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資的手段范文

時間:2023-11-10 17:40: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直接融資的手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直接融資的手段

篇1

摘要: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發展,金融體制改革持續深化的過程中,直接融資方式發揮著重大作用。作為企業融資的重要方式,直接融資在我國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直接融資也出現了許多問題。充分認識到直接融資的現實意義,并明確直接融資的發展思路,能夠加快直接融資的發展進程,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關鍵詞:直接融資;現實意義;發展思路;金融體制

1、 發展直接融資的宏觀環境及客觀條件

我國早期的金融運作過程,為了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需求,主要以間接融資方式為主。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這兩種融資形式,能夠反映出資金從盈余部門向短缺部門的流動方式,這兩種融資方式中,直接融資的特點是籌資速度,籌資金額大,但需要較為完善的市場環境。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體制改革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直接融資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在金融市場上,也形成了短、中、長搭配合理的結構體系,企業建設債券的發展規模穩定提高,并在我國的金融市場形成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為輔的新型局面。我國融資體制改革的方向,應當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來決定,因此融資體制改革應當以市場經濟和資本市場作為基礎。但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和資本市場并不完善,因此仍是以間接融資為主,我國目前的直接融資規模較小,需要長時期的大力發展,而我國資本市場的積極發展,也為我國直接融資帶來較大的發展空間。

直接融資發展的客觀條件主要是社會資金具有供應充足、增長潛力較大等特點,近些年我國居民儲蓄的增長,以及居民手中現金的增加,隨著資本運作方式的不斷完善,存款分流到直接融資市場也更為普遍,因此我國直接融資的規模具有非常大的市場潛力。并且我國加強了對宏觀調控經濟手段的運用,也具備了引導居民資金從儲蓄轉為投資的能力。積極增加社會經濟市場化的程度, 能夠充分保障直接融資規模的擴大。

我國產業經濟的發展對于資本市場具有較大需求,企業在工業化進程加快的時期,想要抓住機遇快速發展,將會有更為強烈的資金需求,并且許多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具有生產周期較長、需要長期資本投入等特點,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并不能只依靠內部資金積累,而企業獲取信貸資金需要較多條件。因此資本市場需要發展直接融資方式,讓直接融資方式具備相應的規模和完整結構,有效地解決企業資金困難的問題,幫助企業快速擴大資本市場,發展市場經濟。

2、 發展直接融資的現實意義

2.1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過程,也會出現新型的發展要求,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生產周期較慢,因此并不能依靠內部資金積累,來完成企業發展,而政府撥款和銀行借貸的方式,則具有較多限制條件,金融中介的運作方式,并不能并不能快速的籌集大量社會閑散資金,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而發展直接融資能夠為企業提升較大的融資空間,為企業的資金運作提供保障,從而促進經濟發展。

2.2推進投資體制改革

發展直接融資,能夠促進許多新金融品種等發展,有利于為建立項目資金制度提供推行條件,并強化投資項目法人責任制和投資風險約束機制從而推進我國的投資體制改革,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融資渠道的完善。

2.3改善資金配置格局

我國早期的計劃經濟環境中,政府能夠通過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對社會資金進行強行動員,而國家財政的發展方向壟斷著全社會的資金配置功能,決定了社會資金的分配過程。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體制改革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國民收入分配開始向個人與企業傾斜,政府組織資金和財政配置資金的能力開始下降,銀行成為社會融資的重要方式。而直接融資方式能夠優化社會資金配置,并提高社會資金的運作效率。更適合金融體制改革的發展需求,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直接融資作為市場化投融資方式將更具重要意義。

2.4緩解企業負債問題

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并且經濟效益較低。嚴重的負債問題制約了這種企業的發展進程。而根據調差報告顯示,我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遠高于國外企業的平均水平,根據我國的財政能力和宏觀經濟政策需求,降低企業負債率需要擴大直接融資的規模,讓企業通過資產重組的形式進行產業資本結構調整,從而將企業的債務轉化成股權形式,盤活存量資產,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2.5進資本主義市場的發展

通過分析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現實基礎可以發現,我國公眾的投資意識較強但缺少相應的投資技能,投資工具的品種較為單一,并且規模較小。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缺乏強力的監管體系。發展直接融資能夠改善資本市場結構,加強企業產權的約束和管理,提高企業資本運營能力,滿足企業的資本需求,有利于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

3、 發展直接融資的重要性

根據我國市場經濟投資不足的需求,發展直接融資能夠有效的提升企業資金的籌集水平。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但許多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也相應暴露出來,投資增幅偏低阻礙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影響我國投資增長因素主要是部分企業的整體效益不高,并沒有較強的資金積累能力,而一部分企業的債務負擔較重,并不具備良好的信譽。因此我國社會經濟的投資需求較為強烈,發展直接融資,能夠緩解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通過多種投資形式,將社會存款余額轉化為直接投資,為社會經濟的發展籌集建設資金。

4、 直接融資的現狀及政策思路

4.1直接融資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國的直接融資方式得到了快速發展,但融資規模較小、融資品種較小等問題,仍然制約著我國直接融資的進一步發展。群眾的投資意識不強,國際通過宏觀調控手段,提高了居民直接融資意識,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投資意識方面仍具有較大差距。這主要是由于居民對于資金市場并不熟悉,沒有充分的認識,群眾缺少對于直接融資市場風險的了解,并不能在資金市場中,實現資產增值。而我國的證券交易市場缺乏有效的統一管理,并不能發揮出主管部門的整體優勢,并出現許多部門直接相互矛盾的現象,導致資金效益外流,產權交易不規范,影響直接融資手段對資產存量的優化功能。

4.2直接融資的發展思路

我國直接融資方式發展的首要因素,應當是加強融資方式的體系建設,加強宏觀調控手段,拓展社會直接融資渠道,充分運用直接融資手段,進行多渠道資金籌集,從而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加大直接融資的工作力度,有效的監控金融形勢,改善社會金融資產結構,減輕居民儲蓄的增長壓力,還應當加強上市企業的資信監督,保障社會公眾的資金安全,從而促進直接融資的穩定發展。完善交易網絡和信息系統,加強直接融資的基礎和載體,強化資金市場,讓交易中心更為規范,加強證券交易網絡的影響力。積極組織直接融資的發行工作,通過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有效解決企業發展資金不足的情況,拓展直接融資的服務范圍,在現有交易流通的基礎上,規范產權交易,加強社會存量資產,促進直接融資的結構調整,為我國基本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在經歷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滯后,我國的資本市場又迎來了重要機遇,“新國九條”的,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進行了總體部署,直接融資將與間接融資協調發展,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防范并分散金融風險。

結語

近些年我國公司債券發展較快,并且隨著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程度加深,企業的規范運作具有更高的需求,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進程的規范化,也將加強市場直接融資工作,進一步加快資金市場的繁榮發展。(作者單位:遼寧大學)

參考文獻:

[1]周宗安;, 王顯暉. 社會融資規模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聯度 [J]. 改革 , 2014, (09): 56-59

[2]馮曉健. 簡析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協調發展 [J]. 債券 , 2014, (12): 98-101

篇2

【關鍵詞】融資結構 風險 金融體制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系列的金融體制改革措施,金融體制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這種改革目前還很不完善,很不徹底,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其中,就經營性金融機構而言,最大的問題是信貸風險過高,金融機構體系和融資結構不合理;就金融市場發育而言,主要存在體系不完善、行為不規范等問題,而這兩方面的問題又是相互關聯的。

一、調整融資結構和直接融資比重是目前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1、從融資結構的現狀來看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是銀行貸款,其比重高達100%,到了20世紀90年代開始下降,但比重仍高達90%左右,直接融資比例僅10%-15%,而且近兩年又出現下降的趨勢。而在發達國家如美國,其直接融資比例卻在50%以上,另外一些銀行體系相對強大的國家直接融資比重也有20%-30%。

這種較長期的單一的融資結構和較長時期的過高的銀行融資比率,一方面使得風險不斷向銀行體系集中,形成銀行大規模的不良貸款;另一方面由于直接融資渠道的不完善,缺乏投資渠道的分流,銀行儲蓄資金占GDP比重已高達40%左右,而且還呈上升趨勢,給銀行帶來巨大的負債壓力。這種情況如不加以解決,只會加大整體的金融風險,不利于整個社會金融結構的改善。其三是效率問題,銀行對中小企業一定會慎貸,因為對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與收益不匹配。如果大量通過間接融資方式融資,中小企業很難拿到資金,中小企業發展慢會導致就業、社會發展、社會公正、經濟發展潛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這就是投資效率不高的表現。

2、從金融服務的接受者――企業來看

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是企業外部融資的兩種形式。一般來說,直接融資的成本較低,但所需的條件較為苛刻,這些條件包括充分的信息、良好的信用記錄和較低的風險等;間接融資的成本較高,所需的條件則較為寬松,這是因為銀行作為間接融資的提供者本身具有信息收集、項目評估與篩選、監督資金使用以及強制合約履行的能力。一個企業對融資渠道的選擇,取決于三個方面:企業的規模、企業的歷史(良好的信譽記錄)和企業的信息透明度。只有規模大、信用記錄良好以及信息較為透明的企業才可能通過發行企業債券的渠道融資,成立時間較短、信息透明化程度不高的企業通常會從間接融資渠道融資,而新興的小企業由于其成立時間短、風險大、信息不透明而很難獲得外部資金。因而,直接融資如果對所有企業都重要的話,那么對中小企業就特別重要,因為中小企業在其成長初期,風險大,對銀行來說,投資中小企業投資成功也只能收到一個利息,投資不成功可能血本無歸,風險與收益不對稱;對于直接融資而言,同樣要冒很大的風險,但如果投資成功,投資收益就可能成幾倍的增長,高風險能得到高回報,就有人愿意去投資。在東南亞國家,中小企業資金來源中70%-80%都是直接融資。而對我國來說,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具有特別意義,因為在我國發展比較好、比較快、吸收勞動力最多的,正是中小企業,它是我國經濟最活躍的部分,特別需要直接融資方式。

二、發展直接融資的障礙因素分析

直接融資的發展問題事實上就是金融體制問題,直接融資發展慢與整個金融市場、金融體系的設計有關,具體而言,阻礙直接融資發展的因素有:

1、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安排還保持著慣性影響

在計劃經濟下,資源配置都是由政府完成,對企業的資金提供也是如此。由政府通過銀行來實現對企業的融資,因而形成長期以來的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方式,即使有直接融資,也主要是由財政、由國家來直接融資,民間直接融資的機構、方式、方法非常少。經濟體制改革后,雖然在許多領域實現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但在資金的配置方面仍保留著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配置慣性,金融體制尤其是金融體系方面亟待改革。

2、資本市場的培育比較落后,制度供給不足

近年來,我國逐步開放了金融市場,尤其是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但仍存在許多影響資本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如相應法律法規不健全,市場法制化、規范化程度不高;市場監管機制、監管手段、監管機構落后于市場的發展;民間機構性投資的發展滯后,缺乏政策引導、規范和保護等等。資本市場培育的落后,使得直接融資資金提供者和使用者雙方都缺乏有效的渠道、渠道難以暢通,從而影響了直接融資的發展。

3、國企產權不明晰、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

這些直接制約了企業通過直接融資方式,尤其是通過證券市場融資獲得外部資金的可能,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國企問題。目前的股市基本上是國企的股市,因為在90年代國企改制時,為了改變企業資本結構問題,實行了債轉股、股份制改造、上市等措施,大量的國企上市,擴充資本。雖然企業的改革促進了股市的發展,但另一方面造成了股市發展的潛在問題,即將國企改革的任務變相地壓在了資本市場的頭上,而又沒有一個真正的、全面的改革國企的制度,特別是公司治理結構,結果市場成為了國企主導的市場,國企沒有去掉的所有弊病,都傳染給了這個市場,結果這個本來應是最市場化、最先進的市場,卻成了最為行政化、最能體現傳統體制弊病的市場,從而直接制約了直接融資的發展。

三、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幾點看法

1、注重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

資本市場的發展必須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連,發展資本市場有幾點需特別強調的:

其一,首先著重發展一級市場。現在一級市場雖然有很大的發展,但是二級市場發展更加活躍,更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盡管二級市場的活躍也有利于一級市場的發展,但如果過分的吸引大家廣泛的注意力,對一級市場的發展還是不利的,一級市場的發展是最基本的。

其二,要特別發展債券市場。我國的企業債券市場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很大的發展,但到了90年代以后,重點轉移到了股票市場,尤其是股票二級市場。而在其他國家,凡是金融體制很發達的地方,都有一個很發達的債券市場,近幾年我國的金融結構發展不是很正常,債券的問題是其中的主要問題之一。在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同時,還應發展政府債券市場以及地方債券市場,對地方經濟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其三,以創新方式發展直接融資市場。建立以中小企業板市場為主導,覆蓋風險投資市場、三板市場、公司債券市場的多層次的中小企業直接融資體系。在這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中,中小企業板應居于主導地位,這是由中小企業板的特性所決定的,也是由中小企業板與其他直接融資方式的互動機制所決定的。中小企業板的發展,必然會帶動和促進風險資本市場的發展,因為中小企業板提供的退出機制,必然會刺激風險資本以更大的規模進入到中小企業融資市場;風險投資市場的活躍,也會相應地提出建設多層次市場的需要,三板市場的發展就有了新的推動力,與此同時,中小企業發行注冊及豁免問題也應當提上議事日程。

其四,加快法制建設,加大資本市場監管力度,為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一個健康的發展環境。

2、發展機構性的直接融資方式

我國缺乏的主要是機構性的直接融資,要鼓勵發展投資基金、投資機構、財務公司等融資機構。其別需要的是對傳統中小企業投資的投資基金,這種基金由專業人士來操作,一方面可以保證能找到比較好的項目,回報率較高;同時能對企業提供咨詢,有利于企業吸收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新的技術,而且這類投資公司一般都有良好的機制和設計,能保證投資者收回投資。現在問題是怎樣推廣這種機構性直接融資,一是給予政策支持,使儲蓄者感覺到直接融資產品在不少方面比儲蓄產品更有吸引力。比如,美國的401K條款,通過免稅的支持,使儲蓄資金更多地運用養老基金方式并使資金流向直接融資;二是可先進行試點推廣,在美國就采用了這樣一個機制,民間拿三分之一的錢,政府拿三分之二的錢,組織一個投資基金,共同找一個民間管理者進行投資管理,如果5年后效益比較好,政府按銀行貸款利率把本金加利息退出,如果投資失敗,共同承擔損失。澳大利亞、以色列等國都是這樣,都比較成功,吸引了民間資金,更重要的是這種做法培養了一批投資家,向社會展示這種方式能賺錢。

篇3

發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豐富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的路徑選擇,是提高我國直接融資比例,改善金融資產結構,促進金融脫媒的重大金融創新,有利于在信用快速擴張,資本約束條件不斷提高的趨勢下,加快我國銀行業經營戰略轉型。

當前我國銀行理財業務正迎來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亟待改善相關法律和監管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自主創新,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業務層次。

發展現狀

我國銀行理財業務經過十來年的發展,近年來展示出了爆發式的增長態勢,顯示出了旺盛的市場需求。

2005-2009年,我國境內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規模分別為2000億、4046億、8190億、37,000億和71,533億,年度增長率分別為292%、102%、100%、352%和93%,截至2009年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達3.1萬億,已成為我國金融市場中重要的投資品種之一。預計未來若干年,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各家銀行繼續以各自特色的理財產品和服務吸引廣大投資人的關注。

目前,境內銀行主要采取獲取利差的盈利模式發行理財產品,按照預期收益率支付客戶收益,相對基金系等其他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受市場波動影響小,收益穩定而且可預期,收益實現情況整體良好。

在基金系QDII產品普遍出現虧損的時期,銀行理財QDII產品表現良好,明顯領先于部分外資行和基金系QDII產品凈值水平。2008年,基金整體虧損7000億,收費卻仍高達300億。同年,銀行理財產品為客戶實現收益120多億,取費只有100億。

銀行理財產品在風險控制方面秉承了商業銀行風險厭惡的特征,近年來,境內銀行理財產品設計基本圍繞本金安全、收益穩定的目標開展,風險水平設計主要是中偏低的風險度取向,沒有推出如部分外資銀行本金可能招致大幅損失的產品。

金融創新

利率市場化是資金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

以金融產品創新代替金融制度變遷是當前形勢下利率市場化的主要路徑選擇。引入不受利率管制的新的金融產品并積極培育發展,使之成為市場當中重要的新的投融資工具,并且成為存貸款這一傳統業務的有益補充,既增加了利率市場化的市場板塊,完善了市場功能,又避免了存貸款業務遭受完全放開利率管制直接帶來的正面沖擊。

發展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創新性地開辟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新路徑。首先,銀行理財產品定價突破了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以儲蓄客戶為主,理財產品是存款的重要潛在替代品。

從產品定價來看,當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受金融市場中其他投資品收益率影響較大,變動靈活,是高度利率市場化的產品,其收益率明顯高于同期限的存款利率,2年內各期限平均利差約1%(如圖所示),突破了存款利率上限管制,也印證了管制利率下的“金融抑制”理論。

其次,通過“理財+信托”模式的信托貸款利率一般低于貸款利率,沖擊了貸款利率下限管制。目前監管部門對信托貸款利率下限未有明確規定,由于信托貸款這一直接融資效率高,不計提為銀行風險資產,一般信托貸款利率要低于同信用等級貸款利率,有時會突破貸款利率下限。

融資手段

由于歷史沿革,我國金融資產結構一直以銀行貸款的間接融資為主。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就把積極穩妥發展直接融資作為金融改革最重要的內容。

目前,發展直接融資已初見成效,到2007年底,股票、債券和保險準備金分別占國民收入的85%、38.7%和10%,金融資產結構有所改善。但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依然不平衡,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直接融資水平還很低。

從融資結構看,貸款仍然是主要融資方式,盡管占比有所下降(從2008年的82.40%降至2009年的80.15%),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率為24.8%,仍遠低于美國非金融機構部門的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率160%。間接融資占比過高一直是我國金融市場長期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這導致經濟、金融風險過度集中在銀行體系內部,使我國金融體系缺乏必要的彈性,不利于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加大了經濟運行的社會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重要的直接融資方式之一,信托貸款并未納入上述統計口徑之內。2009年國內全年信托融資總額超過2萬億,加上這一數據,2009年我國直接融資比例將提高至30.5%(貸款占69.5%),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率也將由原先的24.8%上升至43.8%,整個融資結構將大為改善。其中,通過“信托+理財”模式的信托融資總量約1.5萬億。

因此,通過“信托+理財”模式,繼續做大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將成為改善我國融資結構,促進“金融脫媒”,維護金融安全,提高融資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戰略轉型

隨著監管部門資本約束條件的不斷提高,發展理財業務已成為商業銀行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占比、加快自身經營戰略轉型的必然選擇。

發展理財業務有利于加快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轉變。目前國內銀行正處于從以利差為主的盈利模式轉向全面提升中間業務收入的重要時期,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明顯提高。從國內各銀行中間收入板塊看,結算、銀行卡等業務的可預見增速提升空間有限,而投資銀行業務在分業經營的限制下迅速發展尚存在政策障礙。

發展理財業務有利于推動存貸款經營模式轉型。一方面,應對金融脫媒、客戶投資多元化的新形勢,將存款等負債業務從以存款為主的模式轉化為存款、理財和銀行類理財并重的多元化格局。另一方面,我們應借鑒國際先進銀行“資產組合管理”的經驗,未來貸款經營可以推動流量管理貸款戰略,貸款經營不以持有到期為唯一目的,而是將全部貸款分為持有到期、可出售、可交易等三種類型,其中可出售、可交易類的貸款均可作為銀行理財業務投資的對象,從而實現對信貸資產的深度經營利用。

發展理財業務有利于實現銀行資本節約型增長方式。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貸款投入迅速增長,信用規模快速擴張,監管部門資本約束條件不斷提高。商業銀行如果依然單純追求總量而忽略結構優化,不從根本上改變單純依靠規模特別是信用規模擴張的增長方式,就必然會導致資本金急劇消耗,陷入資本金不足的困境。

發展理財業務有利于豐富客戶服務手段,提升銀行競爭力。新世紀以來,我國居民財富快速增長,預計到2011年中國百萬資產家庭總數有望達到60.9萬戶。銀行理財業務能以多樣化的理財產品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投資需要,有利于進一步豐富銀行客戶服務手段。

幾點建議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正迎來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亟待改善相關法律和監管環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自主創新,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業務層次。

①改善相關法律和監管環境

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一項新興業務,業務發展所依賴的相關法律和監管環境還需進一步改善。

比如,目前銀行理財資金除投資于銀行間市場之外產品,都要通過銀信合作的方式實現;商業銀行理財資金尚未獲得未上市企業股權、A股市場股票、基金等直接投資資格,以及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開立獨立的債券賬戶的資格,建議相關監管部門予以銀行理財資金相關投資資格,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②拓展投資渠道加強自主創新

目前,我國境內商業銀行結構化產品研發水平不夠,交易技術不足,風險識別和自主定價能力不強,理財產品大多屬于“引進型”。當前迫切需要堅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努力拓展投資渠道,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

篇4

【關鍵詞】中小企業;對策;融資租賃

一、中小企業的界定和發展現狀

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少,籌資能力低。大企業在資金緊張時常常得到政府和金融部門的支持,此外,大企業還可以通過公開發行股票和債券形式從社會籌集所需資金。而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貸款風險高,經營管理水平低,信用程度低,擔保抵押難,使之在間接融資市場,或是直接融資市場,都很難籌得所需資金。尤其在遇到通貨緊縮時,銀行的“惜貸”對中小企業的沖擊更大,另外,政府對于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不多,民間的集資又視為非法。

二、中小企業融資方式研究

目前,中小企業已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業融資難卻已成為阻礙我國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一個重要而又緊迫的現實問題。從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出發,對比分析當前主流的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并進一步探討中小企業未來中小企業融資方式的創新思路,以期促進中小企業穩步成長與發展。中小企業資產規模較小、經營靈活、變化快捷,造成其資金需求在時間和數量上具有較大不確定性,一次性中小企業融資的量較小但頻率較高,使得中小企業融資復雜性加大,中小企業融資成本較高,而最終又體現在中小企業融資難上面。常見的直接中小企業融資方式有股權中小企業融資與債券中小企業融資,但在當前的中國使用股權或債券中小企業融資的中小企業并不多,除自身原因外,更多的是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政策等宏觀方面的原因。

(一)直接融資狀況

直接融資是指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運用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債權債務關系的行為.是指不經過任何金融中介機構,而由資金短缺的單位直接與資金盈余的單位協商進行借貸,或通過有價證券及合資等方式進行的資金融通,如企業債券、股票、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內部融資等。直接融資方式的優點是資金流動比較迅速,成本低,受法律限制少;缺點是對交易雙方籌資與投資技能要求高,而且有的要求雙方會面才能成交。

(二)間接融資狀況

間接融資是指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間接實現融資的行為.相對于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則通過金融中介機構,可以充分利用規模經濟,降低成本,分散風險,實現多元化負債。但直接融資又是發展現代化大企業、籌措資金必不可少的手段,故兩種融資方式不能偏廢。

三、完善中小企業自身財務體系的對策

(一)切實提高中小企業總體素質的相關對策建議

1、提升中小企業總體實力

實現提高企業的相關競爭力,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舉措。中國的中小企業如果希望將自己的競爭力度增強的話,就必須在人才技術、資金和設備上下功夫,將各項工作的分工協調起來達到和諧一致,還必須將產品的質量下大力度提高起來,這樣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也會不斷的提高起來。

2、規范企業會計制度以及財務有效管理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

中小企業競爭力弱的相關最大弊端在于制度不健全,因此中小企業要想長遠提高必須建立起完善的相關現代企業有效管理制度。經過構建合理的相關法人治理制度來達到科學有效管理,把所有權以及經營權相分離,提高企業內部的相關市場化能力,并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相關規章制度體系。有條件的相關企業應該引入董事會制度,一些大的相關決策權交交付給董事會,真正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同時,還應推進企業的相關股份制改造,企業制度邁進。

3、建立誠實及守信的中小企業形象

為了加強自身有力融資能力建設,中小企業應努力營造良好的相關企業文化氛圍。企業文化是企業全體員工所共有的相關價值體系,它在凝聚企業員工的相關力量,激發員工創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相關作用。中小企業應在企業內部營造出一個非常有利于企業制度在員工心中生根的相關文化氛圍,企業也必須以重視人才和培養人才為基本出發點,在能力范圍內盡最大的努力發展文化氛圍,這樣其企業的競爭能力也就自然的會提高起來。

(二)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相關金融體系的相關對策建議

1、積極探索建立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體系

我國市場大部分中小企業貸款的利潤都很低,銀行若要研究其地域經濟就必須合理的選擇中小企業客戶。各個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認識方面也必須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對產業物流鏈有更清晰的認識,這樣才會在發展客戶方面占據主動權。合理的利用物流產業鏈,其核心企業之間的經營關系就會得以穩定,中小企業也會得到更多的貸款支持。在自身經營的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前提下,廢除所有制企業的各項弊端,成立合理的經營戰略總目標,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建立通暢的相關中小企業直接有力融資渠道

對于中小企業的相關有力融資現狀進行分析發現,企業當前采用的相關有力融資及其的相關依賴于銀行借款,別的的相關有力融資手段非常少采用,企業要提高,在有力融資方面把單一有力融資轉換成組合有力融資,使企業的相關有力融資結構達到正常狀態,有力融資成本達到最低。組合有力融資現在已經代替了單一的相關有力融資手段,成為當前企業有力融資的相關一般形式,對于某企業的相關現狀分析以后,實現推斷出此企業正處于提高階段的相關企業,其結合于本企業的相關實際情況,應該采用的相關多渠道的相關有力融資手段。

3、保護以及規范民間資本市場

(1)交付給予民間借貸應有的相關政策以及法律地位,完善金融市場監管體制。經過交付給予民間借貸合理的相關政策定位、法律定位,適當減小金融體系準入門檻,考慮適時推進民間金融合法化,把其納入國家金融體系范疇。

(2)大力發展民間借貸的相關規范性,進一步完善自我約束體系。從促使金融市場發展并解決資金需要作為出發點,切實增強民間借貸中介服務制度,規范民間借貸的相關行為,發展合適的法律法規以及制度要求,確立管理手段與組織方法。

4、大力提高有力融資租賃

中小企業當前一般是以資產抵押的相關銀行借款作為有力融資手段,其許多資產已經被抵押出去,因此,為了使得企業提高資產的相關有效能力,只有轉變中小企業的相關有力融資手段,其一般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采用股權有力融資手段,調整有力融資結構

當前,中小企業的相關外部有力融資多采用銀行借款有力融資這種單一的相關手段,加重了企業的相關負債,減小了資產的相關有效能力。這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是極其不合理的相關,因此,企業必須盡可能的相關調整有力融資結構,把股權有力融資融入到企業的相關有力融資手段來,這就實現降低企業原有的相關銀行借款,減小企業的相關借款成本,分散經營風險。

(2)采用租賃有力融資,增強資產的相關能力

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需要的相關土地、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都實現經過有力融資租賃的相關形式獲得。這種租賃在租賃期滿后,承租人按照約定的相關辦法得到租賃物的相關所有權。有力融資租賃在財務處理上其實己經屬于企業的相關資產,這樣當企業獲得一項有力融資租賃之后,就實現增強企業的相關資產總量,提高企業長期償債能力以及擔保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衛平,張欣.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若干建議[J].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6(10).

[2]謝繼蘊.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探析[J].商業現代化,2006(6).

[3]馬俊海.小企業融資創新探討[J].經濟問題,2003(8).

[4]周俐娜.民間借貸對銀行小企業信貸的影響及進一步規范的建議[J].海南金融,2006(11).

篇5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到今天,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獲得了很多收益和經驗,但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存在兩個不平衡。

一是中國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不平衡。為什么要發展資本市場,是因為我們不能只靠間接融資即銀行貸款來解決中國的金融問題。而直接融資就是企業直接向有錢人借錢,或者是有錢人直接投資給企業。早期,中國都是間接融資,后來發展直接融資是希望解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不平衡的問題。

資本市場發展了一段時間,這個問題似乎有所解決,但是最近尤其是金融危機以來,我們可以看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仍然是不平衡的。直接融資仍占主導地位,間接融資市場依然很小。這個問題不僅沒有緩解,而且進一步加強了,更加不平衡。

這幾年,直接融資發展確實很快,但是和間接融資的市場規模相比可以發現,它的比例更小、難度更大、發展困難更多。最明顯的情況是,現在可以上市企業資源越來越多,但是能夠進入上市通道的難度卻越來越大,在審批前面排隊擁堵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而不是越來越舒緩。主板市場是這樣,最新的創業板市場更嚴重。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些企業既然達到了上市的要求,為什么還被堵得這么厲害?這些問題值得思考。帶來的結果是什么,是上市企業達不到條件嗎?這里我們還要討論上市對銀行業和金融業的關系問題。按照2009年信貸規模的發展,按照會議確定的2010年信貸規模發展的空間,資本充足率受到了很大的挑戰。經濟危機給我們一個教訓,銀行最好有核心資本,要有真正的直接投資人拿他們的真金白銀投到銀行,這樣叫做核心資本和核心一級資本。最好的方式是通過發股票,這是銀行長期發展的最有效的方式,而不是到市場發次級債,更不是說次級債發行了以后,銀行間相互買債,比如工商發債農行買,農行發債建行買等等,都互相買債,一旦出現問題,這幾家銀行一清盤就了事,這樣解決不了問題。應該是讓全世界的人都相信工商銀行是世界最好的銀行,都來投資,這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按照明年中國資本市場整體規劃,允許發行新股票的規模也就是3、4千億,那么有多少企業符合這種上市條件呢?其他的企業我不了解,工行大家還算了解,雖然不是那么優秀、那么完美,但是在中國資本市場增發股票的條件是沒有問題的,到香港乃至于到美國、倫敦發股票應該都沒有問題。為什么我們自己的市場就發不出去呢?這正是上市資源和上市通道之間不平衡的問題。

二是中國的投資者持有的資金總量和投資愿望遠大于資本市場現在能夠提供的產品。一邊有很多企業上市上不了,一邊是很多企業有錢投不了,現在只放這么幾個企業上市增發,顯然,按照市場經濟學的供給和需求原理一定會把現有上市企業的價格炒作得非常高,這就是中國上市公司為什么一上市就有那么高的市盈率,為什么創業板會出現幾十倍市盈率報價的原因。

如何建立真正的市場

中國資本市場要國際化,未來要往哪個方向走?我認為,與其抓國際板市場建設、創業板建設、股指期貨建設,還不如抓市場建設,把這個市場建立成真正的市場。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市場?

首先,要有合理、可預期、公平透明的游戲規則。市場要有合理的規則,不能天天變。比如一個合理的規則是只要企業滿足條件就一定能上市,而且有把握在三個月之內上市,企業可以自己判斷是否達到條件,是否可以上市。當所有中國企業、外國企業、國際企業都能夠有這樣一種預期和理解,都知道這樣的標準時,中國資本市場不用建設國際化也會成為一個國際市場。

第二,要有嚴格的執行力和持久的可信度。如果宣布在中國市場上任何違規操作行為都會受到懲罰和徹底糾正,有這樣一個標桿,我相信這個市場就會有持久的可信度。那么,如果你在這個市場上違規操作,用100萬賺了1000萬,不管你跑到世界任何地方,我們都會把你找回來,要你把錢退回來,而且讓你在中國蹲監獄。

第三,要讓市場來定價。如果每天同時有幾個企業上市,這些企業的市值并不都是5倍或10倍PE,他們應該有不同的PE標準,應該讓市場定,不要人為規定標準。

篇6

【關鍵詞】銀行 金融結構 不良貸款

一、前言

本文筆者結合個人多年從事金融業務的實踐工作經驗,從調整金融結構入手,對金融結構與不良貸款的關系進行粗淺的探討,并提出調整金融結構,促進不良貸款下降的全新設想,旨在研究不良貸款下降的路徑,從而為降低不良貸款做出有益參考。

二、金融結構與不良貸款之間的關系

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不良貸款始終是銀行界不可小覷的重要金融難題,其出現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體系、銀行體系脆弱,所以對不良貸款的研究始終是金融界的首要難題。尤其是從不同的視角對金融結構與不良貸款進行觀察,可以發現不同視角下的金融結構與不良貸款其表現也不盡相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方面,對其關系進行闡述。

第一,可從銀行業、保險業以及證券業的結構來看,不良貸款存在與銀行業之中,因此只有銀行可以承擔貸款這項業務;第二,可以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分為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不良貸款屬于間接融資,也只有間接融資才會產生不良貸款;第三,從業務結構來看,不良貸款可以說是銀行傳統業務中的產業遺留,而現代融資業務并不以貸款為主線,也就不會產生過度的不良貸款;第四,從城鄉結構和數量來看,不良貸款主要以城市為主,農村為輔,因為城市的資金更為集中,而農村資金較為分散,也多以農戶小額貸款為主;第五,從區域結構劃分來看,不良貸款多出現在經濟欠發達的非沿海地區,傳統計劃色彩較為濃重的重工業地區,換句話說也就是說不良貸款主要出現在經濟運行不正常的地區;第六,從所有制結構來看,不良貸款主要存在于共有制度較高的金融機構,而公有制較低的民事銀行勢必其不良貸款率要低很多;第七,從人員結構來看,不良貸款多易發生在傳統業務人員身上,而擁有現代化金融知識,現代化金融理念的人員往往不易觸發大規模金融貸款,而造成不良貸款。

而無論從任何一個視角進行觀察,通過系統的總結,我們都可以看到,在金融結構中,不良貸款的存在,是可以通過金融結構變動,而有所改變的,也正因如此,金融結構與不良貸款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基于此點,我們提出“調整金融結構,促進不良貸款下降”的設想,并對此進行深入研究,旨在研究不良貸款的下降路徑。

三、調整金融結構,促進不良貸款下降

根據上文對金融結構與不良貸款關系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金融結構與不良貸款之間存在莫大的關聯。因此,在此提出“調整金融結構,促進不良貸款下降”的設想,并且對此作出相對應的金融結構調整,以期找尋不良貸款的下降路徑,以下筆者粗淺地從兩個方面入手對這一設想進行闡述:

第一,可以從銀證保結構入手,進一步調整我國金融機構。銀行、證券與保險作為我國國內金融市場的三大支柱主體,其在金融發展中,主要以銀行為主,證券與保險業為輔的基本模式,而這種結構模式,恰恰是誘發不良貸款出現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目前,我國正處于企業穩步回升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更應該多運用市場化手段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不斷調整和優化信貸結構,把握好信貸投放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所以,調整金融結構,勢必成為逐步降低不良貸款的有效途徑。我國可先從調整金融機構業務入手,將現有從事銀行業的金融機構一部分脫離銀行業務,開始做證券業務和保險業務。也就是說從源頭上降低銀行業務的比例,而銀行業務下降,貸款也勢必會下降,貸款下降了,不良貸款也相應會得到減少。也許有人會擔心銀行業務比重下降后,會影響到放貸,其實在經濟運行中,貸款只不過是融資方法中的一種,貸款的融資方式減少了,完全可以用證券等融資工具謀求新的融資方式來解決企業的融資問題,由此同樣可以解決經濟運行中微觀主體所需的資金問題。所以,此種方法可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

第二,可以從金融機構入手,進一步調整我國金融機構。我國通過對金融機構的實際調查可以得知,目前在發達國家中,其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結構比例大約在4:6,而我國則在1:9左右。可以說,我國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結構調整上,還具備相當大的空間。尤其是通過上文我們可以得知,直接融資不會產生不良貸款,所以,要想降低不良貸款,可采取調整金融機構,也就是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降低間接融資比例的方式,從而最終向發達國家靠攏的趨勢。因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相比,其優點相當突出,主要是融資速度快,融資成本低,其根本優點還在于直接融資是釋放小風險,避免大風險。例如:證券融資是直接融資,證券市場的風險天天有,但天天有的風險,只不過將小風險每天都釋放出來,不會積聚大風險,相反的情況是間接融資掩蓋了小風險,積聚了大風險,如貸款融資,存款人和貸款人的關系被金融機構隔斷了,存款人以為把錢放在銀行里風險不大,實際上銀行把錢貸放出去后,有的貸款利息收不到不說,本金的收回也感到無望,由此不良貸款金融機構每天在積聚,存款人卻無從發現。所以,對融資結構進行調整之后,直接融資比重加大,也會使存款人以全新的面目出現在市場經濟運營中,直接接觸金融市場,從而實現風險自擔的目的。而金融機構無需夾在中間承擔風險,那自然也不會有過大的不良貸款增加之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筆者從金融機構與不良貸款之間的關系入手進行粗淺的探討,并提出調整金融結構,促進不良貸款下降的全新設想,也使我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要想降低不良貸款,不僅僅單一從銀行調整經營策略出發,更應該進一步改變企業自身的金融戰略發展方針,并且不斷加強對降低不良貸款的研究,從而解決這一國際銀行界所面臨的共同難題。

參考文獻

[1]馮建強.論金融結構的調整和不良貸款下降的關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4(05).

[2]江春,沈潤濤.中國經濟失衡的金融結構視角[J].開發研究,2009(12) .

[3]張立強.轉型時期我國金融結構優化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

[4]劉波.中國貸款效率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1.

篇7

【關鍵詞】社會融資總量 中間目標 研究

隨著金融深化和發展,以銀行為主的融資體系將發生變化,直接融資規模在社會融資總量中所占比重不斷加大。以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新增人民幣各項貸款作為貨幣政策調控的中間目標,已不能有效調節金融與經濟的關系,以及實體經濟的融資規模,迫切需要確定一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都能適應統計監測和宏觀調控的中間目標。而社會融資總量與主要經濟指標相互關系更緊密,更適合于充當貨幣政策中間目標 。但另一方面也應看到社會融資總量短期成為貨幣政策調控的中間目標,仍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社會融資總量概念提出的現實意義

我國金融規模正在快速擴張,金融結構發展出現多元化,證券、保險類非銀行金融機構資金逐步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同時隨著金融衍生產品和融資工具不斷創新,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對貸款也表現出明顯的替代效應。

從我國中原大省河南省情況看,社會融資總量呈現結構多元化發展的趨勢。2011年上半年,河南省社會融資總量2410億元,雖然銀行貸款仍是對實體經濟提供資金的主要方式,但占比明顯下降,上半年本外幣貸款新增1476億元,占全省社會融資總量的43.5%,較去年同期下降12.7個百分點;各類新型融資方式和直接融資渠道占比有所提高,其中,銀行承兌匯票、信托貸款、委托貸款等表外融資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887.3億元,企業通過發債方式獲得資金158億元,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投放信貸資金11.5億元,分別占同期社會融資總量的33.7%、6%和0.4%,較去年同期分別提高3個、6個和0.3個百分點。

從社會融資增速來看,來自央行金融統計數據報告表明:自2002年到2010年,全國社會融資規模年均增長為27.8%,比同期人民幣各項貸款的年均增長速度高9.4%。河南省2011年上半年,除人民幣新增貸款之外的其他社會融資規模增長為18.2%,高于同期人民幣新增貸款4.7%。社會直接融資增速已全面超過間接融資增速,事實說明僅統計人民幣新增貸款已不能準確、全面的反映社會融資狀況。在此背景下,將社會融資總量作為貨幣政策調控中間目標,納入宏觀調控、監測體系,是具有必然性的:

一是與經濟金融運行具有很強的相關性。社會融資總量指標涵蓋了商業銀行的表內外各類信貸資金,能夠直接反映金融機構對經濟實體的資金支持力度,向實體經濟傳遞貨幣政策信號更為效率,與其他經濟指標的相關性更為緊密。二是符合金融機構審慎性經營管理的要求。社會融資總量包含了金融體系中銀、證、保等行業的各類統計指標,有利于金融監管機構全面監測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融資的總體情況及結構,有利于發現和預防系統性金融風險。

二、目前將社會融資總量作為貨幣政策調控中間目標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一)社會融資總量在全面性、可控性、可測性方面仍存在不足

1.全面性方面

一是存在重復統計的可能。與全國GDP統計數據不等同于各地方GDP統計數據之和的情況類似,全國社會融資總量與各地方融資總量之和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二是對準金融機構統計仍有不完善之處。再以河南省為例。擔保機構方面,近年來,河南省融資性擔保機構發展迅猛,數量成倍增長,2008、2009年底分別達到318家、762家。截至2010年底,經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核準登記的擔保機構已達1387家。由于比較收益較低,多數擔保機構開展了過橋貸款和委托貸款等信貸業務。典當行方面,截至2010年末,河南省共有典當行154家,在當前市場資金較為緊張的情況下,典當業務資金需求較旺。據調查顯示,河南省典當業務資金需求者多以個人為主,占比67.83%,企業用戶、個體工商戶占比分別為19.11%和 13.06%;從資金用途來看,資金需求者多把獲得的資金投向了生產經營,這一比例高達66.38%。中小企業產權交易中心方面,河南省中小企業產權交易中心成立于2010年11月12日,是全國5個試點機構之一,承擔者為中部六省和山東、浙江兩省中小企業搭建產權、股權、債權、物權交易平臺的重要任務,首批掛牌企業41家,對有效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切實緩解融資困難做出了積極貢獻。上述三類機構雖不屬金融機構,但充當了金融機構的角色,并且相對于民間融資更具有可測性。因此,應將其納入金融統計監測體系之中。

2.可控性方面

相對于新增人民幣貸款而言,央行在有效控制社會融資總量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難度。一是多數直接融資方式受政策性影響很大,較難控制;二是現有的調控手段和金融監管政策,已落后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等業務創新,需要及時跟進。三是為追求自身發展,經濟主體主動融資的愿望增強,現有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效果存在時滯和偏差。

3.可測性方面

一是在目前金融體系分業監管的制度要求下,統計數據來源于“一行三會”,準確統計社會融資總量存在困難;二是全面、準確地統計社會融資總量還沒有明確的制度依據。

(二)貨幣金融統計體系自身的缺陷

社會融資總量指標的引入,為當前貨幣金融統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人民銀行的統計只能是“銀行統計”而不是“金融統計”,這需要對我國現行的貨幣金融統計制度進行變革,“一行三會”應共享資源、相互支持,將股票、債券、基金、期貨、房地產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都逐步納入金融統計體系,形成一套口徑統一的貨幣金融統計體系。

篇8

融資是企業資本運動的起點,也是企業收益分配賴以遵循的基礎。足夠的資本規模,可以保證企業投資的需要,合理的資本結構,可以降低和規避融資風險,融資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資本成本。因此,就融資本身來說,它只是企業資本運動的一個環節。但融資活動,決定和影響企業整個資本運動的始終。融資機制的形成,直接決定和影響企業的經營活動以及企業財務目標的實現。

一改革開放以來,企業融資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表現在:

1.企業資本由供給制轉變為以企業為主體的融資活動。

改革以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均在國家計劃下進行,企業是否需要資本,需要多少,長期資本或是短期資本,均由國家通過財政或銀行予以供應。這種體制下,企業不需要研究融資渠道、融資方式和融資成本,更不用研究企業資本結構問題。經濟體制改革以來,企業自的擴大,特別是作為市場經濟主體建立以后,企業為主體的融資活動代替了原來的供給制。企業根據市場狀況和前景,進行投資計劃,并努力為實現投資計劃融資。這一變化表明,融資活動由宏觀性計劃分配轉變為微觀性融資。

2.由縱向融資為主向橫向融資為主轉變。

供給制條件下,企業資本均由國家限額、限用途供應,資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動。隨著改革的不斷進行,為了實現資源最優配置,企業與企業間的橫向融資活動日益增加,存量流動提高了資本運營效率。

3.融資形式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

計劃分配資本體制下,企業融資形式單一,財政分配形式或銀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業信用的確立,資本市場的建立,企業內部積累機制的形成,企業融資形式呈現多元化,形成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股本融資與債務融資等多種形式(見表1)。

上述變化,最本質的在于融資體制正在實現計劃分配向市場引導融資的轉變。過去,財政、銀行作為國家總資金分配的兩個手段,不斷進行著總資金量的分割。盡管后來銀行分割總資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絕對比例,但與現在資本市場融資相比是不同的,這是一個質的變化。伴隨這一變化,各種融資工具職能回歸并日益得以體現。對財政投資與銀行貸款的認識,也不只限于有償和無償的劃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點,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雖然融資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但企業融資機制并未形成。

以企業為主體的投融資活動,還沒有真正的以市場為主導,理性地根據資本成本、風險和收益對稱原理選擇融資方式,確定資本結構。因此,企業融資機制的形成,還需要從存量和增量兩個方面進行。

存量調整是基礎,它是針對過去融資行為及其形成結果進行的處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資活動在增量方面的規范性和規律性,則是企業融資機制形成的關鍵。存量調整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而國有企業高負債率是由于體制原因形成的。據統計,1980年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為18.7%,1993年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7.5%,1994年為79%。如此巨大變化,不是非體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國80年代中期開始實行固定資產投資由財政撥款改為銀行貸款,即所謂的“撥改貸”,從1998年開始銀行統管流動資金。這一改革的初衷是國家試圖通過銀企債務關系來硬化對企業的約束。但實踐結果事與愿違,由于銀行體制本身的嚴重缺陷,借貸雙方因產權不清而形成信貸軟約束。盡管1993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貸款約束規則,延緩了國有企業“完全債務化”的速度,但負債增長速度仍遠遠超過資本增長速度。

企業與銀行關系不順、不清,他們之間不僅僅是債務關系,而且存在著在這種關系表面掩蓋下的所有者與經營者關系。而且,銀行還承擔有政府的職能,企業依附于銀行,銀行貸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原則,有時不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業嚴重虧損或停產、半停產而不能破產情況下,銀行仍不得不發放違背市場規則的貸款。因此,當國有銀行實行商業化改革時,國有企業高負債率問題,已經造成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同時也加重了企業的支出負擔。為了減輕企業利息支出負擔,1996年以來中央銀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業減負效果并不明顯。其實,企業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貸款數額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況下的高負債形成,是典型的計劃分配結果。降低利率不僅沒有減輕企業利息負擔,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進一步刺激貸款需求,國家不得不進一步強化行政干預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時,仍輔以貸款規模限制,抑制貸款需求。

問題的關鍵在于,國有企業貸款是計劃分配結果,而非市場引導的資源配置,因此,貸款數量并非企業所能左右。由于貸款數額過多造成高負債率,從而加重企業負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股權融資(或自有資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資形成效益以后,而債務融資在投資活動開始就支付利息,在國有企業投資缺乏資本金的基本上,貸款包攬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業巨大的利息負擔。另一方面,由于貸款關系模糊不清,特別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謂“稅前還貸”,使得貸款關系更加復雜化。在后來進行的國有企業產權界定中,將“撥改貸”投資形成的資產界定為國有資產,意味著企業貸款面臨兩次分配,一是支付貸款利息回報債權人,二是支付股利回報所有者。

公司融資理論認為,增加負債可以取得財務杠桿收益,由于企業支付的債務利息可以計入成本而免交企業所得稅,債權資本成本低于股權資本成本,因此,資產負債率似乎越高越好,因為負債率提高時,企業價值會增加,但負債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時,企業價值因破產風險和成本的增加反而會下降。這樣,由于企業負債率增高會令企業價值增加,同時也會引起企業破產風險和成本上升而使企業價值下降,當兩者引起的企業價值變動額在邊際上相等時,企業的資本結構最優,負債率最佳。

上述討論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企業必須要用較高的銷售利潤率來彌補負債經營帶來的風險,企業的盈利能力(凈資產收益率)只有超過銀行貸款的資本成本時,企業負債經營所體現的財務杠桿效應才是正效應,否則為負效應。也就是說,只要一個企業運行良好,盈利能力強,負債再高也是可以良好運轉的。從這一角度分析,負債率高低只是說明了企業融資結構,而不能以此作為衡量企業負擔高低的標準。我國理論界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造成企業經營困難的原因是過高的負債率造成的,這是值得商榷的。

我國近幾年致力于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高負債率是由于體制原因形成,必然應從體制上解決這一問題,因此,高負債率治理過程,不只是企業負債多少的量的治理過程,而是企業融資渠道、融資方式等選擇和形成的過程,需要綜合配套措施才能解決。例如1998年開始推行的“債轉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債權轉成股權,降低負債率從而減少企業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這一改革最終是要失敗的。因為體制不改變,企業治理結構不改變,降低了的資產負債率還會再提高,債權和股權的性質仍會被扭曲。因此,債轉股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在于:通過債權轉股權,形成企業新的治理結構,使得股權所有者通過改造企業制度,實現融資結構最優。我國第一家實行債轉股的企業———北京水泥廠,債轉股以后,資產管理公司持有股份達到70%以上,從而為通過債轉股實現企業轉制、改造提供了可能。

計劃分配資本的體制引致國有企業高負債率,改革正是應從體制入手,改變國家計劃分配資本從而決定企業融資結構的做法,形成企業在市場條件作用下自主決定融資結構的體制。

三現代公司融資理論認為,融資機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資形式的選擇,實際上是企業通過決策融資結構,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過程。

所有這些,都是由融資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資成本和融資風險決定的。

融資方式的選擇,是企業融資機制的重要內容。融資方式多種多樣,按照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股票融資和債券融資等。

企業融資是一個隨經濟發展由內源融資到外源融資再到內源融資的交替變遷的過程。一個新的企業建立,主要應依靠內源融資。當企業得以生存并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利用外源融資可以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競爭能力。當企業資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企業往往會從融資成本的比較中選擇一種更高層次的內源融資方式。實際上,就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關系來說,內源融資是最基本的融資方式,沒有內源融資,也就無法進行外源融資。從國外資料分析,在發達市場國家中,企業內源融資占有相當高的比重(見表2)。版權所有

表2主要發達國家企業資金結構(%)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英國內源資金75544662443475外源資金25405926526632其他06-51240-7注:美國為1944—1990年平均數,其他國家為1970—1985年平均數。

內源融資獲得權益資本,企業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資,首先取決于企業內源融資的規模和比重。內源融資規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投資,同樣的,也才能獲得借入資本。從融資原理分析,企業負債經營,首先是企業自有資本實力的體現,自有資本為企業負債融資提供了信譽保證。而且,經濟效益好的企業,投資回報率高,股東收益好,更應注重內源融資。如果增發股票,無異是增加更多的股東,良好的投資回報會被新的投資者分享,這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與發達經濟國家不同的是,我國企業主要依賴于外源融資,內源融資比例很低,這說明:(1)體制決定了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2)企業缺乏自我積累的動力和約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較便宜地通過股票融資。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方式的選擇,是外源融資決策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我國改革開放以前,企業只允許間接融資,而否定直接融資。實際上,能否直接融資,主要是取決于國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業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國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會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積累主體單一化,直接融資是經濟體制改革、國民經濟分配結構變化后才出現和可以利用的。從1978年開始到90年代初,通過擴大企業自方式實現了政府向國有企業分權,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資產僅占全部金融資產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為7%;1995年上述兩個比重分別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選擇,還與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發育和金融體制有密切關系。目前,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究竟以誰為主,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以證券融資方式(直接融資)為主的模式;另一種是以日德為代表的以銀行融資方式(間接融資)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國家,資本市場十分發達,企業行為完全是在市場引導下進行。在美國,曾任美國金融學會會長的著名學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優序融資理論(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實證,企業融資的選擇,先依靠內源融資,然后才外源融資。外源融資中,主要是通過(1)發行企業債券,(2)發行股票方式從資本市場上籌措長期資本。由于法律上嚴格禁止銀行成為工業公司的股東,英美企業與銀行之間只是松散的聯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間接融資為主,銀行在金融體系中居主導地位,產融結合。資本市場發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銀企關系有著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銀行制度。主銀行是指對于某企業來說在資本籌措和運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銀行。這一銀企關系的特征表現在:(1)主銀行是企業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個主銀行,每個銀行都是某些企業的主銀行;(2)銀行與企業交叉持股。(3)主銀行參與企業發行債務相關業務,是債務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國實行主持銀行制度,特征與日本主銀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資本市場不發達,產權制約較弱,銀行在金融體制和企業治理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述分析說明,試圖確定一個所謂的以直接融資為主的模式還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模式,似乎沒有必要。典型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結構構成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是一個隨機變量,根據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條件,成本和效率的變化,由企業自身決定。我國長時期形成了企業對銀行的依附關系。90年代也曾實行了主銀行制度,但這一制度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與日本等國家都有重要差異。盡管我國不可能達到美英那樣直接融資比例,也很難確定最佳的融資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必然的。發展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形式,改善企業融資結構,將是我國企業融資結構方面的方向性選擇。資本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發展,股票融資和債券融資成為企業的重要外源融資方式。但如何決策股票融資或是債券融資,現代公司融資理論已有明確的結論:融資成本決定融資方式,股票融資成本高于債券融資成本。現實卻與經典理論相背,我國目前上市公司融資結構具有三個明顯特征:一是內外源融資比例失調,外源融資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資中偏好于股權融資,債券融資比例低;三是資產負債率較低。由于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資,對企業來說可以帶來的收益是顯而易見的,以至于企業還來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資的特點,就不遺余力地積極爭取股票融資了。由于中國資本市場規模的限制,能夠成為上市公司的數量很少,而通過重組、改制,按市場經濟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經營性資產、無效資產可以剝離,可以取得優惠融資權,緊缺的殼資源成為企業爭寵的對象。在這種狀況下,公司通過股票融資的成本遠遠低于債務融資成本,這是因為:(1)理論上說,股權融資成本最高,這是以企業正常的運營,即生存和發展為前提的。如果企業經營不善,甚至虧損企業仍可以發行股票的話,那么這種股票的融資成本很低,甚至趨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國有股權占有絕對比重,由于國有股權所有者虛位,對投資分紅的要求呈軟性,而中小股東要么無權或難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關注利潤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較少發放現金股利,權益融資能避免債務融資造成的現金流壓力。

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資成本低于債務融資成本(債轉股也有這種嫌疑),以至于一些企業不惜一切手段成為上市公司,實現股票融資。一旦融資成功,似乎萬事大吉,許多公司通過股票募集資金后無法落實投資項目,不得不存放銀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過發行股票融資償還債務,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東權益比上年增長了36.66%,負債增長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體負債率下降了5.26%,說明上市公司通過發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資金的相當一部分用于償還了債務。另外,一些經營效率指標均保持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卻較低。據對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調查分析,在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凈利潤率高達24.1%,而其資產負債率卻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開宣稱“不缺錢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銀行借款,通過負債實行財務杠桿的效應沒有得以充分利用。

上述現象可以說明企業通過上市進行股票融資,增資減債,存在數量上的矯枉過正,本質上的問題依然是體制原因造成企業尚未能就融資方式等問題做出合理的、科學的決策。

四企業融資機制的形成,結論性意見是:

1.體制決定政策。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創造有效地市場經濟環境,在此基礎上,企業財務政策決定企業融資方式、融資結構。

2.企業融資機制的形成,依賴于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制度創新。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結構,使融資活動融于企業產權運營和變革中。

3.培養和發展資本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結構。在完善主板市場的同時,推動二板市場的設立,以滿足各類企業融資需要。

4.只有當資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資本都必須支付其真實的社會成本,從而不存在免費成本時,企業的資本結構選擇才有意義。

5.企業根據收益與風險,自主選擇融資方式,合理確定融資結構,以資本成本最低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是企業融資機制形成的標志。

參考文獻:

1.劉鴻儒,李志玲:《中國融資體制的變革及股票市場的地位》,《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2.謝德仁:《國有企業負債率悖論:提出與解讀》,《經濟研究》1999年第9期。

3.陳曉,單鑫:《債務融資是否會增加上市企業的融資成本?》,《經濟研究》1999年第9期。4.袁國良:《規范配股理性融資》,《金融時報》1999年4月14日。

5.楊咸月,何光輝:《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與國有企業運作效率》,《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

篇9

【關鍵詞】 內部融資; 直接融資; 優序融資

一、前言

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傳統公司財務理論認為,在完美的資本市場上,企業的價值創造取決于其生產經營活動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企業可以通過科學的投資決策,創造出理想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結合合理的風險控制,從而實現其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理財目標。關于企業的融資決策,在不考慮公司所得稅的條件下,公司的財務結構與其投資決策無關,這意味著外部資金和內部資金是完全可以替代的。然而,完美資本市場假設條件雖然有利于降低理論分析的復雜性,但也削弱了理論對現實的解釋能力。在現實的資本市場條件下,企業的融資決策對其投資決策具有重要的影響。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①合作發表了“融資約束與公司投資”一文,在文中,他們用股利的支付率來度量企業所受的融資約束程度,并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了企業的融資約束與其投資-現金流敏感性之間呈正向關系。之后,許多理財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經驗證明,并得出了相似的企業投資具有融資約束②的結論。后來,大量實證研究又表明企業對融資方式的選擇及選擇不同方式進行融資所形成的資本結構對企業的市場價值、經營效率、治理結構以及企業的穩定性都有著重大而直接的影響,而且,不同的融資方式選擇與組合所體現的融資效率的差異是可以比較的③。既然選擇不同的融資方式具有效率上的差異,為了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對我國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問題進行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我國企業融資方式選擇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企業的融資方式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即外部籌資方式和內部籌資方式。所謂內部籌資是指從企業內部開辟資金來源,籌措生產經營所需的資金,主要有企業的折舊和留存盈余;它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影響,節省交易費用,可以避免同外部投資者的交涉及簽署相應的條款。所謂外部籌資,是指從企業本身以外的對象籌集資金,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通過金融市場來實現的④。我國企業外部融資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是債務融資,即通過銀行或者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從投資者那里籌集資金;二是發行股票進行融資。其中,債務融資還可以分為間接債務融資和直接債務融資。間接債務融資是指通過銀行進行貸款融資;而直接債務融資一般是指通過證券市場發行債券來進行融資。外部籌資中的直接債務融資與發行股票融資又統稱為直接融資。外部融資既是企業融資的一種途徑,也是公司所有者向外轉移風險的一種途徑。

可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特別是我國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各種直接融資工具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使得我國企業的融資方式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融資方式為企業自主融資提供了條件。然而,在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信息傳遞效率、市場競爭結構、社會大眾的成熟度等客觀環境因素的影響下,我國企業對不同融資方式的選擇和組合方面存在一定的低效率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在對內部融資方式和外部融資方式的選擇上,我國企業比較依賴內部融資,但是缺乏對資本成本的正確理解,普遍存在過度投資的偏好

在我國,自1993年稅收體制改革以來,我國國有企業很長時間都沒有向國家股東進行過紅利分配⑤。國企將大量的利潤予以留存,國有企業即使已成為上市公司也大多選擇不支付或少支付現金股利而將大量現金予以留存。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國現階段資本市場的發展遠遠落后于企業的需求,出于減輕外部融資約束的考慮,企業傾向于不支付或少支付現金股利。同時,由于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尚不穩固,對外部的融資規模和融資渠道還沒有充分的選擇權。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講,如果企業的內部資金來源不足以滿足公司的發展需要,而實際上資本市場對他們并不開放,申請上市發行股票或債券進行直接融資的難度很大,這就直接導致了我國企業比較依賴內部融資方式的現狀。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對資本成本的理解往往只是基于表面的觀察。即借來的債務是有資本成本的,借款利率是資本成本的典型代表;而不分派現金股利形成的留存收益是自有資金,是沒有成本的。這是對資本成本概念的錯誤理解,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國企業普遍存在過度投資的偏好,資產負債率低,資本使用效率低。

(二)在我國企業的外部融資中,直接融資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未來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在我國,企業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的間接融資仍舊是企業最重要的外部融資途徑。嚴格來講,銀行貸款屬于“私募”融資方式,是企業與銀行之間經過一對一的談判而達成的信貸協議。對于我國的企業而言,銀行貸款不僅在企業發展的歷史上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即使是現在,銀行貸款仍是最為主要的融資方式之一。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在1993年至2004年,我國企業的外部融資情況為:境內股票融資額為8 983.46億元,占境內股票、銀行貸款、企業債券三者的比重為5.21%;銀行貸款融資額為161 299.98億元,占三者的比重為93.59%;企業債券融資額為2 063.49億元,占三者的比重為1.20%⑥。

雖然,在我國企業可以采用通過證券市場直接向投資者發行證券,比如發行股票、公司債等來獲得資金的直接融資。即采用通常情況下所謂的“公募”形式⑦,面向公眾發行證券。但是,由于我國目前資本市場尚處于發育階段,這種直接融資方式的融資成本很高。例如:我國企業如果選擇直接融資,不僅需要達到一個上市公司的門檻,還需要在融資時支付昂貴的手續費用等酬資成本。另外,為了獲得較高的公信度,從而便于證券的發行,還要求:1.準備直接融資的企業要向社會公眾公布企業的財務信息,以便讓潛在的投資者對于企業發展的戰略、發展的前景有一個概括的了解。2.企業必須經過政府有關部門的資格驗證,確認其可以負擔必要責任的能力等等。因此,目前,大多數企業外部融資可能更多的還是通過間接融資的途徑,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很大,直接融資尚不能成為我國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我國企業外部融資的模式仍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為輔”。

(三)外部股權融資偏好現象已經成為我國企業上市融資行為的一大特征

我國企業債券的出現是在1984年下半年以后,1986年我國開始正式批準發行企業債券,隨著金融市場的出現和發展,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在我國得到穩步發展。然而,就目前情況看,我國企業選擇的外部融資方式順序是:銀行貸款、發行股票、債券融資,外部股權融資偏好現象已經成為我國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一大特征。造成我國企業關于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的優序與國外存在如此明顯差異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國企業債券的計劃管理體制約束了債券的發行。債券市場不發達,債務融資工具單一,市場化創新不足,以及社會信用水平較低,債權人企業申請發債的審批程序比申請上市發行股票還要復雜、條件更加嚴格。二是市場基礎不完備,當前股票融資非正常的低成本,使不得不還本付息的股票融資相對于既要還本又要付息的債券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三、關于我國企業融資方式選擇的幾點建議

關于我國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問題,關鍵在于如何安排內部融資、外部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得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企業價值最大。

(一)在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理財目標下,按照剩余股利原則確定企業的股利支付率,按自由現金流原則來確定企業內部融資的比重

由于企業的留存盈余內部融資事實上是企業股利政策的另外一種表述形式,因此,按照現代股利理論,基于股東財富最大化理財目標的企業股利政策應該依據剩余股利原則來制定。所謂的剩余股利原則,是指企業制定股利政策時,首先必須依據資本預算決定企業的目標資本結構,然后按照目標資本結構來安排股利政策和融資活動。在此原則指導下,只有企業所有凈現值大于零的投資項目均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時,企業才會發放現金股利。企業應該把稅后凈利潤首先用來滿足那些收益率高于股東最低要求報酬率的投資項目,然后將剩余的現金流發放給股東。而這所謂的“剩余的現金流”也稱為自由現金流量。

詹森(Jensen)教授在研究沖突的時候,首次對自由現金流量進行了定義。他認為:自由現金流量是指企業在滿足了凈現值為正的投資項目資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自由現金流量的所謂“自由”,即體現為管理當局可以在不影響企業持續增長的前提下,將這部分現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給企業的所有投資者,既可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給債權人,以滿足債權人的報酬率要求,也可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給股東,保證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實現。

因此,依據剩余股利原則與自由現金流量原則,為了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理財目標,保障股東要求報酬率的實現,最大程度地減少企業的沖突,防止經理人員不經濟地運用現金流量(比如投放到凈現值為負的投資項目上)甚至是非法地挪用現金流量,一方面,企業必須依據資本預算決定的目標資本結構來安排企業的內部融資比重;另一方面,企業必須將自由現金流量完全地分派給股東。

(二)依據直接、間接融資效率的實證研究結果,積極發展我國企業的直接融資能力

在對不同國家企業的融資結構比較時,許多學者以直接和間接融資方式所占比重的不同,將不同的市場經濟國家企業融資模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市場導向型融資模式,主要以美國為代表;另一類是銀行導向型融資模式,主要以日本、德國為代表。根據測算,美國的融資效率平均高于日本和德國1/3。雖然美國的儲蓄率一直不高,但其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發達,直接與間接金融相互競爭,資本的積累、形成、再生和重組水平很高,因而把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較高。而日、德兩國過分倚重間接融資,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直接融資的發展,沒有形成兩種融資方式的合理配置和組合。

在我國,由于目前資本市場尚處于發育階段,直接融資尚不能成為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我國企業融資的模式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為輔”。但是,從長遠來看,為了加強社會盈余資金的使用效率,我國應當加強資本市場的發展,通過發展直接融資,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減輕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壓力,增強融資工具的流通性。

(三)以優序融資理論為指導,借助我國不斷完善的債券市場,積極擴大我國企業的債券融資比重

關于企業融資方式的選擇問題,梅耶斯教授的優序融資理論在西方資本市場的實證中已經得到了有效的驗證。即在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公司按照如下的優先次序選擇融資方式,形成自身的資本結構:1.公司首先偏好于內源性融資;2.由于公司股利政策具有剛性,分紅比率很少變動,而公司投資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因而經常會出現公司內源性融資無法滿足投資支出的情況,公司由此產生了外部融資的需求;3.在外部融資方式中,公司往往又選擇安全性較高的證券,即首先從公司債開始,其次選擇可轉債等混合型債券,最后才選擇股權性融資。可見,依賴內部融資與債務融資已經成為西方現代企業融資行為的一個基本特征。“有資料顯示,全球債券市場在2001年上半年共集資9 240億美元,而同期通過發行股票和可轉換債券只籌集了1 027億美元,債券市場融資的規模約為股市融資的9倍。”⑧正所謂,公司債券是成熟證券市場的“寵兒”。

按照優序融資理論以及發達資本市場國家的經驗,我國企業應該更加重視企業的債券融資方式,在我國證券市場不斷發展完善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債券融資的比重。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昕,主編.中國直接融資方式的發展[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

[2] 方曉霞,著.中國企業融資:制度變遷與行為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

[3] 魏明海,等.國企分紅、治理因素與過度投資[J].管理世界,2007,(4).

[4] 張維迎,著.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5] 胡鳳斌,主編.資本結構及治理優化――現代公司理論與國企改制實務[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6] 朱武祥,蔣殿春,張新著.中國公司金融學[M].上海三聯書店,2005,(12).

[7] 萬秋解.企業融資結構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8] Myers S C.Determinants of Corprate Borrow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7,5(l):147一175.

[9] Myers,Stewart C.,and Nicholas S.Majluf.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13):187-221.

[10] Fazzari Steven,R.Glenn Hubbard and Bruce Petersen.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41-195.

注:

①Fazzari Steven,R.Glenn Hubbard and Bruce Petersen.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141-195.

②關于投資的融資約束有兩種理解,一種是狹義的融資約束即認為企業進行項目投資的決策受到企業融資能力的制約,因而容易造成企業投資不足。第二種是廣義的融資約束,它認為企業進行投資決策是在其一定的融資能力影響下進行的,企業必須在考慮其融資成本對投資決策深刻影響的基礎上進行投資決策。可見,廣義的融資約束的存在,是現代企業進行公司理財活動的理論依據。本文采用的是廣義的投資融資約束概念。

③王昕,主編.中國直接融資方式的發展.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年。

④外部籌資的渠道除了金融市場以外還有多種,對于我國企業而言,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可以獲得國家政府資金,表現為財政撥款或者國家參股的形式。此外,還有外資,即外國政府機構、企業、個人的資金,企業籌措外資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如合資經營、合作經營、補償貿易、銀行借款、發行股票債券等等。

⑤1993年至2007年近15年時間內國有企業沒有向國家股東分紅,自2007年底起部分國企才開始依據2007年12月11日財政部會同國資委的《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管理辦法》的規定,向國家股東進行分紅。即根據不同行業,分三類比率進行分紅:煙草、石油石化、電力、電信、煤炭等資源型企業,分紅上交比例為10%;鋼鐵、運輸、電子、貿易、施工等一般競爭性企業,分紅上交比例為5%;軍工企業、轉制科研院所企業,上交比例三年后再定。

⑥安義寬,著.中國公司債券――功能分析與市場發展.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6):95。

篇10

【關鍵詞】 后金融危機; 船舶制造企業; 融資

一、引言

船舶工業是我國少數幾個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隨著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已躋身世界第一造船大國,正面臨著由大到強的轉變。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造船訂單數量急劇減少,撤單、延付、棄單等現象頻繁發生,我國船舶制造企業(簡稱“船企”)面臨“交船難,接單難,融資難”的問題。為應對金融危機影響,促進我國船舶工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國務院審議通過了《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并且成立了我國第一支船舶產業投資基金――中船產業投資基金,以幫助我國船企解決資金不足和融資難的問題。由于金融危機對船舶制造業的影響具有滯后效應,因此,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船企的生產經營形勢十分嚴峻,資金壓力依然很大,融資難題會進一步凸顯。船企的資金問題關系到我國造船強國、海洋戰略以及國民經濟發展等,研究我國船企融資問題尤為必要,為此,本文就如何解決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船企融資問題進行探討。

二、我國船企特點

(一)大型單件小批生產

船舶制造業與汽車、機電等其他制造行業不同,船舶都是根據訂單進行生產的。即船企先與船東簽訂船舶建造合同,然后船企再按照簽訂的建造合同的要求進行船舶生產。船舶生產屬于大型單件或小批量生產,與大批量生產具有本質區別,船舶生產的重復性和相似性較差,難以組織流水生產,不具有規模效應。

(二)船舶建造周期長

船舶建造程序多,建造過程復雜,建造所需時間長。從原材料到船體成型大致經過“鋼材預處理、切割、拼板、分段制、分段涂裝、分段預舾裝、船體大合攏”等過程,而且每個環節并不是持續進行的,在進行下一環節前還有一些必須的等待時間,因此船舶從開始建造到完工需要經歷很長的一段時間。

(三)資金需求量大

船企進行船舶建造、基礎設施建設、研發造船技術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財力。船舶建造資金一般是按照船舶建造進度收回的,由于船舶建造周期相對較長,因此資金回籠的速度相對較慢,船舶本身的建造成本很高,而且船企還需要建設基礎設施、研發造船技術,所以,我國船企對資金的需求很大,需要做好資本融通。

三、我國船企融資存在的問題

企業融資困難很大程度上表明企業資金匱乏,融資渠道不暢通,融資方式存在問題。因此,在分析我國船企融資難題時,筆者主要從我國船企融資方式的角度探討其在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源融資比例低

我國船企在融資時尚未充分利用企業內部收益進行融資,未將內源融資方式作為其首要融資方式。船舶是根據訂單進行生產的,且建造周期長,因此,船企在金融危機時期接的訂單一般都會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才生產。金融危機時期船企接單量明顯減少,且接單價格低,進入后金融危機時期,經濟開始復蘇,原材料等價格回升,船舶生產成本增大,船企生產經營面臨風險,盈利降低,留存收益積累難,內源融資來源隨之減少。我國船舶制造類上市企業盈利能力相對較強,留存收益較多,但是我們在分析中發現我國船舶制造類上市企業近幾年內源融資比例基本為零。根據優序融資理論,企業在融資時應優先考慮內源融資,而我國船企內源融資比例低,這與優序融資理論相悖。

(二)以銀行借款為主要融資渠道

我國船企資金來源比較單一,銀行貸款是我國船企最普遍的融資方式。我國船舶制造類上市公司融資時大約90%的資金來自銀行,非上市船企融資渠道更是狹窄,對銀行借款的依賴性更大。李陽、郭曉合等也曾指出我國造船融資仍主要采取貸款的方式。但金融危機后,歐洲銀行紛紛撤離船舶融資市場,全球船舶工業融資市場份額縮減。2009年以來全球船舶融資貸款額以年均約減少8.8%的速度繼續下跌,預計未來3~4年新船建造項目的融資缺口約 3 000億美元,國內缺口預計上百億元人民幣,船舶制造業被部分金融機構列入高風險行業。雖然目前經濟開始復蘇,我國金融機構也在船舶融資市場崛起,加大了船舶出口買方信貸,我國銀行已向西方國家船東發放了數十億美元貸款,但是,買方信貸支持主要通過國家政策性銀行提供,其力度和規模有限,小型船企很難受到政策的關照。雖然《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要求加大對船舶企業生產經營信貸融資支持,但是從目前來看,在實際相關政策中并未看到對船企的直接信貸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信貸已不能滿足整個船舶制造業的資金需求,這對于一直以銀行為主要融資渠道的我國船企來說,無疑陷入了融資困境。

(三)直接融資方式采用有限

無論是股本融資方式,還是債券融資方式都尚未在我國船企融資中得到充分使用。我國船企有三千多家,具有一定規模的有三百多家,但目前在我國滬深股市上市的船舶制造類企業僅有三家。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國家法律、政府法規以及交易所上市規則都對證券市場融資進行了約束,因此,對我國很大一部分船企而言,踏入證券市場,在證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獲取資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此外,我國船企大多都傾向于采用銀行借款融資方式,很少采用發行債券的債務融資方式進行融資,即我國船企在債務融資方式上青睞于間接債務融資方式,直接債務融資方式并未被我國船企廣泛采用。即使是我國船舶制造類上市企業也并未充分利用股權進行融資,且都沒有采用發行債券進行融資的方式。

四、我國船企融資的對策

(一)增加自身留存收益的積累――基于企業角度

提高企業經營效益有助于企業實現自我資本積累,擴大內源融資來源,而技術和管理是提高船企經營效益的兩大重要手段。我國有70%的船舶用于出口,金融危機后,國外船舶需求量減少,我國船企接單量急劇減少,撤單、延付、棄單等現象頻繁發生,船價大幅下跌,加上人民幣升值,我國船企的效益大幅下降,留存利潤也越來越少,有些船企的留存利潤甚至已為負數,這使得我國船企的后續流動資金大幅減少,企業自我資本積累受阻。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船企應加強技術和管理創新,降低船舶建造成本,注重自身資本的不斷積累。船舶工業是集勞動、技術和資本密集型于一體的綜合行業,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只相當于日本的1/9.3,韓國的1/4.3。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和管理的日趨科學,技術和管理對船舶制造的影響越來越大,運用現代技術方法和先進管理理念造船是當今造船的主流手段。但我國船企造船技術相對較低,管理理念相對落后,造船效率較低,每修正總噸需要40~50工時,而韓國和日本分別僅需15~20工時和5~10工時,這樣算下來我國低勞動力成本在造船成本方面的優勢已為國外的高新技術和先進管理方式所替代。近期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用工荒”等現象也表明我國勞動力已逐漸顯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將逐漸喪失,我國造船低成本優勢難以為繼。因此,我國船企應提升產品開發能力和制造工藝水平,加強與船舶研究所和高校的交流、合作,加強人才儲備,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并且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切實把低勞動力成本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降低造船成本,增加企業利潤,積累留存收益,充分利用內部資本,擴大內源融資比例,緩解企業融資難題。

(二)擴大船企融資渠道――基于銀行角度

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增強專業,針對船企的特點,建立適合我國船企的融資渠道。我國目前以商業為目的的投資銀行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專門從事船舶融資的投資銀行,船舶融資主要通過國家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混業經營的方式實現。雖然我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后大力支持船舶融資,紛紛與重點骨干船企簽訂各類船舶融資協議,以緩解船企的資金壓力,但中小型船企流動資金貸款和預付款保函的獲得難度依然很大。這主要是因為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專業性水平較低,難以防范船舶融資項目中的技術、市場和財務等風險,為船企提供信貸資金時,只能根據一般企業的貸款規則,主要采用直接貸款的方式,并未結合船企的特點進行信用評估。據業內人士介紹,一項造價1億美元船舶訂單,在完工交船前,船企一般自籌資金為20%,而開立預付款還款保函商業銀行要求的反擔保大概為80%,折算成人民幣金額為5億多元,按照目前商業銀行普遍執行的貸款抵押率60%計算,船企土地、廠房等抵押物折現額就必須達到9億多元人民幣。而中小型船企資產規模小,其土地、房產等根本不能滿足融資抵押要求,造船融資額度大,融資難度更大。對此,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應考慮船舶制造行業的特殊性,加強與船舶專業機構的合作,完善船舶融資項目評估體系,建立適合船企的融資方式,擴大船企融資渠道。此外,我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應把握全球船舶金融重心向我國轉移的重大戰略機遇,積極進行金融創新,完善在建船舶抵押融資和船舶融資租賃風險管理體系,加大在建船舶融資業務,推動船舶融資租賃的發展,打造專業化的船舶融資業務,真正幫助我國船企擺脫融資困境,并逐步實現全球船舶融資金融中心的目標,促進我國船舶制造業的繁榮發展。

(三)促使船企直接融資――基于政府角度

支持符合條件的船企上市和發行債券,促使我國船企在證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也提出要支持符合條件的船舶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但我國法律、法規以及交易所的上市規則等都對證券市場融資進行了約束,這使得很多船企不能在證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船舶工業是我國支柱產業,對我國國民經濟具有戰略性的影響,因此,政府應考慮我國船企目前的特殊狀況,暫時適當降低其在證券市場上進行直接融資的門檻,以鼓勵其上市和發行債券。就債券融資來說,政府可以適當調整我國船企債券融資的標準,允許更多的船企發行債券,拓展融資方式,緩解船企資金周轉壓力,同時加緊權威性債券評級機構的設置,引入保險機制,提高船企債的安全性。

當然,這并非長久之計,提高我國船企的競爭力,促使其依靠自身實力在證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才是解決我國船企直接融資的根本所在。我國雖然是造船大國,但還不是造船強國,前幾年我國船舶制造業的繁榮涌現了一大批中小型船企,我國船舶制造業產能處于嚴重過剩狀態。我國政府對船舶制造業采取的是出口貿易支持政策,我國生產的船舶有70%用于出口,金融危機后,國外船舶需求量減少,我國船企接單量隨之大幅減少,有些企業甚至無單可造,我國船舶制造業產能過剩的現象逐漸顯現出來。此次金融危機對于調節我國船舶產業結構是一次機遇,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政府應充分把握此次機遇,將出口貿易支持轉向產業政策支持,淘汰我國船舶制造業落后產能,推進我國船舶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不斷降低船舶配套設備的進口比例,打造我國船舶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使我國船企在證券市場上依靠自身實力,與其他行業遵守相同的入市準則,利用證券市場資金進行直接融資。

五、結論

筆者認為:應增加船企自身留存收益積累,擴大內源融資比例,增強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專業,擴大融資渠道,調整政府相關政策,促使企業直接融資有助于緩解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船企融資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EB/OL].http://省略/zwgk/2009-06/09/content_1335839.htm,2009-06-09.

[2]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2009年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分析[J].船舶經濟貿易,2010(2):12-15.

[3] Myers and Majlu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84,13(2):187-221.

[4] 李陽,韓震.發展船舶融資租賃,引領航運事業振興[J].中國海事,2009(9):55-57.

[5] 郭曉合,曲林遲.我國船舶融資現狀分析[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70-74.

[6] 江珂.全球船舶融資額去年下跌近一成[N].中國船舶報,2010-02-05.

[7] 甘豐錄.進出口銀行逆市加大船舶融資力度[N].中國船舶報,2009-04-10.

[8] 茆萍.債務危機壓西方造船融資看東方[N].中國船舶報,2010-04-23.

[9] 韓光.關于《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各方言論[J].世界海運,2009(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