人工流產等。日常工作中,收集登記的患者信息中患者疾病的診斷涉及的患者隱私,注意保護。為保護患者隱私,方便患者,醫院安裝檢驗報告自助打印系統,患者使用取報告憑證條形碼識別自助打印報告。對急診檢驗報告,凡涉及患者隱私的檢驗結果專門提供負責主管醫生或患者本人。對危重臨終患者采取保護性醫療,對某些病情預后不良的患者采取隱瞞甚至說善良的假話的做法,因為臨終患者在生命垂危的情況下仍有活下去的期望,總是拒絕壞消息,預后不良的患者或臨終患者,如果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很可能影響治療或加重病情甚至加速死亡。
2.3不斷提高專業技術素質 鉆研醫術、精益求精,是醫務人員在學風方面必須遵循的倫理準則。臨床檢驗工作者需要具備嫻熟的技能,才能有力輔助臨床,更好的造福患者[6]。隨著祖國醫學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空前提高,要求檢驗工作者不斷學習國內外檢驗醫學新理論、新技術,加強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和考核,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功底,掌握最基本的技能,虛心向老師學、向同行學,做一名合格的檢驗工作者,不斷提高專業技術素質。
2.4建立溫馨候診環境 標本室是重要的服務窗口,候診和侯檢患者比較集中,為方便患者,在大廳準備足量的座椅,方便患者休息,同時安裝了電視,設置了電子叫號系統和報告單提醒LED顯示屏,設置了檢驗報告自助打印系統,方便患者就近取到檢驗結果。提供飲水設施,設置急診檢驗通道等。工作人員舉止端莊,語言文明,對不同患者,不同情況,工作人員使用靈活適度的語言,穩定患者情緒,改善患者的心態使患者主動配合治療。
2.5加強分析前質量控制 分析前質量控制是保證檢驗質量的重要環節之一。是由醫生、護士、患者及檢驗人員共同來完成,包括臨床醫師的申請、檢驗要求、患者的準備、標本的采集至運送傳遞到檢驗科等過程。為保證檢驗質量,定期與臨床醫生及護士進行溝通,利用早教班時間,向臨床介紹檢驗項目的臨床意義、標本采集、運送等環節注意事項,定期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講解檢驗標本的正確采集與保存,與臨床溝通,及時了解臨床意見和建議,定期檢查回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經驗,進一步加強分析前質量控制。
2.6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醫務工作者在社會生活中擔負著維護人們健康,預防、診治疾病的任務。醫學工作的特殊性質要求醫師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要求我們檢驗工作者,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對工作人員進行法制教育,工作中嚴格執行醫療核心制度,保護患者隱私,尊重患者的知情權,做到遵法、懂法、守法。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檢驗工作人員的道德修養,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參考文獻:
[1]吉愛軍.探討良好醫患溝通的倫理基礎[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3,26(1):67-68.
[2]張金鐘,王曉燕.醫學倫理學[M].第2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
[3]賈祥.淺談醫學倫理學[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2,12(10):234-235.
[4]Wijeratne N,Benatar SR.Ethical issues in laboratory medicine[J].Clin Pathol,2010,63(2):97-98.
篇6
教學觀念護理倫理學是研究護理道德的學科,它用倫理學的原則、理論和規范等來指導護理實踐,協調護理領域中的人際關系,對護理實踐中的倫理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并提出解決方案。如何能使學生將所學到的倫理知識真正運用于臨床實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是我們作為教育者應關注的問題。為此,筆者在護理倫理學教學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討,以為達到該學科教學目的有所裨益。
1護理倫理學概述
護理倫理學是目前各醫學院校的必須開設的一門課程,是對護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醫德素質教育的課程。
1.1護理倫理學的教學目的
通過介紹護理人員應遵守的行為原則和行為規范,以及在護理服務過程中面臨的護理難題,使護生意識到她們對人類健康、家庭幸福、社會所擔負的責任,培養護生關心病人、愛護病人、幫助病人的美德,使她們懂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醫務人員的天職,保障醫療行為不偏離醫學目的,更好地完成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醫學使命,把護生培養成為未來合格的護理工作者。
1.2護理倫理學的基本任務
培養品德高尚、德才兼備的護理人才,品德素質和人文關懷精神是護生成才的重要途徑,是護理人員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醫療護理質量的重要保證;使護生樹立新的醫德觀、價值觀,具有識別、解決護理倫理難題的知識和能力,具備基本的護理科研倫理意識。
1.3目前本課程設置的特點
絕大部分院校為選修課,課時少、內容多,它既包括護理道德一般理論,又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醫學各個方面的倫理內容,以及現代醫學發展帶來的倫理新問題,如生育控制問題、死亡控制問題、器官移植問題、克隆技術等;護理倫理學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該課程涉及大量的醫學專業知識,如何在有限的課時數內,使學生真正掌握教學目標所要求的內容,實現護理倫理學的實踐要求,是護理倫理學教學改革中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必須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方面進行積極的研討,探索出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目的明確、教學效果比較良好的教學方法。
2護理倫理學教學方法改革建議
按照教學改革的目標、途徑,通過采取一系列改革舉措,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2.1更新教學觀念
沒有科學的教學理念,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教學成果,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扭轉教學只重視課堂教學效果的局面,努力實現既教書又育人,使學生在教學改革和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開發潛能、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發揮,并強調把理論與實踐、學習與應用、知與行有機結合起來。首先,必須確立以學生為本的人才觀,傳統教育主要注重向學生傳授多少知識,而現代教育更關注于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積極開發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他們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實踐、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其次,樹立德育為先的教學觀,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發揮學生在成才過程中的內因作用,通過加強護理道德教育,增強護生的內在素質,提高護生的思想境界、認知能力、道德情操,從而激發出巨大的潛能,促進護生充分利用學校的外部條件,自覺求知,努力成才。然后,以培養職業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學觀,目前的大學教育,以升學為導向,以學科為本位,為從事專業工作和研究提供廣泛的知識和技能,而忽略了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決策能力、研究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最后,應確立終身教育的教學觀。在當今知識信息時代,一個人在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很難滿足其一生的需要,這就需要不斷地攝取新知識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和變化。護理倫理教育要確立終身教育目標,全面挖掘護生的潛能,包括正確價值觀念的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以“慎獨”境界為目標。
2.2豐富教學內容
在保持課程基本內容相對穩定、突出核心內容的情況下,不斷豐富、創新、完善教學內容。首先,應加強護理倫理學課程建設,注意教材及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力求實現教學內容的先進性、現實性,努力實現符合地方院校護生護理道德品質培養的實際;教學中及時補充臨床真實案例所反映出的倫理問題,加大對安樂死、腦死亡、器官移植、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問題、臨終關懷等醫學發展所帶來的倫理問題的講解。
其次,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應注重護生素質能力的培養,由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素質和能力提高轉變,立足于學生身心發展轉變。傳統護理倫理的教育內容,以較高的標準統一要求護生,使護生感到“教學內容陳舊枯燥,遠離自己思想實際和社會實際”。針對這一情況,應做到對教學內容和素材取舍的再創造,強調要針對護生思想現狀和立足護生終身發展,強調對醫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及時予以關注和探討,增強護生對多種意識形態、多種價值取向的辨別、批判能力,使她們在多元價值觀念中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
2.3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明確了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原則,有利于最大限度發揮教學資源的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教學模式由“填鴨式”的被動式教學轉變為“雙向型”的主動參與式教學。傳統的護理倫理學教學模式強調教師對學生的知識灌輸,扼殺了護生學習的積極性、個性和創新潛能,現代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教師通過營造民主和諧、平等討論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氛圍,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培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需要他人告訴其應該想什么、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能動地運用自己的知識、才智來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變“讓我學”為“我要學”。真正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現代教學模式
其次,教學方法由“單一化教學”轉變為“多樣化教學”。針對學生普遍反映的“教學方法單一”的弊端,以及“四重四輕”(即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知識灌輸輕學習方法指導,重教師中心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教師資源輕學生資源)、“四多四少”(即教師講得多學生討論少、課堂講得多課外補充少、結論下得多學生思考少、理論講得多學生實踐少)的不良現象,最大限度調動學生主體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最大限度提高護理倫理學的教學質量,以舉辦護理倫理學專題講座為主,有針對性地采取了理論講授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討論分析式教學、角色扮演式教學等教學方法。積極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問卷調查以反饋教學情況,以便及時改進、豐富教學方法。
篇7
【關鍵詞】生命倫理;教育
一、生命倫理概述
生命倫理學自上世紀60年源美國以來,半個世紀以來,經歷了由具體到抽象、從倫理觀念到實踐操作的演進。該理論最早起源于對人體試驗、安樂死、器官移植、輔助生殖、生育控制、遺傳優生等道德難題的求解,即它是從問題出發的。20世紀70年代末,生命倫理學步入理論構建階段。一方面它把基因工程、公共衛生倫理、基因治療、對精神病人的行為控制、遺傳咨詢等新問題納入視野;另一方面,它嘗試著從具體規范中總結、提煉出生命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1979年,貝奧切普和查德里斯出版的《生命倫理學的基礎》,提出了著名的“四項基本原則”,即自主、有利、不傷害、公正四原則,為生命倫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綜上所述,生命倫理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旨在論證、倡導、貫徹、推行尊重生命的道德觀念。尊重生命是生命倫理學的根本宗旨或主旨。
二、高校倫理教育現狀及原因分析
1、從學科建設角度看,一般的示范大學和綜合類大學都開設倫理學專業及相關課程,并招收研究生,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等。
2、從普及倫理學教育課程開設情況來看,目前國外本專科高等教育課程中開設倫理教育課程較為普及,如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康奈爾大學等都設立了相關的專業倫理課程。但在我國,生命倫理還未進入大多數高校的課程。在公眾中的傳播和普及也較為滯后。具體表現為:
3、對生命倫理教育基本上停留在行為教育和情感體驗上,沒有從倫理規范的根本性視角來審視生命倫理教育,更沒有深入涉及大學生生命倫理缺失和生命倫理教育的價值目標。
4、過度強調外在規范,忽視生命發展的內在訴求。
在生命倫理教育的目標上不重視人的道德訴求,剝離了人本身的訴求和愿景,成為一種空洞的、抽象的口號,最后喪失了它應有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5、原因分析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就思想觀念方面的原因作如下歸納:
①西方文化中的消極成分對民族傳統文化沖擊巨大,市場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人們對金錢和財富的崇拜,新自由主義思想泛濫,享樂主義、消費主義成為當下時尚追求,只顧當下、不講未來,只求實用、不求深刻,缺乏責任意識和崇高的生活目標。
②轉型中的中國,使一些人誤認為市場經濟就是市場社會,即一切按市場原則運行,經濟利益高于以人為本,導致社會誠信缺失,不公正現象盛行,這種社會風氣對學生的倫理價值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③在教育培養模式方面,以考試分數為主的評價體系使學生更加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輕視人文精神的學習;學校更側重政治思想教育,輕視倫理道德教育,多以圣人之道代替公民道德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④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多以說教和灌輸為主,致使學生說得多、做得少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倫理關懷。
三、高校開展生命倫理教育的建議
(一)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建立健全生命價值觀和生命倫理觀。
生命倫理學的直接任務是解決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和行為規范問題,但它的終極價值和使命是弘揚尊重生命的倫理精神。生命倫理學的研究和教育,是從一個特殊的視角―――解決科技發展與生命尊嚴之間的沖突關系,來向人們、向社會一再強調和反復昭示:人之生命具有崇高價值,這種價值使得每一個人都享有一份作為人的特殊的尊貴和威嚴,這就是人的尊嚴。
(二)呼吁教育主管部門出臺和完善倫理教育規范和政策
我國政府部門,如衛生部、科技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機構,都已制定了有關管理規范和倫理審查條例,許多單位在開展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時也都建立了倫理審查委員會并努力貫徹生命倫理基本原則,教育相關部門也應適時制定可行的計劃,在各高校適時開展多種形式的生命倫理教育。
(三)高校教學主管部門應高度重視生命倫理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教學主管部門應與時俱進,通過深入調研在校生倫理道德現狀,歸納成因,因地制宜地開展生命倫理的實踐教學和教育,特別是在新生入校的學前教育,在校學習的過程監控以及高年級學生在面臨就業壓力時的倫理層面的文化普及,有助于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認同、道德規范和減輕工學壓力。
(四)教學一線的生命倫理教育的開展
1、重視正規課程教育:首先增強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將生命倫理教育與“兩課”分離,更多采取案例分析、辯論、討論和課堂報告等形式,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教育等手段豐富倫理教育課堂。
2、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情景模擬、情景再現、現場演示等方式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處理實際問題,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3、加強產學研的結合,創造條件讓學生依托專業學習走出去,到企業和社會中去,到行業中去體驗和處理專業與倫理關系,體會和學習職業道德和規范。
4、高校應合理吸收社會力量形成合力共同關注生命倫理教育組建高校生命倫理研究學會組織,積極響應和組織發起生命倫理研討會,為類似組織提供必要的資助,設立獎學金并提供參觀、見習和實習的場地和機會等同時加強該領域的師資建設。
綜上所述:在實施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高校生命倫理學教育任重而道遠。生命倫理教育在我國當前發展水平還較低,只有在意識形態上使公眾對生命倫理問題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和正確的態度之后,才能形成正確的社會輿論,促進社會和諧。\
篇8
[關鍵詞]善待實驗動物 倫理原則
[中圖分類號]B8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4-0020-02
引言
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在生物醫學和預防醫學發展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沒有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就沒有今天的實驗醫學和預防醫學。人們在利用實驗動物進行科學實驗,避免人類自身受到痛苦或傷害,獲得了科學研究或測試數據的同時,實驗動物卻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生理或心理的傷害,甚至死亡。據統計,全球現在每年大約有兩千萬只動物被當作實驗對象,其中四分之三被用作醫學目的,其中大約有八百萬只動物被用在了那些使其遭受痛苦的實驗當中。那么,這樣的動物實驗是否具有倫理學上的合理性?實驗動物是否應該得到倫理學的關懷或善待?這些問題,一直是哲學家們和生物醫學工作者思考和爭論的焦點。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認為人區別于動物在于人有理性。“理性能力差者”為“理性能力強者”服務。動物的存在就是為人類服務的。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也認為,非人類動物沒有思維,只具有物質的屬性,是一種“自然的機器”。由此說來,動物是沒有權利的。理由很簡單,“天地之性,人為貴”。德國哲學家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人本身就是目的,動物就是間接達到人的目的的手段。他的仁慈論又認為,人們之所以倡導對動物的仁慈情感,是因為這有助于培養人與人的仁慈情感。
英國的功利主義創始人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認為,感受痛苦和快樂的能力是動物享有權利的充分條件。動物實驗為人類謀得的利益超過了它們對動物造成的傷害(Paton,William.(1984).Man and Mouse: Animals in Medical Researc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人道主義者沙特(Henry S.Salt)于1891年出版其著名的《動物權利與社會進步的關系》一書,認為人類有自由與生存的權利,動物也應該有。英國倫理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從邊沁的理論出發,提出了動物解放論。他于1973年發表的《動物的解放》(Animal Liberation)一書,已被奉為動物權利運動者發對動物實驗的“圣經”。美國生命中心主義論者泰勒(Paul W.Taylor)反對將所有生物分為有價值的與沒有價值的、高等的與低等的。泰勒認為,所有生物都是道德的主體,無論哪一物種都應獲得平等的道德關懷。
支持哲學家提出動物擁有權利的觀點,有這樣幾種理由:一是神學認為,人和動物都是上帝創造的。既然是被上帝一起創造的,那么人和動物本身就都有存在的價值。在伊甸園的時候,人是不吃動物的,人和動物是平等的。二是進化論認為,人是由動物進化來的,人和動物是近親,人應該平等地對待動物。三是認為動物也有感覺,能感受疼痛。動物是否具有權利不在于它們能否推理,也不是它們能否說話,而在于它們能夠感受痛苦。
縱觀哲學史上關于動物道德地位的討論過程,從動物權利之爭到動物福利的提出與維護,最終都統一到了應該善待動物的思想,只不過是善待的目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罷了。今天對于實驗動物而言,我們又如何善待呢?善待實驗動物應該遵循怎樣的倫理學原則呢?下面是筆者分析有關資料,總結歸納出的幾個方面的倫理學原則。
一、動物基本福利原則――“五種自由”原則
動物福利通常被定義為一種康樂狀態,在此狀態下,動物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而痛苦被減至最小。從動物飼養基本規律出發,根據動物的基本需要,上世紀70年代,英國布蘭貝爾委員會提出了農場動物基本享有“五種自由”的權利,即:①享有不受饑渴的自由。②享有生活舒適的自由。③享有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折磨的自由。④享有表達行為天性的自由。⑤享有無恐懼和悲傷的自由。這五種自由,后來被廣泛稱為動物五項基本福利原則,理所當然也應該成為善待實驗動物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二、動物實驗的“3R”原則
既然認為動物是有權利和道德地位的,那么,作為權利的主體,動物就應該擁有它們所應該擁有的權利。基于這樣的倫理學理念,1959年,W.M.S.Russell和R.L.Burch在研究有關動物實驗人道主義技術的基礎上出版了《人道主義試驗技術原理》(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一書,第一次全面系統地提出了“3R”原則,即Reduction(減少)、Replacement(替代)和Refinement(優化)。Reduction(減少)指減少使用實驗動物的數量。可以采取合用動物、改進統計學設計方法、用低等動物代替高等動物、以使用高質量動物代替數量等方法來減少使用實驗動物的數量。例如在處死或已死亡的動物身上進行外科手術實習,或在病理解剖時提供器官或組織,用大量無脊椎動物來代替一只非人靈長類。替代(Replacement)是指采用其他手段代替實驗動物。如用離體培養器官、組織、細胞等代替實驗動物,用低等動物代替高等動物,使用物理學或機械學系統代替實驗動物等。Refinement(優化)主要是指動物實驗技術路線和手段的精細設計與選擇,使動物實驗得到良好的結果并減少實驗動物痛苦。如合理地及時地使用麻醉劑、鎮痛劑或鎮靜劑,以減少動物在實驗過程中遭受的不安、不適和疼痛,采用人類先進的臨床診療無痛技術和遙控技術對動物施行手術和臨床觀察。
三、實驗動物飼養管理的倫理學善待原則
為了加強實驗動物福利,國家科技部于2006年了《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成為我國善待實驗動物具有行政指令性的文件。文件對在實驗動物飼養管理過程中,如何規范實驗動物飼養與應用條件、飼養人員對實驗動物的日常照料等方面做出了具體規定。
(一)實驗動物飼養與應用條件的倫理學善待原則
1.設施環境應滿足實驗動物享有呼吸新鮮空氣和免受疾病折磨的自由。應按照實驗動物設施環境國家標準,建立和改善實驗動物飼養與應用條件。
2.設施空間應滿足實驗動物享有生活舒適的自由。其中,對于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及犬、豬等實驗動物,應設有專用的運動場地,并定時遛放。
3.設施結構條件應滿足實驗動物享有表達行為天性的自由。如籠具內宜放置供實驗動物活動和嬉戲的物品,運動場地內宜放置適于實驗動物玩耍、消遣的設施或物品。
(二)實驗動物飼養過程的倫理學善待原則
1.飼養員必須愛護實驗動物,不得戲弄或虐待實驗動物。例如在進行抓取動物等操作時,應方法得當,態度溫和;在日常管理中,應注意觀察動物行為或狀態是否異常。
2.應滿足實驗動物對飲食、飲水的要求,使之不受饑渴之苦。給予的飼料和飲用水,既要充足又應符合國家標準的質量要求。在實驗動物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狀態下,應滿足其對營養和飲食的特殊需要。限制實驗動物飲食、飲水必須要有正當的理由。
3.應給予實驗動物細心的照料。如當大型實驗動物(指猴、犬、豬等)分娩時,應有人現場監護,防止意外發生。當實驗動物發生疾病時,應采取必要的適宜的疾病防疫措施。
(三)實驗動物運輸的倫理學善待原則
1.應遵守國家和地方有關法規對實驗動物運輸的規定,同時符合國際運輸相關規定。
2.應遵守安全、舒適、衛生的原則,通過最直接的途徑盡快完成。
3.應把動物放在合適的籠具里,籠具應能防止動物逃逸或其他動物進入,并能有效防止外部微生物侵襲和污染。
4.運輸過程中,能保證動物自由呼吸,必要時應提供通風設備。
5.實驗動物不應與感染性微生物、害蟲及可能傷害動物的物品混裝在一起運輸。
6.患有傷病或臨產的懷孕動物,不宜長途運輸,必須運輸的,應有監護和照料。
7.運輸時間較長的,途中應為實驗動物提供必要的飲食和飲用水,避免實驗動物過度饑渴。
四、實驗動物使用的倫理學善待原則
在使用實驗動物過程中,善待實驗動物的核心內容,就是采取各種人道主義的措施避免、減少或減輕對實驗動物造成恐懼、疼痛和痛苦。
(一)Marshall Hall原則
早在1831年,英國生理學家Marshall Hall就對如何規范動物實驗提出了著名的5條原則,即:1.如果靠觀察可以獲得所必需的資料,則不需要進行動物實驗。2.如果沒有明確的限定和預期的結果,則也不需要進行動物實驗。3.科學家應對前人和同代人的工作有充分的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實驗。4.良好的實驗應該使動物受到最小的痛苦(可改用較低等的、反應遲鈍的動物)。5.任何實驗動物均需在能提供明確結果的環境下進行,以避免或減少重復實驗。
(二)多數倫理學家認定的原則
對如何規范動物實驗,大多數倫理學家也有一個認定的原則。這就是:
1.實驗不合法認定。任何一種動物實驗都將被認為是不合乎道德,除非實驗者能夠證明該實驗的合理性。
2.除非該實驗的好處非常明顯,否則該實驗即不合理。
3.應盡量提高被用于實驗的動物的福利,減少動物所遭受的不必要的痛苦。
4.活體解剖時必須給動物注射麻藥。
5.應盡量減少用于實驗的動物數量。
6.應盡量尋求動物實驗的替代品。
(三)動物實驗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科學家普遍認為,以科學研究為目的使用實驗動物時,實驗操作者應當負責任地和合乎道德地管理和使用實驗動物。
1.保證不進行沒必要的動物實驗,只有在用其他替代技術嘗試失敗后才可使用動物進行實驗。
2.不給動物造成沒必要的疼痛和死亡或不安。
3.使用實驗動物進行的任何科學研究都必須符合“3R”原則。
4.動物實驗應符合本國的法律和指導方針。
5.實驗用動物必須采用統一許可的標準進行飼養管理,建筑設施、籠器具應舒適、安全,同時,要重視動物的社會性及行為需求。
此外,對實驗動物必須愛護,不得戲弄或虐待。保定實驗動物時,應遵循“溫和保定,善良撫慰,減少痛苦和應激反應”的原則。在對實驗動物進行手術、解剖或器官移植時,必須進行有效麻醉。術后恢復期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鎮痛和有針對性的護理及飲食調理。處死實驗動物時,須按照人道主義原則實施安死術。處死現場,不宜有其他動物在場。確認動物死亡后,方可妥善處置尸體。在不影響實驗結果判定的情況下,應選擇“仁慈終點”,避免延長動物承受痛苦的時間。靈長類實驗動物的使用僅限于非用靈長類動物不可的實驗。除非因傷病不能治愈而備受煎熬者,猿類靈長類動物原則上不予處死,實驗結束后單獨飼養,直至自然死亡。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心理咨詢;治療;倫理學;特征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390-02
對于我國而言,有關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研究起步時間比較晚[1],特別是在其倫理學特征的研究方面,還不夠的成熟。同時,據相關調查研究數據顯示[2]: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的人員個人素質層次不齊,絕大部分研究人員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對心理咨詢理論、治療方法的傳授方面,對倫理教育的關注度不夠。為了進一步研究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倫理學特征研究存在的薄弱之處,并指出相應的改善措施,本文以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間,于我院進行心理咨詢以及心理治療的患者共計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總結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間,于我院進行心理咨詢以及心理治療的患者共計200例作為研究對象。2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共計65例,女性患者共計135例。患者年齡在25-45周歲范圍之內,平均年齡為(35.2±1.9)歲。初中以下學歷患者共計85例,高中學歷患者共計50例,大學及以上學歷患者共計65例。
1.2方法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患者對心理咨詢與治療過程中,在規范作業、保守秘密、知情同意、以及平等作業四個方面的滿意率進行詳細統計與分析,研究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倫理學特征研究存在的薄弱之處,并指出相應的改善措施。本次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3統計學方法本文中的所有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期間比較以X2檢驗,并以P
2結果
200例患者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規范作業的滿意率為62%(124/200),對保守秘密的滿意率為65%(130/200),對知情同意的滿意率為58%(116/200),對平等作業的滿意率為61%(122/200)。各心理咨詢與治療倫理學特征研究滿意率數據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數據如下表所示,見表1。
3討論
本文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以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間,所收治的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所得出的研究結果為:各心理咨詢與治療倫理學特征研究滿意率數據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以上數據提示:現階段有關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倫理學特征研究各方面還比較薄弱,制約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的發展。需要在規范作業、保守秘密。知情同意、以及平等作業各個方面加大研究,提高倫理學研究質量。具體而言,可以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首先需要認識到,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同一班意義上的醫學治療工作并不完全相同,針對當事人所采取的心理咨詢以及治療方案均應當體現其針對性、以及系統性[3],嚴格按照規范程序開展各項工作,加強倫理性的技術規范教育工作,最大限度的避免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出現臨床倫理方面的問題;②保守秘密是心理咨詢與治療活動開展中最核心的問題,但保守秘密需要除開一定的條件與情況,例如當事人被推斷極有可能造成自傷、自殺的問題,或當事人被推斷可能對他人產生攻擊與傷害[4],又或者在法庭需要取證有關當事人資料信息的情況下,可避免對保守秘密原則的遵循;③從知情同意的角度上來說,為最大限度的保障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整體水平,在當人事同意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活動之前,當事人應當被告知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費用開支、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頻次、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出現失約現象的處理方法、心理咨詢與治療中,主體對象的資格與能力;④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平等性的倫理教育內容是針對治療師所提出的倫理標準,要求治療師能夠以公平的態度看待每一個當事人,杜絕其他因素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過程產生干擾。
參考文獻
[1]錢銘怡,陳瑞云,張黎黎,等.我國未來對心理咨詢治療師需求的預測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12).
[2]趙靜波,季建林,程文紅,等.來訪者對心理咨詢或治療師的倫理行為評價[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1).
篇10
【關鍵詞】人;自然;和諧;發展;生態;倫理觀
生態倫理觀是現代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系和諧過程的重要基石。生態倫理學的研究逐漸由理論上升到現實的高度,這在不同程度上催生了人與自然全面和諧發展的觀念。
一、西方生態學主要派別及觀點
西方生態主義哲學是當今世界解決環境問題中頗負盛名的研究學派。包括環境倫理學、大地倫理學、深層生態學等具有代表性的倫理學在內,為世界范圍內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生態倫理學的流派主要有:開明的人類中心主義,動物解放和權利論,生物平等主義,生態整體主義。自然主義生態倫理觀的核心概念是自然界的內在價值,對自然界的內在價值的確認,是自然主義生態倫理觀的價值論基礎,自然界固有自然之價值。后三種派別普遍認同以生態倫理學由人的領域擴大到人與自然領域,最終形成道德的共同體。這派別都是西方生態學后現代主義的具體體現。
以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為代表的環境倫理學派,主要觀點是:依靠人性的自我規范和道德關系的進步,可以成功沖破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誤區。環境倫理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起一種以自然價值為主的生態價值內在價值論。他闡明維護神態系統的完整和穩定是人對環境倫理必須擔負的責任。他認為:“原野是產生生命的根源,也是其本身內在價值的顯現,歷史和生態學方面的價值都是靠其內在價值來實現的”。生態倫理的普遍化就是強調承認物類之間的內在價值,在大自然進化的生態系統之間,人類是期間的一份子,人類在加入之前,其他物種的生態價值就已然各就各位。大自然的客觀存在性,使得人的加入并不能完全改觀其客觀存在的價值性,人類的存在,是要對自然富有義務的存在。
以諾頓為代表的人類中心主義倡導者,主要觀點就是環境倫理學,以謹慎理智的思考,協調人類欲望與世界觀之間的關系。以倫理道德,將任何破壞自然的行為都視為不道德和必須斥責的行為,不必將內在價值賦予非人類的存在物。另一人物墨迪認為:人類不獨有比自然界其他事物更高的價值,肯定了自然界非人類存在物的價值,把更多的價值賦予自然物。
西方后現代生態倫理觀,倡導自然界合適些發展,主要以規整和協調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和人類社會對生態環境的適應和協調關系。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人是大自然和宇宙的一份子,對人而言,生態自然體現著某種生態倫理價值。主要觀點為:人與世界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包含在社會中和自然中。整個生態倫理觀世界,就是“人—社會—自然”之間符合系統觀點的具體體現。在這個特定的系統之中,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在內,都是以生態學的模式以網絡狀向外延伸。在這一系統之中,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多元尊重。生態環境的建設,始終是人類追尋的最終目標。
二、中國生態倫理學
中國生態學有豐富的人文和系統內涵。古代學問以“天道”和“人道”作為社會制度和倫理規范。“天人合一”生態理論體系,就是在中國古代學說體系中尋求最終支柱的概念性內涵。
(一)傳統資源
中國文化的根本的特性就是關注生態。珍惜生命。從東漢時期,許慎以“觀鳥獸之跡”解說倉頡造字漢字體系的來源就是生態倫理學。在長期的生態倫理學觀察中,漢語生態學基本結構從“陰陽”、“道理”、“乾坤”、“天地”、“國家”、“社稷”的等詞匯中,衍生出對生物和環境關系之間的深度內涵。在中國文化的生態藝術之中,甚至還有“師法自然”、“巧奪天工”的等個性藝術,甚至中國傳統化的稱謂中,以“山水畫”的生態景觀,都自成中國資源體系構建中風,富有生態哲學的完整系統。中國傳統生態思想的淵源流長在傳統資源中,有深刻鮮明的體現。
(二)生態倫理觀研究的必要性及其發展趨勢和現狀
必要性:中國生態學體系的創立,是因為中國生態學的思想愛你個內涵中,包含著特殊的概念和理論,無論是思想方法還是觀點,與現代科學之中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現代生態倫理和中國傳統倫理盡管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同時也出現了不兼容情形。現代生態研究學者要想循著中國古代的生態學思想和生態學理論的發展軌跡,及必須系統性的對生態學予以直接的了解。生態倫理系統的創立看,需在有具中國化特殊意蘊的生態學向之中產生,將中華文化的生態學發展到一定階段,還必須對中國古代生態學的思想和理進行批判性繼承。這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倫理觀時,就能更客觀更迎合時展潮流。它是關系到中國生態學發展前途的大事,也是推動現代生態學全面發展的大事。
發展趨勢和現狀:從中國現存古代文獻記載和現代考古成就證實,中國生態倫理學的發展從遠古時代就已開始。從墓葬出土的文化遺跡顯示,傳說中伏羲女媧時代和神農炎帝時代就已經誕生了中國生態學。我國兩大河流(長江黃河)流域文明,也見證了文化藝術自然科學技術知識的積累。而在《周禮》記載的科學文化發展中,就已經形成了系統完備的生態理論體系,此后的兩千年封建文明時期,國家統一和強大刺激中國生態學的迅捷發展。在江河治理、城市建設、園林和園陵建設方面,“風水”的理論體系就已經初步系統化。中國唐宋詩歌的鼎盛時期,“山水田園”詩派和唐宋時期的“山水畫,都使得生態學應用原理與時俱進。清朝的“京劇”舞臺藝術之中,也衍生出了優秀的品種,甚至在中國舉世聞名的中醫療法理論體系中,環境醫學的影響不容小覷。中國提出建立生態學的理論體系研究,已經煥發出時代的魅力。
中國生態學現代系統理論,融合古代的陰陽理論和五行理論,衍生了“氣數理論”和“形勢理論”,全球生態學模型,中國生態學等中國人類生態學。在理論提出上,有“生態因子對”,假說“生態奇點”和“生命理想常數”,積極從理論和實踐上嘗試完善和發展中國生態學的理論中國生態倫理學的發展,正在向世界靠攏,以對人類幸福生活貢獻力量,尤其是在基本的生命特征面前,中國生態學的觀念和內容都在朝著質的方向邁進,以生態倫理為基礎的中國生態學科學價值和倫理意義,正在朝著完好的方向發揮它的作用。
(三)爭論及主要觀點
“敬畏自然之爭”有人強調“災難可能是一種來自上蒼的警示,災難也可能是一種提示人類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預警系統,地震監測網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對大自然心存敬畏。”這在直接程度上,是在爭論的前奏。以自然災害為契機,界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這與負面影響滲透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唯心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之間的關系。這場敬畏自然之爭,是兩種不同的生態倫理之爭,是兩種文明理念之爭。反敬畏派依然延續工業文明的思路,強調發展,對自然的征服;而敬畏派則已經指向了生態文明,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滲透倫理學和生命倫理學是現代科學必須予以重視的議題。“克隆人”,轉基因,使得生態和生命之間的爭論愈加明顯,環境污染已經擴散到太空,核污染、化學污染、地球污染,化學污染……長此以往,人類已經再無立足之地,生態倫理學的構建,刻不容緩。
中國在生態學的研究領域,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理論體系,這是人類對社會的重要貢獻,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支柱,也是日新其德,日益發展的必然結果,人與自然融合的生態學,是和諧的生態學,也是生態倫理學實踐的結果
我們在挖掘和整理時,不考慮時間因素的生態學研究是一個“天”大的失誤。如鳥類的遷徙、魚類的洄游,演替現象、冬眠現象和流行性傳染病,都必須在完整的時空體系中進行研究。地球生態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基因流、物種流、資金流……都是大的時空體系中的生態學現象,不了解這一基本生態背景,就不能夠正確認識任何生態學問題。在爭論中西方生態倫理觀之間的相關沖突時,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偏坡面,以道德勸說實現改變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成效和價值多大,還需要長期的檢驗。
在中國生態倫理觀點中,內部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除了由生態倫理觀的多元復合性質決定外,還因中國多民族的民間生態觀念差異和現代社會以“治理”替代“統治”的時期。中國古代經營文化的浸潤和現代生態倫理觀點的耦合,期間也涵蓋著許多相悖的因素。民族之間風俗習慣和道德禁制的不同以及“神論”觀點的混雜,使得倫理道德在宗教面前相對淡化了生存的土壤。在強調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時,現代許多國家由單方面統治向以法律法規治理國家的局面,以便于以法制性強制手段,組集中實現社會經濟和文化中民間的強制規制。甚至在國家政策之中,民間的生態與資源保護自發的吸納民間生態保護,共同致力于國家生態文明的建設。
人類文明的高度發達,自以為將自然命運握于手中的錯誤認識,是生態倫理觀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從2003年的“非典”疫情開始,中華民族大道上,產生了破壞性的力量。在自然這股難以挽回且無法把握的毀滅性力量面前,危機的消除不是靠技術能力就能輕易消解的,缺乏必要的倫理意識,不能從根源上杜絕自然帶個人類生存生活環境的破壞。
(四)理性研究與反思
仔細商椎自然的內在價值,遵循自然規律,重塑人類在人類道德中的地位,是現實世界中思考生態倫理觀中必須關注的問題。認為,自然界都是在任的實踐活動之后改造成的自然界,其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與惡化關系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道德倫理觀念中,生態主義哲學和人的道德義務整個發展都要歸結到生態發展的具體哲學之中。環境倫理學的整個生態系統都是要以糾正“人類中心主義”的狹隘性而存在的。
在日益激增的人與自然矛盾之中,要想獲得生態倫理學的良方,必須遵循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規律增進人的智力。在道德層面上,將自然價值凌駕于自然事實之上,將自然教育滲入到自然生活之中。人類要順應自然運行,相對意義上改造結合控制自然,以道德訴求來應對自然。
生態倫理學倡導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生活方式”,主張提高生活質量來提升生存質量,這種發展是“持續生存的發展”,是對傳統倫理學理論的創新。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倫理思想,生態倫理學正在朝著深層次方向發展,在社會范圍內要引起廣泛的關注。中國的生態倫理學盡管在理論上處于高度發達的狀態,但是在現實應用面前,還不能實現同澳大利亞國家一樣的狀況。構建正確的生態倫理觀,是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弊端,尋求人類的和諧創新,進而形成可持續發展賴以實現的道德理論前提的建構。
澳大利亞能以一個高度文明的生態建設,實現國內污染浪費的最低值,最終使蒼蠅改變生活習性,成為采蜜造福國民的益蟲,這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絕不是一句空話。以堅持節約用水、保護環境為國策的生態倫理建設,實現節約能源、保護水土、保護物種。共創和諧的文明國度。
在關于生態倫理觀的激烈爭論中,不僅僅是對自然的態度,更折射出對人類文明本身的反思。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只會換來自然肆無忌憚的報復,人類順應自然,遵循生態倫理觀,也相應的得到了自然的饋贈。再度審視人與自然關系,依靠人的先進覺悟和觀念提升突破生態倫理建構難題。在生態倫理發展中,必須在以實踐和“公正”,實現真正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生態發展觀,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卻忽視生態建構實踐內涵。
三、結語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倫理觀,必須了解世界范圍內生態倫理觀研究現狀,根據具體的情形實施合理化構建。科學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倫理觀,可以在世界范圍內營建一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地球。無論是自然發展,還是人類歷史變遷,都要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而后才能更好地發展,無論是對一個國家還是對一個民族而言,都是一件至關重要大事,摒棄“以人為中心”的生態理論,找出發展中的難點和重點,可以更客觀的在世界范圍內實踐科學發展,實踐具體的生態倫理觀。
參考文獻
[1] 李霞.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倫理[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