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綜述性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21:2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學綜述性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心理學綜述性論文

篇1

關鍵詞:臨床運動心理學;內容分析;運動表現發展;運動功能障礙;運動功能損害;運動退役

臨床運動心理學(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是隨著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而興起的應用心理學分支,于20世紀80年代萌芽于美國,本世紀初迅速發展并走向成熟。1988年,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USOC)建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注冊制度。2005年,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召開了臨床運動心理學家大會[1]。2006 年,首部《臨床運動心理學》專著出版[2]。2007 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創刊,為臨床運動心理學開辟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2011年,臨床運動心理學的東西方觀點(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系列叢書出版[3]。

我國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廣大心理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積累了許多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旨在從基本情況、內容及方法三個方面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進行分析與評價,以揭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現狀,發現其存在的問題,為我國研究者提供參考,促進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一種對文獻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術,它按照一定維度對論文內容進行系統分類和評判,可提供學科研究狀況的基本信息[4]。目前,該方法已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

之中。

(一)論文取樣

本研究從1981年至2010年的13個目標期刊中選出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680篇。心理學期刊包括《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和《中國心理衛生雜志》,體育學期刊包括《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體育與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西安體育學院學報》《武漢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和《體育學刊》。

(二)內容分析的維度

本研究參照相關文獻[5,6],按照以下程序設計了內容分析的維度系統:(1)精讀2007~2008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全部文獻,初步制訂分析維度;(2)對2009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的文獻進行試分析,修訂分析維度;(3)征求相關專家對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意見,修訂分析維度;(4)經過培訓的研究組成員對2010年《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文獻進行獨立分析,分析者的一致性系數在0.83~0.86之間,說明該分析維度系統信度較高,可為研究所用。對評判者容易出現分歧的維度進行討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由27個因素構成。

(三) 研究過程

由研究者和經過培訓且熟練掌握內容分析維度系統的6名研究生對論文進行獨立的內容分析,每篇論文有兩名分析者。研究者最終錄入數據時檢查分析不一致的地方,認真核查后加以取舍。

(四)數據處理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對全部變量的頻次分布進行描述性分析。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論文的基本情況

1.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

表1.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首作者所屬機構對比(%)

院(所)性質

中國

外國

體育學院(所)、體育教學部

91.7

34.3

心理學院(所)

4.9

37.4

醫學、護理、健康學院(所)

0.9

12.1

其他

2.5

16.2

合計

100.0

100.0

表1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首作者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和體育教學部,而心理學、醫學、護理與健康學院(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與國外學者相對多元的研究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經分析,這種情況多年來(尤其是2004~2010年間)未出現明顯變化。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的建立與發展,需要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的參與。

2.論文的篇幅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的篇幅統計顯示,平均每篇論文篇幅為4.21頁,且多年來論文篇幅未出現明顯增長趨勢。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創刊以來的論文平均篇幅為16.5頁[7]。這可能是由于國內期刊對篇幅的限制制約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表述的完整性,影響學術交流的深度。這一問題希望得到相關期刊的充分理解和重視,以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提供更好的學術交流平臺。

3.論文參考文獻

對三十年來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參考文獻的統計顯示,平均每篇有9.63條參考文獻,圖1顯示1995年起參考文獻量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2006年開始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7條左右。目前,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條數不及美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雜志》論文參考文獻(平均每篇文章參考文獻為42條)[7]的一半。參考文獻較少導致研究難免低層次重復前人的工作,提供給讀者的新信息就相對較少,文章的質量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及學術交流的縱深發展。

圖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參考文獻發展趨勢

(二) 論文內容

1.研究領域

圖2.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

圖2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對運動表現發展的研究起步較早,在1994年以前占絕對優勢。運動功能障礙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漸增長,近年來出現與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并駕齊驅的現象。由此可以看出,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對運動者心理問題的關注,已經逐漸脫離僅以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表現發展為中心的情況,越來越關注普通運動者的運動功能障礙及全面的心理健康。

表2.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比(%)

研究領域

中國

外國

運動表現發展

37.2

17.2

運動功能障礙

31.2

25.3

心理健康

22.6

21.2

運動功能損害

3.5

21.2

學科發展

3.2

13.1

運動退役

2.2

2.0

合計

100.0

100.0

表2顯示,運動退役是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薄弱領域,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較,我國臨床運動心理研究的突出特點是:對運動表現的發展研究較多,而對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較少。運動表現發展研究較多與我國長期以來注重競技體育發展有關。運動功能損害指運動員存在著明顯的臨床心理問題,引起其嚴重的情緒紊亂和行為失調,導致其無法投入訓練與競賽[8]。運動功能損害研究被忽視與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大都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有關。

2.研究的理論基礎

圖3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一直以認知行為理論占絕對優勢,但近年來出現理論逐漸豐富的趨勢。這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情況基本一致[7]。認知行為理論在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占絕對優勢,與認知行為治療操作性強,更易于通過實證研究檢驗有關。

圖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理論基礎的變化趨勢

(三)論文研究方法

1.論文類型

表3顯示,與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相比,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類型以調查研究報告、文獻綜述和論述較多,而臨床運動心理學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少。這與國內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者大多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有關,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深刻意識到臨床運動心理問題研究的必要性,但由于普遍接受的是體育科學的訓練而相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訓練,所以,更容易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綜述和理論性研究,而深入的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相對較少。

表3.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類型對比(%)

論文類型

中國

外國

調查研究報告

36.3

32.3

實驗研究報告

11.8

15.1

測驗研究報告

6.3

6.1

質性研究報告

4.8

19.2

質性+量性研究報告

0.4

2.0

論述

25.7

18.2

文獻綜述

14.6

7.1

合計

100.0

100.0

2.研究設計

表4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病理機制研究與國外一樣,存在過分依靠相關設計的現象,而更能確定心理變化機制的實驗研究設計與質性研究設計較少。因此,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關于病理機制的研究設計有待進一步改善,以便更深入地揭示運動者心理發展變化的內在機制。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干預研究以文獻綜述為主,側重具體介紹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實驗研究設計較少,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學61.5%的干預研究主要通過實驗研究來驗證干預的效果。實驗研究能為不同方法的干預效果提供充分的證據,有利于提高臨床運動心理服務的科學性。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加強心理干預的實驗研究。

表4.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的研究設計對比(%)

研究設計

機制研究(中國)

機制研究(外國)

干預研究(中國)

干預研究(外國)

描述性研究設計

16.0

相關研究設計

44.9

75.0

實驗研究設計

10.2

12.6

26.7

61.5

質性+量性設計

0.6

3.1

0.5

3.9

質性研究設計

文獻綜述

說明

5.1

14.7

8.4

6.3

3.1

21.4

47.1

4.2

7.7

15.4

11.5

合計

100

100

100

100

3.研究被試

表5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更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而國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更關注大學生運動員和少年運動員。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高度關注高水平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與我國現階段注重競技體育的現實有關。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問題如果得到心理服務的及時介入,就可以避免進一步發展成為心理障礙。如果等到運動員形成了心理障礙再介入治療,其難度就會很大。因此,我國應加強對少年運動員和大學生運動員的關注。

表5.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被試對比(%)

研究被試

中國

外國

29.0

24.3

高水平運動員

15.9

10.1

專業運動員

11.2

6.1

混合

9.0

8.1

體育專業學生

8.4

2.0

大學生運動員

7.4

20.2

少年運動員

5.9

11.1

學生

6.5

5.1

其他

4.6

13.0

合計

100.0

100.0

4. 資料收集

表6顯示,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資料收集上的共同之處在于較多采用問卷法和量表法,而較少采用觀察法和儀器測驗法,不同之處在于我國學者更多采用工作經驗法和文獻法,較少使用訪談法。我國研究者較少采用非常適合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訪談法收集資料,與他們主要來自體育學院(研究所),普遍缺乏臨床心理學的系統專業訓練有關。

表6.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資料收集方法對比(%)

資料收集方法

中國

外國

問卷法與量表法

38.8

38.4

工作經驗

20.4

13.1

文獻法

19.6

12.1

三種以上方法結合

7.8

16.2

儀器測驗法

6.4

3.0

訪談法

2.6

13.1

觀察法

1.2

1.0

其他

3.1

7.1

合計

100.0

100.0

5.結果分析

表7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論文中涉及多元分析的少于國外。心理現象是多層面和多維度的,其影響因素也是復雜多變的。采用多元分析法進行分析,更有助于人們了解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能更有效地揭示心理現象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因此,在未來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多元分析法有待進一步推廣。

表7.中外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研究結果分析方法比較(%)

結果分析方法

中國

外國

定性分析

42.2

38.4

非多元統計分析

39.0

30.3

多元統計分析

17.9

25.3

定性+定量分析

1.0

6.0

元分析

合計

100

100

中外臨床運動心理研究中都尚未出現元分析(meta-analysis)的論文。元分析是對具有共同目的但相互獨立的多個不同甚至相反的研究報告給予定量統計分析而綜合評價某一主題研究的方法,曾被置于循證醫學實踐證據金字塔的頂端,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學研究之中[9]。自臨床心理學的實證支持治療興起以來,元分析方法在臨床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呈逐年增長的趨勢[7]。元分析對文獻的數量與質量都有一定的要求,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中尚未出現元分析的論文,可能是由于目前能夠支撐元分析的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成果有限,也可能是由于研究者統計方法的訓練不足。隨著臨床運動心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元分析方法的應用將越來越多。

(四)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階段的劃分

縱觀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30年的發展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不同時間段呈現出明顯差別。因此,可以對其進行階段劃分,以幫助研究者厘清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發展的內在線索,并能夠據此展望本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

1.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

1981年到199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剛剛引起研究者的關注,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處于較低水平,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少,平均每年僅有9.9篇;研究極少得到基金的支持;參考文獻量少,許多論文根本沒有參考文獻;研究內容以運動表現發展研究占絕對優勢;最突出的論文類型是說明文(35.5%);主要采用工作經驗法(21%)和文獻法(13.8%)收集資料;論文的結果分析方法中定性分析占54.3%,僅有0.7%的文章采用了元分析。

2. 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

1994年到2003年期間是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表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具體表現如下:論文數量逐年增多,平均每年25篇;受資助項目出現逐年增長趨勢;論文的參考文獻呈現逐漸增多趨勢;運動功能障礙和心理健康研究逐年增多;研究報告超過理論型論文,說明文的比例下降至24.9%,調查研究報告迅速增加到37.3%;以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相對降低,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迅速上升;經驗總結法下降,量表測驗法和問卷調查法的應用逐漸增多;定性分析逐漸減少為47.1%,多元分析上升為10.7%。

3.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規范階段

2004年至2010年期間,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入成熟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數量與質量都較前兩個階段大幅提高,具體表現如下:年均達45.3篇;平均每年有16.3個項目受到基金支持;平均每篇論文的參考文獻量穩定在15.4條;在研究內容上,運動功能障礙、心理健康和運動表現發展三者呈并駕齊驅之勢;69.7%的論文為研究報告,說明文進一步減少;以非高水平運動員為被試的論文達到60.6%;量表測驗法、文獻法和問卷調查法成為最重要的資料收集方法,工作經驗總結法的應用萎縮;定性分析減少至33.7%,30.3%的論文進行了多元分析。

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 吸引更多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心理學院(研究所)和醫學院(研究所)學者對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參與度極低,這非常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這門交叉學科的發展。我國需要吸引更多心理學院(研究所、系)和醫學院的臨床心理學學者關注運動者的心理問題,只有他們的加盟,中國臨床運動心理學才能高質量地發展。因此,建議國家體育總局科研立項為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提供一定的空間,并鼓勵心理學院(研究所、系)與醫學院(研究所)中的臨床心理學學者積極申報相關課題,以課題調動臨床心理學學者加盟的積極性。另外,體育學院(研究所)要有意識地引進具有臨床心理學訓練背景的人才,這不僅能夠促進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深入,而且也能吸引更多的心理學學者關注臨床運動心理問題。

2.加強對運動功能損害與運動退役的研究

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3.5%是關于運動功能損害,而國外21.2%的論文涉及運動功能損害,其研究的十大熱點問題中有四個屬于運動功能損害,即飲食障礙、情緒障礙、物質依賴和運動損傷后心理障礙。縱觀我國極其有限的運動功能損害論文,研究主題主要為與運動相關的攻擊(沖動控制障礙),研究類型主要為研究綜述與理論分析[10,11],實證性的臨床研究報告極少,僅有楊士榮(2010)就我國運動員的飲食障礙進行了調查研究[12]。因此,建議中國體育總局體育科研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以及各地方基金的管理者在編制課題指南時關注運動功能損害問題。同時,專家學者也要主動介入運動功能損害的研究,以提高我國運動功能障礙的干預效果,切實維護我國運動者的身心

健康。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論文僅有2.2%是關于運動退役問題的研究。由于我國現階段仍然是舉國體育體制,且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尚未普及,所以,我國運動員對運動退役的心理準備不夠充分,在運動退役時遇到的心理問題就更多。黃志劍和姒剛彥(2008)研究表明:我國高水平運動員對于從事競技運動事業對自己人生發展的影響認識不足,對運動退役及角色轉換的準備不足[13]。王進(2008)研究表明:我國面臨退役運動員的自我評價、生活滿意度和社會支持認知下降,焦慮和孤獨感明顯增加,應對退役的策略主要為回避;運動員在退役后的1~2年內社會支持感低,孤獨感高[14]。目前,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雖然意識到運動員退役相關的心理問題,并就此開展了一系列現狀調查、發生機制和對策研究,但針對性的實證干預研究很少,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3.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顯示,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是認知行為理論。過分依賴認知行為理論有悖于學術研究百花齊放的原則,不利于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很復雜,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各有利弊,并不存在一種唯一正確且適合于各種情況的理論與方法,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可能受益于不同的處理[15]。跨理論整合研究(trans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pproaches)是西方臨床心理學研究與發展的特點。1991年,《心理治療整合雜志》(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創立,為臨床心理學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專門的學術交流平臺。目前,許多治療師在治療中采用整合治療方法[16]。因此,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應廣開思路,在注重認知行為理論的同時,注意吸納近年來生理心理學、精神分析和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成果,開展跨理論的整合研究,進一步豐富研究的理論基礎。誠然,后者受到循證實踐驗證的成果不多,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們更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4.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

我國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在方法上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質性研究與實驗研究較少;研究被試以高水平運動員最多;研究中較少使用談話法、觀察法、儀器測試法收集數據;數據的多元分析較少,未出現元分析論文等。因此,我國運動心理學學者應進一步加強臨床研究方法的訓練,在開展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時注意以下問題:加強質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的使用;擴大研究樣本范圍,更多關注青少年運動員;豐富資料收集方法,尤其要多使用訪談法、觀察法與儀器測試法;加強多元統計分析;提高研究的規范性,為整合研究成果的元分析作準備。

[1] Gardner F L.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in American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s [J]. Journal of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2007, 1(3): 207209.

[2] Gardner F L, Moore Z E.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6.

[3] Zhu Li Jing, Heil J, Wenze T. 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 Perspective West and East (Volume I) [M]. VDM Verlag, 2011.

[4] Holdford 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for conducting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J].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2008 (4): 173181.

[5] Buboltz W C, Deemer E, Hoffmam R.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Buboltz, Miller, and Williams (1999) 11 Years Later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0, 57, (3): 368375.

[6] Rhodes R E, Nasuti G. Trends and changes in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across 20 year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0 journals [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1, 53, 1723.

[7]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研究: 現狀、問題與建議[J]. 心理科學進展, 2012, 20 (9): 14951506.

[8] 劉麗, 石巖. 臨床運動心理學的界定、現狀及發展趨勢[J]. 中國體育科技, 2009, 45 (6) : 7682.

[9] Rosner A 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siting the pyramid of priorities [J]. Journal of Bodywork & Movement Therapies, 2011, 16: 4249.

[10] 鄧銘一, 季瀏, 常波. 運動攻擊的理論發展及控制方法[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1998,126(3): 5559.

[11] 石巖, 王瑩, 趙陽, 等. 球場觀眾暴力的發展趨勢,研究進展與遏制策略 [J]. 體育科學, 2007, 27(1): 2440.

[12] 楊士榮. 不同類型運動員飲食障礙的比較研究 [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0, 44(3): 8792.

[13] 黃志劍, 姒剛彥. 高水平運動員的退役準備與適應: 一項定量研究 [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08, 23(5): 393395.

[14] 王進. 我國運動員退役意識與心理狀態的定量分析[J]. 心理學報, 2008, 40(4): 496506.

篇2

我們在撰寫論文之前首先要寫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是否完美,對我們后期的寫作影響很大。開題報告實質是我們整個研究過程的一個整體規劃,比如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如何選取和確定研究被試、我們預期要到達一個什么目標以及本研究有什么創新等等;開題報告有助于研究者找到自己著手研究的理論基礎和一些重要的現實依據(如文獻),并能對自己未來研究結果加以展望。因此,開題報告為我們以后的寫作提供有益的幫助和智力的支持。在寫開題報告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我主要想從以下三個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些初淺的認識,僅供大家參考。)

一、題目要準確

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要明亮而有神,是論文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是整篇論文的研討中心,題目就是告訴別人你要干什么或解決什么問題。因此,論文題目要注意以下幾方面:題目應當精練并完整表達文章的本意,但切忌簡單的羅列現象或者陳述事實;文章題目不宜使用公文式的標題;文章題目要體現研究的側重點,要呈現研究對象以及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是研究的對象和研究內容一定要在題目呈現);論文題目要新穎、簡潔,字數最好不超過20個字,如果確因研究需要,就采用主副標題;

二、框架要完整

開題報告框架主體部分包含的內容主要有:

三、主體要完美

(一)選題緣由

選題緣由就是要說清楚我們為什么選這項研究。首先,要闡明我們的研究人員的整體素質以及綜合考察研究人員在這個領域的合作研究更切實一些;第二,選題對我們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以及后續研究具有哪些代表性、典型性、新穎性;第三,該選題的時代背景和實現背景的意義如何;

(二)文獻綜述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文獻是我們文章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支撐,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一定的價值。我們的文獻綜述很容易犯兩方面的錯誤,一是只是高度的加以概括和總結,三言兩語就結束了;二是把所有的文章和書本都一一羅列上去。文獻綜述的目的在于幫助我們理清思路,看前人是如何研究的,已有哪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獻綜述是我們現有研究的依據。對于文獻綜述的梳理我們不能馬虎或潦草的完成,文獻資料查詢一定要結合論文的關鍵詞,對大量文獻資料進行觀點提煉,并在歸納總結中思考自己研究的亮點。

(三)概念界定

概念界定就是要對論文的關鍵詞下操作性定義,借鑒前人已有的經驗和經歷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尤其是要解釋清楚自己本研究中的相關概念的實際含義。如教學就研究論文當中就必須明確是學科教學、課堂教學、單純的指教師對學生的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等等,我們就必須根據論文內容的需要界定清楚。

(四)研究的理論基礎

研究的理論基礎要基于自己的研究內容進行選擇,我們常常所說的理論基礎有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各類學科的權威性的一些教育教學觀點和理論。

研究對象

根據自己的選題,確定研究對象,首先,一定要介紹清楚你的研究對象來源于哪些地區;其次,這些研究對象你是如何選取的;第三,你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哪個年齡段,哪個學歷層次等等;第四,你的研究對象一共有多少人,男女個多少人等,也可根據研究的需要對研究對象分類。

研究方法

我們首先要弄清的是哪些是我們科研中科學的研究方法,在目前的中小學教研中,運用比較廣泛的是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訪談法等;我們在介紹自己的論文方法時,不是對方法概念的解釋,而是要介紹你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問卷調查法,你就要闡述清楚你的問卷是自制的呢?還是沿用的前人的呢?我們在研究用,不要羅列一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煉一兩種研究方法,側重研究就可以了。

研究價值與創新

就這個部分,不能空而大或羅列許多我們根本解決不了的,比如有的老師說他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某某地區的教育質量等等,別人一看提高這個詞就不相信,最多是改善。教育質量的不是一項科研就可提高的,另就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具有良好的推廣性,還有待實證;研究的創新是相對別人這方面的研究,別人沒有的,你自己總結提煉出來的新亮點,也是你文章的亮點。研究的價值與創新應立足于自己的本研究,不能把自己無關的或自己根本解決不了的羅列上去。

研究階段

研究階段主要是指我們選題從思考階段到論文成熟,這個部分我們一定要細化,各個階段干什么,目的明確且應呈現什么樣的成果;階段分工要明確,在各個階段具體由誰負責、由誰處理相關事項;階段時間分配要合理,有步驟、有計劃的實行。

參考文獻

格式要規范,其順序的論文作者、論文題目、出版社或刊物名稱并用大寫英文字母標明刊物類型、出版日期(如果是書目就要寫清楚頁碼);另外,每部分的標點符號都是有規定的,并且字號一般用小五。對于來源渠道不一樣的文章,要分別標明其文章類型,如J:表示公開發表的論文,M:表示是出版的書籍等等

篇3

摘要:使用成功恐懼量表和成就動機量表探討了183名大學生的成就動機和成功恐懼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成功恐懼不存在性別差異;成就動機與成功恐懼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但是避免失敗的動機與成功恐懼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而趨向成功的動機則與成功恐懼總分沒有關系。

關鍵詞:成功恐懼;成就動機;大學生

1.引言

1.1 文獻綜述

美國心理學家Horner(1968)首先注意到在成功的情境中,女性比男性更焦慮,Horner認為這是因為女性要面對更多的成功后的消極結果,并提出了“成功恐懼”的概念[1]。隨著時間的發展,“成功恐懼”這一名詞不僅僅局限于女性[2],是指由于預期到在追求事業成功的過程中,或成功后給自己帶來諸多的負面影響,個體產生的一種逃避成功的心理傾向性。

最初Horner(1968)采用故事投射法,驗證了女性的成功恐懼心理。國內張積家和陳俊(2002)研究表明,成功恐懼可以分為四種:家庭恐懼、人際恐懼、事業恐懼和學業恐懼,其中學業恐懼和家庭恐懼最重要[2]。此外許多關于成功恐懼的研究主要關注性別差異,但是結果卻不一致:一些研究表明女性的成功恐懼水平顯著地高于男性[2] [3];有些研究指出與女性相比,男性有更高水平的成功恐懼,且達到顯著水平[4];而另一些研究則指出男性和女性在成功恐懼方面并沒有顯著差異[5][6]。

Murray(1938)認為成就需要在人的基本需要中占據首要地位[7]。成就動機是指在學習和工作中,個人力求取得成功,以求達到完善狀態的心理傾向性。

關于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有研究者做了一些相關的研究。俞海和陳莉(2008)對醫學院學生的調查結果發現,兩者呈負相關,且成就動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成功恐懼水平[8]。張積家和陳俊(2002)也發現了相似的結論,成功恐懼與成就動機有負相關關系,同時還發現追求成功的動機與成功恐懼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而避免失敗的動機則與成功恐懼的關系則剛好相反[2]。但是Farmer & Fyans(1983)則發現了相反的關系,女性的成就恐懼與成就動機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9]。

1.2 問題提出

就研究范式而言,國內學者對于成功恐懼的研究大多沿用了Horner的主題統覺測驗,對成功恐懼的研究的較為方法單一[2][10][11][12],因此本研究采用了相關的問卷來調查成功恐懼。本研究一方面擬揭示大學生成功恐懼的現狀,及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另一方面擬進一步探討成功恐懼和成就動機的關系。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在某兩個高校隨機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3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1.5%。其中男80人,女103人。

2.2 研究工具

(1)成功恐懼量表

《成功恐懼量表》由西南大學的許學華編制,問卷共27個項目,該量表共包括婚姻家庭、生活品質、異性吸引、人際關系、心理健康、工作壓力6個維度[13]。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36,分半信度為0.726。得分越高,表明成功恐懼程度越高。

(2)成就動機測量表

《成就動機測量表》由葉仁敏與Haytvet K.A. (1988) 修訂,量表共30個項目 [14] 。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77,效度為0.58。本問卷由追求成功的動機(Ms) 和避免失敗的動機(Mf)兩部分構成,而成就動機得分等于Ms-Mf。得分越高,成就動機越強。

2.3數據統計方法

對調查問卷所得到的數據采用SPSS 16.0進行分析處理。本研究使用的統計分析方法包括:t檢驗、相關分析。

3.研究結果分析

3.1大學生成功恐懼的性別差異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大學生的成功恐懼的得分及子維度的得分(生活品質、婚姻家庭、工作壓力、異性吸引、人際關系、心理健康)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

3.2大學生成就動機與成功恐懼的相關

由表1可知,成就動機與成功恐懼之間是負相關(r=-0.266,p

4.討論

依據本研究的結果,大學生成功恐懼的性別差異不顯著。這與前人的研究有出入,其原因大概是與本研究的被試取樣有關,本研究的男女被試數量不相等。再者,現在各個高校對女生加強了心理健康教育,女生的心理素質普遍提高,故而男生和女生的成功恐懼水平差異不明顯。

成就動機與成功恐懼總體上有顯著地負相關,即動機越大的人成功恐懼越小,反之動機小的人則更恐懼成功,似乎說明那些不愿意奮斗、動機小的人實際上是害怕成功,而那些有強烈意愿奮斗的人則更希望取得成功。同時避免失敗的動機與成功恐懼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趨向成功的動機則與成功恐懼沒有關系,這說明傾向避免失敗的人更害怕成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張積家和陳俊(2002)的結果 [2]。

而成就動機則與生活品質、工作壓力、人際關系、心理健康等4個維度負相關,即成就動機低的大學生,就越擔心成功會在生活品質、婚姻家庭、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方面產生恐懼,承受事業、家庭等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同時還要承受來自社會的不認同感。反之亦然。此外本研究還發現趨向成功的動機僅與工作壓力維度負相關;避免失敗的動機則與所有的6個維度均呈正相關。

本研究的結果似乎說明高成就動機的大學生,為了追求成功而甘冒風險,他們對成功的恐懼較少,不會患得患失、瞻前顧后;相反低成就動機的大學生由于害怕失敗,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因此在日常的教育中,應積極開展成就動機教育,教育大學生辯證的看待成敗,鼓勵他們勇于嘗試。(作者單位:西南大學心理學部)

參考文獻

[1]Horner,M.S. (1968). Sex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competitive and non-competitive situa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張積家,陳俊.(2002). 大學生的成就動機和成功恐懼研究. 應用心理學,8(2):18-22.

[3]潘燕.(1998).女大學生恐懼成功心理研究.高等教育研究,6:79-85.

[4]Jennifer Engle. (2003). “Fear of Success” Revisited: A Replication of Matina Homer’ Study 30 Years Later.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4):21-24.

[5]朱運清.(2005).大學生在管理和領導領域成功恐懼的性別差異研究.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

[6]王芹.(2005).大學生成就恐懼及其預測因素研究.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7]Murry,H.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俞海,陳莉.(2008).醫學院校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成就動機的關系研究.醫學與社會,21(7):49-50.

[9]Farmer,H.S.,& Fyans,L.J. (1983). Married women’s achievement and career motivation: the influence of some environ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7(4):358-372.

[10]陳俊,張積家.(2003). 中學生成就動機與成功恐懼的研究.心理科學,26(1):107-110.

[11]王洪禮,潘運,胡寒春.(2007). 12種少數民族大學生成就動機與成功恐懼的研究. 心理學探新,27(103):66-70.

[12]王洪禮,潘運,周玉林.(2007). 貴州漢族與少數民族中學生成就動機與成功恐懼比較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4(2007):32-37.

[13]許學華. (2007).大學生成功恐懼的初步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篇4

舞蹈與音樂的結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藝術,舞蹈所表現的動作、姿態與美的音樂藝術相結合,給人帶來了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舞蹈從產生起便和音樂結成了最緊密的聯系,舞蹈離不開音樂,音樂在舞蹈藝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藝術的概念中,音樂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編創者思維方式的拓展,舞蹈藝術走向的多元化,越來越多的舞蹈劇目打破了這種傳統,出現了在作品中無音樂,無伴奏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對音樂與舞蹈的剝離?是“大音希聲”的回歸?“大音希聲”能否與舞蹈更完美的結合呢?.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大音希聲”賦予了舞蹈以另外的一種美學內涵還是如許多評論家認為的“僅僅是一種虛華、另類”,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探討研究的。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第一、舞蹈與“大音希聲”

〈一〉音樂對舞蹈的作用.

1、配合并幫助舞蹈表達情緒,展現舞蹈內在氣質.

2、幫助組織舞蹈動作.

3、幫助舞蹈和舞劇表現劇情.

〈二〉“大音希聲”在舞蹈中的美學內涵.

第二、“大音希聲”對舞蹈表現的作用.

1、“大音希聲”為舞蹈創造出新的意境美.

2、“大音希聲”為作品提供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3、“大音希聲”使作品更具靈性.

4、“大音希聲”賦予舞蹈作品更深刻的內涵.

5、“大音希聲”讓舞蹈藝術更加人性化.

〈三〉“大音希聲”在舞蹈作品中適可而止.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第一、研究步驟

1、依據論文參考題目查閱資料.

2、根據對收集到的資料閱讀構思論文提綱寫出開題報告.

3、根據選文的論文題目繼續進行資料收集和分析.

4、進行論文攫寫.

5、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潤色修改整理.

6、準備畢業答辯.

第二、研究方法和措施

1、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及前人寫的相關資料.

2、網上查詢相關資料及文獻.

第三、進度安排:

1依據論文參考選題,作好論文先期搜集工作;

2選題,寫開題報告;

3開題報告定稿,接受畢業論文任務書;

4論文寫作階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論文中期檢查;

5修改論文階段;

6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舞蹈藝術概論》隆蔭培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舞蹈訓練與編創》王海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國音樂美學史》蔡仲德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4]《音樂家、藝術家、美術家論音樂與其他藝術之比較》潘必新、李起敏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版

[5]《人體律動的詩篇——舞蹈》汪加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胡爾巖:《舞蹈創作心理學》,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年版

篇5

關鍵詞:課程論;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5795(2013)0343075-0006

自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下簡稱為《課程要求》)(2007年修訂后正式),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與此同時,學者們(夏紀梅,2005;陳堅林、谷志忠,2008等)對兩版《課程要求》進行解讀,并以不同視角對大學英語教學展開了大量研究。適時回顧《課程要求》頒布以來國內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發展歷程有助于分析情況、發現問題、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研究綜述的主要目的是總結以往研究成果,描繪相關領域研究全貌。根據Cooper(2010)對研究綜述的分類,筆者認為近年來涌現的有關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綜述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大綜述”,對涉及大學英語教學及教學改革的研究進行綜合描述和分析,如姜秋霞等(2011)通過對有關大學英語教學的論文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總結出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特點和發展變化趨勢;趙慶紅等(2011)統計、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證研究文獻后指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證研究的成效和弊端;另一類是“小綜述”,針對大學英語教學諸要素的研究進行微觀梳理和總結。近年來學界針對大學英語教學要素的研究綜述集中在教學內容方面,包括聽力(如:程京艷,2009)、口語(如:蔣超等,2009)、閱讀(如:方英,2008)、寫作(如:秦朝霞,2009)、詞匯(如:徐密娥等,2007)和文化(如:苗麗霞,2007)等;針對其他教學要素的研究綜述較少,張森等(2012)綜述了有關學習者學習策略的研究,文秋芳等(2010)針對教師發展研究進行了綜述,唐進(2012)的綜述有關自主學習研究,曹超(2009)的綜述是關于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研究,此外還有黃建濱等(2009)和蔣顯菊(2007)分別針對教材和測試研究進行了綜述。閱讀、分析這些文獻可以看出,國內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綜述一般采用元分析的方法,以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為視角探討相關領域研究現狀,但缺乏對各類主題研究特征及其發展趨勢的分析。要詳盡描繪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脈絡,需要從課程觀的角度重新審視和整體把握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1 調查方法與過程

本次調查依據中國知網“期刊全文數據庫”中語言學外語類期刊的論文數據。首先,查閱《“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收錄來源期刊目錄》確定語言學外語類期刊共計11種(見表1)。其次,分別以“大學英語教學”、“大學外語教學”、“公共英語教學”、“公共外語教學”等為篇名、關鍵詞和摘要檢索詞進行單獨檢索和交叉檢索,檢索到2004年一2012年在11種期刊上發表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相關論文844篇(不含有關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的研究論文)。剔除會議講話、會議述評、著作介紹等文章,通過分析論文內容與大學英語教學的相關性,選定其中786篇論文為研究對象,從論文數量、研究類型、研究等不同維度對這些內容文章進行分類和梳理,并運用EXCEL工具進行詳細數據統計,總結研究歷史,分析研究現狀,以圖把握研究趨勢。

2 統計結果與分析

2.1論文數量

相關論文數量、所發表刊物和年份如表1和圖1所示。總體來看,論文數量趨勢變化不大,其中,《課程要求》于2004年試行的當年相關論文的數量呈現井噴之勢,之后兩年數量略有下降;2007年《課程要求》修訂后正式,該年此領域論文數量最低,之后幾年相關數量平穩上升;2012年該領域論文數量上升明顯,說明國內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繼續升溫。

2.2研究類型

本文將786篇相關論文按照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進行分類。

表2和圖2顯示采用質性研究方法的論文共有489篇,占調查論文總數的62.2%,采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論文共有297篇,所占比例為37.8%。兩種方法皆涉及的,按照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劃歸類別。盡管從總體上看,使用上述兩種方法的研究論文數量存在較大差距,但觀察近兩年論文研究類型的變化可以看出,兩種研究方法使用數量的差距在縮小,這說明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方法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即從以質性研究為主轉向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趨向平衡。以質性研究剖析和論述外語課程宏觀發展規律,以量化研究驗證外語教學微觀層面的效果或比較不同微觀教學層面的優劣。

2.3研究內容

近年來,國內語言課程設計研究領域借鑒了國外的相關研究,其中,Graves(2008)提出的動態化外語課程設計系統被廣泛認可,他認為外語課程是一個復雜、動態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非線性、相互調整和適應是常態”,如圖3所示。

可以看出,Graves的動態化外語課程設計系統由三個核心環節組成,分別是planning(規劃),enacting(實施,即教師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和eval-uating(評估),三個環節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處于動態發展狀態,而不是線性發展狀態。在動態課程設計觀看來,enacting是整個教育的核心,planning和evaluating都是以enacting為指向并與之緊密聯系。同時,課程設計的這三個環節發生在一定的社會教育情景之中(socioeducational contexts),是由處于這些情景中的相關人員來完成的。

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語言課程設計內外環模型是當前語言課程設計研究的最新成果。他們的語言課程設計模型由三個外環和一個內環組成(如圖4所示),內環以教學目標(goals)為核心,關注教學內容(content and sequencing)、教學方式(format and presen—tation)與教學評估(monitoring and assessing),外環關注原則(principles)、需求(needs)和環境(environ—ment),內環加外環構成了課程,并以評估(evaluation)貫穿整個系統,調整課程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最終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使得整個課程設計系統更具靈活性,這也反映出課程設計的動態觀。

筆者認為,Graves(2008)的語言課程設計動態系統模型與Nation & Macalister(2010)的語言課程設計內外環模型有相通之處,都是由許多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按照一定層次和結構所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都是“以課程規劃為起點、以課程實施為核心、以課程評估為保障”的循環而完整的系統(如圖5所示)。

本調查以Graves(2008)動態化外語課程設計系統中的三個核心環節為基本框架,結合Nation & Macali—ster(2010)語言課程設計內外環模型,對所統計論文的內容進行初步的概括歸納,將其研究主題劃分如下(見表3)。

文章主題內容分布情況如表4和圖6所示。2004—2012年間國內學者比較注重對外語課程實施要素的研究,569篇,占論文總數的72%;關于外語課程規劃和評估要素的研究很少,各有118篇和99篇,占論文總數的15%和13%。近年來,隨著國內學者對外語課程規劃研究愈加重視,這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多,大多圍繞著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課程設置、語言教學“綱”與“目”之定位等角度展開;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測試對教學的反撥作用,如何構建立體式外語課程/教學綜合評估體系等已成為外語課程評估領域研究的重點。而傳統的有關語言教學理論、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學習環境、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培養、大學英語教材建設等方面的研究正逐漸減少。

3 對研究現狀的思考與展望

以課程論為視角審視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及其研究,可以使我們在課程本體論研究的指導下,探討大學英語教學如何更加有效地為體現外語課程的性質、實現外語課程的目標而制定和實施課程標準,進行課程評估,從而對外語課程本身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應從“以教學為主線”走向“以課程為主線”,更多關注外語課程規劃和設計。大學英語教學是教師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語言教學和學生進行有意義、有質量的語言學習的過程,對它的研究應在外語課程整體觀、動態觀視閾下進行。一方面,大學英語課程的計劃、組織、實施和評估等環節之間存有連貫關系,互相滲透、互相促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非線性整體;另一方面,大學英語課程各環節并非任意地組合,是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學生與教材對話中不斷生成新的理解和認識,是個人知識結構重新建構的過程。作為以師生雙方以及師生與外語教學環境之間的互動行為為基礎生成的動態系統,大學英語課程的整體化存在形式和動態化發展過程體現了語言課程獨有的過程性。因此,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要參與者,大學英語教師要以課程為研究主體,重視對“課程規劃”和“課程評估”的研究,為在規劃和評估的影響機制下不斷調整“課程實施”以順應學習者和教學環境的要求并發揮師生的創造性提供新的思路和視角。

(2)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應從“以質性研究為主體”走向“以量化研究為主體,質性、量化研究有機結合”,更多關注外語教學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從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中質性研究(62%)與量化研究(38%)的比例可以看出,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研究“重理論、輕實證”,質性研究占主導地位。但從2011年起,二者逐漸均衡,這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外語教學研究的實踐性很強,需要大量數據使研究更具說服力的結果。以實證的方式獲得數據,再與理論研究相結合所得出的結論會更加科學與準確,更能解決大學英語教學的具體問題從而有力地指導大學英語教學實踐。與我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的變化趨勢一致,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方法正在向規范化和科學化發展。對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范式的合理選擇是實現研究方法規范化的關鍵。

(3)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應從“單一學科研究”走向“跨學科和綜合化研究”,更多關注外語教學與其他學科間的融合與滲透問題。大學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過多地注意了外語課程的工具性,忽略了外語課程的人文性,因此許多研究的重點也往往放在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上。我們應充分考慮外語課程的內容與社會意識形態的緊密聯系,充分認識外語課程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借助語言技能的學習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大學英語教學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中的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目標。因此,研究大學英語教學有必要在應用語言學、二語習得等學科之外加大與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文化學、哲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理論研究成果融合的力度。目前大學英語教學跨學科研究論文的數量在逐步增多,但還不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與外語教學結合緊密的教育學、心理學等更多地被研究者應用在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中,其他學科較少涉獵。構建以跨學科教育為導向的新型研究范式,能改變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模式單一、內容枯燥的局面,在教學和科研兩方面發揮學科之間的并聯性,互相滲透,提高教學效率和科研影響力。

(4)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應從“靜止化”走向“動態化”,更多關注外語教學與發展式教育觀的契合。發展式教育觀強調教育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具有主體性和能動性。具體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強調外語教學要不斷適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大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首先要目標明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路有兩股潮流(俞理明等,2012),一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能力為出發點,走“語言驅動”的路子;二是以通過英語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表達自己的專業思想,以課程內容的學習提高語言水平,走“內容驅動”的路子。實踐證明,“語言驅動”是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的關鍵癥結,ESP教學的核心“內容驅動”則具有事半功倍的優越性。鑒于此,大學英語教學要有動態化的教學目標定位和學習需求分析,基礎階段要走“語言驅動”的路子,高級階段要嘗試走“內容驅動”的路子,二者處于交互發展的狀態,是語言還是內容驅動大學英語教學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兩條教學路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以靜止的眼光定位大學英語教學會導致其片面化、狹窄化。大學英語課程在動態發展過程中最終指向個體自我意識的提升和生活經驗的開發,這是發展式教育觀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的體現。

篇6

關鍵詞 寫作心理 過程取向 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B8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80

Abstract There are two mainstreams about writing psychology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they are ability orientation and process orientation.Predecessors had written reviews on ability-oriented writing psychology research. However, lacking reviews about process-oriented writing psychology research. So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ory research and contents research writing a review about domestic process-oriented writing psychology research will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writing psychology;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 summary

0 引言

寫作心理研究旨在發現、總結人們在寫作活動中表現出的心理特點和規律。我國寫作心理研究存在兩種主流觀點,能力取向的觀點和過程取向的觀點。①能力取向的觀點將寫作視為能力的表現,注重寫作的成果研究,過程取向的觀點則將寫作視為信息加工及問題解決的過程,重視對寫作過程的分析研究。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國寫作心理研究受前蘇聯心理學的影響主要以能力取向觀點作為寫作心理研究的主線,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則開始借鑒和吸收西方寫作心理研究成果,我國寫作心理研究逐步過渡為以過程取向觀點為主的研究趨勢。周泓在其論文《近二十年國內寫作心理研究述評》中對1984年至2003年這近20年內國內有關寫作心理研究的文獻進行綜述,由于在其時以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甚少,因而他主要對能力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進行了詳細的歸納評述,而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綜述少而不全面,如今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在近10年內快速發展,為了給各位研究者提供一個更為完整的國內寫作心理研究現狀的全貌,我們有必要對當下快速發展的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進行整理、總結、評價、并闡述其中存在的問題,為寫作教學提供有益的建議及啟示。

1 國內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

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基于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認為寫作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特殊領域的問題解決過程,問題解決過程包括表征問題、確定解題計劃,執行解題計劃,監控與調節四個階段。②寫作作為一種特殊領域的問題解決過程也具有問題解決過程的一般特征,即寫作過程同問題解決過程一樣也具有四個階段,寫作過程的四個階段可概括為明確寫作任務、構思、述寫、復查修改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除具有問題解決過程四階段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寫作過程中這四個階段不同于問題解決過程四階段是依次進行的,在寫作過程中四個階段理論上依次進行,但在實際寫作中總是相互交叉循環進行,例如修改總是發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任何階段。寫作過程四階段中每一階段的階段性及特點,寫作者在各個階段的認知過程、情緒情感變化,影響各階段的因素、各階段中寫作者應具有的能力及如何提高這種能力等都是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內容。筆者收集整理了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有關文獻,發現國內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大方面。

1.1 理論研究

寫作心理理論研究對寫作心理進行理論闡述時通常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從而構建寫作心理的全貌,當下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的理論研究也從整體出發,并主要集中于對寫作過程心理模式的研究,通過對各模式的內容、特點、產生背景的介紹為寫作過程心理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劉淼③對國外眾多寫作過程心理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分析歸納出各模式的異同點并對其進行分類,為其他研究者更好的了解國外寫作心理模型做出了一定貢獻。劉淼提出“三段式”模式、“四階段”模式及“三?三式”模式,“三段式”模式包括羅曼模式、阿德斯坦因和皮凡爾模式、諾德模式、布魯斯模式“四階段”模式包括波恰德模式、古爾德模式、馬特路模式,“三?三式”模式包括埃米格模式、海斯和弗勞爾模式,除海斯和弗勞爾模式外,其他模式盡管在寫作過程的階段劃分和認識程度上存在差別,但由于他們都將寫作視為一個直線式加工過程,因此劉淼又將其概括為“直線式加工模式”,海斯和弗勞爾模式、安德森模式、漢姆斯模式和特羅絲模式皆認為寫作過程各階段不是直線式而是不斷重復循環的,因而劉淼將其統稱為“螺旋式加工模式”,此外劉淼將既認同寫作過程是直線式加工又是螺旋式加工模式的稱為“多重水平加工模式”。羅崢、郭德俊④等人對海斯和弗勞爾提出的寫作心理模式進行了詳細介紹,介紹了該模式從最初的包含任務環境、認知過程及作者的長時記憶三部分的舊模式到新模型的提出過程,并對新舊模式進行了比較。

趙麗光⑤走出對國外寫作過程心理模型的譯介,構建了自己的寫作過程心理模式將寫作過程劃分為寫作動機、選題、擬提綱、寫作、修改五個過程。但該模式是在主觀思辨和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缺乏實際驗證。

程平⑥通過對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寫作心理的分析,提出建構三種寫作過程心理模型即體驗學習寫作心理模型、合作學習寫作心理模型、策略學習寫作心理模型,但是他只說明了建立這三種寫作過程心理模型的原因,而沒有說明什么是體驗學習寫作心理模型、合作學習寫作心理模型、策略學習寫作心理模型以及如何建構這些模型等問題。

1.2 內容研究

內容研究是指對寫作過程中應用的方法策略、影響因素、存在的問題等一切發生于寫作過程中并與寫作過程密切相關的局部問題進行的研究。筆者通過對知網公開發表的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發現近年來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內容研究在數量上主要集中于某幾個部分,據此筆者將其分為寫作策略研究,影響因素研究,存在的問題研究三類,凡不屬于這三類的都歸為其他這一類,在此不作論述。

1.2.1 寫作策略研究

國內對寫作策略的研究以英語寫作過程中寫作策略的運用及寫作策略與寫作質量間的關系研究為主。例如王俊菊⑦研究了二語寫作過程中的寫作策略,他將被試在二語寫作過程中使用的寫作策略歸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彌補策略、情感策略及回避策略五大類,通過研究發現隨著學生二語寫作水平的提高,在寫作過程中寫作策略的使用頻率整體呈下降趨勢。彌補策略、情感策略及回避策略在寫作過程中使用較少,相反認知策略構成了學生寫作過程的主體部分,而且認知策略中的語碼轉換是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策略。路文軍⑧研究了元認知策略與英語寫作的關系,發現元認知策略中事先計劃和選擇注意類策略對英語寫作影響最大。此外,高分組學習者在寫作中元認知策略使用頻率達到高、中水平,而低分組則處于中、低水平,并且高分組學習者的元認知策略整體運用水平高于低分組學習者。

任風雷⑨將寫作策略分為準備策略、草稿策略、修改策略及監控策略四個大類,每個大類又分為若干小類,他解釋了各策略之間的關系和功能,寫作策略與寫作水平之間的關系,提出語言水平、寫作情景、寫作者自身因素及母語寫作水平會影響寫作策略的選擇與使用,優化寫作策略可提高寫作質量的觀點。劉東虹⑩也對寫作策略與寫作質量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寫作策略對寫作質量的影響有“閾限”,在“閾限”以上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詞匯的不足,提高寫作質量。

1.2.2 影響因素研究

國內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對英語或語文寫作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居多。例如有關影響語文寫作因素的研究,郭莉萍 對初中生的個性心理差異對個性寫作的影響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在初中生寫作過程中個性心理差異影響初中生的觀察、感知以及記憶的儲存,影響其運思過程的進行,影響思維的物化,影響文章寫作最后的修改及交流。個性心理差異由性格差異、氣質差異、興趣差異及能力差異構成,這些差異導致了初中生個性寫作之間的差異。

有關影響英語寫作的因素研究,陶瑋 研究了人文因素對藝術專業學生的英語寫作的影響,他認為人文因素包括文化底蘊、學習心理及課堂實踐的有效性,寫作教師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認知水平、創造力、智力水平等),創作心理(學習動機、批判思維、自主學習能力等),寫作實踐(限時寫作實踐、非限時寫作實踐、學習策略和方法等)對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寫作有正面積極的作用。柴晶 對影響大學生英語寫作的因素進行了分析,提出母語的負遷移(包括思維遷移、詞匯負遷移、句子負遷移及篇章負遷移四個部分)及寫作教學方法對大學生英語寫作產生重要影響。

1.2.3 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當下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中對寫作中存在的問題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寫作心理障礙的研究。華穎 提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寫作心理障礙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畏懼心理、依賴心理、應付心理、對抗心理。出現寫作心理障礙的原因在于寫作目標不明確,寫作要求有難度,寫作內容不豐富,訓練方法不靈活,寫作評價少鼓勵。他認為可以通過培養興趣,加強積累與指導的方式消除寫作心理障礙。張省林 認為在英語寫作中學生也存在寫作心理障礙,表現為焦慮、抑制、自尊心受損、動機消退等現象,提出可通過激發思維的寫前準備,不受拘束的初稿起草,多層交互的意見反饋,共同合作的文章修改等方式消除寫作心理障礙。張婉珍 認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寫作畏懼心理問題,畏懼心理的產生是由于學生寫作動機的缺失、學習態度的缺失及情感的缺失引起的,針對寫作畏懼心理產生的原因,他還提出了幫助學生克服畏懼心理的設想。

2 評價與展望

國內以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探討了寫作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影響因素等問題,對能力取向的寫作心理研究的空白領域進行了補充研究,為更好地進行寫作教學和提高寫作者寫作水平提供了幫助。我國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寫作心理模式的研究,然而我國寫作心理模式的研究大部分停留于對國外寫作心理模式的翻譯介紹,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分類總結,只有小部分研究者構建了自己的寫作心理模式,但是他們在建構該種模式時幾乎都以思辨和經驗總結為主,缺乏對所構建模式合理性的驗證,有的即使提出了要建立某種寫作心理模型的原因,但卻沒有建構出這種模式的具體結構,寫作心理模式的建構往往是“只說不做”。這也是我國寫作心理理論研究的局限性所在。有關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的內容研究主要以實證研究為主,不足之處在于其一,研究范圍小,主要是對策略、影響因素及存在的問題的研究,缺乏對寫作心理特點、規律等的深入研究。其二,針對英語與語文寫作的單獨研究較多,缺乏對部分學科的整體的寫作心理進行的研究,致使寫作心理的普適性、一般性的特點、規律得不到發現與概括。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總結與思考,筆者認為未來我國寫作心理研究應該注重以下方面的研究。第一,加強(下轉第192頁)(上接第169頁)寫作心理研究結果對寫作教學的指導研究。將研究結果應用于寫作教學實踐,既有利于驗證結果的科學性又有利于指導寫作教學,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第二,增加對寫作心理特點、規律的研究。將寫作心理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的對象進行其規律、特點的探索分析,加深對寫作心理的整體認識,而不是將其細分為若干學科的寫作心理后進行研究。第三,構建本土化的寫作心理模型。構建寫作心理模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既要求研究者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要求其對所建構的模型進行不斷的驗證修改。盡管構建寫作心理模型不易,但我國研究者有必要走出對國外寫作心理模型的譯介,構建適合于我國寫作者特點的寫作心理模型,如此一來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國寫作教學的開展,提高我國學生的寫作能力與水平。

注釋

① 周泓.近二十年國內寫作心理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3(4):690.

② 朱曉斌.語文教學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4.

③ 劉淼.作文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0-58.

④ 羅崢,郭德俊.寫作心理學理論研究概況[J].心理學探新,2000(3).

⑤ 趙麗光.大學生寫作心理模式的構建[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3(12).

⑥ 程平.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寫作心理分析與寫作心理模型建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93-94.

⑦ 王俊菊.二語寫作認知心理策略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62-65.

⑧ 路文軍.元認知策略與英語寫作的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9):27.

⑨ 任風雷.英語寫作策略和寫作質量的研究[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77-79.

⑩ 劉東虹.寫作策略與產出性詞匯量對寫作質量的影響[J].現代外語(季刊),2004(3):302-309.

郭莉萍.初中生寫作個性心理差異調查及個性寫作研究[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6-8.

陶瑋.影響英語寫作建構過程之人文因素研究[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5(3):70.

柴晶.論影響大學英語寫作的因素[J].山西科技,2008(3).41-42.

華穎.消除小學生寫作心理障礙的策略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9(3).

篇7

關鍵詞: 英語論文寫作 教材編寫 高原理論 知行結合通變律 母語正負遷移

引言

從2005年開始,各高校陸續進行了英語課程設置改革,使得研究生英語課程設置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基本思路是在綜合英語的基礎上,增加文獻閱讀、英語文化與論文寫作等課程,形成基礎+文化+論文寫作的課程設置模式。筆者從2012年開始對學生需求進行調查,并從學院學報入手,分析非英語專業科技人員在論文寫作方面的短板,從而明確學生需求和教學努力方向,于2013年完成了科技論文寫作教材的編寫,并已在學院正式使用。

一、市售通用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簡介

目前市售英語論文寫作教材主要有胡庚申的《英語論文寫作與發表》、陸效用的《研究生英語論文及應用文寫作》、戴福林的《英語論文寫作教程》,以及胡友珍、何小平和王志芳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程》。上述寫作教材針對所有研究生,在語言水平和專業材料的選編上沒有很強的針對性。另外,由于傳統教材一般將各項規則和常用語句羅列在文中,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引起疲勞。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各院校一般自編教材,提高專業和語言水平的對應性,如俞炳豐的《科技英語論文實用寫作指南》面對的就是本校制冷與空調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選用的示范及練習材料均為制冷與空調專業材料;而陳蘇、黃彥的《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則針對材料化學化工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用于作者所在的南京工業大學相關專業。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軍校沒有專為博士生開設的用英語講授的論文寫作課,且由于專業設置的特殊性,往往沒有合適的市售教材,因此,相關院校一般也是按照學校專業的設置,自行編寫適合本校使用的英語論文寫作教材。

二、教材編寫的理論依據及實現方法

(一)理論依據。

英語論文寫作教材的理論依據主要有:

1.高原現象。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語言的綜合應用和抽象的歸納能力成為語言水平的體現。在高級階段,語言水平的進度明顯放慢,此稱為高原現象。心理學家將學習劃分為六個階段:無進步階段、迅速進步階段、學習速度逐漸減慢階段、高原階段、再次緩慢進步階段、進步再次減慢并臨近極限階段。博士生英語水平大致位于第四階段,即高原階段。到碩士階段,學生掌握了大量的正式、書面詞匯,并以英語知識的形式保留在學生記憶中,但并沒有固化為學生的語言技能。這些英語知識正是博士階段英語論文寫作中需要大量運用東西,如果在博士階段沒有及時、足夠地應用,這些知識將很快遺忘。

2.寫作過程中的知行結合通變律。路德慶認為,寫作理論與寫作實踐必須結合起來,將詞匯和寫作知識綜合應用到實踐中,才能最終將語言知識轉變為真正的技能。寫作具有實踐性、操作性、綜合性和動態性的特點,是一個逐漸積累提高的過程。

3.學習過程中的母語遷移。根據二語習得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母語規則,以避免對目標語的學習造成影響,此為母語負遷移;如果母語固有的語音、詞法、句法與目標語相同,學生就可借助母語順利進行目標語的學習,此為母語正遷移。

(二)實現方法。

根據以上理論,我們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有:

1.克服高原現象。在教材內容的編排上,不再進行單一的知識灌輸和條框羅列。本教材每一課分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task組成,通過這些task的練習,學生由被動方轉為主動方,在學習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在練習過程中有很強的成就感,學習樂趣和教學效率都得到很大提高。

2.根據寫作教學規律進行教材內容設計。筆者根據知行結合通變律和寫作活動的四個特點,在設計練習時環環相扣,逐步提高。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大量操練,對科技論文的結構、常用句型有了較深刻了解,可積極運用學到的知識寫出合格的英語論文。

3.利用母語正遷移,克服母語負遷移。博士生對漢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型已有大致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對照英語論文范文進行語篇結構的構筑。范文材料全部選自權威期刊,語言簡潔準確流暢,一些常用語句,如文獻綜述、論文結構敘述、研究結果的表述和結論部分的常用句型,可在范文中找到對應段落,對學生掌握英語論文結構和以上部分語言表述十分有利。另外,中國學生在進行論文寫作時,很容易受到漢語的影響,在題目翻譯、摘要翻譯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筆者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學生推敲、評判和改進。這些批判性材料全部選自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學術期刊,具有語言錯誤比較典型的特點,可對學生起到很好的警醒作用。

三、根據以上理論所編教材的特點

(一)實用性。

本教材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和寫作規律理論,參照國家教委《非英語專業博士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考試大綱》的要求,在語言上符合非英語專業博士生的外語水平,適合課堂應用。

(二)專業針對性強,具有鮮明的軍事特點。

本教材所選材料覆蓋了本院博士生各專業,對于學生熟悉本專業論文結構和常用句式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符合寫作課程教學規律,針對中國人學習英語語言的特征設計練習。

本教材選材精細,學生可通過閱讀范文較快掌握英語論文的結構和常用句法,并接觸大量的專業詞匯。另外,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批判性材料供推敲、評判和改進,可讓學生在今后的論文寫作過程中避免中國式英語的錯誤。

(四)理論講述和練習不枯燥。

本教材用大量的引導性、適應性和提高性練習克服了傳統寫作教材的沉悶枯燥,學生通過練習熟悉了寫作理論,強化了成就感,提高了學習論文寫作的興趣。

結語

博士研究生論文寫作教材的編寫是一個比較艱巨的工作,需要教師針對學生所學專業進行內容上的選編,在編寫過程中既要考慮學生實際水平,又要避免課程內容的枯燥。按照高原理論、寫作過程中的知行結合通變律和母語正負遷移規律編寫的論文寫作教材針對性強,趣味性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充分浸潤在本學科或相近學科的語言材料中,有利于熟悉專業詞匯和句法,避免中國式英語,寫出符合國際規范的英語論文。

參考文獻:

[1]胡庚申.英語論文寫作與發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陸效用.研究生英語論文及應用文寫作[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篇8

論文摘要:網絡疏離感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表明了人們在網絡使用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種與網絡成癮不同的消極體驗,是指很多人在網絡的使用過程中,因為自身與網絡的關系發生疏遠、異化,而體會到一種茫然沒有目的、空虛感、無意義感、負罪墮落感等。這一痛苦壓抑的消極體驗在人們因為學習或生活的需要不得不使用網絡的過程中體會尤為明細。本文作者從理論的角度對網絡疏離感與傳統的網絡成癮關系進行了研究,為網絡疏離感的后續研究鋪平了道路。

1 前言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9年1月的《第2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網民規模較2007年底增長8800萬人,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年增長率為41.9%,同時網絡普及率達到22.6%。(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9年)。隨著網絡的發展,其為具有強烈求知欲、好奇心的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更為寬闊的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的求知欲望。然而,也有一些大學生因為沒有能夠正確地使用互聯網,而網絡成癮,沉溺于虛幻的網絡世界不能自拔,進而嚴重地影響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荒廢學業,更有甚者甚至走向犯罪的不歸之路。

然而,人們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除了網絡成癮之外,還經常體驗著另外一種消極體驗。那就是很多人在網絡的使用過程中,因為感覺自身與網絡的關系發生疏遠、異化,而體會到一種茫然沒有目的、空虛感、無意義感、負罪墮落感等。總的來說就是人們原有的寧靜幸福和快樂生活受到了現代化的網絡的擠壓,網絡并沒有成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的工具,反而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根據對疏離感的綜述研究,筆者將這種區別于網絡成癮的消極情感體驗定義為網絡疏離感。那么網絡疏離感與網絡成癮的有什么樣的區別和聯系呢?本文就做詳細的介紹。

2 網絡疏離感概念的界定

2.1 疏離感的界定

“疏離”這一詞語最早來源于拉丁文字的“Alienatio”(異化、外化)和“Alienare”(轉讓、異化、分離、讓異己的力量統治)。在英語中,單詞“Alienation”表示疏遠、轉讓、異化,而在德文中使用的則是詞語Entfremdung(疏遠、異化)(楊東等,2001)。

近年來,楊東、張進輔等在對國內外疏離感研究綜述進行系統梳理的基礎上,提出了疏離感的操作性定義為:個體與周圍的人、社會、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種關系網絡之間,由于正常的關系發生疏遠,甚至被客體支配、控制,從而使個體產生了社會孤立感、不可控制感、無意義感、壓迫拘束感、自我疏離感等消極情感(楊東等,2001)。

2.2 網絡疏離感概念的界定

網絡疏離感是一個新的概念,我們在國內外文獻綜述的理論支撐下,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開放式問卷及深度訪談的方法,搜集大學生網絡疏離感的情感條目,在此基礎上,于2010年對網絡疏離感作如下操作性定義:

網絡疏離感是指個體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因為自身與網絡的正常關系發生異化甚至感覺生活受到了網絡的擠壓、控制和支配,從而引發個體對網絡產生的一種茫然無目的感、空虛感、無價值感等一系列消極情感體驗。

對于大學生網絡疏離感的操作性定義有以下幾點說明:(1)網絡疏離感產生的主體是大學生,客體對象是網絡。(2)網絡疏離產生的直接根源是大學生與網絡的正常關系發生異化,甚至感覺到被它所支配﹑控制。(3)這種網絡依賴為主體所感知,從而引發主體對網絡的一系列消極情感體驗

3 網絡成癮概念的界定

2008年11月8日,我國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治療標準》通過專家論證,將網絡游戲成癮被正式納入精神病的范疇,在國內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關于網絡成癮的定義界定,國內外莫衷一是,很多學者都有自己的觀點。

在此本文采用的是國內學者周榮、周倩將國際衛生組織對于網絡成癮的定義加以修改,將網絡成癮定義為:因為重復使用網絡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者周期性的著迷狀態,并產生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并且對上網所帶來的會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賴。(周榮、周倩, 1997)。

4 網絡疏離感與網絡成癮的區別與聯系

4.1 網絡疏離感與網絡成癮的區別

通過對兩個定義的概念的界定,我們可以發現網絡疏離感與網絡成癮具有如下不同之處:(1)網絡疏離感關注的主要是正常的網絡使用群體,而網絡成癮研究的主要是病態成癮的群體。(2)網絡成癮是一系列消極情感體驗,而網絡成癮是一組病態生理、心理癥狀。具體來說,網絡疏離感是個體因為使用網絡而產生對網絡的一系列消極情感體驗,而網絡成癮是個體在網絡使用過程中由于重復使用網絡而被吸引,產生的著迷狀態以及形成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癥狀。

4.2 網絡疏離感概念與網絡成癮概念的聯系

通過對二者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網絡疏離感和網絡成癮也有相通之處,經過歸納,有如下幾點:(1)網絡疏離感與網絡成癮的使用模式本質上都是一種非健康的網絡使用模式。(2)網絡疏離感與網絡成癮的成因中都含有個體與網絡的關系異化和錯位,網絡沒有成為個體學習和生活中的助手,而成為了影響個體幸福生活的障礙物。

5 研究展望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被定義為網絡成癮的部分網絡使用者之外,我們大部分人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都會體驗到網絡疏離感。網絡疏離感已經成為人們健康使用網絡的一大障礙。然而國內外對網絡疏離感的研究少之又少,僅有我們在2010年通過文獻綜述法、深入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等一系列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對重慶市14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編制具有較高信、效度的《大學生網絡疏離感量表》,同時對大學生網絡疏離感與自尊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然而研究也僅僅是對網絡疏離感的一個初步涉及,同時研究也存在著本研究的人口學變量的遺憾、研究的被試選擇局限等不足。

網絡疏離感的研究雖然處于初步階段,但我們相信這也會為研究者對網絡使用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我們也期待著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昝玲玲.中學生網絡成癮診斷量表的初步編制[C].山東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

篇9

論文摘要:自我概念是一個復雜的心理系統,是個體人格結構的重要基礎,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關自我概念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外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在心理學研究領域中尤其受到重視。本文旨在論述自我概念的涵義和功能,追溯自我概念測量學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簡要概述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

一、自我概念的涵義

自我概念是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它亦稱自我知覺、自我圖式或自我結構,是指個體通過自我觀察、分析外部活動及情境,社會比較等多種途徑形成的對自身生理狀況、心理特征、社會屬性等方面的比較穩定的認識。這種自我認識能力為個體提供自我認同感和連續感,使個體的存在和發展有意義并維持有意義的行為。因此,自從詹姆斯(W. James, 1890)自我理論的提出以來,自我概念理論就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一) 保持個體內在一致性

保持內在一致性即保持個人的想法與情緒或行為一致。通過維持內在一致性的機制,自我概念實際上起著引導個人行為的作用。積極的自我概念容易形成積極的自我形象,引導人采取積極的行動。L. Festiger提出當人們的不同信念和態度之間或那些態度和他們的行為之間不一致時,就會出現不和諧狀態。

(二) 決定個體對經驗怎樣解釋

自我概念對經驗的解釋作用是指個體傾向于按照與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不同的人對于完全相同的經驗的解釋可能是不同的,自我概念影響著解釋經驗的方法。自我概念消極的人傾向于將每一種經驗與消極的自我評定聯系在一起。具有積極自我概念的人可能對每一種經驗賦予積極的含義。這些積極或消極的經驗都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 決定個體自我期望的水平

個體對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并且與自我概念相一致,其后繼行為也由自我概念的性質所決定。所以說自我概念積極的人,自尊、樂觀、健康、成功,而自我概念消極的人則自卑、無望、沮喪、孤獨。可見,培養個體對自己合理的認識和評價,能使之提出恰當的期望值并傾向于運用可以實現該期望的方式行為。

三、自我概念的測量

(一) 建立在單維階段理論模型基礎上的測量

Coopersmith 認為,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的總體評價。根據這種理解,他編制出自尊測量問卷(Self-Esteem Inventory, SEI)。這是一種單維建構的測量問卷,沒有內部結構維度,Coopersmith用SEI的單項成績來衡量個體的自我概念水平。與此相似的還有Piers Harris的自我概念兩量表,Rosenberg編制的自我概念測量問卷。

(二) 建立在多維階段理論模型基礎上的測量

Shavelson (1976)是自我概念多維測量的開辟者。Shavelson等人一個多維的自我概念模型,使自我概念的多維測量成為可能。他把自我概念分為三層,第一層是一般自我概念,第二層分為學業和非學業的自我概念。第三層具體將學業自我概念分為具體學科(包括數學、英語、歷史、科學等)的自我概念,非學業的自我概念又分為社會自我概念(包括同伴關系、有意義的他人)、情緒自我概念、身體自我概念(包括體能、外表)。Shavelson的這一理論模型對Marsh,Song,Hattie等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四、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

隨著自我概念理論模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隨著測量學技術、元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的應用和推廣,心理學從以往的僅在宏觀上籠統的、模糊的研究個體的總體自我價值信念,轉向了微觀的、多維的研究。

(一) 不同群體自我概念的發展及特點研究

Marsh (1989) 用自己編制的三個SDQ量表對數千名學生進行了測量,結果發現,7~9 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開始下降,9~11 年級開始回升,呈U型曲線。

(二) 自我概念的性別差異

Dusek 和 Flaberty (1981) 研究發現,男孩子在男子氣概、成就、領導者等方面有較高水平的自我概念,而在社會性等方面的水平較低,學業自我概念的性別差異主要表現在女生的語文自我概念高于男生,而男生的數學自我概念高于女生。

(三) 社會教化對自我概念發展的影響

在社會教化方面,很多心理學研究者認為,自我概念的發展深受社會教化的影響。Hattie 發現生活中重要的他人,如父母、教師、同伴對自我概念形成的影響很大。一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既來自于自己過去的經驗的總結,也來自于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父母的影響尤為深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雖然自我概念的理論正在快速發展,測量工具不斷得到改進,研究層次也較為深入,但由于自我是一個非常龐大、復雜而抽象的概念,完全認識它還有許多困難,以至對自我概念的研究還不完全,已有的研究結論有些還存在分歧:第一,對于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心理學者已經作了許多研究,取得一些成就,但還不是很清晰。第二,自我概念究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還是許多自我圖式的集合,不同的心理學者有不同的觀點。第三,自我概念究竟是主動、動態的,還是像認知派所說的那樣是被動、靜態的。第四,多維層次模型存在自我概念是否存在層次分布及層次分布是否合理、究竟有哪些具體的成分自我概念、成分自我概念中哪些是主要的、之間的關系如何、低層次向高層次整合和重構的機制是怎樣的等問題,還有待心理學家們進一步的研究。另外,國內對自我概念的研究,有以下幾點丞待改進:一是對身體自我概念研究較少;二是缺乏藝術方面自我概念的研究;三是缺乏自我概念的本土化研究。

參考文獻

篇10

遠程教學畢業論文寫作大致分為這樣幾個流程:

1、選題:畢業論文寫作,選題是關鍵,在學習撰寫畢業論文時首先就應該學會如何選題。在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時,應著重注意選題要恰當。高校制定并公布選題目錄或選題方向,學生自主選擇題目,經網絡學院審批后確定學生選題并為學生指派論文指導教師。

2、論文寫作:選題之后,論文寫作過程開始,在這一階段,首先,學生們要查閱大量文獻,確定論文提綱或是撰寫開題報告;然后完成初稿,二稿,最后確定終稿。

3、論文指導:在開設遠程教育的高校中,對于畢業論文指導形式大致分為間接指導形式和直接指導形式兩種:間接指導形式是指采用電話、QQ、電子郵件、專門的論文指導平臺等媒介進行指導或是對學生進行書面指導;直接指導形式是指面對面對學生進行面授指導。

4、論文答辯:分為全體答辯;部分答辯;部分答辯又分為申請學位者答辯、優秀良好以上答辯、隨機抽取答辯;不答辯。

二、存在問題

1、選題方面問題選題較為固定,導致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本職崗位和特長對論文題目做出調整,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實踐不能很好的結合起來。

2、學生與指導教師溝通方面問題在開設遠程教育的高校中,論文指導直接指導形式即面授指導,因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采用此種指導形式畢竟為少數。而大部分開設遠程教育的高校采用間接指導形式。以南京大學為例,論文寫作分為提綱、初稿、二稿和終稿,每一稿提交截止之后,論文指導教師會有一段時間的評閱期,評閱期結束,學生就可以在論文指導平臺上看到教師對自己論文的指導意見,同時,在論文寫作期間,學生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形式和教師交流論文寫作方面的相關問題。但是,這種溝通形式的缺點在于,學生提出問題和老師解答問題之間有一個時間差,問題不能夠實時地被解決,就有可能對論文寫作造成不利的影響。

3、論文作弊問題包括抄襲、、“拿來”。所謂抄襲是指在網上或者書本上部分或者全部抄襲別人的文章;是指有償或者無償地請別人代替自己寫作論文;“拿來”是指在經過他人許可的情況下,直接將他人已經通過論文答辯的文章挪為己用。

4、教師指導問題以南京大學網絡教育學院為例,因為每位論文指導老師所提供的論題數量不一樣,導致每位老師所帶的學生數量不一樣多,有些特別多,有些特別少。在此種情況下,如果教師的科研任務繁重,對論文指導心有余而力不足,就會導致論文指導質量下降,不能進行有效的指導。

三、建議

1、完善開題報告環節,公布畢業論文選題方向,與時俱進,雙向選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開題報告是本科畢業論文開始前的工作,開題報告中明確了畢業論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國內外文獻綜述、研究內容、論文提綱以及參考文獻。這些是從事論文寫作的準備工作。學生在進行開題報告的寫作工作時,已經開始對自己的選題有一個全面的思考過程,同時也著手查閱國內外文獻綜述,總結出論文的提綱。因此,開題報告環節是論文寫作過程中至關重要的起點。就好比一艘即將出海航行的船,先將方向和補給準備充足,才能夠對今后的航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眾所周知,有些學科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因此,首先體現在論文的選題上就需要經常更新,比如根據法學專業的學科特點,許多法律條文國家每隔幾年便會修訂一次,若論題不及時更新,可能會造成寫作內容與法條相悖;其次,只公布選題方向有利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自己的工作實踐與相關理論結合起來,雙向選擇,對自己的學習能夠有更深入的思考。

2、重視文獻綜述,建立論文答辯網上旁觀環節論文的引用文獻數量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論文的研究深度和學術規范。比如,浙江大學就開設了文獻檢索課程,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文獻檢索查閱。掌握文獻檢索方法對論文寫作大有裨益。在論文寫作中適當參考引用文獻,對于提升研究質量也很有幫助。考慮到遠程教育地域上的特殊性,采取全體答辯形式的高校畢竟是少數,而部分答辯占多數。以南京大學為例,在論文成績為良好以上的學生中抽取答辯名單,答辯專業控制在四個,答辯人數控制在四十到五十名左右。但是這樣的話,沒有參加答辯的同學還是占了大部分,這一部分同學就不能夠學習到優秀良好的畢業論文中的可取之處。若將論文答辯設置成網上會議形式,允許沒有參加論文答辯的同學自覺自愿地選擇網上旁聽,聽取別人論文中好的理論和論點,應該會對畢業論文寫作有所幫助。

3、完善高校網絡教育論文庫與論文制度可以將優秀的論文整理入庫,實現資源共享,為學生們論文寫作提供有力的借鑒。同時,為了有效杜絕論文寫作中的抄襲和“拿來主義”,論文是一項重要的工作,論文系統比較著名的有中國知網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等。這僅僅是一方面,學院本身對于論文抄襲也應該制定完善的處理規定,從源頭、過程和結尾三管齊下。

4、畢業論文學分比例與教師指導人數控制畢業論文所占的學分比例應該適當,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應體現出畢業論文在整個學業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教師指導人數應當平均分配,部分教師過多的指導人數會加重其工作量,相應的會造成指導質量的下降,同時在總數一定的情況下也會造成教師指導人數的不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