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資的優缺點范文

時間:2023-11-15 17:46: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直接融資的優缺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直接融資的優缺點

篇1

摘要: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影響了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活,尤其是P2P,作為互聯網金融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改變了我們傳統的融資方式,讓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也讓民間資本看到了出路與希望。兩種融資方式各有所長,在現階段,二者相互補充,相互完善。包括P2P模式在內的互聯網金融更應該改進不足,充分發揮網絡便捷,信息量大,資源共享的優勢,使互聯網金融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監管部門也應及時制定相關的規章,條款,更好的規范該行業的運行,使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模式;監管前言

隨著時代的前進,科技的不斷創新與發展,我們生活的方式也逐漸開始改變。網絡的出現,注定會給這個世界帶來巨大的變革。如今,網絡已經慢慢的滲透到各個行業,各個領域,傳統行業的運行方式也受到網絡的影響,正在發生改變,其中也包括金融行業。進入互聯網時代,民間金融開始與互聯網結合在一起,開創了一片新天地。借助互聯網,民間金融得以擴大范圍、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P2P、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新事物更是得到了迅猛發展。與此同時,誠信和風險控制也成為民間互聯網金融急需解決的問題,并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和討論。

傳統金融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最基本功能是融通資金,是將資金從儲蓄者轉移到融資者手中。傳統金融行業中包括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充分利用資金的不斷循環和運動,解決了經濟發展對資本量所要達到的要求。傳統融資方式充分發揮了其存在的優勢,但同時也有其局限性。

間接融資是直接融資的對稱,其局限性在于,直接融資雙方在資金數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多。使用的金融工具其流通性較間接融資的要弱,兌現能力較低,其風險也較大。

但無論對于傳統融資模式中的間接融資還是直接融資來說,其面向的對象都是大企業,而大企業在整個融資需求群體中僅占20%,另80%的中小型企業一直面臨融資難的問題,這也屬于兩種融資模式所共同存在的局限性。

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簡單介紹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新型科技,將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顛覆性影響,可能出現既不同于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可稱為“互聯網金融模式”。

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也就是說,互聯網金融不是金融業單純的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業務處理,而是真真正正的將金融與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理念融合,二者彼此滲透,形成系統的,專業的,具有科技信息特點的新型金融體系。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發展經歷四個階段。首先,傳統金融利用互聯網技術向大家提供服務,互聯網發揮著渠道的作用;接下來,互聯網在里邊發揮的作用是依據大數據收集和分析進而得到信用支持:其次,P2P模式出現,這也是互聯網金融區別于傳統金融在融資方面最突出的表現;最后,是通過交互式營銷,充分借助互聯網手段,把傳統營銷渠道和網絡營銷渠道緊密結合;將金融業實現由“產品中心主義”向“客戶中心主義”的轉變。從上述論述中,不難看出,金融業與互聯網技術正在一步步的融合,互聯網金融也在逐漸的成熟,發展起來。

互聯網金融相對于傳統融資模式來講,有很大的不同。其區別于傳統融資最具代表性的體現就是P2P模式。這種模式更多的提供了中介服務,這種中介把資金出借方需求方結合在一起。發展至今由P2P的概念已經衍生出了很多模式。

不同模式及其優缺點

一、 擔保機構擔保交易模式,這也是相對安全的P2P模式。此類平臺作為中介,平臺不吸儲,不放貸,只提供金融信息服務,由合作的小貸公司和擔保機構提供雙重擔保。此類平臺的交易模式多為“1對多”。此種模式的優勢是可以保證投資人的資金安全。

二、 P2P平臺下的債權合同轉讓模式。可以稱之為“多對多”模式,借款需求和投資都是打散組合的,然后獲取債權對其分割,通過債權轉讓形式將債權轉移給其他投資人,獲得借貸資金。

三、 大型金融集團推出的互聯網服務平臺。此類平臺有大集團的背景,且是由傳統金融行業向互聯網布局,因此在業務模式上金融色彩更濃,更“科班”。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相比的優缺點

對于P2P模式來說,他們所面向的對象都是剩余80%的中小型企業客戶。一直以來,中小型企業都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與發展為中小微企業開創了一片新天地,民間金融得以擴大范圍、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彌補了傳統金融面向客戶局限性的缺點,使每一個融資需求個體都能享受由資本帶來的效益。

互聯網金融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就是風險控制。在傳統金融業中,客戶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銀行等金融機構,有可靠的保障,加上銀行業發展至今建立起來的信用,完全可以給客戶足夠的安全感。而互聯網金融這個新型行業,通過網絡技術解決一些金融業務缺乏足夠的安全保障,雖然一些網貸公司風控方面做的已經足夠完善,但大多數人對于這種虛擬的網上金融,還是會有一定的擔心。

這些都是阻礙互聯網金融生存發展的因素,所以互聯網金融相關企業和平臺,一定要改善該行業風控水平,因為,一個虛擬化的中介平臺,最大的資本就是獲得信任與安全感。目前,建立信譽度應該是互聯網金融最重要的工作,這樣才可以繼續生存和發展。同時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設立相關的規章制度,法律條文,維護交易雙方共同的利益。專家指出此時互聯網金融現階段還是以行業自律為主。P2P平臺首先應該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恪守不建資金池、不提供虛假項目、不參與交易的基本準則。

互聯網金融監管現狀

央行條法司司長穆懷朋指出對于P2P這樣的類似于民間融資的互聯網金融,可能要采取“負面清單”的形式,也即“規定其不能做什么”,限制互聯網金融不能進行的一些行為活動。例如,有些擔保機構直接做起了網貸,或者擔保機構與P2P同屬于一家集團,自己擔保自己,就使得此類創新模式存在巨大風險。P2P行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監管?銀監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龔表示,P2P作為信息中介,應該是一種民間借貸的方式,而一些P2P公司,轉做擔保、資金池、債權分拆等信用中介功能,已經偏離了民間借貸的范疇,因為“信用中介需要計提資本,沒有這些方面的管理就容易出問題,目前還存在著監管的空白”。P2P網貸必須告別“裸奔”時代,才能使互聯網金融成為一個系統,全面,科學的行業。

總結

互聯網金融是時展,科技進步的必然趨勢,網絡使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互聯網金融符合時展的要求,互聯網金融使得科技與實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真真正正的讓我們感受到了科技為人類做出的貢獻。但同時,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方向并不是取代傳統金融的模式,而是與其相互補充?;ヂ摼W金融離不開傳統金融,而傳統金融的發展趨勢便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最具代表性的P2P模式,更是極大的改變了民間資本的現狀。使得社會的融資形式有了更多的選擇。雖然,目前為止,P2P模式發展還不完善,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但互聯網金融必然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加深刻的變革。

參考文獻:

[1]銀監會龔明華,《互聯網金融不能重用戶體驗輕風控》;

[2]互聯網金融新模式;

篇2

摘 要 我國與成熟、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相比,我國資本市場表現出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本文通過對我國股權融資偏好原因分析,提出幾點改善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狀況的建議,這不僅對上市公司自身運營目標的實現有現實意義,而且也對完善我國資本市場體系具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資本結構 融資 上市公司

一、企業的融資

從經濟學角度說,融資是一種交換行為,是融資者用未來的收益與投資者現在資金投入的交換。根據資金來源的渠道,企業的融資分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是指公司從自身內部獲得的資金來源。外源融資,則是指公司從外部取得的股權或債務資金。

內源融資包括折舊和留存收益,折舊與企業固定資產規模之間存在比較穩定的數量關系,留存收益是指公司凈利潤用于發放股利后的余額,包括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留存收益主要用于公司擴大再生產,與公司規模擴張和經營發展有直接關系。外源融資主要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方式。直接融資是指企業進行首次公開上市募集資金、配股和增發新股等股權融資活動,也成為股權融資。間接融資是指企業通過銀行、非金融機構貸款獲取資金等債券融資活動,所以也成為債務融資。

二、內源融資、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三者的優缺點比較

內源融資的實質是通過減少企業的現金流出,從而挖掘企業內部資金的潛力,提高內部資金的使用效率,內源融資具有以下優點:

1.具有內生性。2.融資成本低。3.具有產權控制權。4.有利于降低財務風險。5.可使股東獲得稅收上的利益。

當然,內源融資也有一些缺點,表現在:1.留存收益的數量經常會受到一些股東的限制。2.留存收益過多,股利支付過少,可能會影響到今后的外源融資和不利于股價的上漲。

股權融資的優點:1.提高資本的流動性。2.使公司控制權分散甚至轉移。3.增加公司的知名度。而不利因素有:1.價格被市場低估。2.信心損失。發行債券的優勢在于:1.可以享受利息免稅的優惠。2.保持公司的控制權不變。3.增強市場對公司的信心,從而有助于增加公司價值的穩定性。不利因素在于:1.對公司現金流有硬約束。2.融資規模常常受限制。

三、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行為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英美發達國家企業內源融資占全部融資總額的比例在不斷上升,與此同時,外部融資比例中股票融資的比例在逐步減少甚至出現負增長,債券融資一直在企業融資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符合優序融資理論的思想,即企業融資最優順序首先是內部融資,其次是債務融資,最后是股權融資。而我國上市公司的融資偏好是股權偏好,在我國,股票融資只是上市公司持續籌資或者大股東圈錢的工具。內源融資在我國企業融資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甚至有少數企業完全依賴外源融資。

四、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的原因

1.我國債券市場不發達,股權融資成本低。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信息是對稱的,債券市場融資成本比股權融資成本低,而我國債券市場不發達,債券融資受到很多限制,信息是不對稱的,債券投資的安全性低、收益性差、流動性較弱,投資者對企業預期收益較低,對企業債券的需求性就少,而股權融資成本相對于債券融資成本來說較低。自然,上市公司偏好股權融資是理所當然。

2.上市公司監管缺陷。我國有很多上市公司為了獲得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的資格,虛構投資項目或者提供不屬實的盈利能力可行報告等虛假信息。而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投資者對其進行價值判斷的主要依據。上市公司有這種行為,主要原因是我國證券市場監管漏洞給了上市公司可乘之機。

3.內部人控制在我國,尤其在國有企業中,董事長和總經理有一人兼任,高管也大多是董事會成員,這已經成為我國上市中的一種普遍現象,法律不健全和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造成公司內部應有的制衡缺失,內部人不僅不售股東的控制,而且不受市場的約束。內部人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一直和價值取向安排融資方式,是上市公司大量低成本的套取股東的錢,卻對這些錢的使用效率缺乏考慮。而且,經歷與股東利益最大化這個目標偏離,缺乏內部激勵機制,經理人如果采用債權融資需要還本付息,可能引起支付危機,經理為了不承擔風險,也會選擇股權融資。

4.現金流缺乏。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上市公司基本上都存在內生性現金流缺乏,而我國的企業尤其國有企業是很破產的,雖然《破產法》早已存在,國有企業沒有多少激勵保有一定的流動性儲藏,最好的融資方式則是股權融資,政府出于種種原因對國有企業進行保護,公司無論是生存還是發展,都必須得到外源融資,而傳統的靠國有銀行的國有企業,很難按期償還銀行債務,而國有銀行都已進行了商業化的改制,政府支持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是一種自然選擇。

五、優化我國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的對策

(一)大力發展我國的債券市場

首先,政府要減少對債券發行的計劃管理,推行公司債券發行的核準制,這樣就能減低債券發行成本。其次,要是債券市場的利率市場化,放寬對債券市場發行利率的限制,是債券這一金融資產受市場供求關系的決定,推動債券市場的發展。

(二)增加我國股權融資成本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很多是銀行貸款,這會使上市公司有偏高的資產負債率,如果上市公司經營不善虧損時,還會給銀行帶來大量不良資產。如果增加股權融資成本,上市公司考慮要減少總成本,就會考慮多一些債券融資。

(三)完善我國公司治理機制

首先,在目前市場體系還不盡完善的情形下,要構建有效的公司治理和約束機制,建立規范的職業經理人市場。其次,要大力發展私人機構投資者,積極引入外資機構投資者,讓銀行參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有利于發揮監督的監督作用,因為銀行有信息成本優勢,與此同時,也降低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最后,要完善我國的有關法律法規,規范上市公司的行為。

參考文獻:

[1]馬亞明,田存志.現代公司金融學.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2]李嵐.上市公司透視.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

[3]王佩.對股權融資和信貸融資的比較分析.財經理論與實踐.2001.

篇3

一、基于物流金融的P2P互聯網金融平臺概述

1.物流金融的P2P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提出

P2P借貸是金融服務與互聯網技術結合的產物,吸引了較多的用戶,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導致其發展存在較多困難。首先,管理力度不足。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互聯網金融的小額貸款者數量眾多,導致管理混亂。其次,風險性高。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互聯網平臺主要承擔評價角色,無法對融資方進行全面的風險控制,導致相關業務的風險性高,使投資方存在較多顧慮,阻礙了業務的發展。為了解決互聯網金融中存在的信用問題,行業內提出了基于物流金融的P2P互聯網金融模式,這種模式在具備了P2P模式的同時增加了物流金融的特點,利用貨物質押作為信用保障,有效降低了互聯網金融中存在的信用風險,為投資者增添了一定信心,使中小企業更容易得到資金,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改善社會資源配置。

2.融資流程概述

P2P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整個過程主要涉及到投資方、借款方、物流方與P2P平臺四個主體,所有的業務都發生在這四個主體之間。具體的流程如下:借款方首先將貨物交給物流方進行管理,并向P2P平臺申請借款。P2P平臺負責根據貨物的數量與質量對借款方進行審核,制定借貸費率,同時根據貨物的價值確定貸款金額,隨后辦理貸款。以上流程完成后,借款方需要通過P2P平臺借款信息,投資方則通過平臺選擇感興趣的投資項目,并通過平臺向借款方發放資金,完成P2P貸款流程。在整個流程中,物流方負責對貨物進行管理,評估貨物價值,并將貨物的具體信息在P2P平臺上。在借款到期時,借款方將歸還本息,P2P平臺則向借款方收取中介費等相關費用。如果出現借款方無力償還的情況,其抵押的貨物將會被拍賣,用于對投資方的賠償。

3.基于物流金融的P2P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優勢

基于物流金融的P2P互聯網金融模式兼容了物流金融與P2P互聯網金融的所有優勢,并且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在融資過程中,改變了原有的銀行或金融機構壟斷的現象,借助了P2P互聯網金融這一平臺,使資金源更加豐富,資金更加充足。在投資過程中,搭建以客戶為中心的投資渠道,使投資風險降低,而回報率更高,同時提高了客戶信任度,有利于深入推廣。具體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降低了融資成本。P2P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管理主要依賴于物流方的運作,使其具有更強的公信力,實現用更低的成本完成融資。與此同時,這種金融模式由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使資金的提供方與需求方直接取得聯系,擁有更多有價值的數據。第二,降低了交易成本。在P2P平臺的運行過程中,可以將借款方與投資方聚集在一起,利于收集貸款人的信息,減少了獲取信息過程中的成本。與此同時,物流方能夠與供應鏈上的企業形成長期合作,有效降低了宣傳成本。第三,提高了風險可控性。物流企業可以為P2P平臺提供信息,重視對買賣雙方的了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性。在整個金融流程中,貨物一直處于物流企業的控制下,如果出現違約的現象,P2P平臺可以將貨物拍賣以彌補投資者遭受的損失,減少投資方受到違約損失的風險。第四,具有更強的靈活性。通過使用P2P平臺,投資方可以對債權進行轉讓,使其具有更加靈活的運用形式。此外,P2P平臺中擁有眾多的投資者,使借貸方更容易融資成功。

二、基于不同主體的物流金融模式比較

在金融模式的發展過程中,如果主體不同,就會出現不同的發展狀態。根據主體的不同,我們可以將基于物流金融的P2P互聯網金融模式分為以物流企業為主體與以P2P平臺為主體兩種模式,兩種模式的優缺點如下:

1.以物流企業為主體的優點

以物流企業為主體的P2P互聯網金融模式具有以下優點:首先,物流企業的客戶資源更好。在業務方面,物流企業與供應鏈核心企業和中小企業均具有良好的關系,并且可以與上下游客戶實現信息共享,收集更多中小企業信息,深入了解這些企業,同時對信息進行整合,提高信貸評級的準確性。其次,對抵押物的監管更加及時。物流企業不僅能夠與所有借貸人保持緊密聯系,能夠隨時掌握庫存狀態與市價波動。而且可以隨時掌握抵押物狀態,及時發現借款方存在的問題,并作出針對性的反應。最后,物流企業與客戶關系緊密。在業務流程中,物流企業可以直接與客戶接觸,方便獲取真實的數據信息,明確客戶的需求,并根據具體情況通過P2P平臺金融產品。

2.以物流企業為主體的缺點

以物流企業為主體的P2P互聯網金融模式具有以下缺點:首先,物流企業開發的P2P平臺,客戶信息容易遭到泄漏,進而導致客戶的數量有限,投融資的規模具有較強的局限性。其次,開發能力不足。物流企業的P2P平臺開發經驗較少,互聯網即溶模式的利用不足。自建P2P平臺需要較高的成本,并且不是他們擅長的業務范圍。最后,具有較高的連帶風險。自物流企業開發的P2P平臺中,如果物流企業出現經營或財務問題,就會造成對P2P平臺的影響,物流企業需要承擔更高的風險。

3.以P2P平臺為主體的優點

以P2P平臺為主體的P2P互聯網金融模式具有以下優點:首先,客戶范圍廣泛。在P2P互聯網金融模式中P2P平臺具有中介的功能,物流公司可以放心的與其合作,不必擔心客戶信息泄漏。當平臺中的物流企業擔保的數量增加時,投資人會投入更多的資金。其次,信息技術更先進。P2P平臺企業建立的平臺具有技術上的優勢,物流企業的加入,會促進新功能的開發,使功能更加完善,信息更有安全保障。最后,風險性低。P2P平臺發揮中介功能,如果一個物流企業存在問題,P2P平臺可以終與其合作,轉而與其他企業繼續合作,不會造成客戶過度流失。如果P2P平臺存在問題,物流企業可以選擇其他平臺,降低風險性。

4.以P2P平臺為主體的缺點

以P2P平臺為主體的P2P互聯網金融模式具有以下缺點:首先,沒有社會征信系統的支持。我國的個人征信系統落后較多,沒有針對中小企業信貸方面的征信系統。其次,平臺監管不完善。政府部門還未推出對P2P平臺的監管細則,導致監管體制不完善,平臺的安全性缺乏保障。最后,選擇合作對象存在風險。在P2P平臺選擇物流企業時,沒有相關的標準作為參照,導致在選擇上存在較大的風險。

5.不同主體模式比較

以P2P平臺為主體的模式,可以與物流企業合作,吸取物流企業為主模式的優點,獲取更好的發展。而以物流企業為主體的模式,則可以選擇與P2P平臺合作,避免存在的問題發生。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首先,P2P平臺發揮的是中介功能,物流企業就不會擔心與其合作會發生信息泄漏。其次,P2P企業的平臺建設經驗與技術豐富,開發成本較低。第三,P2P平臺與物流企業不存在連帶關系,風險性低。第四,雙方的合作是自愿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并將風險管理分開,有利于雙方企業的發展。這種P2P平臺為主體的基于物流金融的P2P互聯網金融模式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篇4

房地產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對資金需求極大,房地產融資尤其重要。目前,我國房地產行業過于依賴銀行信貸,其資金體系存在著融資渠道單一的缺陷,這使得房地產風險過于集中于銀行,導致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和整體金融風險的擴張。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房地產業,不能將銀行信貸資金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來源。現實情況是:一面是大量富余的民間資本,一面是存在資金渴求的房地產行業。上市融資,投資基金,房地產信托,發行債券是中國房地產融資市場上新出現的一些名詞,而他們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在實行的過程中也都會出現不同的難度。

二、常見的多樣化房地產融資方式及其各自的特點

(一)銀行貸款

現階段,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自有資金中30%--40%為來自銀行的流動資金貸款,銷售回款中主要是購房者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中國人民銀行研究課題組的調查研究顯示,我國80%左右的土地購置和房地產開發資金直接或者間接地來自銀行。

但是商業銀行所提供的貸款主要是短期貸款,這對需要長期資本的房地產企業來說還是不能滿足需要。而且房地產開發周期長,風險高,占用資金量大,開發的各環節過分的依賴銀行貸款,增大了銀行的系統風險,而銀行獲得的收益只是利息,從銀行事后的角度看,國內的銀行實際上承擔著風險投資的風險,拿到的是債券的收益。在新的融資限制條件下,實際上可以說當前的多數房地產企業是難以繼續依賴貸款融資的。2005年3月17日,央行調整商業銀行自營性個人住房貸款政策,貸款定價差異化成為必然,不同的房地產商,不同的開發項目,利率都會有比較大的差異,隨著金融機構辨識風險和定價能力的提高,利率差異化趨勢將更加顯著。因此資質較差的房地產企業將面臨著更高的融資成本,加之對自有資金比例的約束,廣大的中小房地產公司更難以取得貸款。

(二)上市融資

雖然股市在國內發展已有很長時間,但由于房地產業本身的特殊性,加之中國股市存在種種頑疾,地產企業上市融資非常有限。至2004年,國內A股市場房地產上市公司只有40多家,占整個房地產企業不足1%。這些上市公司融資金額3億多元,占全部房地產企業資金來源不到0。5%。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上市公司是有很多優點的。發行股票所融入的資金屬于所有者權益,股東一旦投入資金就不能收回,只能轉讓其擁有的股份,并相應地享有分享剩余收益、重大決策以及選擇管理者的權利。因此與其它融資方式特別是債務融資相比,進行股權融資最大的好處就是企業沒有定期還本付息的壓力,可以很好地規避企業在經營狀況出現起伏時伴隨的財務風險。

就企業的后續融資而言,企業發行股票成功意味著可以降低其資產負債率,這對于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進行債務融資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事實上,目前我國的各大商業銀行在總體惜貸的情況下對發放貸款給上市公司還是比較積極的。已經上市的公司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配股、增發、或者發行企業債券(在國家從嚴控制企業債券發行后,我國能發行債券的企業主要是上市公司和一些中央級壟斷企業),這為其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融資渠道方面的保證。上市融資雖然門檻高,而且上市后要接受較嚴格的監管,但是從規范經營管理實現企業長遠發展戰略規劃的角度看,走上市的道路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三)發行公司債券

目前,我國的二級市場還未真正形成,上市對于大多數房地產企業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那么,發行融資期限較長、利率比銀行貸款低的公司債券,將成為企業融資的更好途徑。這種債券可以由企業發行,在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也可以由房地產投資信托機構在資本市場上發行,將分散的資金集中到房地產建設中來。

由于地產項目具有的資金量大、風險高以及流動性差等特點,再加上我國的企業債券市場運作機制不是十分完善, 屢屢出現企業債券無法按期償還的案例,因此國家對房地產債券的發行始終控制得比較嚴格。監管部門為規范債券市場,采取了嚴格債券審批程序、尤其是嚴控房地產項目債券審批的措施。諸如此類的約束這些使得我國房地產發債融資的門檻較高不易進入,且發行成本較高,對于一些民營企業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融資方式。

三、可以借鑒的新的房地產融資方式

(一)民間融資

在中國的融資不夠健全的情況下,簡單的圍堵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由于國有商業銀行基于風險的考慮,中小企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很難得到國有商業銀行的支持,因此民間融資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與此同時,在銀行利率普偏偏低的情況下,大量的剩余資本也需要投資出路。事實上,隨著民間融資自律行業的形成,及其在中小企業融資中地位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士已經認識到民間融資的正面意義,并試圖將其歸位。 “禁止民間借貸只不過增加了金融交易的風險和成本,減少了資金供給,使高利貸利率變得更高。”

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200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明確指出,“要正確認識民間融資的補充作用”,這可以被看作是央行首次對體制外循環的民間借貸的正面認定。該報告透露了2004年浙江、福建、河北三省民間融資規模,分別約在550億元、450億元和350億元,相當于各省當年貸款增量的15%--25%。報告肯定民間融資有“一定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形成了與正規金融的互補效應”,并且可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減輕中小企業對銀行的信貸壓力。

怎樣很好的利用這一融資方式是對房地產企業提出的挑戰。面對民間融資,房地產企業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合理控制融資風險,用最少的融資費用融到最需要的資金。

(二)土地分期付款和約

土地分期付款和約也是一種常見的非抵押貸款融資。在土地私有制的國家,土地所有權可以買賣。多數土地的買賣都是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進行的。根據土地分期付款和約,買方以年金形式按月支付地價款和相應的利息,在和約有效期間,賣方保留土地的產權,買方則享有土地的使用權和占有權。直到清償最后一筆地價款,買方才獲得所購買地產的產權。在中國,土地歸國家所有,不能轉讓買賣,但是土地的使用權是可以轉讓買賣的。隨著房地產商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土地資源日益短缺,地價上漲迅速??紤]用土地分期付款和約為開發商提供非抵押貸款融資,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三)股權回購

簡單地說,股權回購投融資就是進行融資企業(目標企業)的股東向提供融資的并購方出讓自己的股權或者允許并購方認購目標公司的增資,并購方受讓股東的股權或認購目標公司的增資,然后股東再以雙方事先商定的條件回購并購方持有的目標公司股權,從而雙方各自實現融資與投資目的的資本運作過程。這種融資方式既可以使目標公司得到與銀行貸款類似的融資借款,最終又不喪失其擁有的股權。

篇5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 稅收問題 資產管理

一、資產證券化的概況

(一)資產證券化的含義

實際上,關于資產證券化的界定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文章從微觀角度上去審視資產證券化。狹義上來講,資產證券化是指發起人將未來可能產生的現金資產,銷售給特定的人群,特定人群以資產或者資產組合產生的現金流為基礎,向投資者提供質優流通的證券結構性融資服務。

(二)資產證券化的特點

其一,獨特的資產支持性。相對于傳統直接融資方式,資產證券化的主要特點在于資產支持性,具體體現在可以將基礎資產獲得的收益化為投資者的收益,也就是說在此過程中的資產未來現金流不僅僅可以實現信用證券發行方式的優化,還可以做好結構調整和安排,這些都是資產支持性的基本要求。其二,優越的結構性。資產證券化主要體現在內部結構安排和發起人可以借助spv實現融資,這是一種間接的方式,不屬于簡單的線性融資結構,而在對于風險和收益進行綜合考慮之后進行的安排。其三,資產證券化的表外融資性,這對于商業銀行資產結構的調整,資本需求壓力的緩解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資產證券化的作用

資產證券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有利于資產流動性的提高;其二,有利于規避融資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實現資本管理質量的不斷提高;其三,有利于資產結構的優化升級,最大限度的實現對于資產風險的控制和管理;其四,有利于實現商業銀行資本利用率的不斷提高,從而實現其盈利能力的增強。

二、中國資產證券化稅收問題

對于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實際情況進項調查和研究,我們發現存在大量的問題和缺陷,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資產證券化沒有融入稅法體系,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早餐重復征稅的情況,這對于發起人,SPV或者投資者說都是不利的。具體來講,對于發起人來講,資產銷售的收益應該上繳所得稅,而資產銷售過程中造成的損失卻沒有辦法去確認;對于SPV來講,其發行證券收入,權益賠付環節受到債務人支付的先進等動作的執行,都需要支付所得稅。對于投資者來講,同樣要對于證券收益繳納所得稅。其二,SPV組織形式不合理,以信托形式開展,缺乏健全的稅制作保證,兩者之間的銜接出現了錯位,很容易造成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具體來講,在實際證券資本化的流程來看,受益人是收益者,他應該為自己的收益繳納稅收,此時不需要發行人,SPV和投資者共同去進行所得稅的繳納,。其三,資產證券化操作過程中涉及到的印花稅,將對于二級市場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客觀上限制了資本流動性的發展。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講,或者停止征收印花稅,或者以低稅率的方式去征收,這樣的做法是有深刻原因的。

三、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決稅收問題

(一)建立健全資產證券化的立法體系

首先,在遵照我國目前法系類型的基礎上,嚴格依照立法程序,針對于資產證券化進行立法工作,實現法律空白的填補,將資產證券化納入到我國法律體系中去,從而為各項資產證券化稅收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法制基礎;其次,設立專門的匯總立法部門,結合國內外資產證券化的優缺點,以及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水平,實現法律資源的夯實,以做好對于資產證券化稅收法制的調整和改善;最后,正視我國資本市場不發達的現實,不斷提高中介服務質量,實現投資者投資觀念的提高,理清資產證券化過程中權利和責任,實現全面的資產證券化知識教育和宣傳。

(二)積極給予SPV免稅載體資格

從理論上來講,證券化的主要優勢在于證券化操作載體SPV的出現,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特殊法律結構,應該在證券化專項立法中有所規定。具體來講,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其一,積極采用信托結構去實現資產破產的隔離,在此基礎上有信托投資公司擔當資產受托人的角色,以信托資產為基礎,實現證券化過程的完成。其二,以公司形式SPV構建的方式去發行資產擔保證券,以便完成證券化流程。其三,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兩種方式都應該屬于免稅載體,這不僅僅能夠最大限度的規避重復征稅的問題,還將成為資產證券化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信托稅制也在這樣的環境下不斷完善。

(三)實現證券化稅收負擔的緩解

通過大量的調查發現,很多其他國家都停止了證券化稅收,或者以低稅率的方式來進行,這樣做是考慮到證券化可持續發展的。對于我國來講,雖然資產證券化還處于探索階段,但是稅收負擔過重,往往將不利于其健康持續的發展,對此我們應該保持支持鼓勵的態度,給予其充分的稅收優惠,以保證資產證券化的不斷發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資產證券化稅收方面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對此我們應該正視,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進行調整和改善,為實現資產證券化的健康,持續,合理,科學的發展打下基礎。我相信,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資產證券化的趨勢不斷明顯,其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何小鋒.資產證券化:中國的模式[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篇6

關鍵詞:經營租賃;融資租賃;租賃會計

一、租賃會計的內涵分析

租賃是指在約定期間內,出租人將資產使用權讓與承租人以獲取租金的一種協議。租賃作為一種經濟活動,習慣上被稱為租賃業務。在這種經濟活動中,出租人出租設備等資產,向承租人提供信貸便利,并收取租金作為報酬:承租人直接借入設備等資產,取得使用權,這相當于獲得了一筆信貸資金。可見,租賃實際上是一種信用形式,即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租賃通常需由出租人、承租人簽定合同,稱之為租約。租賃合同規定的起租日一般為租賃開始日,它對租賃業務的會計處理影響重大,因為它是確定租賃資產原賬面價值及入賬價值的基準日,也是進行租賃分類的基準日。

美國是世界上租賃業務最發達的國家,其對租賃會計規范研究也比較早。SFAS13“租賃會計”準則,是對租賃業務會計處理的基本規范,此后又對其進行了多次修訂。SFAS13將租賃分為資本租賃和經營租賃。我國關于租賃會計的規范從最初的“資產所有權觀”到現在提出的“資產使用權觀”是一個從無到有,從不規范到逐步規范完善的過程。我國獨立的租賃會計準則出現在2006年財政部的具體會計準則中(以下簡稱CAS21)。CAS21從承租人和出租人兩個視角規范了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的會計確認、計量與信息披露。

在我國出臺《企業會計準則――租賃》(以下簡稱《租賃會計準則》)之前,美國和國際會計準則都已對租賃業務進行了規范。在一定程度上,我國《租賃會計準則》借鑒了一些比較先進的做法,但在《租賃會計準則》的內容中還是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

關于租賃的分類一直是租賃會計中比較“頭痛”的問題。承租人通常希望用租賃資產費用化來粉飾報表,以提高本企業的投資報酬率和籌資能力,這樣使得租賃的分類往往彈性過大,難以恰當確定。例如,《國際會計準則第17號》對租賃的分類是這樣表述的,當一項租賃如果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應當劃分為融資租賃:(1)在租賃期結束時,資產的所有權轉讓給承租人(2)承租人有購0買租賃資產的選擇權,其購買價預計將遠低于行使選擇權時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因而在租賃開始時就可以合理確定承租人將會行使這項選擇權;(3)即使資產的所有權不轉讓,但是租賃期占資產可使用壽命的大部分;(4)在租賃開始日,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幾乎相當于租賃資產的公允價值。我們不難發現,國際會計準則對租賃標準的劃分用了許多模糊的詞,比如 “遠低于”、“合理確定”、“大部分”、“幾乎相當于”,由于對這些詞認識不清,導致了國際會計準則的租賃劃分標準可操作性不強。

二、租賃會計的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概況

國內對租賃會計準則的研究主要包括租賃準則中外對比研究、國際租賃準則修訂的影響等方面租賃準則中外對比研究,主要包括中國租賃準則與美國租賃準則FAS13 和國際租賃準則IAS17 的對比研究。劉芳(2001)、陽春艷(2008)分別將中國2001 年租賃會計準則和2006 年租賃會計準則CAS21 與美國租賃準則FAS13 和國際租賃準則IAS17在租賃定義、分類、會計處理等方面進行比較,指出我國租賃準則的優缺點,并為準則完善提供建議。關于國際租賃準則修訂的影響,自2010 年《租賃》征求意見稿以來,孫磊(2011)、呂小月,李梅香(2012)、何敬(2013)等均介紹了租賃準則修改的背景、原因和變革內容,并分別從租賃定義、租賃分類、會計確認和計量、列報和披露等方面與我國現行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21 號――租賃》進行對比,以分析其差異,并分析了我國實施新會計準則可能會面臨的困難。總的看來,由于分類在租賃會計準則中的基礎性地位,對租賃分類標準的探討成為現有租賃準則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國外租賃會計的現狀及發展

美國是世界上租賃業務最發達的國家,其對租賃會計規范研究也比較早。SFAS13“租賃會計”準則,是對租賃業務會計處理的基本規范,此后又對其進行了多次修訂。SFAS13將租賃分為資本租賃和經營租賃。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于1980年了征求意見稿ED19“租賃會計”,1982年9月,IASC正式IAS17“租賃會計”,自1984年1月1日起生效。1997年4月,IASC了征求意見稿ED56“租賃”,1997年12月,IAS17“租賃”正式,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IAS17是世界上許多現存準則的典范。它對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作了根本的區別。

澳大利亞會計準則評審委員會于1987年11月頒布了AAS17“租賃”準則。為了促進澳大利亞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協調,澳大利亞公共部門會計準則委員會(PSASB)在1997年7月了第82號征求意見稿(ED82)“租賃”,在充分考慮了對ED82的反饋意見后,AASB于1998年10月了修訂后的會計準AASB1008“租賃”。為執行澳大利亞財務報告委員會(FRC)要求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準則趨同的戰略指示,AASB于2004年7月正式頒布了一個與IAS17“租賃”趨同的澳大利亞會計準則AASB117“租賃”,該準則從2005年1月1日開始取代AASB1008。AASB117的基本內容與國際租賃準則17號類似,但為了體現澳大利亞的特色,增加了帶“澳”字的特別說明。

Mark P. Bauman and Richard N. Francis(2011)研究了出租人的會計,從財務報表的角度研究了租賃會計的計量與披露問題。Bruce Pounder, CMA, CFM(2009)分析了經營租賃資本化對EBITDA和ROA產生的影響?,F行各國及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都將經營租賃與融資租賃做了根本的區別,將融資租賃作為承租人的固定資產入賬,經營租賃作為出租人的固定資產入賬,這不符合IASB概念框架中關于資產定義的控制概念。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的經濟實質是一樣的,只是租賃合約條款的細微區別,但在會計處理上產生了根本性的區別,任意給出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的劃分線,使得經營租賃在資產負債表外反映,融資租賃在資產負債表內反映。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導致了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

三、融資租賃下承租人和出租人的會計處理

(一)融資租賃下承租人的會計處理

美國租賃會計準則規定:承租人應采用增量借款率,除非承租人知道出租人的內含利率,并且出租人計算的租賃內含利率小于承租人的增量借款率。美國租賃會計準則的規定和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還是有不同的:國際會計準則認為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折現率的首選應是租賃內含利率,而美國租賃會計準則認為其首選應是增量借款率。

我國《租賃會計準則》認為:承租人在計算最低租賃付款額的現值時,如果知悉出租人的租賃內含利率,應當采用出租人的租賃內含利率作為折現率,否則,應當采用合同利率。如果出租人的租賃內含利率和合同利率均無法知悉,應當采用同期銀行貸款利率作為折現率。租賃內含利率是在租賃開始日,使最低租賃收款額的現值與未擔保余值的現值之和等于租賃資產原賬面價值的折現率。在現階段,我國的增量借款率就是銀行的同期貸款利率。由于資本市場的不完善,銀行是大多數企業選擇貸款的對象。我國《租賃會計準則》關于最低租賃付款額現值折現率的選擇次序首先是租賃內含利率,其次是合同利率,最后是銀行利率。這是由于出租人內含利率反映了承租人實際支付的籌資成本,具有很強的相關性。而租賃合同一般都規定有合同利率,這一利率租賃雙方都能接受,反映了承租人實際負擔的利息水平,所以其相關性也較強。但是如果上述租賃內含利率和合同利率都無法得到,在這種情況下,采用容易獲得的銀行利率也是可行的。

(二)融資租賃下出租人的會計處理

1.租賃開始日租賃債權的確認

美國租賃會計準則分別對銷售型租賃和直接融資型租賃進行了規定:(1)對于銷售型租賃,出租人應按最低租賃收款額加上歸屬于出租人的未擔保余值之和記作租賃投資總額。租賃投資總額與構成租賃投資總額的兩部分的現值合計數之間的差額應記作未實現收益。根據租賃內含利率計算的最低租賃收款額的現值記作銷售價格。租賃資產的成本加上初始直接費用,減去根據租賃內含利率計算的歸屬于出租人的未擔保余值后的余額借記當期費用;(2)對于直接融資型租賃,出租人應按最低租賃收款額加上歸屬于出租人的未擔保余值之和記作租賃投資總額。租賃投資總額與租賃資產的成本之差記作未實現收益。國際會計準則規定:出租人應在其資產負債表中確認已用于融資租賃的資產,并按等于該租賃項目投資凈額的金額將其列為應收款。

以上可以看出,出租人在租賃開始日的會計處理可分為兩種:一種以美國租賃會計準則為代表,采用的是總額法,其特征便是在會計處理中設置“未實現融資收益”科目;另一種以國際會計準則為代表,采用的是凈值法,其特點是在會計處理中不設置“未實現融資收益”科目。

我國《租賃會計準則》用賬面價值代替公允價值,所以我國的租賃都屬于美國租賃會計準則中的直接融資型租賃,并且由于總額法能提供更多會計信息,符合我國會計人員的習慣,所以我國《租賃會計準則》規定采用總額法。在租賃開始日,出租人應當將租賃開始日最低租賃收款額作為應收融資租賃款入賬,并同時記錄未擔保余值,將最低租賃收款額與未擔保余值之和與其現值之和的差額記錄為未實現融資收益。

四、經營租賃承諾資本化的影響

(一)對租賃行業的影響

現行租賃準則區分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經營租賃無需在資產負債表內反映。這種處理方法支持了租賃業的創新發展。能使企業有效率地實現表外融資。而采用新的租賃會計模式,全部納人資產負債表中,企業不得不考慮租賃對財務報表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租賃行業的競爭力。

經營租賃承諾資本化最重大的修改在于。承租人需要將準則范圍內的所有租賃都資本化處理.計入資產負債表.這將增加承租人的資產負債規模。資產和負債的增加會導致資產周轉率和資產收益率降低.資產負債率增加,從而影響主體的借款能力或償債能力。這種變化對于租賃業務比重較大的航空運輸業和建筑業具有重大影響。按照征求意見稿,在存在或有租金時,承租人將或有租金確認為租賃負債和使用權資產的一部分.在后續計量時作為攤銷和利息列報,這和現有準則或有租金在實際發生時計入當期損益的規定存在較大的差異.導致承租人將在租賃期的早期確認更多的租賃費用。而后期確認的租賃費用較少。

(二)對稅務、法律、監管部門的影響

目前,我國在法律上嚴格區分了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在合同法、稅法及監管等方面都是按照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區別對待的.這種分類模式與會計上的現行分類一脈相承。從融資租賃交易內部角度,主要是對買賣合同和租賃合同條款的調整,通過調整,打破了融資租賃交易在租金支付、物件選擇、中途解約等等方面傳統做法,形成一系列新的租賃交易形式;而在融資租賃交易外部角度,主要是租賃公司與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的結合,形成新的交易模式。這兩個視角,系統化了融資租賃交易的創新思路,對租賃公司開展融資租賃交易創新提供了有現實意義的參考。單一模式的租賃會計處理不得不與法律、監管等方面相協調,否則,必然給整個租賃行業帶來混亂,阻礙租賃業務的發展。

(三)對企業內部的影響

首先,對財務報表的影響。資產負債規模顯著增加會導致資產周轉率和資本收益率降低,負債,權益比率增加,從而將影響主體的借款能力或償債能力;此外,由于在新模式下,當期發生的租賃費用不再計入期間費用,而是分別作為攤鋪和利息列報,因此扣除利息、稅項、折舊和攤銷前利潤(EBITDA)將高于采用現行經營租賃會計處理的情況,還會造成業績波動變大。在現金流量表中.租賃業務產生的現金流將計人籌資活動,而不再在經營活動中反映。其次。對會計核算的影響。無需對租賃進行分類,一定程度上簡化了核算程序;但改革使得核算更多的基于公允價值評估、續租可能判斷、利率等.會計人員需要運用更多的職業判斷進行會計估計、會計判斷,風險和責任都將加大。第三,對管理層的影響。在確認各個報告期的所有權資產及支付租金義務賬面價值時需要更多的管理層判斷,管理層將承擔更多責任,同時,對管理層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對會計信息的影響

采用單一模式進行核算,不區分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保持了交易的內在一致性,將增加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合理規避了存在獨立的第三方擔保余值時,導致的同一租賃資產在租賃雙方重復反映或不反映的情況??偟膩碚f,企業財務的核算在運用謹性原則的過程中,其并不是就意味著持有的是保守態度、消極態度。而事實是,在保證均衡,穩定的前提下使地財務的核算更具有彈性,能夠更好的更有效地去回避風險和損失耗資,最終促進企業利潤的最大化。

通過經營租賃資本化,一直以來游蕩于表外的經營租賃被納入財務報表,從而可能消除企業對于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的選擇偏好。但是,這個結論只是理論層面的,至于能不能有效消除企業的選擇偏好還需要實踐的檢驗。另外,即使采納這種做法,仍然需要對租賃類犁的劃分做出判斷,而前面論及的判斷標準問題還是沒能解決。不過我們應該看到,通過減少甚至消除企業千方百計將租賃qk務做經營租賃處理的動機.可以減少其在租賃分類標準上的鉆營,那么,租賃分類標準的重要性也就不那么突出,從而使會計準則的規范效力得劍強化。理論界和實務界對租賃會計的探索還在進行。筆者以上的分析和建議也存在諸多問題和漏洞,很大程度上只是將表面矛盾緩解了,淡化了問題的尖銳性,而深層次的問題仍然沒能得到解決,例如對租賃類型進行劃分的尷尬。我們期待將來能夠探索出一種有效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也許可以像G4+I組織所倡導的那樣,不再區分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但這需要我們找到合理融合兩種租賃類型的會計處理方式。

參考文獻:

[1] 大衛?艾勒曼.經濟學、會計學和產權理論.列克星敦馬:列克星敦書,1982

[2] 龔光明,陳潔.采掘行業財務會計與報告的基本問題研究.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010,26(3):11-15

篇7

【關鍵詞】區域融資機制 政府 銀行

一、美國區域開發中的投融資機制

(一)政府在區域開發中的職能和作用

一是制定相關法律為資本的跨區域流動提供制度保障。如宅地法、鼓勵西部草原植樹法、沙漠土地法、地區再開發法、公共工程和經濟開發法、阿巴拉契亞開發法等。

二是綜合利用產業、財政、金融等手段促進落后地區的開發。1993年國會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對農業實施價格支持,主要是促進南部和西部落后地區的開發。《農業調整法》頒布實施到20世紀70年代初,聯邦政府僅在價格支持方面的補貼就達到了1000多億美元。此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南部地區的一些州實行了稅收優惠和補貼政策,不僅吸引了大規模的私人投資,也為當地的人才引進提供了便利。

三是政府直接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國會于1965年通過的《公共工程和經濟開發法》中規定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應由聯邦政府實施援助。為此,商務部門成立了經濟開發署,通過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技術援助和經濟與貿易援助等方式來援助落后地區。

(二)區域化的金融政策

美國的中央銀行獨立制定貨幣政策,不受聯邦政府的管制。聯儲銀行由全國5500多家較大的商業銀行參加,通過會員制形式組成12家區域性聯邦儲備銀行,分轄全國不同地區。美國是世界上擁有商業銀行數量最多的國家。相關數據顯示,全美約有11300間掛牌銀行(不包括其分支機構),運行的資金總量占整個金融市場資金量的1/3左右。商業銀行的自較大,可根據央行的貼現率,自主確定本地區的存貸款利率。1977年國會通過了《社區再投資法》,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向其所在地區的低收入者提供貸款,并成立了專門的監督機構對金融機構的執法情況進行定期評估。

(三)資本的區域性流動十分順暢

美國資本市場主要由四個市場構成:一是債券市場。債券市場又分為聯邦政府債券市場(聯邦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赤字而發行的中長期債券)、聯邦政府機構債券市場(聯邦政府所屬機構及其政府資助企業所發行的債券)、州及地方政府債券市場(由州及地方行政當局發行)、公司債券市場(實業公司籌集長期資金發行)以及揚基債券(美國發行的外國債券)。二是股票市場,股票市場又分為發行市場、有組織的交易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但在場外進行交易的股票市場和各機構投資者直接進行股票交易的市場。三是銀行貸款市場,即銀行向各企業發放中長期貸款的市場。四是抵押市場,即以不動產作抵押進行融資的市場。與其他市場相比,聯邦政府對抵押市場的管理更為嚴格,有的抵押債券需由政府擔保或保險。

二、德國的投融資機制

德國在統一后,前西德各州和東德各州的經濟實力差距較大,每個州內部的也存在不發達地區,因此,聯邦德國各界政府均十分重視區域政策,通過采取一系列的區域政策,對欠發達地區的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和指導。

(一)政府在融資方面的作用

在德國,政府主要包括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兩者在融資方面發揮不同的作用。

聯邦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為區域政策立法,保證了資本的合理區域流動。如《聯邦基本法》、《促進經濟穩定與增長法》、《聯邦改善區域結構共同任務法》、《聯邦空間布局法》以及《聯邦財政平衡法》等。

二是通過對特定行業和地區以及高新技術開發的項目,提供補貼或經濟資助。財政補貼又分為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兩種。其中,聯邦政府提供的直接補貼有維持性補貼、適應性補貼和生產性補貼三種,主要是為落后地區的企業提供資金上的援助,而間接補貼主要是政府實施的各項促進計劃中的稅收優惠及特別折扣等。

三是制定改善區域經濟結構的共同任務。通過向私人投資和與經濟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投資補貼、長期貸款、利息補貼和擔保的方式,以達到促進投資,擴大就業,提高收入水平的目的。

州政府主要是在聯邦政府制定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許可范圍內,根據自身的產業結構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來促進本地區的經濟發展。通過撥款補貼、低息貸款和貸款風險擔保三種方式來扶持本地區的中小企業,f助其解決資金上的問題。而州政府在促進技術進步方面,根據本地區經濟結構的特點和經濟實業界的需要制定技術政策,通過稅收優惠、建立基礎設施和促進技術轉讓予以幫助。以巴符州為例,政府每年用于扶持科技研究的開支達2億德國馬克,其中3/4的部分用于巴符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本地區企業的技術轉讓。

(二)融資機制的核心――全能銀行和專業的金融機構

德國的資本市場并不發達,但銀行的服務網絡卻十分完善,這是德國采取銀行主導型融資模式的重要原因。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和德國商業銀行是德國最大的三家銀行,這三家銀行的主要職能是為區域內的企業提供長短期貸款、證券承銷、財務咨詢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與美英分散的銀行體系不同的是,德意志銀行是一家全能銀行,其在全球范圍內從事商業銀行的投資業務,除了經營傳統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外,德意志銀行還開展國際結算業務,辦理信用證、對外保函等貿易融資業務。

除了上面所述的全能銀行,德國還有公法的儲蓄銀行和州銀行以及合作銀行性質的大眾銀行、私人儲蓄銀行、建房儲蓄銀行、抵押銀行和有價證券銀行。儲蓄銀行為低收入人群提供儲蓄和信用服務,其資金被用于提供抵押貸款、資助本地或區域性的投資活動。只有市或轄區等地方政府才能創立儲蓄銀行。而信用合作銀行是由存款者所有的互助組織,其職能主要是為資金短缺的工商企業提供幫助。

除銀行外,德國也有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但這些機構融資的效果相對于銀行來說并不明顯,因此在金融體系中影響不大。

三、日本的投融資機制

(一)政府在融資方面的作用

日本在區域經濟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區域經濟發展十分不平衡,地區之間經濟差距明顯,人口和工業區集中的太平洋沿岸經濟發展水平高,而人口少的區域則相對落后。日本政府高度重視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與德國相同,日本政府對于投融資方面的調控也分為中央和地方兩個層面。

日本最具有特色的是“財政投融資制度”。財政投融資制度是以國家信用為基礎,采取多種金融手段來籌集資金,并將資金提供給政府的投融資機構,政府以有償的方式加以運用,以促進社會資本的建設、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區域合作政策的實施。另外,日本的中央銀行也起著調節宏觀經濟的作用。中央銀行通過制定和運用金融政策,維持了金融市場的穩定秩序,支持了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的實施。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自治和區域性經濟,地方政府調控的重點放在對地區范圍內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上面。地方政府主要通過提供信息咨詢服務、技術培訓、對開發項目提供資金援助及為企業的貸款提供貸款擔保等方式來加強對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投資支持。

(二)融資的核心機構――銀行

發達的金融業是日本進行投融資的一個重要優勢,尤其是銀行業的發展。融資的主體包括了商業銀行的融資和政策性銀行的融資。

商業銀行的貸款是企業進行融資的主要來源。日本民間銀行所擁有的資金占全部金融機構資金總量的90%左右,而對企業的貸款,商業銀行承擔了其中80%的貸款資金。民間銀行在企業投資的貸款上,按照金融業務原則獨立進行操作,享有充分自。銀行在受理項目貸款申請后,會組成專門機構對項目進行調查,立項貸款后,還要對項目的進程以及結果進行監督,確保項目貸款資金的合理使用。此外,日本的商業銀行也可通過認購企業發行的股票或項目投資的股權,成為企業的股東,與企業保持長期關系,深入參與到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

開發銀行是政府引導投融資的重要金融手段之一。日本開發銀行是日本政府機構中的綜合性政策銀行,主要任務是為國家的重點產業提供長期貸款,對產業導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帶動了相關區域的經濟發展。開發銀行在50、60年代期間扶持了北海道地區的石油化工產業;70年代以后,為解決能源問題,開發銀行又將其投資轉向能源領域;80年代開始重點支持高科技產業;90年代配合政府的相關政策將投資轉向衰退產業的調整和中小企業方向。與普通的商業銀行貸款相比,開發銀行所承擔的項目貸款只占其投資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仍需要要向商業銀行借貸。

除了商業銀行和開發銀行的貸款之外,日本還設有專門的區域性政策金融機構,為落后地區的開發提供專項服務。如沖繩地區成立的振興開發金融公庫,就為當地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三)資本的區域配置主體――企業

企業是日本資本區域配置重要主體。日本全國共有企業約700多萬戶,僅東京一個地區就有200多萬戶。其中,大企業所占比重不到1%,絕大多數都是中小型企業。從結構上來看,大企業都是股份制的,小企業所屬為獨資。企業集團成員使用統一商標,企業之間可以互相持股,使得企業的資本在地區配置上高度集中,這對區域內的產業集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對投資既有權力,也有責任,并獨立承擔風險。然而,企業投資決策一定程度上還要受國家產業政策、國家區域政策的引導,爭取參加國家提倡的開發計劃,從而可以享受到政策上的優惠,也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四、各國區域開發中的融資機制比較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各國在區域開發中所采用的融資機制雖不完全相同,但總結起來至少可以提供以下幾條經驗:一是各國政府在區域開發和融資機制的選擇上有重要的作用。政府積極實施促進落后地區開發的政策法律,提供相應的政策優惠措施來促進落后地區的開發。此外,政府成立了一些專門管理機構或部門,專門負責相關區域內的經濟開發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政府還通過投資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中小企業,為私人投資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解決了私人投資的無效率問題。政府也通過稅收、財政等優惠措施,吸引更多的資金,同時也引進了更多的人才,促進了本地區企業的發展。

二是各國都有相對比較完善的金融體系,包括了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銀行體系及其他金融市場,無論是通過證券直接融資的美國或是以銀行貸款的方式進行間接融資的德國和日本,都體現了這些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日趨成熟,為區域開發提供了資金上的支持。此外,各國旨在提供資金援助,維持區域平衡發展的政策性銀行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德國的信貸復興銀行、日本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國家的重點產業提供長期貸款,對產業導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在促進該區域內產業優化升級的同時也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是企業成為了區域開發融資中的主體。政府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以及金融行業的融資最終落腳點都在于為區域內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使得市場在資本配置中仍起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區域內部企業的積極性來完成項目投資,獲得收益。特別注重扶持區域內的新興產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提供鼓勵投資的優惠補貼、提供融資幫助及為企業的決策提供咨詢服務等。

然而,這些國家所選擇的融資機制也有區別。例如美國區域內的企業融資主要依靠證券市場的融資,雖然銀行也能提供貸款,但大部分的融資還是通過證券市場來完成,總體來說是屬于以證券融資為主的市場主導型模式。而德國和日本區域內的企業融資則主要依靠銀行業的融資,尤其是全能銀行所發揮的作用,雖然也有比較完善的證券市場,但大部分融資依然通過銀行貸款來完成,因此從總體上來說是屬于以銀行融資為主的銀行主導型模式。

參考文獻

[1]李榮融.《外投融資體制研究》[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3-83.

[2]劉仁伍.《區域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理論與實證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47-94.

[3]任榮,熊鵬.德國全能銀行公司治理的經驗與啟示[J].現代管理科學,2007(8).

[4]梅德志.劉源,區域振興、地方融資與風險防范[J].經濟研究參考.2010(44):18-24.

篇8

關鍵詞:P2P網貸平臺 模式 風險 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1-178-02

P2P網絡借貸作為一種新型的借貸組織模式近幾年來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發展,其內涵是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將資金供求雙方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匯總,通過互聯網平臺為借款人和貸款人實現資金融通的一種直接融資模式。P2P網絡借貸與傳統金融業互為補充,不僅降低了資金供求雙方的交易成本,而且對豐富資金出借者的投資渠道,滿足借款人的融資需求,填補金融服務空白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自2013年以來,隨著P2P網絡借貸的快速發展,與P2P網絡借貸平臺相關的諸多金融風險也隨之暴露了出來。主要表現在平臺倒閉、提現困難、卷款跑路等方面。但其最核心的問題在于我國P2P網貸平臺的發展沒有一個明確的法律及行業界定。從實際發展情況看,我國P2P網貸平臺既無明確準入標準,也無健全監管體系,如果不從法律法規制定、行業自律、監督管理及保險制度等方面來規范其發展,必然會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安全和穩定產生不良影響。

一、引言

P2P網絡借貸平臺源于傳統的小額信貸,起源于歐美地區,其作為舶來品在社交網絡中產生。全球第一個P2P網絡借貸平臺Zopa于2005年3月在英國成立。隨后,另外兩個P2P網絡借貸平臺Prosper和Lending Club在美國成立。現階段,P2P網絡借貸行業內比較受關注的是美國的Prosper和Lending Club,它們運營與管理較為規范,相關監管規章制度及措施較為健全,信息披露機制也較為完善,其中Lending Club發展較好。

我國第一家P2P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于2007年成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特別是自2013年以來,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呈現出快速發展趨勢,無論在數量上還是交易金額上都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4月末,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數量已達4029家,平臺累計增長率達0.69%。從月成交量看,截止2016年4月末,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成交量達1430.91億元,環比上升了4.90%,較去年同期增長2.59倍。從年成交量看,截止到2016年4月末,我國P2P網貸平臺歷史累計成交量達18881億元,年累計成交量達到5228.97億元,較去年同期累計增長3.01倍。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已發展到具有一定的規模,并產生了相應的社會效應,其影響力也不斷擴大,對個人及小微企業起到了較好的融資效應。

但在P2P網絡借貸平臺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特別是P2P平臺所衍生出來的金融風險也逐漸顯現出來,部分P2P網絡借貸平臺出現了操作違規、提現困難、卷款跑路等一系列問題,使投資人的權益產生了很大損失。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4月末,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已達1598家,較上年末增加了335家,占平臺數量的比重達39.66%,當月新增問題平臺75家。

二、相關文獻

伴隨著國內P2P網絡借貸平臺快速發展,平臺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及風險程度也隨之擴大。國內外學者也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分別從發展模式、風險及監管體系構建等三個方面對P2P網絡借貸平臺進行了研究。目前,在學術界內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

2011―2014年,我國學者莫易嫻對國內P2P網絡借貸平臺發展模式進行了分類、比較了各模式的優缺點,對P2P平臺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提出了P2P平臺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非法集資、洗錢及資金鏈斷裂等方面的風險。2011年,吳曉光等學者認為P2P網絡借貸平臺在交易過程中存在資金池及資金挪用風險。2013年,劉麗麗則從監管角度出發,認為P2P網絡借貸平臺存在一定風險,需從法律上明確其地位,從監管體系的構建上加強對其監管。2014年,王嵩青立足征信視角,分析了P2P網絡借貸平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將P2P平臺納入征信管理的建議,從征信管理的角度防范P2P網貸平臺所產生的風險。而國外學者Davis K.E.和Gelpern A則分別從行業自律和金融機構的角度出發,重點論述了加強P2P網絡借貸平臺監管的政策建議,特別強調了國家與國家之間應加強合作,加大對跨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

三、P2P網絡借貸平臺發展模式

經過幾年迅速發展,P2P網絡借貸平臺先后經歷了不同發展形式,但從其業務運營的特點來看,主要有三種模式:中介平臺交易模式、準金融機構模式和信貸資產證券化模式。

1.中介平臺交易模式。中介平臺交易模式是指P2P網絡借貸平臺作為中介平臺,不以任何形式參與借款人與投資人的任何交易,既不提供擔保,也不吸收存款和放貸,只為借貸雙方提供信息服務并收取相應的服務中介手續費。同時,在進行交易的過程中,不僅規定借款人付息方式和時間,而且還借助網絡社區、朋友圈等互聯網評價功能,建立起相應的P2P網貸平臺信用檔案,對借款人的資信情況進行審核。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能較好地控制風險,資金供需雙方和平臺自身的利益能夠得到有效保障。此交易模式主要以拍拍貸、宜人貸為主要代表。

2.準金融機構模式。準金融機構模式是指P2P網絡借貸平臺不再是單純的中介平臺,而是參與到借款人和投資者的交易中,成為與他們有權利義務關系的第三方。在此交易模式下,由P2P網絡借貸平臺或與其合作的小額貸款公司對借款人所提供的基本信息進行審核,并由與其合作的融資擔保公司對符合條件的借款人進行擔保,并據此確定借貸雙方的利率水平,并通過收取借貸雙方的利差來獲得收入。

3.資產證券化模式。信貸資產證券化模式是P2P網絡借貸平臺將信貸資金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先將資金出借給借款人,對所獲得的債權進行打包證券化,再以理財產品的形式賣給投資者,通常此類理財產品起售額較低,期限更靈活。在此交易模式下,P2P網絡借貸平臺中的借款人和投資人不直接簽訂借款合同,沒有直接的債權債務關系,P2P網絡借貸平臺企業則作為信息交互平臺來為借貸轉三方提供中介服務。信貸資產證券化模式具有較好的風險控制優勢,它使借貸雙方能夠主動利用P2P平臺開展業務,通過拆分組合債權,將債權分成金額和期限,并采取資金和期限的交錯、配比等方式方法,去吸收資金,并將吸收來的資金進行拆分和轉讓。此交易模式主要有宜信貸和人人貸。

四、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

與傳統融資方式相比較,P2P網絡借貸平臺在運營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風險具體表現在法律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三個方面。

1.法律風險。目前,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業務運營模式仍然處于探索階段,還沒有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來界定其合法地位。同時,國家相關職能部門也尚未就P2P網絡借貸平臺出臺過專門的制度和辦法對其進行管理。因此,P2P網絡借貸平臺面臨著極大的政策風險。如:在準金融機構業務模式下,P2P網貸平臺已不再是單純的中介平臺屬性,它可以提供擔保。在信貸資產證券化模式下,借款人和投資人的金額和期限錯配,有可能涉及到非法集資和非法攬存等法律風險。

2.信用風險。目前,人們在通過P2P網貸平臺進行融資的過程中,網貸平臺在借貸過程中只是充當中介的角色,為資金需求的雙方提供相應的融資信息,并將雙方進行配對,為資金出借者和需求者提供融資對接服務。在這一交易過程中,由于網絡交易具有虛擬性的特征,使網絡借貸平臺很難對借款人的真實信息進行核實。

3.操作風險。P2P網貸平臺在交易過程中,其借貸資金并不能直接從投資人的賬戶轉到借款人賬戶,其資金的周轉必須通過網絡平臺。而一些網絡借貸平臺選擇通過個人賬戶劃轉款項,此時網絡借貸平臺充當的是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角色,借貸平臺的賬戶作為出借人和借款人的中間賬戶使得大筆借貸資金可能停留在中間賬戶內,這時借貸平臺的經營者便控制了沉淀資金的流轉,如果其將這些沉淀資金用于較高風險的投資活動,因此可能引發操作風險。

五、政策建議

1.明確法律地位。目前,我國針對P2P網絡借貸平臺業務并沒有明確的法律定位。從行業類型看,如果按金融機構的定義看,P2P網貸平臺并不屬于金融機構。但從平臺的功能看,如果P2P網絡借貸平臺在其發展過程中沒有違反相關國家金融管理制度,而且能通過其自身的優勢和功能解決了資金供需雙方的矛盾,拓寬了社會融資渠道,成為了正規金融機構的有效補充,從這一意義上看,就應該明確其合法的法律地位。因此,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出臺規范P2P網絡借貸平臺業務發展的法律法規,明確平臺借貸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規范平臺的交易方式和違約責任,保護平臺和借貸雙方的合法權益,從法律和制度上促進和規范平臺健康發展。

2.制定準入標準。目前,英美等歐美發達國家都建立了相對成熟的P2P平臺市場準入標準。在美國,網絡借貸平臺將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進行監管,P2P平臺進入市場要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放牌照。而在英國,P2P平臺進入市場要經過英國金融服務局的審核和批準。

3.加強行業自律。建議由相關部門牽頭建立P2P網絡借貸平臺行業協會,制定行業信息共享機制,定期披露平臺收費、經營情況和與投資者相關的財務數據等方面的信息。同時,明確行業自律標準,對平臺進行行業認證,并制定數據、信息、資金安全準則和風險防范等措施,利用行業協會職能,加強、引導和規范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業務經營行為。

4.明確監管體系。目前,英美等國家已明確了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主體,對平臺進行法定監管。而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管體系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如:工信部門負責對非法信息進行屏蔽,工商管理部門在平臺注冊登記時進行審驗,銀監會負責對平臺業務進行監管,但相應的監管配套措施還未到位。因此,構建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核心監管體系,明確央行相應部門監管主體地位,充分利用監管部門的強制性監管、行業監督和民間監督等各類監督機制,構建P2P網絡借貸平臺監測指標體系,加大對P2P網絡借貸平臺的監測力度。

參考文獻:

[1] 鄭志來.P2P網絡借貸平臺發展模式及對商業銀行影響研究[J].西南金融,2015(7)

篇9

一、文獻綜述

國外理論界圍繞商業銀行的順周期性從理論和實證兩方面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會計準則方面,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和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方法的順周期性及其矯正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Enria[1]研究表明,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下交易類資產和可供出售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分別被計入當期損益和所有者權益,因而放大了收益和資本的波動性,導致金融體系順周期效應加劇。Borio等[2]認為,銀行在經濟繁榮時期若能計提較多的撥備或者提高資本比例,將起到“內置穩定器”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應對風險,增強金融穩定性。Barth等[3]主張擴大公允價值的運用范圍,在會計計量中引入公允價值屬性后會產生固有不穩定性、估計誤差不穩定性和混合計量不穩定性,從而加劇了財務報表的波動性。其中,固有不穩定性屬于真實的經濟波動,應在會計計量中予以客觀反映;而估計誤差不穩定性和混合計量不穩定性屬于虛假的人為波動,應當通過完善估值應用指南或擴大公允價值的運用范圍等方式最大程度地予以降低。Bikker和Metzemakers[4]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銀行貸款損失準備撥備在GDP增長速度較快時顯著降低,而在GDP增長速度較慢時顯著增加。Plantin等[5]認為,歷史成本忽視了價格信號因而無法很好地反映信息;盯市會計運用現行交易價格,盡管能夠克服前者的上述缺陷,但在挖掘市場價格的信息含量時引入了與基本面無關的干擾因素,放大了資產價格和利潤水平的波動。Matherat[6]指出,公允價值會計會導致宏觀經濟的順周期波動,并呼吁各國積極應對,協調會計準則與金融監管規定的差異。Laux和Leux[7]認為,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下,資產價格的周期性波動會對會計信息的穩健性產生不利影響。

國內學者立足于我國實際情況,對我國商業銀行的順周期性及生成機制進行了研究。此外,作為商業銀行順周期性矯正的一大熱點問題,不少學者對如何協調會計準則與金融監管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劉燦輝等[8]運用最小二乘法對6家上市銀行2003—2010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的緩沖資本具有順周期性。吉余峰和繆龍嬌[9]在論述商業銀行順周期性形成機理的基礎上,對16家全國性及地區性上市銀行2000—2011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我國上市銀行資本緩沖具有逆周期性,而股份制銀行資本緩沖則具有順周期性。唐梅和林友緒[10]以滬深兩市31家上市金融企業2007—2009年季度財務報表數據為研究樣本,發現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與上證指數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證明在我國上市金融企業中運用公允價值會計會產生順周期效應。鹿波和李昌瓊[11]指出,我國商業銀行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以及自身貸款增長率較高時期都會減少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劉玉廷[12]指出,金融保險會計準則與監管規定的分離是大勢所趨,體現了會計準則制定的獨立性,有利于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一套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黃世忠[13]分析了公允價值會計順周期性的傳導機制,認為FASB和IASB于2009年提出的從會計層面應對順周期效應的策略只是權宜之計,且具有不容忽視的負面效應;只有從監管層面應對順周期效應,從制度上建立起有利于金融穩定的長效機制,才能實現標本兼治的目的。鄭偉[14]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2009年11月的《金融工具:攤余成本和減值》征求意見稿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預期損失模型的采用體現了會計準則對來自金融監管部門壓力的妥協,意味著會計獨立性遭到破壞,我國對此應當秉持充分謹慎的態度。劉星和杜勇[15]在通過計算實例對預期損失模型進行介紹的基礎上分析其優缺點,認為預期損失模型在我國銀行業的實施只是時間問題。姚明德[16]從模型計量的對象、內涵和方法層面上分別論證了對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提出的預期損失模型與巴塞爾協議計量預期損失模型的異同,為協調會計準則和金融監管提供了借鑒。胡建華[17] 指出,由于我國經濟正處于結構性變化之中,指標非平穩,含義不明確,且由于缺乏完整的周期性數據的檢驗,指標的可靠性尚未被證明。

本文認為金融監管的目標與會計準則的目標存在著明顯差異。金融監管的目標在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保障金融機構穩健經營,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因此與會計準則相比,金融監管明顯側重于審慎性而非客觀性, 會計準則和金融監管目標的明顯差異,決定了二者必須分離,才能從根本上矯正資本監管下銀行信貸的順周期性。

二、資本監管下會計準則對商業銀行順周期性的強化機制

正是由于監管部門對會計信息的過度依賴,使原本旨在客觀公允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準則得以通過資本充足率這一傳導機制影響到監管的成效,大大強化了商業銀行的順周期性。

1資本監管下貸款損失準備計提規則的順周期性

金融危機前,各國會計準則普遍要求商業銀行采用已發生損失模型來確定應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所謂已發生損失模型,采用的是基于過去交易或者事項的“發生觀”,要求會計主體在確定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數量時,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換言之,銀行只能對已發生損失事件等客觀確切的證據表明未來可能發生并能有效估計的損失確認減值,而不能將未發生事項作為計提貸款損失準備的依據。這一規則有效地限制了銀行管理層通過非公開透明的方式操縱利潤,保證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充分體現了會計準則客觀公允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目的,但被用于監管目的時,則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性。

從監管角度看,銀行經營應充分遵循審慎原則,以維持金融與經濟穩定。當經濟處于上行階段時,貸款的信用風險逐漸積累,銀行應當預見到即將發生的信用損失,計提較充足的貸款損失準備,一來為經濟衰退時集中出現的貸款違約損失作準備;二來銀行得出的凈利潤減少,導致可被計入資本的數量下降,銀行為維持監管要求的最低資本充足率水平不得不限制信貸投放,從而避免風險過度積累。當經濟處于下行階段時,信用風險集中具體顯現出來,由于此前計提了較為充足的貸款損失準備,銀行不必大量確認減值損失,[dylW.net專業提供教育論文寫作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凈利潤下滑幅度小,銀行放貸能力受到的制約減少,從而避免信貸過度緊縮導致經濟一再下滑。然而,會計準則在規定計提貸款損失準備規則時并不考慮監管目的,而是只關注當前時點所顯現出的信用風險狀況,因此表現出相反的作用。經濟繁榮時由于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貸款違約率較低,銀行按照會計準則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不能反映已逐漸積累的信用風險,因而低于銀行監管所需水平,信貸的過度擴張對經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經濟衰退時這一作用更為明顯,大量確認的減值損失限制了銀行的放貸能力,導致經濟繼續下滑,貸款違約情況進一步惡化,銀行不得不繼續確認減值損失,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這一機制使商業銀行的順周期性被大大強化。

2資本監管下公允價值計價原則的順周期性

公允價值計價原則主要針對銀行的交易賬戶,規定銀行對交易賬戶的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若能夠獲取市價資料應當盡可能地運用盯市原則,若無法獲取市價資料應當采用模型估算其公允價值。由于交易賬戶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是銀行為實現短期獲利或者維持流動性而持有,市價的變化與之密切相關,因此公允價值計價原則從理論上而言是合乎邏輯的,有利于反映銀行的真實經營狀況。但在實踐中,由于金融資產價格受到市場供求影響可能發生較大波動,資產的公允價值往往與資產實際價值發生偏離,表現出明顯的順周期性,在資本監管過度依賴會計信息的情況下,強化了商業銀行的順周期性。

當經濟處于快速發展時期,金融資產價格往往會出現非理性上漲,嚴重時導致資產泡沫的形成。銀行對交易賬戶中的金融資產大幅增加賬面價值,同時按照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分類,分別在利潤表中確認收益和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估值利得。雖然資本監管將后者從資本計算中剔除出去,但監管資本要求仍然相對容易滿足,使銀行得以繼續擴張信貸,推動經濟繼續上漲,金融資產市場價格進一步偏離真實價值,引起下一輪信貸擴張。經濟不景氣時期,資產泡沫破裂,恐慌拋售使金融資產價格出現非理性下跌,銀行不得不大量確認賬面損失。與此同時,按監管制度的規定,銀行資本基礎被嚴重侵蝕,銀行為將資本充足率水平維持在最低監管要求之上,不得不拋售金融資產和緊縮信貸,導致金融資產價格繼續下跌,而盯市原則下,下跌的金融資產價格又成為新的公允價值確定基礎。此外,由于監管部門在計算資本充足率時會將金融資產未實現估值損失直接從資本基礎中扣除,因而使公允價值計量原則在經濟衰退時的順周期性更加明顯。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的金融監管部門曾試圖要求修改會計準則,甚至要求暫停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這從側面體現出公允價值計價原則對商業銀行順周期性的強化作用。

三、會計準則與監管規定分離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順周期性

1現有方案尚不能消除順周期性

針對商業銀行的逆周期性,以巴塞爾委員會為代表的金融監管部門和以IASB為代表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都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前者要求各國監管當局建立逆周期資本緩沖政策框架,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銀行是否計提逆周期資本緩沖以及計提的數量;后者則建議在會計處理中,確認金融資產減值損失時以預期損失模型(expected loss model)代替現行的已發生損失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然而上述方案在理論上都存在缺陷,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順周期性問題。

(1)逆周期資本緩沖及其困境

逆周期資本緩沖的核心在于信貸周期識別指標的構建。國際清算銀行通過對近40年全球30多個國家40多次金融危機的實證分析,表明3/4的信貸激增導致了銀行危機,7/8的信貸激增導致了貨幣危機,指出信貸規模/GDP指標具有最佳的識別效率。但逆周期資本緩沖的實施存在以下三大困境,難以有效解決我國銀行信貸的順周期性。

第一,我國尚未形成完整的經濟周期,數據積累明顯不足。近30年來,由于我國各種經濟增長動力的釋放,以及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我國經濟運行一直處于高速增長階段,既未出現過經濟危機,也未形成真正的經濟周期。

第二,我國的融資結構正處于調整之中,指標取值不穩定。我國目前的融資結構還保有很多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來的痕跡,主要表現為銀行信貸在整個社會融資規模中占有極大的規模。隨著我國融資結構的不斷成熟,直接融資占比將會提高,銀行信貸占比將有所降低,這也是我國金融發展戰略的重要改革方向。由于信貸規模在整個社會融資規模中的占比將會出現可以預見的降低,所以信貸規模/GDP指標并不具有穩定性。且近年來隨著我國影子銀行的發展,信貸占比已經出現了急速下滑,信貸規模/GDP指標已經出現了極大的不穩定性。

第三,我國并未取消信貸規??刂?,資本監管的信貸傳導機制不順暢。由于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不暢,為了更為有力地實施經濟調控,我國自2008年重新恢復了對信貸規模的直接控制。雖然信貸規??刂埔恢币詠砭褪菍W界的眾矢之的,但其在貨幣調控中確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受到政策制定部門的青睞。我國近30年的數據表明,中央對于信貸規模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直接起到了逆周期資本緩沖的作用,而通過資本充足率對于信貸規模的間接調控缺乏有效的傳導機制。

(2)預期損失模型及其困境

金融危機后,IASB建議采用預期損失模型確認金融工具減值損失。在該模型下,銀行對于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以其整個存續期為時限,以對未來現金流量的預期為基礎,在出現減值跡象之前即預先估計損失并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也就是說,銀行在對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進行初始確認時即應考慮預期信用損失并確認相應的減值,而在此后每個計量日,銀行都要重新修正對預計現金流量的估計,并將資產賬面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由于銀行各期都根據對損失估計的變化調整賬面價值,因此確認損失進而各期利潤相對平滑,理論上減輕了會計準則造成的商業銀行信貸能力的周期性變化,有助于減緩經濟波動。

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預期損失模型并不能根治會計準則的順周期性,而且會帶來新的問題。首先,造成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并非會計準則制定不合理。二十國集團峰會上,各國普遍認為,金融危機的根源包括經濟結構失衡、金融創新過度、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疏失和金融監管缺位。因此,修改會計準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順周期性,是治標不治本之策。其次,這一方法在估計未來現金流量時很難將全部影響因素考慮進去,其估計值仍然可能受到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如在經濟衰退時高估預期損失,從而具有一定的順周期性。最后,預期損失模型的引入很可能導致會計信息質量下降。一方面,預期損失模型更多地反映了監管部門維護金融穩定的需要,本質上是要求銀行多提準備確保資本充足,因而財務報告使用者很難了解銀行的真實經營狀況;另一方面,預期損失模型建立在對未來的估計基礎上,主要參數均由會計主體自行確定,主觀性較強,因而具有較大的盈余管理空間,而且由于預期損失的估計涉及到大量金融專業知識,不僅增加了會計核算的操作難度和成本,也使除專業機構以外的信息使用者難以理解相應的會計數字,影響了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

2會計準則與監管規定分離是兩者目標差異的內在需求

針對財務會計的目標,學界存在大量討論,目前主流觀點有兩種: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觀認為,財務報告應當以恰當的方式提供有關管理層對其承擔的受托經營責任的履行情況的信息,換言之,會計必須如實反映企業經濟活動及其成果的真實狀況。當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會計準則主要是IASB制定的國際會計準則和FASB制定的美國會計準則,二者在對財務會計目標進行闡述時均未將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有機結合。綜合三套準則的規定可以看出,會計準則的制定應當以確保會計信息的客觀公允、真實可靠為宗旨,從而使會計信息在首先滿足投資者決策需要的同時,也能夠滿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具有最廣泛的適用范圍。

金融監管的目標與會計準則的目標存在著明顯差異。金融監管的目標在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保障金融機構穩健經營,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因此與會計準則相比,金融監管明顯側重于審慎性而非客觀性。此次金融危機中已發生損失模型與預期損失模型之爭也根源于此:已發生損失模型以客觀證據為依據確認資產減值損失,體現了會計準則客觀真實反映銀行經營狀況的目標,但不夠審慎;預期損失模型要求考慮未來信用損失,有助于降低商業銀行順周期性,體現了審慎監管的目標,但明顯背離了會計準則客觀真實的要求,損害了會計信息質量?;煜龝嫓蕜t和金融監管的界限,只會使雙方的目標相互干擾,或者難以保障會計準則的獨立性和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或者損害金融監管的有效性。會計準則和金融監管目標的明顯差異,決定了二者必須分離。

四、對策與建議

會計準則強調“如實”,旨在及時反映經濟的真實波動;金融監管強調“審慎”,旨在熨平可以預見的經濟波動。因此,只有會計準則與監管規定相分離,才能從根本上矯正資本監管下銀行信貸的順周期性。我們建議,弱化金融監管對會計信息的依賴,對于部分科目在會計報告之外,建立單獨的監管報告體系。

1對于貸款損失準備分別采用已發生損失模型和預期損失模型

對于商業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在會計報告中繼續沿用已發生損失模型,我們建議在金融監管報告中引入預期損失模型。所謂已發生損失模型,即銀行在確定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數量時,只能對已發生損失事件等客觀確切的證據表明未來可能發生并能有效估計的損失確認減值;而預期損失模型下,銀行以信貸資產的整個存續期為時限,以對未來現金流的預期為基礎,在出現減值跡象之前即預先估計損失并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前者能夠及時反映經濟的真實波動,體現“如實”的會計目標,但只表現了當前時點的減值跡象而不具有前瞻的跨周期特點,以此為基礎計提監管資本會具有極強的順周期性;后者有效地平滑了各期損失進而利潤的波動,能夠較好地抑制順周期性,但違背了會計的“如實”反映原則。因此,對于貸款損失準備,應當實現會計準則與監管規定的分離,在進行會計核算時采用已發生損失模型,在進行資本充足率監管時采用預期損失模型。

2對于弱流動性資產分別采用盯市模型和內部模型

對于商業銀行交易賬戶的弱流動性資產,在會計報告中繼續沿用盯市模型,在金融監管報告中采用內部模型計量。所謂盯市模型,即要求銀行按市場價格對持有的資產進行估價;內部模型則要求銀行建立一套內部估價體系來確定資產價值。前者及時反映了資產的價格變化,如實地向信息使用者展現了銀行的真實狀況,但波動性較大,尤其是在經濟危機時更加明顯,具有較強的順周期性;后者反映出資產價值變化相對平緩,順周期性得到抑制,但賦予了銀行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可靠性較弱。所以對于弱流動性資產,應當使會計準則與監管規定相互分離,在會計核算時采用盯市模型計量,在金融監管報告中利用內部模型確定資產價值。

參考文獻:

[1]Enria,A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R] European Central Bank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No13, 20044

[2]Borio,C,Furfine ,C,Lowe,P Procyclica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Stability:Issues and Policy Options[R] BIS Working Paper,2001

[3]Barth, ME,Beaver,WH, Landsman,WR Value-Relevance of Banks Fair Value Disclosures under SFAS 107[J]The Accounting and Review,2004,71(4): 513-537

[4]Bikker,J, Metzemakers,P Bank Provisioning Behaviour and Procyclical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 Elsevier, 2005,15(2):141-157

[5]Plantin,G, Sapra, H, Shin, H Marking-to-Market: Panacea or Pandoras’ Box?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8,46(2):435-460

[6]Matherat, S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Challenges and Dynamics[J]Financial System Review,2008,(Special Issue on Valuation)

[7]Laux,C,Leuz,C The Crisis of Fair-Value Accounting Making Sense of the Recent Debate[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2009,34(6-7):826-834

[8]劉燦輝,周暉,曾繁華,等中國上市銀行緩沖資本的順周期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 2012,(3):176-177

篇10

關鍵詞:會計目標;會計環境;受托責任觀;決策有用觀

財務會計目標(以下簡稱會計目標),又叫財務呈報目標,作為會計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連接外部會計環境與會計系統的關鍵,也是構建會計體系的向導。會計系統圍繞會計目標發揮作用,會計目標引導會計系統運行。會計目標在其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受其相應的會計環境影響。隨著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潮流,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相互經濟交往日益頻繁,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后,國際趨同步伐加速。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基本國情,正確確立一個具有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特色的會計目標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環境,就新會計準則的財務目標如何理解,以及在現今我國會計環境下會計目標的定位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一、會計目標概述

何為會計目標?概括地說,它是關于會計系統所應達到的境地的抽象范疇。它是溝通會計系統與會計環境的橋梁,是連接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紐帶。具體來說,會計目標涵蓋了兩個重要方面,即在一定的會計環境中,會計應該為誰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樣的信息。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對外公布了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新的會計準則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新準則第4條指出:“財務會計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的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必攧請蟾媸褂谜甙ㄍ顿Y人,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會計目標體現了某一特定的經濟環境下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合理的定位會計目標非常重要。會計目標作為整個概念框架的起點,以何種會計報告作為制定目標,將會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財務報告要素、確認和計量等方面內容的定義和界定,從而影響到會計準則的制定,最終對國際會計協調產生影響。

二、現今會計目標理論的兩種觀點

(一)受托責任觀

受托責任觀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井鳩雄士(YujiIjiri)、恩里斯特·帕羅科(ErnestJParlock)等人,其主要代表文獻有井鳩雄士所著的《會計計量理論》。受托責任觀的發展與公司制和現代產權理論的發展休戚相關,隨著工業革命的完成,以公司制為代表的企業形式開始出現并廣泛流行,隨之而來的便是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資源的所有者和經營者相分離,資源的受托方(資源經營者)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資源所有者)所支付的資源。委托方關注的是委托財產資源的保值與增值。受托方因此承擔合理、有效地管理與應用受托資源,使其盡可能地能夠保值增值。受托方有義務及時、完整地向委托方報告其受托資源管理的情況以解脫受托經濟責任。委托方通過相關的法規、合約和慣例等來激勵和約束受托方的行為。因此,受托責任觀認為會計目標就是以恰當的方式有效的協調委托和受托的關系,為了真實、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反映受托方的經營狀況,就必須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和歷史成本會計模式。在會計處理上,強調可靠性勝過相關性。會計信息使用者更關注會計報表中的收益表。

(二)決策有用觀

決策有用學派產生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在資本市場、證券市場日益擴大的經濟背景下形成的。資本市場已發展成熟,資源分配主要是通過市場進行調節。決策有用觀是建立在社會資源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之上的。這時的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占有主導地位。受托雙方不是直接進行溝通交流,而是介入了資本市場。會計目標是為現有的或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做出合理的投資、信貸等類似決策的信息。這一觀點更強調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和相關性。在會計計量上,主張多種計量屬性并存擇優。會計信息不僅反映過去存在的經濟事項,還要確認尚未發生的但對企業已有的經濟事項,用以滿足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會計計量在以歷史成本計量上,鼓勵在物價變動情況下多種計量屬性并行。如現行成本計量模式、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等。重視未來現金流量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其存在的不確定性也反映了對會計信息的精確性沒有嚴格要求,不存在對財務報表的特殊偏好。

(三)兩種觀點的比較

會計環境決定會計目標。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都以兩權分離為其外部環境,在特定的客觀環境下都具備合理性。

1.兩者使用的經濟環境不同。受托責任觀適用于受托關系明確,資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一般可以直接接觸,雙方都關注受托資源的保值增值情況,這時的資本市場尚未發展成熟。而決策有用觀則是在以受托責任適用的基本經濟環境即產權分離的商品經濟的基礎上,伴隨著資本市場的發達,在資源優化配置起到主導地位的經濟環境下產生的,這使得資本市場成為資源提供者和管理者的中間媒介。

2.兩者強調的會計信息服務對象不同。受托責任觀強調會計信息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企業的所有者,會計信息要滿足企業的所有者對企業的管理者的監督和考核。而決策有用觀則強調會計信息對相關利益者的需求。這時的相關利益者呈現多元化,主要包括現有的或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政府機關等。

基于以上兩點區別,使得兩種觀點在會計計量方法,財務報告的偏好,會計信息的種類和會計信息質量有著不同的側重點。這兩個觀點一直是會計理論界爭論的熱點問題。筆者認為,受托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這兩種觀點的產生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產生的,它們適應了當時會計發展的需要,均有相應的優缺點且由于歷史環境的延續性和繼承性特征,兩者在某個歷史時期的發展呈現交替和重疊,表現為融合性,無所謂孰優孰劣。單純的爭論兩種觀點是毫無意義的,建立在特定環境下的會計目標是必須的前提條件。我國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國家,其經濟發展也就具有不同于別國的特點。會計目標的定位在順應會計國際化發展趨勢下,還應具有“中國特色”,即體現我國當前市場經濟環境的要求。因此,我國會計目標的選擇既要從實際出發,還要兼備前瞻性。

三、我國會計目標的定位思考

(一)中國特色的會計環境分析

有什么樣的會計環境,就有什么樣的會計使用者,從而就有什么樣的會計目標。會計環境的不同,相應的會計目標也就不同。鑒于會計環境對會計目標的影響,我國現階段的會計目標定位必須考慮我國當前的實際發展情況。我國經濟發展的模式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我國經營管理機制的考察分析

我國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發展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都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有制結構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在平等競爭中發揮國有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作用?,F階段,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未發展成熟的社會主義經濟決定了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采取委托人(國家授權的國有資產投資機構)與受托人(企業經營者)直接接觸的形式。國家是企業的特定代表,擔負著所有者和宏觀調控者的雙重身份。從而,“政府和其有關職能部門”也是會計信息的服務對象。這一點也體現了會計的中國特色。

2.我國資本市場的考察分析

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國外資本市場逐漸介入,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產生了強大的沖擊力。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由于我國資本市場尚未完全建立,要素資源的分配作用小于政府作用。上市公司為維持經營活動所進行的資本募集方式仍受政府的控制,而非如美國這樣的發達的資本市場起主導作用。我國資本市場的效率總體不高,缺乏將有限資源從低效企業向高效企業轉移的能力。資本市場已被大股東作為“圈錢”的場所,而相應對中小股東的保護的法規相當不足。我國自1990年證券市場成立以來,每年上市公司的數量,股票市值和投資開戶的數量都在穩步增長。十幾年來,我國證券市場快速發展,僅在1994—2000的幾年中,證券市場的融資額就增長了近15倍,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重也由1.38%增長到11.23%。我國證券市場發展仍然處在初級階段,證券市場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其發育程度較低,股權的集中程度較高,多數的股份不能流通,機構投資者比例較小,個人投資者比例相對較大。因此,會計信息的重大需求者為非流通的持有者,比例較低的職業投資者表現為業務素質較低的個人投資者。

3.資金來源的考察分析

我國企業的所有權相對集中,國有經濟仍然占據重要地位。國有資本仍然是國民經濟中權益資本的主要來源。除此之外,還有比例較大的集體、私營、外商和部分職業股民。銀行等金融機構是企業外部融資的主要供給者。我國企業在融通資金方面對資本市場的利用是很有限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企業大量資本的取得,仍然是采取銀行信貸和國家貸款為主的方式,而相對的少部分的資金是從資本市場上籌集。

(二)我國主要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及其需要

會計目標描述的核心問題是“會計應該為誰提供什么樣的信息”,這其中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是誰,其二是會計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樣的信息。根據我國現階段特定的會計環境,企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在總體上可分為國家各職能部門,銀行,證券市場上的大眾投資者和國有以外的一般投資人。因為它們所處的地位不同、行使職能的不同,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也是不盡相同的。

1.政府職能部門

對會計信息有直接需求的政府職能部門主要包括國資委,稅務局和證監會等。國資委是依法行使國有股東權利的政府部門。由于國有股流通上的限制,盡管目前國家已經頒布了國有股減持和國有股流通轉讓的辦法,但在實踐中,仍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國資委現在很少能順利的“甩出股份”,所以,國資委不屬于證券市場上的“職業投資人”,而是“管理型投資人”。對于財務會計信息的需求,他們往往從企業經營管理者的角度出發,比較關心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方面的信息,以便真實地考核企業管理層的業績,決定是否繼續聘用現行的經營管理者。我國上市公司大股東作為“管理型投資人”絕對控股的特征可能會在相當長時間內存在,因此決定了國資委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提出了要求。

證監會的主要職責是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對證券市場起到監督管理的作用。因此,從整體上看,我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基本要求也是真實、完整、準確。為切實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對外提供真實、準確、完整的、對投資者決策有影響的會計信息。稅務局是我國企業會計信息的最大、最直接的需求者。因其具有的職能,對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要求并不是為了投資的需要,企業財務會計信息是作為企業納稅和國家稅務人員查稅的直接依據,所以,在會計信息的要求上,真實、準確與完整是我國稅務部門的第一需求。

2.金融機構———銀行

銀行是我國企業外部融通資金的主要來源,因此,銀行也是我國企業會計信息的最大需求者之一。一般來講,銀行對企業會計信息的關注,主要在于貸款本金和利息能否安全收回。我國的絕大多數銀行是企業的債券性投資人,他們關注的會計信息主要是企業經濟業績的好壞和財務狀況的優劣,因此,對會計信息的要求是以準確、真實和完整為主。

3.證券市場上的職業投資者

職業投資者不同于管理性投資人關心的是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職業投資者更多的是關注公司未來股票的升值狀況。從這點看,職業投資人對會計信息更多需求的是對投資決策有用的信息,在信息不對稱下,職業投資者作為證券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他們獲取信息的唯一途徑是上市公司對外公布的財務會計信息,這也導致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上的不同。在要求真實準確的同時,需要企業披露對他們決策有用的一切會計信息。這些信息不單單包括已經發生的,還包括企業存在的未來可能發生,但已對企業造成影響的會計信息,由于存在的不確定性,對會計信息的準確性要求不高。

4.非國有的一般投資人

在我國,企業的投資者除了國家和大眾股民以外,還有大量的集體、個人和外商投資者等一般的投資者。他們一般都是內部的“管理型投資人”,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與管理,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不完全依賴財務會計報表,他們還需要了解管理會計信息。從管理和考評經營成果的角度看,他們對財務會計的第一需求是它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三、會計目標的定位和預測

會計目標的定位在從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的同時,也要兼顧前瞻性。通過以上對決定會計目標的影響因素———我國當前的會計環境和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分析,筆者認為,定位我國會計目標的相關會計環境可以描述為:

1.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有資本仍占主要位置,非國有經濟成為國有經濟發展主流,集體、私人、外商等都是企業資本的主要供給者。

2.證券市場不發達,股權主要集中在國家和企業法人手中,職業投資人主要以大眾散戶為主,普通教育和專業素質普遍較低。

3.企業的外部融資主要從銀行獲得。

4.我國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主要以國家銀行、企業法人和一般投資人為主的管理型投資人。證券市場上的職業投資人比例相對較少,但今后有較大幅度的上升趨勢。對于我國會計信息使用者及其需求可以描述為:1.國家作為企業管理型投資人和企業的管理者,關心企業真實可靠的財務信息。2.貸款人主要包括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主要關心的是那些保證自己貸款和利息能夠收回的真實可靠的財務信息。3.職業投資人以賺取投資收益為目的,其關心投資決策有用的信息隨著我國國有股的減持,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比例將會加大,因而對決策有用信息的需求也會隨之加大。4.其他管理型投資人指除國家以外以經營管理企業為目的的一類投資人,關心的是企業真實可靠的財務信息。

根據我國會計信息使用者及其對會計信息的需求,筆者認為,目前我國會計目標總體確立為以“受托責任為主,兼顧決策有用性”。將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同時納入會計目標體系,是適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信息的服務對象將呈現多元化,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也是必然。自加入WTO以來,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機遇不斷增加,相應的新的會計問題也會產生。從長遠來看,我國會計目標會實現決策有用觀的轉變是一種必然。

參考文獻:

[1]梁萊歆.現代財務會計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葛家澍.關于財務會計目標的研究[J].上海:立信會計學報,2007(5).

[3]宋曉華.關于會計目標的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1(11).

[4]李江雷,任麗麗.論我國財務會計目標的重新構建[J].會計之友,2003(10).

[5]梁爽.會計目標與會計環境的邏輯關系分析[J].會計研究,2005(1).

[6]楊博.試論當前我國的會計目標[J].財會通訊,2006(8).

[7]趙德武.論西方會計目標理論不同學派的會計思想[J].會計研究,1995(4).

[8]孟靈霞.淺析我國會計目標的定位[J].市場周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