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范文

時間:2023-11-16 17:28: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

篇1

關鍵詞:語文教學 培養 發散思維 創新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語文課堂教學要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用以激發學生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語文課堂要煥發生命活力,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彰顯自己的個性,為學生構建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師在教學中應留給學生足夠的“自由”空間,以靈活多變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動起來,積極參與教學的雙邊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實踐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找準教學的發散點,使整個課堂充滿活力,學生個性得到張揚。

一、關鍵詞語為發散點。

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要言不繁,啟發幾句,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領略,自必使學生大有受益。”如在教學《養花》一課時,可抓住學生對“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一句的疑問,讓學生展開討論,這樣理解“勞動創造美”的含義也不再困難。

二、以教材中的“矛盾”為發散點。

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看似矛盾,實則統一。在教學中,我們教者以此為出發點,能有效調動學生思維,引發學生認識分歧,先“異”而后“同”。例如在《火燒云》一課最后寫到:“天空里又像這個,又像那個,其實什么都不像,什么也看不清。”表面看來,有些矛盾,讓學生讀課文,展開討論。這正是火燒云顏色和形狀變化極快給人們帶了的真切感受。經常以類似的“矛盾”為發散點,學生也比較適應,遇到這樣的情況,他們總會自覺的細讀課文,探究發現“統一”之外,偶有分歧,也會辯論的熱火朝天。課堂活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活了。

三、學生獨特的感受為發散點。

在《可愛的草堂》教學中,讓學生談談自己覺得草塘什么地方最“可愛”為進程隨機調控,學生樂學,教師也教得輕松。

四、以學生的質疑為發散點。

在教學《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文時,有學生質疑:既然拉纖是一個很苦很累的活,為什么這些纖夫還要拉呢?干別的不行嗎?教者根據這個疑問,將這個問題拋向全體學生,借機引導學生發散:仔細看圖,細讀課文,想想纖夫們愿意拉嗎?為什么?既然那么不愿意,為什么還要拉呢?如此發散,學生對課文的思想感情也就會理解得更深刻。

其實,在許多課文中,作者往往留下了很多“空白”給學生能夠想象的空間。如《誠實的孩子》一文,列寧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后來主動給姑媽寫信認錯,列寧到底在信中說些什么,鼓勵學生自己動腦,給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代列寧給姑媽寫封信。再如《坐井觀 天》一課小鳥鼓勵青蛙跳出井口,那么青蛙跳出井口后會是什么樣,會怎么想,會怎么做,讓孩子們試試寫一下,或是做個手工畫也可。有時候看圖作文時,可以大膽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老師和家長,不輕信他人,可以和老師不同意見,鼓勵和老師辯論。閑暇之余,很多的文字不妨畫畫代替,很多的社會現象不妨做個漫畫,畫畫也可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作文既動腦又動手,更能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作文時,鼓勵學生多角度審題,多放少收。在指導學生作文審題時,鼓勵學生多側面,多角度,深入而靈活地審視題目的內容、要求,指點學生領悟題目蘊含著的新意和深意以及比喻義或引申義,幫助學生發現特點,提示規律,引導學生顯示創新思維的審視變通性,領悟靈活性等。引導學生克服思維定勢,從事物的不同角度,從正反方面進行審視,寫出新穎獨到的作文,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引導學生多側面立意。多側面立意,即立出新意,引導學生根據題意,不落俗套地確定積極、富有新意的中心,突出創意,使作文蘊含一定的創新成分顯出新特點。

我們要想在語文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他們的發散思維在語文課上閃亮發光, 一 、 要善于引導,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創新思維。 二 、 要善于保護,對學生提出的新見解、新觀念,應該充分肯定。即使是與自己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觀點,我們也應該認真考慮,認真對待,以鼓勵為主。 三、 要多加培養,思維的創造性關系到一個人創造能力的高低。一個人的創新,通俗地說就是想到了他人沒有想到的可能性,出其不意、高人一籌的創新之處,就是想到他人不會想到、不可能想到甚至是不敢想象的可能情況,做他人認為是不可能做或者不敢做的事情。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能善于獨立思考問題,能不斷提出與過去不同的新知識、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論,具備創造能力。

篇2

一、看一看、想一想,發現問題

家庭中有許多物品,它們形狀各異,這些都可以作為培養幼兒發散性思維的材料。如一圓形的盤子,可以讓幼兒看看“像什么?”孩子可能會說像車輪、皮球、月亮等。還可以用豆子、蘿卜等實物,讓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像什么,讓他說得越多越好,大人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說,引導孩子觀察、發現,不斷擴大想像的范圍。

在不少的家庭中,“故事”是一種易被幼兒接受的形式,那么,利用文學作品中生動的形象,也可以激發幼兒的創造思維。思維是行動的前提,訓練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是為幼兒的創造力準備良好的基礎。

平時給幼兒講故事,可以先講前半段,后來怎樣了呢?讓孩子去想,去說,等孩子說完了,最后再告訴他答案,或者只講開頭和結尾,中間部分讓孩子編。還可以讓孩子想一些“假如……”的問題,如“假如你是一只小鳥,你想怎么樣?”“假如天上總是不下雨怎么辦?”“假如月亮可以取下來,你用它做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勝枚舉,都是訓練幼兒發散思維,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好材料。

二、制造小障礙,想想怎么辦

生活中常有各種事發生,當問題出現時,不要急于給孩子答案,可以先讓孩子去想辦法,這樣會使孩子得到心靈的滿足,從而鍛煉幼兒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夏天,母親和孩子一起吃冰激凌,故意少拿一把木勺,然后請孩子想想怎么解決。孩子會想出“用舌頭舔”、“兩人合吃”、“一個先吃,一個后吃”、“將木勺折斷變成兩根”等等。最后,母親和孩子一起討論哪種方法最好,選出最佳方案。

又如,鍛煉幼兒尋找不同的解決問題途徑,向幼兒提出,怎樣讓燙開水快點變涼呢?孩子會說:“用嘴吹、用扇子扇、放進冰箱、加冷開水、加冰塊”等。再如,如果地上有些廢紙,你怎樣把它弄出去?孩子會想出:用掃帚掃、用腳踢、用風吹、用吸塵器吸等。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幼兒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都能得到充分的訓練,創造力也能得到發展。

三、動手實踐,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多讓孩子動手,會促進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篇3

【關鍵詞】 擴散思維;擴散思維的應用;能力培養

一、什么是擴散思維

多觸電思維是擴散思維的另一個名字,顧名思義,從一個點出發把問題發展向多個關聯的方向. 在思考的過程中,完全培養了思考主體的主動性. 小學時期,應培養孩子正確的思維模式,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這樣看來擴散思維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小學生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下容易養成懶惰的習慣,這種懶惰使填鴨式教育方法猖狂. 在數學學習中,要充分調動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對這一問題多方面的探索,使孩子們能將自己置身主動的位置,去思考、探究,不僅對學習知識點有益,更能激發孩子對數學的熱愛.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詞語“創造性思維”,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擴散性思維是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它僅僅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一個問題可能發展的不同趨勢,而“創造性思維”是結合了擴散性思維及集中思維. 將發散的觀點及可能性集中篩選后,選擇最優的,就是創造的過程. 這也說明擴散思維是自身必要的能力. 下面我們將介紹擴散性思維的優點.

二、擴散思維的優點

1. 有利于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

學生的個性在小學的時候會有一個初步成型,在這個時候我們尤其不能僅僅一味地追求學習的成果,而是過程中對孩子學習習慣以及個性的培養. 擴散性思維使得學生們培養了主動思考的能力,而通過對思考問題方向的回顧,可以對自己的思考方向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根據經驗在以后的思考中也會輕車熟路,是事半功倍的學習方法.

2.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通過積極主動地思考,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之中,能及時發現在學習中自己存在的盲點,在課堂討論中及時解決. 我們一直強調,學習是自己的事,學生的主動思考才能真正把學習當做自己的事.

3. 使學生們更富有創造力

我們剛才討論了創造力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的不同,但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石. 學生要想富有創造力,必須加強對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創造力”是科學進步的靈魂,讓我們的小花朵從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是我們每一位老師的責任.

4. 增加了課堂上師生的交流

雖然,要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無可避免的就會使課堂時間增加,但是通過老師對學生提問題的擴展方向,可以對學生的性格,以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學生與老師的交流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也會使學生樂意與老師進行交流. 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能力,又融洽了師生關系,何樂而不為呢?

三、具體應用到課堂上應該怎么做

1. 創設問題情境

先設立問題,就會引發學生的思考. 這時問題的提出顯得尤為重要,問題一定要生動有趣. 問題合理而有趣就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問題循序漸進就會不停地引發學生去思考它. 比如在算數問題上,問題可以這樣設立. “大家平時最愛吃什么水果?”“如果蘋果是大家最喜愛的,那么我們三刀可以把蘋果分成幾部分?”“如果是六部分,要分給爸爸、媽媽、你和妹妹,怎么分?”這對以后的問題求和,問比例都是可以詢問的問題,并且在此基礎上可以詢問小朋友自己可以提出什么問題,在設立的問題情境中,有效調動學生的擴散思維.

2. 激發學習興趣

問題生動有趣,就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學生如果不積極地思考就會使思維懶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是去除懶惰的最好辦法.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設置障礙、設置沖突、引入問題、增加問題趣味性等等方法,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 充分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習不是任務,而是興趣所在.

3. 訓練思維的求異性

一般情況下,能夠激發我們的興趣的、激發我們自主思考的內容往往更容易記住. 在小孩子的世界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讓學生有意識的求異,利于學生不拘一格的思維的形成,即發散性思維. 在設置問題時,應積極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個問題,才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4. 多種形式的訓練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的途徑有很多,“一題多問”、“一圖多評”、“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 多種形式的訓練,可以鍛煉學生思考的敏捷性和靈活性,使學生的思維發散,那么我們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目的就達到了.

四、結 語

小朋友的想象力是無窮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會使小朋友的想象力得到抑制,并不利于小朋友們的發展. 在數學學習中,老師在課堂上能有意識地提問題,去培養小朋友們的發散思維,是十分必要的. 擴散性思維十分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質,這種求異的發散性的思維使得孩子的個性得以發展. 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這樣才能使我國的教育水平更先進,使我國的教育成果更喜人.

【參考文獻】

[1]袁亙.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逆向思維培養及應用[J].科學咨詢,2009(6).

[2]張志明.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逆向思維培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19(2).

篇4

[關鍵詞]藝術感覺 創新思維 獨立自主 發散聯想 激發創新

進行美術教學創新,教師要更新美術教育教學觀念,研究、探索和實施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策略,樹立全新的學生觀、教育觀、教學觀、質量觀和評價觀。特別要摒棄“教師灌輸、學生接收;教師范畫、學生模仿”的美術教學模式,形成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交流合作、生動活潑的“活動體驗式”、“實踐發現式”、“討論探索式”等美術教學新理念。

目前,美術教育中有三種教學模式比較流行。第一是“簡筆畫”教學法,第二是“反復訓練式”教學法,第三是“專業技能訓練式”教學法。其共同特征是教師將專業繪畫知識和技能訓練作為學生學習繪畫的目的,教學重點都在知識技法上。但是,學習筆墨技巧并不是學習繪畫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內容,“教育”兩個字才是最重要的,而這兩個字所包含的內容就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因為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僅僅是灌輸知識,通過教育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術教育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藝術感覺,讓他們從小學會從最平凡的事物上發現美,懂得利用身邊平凡的事物去創造美,使他們對生活有積極樂觀的態度,而不只是現實的價值;使他們能以美的感受面對人生,身心得以全面健康地發展。

那么,什么是藝術感覺呢?藝術感覺又叫藝術氣質,包括“多情善感”、“浪漫超脫”等等。人有沒有藝術感覺,其差別是很大的,具有藝術氣質的人比一般人更“多情善感”。“多情”就是感情豐富,感情是藝術的最重要因素,沒有情就沒有藝術。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是后天培養的,特別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會性質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來培養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美術教師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用繪畫的形式,來抒發、表現自己的感情。有藝術氣質的人往往都感情豐富,見到什么都能掀起心中情感的波瀾,或是將感情移到別的事物上,這在美學上叫移情作用。有藝術感覺的人,對美的感受力特別強,能從平凡的、很多人視而不見的事物中發現美。美術最重要的感官是視覺,要教學生學會觀察,形成對色彩、造型和結構等的敏感性。除此之外,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以及通感等方面的訓練也很重要。教師應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去聽、去摸、去聞、去踩……然后把自己感覺到的說出來,最好能畫出來。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感受力一定會比別人更細膩、更敏銳。

對美的東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這是美育應該達到的主要目的之一。要能感受美,就要懂得欣賞美,所以藝術欣賞課是必不可少的。欣賞的內容應該廣泛,自然風景美、動物美、人體美、建筑美、服飾美、生活美,以及各類藝術的美等。至于美術這門藝術,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美術的形式感。美術方面的形式感包括空間感、均衡感、節奏感、色彩感、韻律感、透視感,以及形象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對變形和比例的把握等。教師要有目的地訓練學生這些感覺,然后讓學生學會用這些美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創造出新的藝術。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各種各樣事物的興趣。所謂情趣,情和趣是分不開的。對什么東西有感情,就會對它感興趣;對什么東西越感興趣,對它的感情也就會越深。一般來說,興趣越廣泛的人感情也就越豐富。

美育的主要目的之二,就是要培養學生超脫現實的審美態度。這就要求美術教師不但要能理解作品、欣賞作品美,還要學會用語言、用激情,將學生帶入作品的情景中去。教師要會“引”,學生才能“入”。只有真正進入作品情景中去,學生才能陶醉其中,得到強烈的審美享受。什么叫創新思維呢?創新思維是積極的、有變化的思維方式。創新思維的心理基礎是自信心、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這些都屬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疇。所謂自信心,就是自己認為自己行,有能力創新,思維良好。教師和家長應多采用鼓勵表揚的方法,發現和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看到他們的進步,使他們對自己擁有自信心,絕不能輕易地傷害他們的自尊。只有在創新思維良好的狀態下,人的潛在能力才充分地發揮出來。

創新思維的方法是形象的積累、發散思維和內部整合。美術學習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和創新思維與創新想象有密切關系。形象思維又是發散思維的基礎,發散思維具有的變通性、流暢性、獨特性特征是創造力的主要組成部分。美術學習需要依賴并經常對這類思維進行訓練,以保證美術創作練習的完成。

在美術教學中培養中小學生創新思維,應正確把握這一時期學生創造力的特點,才能對他們提出恰到好處的學習目標和恰如其分的學習要求。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創作活動應由教師引發,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由師生共創的交互創作完成。學生的美術創作一般表現為偶發的聯想和大膽的想象,有時興趣所致,突發奇想,但瞬時即變,待到動手操作時,可能又改變了想法,其作品的創作完成,還需要教師的不斷贊賞與激勵。

篇5

記憶是指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經歷過的事物,在大腦中遺留的印跡,印跡的保持和再現表示記憶的存在。良好的記憶力是積累知識經驗的基礎。 新生兒第2周,媽媽以固定的姿勢喂奶,就建立了這種條件反射,說明2周的新生兒已出現了記憶。 1歲的孩子能再認相隔10多天的事物,3歲時能再認幾個月前的事,4歲時可再1年以前的事。3歲時的記憶可保持幾個星期,4歲時可保持幾個月,4歲以后可保持更長的時間,一般來說, 人們對童年生活的記憶只能追溯到四五歲左右。 嬰幼兒記憶的特點為記得快,忘得也快;記憶的內容和效果很 大程度上依賴于事物外部的特點,如對鮮明的、形象生動新奇的、 他們喜歡的事物,就能無意中記住,且記得很牢。記憶不精確,只是片斷的、不完整的,記不住主要的、本質的內容。 幼兒的機械記憶比較好,他們能對不理解的東西產生記憶,并 用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它們,所以常常記錯,曲解詞義。更高級的理解記憶和邏輯記憶才能記憶大量的信息,所以在教幼兒背誦比較深奧的古詩時,要記住幼兒的記憶特點,仔細聽他的發音是否準確,對一些生疏的詞是怎樣理解的,如果不懂,要向他們解釋清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不要只滿足于孩子會背。適當的訓練有助于孩子記憶力的提高。培養孩子的記憶力,要針對孩子記憶發展的特點來進行。

1.運用教具,形象記憶具體形象、生動鮮明的物體,能引起幼兒的興趣

激發幼兒情感的事物,容易被幼兒識記。幼兒在學習知識中,教師能恰當的運用實物、標本、模型、圖畫等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幼兒就能產生形象記憶,提高記憶能力。

如:學習數的組成、加減法,知識比較抽象,教師利用教具演示、講解,幼兒就能理解知識,加之幼兒動手操作,很快掌握了知識。又如:音樂課學習歌曲, 運用圖片或實物等教具向幼兒解釋歌詞,就會幫助幼兒記住歌曲內容,并達到教學目的。其它各科知識也是如此,恰當地運用不同的教具,就會使幼兒輕松的記憶知識。

2.開展游戲,潛能開發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活動

高爾基說過:游戲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途徑。的確,游戲可以鞏固和豐富幼兒的知識,可以發展幼兒的語言和智力。教師把知識融于游戲之中,可使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記憶。如"潛能專家特訓營游戲"等。認識水,再水中放入各色插塑玩具,先讓幼兒進行玩水游戲,通過在水中玩插塑,讓幼兒知道水是無色的,再讓幼兒用小竹簍盛水,用手抓水,從而知道水會流動,幼兒在玩水的過程中,掌握了水的性質。

3.多種感官,嘗試記憶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

如:認識紙,讓幼兒用手把紙放水里看紙吸水,把紙放在火上燒一燒,用手撕一撕紙。通過實驗,幼兒記住了紙的四個秘密。又如:小班認識西瓜,通過看、摸、聞、嘗,了解了西瓜的顏色、形狀、味道,最后讓幼兒畫西瓜,加深了嘗試后對知識的記憶。"潛能專家特訓營游戲"中的記憶拼版色彩十分豐富,是鍛煉幼兒各種感官的最好的游戲。

4.找準異同,

如:認識鴨子,可在認識嘴、腳時,出示雞,讓幼兒比較雞嘴和鴨嘴的形狀,雞腳和鴨腳的樣子,根據不同,明確記住雞、鴨各自的特征。

5.發散思維,創造記憶發散思維是思維者根據問題提供的信息

因此可讓幼兒多進行發散思維,創造性的掌握和記憶知識。在教幼兒學習知識時,要引導幼兒從多個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尋求多種答案,通過創造記憶知識。 如:引導幼兒用"天"字組成"天氣"、"白天"、"星期天"等不同含義的詞。又如:認識沉浮,教師可出示大小、顏色都相同的皮球、鐵球各一個,讓幼兒想出多種區別不同材料的球的辦法,讓幼兒在發散思維中達到識記的最佳效果。

6.布置作業,任務記憶積極發展有意記憶,對幼兒順利進入小學學習有重要意義。

開始可把記 憶任務與幼兒感興趣的活動聯系起來,以后漸漸給他們提出一定的任務,讓幼兒有目的的記住一些東西,培養幼兒的有意記憶能力。如:認識長方體,除在幼兒尋找長方體的東西以外,還要讓幼兒回家找一找什么是長方體的,以此加深對長方體的認識。再如:在幼兒園學習了兒歌或歌曲等,可讓幼兒回家說給爸爸媽媽聽,帶著 任務去記憶知識。

7.加強復習,強化記憶學過的知識。

篇6

[關鍵詞] 幼兒 創造性思維 動手能力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幼兒的創造思維可以在他們的許多活動中表現出來,其主要特點是敢于大膽想象,不受客觀事物的限制。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對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那么,如何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

一、創設有利于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的語言教育活動

語言與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3歲~4歲的幼兒仍然處于口語敏感期,所以也是我們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良好時機。如在小班創思活動課《有趣的故事》中,我讓幼兒先思考故事里有誰?它們在干什么?后來又怎樣了?最后又怎樣了?再引導幼兒專注地傾聽,并隨故事的情節開心、悲傷、感動……使幼兒逐步有了表達的欲望。

我班大部分幼兒能根據圖片內容學說完整的句子,初步建立“語言表達要完整”的意識。比如,“小熊馬特在吃飯”“小熊馬特在玩玩具”“小熊馬特在……”等等。在平時的課堂活動中給幼兒提供大量的表達自己的機會,在戶外活動時也可隨時隨地讓幼兒練習口語表達。如教室墻上的裝飾畫就可以讓幼兒自由的講一講:你喜歡這副畫嗎?為什么?你能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表達嗎?街上的廣告畫也可以讓幼兒說一說:你覺得畫的是什么?它是做什么廣告的?總之,我們的身邊有很多教育契機存在,只要我們稍加注意并充分利用,就會使孩子受益終身。所以培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創設良好的語言教育活動,幼兒的整體素質也將全面提高,也將有利于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觀察能力是創新思維的重要起點

3歲~4歲的幼兒隨著生活范圍的擴大,生活經驗逐漸豐富,他們對周圍一切不懂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很想知道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開始變得愛問問題,喜歡問:為什么?這是非常寶貴的一種探索精神。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和家長能夠耐心地回答幼兒的問題。在思維活動課《聰明的小雞嘰嘰嘰》這個單元里,讓幼兒通過可愛的小雞善于觀察身邊的事物,著重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觀察能力。孩子們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如“小鳥為什么會飛?小雞為什么不會飛?”“母雞為什么會下蛋而公雞不會?”“小雞是從雞蛋里出來的,我是從哪里來的呢?”“南瓜有媽媽嗎?”“誰是它的媽媽?”“小狗、小貓又是從哪里來的?”等等。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因為好奇心是孩子主動觀察,反復思考問題的強大動力,是創新思維的重要起點。

三、發散思維是創造力的基礎,如果沒有思維的發散,就不可能具有良好的創造力

3歲~4歲幼兒的形象思維剛剛開始形成,這時侯就開始注重幼兒思維方式的培養,對幼兒將來思維能力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就像在一張白紙上打上一種美麗的底色,底色定好了,就更容易描繪出宏偉的藍圖。但由于這時候的幼兒知識、經驗都非常缺乏,所以他們的思維也就會比較單一、狹窄。對此,教師要通過一些具體可感的東西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給他們多種選擇,來拓寬幼兒思維的渠道。

在學《山羊的南瓜》一課時,我通過山羊媽媽用南瓜給小山羊做了6種不同的食品,(如南瓜冰激凌、南瓜粥、南瓜湯、南瓜面、南瓜餃子、南瓜餅等)讓幼兒意識到了:一樣東西,可以變成很多不同形式;在這次思維教學活動中,引發幼兒思考除了這幾樣,南瓜還可以做成哪些不同的東西?結果每個幼兒的回答都不一樣。有的說:南瓜可以做南瓜糖果,南瓜條、南瓜汁、南瓜蛋糕、南瓜面包、南瓜三明治。有的還說:南瓜可以做南瓜面具、南瓜小汽車、南瓜燈籠、南瓜足球、南瓜房子等。使得幼兒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散,打破思維的局限性;同時,再通過各種有趣的水果圖卡讓幼兒自己動手去拼出各種各樣有趣的水果小人,如蘋果小人、葡萄小人、西紅柿小人等。幼兒的思維路徑拓寬了,思維的散發性也就開始建立了。

四、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對提高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俗話說“心靈手巧”。靈巧的手是一個人大腦發育良好的標志之一。還有句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動手能力是創造力的組成因素,通過動手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動手能力,通常指是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這已經通過現代生理心理學的研究得到證實。

但在現實中,許多孩子的動手能力比較弱,我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這個問題跟家長有很大關系。許多父母包攬孩子能做的事,不給孩子創造獨立解決問題的環境和條件,剝奪了他們自我發展的機會。沒有獨立做事的習慣,缺乏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談什么創造性的培養?那么,我們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下面來說說我的幾點做法:

1.指導幼兒做手工,如折紙、剪貼

2歲半的幼兒從簡單的一步折紙學起,到3歲時可學2~3步的折紙,3歲開始學拿剪刀,先學剪紙條,后學剪圖形,可以用紙條貼成鏈條或方紙貼成花籃等。4~5歲可以剪更復雜的剪貼和圖案。我們老師可讓家長在家多輔導幼兒多做手工以發展手的技巧。在幼兒園可利用美術課或在美工區多引導幼兒做多種手工,讓幼兒在動手的同時培養創造能力和直接促進思維的靈活轉化。

2.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整理玩具、打掃房間、洗小物品

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特別是家長),要刻意培養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飯、學習擦桌子掃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帕等。不許包攬孩子能做的事和剝奪孩子的勞動意識、勞動權利,多給幼兒自我發展的機會。

3.給幼兒提供一些操作性強的結構材料,使他們既動手又動腦

在動手時,讓孩子學會技巧和專心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發揮創造性思維。

篇7

【關鍵詞】 幼兒教育 創造力

創新是一個的靈魂,創新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力。通常我們覺得創新與幼兒教育無關,其實不然,幼兒的知識經驗少,世界的一切在他們眼中都那么神奇,那么具有吸引力,所以他們好奇、好問、對一切都充滿了興趣。這說明幼兒不僅有創造性,而且幼兒期還是進行創新教育的最佳時期。那我們如何對幼兒實施創新教育呢?

1 在各項活動中進行創新教育

1.1 在語言活動中:講故事時,我們應留給孩子自己思考的機會,從而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的習慣。這樣的方式,比單純的告訴小朋友結果要好的多,因為他給了幼兒想象的空間,促進了幼兒想象力的發展;看圖講述時,我們可以采取倒敘的方式,讓幼兒充分的去猜測,充分的去想象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步步的設懸,一步步的解答。自始至終的過程幼兒始終積極主動,有利于幼兒發散思維的培養。我想那種傳統的語言教學法很難促進幼兒的創造力的培養――對于故事的名字、故事的人物,教師把這作為非常重要的問題來提問,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對幼兒也沒什么促進作用。我們在教學時要注意多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多采用能促進幼兒創造力的形式來活動。

1.2 在音樂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幼兒創編歌詞,還可以讓幼兒為歌曲自由的創編動作,幼兒好動,在音樂活動中讓幼兒動起來會使幼兒感覺到“如魚得水”般的快樂,而在幼兒快樂活動的同時也促進了幼兒創造力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能力。我們要避免那種一句一句教的機械的教育方法,這使課的本身失去了活力,孩子也只是一味的機械的模仿,調動不起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1.3 在美術活動中:繪畫是一項極富創造力的活動,對幼兒來說極為重要。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組織繪畫教學,創造輕松快樂、自由自在的氣氛,讓幼兒大膽的想象、大膽的創造。幼兒的無意注意占優勢,我們要幫助幼兒觀察,培養幼兒的創造思維,發展幼兒的創造力。我們應多帶幼兒到戶外去看看,增加幼兒的感性經驗,開拓視野,激發繪畫興趣。視野開闊可以使孩子的想象更為豐富,因為所有的想象都離不開客觀的原形,只有看到的多了,孩子才會畫出有豬鼻子,企鵝身子,蛇尾巴的極富想象力的圖畫。在美術教學中我們要注意評價的正確性。我們要表揚有創造性的作品,而不是單純畫的像的作品。不要說“某某第一個畫完了或第一個做完了,真棒”因為可能有的孩子在想象別人從沒有想過的東西,在積極的創造,這當然需要時間,如果我們一味的表揚快的幼兒,那真正有創造性的幼兒可能會為了追求表揚而放棄自己的想法,并以后只追求快而不再去積極的想,多么可怕的表揚。

2 要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他們的創造才能

幼兒教學中自尊心和自信心對幼兒的教育很重要,畢竟地區孩子能在家庭和社會中感知各種具有文化的情境,但孩子成長的明天是他的將來,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光適應文化教育遠遠不夠,孩子以后面臨的是這個開放而科學文化飛速發展的社會,所有要積極創設情境營造孩子接受各種科學文化的熏陶。

每個孩子的智商、能力都是不同的。而那些各方面發展一般或偏下的孩子,他們在集體中處于不顯眼的地位。他們的進步與成績很容易被老師忽視。因為他們再努力、再進步,做出來的事跟“優等生”相比還是差得遠的。他們由于不易得到表揚,老是品嘗不到取得成績的快樂,又易受到批評,就會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一個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孩子,成功和失敗對他來說是無所謂的,也就談不上什么創造精神了。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時,要以正面教育,積極鼓勵為主。對于能力弱、控制力較差的孩子和各方面優秀的孩子,要用不同標準來評價,特別要注意發現能力差的幼兒的進步,哪怕某一方面有微小的成績,都該及時地肯定、鼓勵和表揚,來強化這些幼兒因取得成功而歡樂的心理,不斷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常識活動中:我們要給幼兒營造創造環境;多提問、多啟發,為幼兒營造產生新辦法,新形象的環境;多讓幼兒進行實際操作,為使幼兒思維物質化奠定基礎。另外我們還可以建構創造角,為幼兒提供發揮想象、創造性地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空間和條件,充分的發展幼兒的主體性。

在體育活動中:我們可讓幼兒自己探索皮球、啞鈴等的玩法;在有規則的活動中,幼兒玩熟后,可以改變規則,或讓幼兒自己去創造玩法等。

篇8

一、陽光課堂重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

1.培養正確的學習志向。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老師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培養正確的學習志向。只有擁有正確學習志向的學生才能夠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轉變“為了家長學習”或是“為了老師學習”的錯誤觀點,當學生主動去承擔學習的這份責任的時候,他才能夠真正發自內心去愛上學習,使語文課堂能夠真正意義上的“活”起來。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單方面的“灌輸式”教育顯然不能夠保證年齡較小的學生真正理解學習的本質,這就需要老師循循善誘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興趣,讓孩子的態度從“要我學”轉變成為“我要學”。例如在學習《群鳥學藝》一文時,可以事先準備好一些可愛的鳥類圖片,在開始授課之前將鳥類圖片貼在黑板上,并告訴學生們今天的學習主題是鳥,如此一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將會立刻被調動起來。興趣是學習^程中最有效的動力,教師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孩子產生學習的欲望,從而促進他們主動學習,使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

二、陽光課堂重在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1.尊重孩子的獨立思想。

語文教育中需要相互的尊重,但相互協助并共同進步是語文教育的目的所在。孩子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到協助并且提供學習條件的作用,然后便是傳授學生基本的理論以及學習的方法,并尊重孩子存在的獨立思考的想法,讓學生能夠獨立學習,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知識的灌輸,充分調動學生的獨立思維才能使中小學生更加投入學習的氛圍中。

2.多制造獨立思考機會。

新課程的目標中也提到過,要重視培養孩子獨立學習與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便需要教師多留給孩子一些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多制造讓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在思考之后可以在語文課堂中開展討論活動。例如在學習文章《少年閏土》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并鼓勵學生對閏土的形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同時也能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

3.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獨立觀點。

由于每個孩子的生長環境不同,因此在語文課堂中讓孩子多多表達自己的獨立觀點,讓孩子之間相互交流,接觸更多不一樣的觀點。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可以有效促進孩子的發散思維能力,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寶貴資源。

三、陽光課堂重在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渠道

1.多積累。

語文作為人類重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語言已經成為了人類最重要的活動之一。每個人都需要且必須掌握一門語言,才能實現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從而在社會上立足。語文的學習離不開知識的積累,不僅是語言材料的積累,還有語言形式的積累,另外還需要多積累有關文學方面的片段,提高文學素養。

2.多拓展。

孩子的語文學習內容不應該只局限于課本,課本中的內容雖然都是精心編排的優秀內容,但因為課本不可能收錄所有優秀的內容,我們應該在空余時間多進行文學內容的拓展。組織各項文學教學活動,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同時,通過活動來感染學生,使其慢慢地感受到語言文化的魅力。實體化語文的學習內容,讓知識不再虛無縹緲,而是存在于現實。語文無處不在的道理應該被大眾所接受,將教育融入生活中可以說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感受生活。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各種各樣的問題,不用規定一節課需要解決幾個內容,多讓學生思考提問,通過回答不同角度發現的問題,來完善一個課題的講解,從而達到讓語文課堂“活”起來的根本目的。

篇9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幼兒園教育,是盲目灌輸知識的填鴨式教育。這種方式不僅會抑制大多數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而且會極大地影響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對他們日后的學習和工作產生很多不良影響。眾所周知,學齡前兒童因為年齡的關系,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太長時間,并且他們缺乏足夠的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幼兒園的課程設置應該充分考慮到孩子的這些特性,根據孩子的思維特點和喜好,將更多的游戲融入課堂教學中去,進而培養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二、推進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的意義

1.幫助孩子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古人常說“寓教于樂,寓學于樂”,就是提倡執教者要在樂趣中傳授知識,學生們要在樂趣中學習。“寓教于樂”對于學齡前兒童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的教學方式關注的僅僅是知識的單方面傳輸,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這種方法不僅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會使他們養成一些不正確的學習方法,降低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將游戲融入幼兒園的課堂教學,是充分考慮孩子們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做出的重大課程調整。一方面,能夠讓孩子們從小培養學習興趣,更快適應學習環境,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能夠讓孩子們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在課堂學習上,讓他們在輕松、歡快的課堂氛圍中吸收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2.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

學習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教學的全部內容。為了適應社會文化發展的需要,需要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綜合素質,鼓勵他們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在一起,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動手能力。

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就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教學模式,它反映了在教學過程中,重心有教師的“教”逐漸轉移到學生的“學”。在課堂游戲中,孩子們能夠充分表現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在游戲中培養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幼兒園游戲化課程的設計

1.拼圖游戲

在游戲化課程的設計過程中,拼圖游戲能夠充分激發孩子們的探索欲,在完成拼圖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在設計拼圖時,可以選擇孩子們平時喜歡的卡通人物作為拼圖模板,再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將拼圖設計成不同的塊數以區分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們對拼圖的興趣會大大提高,同時,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能在不斷練習中得到提升。

2.手工作業

小孩子的認知能力比不上成年人,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卻比成年人豐富得多。幼兒園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去激發孩子的潛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因此,在課堂上插入一些手工活動,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老師們在組織手工活動時,可以為孩子們準備好相關的材料,讓孩子們自由分組或獨立去完成他們的手工制作。活動結束后,老師要鼓勵孩子們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的手工作業,使他們能夠更加投入參與到活動中去。

3.小組競賽

小組活動是一種培養孩子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的好方法,同時也能夠讓孩子們在平時的小組合作中互相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在幼兒園課程設計中,老師們要多融入一些小組活動,如小組知識競賽。老師將學生們分成若干小組,然后針對近期學習的知識點提出問題,讓學生們以小組的方式參與答題。一方面,孩子們通過組內討論,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意識;另一方面,競賽的方式也能夠充分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4.故事演繹

老師們也可以考慮在課堂上融入一些寓言小故事或生活中的小故事,組織孩子們分角色來演繹。孩子們也需要接觸社會,也需要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這些東西往往無法從課本中學習到。通過對小故事的演繹和重現,能夠幫助孩子們深入淺出地理解做人的道理,建立孩子們的是非觀。這種方式的教育效果往往比直接說明道理更有用,同時也能夠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現力。

5.講故事練習

真正地理解知識,需要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將所學到的知識轉述出來。盲目的讓孩子多讀書或許并不能夠有效地增加他們的知識儲備,反而讓他們對讀書產生抵觸心理。老師們可以考慮在課堂上增加講故事環節,每天鼓勵不同的小朋友將近期讀到的故事講述給其他小朋友聽,最后再由老師對這些小故事做出總結和評價。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提升孩子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也能夠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真正做到將讀到的知識與心中所想結合起來,最終用自己的語言呈現給別人。同時,鼓勵小朋友們給他人講故事也能夠鼓勵他們多閱讀,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三、結論

篇10

實例B:美國一個小學美術教師,在昆明進行教學交流,看到中國孩子的畫技非常高,就出了一個“快樂的節日”的命題畫讓孩子去畫。結果,她發現很多孩子都畫了同一個事物――圣誕樹,原因是教室墻上貼著一棵圣誕樹,當美國老師把圣誕樹覆蓋起來后,那些畫技超群的孩子竟然無從下筆,瞪起了眼睛。

一、中國教育的誤區

分析以上兩個例子找到答案:范畫孩子的眼晴孩子的手,最后由手把樣板“畫”下來。由于沒有“心”的參與,這只能是一個簡單的由眼晴到手的過程,一個類似“拷貝”的過程。長此以往,孩子的繪畫就僅僅是一個由眼晴到手的過程,他的眼睛有畫,心里沒有畫。眼睛里的畫只能是別人的畫,只有心里的畫才是自己的畫。由于在他眼里只有別人的畫,于是在他心中就很難創造出一幅自己的畫來。

我們的初級階段的教育存在著三個不容忽視的誤區:

一是以為加壓加量的智力開發與孩子的智力發展是成正比的。

智力是一個人各種能力的綜合,它的高低取決于遺傳和環境兩個方面。“人先天最少存在有智能”,不了解孩子的資質與潛能,盲目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不但會事倍功半,而且會影響孩子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是以為吸收知識完全等同于開發智力。

智力包括記憶力、想像力、觀察力、思考力等。吸收知識可以鍛煉記憶力、豐富想像力、提高觀察力、增強思考力,但是智力的發展是一個生理與心理發展的過程,比如需要適當的營養、需要健康的心理環境、需要正常的社會化等。這些“需要”都絕不是吸收知識可以完全替代的,把吸收知識完全等同于開發智力,其結果只能開發出書呆子式的智力。

三是以為開發智力就是培養創造力。

創造力不同于智力,創造力強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創造力就強。培養創造力必須開發智力,但開發智力卻不等于培養創造力。所以說,以為開發智力就是培養創造力,這是中國素質教育的誤區。

二、創造性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

所謂“創”就是打破常規,所謂“造”就是在打破常規的基礎上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包括方法、理論、產品、事物等。也就是說,創造性必須具備兩個要件:不打破常規無所謂“創”,不造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只能是天花亂墜的想入非非。因此,創造性或創造力是指打破常規去產生出具有現實意義的東西之特性或能力。

所謂“教”,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教育計劃、目標、要求及內容,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教育的過程。“教”繪畫就是把繪畫的“知識或技能傳給人”,至于如何讓孩子畫他自己的畫,教師卻做得不夠。

凡是能傳給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復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復的,則一定不具有創造性。例如,繪畫的“知識或技能”是可以從A傳給B又從B傳給C的。創造性是潛伏在生理和心理層面的特性,正像人的智力不能從老師那里傳給學生一樣,也是無法從A傳到B的,因此,幼兒的創造性是教師培養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

三、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性

創造性就像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最后它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這樣一種適合培養孩子創造性的環境。

例如:

1.講出一種特性,讓幼兒列舉有此特性的事物,鼓勵幼兒列舉得越多越好。如談話活動“什么東西在變”,啟發鼓勵孩子去發散思維,他們會說出無數個“變”:有看得見的“小樹越來越高”,有感覺到的“氣溫越來越熱”,有速度上的“車越開越快”,有時間上的“人越來越老”等。

2.提出某一事物,讓幼兒列舉其用途。如常識課上,結合認識“水”,讓幼兒說出水的用途,孩子會說出“水能喝、水能澆花、水能發電”等。

3.畫出一些圖形符號,讓幼兒大膽想、大膽說。如畫一個“O”,讓幼兒說出想像的事物,孩子會說出“像太陽、像眼睛、像輪胎”等。

4.故事課上,老師只講故事情節,請幼兒給故事起名字;或講到結尾部分戛然而止,請幼兒續編結尾。

在幼兒日常教育活動中滲透幼兒創造力的培養,方法還有許多,以上方法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在新《綱要》的指導下,教師要更新“教”的理念,樹立起“教”的目的不僅局限于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幼兒的創造性。只有這樣,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才能全面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