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1-20 17:30: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漢語教學 培養學生 人文素養

近幾年高考題注重考察學生人文素養、情感思辨,希望考生心中有愛,筆下有情。如,我們高三年級平時做的模擬試題中的《寬容的故事》、《把愛傳遞下去》等諸如此類的作文題型注重利用傳統文化熏染學生,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精神引導學生為人處世。學生在高中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宇宙觀初步確立的時期,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初步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如果學生充分浸潤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心世界必然會走向充實豐盈,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體系,那么無論是進入高校還是走向社會,基本上就能立于世間。如今的高考作文題體現了“立人”的思想,我以為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學生看不懂作文題目的意思。我們須靜下心來思考,面對作文選自模擬題《傷了手的病人和傷了腳的病人》這一在醫院眾人所熟知的場面,學生反映于腦海中呈現于白紙上時卻是千姿百態的嘆息、茫然?我認為學生無法正確理解題意,一方面是由于漢語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理性思辨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是出題者過高估計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思辨能力。

首先,教學中缺乏對學生建構人文精神的關注,缺乏培養學生對自我人生價值的反思,造成作文立意低平。

每個漢語老師都在努力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高中階段,尤其關注閱讀理解能力,但什么是真正的閱讀呢?僅僅是能準確答題嗎?當文本浮現在每個讀者前的生存時間中,只有讀者自身的精神意向和文本對話,共同去探詢答案時才是真正的閱讀,才能體會到閱讀帶來的心靈愉悅,達到我們平常說的“心靈的契合”或“共鳴”。語文是人文性的學科,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高三備考訓練中,要重視文本中文字的意義,引導學生在與文字的對話中建立起自己的意義關聯,使學生在與過去的精神對話的基礎上,在現時精神的直接自我認識中,開啟自己思維、思想的新維度。教學中重視這種人文精神的建構,學生才能超脫于機械、冷靜做題的麻木循環圈,才能面對文本保持心靈的超達,始終保持對人生的追尋與超越,才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中蘊含豐富這里的辯證關系,而不至于茫然無措。

但是,在心靈日益浮躁的當下,閱讀、作文在某種程度上都成了博取分數的工具,而不是個人精神思考的載體,例如某些教師極力倡導作文的起、承、轉、合,讓學生死記一些以不變應萬變的材料,學生也熱衷于學習所謂快速作文制勝秘笈等。作文的模式化、功利化,使諸多考生筆下無情、心中乏愛,知識考試的機器,缺乏人文思想浸潤,對自我、人生缺乏理性思考,怎能理解此次作文材料所包含的豐富這里的辯證關系呢,敗筆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高考作文,不僅是寫作水平的展示,也是生命個性的張揚,只有那些真正有人文素養、有思辨能力的學生才會脫穎而出。假如這個學生不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沒有對歷史的理性思索與反思,沒有讀過大量的書籍,是難以寫出深刻的人生體悟的。因而幫助學生建立厚重的人文積淀,近則可以達到高考作文要求的思想深刻、立意新穎,遠則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體系,去擁有抵御風雨的內心力量。

其次,老師教學中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理性思辨能力,導致在作文中,無法正確理解材料,審題不準,偏離題意。

很多人都以為語文是重視形象思維的,很多閱讀量大的學生不刻意學語文成績也較好,學生做題時根據感覺排除選項,閱讀時根據感覺答題,老師評講卷子時注重答案的準確、忽視思維的解析等等,諸多現象似乎不斷證實學習語文靠的是語言感悟能力。所以,教學中往往側重對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強調在語境中對語言的浸潤、理解。這有它的道理。語言是一門工具,要能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感悟語言,就要在占有相當數量的語言文字基礎上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

只是,這種重感性、直覺的習得式的學習側重知其然而不側重知其所以然,典型的表現是每一個高中生甚至小學生都會使用漢語,但不一定能在理性思辨基礎上正確運用,大多靠直覺感悟,尤其是蒙語授課學生!而如今的高考試卷為了考核學生是否具備準確清晰的理解能力、篩選信息的能力、鑒賞評價的能力等,在客觀題上,設置了干擾項,要求學生精細思維,有根據的排除;在主觀題上要求再現作者的行文思路,盡可能把作者的思維意圖揭示出來。這些表面上看起來只是考核語言能力,實際上內部包含著復雜精細的思維活動。運用語言本身就是極其復雜的思維過程,學生要能理解語意的所指、能指、他指,把握言外之意,能從含蓄散亂的材料中提煉、概括、還原出作者的本意等等,莫不需要理性的思辨能力,或者說嚴密的邏輯分析能力。只依靠語言的感覺,沒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理性思維,是無法穿透語言飄渺的表象把握語言的內涵的。

同時,文本閱讀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閱讀的感受可以多元,但高考現階段答案的唯一性,要求讀者閱讀時要能準確把握、再現作者的思維過程,強調閱讀感受只能是唯一、確定的,同樣要求必須理性把握語言本身復雜的信息輸入過程。面對高考作文題中的百十個字,眾多考生就是在輸入了文字信息卻無法轉換成自我的信息編碼過程中產生了障礙,反映出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性解讀能力有待提高。

篇2

一、認識并重視思辨能力培養是制定教學新舉措的理論依據

思辨能力源自西方詞匯的翻譯,即“Criticalthinkingskills”,意即批判性思維,就是以科學的標準對某種事物或看法進行思考并且得出最終的判斷。在上個世紀末,思辨理論傳入中國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有相關學者在思辨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思維模式,并且在教育改革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有部分教師將思辨理論帶入教學中。在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高職大學英語教學面對現代社會對創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強國的政策,須重視對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信息社會,世界已然成為地球村,來自各大小媒體的各國、各組織、各流派、各層次、各層面的信息及思潮無限量的沖擊著我們,也使在校的大學生無可避免倍受各種信息的沖擊。顯而易見,如何接收和消化這些信息,為我所用,為將來所用,擺在我們面前。思辨能力決定著選擇信息的能力,思辨能力決定選擇品位,影響世界觀,人生觀,決定哲學觀念,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方向以及學習效果,決定學生的工作能力和生活狀態。“面對無數的信息選擇,如果個體缺乏批判性思維,不能對信息進行選擇和取舍,就會陷入‘信息無知’或‘信息消化不良’的狀態,就會被信息時代浩如煙海的第信息所淹沒;如果不具備對來自各種大眾傳媒等知識進行辨別與區分的能力,不能抵制各種消極思想的影響,就可能被信息的大海所淹沒;被各種似是而非的解決方案所;被他人別有用心的謊言所誤導”。

二、掌握現行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的現狀是構建思辨性教學模式的前提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我國教育事業經過長期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然不可否認,目前存在的很多問題依然是制約教育教學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學生的盲從,刻板,無法判斷與思考,自主創新。總而言之就是缺乏獨立思辨能力的養成。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主要原因如下:

1.教育模式使思維僵化無活力

傳統而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高職大學英語教學延續應試教育模式,依然沒能跳出應試窠臼,恪守刻板的聽寫、背誦、朗讀等訓練的教學模式,這種沒有思想沒有思維的英語教學模式使得英語變成了失去靈魂的空殼,一旦切入思辨模式讓學生對某一事件進行分析、討論,用英語闡述觀點時,發愣而茫然不知所措是他們慣常的表現。學生在老師提問時出現“失語”現象,所學詞匯無法在回答問題時融會貫通。部分英語成績較好的同學即便對問題有一定的理解,亦缺乏組織語言的能力,無法獨立思考并完整表達觀點,所學英語知識和思維明顯出現斷層。英語日常教學收效甚微,耗時耗力又未能學以致用。極少數學生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但是明顯受長期刻板應試思維束縛,并不能或“不敢”形成自己獨立的態度和觀點,沒法思考、判斷與分析。打開僵局,創建全新的教學模式為當務之急。

2.英語教學停留于表面而沒有深入理性思辨的核心

在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中,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主要培養學生對于事物的描寫以及陳述,為教語言而教,學生對于事件的認知定然就會停留在表面,具備描述事件的能力,卻無法對事件的本質及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如果是進行更深層次的討論,則完全出現邏輯混亂而失去思考方向,無法從時間的語法和詞匯中抽取理論觀點,沒法正確認識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及事物內在的關聯,從而不能從理性的角度上分析。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導者,主導者流于表面的教學方向,是因為教師的觀念直接決定教學理念、內容的選取,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方式。教師貫穿教學始終的忽略思辨性教學觀造成了大學英語教學缺乏思辨性弊端。透過語法和單詞深入到英語教學的思辨核心是當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努力的方向。

3.大學英語教學忽略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學習積極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英語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對國外的文化、語言以及歷史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眼界與知識的目的。而在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大部分學生認為英語學習主要是為了考取相應的證書以便更好的就業,停留于中學應考模式。一旦目標達成則因喪失了學習目的和學習興趣而不再學習;與此同時,沒有考試目標的學生對英語課堂失去興趣,渾渾噩噩虛度著寶貴的學習時光。教師為應付學校的考核,將英語教學的重點傾向英語的聽說讀寫的應試達標而教學,忽視培養學生的思辨探索而主動學習英語的興趣,英語教學成了無源之水,學生缺乏持久學習英語的動力。所以英語教師給學生重新定位目標,創設新的學習動機才能激發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4.教師對思辨能力的觀念影響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

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主導者,教師的專業成熟度、教學理念、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質量乃至教師的人格特征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思辨能力的培養。而教師對于思辨能力的理解及觀念不一而足。有些教師認為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和英語語言組織能力,對于口語的交流比較重視,忽略了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的鍛煉。部分教師雖然對于思辨能力有一定的認知,但是其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思辨能力產生了定式思維。部分教師由于自身專業水平的局限,幾乎沒有為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而專門的課堂設計、課堂內容和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無法開展思辨能力訓練。這與英語教師的觀念息息相關,大部分英語教師的課堂死氣沉沉,沒有思辨的活力,刻板的英語教學僅僅作為一個工作任務進行,將英語教學當做應付考試、考級或是就業等方面的績效任務,無心顧及思辨能力對學生的重要性。

5.網絡的便利造成了學生思維的惰性

網絡就像一把雙面刃,給教師和學生帶來學習便利的同時,也造成學生在大量的現代網絡技術的支持下,惰于思考,慣常使用現代技術的搜索功能,尋找答案。這種惰性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判斷性思維的養成,尤其是對于部分自控能力較弱、學習積極性不高的高職學生來說,現代信息技術是其偷懶的方法,在課堂上還有部分學生不認真聽講,在課堂的問答中隨手利用手機進行搜索回答問題,提交作業。學生勤于搜索,疏于思考,逐漸產生對網絡的依賴,以致無法進行自我思考,削弱了思辨能力。

三、多角度多層面構建高職大學英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模式

1.打破僵硬的教學模式,創設個性化英語教學模式

高職大學英語教學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首先需要從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情感投入方面著手,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跳出為考而教的模式。教師為學生安排不同的學習目標,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以及課程安排,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對自身的英語學習進行自我監控以及自我評估。例如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知識量分為不同的小組進行任務學習,例如英語詩歌朗讀、角色扮演、演講、知識競答等等不同的方式,讓小組成員在共同努力下加深對英語教學的認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團隊或個人的形式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種環節中,教師需要讓學生進行獨立回答,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對跑題或者回答有誤的方面進行糾正。在課外,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教學進行總結,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加以修正,并將學生對教學的評價作為判斷標準進行思考,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方案的定制。教師可以通過匿名反饋、訪問以及問卷調查等形式,讓學生對自身的教學進行評價,在新的評價方式和評價體系中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促進師生互動,推動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

2.創設思辨性課堂,夯實英語學習思辨性基礎

當前高職大學英語教學需要根據現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將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作為教學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多種教育方式及方法的創新,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推行尼克里斯教學法(Nicklis),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邏輯能力。教師通過對課文設置更深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與推斷,并給出相關的意見或建議。在教學模式上可以應用巴特勒學習模式,主要通過設置相應的情景,激發學生積極性,通過教師組織與引導教學,學生通過應用自己的知識,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鞏固自身的知識,實現認識能力與語言水平的共同發展。如《新思維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八單元“TextAFiveWaystoGetMoreTime”的教學設計,在導入中可設計問題:“Whatproverbwilltimebringtoyourmind?”“Isitpossiblethattimecouldbeakindofmoney?Ifyes,how?”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活動,閱讀完課文后,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自由暢談時間的重要性,再進行交流討論怎樣合理安排時間。利用問答式、討論式、合作式課堂,安排一系列創新教學活動有效訓練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和思辨能力。

3.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習積極主動性

學生思辨能力和智力水平、家庭教育背景、成長經歷及學校教育息息相關,因而英語教學應根據教學對象具體情況,采取各種方法,了解教學對象的基本狀況,反思英語教學改革,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課程考核和課題評價各方面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教學模式并非一成不變,應根據班級、小組、個人不同的狀況,甚至考慮到季節、學期進度、當下課堂的情景等因素,調整態度和方法。在課前預留問題、課堂教學、課后拓展多個教學環節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教會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選擇等的綜合能力、概括能力、批判評價能力,養成學生自主思考的習慣。使學生成為會思考的學習者,批判的接收者和問題的解決者,打破慣常的死記硬背語法單詞,把視角轉移到英語文本的情感、人性、道德審美等多個角度,進行合理適度的感受、分析、思考、評價。激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認知英語。

4.教師更新觀念,正確認識并重視思辨能力的培養

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主導者,教師的專業成熟度、教學理念、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質量乃至教師的人格特征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充分意識到學生思辨能力對于高職大學培養實用型人才具有的重要意義。不斷加強自身專業修養,更新教學理念,端正教學態度,從自己入手,把思辨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整個教學活動當中。通過教學設計、教學安排、學期考核以及貫穿始終的教學評價語,植入思辨性能力培養目標。再者,高職大學的管理層要重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支持并鼓勵英語教師加強思辨性修養,實施思辨性教學,安排教師進行思辨教學的培訓。通過組織教研會議、觀摩課堂教學與討論等方式,提高教師對思辨能力的認知,教師通過英語教學正確引導學生培養思辨能力,并且通過這種方式來促進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

5.考察學生對思辨能力,斬斷學生學習的網絡依賴

網絡本來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有利平臺,但是過分依賴網絡導致學生學習的惰性及思維的教條僵化,離開網絡寸步難行。針對學生對網絡依賴而喪失思辨能力和思辨習慣的弊端,改變現有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生能力評價標準,不再單純考察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重視對于學生思辨能力的考察加強學生思辨能力的考察。加強教師對學生課堂依賴網絡問題的重視,倡導課堂丟掉手機的措施,加強學生對于培養思辨能力的認知,鼓勵學生動用自己所學知識獨立思考。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分別設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評價能力的測試和評估。除了考試,在英語課堂中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行考察,例如個人或小組的報告、討論、演講以及評論等,給學生自由創造的空間,達到提高學生判斷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四、結語

篇3

[關鍵詞]國標背景下;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實踐研究

《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是英語專業教學評價體系建立,以及教學實踐內容設計的主要依據,英語專業教學方案的制定,需要結合國標的主要內容,設計出能夠充分體現高校辦學特色的思辨教學方案,努力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英語專業的學生需要具備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能夠實現跨文化交流,豐富自身的知識積累,合理的運用掌握的英語知識內容,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進行思辨與創新。

一、研究背景

(一)思辨能力的相關概念及作用

學生批判性精神培養,一直是各國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內容,想要滿足社會發展過程中,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就需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通過英語文學鑒賞課程的開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擴充英語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英語專業知識儲備,在教學過程中熟練地運用英語交際原則進行思辨與創新,隨著國標中思辨能力提升這一教學任務的提出,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提高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視。思辨能力屬于精神批判的過程,要在面對復雜多變的英語知識體系時,作出合理的思維決策,教師在教學流程設計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問題引導的教學方式,提出具有爭議性和批判性的教學主題。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需要建立在豐富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針對某一特定的問題提出有理有據的質疑,思辨能力具有自我調節和判斷的功能,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認知技能的培養,了解學生的情感傾向。教師在提出英語教學思辨主題后,由學生分別闡述不同的思想觀念,并結合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行觀點分析,并作出正確的情感評價,通過有理有據的推理和解釋,實現最終的自我調節。因此,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英語分析能力、觀點評價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教師要通過適當的教學引導,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論觀點進行調整與檢查,同時要熟練運用英語技能,分析自身情感特質與思辨品質之間的契合性。

(二)國標背景下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建立

國標背景下針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需要建立專業課程教學體系,結合學生思辨能力提升這一教學目標,對教學流程、培養方向、核心內容、實踐環節進行合理規劃,并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出英語思辨畢業論文主題。在進行教學課程內容選擇的過程中,要豐富學生英語理論知識積累的同時,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語言技能訓練,協調好英語專業課程與選修、必修課之間的實踐關系,通過教學資源的合理應用,制定出培養學生綜合英語能力的專業知識結構,為學生營造一個跨文化語言交流環境,提高學生的思辨和創新能力。同時,要結合我國社會發展對英語專業人才的技能需求,定期對英語課程內容進行調整,高校英語專業課程結構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教師在進行教學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融入中西方政治理論、軍事科技等內容。提煉出多個專業領域之間存在的辯證關系,將其作為英語思辨教學課程建立的主題,讓學生針對多元化的知識內容展開激烈探討,明確思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英語課程教學設計要注重學生知識素養的提高,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道德教育的重點內容,適當地融入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等教育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針對英語專業思辨能力提升,要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建立教學規格,借助學校通識課程教育資源進行學生知識結構優化,英語專業核心課程主要分為技能培訓課程和知識理論課程,這是高校英語專業教學開展的主要內容。英語技能課程要注重學生英語交流能力、英語寫作能力、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時會涉及語言學、文學、翻譯學等眾多專業領域,一些職業院校還會開設商務英語課程,想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需要在專業核心課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合理融入通識教育課程知識,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

二、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研究現狀

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是西方發達國家的主要教育任務,因此,在語言類學科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在加強學生英語知識記憶的同時,要求學生能夠批判性的表達內心的觀點和看法,針對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國外學者建立了多種思辨能力分析模型。以學生綜合認知與情感傾向為主的思辨能力雙維結構模型;以學生思維能力、知識標準和智力發展特征為主,從多個思維角度進行主題論證推理,并建立完整檢驗體系的三元結構模型;以教學目的提出、教學過程調整、教學材料擴充、思維品質發展等因素為主的三菱結構模型。通過多樣化思維能力分析模型的建立,針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制定出了層次化教學方案,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英語知識學習水平,制定出合理的思辨教學計劃,讓學生對自身所具有的思辨能力進行評估檢查,并制定出科學的調整方案。同時要建立規范化的學生思辨技能培訓標準,根據自身所具有的思辨品質,探究內心情感的基本結構,對某一特定英語主題所具有的邏輯性內容,進行客觀的推理和評價,保證英語知識運用的靈活性,英語教學體系的清晰性,英語教學內容的相關性,培養學生正直、自信的優秀品格。

三、提高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對策

(一)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

保證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就需要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結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了解全球化發展背景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針對學生思辨能力、創新能力的提升,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讓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英語語言運用技能,豐富自身的英語知識儲備,全面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學會從辯證的角度看待問題。

(二)調整英語專業教學流程

1.英語語言技能教學中思辨情感特質培養。通過對思辨能力雙維結構模型的分析,能夠充分了解學生是否具有自信、堅毅等優秀的情感特質,教師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通過自主英語對話的形式,判斷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開放心態;通過英語自我介紹的形式,判斷學生是否擁有自信心;教師還需要通過多元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形成堅韌不拔的創新意志;這些優秀的情感特質是學生思辨能力提高的基礎。一些新入學的低年級學生,正處于英語語言技能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師要在實踐教學活動設計的過程中,為今后的思辨能力培養奠定良好基礎,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思辨情感特質。2.英語基礎理論教學中思辨認知技能培養。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英語專業技能掌握情況,將學生進行層次劃分,并分別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全面提高學生的問題推理能力,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點闡述,在學生具有優秀思辨情感性質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教學引導,提高學生的思辨認知技能,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英語語言的組織,保證思辨內容表達的準確性。3.英語專業課學習中自主評價能力培養。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主要表現在,具體觀點表達的清晰性,不同內容之間的相關性,觀點闡述過程中的邏輯性,思辨主題的深刻性和語言表達方式的靈活性,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在思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需要通過自我評價,了解他人思辨觀點的核心內容。在進行英語專業課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適當的教學引導,讓學生不斷進行自主思考,只有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辨評價方式,才能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理論,因此,需要在英語專業課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自主評價能力。4.實踐教學設計中思辨創新能力培養。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專業教學開展需要注重實踐教學活動的設計,想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思辨創新能力,學生需要具備豐富的理論基礎,形成優秀的思辨情感特質,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自主評價能力,教師可以在高年級畢業論文撰寫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行論文主題難度的調整。教師需要結合高年級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通過適當的教學引導,在實踐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進行思辨內容的創新,學生在英語體系中通過不斷探索,豐富自身的英語知識儲備。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的時事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選擇中西方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作為畢業思辨的主要命題,或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英語實踐項目,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不斷學習全新的英語語言組織技能。學生要遵循英語交流的基本原則,在思辨過程中針對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引發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加強學生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了解,從不同的社會體制中,提取出最優的解決方式,從而助力學生思辨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要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自主參與的思辨創新的過程中。5.完善英語專業思辨教學制度。想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思辨能力,就需要完善英語思辨教學制度,全面提高以思辨為主的英語專業教學成效,思辨教學制度的建立,需要設置多元化的激勵措施,制定出科學的教學方案,全面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一切教學流程的設計都是為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服務,教師可以采用項目式教學法,將平時的思辨教學成果融入到教學評價體系中,作為平時成績進行記錄,創新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調整思辨能力表現在學生整體成績中的占比。

四、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測評方式

(一)學生思辨能力測評

在學生思辨能力測評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制定明確的考察方向,首先需要了解學生思辨的過程,是一個有目的的自我調節過程,能夠針對某一特定事物的概念方法,查找出充分的論證證據,對事物發展的背景和標準等因素進行充分探討,通過系統化分析與評價,對事物發展的過程進行推理,并給出權威的解釋。思辨能力的提升需要以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為基礎,幫助學生建立優秀的情感特質,全面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助力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并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建立思辨能力分析模型,通過學生思辨能力的測試,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調節自身的思想行為,進行英語表述內容的創新,了解思辨能力培養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結合國標的具體內容,了解到外語教學中通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語言類知識內容,根據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情況開展教學測評,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英語水平,選擇合適的思辨主題,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評價能力、應用能力和反思能力,制定出詳細的思辨任務,為學生打造綜合思辨的學習環境。在教學測評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測評教師選擇,要求教師具有充分的英語語言教學經驗,能夠制定出科學的任務目標,結合學生的英語專業學習特點,將學生分為不同的思辨組織,開展以思辨為主題的測評活動,并通過適當的教學指導,讓學生圍繞具體項目主題參與思辨測評,分析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掌握情況。

(二)文本觀念理解測評

在進行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測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學生文本觀念理解能力進行測評,讓學生根據英語文本的主要內容,提出特定的思辨觀點,想要實現教學手段的創新,就需要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教師通過適當的教學引導,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分析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在進行文本觀念測評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讓學生對英語文本中的思辨內容進行歸納總結,通過快速文本閱覽的方式,了解閱讀內容中的中心觀點,并對特定句子的構成方式進行充分思考。通過思辨測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觀念對整個教學流程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能力。

(三)學生自我評價測評

在測評過程中學生完成對文本觀念的歸納和總結后,需要讓學生針對文章的語言形式進行點評,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是學生思辨能力測評的關鍵性環節,能夠了解學生對文章觀點所產生的不同理解,分析學生得出的觀點內容,是否通過邏輯性思考得到。由于在測評過程中,文本體裁存在差異,最終測評結果的評判標準也各不相同,當前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選擇的教學內容大多屬于非論證性文章,學生在進行文章閱讀時,能夠根據具體詞匯、句式結構特點以及文章的創作風格,判斷文章的創作背景,了解作者本身的觀點看法,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到語言形式與文章觀點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學生思考幅度的測評

在進行學生思辨能力測評的過程中,需要適當的拓展文本語境,加強英語專業與其他專業文本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學生的思考幅度,根據英語專業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進行思辨教學任務的制定,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助力學生創新思維發展,讓學生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與解決問題。通過實踐教學活動的制定,讓學生對自身的行為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在進行學生思辨能力測評的過程中,需要準備好特定的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生會結合主要文章內容,設計出思辨主題,因此,教師需要保證文章內容的多樣化,學生在進行思辨能力測評時,需要參考大量的跨專業教學資料,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維觀念的闡述,從而擴大學生的思考幅度。

(五)學生反思能力測評

在進行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測評的過程中,需要與傳統英語測試方式相結合,對學生的回顧總結能力進行考察,反思的過程是總結的過程,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參與者,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思辨主題。教師負責對學生英語專業技能的培養,因此在進行學生反思能力測評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問題設計、故事續寫等方式進行測評項目活動的設計,將學生分為多個的測評小組,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推理能力進行考察,讓學生在思辨體驗的過程中進行歸納和總結,實現專業知識技能的重構,提高學生的批判反思能力,學生只有準確地傳達自己的觀念和立場,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測試評價。總結新國標充分體現出了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因此需要了解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研究現狀,提出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主要對策,并建立全新的測評方式,想要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就需要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作為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目標。

參考文獻:

[1]梁辰,杜偉.行動研究在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的應用[J].學周刊,2021(6):3-4.

[2]馬麗麗,劉杰,閆洪勇.高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實踐研究[J].英語廣場,2020(9):76-78.

[3]趙逸亞.以思辨能力培養為導向的英語閱讀教學改革實踐[J].神州,2020(33):85-86.

篇4

關鍵詞:英語教學;思辨能力;能力培養;中專學生

中圖分類號:G421;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1-0045-01

思辨能力即獨立思考辨析的能力,在知識經濟時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也是現代人才的必備能力。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思辨能力的培養。本文主要研究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分別從課內和課外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立足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思辨

(1)巧妙發問,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考的前提。教師要改變“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少一些灌輸式的傳授,多一些開放式的發問,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而不是等著老來講解。比如,教學新課的時候,教師可先讓學生自習課文,邊讀邊把不明白、有疑慮的地方畫出來,并嘗試自主思考解決,還有問題則依次舉手向教師發問。待教師一一解答學生的問題之后,這篇課文的重難點也就基本上掌握。這是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以免影響教學進度。對學生的問題不能來者不拒,要選擇有重要價值的問題。回答的時候要詳略得當,適當展開,并將一些超綱的問題留給學生自己去思考,或課下找老師單獨探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明知故問”,即有意識地犯錯,讓學生經歷“究竟是老師錯了、還是自己錯了”的心理過程。這不僅是檢驗學習成果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質疑精神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方式。

(2)組織合作,引導學生交流思辨。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不僅可以通過獨立思考來實現,同伴之間思想的碰撞對思辨能力的培養也有促進作用。所以,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多多引導發問以外,還應經常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流之中不斷地思考和反思,在提升合作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比如,教師可讓學生分小組總結that在定語從句中的作用與用法,并以小組作業的形式提交上來,在全班范圍內進行評選,看哪一個小組歸納得最詳細、最明了。課堂辯論也是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檢驗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最佳途徑。教師可根據當堂所學課文的內容選擇相關的辯題,將學生分成正反方進行辯論,其余學生作為評審員,負責用英語點評各位辯手的表現。學生在搜集資料準備論據的過程中,豐富了相關的英語知識,又在思考如何反駁對方觀點的過程中提高了思辨能力,也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和臨場發揮的能力,一舉多得。最終評審時,針對每一個辯手的發言情況逐一點評,點評的項目要包括英語表達的清晰度、完整度、流利度,論點論據的有力度、反駁的針對性等,這對評委的思辨能力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整個辯論活動,大大調動學生的發言積極性,有效培養學生的各項思辨能力。

二、拓展課外訓練,鼓勵學生思辨

(1)強化閱讀反思,養成思辨習慣。英語屬于語言學科,而語言的學習必定離不開閱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對于增長知識、提高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思辨能力的培養,同樣也可以通過閱讀來實現。英語閱讀不同于母語閱讀,學生閱讀的第一要務是“讀懂”,首先要明白文章在說什么、每個句子具體是什么意思,然后分析作者在抒發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告訴讀者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同時,還要去剖析句子結構、劃分句子成分,積累詞匯、短語和句子,“工作量”非常大。所以,英語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讀物,還要引導和監督學生養成摘抄、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思考哪些是一詞多義,思考每一個詞的語義色彩,以及它們在不同的語義環境中所表達的不同含義,等等。大量的課外閱讀不但是課本的補充和延伸,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素材,開闊學生的眼界,同時也能引發學生的聯想和反思,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境界,對學生有百利而無一害。

(2)組織多種活動,強化思辨氛圍。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于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有很大幫助。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也要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愉悅中無意識地強化能力。可以組織英語角、英語名片賞析、經典影視角色扮演、社會熱點討論等活動,讓學生接觸多種多樣的話題、表達和修辭方式,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用、在用中思考,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英語人才。在學期末,教師還可以將整學期開展的活動做一個梳理和總結,邀請學生代表發言,分享自己從這些活動中都學到什么、想到什么,對自己英語素養和思維能力的提升有哪些具體的幫助。要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認識到參與課外活動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思辨學習的氛圍。

三、結束語

思辨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還可以延伸到課后,從而打破課堂時間的限制和教室場地的束縛,讓英語學習變得高效。教師通過在課堂內外營造一個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并在教學活動中融入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訓練,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素質。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數學應用;思辨;智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5-0037-02

【作者簡介】孟慶甲,江蘇省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江蘇連云港,222023),高級教師,連云港市“港城名師”。

數學應用思辨本質上就是一種認識活動,是認知主體主動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分析問題、闡述現象,用數學的思想方法、知識、語言理解、描述、思考、辨析和解決各種問題的一種數學思維能力。然而,事實表明,小學生思辨意識模糊、數學應用僵化等現象普遍且長期存在,令人痛心。在數學教學中,常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執著于數學計算的形式和技巧,而忽視知識與問題的生活應用和現實思辨,從而造成數學學習與生活應用兩張皮,出現許多自身茫然無知卻令他人啼笑皆非、陷入深思的現象,例如:學習了蘇教版四上《平均數》,學生求出了“15歲的老爺爺”。

一、緣由思辨:數學應用思辨意識的理性剖析

1.脫離實際的數學內容:只求怎么做,不問為什么――無法全維感知。

許多文獻資料大多只談怎樣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卻很少去深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學生數學應用及思辨意識的淡薄,這種做法其實黑白顛倒、本末倒置。數學教學內容嚴重脫離實際是造成學生數學應用思辨意識淡薄的主要根源。許多教師常常照本宣科,從而致使學生一頭霧水,無法體驗和理解。

2.偏差的教學思維:掐頭去尾燒中段――不知從哪里來,更不知要到哪里去。

一些教師特別重視抽象的數學公式和結論的講解,而對于其“前世今生”,即知識的實際來源、靈活應用、思辨求證避而不談,即使談也是輕描淡寫、寥寥數語。“掐頭去尾燒中段”的現象極為嚴重,從而造成學生一知半解,且常常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3.迷失的學習觀:數學即計算、解答――重解題的準確性,輕應用的靈活性。

研究表明,造成學生數學學習與應用思辨割裂的原因,首先在于錯誤的學習思想,很多學生認為數學就是計算;其次是去情境化的學習,即學習內容為抽象空洞的符號組合;再者為模式僵化的學習,即學習目標只是尋找正確答案。

二、意義點擊:數學應用思辨的價值所在

1.從課程觀角度講,教育是為了讓人學會思辨和求證。

耶魯大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在《美國的思辨型教育》一文中寫道:美國的教育不是為了考試,而是讓人學會思辨。思辨力的培養,讓學生聽到任何話都會自然去懷疑、審視,然后去尋找證據證明這些話在邏輯、事實或數據上是否站得住腳。這種習慣看似簡單,卻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非常重要的開端。

2.從教學觀角度講,數學應用思辨可實現學生內在思想的解放及其智慧和潛能的充分激發。

新課程觀下數學教學的關鍵在于學生內在思想的解放及其智慧和潛能的充分激發和釋放。讓學生走進每一堂數學課都充滿期盼和渴望,去求證、爭鳴他們的關注點,教師要做的就是創設一個引領學生期盼走進的空間――一個充滿濃厚的思辨色彩的數學課堂,從而讓思想自由萌發。

3.從學習觀角度講,數學應用思辨可以使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掌握數學基本思想。

數學地思考的本質是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問題中的數學信息,找到關鍵,突破難點,明確和掌握各種數學思想方法,同時進一步歸納、體會用“畫圖”“一一列舉”“轉化”等策略解決問題的特點,進而使學生掌握數學基本思想。

三、策略探索: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思辨能力的有效路徑

1.回歸教學原點,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讓數學應用思辨有根基。

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思辨能力,不能只燒“中段”,還應該兼顧“兩頭”,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從哪里來”,又會“到哪里去”。例如:教學蘇教版六上《認識百分數》時,向學生提供投籃命中率、果汁成份、植樹成活率等現實素材,既能促進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又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有利于學生形成相應的數學應用思辨意識。

2.聚焦主要矛盾,暴露知識的產生過程,讓數學應用思辨有抓手。

在教學中,教師應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巧妙地加以“實際化”,并適時聚焦矛盾,讓學生依據現實思辨求證。對于學生的偏差思維和怪異答案,教師可“將錯就錯”,讓學生把錯誤加以擴大,而當他們走入“死胡同”時,便會恍然大悟,同時深切體會到思辨在數學學習及應用中的重要性。

3.注重方法體驗,積累數學內悟經驗,讓數學應用思辨有策略。

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且有序、有步驟地引領學生體驗思辨的方式方法,不斷地加以積累和內化,讓學生應用數學思辨時有策略、善謀略。

(1)直覺―猜想―思辨―驗證

教師教學時,可相機創設恰當的直觀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利用自身直覺,依據生活事實迅速對問題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測、設想,同時給予相應的思辨、評價和驗證。例如:學習了蘇教版四上《升和毫升》后,學生出現了“一個金魚缸里有水30毫升”的離奇答案,教師可引領學生利用直覺進行感知、猜想和思辨:只有30毫升水的魚缸,水的深度能達到幾毫米呢?在這么低的水位下能養金魚嗎?學生自然醒悟。

(2)觀察―猜想―思辨―驗證

科學的觀察是獲得并積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觀察所直接獲得的第一手材料是理性方法所賴以進行的基礎與依據。另外,觀察是及時獲取反饋信息、驗證假說的必要手段。例如:教學蘇教版四下《三角形》練習十三中第8題(如下圖),教師可引領學生觀察題目,結合三角形的分類(按角分),讓學生猜測它們各是什么三角形,并結合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加以思辨驗證,特別是最后一個圖形,讓學生深切感受其三種可能性。

(3)操作―猜想―思辨―驗證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創造條件,為他們提供多種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借助相關實驗材料進行操作,進而展開猜想、思辨和驗證,這不僅是指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更是引導他們發現學習、完善學習、智慧學習的過程。例如:教學蘇教版四下《三角形》,引導學生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時,可讓學生自由選擇小棒,充分經歷圍成三角形和圍不成三角形的過程,在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引領學生用小棒間的長度關系解釋圍成與圍不成三角形的原因,并特別讓學生體驗“任意”一詞的內在含義,這樣,在獲得數學結論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科學而又嚴謹的認知態度。

篇6

【關鍵詞】課堂;作文課中;綜合性學習;思想材料;思辨能力;生活

所謂思辨能力,簡言之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謂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所謂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知識更新、各種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革時代,現實生活中各種復雜紛紜的現象,要求學校教育不但要傳授現成的知識,更應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學會分析、推理、判斷,讓他們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復雜紛紜的現象能進行思考,分析并作出正確的判斷。而新課標也要求語文教學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考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上述意義上說,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改變課堂模式,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學需要思辯,只有思辯,語文課堂才能夠變得開放而充滿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傳統的課堂以教師為主,一堂課下來。主要是教師在講,沒給學生多少思考的時間。這樣的課堂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而當今社會需要的是有思想,會思想的人才,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一定要改變觀念,積極開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出善思考,會思考的人。要想培養學生的思考辨別能力,就得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的主人。

今年,我校開始全面實施的導學式課堂教學模式,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一改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教師一講到底的形式,真正實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要求。這種模式下的課堂,采取學生自學,學生教學生,教師精講點撥的方式,學生自己能得出的,教師不講,教師只精講點撥學生不明白的,沒想到的,一般情況下,一堂課只允許教師講15分鐘以下,學生自學十多分鐘,學生交流討論十多分鐘,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以學習《音樂人貝多芬》這一課為例,在實現分析人物形象這一目標時,我按小組人數(5人/組)把課文分為五個部分,每一個成員研讀一個部分,從自己這一部分中感知人物形象,再小組成員交流,討論,分析得出總的人物形象,這樣,首先,學生都得思考,辨析得出自己的結論,然后再把自己的結論告知本小組其它成員,這樣,一堂課有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自學階段),這一時段學生在思考,在辨別;另一時段(學生交流討論時段)學生要把自己的觀點,想法說出來,讓小組成員明白,要思考;學生聽小組成員的思考成果,也要思考,也要辨別。這樣,學生在思考后交流,在交流中思考辨別,在探討中辨別思考。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思考的時間大大增加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積級性提高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更讓人高興的是學生愛思考了。我相信這樣的課堂教學,長時間下來,學生的思考辨別能力定會提高。

2.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培養和鼓勵很重要

教師的引導和鼓勵是促使學生思考的催化劑,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一定是一個善于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思索的教師。

其實,現在的初中生的求知欲、上進心、表現欲都很強,他們都喜歡,都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表揚。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讓學生大膽想象,無所顧忌的表達。一開始學生想法可能讓你覺得可笑,可嘆,可氣,但作為老師的我們一定要大力表揚他愛思考,切忌嘲笑,諷刺他的怪誕,愚蠢可笑的想法,不然會扼殺學生的思考力。久而久之,學生在你的課堂上就害怕說,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了。這樣的課堂就不是我們所要的開放而充滿活力的課堂。

作為教師的我們不僅在課堂上要用激勵的語言大力表揚愛思考的學生,同時,還要采取其它的手段,鼓勵學生大膽思索,積極參予。這樣,學生在你的課堂上一定會勤于思考的,久而久之,學生的思考能力肯定會提高。

當然,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幫助學生克服思考中的盲目性、隨意性,讓他們打破思維定勢,引導學生學會辨證地看問題,學會通過現象看本質,讓他們多角度地思考,創造性的思考,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3.關注生活,感悟生活,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生活是一本大書,是培養學生思辨力最鮮活的教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感悟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感悟,思考,辨別,體驗事物的真、善、美、假、惡、丑,從而培養他們的思考辨析能力,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引導學生關注,感悟,體驗身邊之事來提高思辨能力。學生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他們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往往會讓他們有更多的感悟與更深刻的體驗。當我們挖空心思,苦口婆心去教育孩子要注意節約,要關心體諒父母,體諒他們持家的不易,也許我們說得口干舌燥,頭頭是道,可對學生的心靈觸動并不大。如果我們這種苦口婆心、空對空的教育換成讓學生親身體驗,讓學生跟隨父母去勞動一下,讓他們親身體驗一下父母勞動的艱辛,或許他們會更懂得節約,懂得體諒父母了。這樣,他們自然會明白怎么做是對,怎么做是錯了。

以前,我在為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榮辱觀、推進公民道德建設的活動中,我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心身邊之事,讓他們去發現身邊的“榮”與“恥”。并把他們的發現都張貼在墻上,或者把他們的發現在班上交流、討論,在這一活動中,我發現這些內容有的是反映我班實際情況的,如“以抄作業為恥,以勤學好思為榮”;有的是反映學生自身問題的,如“以著裝整潔樸素為榮,以衣冠不整為恥”;有的是反映家庭社會問題的。總之。這些都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通過這一活動,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了,很多學生的不良行為得到了控制,班紀班風更好了,家長們也反映孩子長大了,懂事了。

引導孩子關注生活,感悟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事抓起,這樣會更貼近孩子的心,產生的體驗更易觸及孩子的心靈,學生在感悟,體驗生活中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長期如此,學生的洞察力、思考力、辨別力自然會提高。

二是應有意識地提供給學生盡可能豐富的思想材料。從自然、社會、人生等各個領域,從思想道德、情操等各個方面引進各種現象,問題,讓他們針對這些問題、現象,敞開心扉、各抒己見。當然,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教師應因勢利導,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會辨證地看問題,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讓學生在這些討論中明白是與非,對與錯,美與丑,真與偽,逐漸提高他們的思考辨別能力。

4.開展好語文綜合性學習

語文綜合性學習很貼近現實生活,可以說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自然、社會現象等問題的認識,也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一定要重視這一活動。

首先,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活動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讓學生在設計和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去探索、去研究。當然,教師要注意各環節的指導。這樣就能充分鍛煉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

其次,綜合性學習應注意貼近現實生活和學生的實際。要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開展。這樣,在實現語文學習目標的同時,才能提高學生對自然,社會現象與問題的思考、辨別、認識。例如:在七年級下中我班搞了《黃河,母親》這一綜合性學習,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學生認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明白了如何進行環保。再如,在《我也追星》這一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對“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思考。這些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對自然,社會,人生有了一定的思考與認識。學生在活動中思考,辨別。無庸置疑,學生的思考辨析能力會在活動中提高。

5.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寫作與思維是無法分開的,寫作能使人的思維縝密、準確,能促進思維的發展,思維的發展能讓寫作更輕松。所以,提高了學生的思辯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其實,作文的過程就是一個復雜的思辯過程,沒有思辯參與的寫作是不可思議的,是不能寫出真正的好文章來的。同時,思辯能力也是在復雜的思辯活動中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因此提高思辯能力,寫作訓練是一種極佳的途徑。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在作文教學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聯想力,想像力,思考力這幾種思維能力,通過這幾種思維能力的培養,訓練,學生的思考、辨別能力自然就得到培養、提高。以觀察力為例,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能鍛煉學生的眼力,能開啟學生的智慧。學生觀察的過程就是認識的過程,也是思考、辨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思考辨別能力,也能豐富學生的作文素材。可見寫作與思維是密不可分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文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這種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種很好的途徑。

培養發散性思維, 就是讓學生學會圍繞某個中心問題向四面八方輻射的思索和聯想,廣泛地搜集與中心問題有關的各種感性材料、相關信息和思想觀點,最大限度地開拓思路,也就是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多角度多方面看問題的意識, 引導他們多向思考, 在思考問題時, 不局限于某一點、某一方面,思維不是線性的,而是沿著多條路徑思考。

當然,作文能力與思辨能力的提高都是一個漫長而又艱巨的過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不過,只要不斷地訓練學生的思辯,增加學生的作文實踐經驗,就一定會提高學生作文的能力。自然,學生的思考辨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除了親身感悟,體驗生活之外,除了教師的引導之外,學生應積極主動觀察、思考,養成與書本對話,與身邊的報章雜志等溝通和對話的習慣。在與它們的對話中養成主動探索,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提高思考辨析能力。

當然,思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育者把知識傳播和能力訓練很好地結合起來,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和機會訓練學生的思考辨別能力。 它需要教育者注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學習方式,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需要教育者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引導學生主動發現,解決問題,養成關注生活的習慣,讓學生處處留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讓他們通過與生活的對話來感悟生活,思考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洞察力、判斷力和辨別力。

參考文獻

[1] 《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霍寧麗)

篇7

【關鍵詞】中專教育;法律思維;審慎與思辨

0.引言

眾所周知,中職和中專教育雖然可以列入中等教育的范疇,但是并不同于普通的中等教育類學校。它主要培養的是專門性人才,也就是說相對于普通中學,中專的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因此在教學上,中專的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在這種教育方針的引導下,中專教育雖然能一定程度的切合現實國情和就業需求,但往往也忽視了文化與思維的培養,特別的法律思維的培養。我們知道,法律思維相對于人類的其他思維更加具有邏輯性和抽象性,但法律思維又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思維模式,法律思維的缺失令中專教育變成了沒有靈魂的音符,顯得生澀且匱乏。下面作為一個多年從事中專教學的教師,我將從法律思維在培養學生重要性為起點來分析如何在中專教學中傳播法律思維。

1.法律思維在培養學生上的的重要性之分析

首當其沖,我們要明確什么時法律思維,中專教學中需要的是哪種法律思維。在理論界尚未形成對法律思維的明確定義,但本人認為教學中的法律思維的培養并不是指知悉具體的法律術語和條文而是培養學生用法律的眼光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培養學生法律思維,培養的是學生的思辨和審慎的處世方式,也就是審慎的智慧和思辨的能力。這兩種法律思維分別起源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和大陸法系的成文法,略去復雜的理論淵源,從中專教育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上來說,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認識觀,對正在處于人生形成階段中專學生來說可以說是一種引導和矯正。舉例來說,法律分析和解決的主要是現實問題,我國與日本的之爭以及在我國出現的各種“愛國人士”的行為都需要學生以理性和正確的思維來進行辨析和內化,這樣才能避免被利用和煽動,做出不利于社會和諧的舉動。對于年紀尚輕的中專學生來說,對于事物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這樣就很容易將問題片面化理解。在中專教育中融入法律思維的培養可以將理性、思辨的法律思維滲透到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引導學生向理性生活發展。

2.如何加強中專教學中法律思維的培養途徑之解析

那么,如何在中專教學中融入法律思維的培養呢?經過實踐,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2.1利用思想政治課來傳授學生法律思維

法律離不開政治,對于中專學生來說,這里的政治并不單單是國家和國際時事也包括對社會事件以及道德的認識。現階段中專教學也普遍開設思想政治課,但課程安排僅僅局限于對社會主義傳統理念與思想的教學而忽略了對法律思維的培養,我利用課余時間做出的調研中,大部分中專學校的思想政治課都用來教授了文化課或專業課,真正利用課堂時間進行思想教育的寥寥無幾,即使部分學校按照教育規劃來對學校進行思想教學但也常常忽略的對法律思維的培養,因此我認為,加強在思修課上對法律思維的培養是提高學生審慎思辨能力的重要措施。

2.2利用案例教學法來啟迪學生法律思維

我們知道,法律解決的是現實問題而中專教學也是圍繞學生實踐能力而展開的教育工作,可謂不謀而合。利用案例教學法來教授法律思維可以有效的避免枯燥和乏味。舉例來說,之前發生的“小悅悅事件”路人的見死不救是否可以歸結為法律問題或者道德問題,如果學生單純以某一個角度來看待和思考這個問題往往會走向極端,在法律規定的角度來說,我國尚未規定見死不救的懲罰措施,也就是說見死不救并不犯法。若也道德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必然是道德不能容忍的。那么教師課下就可以與學生就此問題展開討論,積極引導學生用理性的思維來辯證的思考問題。

2.3利用實踐活動來豐富學生法律思維

豐富的實踐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和應用能力,更能在活動中有效的培養學生利用法律思維來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觀摩法庭審理程序,培養學生程序性思維與辯論能力,將理論課、觀摩課以及實踐課相結合,令學生更加主動的利用法律思維來思考問題從而內化為自己的內心思維。

3.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法律思維的教學在中專教育中是十分缺失的,中專教育并為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思維教學體系,這阻礙了學生形成良好的理性與辯證思維觀,不利于學生的長遠職業發展。因此,加強在中專各種專業課以及文化課的教學中的法律思維的宣傳與引導是提高學生法律意識與審慎思維能力的重中之重。當然,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的不僅是一套完善的教學體系更加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配合與扶助。

【參考文獻】

[1]約翰·亨利·梅利曼著.大陸法系[M].知識出版社,1984.

篇8

【關鍵詞】數學文化;思辨能力;數學能力

最近我國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別強調“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國外學者McPeck(1981)和Siegel(1980)呼吁“思辨能力培養應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而不是自由選項,這是受教育的必須條件”;Boeckx(2010)指出,新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如果僅僅花氣力學習與掌握知識點,很可能在校學會的東西畢業時就已經陳舊,如果將解決問題的思辨能力作為教育目標,學生能夠終身受益;劍橋大學等高校已將思辨能力水平作為入學考試的一部分,有些高校已開設思辨課,以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種種現象表明思辨能力越來越是教育中的重點.那如何促進思辨能力的培養呢?作為一名數學教育工作者,筆者認為,數學文化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培養功能.

一、數學能力和思辨能力息息相關

對思辨能力的不同界定能揭示其本質.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家Bloom提出教育目標分類: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后三種被認為是高層次思維能力.80年代,美國哲學會“特爾斐”項目組提出:思辨能力包括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解釋以及自我調節,其中分析、推理與評價為核心技能.美國哲學家Richard Paul和教育心理學家Linda Elder基于教學需求提出思辨三元結構模型:思維元素、標準和智力特征,其中,思維元素有“目的、問題、信息、概念、假設、視角、推理及啟示”;思維過程和結果的衡量標準含“清晰性、準確性、精確性、重要性、相關性、完整性、邏輯性、公正性、廣度以及深度”;智力特征指“謙恭、堅持不懈、獨立、自信、正直、富有同情心、勇敢和公正無私”.本文選取第三種作為討論焦點:思維元素、思維過程和結果的衡量標準可看作為思辨能力的表現形式,智力特征可看作為思辨能力的內化素質.那數學文化有沒有相似的表現形式和內化素質呢?

這里說的數學文化不是很多人概念中的幾何、代數、高等數學之類的具體知識.所謂的數學文化就是用數學的觀點觀察現實,構造數學模型,學習數學的語言、圖表、符號表示,用數學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通過理性思維過程來培養治學嚴謹的態度,追求批判、探索與創新的精神,從而真正實現數學文化教育價值,即使人學會數學地思考問題,培養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使人在精神和思想上得到進步,并提高審美水平和文化素養.另外,在1999年11月教育部組織的“國家理科基地中期檢查”中以及在2000年5月教育部召開的“新世紀數學學科發展與教學改革”會議上,南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都反復強調了數學文化教育蘊涵著十種能力和五種素養,為此,教育部專家組還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此論“對數學素養的內涵給出了清晰的闡述”.簡單地說,這十種數學能力分別為:歸納總結能力,演繹推理能力,準確計算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抽象能力,聯想能力,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創新能力,靈活運用數學軟件的能力.數學素養,也可以叫數學素質,是通過數學教學賦予學生的一種學數學、用數學、創新數學的修養和品質.它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內容:主動探尋并善于抓住數學問題中的背景和本質的素養;熟練地用準確、嚴格、簡練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數學思想的素養;具有良好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合理地提出數學猜想、數學概念的素養;提出猜想后以“數學方式”的理性思維,從多角度探尋解決問題的道路的素養;善于對現實世界中的現象和過程進行合理的簡化和量化,建立數學模型的素養.不管是對數學文化的界定,還是對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的闡釋,這都說明數學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工具”或“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思維模式,即“數學方式的理性思維”;數學不僅傳授一些“自然學科知識”,同時也培養一種“人文素質”,即“數學素質”.

細細比對,數學能力和素養剛好與思辨能力的表現形式和內化素質相吻合.這說明,思辨能力和數學文化教育中蘊涵的數學能力息息相關.

二、數學文化中的意識形態決定了其思辨能力培養功能

篇9

【關鍵詞】 高中英語 批判性閱讀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11-001-01

批判性閱讀是一種深層次閱讀,它是在認識、理解、記憶文本信息的基礎上,要求閱讀者以批判者的視解對作者的思想觀點、情感態度,文章的篇章結構、遣詞造句、邏輯聯系、思想主題等進行分析、質疑、推敲、辨別、篩選、總結、評價,進而挖掘出文本的隱含寓意,掌握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達到對閱讀材料的深刻理解。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批判性閱讀教學,通過加強批判性閱讀訓練,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一、營造思辨氛圍,激發閱讀動機

學起于思,閱讀教學若能在良好的思辨氛圍中,去引導學生生疑、質疑、析疑、釋疑,那么,學生的思維往往會一直處于積極的狀態中。因此,在高中英語批判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輕松、民主、自由、和諧的思辨氛圍,讓學生在愉悅中,激發閱讀動機,激活思辨火花,求得最佳狀態,進而有個性的、創造性的去解讀文本,達到對文本的深層理解。

如在學習必修二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中的Reading部分時,文章的標題為“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描述了小女孩Daisy在夢中的一次奇妙旅行,通過小女孩和藏羚羊,非洲象,猴子的對話,明白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性。盡管此標題對文章內容做了一定的概括和詮釋,但若從主人公的情感和體裁等方面去考慮,該標題運用得并非恰到好處。因此,在講授課文時,教師可針對該標題向學生提出一些思考性問題:

(1)Do you think the title is a good one? And give your reasons.

(2) Could you suggest another title? And give reasons for your suggestion.

然后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并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引發學生對文章主題的評判性思考。這些問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并沒有明確的統一答案,學生可以各抒己見,這樣既為學生的自由討論和發揮創造了條件,保持了學生閱讀的熱情,又在各種解讀和多樣化的回答中,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彰顯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二、抓住批判契機,引導多向思維

在高中英語批判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契機,圍繞課文內容,結合學生熟悉的或感興趣的社會現象或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思考和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多向思維,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意識。

如必修四 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的閱讀文章“A Protector Of African Wildlife”從研究工作的內容、困難和取得的成就等方面介紹了Jane Goodall在非洲原始森林中工作的情況,贊揚了她為保護野生動物作所做出的貢獻。教師在講授該課文時,可將文章的主題“女性的貢獻”和當下的一些社會現象和熱點問題聯系起來,如現代許多年輕女孩幻想著嫁“富二代”,高喊著“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呆在自行車上笑”的口號;“快男快女”的迅速走紅,使許多青年視他們為偶像,盲目崇拜、追星等現象,然后針對這些熱點話題,并結合課文內容,提出一些問題:(1)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a great person should have? (3) Do you think a woman must marry the rich is the best choice? (3)If we want to learn from those great women, what should we do now?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課文信息內容,將學生分成男女兩組,圍繞主題“Women are able to do more than men”和“Women aren't able to do more than men”開展辯論活動,培養學生深入思考、敢于否定、勇于發表見解的優良心理品質。

三、鼓勵大膽質疑,培養思維批判性

篇10

關鍵詞:外語教學;思辨能力;培養

外語學習對學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第一是豐富語言知識;第二是提高語言技能;第三是增強交際能力。同時,學生通過自身思維的展開和語言技能的有效融合,繼而提升自我思辨能力。隨著科技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而通過外語教學加強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也是為了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高需求。

一、提升學生的質疑能力

當前,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學中的常用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習階段安排學生進行,以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首先,教師可以將一些值得學生思考,并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的內容提出,讓學生對其文本進行學習,了解問題背后的相關問題,通過小組學習方法對知識的組織結構進行學習和探究,并讓學生分析和鑒別。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學習的重點獨立找出,讓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在閱讀的同時自然形成。思辨代表著多層含義,第一是質疑;第二是否定;第三是繼承;第四是創新。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就是讓學生能在知識框架中提出質疑,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敢于否定才是突出創新的基礎,也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第一步。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和支持學生對知識提出質疑和否定,并勇于闡述自己的觀點。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多設計一些whyisthis、Areyousure、whatdoyouthinkofthisthing等這種需要學生思考并回答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文本中獨立找出答案,并體會成功的經驗,進一步提升對外語的學習興趣。另外,學生對知識內容,或是哪些語句段落產生了質疑,都可以及時向教師提出,教師與學生一起共同分析和探討,以逐漸提升思辨能力。

二、通過課文整體分析猜測生詞的含義

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一些疑難的詞語進行特殊標注,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里猜測詞語的所含意思。外語課文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生詞,教師應當提醒學生將整體文章先進行閱讀,通過自身所掌握的知識經驗來根據前后片段對生詞的含義進行大膽猜測,避免學生一旦發現生僻詞語就立即查閱資料進行了解,限制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英語課文“ABrushwiththeLaw”這篇課文中,其中題目中幾個分開的單詞Brush、with、the、Law都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單詞,但是如果沒有對整篇課文有整體了解,理解其中的主要意思,那很多學生還是無法對課文標題的真正含義有準確把握。這幾個單詞中最復雜的是brush,因為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具有不同的意思。大多數學生可能都知道Brush的意思是刷子,一般作為名詞。但是將它放在ABrushwiththeLaw中卻完全不懂是何意思。其實,Brush的另外一層意思是爭吵、矛盾,而標題“ABrushwiththeLaw”的大概意思是“輕微的違犯法律”,也可以是“與警察的一次小沖突”,主要說文章作者曾經與法律起一次小沖突。在學習中,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盡量避免使用查閱的方式來解答生詞,而是先對課文進行全面的閱讀和分離,再對生詞的含義進行猜測,一方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方面還能實現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對課文進行大致了解后,腦海中會提出三個重點,一個是法律,一個是作者自身,最后一個是雙方具有的不協調關系,并能大膽猜測出Brush在此處的含義,因為“Brush”作為名詞是刷子的意思,在這個標題中是怎么都不可能成立的。以課文為主要基礎,大膽猜測生詞的含義,是學生思辨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閱讀和判斷可以對其形成一個自動的推理,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都具有很重要作用。

三、對作者所闡述的觀點進行客觀評價

根據相關分析可知,思辨能力主要具有兩種層面的深意,第一是精神氣質;第二是思維能力,其是探索和創新學習主體的一種綜合技能。在外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正說明了自身素養在教學中的重要性,這也對實施教育中的個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有效的評價可以使學生具備對文章辨別的能力,并能讓自身思辨能力在其中得到提升。在閱讀文章并進行觀點的評價時,文本中的核心信息應當讓學生有一定的認知和體會,再通過一系列的判斷、比較和綜合后形成自己的主觀理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讓自己的思維更加開闊和富有深意,同時具有一定的創意,而不是一味的贊同和附和他人的觀點。比如在外語學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作品提出相關問題,“Whatdoyouthinkofthisarticle?/Doyouagreewiththeauthor'sopinion?/Talkaboutyouropinion/Canyoucomeupwithabetterway?/Whydoyouthinkso?”等相關問題,讓學生能夠進行獨立的思考,并在過程中能夠具備對文章質疑和判斷的能力,并能因此而進行更為深入的驗證。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外語學習中,采用討論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以鼓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愿意主動積極的參與話題,并對各種事件進行客觀的評價,不但能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和總結能力,還能有效提升師生之間的溝通,從而為共同深化問題提供良好的基礎。

四、布置合理的短文寫作

為了有效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并加深印象,教師可以通過一些課后任務來達到目的,一般可以采用短文寫作的方式,要真實了解學生當下的外語水平和思維能力,短文的寫作是一個很好的途徑。眾所周知,寫作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思維和認知,并能將其通過語言組合進行搭建,是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布置短文題目時,應當根據當前學習課文內容來加以設計,盡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思維空間。比如在學習課文題目“DeerandEnergyCycle”時,教師可以因此提供學生思考的機會,以國家當前發展形勢為基礎進行多方面探究,讓學生對當前我國人口較多,能源供不應求等問題進行闡述。教師可以對此提供一些有利的點撥,如“能源的有效保護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作為學生能夠為能源保護提供什么作用”等來構思問題,教師所要布置的寫作內容應當是以“Energyconservation”為主的。同時,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應當注意以論證為主,針對論證進行一系列的分析、判斷和表達,讓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能夠系統、深入的進行組建,并積極有效地調動和展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達到培養思辨能力的目的。在學生的短文寫作完成以后,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評價和討論,如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和師生之間評價等,通過學生的不同視角來對短文的語言、構思和內容等進行意見和評價,讓學生能夠更加理解課文中的論證。同時,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對其他同學和教師的點評意見進行綜合,并對自己的短文進行再次的修改和完善。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外語寫作水平的提高,還能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善于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復思考和調整,力求更好。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反思進行正確的引導,避免學生因此而變得灰心和失去信心。總而言之,通過合理安排的短文布置,可以讓學生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等自然而然的形成,并發現外語學習中的樂趣,提升學習效率。總之,教師應在課堂上給每一位學生提供提升思辨能力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對文本內容具有質疑和否定的機會和空間,并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意見,讓自身的創造能力、思維能力和自主能力能夠在學習外語過程中形成。同時,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興趣點著手,積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從多個方面加強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讓學生的精神氣質和思辨技能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曲鑫,申云化,張艷瑩等.基于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外語教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5):80-84,96.

[2]陳唐艷,高黎,曾潔等.外語教學中思辨能力顯性培養模式的理論構建[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5,24(1):89-91.

[3]陳唐艷,楊世艷.外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研究述評[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8):94-96.

[4]王坤邦.大學英語教師的語言意識與思辨能力的培養———以第四、五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為例[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4):155-156.

[5]張麗萍.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的開創性研究[J].中國出版,2013,(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