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為與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20:27: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行為與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人文主義心理學的張揚,片面強調客觀實證的實驗心理學家日益認同文化心理學、敘事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的主位研究、同位研究[1]。中國的城市和鄉村文化存在巨大差異,這種差異內化為巨大的心理差異,因為這種心理差異導致的行為沖突無處不在。筆者作為一個城鄉邊緣人或者雙文化個體,深有體會,為此在理論研究的同時,給予主位案例描述分析,以促進更深入的研究。
例1:20世紀90年代某月的一天,我的一個大學講師身份的男老鄉結婚,新娘是當地一個中學教師的姑娘,來自另一個縣的農村老家的新郎父母、弟妹、姑姑、叔叔、姨姨等提前一天來到城市高校的家屬院,來到新房安排婚禮。因為家庭經濟拮據,沒有安排賓館住宿。新房只有5間,包括客廳、臥室、書房、廚廁所,總計只有56平方米。新郎父親下午即喝醉,晚上非要睡在客廳??腿藗儎訂T他到老鄉家里睡覺,就是動員不通。后來是硬抬著到老鄉家住宿。第二天婚禮辦完,父親、弟弟、哥哥又要睡在客廳,鬧得不可開交,再次強行帶到老鄉家住宿。
分析原因,新郎父親出身農村,一家人住宿在一個院子,有上房、耳房、廚房、西房、東房等。上房自然是長輩居住,耳房自然是兒子居住。結婚后,自然還是一理。父親把農村院落的生活習慣知識和長幼有序禮數遷移到城市樓房,認為我是父親,自然應該住在客廳,哥哥也是一樣,認為我比弟弟大,是長兄,住宿客廳理所當然。而作為新郎及其同事,他們想的是房子太小小論文,住沙發睡不好,而且更主要的是新娘子不方便,比如晚上上廁所不好辦。后來我問哥哥,為什么要住客廳沙發,他說除了前述原因,主要是覺得自己是農民,到城市老鄉家里住太自卑,怕老鄉嫌棄他不衛生。
例2:有一個農村家庭,生育三個兒子都考了大學,大兒子在本縣工作,三兒子在北京工作。三兒子要結婚,公公婆婆帶著大兒子、大兒媳婦和孫子到北京參加婚禮。到北京要坐火車,公婆第一次坐臥鋪。上了火車,兒子和媳婦主動睡中鋪,婆婆公公自然睡下鋪,一路算順利。結果到北京后,婆婆一直不高興,大家都不知道為什么。后來讓公公問訊才知道,原來婆婆覺得,火車上兒媳婦睡在中鋪,公公婆婆睡在下鋪不合適,她覺得媳婦如何能睡在公公上鋪?這讓大家哭笑不得。隨后回家的路上,只好把媳婦的車票買在另外一間鋪位,方才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后來老太太發現,整個火車都是這樣睡覺的,也就不生氣了。
分析原因,農村老人至今保持者許多傳統的封建思想,雖然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觀點有一定改變,但男尊女卑的思想尤其嚴重。婆婆半輩子在農村生活,歷來不敢僭越男人的地位,任何時候都把男人放在家庭的主要地位。她認為,男人是尊貴的,女人怎么能睡在男人上鋪,何況是晚輩女人。因此非常生氣,又不好發作,才一路不高興。
例3:20世紀80年代,筆者的一個同村老鄉朋友剛剛大學畢業,分配到一個師范??茖W校工作,妻子大專畢業分配中學,畢業后就結婚,隨后一年便有了孩子。因為妻子也是農村出身,兩口子每月就掙170元工資,男方每月82.5元,女方每月63.5元,買米面、買油鹽醬醋,買液化氣,買衣服,買書籍,走人情,添置廚房、臥室用品,過年回家給雙方老人買禮品,所剩無幾?;楹髶狃B孩子的費用也在增加。男女雙方都是兄弟姐妹5個,都在上學,父母都是農民,滿心指望他們大學畢業掙錢??墒牵瑑煽谧邮〕詢€用,到了過年,才可以給家里給百十塊錢。雙方家長知道孩子不容易,沒有掙下錢,又怕鄰居笑話,盡量掩飾??上?,村里人不依不饒,認為是他們進了城忘了爹娘。有一年,他回老家,到村街道買個東西,被同村的堂叔拉下自行車,一頓臭罵。他只好耐心等著罵完小論文,然后給人家解釋,每月工資多少,如何花消?末了,叔叔一聲嘆息,原來城里人也要買煤(燒液化氣),也要買買米面、買油鹽醬醋,買衣服,買書籍,走人情,添置客廳、廚房、臥室用品。
分析原因,農民們總以為城市人和農村人一樣的生活方式。農村人菜蔬是自己種的,當然不要錢;糧食是自己生產的,自然不要錢;棉花是自己生產的,裝棉襖肯定不要錢;買油鹽醬醋都是自己制造,燒火做飯都是柴火,根本不要錢;平時穿衣服只要過得去就行了,反正農人也穿不干凈。而城市人每當走一步路就要錢攪。老家叔叔把農村生活方式投射到城市,就發生誤解了。后來,老家叔叔自己的兒子上大學,畢業在城里工作,他在兒子家呆了一陣子,才給侄兒說,當年誤解了。
例4、筆者的一個朋友家在農村,他大學畢業后在一個大學工作,后來當了一個處長,老婆也在一個部門當科長。每年一到六七月份,家里電話就不斷。老家的親房外戚鄉黨朋友,不管孩子高考分數如何,今天咨詢這個,明天詢問那個,兩口子都耐心解釋。分數一公布,高分能上好大學的就不再咨詢了。有些分數一般又想上好點大學的,便天天打電話,要求活動,甚至許愿,只要把事情辦成,花些錢請客吃飯送禮不在話下。有些分數缺幾分,又不甘心的,便干脆跑到城市里來,住在家里。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一個姨夫,電話里竟然說:你們兩口子當處長、科長,學校就是你們家開的,連這個事都辦不了,還裝什么蒜。
分析原因:農村人受了兩個影響,一是電影里處長、科長確實權力很大,但電影里那是民國時期的社會,體制和現在不一樣;一個是當代某些官吏的腐敗,確實有花錢辦成事的例子,周圍的環境必然有影響;一個是著急上火,現在孩子上不了大學,確實沒有辦法進入上層社會;一個是不了解大學錄取的規則,認為錯三分五分沒有啥。更主要的是,他們不了解,大學的處長、科長跟縣市的處長、科長完全不同,只是聽起來好聽,根本沒有那么大的權力,只是相當于科級處級而已。大學畢竟是個事業單位,不是政府機關。
例5、某年八月,大學開始招生錄取,我一個同事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說是他老家在農村,當年一個親戚娃娃報考中等師范學校,分數不夠,給他打電話,說:看來師范考不上了,上師??傂心匕桑孔屓丝嘈Σ坏?。我有一個遠房表妹,師范畢業小論文,在小學教書。有一年我回家,她問我:表兄現在什么職務?我說副教授。她說,你胡諞啥呢?我們師范都沒有副教授,你們師專還有副教授?有一年,我一個同事,陪一個來校訪問的老外,到一所師范學校參觀,看到師范學校大門樓房比師專蓋的好,就問,這個學校和你們師專有什么不同?他說,我們學校是COLLEGE,這個學校是SCHOOL。老外說,為什么中等學校比高等學校修建的好的多,朋友語塞….
分析原因:中國的學校名稱非?;靵y,簡稱尤其怪異。培養初中教師的高等??茖W校簡稱師專,培養小學教師的中等學校簡稱師范,而國家歷來有大中專院校的提法,給民眾造成誤解,似乎師專就是中專,師范反而成了大專。改革開放之初,師范學校都是市級政府主辦,規模小,投入見效,基本建設好。而師專是省屬高校,規模太大,多數經費都用來購置實驗設備,沒有經費修建校門,于是就感覺師范比師專大氣。其實這也難怪,所謂隔行如隔山,我們教育行業的人根本搞不懂建筑行業的名詞,不僅僅是城鄉差異所致。
中國至今還是一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雖然城鄉逐步一體化,實際還沒有完全實現,現在農村仍然保持著更多的傳統文化。中國心理學也是城鄉分野,沒有象社會學那樣全面研究中國社會。這些描述分析本身沒有多少意義,只是呼喚心理學家更加關注城鄉差異造成的社會心理差異,使心理學更加完整。
參考文獻:
[1]張海鐘、姜永志等:當論心理學概論[M].線裝書局,2011(4):209-210
篇2
批評性言語學術論文語篇分析
一、批評性言語的概念
學術研究者的最基本要求是求證核實,追求創新。研究者在進行文獻回顧的過程中,必然要采用一些修辭策略對前人的結論觀點進行評價,指出其研究中的不足或空白,這就是批評性言語行為。Martin-Martin& Burgess和Salager-Meyer等的研究發現學術批評性言語一方面是顯性的,針對某位學者或某種觀點,指出其研究中的不足之處;另一方面是隱性的,不出現直接批評的詞句,而是指出研究的空白,說明整個學術社團并沒有進行該方面的研究,把學術社團作為批評的對象。批評性言語隨著時間、學科、國別不同而變化。
二、批評性言語的類別
根據Martin-Martin and Burgess的研究,學術批評性言語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類。
1.作者調節(±writer mediation)
分為有作者調節、無作者調節與轉述的批評性言語。有作者調節的批評指的是作者通過使用I,we,me等人稱代詞顯性出現在批評性言語中,對他人的批評完全負責,見例a。相反的是無作者調節的批評,即作者不直接出現在文本中而是采用the findings, the study,等詞語來表明結果的客觀性,如例b。此外,作者會在文中轉述他人的批評,這些批評行為與作者本人無關,是由另外的作者在另外的文獻中提出的,參見例c。
(a)Unlike Krashen, however, I have claimed thatmany learners develop extensive explicit knowledge and can make use of this in both formulating message in the L2 and monitoring their output. (有作者調節)
(b)The presentstudy addresses the issue of different language learning growth accruing from the us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direct comparison with more conventional summative assessment procedures in a longitudinal design.(無作者調節)
(c)Suchman and Jordanargue that“interactional troubles” cannot be so easily eliminated or set aside as the public opinion researchers would have it.(轉述的批評行為)
2.批評對象(±personal)
分為有人稱所指的與無人稱所指的批評性言語。前者指的是被批評的對象在文中被直接明示,見例d;后者指的是被批評的對象為整個的學術團體,而非某個具體的研究者,見例e。
(d)However,McNellis and Blumstein’s workis also characterised by very small lexicons in their case only four words and although they consider that their work is "a reasonable first approximation to the system we envision with respect to much larger size vocabularies,"proof of this claim is explicitly left to further work. (有人稱所指的批評)
(e)There is, however, very little empirical work on young children’s language play in L2. Much of the recent work has concernedstudents or it ha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無人稱所指的批評)
3.實現方式(±hedging)
分為采用模糊限制語的間接批評與不采用模糊限制語的直接批評。模糊限制語是用來表達不肯定或沒有十分把握的修飾成分。
(f)It seems to me, however, that the work reported in the previous paragraph does not really tak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network idea seriously.(有模糊限制語)
(g)Work in the discourse tradition has shown that when metaphor in real language use is closely examined and when metaphor theory is applied to empirical discourse data, difficulties and questions arise. (無模糊限制語)
三、批評性言語的應用
1.不同文化間的對比研究
學術論文中的跨文化對比研究側重對摘要的分析。Martin-Martin對英語、西班牙兩種語言社會科學領域160篇論文摘要進行研究發現西班牙語論文摘要中批評性言語的數量要低于英語論文摘要,從實施批評性言語的修辭策略來看,西班牙語學術論文摘要中更多地采用有人稱所指的、直接的批評方式,而英語學術論文摘要中則較多地采用無人稱所指的、有模糊限制語的間接批評,這主要是因為兩種文化背景下的學術論著發表的壓力以及作者與言語社團的關系不同。
2.不同學科間的對比研究
不同的學科進行學術批評時所選擇的語用手段不同。Fagan & Martin-Martin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領域學術論文中批評性言語進行了對比研究。該研究以心理學與化學兩個學科為例,分別選取了論文25篇,從批評的直接、間接程度,有無作者調節以及批評的目標三個層面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化學論文中批評性言語出現頻率遠遠低于心理學論文;化學論文更多地采用非人稱的、間接的批評,而心理學論文更傾向于采用無作者調節的,直接的,針對個人、有人稱所指的批評。
3.不同時間內的對比研究
Salager-Meyer等通過對1930年至1995年間發表的醫學領域內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三種語言的學術論文的批評性言語進行歷時的、跨文化的研究發現:首先,從歷時的角度看,自1990年以后,西班牙語學術論文中的批評性言語開始采用更為掩飾的或者說英語學術論文慣常采用的“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的基調來表達對同行或前人研究的批評;與之相對,法語學術論文中的批評性言語歷時變化不及西班牙同行明顯,但也在慢慢地、持續地向間接批評的方向變化。其次,從跨文化的角度看,西班牙、法國的學者對于批評性言語的使用要比英語學術論文學者頻率高,而且更多地采用直接的批評方式。與其他語言相比,英語學術論文更多地采用間接地、多用模糊限制語的方式進行非針對個人的批評。
四、小結
如今信息的便捷增進了國際間的學術交流,通過對國際學術論文批評性言語的研究,發現他們在信息呈現方面的慣常做法,可以幫助國內學術論文作者了解國際刊物的寫作規范。同時有助于提高國際交流人員及英語學習者的英語論文寫作水平。國內對于學術論文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語類分析層面,較多地關注立場語、模糊限制語和評價資源的使用,對于學術論文中批評性言語的研究卻很少,僅有的研究也局限于學術論文摘要這一語類。因此關注學術論文的批評性言語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Martin-Martin, P.The Rhetoric of theAbstract in Englishand SpanishScientific Discourse[M].Bern:Peter Lang, 2005.369.
[2] Hyland, K. 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 London:Longman,2000.203.
篇3
1959-1990年為第一階段,研究主要從社會心理視角出發,研究者以Gardner、其學生及其加拿大同事為代表;1991-1999年為第二階段,研究主要從情景認知視角出發,以教育認知心理學的應用研究為代表;2000年以來為第三階段,研究開始強調動機的動態性和復雜性,轉向動機的過程研究,研究者以Drnyei、Ushioda和他們的歐洲同事為代表。在總結動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借鑒Heckhausen和Kuhl的行為控制理論,Drnyei和Ottó提出了動態的二語習得動機過程模式(Drnyei2005a,2005b)。該模式涉及兩個層面:動機實施順序和動機影響。動機影響包括各種潛在的、為行為實施過程提供動力的源泉和力量,它分布在動機實施的各個階段。動機實施順序包括最初的愿望與要求、目標、計劃意向、行為實施、目標實現和評價,具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學習行為的激發階段,包括目標設定、計劃意向、計劃意向的啟動三個環節。這一階段的動機影響涉及語言方面的主觀價值、學習的快樂、工具性收獲、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學校和家庭環境、自我調控的程度、學習任務的迫切性、機會和選擇、目標的協調性、實施任務的困難、拒絕學習任務的代價等。(2)學習行為的實施階段,包括任務的細化和實施、持續的綜合評估、行為調控三個方面,三者共同構成動態的任務處理系統。這一階段的動機影響涉及新奇、快樂、目標的重要性、處理問題的潛力、自我和社會形象、努力和成功的一致性、自主性、老師和父母的影響、學習評價、激勵機制、課堂目標結構、小組活力、課堂氛圍、學校氛圍、任務沖突、注意力分散、備用學習計劃、成本效益、自我調控能力等。(3)學習行為的評估和反思階段,主要評價已經完成的學習任務和反思該學習行為對未來學習行為的啟示。因此,這一階段既是對最初計劃意向的評價,也是新的學習階段的起點。動機過程模式對于整體理解動機具有指導意義,也兼顧了動機的微觀層面,但各種動機可能相互牽制,也可能受時間或者情景的影響,其實際運行不一定呈直線發展(Drnyei2005a,2005b)。受到“社會學轉向”的影響,Drnyei和Ushioda(2011)提出了學習動機三個相互關聯、抽象的動態框架:動機—認知—情感,進而提出了包含認知和情感因素的動機集合的四大要素,即興趣、學習者信心十足準備接受任務的動機流程、任務處理過程和未來學習指導。依據他們的解釋,興趣和動機流程實際上大致與學習行為的激發階段相對應,任務處理過程大致與學習行為的實施階段相對應,而未來學習指導大致與學習行為的評估和反思階段相對應。他們從強調動機的過程性轉向強調動機的復雜性和動態性,但所提出的動機集合要素明顯仍具有過程性特點。本科畢業論文寫作通常包括教學、指導和答辯等環節,大致分寫作前準備、寫作過程和寫作評估幾個階段,而且具備較強的社會性和情境性特點(王崇義2004;顏靜蘭,倪薇2005)。對于畢業論文的寫作動機研究,Drnyei和Ottó的動機過程模式及Drnyei對動機的社會性和情境性的強調都具有較好的理論指導性。本文主要參考動機過程模式,兼顧動機的社會性和情境性特點,采用學生自我報告的調查方法,分析我校英語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前的興趣、寫作中的動機變化、寫作后的評價和反思。
研究設計
興趣是首要的動機,與自我效能、自我調控等因素關系密切(Hidi&Boscolo2007;Drnyei&Ushioda2011)。因此,本研究以興趣為中心,具體探討以下問題:學生在論文寫作前是否有興趣?論文寫作過程中寫作興趣是否有變化?若有變化,導致變化的因素是什么?論文完成之后評價如何,有何成效?動機變量之間以及動機變量與結果評價之間有何關系?畢業論文答辯結束后,我校124名2007級英語專業學生書面匿名描述了論文寫作經歷,簡述了寫作動機、過程和意義。為了進一步了解整個論文寫作過程中學生興趣的具體發展變化情況,之后又在學生離校前,通過QQ聊天和發送Email的形式征集了56名學生的論文寫作意見。在對124名學生的回答整理歸類時,否定畢業論文寫作或者認為畢業論文只是畢業要求的回答記作1,認為畢業論文寫作帶來知識和能力收獲或者是有意義的回答記作2。由于本文以興趣為首要研究動機,因此證書型動機被歸入否定畢業論文寫作意義一類。在分析56名學生的回答內容時,以興趣和態度動機為中心設定寫作前、寫作中、寫作后三種變量。興趣狀況沒有發生變化記作0,無興趣或者有反向興趣變化記作1,有興趣或者有正向興趣變化記作2;整體否定畢業論文寫作記作1,整體肯定畢業論文寫作記作2。同時,利用內容分析法整理出影響論文寫作的動機因素,計算相應頻次,然后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和討論
1.論文寫作前后的動機對比根據56名學生反饋的信息,畢業論文寫作前有較大興趣的學生共29名,沒興趣的共27名,有興趣學生的比例略高于沒興趣學生。寫作過程中,有14名學生的興趣沒有發生改變,占25.0%,其中包括9名開始就沒興趣的學生和5名開始就很有興趣的學生;有22名學生受到了明顯負面動機影響,占39.3%;有20名學生受到了明顯正面動機影響,占35.7%。寫作過程中有略微更多的學生受到了負面影響,但這些負面影響的決定性作用比較有限。僅有6名學生最初的寫作興趣消失;其余16名學生只是寫作興趣削弱,但對論文寫作結果仍然持肯定態度。寫作完成后,有18名最初對畢業論文寫作持否定態度的學生改變了整體看法,這樣在整體上對畢業論文寫作持肯定態度的學生增加到了41名,占73.2%。具體結果見表1。在畢業論文寫作前,雖然有興趣的學生比沒興趣的學生僅多3.6%,不存在分布差異(p=0.789>0.05),但Mann-Whitney檢驗顯示兩組的興趣表現強度之間仍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5),說明學生最初在整體上對畢業論文寫作沒有興趣的假設值得懷疑。在寫作過程中,興趣變化的分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395>0.05),但興趣變化結果對寫作評估具有決定性意義。寫作結束后,持肯定態度的學生比持否定態度的學生多出46.4%,在最初的基礎上提升了21.4%;卡方檢驗顯示,兩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1<0.05),學生的興趣和肯定態度明顯超過排斥態度,這說明畢業論文寫作在整體上對學生沒有意義的假設值得推敲。上述研究結果在考察124名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的價值判斷時得到了進一步印證。124名學生中,僅有10名學生認為畢業論文寫作只不過是為了畢業證和學位證,沒有實質性意義;其余114名學生都在不同程度上表達了對畢業論文寫作的興趣和肯定,總體上認為畢業論文寫作對自己的知識結構或者能力水平有著積極影響,具有重要意義??ǚ綑z驗顯示,兩組數據分布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5)。雖然較多研究認為英語畢業論文寫作存在很多嚴重問題(如韋森2009;羅明江,柳輝2010;盛國強,周永模2011),但我們的兩次調查結果均表明,大多數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持積極態度,肯定了畢業論文寫作的意義。2.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動機因素對學生寫作前興趣和寫作后評價的Spearman相關性檢驗顯示,二者不存在統計學的相關意義(r=0.143,雙側p=0.294)。這說明寫作過程對56名學生的論文寫作態度和興趣有著明顯的影響作用,論文寫作過程在意義建構中起著關鍵作用。而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論文寫作過程中都存在哪些動機因素?什么因素影響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興趣和意義建構?就畢業論文寫作的個人看法而言,56名學生通過Email反饋的文字內容反映了以下多方面問題:(1)找到并理解所需資料或者獲取有效信息,(2)論文寫作的計劃,(3)對所選擇論文話題的興趣,(4)指導老師的責任感以及對學生的評價,(5)畢業論文和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的關系,(6)學?;蛘咴合嫡撐墓芾淼暮侠硇院托剩?7)找工作的情況,(8)各種考試,(9)同學和朋友們對畢業論文寫作的態度,(10)網絡資源的合理使用,(11)頂崗實習,(12)對英語寫作的態度,(13)課程設置和畢業論文寫作的關系。這些問題分別簡寫為13項變量:資料信息、目標和計劃、話題興趣、指導老師、畢業要求、論文管理、找工作、考試、同學態度、網絡資源、頂崗實習、寫作態度和課程設置。從當前相關研究來看,這些變量具有較高的可信性。經對比,它們與胡衛星、蔡金亭(2010)所探討的影響英語學習動機減退的18個可測項目的語義之間有高度一致性。同時,變量的豐富性和情境性強于文莉、謝荷峰(2010)所探討的文科類畢業論文質量影響因素。需要說明的是,依據Drnyei和Ottó的動機過程模式,資料信息、話題興趣、目標和計劃、寫作態度等應該屬于論文寫作前動機因素,但因為它們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持續發生作用,具有復雜性和動態性特征,所以在此作為寫作過程中的動機因素來討論。研究根據這13項變量在學生反饋中被提到的頻次,使用SPSS17.0計算秩均值,并對變量進行排序,結果見表2。經Friedman檢驗,這13項變量在總體分布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0<0.05),對論文寫作有不同影響。根據計算所得的秩均值,排在前十位的變量依次為資料信息、目標和計劃、話題興趣、指導老師、畢業要求、論文管理、找工作、考試、同學態度、網絡資源。但是,這些自我報告的變量次序不一定反映了它們的實際影響,很可能只是反映了相關變量在被調查對象論文寫作過程中的議題設置傾向??傮w而言,各變量之間雖然有顯著性差異,但Spearman檢驗顯示部分變量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顯著相關性,相互之間有交互影響。具體結果見表3。經Spearman檢驗,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資料信息與話題興趣之間呈正相關(r=0.269),指導老師和同學之間呈正相關(r=0.285),頂崗實習和找工作之間呈正相關(r=0.328),網絡資源和目標計劃之間呈正相關(r=0.265)。這些相關數據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資料的難度和豐富與話題興趣之間相互促進,同指導老師的交流和生生交流之間也相互促進,頂崗實習與找工作之間相互傳遞精神壓力,目標計劃與網絡資源的利用率之間相互促進。因此,切實解決本科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比如如何引導學生找到難度合適的學術資源或者幫助學生理解中英文信息,如何在管理上促進師生之間的對話,如何建立和促進資源共享,如何疏導已經找到工作和尚未找到工作學生的精神壓力,如何發展學生的多任務處理能力,如何引導學生制訂計劃,如何幫助學生獲取和利用網絡資源等,將有效增強學生的信心和自主決策能力,促進正面動機效應,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興趣、寫作投入程度和寫作水平。同樣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話題興趣與畢業要求、找工作兩項變量之間都呈負相關(r=-0.298,r=-0.326),畢業要求和目標計劃之間也呈負相關(r=-0.276)。這說明在畢業論文與學位證獲得等工具性目標掛鉤時,學生對于論文話題的興趣、提前計劃的可能性和對于論文的期望值反而會降低,而且找工作也會影響學生的論文期望值和寫作興趣,進一步體現了學校的管理和教育機制對學生內在動機的消極影響。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找工作與考試、網絡資源之間呈正相關(r=0.868,r=0.377),這說明學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忙于考試,而且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依賴獲取便捷的網絡資源。畢業要求和資料信息之間呈負相關(r=-0.427),這說明越是強調論文寫作的工具性目標,學生就越是撿方便的做,付出的努力反而越少。因此,如何消除或者盡量減少畢業要求、找工作和考試所帶來的負面動機效應,最大限度地實現培養目標,這是改革畢業論文寫作、提高論文水平的重要議題。部分變量和56名學生的最終評價之間也存在顯著相關性。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學生的最終評價分別與資料信息、話題興趣呈一定正相關(r=0.291,r=0.283),說明資料信息越充分和有用,學生對話題越有興趣,他們最終對畢業論文的反應可能越肯定。在同一顯著性水平上,學生的最終評價分別與找工作、考試呈一定負相關(r=-0.284,r=-0.284),進一步說明了學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和考試,就越是否定和貶損畢業論文寫作的意義,這與王崇義(2004)、文莉和謝荷峰(2010)等對畢業論文存在問題的分析一致。在0.01的顯著性水平上,學生的最終評價與院校的論文管理呈中度負相關(r=-0.411),說明院校的論文管理越不合理,學生越是反感和抵觸畢業論文寫作。由此可見,充分發揮資料信息和話題的正面動機效應,設法降低找工作、考試、論文管理的負面動機效應,對于畢業論文寫作改革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動機研究對論文指導和寫作的啟示
從上述動機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首先,本科畢業論文寫作過程比較充分地體現了Drnyei(2005b)討論的系列動機,并體現了中國文化語境的特殊性。多數本科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前有期待、希望或者興趣。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動機變化導致部分學生失去興趣,但更多的學生產生了興趣,且大多數學生在寫作結束后對論文寫作給予了積極評價。其次,資料信息、話題興趣、目標和計劃、指導老師、畢業要求、論文管理這些變量在學生心目中的議題關鍵性超過找工作、考試、網絡資源使用、頂崗實習等,并且多數因素都是外在動機,符合歸因理論的基本規律。這兩點暗示了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的重視和對其外部環境的變革需求。最后,雖然諸多動機變量之間有相互促進作用,但也有部分變量之間呈負相關。畢業要求、找工作、考試、論文管理等外部因素扮演了典型的負面動機角色。從整體來看,本科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持肯定意見,但在實施畢業論文寫作教學改革過程中,需特別注意寫作前的動機激發、寫作中的正面動機保持和負面動機控制,建議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論文寫作中要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自主性不僅是學習的重要動機變量,也是建構主義的本質屬性,對英語寫作水平有著較大影響(Drnyei2005b:91-99;劉儒德2005;唐芳,徐錦芬2008)?!秶抑虚L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對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提出了要求。(2)在不違背《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關于論文寫作相關規定的前提下,盡量照顧學生興趣和就業的多元化需求,探尋畢業論文寫作與找工作、考試、頂崗實習等之間的結合點,實現科研與實踐的融合,促進學生外在動機的積極轉化,爭取教和學的雙邊互贏(Hidi&Boscolo2007:13)。(3)幫助學生利用在線、離線資源獲取和理解資料,培養學生的信息和文本處理能力,促進有意義的輸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學生反映:“每次寫好了,老師又說有問題的時候,或者周圍的人直接拿別人學校的論文來用的時候,我就特別不想自己寫,想抄現成的?!币虼耍€應考慮運用技術手段監督論文寫作教學和指導等環節,利用過程寫作和技術手段防止、遏制學術欺騙行為,避免給學生整體學習動機帶來傷害。(4)靈活管理,提倡網絡寫作模式,開發寫作資源和寫作平臺,建設畢業論文寫作社區,方便寫作時間和地點的選擇,實現寫作全程在線支持,避免“為了論文跑來跑去,覺得無論在身心還是在MONEY上都付出了很多”;陳潔(2010)、王雪梅(2011)、陳正倫等(2012)都提出了這方面的改革嘗試。(5)提高指導教師素質,為學生論文寫作提供可靠的幫助。有學生反映:“從很多人包括有些老師那里都聽說過:本科論文不過是抄,本科生寫不出什么新的東西,所以也就沒什么動力去寫了?!币灿袑W生抱怨:“交給指導老師看后,答曰沒有思想,是說明文!汗!只好修改再修改,完稿。寫作過程中還有不少坑爹的事?!币虼?,指導老師自身應提高對畢業論文寫作的認識,不應負面指導學生。(6)盡早介入,使論文寫作融入課程設置。引導學生早作打算,避免讓學生“覺得這只是學校按照教育局或者啥走的一個過程而已,形式化的東西本來就不招人喜歡。況且,我們從大一或者更早開始就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或者接觸過怎樣寫論文,甚至從哪方面入手都不曉得。一到大四,學校就喊你交論文!”(7)考慮目標實現的可能性,調整畢業論文寫作要求,認清本科畢業論文和碩士畢業論文之間的區別,在創新性、學術性、規范性和語言文化能力等幾個方面做出適合本科生實際情況的界定。對此,有的學生的回答很具啟發性:“雖然很不專業,甚至很膚淺,但是吾筆寫吾心,結果就另作他算吧。或許,以后通過更加專業、深入的學習,會創造出自己喜歡、大家認可、更加深刻的作品。”英語畢業論文寫作是一個跨文化的多任務情景,既涉及英語寫作的真實語言文化環境,也涉及所在院校畢業論文的寫作環境以及學生自己的學習和就業環境,具有高度的復雜性。院校的課程設置、論文管理機制和教師的指導機制需要適應這個跨文化的多任務情景,提高教育服務意識,開發技術簡化或自動化寫作程序,多方面激發學生的論文寫作動機,想方設法轉化負面動機,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Drnyei(2005a,2005b)、Drnyei和Ushioda(2011)的過程動機理論與動態動機理論兼顧社會文化、認知心理層面,共同指出了任務實施過程中動機的過程和動態特征,比較符合英語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現實情況,具有較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篇4
一、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現狀
筆者通過2009年底之前對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的統計分析,得出目前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內容與范圍主要有17個主題項,即“課程、現狀與對策、功能、教學、改革、藝術教育體系、師資、國外藝術教育、特征、教育價值、經驗總結、藝術團建設、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樂教育史和其他”等。從歸納出的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17個主題項中可以看出,其內容與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基本覆蓋了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領域。其中的“課程、教學、現狀與對策、功能”等四個方面所占比例較大,屬于目前研究的熱點。公共藝術教育的“藝術教育體系”、“師資”、“特征”、“教育價值”、“經驗總結”、“藝術團建設”、“音樂教育史”和“其他”等方面的論文研究也已開始起步,在此筆者將之歸類為研究的非熱點。為了解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現狀,筆者通過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熱點進行分析。
1.課程
自《全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實施以來,許多普通高校相繼開設了部分公共藝術課程,但“因學校而異、因學生而異,缺乏學體系、教材和評價標準,公共藝術課程開設缺乏全局性?!雹诠菜囆g教育研究中,對于課程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中的比例分別占到26.24%和26.56%,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對于課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對課程現狀與對策、課程的作用、課程設置、課程體系、課程管理、課程模式、課程改革以及等方面的探討,學位論文中對于公共音樂教育課程的探討比例較高。關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現狀與對策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分析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來提出相應的對策或建議。在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學位論文中,關于課程的研究主要是從具體的課程和課程內容來研究。這些研究主要是探討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內容,即哪些藝術課程可以進入公共藝術教育,并對其價值及其可行性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研究。
2.教學
公共藝術教育研究中,實際上課程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研究中的課程研究與教學研究的分類是建立在研究的具體情況之下的。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課程與教學混雜在一起的研究,為研究方便,筆者只能根據其側重面對其進行區分。對于教學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中的比例分別占到12.13%和27.34%,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一位。對于教學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對教學方法、教學改革、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探討。關于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如甄巍的《多媒體教學法在高師院校藝術鑒賞課中的運用》,主要闡述了多媒體技術在藝術鑒賞課中的運用;張靜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音樂欣賞課教學方法的探究》,提出了音樂欣賞課中“以‘興趣’為主線的教學方法”、“以學生‘參與’為主體的教學方法”、“以‘電教媒體’為手段的教學方法”、“以‘戶外課堂教學’為深化素質教育的教學方法”;張思鏡的《高校公共藝術課音樂審美教育教法探索》提出了音樂審美感知教學與音樂審美情感體驗教學兩種施教方法。關于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李琳的《探究高校公共音樂課程教學的意義及改革方向》認為,對高校開設的公共音樂課程教學標準進行規范很有必要,需要從觀念和方法兩主面入手。唐圣菊的《高等農林院校公共藝術教學改革探討》提出了農林院校公共藝術教學改革的思路:創新課程設置、刷新教學方法、整合教學資源、改革評價體系。彭淵的《淺談普通高校舞蹈教學改革》“以舞蹈選修課教學和舞蹈團隊培養兩方面為切入點,以多元舞蹈文化的學習和多元舞蹈活動的參與為特色,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兩方面入手進行教學改革,力圖探尋一條適合普及型大學舞蹈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張麗波、崔全順的《構建高師生態式公共藝術欣賞教學模式初探》對教學改革提出了“生態式教學模式”,即從過去各學科的無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學科之間形成一種生態關系。關于公共藝術教育教學的內容研究,黃小明的《淺談高校藝術教育教學》中提出藝術教育教學諸因素的整合。
3.現狀與對策
我國的藝術教育因受到國家重視而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講,各級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的領導對藝術教育的重視關系到“新世紀我國知識型創新人才”的培養。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普通高校,藝術教育正處于一個“蒸蒸日上”和“理還亂”的雙重時期。公共藝術教育研究中,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對策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中的比例分別占到22.03%和16.41%。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是對目前的公共藝術教育現象的描述,代表性的研究如:劉張飛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異化現象及其回歸路徑》,曹思淼的《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樊中紅的《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白朝暉的《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芻議》,馬建華、高曼曼《高校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分析》,周小?!蛾P于普通高校實施藝術教育的思考》認為,當前普通高校在實施藝術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領導不重視,置藝術教育于附屬地位;藝術教育經費不足,教學資源匱乏;藝術教育師資“量少質差”;藝術課程建設和科研工作滯后;管理薄弱,機構不健全。解決上述問題轉變觀念是前提,提高素質是關鍵,構建課程結構、教育環境是條件,健全機構、提高管理水平是保障。
4.功能
公共藝術教育研究中,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中的比例分別占到20.05%和6.25%,分別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關于公共藝術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是從四個方面來研究的。
(1)公共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素質拓展的作用關于公共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素質拓展的功能研究中,普遍的觀點是“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有著共同的培養方向,就是使受教育者成為素質全面發展的人。藝術教育為實現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內容,成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種教育形式”。③
(2)公共藝術教育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作用黃麗娜和余育新在《試論公共藝術教育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作用》中,根據和諧校園文化的人文性、多樣性、融合性、創新性、傳承性特點指出,“公共藝術教育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人文指導”、“公共藝術教育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藝術內容”、“公共藝術教育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審美指導”、“公共藝術教育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創新源泉”。
(3)公共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孔憲峰和周秀紅的《公共藝術教育促進德育的理論回歸》從理論層面上通過挖掘藝術與藝術教育的本體價值,指出藝術教育發揮德育效應的理論建構涵蓋著從“審美”到“立美”的轉化、“立美”到“立德”的統一、“立德”到“立人”的升華這三個重要環節。李林和許媛媛的《美育與德育兼重———略論高校公共音樂課的功能內涵》同樣指出:“高校公共音樂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音樂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美育為核心,在音樂教育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使其功能內涵得以充分顯現?!庇纱丝梢钥闯觯囆g教育的德育功能觀念由來已久,公共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觀念在人們心目中還是根深蒂固的,在公共藝術教育研究中還是占有相當的比例。
(4)公共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薛芳的《淺析公共藝術教育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中的作用》認為:創新是時代的主題。藝術教育以其特有的屬性,在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是有所作為的。藝術教育能夠培養人的直觀洞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創新教育。賈昕東的《大學生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指出:“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非智力因素是創新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動力系統,藝術素養屬于非智力因素并貫穿于大學生創新活動的全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康爾《論公共藝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提出,“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喚醒創新意識,有助于牧養創新精神”、“公共藝術教育,又呼吁開發創新潛力,有助于訓練創新思維”、“公共藝術教育,有助于認知創新規律,有助于借鑒創新方法”。從以上對公共藝術教育熱點問題的研究現狀,反映出目前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尚處于現象描述、經驗總結的淺層次階段,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效果不是特別明顯。
二、從需要理論看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現狀
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目的,是為教育實踐服務的,即為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教學等提供理論依據。但是目前研究大都停留在淺層次的現狀描述、經驗總結等方面,研究深度顯然不夠。以行為心理學的視角審視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發現這些研究者研究行為的發生與表現,“與人類的各種行為一樣,都具有一定的動機與目的,都由其背后的、內在的、體現在研究主體生理與心理方面的動力所啟動和驅使?!雹苓@種啟動和驅使是公共藝術教育研究行為發生與表現的原驅動力,在研究主體心理意識中的反映即是他們的研究需要?!靶枰饎訖C,動機支配行為,行為的方向則是尋求目標以滿足需要?!雹萑说男袨槟J角宄乇砻?,人的行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產生動機,動機引發行為,而行為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需要。對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現狀的研究,不應忽視研究主體研究行為的起點———“需要”這一重要環節。所謂“需要”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人是生命有機體,又是社會的成員。人為了維持生命和延續種族,對飲食、穿用、居住、安全、婚育等都有需求;為了推動社會的發展,對生產勞動、人際交往、價值實現等同樣有所需求。這些客觀需求在人的意識中就成為人的需要。簡單地說,需要就是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或欲望。需要能夠推動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積極的活動。需要被人體會得越強烈,所引起的活動就越有力、有效。“人類有多種多樣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歷史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需要?!笨偨Y人的一切需要,就其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分為自然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也稱生理性需要,是指為了延續與發展生命所必須的客觀需要,即對衣、食、住、行、性、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社會性需要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產生的,如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的需要。社會性需要是人社會化的產物,是人類獨有的,與動物需要有本質的區別。
人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人的需要是有所側重的,而且人的需要也是不斷轉換的。針對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可以概括為生存需要和學術需要兩大類。公共藝術教育研究者的生存需要區別于通常意義上的諸如“生理”、“安全”等需要,在此特指以獲取現實功利為目標的物質性需要,既包括學者維持與其地位相稱的基本生活條件、學術資源的需要,也包括攫取名利的需求。⑦學術需要是指研究者以追求知識為目標的學術自身的求真本意的需要。也就是說,研究者從事學術研究的最主要、最直接目標是塑造高質量的學術成果,即所謂“學術精品”。“學術的本性是排除任何現實性功利追求的。學術的生命力在于對知識、智慧、真理的追求,它是一種知性的召喚、道德的踐行?!雹喙菜囆g教育的學術研究本身并不排斥對功利性的追求。但是在普通高校中現行的科研獎勵制度和職稱評定制度等的功利主義傾向,使得研究者在利益驅動下的生存需要取代了真理驅動下的學術需要?,F行的科研管理制度“把量的標準置于其他價值認定標準之上,把質的高下簡單約化為量的多少”。“當這種量本位標準被‘鎖定’時,量的追求就演變為學者們的‘生存本能’,以知識追求為本性的需要就讓渡于以現實利益的獲取為目標的‘生存物質需要’?!雹嵋虼?,也可以說,公共藝術教育研究者的需要是與現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職稱評定制度直接相關的。正是這些制度性的要求使得公共藝術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從以追求知識為目標的學術自身的求真本意的“學術需要”轉向了以獲取現實功利為目標的“生存需要”,最終導致“學術失范行為失控”。
篇5
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各種情況的高效而滿意的適應,是一種積極的、豐富而持續舒適的心理狀態。在高等學校退學、休學學生當中,因患有心理疾病的占總數的40%-70%,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影響大學生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高校擴大招生,女大學生比例越來越高,而且出現了一些以女性群體為主的高等學校。從近幾年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事件中,女學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生的比例有上升趨勢。這些現象說明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其特殊性,她們改變了高等學校的心理健康組成結構,也產生著新的心理現象和問題,關注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層次描述
(一)關于大專女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在2008年11月第一周內,從運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07級和08級學生中隨機選取15個班進行《癥狀自評量表-SCL90》團體測查,主試人員統一培訓和要求,測試在20分鐘內完成。共發放測試卷682份,回收653份,缺失值3份,有效率達95.74%。通過對調查問卷分類、編號后,我們用北京大學心理測評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軟件系統對所得數據輸機并初步分析,然后將相關數據導入spss12.0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果如下。從附表可以看出,幼專女生在90個測查項目中有反應的(陽性均數為39.6)達到44%,而且接近中等程度(均分2.42)的水平。在9個健康因子中,強迫癥狀明顯,接近輕度反應,除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得分也較高,標準差相對也較大,說明有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問題比較嚴重。軀體化得分最低,說明女生生理健康狀況良好。與1986年全國常模比較可以看出,除軀體化因子效應明顯(顯著水平為P=0.011<0.05)較低外,其余因子都有更強的顯著的效應(顯著水平為P=0.000);與高三學生常模比較發現,除強迫癥狀效應基本無差異(顯著水平為P=0.048<0.05)外,其余因子(人際關系和精神病性除外)都有更強的顯著的效應(顯著水平為P=0.000);與大學生常模比較可以看出,除強迫癥狀、恐怖效應基本無差異(顯著水平為P=0.049、P=0.045,接近P=0.05臨界點)外,其余因子(人際關系和焦慮)都有明顯的更弱的效應(顯著水平為P=0.000)。
(二)本科大學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2003年,王彥如遵循分層抽樣的原則,對山西省15所大學本科院校按照性質分為6類,即:綜合院校、醫學類院校、財經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師范類院校、農業院校,選取了山西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師范大學、山西農業大學、華北工學院等7所學校,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按性別、專業等人口學特征比例抽樣并進行個別測查,測查中女大學生樣本為488名,研究發現,除了敵對外,女生在其他各因子以及總均分上得分均高于男生,其中在抑郁、焦慮及恐怖這三個因子中顯著高于男生得分。這一結果與一些相關研究較為一致。我們認為,由于女性生理特點以及社會上長期形成的一些思想,我們對女生的教育比較保守,女性在行為方式等方面受到一定的約束,因此造成女生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差。而且由于社會仍存在的一些偏見,女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競爭更為強烈。同時考慮到女大學生本身的女性心理特征,使得女生在面對各種成長與發展的問題時表現出更多的不適應。
(三)本科學院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漳州師范學院的張靈聰和趙廣平根據2001年—2006年對14714名女生進行了SCL-90測查,建立了該校女生常模。結果表明,SCL-90各因子分和總分存在性別差異,女生得分普遍高出男生,達到統計學上的顯著。研究結果還表明強迫癥狀、人際敏感、抑郁三因子是女生心理方面較普遍的問題;隨著癥狀的逐漸加重,敵對因子的檢出效率加強。研究的結果與量表協作組的結果不一致,量表協作組全國常模認為男女間總體上并無顯著差異;與以往研究大學生群體SCL-90的性別常模資料相同點是承認性別差異,不同的是量的比較方面存在不一致。這一結果提醒人們大學女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與大學生群體有較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說明漳州師范學院的學生的心理狀祝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問題分析
從以上三個有代表性的女性群體心理健康狀況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低于男生,而且在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表現,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和女性生理、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因素有關。
(一)傳統文化和教育對女生強迫癥狀形成的影響強迫癥狀是指那些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的思想、沖動和行為。根據調研結果發現,大專女生和本科學院女生強迫癥狀排在9個因子首位,大學本科女生也表現明顯。根據唐登華等學者觀點,強迫癥狀的出現是對一些正當情緒長期壓抑的結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女性就應該溫文爾雅、知書達理并且要“走不露足,笑不露齒”,能忍辱負重和任勞任怨,這種文化在父母傳統教育、各種價值觀并存的今天,對女生不能沒有約束力。但今日世界誘惑多多,作為自然的人,女生的人之本性不能不受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到激發,但理性又要求她不能擅越雷池。這種觀念與本性的沖突必然使女生嚴格壓抑自己性情。特別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我們所舉樣本主要是師范院校,而師范教育更是要求學生要“以身垂范”,女生就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了,這還不說很多女生還是“完美主義”的奉行者。
(二)生理特點、性格等因素是女生抑郁的重要根源男女生理差異對心理的影響是巨大的,如腦成熟的時間、速度,語言及手的動作等。大學階段的女生正處于性成熟早期,而且有非常強烈的愛情需求和“家”的歸屬感,但現實又不允許她們公開談婚論嫁,還有大量的作業等問題困擾她們。從性格來看,很多女生都屬于偏內向類型,特別是在傳統禮教家庭中長大的女孩。根據胡勝利對廈門市10所中學調研結果,中學女生除敵對、偏執和其他3個因子分和男生的性別差異不顯著外,在其余7個因子分和總均分上均極其顯著地高于男生的得分,這一結果與工極盛等人的結論極為相似,可見,女生心理健康狀況從中學開始就已經表現出高危性了!由于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等問題不能盡快消除,抑郁癥狀便較多地表現出來。在筆者接訪中,還發現女生在秋冬季節抑郁癥狀明顯,可能跟其心思細密、多愁善感的思維特點有關。在男性缺乏的女子院校,這類女生抑郁苦悶,生活興趣減退,動力缺乏,活力喪失,還表現出失望、悲觀以及與抑郁相聯系的認知和軀體方面的感受,有的還產生了有關死亡的思想和自殺觀念。
(三)社會文化和生存環境加劇了女生的人際關系敏感人際關系敏感主要是指某些人際的不自在與自卑感,特別是與其他人相比較時更加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突出。在人際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顯的不自在,以及人際交流中的不良自我暗示,消極的期待等是這方面癥狀的典型原因。從山西省大學生和漳州師院女生調研情況看,人際關系敏感突出,相對來說運城幼專女生這方面問題不大,這可能與學校存在男生多少關系密切,因為大學生異性之間的交往需要較高的技巧,在目前獨生子女主流的情況下,很多學生缺乏對異性心理了解,也沒有習得與異往的技巧,異性人際關系緊張很明顯。特別是女生在學習、求職中與異往時,因為“性騷擾”等不良現象使她們心理更加緊張,加上社會對女性就業的歧視存在,也使他們缺乏安全感,恐怖加上天生敏感的特點導致了她們的不安全感增加,產生了人際交往困難甚至無助的不良心理。超級秘書網
三、對策建議
鑒于目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和原因分析,高校心理咨詢工作必須關注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從教育教學、思想工作、社團文化、職業關懷等多維度地進行干涉。據漳州師院數據調研分析,女大學生雖然心理健康因子得分水平較男性高,但得病檢出率卻在統計學水平上顯著小于男生,就是說女生的心理發病率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教育為主、預防為主、防護為主?;静呗钥梢圆扇№樒渥匀环?,因為任何心理癥狀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減弱和消亡的過程,要相信自己的心理調節能力,以免緊張、恐怖加重心理狀況;二是采取宣泄療法,對家人和同學說出心理創傷和緊張恐懼心理,把內心的痛苦發泄出來,學??梢远嘟M織一些團體咨詢活動,讓學生有機會發泄積累的情緒;三是對已經出現強迫癥狀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積極轉移注意力,盡可能地把時間安排得緊湊,使自己沒有時間去實施諸如反復檢查門鎖等強迫行為,同時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可以選擇運動鍛煉和戶外活動來充實生活,減輕強迫心理的干擾。對于少數癥狀明顯的可以用心理治療,最好是把個體心理輔導和團體心理咨詢結合起來,這樣有利于心理健康恢復和鞏固。當然,學校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建設積極的女性校園文化氛圍和職業幫助政策,使女生心靈充滿陽光和自信的力量。
篇6
論文關鍵詞:變態心理,矯正對策
當前中學生的心因性疾病日益增多,他們在心理、情緒、精神和行為上都有反常的表現,這些心理障礙嚴重損害人的各種能力。使其不適應學習和工作,對自己和社會帶來許多不利影響。
變態心理傾向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集中在精神、情感、認知、意志、態度、人格特征等方面。常見的有精神抑郁、情感失調、交往障礙、人格異常、癔病傾向……從中學生心理異常的情況說明,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除應提高物質生活的質量外,還應提高精神、心理生活的質量,才能適應現代化生活的節奏。
一、變態心理傾向產生的原因
一切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心理疾病也不例外,它既與個人的心理素質、生活經歷、人格特質、遺傳因素有關,也與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環境因素有關。
帶有變態心理傾向的學生,一般來說,都是心理素質、心理功能和心理自衛機制較差的學生,有心靈上的創傷。在童年、少年時代受到過較強的心理刺激,長期的不安、抑郁和焦慮而使心理應激適應不良。個人生活道路的坎坷不平,遇到過較多的挫折,早期不良的生活經驗和經歷造成性格變態導致心理失常;也有的由于一貫生活優裕、嬌生慣養而受不了挫折,有人格缺陷偏離,其大腦的邊緣系統可能發育不健全或有某種缺陷,從而造成病態心理。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和細胞遺傳學研究的重大進展說明,變態心理和精神疾病是有遺傳性的,家庭中病態人格的發生率與血緣關系成正比??梢?,個人的心理素質差,接受矛盾、沖突的能力低,軀體健康和心理狀況不良,是造成心理疾病的內在原因。
從外在環境因素來說德育論文德育論文,不良的家庭環境是造成病態心理的最重要因素。有的家庭,家長無原則地遷就、寵愛、嬌慣、頌揚孩子,家庭生活以他為中心;有的家,教育形式惡劣,父母態度專制蠻橫,時常毒打、辱罵孩子,使孩子由屈從強力進而信奉強力;有的家庭,使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的干涉性、分歧性或獨愛性態度的影響,經常處于興奮沖動的生活方式中而無所適從,缺乏主見;有的家庭,生活方式十分單調,思想閉塞,人際來往很少,使孩子缺少與人交往的機會,情緒長期受到壓抑,喜怒憂傷無法發泄;有的家庭,父母生活習慣不良,沉溺于有害的娛樂活動之中,沒有一點文化氣息,嚴重地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生活和教育的不合理,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嚴重的損傷,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心理發展日益失常,造成不良后果。
學校教育的失誤對異常心理的產生也有重大作用。某些教師不恰當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使學生的情緒不愉快,學習方法死板,只知死記硬背,不會舉一反三,思維上呈單向性。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不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學生的知識豐富、信息也多、視野也寬,但缺少接觸社會和實踐的機會,對挫折的忍受力,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呈下降趨勢,遇挫折時驚慌失措,而對激烈的競爭連嘗試的勇氣和信念都沒有。學校教育的重點不是放在“素質教育”上,而是放在“應試教育”上,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學習壓力和其它有形或無形的壓力日益加重,嚴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社會文化因素對人們的心理活動具有制約作用。這種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一種內在的本質的關系,由于人們是在某種特定的社會文化關系中生活、成長和成熟起來的,這個過程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形成個人特定的人格、內在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方式,因此人的心理活動過程是否正常,是與人的社會文化關系息息相關的。由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和每一個人的適應能力的特殊性,會出現個別人的社會文化關系失調的狀況,因此導致心理的異常。造成社會文化關系失調的原因還有來自社會生活的大大小小的、急劇或緩慢的變動,即社會生活事件的影響。社會生活事件對于個體的發展或變異具有明顯的意義,社會文化環境不僅制約著心理異常表現的內容,而且也影響到心理異常的表現方式。這些因素對處于成長的未成年人的中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說:心理變態傾向的產生,主要取決于主體的主觀內部和客觀現實中家庭、學校、社會環境等外部狀態的相互作用。環境變化的程度、主體對變化的敏感性或適應水平是心理異常產生的內外原因。
二、變態心理傾向的矯治對策
因變態心理傾向的產生原因是十分復雜的,矯治也不是一種方法就能奏效的,但可以提出大致的對策。
首先德育論文德育論文,防病重于治病。對變態心理應著重預防,以降低發病率,預防的方法主要有:
1、教育學生要熱愛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方法論論文格式模板。對客觀世界的矛盾要有正確的認識和反應,要理解某些矛盾刺激的不可避免性和合理性,從而勇敢地承受刺激。要教育學生拋棄利己主義的人生觀,不能以自己為中心,自私自利,總想占別人的便宜。要教育學生胸懷寬廣,與人為善,努力學習,精神快樂,始終保持樂觀的情緒。要教育學生全面地看問題,避免主觀性和片面性,對人對事要一分為二,正確地認識、對待自己和別人。
2教育學生自我排解心理難題。對個人生活中遇到的變故,要有正確的看法,要想得通,不能鉆牛角尖。要恬淡一些,對事物反應要適度,在嚴峻的社會生活競爭面前保持心理平衡,不能自慚、自責、自卑,要有敢于競爭的勇氣。要保持自己的人格獨立性,建立適當的心理防范機制。要知道長久的精神壓抑得不到宣泄,會對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應當向老師或同學傾訴自己的內心感受或苦衷。
3、教育學生學會怎樣做人,“因為做人是成才的基礎”。努力成為一個關心他人的人,能承受困難與挫折、勇于進取的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人,遵紀守法、勤奮學習的人,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人,熱愛祖國、有一顆中國心的人,品格高尚、心理素質強的人。
4、教育學生努力提高文化修養,發展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積極參加各種美術、書法、攝影、音樂等活動,引發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主要內容有:
1、培養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青年學生的內心生活充滿著矛盾與沖突,處于一種非常不穩定、不平衡的狀態之中,要注意向正確的方向發展,注意心理衛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持樂觀的技術和穩定的、愉快的心境。
2、培養學生的優良品格。學生應學會謙虛謹慎、沉重穩重、凡是三思而后行的品質,勇于、善于批評和自我批評,正確對待自己;敢于面對現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用積極的態度去處理各種學習和生活上的難題;具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尊重他人的精神,處理好人際關系,團結友愛,和睦相處,互相幫助。
3培養學生保持良好的性格。培養學生自我接受的態度,了解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自暴自棄;學會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防止情緒過度德育論文德育論文,學會自我宣泄和代償遷移;學會用幽默的語言去消除緊張,平息憤怒,使自己和別人都變得輕松起來;學會活潑、開朗、熱情的性格,在生活中充滿激情和活力,陶冶高尚情操。
再次,對病態心理要早期發現和治療。方法有:
1、進行心理普查,掌握學生心理情況。人的心理活動是“發之于中而形之于外”的,對此要仔細觀察,見微知著,及時掌握不正常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變化,作到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及時發現、及時教育糾正,以免產生連動效應,影響其他學生。
2、關心、體貼和同情病態學生,給他們以溫暖。發動同學幫助他消除、化解心理矛盾和精神壓力,體現出群體的愛。教師要努力與此類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取得信賴。對學生要有耐心,既熱情又誠懇地同他談心,注意采用啟發和暗示的方法,提高他們的心理自覺性。講究師生之間的心理交融,消除對抗心理,掃除心理障礙。
3、心病還要心藥治。心理治療是應用心理學方法,改變患者的認知、情緒、意志來達到消除癥狀,防治疾病以致改善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是應用語言的手段進行的。所有教師都應該努力學習心理治療的方法和技術,培養自己的心理咨詢能力,矯正變態心靈的花朵,把他們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人才!
篇7
關鍵詞:大學生,體育活動,現狀
一、引言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教學指導綱要》在高校的實施,主要是為了促進我國高等院校體育教育的改革以及大學生更多的參與體育活動中去。“以人為本,健康第一”是師生們進行體育活動的主要目的。但是,隨著大學生的思想與行為的轉變,現在浙江省部分高校的田徑場、籃球場、排球場等體育活動場所,很少有同學參與體育活動,并且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即使是在參與體育課程中的運動技術學習,也出現諸多偷懶逃避的現象,學生參與鍛煉更大程度上僅是為了滿足學校提出的要求與任務,并沒有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也有很多學生因為缺少鍛煉或不參與鍛煉而體質虛弱、學習效果差。結合高校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現狀,本研究旨在為大學生確立正確、健康的體育鍛煉觀念提供必要的途徑和措施。
二、相關體育行為方面的研究
筆者通過互聯網檢索查閱了《中國知網》、《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相關研究論著和學術論文,及時了解了相關研究進展。其中向麗芳在《試論高職院校學生體育行為的培養》一文中指出:“體育行為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地利用體育的方法和手段,為滿足某種體育需要,實現體育目的而進行的一切實踐活動。它是―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即凡是與體育發生聯系的行為活動,都可稱之為體育行為。”劉一民等在《我國大學生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的調查研究》一文中確認體育態度決定了體育行為。趙萌在《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取向研究》這篇文章中提出大學生參與體育行為有主觀思想傾向、體育鍛煉行為實施狀況、體育鍛煉外在因素、體育鍛煉擇項、體育鍛煉擇項的主觀思想這五個方面的取向。金健秋等認為體育行為是人與體育發生聯系時的綜合性表現特征,它按表現形式又可分為隱性體育行為和顯性體育行為。侯樂榮在《體育行為的特征及其發展》一文中認為體育行為具有目的性、持續性、可塑性、規范性、主動性五個方面的特征;對體育行為進行研究,可以指導人們實踐,增強自覺性,減少盲目性。預見和控制有害的行為,引導和激勵積極的行為,從而增強人民體質,改善人際關系,使體育事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另外有幾篇分析影響學生體育行為因素的文章,大多是闡述學生的主要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對其本身的體育行為選擇有了很大的影響。從搜索的相關文章的來看,與大學生體育行為相關的論文從體育行為的根源、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等方面來討論大學生如何來形成良好的體育行為。這些學術論文及科研成果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借鑒。
三、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麗水學院、浙江海洋學院、寧波理工大學、寧波大學城市學院、臺州學院、浙江林學院等六所高校的男女學生各70名,共840名在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杭州市周邊地區的在校的學生參加體育行為的現狀作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檢索查閱了《中國知網》、《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相關研究論著、書籍和學術論文,涉及領域主要有教育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學校體育學、行為學、體育心理學等方面,及時了解相關研究進展,提高了認識并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問卷調查法
在廣泛查閱文獻資料和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遵循體育科研方法中問卷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標準化的要求,設計問卷的內容,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試圖就目前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現狀進行分析,以便為進一步了解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體育活動現狀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論參考。共發放問卷840份,回收812份,回收率為96.7%;實際取得有效問卷為781份,有效率為96.1%。
3.邏輯分析法
在對資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運用邏輯學的知識方法,對調查問卷獲得的一手資料進行分類與比較,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并對相關理論進行邏輯推理,,找出影響大學生們體育活動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四、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現狀
1.大學生參與校園體育文化藝術節的情況
表1 大學生參與校園體育文化藝術節的情況
篇8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讀者心理;大學生
21世紀的中國繁榮昌盛、和諧安定,國家法律政策更趨于人性化,新聞傳媒自由尺度放寬,文化思潮中西合璧,大學生樂于接受新生事物,生活方式、學習行為、思想理念都悄然融入了新概念、新元素。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視野越來越開闊,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大學生對在校生活質量、學習環境等自然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高校圖書館只有系統分析讀者心理特征發展變化新因素,預測讀者心理活動發展新趨勢,廣泛深入地開展調研活動,才能發揮當今高校圖書館的新職能。
讀者心理學研究包括讀者心理現象的共性和個性兩方面。共性就是在相同層次、相同類型的讀者中,從千差萬別的閱讀心理活動中,發現和認識讀者利用圖書館的共同規律,使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未雨綢繆。個性是反映在閱讀活動的心理過程當中,通過讀者的心理特質和行為個體的差異,可以充分了解讀者利用圖書館的內因,積極引導學生的閱讀動機和興趣。在此,筆者不贅述讀者心理的方方面面,重在闡述目前高校學生讀者心理共性和個性中存在的新問題、新現象、新趨勢。
1讀者心理現象共性分析
1.1不同類型讀者的閱讀心理需求共性
1.1.1方便心理。讀者希望圖書館一年365天都能開放,自己在想利用圖書館的時候,圖書館的大門總是敞開的。其次希望手續簡便,檢索方便,無需等候浪費時間,借期延長,冊數增加,罰款從輕,規章制度等限制減少,網上咨詢長時間在線,設備現代化快捷省時。
1.1.2求全心理。圖書館建筑面積大,各種功能室布局全面合理;綠化帶、休閑區等占地充足,環境幽雅;對圖書館館藏要求很高,希望應有盡有,自己需要的文獻都能有所滿足;服務設施齊全而先進,有利于便捷地獲取資料;各類型、各專業、各專長的服務人員充足,能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多項教育職能;參考咨詢、課題查詢、心理輔導等服務活動可以全面滿足自己的情報需求。
1.1.3創新心理??萍既招略庐?,掌握新信息、新知識、新技能、新思想、新理念,成為閱讀熱點。要求圖書館及時采購內容新、版本新的權威性書刊,先睹為快;電腦等硬件設備新,網速快;大型全文數據庫品質高,論文刷新快;圖書館網頁內容新鮮、更新周期短;服務理念有新意,符合當代大學生讀者的需求。
1.1.4逆反心理。關注有問題、被批評的禁書,以及星座命相的偽科學書籍,女生對明星的星座、面相與己的關聯特別感興趣,黃色網頁、八卦網站,越是爭議多,越千方百計進行搜索。逆反心里還包括剽竊、撕挖、污損書刊等違紀行為,近年學生違紀現象略有下降趨勢,一方面表明當代大學生讀者心理水平更成熟,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竊書等行為更加隱蔽,難以被工作人員發現。
1.2不同層次讀者的閱讀心理需求共性
1.2.1以往入校新生帶著新鮮陌生的感覺和求知好奇的意識涌入圖書館,雖然漫無目的,不懂怎樣檢索和充分利用圖書館,表現出閱讀需要心理的隨意性,但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求,借閱率非常高。近幾年這種趨勢卻有所下降,新生更多地被社交、娛樂、打工等活動吸引.書籍在部分年輕學者心目中失去了誘惑力。另外,一年級學生缺乏較強的辨析能力,不能敏銳地從眾多的書籍中,挑選有閱讀價值的讀物,總是隨著一個個閱讀熱點盲目借閱,以武打言情小說為主流,現在追捧光怪陸離的網絡小說、哈韓哈日的情愛小說,這與網絡風行、日韓電視劇火熱密切相關,反映一個時代的流行色,但是過度迷戀,會導致思想消沉,民族意識淡化。
1.2.2二年級學生通過一段時間適應了大學生活和學習方式,能克服盲目跟風等各種不良閱讀需要心理傾向,喜歡閱讀修身養性、處世哲學、中外名著、歷史傳記等作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推進與深入,讀書品味較以往明顯有所提高。
1.2.3三年級學生專業知識提高,職業意識較強?,F今社會職業競爭白熱化一年勝一年,學生也一屆比一屆更感受到就業壓力的沉重,壓力產生動力,他們不滿足于課堂教學,大量閱讀專業書刊,學會做摘錄、筆記、書評,閱讀過程和步驟體現有序化,希望自己今后在專業領域有略勝一籌的獨特本領。
1.2.4四年級學生進入撰寫畢業論文期間,連平時甚少光臨圖書館的學生,此時也扎堆借閱專業書籍。而現今這種扎堆現象已不復存在,由于互聯網的便利,大量全文數據庫可供參考,給急于求成的學生有利可圖,他們抄襲論文,進行剪切、復制、粘貼湊成自己的畢業論文。也有學生在四年的專業學習中,腦海里已經鎖定了課題,逐步積累某一專題的文獻,系統地收集、篩選、加工信息,撰寫論文時胸有成竹。
1.3不同階段讀者的閱讀心理需求共性
1.3.1開學階段。長期以來開學都是借閱高峰期,學生涌到圖書館歸還假期借閱書籍,但借閱量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雖然開學課程比較松,但是現代大學生打發時間的方式多種多樣,閱讀已經不再占據學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許多學生文體娛樂之余,只有時間應付課本,無暇顧及課外書籍。
1.3.2上課階段。借閱量較穩定,始終感覺學習風氣不濃,甚至要采取硬性指標,規定每位學生每學期的借閱量來提高館藏利用率。部分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學校的用心良苦,借閱并非自己所需的薄本書,前天借,后天還,無心閱讀。
1.3.3假前階段。假期娛樂活動豐富多彩,但是由于時間相當充裕,借閱量還是較高,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大類:英語、計算機是當代求職的兩項必備技能,假期利用充足的時間使自己的水平提高一個臺階;專業書籍,趁假期補充課外理論知識;古今中外世界名著、名家名篇,提高文化素養,綜合文化素質是目前應聘、考核、測評的重要環節;人際、心理、修身哲學,當今大學生特別重視自身發展,總想在競爭中擁有與眾不同的氣質、完美高尚的品格;暢銷小說、文藝書籍,以此打發時間,尋覓同齡人茶余飯后的共同話題;地理文化、旅游攝影,有些學生家境較好,有些學生平時打工掙錢,已具備跋山涉水的經濟能力,借閱此類書籍為遠足做好準備。
1.4不同境況特殊讀者的閱讀心理需求共性
1.4.1勤工儉學學生。以前這些學生家庭貧困,自卑心理較重?,F在的大學生思想觀念轉變,追求獨立,不認為勤工助學是不光彩的事,自覺走向勤工助學之路,當中不乏家庭境遇較好的學生。他們個性開朗,能和圖書館老師、同學融洽相處。
1.4.2殘疾學生。受身體條件限制,許多文體活動不能參與,圖書館一直是他們的身心依托,由于所占比例少,圖書館在這方面不夠重視。
1.4.3心理障礙學生。心理疾病在爆發前都有潛伏期,追溯近幾年的大學生心理犯罪案例,心理疾病集中在個性孤僻、不善言語、與同學相處格格不入的學生身上,他們來圖書館,內心渴望得到一種積極、正確的閱讀指引。
1.5不同借閱部門的閱讀心理需求共性
1.5.1電子閱覽室。因網絡的隱匿性和虛擬性,大學生心理潛在的一面盡顯無遺,傳統道德觀淡化,抄襲文章成風,言行放縱,欺騙情感,傳播計算機病毒,瀏覽黃色網頁,關注娛樂八卦新聞等??v觀電子閱覽室,八九成以上的學生沉迷于聊天,QQ聊天是目前網絡交友最盛行的方式,方便、快捷,極大地擴展了交友圈,得到每位渴望友誼、愛情的大學生的極度青睞。其次打牌、玩游戲、觀看最新影視等娛樂休閑,是又一大網絡愛好。從網絡下載軟件,瀏覽專業性網站,查閱大型數據庫、搜索引擎,真正以學習為目的利用網絡的學生寥寥無幾,利用傳統書籍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以致網絡的信息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1.5.2傳統借閱部門。當代部分大學生熱衷于穿著打扮、修身減肥、戀愛情感、旅游消遣以及閱讀影視同期作品、網絡小說等書刊,借閱書籍只是為了調節枯燥單調的學習生活。另外,以應付考試、撰寫論文、報考研究生、公務員、各類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為閱讀目的的學生“異軍突起”,應引起高度關注。他們急于求成,只借閱相關的模擬試題、考題匯編、習題集等書籍,專業基礎知識不扎實。讀書計劃性強的學生,經常閱讀本專業的權威書籍。在專業期刊的閱讀方面,90%以上學生已經改變傳統閱讀習慣,選擇校園網圖書館主頁的大型全文數據庫,它所包含核心期刊種類的全面性,檢索的快捷性,是圖書館期刊閱覽室無法比擬的。
2讀者心理現象個性分析
閱讀心理是讀者為了實現獨特的閱讀需求,而產生不同的借閱動機、借閱行為、借閱興趣、借閱目的等復雜心理表現,還受讀者文化素養、個人愛好、生活經歷、不同性別、讀書多少等個體差異影響。在此,重點剖析閱讀需求和閱讀興趣。
2.1閱讀需求
當代大學生追求自強、獨立、開放、求新、求異、求變的新新人類生活方式,因此閱讀需求也呈多元化特征,其中兩大閱讀心理需求最為突出。
2.1.1關注社會熱點的閱讀心理。大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接受新知識新信息,另一方面也為了適應社會需要,實現自身價值,其閱讀必然融入時代潮流,關注社會焦點。比如目前股市火爆,大學生也不甘示弱,加入炒股熱潮中,一時間圖書館沉默已久的有關炒股書籍成為借閱新寵??傊麄儗χ車律挛锓磻翡J。
2.1.2追求實用至上的閱讀心理。大學生擇業的危機感,使得他們更注重實效知識的掌握,閱讀目的非常明確,圍繞考試科目的教輔資料,考研、考公務員、考托福、英語四、六級等級考試、計算機考級以及各類資格證書考試等有關書籍,國家需求哪方面的人才,這類書籍的閱讀就熱度不減。
2.2閱讀興趣
社會發展變化對當今大學生閱讀興趣的影響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年輕的心理對時事的關注度和敏感度與時俱進,當前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社會熱點,都成為他們選擇閱讀關注的焦點。隨著新的熱點出現,閱讀興趣也呈現階段性,比如注重自身素質發展的學生從中外名著轉到社交知識、心理素質書刊,閱讀興趣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和不穩定性。
3針對讀者心理現象。以人為本。因勢利導,勇于改革。創新服務
圖書館的文化氛圍和人文環境對大學生的心靈起著潛移默化的凈化升華作用。社會在前進,圖書館的讀者服務不能墨守成規,應該與時俱進。
3.1優化環境、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大學圖書館大到館址選擇、館舍設計、占地面積、環境綠化,小至內外裝修、通風采光、燈光照明等,都要體現一個大氣、優雅、舒適的讀書環境,對讀者閱讀的心理和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近年高校新建館在這些方面考慮比較周全,但舊館不太重視環境綠化等問題,應該引起關注。
3.2以人為本,提供親切的人性化服務
當今大學教育工作者注重尊重學生人格,圖書館也提出人性化和柔性化服務,圖書館擬定規章制度要多從讀者角度出發,利于促進和諧發展。殘疾學生、心理缺陷學生所占比例很少,過去沒有引起重視,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對待勤工儉學學生,也應該轉變觀念,不要把他們單純看成是來掙錢的,圖書館的氛圍不同于其他打工場所,對他們在生活上關懷、心理上幫助、學習上指導,當成應盡的義務。
3.3開展導讀,培養高尚的文化素養
經常深入讀者當中,主動推薦圖書,調整他們的閱讀傾向,而不是停留在簡單的借還服務當中,雖然這句話講了很多年,但是許多圖書館其實依然如故。定期開展讀書座談會、專家講座,在活動中傾聽大學生心聲,了解讀者心理狀況和閱讀需求;指導閱讀,提高選擇和鑒賞能力,鼓勵閱讀更多更好的書籍;認識不同文化和思想觀念的本質,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糾正不良閱讀行為。這些工作看似簡單,目前許多圖書館卻做得相當欠缺,只有用心策劃,克服怕麻煩、貪圖安逸的思想,才能全面開展,長久堅持。
3.4指導利用圖書館,掌握信息檢索技術
組織新生參觀圖書館這項傳統宣傳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只有根據本校和本館實情,開動腦筋組織特色宣傳,才能讓學生真正學會利用圖書館。圖書館歷來擔負文獻檢索課教學,長期以來許多學生選修僅僅為了混學分,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應針對本門課程的獨特性,結合專業,側重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舉辦實用性強的講座,介紹重要搜索引擎、大型數據庫的檢索方法等。大膽讓具有情報調研能力的學生參與本館的科研課題,提高情報信息的分析、預測和開發等能力。
篇9
【關 鍵 詞】流動兒童;學校適應;影響因素;措施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2)02-0056-02
流動兒童的流動使其學習、生活的多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因此其適應問題已經引起社會關注[1][2][3]。本研究將考察流動兒童的學校適應現狀及其現實性影響因素。
一、對象和方法
1. 對象。義烏市3~6年級372名流動兒童,男生188人,女生184人。
2. 測量工具。
(1)學生學校適應教師評定量表。根據Hightower等人的Teacher-Child Rating Scale 2.1修訂而成,量表采用五級記分。四個分量表分別測量學生學校適應的任務取向、行為控制、自表能力、同伴社交能力。唐浪(2004)對該量表進行了中文版的修訂[4]。在使用時對量表進行的統計學檢驗表明其適用于本研究。
(2)流動兒童基本情況調查問卷。該問卷包括流動兒童的性別、就讀學校類型、父母職業、家校聯系緊密度、心理求助意愿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3. 施測程序。請班主任協助對其所在班級較熟悉的流動兒童的學校適應進行評價。流動兒童基本情況調查問卷以班集體施測,之后剔除沒有被教師評定到的學生對象。
4. 統計處理。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處理。
二、結果
1. 流動兒童學校適應的一般資料。統計分析得出,流動兒童學校適應在總量表和四個分量表的得分都超過了平均數。
在性別上,流動兒童的學校適應在總分以及分量表上的得分都存在顯著差異,且女性兒童的學校適應水平明顯高于男性兒童(總量表分:t=-5.539, p0.001,男女兒童平均數分別為125.36和134.52;任務取向:t=-4.952, p0.001,男女兒童平均數分別為31.04和33.80;行為控制:t=-5.592,p0.001,男女兒童平均數分別為30.94和33.37;自表能力:t=-3.873,p0.001,男女兒童平均數分別為29.72和31.61;同伴社交:t=-3.979,p0.001,男女兒童平均數分別為33.66和35.74)。
對流動兒童學校與當地普通學校的流動兒童學校適應進行比較發現,總分以及四個分量表上均存在顯著差異,流動兒童學校的兒童得分高于普通學校的兒童(總量表分:t=10.825, p0.05,專門學校與普通學校兒童平均數分別為131.22和120.40;任務取向:t=2.693, p0.05,專門學校與普通學校兒童平均數分別為32.57和29.87;行為控制:t=2.798,p0.05,專門學校與普通學校兒童平均數分別為32.70和29.90;自表能力:t=2.163,p0.05,專門學校與普通學校兒童平均數分別為31.07和28.90;同伴社交:t=3.171,p0.05,專門學校與普通學校兒童平均數分別為34.89和31.71)。
方差分析表明,流動兒童學校適應總分以及在四個分量表上的得分在不同父、母親職業上都存在顯著差異。統計結果為:總量表分,父親職業為F=10.105, p0.01,母親職業為F=22.932, p0.01;任務取向:父親職業為F=8.565, p0.01,母親職業為F=27.386, p0.01;行為控制,父親職業為F=4.479, p0.05,母親職業為F=7.791, p0.01;自表能力,父親職業為F=10. 054, p0.01,母親職業為F=15.744, p0.01;同伴社交,父親職業為F=6.169, p0.01,母親職業為F=17.143, p0.01。多重比較發現:無論父親還是母親職業為打工者的流動兒童學校適應水平較低。
就家校聯系程度而言,統計表明在學校適應總分和四個分量表上都表現出了家校聯系程度不同之間的顯著差異??偭勘矸郑篎=12.490, p0.01;任務取向:F=12.351, p0.01;行為控制:F=5.617, p0.01;自表能力:F=4. 501, p0.05;同伴社交:F=18.216, p0.01。多重比較發現:不同家校聯系程度的流動兒童學校適應總分以及在任務取向、同伴社交兩個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家校聯系越緊密其表現越好。
在流動兒童遇到問題求助于老師、同學或自己方面,統計表明其適應總分及在四個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偭勘矸郑篎=13.113, p0.01;任務取向:F=3.027, p0.05;行為控制:F=27.312, p0.01;自表能力:F=3.847, p0.05;同伴社交:F=18.637, p0.01。多重比較發現:在學校適應總分和任務取向、行為控制、同伴社交三個分量表均呈現出求助于老師的兒童得分高于遇到問題自己解決或求助于同學的兒童。
2. 學校適應與父母職業、家校聯系、心理求助的相關。
學校適應與父母職業、家校聯系及心理求助的相關
由附表可知,母親職業與學校適應的各方面都存在顯著相關。其它因素也均與總分顯著相關。說明所考察的四個因素總體上均對學生的學校適應有較大影響,其中母親職業影響尤為顯著。
三、討論
本研究表明:男性流動兒童學校適應水平顯著低于女性兒童,已有也證明男性兒童的一些心理水平低于女性兒童[5][6][7],這可能由于小學階段的女孩子身心發育早于男孩子,因此女孩更可能表現出相對成熟的一面;父母為打工者的流動兒童學校適應水平較低,可能由于打工的流動者文化水平較低,較多從事體力勞動,時間長任務重,少有時間對子女進行良好的教育以幫助他們學校適應;家校聯系越緊密的流動兒童其學校適應越好,已有研究也表明家校聯系對兒童學校適應會產生影響;[8]遇到問題求助于老師的流動兒童學校適應好于遇到問題自己解決或求助于同學的兒童,可能由于小學兒童彼此都比較弱小,對很多問題難以做到很好的解決,教師作為成人且與學生緊密聯系,因此能起到更好的幫助作用。
四、提高流動兒童學校適應的措施
1. 加強對流動兒童專門學校的管理。流動兒童專門學校更有利于流動兒童學校適應,然而這類學校在軟件、硬件方面都要落后于普通學校。因此,教育部門應當對此類學校給予指導和幫助,如加強經費投入、培訓師資等,以期為流動兒童健康成長創設更好的環境。
2. 加強對打工人群的家庭教育指導。流動兒童大多數與其父母或監護人生活,因此家庭對其學校適應的影響顯而易見。限于文化程度等原因,打工者不能很好地對子女進行教育,因此需對其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如加強其家校聯系觀念、改善教子方式等。
3. 關注流動兒童學校心理歸屬需要。群體歸屬感是衡量個體在群體內適應程度的標尺,本研究表明遇到問題心理不愿意求助的兒童仍占較大比例,其學校適應水平也較低。因此,要通過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采取多樣互動的教學形式等手段提高流動兒童的學校歸屬程度。
參考文獻:
[1]孫永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融入城市的心理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2]王濤,李海華.農民工子女學習適應性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11):25-29.
[3]孫曉莉.流動兒童學校適應性現狀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6(6):20-21.
[4]唐浪.學生學校適應評定量表的修訂[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
[5]劉正榮.進城就業農民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研究[D]. 揚州: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6]石艷玲.父母教養方式與農村兒童青少年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篇10
關鍵詞:企業文化;安全文化;煤礦企業
安全文化建設不僅是加強安全防護的基本手段,而且是主動促進安全的有力措施[1]。為提高煤礦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持續性、前瞻性,必須明確安全文化建設的系統目標和具體工作,加快促進煤礦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強化員工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感,對員工產生持久精神激勵[2]。
1煤礦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本質
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的本質是構建和諧的安全人文生態圈,使得企業人、機、料、法、環協調發展,潛移默化地影響對人的思維、意識、工作態度、行為作風等,從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避免物的不安全狀態,以達到減少事故隱患、趨吉避兇的效果,具有優化企業人、機、環安全氛圍的深遠意義[3]。煤礦企業安全文化是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形成的,以安全生產價值觀為核心的安全理念、安全承諾、安全愿望、安全心態、安全氛圍,及其在企業規章制度和行為標準上的反映,它是塑造人為安全形象和規范員工安全行為的深層次因素[4]。建設煤礦企業安全文化主要是實現目標導向、員工凝聚、管理規范等功能,必須系統性建設安全文化,保證在每個環節不發生事故,確保企業解決安全生產問題,使企業健康有序地發展。
2煤礦企業安全文化建設
2.1安全文化建設要素體系
根據我國首次出臺的關于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相關標準,即《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導則》(AQ/T9004-2008)和《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評價準則》(AQ/T9005-2008)等相關文件[5-7]的要求,借鑒國際通用的安全文化要素,以安全文化理念為核心,提取安全領導力、員工、作業、設備四個關鍵因素,即安全文化一級要素作為安全文化建設的載體,建立與煤礦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體系相結合的安全文化二級要素,從而形成完整的煤礦企業安全文化要素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分為文化形態、一級要素、二級要素。
2.2安全文化建設六大要素建設
2.2.1領導力要素建設
為了提升領導層的安全管理技能、領導水平和影響力?!邦I導力”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建設,即安全承諾、領導行為、評估與改進及績效與獎懲。安全承諾綜合體現了企業安全愿景和安全使命,切合企業文化特性和實際情況,反映廣大員工的共同愿望,并含義清晰、容易理解。領導行為直接影響到整個企業的安全文化氛圍。領導層必須通過一致的言行向員工傳達一致的信息:做出正確的決定、傳遞正確的信息、表達正確的愿景。每年都應該開展安全文化評估與改進工作,了解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明確安全文化建設規劃和階段性任務,并以此為依據制定詳細的年度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安全績效應該在個人整體績效中占據應有的比例,并起到決定性作用。例如晉升、評優時,安全績效差者實行一票否決制;相反,同等條件下,安全績效優異者優先晉升或評優;
2.2.2員工要素建設改進
為調節員工的心理狀態,提高員工的知識技能、培養員工良好的行為習慣、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建設,即心理狀態、知識技能、行為習慣及員工保障。員工心理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員工日常行為。員工心態良好是人身安全和安全生產的重要保障。企業應該重視員工心理狀態的變化,及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導。員工所掌握的知識技能直接影響其作業安全及風險認知、作業行為符合性以及應急反應的有效性。通過合理的引導、教育和培訓,可以提升員工的安全知識和技能,使員工具備必要的崗位安全知識和風險意識。通過正確的引導,改善廣大員工的安全行為習慣。日常工作中,鼓勵員工主動參與安全管理事務,積極反饋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的體會,鼓勵員工創新,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
2.2.3作業要素建設改進
作業過程是事故事件風險的主要產生原因,有效控制作業過程中的風險對提高安全績效,促進安全文化建設意義重大。因此,要通過系統地方法和流程進行風險控制和作業管理,統一作業安全要求,規范員工行為。為精簡各項安全作業流程與標準,有效控制作業風險,實現作業文件和數據的動態、信息化管理。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建設,即流程與標準、作業控制、文件與數據。安全流程與標準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程序、標準及業務指導書等,它規定了安全工作的方法。這些制度、程序、標準及業務指導書必須是書面的、切實可行的,便于員工參閱的、以及定期審閱修訂的。安全流程與標準代表了企業領導層對保障安全生產的意志和要求,通過多渠道的宣貫和現場指導,讓員工熟悉作業流程與標準,懂得如何執行;
2.2.4設備要素建設改進
煤礦設備是是員工的操作對象,煤礦企業各項作業的基礎性硬件設施和安全文化的物質載體,體現著安全物態文化建設。煤礦設備的完整性、符合性和良好的運行狀態是各項作業安全的基本前提。為通過加強培訓和引導,嚴格執行設備的完整性管理要求,提升生產設備的可靠性,確?!氨举|安全”。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建設,即設備完整性、設備符合性、變更管理。設備的完整性是指設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設備的采購、安裝、驗收、運行、維護、檢修、報廢等使用壽命的全過程的管理和監控。設備管理除必須嚴格遵守完整性管理要求外,還應根據最新的國家法律法規、標準及公告,定期評審在用的設備設施,確保法規的符合性。
3結論
煤礦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漸進、系統的過程,直接反映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論文在深入理解煤礦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本質的基礎上,從煤礦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要素體系中得出安全文化建設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蔣暢和,何明,趙云勝.基于控制理論的安全文化建設內涵剖析研究[J].工業安全與環保,2012,38(07)11:68-70.
[2]王善文,劉功智,任智剛等.國內外優秀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分析[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3,9(11):126-131.
[3]鄭浩.電力企業安全文化體系的構建與評價[D].北京: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3
[4]田水承,裴拙勤.論煤礦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8,15(04):81-83.
[5]國務院新聞辦.新聞辦介紹近年來全國安全生產工作情況[EB/OL].(2012-8-24)[2013-6-15].
[6]AQ/T9004-2008.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導則[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