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貧困學生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1-17 17:20: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資助貧困學生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資助貧困學生的意義

篇1

同志們、同學們、家長朋友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20**年貧困大學生救助金發放儀式,幫助今年*名經濟困難家庭大學新生解決燃眉之急,這一愛心善舉,充滿溫情,傳遞著正能量。在此,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向不畏生活艱辛,在逆境中奮進,在奮斗中成才的學子們表示祝賀!向長期以來,積極開展助學活動的各級慈善組織和廣大干部職工表示衷心的感謝!

一直以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教育,十分關注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特別是今年,國家實施脫貧攻堅以來,縣委、縣政府針對貧困大學生上學難的問題,認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扶貧措施,為確保所有貧困大學生都能順利入學,開通了“貧困大學生助學獎勵基金、國家助學貸款、困難補助”等“綠色通道”。另外,從今年秋季開學起,我省全面實施“十三年”免費義務教育。這些舉措的落地生根,必將標志著一個多元化、體系化、制度化的資助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和建立,必將為順利推進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提供堅強保障,也必將會為更多的貧困大學生提供資助幫助。縣委、縣政府也有信心、有決心,秉承優良傳統,把**資助貧困大學生這項民生工程做好,讓貧困學生得實惠,讓廣大群眾滿意。

一直以來,縣慈善組織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動員和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和社會各界人士,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慷慨解囊、奉獻愛心、廣施義舉、扶貧濟困,積極開展各類募捐活動,已連續*年開展資助貧困大學生工作,共支出*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人,為貧困學生家庭緩解了困難,為我縣和諧發展作出了貢獻。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說到**,大家都知道**人民打造了三大名片,一張**茶,一張金絲峽,還有一張就是**教育這棵常青樹。**教育高考上線萬人比連續*年位居全市第一,可以說**人民創造了教育奇跡。今年,我縣高考再次取得可喜成績,在參考人數持續減少的情況下,高考各項指標穩居全市前茅。全縣*人參加高考,一本上線*人,上線率*7%,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線率9.71個百分點;二本以上上線876人,上線率55.65%,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上線率10.68個百分點;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數達71人,居全市七縣區之首。這些驕人的成績,得益于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于廣大莘莘學子的“十年寒窗”,得益于廣大教育戰線同志的辛勤培育,也得益于廣大家長朋友的默默支持,更得益于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愛心人士的解囊相助。

今天,借參加貧困大學生資助金發放儀式的機會,我就資助大學生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是資助大學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

同志們,愛心助學活動不僅僅是簡單的救助,更是營造一種社會氛圍,凈化一種社會風氣,呼喚一片社會真情,倡導一種文明。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為捐資助學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要宣傳黨和政府對貧困家庭學生的關愛,宣傳資助貧困家庭大學生活動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捐資助學工作的認識,使捐資助學深入人心,變為大家的自覺行動。要及時宣傳在捐資助學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例,通過示范帶動,動員和激勵更多的的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積極參與到捐資助學活動中來,為更多的貧困學子雪中送炭,實實在在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二是資助大學生是一項民生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的擔當和負責。

小善舉、大愛心,籌資善款,資助貧困大學生工作,是關注民生,服務全縣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實際舉措,是順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對于構建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黨政組織、事企業單位要積極開展資助貧困大學生工作。尤其是教育部門要全面落實好教育扶貧政策,要做好大學生生源地貸款等工作,切實為貧困學生順利入學、完成學業提供保障;要建立健全有關制度,投入更多的精力,把每一項資金管理好、發到真正貧困的學生手里,自覺接受各方面的監督。全縣各級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和廣大愛心人士繼續發揚大愛無私的奉獻精神,伸出援助之手,積極資助貧困大學生,讓每一位貧困學子都能順利入學。救助一個貧困生,就是拯救一個家庭,就是放飛一個希望。你們的一份關愛,將改變一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一次善舉,將激起更多人對黨、政府和社會的信任。眾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都能獻出一點愛,每一位貧困學子的大學夢就會變為現實。我們真誠希望各部門各單位各企業積極行動起來,為貧困大學生送去一片真情和關懷。同時,希望各級黨政組織、事企業單位、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家要積極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給慈善事業注入經濟實力,壯大慈善救助能力,使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得到幫助。

三是資助大學生是一項社會公益工程,需要廣大貧困學生的秉承和傳遞。

篇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才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化,高職教育早已成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分析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分析造成受資助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提出高職院校資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對策,旨在全面提升高職院校受資助學生的感恩意識。

[關鍵詞]

高職院校;受資助學生;感恩教育;對策

感恩教育作為高職教育階段重要的德育教育,卻受到忽視,如何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特別是受資助學生的感恩意識是每一個高職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之一。高職貧困生的感恩教育與其他類型的感恩教育內涵一致,但其還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指各個高職院校在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根據自己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形式多樣、手段不一的方式,將感恩教育理念傳遞給學生。通過教育過程,高職學生的感恩意識與感恩品質得到形成和提升。

一、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受資助學生無感恩意識

高職院校中的貧困學生接受著來自國家和社會各界的資助,但他們卻覺得理所當然,完全沒有丁點兒感恩意識,這種思想十分危險。很多受資助學生不感恩自己父母辛勞的工作,認為父母的付出理所當然,還有學生對學校也不抱感恩之心,甚至覺得學校提供的資助金額不夠自己開銷。貧困生一邊享受著國家和政府提供的各種獎學金,一邊認為這都是自己應得的享受。不把這些來自于社會各界的關懷化為努力學習、積極進取的正能量,反而躺在“資助”的溫床上肆意揮霍自己的青春和別人的愛心。

(二)受資助學生無感恩行動

部分高職院校受資助學生除不具備感恩意識外,還明顯沒有感恩行為。沒有感恩行為有很多的具體表現,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生活“大手大腳”。這部分受資助貧困學生對資助絲毫不珍惜,物質資助一旦到手,就急急忙忙將其消費掉。同時,很多貧困生還具有很強的虛榮心和攀比心,對金錢的浪費程度令人咋舌。2.部分受資助貧困學生沒有樹立起獨立自強的意志品質。其實各個高職院校中都有不少供學生進行勤工儉學的崗位,但是很多貧困學生不具有吃苦耐勞精神,對勤工儉學崗位要求頗多,不愿意工作。3.還有少部分受資助貧困學生有更惡劣的不誠信行為。高職院校中貧困學生可以申請國家設置的助學貸款,也可以選擇相應的綠色通道進行上學,這些助學貸款償還有一定年限規定。但是這部分貧困學生對貸款還款日選擇一再拖延,不將欠款補上。

(三)受資助學生漠視國家培養惠舉

我國政府對貧困學生資助力度逐年增加,但是卻有部分高職院校貧困生抱有錯誤甚至是畸形的思想觀念,學生仇視社會,認為自己窮,這些資助享受理所當然。還有的貧困生認為國家“很多錢”,資助自己的那點錢根本不算什么,有的學生還會偽裝貧困證明去申請資助,一旦申請成功,就用這些錢去買最新電子設備和時裝箱包。

二、造成受資助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原因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發展,人們的物質追求已經膨脹到一個近乎病態的狀態。各種攀比思想、拜金思想泛濫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就連本應該是凈土的學校也未能幸免。成百上千的資助資金對貧困學生十分具有誘惑力,很多貧困學生認為只要自己有了錢,就不會被社會排斥,就不會被人看不起。在這種錯誤觀念引導下,逐漸迷失自己,喪失感恩意識。

(二)家庭原因

造成受資助貧困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來自家庭。目前,高職院校中受資助學生大都來自農村或城市困難家庭,共同的特征為父母親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部分認為自己成績好就是對父母的報答,對其他一切則漠不關心。還有部分貧困學生從小就是留守兒童,缺失來自父母的管教,是爺爺或外婆撫養長大。隔代養育讓他們受到更多溺愛,因此,他們根本不懂感恩以及感恩意義何在。

(三)學校原因

很多高職院校對學生感恩教育的開展重視程度不夠。學校沒有認識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一些就業形勢不太好的高職院校,教學措施和教學活動往往都圍繞增加就業率開展,對學生其他方面根本不問。學校和教師認為只要這兩個指標達標,學生就有享受這些獎學金、助學金的權利。完全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考核。間接使很多受資助學生根本沒有樹立起正確的感恩意識,學校不愿意花時間、精力去進行相應彌補,任其發展,讓學生在冷漠邊緣越走越遠。

三、高職院校資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開展對策

(一)完善高職感恩教育體系

提升高職院校受資助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健康面對社會和學校,完善高職院校感恩教育體系。一方面,學校應在資助環節加入感恩教育的相關內容。在學生進行資助申請過程中,除要求學生填寫基本家庭情況及其申請資助理由外,還應要求學生進行感恩陳述,并評審其是否發自于真心。同時,學校對受資助學生進行后續跟蹤調查,確定學生是否具有感恩意識。另一方面,學校利用多種渠道開展覆蓋廣泛的感恩教育主題活動或實踐活動,通過舉辦演講比賽或辯論比賽等方式,讓感恩深植于心底。

(二)創新感恩教育方法

新時期感恩教育教學方法和模式應該更具創新性和實踐性。第一,情景體驗法。在感恩教育中,利用貧困學生心理敏感性,設置特殊的情境,讓具有反差性的情境沖擊學生內心,開始重新思考感恩的意義和感恩的重要性。第二,社會實踐法。為了教育學生感恩,可以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去做力所能及的愛心小事,在幫助別人時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感恩意識。

(三)加強對受資助學生的人文關懷

高職院校中受資助貧困學生內心敏感脆弱,從小生活環境差,或多或少自卑。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要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人文關懷力度。通過教師和學校的幫助,讓學生重新變得陽光開朗,并以積極向善的心去面對幫助自己、善待自己的人。同時,輔導員教師應經常與學生溝通,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疏導,讓學生在良好氛圍中逐步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性。

(四)發揮家庭教育的情感力量

家長是學生收獲教育的重要來源。很多家長對孩子教育存在明顯誤區,認為只要自己孩子成績好,其他方面差一點無所謂。家長應對孩子灌輸正確的感恩意識,多花點時間和精力與其進行溝通交流。并利用一些身邊事跡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收獲不是理所當然,應予以珍惜和感激。

(五)借助新媒體搭建感恩平臺

信息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進行感恩教育的渠道和方式呈多元化,學校可以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新媒體工具搭建感恩教育平臺。可以在網站上專門開辟以感恩內容為主題的專題板塊。在板塊內容上呈現社會關于感恩的故事和事件,通過建立感恩論壇,讓學生和教師在上面各抒己見,形成思想碰撞。同時,學校還可以開設以感恩為主題的微博或公眾微信,宣傳感恩主題思想,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尋找感恩的力量。

結語:

在進行受資助貧困學生感恩教育中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從實際出發,在受資助學生和感恩教育之間搭起暢通的橋梁,讓學生認識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價值所在,并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隨時保持感恩之心,回報社會,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邱竹青.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與感恩教育的融合實踐探索[J].學周刊,2015(20):205-206.

[2]曾李紅,馬紅,李丹屏.論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知識經濟,2013(24):150.

篇3

1 目前資助貧困學生政策措施及存在的問題

從1994年以來,國家教育部和有關部門相繼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資助高校貧困學生的政策和措施,各級政府、各所高校與社會各界也積極采取措施,展開多層次、多層次的資助工作,并且不斷完善資助體系,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由獎學金、學生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和“綠色通道”等內容組成的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政策體系。

目前資助貧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學生的學費和生活問題,保證了一定數量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但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例如獎學金額度小,無法真正起到激勵作用,甚至有部分學生不好好學習以獲得獎學金,而執著于自己家境貧窮以獲得數額更大的助學金:助學金評定過程中,缺乏以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難于做到公平公正,實事求是。

2 改進措施

2.1改革助學金形式

目前高校都設立了助學金和困難補助,其目的是為了部分地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困難問題,但是關于高校助學金的話題和討論就一直是個熱點,就筆者來看,此種形式存在著以下弊端。其一,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困難重重,“偽貧困生”現象時有發生,由于現在經濟收入類別繁多,顯性工資和隱性工資并存,單憑貧困證明和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很難判斷準確全面的反映受助學生家庭的真正經濟狀況。其二,因為助學金是一種無償資助,部分學生因此就不甚珍惜這種資助,有些學生甚至有“不要白不要”的思想。而且助學金和受助學生的學習情況聯系不緊密,對受助學生約束力不強。它不僅不能起到激勵學生上進的作用,反而還會助長一部分學生等、靠、要及亂花費的不良思想和不良習慣。毋庸置疑國家、高校和社會都有責任和義務幫助貧困學生解決經濟困難問題,但資助不等干無條件的補助,更不等于由國家負責解決所有貧困學生的經濟困難,資助困難學生不應該僅僅被看成是經濟問題,如果不和培養合格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目標結合起來,資助工作就有可能變成為一種單純的“慈善行為”,這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及行為都會產生不良的負面影響。現在貸學金制度已普遍建立,助學金的幫困扶貧功能完全可以在貸學金制度中體現,所以,完全可以考慮逐步減少助學金金額和補助面,在適當的時候完全取消助學金這種形式。

2.2加大獎學金力度

獎學金制度由來已久,因其將競爭原則和激勵機制引入到了高等教育管理之中,具有獎優促劣、鼓勵上進的導向作用,它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條件下高校改革的需要。但是由于現在地方高校的獎學金獎勵額度較低,從而淡化了獲獎意義,也難以真正起到激勵競爭的作用。改革的思路應該是:提高獎金額,以此加大競爭力度,真正起到鼓勵先進、帶動中間、鞭策落后的作用。加大獎學金力度,大致有兩種辦法:一是爭取更多的獎學金來源,增加獎學金總額,另外就是壓縮獲獎面。以筆者所在高校的情況分析來看,顯然壓縮獲獎面并能更好地激勵更多大學生努力學習,以獲得優異學習成績以及獎學金,爭取更多的獎學金來源,提高獎勵額度,才能使獎學金更好的起到獎優促劣,鼓勵上進的作用。

2.3大力宣傳“助困”工作同時給貧困生更多的人文關愛

地方高校要更新觀念,要充分認識到“助困”工作對貧困生身心健康以及校園穩定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各種媒介手段,比如會議、校園網、信息專欄、廣播、學生社團和印制宣傳手冊等,宣傳國家、省教育廳和高校等各級有關“助困”工作的文件、精神和最新動向,及時把相關信息傳遞給學生和家長,使他們在困難中能看到希望,知道如何獲得幫助,使學生和家長清楚的了解“助困”資金的獲取渠道、申請方法,有效緩解家庭經濟壓力,體現高校對貧困生及家庭的人文關懷。同時,地方高校要營造好的校園氛圍,不能讓貧困生因為家庭經濟貧困而受到歧視,從而造成心理陰影,影響他們他們的身心成長,要充分搞好精神“扶貧”。

2.4大力加強勤工儉學制度

篇4

一、社會關注方式不當加大了貧困生的精神壓力

貧困大學生是我國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特殊群體,社會各界十分關注,想方設法幫助貧困生擺脫困境、順利完成學業是他們的共同愿望。關注與資助貧困大學生,人們的本意無疑出自仁愛和關懷之心,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貧困大學生也強烈感受到刻意聚焦、過度關注給他們造成的沉重心理壓力,甚至是自尊的傷害,以致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1.大張旗鼓的資助活動挫傷了貧困生的情感資助貧困生,究竟是“秘密”資助還是大張旗鼓的資助?無論是“秘密”資助還是大張旗鼓的資助,都會對貧困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由于每個貧困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和內心感受不同,自然受資助的想法也不一樣。但是社會上一些沒有經歷過貧困的人,很難真正體會到貧困生內心的感受,自然就難以做到換位思考、感同身受。因此,人們往往從強勢的角度,以自己認為美好的方式表達關注,然而這種方式可能恰恰是貧困生不喜歡甚至不能接受的。例如,某些高校在助學幫困的過程中,請企業、請媒體,熱衷于大張旗鼓地開展資助活動,讓貧困生表決心談感恩,多么多么地關心幫助貧困生。此類活動確實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和宣傳效果,但很少有人從弱勢群體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豈不知那些公開的資助宣傳活動帶給貧困生的是更大的精神壓力和情感的傷害。因此,出現一些令人遺憾和心痛的后果,即貧困大學生雖然物質上得到了經濟資助,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情感上卻遭受了挫傷。

2.以點帶面的心理問題加重了貧困生的心理壓力貧困生占高校學生中的10%-20%,出現自卑敏感、焦慮抑郁、封閉多疑等心理問題是極個別的現象。但是,人們僅憑對自己所接觸過的個別貧困生的心理表象來評論和判斷整個群體,把個別化的問題引申為群體性的問題,從而以點帶面、以偏概全,引發媒體過度炒作,社會過度關注與討論。貧困生的生活本來就很艱難,遇到的困難也更多,他們渴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經濟上的貧困使貧困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如何應對貧困,如何釋放壓力是他們必須面對和亟需解決的問題。但社會、學校的不適當的討論,媒體過度炒作,無形在學生群體中產生了不良影響,甚至有些人針對個別貧困生不盡如人意的行為,對貧困生群體做出消極的道德判斷。這樣有的貧困生心理會產生憤世,也有的往往會“對號入座”。久而久之,部分貧困生采取了不恰當的應對方式,使自己在人際關系上趨于封閉,很少與人交流,不常參加集體活動,消極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同時他們又有強烈的自尊,對涉及自己的事情容易引起強烈的情感波動。當自身能力與外界需求相沖突時,貧困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失衡,出現否定自我的傾向。身心皆陷于孤立,心里有話不愿講,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

二、貧困生群體的生活狀況與內心世界

生活在貧困線上的這些大學生,一般生活都十分簡樸,他們在衣、食、住等方面較之其他同學差距很大,處處顯得窘迫,生活上的壓力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在校的正常學習;而經濟上的拮據也影響了他們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其綜合素質;擺脫經濟上的困難使他們不得不將一部分的精力放在打工掙錢上,他們心理的壓力可想而知,內心世界復雜而多樣。

1.經濟窘迫、生活節儉是貧困生的共同生活狀況貧困生的界定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但一般認為,其家庭在經濟上無力支付或不能完全支付大學生的學費、住宿費及生活費,不能保證完成學業,即屬于貧困生。可見,經濟窘迫和拮據是貧困大學生的共同特征。雖然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助學貸款制度以及通過各種途徑對貧困生進行經濟資助,但相對于龐大的救助需求數量,這些只能算杯水車薪,遠遠不能滿足所有貧困生的實際需求。那些得不到資助或資助不足以擺脫現有困境的貧困生,通常的做法是在生活費中尋求節儉。貧困生每月日常生活支出200元左右,甚至更低,這對正處于身體發育期的青年大學生來講,遠不能滿足其營養標準,從而造成貧困生營養不良,并進一步引起機體免疫力的缺陷以及疾患的發生,身體素質明顯下降。身體健康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貧困生無心學習、對生活沒信心。

2.打工掙錢,緩解經濟壓力是貧困生的共同想法貧困大學生承受著比一般大學生更大的經濟壓力。以廣東省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費用為例,每生每年的學費及其他費用平均要8000-10000元,才能維持正常的學習生活。對貧困生來說,無疑是一種有形的巨大的經濟壓力,他們常常是靠舉債借款、貸款來繳納學費,其他費用靠自己掙錢以維系生活。因此,他們在校期間總是千方百計尋求機會去打工掙錢,但同時又總是拼命學習,以期在掙得工錢之外,再得到學校獎學金來為自己解困。然而打工掙錢是要以耽誤學業為代價的,這使他們經常處在一種想打工又怕耽誤學習,想學習又需要打工掙錢的矛盾沖突之中。特別是在因打工經常逃課,使學習成績下降,拿不到獎學金的貧困生,心理的矛盾沖突更為激烈。由于經濟窘迫,打工占用時間,貧困生不敢或不愿參與學校、班級的集體活動。久而久之,自然而然與同學隔離開了,很多話題無法與同學聊,許多話憋在心里,渴望向同學傾訴,但又不付出行動,漸漸地什么也不想說,什么也不想做,就感覺孤獨了。大多數人會逐漸把自己封閉起來,或者僅僅把自己的交友范圍局限在幾個同樣貧困的人當中,社會交往能力普遍較低。

3.貧困生群體的內心世界復雜而多樣貧困生群體的內心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從事多年的學生工作,接觸相當一部分的貧困生群體,也送走了一批貧困畢業生,深有體會與感觸。我認為,作為多元社會的一分子,貧困生群體的生活和心態也像萬花筒,復雜而多樣。對于大多數貧困生而言,除了因經濟貧困可能遭遇暫時的困難外,他們和普通的大學生一樣,也經歷著大學生活的陽光和雨露,感悟著成長的青澀和喜悅。并不是人們所想像的貧困生都有自卑敏感、焦慮抑郁、封閉多疑等心理問題。例如,我校的貧困生群體當中,有的通過專心讀書年年獲得獎學金;有的積極投身實踐摸爬滾打,緩解經濟壓力;也有的采摘愛情花朵,這些不都是普通大學生常態生活的縮影嗎?他們的生活軌跡,折射出一種自尊而自然的心態:坦然面對物質上的貧困,并不因此感到心靈和精神上的貧困,更無個人尊嚴和價值的缺失;樂觀向上的學習、努力奮斗的意志和平靜淡定的態度是他們的價值追求和心靈歸宿。因此,他們在生活中表現得豁達、自然而淡定。生活中大多數貧困生都具有這樣的心態,他們過著常態的大學生活。當然,也有貧困生的內心是壓抑的,認為物質貧困讓自己變成了“乞丐”,會遭到人們的歧視,貧困就像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也有的認為雖然物質的貧困并不代表精神的貧乏,但卻影響到做人的價值和尊嚴。因此,個別貧困生會帶著一些忍辱負重的心情默默做事,努力補償因貧困造成的價值和尊嚴的缺失。

三、貧困大學生的經濟援助與健康教育的人本思考

針對貧困生目前的生活狀況與內心感受。那么,社會對多樣心態的貧困生如何給予適度關注?貧困生又該如何自我調適自己的心態,才能順利完成學業,健康成長呢?我認為應從社會、學校和貧困生自身三方面來共同努力,讓貧困生切切實實擺脫經濟貧困和心理貧困。

1.社會資助應當遵循以人為本原則,不宜公開大肆渲染社會無論是“秘密”資助還是大張旗鼓的資助,都會對貧困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資助貧困生,沒有必要瞞著任何人,出于對學生本身意愿的尊重,為他們保密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是值得公開大肆渲染的事情。現在有些社會媒體、學校為了宣傳貧困生工作的成果,往往大張旗鼓搞資助活動,讓全校師生都知道誰是貧困生,并倡議人人都伸出仁愛之手,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等等。對貧困大學生的救助,應當遵循以人為本原則,尊重學生本身意愿。不要處處把他們的貧困生活狀態公之于眾,甚至拿來炒作,其實有時候是傷害了貧困學生的自尊心。因此,社會學校要營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應該以一種比較平常、自然的方式資助更好。尊重學生個人的想法,既讓他們認識到接受幫助是一種很正常的、應該的行為,又沒有抵觸心理。不但可以減輕學生本來就有的心理負擔,而且能夠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加大助學貸款和獎學金的力度,提供勤工助學的崗位,讓貧困學生通過勞動來獲得經濟來源,讓他們會覺得活得有信心,有努力的方向。

篇5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

目前在校的貧困生, 困難程度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家庭支付能力較差, 平時生活很難維持;平日缺衣少穿的現象嚴重;拖欠學費情況嚴重,貧困家庭的經濟收入不能償付昂貴的學費。高校招生制度“并軌”的實施, 對于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改革, 使高等教學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更好地貫徹教育的公平性原則、轉變高等學校培養機制, 激勵學生發奮學習; 對于高等學校多渠道籌措經費, 適當改善辦學條件,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等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貧困地區較多, 高校貧困生問題也隨之突出起來,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發展, 影響了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質量, 已經引起社會各屆的廣泛關注。因此, 加強對高校貧困生問題的研究, 建立健全貧困生的生活保障體系, 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經濟體制和高校體制改革的深入,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影響著高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和社會的發展,必須加強貧困生資助體系地建設,才能更好地解決貧困生問題。

一、建立貧困生檔案,加強貧困生思想教育。

1、科學確定貧困生,系統規范建立貧困生檔案。

準確確定貧困生,將學校有限的資助資金真正“助”給家庭確實困難的學生,是高校做好貧困生工作的先決條件。國家對貧困生的界定是:學生在校的月收入(包括獎學金、開展勤工助學取得的收入和各種補貼) ,低于學校所在地區居民的平均最低生活水準線的。而各地區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狀況是有差別的,有的差別還很大。因此,對貧困生的認定所依據的標準,一是學生家庭所在地區及其具體經濟收入狀況,二是學生就讀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水平。要選準貧困生,就必須較為準確地掌握學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對貧困生的認定一定要做到有據可依、有情可查,要建立規范的、透明的認定審核程序,一般要求對貧困生按照貧困和特困兩個檔次。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貧困生檔案是做好貧困生工作的重要前提,可以把檔案分成心理檔案和學習生活檔案,對貧困生進行長期的跟蹤記錄,分析總結學生學習生活和心理上的一些動態變化。通過檔案的建立,在對貧困生進行具體的獎助評定時可以做到有限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建立有效的評定制度和措施, 保證貧困生工作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對貧困生的調查審定工作, 實行動態管理,準確認定貧困生的身份和隨時了解貧困生的家庭經濟變化情況,部分貧困生往往不愿意透露其困難的實際情況, 甚至不愿意申請困難補助;反而有些學生貧困程度可能并不十分嚴重, 卻夸大事實, 不斷地心安理得地重復享受各方面的貧困資助。因此,在對貧困生進行建檔的同時, 一定要對特困生的審定工作嚴格把關, 并對困難學生的家庭經濟變化情況隨時注意, 根據其變化情況及時予以調整資助范圍和辦法。既要防止出現“貧困生一定終身”, 長期不斷享受補助的現象, 又要對家庭突發困難的“新”貧困生及時幫助和關心, 確保貧困資助真正資助給最需要的同學。

2、加強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高等學校屬于非義務教育,高等學校的學生應當按照國家規定交納學費。實行收費上學,是逐步建立國家、社會、個人三者共同負擔學生教育費用的新機制,從全國高校收費情況來看,學生個人所交費用僅占培養費用的1/4左右。造成高校貧困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出現,是因為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城鄉收入差別等原因造成的,而并非是高等教育收費所帶來的反應。幫助貧困生正確理解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教育,正確認識高校貧困生產生的根本原因,正視困難,樹立在困難中健康成長的信心,將有利于新型高校貧困生助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國家助學貸款采取信用貸款、財政貼息的形式資助貧困生,反映了黨和國家對在校貧困生的關心和支持,同時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信用意識、法律意識、拼搏精神的教育,增強學生的責任感,鼓勵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資助,適應從單一的福利性資助向有償借貸和鼓勵性資助相結合的轉變,放棄“等靠要”思想,樹立自立、自強的思想,以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面對學習、生活。

二、完善獎助制度,落實貧困生資助政策。

1、建立貧困生在校期間學費、生活費來源的基本保障制度。

要認真組織實施好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只要把這件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高校貧困生都能通過有償信用借貸方式解決在校期間的學費、生活費來源;那么貧困生就能安心學習、順利完成學業,為社會發展存儲潛能量。

2、設立“綠色通道”,建立學費緩交制度和減免制度。

建立貧困學生“綠色通道”, 確保貧困學生按時入學,對家庭經濟困難暫時無力繳納學雜費的學生先辦理入學手續, 然后進行摸底調查,確定貧困生身份,再根據不同情況讓貧困學生簽訂緩交學費協議書或實施學費減免政策。高校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方針,充分體現社會、學校對貧困生的關心與愛護。

3、設立貧困生獎學金制度。

在普通獎學金方面從政策上向貧困生傾斜,提高貧困生的獲獎比例。堅持“以學養學”的思想,不斷激勵貧困生刻苦學習。獎學金主要是用來獎勵和資助品學兼優的學生,所占比例小,一般受獎覆蓋面是30~40 % ,并且獎金額度較低。據了解,貧困生在獎學金獲得者中占比例不大,約為10 %左右。事實上,獲得獎學金的機會對貧困生而言并不平等。因為,貧困生大多數來自農村或經濟狀況不好的環境中,相對而言,他們在中小學受教育的條件較差,另一方面由于經濟困難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壓力也影響學習的效果,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貧困生的獲獎概率。因此,獎學金條件應向貧困生傾斜或單獨設立“貧困生獎學金”,以保證獎學金真正在資助貧困生方面發揮作用。

4、完善勤工助學制度,規范管理。

在注意做好經濟資助工作的同時, 大力加強對貧困學生勤工助學活動指導和支持, 是高校扶貧濟困的另一具重要措施。為了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學生參加勤工助學活動, 高校在學生處設立勤工助學指導中心, 制定了《陜西理工學院學生勤工助學管理暫行辦法》, 逐步完善勤工助學管理制度, 加強對在校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的管理和協調。在校內充分挖掘潛力, 廣泛開辟勤工助學崗位, 在校內建立了校園綠化、圖書館助理、學生工作助理、校園門衛管理、宿舍管理、校園秩序巡查等固定勤工助學崗位, 幫助一部分特困學生走出了困境加大勤工助學力度,通過勤工助學形式,把對貧困生的資助從無償變為有償。

5、積極籌措各項資金, 堅持做好經常性的貧困生補助工作。

為了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 有關部門下撥專項經費予以幫助。但是, 面對如此龐大的貧困生隊伍, 來自各方面的扶助資金就顯得“粥少僧多”了。為此各高校及有關部門應主動采取辦法, 積極拓寬資金渠道, 動員全校教職工和社會各種力量為困難學生提供幫助。在年底入冬之前為貧困學生發放春冬季困難補助, 補助面為15% —20% , 金額從100—300元不等, 有效地緩解了這些困難學生生活上遇到的難題。我們還為全校的孤兒設立了特別助學金, 以幫助父母雙亡的學生度過生活難關。積極吸收校內外單位、個人捐款;搞校團委還應在全校團員與團干部中發起“陽光工程”,用全校團員和團干部的捐款資助經濟困難且品學兼優的同學, 使貧困生資助體系進一步得到完善。對學生突發急病、家庭突遭不幸等情況下發生臨時困難的, 我們根據情況隨時研究,設立補助金。

三、充分認識貧困生問題,積極開展貧困生教育工作。

1、積極引導貧困生,培養其完善的人格。

許多貧困生來自農村和偏遠地區,他們的性格相對比較內向和保守,缺乏參與學校學生社團活動的自信和勇氣。他們又有著非常強烈的自尊心,希望被人關注,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對于貧困生來說,幾乎很少有人去爭取做學生干部的機會,也沒有組織社團活動的經歷,使得這方面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高校可以借鑒“提高高校貧困生能力”項目的做法,在學校成立一些貧困生社團,如成立“愛心社”,讓貧困生自己來組織一些募捐活動、愛心宣傳等,成立“勤工社”,讓他們自己對學校的勤工助學崗位和人員組織協調,并逐漸向社會拓展。對貧困生的經濟資助固然是重要的, 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 還需要關心他們的思想、學習和成長, 使其更好更快地成才。由于種種原因, 有的貧困生往往不能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家庭經濟困難的現實, 如有的產生自卑、抑郁、恐怖、強迫等心理障礙, 認為“貧困是可恥的”, 害怕別人知道其困難的實情, 不愿意參加勤工助學或申請困難補助, 使自己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 有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反正是貧困, 政府和學校給予補助是正常的、應當的。因而甘于貧困, 純粹“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 各種各樣的貧困資助都希望占為己有。可見, 我們在做好貧困生經濟資助工作的同時應積極主動地開展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主要是通過建立貧困生心理輔導站,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開展貧困生座談、小型交流會,抓典型樹榜樣等多種形式指導、幫助這些“雙困生”打開心靈之門,讓他們學會自我調節,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激勵其自立、自尊、自信、自強, 自覺克服自身的弱點和不足,培養完善的人格,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在艱苦的條件下發憤成才。

2、加強貧困生誠信教育。

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骨干力量,誠信守法是其必備的道德素質。然而,誠信是一種道德規范,誠信素質的形成既要靠教育,還要靠約束,學校必須從兩方面抓起。助學貸款之所以采用無需擔保的形式,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考慮到大學生是高素質群體,對他們將來履行還貸義務有一個良好的預期。一方面要把誠信教育納入整個思想教育體系作為經常性的工作,對于受助貧困生要進行系統的助學貸款政策教育。讓學生懂得助學的原則是扶貧先扶志,受助學生要做到家窮志不窮,經濟困難而道德富裕;讓學生懂得誠信既是市場經濟準則,又是一個人道德水平的標志,人格信譽是自身最寶貴的無形資產,是每個人立身之本,助學貸款是大學生跨入社會的第一份信用記錄,它將對終生的個人信譽影響深遠。另一方面,要對受助學生進行在校信用情況審查,建立完備的個人信用檔案。對于弄虛作假、考試作弊、不守承諾、鋪張浪費的受助學生要進行必要的懲戒,直至終止資助。學生畢業后,要將信用檔案轉至就業單位,同時學校仍需要對畢業生履行還貸義務情況定期與所在單位溝通,督促其按約還貸。只有通過教育與約束的緊密結合,才能有效提高受助學生的誠信素質,構建起助學貸款良好的信用基礎。

四、學校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

資助貧困生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的工作,關系到政府、學校、社會和學生個人的切身利益,在辦理過程中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在積極推進新的貧困生助困體系時,也要防止因新舊體系結合而出現的一些問題影響了貧困生資助工作的開展,要采取積極穩妥的方式來推行新的貧困生助困體系。從現存情況來看,各高校對貧困生資助工作投入的組織力量有限,不能滿足貧困生資助工作有效開展,難以做到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各高校應及時設立貧困生助學貸款辦公室,安排二人以上的人員專門負責貧困生資助工作。校、系(院) 、班三級組織應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高度責任感,明確分工,以及時、高效、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為貧困生解決困難,并協調好政府、社會、銀行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及時解決好貧困生資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因一些小問題而影響了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的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各高校領導應高度重視。加強貧困生資助體系工作隊伍建設,建立一支精通業務、責任心強、富有愛心的資助工作隊伍,配合資助主體科學規范地控制資助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減小工作成本。在機構、人員設置上應給予積極支持,加強貧困生資助工作的組織和領導。相信在各級政府、社會、學校的共同關心和努力下,貧困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將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本文就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建設,提出要對貧困生進行科學界定,建立完整的貧困生電子檔案, 加強貧困生思想教育;完善獎助制度,落實貧困生資助政策;充分認識貧困生問題,積極開展貧困生教育工作;高校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才能從真正意義上解決高校貧困生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建峰等.高校貧困生的界定[J].江蘇教育科研。

[2] 張建奇.1983年以來我國大學生資助的演變[J].現代大學教育,2003[1]。

篇6

這位老人過世多年,他曾先后兩次入圍“感動中國”候選人名單卻又兩次落選。然而在今年“感動中國”的頒獎晚會上,給予他及“白芳禮們”的特別致敬,總算給了人們一個交待。這份遲到的哀榮于老人家已經沒了意義。他的樸素在于“有我白爺爺一天在蹬三輪,就有你們娃兒上學念書和吃飯的錢”。這是老人生前對素昧平生的孩子們說的話。老人用他的義行和善舉,以他八十高齡和瘦弱身軀蹬三輪攢下的錢來捐助貧困學生,有人做過統計,老人家在晚年的十多年里,無償向教育事業捐助了三十五萬元,前后資助了數百名貧困大學生和數十名經濟困難的中小學生上學。

記得當年《落淚是金》這部報告文學面世之后,其中《馱在車轱轆上的豐碑》一章,曾讓無數讀者唏噓。人們記住了白芳禮老人的名字,關心和資助貧困學生一時間成為整個社會關注和熱議的話題。作家何建明在很多場合談過寫《落淚是金》的創作體會,他不止一次說:“貧困大學生的求學經歷讓人落淚,他們與命運不屈抗爭的精神讓人落淚,而社會上那么多好心人無私援助他們的動人事跡,同樣叫人落淚不止。”

可就是這位熱心公益、讓人感動不已的“雷鋒老人”,卻在“感動中國”的評委們眼前一次次滑過了。似乎惟有做出經天緯地大事業的人,才更有資格感動中國。由此就難免讓人猜測:蹬三輪的老人是否太卑微了?他出現在今天是否不合時宜?抑或老人的做法讓有些人或部門感到了臉上無光和受到了莫大諷刺?或許還會有人覺得老人的所作所為丑化了政府的形象,甚至給中國的教育抹了黑?總而言之,一個耄耋的三輪車夫給社會帶來了震動,而震動之余又讓很多人感到了不舒服乃至芒刺在背。當然這僅僅是猜想,或許其中還有評委們不足道的其他考慮。但有一點,也是人們議論最多的,就是白芳禮老人感動了中國,卻似乎一直未能感動央視。如今,老人已經過世七年了,他的感人事跡確乎一直在我們的社會中發酵,時間愈久人們愈覺得老人于平凡中的偉大。或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終于看到了“感動中國”給予老人的那份遲來的“致敬”。

多少年來,盡管我們在竭力擺脫以往的思維定式,但還是不能徹底摒棄根深蒂固的用“偉大”來衡量感動的弊端。特別像白芳禮老人這樣的底層民眾,他們沒有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將心比心,用樸素的行動來踐行曾經許下的承諾,在精英強勢的社會氛圍下,其話語權和影響力的微弱也就可想而知。好在近年來,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已愈發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愈來愈多的老百姓加入到捐資助學的隊伍中來。

最后還想再說,慈善事業固然是全民的事,每個人都應盡自己的所能,但還是不希望看到像白芳禮老人那種苦行僧似的善行。教育茲事體大,首先是國家的事。靠白芳禮這類老人省吃儉用,乃至以“折壽”方式來為教育奉獻綿薄之力,這不僅有違我們長久以來形成的尊老傳統,且對我們在經濟上不斷發展,教育上的投入卻遠遠不足的規定也是巨大的嘲諷。

篇7

關鍵詞:高職院校 貧困生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創造一定的教育氛圍,對受教育者實施的以“知恩圖報”和“施恩不圖報”為教育內容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貧困學生人數也越來越多,國家對高職院校用于助學的財政撥款逐年增加,社會上也有不少捐助,學校更是加大力度,認真落實和完善一系列幫扶政策。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資助貧困學生是為了實現教育公平,促進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但現實中,雖然受資助的貧困生中大部分能自立自強,但部分貧困生還是存在著感恩意識缺失的現象,因此,如何利用資助平臺進行感恩教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高職學生感恩缺失原因

隨著高校的擴招,貧困生的比例不斷加大,國家、社會對貧困生的關注越來越多,為什么受到社會和學校關愛和幫助的貧困生會出現這種感恩情懷的缺失和人生目標的迷茫呢?深入分析發現原因有三:一是物質生活的匱乏導致貧困生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平衡。貧困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出現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沖突,長期處于物質生活匱乏的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求勝心理,然而,短期內無法改變生活的現狀使得自負心理不斷受挫,自卑心理逐漸形成,認為別人給予自己幫助是出于同情和憐憫,自己接受是迫于無奈,因而在內心很難產生感恩回報的想法。二是家庭和學校的感恩教育不到位。貧困家庭的父母承擔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很大,為了撫養兒女成長成才付出了無私的愛;學校及老師對貧困生的幫助不僅在學習上傳授給他們知識,在生活上也給予他們極大的關懷和照顧。父母和老師的這種不圖回報的付出淡化了貧困生的感恩意識,使他們習慣了只知索取,不懂回報。三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如今市場經濟繁榮、人們的消費欲望增長和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不利因素,給貧困生帶來了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微妙影響,使他們對人際關系的處理也變得勢利和冷漠。高校情感教育的缺失與滯后,導致貧困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社會責任感缺乏,理想信念模糊等問題,加速了學生感恩意識的荒漠化。

2. 高職院校貧困生感恩教育的模式標及措施

2.1 關注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由于地區差異、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原因,在同一所校園讀書的學生生活狀況有時差異很大,貧困學生長期物質生活匾乏,容易產生自卑、敏感、麻木、冷漠、封閉等種種不良心理。對于種種幫助他們可能會覺得是迫于無奈,更多的可能是一種“冷漠式的接受”。因此,學校首先要建立完善專業的高校心理健康維護機制,加強貧困學生的團體心理輔導,針對個別情況要對其進行心理引導以及做好心理咨詢。其次,要有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同學間不互相攀比,提倡勤儉節約,同學間要相互關心,老師要學會對貧困學生進行心理引導,讓他們學會以正確的心態對待資助者,學會感恩,用精神上的富足、心理上的健康彌補物質上的缺失。

2.2 將感恩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使學生養成相應的優良品德和行為習慣

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區服務、到孤兒院和養老院獻愛心、參與暑假社會實踐及專業實習服務城鄉等活動,把感恩意識轉化成為他人、為社會服務的實際行動。只有把感恩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大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需要說明的是,感恩教育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社會、家庭也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把感恩作為全社會所推崇的美德與善行,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刊和互聯網等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營造識恩、感恩、報恩、施恩的良好社會風氣。

2.3 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華熏陶學生,促進學生感恩意識的理性回歸

在中西方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感恩文化,它們對社會關系的調和、個體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教化功能。如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孝道,“孝者,百行之本”,意即子女是在父母無私的關愛下長大成人的,對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思回報,就是忘恩負義,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高等學校作為優秀民族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鑒的橋,可以開設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專題講座,也可組織學生到宣傳中國傳統感恩文化的中華孝道園等場所參觀,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華熏陶學生,促進學生感恩意識的理性回歸。

綜上,感恩意識是一個人素質、思想品質的體現,讓學生學會感恩是德育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的。高職院校應該把感恩教育置于大學生道德教育體系中,讓感恩教育與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以適度的感恩意識、正確的感恩方式、正當的施助心態等為主要內容的感恩觀.以心理健康教育促進良好的感恩心態的行成,不斷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努力探索從學習到辨識、感悟、踐行、建構的感恩培養模式,真正激發學生內在的主動的感恩情懷,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實際效果。最后,高校感恩教育應該堅持長期化,感恩教育目標是個體終身品質的養成,不能只重短期效果,而需要長期引導、感化,促進教育對象的內省和自律。

課題項目:高職院校貧困生感恩教育模式研究,金社字[2012]8號,項目編號:2012YB073。

參考文獻:

[1]羅丹.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培養的途徑[J].青年科學,2009(11)

篇8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資助

 

1993年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指出:積極推進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的招生收費改革和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逐步實行學生繳費上學,大多數畢業生自主擇業的制度。此后,上大學免費制度在我國逐漸成為歷史。近些年我國城鄉居民以及行業之間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高校學費也日漸增長,高校貧困生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據有關部門統計,1996年全國高校貧困生大約有幾十萬,1999年有一百萬,2006年有四百多萬。2009年達到了527萬,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23.06%;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有166.1萬,占全部在校生總人數的7.27%。,貧困生。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高校貧困生數量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高校貧困生問題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近幾年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資助貧困生的措施。200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及其配套辦法頒布實施后,國家在高等學校初步建立起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獎、貸、助、補、減”有機結合多元混合的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體系。

1、國家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

中央設立國家獎學金,用于獎勵高校在校生別優秀的學生,每年獎勵5萬名,標準為每生每年8000元。中央和地方共同設立國家國家勵志獎學金,用于品學兼優的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面平均約占全國高校在校生的3%,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5000元。另外專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設立國家助學金,資助比例約占全國高校在校生的20%,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2000元。

2. 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

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財政和高校共同給予銀行一定風險補償金,銀行、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幫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支付在校學習期間所需的學費、住宿費及生活費的銀行貸款。助學貸款是信用貸款,學生不需要辦理貸款擔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諾按期還款,并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3、勤工助學。

勤工助學是指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活動。國家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參加勤工助學的學生,參加勤工助學的學生工作時間原則上每周不超過8小時,每月不超過40小時。按月計酬的崗位以每月40個工時的酬金原則上不低于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制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計酬基準,可適當上下浮動。按小時計酬的崗位每小時酬金參照學校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規定的最低小時工資標準合理確定,原則上不低于每小時8元人民幣。

另外國家資助政策體系還包括“綠色通道”、學費減免、國家助學貸款風險補償、校內無息借款、校內獎助學金和特殊困難補助等。

國家資助政策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貧困生家庭的經濟負擔,緩解了貧困生因較高學雜費造成的生活壓力,基本保證了他們順利完成學業。資助政策讓貧困生強烈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以人為本”的教育關懷理念,增強了他們為人民服務,報效社會的感恩意識。據筆者做的一份關于關于貧困生的調查顯示,70%以上受資助的貧困生對國家資助政策表示滿意。

但是,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仍然停留在“無償資助為主,有償資助為輔”的階段。國家助學貸款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發揮,貧困生參加勤工助學的積極性不高,對國家助學金的依賴性心理較重,貧困生自我脫貧的“造血功能”不足,另外國家資助政策在具體落實時也存在偏差,這些都需要進行改革和不斷創新,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國貧困生資助政策存在以下幾個較為普遍的問題。

第一,貧困生認定存在問題。

教育部、財政部在1993年的《關于對高等學校生活特別困難的學生進行資助的通知》中提到,所謂貧困生,是指國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中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教育費用,或支付教育費用很困難的學生。高校在向新生寄送錄取通知書時,同時寄送《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在每學年結束之前,也向在校生發放此表。主要內容有兩項,一項是家庭成員情況,要求填寫職業、年收入和健康狀況;另一項是影響家庭經濟狀況有關信息,內容有家庭人均年收入狀況、家庭遭受自然災害和突發意外事件以及家庭成員身體狀況、失業情況等。如果學生能夠如實填寫上述內容,學生家庭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能夠負責任地實地考察后加蓋公章予以確認,貧困生的認定應該不成問題。事實上,很多學生不實事求是地填寫信息,再加上民政部門把關不太嚴格,致使學生入校或開學后虛假家庭情況調查表如雪花般飛往學校,給貧困生的認定工作帶來困難,畢竟學校也沒有條件去學生的家鄉逐一做調查。,貧困生。據筆者做的調查顯示,65%的學生都認為自己周圍有虛假的“假貧困生”。

另外貧困生資助程序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大部分高校在貧困生認定中采取名額分配的方法,學校將總名額按人數分配到院系,院系再將指標分配到班級,沒有按照所在班級的實際貧困生數進行資助。,貧困生。這樣勢必造成資源分配的不公,結果使得原本不需要資助的學生得到了資助,而較多貧困生的班級卻很多人得不到資助。

第二,勤工助學崗位缺乏,學生勤工助學的收入偏低,報酬未按國家規定執行,校外勤工助學的資源開發不足。

據了解,很多高校勤工助學的工資每月每生大約200元,有些甚至低于這個數,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制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標準。并且勤工助學的崗位技術含量較低,大多為衛生清潔崗等“勞務型”崗位,未能充分發揮學生專業優勢和自身特點,因而學生參加勤工助學的積極性不高。,貧困生。,貧困生。很多高校還引進了物業公司管理校園,也與勤工助學的學生形成了“爭飯碗”的局面。目前貧困生勤工助學主要利用的是校內資源,豐富的社會資源還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三,貧困生雖然獲得了物質資助,但缺乏必要的心理救助。

調查發現貧困生普遍存在心理自卑現象,很多貧困生的金錢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發生扭曲,自我調控、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差。貧困生在接收物質救助的同時,精神上卻無法脫貧。大部分高校都設有學生心理咨詢室,但因貧困前來尋求心理救助的人寥寥無幾。貧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缺乏穩定的機制保障,很容易造成有事臨時解決,沒事無人過問的被動局面。2007年發生的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便是貧困生心理問題引發的典型案例。

第四,目前我國的貧困生資助體系缺乏全社會的參與。

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還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不斷地摸索,令人可喜的是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在逐年提高,2009年達到了12231.09億元,比上年增加了0.26個百分點,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8542.30元,比2008年的7577.71元增長12.73%。2007年國家推行的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制度也為千萬貧困學生帶來了免費接受高等教育的福音,可以預見將來免費學校免費專業的覆蓋面一定會繼續擴大。2006年教育部設立了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現在很多高校都設立了學生資助辦公室,建立了貧困生檔案,并成立了評定貧困生的監督機構,這些都是積極有益的探索。

資助優秀貧困大學生成才是我國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公平的實現,促進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構建和諧校園,創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貧困生資助政策體系是一個長期、規范、系統的制度設計,是治本之策、長遠之計。,貧困生。在國家政策的有利扶持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未來的資助貧困生政策會更加程序化、法律化和制度化,一個健全完善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009年全國普通高校資助政策執行情況,教育部網站moe.edu.cn/

2、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網xszz.cee.edu.cn/

3、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2007。

4、教育部財政部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2007。

5、陳至立,在全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7年5月16日。

6、周濟,加強領導細化管理狠抓落實——在全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會議上的發言,2007年5月16日。

7、陳艷,當前我國高校貧困生界定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08。

8、崔艷菊,吉林大學貧困生資助研究[D],吉林大學,2009。

篇9

關鍵詞: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倫理資助

中圖分類號:G7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6959(2009)02-0115-06

隨著和諧社會的構建目標的提出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社會資助己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院校初步建立了以“獎、貸、助、補、減”為主要內容的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2007年國務院頒發了《觀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這一《意見》的實施,對于保障教育公平,促進教育機會均等,解決民族院校貧困生參與高等教育,實現社會和諧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綜觀我國民族院校貧困生資助理論和實踐,令人遺憾的發現,當前貧困生的資助,主要是一種政策性的被動資助,這種資助更多地強調從經濟幫助、物質救濟等層面對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進行資助,對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資助的群體性、特殊性、倫理性關注不夠,鮮有從倫理的角度和從資助對象自身完善的角度去審視和考量。因此,筆者認為,對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資助除了物質資助外,還要加強倫理資助,使兩種資助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一、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倫理資助的必要性

民族院校是我國為實現社會主義民族政策而設置的一種特殊高等院校,因而也是我國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最為集中的一個地方,它不僅體現了我國民族政策的價值取向,而且也是影響我國民族關系的一個重要領域。目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跨入大眾化階段,民族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人數也急劇增加。然而,由于、歷史、自然、現實體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民族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大多來自比較貧窮的西部地區,少數民族貧困生成為民族院校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盡管國家也推行了一系列教育資助政策,但是,現行貧困生資助政策面臨著嚴峻的倫理困境,因此,加強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倫理資助,就成為目前民族院校解決其貧困生問題的必然選擇。

(一)倫理資助概念的提出

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主要來自西部的少數民族地區。所謂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是指由于居住地域、家庭經濟和收入等因素影響,無力維持承擔學費、生活費用及購置必要學習用品等費用的在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倫理資助是指在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資助中通過倫理的方式對高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給予物質、心理與精神方面的道德關懷和幫助,同時,在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資助中更多關注資助少數民族貧困生自身的能動性,通過充滿倫理關懷的制度安排,積極開發資助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自身的道德資源,喚起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心中的道德意識,提高其自強、自立能力,培養其自尊、自強的倫理精神,在自力與他力的共同作用下,最終使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擺脫弱勢地位的一種資助。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倫理資助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對少數民族貧困生資助的手段和方式要充滿倫理精神,要充分尊重資助對象的人格尊嚴,不能使資助對象邊緣化、恥辱化,也就是資助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倫理化;二是資助內容要體現道德成長和倫理內涵,即注重貧困生的精神、思想和倫理道德方面的內在需求和幫助,使貧困學生在接受物質資助的前提下,不僅擺脫生活和身心上的弱勢地位,而且能夠不斷追求自我完善,維護心靈純潔、消除道德貧困、根治人格異化,最終實現自身的和諧、全面發展。

(二)民族院校貧困生倫理資助的必要性

1 民族院校龐大的少數民族貧困生群體需要倫理資助據國家教育部財務司的調查統計,近年來普通高校中貧困生約占在校學生總數的15%,其困生約占8%左右。民族院校的貧困生和特困生比例均明顯高于一般院校,一般超過20%和10%。而新疆、、貴州等西部較不發達地區民族院校的貧困生比例又要高一些,據統計貧困生比例最高的是云南民族大學,達70%。

除學費外,每生每年還擊要支出住宿費600~1200元、生活費3000~5000元,以及一定的書本、交通、通訊等費用,合計每名學生每年的支出在萬元以上。

據國家統計局《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2年我國農村居民的年人均純收入只有2476元,一個三口之家不過7428元,而西部地區還要低于這個數字,人均收入普遍在1500元以下。一個農村家庭即使不吃不喝也難以供養一個大學生。從儲蓄角度分析,即使考慮到部分農村家庭將存款轉移到城市中,日前也不會超過2萬億元,9億農民平均每人2200元,三口之家的儲蓄6600元也不足以負擔一個大學生一年的開銷。再考慮到城鎮地區的困難群體,以及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學生主要來源于老、少、邊、窮地區的現實,對于民族院校廣大的少數民族學生而言,絕對的貧困是一個普遍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民族院校將不得不面對學生無法按時繳納學費和資助貧困學生的巨大壓力。如湖北民族學院2002年欠費學生多達2070人,比例達到26%;西北民族大學日前學生欠費300多萬元,西北第一民族學院更高達700多萬元,平均每四名學生就有一名無法按時繳費;即使是地處武漢、條件較好的中南民族大學,2003年尚有1000多名學生等待國家助學貸款,比例超過10%。

2 現行貧困生資助政策面臨嚴峻的倫理困境

民族院校貧困生資助政策,作為面向貧困學生的一項公共政策,它涉及到大量的倫理問題,其本身就意味著對對象的關愛與責任。但現行貧困生資助政策面臨著嚴峻的倫理困境。現行貧困生資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人道主義的失落和“政策性歧視”,而在一系列實施細則的操作過程中也存在著“只見物、只見事、不見人”的嚴重弊端。例如貧困生資格界定的模糊含著認知層面的政策歧視,政策規定可以讓那些不好“表現”、不想“露富”或者善于偽裝的非貧困生因為“生活儉樸”而加入貧困生行列,也可以讓那些擁有手機或電子詞典的貧困生背負“生活奢侈”的理由被拒絕于貧困生行列之外。同時,現行貧困生資助政策還面臨著價值理性的失序、社會公正的失范、教育公平的失衡、資助政策的失重等諸多倫理困境。

3 倫理資助理念不強、資助方式不當

民族院校貧困生資助的倫理理念是指資助活動中處于核心和指導地位的蘊含著道德價值的倫理精神。它是人們對于資助活動的倫理認識和道德反思。民族院校貧困生資助的主要倫理理念是以人為本、公平公正、促進發展等。但是,在現行的貧困生資助模式中,倫理資助理念嚴重缺失,倫理關懷遠遠不夠,資助的理念主要還是一種慈善和宗教的恩賜理念,因而,資助的模式更多的停留在物質層面,很少給予貧困生群體精神上的安慰與需求上的滿足,有的資助方式甚至不顧貧困生的心理感受,把他們的隱 私與情感拿來炒作,嚴重損害了貧困生的人格尊嚴,使貧困生背上嚴重的精神和心理負擔,背離了貧困生資助的倫理理念。

二、民族院校貧困生倫理資助的重要性

1 加強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倫理資助,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和保障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體現在對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倫理資助層面上,就是要在堅持“以人為本”基礎上把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根本利益作為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妥善處理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個人、集體和國家的利益關系,實現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之間和其他大學生之間的和諧,形成融洽溫馨的人際環境和社會氛圍。構建和諧社會要求以人為本,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要實現這個戰略目標,也必須給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特別的幫助與保護,創造公平、公正的氛圍和社會環境,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素質,參與高校與國家建設,實現個人與國家的全面和共同發展。同時,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人數在我國高校還占據相當大的比例,因此,不論是民族院校自身的發展,社會經濟的繁榮,還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都離不開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參與、支持。可以說,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得不到保障的社會,不可能是一個穩定型的社會,更談不上是和諧發展的社會。因此,對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實行倫理資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和保障。

2 加強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倫理資助,是培養優秀少數民族人才的重要保障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強調人在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后,還有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不僅需要物質的資助和幫助,也需要精神的滿足和價值的認同。但從我們調查和走訪的情況來看,很多貧困生感到最不滿意和最難忍受的是“被同學看不起”、“受歧視”,以至于他們不愿與同學交往,害怕參加集體活動。目前社會和各民族院校對少數民族貧困生資助主要體現于多種多樣的物質層面,包括國家助學貸款、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貧困生獎學金、勤工助學崗位、減免學費、臨時困難補助等措施。物質資助是從物質、經濟方面對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進行資助,是一種帶有政府行為性質的資助,是一種外在的、消極的被動資助。而就是這種資助,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缺失。比如,資助方式方法上缺少人文關懷,食堂“貧困生窗口”的設立、貧困生免費菜湯的供應等做法,本應無可厚非,但沒有給資助對象充分的人格尊重,沒有充分考慮資助對象的感受,將貧困生推入尷尬的境地,致使有的貧困生寧愿餓肚子,也不愿跨入貧困生窗口的行列接受資助;資助內容上側重物質的資助,很少注意到貧困生的思想、倫理以及心理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和幫助,常常造成貧困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空白,導致部分貧困生群體理想信念迷茫、道德行為失范、公德意識淡薄;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即使完成學業,但絕不是一個優秀人才。

3 加強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倫理資助,是實現社會主義民族政策目標和價值訴求的重要內容和條件,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重要保障

建國以后,我國確立了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社會主義民族政策目標與原則,黨和政府也加大了對各少數民族的各項扶持與傾斜政策,各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歷史、自然、地域條件和現時體制等多方面的制約,民族地區的許多少數民族現在仍然非常貧困,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其差距還在成擴大趨勢,這一現狀令人堪憂。如果不積極改變這一趨勢,社會主義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政策目標將會落空,構建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將會失去重要的保障。而要最終改變現時的不利現狀,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積極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培養少數民族自身發展的各種優秀高層次人才,而各民族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正是承擔了這種歷史重任。為此對民族院校的貧困生群體,我們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物質與經濟資助,更要關心他們在心理與精神方面的倫理資助,要讓他們摒去因物質困難而帶來的精神與心理的壓力與負擔,讓他們同樣也能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沐浴科學發展之光,從而懷著一顆回報社會、回報祖國的學子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地區的各項建設,促進民族地區的繁榮和社會的發展進步。

三、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倫理資助的原則及其路徑選擇

(一)少數民族貧困生倫理資助的原則

民族院校貧困生倫理資助的目標和內容就是要實現正確的貧困生倫理資助理念,即在貧困生的資助過程中要堅持和實現資助工作的以人為本、公平公正、促進發展的原則和價值訴求。

1 堅持和實現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是一種以“人”為中心,把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最高價值目標,充分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服務人、肯定人的價值,滿足人的需求的思想觀念。在貧困生的倫理資助工作中,我們要以此為目標和原則,大力凸顯倫理關懷,充分尊重貧困生、為貧困生的發展提供全方位和全過程的服務。

2 堅持和實現公平公正的原則

公平和公正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準則。社會公正總是與平等有某種聯系,它總是意味著把相等的待遇給同等的人。將公平公正作為民族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倫理內容和目標不僅理論依據充分,而且對貫徹社會公平原則、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只有對民族院校的貧困生的生存權、社會保障權、受教育權、就業權和發展權等基本權利予以切實的保證,才能夠從最起碼的意義上體現出對民族院校貧困生群體的倫理關懷,才能夠從最實效的意義上為社會的正常運轉、高校的改革發展確立基礎。

3 堅持和實現促進發展的原則

民族院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應該樹立促進貧困生全面發展的嶄新理念和原則,目前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解除或減輕其發展和成才的精神障礙和能力障礙問題,為此,在保障貧困生基本生活條件的前提下,為他們構建一個發展的平臺,提供一系列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條件與服務,幫助他們解除發展障礙,便成了資助工作的終極目的和價值。

(二)少數民族貧困生倫理資助的路徑選擇

1 建立公平、公正的倫理制度

公平、公正是衡量社會合理性和進步性的一個基本標志。在倫理學視野中,公正既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制度性標準,且后者優先于前者。因此,公正體現在對高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權益的維護之中,也體現為社會公正。社會公正涉及社會制度或體制的道德性質,著重闡明社會或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諸方面對社會成員應負的道德責任,表達社會成員對于社會應然狀態的道德期待。公平、公正的倫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倫理道德的體現,是對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進行倫理資助的根本要求。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產生是與當時社會的制度安排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狀況有很大的關系。消滅貧困,對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進行倫理資助,屬于倫理制度建設的內容。在倫理制度建設 中要多考慮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利益,多傾聽他們的呼聲,更多地體現對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倫理關懷和道德支持。

2 規范資助行為,實現資助的人本關懷

人本關懷是貧困生資助過程中應確立和體現的核心理念之一。而人本關懷主要體現在資助主體的資助行為上,因此,規范資助主體的資助行為就成為當前倫理資助的重要內容。

一是資助雙方必須處于平等地位。人生而平等,沒有人格的差距。貧困生只是需要幫助的對象,而不是可憐的對象,因此資助主客體之間是平等的身份。絕不能把資助對象看成施舍的對象,而使貧困生感到邊緣化,甚至恥辱化。二是在語言和行為上要尊重和理解資助對象。貧困生同社會其他群體相比本來在心理上就容易產生自卑、壓抑、郁悶等脆弱心理,在資助行為中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就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傷害。因此更應該以人本關懷為價值歸宿,滲透對人的生命、尊嚴的真切關心、尊重和愛護。三是在資助對象的確定上,應更多地從貧困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避免給資助對象帶來人格和心理上的傷害。應摒棄程序繁雜,條件苛刻,張榜公示等使申請者毫無隱私可言的行為和資助方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向貧困生“隱形補助”(不見面的方式一對一資助)的做法,值得推崇和借鑒。只有合乎倫理的資助方式才能被資助對象真正接受,也只有蘊涵倫理的資助內容才是貧困生所真正需要的。四是營造資助環境。通過營造一個對個體的關愛、尊重的校園環境,利用適合的資助方式方法和內容,使個體充分感覺到整個社會的人都共心他、愛護他、尊重他,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世間的美好,從而喚起自身對生活的追求與熱愛,激活個體內在的精神動力,改變個體對社會的態度,促進個體自身的和諧和發展。

3 實現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內源”發展

“內源”發展觀認為,在事物的發展中,外部的因素可以起推動作用,但不能決定生命有機體自身的發展。“內源”才是推動事物的潛在動力和決定力量。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倫理資助應重點放在其自身能力的開發上。對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進行倫理資助,除了加大教育力度,把“輸血”式資助變為“造血”式資助外,還要確保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整體素質水平,通過對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倫理資助,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對生活和勞動的熱情、積極上進的精神,不斷地強化他們的成功感、自信心,實現由“弱勢”到“強勢”的轉變,更好的使他們能夠適應學習環境,適應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競爭,最終走出困境,成為生活的強者,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是解決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問題的根本性道德出路。

4 強化高校少數民族貧困生的倫理道德教育

社會學家涂爾干曾說,沒有倫理教育,就不會有人類社會。倫理教育是人類應首先接受的最重要也最緊迫的教育。加強民族院校少數民族貧困生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必須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規律和聯系貧困生的思想實際。針對少數民族貧困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應開展豐富多樣的道德教育活動同時,提高他們的道德認知,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應有組織有計劃的開展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誠信、感恩、報償教育。培養他們的互助心和愛的精神,養成明禮誠信、守法文明的良好習慣,使其關注自己的道德培養,有向往道德完善的自我訴求,有追求崇高和社會責任的自覺意識,最終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篇10

根據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按照縣委1月19日會議和省、市、縣相關文件要求,結合全縣教育系統實際,現就全縣20*年“惠民行動”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惠民行動”內容和時間安排

(一)元旦、春節期間“送溫暖”惠民行動

1、時間:20*年1—2月;

2、牽頭部門:政工股。主辦單位:縣教育工會、各學校、各單位工會。

3、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1)慰問勞模、優秀教師(4人);

(2)召開離退休教職工座談會,慰問離退休教職工(30人);

(3)幫扶慰問特困教職工(130人);

(4)組織師生慰問、資助農村五保老人和孤兒(30人);

(5)全縣學校組織慰問本校困難教職工(各校按教職工人數3%-8%組織慰問。全縣180-230人)。

(二)幫助解決進城農民工子女入學

1、時間:20*年3月、9月;

2、牽頭部門:教育股、法規股。主辦單位:城區中小學校;

3、活動內容與實施方式

(1)調查統計進城農民工子女入學情況,并制定相應的措施;

(2)督促城區學校接受農民工子女入學。

(三)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實施“兩免一補”

1、時間:3至4月、9至10月;

2、牽頭部門:計財股。主辦單位:經管辦,各中、小學校;

3、內容與方式

(1)調查統計上報貧困學生基本情況;

(2)具體落實“兩免一補”的金額;

(3)將“兩免一補”的金額發放到人。

(四)關愛留守學生

1、時間:1月至12月;

2、牽頭部門:教育股、法規股,主辦單位:各中小學校;

3、內容及方式

(1)看望慰問留守學生;

(2)規范管理留守學生;

(3)強化留守學生教育;

(4)建立關愛留守學生應急機制。

(五)關愛特殊兒童少年

1、時間:春、秋季開學前;

2、牽頭部門:教育股。主辦單位:計財股、招辦、各中小學校;

3、內容與方式

(1)每年8月調查登記各類殘疾兒童少年;

(2)聽殘、視殘、智殘適齡的兒童少年入學率達85%以上;

(3)幫助解決趙家特教中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困難;

(4)落實各類殘疾學生在校期間的政府特教補貼。

(5)招辦和普職高學校幫助高考上線的殘疾學生順利入學。

(六)大力開展農民工崗前就業培訓和農民專業技術培訓

1、牽頭部門:教育股,主辦單位:縣職高、亭子職高,各鄉鎮農民技術學校;

2、內容與方式

(1)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60000人次;

(2)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3000人次;

(3)培訓農村科技當家人10000人次,實用技術培訓80000人次;

(4)發放農業科技專業書籍,搞好科技下鄉活動。

(七)、做好聯鄉包村、計劃生育三結合工作

1、時間:3-12月。

牽頭部門:政工股

2、內容與方式

(1)幫助解決聯系鄉、村新農村建設中的困難;

(2)教育局給予聯系鄉、村適當資助;

(3)做好計劃生育三結合,聯系鄉、社的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工作,幫助計劃生育戶解決具體困難。

(八)排除D級危房

1、牽頭部門:計財股,主辦單位:經管辦、各相關學校;

2、內容:

(1)年內排除現有D級危房;

(2)啟動村小學改造工程;

(3)調度資金解決普九欠賬和排危工程欠款,保障學校教學秩序不受干擾。確保學校建修工程不拖欠農民工工資。

(九)大力開展“助學幫困”募捐活動

1、牽頭單位:教育工會,主辦單位:各基層工會;

2、時間:3月和9月

3、內容及方式

(1)大力宣傳“助學幫困”募捐的重大意義,讓每一位教職工和學生積極參與募捐活動。

(2)春季開學后,各校教工會組織師生開展“獻出一點壓歲錢”的愛心行動,籌集資金解決本校貧困生和孤兒的入學費用、生活補助。

(3)9月秋季開學后,教育局、教育工會號召“全體教職工拿出一天工資、學生獻出一點零花錢”,倡議社會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幫助貧困大學生等多種形式的愛心募捐活動,聚集起愛的力量,資助因貧困而上不起學的大學生,資助一度受困的教職工度過難關。

(十)竭力做好“助學幫困”工作

1、時間:1月至12月;

2、牽頭單位:政工股、教育股。主辦單位:各中小學、直屬單位;

3、內容及方式

(1)年內發動社會各界資助貧困大學新生120名左右。具體辦法:5月由教工會通知各普、職高學校調查統計核實在校貧困高三學生并上報縣教工會,7月高考成績公布后教工會進行初審,并向社會發出求援信。8月本人持高校錄取通知書,經教工會審核后報教育局和縣政府審定后發放資助。

(2)給予有特殊困難的中小學生特殊資助。在校的貧困中小學生在享受“兩免一補”后,確因家庭遭受重大自然災害和疾病造成特困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資助,保障特困生不因貧困而失學。

(3)資助特困教職工渡過生活難關。因自然災害和重大疾病造成教職工家庭難以維持生活的基本需要,各校和縣教工會在調查核實后給予及時資助,讓其盡快擺脫貧困。

(4)全縣在崗教職工“結對子”每人資助一名貧困中小學生。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各校、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是本校本單位實施“惠民行動”的第一責任人,各工會組織要積極配合行動。各牽頭部門、主辦單位負責“惠民行動”方案的組織、實施、落實工作,各股室、單位要積極參與、支持、配合,共同做好“惠民行動”的各項具體工作。教育局辦公室負責督查督辦,收集信息、上報信息,確保此項工作順利實施。

(二)營造氛圍。各校各單位要通過新聞媒體和單位的宣傳陣地,大力宣傳實施“惠民行動”的重大意義和先進典型,積極營造關注民生、關愛百姓、關心弱勢、構建平等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并及時上報工作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