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1-15 17:45: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群體性突發事件是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體現,它參與人數較多,且規模較大,人員沖突激烈,對社會的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我國經濟的發展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國內人均GDP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當前我國卻進入了一個社會矛盾的多發時期。社會主義的目標在于共同富裕,人民渴望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縮短彼此之間的經濟收益差距,同時也為了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極易釀成群體性沖突,危及社會安康。社會深層次的矛盾拷問著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改革現狀,而新的突發性事件也對當前政府應對這種突發性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效地應對群體突發事件,那么政府就必須從制度、法律以及臨場應變等方面加強應對,以預防為主,以人為本,一旦發生要能及時妥善地處置應對。
一、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特點
近幾年來,我國社會的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頻率越來越高,所涉及的問題也越來越深,社會核心矛盾已真正危及到了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全,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威脅。尤其是在經濟結構調整和城市化建設時期,社會利益多元化誘發了深層次的社會矛盾,釀成規模不同的群體性突發事件。新出現的群體性突發事件具有如下特點:
1、的主體更加復雜
當前,我國社會轉型與經濟結構的調整必將觸及到一部分群體的利益,影響到一部分群體的權益,而企業改組、城市化進程加快、政府權力濫用、房屋拆遷等問題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突發性事件。這些的主體所涉及的行業、原因等十分多樣,主體身份和地區分布也更加復雜。
2、事件的焦點具有交叉性
新出現的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在利益層次方面大多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其焦點的成因十分復雜,及時解決、協調的難度較大。各不但包括民事、經濟、文化、治安、房屋建設等,還包括一些跨地域、跨行業的行為,參與人數規模并不固定,且沖突的對象上至政府,下至企業,其訴求內容具有很大的交叉性,加大了事件應對處理的難度。
3、事件傳播具有廣泛性、迅速性,其影響深且大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社會信息傳播的速度和途徑都得到了巨大的改觀,人們利用多媒體網絡、電話等新型工具來傳播信息,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然而,這也給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出現提供了便利,使突發事件信息傳播更為廣泛、迅速,事件的影響也空前擴大。
4、事件的走向具有激化性
在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以后,由于處理的不及時或者處理手段、方法難以滿足群體的要求,導致群體情緒失控,引發游行示威、堵橋封路、集體上訪,甚至暴力抗法等嚴重后果。新型的群體突發事件由于傳播媒介的廣泛傳播,極易從小事件擴大到全局性的大事件,由民生經濟領域蔓延到政治領域。
二、政府應對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要點
群體性突發事件是由于社會深層次的矛盾在法律框架內難以得到及時的解決時,所發生的群體性過激反應,說到底,它仍然屬于人民內部之間的矛盾。政府在應對這種群體突發事件時,必須采取以預防為主,制度建設與現場協調工作相結合的方式來應對新出現的群體突發事件。
1、堅持以預防為主,加強應急機制建設
(1)建立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保障社會轉型時期各階層利益關系的穩定。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而我國的國情則決定了在社會轉型期必然會出現先富與后富的群體性關系,政府如何減少社會兩極財富分配以及收入差距逐漸拉大的現狀將決定各階層社會利益關系的穩定。另外,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群體之間的利益能否實現平衡,政府能否保障弱勢群體的根本利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則成為了減低社會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的關鍵所在。
(2)健全法制基礎,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型突發事件。法律法規是政府行使行政權管理權的主要法律依據,任何政府行為都必須有法可依。在應對群體性突發事件時,一些新出現的事件由于在法律法規建設上還不完善,導致政府決策失誤,以致釀成更大的群體沖突。因此,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應對新出現的突發事件。
(3)完善訴求通道,拓寬溝通渠道。的爆發必然會經歷一個溝通失敗的過程,由于政府或者其他群體未能及時、有效地滿足訴求方的要求,才最終導致矛盾的升級。因此,要預防向過激反應轉化,那么就必須建立一條暢通的訴求通道,讓群眾的不滿情緒得到宣泄,讓人民的意見得到及時的重視。同時,政府部門還要拓寬與民眾的溝通渠道,給人們普及法律知識,并提供法律援助,使人們懂法、守法,在合法利益受到損害時,訴諸于法律途徑,而不走過激的老路子。
2、加強領導干部現場協調和梳理工作
(1)建立突發事件應對機制,并根據現場特點進行協調。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爆發多是由于經濟利益糾紛或者合法權益糾紛的問題,而領導干部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在發生以后,領導干部必須親自到場,迅速明確和抓住矛盾的根源,并召集利益攸關方進行統一協調、分流疏導,控制群體矛盾的擴大。同時,要充分聽取沖突雙方的意見和訴求,召集專家進行商討,盡快拿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根據現場情況,采取多種方法并用的措施,力爭將事態控制在最小范圍。群體突發事件核心人員一般較少,而圍觀、起哄的人員則占據大部分,我們在解決群體性突發事件時要及時勸離無關群眾,同時采取多種途徑做好細致的勸解工作,爭取多數,孤立少數,力爭將事態控制在最小范圍,直至平息。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群體性突發事件;醫療急救;調查
文章編號:1009-5519(2008)13-1933-03 中圖分類號:R5 文獻標識碼:A
我們對2003~2005年期間由涪陵醫療急救分中心急救部直接參與的157起群體性突發事件具體情況進行收集整理,就如何不斷提高現場救援水平總結如下。
1 基本情況
1.1 我們將3人及其3人以上發生的突發事件作為群體性突發事件[1],按照類型分為急性中毒、交通事故、工業事故、自然災害和暴力事件5大類。2003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期間涪陵急救分中心參與群體性突發事件醫療急救157起,傷病人數986例,其中死亡20例。
1.1.1 交通事故116起,占群體性突發事件73.89%,傷病703例,占72.77%,居首位;死亡20例,為3年間惟一發生死亡的群體性突發事件,均為道路交通事故。
1.1.2 急性中毒28起,占17.83%,傷病215例,占22.26%,居第二位,無死亡病例。其中食物中毒21起182例,有害氣體中毒2起16例,化學工業品中毒4起14例,農藥中毒1起3例。
1.1.3 暴力事件8起,占5.10%,傷病29例,占3.00%,居第三位,無死亡病例。均為刀械傷。
1.1.4 自然災害3起,占1.91%,傷病13例,占1.35%,居第四位,無死亡病例。其中山體滑波2起10例,洪水1起3例。
1.1.5 工業事故2起,占1.27%,傷病6例,占0.62%,居第五位,無死亡病例。均為建筑施工事故。
1.2 借鑒關金保等[2]文中《北京市災害事故、突發事件醫療救援工作實施細則》進行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災情分類。見表1。157起群體性突發事件中,中型以上發生45起,占28.66%,傷病人數578例,占59.83%,死亡11例,占55.00%%。
1.3 涪陵區群體性突發事件趨勢變化:2003年發生67起,傷病413例,死亡14例;2004年發生48起,傷病239例,死亡2例;2005年發生42起,傷病314例,死亡4例;3年中涪陵醫療急救分中心受理的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率和死亡率成下降趨勢。
1.4 157起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季度分布情況:春季(3~5月)發生43起,占事件的27.39%,傷病292例,占29.61%;夏季(6~8月)發生38起,占事件的24.20%,傷病230例,占23.33%;秋季(9~11月)發生34起,占事件的21.66%,傷病165例,占%16.73;冬季(12~2月)發生42起,占事件的26.75%,傷病299例,占30.33%。提示在冬春季節發生率較高。
1.5 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后,呼救方式主要是120。157起事件中院前急救134次,188車次(不含地方臨時調動的車輛),急救傷病員751例,院前死亡18例;呼救后自行乘車來院就診217例;危重癥143例;直接參與急救的醫護人員812例次。
1.6 初步診治及轉運:10分鐘內傷病員得到初步診治和轉運者均達一半以上。見表2。
1.7 157起事件中,有24起傷病員首先被當地救援人員送往最近的鄉鎮中心醫院救治,有38起在現場沒有經過醫學處理被自行送到醫院(占24.20%),傷病人數349例(占39.40%)。134起傷病員在現場和鄉鎮醫院經院前急救人員的醫療監護下轉至分中心進一步救治。
1.8 多部門合作參與醫療救援工作情況:在157起群體性突發事件中,多部門合作參與醫療救援有24起(占15.29%),其中與消防部門配合10起,與武警部門配合8起,與公安部門配合9起,與交通部門配合5起,與地方政府配合3起。
2 討論
2.1 現代救援醫學:目前我國急診醫療服務體系已初具規模,并在突發災害事故醫療救援中起著重要作用,但其還處在初級階段,不夠完善,許多方面也不夠規范,缺乏標準化[2]。應以國務院頒布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條例》和衛生部《災害事故醫療救援工作管理辦法》為基礎,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及以往救災實踐,參考各個急救中心的應急預案,根據災情、傷情特點,制定適合本地區可操作性強的醫療應急救援預案及其細則,包括報告、通訊、聯絡、指揮、運輸、現場處理、檢測、質量控制、結論確定、信息等,使應急反應處理盡可能規范化,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修改、充實和完善。
群體性突發事件具有復雜、不可預見性等特點,必需明確一個城市只能有一個醫療急救中心,在政府統一領導下,建立組織指揮系統。本資料中有24次是多部門合作搶救,警察維持現場秩序并協助搜尋傷員,武警攀爬搜尋和抬送傷員,交通部門和地方政府派遣人員協助搜尋和抬送傷員等,醫護人員在最近的安全區設立醫療救治點,在統一指揮下較快地完成了醫療急救工作。我們認為,通過與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門建立聯合救治體系,如充分利用消防工具特別是企業的現代科技和技術,并建立類似美國“911”一個號碼的呼救系統,統一組織指揮協調現場的整體搶救工作,社會各相關部門參與,對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救援才能更加有效。
2.2 醫療救援:我國現行體制下,醫院對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預警與救援機制還是以各大城市醫院院前急救隊伍為基礎。目前,雖然大部分城市建立了急救中心,以不同形式參與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救治工作,人員接受過正規的醫學教育,經驗豐富,技術嫻熟,但救援脫險的知識顯得不足、體質不夠強壯,特別是在山野地區。表2可見一半以上的傷病員在救護車到達之后的10分鐘內得到診治和轉運,大于15分鐘者,有部分原因是在現場未能搜尋到或護送到醫護人員處。有部分醫護人員攜帶急救物品攀爬到達現場時,體力已經耗費大部分,影響就地救治傷病員。醫療救援工作是急救工作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在有強壯體魄的基礎上,把救援脫險的知識技能有機地融匯在具體醫學救治過程中,結合其他救援工具,使醫學救援人員在現場能自如地開展救治。
從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類型分析,發生次數構成比和受傷人員構成比最高的是交通事故,傷亡達703例,占72.77%,為各類群體性突發事件之首,其死亡20例,占死亡總數的100%,是3年中唯一性質的死因,這與死因構成比居各類創傷之首的報導相符[3~5]。故在現階段,各類醫院特別是綜合性醫院,急診學科建設首先應加強外科力量,以利在群體性突發事件時滿足醫療應急救援需要,并設立急診ICU、創傷外科等,使院前急救、院內急診、急診觀察、重癥監護和創傷手術等環節形成一體化的急診醫療服務體系,實現醫療應急救援全程救治,減少交接程序,減少轉運和搬動,消除科間相互推諉傷病員的現象,避免因會診、重復檢查耽誤寶貴的搶救時間。
調查統計發現,在發生群體性突發事件后,絕大部分向120急救電話呼救,但同時一些傷病員未經醫學處理,而被緊急送到附近的鄉鎮醫院、城區內的醫院或本院。本區域內除分中心外,其他醫院和鄉鎮醫院無專門的救護車及急救人員,未開展院前急救,鄉鎮醫院對一般的3~5人輕中癥傷病員可以應對處理,但在傷病員人數較多時,其床位不足、設備、技術水平等不能滿足醫療要求,可能反而使傷病員的病情加重。因此,醫療救援需要在醫療監護下,盡快在現場檢傷分類,將其中的危重傷病員甄別并及時轉送急救分中心,或分流部分到二級醫院,并提供最迅速、最合理、最有效的醫療服務。這就要求全面評估區域內醫療應急救援資源現狀及其發展潛力,區縣鄉鎮各級各類醫院聯網形成急救網絡,政府加強對相關設備和技術培訓的投入,鄉鎮醫院設立急救室,推動區域內應急救援體系的規范化建設,建立各類群體性災害事故醫療救援預案細則,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合理分流到及時救治的程序化服務。
參考文獻:
[1] 陳抗侵,張建華,周 勇,等.重慶市涪陵區群體性突發事件流行病學和應急反應[J].重慶醫學,2007,36(20):2091.
[2] 林才經.不斷完善災害事故的醫療救援[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5,14(7):541.
[3] 鄧世雄,趙新才.中國道路交通事故流行趨勢與特征[J].重慶醫學,2004,33(7):1074.
[4] 戴傳文,黃文繁,嚴 .深圳市居民2002~2004年死因構成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6,33(5):832.
篇3
【關鍵詞】學校衛生所;群體性突發疾??;預防工作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中的各種矛盾不斷激化,其中在學校中出現越來越多的群體性的突發事件,尤其是在學校中出現的群體性突發疾病的問題。因此學校的衛生所需要不斷的建立科學的預防體系,這個體系的建立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和恢復學生正常學習生活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當前學校群體性突發疾病的特征以及衛生所對預防學校中出現群體性突發疾病的措施。
1、學校群體性突發疾病的特征和問題
關于學校中出現的群體性的事件主要是指高校中的學生和教師組織為了共同的利益而進行的行動。而學校中發生的群體性質的突發疾病屬于學校中發生的的一種,因此也具有學校中發生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群體性的突發疾病問題具有數量多和大規模的特點,學校中出現的不僅具有很多的人數,同時具有很大的規模,而不同于普通的小區域和小團體學生活動。并且部分出現的是由學校中的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參加,甚至會造成不同程度上影響,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的傳播越來越發達,使得學校中發生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二是學校中發生的的目的比較單純,但是具有強烈的斗爭形勢。學校中發生的大多是學生或者教師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或者是因為對于政治和制度的認識存在相關的誤差而造成了學校中出現群體性的突發事件。問題是學生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充滿正義的活動,因此在進行群體性的活動的時候表現的更加積極,這樣不僅會嚴重的影響學校的正常學習秩序,同時還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影響。三是一般出現的學校中的群體性質的突發事件處理的難度較大,對于一般的,主要是因為雖然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逐漸的增強,但是其自身對法律的理解還是很模糊的,所以往往會因為對法律和制度的不了解而出現激化的行為。學校在處理這類事件的時候是以保護學生為解決問題的目的,因此造成問題處理難度加大。而對于出現在學校中的群體性的突發疾病問題,也是存在很大的難度處理問題。
而對于學校中出現群體性突發疾病之后進行解決和預防的工作中存在嚴重的問題,學校中的衛生機構沒有明確的解決問題的計劃和綱領。對于學校中出現的一般性質的群體性的突發事件,學校首先沒有在第一時間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并且沒有注重制定計劃解決問題,使得問題出現擴大化的趨勢,學校一種息事寧人的態度是錯誤的。而對于學校中的突發性的疾病還存在的問題是相關的學校中的衛生機構中的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較低,學校中的急救和治療技術和設備都存在有很大的缺陷,會嚴重的導致群體性的突發疾病擴大化。
2、學校衛生所對群體性突發疾病的預防工作
2.1樹立科學的預防群體性突發疾病的觀念
當今社會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的增強,促進了人們的觀念的逐漸的由治療疾病轉變為預防疾病方面。因此對于學校中的衛生服務的制度決定了高校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預防疾病發生的體系,因此需要首先樹立預防群體性突發疾病的觀念。學校中的衛生所需要注重轉變自身傳統的醫療服務和治療的觀念,根據具體的形勢和社會的發展促進學校衛生所的改革,樹立創新的意識。要改變之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針對突發性所采取的措施和思維意識,逐漸的改變成為應對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以及強化責任意識,重視對學生中出現的群體性和高發性的疾病進行及時的檢查,充分發揮高校在急診方面的能力,以及對群體性突發疾病的急診治療的工作。其次需要學校衛生所重視對疾病的預防工作,加強學生的保健能力,加強對各種疾病的認識,加強對學校中飲食狀況和衛生情況的檢查,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突發性疾病應對措施的宣傳,加強校園內的健康教育。
2.2建立健全群體性的突發疾病的預防體系
學校中的衛生所面對學校中出現的突發性的群體疾病,確立了自身的預防疾病的意識之后需要不斷的建立健全預防群體性突發疾病的體系,逐漸的構建先進的現代化的疾病預防和治療體系。首先需要在學校內部建立一種網絡共享平臺,主要是進行全國的群體性的突發疾病的信息交流以及信息的交換,積極的建立群體性突發疾病事件的科研機制,根據具體的原則,培養學校衛生所內的群體性突發疾病的應急治療和預防的隊伍。其次需要加大學校對重大疾病的預防工作,提高衛生所對學生進行衛生服務的水平和能力,加強對學校中相關的醫務人員對應急事件的培訓。同時需要利用現有的條件和政策,積極地研究高校中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防治方案,制定出科學的對學校中出現的群體性的突發疾病的指導方案。加強學校醫務所中使用的治療設備,對使用的藥品要定期的檢查,保持應急的狀態。
2.3構建現代化群體性突發疾病的組織體系
對于學校中衛生所應對群體性突發疾病的措施研究,需要注重構建現代化的群體性突發疾病預防工作的組織體系。因此需要逐漸的改變衛生所中人員所具有的傳統的管理觀念,加強建立群體性突發疾病的預防體制,并且需要政府和社會以及學校對群體性突發疾病的預防體系進行指揮,為學校中的衛生所應對群體性的突發疾病提供組織支持。對于在實際的工作中遇到了學生中出現了難以解決的疾病,需要請有關的醫院中的專家進行診斷治療,注重對病情的跟蹤治療,逐步的實現學校內與學校外醫院的治療工作的結合,針對出現的群體性突發疾病需要找到最合適的治療地點和方案。所以需要建立組織協調體系,與社會共同建立好群體性突發疾病的預防治療體系,促進學校衛生服務能夠更加科學的服務于學生,并能科學的預防學校中發生群體性的疾病,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穩定的環境和條件。
3、總結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醫療改革和衛生事業的飛速發展,對于我國學校中的群體性突發疾病的預防工作需要學校中的衛生所提起高度的重視。因此需要首先合理的分析在具體的應對和預防突發性群體疾病中存在的問題,之后注重建立科學的預防體系,樹立自身現代化的預防觀念,進一步的加強學校中衛生所對群體性的突發疾病預防工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秀軍.培養醫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的教學研究[J].疾病控制雜志,2005,11(3):112-113.
篇4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會嚴重損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1]由于突發事件涉及人數多,采取有效積極的救護措施,提高突發事件的救治成功率,至關重要的是如何做好系統的組織管理及科學合理的應急處理?,F將我科于2008年5月22日救治的一批群體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5例,于中毒的2h內相繼送入我科搶救,均為男性外籍患者,年齡在22~36歲。按中毒程度分為輕度中毒16例,中度中毒6例,重度中毒3例。
2 中毒原因
一艘載有25名外籍船員的船舶停靠在崇明大東船務公司準備接受檢修,因一名船員的操作失誤使得一氧化碳逸出致25名船員全部中毒。
3 具體做法
3.1 快速啟動應急預案:由于中毒事件發送在夜間,急診預檢護士接到120電話后立即報告護士長,護士長根據相關信息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調集居住在醫院附近的護士趕赴急診室參與搶救。同時上報醫院總值班和急診科主任,總值班接到報告后迅速通知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至急診室做好配合工作,以保證人力、物力及時到位,由于人員安排合理、指揮得當,現場急救與轉運銜接緊密。
3.2 救護小組分工合理,保證搶救工作緊張有序:群體性中毒人員多,搶救現場甚為混亂,為使搶救工作緊張有序、高效,護士長將調配到場的護士分為三組,第一組預檢護士專門為中毒患者進行信息登記,同時做好生命體征的記錄。由于患者均為外籍人士,又無翻譯陪同,在無法溝通的情況下預檢護士為所有中毒患者戴上標識帶寫好代碼等相關信息,以確保執行治療的準確無誤。第二組為搶救組,當時120同時送來三名患者心跳呼吸已停止,護士長指定改組負責重危病人的搶救,第三組人員2名護士負責對其他中毒患者的治療、護理工作的實施直至病人病情穩定后的轉運、分流。
3.3 組織實施快速有效的搶救措施:安全、快速、有效給氧可降低死亡率及后遺癥的發生,這是搶救一氧化碳中毒的關鍵。輕度中毒給予中流量吸氧,中度中毒予以高濃度吸氧,重度中毒立即給以高壓氧艙治療,同時配合防治腦水腫,促進腦細胞功能恢復治療。
3.4 做好患者的安撫工作:因事件的突發性,加上同伴的死亡,造成患者情緒激動、心理恐慌、焦躁不安,護士除了有條不紊地做好一系列救治護理措施、對死者做好遮隔措施外,還運用肢體語言安撫患者,緩解患者的不安情緒。
4 效果與體會
25例患者除了3例送來時呼吸、心跳已停止,經搶救無效,其余22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4.1 突發性應急預案的制訂與演練是保證有效應對的關鍵[2]:SARS過后,政府、社會、醫政部門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予以高度重視。我科作為崇明島最大的綜合醫院的急救窗口,根據自身特點制訂相關應急預案,并定期進行模擬演練,使急診護士能系統、完整地體驗與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全面提高急診護士綜合素質和整體協調能力。
4.2 各部門密切配合保證了搶救工作的安全高效:根據應急預案,在整個事件救治過程中,由護士長負責與各部門溝通,調配資源,整個搶救現場配合默契,顯得忙而不亂。
通過這次群體性中毒事件的搶救,有效提高了我們的應急管理能力與救護能力,面對突發成批的救護任務時,及時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保證各項工作有序、連貫性、程序化,為成批中毒患者救治贏得時間,適合目前醫療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篇5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2)
摘 要:基于對群體性事件的認識,分析了高職院校群體性事件的特點,從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改革、市場經濟以及高職院校內部管理體制等探討了高職院校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
關鍵詞 :群體性事件;高職院校;預警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5)02-0201-01
一、群體性事件的概念
高職院校群體性突發事件,是指受國際因素、國內因素、高職院校管理等的影響,在較短時間內驟然發生的、以大學生為參與主體、非法的群體性行為。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的法律防治對策的基石性概念,我們仍需重點強調其法律屬性和特征。筆者將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的概念界定為:受國內外因素、高職院校管理等因素的影響,以高職院校學生為參與主體,發生在高職院校校園內的,通過較大規模的沒有法律依據或法律依據不充分的聚集示威、罷餐、罷課甚至沖擊學校機構、阻礙校內交通等各類破壞高職院校公共安全和穩定秩序的集群行為。
二、高職院校群體性事件的特點
在數量上,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性事件仍然時有發生,并呈多發的態勢。據有關統計,西部某省省直高職院校2008年發生學生群體性事件4起,2009年發生6起,2010年發生7起??傊?,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并呈上升態勢。
在誘因方面,更加錯綜復雜,但是尤以學生維權型群體性事件為主。即為了維權而發動的學生群體性事件占73%,其中,教育利益訴求占34%,校園安全利益訴求占39%;而少部分屬于泄憤型群體性事件占27%,其中,受國際關系影響的占11%,受國內政策影響的占16%。
在行為方式上,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性事件與新媒體的結合更加緊密,高職院校學生網絡群體性事件呈快速上升趨勢。
三、高職院校群體性事件的原因
1.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改革等社會轉型期影響
我國正在經歷著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受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國的社會也正處于轉型期,這種轉型期的變化對高等教育改革乃至高職院校學生的深刻影響如下:傳統的生活方式、制度和價值觀被打破而新的生活方式、制度和價值觀未能及時建立。具體表現在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信仰和價值觀也被深刻改變。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影響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國青年學生權利意識明顯增強,日益重視個人利益,有強烈的平等權利愿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和觀念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政治觀念淡化,價值觀念更加趨于務實;學生務實心態比較明顯,討論問題比較具體,更多關心個人利益和權利問題,特別是對同自己生活、學習、就業有關的具體事項會更加敏感。
3.在校學生人數激增
自1999年以來,高職院校連年擴招,使得在校學生人數激增。隨著學生人數的不斷增長,高職院校的硬件設備設施的增加速度卻遠遠趕不上學生的增長速度,校園開始變得擁擠,各類設施老化失修,教學設備和教學資源極為緊張,甚至學生自習室“一座難求”,根本無法滿足迅速增長的學生的需要。各方利益一時難以平衡:如學生公寓調整、宿舍能源收費、學校合并、新校區建設、食堂承包等高職院校后勤社會化措施的推出,都有可能產生諸多新問題,而觸及學生的個人利益,引發校生矛盾,從而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性事件的誘因。
四、高職院校群體性事件的防治對策
1.建立分級預警機制
充分利用預測、監測數據,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處理。加強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評判,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預警信息網路。
準確分析輿情,確定分級預警體系。可按照程度分為四級:特別嚴重、嚴重、較重和一般來預警信息。為化解群體性事件盡可能降低其損害奠定基礎。根據不同級別的預警程度,高職院校應果斷做出反應,做好預防工作。
高職院校應當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實時預警預報、協調聯動;高職院校還應在平時注重建立、健全有效的執行組織和監督機制體系;加強各種軟、硬件設施的建設。
2.完善國家立法,暢通學生利益表達和權利救濟渠道
通過完善校內申訴相關國家立法,暢通學生權利救濟途徑。如保障學生的程序性權利、參與制定高職院校憲法和其他校內規章制度、保障學生的校內申訴等權利救濟渠道的有效、保障學生對學校管理決策的參與權,規范高職院校管理權的行使,限制高職院校權力的濫用,實現大學治理結構中高職院校權力與學生權利之間的動態平衡狀態。使得學生的利益表達、公力救濟渠道盡可能暢通、有效,這樣方能減少、化解學生群體自力救濟行為的發生,從而達到對學生群體性事件的長效防治。
3.完善高職院校章程等校內規章制度
完善高職院校校內立法,首先要完善高職院校章程,以高職院校章程為統領,實現對高職院校權力行使的規范,保障學生各項權利。大學章程是指大學最高權力機構,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尊重大學組織特性、遵守行政法規制定程序,制定出來的上承國家法律法規,下啟內部各項規章制度的大學最高綱領,是根據教育法律法規來規范教育管理者、舉辦者、辦學者、教師和學生之間內外部關系的法律性文件。大學之所以需要章程,就是為了保證大學權力更好地實現公共利益和保障學生權利。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公共衛生管理;生活變動事件;流行病學研究;學生保健服務
【中圖分類號】 R 18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10-0940-02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1]。學校由于人口密集, 學生密切接觸, 成為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高發場所, 學生的安全與健康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筆者通過對2004-2007年廣州市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流行特征進行分析,旨在進一步了解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特點,為防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自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信息管理系統,即由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通過網絡直接報告的廣州市各地各類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2 判定標準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判定標準參照《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2]。
1.3 統計分析 應用SPSS 11.5軟件進行描述性流行病學分析及相關分析。
2 結果
2.1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情況 2004-2007年全市共報告學校突發事件146起,其中傳染病類130起(89.04%),食物中毒11起(7.53%),其他化學中毒2起(1.37%),胃腸炎2起(1.37%),接種反應1起(0.68%)。發病6 852例,波及199 035人,無死亡病例,平均罹患率為3.44%。
2.2 人群分布 各類學校均有報告,其中托幼機構8起,小學109起,中學12起,中專及技校8起,普通高校9起。
2.3 時間分布 全年都有發生, 其中3-6月累計報告85起, 占全年報告的58.22%;9月報告24起,占16.44%。見圖1。
2.4 地區分布 全市12個區縣都有報告,其中越秀區22起,番禺區20起,海珠區18起,花都區17起,黃埔區16起,天河區14起,從化市12起,南沙區10起,白云區7起,荔灣區4起,蘿崗區和增城市各3起。
2.5 事件類型分布 從發生頻率上看,廣州市近4 a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前3位的分別是水痘(45.21%)、流行性感冒(19.86%)和急性出血性結膜炎(13.70%)。見表1。
2.6 報告及時性與事件控制效果評價 對首例發病到信息報告時間與整個事件持續時間進行相關分析,得出Pearson相關系數為0.716(P=0.000)。見圖2。
3 討論
3.1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特點
3.1.1 傳染病類占居首位 以水痘、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為主, 因此要注意加強學校呼吸道傳染病的監測工作,必要時開展疫情的主動搜索。
3.1.2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時間分布與學生的作息規律密切相關 學生放假后, 集體活動減少,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明顯減少, 3月開學后突發事件數開始增多, 至4-6月出現高峰, 8月開始下降, 學期結束備考期間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又有所增多。 提示應在學期的不同階段采取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
3.1.3 小學占據較大比重 發生在學校的146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有109起(74.65%)發生在小學,提示要把加強小學突發事件的監控作為今后學校防病工作的重點。
3.2 主要影響因素 (1)廣州市地處亞熱帶,年平均氣溫高,并且持續時間長,入秋后下降緩慢,客觀上有利于多種病原生長;學校人口密集、學生接觸密切、易感人群集中、寄宿的患病學生醫學隔離困難,易發生各類突發事件[3]。(2)預防接種工作影響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很多傳染病是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保護易感者的。近年來,由于教育一費制和群體性接種事件等影響,學校等集體單位對于進行廣泛性疫苗接種落實難度較大,學生接種率低,無法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從而易引起疾病的爆發性流行。2006年廣州市大學城流感爆發疫情中調查的286名學生僅有29名(10.14%)有疫苗接種史[4];筆者對一起小學流感爆發疫情調查發現,63名患病學生均否認近1 a接種過流感疫苗[5]。(3)早發現、早報告和早處理對疫情的發生、發展乃至是否演變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首發病例出現后, 若不夠重視或未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最后演變成為一起突發事件,這種現象在學校較為突出。研究顯示,從首例發病到接到信息報告時間與整個事件持續時間呈現明顯相關(Pearson相關系數為0.632,P=0.000),即首發病例出現后報告時間越晚,整個事件持續時間越長,所以及早報告有利于突發事件及時控制。
3.3 應對策略
3.3.1 建立體系、完善機制 (1)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建立衛生應急機制和預案體系[6] , 健全衛生應急管理機構, 確保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及時、有效[7];(2)進一步提高信息報送質量和速度, 特別是流感樣病例監測報告, 為早發現、早報告、及時預警、有效處置奠定基礎[8];(3)完善疾病監測體系,盡快建立監測預警和應急指揮決策系統;(4)加強宣傳與培訓, 廣泛開展衛生應急知識宣傳,強化應急隊伍培訓與演練。
3.3.2 加大學校衛生管理工作的監督力度 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和免疫接種工作,增強學生自我防病意識;加強校醫以及社區醫生傳染病報告意識,盡早發現,及時報告;認真落實晨檢制度和患病學生隔離制度,減少續發病例;另外,針對傳染病流行特點,加強培訓工作,提高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水平,減少漏診和誤診病例。
4 參考文獻
[1] 王隴德.現場流行病學理論與實踐.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19.
[2] 衛生部辦公廳.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北京:2005.
[3] 方利洪.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和應急體系建設.中國學校衛生,2004,25 (4):496.
[4] 李鐵鋼,劉,秦鵬哲,等.廣州大學城流感暴發疫情調查.中國公共衛生,2007,23 (增刊):11-12.
[5] 李鐵鋼,劉維斯,秦鵬哲,等.廣州市海珠區一起小學流感暴發的流行病學分析.熱帶醫學雜志,2007,7(4):366-367.
[6] 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北京:2005.
[7] 王隴德.衛生應急工作手冊.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
篇7
關鍵詞:高校;突發事件;危機干預;網絡輿情
一、高校突發事件的定義及其性質特征
高校突發事件是指在高校內突然發生的,以大學生為主導、以高校師生為主體,對高校教學管理工作和生活秩序產生一定影響或危害的事件。高校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復雜性、危害性、參與主體的特殊性等特征,一般可分為以下幾類。政治類突發事件:這類事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如大學生以愛國為名義參與非法集會、罷課、游行等活動;治安安全類突發事件:如師生人身意外傷害、校園暴力、失蹤、盜竊等;公共衛生類突發事件:如傳染病、流行病、食堂食物中毒等;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指地震、洪災等引起的突發事件;學校管理類突發事件:因高校自身管理問題引起學生對抗的行為,如群體性考試作弊、學籍管理問題等。
高校突發事件在網絡輿情的推動下,近年逐漸呈現復雜化和多樣化的上升趨勢?!?011年上半年高校應對網絡輿情能力推薦榜”顯示,2011年上半年十大高校輿情熱點事件都屬于輿情危機事件,其影響力都超出教育系統,影響整個社會。高校突發事件發生后,如何利用高速傳播的網絡輿情及時處理,對于維持校園穩定、構建和諧校園乃至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二、網絡輿情對高校突發事件的影響機制
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是指人們在互聯網傳播方式下對具體高校突發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特征有:傳播擴散迅速,社會關注度高;輿情效果不可控,危害性大;輿情信息失真,引導難度大。
在新媒體廣泛使用的背景下,網絡輿情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網絡輿情監控能有效防范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有利于高校維穩工作、構建和諧校園;另一方面,網絡輿情可直接誘導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或加速高校突發事件的惡性發展。由于大學生自身固有的心理特點,且部分學生的辨別能力較弱,在高校突發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容易引發他們強烈的情緒共鳴,如果不及時對負面網絡輿情進行控制、引導和管理,很可能導致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演化和升溫。
三、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引導策略
1.加強輿情監控,完善輿情危機預警機制
預防和預測是應對危機事件的重點。各高校結合高校突發事件特征和本校實際情況,樹立集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預警等于一體的科學監督體系。在信息收集、加工和分析環節,高校管理者應及時全面掌握學生信息、判斷危機事件可能發生的征兆,并對高校師生進行正面引導和教育。同時,高校管理部門可運用一定的網絡技術和方法24小時監測各網站,尤其是重點網站和重點論壇的輿情內容,并及時了解、掌握和分析網絡輿情的動態,避免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同時,各高校必須為隨時可能發生的危機事件做好準備,重視應急預案及其他各項預備、預警準備工作,如設立高校突發事件管理小組或應急機構等。
2.完善信息報送機制,及時處理輿情事件
在高校突發事件發生后,往往容易因溝通不暢導致信息失真,造成謠言和恐懼,耽誤突發事件干預和處理的最佳時機。因此,學校要和學生、媒體形成合力,完善信息報送機制,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優勢,透明公開,尊重客觀事實,將事件發展向積極的方向引導,有效且快速解決高校突發事件輿情帶來的各種問題。
3.加強應急知識教育,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仍然有不少高校不同程度地缺少突發事件相關的應急知識教育、處置和輿論引導等制度規范。高校應把突發事件引發輿情危機的相關應急教育納入教學內容,且形成穩定的教育制度規范,如加強對師生使用各類網絡媒體平臺及應對新聞媒體方面的規章制度引導等,此外,應完善高校突發事件引導規章制度的建設,構建完整的引導策略法律體系,用法律法規來保障和推進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引導工作。
參考文獻:
[1]李佐衛,陳慶華,張學忠.論高校突發事件的類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4(2):11-15.
[2]陳少平.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研究及處置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2(3):5-9.
篇8
【關鍵詞】信息化多樣化任務通信保障
信息化條件下處置突發事件的多樣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對通信保障的依賴性越來越高,通信保障必須運用高科技手段,建立與處突相適應的保障體系,充分發揮武警通信設備設施多樣化的特點,堅持軍、地、警三級網的互通互聯、資源共享,堅持高技術手段和傳統手段相結合、堅持軍、地、警結合、有線與無線電相結合、移動與固定相補充,多種手段并用,確保通信快速暢通。
一、現場情況變化快,通信保障必須堅持快速反應
處置突發事件行動貴在快速反應,必須善于捕捉戰機、以奇制勝,反之,則會坐失良機,影響全局。處置突發事件中通信保障要適應處突行動的要求,實現快速、靈敏、高效,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周密制訂處突通信保障方案。在擬制各種通信保障方案時,要結合本單位的應急行動方案,針對可能遂行任務的特點,立足現有通信編制裝備,研究擬制與本單位多方向行動、多種復雜情況相適應和配套可行的通信保障方案。
二要結合任務實際完善通信保障方案。目前各單位每年都要組織處置各類群體性突發事件,協同公安追捕案犯,押解及抗洪搶險等任務,要充分利用遂行任務的機會,主動運用和檢驗通信保障方案,并結合實際不斷修訂完善。
三要組織通信保障應急演練。應急通信分隊要根據處突應急保障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訓練。無線分隊應重點進行單臺派遣、開設轉信臺、機動中短停聯絡、信號傳遞緊急出聯、轉報轉告、通信對抗等內容的訓練,做到接通快、改頻快、通報通話快、開設撤收快。有線分隊要重點搞好野外電話站開設、班(組)架設線路緊急調度、機線搶通等內容的訓練,全面提高通信保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各種復雜條件下的快速應變能力,做到一聲令下拉得出、跟得上、聯得通。
二、信息設備涉及廣,通信保障必須堅持靈活多樣
隨著我國科技進步和民用高科技通信技術的不斷普及,一些不法分子也用一些先進的技術將自己“武裝”起來。處置突發事件,要實現“能打仗、打勝仗”的使命要求,就必須在立足現有裝備的基礎上,不斷加強通信力量的建設。一是在通信裝備上,要選好用好最先進設備。把性能穩定、質量可靠、傳輸流暢的裝備用于重要方向和重要時節,在局部形成裝備數量上和質量上的優勢。二是要選用高素質的通信人員,選調思想作風優良、專業技術過硬、勇敢善戰的通信骨干組成“拳頭”力量,確保遂行任務中通信保障的快速高效。三是在通信手段上要高敵一籌。要根據遂行任務的樣式,選擇最佳的組網方式和實施方案,以局部優勢彌補整體劣勢,實現通信保障在遂行任務中運用靈活多樣。
三、處突指揮要求高,通信的保障必須堅持穩定可靠
遂行處置突發事件等多樣化任務,分析判斷情況、定下處置決心、組織指揮行動,都必須全方位掌握各種信息。因此,通信保障的穩定性是確保遂行多樣化任務完成的重要基礎,必須采取超常措施,確保通信保障穩定可靠,指揮行動通信順暢。一是科學融合通信資源。有效利用軍地有線電網,車載單邊電臺,臨時轉信站,實現固定通信設施和移動通信系統有機結合。二是靈活組織網絡連接。通過轉信溝通前指與基指、前指與上級單位的無線電通信,實現動中通、靜中通、全時通,保證首長機關對行動的不間斷指揮。
四、協同行動單位多,通信的保障必須堅持互通兼容
篇9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四川省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關于印發〈達州市涉及勞動保障方面群體事件應急預案〉的通知》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要求,我校根據實際,建立網絡輿情應急預案。
一、 目的與原則
網絡輿情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公眾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熱點、焦點問題所持的有較強影響力、傾向性的言論和觀點,主要通過BBS論壇、博客、新聞跟貼、轉貼等實現并加以強化。由于互聯網具有虛擬性、隱蔽性、發散性、滲透性和隨意性等特點,越來越多的網民樂意通過這種渠道來表達觀點、傳播思想。當今,信息傳播與意見交互空前迅捷,網絡輿論的表達訴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導不善,負面的網絡輿情將對社會公共安全形成較大威脅。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及時監測、有效引導,以及對網絡輿論危機的積極化解,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為我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營造良好的網上輿論環境。按照“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的方針,強化事件的權威報道和快速反應能力,做好網上熱點敏感問題、突發事件的處理和輿論引導工作,爭取第一時間準確權威信息,有效引導網上輿論。
二、組織機構
1、網絡輿情領導機構成立學校網絡輿情應急領導小組,在教科局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
領導小組組長由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朱紅擔任,副組長由副校長吳應述擔任,成員由辦公室、政教團隊負責人員擔任。
2、網絡輿情應急領導小組工作職責組織有關部門人員集中辦公,統一對外口徑,確定對外內容,通過各種方式,有針對性地解疑釋惑、澄清事實、批駁謠言、引導輿論。
3、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團隊辦,負責網絡輿情的監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分級響應
1、特別重大網絡輿情 根據需要,經應急領導小組組長向上級部門主要領導請示,應急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開展應急工作。
2、重大或較大網絡輿情 由應急領導小組領導,由信息股會同相關股室開展應急工作。
3、一般網絡輿情 經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請示,由小組辦公室會同相關股室開展應急工作。
4、影響較小的網絡輿情 由輿情內容涉及的相關股室在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指導下開展應急工作。
四、工作機制
(一)網絡輿情檢測
1、日常監測 將網絡輿情監測作為一項日常工作不間斷進行,隨時掌握網絡輿論的導向、特點和趨勢。一旦發現不利于社會穩定的負面輿情或重大的虛假輿情,及時反饋到有關部門,為有關部門提供社會輿情方面的決策支持。
2、突發事件監測 當發生群體性突發事件時,組織對網絡輿情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控,及時、全面掌握與該事件密切相關的各種信息,給決策者在較短時間內做出正確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二)網絡輿情預警
1、制定危機預警方案,針對各種危機事件,制定比較詳盡的判斷標準和預警方案,以做到有所準備,一旦危機出現便有章可循、對癥下藥。
2、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保持對事態的第一時間獲知權,加強監測力度。
3、及時傳遞和溝通信息,即與輿論危機涉及的相關部門保持緊密溝通,并建立和運用這種信息溝通機制。
(三)網絡輿情應對
1、針對網上出現虛假不實報道,及時上報采取措施,與刊登不實消息的相關網絡媒體進行溝通,積極主動消除不利消息。
2、針對突發事件產生的網絡輿情,及時匯集、整理、分析,及時與相關辦公室或部門會商解決對策,及時做好與相關網絡媒體溝通工作,在第一時間內發出學校聲音,有效引導輿論,最大限度縮小突發事件產生的不良影響。
五、后期處置
篇10
關鍵詞: 踩踏事故;危險因素;預防;社會心理學;應急預案 中圖分類號: R 129文獻標志碼: A
踩踏事故是一類嚴重的群體性災害。通常發生在大量人員聚集且人流擁擠移動的情況下,由個體跌倒、跌落等意外事件引發,人群發生慌亂和驚逃現象,加劇擁擠并引發更多人員跌倒,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大量人員傷亡。該類事故往往具有突發性、公共性、事件多樣性和群體危害性等特點\[1\]。隨著人類信息化的發展和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大型集體性活動舉辦的頻率、種類和參與人數都顯著增加。除了節日慶典、宗教活動、集會游行、體育賽事等傳統大型群體性活動以外,還有一些非傳統的日常性人群聚集情況出現,尤其是在現代大型都市,比如地鐵系統、大型商場、機場、火車站等區域。由于踩踏事故的發生地點往往是大量人群聚集的場所,人員復雜,影響因素眾多,還可能存在意外坍塌、火災、交通事故,以及生化襲擊等伴發災害。事故發生后人員救治、秩序維護以及伴發災害的救援難度很大。因此,研究踩踏事故發生規律,明確引發該事故的危險因素,制定完善的預防和應急方案是應對這一災害的主要策略。本文闡述了踩踏事故過程中的人群行為心理特點,結合歷史資料分析群體活動發生踩踏事故的影響因素,提出大型聚集性場所基本的踩踏事故預防要點,包括控制人流及人群密度、完善制度設施和制定應急預案。
1踩踏事故的產生機制及人群動力學特點
大規模聚集事件中的人群踩踏,往往是個體的自衛本能和人群的沖動行為交互作用產生的。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踩踏事件的成因可以分為“驚恐逃逸”和“狂熱趨向”兩種模式:前者為人群受消極因素影響出現慌亂和逃散;后者為人群受積極因素作用而向某一方向擁擠\[2\]。當人們處于非常規的境況中時,會失去自身行為的判斷標準,在心理因素刺激下,個體會加快移動速度并開始出現推搡等人群間物理接觸。在發生驚恐逃逸時,人群的活動趨勢趨向于混亂并開始模仿周圍人的活動,產生從眾心態,從眾行為發生的概率與群體的人數成正比,故而越是大型群體活動越容易發生因從眾行為導致的踩踏事件\[3\]。一些備用的分流通道或出口往往在當時被忽略而沒有被充分利用。
從人群動力學角度看,踩踏事件可以分為單方向型和混亂型。人群驅動力的突然改變,比如大門或隔離欄的開啟或關閉、人流通道出現狹窄或瓶頸現象、個體突然摔倒或跌落、場地發生坍塌等意外事件,可以引發人群的定向流動進而出現單方向型踩踏事件。而無控制的人群或受到突發事件刺激及多方向匯合的人群則容易產生混亂型踩踏事件。加強對踩踏事件原因的探索和人群脆弱性研究是當今災難醫學的重要課題\[46\]。
2踩踏事故的誘發因素
踩踏事故造成的傷亡往往在短時間內發生。救援無論如何迅速,由于有擁擠等前提的存在,效率不可能很高。降低踩踏事故造成傷亡的最有效措施是針對造成踩踏事故的原因、危險因素或易感性進行積極預防。誘發踩踏事故的危險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為四類:① 人群不良情緒和過激行為;② 聚集場地空間特點和安全設施;③ 活動組織情況和應急預案完善程度;④ 不可控制因素如天氣等。踩踏事故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
2.1不良情緒及過激行為
大型群體活動人數眾多,人們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現場共同關心的問題上。在特定情景刺激下,無組織的人群易受帶頭者的影響,從而形成一個有共同目的的集體。同時,人們情緒的感染是相互的,在激發他人情緒的同時,也激發了自身更強烈的情緒,因此從不良情緒的出現到人群情緒暴發和場面失控,往往歷時很短,可以快速導致踩踏事故發生。謠言和不正確的信息通常會煽動不良行為。自我表現欲強的人很容易成為不良情緒及行為的傳播源頭,這部分人渴望在人前表現自我從而獲得心理滿足。借助大型群體活動,凸顯自己的領導才能、聰明才智、特立獨行等以滿足自己的表現欲,具體表現包括制造謠言、帶頭起哄、煽動情緒、故意擁擠等不良行為。2005年8月,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一座橋梁上發生嚴重踩踏事故,造成965人死亡,465人受傷。該事件起因是在參加宗教集會活動的人群中,有人謊稱有自殺式炸彈襲擊,瞬間橋上數千人陷入一片混亂,導致慘劇發生。
此外,不良行為還包括群體之間出現摩擦而引發的群體性打架斗毆事件,尤其是體育競技類比賽中,比賽雙方的支持者發生語言或行為沖突時,若得不到及時處理易造成群體間的大型沖突,導致踩踏事故發生。2000年7月9日,津巴布韋對戰南非的世界杯預選賽后發生踩踏事件。該事件起因為距離比賽結束前8 min,雙方球迷發生沖突。維持秩序的警方使用了催淚瓦斯試圖控制混亂局面,卻使得球迷四處慌亂逃散,越來越多的人跌倒,在接下來的踩踏事件中,13人死亡,多人受傷。1985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海瑟爾體育場舉行的歐洲杯總決賽中,英國隊和法國隊的球迷在看臺上發生群體沖突,導致18人死亡,437人受傷。
2.2場地空間設置和設施器材完善程度
場地的容積、配置、交通疏通能力Q定了其能夠承載的人群擁擠程度。大型建筑的設計不僅應滿足當地建筑規范、消防安全和人員容積,還應考慮人員的流動性,尤其應考慮緊急情況下的人群運動。因此,需要活動組織者充分預計建筑的最大容積空間(站立空間、座位數、表演空間)以及與運動功能相關的空間設計,比如疏散區域,等待空間,進出口走廊、樓梯、坡道,同時根據緊急情況時的最大人流量安排自動扶梯、乘客輸送機、電梯等設施器材,并針對上述設計和設施的限額對活動場地進行安全性和耐受性評價。2010年7月,德國西部杜伊斯堡“愛的大游行”電子音樂狂歡節發生踩踏事故,造成19人死亡,342人受傷。該次事件的原因一方面是組織者對到活動主場參加狂歡人數的誤判,預計幾十萬人的活動,實際到現場人數估計在100萬到140萬之間;另一方面這是“愛的大游行”首次在一個封閉的場所內進行,僅有一個進出通道,且入口狹窄,疏散通道有限,為踩踏事故的發生埋下隱患。到達入口前還必須通過地下通道,因人們不堪擁堵而引發的踩踏事件就在這個瓶頸附近發生。
2.3應急預案缺乏或不詳細
由于踩踏事故的發生地點往往是大量人群聚集的場所,一旦發生,外界救援難以快速到達事故核心,現場控制、人員疏散以及傷者的救治都可能出現阻礙。制定完善的應急預案,最大化地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影響,防止后續踩踏事故的發生和規模擴大是保證大型集會活動人員安全的重點。在世博會、奧運會等社會及政府普遍重視的大型聚集活動中,由于足夠重視、預案詳細、準備充分,所以盡管參加人員多、項目復雜,而且時間也往往較長,但是突發事件發生的概率則較小。相對來說,一些短期策劃或常規性的聚集活動則因為重視不夠而沒有充分準備。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市外灘廣場發生嚴重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7人受傷,死傷人員大多數是青年學生。從2012年新年元旦起,上海開始連續3年在外灘上演國內最大規模的跨年3D燈光秀,那3年的交通管制措施極為嚴格,包括道路限行、隧道關閉以及地鐵封站等。2014年跨年燈光秀改到外灘源舉辦,但很多民眾不知道燈光秀改地,依然前往外灘廣場參加跨年活動。而由于燈光秀取消,當晚并未實行交通管制措施。警方對人流量預估不足,導致現場安保力量缺乏。當有關部門從監控探頭中發現某個通道上發生人員滯留的情況,立即調集值班警力趕赴現場,但由于人流十分密集,同時缺乏有效的應急設施,只能采取強行進入的方式,從發現情況到把人流分散開來,開展救護工作,大約花費8 min,所用時間比正常時要多。這次踩踏事故的根本原因是有關部門對這個活動可能發生的短時間內大量人員的聚集可能產生的后果預計不夠。
2.4不可控因素
2.4.1天氣1988年,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國家體育場舉行足球比賽過程中發生嚴重踩踏事故,造成73人死亡,100多人重傷,輕傷300多人。事件起因為在球賽進行到3 h 40 min時,突然一股暴風雨夾帶冰雹襲來,3萬多觀眾同時涌向出口,但由于電路故障,球場出口門無法打開。
2.4.2突發事件麥加朝覲活動是伊斯蘭教最盛大的宗教活動,每年都有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穆斯林參加。2006年1月,麥加發生嚴重踩踏事故,導致345人死亡,289人受傷。原因為大量朝覲者涌入投石驅邪橋地帶,趕著參加橋上舉行的宗教儀式,許多運送朝覲者行李的大型運輸車也跟隨人流而入。行車途中大量行李不慎落到道路上,引發道路堵塞,而后面的朝覲者由于不了解情況,繼續向前涌動,繼而發生踩踏事故。
3預防措施與建議
踩踏事故往往發生在運動會、音樂會、集會游行、大型慶典、宗教活動,以及其他大規模人群聚集活動時,人員復雜,影響因素眾多。據報道,發展中國家踩踏事件造成的死亡率比發達國家高7.75倍\[7\],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公民素質和安全教育的差異、場地和安全設施設計的差異,以及應急方案的差異。這也表明了踩踏事故預防的主要方向。
3.1人群密度控制及人流控制
采用限行和分流等措施,在球場、商場、狹窄的街道、室內通道或樓梯、影院、宗教建筑等公共場所應嚴格限制人群的最大聚集量。必要時可在入口處設置計量設備,但因其可能導致排隊和入口的人群擁擠,故需謹慎使用。入口處需有足夠的空間以容納預期的隊列。參與計量操作的人員應不斷地相互溝通,并提醒終止人群流動。計量監測處應保證通信暢通,負責監測的人員應保持相互間的實時溝通,并適時截斷人流,引導人群分批前進\[8\]。門票也可作為一個重要的人群管理手段。通過設計不同的門票可以將人群分隔到不同座位區域,并指定出口和入口的路線,從而達到分流目的。門票還可提供指導人群在特定區域的行為預期,例如某些展覽由到達時間開始計時,僅在特定的時間范圍內有效。
大型人群聚集活動時,應設置現場人群聚集管理中心。保證現場一定數量的路徑引導員,采用隔離欄、醒目標識、撤離路線圖等方法增強人群流動的合理性。加強對臨時工作人員及志愿者的專業技能培訓,比如疏通擁堵、控制人流、應對突發狀況等方面。安保人員還應注意一些具有強烈自我表現欲及不良行為的人員,及時緩解人群情緒。同時應保證現場通信暢通,確認手機信號覆蓋范圍,為了降低通信失敗的風險,可以設置專線或預先安排專用無線電頻率等\[10\]。 此外,活動開始前人們陸續抵達活動地點,人群密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是,活動結束后大量人群同時涌向出口,往往導致人群密度陡增。為緩解活動結束時的人群高峰,一方面可以通過提前開放集合地,分散部分人群,另一方面通過娛樂消息或其他手段設法延長人群通過出口的過程,以降低會場內的擁擠壓力,同時緩解會場外部的停車場及道路的擁堵壓力。
3.2完善的制度及設施
健全完善的制度法規是降低城市突發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的前提,包括公共場所設計、建筑O計和使用規范,組織大型活動的登記和監管制度,相關責任人的問責制。在可能引發踩踏事故的意外事件發生初期,或是踩踏事故初步暴發的階段,警察、交通、醫療和軍隊相關部門應緊密協調配合以控制態勢。為避免部門間的信息混亂和救災力量的指揮不當,應明確緊急情況下的指揮權限和最終決策發出者。緊急情況下志愿者實行互救或專業醫療人員進行救援的行為應予以條件性免責。由于大規模聚集人群的特殊性,每一項聚集活動都應有急救醫療的行動計劃,包括醫療監督、服務級別、治療機構、救助通道等\[1\]。
日常性人群聚集的場所,如火車站、機場、交通樞紐、體育館、廣場、展覽館、大型商場、電影院等,應配備人群密度檢測設施,如攝像頭,人流導引系統,備用照明系統,消防裝置,信息交流系統(大屏幕、應急廣播、指示標語、警示牌等),臨時急救設備及藥品(繃帶、擔架、除顫儀、心血管藥物等)\[1\]。
3.3詳盡的應急預案
各大型公共場所(如商場、學校、劇院、體育場、交通樞紐等)應制定常規應急預案。針對無特定組織者的自發性聚集活動(如節日)應制定臨時狀況應急預案。預案首先應根據預判的人群數量、活動類型、人群脆弱性、天氣情況等對聚集性活動的風險評估;其次要根據風險評估結果,結合場地特征(出入口、緩沖區、通道、隧道、樓梯等)和現場管理人員數目進行人員的任務調配,同時配置可能需要的設施和器材,確定支援力量的來源及數目(如警察、消防、交通、醫療等)。應急預案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個體或小型意外事件發生時,防止意外升級引發人群恐慌發生踩踏;另一方面是確保大型意外或踩踏事故發生后,可以盡快啟動人群疏散,保障救援人員能夠及時進入核心區域實施有效救援措施,從而將人群傷害減到最低\[10\]。此外,加強對民眾安全意識和安全知識的監測將對制定有針對性的預案具有重要參考價值\[11\]。對于大量人群聚集的結構復雜的建筑地點要明確定期篩查制度,發現可能隱患并提出有針對性的預案和整改措施。進行預案的演練及改進。
在加強常規保障措施建設的同時,預案設計還應該考慮到大規模突發事件的傷亡數量迅速超過當地資源儲備的情況,以便協調事故地點周邊的醫療力量進行補充。大型聚集性活動舉辦期間,臨時增加的醫療點或者季節性開放的醫院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配置或開放。在事件發生時,及時設置現場至醫院的標示以及通向檢傷分類點和醫院的通道,可以加強踩踏事件發生時的反應能力。構建完善的檢傷后送醫院系統,相關的人員培訓和預先準備的突發事件指揮機構,以應對事件高峰時的大量傷亡。
參考文獻
[1]曹廣文.軍隊災難救援手冊\[M\].1版.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16:181191.
[2]HELBING D,FARKAS I,VICSEK T.Simulating 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J\].Nature.2000,407(6803):487490.
[3]王文剛,郝勝杰.大型群體性活動中易導致踩踏事件發生的因素分析\[J\].安徽警官業學院學報,2010,9(51):4143.
[4]HELBING D,JOHANSSON A,ALABIDEEN H Z. Dynamics of crowd disasters: an empirical study.Phys Rev E Stat Nonlin Soft Matter Phys,2007,75(4 Pt 2):046109.
[5]曹廣文.災難流行病學在災難預防、應急救援和災后防疫中的核心作用\[J\].上海預防醫學,2015,27(5):233241.
[6]韓雪,丁一波, 張宏偉,等.特大城市突發災難風險和公眾參與的積極預防\[J\].上海預防醫學,2015,27(5):248255.
[7]HSIEH Y H,NGAI K M,BURKLE F M,et al.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stampedes\[J\].Disast Med Public Health Prep,2009,3(4):217223.
[8]DICKIE J F.Major crowd catastrophes\[J\].Safety Sci,1995,18(4):309320.
[9]曹廣文.災難醫學\[M\].1版.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11:7378.
[10]MILSTEN A M,MAGUIRE B J,BISSELL R A, et al. Mass gathering medical car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rehosp Disast Med,2002,17(3):15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