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的動力范文
時間:2023-11-21 18:13: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技發展的動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近日,浙江省科技廳《關于第一、三、五批科技強縣(市、區)復查結果的公告》,臺州市路橋區順利通過復查,繼續保有“科技強區”稱號,這也是該區自2005年成為浙江省首批“科技強區”以來,連續第三次通過復評(每兩年復查一次)。
路橋區,2005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科技強區”,2007年成功創建“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008年成功創建“省級區域知識產權示范創建區”。至2011年底,連續五次榮獲浙江省科技工作先進集體,連續12年六次蟬聯全國縣市科技進步先進區,三次榮獲浙江省專利工作先進集體稱號。路橋科技工作在市對區各項經濟指標考核中多次在臺州9個縣市區名列前茅。
貫穿“三個臺州”建設的主線是創業創新,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已成為路橋經濟持續發展的原動力。路橋也因此成為富甲一方的經濟強區。
政府推動:
營造出科技創新的路橋特色
無論是區黨代會、人代會,還是全區干部大會、區委全會,凡是全局性的工作會議,路橋區都把科技創新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來部署。政府推動,營造科技創新的路橋特色。“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推動力、企業家是第一人才、服務是第一資源”,這個理念在路橋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路橋區始終把推進科技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全面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相繼出臺了促進科技進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引進科技人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出臺了《路橋區科學技術獎勵辦法》、《關于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
今年3月,路橋區召開了全區科技工作會議。主題鮮明,動員各方力量,貢獻各自智慧,群策群力,共同推進科技創新。明確目標任務,落實有力舉措,強化服務意識,凝聚人心人力,快馬揚鞭促進科技創新,努力實現科技創新再上新臺階。
據了解,2012年路橋區科技創新工作牢牢抓住八個方面,首要一點以科技創新助推金屬資源再生產業集群建設,培育發展科技型區域性新興產業。路橋金屬資源再生產業集群作為路橋區首個省級轉型升級示范區,依托省、市相關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塊狀經濟轉型升級專家服務組和各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加強金屬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關鍵重要技術的研發,著力推進金屬資源再生產業發展成為臺州循環經濟的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
平善:
打造出科技創新的路橋實力
加快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制定完善科技政策,加快集聚創新要素,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選取一批含金量高的科技項目申報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火炬計劃項目等重大科技計劃。今年該區將申報國家級、省級科技項目15項以上,市級科技項目20項以上,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3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3家。
加強知識產權工作,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和省級知識產權工作示范區建設為引領,推動知識產權創造、使用、管理和保護制度建設。認真實施好“知識產權人才培養計劃”、“專利質量提升計劃”、“專利運用促進計劃”、“知識產權保護推進計劃”,著力提升知識產權綜合能力。同時,加快孵化基地建設,提升區域科技水平。編制路橋孵化基地建設方案,明確孵化基地的功能定位,發展規劃,目標任務。組建基地建設領導班子以及工作管理機構,同時做好引智工程的相關前期工作。積極做好省級農業機械技術創新平臺的驗收前準備工作,著手開展電線電纜檢測平臺和植保機械檢測平臺的建設,抓好浙大路橋機電研究所和機電平臺建設,開展快速成型實驗服務推廣,以及加快區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
加強政策制定落實,保障科技創新事業蓬勃發展。確保區財政用于科技經費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堅持執行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研發經費抵扣政策。制定科技發展優惠政策,強化政策扶持與導向作用。強化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進一步完善區對鎮(街道)科技工作的統計監測與考核。
院地合作:
塑造出科技創新的路橋品牌
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是路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院地合作成為了路橋打造科技創新品牌的重要載體。
加強科技合作交流,引進優質科技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快實施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程。聯合入駐路橋的高校院所和企業研發機構,嘗試建立主導優勢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積極參與和拓展區域科技合作交流,繼續舉辦科技活動周。今年要重點引進1-2家與路橋產業關聯度較大的大院名校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合作與交流。
科技創新,關鍵是人才。路橋區制定和實施人才發展規劃,出臺轉發《關于動員和組織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建設創新型城市作出新貢獻的若干意見》。通過“項目+人才”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智等方式,引進了一大批創新型人才。同時,通過各種活動載體,積極鼓勵科技人員創業創新,對獲得優秀科技成果的人員給予物質和精神雙重鼓勵。組建科技創新研究會等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符合現代科技社團發展方向的新型學會,進一步引導和激發科技人才的創新積極性。路橋區還開展了優秀農村實用人才評選和農民職稱評定工作,不斷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科技隊伍建設,為科技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充分體現重服務、優服務的核心涵義。
篇2
[關鍵詞] 遼寧 科技旅游 動力機制
近年來,科技旅游在我國逐步興起。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科技旅游具有經濟與社會雙重效益,是旅游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遼寧科技旅游在增強地方產業競爭優勢和拉動經濟增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非常突出的問題,如規模小、檔次低;只能獲取被動且初步的科技效應;組織松散、發展內在動力不足;缺乏政府合理、科學的政策支持和明確的戰略目標,同時呈現出大量盲目模仿現象。因此如何有效地發展遼寧科技旅游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文章通過對科技旅游動力機制的研究,遵循“生產要素―動力機制―競爭優勢”的發展邏輯,來尋求遼寧科技旅游發展的新模式。
一、遼寧科技旅游動力機制的內涵與發展邏輯
1.遼寧科技旅游動力機制的內涵
科技旅游動力機制的概念,是指驅動科技旅游發展和演化的力量、結構體系及其運行規則,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規律性。遼寧科技旅游動力機制包括內源動力機制和外源動力機制。內源動力機制是一種自發的內在力量,表現為技術互補、降低研發費用、知識共享、規模經濟、技術創新等。外源動力機制主要來源于外部環境與國家(政府)有意識地對其進行的規劃、調控行為,表現為外部競爭、創新品牌意識、科技政策等。內源動力機制和外源動力機制是相輔相成的,它們相互融合組成科技旅游的動力機制。實踐表明,完善的動力機制是科技旅游得以持續、健康發展的保證。遼寧科技旅游快速發展的事實突顯為遼寧科技旅游競爭力的提升,這既需要市場策劃、營銷、管理,也需要政策、法律的引導、調控和保障。
2.遼寧科技旅游動力機制的發展邏輯
動力機制作為推動科技旅游發展的根本動力,主要功能在于將科技旅游的要素轉化為顯性的競爭優勢。因此,擁有要素、培育動力機制、將要素轉化為競爭優勢,是遼寧科技旅游發展的內在邏輯。動力機制是遼寧科技旅游發展的核心,成熟的動力機制可將科技旅游中可獲得的要素快速轉化為競爭優勢,并使這種優勢得以持續。在動力機制作用下,科技旅游競爭優勢往往具有自我調整、自我繁殖和演進的趨勢,動力機制越成熟,調整時間越短,競爭優勢的增長也就越快。因此,動力機制的變動和調節,造成了遼寧科技旅游競爭優勢的起伏。
二、遼寧科技旅游的內源動力機制與內生優勢
科技旅游的內源動力機制是一種自發的內在力量,即根植性,是指科技旅游長期積累的歷史屬性,是支持科技旅游生產體系的關鍵因素。因此,遼寧科技旅游的根植性可分為認知根植性、組織根植性、社會根植性、制度根植性和地理根植性(如圖1)。
圖1 遼寧科技旅游內源動力機制的根植性
1.認知根植性
科技旅游中的認知是指有效、有價值和結構性的意識形態,并根植于本地人們的經驗。遼寧科技旅游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和民族特征,并與地理環境相協調,因此具有很強生命力。
2.組織根植性
科技旅游組織根植性是指本地科技旅游的組織性質、形式和結構,它根植于旅游業整體層面,而不偏向旅游企業或個人。遼寧科技旅游是一個比較開放的科技旅游組織,因此有較強的抵御風險能力和利用環境、人力和高新技術資源的能力,從而保證了較高科技旅游效應。
3.社會根植性
遼寧科技旅游的科技與經濟連帶關系為旅游企業鋪設了基本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是在一定范圍內的旅游企業、旅游組織、旅游社群、旅游網絡等所培養及共享的資源,因此,遼寧科技旅游具有很強的社會根植性。
4.制度根植性
科技旅游的制度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正式制度由法律規定形成,非正式制度則由社會習俗、默認的交易“游戲”規則和集體行為慣例等構成,二者為互補關系。遼寧科技旅游在發展過程中,應重視聯合營銷、產學聯合、旅游企業孵化、科技及人員培訓協議、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這使得其經濟體系具有明顯的效率優勢。
5.地理根植性
遼寧省科技旅游的主要特征是地理集中。一般而言,旅游企業在選址時首先考慮的是客源供應是否便利,以及與地理有聯系的社會資本、人文資源、高新技術和科技信息條件等。科技旅游所在區域的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法律環境、社會環境、氣候條件等,也都賦予了它豐富的地理根植性。
總之,遼寧科技旅游動力機制的五種內在根植性是相互聯系的,所獲取的是整體競爭優勢。但根植程度超越一定界限后,也會帶來一定風險,因此遼寧在實踐中要注意保持科技旅游的開放,避免過度根植。
三、外源動力機制與外生優勢
政府行為和競爭環境是影響遼寧科技旅游外部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其衍生出來的作用關系構成遼寧科技旅游的外源動力機制。政府行為包括科技旅游政策、政府參與科技旅游發展項目以及有關科技旅游投資行為等方式。外部競爭作用方式包括外部市場競爭、區域品牌建設等。因此,兩方面的相互作用和補充形成了遼寧科技旅游外源動力機制的基礎(如圖2)。
圖2 遼寧科技旅游外源動力機制的基礎
1.政府行為
政府行為的首要形式是旅游政策,用來解決科技旅游的“市場失靈”和“系統失靈”問題。其次是鼓勵投資,投資包括對外投資和對內投資:對外投資可以提升科技旅游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地位,獲得更多成本較低的科技旅游資源以滿足旅游市場需求;對內投資或吸引國外的投資,可以解決科技旅游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并保證充足的資金支持。
遼寧應充分利用旅游政策和各種投資,積極引進并吸收國內外一流的技術和經驗,提升科技旅游的管理和技術創新水平,強化市場競爭力,提高生產效率,拓寬市場空間,從而為遼寧科技旅游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2.外部競爭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科技旅游只有參與市場競爭,才能提高科技旅游及其旅游企業的競爭力,避免因封閉而陷入過多的科技旅游風險和發展陷阱之中。遼寧科技旅游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相當一部分是淺層次的科技旅游,旅游產品檔次不高,缺乏創新,大多缺少自主品牌或知名品牌,只能依靠低成本的勞動力和一般的科技旅游資源做支撐,缺乏持久的生命力。遼寧要想打造科技旅游知名品牌,其重點工作就是要全力辦好每一屆國際旅游博覽會,打造遼寧旅游知名品牌,從而帶動科技旅游的發展。
四、基于動力機制的遼寧科技旅游發展創新模式
遼寧科技旅游發展可以采取“從下到上”的思路,即在科技旅游動力機制研究的基礎上,以科技旅游治理為主導,以科技旅游政策相輔助,進而優化動力機制,實現獲取遼寧科技旅游持續競爭優勢和推動科技旅游發展的目的。
1.科技旅游治理:自主發展
遼寧科技旅游治理的需求既來自內部危機,也來自外部競爭壓力,比較理想的治理結構是由旅游企業代表、政府部門、旅游協會組織等組成的科技旅游委員會主持的民主管理和決策模式,具體做法如下:(1)深入培育遼寧本地根植性,使科技旅游具有深厚的遼寧歷史及文化特色。(2)建立明確的旅游組織管理,維護良好的科技旅游競爭氛圍。(3)注重提高治理績效、進行績效評價。總之,科技旅游治理能增強遼寧科技旅游的動力機制的作用,優化動力機制運行規則,獲取科技旅游的競爭優勢,促進其良性發展。
2.建立合理、科學的科技旅游政策:外部引導
遼寧各級政府對科技旅游的主要干預形式是科技旅游政策。合理的科技旅游政策能很好地引導外源動力機制與內源動力機制相配合,是一個“從下到上”的系統過程,主要表現為:(1)政策制定主體多元化,即綜合各方面的力量和意愿,實現各利益相關者的預期,確保遼寧科技旅游政策的有效性。(2)科技旅游診斷,即辨識科技旅游并分析科技旅游的優勢和不足,研究科技旅游的動力機制及其作用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遼寧科技旅游政策的內容和功能目標。(3)明確科技旅游政策責任和利益分配。(4)建立科技旅游政策評價體系。
篇3
關鍵詞:課程群;能源動力類專業;課程建設;卓越工程師計劃
中圖分類號:G64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7-0079-03
近年來,關于高校課程建設與改革的話題受到持續關注,因為“課程”是大學整個教學活動的基礎和核心,同時高校的課程建設也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如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界定、課程之間的合理組合等,都會直接受到培養目標、教育目的、教育觀以及認識論等因素制約。此外,高校課程的結構是否合理、教學內容是否適當,反過來又會影響到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的高低。“課程群”的概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出來的,它既是世界范圍內科學和教育的發展之需,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現實要求。
一、課程群及課程群建設的發展現狀
關于“課程群”是什么,教育界有著不同的看法,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第一種認為“課程群”是由在內容上緊密相承、相互滲透、互補性較強的幾門同系列課程組合而成的有機整體,各自配有相應的課程大綱,并按照大課程框架組織課程建設,以獲得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是具有學科優勢的課程。第二種認為“課程群”是某一學科內多門課程的集合,通過學科來劃分群與群間的界限。第三種認為“課程群”是指多門彼此互相獨立但是又密切聯系的課程,課程群建設的目的是為使各門課程能協調發展、齊頭并進,追求整體效益,以達到最佳的效果。第四種認為“課程群”是由承擔不同的任務,在課程內容上各有不同特點,但為完成同一個教育目標而形成的多個子課程組成的有機系統。
目前,一般高校傾向于第一種觀點,因為它首先是將“課程群”看成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其次認為“課程群”是一個具有整體優化效果并且有一定學科優勢的課程群體。總體來說,“課程群”是本學科或與之相近的學科的幾門聯系緊密的課程間進行有機的整合,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標準,建設出的使整體效果最大化的課程群體,是一種與單門課程相對應的課程建設方式。因此,“課程群建設”實際上就是根據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模式的要求,研究分析課程與課程體系間在邏輯和結構上的相互關系,通過破除課程間的壁壘,優化整個課程體系,進一步融合和更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的過程。隨著高校專業課課程門類與學時數的壓縮,“課程群”的建設顯得尤為必要,它順應了網絡時代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
“課程群建設”是近年來高等院校課程建設實踐中出現的一項新的課程開發思路,其基本思想是把內容聯系緊密、內在邏輯性強、屬同―個培養能力范疇的同一類課程作為―個課程群組進行建設,打破課程內容原有的歸屬性,從學生培養目標與層次把握課程內容的分配、實施、保障和技能的實現。
我國高校以多門課程組合的方式進行課程建設, 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北京理工大學1990年開始,在課程建設中應以教學計劃的整體優化為目標的方針指導下,首先提出要注重“課群”(課程群的早期稱謂)的研究與建設。隨后,一批高校相繼開展了一系列雖名稱相同或相似但差異較大的課程群建設和改革實踐。[1-4]
二、課程群相對于“獨立課程”的優勢比較分析
相對于“獨立式”的課程觀,“課程群”在教學設計上獨具特色和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課程群建設”與學科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相關學科建設力量強、基礎好的優勢,將學科建設與課程群建設有機結合。一些高校還把科研能力強、學術水平高的教師集中到教學一線具體參加課程群的建設工作,以“教學團隊”的形式進行攻關,鍛煉了高校教師教學和科研的整體協作能力。第二,以系統科學為指導,注重整體效果,將內在聯系緊密的相關課程納入“課程群”中統籌考慮,注重相互間的有機結合與互相促進,達到了整體優化的目的,同時提高了課程建設的效率和效益。第三,區別于過去的“獨立式課程”,“課程群”把理論教學與相關實踐環節通盤考慮,不僅對理論教學開展系統研究,對實踐教學環節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實現了全方位、多途徑提高教學效果。[5,6]
三、課程群與課程體系的對比分析
國內有關學者高校課程群及課程體系進行了比較,研究指出:高校課程體系的建設主要是針對課程結構、所占比例、模塊設置等進行宏觀指導,明確課程的教材、大綱以及教學計劃等,雖然能夠較好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達到國家的教育目的、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對于指導課程建設的原則、方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難以實現不同學校的辦學特色、專業建設與特色課程建設。近些年來實施的重點課程建設主要是針對某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結構、教學方法、評價方法等來開展的,體現在對某門課程的“點”――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內容結構等的建設,有力地保障了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但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是由一門課程就能實現的,各門課程在學生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中只占一小部分。此外,由于每一門課程都強調其系統性和完整性,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容易產生內容多與課時少的矛盾。
“課程群建設”屬于中、宏觀層面意義上的課程建設,主要針對某一受教育群體,將相關的課程進行整合,刪減其中重復和過時內容,增加提高人才培養素質和提高競爭力的新內容,以提高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通過對原課程群的進一步整合,可產生新的課程群,具有更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實現課程建設的規模效益,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及實用性。
通過對比分析可知,課程體系建設以整個人才培養計劃中的課程體系為對象,其主要工作是調整各課程模塊的比例。課程群建設則是以課程群為對象,對課程群內的有關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是對課程的重新設計,并將課程群的宏觀設計與課程教學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以提高整體教學效果。[7,8]
四、優秀課程群的建設方法及啟示
課程群內相關課程的選擇與設置,是當前課程群建設中的關注焦點和建設難點,同時也存在諸多爭議。從專業教學角度看,目前課程群主要有兩種界定方法:一是“以專業方向劃分的專業課程模塊組成的課程群”,對于該種模式,國內高校已有相關專業達成了共識,并已在學生專業知識、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種是綜合考慮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培養寬口徑人才,即“依托學科組建的課程群”,這種模式有助于增強學科實力,提高學科的建設水平。
對于優秀課程群的建設,方法是關鍵。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課程群的特點與優勢,一要注重群內課程內容的整合與新知識的更新。在充分融合孤立課程的內容、挖掘相關學科和領域最新知識的基礎上,將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和科學研究過程,優化教學資源,注重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培養。二是要分清群內課程建設的主次。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根據專業知識在人才素質培養中的不同要求,可緊密依托專業辦學特色和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群內以專業主干課程為突破,抓住主要矛盾,分主次進行建設,避免因精力的均分而影響課程群的整體建設效果的提高。三是要充分考慮課程群內課程的關聯性及在支撐專業人才培養上的協同作用,應在課程群建設實踐中注重群內課程要彼此依托、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這樣的課程群組織建設,有利于群內教師間的交流溝通、課程與課程間的交叉融合,可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與教學效果,建立起有效的專業教學調控與響應機制,同時也可以通過對課程群規范的過程管理和質量評估,進一步促進群內課程教學質量的共同提高。[9]
五、卓越工程師培養背景下“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課程建設與發展
截止2010年,我國開設工科專業的本科院校有1003所,占本科院校總數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達371萬,研究生47萬。[10,11]而目前工科專業畢業生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缺乏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意識、專業面狹窄、動手能力差、綜合素質低下、所學知識陳舊等。[11]提高工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對實現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三大戰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高等教育針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的重大改革項目,是提高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質量、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戰略舉措。傳統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已經不能適應“卓越計劃”對工程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通過重新設計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和重新組織教學活動來實現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教育部日前的教高[2011]1號《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文中明確要求:大力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形式。依據本校卓越計劃培養標準,遵循工程的集成與創新特征,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能源動力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也是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基礎方向之一,關系到國家的根本利益和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我國能源動力類的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由于受當時的歷史條件限制,專業分割很細,形成了以工業產品生產引導高等學校能源動力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于我國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及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對能源動力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社會的要求,能源動力類專業歷經多次教育部的多次調整,已由原來的幾十個小專業,逐步合并為一個大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2003年,隨著能源動力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能源動力領域新問題的提出,浙江大學率先將“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改造成“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得到廣大青年學子和社會各界的認同;2004年,清華大學將“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改造成“能源動力系統及自動化專業”。國內還有一些高校也陸續地根據專業辦學特色,進行了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名稱的調整。在教育部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已將能源動力類專業統一整合為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
經過一系列的專業教育改革,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口徑大大拓寬,體現在學生的基本知識面得到拓展,對市場需求的適應性大大加強,就業市場更為廣闊。但是因各高校的專業定位、地域分布、歷史繼承及國家和社會需求等的不同,形成了開設本專業的高校間課程設置、專業重點及特色、培養模式多樣化的態勢。
由教育部啟動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旨在為我國各行各業培養優秀工程師的后備軍。它要求高校轉變辦學理念、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等。國內開設了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現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相關高校,也相繼加入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行列。相關高校結合自身專業重點和辦學特色,在專業課程建設及課程群建設方面進行了一些有意的探索和實踐,主要體現在:面向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開展了“能源清潔利用技術”課程群建設;[12]針對專業方向的培養特點,構建了“熱能與動力工程”大專業多方向課程體系;[13]進行了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14]進行了基于精品課程建設為平臺的汽輪機系列課程改革與實踐;[15]進行了高職高專熱能動力裝置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創新[16]等工作。這些課程改革與研究實踐,尚未涉及到能源動力類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課程群建設,相關研究需要開展。
六、結論
第一,作為一種新形式的課程建設模式,當前開展的課程群建設不同于單門課程改革以及課程體系建設,既適應高校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的要求,也反映了課程教學改革的新趨勢。
第二,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按照傳統的以產品為導向的課程設置和體系建設,不太適合當前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及要求,特別是存在一些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明顯老化,課程內容呈現較多重復,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知識面狹窄、知識內容陳舊、動手及實踐能力不強等弊端,制約了能源動力類專業卓越人才的培養。
第三,在已開展的能源動力類專業的課程建設與改革中,尚未在卓越工程師培養視角下組織實施能源與動力工程新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群的建設與改革。需要結合新專業的調整以及專業卓越人才培養要求,修訂新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改革現有課程體系及結構,研究并構建適合新形勢下能源動力類專業卓越人才培養要求的課程群。
參考文獻:
[1]李慧仙.論高校課程群建設[J].江蘇高教,2006,(6):73-75.
[2]孫存昌.論高校課程群“四級體系”建構[J].大學教育科學,
2008,(5):46-48.
[3]王嘉才, 楊式毅,霍雅玲,等.課群及其質量檢查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S1):71-73.
[4]趙朝會.淺談課程群建設[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4):17-18.
[5]龍春陽.課程群建設: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選擇[J].現代教育科學,2010,(2):139-141.
[6]曹濱,王瑩.后現代高校課程群建設思路及原則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09,(2):37.
[7]郭必裕.課程群建設與課程體系建設的對比分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5,(4):114-116.
[8]郭必裕.對高校課程群建設中課程內容融合與分解的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2005,(2):66-68.
[9]錢云.關于質量工程背景下優秀課程群建設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08,(6):144-145.
[10]張兄武.創新視野下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4):80-83.
[11]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養的定位研究[A].第二期全國高校工程類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專題研討會[C].2010.
[12]李志敏.面向素質培養的“能源清潔利用技術”課程群建設[J].中國電力教育,2011,196(9):191-192.
[13]宋文武,符杰,李慶剛,等.關于構建“熱能與動力工程”大專業多方向課程體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4):44-48,71.
[14]王運民,李錄平,明勇.汽輪機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3):174-175.
[15]姚壽廣,路詩奎,陸金明,等.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篇4
勞動監察一方面能監督法律法規的執行,尤其在保障工人權利方面,不僅限于工作條件和職業衛生安全。另一方面,勞動監察能提供信息咨詢和培訓服務。它的雙重職能表明,勞動監察制度對于勞動世界至關重要,可成為有效解決諸多勞動問題的重要手段。
發展歷程
如果將1833年英國政府聘任4個監察員作為國際上開展勞動監察業務的開始,那么,2013年勞動監察制度將迎來180周年。中國政府在1993年也引入了勞動監察制度,2013年將迎來20周年。
自國際勞工組織成立以來,勞動監察即成為制定國際勞工標準(包括公約和建議書)的內容,并在1919年《凡爾賽和約》以及《國際勞工組織章程》中有所提及。除了這些綱領性文件之外,國際勞工組織多年來還通過了很多法律文書,一些是專門關于勞動監察系統的組織與職能,另一些則是不同領域和行業勞動監察的法律地位,特別是其在預防勞動違法行為方面的作用。
國際勞工標準基本上反映了成員國在勞動立法、勞動監察實踐方面走過的歷程。勞動監察一直是國際勞工組織從其1919年成立以來的重要工作,關于勞動監察的一個比較全面的建議書是1923年通過的《1923年勞動監察建議書》(第20號)。在此基礎上,1947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了第81號《工商業勞動監察公約》(簡稱《1947年勞動監察公約》),為成員國勞動監察服務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迄今為止仍具廣泛指導意義的國際標準,是國際勞工組織指定的四個治理性公約之一。該公約明確了勞動監察的3個職能:確保執行有關工作條件和在崗工人保護的法律規定,如工時、安全、衛生和福利等;向雇主和工人提供有關遵守法律要求的技術信息和咨詢;向主管當局通告現有法律法規存在的缺陷和弊端。該公約第12、13條規定了勞動監察員的自由進入工作場所履行監察工作的權力和執法權力;第15條明確了監察員在行使這些權力時要保持獨立和公正。
1969年,國際勞工組織通過了《(農業)勞動監察公約》(簡稱《1969年(農業)勞動監察公約》)。這項公約涉及農業領域的勞動監察,重點是保護青年勞動者和處理童工勞動問題。《1947年勞動監察公約》和《1969年(農業)勞動監察公約》及其建議書,為不同國情的勞動監察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95年的《1947年勞動監察公約》議定書又將該公約的應用范圍擴展到非商業工作場所,包括各類未納入工業和商業范疇的工作場所。由此可以看出,勞動監察工作從其范圍和內容來看,是在不斷地進行擴展和完善。
《1981年職業安全和衛生公約》(第155號)規定,應由一個完整和適當的監察系統,保證貫徹執行職業安全衛生法律法規,并強調了國家職業安全衛生政策和綜合性方法的重要性。《2006年促進職業安全與衛生框架公約》也強調了監察制度,對確保國家職業安全衛生法律法規得到遵守的重要性。
2008年6月,國際勞動監察協會(IALI)通過了《全球勞動監察誠信準則》,目的是通過誠實、承諾、響應和良治,提高勞動監察人員的專業素質。該準則呼吁勞動監察機構為勞動監察員營造一個有利環境,使監察員能遵守和實施準則中的價值觀和標準,為建立一個有威信和專業的勞動監察體系奠定基礎。
2009年3月31日,國際勞工組織成立了勞動行政和勞動監察司,并于當年4月啟動了“勞動行政和勞動監察計劃”。該計劃通過開展技術援助和技術合作項目,幫助成員國在改善工作條件、保證遵守勞動法律、預防和處理勞動爭議、促進三方機制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勞動行政和勞動監察計劃”主要是動員整個國際勞工局的專家資源,通過不同技術部門和地區間的網絡化協調工作,向國際勞工組織三方成員提供支持。
面對不斷變化中的勞動世界,國際勞工組織經常結合勞動監察公約的履約情況,就全球勞動行政和勞動監察的發展趨勢和面臨的挑戰進行回顧和展望。2011年第100屆國際勞工大會就此議題進行了廣泛討論和磋商,制定了當前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形勢下開展勞動監察工作的戰略和行動計劃。該戰略和計劃強調在應對全球化和金融危機過程中,加強勞動行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性,通過制定和執行勞動政策,實施國際勞工組織的《體面勞動議程》;強化并建成現代、高效、擁有充分執法和促進守法機制的勞動監察機構;建立健全勞動行政法律和制度框架,包括就業服務和勞動監察體系;確保處理社會事務和政策的不同部門、機構之間的有效協調;促進國際勞工組織相關國際勞工標準的實施;確保工人和雇主組織對勞動行政和監察制度的發展進行參與和咨詢。目前,許多國家將勞動監察列為“體面勞動國別計劃”(國際勞工組織在國家層面上的綜合行動框架)的重點行動領域。
鑒于對勞動監察技術培訓材料的迫切需要,國際勞工組織幫助成員國完善了針對勞動監察員的培訓課程。利用挪威政府資助的“提高勞動監察有效性”項目,2010 年,“勞動行政與勞動監察計劃”和國際勞工組織都靈培訓中心共同開發了“勞動監察模塊式培訓手冊”,內容涉及勞動監察原則、政策、戰略及實踐工具和方法等。
典型經驗
加強監察機構和監察員的能力建設,是國際勞工組織“勞動行政與勞動監察計劃”的一項重要工作。一些國家已經采取措施,加強勞動監察員應對不斷變化的工作場所危害的能力。如:澳大利亞已經將戰略性勞動監察和執法,確定為國家職業安全衛生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于2005年通過了一項職業衛生行動計劃,以培訓職業安全衛生領域的監察員。2007年11月,意大利為勞動監察員開展了一項新的職業安全衛生戰略培訓計劃。英國的職業安全衛生戰略及其監察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業、建筑業和衛生服務等行業,尤其關注高處墜落、工作場所交通、肌肉-骨骼紊亂問題和與工作相關的壓力。一些非洲國家的監察機構將策略性勞動監察方法融入到全面的的職業安全衛生和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戰略的行動計劃當中。
近年來,勞動監察開始關注監察執法的法律效力和執行力,視案件的嚴重程度,提出整改建議甚至進行處罰。根據《1947年勞動監察公約》第13 條和《1969年(農業)勞動監察公約》第18 條的規定,許多國家的勞動監察員可以采取措施,例如暫停生產過程,甚至在對工人健康或安全有緊迫危險的情況下關閉工廠。2010年1月21日,薩爾瓦多頒布了《工作場所風險預防法》,賦予職業安全與衛生監察員處罰權。更多的國家把工作重點放在預防上,如:越南勞動監察局在工作場所組織了“全國職業安全與衛生周”活動,提高公眾的防范意識并對監察員進行培訓。多數非洲國家也采用職業安全與衛生預防方法,改進職業安全與衛生工作。以雇主和勞動監察員合作實施的行動項目為基礎,正在形成新的預防戰略。這種合作方式有利于強化雇主的關愛和主體責任,同時減少職業安全與衛生問題的發生。
考慮到影響勞動者健康的新因素不斷出現,勞動監察機構開始重新思考新的的勞動監察方式。監察員越來越多地直接參與工作場所預防風險戰略,通過加強工作場所的直接監察和咨詢活動,監察員能及時發現問題并預測違法風險,從而給雇主提出控制風險的守法建議。這是一種新型且更為系統化的模式,其基礎是強化雇主在控制新的職業安全與衛生風險的管理責任和體系化的預防理念。為了使監察員更好地發揮這一新作用,并進一步擴大監察服務覆蓋范圍,美國職業安全健康局所屬的執法計劃局使用信息技術和強化實施全國職業安全與衛生標準的指導準則。它們以指南或解釋的形式提供信息,闡明安全衛生監督官員應當如何執行標準,以及雇主應怎樣遵守這些標準。英國衛生與安全執行局通過宣傳冊和網站的形式,在“當安全衛生監察員打來電話時怎么辦”的標題下信息。比利時勞動監察機構也加強了對執法工作的技術和信息支持,并將處罰作為最后的手段。
篇5
作者簡介:鄭煥(1981-),男,廣東湛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幾何自動推理; 張景中(1936-),男,河南汝南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幾何自動推理、動力系統。
文章編號:1001-9081(2011)08-02101-04doi:10.3724/SP.J.1087.2011.02101
(1.廣州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教育軟件學院,廣州510006; 2.中國科學院 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成都610041)
()
摘 要:目前的幾何定理證明器都不具有可持續性。提出一種結構具有一般性的知識表示和能夠統一處理所有規則的推理算法,初步實現了可由用戶持續發展的幾何自動推理平臺。該推理平臺允許用戶添加幾何知識,如幾何對象、謂詞和規則,并可以綜合使用多種推理算法,如前推搜索法和一部分面積法,它將更適合用于幾何教學。
關鍵詞:幾何對象;謂詞;規則;幾何定理證明器;可持續性
中圖分類號: TP181文獻標志碼:A
Reasoning algorithm of
geometry automatic reasoning platform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user
ZHENG Huan1, ZHANG Jing-zhong1,2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ducational Softwar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2. Chengdu Institut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bstract: All the available geometry theorem provers are not sustainable. A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with the general structure and a reasoning algorithm which could deal with all the rules we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se ideas, a geometry automatic reasoning platform that could be sustainably developed by the user had been initially implemented. This platform allows the user to add geometric knowledge such as geometric objects, predicates and rules, and provides multiple reasoning algorithms such as forward search method and a part of area method, so it will be more suitable for geometry teaching.
Key words: geometry object; predicate; rule; geometry theorem prover; sustainability
0 引言
五十多年來,隨著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研究領域的發展,人們推出的幾何定理證明器已經能在幾秒的時間內證明很難的幾何定理,甚至能生成可讀的證明[1-8]。但目前所有的幾何定理證明器都不具有可持續性,也就是用戶不能對系統做任何的修改。例如,用戶不能往系統中添加幾何知識,并且每次只能選擇一種推理方法進行推理。文獻[9-10]提出一種算法來實現用戶可添加推理規則,但卻沒有與文章相關的應用程序。
幾何定理證明器與人一樣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解決新的問題。封閉的系統如果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它就永遠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了。系統如果每次只能用一種推理方法進行推理,它的推理方式就會比較單調。這些顯然不符合人們的學習習慣。針對幾何定理證明器的這一情況,本文提出建立可由用戶持續發展的幾何自動推理平臺(Sustainable Geometry Automated Reasoning Platform, SGARP)。在這個平臺上,用戶可以添加幾何知識和實現多種推理方法的綜合使用。
本文已經初步實現了SGARP,它由知識庫、知識編輯器、信息庫、推理引擎、解釋器和作圖系統等六部分組成。目前,用戶在SGARP上可以添加幾何對象、謂詞和規則,也可以綜合使用前推搜索法和一部分面積法。本文主要介紹SGARP的知識表示和推理算法。
1 知識表示
本文把推理所用到的信息統稱為知識。在任何自動推理系統中,知識表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推理的方式。
1.1 基本概念
在SGARP中用到以下概念。
定義1 構成幾何圖形的基本單元稱為幾何對象。
幾何對象由一個或幾個不同的點表示,例如,直線由它上面兩個不同的點表示。
定義2 幾何構形中出現的幾個幾何對象或數之間的一種關系稱為謂詞。
例如,“中點”是一點和一條線段的一種關系。謂詞可以看成布爾值函數,函數的變元是幾何對象。某些幾何對象本身也可以看成是幾個點之間的關系,從而這些幾何對象可看作特殊的謂詞,例如平行四邊形可看成是四個點之間的一種關系。
定義3 以基本幾何對象作為參數的若干指定的函數叫做幾何量。
例如,三角形的面積SABC、共線或平行線段比AB/MN是兩個基本的幾何量。
定義4 通常的幾何公理、定理、引理等稱為規則。
一個規則一般由條件和結論兩部分組成,形式為:
P1(X1)∧P2(X2)∧…∧Pn(Xn)Q(X0)
其中:Pi(i1,2,…,n)和Q是謂詞,Xk(k0,1,2,…,n)是一組幾何對象。
定義5 一個幾何圖形中包含的幾何對象、幾何量等式和用謂詞表達的幾何關系統稱為該圖形的幾何信息。
1.2 各種知識的表示形式
SGARP的知識庫用于存儲各種幾何知識的表示形式,它由幾何對象集、謂詞集和規則集等三部分組成。下面是這三種知識在知識庫中的表示形式。
1)幾何對象:(name points),(code1)…(coden)。
幾何對象的表示形式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包括幾何對象的名稱和組成幾何對象的點;第二部分是一組編碼。在識別幾何對象時,人們根據經驗就可以知道線段AB和BA表示的是同一條線段,但計算機本身沒有這種經驗,所以很多幾何定理證明器對這一情況采取歸一化處理,也就是對表示點的字母按字母表的順序進行排序,使得每個對象在系統中只有一種寫法。在SGARP中,每個幾何對象賦有一組編碼,使得計算機能夠自動識別這些幾何對象的等價寫法。例如,直線的表示形式為:(line AB), (1 0)。如果把A和B這兩個字符存儲在一個數組中,則第一個元素A的下標為0,第二個元素B的下標為1,所以用(1 0)表示BA。這里實際上省略了編碼(0 1),因為(0 1)對應的是AB本身。從而利用編碼,系統就可以判斷(line AB)與(line BA)是同一條直線。
2)謂詞:(name object1 … objectm), (code1) … (coden)。
謂詞的表示形式也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包括謂詞的名稱和相應的幾何對象或數;第二部分是一組編碼。其中編碼的意義也是讓計算機知道該謂詞的等價寫法。例如,兩直線平行的表示形式為:(parallel(line AB) (line CD)),(1 0),其中編碼(1 0)表示(line AB)和(line CD)可以互換位置。并不是所有謂詞都需要編碼,例如線段中點(midpoint(point M)(segment AB))這一謂詞,可以規定點的位置在線段前面,從而(point M)和(segment AB)不能互換,所以線段中點這一謂詞的編碼為空。一般相同類型的幾何對象在謂詞中才有互換位置的可能。
利用謂詞的編碼和謂詞中包含的幾何對象的編碼,就可以讓系統自動生成謂詞的所有等價寫法。例如,對于(parallel(line AB) (line CD)),利用parallel的編碼(1 0)就得到另一種等價的寫法:(parallel(line CD) (line AB))。再利用parallel中第一個幾何對象line的編碼(1 0),就可以對已有的2種等價寫法中的第一個幾何對象作變換,得到該謂詞的另外2種等價的寫法:(parallel (line BA) (line CD))和(parallel(line DC) (line AB))。最后利用parallel中第二個幾何對象line的編碼(1 0),就可以對已有的4種等價寫法中的第二個幾何對象作變換,又得到4種等價的寫法,所以一共有8種等價的寫法。
上面的知識表示結構是具有一般性的,這種結構不但可以表示幾何對象和謂詞,還可以表示幾何量和幾何量等式。例如,用戶可以添加三角形的面積這一幾何量,表示形式為(area ABC), (1 2 0), (2 0 1), (0 2 1), (2 1 0), (1 0 2)。如果用戶定義三角形的面積是帶號面積[11-12],則三角形的帶號面積只有三種等價的寫法,也就是只需前面兩個編碼。幾何量可根據情況分別添加到幾何對象集和謂詞集中,例如三角形的面積可歸到幾何對象集中。利用添加的幾何量,就可以添加一些簡單的幾何量等式,例如,線段比等于面積比:PM/QMSPAB/SQAB,這個等式可以表示為(EqlRatio(segment PM)(segment QM)(area PAB)(area QAB)),(1 0 3 2)。可以把幾何量等式歸到謂詞集中。
在一般的幾何定理證明器中,幾何對象和謂詞的表示方式基本上由名稱和所包含的點這兩部分組成,例如DC∥AB表示為(parallel D C A B)。系統對這一幾何信息做歸一化處理時,首先要對C、D與A、B進行總體上排序,再分別對A、B和C、D排序,得到(parallel A B C D)。不同的對象一般對應不同的歸一化處理方式。知識的這種表示方式和歸一化處理方法導致系統必須預先知道每個對象的結構和相應的歸一化處理方式。所以幾何對象和謂詞必須在開發系統時就寫好,不能由用戶添加。本文建立的系統則突破了這個局限。
3)規則的表示由6部分組成:名稱(Name)、條件(Premise)、結論(Conclusion)、約束條件(Order/Ndg)、規則的條件中包含不同的點的個數(DiffPointNumber)、文字描述(Description)。用戶可以用已添加的謂詞來描述規則的條件、結論和約束條件。例如,下面是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表示形式:
Name: MidLine
Premise: (midpoint D AB)
(midpoint E AC)
Conclusion: (parallel DE BC)
Order/Ndg: (NotCollinear A B C)
DiffPointNumber: 5
Description: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其中約束條件用來說明幾何圖形中的點的位置關系,包括幾何圖形的序關系和非退化條件。例如,(NotCollinear A B C)表示A、B、C三點不共線。
要求用戶輸入規則的條件中包含不同的點的個數,是因為在推理的過程中可以根據這個點數迅速排除許多無效的信息,從而提高推理效率。當然規則的條件中包含不同的點的個數可以是一個范圍,例如兩個全等三角形,由于有公共頂點的情況,它們可能包含4至6個不同的點。
本文在表示規則時并沒有在謂詞里寫上幾何對象的名稱,例如(parallel DE BC)沒有寫成(parallel(line DE)(line BC)),這是因為本文已經在知識庫中把謂詞parallel表示成(parallel(line AB)(line CD)),當系統在別的地方看到(parallel DE BC)時,會根據謂詞名稱parallel到知識庫的謂詞集中查找該謂詞的具體表示形式,從而知道DE和BC都是直線(line)。本文在表示信息庫中的幾何信息時也采取這種表示方式。
在添加規則的時候,用戶只需輸入或選擇上面所列出的六部分信息,系統會根據推理的需要,從規則的條件中分析出其他所需的信息。例如,系統把規則的條件中所用到的點依次排成一列,構成一個字符串,本文稱之為條件字符串,在上面的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中,條件字符串為“DABEAC”。然后再分析字符串中相同字符的位置并記錄下來,在字符串“DABEAC”中,索引位置1和4的字符相同(都是A,在字符串中索引號是從0開始的),所以把它們的索引號(1,4)記錄下來。系統把分析得到的字符串和索引號也儲存在相應的規則對象中。
在一般的幾何定理證明器中,系統對幾何信息采取歸一化處理,或者說幾何信息約定了標準的形式,但在使用規則時,卻經常要用到非標準的形式。例如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條件表示為((midpoint D AB)(midpoint E AC)),這組標準形式的幾何信息((midpoint M DE)(midpoint N CD))顯然符合定理的條件,但這組信息與條件的形式不同(這組信息中重復的字符D的位置與條件中重復的字符A的位置不同),系統不能直接比較。所以只能在系統中為每一條規則寫一個推理函數來分析和協調這種不一致性,并且不同的規則對應不同的推理函數。若往幾何定理證明器中添加規則,就必須用開發該證明器的計算機語言編寫一個相應的推理函數。在證明器的實際應用過程中,一般用戶顯然無法添加規則。本文建立的系統則突破了這個局限。
用戶在添加以上知識的時候,SGARP都提供了相應的對話框,用戶只需輸入對象的名稱和選擇相關的選項,系統就會自動生成以上形式的文本。
動態幾何系統是SGARP的一部分,當選擇畫圖工具作圖時,系統會自動把相應的幾何信息添加到信息庫中。推理平臺也提供了對話框給用戶輸入畫圖工具不能表達的幾何信息,例如兩個角相等。
2 推理算法
本文把規則的條件字符串中相同字母的位置稱為規則的條件模式,例如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條件模式為(1,4)。對于某條規則的條件模式,如果一組幾何信息中的點組成的字符串在相應的位置上字母也相同,則稱這組幾何信息符合這條規則的條件模式。本文推理的依據是:如果一組幾何信息符合規則的條件,則這組幾何信息必存在一種等價的寫法符合該規則的條件模式;如果根據規則的條件從信息庫中提取出來的一組幾何信息符合規則的條件模式,則這組幾何信息要么滿足規則的條件,要么這組幾何信息構成該規則的退化形式,或幾何信息中的點所構成的圖形的序關系與規則所對應的圖形不一致。對于第二種情形,可以通過規則的約束條件來排除。下面是SGARP的推理算法。
輸入 用畫圖工具作圖和通過對話框添加輔助條件。
輸出 幾何圖形中包含的幾何信息。
步驟1 從知識庫的規則集中讀取規則,如果規則集為空,則結束推理,沒有新幾何信息產生;否則將指針指向第一條規則。
步驟2 讀取指針指向的規則,然后把指針移到下一條規則。
步驟3 根據規則的條件中所用到的謂詞,從信息庫相應的信息類(SGARP的信息庫由各個信息類組成,每個已添加的謂詞對應一個信息類,信息類用于存儲同一類信息,這樣可以消除提取信息的盲目性)中提取幾何信息進行組合,排除已經被這條規則檢驗過的信息組合。如果沒有新的信息組合,則轉到步驟8;否則轉到步驟4。
步驟4 逐一檢驗提取出來的信息組合。用Data表示正在被檢驗的一組幾何信息。首先檢驗Data中包含不同的點的個數是否符合該規則的要求,如果符合,則轉到步驟5;否則檢驗下一組幾何信息。如果所有的信息組合已經檢驗完畢,則把已檢驗過的信息組合記錄在該規則中,轉到步驟8。
步驟5 生成Data的所有等價寫法:Data1,…,Datan,其中Data1Data。依次檢驗這些等價寫法是否符合規則的條件模式。假設Datai(1≤i≤n)是正在被檢驗的等價寫法,如果Datai符合規則的條件模式,則把規則的條件字符串記為str1,把Datai對應的字符串記為str2,得到一組匹配的字符串(str1,str2),然后轉到步驟6;否則檢驗下一個等價寫法Datai+1。如果Data的所有等價寫法已經檢驗完畢,則轉到步驟4檢驗下一組幾何信息。
步驟6 如果規則有約束條件,則根據(str1,str2),把規則的約束條件所包含的點用str2中對應的字母代替,得到實際的約束條件。然后調用實際約束條件中的點的坐標,通過數值計算來檢驗約束條件。如果約束條件不成立,則轉到步驟5,驗證Datai+1。如果約束條件成立或規則沒有約束條件,則轉到步驟7。
步驟7 根據(str1,str2),把規則的結論所包含的點用str2中對應的字母代替,得到這條規則推出的幾何信息,檢驗推出的幾何信息在信息庫中是否是新信息,如果是新信息則把它加入到信息庫中,并記錄信息庫中的信息量;否則不添加信息。轉到步驟4驗證下一組幾何信息。
步驟8 如果指針的指向不為空,則轉到步驟2;否則說明剛才檢驗的是規則集的最后一條規則,也就是已經完成了一輪推理(從規則集的第一條規則到最后一條規則的推理稱之為一輪推理)。檢驗在這一輪推理中信息庫的信息量是否發生了變化,如果信息量發生變化,則轉到步驟1;否則推理已經達到不動點,結束推理并顯示信息庫中的全部幾何信息。
因為一個幾何圖形的幾何信息是有限的,所以推理不動點總是可以達到的。
下面以三角形中線定理這條規則為例說明算法中步驟3~7的具體工作方式。
步驟3 因為三角形中線定理的條件由兩個中點謂詞(midpoint)組成,所以從信息庫的中點信息類(midpoint)中提取幾何信息進行兩兩組合。
步驟4 假設Data((midpoint M ED)(midpoint N DF))。Data中包含5個不同的點,符合規則的要求,轉到步驟5。
步驟5 由于Data中所包含的兩個謂詞名稱都為midpoint,到知識庫的謂詞集中查找midpoint的具體表示形式,得到midpoint的編碼為空,并且它包含幾何對象point和segment;再到知識庫的幾何對象集中查找point和segment的編碼,得到point的編碼為空,segment的編碼為(1 0)。然后根據查到的編碼生成Data的4種等價的寫法:Data1(((midpoint M ED) (midpoint N DF)),Data2((midpoint M DE) (midpoint N DF)),Data3((midpoint M ED) (midpoint N FD)),Data4((midpoint M DE) (midpoint N FD))。檢驗Datai(i1,2,3,4)對應的字符串,可以發現Data2的字符串“MDENDF”符合規則的條件模式,所以得到一組匹配的字符串(“DABEAC”,“MDENDF”)。
步驟6 由于該規則有約束條件(NotCollinear A B C),所以根據(“DABEAC”,“MDENDF”)中的點的對應關系,替換約束條件中的點得到實際的約束條件(NotCollinear D E F)。在檢驗這個約束條件時,系統首先調用點D、E和F的坐標(這些點的坐標在畫圖的時候已經記錄在動態幾何系統中),再利用坐標來計算這三點是否共線。如果點D、E和F不共線,則轉到步驟7。
步驟7 根據(“DABEAC”,“MDENDF”)替換規則的結論中的點,得到該規則推出的幾何信息(parallel MN EF)。在判斷信息庫中是否已經存在該信息時,首先生成(parallel MN EF)的8種等價寫法,逐一檢驗每種寫法是否已經在信息庫中,如果都不存在,則把(parallel MN EF)添加到信息庫中;否則不添加這條幾何信息。這樣的添加方式可以保證信息庫中不會出現重復的幾何信息,所以本文不需要對幾何信息做歸一化處理。
由推理的過程可以看出知識庫中的幾何對象和謂詞在推理中的作用只是提供相應的編碼,讓系統生成幾何信息的等價寫法,從而幾何對象和謂詞是可以由用戶添加的。規則的表示形式也是比較直觀的,并且與一般的幾何定理的表述非常接近,除了在添加規則的時候系統會自動生成規則的條件字符串和字符串中相同字母的索引號,在推理的過程中并沒有改變規則的表示形式,從而推理平臺中的規則是容易被用戶理解的,也是方便用戶添加的。由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SGARP主要是基于前推搜索法的,因為SGARP允許添加幾何量和表達式,所以用戶也可以在SGARP上添加一部分面積法的消點公式(例如共邊定理)來實現面積法推理。
3 運行實例
下面舉例說明上面算法的執行情況。
例 設ABCD是任意四邊形。四邊AB、BC、CD和DA的中點順次為E、F、G、H。求證:EFGH是平行四邊形。
在這個例子中,本文先向知識庫中添加以下兩條規則,括號中是它們在SGARP中的名稱:
1)三角形中位線定理(MidLine);
2)平行線的傳遞性(Transfer)。
運行結果如圖1所示(在圖的下方調出SGARP中查看規則的對話框,這時知識庫的規則集中只有剛才添加的兩條規則),其中樹型圖的根節點分別對應信息庫中的信息類,每個子節點對應一條幾何信息,幾何信息前面的中括號中是推出這條幾何信息的規則名稱。由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表示形式可以看出,并不需要連接AC,也能推出EF∥AC。根據剛才添加的兩條規則一共推出6條平行信息。但信息庫中并沒有平行四邊形信息,說明根據這兩條規則還不能推出EFGH是平行四邊形。
圖1 SGARP的運行結果一
雖然利用前面的兩條規則還不能推出EFGH是平行四邊形,但是由它們推出的平行信息,可以發現只需再添加“兩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PlgmDet)這條規則即可。添加這條規則后,運行結果如圖2所示,幾何信息所在的節點的子節點是推出這條幾何信息所用到的條件。
圖2中展開的節點是這道命題的證明過程。如果用數學語言代替SGARP中幾何信息的表示方式,則這個證明過程如下:
1)EF∥AC(由E是AB的中點、F是BC的中點及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2)GH∥AC(由G是CD的中點、H是AD的中點及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3)EF∥GH(由1)、2)及平行線的傳遞性);
4)EH∥BD(由E是AB的中點、H是AD的中點及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5)FG∥BD(由F是BC的中點、G是CD的中點及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6)EH∥FG(由4)、5)及平行線的傳遞性);
7)EFGH是平行四邊形(由3)、6)及平行四邊形的判斷法則)。
圖2 SGARP的運行結果二
4 結語
在一般的幾何定理證明器中,知識與控制機制沒有分離開來,也就是知識表示與推理機制互相滲透(例如:規則表示為推理函數),用戶一般看不到知識在系統中的表示形式,所以幾何定理機器證明對于許多人來說有一種神秘感。如果用戶可以管理證明器的知識庫,那么理解幾何定理機器證明就不難了。
在SGARP中,知識與控制機制是分離的,這使得SGARP具有可持續性。這種把知識與控制機制分開維護使用戶可以更自然地表示知識。例如,“如果……那么……”形式的規則比底層的計算機代碼更接近人類描述問題求解技巧的方式。
在SGARP上,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建構知識,還可以不斷地修改已添加的知識,所以SGARP的知識結構可以做到因人而異,求解問題的過程可能會更加符合用戶對問題的理解。用戶也可以在SGARP上發展不同的推理方法,并實現多種推理方法的綜合使用,而不是一次只能用一種推理方法。從而與一般的幾何定理證明器相比,SGARP將會更適合用于教學。
在一般的幾何定理證明器中,用戶不能對系統做任何的修改,所以當別人開發的證明器不能滿足自己要求時,他只有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開發自己的證明器。這里就有大量的重復編程勞動。對于研究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的學者,有了SGARP,他們不必自己從頭開始編寫程序,可以集中精力于方法的創新。這對幾何機器證明的理論與算法的發展的推動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參考文獻:
[1] 張景中,高小山,周咸青.基于前推法的幾何信息搜索系統[J].計算機學報,1996,19(10):721-727.
[2] GELERNTER H. Realization of a geometry theorem proving machine [M]// Computers and Thought. Cambridge, USA: MIT Press, 1995:134-152.
[3] NEVINS A J. Plane geometry theorem proving using forward chaining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975, 6(1): 1-23.
[4] 張景中,李永彬.幾何定理機器證明三十年[J].系統科學與數學,2009,29(9):1155-1168.
[5] 江建國. iGeo_智能幾何軟件的定理證明器[D].成都:中國科學院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2006.
[6] 羅慧敏.基于消點法的幾何自動推理系統實現[J].計算機應用,2008,28(11):2984-2986.
[7] YE ZHENG, CHOU S C, GAO XIAO-SHAN. Visually dynamic presentation of proofs in plane geometry [J]. Journal of Automated Reasoning, 2010, 45(3): 243-266.
[8] 鄒宇,鄭煥,張景中.仿射質點幾何的可讀機器證明[J].計算機應用,2010,30(7):1899-1901.
[9] 郭四穩.基于用戶自添加規則的自動推理程序[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7,24(9):48-50.
[10] 郭四穩.基于用戶自添加規則的自動推理程序Ⅱ[J].計算機與信息技術,2006,23(8):67-71.
篇6
關鍵詞:勞動力,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方式。
010年以來,富士康“N連跳”事件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對于富士康事件,有的學者從心理學角度進行了分析,有的學者從工廠管理的角度進行了分析。然而,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富士康事件歸根到底是中國這種依靠勞動力密集優勢的發展模式,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經濟發展后,與面臨著增加工人工資,減少工人勞動強度,以及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所產生矛盾的結果。表明了勞動力可持續發展的迫切性。
一、勞動力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現有的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多是物質的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即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角度論述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社會觀、經濟觀、技術觀。①然而發展的本質是生產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
生產力既包括物質的因素也包括人的因素,人是生產力中最具主動性、創造性的因素,是價值創造的源泉,發展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需要實現物質的可持續利用,即節約資源、保護生態,更重要的是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人口的數量、人口結構的合理,要求勞動力的素質不斷提高,實現人類社會的循環再生產。
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正確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求經濟效率的提高,通過經濟發展不斷滿足勞動力對物質、文化和生態的需要,即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需要正確處理公平問題。發展應是長期的、持續的發展而不是一時的發展,即處理好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系。可持續發展既包括代內的公平也包括代際的公平。可持續發展要求當代人的發展不能損害后代人的發展條件,也就是說發展不能建立在對資源的掠奪式開采的基礎上。當代人的發展是建立在對后代資源的占有的基礎上的,這樣透支了未來的發展潛力,后代人的發展會受到阻礙。這對于后代是不公平的,這樣的發展也不是可持續的。
發展的過程就是通過生產過程來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生產的過程是人類勞動的過程,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是人運用勞動資料加工于勞動對象,生產出符合人們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勞動的過程包含三個因素:即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②從人和物的角度可以把生產過程的三種因素劃分為兩類,即生產過程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形成商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這樣結合起為一同進入的現實過程,即生產過程。”①物的因素是生產過程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人的因素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力。因此,從這個角度可以把可持續發展分為人和物的可持續發展。
物的可持續發展包括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可持續發展。物的可持續發展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準備充足的物質條件。然而經濟發展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即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物的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是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
現有的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多指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人的可持續發展是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人是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主動性的因素,人的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
“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②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包括勞動力的質和量能夠滿足不斷發展的社會生產的需求。從質上看,是指勞動力要不斷地再生產以滿足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即勞動的價值得到不斷的補償。從量上看,勞動力可持續發展是指勞動力的數量和結構能夠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合格的勞動力。
從勞動力的質的可持續來看,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勞動力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可化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或者說,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③勞動力的再生產過程,不僅包括本人的再生產,還包括繁育后代,以及勞動素養和技能的提高。
“像任何活的個體一樣,依靠繁殖使自己永遠延續下去。因損耗和死亡而退出市場的勞動力,至少要不斷由同樣數目的新勞動力來補充。因此,生產勞動力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總和,包括工人的補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資料,只有這樣,這種獨特的商品占有者的種族才能在商品市場上永遠延續下去。”④“為改變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而這又得花費或多或少的商品等價物。勞動力的教育費用隨著勞動力性質的復雜程度而不同。因此,這種教育費用包括在生產勞動力所耗費的價值總和中。”⑤勞動力的價值的總和由三個因素構成:勞動者本人必要的生活費用;養活家庭的必要費用;必要的教育和訓練的費用。因此,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至少維持工人一定的工資,工人有足夠的資金支付生活、休閑、教育、繁育后代的支出,這樣才能使勞動力獲得充分的發展。經濟發展應該是建立在人的人力資本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不能建立在對勞動力資源的掠奪式的利用的基礎之上。建立在依靠低工資、延長勞動時間基礎上的經濟增長方式,雖然可以暫時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但是從長遠來看不利于人力資本的積累,不利于消費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生產過程的循環進行,更難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從勞動力可持續發展的量上來看,要求有足夠數量的勞動力滿足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包括滿足物質資料再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和人類社會再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一個社會的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要合理,同時要有足夠數量的勞動力能投入生產過程,才能夠生產出足夠數量的物質生活資料和精神文化產品,以滿足勞動力再生產的需求。這就要求,維持合理的人口數量和合理的人口年齡結構,從而使社會有充足的勞動力,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當今中國勞動力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近年來,中國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優勢成長為世界工廠。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需求層次的提高和生活成本的提高,這種廉價的勞動力優勢正逐步面臨新的挑戰。
1.勞動力數量的減少。
足夠數量的勞動力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然而,隨著計劃生育的推行,中國渡過了人口生育高峰,開始面臨著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的危機。目前的農村小學合并、高考報名人數逐年減少,一些地方出現的民工荒便是這種問題的集中反映。勞動力數量的減少,將影響勞動力的供給,如果不實現產業的升級,擺脫目前依靠勞動力密集產業的現狀,將最終使中國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危險,最終使中國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會面臨危險和挑戰。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將最終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人口的老齡化。
建國后,由于擺脫了戰亂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中國出現了幾次集中人口的生育高峰,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批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又面臨著集中的老齡化問題。建國初,為了實現工業化,在農村長期實行農產品統購統銷,農產品價格低廉,大部分農民沒有為養老積累起足夠的物質準備。而在城市則為了實現重工業的優先發展,長期實行了高積累、低工資制,甚至有的人由于國有企業改制而成為了下崗工人。而且這一批人尚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因此,這一批集中步入老齡化群體的人的養老便成了未富先老的中國的一大社會問題。
3.勞動力的過度利用。
由于路徑依賴,很多企業長期實行低工資制,甚至不足以滿足工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果工人想獲得更高的工資,就要不停地加班。據報道,富士康員工的起薪只有900多元,工人為了獲得更高的工資,每天的勞動時間都在12小時以上。勞動力的再生產需要休息時間以恢復體力。對于勞動力的過度利用,如同資源的過度開采會造成資源的不可再生一樣,會造成勞動力再生產的困難,給勞動力帶來心理和生理的疾患。富士康事件的根源就在于過低的工資,使工人被迫延長勞動時間,超過生理承受能力。精力高度集中的勞動,使工人依附于機器,從而產生了心理障礙,最終導致了不理性事件的連續發生。
4.工資低,難以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發展。
勞動力的工資應該體現滿足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要求,即馬克思所說的最基本的本人生活的需要、子女生活的需要以及教育和培訓的需要。然而作為中國產業工人主體的農民工的工資低,難以在工作地居住、在工作地讓下一代受教育、在工作地享受醫療,難以支付教育和培訓的費用,即無法實現勞動力的生產與再生產。勞動報酬和居民儲蓄所占份額越來越萎縮:1997-2007年,勞動報酬占比持續下降,中國的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從53.4%下降至39.74%;中國的資本收入占比持續上升,企業營業盈余占GDP的比重從21.23%上升至31.29%;政府預算內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從10.95%上升至20.57%,若加上預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讓收入、中央和地方國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潤,政府的大預算收入幾乎占到了國民收入的30%。①由于無法用工資滿足在工作所在地的基本生活需求,農民每年像候鳥一樣,往返于城市和農村。農民工工資低,阻礙了拉動內需,阻礙了中國城市化進程。
三、勞動力可持續發展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在中國經濟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后,經濟增長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集中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國內需求不旺、過度依賴出口等方面。而國際金融危機的暴發導致的國內出口下滑,使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更為迫切。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性。
中國經濟結構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一、二產業比重太大,第三產業比重太小,而且第二產業內部產業層次低,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處于世界分工金字塔的最底部。另外,由于勞動者收入低、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等原因,導致消費占GDP的比重低。“當前中國的居民消費與GDP之比為36%,這一比重自1990年以來下降了近15%。多年來,美國的居民消費與GDP之比為70%左右,歐洲和日本則在50%以上。”②因此,亟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增長:一是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二是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三是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消耗為主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勞動力數量和素質提出更高要求。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主要的是提升產業結構,改變在世界分工體系中的底層地位,更多地依靠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地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包括勞動者的文化素養、學習能力、技術水平、熟練程度、身心健康等方面,才能適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對勞動力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促進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新型工業化準備更多、更合格的、適應新的技術需要和新的產業需要的勞動力。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條件。
3.轉變發展方式有利于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
順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提高國內消費需求在拉動經濟中的作用,即改變過度依賴出口的局面,改變過度依賴政府公共投資的局面,把經濟發展的動力轉向更多地依賴國內需求上,要求勞動力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費,這必然以提高勞動者的工資為前提。
轉變發展方式對勞動力消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過來又有利于促進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勞動力消費增加以后,有利于勞動力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水平的提高、文化素養的提高,從而有利于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一方面,對勞動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費,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有利于促進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
四、促進勞動力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以人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前提,一是要維持合理的人口數量;二是要合理地利用勞動力;三是要不斷提高勞動力的人力資本素質。
1.維持合理的人口數量。人是生產中最具主動創造性的因素。中國30年的高速增長的動力源泉就在于充裕的勞動力資源。由于建國后出現的兩次生育高峰,造成了中國人口數量的劇增,進而造成了廉價的勞動力優勢。改革開放以后,外資企業之所以選擇中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從而依靠這個人口紅利,中國承接了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成為世界工廠。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第一批生育高峰的人口年齡逐漸增大,從而使中國快速進入老齡社會;另一方面,由于20世紀70年代以后計劃生育的實行,目前青壯年勞動力數量逐漸減少,出現了整個社會“老齡化”與“民工荒”并存的現象。為了防止民工荒的加劇,實現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適當的時機,改變現有的人口政策,否則,中國經濟就會在尚沒有成功實現產業轉型的時候,面臨著巨大的勞動力缺口。
2.提高勞動者工資。富士康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人工資過低,工人被迫長時間加班,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高強度勞動使工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損害,從而使部分工人出現了心理問題,進而走向了自殺。由于勞動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在逐漸減少,也影響了內需的拉動。因此,必須通過不斷提高勞動者的收入,進而以啟動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方式,使勞動力獲得足夠的收入,以解決消費、培訓、教育、醫療、住房、甚至精神消費的需求。這樣才能實現勞動力的再生產,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進而為中國的城市化、工業化、產業結構的升級提供更多、更合格的勞動力。
3.不斷提高工人的人力資本素質。人力資本包括4個方面:一是教育資本,是指用于教育以及培養和提高在職和未來勞動者的能力的費用,是最基本的要素。二是技術和知識資本,是指用于專業技術教育的費用,包括大學的專業教育、技術教育和技術培訓。三是健康資本,指用于醫療衛生的費用,包括醫療、保健營養以及體育鍛煉等。四是遷移和流動資本,是指國內外人才流動,人才的流動有利于資源的配置和優化。因此,應該通過加大教育投入、加大醫療保障投入、完善勞動力市場等,促進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這樣才能夠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數量更多、素質更高的勞動力,以迎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勞動力素質提出的更高要求。
篇7
一、明確主題選擇方向,尋找恰當的主題源
“主題”是活動開展的核心,它隱含了活動開展的線索和內容,決定主題的價值取向和開展方向,因此,選擇并規劃適宜的主題是開展主題活動最為關鍵的一步。一般來說,主題課程的主題選擇有兩種常見的選擇傾向:
1.從幼兒的興趣出發
從兒童本位出發選擇主題源,能夠滿足幼兒自身的探究興趣和發展需求,因此,現在幼兒園開展的主題活動大多是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設計的。
主題活動要和幼兒的已有經驗“緊密牽手”,只要是符合幼兒現年齡段需求的且是他們非常感興趣的,都可以納入主題活動中來。教師要重視幼兒的已有經驗,善于觀察,可以從兒童關注的話題(談話或疑問)中,吸引兒童的事件中,兒童平時扮演的角色行為中,兒童感興趣的藝術作品和文學作品中尋找合適的主題。教師選擇與設計的主題內容若符合幼兒現階段的需求和興趣點,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就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掀起情感的波瀾,產生探索與發現的熱情,進而接收與建構新的認知。
例如,孩子大多對自然界的現象或變化非常好奇,教師可以將這些作為有價值的教育內容納入主題活動設計中。比如,春天,各種形狀的種子冒出了嫩嫩的綠芽;冬天,活潑的水變成了硬硬的冰……這些大自然界奇妙的現象和變化無時無刻不在吸引著孩子們去探索、發現,幫助孩子們豐富感性認識,積累相關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
2.從教師的興趣出發
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教師興趣”并不是指主題的選擇全部是以教師的意志為主,而完全不顧及幼兒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需要。從教師的興趣出發,是指在選擇主題的時候,教師對整個主題的整體性、目的性以及方向性的設想較為全面,主題的選擇往往帶有比較明確的科研意圖和教育目的。例如,很多幼兒園根據本園特色或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找尋符合幼兒需求,順應幼兒興趣點的主題內容,開發設計適宜幼兒學習、探究的園本主題活動課程。
比如在“我是社區小主人”這個主題活動,整體內容偏重于實踐,充分利用幼兒園所在社區資源,在主題開展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幼兒能夠從實踐中感受活動的意義和價值。教師和孩子們在主題活動不斷開展、層層推進中,創設相應主題情境,組織幼兒做保潔員,揀垃圾、植樹、一起做社區宣傳的一系列活動,比如,在“我是社區清潔員”環保教育活動開展后,很多家長對老師反映,孩子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垃圾,都能自發的把它撿起來并扔到垃圾箱里,在日常生活中,亂丟亂扔的行為也有很大的改善。通過這些實踐活動,能夠給幼兒提供優質的活動內容,陶冶幼兒的情操,塑造健康的心態和強健的體魄。
二、分析主題要素,設計合理方案
在開展主題活動前,教師需要在了解幼兒相關經驗背景、興趣需要的基礎上預先設置主題活動框架、主題目標、活動內容、活動環境等。對主題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預先設想,盡可能使目標、內容、情境、經驗、興趣等各種因素與主題實施的方法、策略相匹配,帶給幼兒更為適宜的學習與發展。
1.確定主題活動目標
主題活動目標的確定,需要綜合考慮幼兒年齡段總目標、主題中蘊含的價值、本班幼兒的具體情況等多種因素。目標的確定要涵蓋各種學習內容,使其在統一目標的指引下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形成內在的有機整合。另外,最終目標的確定也要盡量著眼于促進幼兒終身可持續發展和畢身受益的品質上。
以大班主題活動“我的牙齒”為例,主題目標是:了解牙齒的形狀特征,并與功能、名稱建立聯系,提高觀察、分類和概括歸納的能力;用正確的態度面對換牙事件,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保護牙齒,提高保護牙齒的意識;嘗試根據實驗結果推理形成齲齒的相關原因,萌發“眼見為實”的科學態度;樂意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在活動中所獲得的牙齒相關經驗,提高相互協作,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從這一主題目標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我的牙齒》是側重于科學探究性的主題活動,目標是通過主題活動幫助幼兒獲得科學知識(牙齒外形特征)、科學方法(實驗)、科學態度等方面的經驗,同時還包含健康(保護牙齒)、藝術(表達經驗)、社會(同伴協作)等方面的發展。
2.設計主題活動內容
主題僅僅是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是教師定位和設計一個具體活動方案的切入點。各種課程內容的組織都可以采用主題的形式,但具體的教學及游戲活動的形式確是多樣化的,因此,在生成主題活動的總目標之后,還應根據具體活動目標在主題網絡教育目標中的相關作用,本園本班幼兒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及環境、材料狀況,采用恰當的教學模式設計活動方案,不斷完善主題活動內容。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教育技術理論發展動態;批注;社會化批注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押1671-7503(2013)01/03-0078-05
引言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應用日益普及,新型的網絡技術層出不窮,人們傳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隨之改變。在傳統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批注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手段,但是,隨著網絡閱讀率的快速提高,實現對網絡文檔的在線批注顯得尤為必要,特別是在網絡學習中,學習者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進行在線閱讀,對網絡課程的內容和其他網絡參考資源進行在線批注非常有必要。為此,本文針對《教育技術理論發展動態》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引入了社會化批注,論證了社會化批注在這門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可行性,并在教學實踐中探究社會化批注在《教育技術理論發展動態》課程中的典型應用。
一、《教育技術理論發展動態》課程特點及其存在問題
(一)《教育技術理論發展動態》課程特點
教育技術學是20世紀初期隨著視聽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門年輕的交叉學科。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大學開設教育技術學專業,擁有從學士、碩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教育技術學研究正呈現出空前的繁榮,研究成果日漸豐富。《教育技術理論發展動態》這門課程在借鑒、參考國內外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教育技術學基本理論教學與研究的實踐,試圖對困擾教育技術學學科發展的、對教育技術學這一年輕學科具有極為重要意義的基本理論問題和學科走向做出嘗試性的回答。
《教育技術理論發展動態》是一門系統論述教育技術學學科基本理論問題的課程。這門課程涉及教育技術的本質、教育技術學研究對象、技術與教育的關系、學科性質、學科歷史、與相關學科的關系、主要實踐領域、研究方法、基于設計的研究、學科未來等基本理論問題。這門課程的特點就在于較強的理論性,重視各種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強調開設這門課程的意義就在于讓學生更深地理解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規范現代教育技術開發應用方式和管理模式,指導教學設計的主流意識,確定教學效果的評價標準。
(二)課程存在的問題
1.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長居主導地位
目前,在各級各類學校中采用的都是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這門課程的實施也不例外。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便于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便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并能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這種模式具有嚴重的弊端,即完全由教師主宰課堂,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造型人才的成長(按這種模式培養出的學生絕大部分是知識應用型人才而非創造型人才)。這種模式把學生作為灌輸的對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前人知識與經驗的存儲器,忽略了學生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有創造性思維的活生生的人。因此,這種模式將學生作為被傳輸的對象,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評價標準和主體比較單一
從整體上看,這門課程注重對知識掌握和技能熟練程度的評價,忽視對學習者的協作精神、探究能力和情感體驗等方面的評價;注重總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這主要體現在客觀性測驗比較多,考試成績所占權重比例大。大部分學習評價限于教師對學習者的評價,很少考慮學習者自身的評價、同伴的評價。這樣不能全面、綜合地反映學生的發展程度,不利于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發展,也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發展。1
3.作業批改不及時方便
批改作業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的重要手段,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教學效果,發現教學問題。在批改書面作業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圈點錯誤或添加批語的方式,直接在作業本上批注反饋信息。這種方式較長地占用教師的時間,而且不能及時發送給學生,批改不方便不及時。
二、社會化批注在《教育技術理論發展動態》課程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會化批注及其作用
批注是閱讀者在文章空白處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評語或疑問,為文章內容添加批語或注解,以此幫助閱讀者理解和評論文章。批注是我國文學鑒賞和批評的重要形式,是一種傳統的閱讀方法。隨著電子文檔的出現,傳統的書面批注轉變成為了電子化批注,誕生了大量的專用批注軟件和具備各種批注功能的應用性軟件。而社會性軟件就應運而生,社會性軟件就是作為社會的人通過軟件工具來構建個人的社會關系,主要是為了網絡中的人與人之間進行對話,它按照每個人的思想、興趣、觀點、需求等把人們聯系起來,是一種“人——工具——人”的交互方式。
批注的電子化、網絡化,進而產生了具備“去中心化、微內容、社會性和用戶參與”2等Web2.0特征的社會化批注。社會化批注(SocialAnnotation)是一種基于中間對第三方的只讀網絡資源添加批注,并且可以再現或分享批注及其上下文的Web2.0應用。簡單來講,社會化批注是一種基于中間在線批注網絡資源,并且可以再現或分享批注及批注上下文的Web2.0應用。3
社會化批注具有信息篩選、信息加工、學習記錄、交流傳播4等基本的功能,能夠為網絡學習(包括網絡自主學習和網絡協作學習)和網絡資源管理提供技術支持,在教育教學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空間。其主要作用表現在以下方面。
1.記錄和監督學習過程
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社會化批注的書簽和注釋功能對課程中的知識難點、疑點進行高亮標志和添加注釋,參考同伴的筆記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利用社會化批注的收藏功能可以將學習資源進行收錄、共享并可隨時隨地查看。針對大家感興趣的話題學習者可立即建立討論區并邀請同伴進行討論。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習者的上述學習行為和過程將全部被自動記錄下來,教師進入個人圖書館、好看簿等多種具有社會化批注功能的軟件空間,通過查看學習者上述學習記錄和學習行為,就可以從整體上掌握關于學習者當前學習過程中取得的進展、解決問題的過程、參與協作的過程、學習中存在的困難等極為重要的信息。教師只有根據這些反映學習者認知過程的信息,再綜合原有評價記錄的信息,才能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知識的掌握程度、協作精神、探究能力和情感體驗等方面做出客觀的評價,進而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切合實際的可行的學習策略。5
2.進行作業批改
傳統的批注能夠對文章進行簡單的批注,而社會化批注可以作為網絡環境下的一種評價工具。布置作業能夠促使學生鞏固和消化自己所學的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技巧技能,及時地給學生布置作業是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手段。批改作業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的重要手段,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的了解教學效果,發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地教學問題。長期以來,教師在批改書面作業的過程中,通過對作業進行圈點錯誤或者添加批語的方式,直接就在作業本上添加反饋信息。而網絡作業如果不能直接批注Web頁面并且分享批注的內容,教師就很難將批改的意見方便、快捷、準確地反饋給學生。社會化批注恰恰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而且,社會化批注能夠便于學生開展參評,通過讓學生互相批改作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與自己的學習動機,從而更好地提高整個教學效果。6
3.語境異步交流
所謂異步交流是指不要求交流的雙方同時在線,這樣就能減少交流行為的時間限制,交流雙方可以自行選擇時間,方便快捷。在網絡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以BBS作為異步交流的重要工具,每個學習者都可以借助BBS對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或者問題進行討論。在社會化批注中,學習者能夠以批注的方式來發表自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者質疑,其他的學習者都可以回復該批注,因此,添加批注和回復批注實際上也就構成了一種異步的交流行為,這就打破了只能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進行交流的限制,讓學習者充分地進行思考,隨時隨地地對閱讀內容就行批注自己的理解。7
4.協作閱讀
閱讀作為一個積極的認知過程,主要包括辨認符號和理解這兩個環節。由于學習者的背景知識、學習風格、認知能力等多個方面的特征差異,不同的學習者對相同的閱讀內容會產生自己不同的理解。在書面閱讀過程中,學習者一般通過書面批注來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而在網絡閱讀中,學習者就可以利用社會化批注工具來記錄和傳播批注,與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理解,他人也可以對自己的批注進行再批注,使得眾人的思想在不斷碰撞之中產生火花,進一步拓展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網絡閱讀行為也在不斷地增加,傳統的書面閱讀也將逐漸地向網絡自主閱讀發展。每一個閱讀者都存在針對閱讀內容進行交流和互動的社會化需要,社會化批注這樣的協作閱讀工具的產生,可以促進閱讀者的交流和協作,網絡自主閱讀將部分轉向協作閱讀。集體書面閱讀要求閱讀者必須面對面地進行交流,這樣就受到了很大的時空限制,也會朝著網絡協作閱讀不斷地發展。網絡協作閱讀有利于閱讀者相互交流啟迪,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減少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孤獨感,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協作能力和創造能力。8
(二)社會化批注工具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社會化批注應用于教學,能夠對傳統的教學產生巨大的沖擊,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良好的異步交流能創造出平等友好的環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社會化批注允許用戶根據需要隨時組建小組論壇,小組允許其他用戶加入并在小組中創建主題帖。每個小組可允許小組成員回復各自感興趣的話題,還可以創建新的話題。通過相互觀察和研究,成員之間可以互相對同伴的學習記錄和成果提出意見。各成員可根據互評情況靈活地組建論壇,邀請其他成員交流評價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為同伴互評創建平等友好的環境。讓學生自己獨立地思考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圍繞著提高自己的知識能力而不斷地改進。
2.優越的作業批改工具能將意見方便、快捷、準確地反饋給學生
在社會化批注的輔助下,教師不僅可以隨時查看學習者的學習記錄,而且可以在學習者的疑點、感想和成果上加注教師的意見。批注的內容可以是基于某個知識點、學習單元、協作學習過程等,使學習者感受到教師在關注自己的學習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同步或者異步的方式對學習者的作業進行批改,在第一時間內讓學習者看到教師的意見,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學習。
3.促進評價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培養學習者的合作精神
在學習過程中,社會化批注不僅能將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過程按照時間順序全部記錄下來,而且可將教師和同伴對學習者的評價記錄下來。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查看自己的學習記錄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兩者構成了學習者自我評價的物質基礎,因而促進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幫助學習者全面客觀地評價自己過去與當前的學習狀態。促進評價方式的多元化以及培養學習者的合作精神,這將有效地把評價活動納入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習者評價主體的作用;實現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從而促進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在評價過程中可以使學習者考察同伴的學習歷程并快捷地找到與自己有共同關注的學習同伴,與同伴分享學習成果或邀請同伴對共同關注的問題進一步探討,使學習者關心自己學習的同時,也學會尊重和借鑒同伴的學習成果,從而培養學習者的合作精神。因此,在網絡學習評價中要有效地利用自評、互評,這樣可以體現學習者的評價作用,對學習者的評價也較為客觀。9
三、社會化批注在《教育技術理論發展動態》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教育界出現了一種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深化改革的趨勢,成為當前教育技術研究的熱點,這就是教育過程中廣泛應用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促使從教材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理論、教學觀念乃至教育形態的一系列變革。教育信息化作為促進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效的重要力量,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論文從教育信息化這個角度來探討如何將社會化批注應用于課程實施過程中。具體實施過程如圖1。
課程學習
(一)注冊用戶,了解社會化批注
為了有效開展教學,教師首先到360個人圖書館注冊用戶,并在上課過程中將其推薦給學生,督促其注冊、熟悉該社會化批注的應用方法。讓學生養成在個人圖書館上發表文章,轉載文章以及進行批注的習慣,在詳細閱讀他人文章的時候進行自我理解,并將自己的見解批注到原來文章上,熟練地掌握社會化批注的多種應用方法。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用戶需要在客戶端安裝具有社會化批注的瀏覽器插件,這樣當用戶在瀏覽器中選中一段文字,插件就會自動彈出快捷菜單,以便對這段文字高亮顯示、添加批注或進行其他操作。用戶的批注信息被傳送到社會化批注網站存儲,而被批注的網頁也同時緩存到該網站。
(二)社會化批注支持下的《教育技術理論發展動態》課程學習
學生在對社會化批注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在講授課程之前在個人圖書館里發表有關教育信息化的文章,學生可以提前閱讀教師的文章,也可以自己發表關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種意見以及建議,學生可以相互進行批注,談談自己的理解,通過對大量文章的閱讀,對教育信息化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教師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就可以針對學生的建議進行仔細講解,從各個角度讓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教育信息化,這樣不僅可活躍課堂氣氛,還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三)分組研究課題以及小組協作
學生在對教育信息化有了更深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并建立課程專題討論組,邀請班級學生參加,形成課程學習小組。具體從教育信息化新舉措這個課題出發,如: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新舉措有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推進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建立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教師教育逐步信息化、推進思想政治工作進網絡、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標準等多種措施10,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參加各個課題的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地加深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深刻地了解各種舉措在我國目前研究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學生在個人圖書館里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對所有學生公開,組內、組外人員都可以瀏覽并發表言談,體現了社會化批注活的、交流的特點。
以建立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為例,如教師在網上發表建立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內容:中央電大與電大在線遠程教育技術有限公司確定,奧鵬遠程教育中心開展三項重點工作:建立和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管理辦法、服務規范、質量標準;進一步引進合作高校,規范學習中心建設,重點做好非學歷教育及培訓項目的學習支持服務;繼續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項目課題研究。
某學生點評如下: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試點項目已于2002年12月啟動,進展迅速;2003年,中央電大和電大在線共同組建奧鵬遠程教育中心,負責體系的建設、運行及管理等具體工作,中央電大對其進行監督、管理。加快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將對建設學習型社會發揮積極作用。11
(四)教師監督教學過程
教師通過社會化批注系統可以不定期地瀏覽每個小組內學生針對某個知識點了解情況,還能通過回復批注給學生的學習予以反饋。教師的不定期檢查與監督,不僅能有效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還能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供指導和幫助。讓學生在教師的監督之下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此讓學生能夠對知識點了解得更深刻更徹底。
(五)作業批改
學生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言談,教師也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一起共同完成某一項作業,通過網絡的交流,教師針對學生發表的文章、意見、評論等進行圈點錯誤或添加評語,在文章上面批注反饋信息。通過這樣的行為,社會化批注不僅便于學生參加評論批改,通過學生的互批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和學習熱情。教師這樣就能將評語方便、直觀地反饋給學生,以提高整個教學的效率。
(六)及時進行自我評價和形成性評價
自我評價是人們對自己的能力、狀態發展趨勢的評價性認識,從自我的角度來看,自我評價的功能有自我發展功能、自我實現功能和自我完善功能。而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評價則有利于促進學習者自我反思、自我診斷、自我控制和管理,提高學習者的元認知能力;自我評價還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我們通常認為,自我評價的動機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學習者的內部需要,二是外部因素。內部需要是指學習者意識到要對當前的狀態進行評估,以適應環境的需要如提高學習效率,外部因素包括教師和同伴等他人的評價都能促進學習者的自我評價。全面、正確地反饋信息是進行自我評價的物質基礎。學習者的一個階段的學習記錄或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成果、教師和同伴對自己的評價等是學習者進行自我評價不可缺少的信息。社會化批注的應用,不僅能將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過程按照時間順序全部記錄下來,而且可將教師和同伴對學習者的評價記錄下來。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地查看自己的學習記錄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兩者構成了學習者自我評價的基礎,因而促進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幫助學習者全面客觀地評價自己過去與當前的學習狀態。
在社會化批注的支持下,教師可以從網絡上通過學習者發表的文章、批注查看各個學習者的學習記錄,還可以在學習者的建議、感想上加注自己的理解,學習者會感受到教師在關注自己的學習過程而不斷地提高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通過同步或異步的學習方式對學習者的作業進行批改,在第一時間內讓學習者看到教師的意見,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學習,從而提高整個教學質量。
篇9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 科技創新資源 整合 路徑
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技術創新成為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決定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僅表現在自然資源環境等先天要素稟賦的不平衡,更重要的體現在以科技創新力量整合的人文環境因素的不平衡。相對于發達地區而言,欠發達地區長期滯后發展存在著“三大惡性循環”[1],即“自然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經濟系統的惡性循環”和“人文系統的惡性循環”。前者屬于客觀因素,后者具有人為因素的特征,而這種人為因素形成的制度文化環境在當前經濟發展中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一國經濟并不是生產要素的簡單疊加,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技術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發揮功能”[2]。這種復雜的地域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在市場機制還處于萌芽狀態,以及傳統的條塊區域行政管理體制下的地方保護、地方封鎖、地區分割等現狀使得有限的科技力量處于分散狀態,很難實現科技創新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等資源整合的集成效應和規模效益。
近年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市場機制的培育,安康經濟社會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正在由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向現代農業和新型工業化邁進,特別是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富硒食品產業發展成為安康經濟發展的亮點。目前,安康市富硒食品生產企業已達86戶,其中35戶規模企業從事富硒食品生產經營,開發了富硒茶、富硒礦泉水、秦巴硒菇、富硒飲品、富硒大米、富硒食用油、富硒魔芋制品、富硒保健品等50多個品系,實現工業產值24.6億元;成長起了以紫陽縣神云富硒茶公司、安康秦東魔芋食品公司、興安富硒大米加工公司等一批富硒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全市共有10家企業的11個產品獲得陜西省名牌產品稱號,23家企業的24個產品被評為安康市特色品牌產品,5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7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通過國家驗收,已認定無公害生產基地68個,面積4萬多公頃、產品24個,綠色食品兩個,有機食品19個,等等。安康富硒食品特色農業產業開發顯現出良好態勢,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集群。然而,安康富硒食品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業生產經營依然是傳統農業科技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手工操作、低成本、產業鏈較短,產品附加值低、惡性價格競爭等為特征的低端路徑,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限。因此,通過安康科技創新資源整合,著力提高富硒食品產業的科技含量,以科技驅使安康富硒食品特色農產品的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延伸富硒食品產業鏈,提高富硒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是安康富硒特色農產品產業升級發展的現實要求。正是基于這種思考,本文著力分析安康以產業發展帶動科技創新資源整合模式的成功經驗及不足,并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為其它經濟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資源整合提供有效的借鑒。
一、區域科技創新資源整合及文獻綜述
區域科技創新資源從內容上包括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科技創新物質基礎資源、科技創新人文環境及制度資源等。其中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科技中介機構、政府等作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中的組織主體要素,是科技創新資源的主要提供者。區域科技創新資源整合是指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通過對特定的區域內各種與技術創新相聯系的主體要素(技術創新機構和組織)、非主體要素(技術創新所需的物質條件)、以及協調各要素之間關系的制度和政策網絡進行的重新設計,實現創新體系內不同主體間人才、資金、信息等科技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科技創新活動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自我管理和自我協調進而形成的一種創新活動機制。
目前國內學者對區域科技創新資源整合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從現有的文獻資料看,學者們對區域科技創新資源整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區域科技資源及科技創新平臺的研究。對于區域科技創新資源整合研究重要集中在宏觀政策研究層面。其中代表性的理論有:蔡宇宏認為[3],科技創新資源整合機制是指科技創新活動中各創新主體在創新方面的活動協調機能,它表現為在創新活動過程中,通過一套結構化的管理機制將不同創新主體整合在一起,實現創新體系內不同主體間人才、資金、信息等科技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孫慶、王宏起認為[4],地方科技創新平臺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系統,包括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園區、行業檢測服務機構等各種類型的研發機構、轉化機構和中介機構,因此,推進地方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的關鍵是實現平臺的聯動發展以及資源的有效集成和共享;吳建南等認為[5],科技資源整合模式劃分為大學資源開放模式、孵化器整合資源模式、行業資源集聚模式以及政府下設中介機構整合資源模式。本文以欠發達地區安康市為例,研究該地區在由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中形成的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地方高校為平臺支撐的行業中介組織廣泛參與的科技創新資源整合模式,在此基礎上分析該種模式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簡單的結論及建議。
篇10
經濟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就目前而言,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發展經濟的方式都不能永遠的依靠自然資源和人類勞動力,因此,只有通過自我完善和產業轉型的方式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目前,我國經濟雖然得到了一定發展,但還存在許多不科學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要推動經濟的發展就必須使經濟與科技協調發展。
關鍵詞:經濟文化;科技;經濟;協調性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0001201
1 經濟與科技的成就和問題
對經濟和科技關系進行分析時,應重點關注在差異性的文化經濟理念下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即經濟的發展的主體是勞動、制度、資源、資本或技術。
1.1 經濟與科技的成就
近年來,我國經濟與科技協調發展的關系有了巨大的進步,主要表現在:
經濟發展理念的轉變。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縮小與世界科技發展水平的差距,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利用國內的市場優勢與世界范圍內產業調整的時機,實施了以科技為主要發展動力的戰略,加大了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促使我國的生產力和技術水平有了明顯提升。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國際經濟和科技的競爭加劇,因此,我國提出科技的自主創新戰略,以及一些中長期的科技發展與規劃的戰略等舉措。這些措施推動了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與提升,推動了經濟與科技的協調發展。
1.2 對科技發展的投入大幅增加
隨著經濟發展理念地轉變,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有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對科技的投入持續增加。根據近年來國內各大企業投入資金報告比例的顯示:企業科技研發投入比重占社會總投入比重與很多發達國家的比例相似,說明科技創新體系在企業內部已初步形成。
2 經濟與科技協調性出現的問題
首先,科技研發程度有相當大的差距。2001―2005年的“十五”規劃目標要求,到規劃結束科技的研發強度需達到1.5%以上,這一目標卻在2008年得以實現。現今全國的科技研發和發展強度僅達到全國總投資的1.7%。
其次,自主研發的技術項目較少,我國經濟的增長對外貿依存度較高。在對外貿易產品中,擁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的比例低,低于所有比重總和的10%。發達國家對自主創新產權的管制不斷加強,我國大多企業僅注重投入產出的短期效益,因此,對短期無法形成利益的科技研發項目投資較少。進而導致經濟增長的動力還較多的依靠投入勞動力、資源和資本等生產要素,而科技創新的貢獻率較低。
再次,存在自主創新的理念差距。根據科技的發展局勢,對于科技發展戰略的轉變過程,我國企業在某種程度上還存在跟蹤模仿過去政策的現象。企業是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的主體,作為利益的追求者,很難將主要工作放在對原始工作的創新上,因此,我國的自主創新還需極大的提倡和發展。
最后,科技創新的質量較低,依舊發展粗放型經濟模式。例如我國高鐵的發展,許多人認為它是科技進步和經濟質量提升的標志工程,但高鐵事故的頻發,使得高鐵技術受到了不斷的質疑。在每年的專利授權與申請中,發明的比例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使得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質量低。
3 如何處理我國經濟與科技發展不協調問題
3.1 轉變經濟模式,發展自主創新
從全球經濟發展歷史上來看,經濟的迅速崛起與發展都離不開科技創新和發展。在經濟的發展由數量增長轉向質量和技術增長的模式后,我國也緊隨其后并向自主創新模式演進,促進科技與經濟同步增長。改變以前經濟發展忽略自主創新的觀念,優化對外經貿政策并進行重組,改變傳統的依靠出口貿易的發展模式。并且對科技知識的產權加大保護力度,占領科技發展的制高點。
3.2 建設技術市場,為創新提供平臺
我國經濟和科技的結合點是技術市場。技術市場是科技成果轉化的結果,是實現產業化的必經之路,對于實施自主創新戰略有著積極的作用。我們若要做好技術市場的建設工作就必須在優化科技資源的配置、創新科技技術等方面多下工夫。首先需建設具有顯著功能的技術市場;其次,明確技術市場的發展思路。而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自主創新任務的根本,技術市場的產業化和成果商品化的形成,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推進了經濟與科技的緊密結合。
3.3 注重頂層的設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經濟與科技的結合需要政策的重點支持,并且從頂層對科技和經濟的實力進行同步提升,形成經濟與科技的政策協調發展。首先,將科技技術進行合理性與先進性的有機結合,以便縮小與發達國家科技、經濟的差距。其次,協調技術創新與技術引進的關系,優化財政對技術創新與引進的支出結構,合理引進外資技術,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的支持。
3.4 加強政府對自主創新的推動作用
科技創新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對于經濟與科技的協調政府應給予高度重視和支持。政府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主創新意識,參與科技創新功能的定位,取消政績考核的觀念,推動落實自主創新工作,促進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建民,封延會.經濟文化視野下的科技與經濟協調性問題[J].甘肅社會科學,2011,(03):222225.
- 上一篇:除夕的來歷和風俗習慣
- 下一篇:兒童保護視力宣傳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