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資的形式范文
時間:2023-10-24 17:38: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直接投資的形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
1、各國經濟相互融合與滲透越來越強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主體的新技術迅猛發展以及在各個領域中的廣泛運用,全球經濟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新技術革命不但催生了一批現代化的新興產業,也使國與國的界限變得日益模糊。世界貿易和投資大幅度提高,2003年世界單邊貿易總額(出口總額)達到74820億美元,2004年約為82000億美元左右,跨國直接投資總額約6120多億美元,大約相當于1994年的2倍和2.5倍。 世界投資已經由過去發達國家的投資轉向發達國家之間的投資、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投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投資。這種變化深刻地表明,全球化已經將各國經濟緊緊融合在一起,各國經濟也都身不由己地在經濟全球化的鏈條中獲得生存與發展。
2、各國產業間的相互依存程度越來越高
以跨國公司為主體推動的全球對外直接投資使國際分工方式發生了極大改變,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各國產業之間由過去的相對獨立到相互依存,由不同產業的全球分工發展到產業內的全球分工、企業內的全球分工。形成這一格局的原因主要是跨國公司制造業、服務業轉移過程中的大量外包。跨國公司以全球為市場,以各國為生產車間進行國際化生產,將不同的生產環節、服務環節分別放到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從而出現了以企業為單位的全球分工,使各國產業分工都緊緊圍繞跨國公司來進行。這一變化同時也表明,世界經濟形勢正朝著由國際貿易為主導向以國際直接投資為主導的方向轉化。
3、企業由單純競爭走向競爭合作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由于國際市場競爭的日趨慘烈,任何一個大型企業的個體競爭實力都難以保障其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優勢,于是,企業間由單純的競爭更多地轉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競爭合作狀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的跨國并購在不同領域不同國度展開,企業紛紛通過強強聯合的兼并實現快速擴張,新的競爭格局不斷出現。與此同時,企業戰略聯盟也在大量發展,企業在競爭的同時紛紛以聯盟形式開展合作,共同進行新產品研發,共享一個銷售網絡。這種“競合”現象的出現也進一步表明了國際市場競爭的加劇。
4、跨國公司全球化與全球經濟的跨國公司化趨勢日漸明顯
跨國公司的發展“同蒸汽機、電力和汽車的應用推廣一樣,是現代經濟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進入90年代以后,跨國公司的發展又使世界經濟呈現出新的特點,這就是,由于跨國公司的大量對外直接投資不斷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由于各國為了國際市場的角逐都在爭相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而使全球經濟成為以跨國公司為主導。80年代中期,世界跨國公司在兩萬家左右,目前已經有6萬家以上,其海外子公司90萬家,海外子公司雇用員工5400萬人,控制著世界貿易額的65%以上、技術研發和轉讓的80%以上、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90%以上。目前,發展中國家和轉軌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有15699家,約占世界跨國公司總數的25%。可以看出,跨國公司這種過去由發達國家所獨占的企業組織形式已經成為世界企業發展的潮流。
(二)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外部環境與時機
1、全球經濟復蘇步伐加快,對外直接投資將出現新一輪增長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未來6年世界經濟將進入新一輪黃金發展周期,年均增長率將達4.3%。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評估,2004年標志著全球直接投資已經走出低谷。隨著跨國公司盈利增加,跨國并購的增多以及投資者信心的增強,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動將進一步加速,新一輪國際直接投資高峰也將來臨。
2、跨國公司產業結構調整“提速”
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的發展推動了新領域中國際生產要素的轉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制造及研發環節轉移和服務外包成為新一輪世界經濟結構調整和國際直接投資增長的引擎。在當前全球新一輪結構調整過程中,更多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及研發環節將從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向外轉移;跨國公司地區性總部和區域營運中心的設立區域、覆蓋范圍也正在進行新的布局。同時,服務外包已成為不可逆轉且呈快速發展的趨勢。聯合國貿發會議和世界服務外包協會預測,全球服務外包市場將以每年30%―40%的速度遞增,到2005年和2007年將分別增至5850億美元和1.2萬億美元。
3、國際引資競爭日趨激烈
近年來,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將吸收外資作為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發展戰略,紛紛出臺優惠政策,放寬外資準入,加強投資促進,使得國際引資競爭日趨激烈。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2002年和2003年以來,各國修訂的吸收外商投資政策、法規超過492項,其中屬于放松對外商投資限制、簡化手續、擴大優惠政策的達95%以上,投資便利化和自由化已成為區域經貿協定的主要內容。中國周邊國家引資力度不斷加大,例如,韓國對設在外商企業專用園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實行所得稅7免3減半;印度對設在出口軟件園內的公司給予諸多優惠政策,如對進口硬件和軟件免征關稅,到2010年前減免公司所得稅(最高比例達90%)。2003年韓國、泰國、新加坡、印度、越南吸收外資分別增長90.4%、68.4%、48.96%、23.7%和20.8%。不僅如此,發達國家越來越注重吸收外資。2004年3月法國公布了吸引外商投資的10項新措施,日本放寬了外商投資通信、金融、零售等服務行業的市場準入。
(三)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內在動因和條件
1、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奠定了宏觀基礎
到2004年,中國GDP總量達到11.67萬億元,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外匯儲備達到6099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二位);進出口總額達到 11547.4 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位)。據世界銀行統計,1980年到2000年期間,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4%,僅次于美國(20.7%)位居世界第二。按照Duning的投資發展周期理論,中國已經具備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
2、企業整體實力明顯提高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奠定了微觀基礎
2004年,中國500強企業的銷售收入為89935億元,占當年GDP的77.04%;當年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達到18家,行業分布在貿易、金融和制造業等不同領域。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民營經濟發展十分迅速,1979―2002年,中國個體、私營經濟年均增速達20%以上。截止到2003年末,全國私營企業300萬戶,注冊資金3.5萬億元,實現銷售總額1.8萬億元。整體實力的增強使海外擴張成為企業尋求發展的內在動因。
3、大規模利用外資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學習條件和市場機會
2004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達606億美元,連續三年成為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大的東道國之一。截止到2004年,中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為5621.01億美元。中國利用外資的增長至少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三個方面的條件。一是跨國公司大量在華投資使中國企業增長了跨國經營的知識,提高了能力。二是通過加強與跨國公司的交流與合作,擴大了信息渠道,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更多的市場機會。三是大量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將不同程度地導致雙邊關系的改善,這為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4、國內市場壓力加大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成為釋放壓力的重要渠道
目前,中國制造業生產能力和加工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許多產品的生產能力已經位居世界前列,這些產品不僅分布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分布在高新技術產業。據統計,2004年,中國紡織品出口達到950億美元,占世界紡織品貿易的1/4;中國鋼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4%;手機產量占1/3;數碼相機占1/2。中國已經是世界電視機生產和出口第一大國。這種龐大的生產規模國內市場是難以消化的,加強外貿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將成為減輕國內市場壓力的重要途徑。
5、國際貿易摩擦和貿易壁壘增加將成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力
從世界經驗來看,國際貿易摩擦和各國貿易壁壘的刺激往往成為推動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動因。日本、韓國都有過同樣的過程。隨著中國加入WTO后對外出口增長的迅速上升,國際貿易摩擦和各種貿易壁壘也與日俱增。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2004年,共有16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案件57起,涉案金額12.6億美元。為了抵制中國產品的大量出口,各國的貿易壁壘也逐漸增強。而對外直接投資是繞過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實現投資國和受資國共贏的重要途徑。事實上,近年來歐盟對中國制造業產品設置的貿易壁壘增加,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對歐洲企業的跨國并購行為也開始大量增加。
二、目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基本狀況及主要問題
(一)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體水平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
《2003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02年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出總額為6470億美元,存量為68660億美元,以此為基期測算,200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分別相當于全球流量和存量的0.45%和0.48%。200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入535億美元,流出29億美元,流出量僅相當于流入量的5.4%,正好處于Duning投資周期理論的第二階段,也就是起步階段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水平。從投資比率效率(吸收外資與對外投資的比例,其含義是一個國家或企業每吸收1美元的國際資金經過國內生產過程后可以用來投資的數量)來看,中國對外投資水平與吸收外資水平極不平衡:2001年,世界平均水平為1∶0.84,發達國家為1∶1.15,發展中國家為1∶0.18,而中國為1∶0.04,這個數字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8%,發達國家的3.5%,發展中國家的22.2%。
(二)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和區位分布特點
1、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行業仍然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集中在服務貿易、資源開采和加工制造業三大領域
從2003年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看,三大領域占總存量的76.%。其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存量占總量的32.8%;批發及零售業65.3億美元,占總量的19.7%;采礦業59億美元,占總流量的18%,主要分布在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制造業20.7億美元,占6.2%,主要分布在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造紙及制品業、木材加工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等。從動態上看,2004年三大領域占95%以上。其中采礦業19.1億美元,占52.8%;制造業4.9億美元,占13.5%;批發零售業1.1億美元,占3%;商務服務業9.6億美元,占26.5%。從投資情況看,資源開采業比重有所上升,制造業比重下降;商務服務業比重有所上升,批發零售業比重下降。
2、周邊地區和拉美發展中國家仍然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場所,主要集中在亞洲、拉美等國家和地區
截止到200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332億美元。亞洲地區存量265.6億美元,占對外直接投資總存量的80%,其中香港地區246億美元,占總存量的74%;拉美地區46.2億美元,占14%。在2004年對外投資中,拉美地區16.7億美元,占總量的46.2%;亞洲地區13.96億美元,占38.6%;歐洲地區3.08億美元,占8.5%;非洲地區1.35億美元,占3.7%;北美地區0.62億美元,占1.7%;大洋洲地區0.48億美元,占1.3%。
(三)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問題
1、技術仍然處于低端
中國工業的技術進步還明顯不足,不僅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同一些新興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01年世界主要國家技術成就指數(TAI)評價體系和資料,72個參加評估的國家和地區技術成就指數平均為0.374。其中,中國技術成就指數為0.299,排名第45位,居世界中等偏下水平。目前中國在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家電行業中,優勢也主要在加工制造業環節,大部分產品的核心部件仍然需要從國外進口或依靠國外技術生產。因此,目前中國企業大多數不具有對外直接投資的特定優勢。
2、企業缺乏國際直接投資和經營經驗
主要表現在,一是投資區位選擇不當。如,紡織品業是中國的傳統產業,并具有國際比較優勢,應選擇紡織業低于或相當于中國發展水平,資源條件適宜紡織業發展的地區,以發揮并強化中國紡織業的比較優勢。但目前紡織業大量投資于紡織品發達,甚至超過中國水平的國家如印度等,以致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降低了對外投資效益。二是普遍投資規模小,資金不足。如,中國在荷蘭開辦的貿易公司投資僅5―25萬美元左右,難以為繼。三是本土化能力差。目前,中國海外投資的企業大多使用自己的員工,高的多達80%以上。這不僅提高了成本,也影響了企業的本地化經營。
3、體制障礙仍未徹底消除
由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仍然以國有企業為主體,在目前對國有資本仍然缺乏有效監督機制的情況下,對外投資往往成為資金外逃,化公為私,損公肥私的渠道和手段,“莊稼不收年年種”,最終政府替企業“付學費”,這種缺乏監督機制的海外投資必然導致失敗。此外,目前中國對外投資審批制度仍然存在效率低,門檻高,不同所有制歧視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使企業失去海外投資的有利時機。
4、促進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和體系尚不完善
世界經驗表明,企業在海外投資初期往往是依靠政府促進政策的強大力量獲得成功的。目前,中國尚處于海外投資的起步階段,但與之匹配的政策支持體系尚未形成,由于企業在海外投資中缺乏政府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往往難以支撐海外競爭的強大壓力,走上“不歸路”。
三、遵循跨國投資規律,借鑒世界跨國公司經驗,調整對外直接投資戰略
(一)以對發展中國家投資為基礎,不斷擴大對發達國家和地區投資
1、繼續保持對發展中國家投資的基礎優勢
20多年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地區,并且有了較好的投資基礎和經驗。鑒于目前現狀,從投資區位上看,除保持在亞洲地區投資的優勢外應積極擴大對拉美地區,尤其是非洲地區的投資。從投資產業來看,一是加快制造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的梯度轉移。目前,中國制造業中輕紡、家電、電子、機械部門已經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相當一部分產品技術性能和質量穩定,已經相當適應國外市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市場需求,具備了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條件。二是加快資源密集型產業的投資。發展中國家大多有著豐厚的資源,尤其是拉美、非洲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利用當地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資源條件加強合作開發有利于擴大當地市場,緩解國內資源約束。
2、加強對發達國家和地區投資力度
發達國家一直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地區。它們擁有世界先進的技術、管理,以及悠久的海外投資歷史,這些都是可供發展中國家學習和借鑒的寶貴財富。許多國家通過向發達國家投資獲取了先進技術,加速了本國的產業技術升級,同時也取得了海外投資的寶貴經驗。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都由此而受益,這無疑也是中國企業可以借鑒的一個重要途徑。首先,有一定技術條件的高新技術產業要率先進入發達國家和地區。這類產業主要包括電子、通信設備、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行業,由于這些行業與國外先進技術相比有較大差距,加強對發達國家投資,以海外公司的區位優勢為平臺獲取世界領先技術,迅速向母國擴散,有利于加速中國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其次,已經具有較豐富投資經驗和市場經驗的優秀企業應積極向發達地區投資。如海爾、華為、聯想等企業都應該是領先者。第三,積極鼓勵企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設立研發中心。通過海外研發中心可以雇用大量當地科學家、工程師,從而獲得最前沿的技術信息。日本跨國公司曾在歐美國家建立了數百個研究開發基地,雇用研究人員近萬人,這些研發中心的設立不僅開發了適應當地市場的產品,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先進技術迅速對母國擴散。
(二)調整海外投資產業結構,積極投資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目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仍然處于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初級狀態,這不僅與全球投資產業走向存在較大差距,而且與中國目前產業發展的現狀也存在著較大差距。許多產業的潛能并沒有在海外投資中得到釋放。為此,在保持現有投資產業的基礎上應加大制造業、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投資力度,形成以傳統產業為基礎,以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先導的海外投資產業體系。因此,在制造業中,應提高以電子信息為主導的高新技術制造業的比重,通過向發達地區投資加快獲得核心技術能力。在服務業中,應提高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現代物流業等現代服務業的投資比重,這類產業不僅能夠獲得豐厚利潤,而且可為制造業的海外投資提供服務支撐。
(三)大力推進本土化戰略,與當地企業一起成長
經營當地化是海外經營成功的規律和基本原則。因此,中國企業要成功地實施全球化戰略,首先要學會本土化經營,積極融入東道國經濟。跨國公司當地化經營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實施“全球公民”戰略,如IBM、SONY、菲力浦等全球公司都在極力淡化本公司的民族身份。目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大多習慣于“獨往獨來”,這勢必會造成與東道國的隔閡,不利于跨國經營。二是樹立當地服務意識。跨國公司在海外經營中十分注意為當地服務,它們把自身利益與東道國利益有機地融為一體,這不僅為樹立其全球品牌奠定了基礎,也使跨國企業深深扎根在東道國的土壤。三是積極吸引使用當地員工和管理人才。著名跨國公司沃爾瑪、通用電氣、摩托羅拉等企業在中國經營中,員工的本土化都在90%以上。而目前中國大多數企業則幾乎是從普通員工到高管人員全盤“移師海外”,這種“國內員工海外經營”的模式必將難以為繼。四是尊重當地風俗習慣,融入當地企業文化,實現共同發展。
(四)積極推進品牌戰略,著力培育中國的世界跨國公司
目前,培育世界品牌的跨國公司,已經成為各國提高綜合國力,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戰略。中國跨國公司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屬于典型的發展中國家中小型跨國企業。因此,加快創建和培育世界級跨國公司對于加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首先,要加強產業政策扶植。國外經驗證明,在發展跨國公司初期,國家實施產業政策扶植是十分必要的。日本許多跨國公司在初期階段所面臨的環境與目前中國企業非常相似,而日本政府用產業政策這雙“有形的手”扶植它們度過了“襁褓”時代,使之成為世界品牌的跨國公司。韓國的情況也大體相當。其次,產業政策要堅持扶優扶強原則。只有扶優扶強,才能使大企業迅速成長,形成一定數量的世界級企業,并利用大企業的競爭優勢帶動中小企業走出去。第三,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隨著民營企業規模不斷壯大以及中國對外投資政策的鼓勵,民營企業的海外投資勢頭會日益強勁。據統計,2003年,中國私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0.42億美元,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量的1.5%。這一數字不但反映出民營企業對外投資初見端倪,而且還有巨大的潛力。
(五)注重技術戰略,形成海內外一體化的技術開發體系
近10年來,跨國公司的技術戰略發生了明顯變化。一是研發中海外子公司的作用越來越大。近年來,跨國公司開始大量在海外設立研究開發中心,目的是把母公司的技術通過海外的研發機構更好地向外擴散,并根據當地市場條件、利用當地科技人員,對技術進行二次滾動的N次開發,子公司的技術開發成果可為母公司和全球其他子公司共享。二是技術創新成果主要是通過海外子公司轉化為規模經濟。技術創新需要依賴于一個規模的市場,跨國公司正是通過全球子公司的生產來補償少則幾億美元、多則幾十億美元的開發費用,由此也使跨國公司技術成果內部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外部轉讓的比重越來越小。三是跨國公司在投資某種新技術、新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過程中,同時也建立了新的國際標準體系,這種首先獲得的標準體系會在海外投資中獲得極大的競爭優勢。因此,應借鑒跨國公司經驗調整技術戰略:由逐步進入市場到大幅度轉讓技術。中國對外投資的技術投入和進入市場同步進行。應采取十分謹慎的策略,先設立企業(小規模的),向海外投資企業適當轉讓生產應用技術,再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新產品的生產,相應加大技術投入,并不斷地投入動態技術,當投資達到一定規模,市場占有了相當份額后,開始設立研發中心,從事既滿足市場也面向全球的基礎研究,由單純的技術轉讓向研究開發經營戰略轉變。此外,應注重對技術的控制性。越是高新技術產業越是要對企業控股,愈是技術先進的企業,愈是傾向于采取獨資方式。
(六)注重投資方式選擇,加大跨國并購力度
企業在對外投資的起步階段大多采用合資方式,以降低海外經營的風險成本,這是對外直接投資的規律,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時如此,中國企業初期的海外投資也是如此。隨著對當地經營環境的不斷熟悉,以跨國并購為主要手段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會逐漸增加,成為主要方式。近年來,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速度和規模都在大幅度增長。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1988年到2003年,中國企業累計跨國并購總金額為81.39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發生在1997年以后。1988年到1996年,跨國并購年平均只有2.61億美元,而2003年達到16.47億美元,而且大規模交易增加,分布行業廣泛。如聯想并購IBM;“中海油”2002年并購涉及金額最大達10億美元都是有影響的跨國并購案。這表明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目前中國企業跨國并購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采取積極慎重的態度。
(七)加強對外投資促進的政策支持,創建完備的企業海外投資促進體系
強有力的對外投資促進政策是企業海外投資成功的保證。世界各國為了鼓勵企業“走出去”都實施了不同的促進政策,例如,設立海外投資促進機構,加強財政信貸和稅收政策支持等。英國不僅設立了各種行業協會,為企業的海外投資溝通信息,搭建橋梁,政府還成立了出口信貸擔保局(ECGD)專門為企業海外投資提供擔保和保險。正是這種完備的促進體系使企業的海外投資有了強大的后盾。目前,中國在這方面還十分欠缺。為此,一要加強海外投資的財政信貸和稅收政策支持,對鼓勵的產業,如高新技術產業;對國內企業關聯帶動性強的企業,如海外投資企業通過國內零部件采購帶動了國內企業出口,尤其應該給予更優惠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支持。二要建立政府、民間各種形式的海外投資促進機構,通過不同渠道為企業海外投資提供服務。三要逐步改革政府投資審批制度,降低門檻,鼓勵各種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的企業“走出去”。
(八)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促進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
擴大對外投資越來越得到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但政府的高度重視也往往容易形成“一哄而上”,“定指標,下計劃層層考核”,使本應由市場推動的事情成為由政府主導的一場運動,容易產生盲目性。因此,要做到科學理性投資。在中國,跨國公司“拿銀子當金子賣”,而中國企業“拿金子當銀子賣”,甚至“拿著金子換來一堆廢銅爛鐵”的也教訓不少。因此,只有冷靜分析判斷和科學決策,才能減少風險和損失。此外,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府提供服務和“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加快“走出去”的法制建設,制訂和完善涉及對外投資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并制訂配套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
(九)借勢借力,“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
“走出去”和“引進來”是中國對外開放并行不悖的兩個輪子,兩者的有機結合會大大提高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水平。一是應繼續通過吸收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來促進內資企業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提升內資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能力。二是把中國向外資開放的市場與中國海外投資的市場進系起來,力爭為企業擴大海外投資創造更多條件。三是同在華投資成功的跨國公司攜手進入國際市場,進行第三國投資,充分利用跨國公司在國際上的銷售網絡渠道和影響力,提高投資的成功率。
參考文獻:
①王曉紅:《跨國公司發展與戰略競爭》,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②馮雷、楊圣明、王迎新:《英國出口貿易與海外投資促進體系》,《財貿經濟》2003年第4期。
③吳文武:《跨國公司與經濟發展》,《經濟研究》2003年第6期。
④李連仲:《當代跨國公司的發展和我國的對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年第3期。
篇2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九十年代后,吸引海外投資呈現持續迅猛發展勢頭,這其中外商直接投資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利用外資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10%以上,占新興國家和地區吸引外資總額的30%以上,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接受國。外資的大量流入,增加了國內總產出、出口、稅金和社會就業,改善了國際收支狀況;同時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引入,提高了國民和國內企業的競爭能力,推動了中國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但同時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也日漸顯現:
(一)投資結構不盡合理
在外商直接投資的行業中,工業和房地產公用事業占比高達80%以上,而農林牧漁業、交通運輸及科研、技術服務業合計僅占不到10%。在重點投資的第二產業中,外資大多集中于加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目的在于利用廉價的當地勞動力資源優勢;而對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如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部門卻竭力回避。結果造成只有我國的勞動力參與了國際資本循環,而沒有或很少有先進技術在國內沉淀,使得我國的產業結構低度化、趨同化嚴重。同時,外商在投資區域上重點也傾斜東都沿海地區。投向東部地區的投資占85%以上,這樣使得本身經濟發展緩慢的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步伐愈加遲緩,形成的發展水平地區差降低了中國工業結構的整體效益。
(二)外資對中國形成市場控制
1992年中國實施“以市場換技術”戰略后,獨資企業的數量迅速超過了合資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外商力圖通過大規模投資取得在新興產業和高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這種依靠巨額資金、技術投入形成的競爭優勢必然導致市場壟斷,如在商業零售領域的沃爾瑪、家樂福等巨頭,壟斷營銷渠道,給我國本土企業與之競爭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對中國民族工業構成難以克服的進入障礙。與此同時,相當一些外商獨資企業通過價格轉移等關聯交易將大部分利潤轉移到國外,逃避在我國的稅收。上述現象不但導致中國“以市場換技術”戰略的落空,而且還使外資對中國形成市場控制。
(三)技術引進出現的負效應
多年來,我國各級政府、企業在吸引海外直接投資的時候,都把引進并獲取對方先進技術作為一個重要的目的。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一目的在很多領域并未實現。不少企業并未能通過合資,消化、吸收先進技術而形成自主研發能力,反而造成了在技術上的依賴心理。原因有二:一是跨國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技術保護措施。技術開發基本在其母公司或其部分重要的區域中心進行;嚴格控制核心技術,能與中方共享的大多是一般操作技術,合資中的中方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的最后裝配工作。二是引資工作多在政府的干預下進行,政府和企業行為的短期化在引資中集中表現為“重表面輕實績”,對技術引進有余而消化、吸收不足。
(四)其他問題
通常認為,吸引外資可以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但事實并不盡然。不少外資企業利用中方的銷售渠道推銷外國商標的產品,逐步減少直至停止使用中方商標,它們首先專門找行業內的知名企業合作,爭取控股,然后展開對中國合資方企業的品牌收購,導致原有的數十年辛苦經營創下的國內品牌流失。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達到培養我們自己人才的目的。但現狀是,我國很多優秀人才不是進入國有企業為民族工業崛起而奮斗,而是進入了高工資、人性化管理的外企成為其中的一名白領。不少國企和高校已經成了外企免費的人員培訓基地。
上述種種問題,成為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總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造成的直接結果是:國內企業不僅面臨著發展空間受到擠壓的危險,還面臨著喪失本土生存空間的可能。因此,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使中國在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中取得應有的份額,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而作為新興開放市場的非洲,蘊涵著大量的商業機會,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
二、中國實施對非洲直接投資戰略的意義
針對目前我國在接受海外直接投資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國內企業無疑更應“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而實施對非洲直接投資戰略,能夠利用非洲市場的區位優勢,為中國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因此,推動有比較優勢的國內產業開拓非洲市場,擴大利用國外資源,成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
(一)實施對非洲直接投資戰略,能夠利用非洲市場的區位優勢,為中國經濟發展培育心的增長點
非洲面積達3020萬平方千米,有53個國家近8億人口,非洲大陸農牧漁業、能源、礦產和森林等資源豐富;其中,黃金、鉆石、銅、鈾等重要礦產資源儲量均居世界首位,有著發展經濟的良好條件。近年來非洲國家紛紛進行經濟改革,對外開放,建立和完善市場機制。非洲的經濟振興將推動農業、工業、基礎設施等領域取得新的發展,為境外資金到非洲投資提供廣闊的機會。無疑,非洲市場相對于世界各國來說都具有很大吸引力,國際社會對非洲的關注和重視日趨增加,許多跨國公司紛紛在非洲開展業務。近年來中非的經貿合作,顯示出了蓬勃的發展潛力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因此,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充分發揮非洲市場的區位優勢,建立中國經濟的雙向循環機制,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大力開拓非洲市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篇3
[關鍵詞]變電站;備自投裝置;動作邏輯;內橋接線;改進方案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電網規模在日益擴大,安全穩定運行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作為自動裝置的微機型備用電源自動投入裝置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動作可靠性和適應性要求也越來越高。由于變電站主接線和運行方式靈活多變,目前微機型備自投裝置所具備的自適應功能普遍需要完善,特別是在內橋接線變電站表現的比較突出。所謂自適應功能即自動根據一次運行方式切換動作邏輯的功能,一般是在裝置的兩個動作邏輯之間自動切換,動作邏輯本身考慮不周,決定了自適應功能適應性必然不會強。實際上,對應一種電氣主接線,可能出現的運行方式往往有多種,自適應功能常常不能滿足現場需要;在運行方式發生變化的時候,有時裝置能自動識別,有時需要人工操作,我們通過對內橋主接線下的備自投裝置動作規律進行總結探索,提出了適應于各種內橋主接線形式的具有自適應功能動作邏輯,運行方式變化時不再需要人工操作來改變裝置的工作狀態。
1、常規微機型備自投裝置動作邏輯在內橋式接線變電站應用中的不足
微機型備自投裝置較之傳統的電磁型備自投裝置具有維護簡單,可靠性高,適應性強等優勢。但隨著來自不同廠家,不同型號的微機型備自投裝置大量投入運行,這類設備的局限性也顯露出來。經常發生裝置不能滿足需要現場運行方式的需要,必須為現場專門設計動作邏輯的情況,而且面對同一個要求,不同廠家處理的方法往往不同,眾多廠家的特殊產品(相對于標準設備)帶著各自不同的操作要求在電網中運行的時候,確實為運行人員、檢修人員和裝置管理帶來了許多額外的負擔,這種情況也為電網的安全運行帶來了隱患。
使用備用電源自動投入裝置的110kV內橋接線變電站,其可能的合理的運行方式通常也有好幾種。目前微機型備自投裝置廠家通常都是依附主接線形式,預設多種運行方式,一旦出現未想到的方式裝置就不能工作。生產廠家畢竟不是電網運行單位,實際上很難把應用的各種主接線方式全部收集到;更主要的是微機型備自投裝置普遍沒有把內橋主接線可能的運行方式研究透徹。各廠家標準的裝置中往往內置了好多套方案。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動作邏輯多而不精,真正在現場需要的只是兩、三個,而往往在裝置的標準版本里又沒有相應的動作邏輯,專門為現場臨時開發的方案在標準的說明書里找不到,很不便于現場使用。
目前的裝置,應用在單母分段接線的方式下基本上都沒有問題,對于比較靈活的內橋式接線則往往不能很好的適應,比如對于內橋式接線:許多廠家的產品能滿足圖1、圖2兩種運行方式下,并能實現自適應功能(圖中長方柜表示斷路器在合閘位置,實心表示斷路器在分閘位置)。
考慮運行經濟性,內橋式接線還有一種非常合理的運行方式,見圖3。此時一個電源斷路器通過一臺主變帶全站的負荷,當電源發生故障時,投入另一臺處在熱備用狀態的電源斷路器,以另外一臺主變帶全站的負荷。對于內橋式接線圖3的運行方式,許多微機型的備自投裝置未考慮,自然談不上自動適應這種方式。
2、改進方案
針對微機型備自投裝置無法適應內橋式接線(圖3)的運行方式,我們先后采取了如下兩種改進方案。
2.1改進方案一
當一次設備在運行方式三(如圖3)時,在不改變微機備自投裝置內部動作邏輯的前提之下,通過改接二次回路線的方式,使備投動作邏輯符合預設的運行方式二(如圖2)。具體原理為:此時通過電源斷路器1帶全站負荷時,當電源發生故障時,投入另一臺處在熱備用狀態的電源斷路器,以另外一臺主變帶全站的負荷。由于微機備自投裝置無此對應的動作邏輯,因而采用滿足運行方式二(如圖2)的備投邏輯,此時必須要求有橋斷路器的“合位”開入。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采取的措施為(如圖4所示,虛線內為新增二次回路):
即在二次回路上增加一個壓板,給出一個橋斷路器位置開入,在如圖3所示運行方式下時,人工操作投入此壓板,滿足橋斷路在合位的動作邏輯,這樣雖然一次設備如圖3所示的方式三,而微機型備自投裝置在動作邏輯上滿足圖2的運行方式二,使備自投裝置在人工操作下符合了預設的標準動作邏輯。如一次設備運行方式為圖1、2時,打開此壓板不用。
這就是備用電源自動投入裝置的自適應性的局限性,靈活性不足,動作邏輯往往需要人工操作,增加運行人員的操作負擔,同時也為電網安全運行帶來了隱患。
2.2改進方案二
我們本著降低設備運行、維護、管理的負擔,提高可靠性;突出微機型保護簡單可靠、靈活性高、維護方便;統一不同廠家的不同型號裝置的操作方法的原則,向廠方研發人員提出改進備自投邏輯的三點建議:
(1)只要一個電源斷路器工作,另一個電源斷路器斷開,則備自投裝置只需要實現兩個電源斷路器之間的備投功能,完全沒有必要判斷橋斷路器的位置。
(2)如果兩個電源斷路器均處于合閘位置時再考慮備自投橋斷路器。
(3)備自投邏輯不要過于拘泥于主接線形式和運行方式,實現多種運行方式中切換的自適應功能。
各廠家依據我們的建議設計出了在橋斷路器斷開時電源斷路器互為備自投的動作邏輯,滿滿足了圖3內橋接線形式三的經濟運行方式需要,裝置具備了自適應功能,避免運行人員對裝置本身進行操作,這樣不管使用的是哪個廠家什么型號的裝置,對運行、檢修、裝置管理來講,都是一樣的。在對相應變電站進行了程序升級后,微機型備自授裝置滿足了內橋主接線下可能出現的運行方式。
3、微機型備自投裝置動作邏輯改進后,二次回路中存在的不足及改進措施
雖然備自投裝置的邏輯功能已經滿足內橋主接線各種運行方式的變化,但我們發現110kV內橋式主接線變電站10kV備自投裝置的二次交流外回路上存在無法和高壓側配合的問題,即存在不能適應如圖5所示運行方式要求的問題(圖中長方柜表示斷路器在合閘位置,實心表示斷路器在分閘位置)。
傳統的設計思路10kV備自投交流有壓判據取自110kVI、電壓。當在如圖5所示的運行方式中,備用電源斷路器所在的1lOkV母線無電壓,這時10kV備自投不滿足允許條件(即無法正常充電),為了讓二次回路和微機型備自投裝置同樣具有自適應性,我們只能向傳統設計思路挑戰,把10kV備自投交流有壓判據取為110kV線路電壓,即取用110kV線路電壓互感器的二次電壓。此方案的優點能滿足內橋接線方式中各種運行方式的需要,缺點是:如果110kV備自投未能成功投入110kV備用電源,即使10kV備自投裝置成功地投入10kV備用斷路器,但是10kV母線仍無電源,對于用戶供電沒有實際意義,不過此種極端情況發生幾率極小,可以不予考慮。
在整改結束后,模擬此種運行方式,備自投裝置正確動作。
4、結束語
篇4
關鍵詞:國際直接投資;經濟發展;金融危機;發展趨勢
一、國際直接投資
國際直接投資(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國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單獨或共同出資,在其他國家的境內創立新企業,或增加資本擴展原有企業,或收購現有企業,并且擁有有效管理控制權的投資行為。其分類如下:
(一)從子公司與母公司的生產經營方向是否一致看,可分為三種類型:
1.橫向型投資:同樣或相似的產品,一般運用于機械制造業、食品加工業。
2.垂直型投資:同一行業的不同程度的產品,多見汽車、電子行業;不同的行業有關聯的產品,多見資源開采,加工行業。
3.混合型投資 :生產完全不同產品,目前只有少數巨型跨國公司采取這種方式。
(二)從投資者是否新投資創辦企業的角度,可分為:
1.創辦新企業:又稱綠地投資,分兩種方式,獨資、合資。
2.控制外國企業股權兩種形式,外國投資者通過一定程序,渠道,購買東道國企業的股票達到一定比例,從而通過控制的權利。
(三)從投資者對外投資的參與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合資企業、合作企業、獨資企業三種形式。
二、國際直接投資的特點
國際直接投資與其他投資相比,具有實體性、控制性、滲透性和跨國性的重要特點。具體表現在:
1.國際直接投資是長期資本流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它不同于短期資本流動,它要求投資主體必須在國外擁有企業實體,直接從事各類經營活動。
2.國際直接投資表現為資本的國際轉移和擁有經營權的資本國際流動兩種形態,既有貨幣投資形式又有實物投資形式。
3.國際直接投資是取得對企業經營的控制權,不同于間接投資,是通過參與、控制企業經營權獲得利益。當代的國際直接投資有以下幾個特點:規模日益擴大、由單向流動變為對向流動、發展中國家國際直接投資日趨活躍、區域內相互投資日趨擴大、國際直接投資部門結構的重大變化、跨國并購成為一種重要的投資形式等等。
三、國際直接投資的現狀
2011年全球經濟復蘇脆弱,發達國家債務危機制約了增長,再加上歐元前景不明、金融市場動蕩加劇,這些都影響到了2012年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動。具體表現在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過程出現的最大特點就是,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僅是外國直接投資流出的主角,也是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主角。自外國直接投資產生伊始,發達國家和地區就是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角。上世紀80年代,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是美國,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約占當時世界全部對外投資額的50%。而歐盟對外直接投資數量很小,日本企業的海外投資更是微不足道。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局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的企業和公司加強了國際直接投資,積極向海外拓展。歐盟的對外直接投資也有了相當快的發展,歐盟的對外直接投資額已經趕上了美國。預計,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的日本也很快會趕上美國。但是現在的很多發達國家經濟低迷,發展前景堪憂,這些都影響到了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
四、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趨勢
(一)全球的國際直接投資在復蘇中緩慢增長
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對這種復蘇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此外,對國際直接投資的中短期前景持謹慎態度原因:貿易保護主義、工業化國家增長減速、一些主要國家的金融不穩定、全球恐怖活動、石油和原材料價格波動等因素。
(二)中國最具吸引力
在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區域選擇方面,87%的跨國公司和85%的專家認為中國是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國,至少高出排名第二的美國30個百分點,其他排名依次為印度、俄羅斯和巴西。前五位國家中有四位是按照專家和跨國公司的反應綜合做出的評價,印度盡管比中國低近30個百分點的回應率,但仍然排名靠前。
(三)現在的國際直接投資主要流向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和服務行業
二戰后,隨著發展中國家石油、礦產資源的國有化和民族經濟的發展,外國壟斷資本對采掘業投資的比重逐漸下降,對制造業部門投資的比重明顯上升。而在占國際投資絕大部分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直接投資中,雖然投向制造業的比重仍然較大,比如1988年底,美國對西歐的直接投資44.6%集中在制造業,西歐對美國的直接投資42.8%也集中在制造業。但隨著各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外國直接投資的重點行業從傳統的制造業逐步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如計算機、新能源、精密機械和生物工程等。除此之外,還繼續投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另外,第三產業中的一些行業,如金融、保險、不動產等也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點。對第三產業的投資在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的部門結構中之所以占有較大比重,是與服務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密切關聯的。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對國外第三產業投資的增加,既是發達國家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結果和表現,又將推動東道國乃至整個世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當今世界各國都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吸引國際直接投資,其中多數國家都在采用新的不同的措施來吸引外資。這表明,全球和地區范圍內對于國際直接投資的競爭在加劇,而且未來還會進一步加劇。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跨國公司;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協調;選擇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不同類型的企業紛紛涌現。隨著各國之間經濟貿易的日漸頻繁和世界市場的逐漸開放,跨國公司這種新的企業類型得以出現,其主要功能是對外銷售產品,是本國產品對外營銷的主要手段之一[1]。最近,金融危機頻頻出現,世界經濟市場之中的競爭日漸激烈,跨國公司因此面臨著嚴峻的形勢與挑戰。如今跨國公司的營銷主要采用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兩種手段。世界的經濟市場早已整合成為了一體,但是其中的區域、人員之間的差異依然存在,任何一點細微的差異都有可能對跨國公司的決策產生影響。因此,各跨國公司一定要對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之間的關系提起重視,并對其進行協調,確保公司的穩定發展。
一、跨國公司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相互關系
跨國公司指的就是在兩個及兩個以上國家擁有控制和管理部分,并能產生經濟資產的企業。跨國公司主要投身于國際生產,也就是對外直接投資、集資從而進行跨國生產。因此,跨國公司從根本上說是由多個存在密切聯系的經營企業構成的,這些企業共同制定發展計劃,開展營銷活動,以達到制定的戰略目標,即跨國公司本質上是一個經營一體化的企業體系。
跨國公司的經營與發展是離不開國際投資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過程實質上就是跨國公司的成長過程。一家公司在國外建立的分企業,本身就是母公司整體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承擔著母公司的部分金融業務。跨國公司形成的主要形式就是國際直接投資,也就是說,國際直接投資這種形式的主體主要部分也是跨國公司。從理論上講,對外直接投資也就是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跨國公司有效配置資源的合理解釋。站在跨國公司的立場來看,公司內部個人或者企業整體的愿望是國際直接投資的動因;而處于國際生產的一般理論來看,國際直接投資就是公司參與國際市場活動的形式之一,與國際貿易并無不同。實際上,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之間互相補充,它們共同促進了跨國公司的發展。
二、跨國公司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是解釋跨國投資發生的原因、機制和結果的理論。19世紀60年代,國際直接投資在英國產生,20世紀初,在英、法、德、美等國的推動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國際直接投資的迅速發展,并對國際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可以說,如果戰前國際直接投資還是從屬于國際貿易的話,戰后到今天它已經成為聯系世界經濟的主要紐帶。西方經濟學中最早涉足研究國際直接投資現象的是納克斯(R.Nurkse)發表于1933年的論文,題為《資本流動的原因和效應》,書中提出了利率元理論。早期國際資本流動理論較有影響的還有新古典利率理論、債務周期理論、國際收支平衡理論及外匯匯率理論等。其共同特點一是以市場完全競爭為前提;二是對間接投資進行專門研究,涉及到直接投資;三是以宏觀經濟為主。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作為獨立的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學者海默(S.Hymer)在其1960年博士論文《廠商的國際化經營:直接投資的一項研究》中提出的廠商壟斷優勢理論為標志。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研究重點逐漸轉向建立一個統一的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或跨國公司的一般理論,努力在跨國公司國際一體化生產中將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有機的聯系起業,以尋求一種基于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協調和選擇的解釋[2]。
三、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中具有的優勢
(一)技術優勢
跨國公司能夠在本國意外投資,其最關鍵的優勢之一就是具有某些先進技術。這些技術包括公司生產過程中實際運用到的具體技術,也包含知識、信息、技巧等無形資源,例如跨國公司經過開發與研究所掌握的新生產工藝和新興產品、產品的異化能力以及與產品相關的市場銷售技能以及跨國公司相對于其他競爭對手的優秀組織與管理技能。這些技能以及相關的專業知識等是企業內的公共產品,這也常常會成為人們解釋跨國公司為何選擇國際生產而不是出口或許可證的理由。
(二)產業組織形式的寡占性
人們通常認為,寡占市場結構和行為是跨國公司優勢的另一主要來源,其同上述的技術優勢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這是因為,規模經濟對于通過研究和開發形成的發明創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一定程度上的壟斷、擴大規模對于自身秘密技術的流出和國際保護都是有著積極作用的。在此相關學者特別強調產業組織的規模經濟特征。因為其是大企業市場力量產生的主要來源。最開始時,人們認為規模經濟對生產集中十分有利,可以通過出口貿易而非國際直接投資來參與國際市場。但是,隨著海外市場貿易壁壘的出現,規模經濟達到上限,當地的市場就會收到反壟斷條款的制約,國際直接投資就會提上日程。
篇6
每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離不開技術支持,只能從勞動密集型或者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發展,才能有效轉變產業結構,那么外商直接投資在注入過程中,通過技術轉移和溢出效應促使東道國的生產技術進步,產業結構的轉變和優化離不開外商直接投資發揮的作用,產業結構的升級,就能促使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最終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轉變。外商直接投資的利用對東道國在其經濟增長上的影響并不全是正面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不但有時候沒有實現東道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反而有可能造成本國的經濟倒退、引發經濟泡沫,更加大了東道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負面影響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不合理布局將導致東道國經濟的不平衡發展。通過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而形成的東道國技術溢出受到許多外部因素的影響。在引入發達國家外商直接投資的時候,需要考慮到產業之間的平衡發展,避免不平衡發展所帶來的后果。東道國呈現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狀態,重要原因在于產業布局的不規范、不合理性導致的。(2)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壟斷阻礙東道國研發水平的提高。很多跨國企業在進入比其發展水平低的國家時,對生產技術進行行業壟斷,會直接影響東道國經濟的發展。,外商直接投資投入國家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差距會越來越大,技術水平的懸殊會越來越明顯。
2外商直接投資影響經濟增長方式的形式分析
東道國的經濟增長和經濟增長方式受跨國公司的外資進入影響越來越深遠。外商直接投資主要是通過兩種形式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通過上兩條思路可以進行如下的概括:一是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方式的直接影響方式主要體現在外商直接投資作為投資形式本身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東道國在引入外商直接投資以后,外資企業所具備的技術水平高、管理經驗先進的優勢,隨著對東道國的外資投入,滲透到東道國,緩解東道國優勢行業壟斷、劣勢行業只能淘汰的現狀,使得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合理整合。二是外商直接投資通過間接的溢出效應影響經濟增長方式,外商直接投資從表面上看僅僅有資本的流動功能,但是在資本輸出的過程中管理經驗、產品技術、銷售技巧、網絡覆蓋等都隨之輸出。并能大大提高東道國的產業技術水平。而這些也是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是一種相對表面和外部性的表現。
3外商直接投資影響經濟增長方式的效應分析
3.1技術轉移和擴散效應的影響東道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機制與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轉移與擴散之間的關系,可以歸納為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技術控制約束著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轉移與擴散力度;第二是東道國自身的技術吸收能力制約著模仿學習能力。由于外商直接投資跨國公司企業便會對在東道國進行的技術研發實行壟斷或技術控制。
3.2競爭效應的影響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對東道國進行直接投資,其目的都有所不同,在東道國生產本地化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在與其它國家競爭的過程中,在壓力之下,東道國的企業就會采用模仿學習手段來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競爭效應和模仿學習效應之間就會逐向趨同,從而競爭效應就能提高東道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提高了經濟增長質量,最終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篇7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佳通科技;經濟增長。
一個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與高速涌入的外商直接投資有著密切關系。對無錫經濟的發展來說,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是促進本地企業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來源。
但是,外商直接投資在給地方的企業帶來巨大經濟利益與先進生產技術先進管理模式的同時,也給當地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
一、理論回顧。
(一)外商直接投資的含義。
外商直接投資是(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指一國的投資者將資本用于它國的生產或經營,并掌握一定經營控制權的投資行為。
也可以說是一國(地區)的居民實體(對外直接投資者或母公司)在其本國(地區)以外的另一國的企業(外國直接投資企業、分支企業或國外分支機構)中建立長期關系,享有持久利益并對之進行控制的投資,這種投資既涉及兩個實體之間最初的交易,也涉及二者之間以及不論是聯合的還是非聯合的國外分支機構之間的所有后續交易。
(二)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式。
外商對企業直接投資的實踐表明,外商對企業的投資是循序漸進、逐步推進的,而非一蹴而就。同時技術投入也一樣,遵循著同樣的原則,采取了十分謹慎保守的策略。到目前為止,外商直接投資方式進入我國市場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即是建立傳統的投資方式,建立新企業或擴建原有的工廠規模,這一形式又被稱為“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另外一種形式則是通過購買企業部分或全部股份,從而取得企業的經營控制權,又被稱為“并購”(Merger &Acquisition)。
二、外商直接投資對無錫企業發展的影響。
在無錫的高新區,很多企業都是由外商直接投資介入,因此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同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1.
加速企業資本積累。
外商直接投資通過各種途徑促成了企業資本存量的增加,有利于彌補企業現實存在的資本缺口問題。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資在擴大投資規模的同時直接形成生產能力,提高了企業的投資水平,直接加速了企業的資本積累;另一方面,由于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通過在產品市場或金融市場的競爭取代了本土企業,從而對本土企業資本也會造成“擠出效應”,間接加速了企業的資本積累。
2.
改變市場機會。
外商直接投資帶動了東道主企業和國外其他企業的關聯投資,新的市場機會促進了企業投資計劃的實施。由于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更加了解國際市場,還常在國際貿易中具備良好的聲譽、先進的營銷手段和廣泛的分銷渠道,所以,外商直接投資有助于為東道主企業帶來市場機會進入國際市場參與競爭。
3.提高企業員工的素質與生產技術水平。
外商直接投資企業一旦建成,幾乎所有跨國企業都盡可能地雇用當地人員。實際上,跨國公司正逐漸將曾經一度由總部人員擔任的職務實現本地化。因此,跨國公司必定投入大量的資金,培訓當地員工學習先進的管理技術與規章制度,為當地培養和訓練了包括技術工人在內的大量的人才。對本地人力資源素質的系統性提高發揮著重要作用,直接提高了企業的員工素質。
4.提高企業內部管理水平。
外商直接投資在給企業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管理模式。外商直接投資使企業轉變陳舊的經營方式,加快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如新區的佳通科技公司在未引進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之前,幾乎一盤散沙。管理體制不健全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到位,導致公司業績下滑,日益走下坡路。但是在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之后,公司狀況有了明顯改觀。公司業績一路攀升,各部門責任明確,公司運轉井然有序,企業的內部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5.提高企業的產品質量。
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往往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這就迫使企業改變了傳統“得過且過”的思想,“質量第一”重新引起了無錫企業人的重視。品管部門嚴把質量關,堅決不把有缺陷的產品流到下一站,這就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同時,提高了企業的信譽度。
(二)負面影響。
1.造成企業過度依賴外資。
外商直接投資尤其是并購這一方式會引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下降,形成對外資的高度依賴。無錫企業雖然認識到了目前市場競爭的激烈性,也引進了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但是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僅僅依靠外部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靠引進來壯大自身,對外商企業的依賴度太大。一旦外資撤出,企業將無法與本土企業相抗衡,會逐漸退出市場競爭的行列。
2.
外商直接投資給企業發展造成限制。
外商直接投資往往以技術、設備以及管理制度的形式出現,直接投入現金或銀行存款卻很謹慎。目前的引進固然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但是太缺乏靈活性。
企業本身資金回籠速度慢,加上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導致企業運轉有很大的困難,同時,企業要進行新項目的投資與技術的研發卻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資金。
3.帶來一些滯后的技術設備。
有些技術設備在我國尚屬先進但在國外可能只處于中端水平甚至已經淘汰。而引進這樣的設備就使得企業吃了大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以長久立足。
4.
產品生產過程中給環境造成影響。
外商直接投資的生產技術有一些是在其本國對環境造成污染而被禁止使用,然后流入到我國的。
這樣就會造成我國企業四周環境的污染。目前有些引進外資的企業對外排放的廢水中含有重金屬、放射性元素,對環境的污染極大。但是在經濟利益的推動下,企業存在僥幸心理,逃避檢查,置電磁波輻射污染的危害于不顧,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威脅。
三、無錫企業的未來展望。
(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外商直接投資固然可以使企業技術進步,但技術進步歸根結底應該來源于企業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發揮。在科學、合理、高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同時,要避免對其過度的依賴,一方面繼續積極引進外商投資,另一方面走自主研發創新之路。
創新才是企業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是企業的生命源泉。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里需要有自己的東西,要具備自主創新的不竭源泉;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生產技術,不能過于依靠;戰略性技術必須依靠自身力量進行研發。創新是企業進步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只有創新以更快的速度超前于經濟發展,才能穩定支撐未來經濟的持續發展,只有依靠創新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升級,受外商直接投資的負面影響才會更小,走出危機才會更快,危機之后的發展才能夠更為迅速。企業必須具備勇于技術創新的的膽魄。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切實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創造更多自主知識產權,使企業始終處于發展前沿。
(二)適度引進外商直接投資。
首先,佳通科技在適度引進外商技術設備與管理模式的同時,應爭取更多的資金。資金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合理分配,使資金更為有效的利用。如果企業拿外商直接投入的資金進行恰當的項目投資,會給企業帶來更為可觀的利潤。
其次,企業在引進技術時,應慎重衡量,要選擇那些真正處于世界前列的技術,而非國外已經淘汰的,要為企業的長期發展考慮。
最后,企業在接受投資時,應選擇那些符合環保標準的生產方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眼前利益,引進有害于我國環境的生產技術。
企業一定要重視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堅決抵制有害于環境的生產方式。
(三)建立品牌經濟,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世界上極少量的知名品牌,占據了全球大約一半的市場,品牌經濟已成為區域經濟和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為了使企業跨越式發展,應利用各種優勢特點出臺一整套完整的政策措施,充分重視品牌的研制和開發,增強品牌意識,培育品牌精神,發展出國際知名的品牌。
這樣一來,即使今后外商投資撤出了無錫的企業,但是由于品牌效應的作用,仍然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四)減少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度,提高企業生存能力減少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度同時大力拓展國內市場是佳通科技得到的重要啟示,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但是這并不是說不重視國外市場,特別是我國經濟發展還相對落后,即便是發達國家也要一定程度的依靠國外市場。
因此,要兼顧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減少對國外市場的依賴,開發國內市場,拉動國內市場需求。在積極參與國際竟爭的同時,也應注重發展國內市場,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企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五)根據自身特點調整發展戰略。
企業發展戰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方向性和長遠性的特征,因而對企業的持續發展和做大做強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企業應當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戰略,并根據自身特點調整發展戰略。
1.要重新審視企業的發展戰略。
企業發展戰略的核心是市場定位。企業要實現持續發展,就必須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修正自己的發展戰略,重新確定市場定位,并相應進行資源配置。并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修正企業的發展戰略。
2.要不斷提高主業的競爭能力。
主業是企業具有競爭優勢的業務,是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和企業生存的基礎。世界500強的發展,其主業都很清晰,并且大多集中在有限的幾個主業,采用專業化的戰略參與市場競爭。
3.
要慎重實施兼并收購。
企業規模是企業獲取市場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方面。
企業要做大,一般會面臨是依靠自我積累滾動發展,還是兼并收購的戰略選擇的問題。從國內外的經驗看,兼并收購是一把雙刃劍,成功的兼并收購有利于企業壯大實力,不成功的兼并收購則會成為企業的沉重包袱,甚至會拖垮企業。
(六)提高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
健全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關鍵和核心。
1.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結構是用以處理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而產生的委托關系的制度安排,是公司制度發揮作用的基礎。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規范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做到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
2.要不斷提高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
僅僅建立公司治理結構的框架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保證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如果只是擁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而沒有有效的去貫徹執行,那么再完善的治理結構也是沒有效果的。必須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切實貫徹公司治理辦法,確保公司治理結構的順利進行,提高治理結構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是改進了無錫企業技術水平與管理模式從而推動企業經濟發展的有效工具。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涌入,為知識和技術向企業迅速和有效轉移提供了必要條件。面對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應認真冷靜的對待,不能盲目接受。在引進國外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的進步,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技術改革與創新,不能僅僅依靠引進來的東西,這樣才能真正的把自身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汪素芹《。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中的產業安全問題》《國際經貿探索》。2008年第4期。
篇8
關鍵詞 對外直接投資 對外貿易 效應分析 行業視角
一、不同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規模效應
首先看第一產業,即農林牧漁業,從2003年至2007年我國對外投資存量上看,投資額呈波浪式發展,而同期行業凈出口額和所占出口比例卻呈逐年遞減趨勢。可見,農林牧漁業對外直接投資加劇了該部門的貿易不平衡,且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是,由于該產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絕對金額較少,從數量上來看,對第一產業貿易逆差的實際影響較小。
其次是第二產業,該部門無論在對外直接投資還是在進出口貿易中都占有相當高的比例。雖然從圖2中可以直觀發現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替代和互補效應(2005年之前趨于替代而2005年之后則趨于互補),但是從工業部門的整體數據看,對外投資存量和凈出口額大致呈逐年遞增的關系,且增幅相近,因而兩者之間存在著同向變動的趨勢。造成這種替代和互補效應并存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二產業中行業的多樣性。
第三產業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構成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是由貿易型企業起步的,所以從2003年到2007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存量來看,服務業對外投資金額超過半數以上,投資流量從快速增長期逐漸過渡到穩定期。但是從服務貿易的出口情況來看,其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例并沒有因投資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反而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同時,服務貿易進口額逐年遞增,因而造成貿易逆差。圖3中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的關系呈完全相反的趨勢,這說明第三產業對外直接投資與其出口貿易呈替代效應。為了實現對外出口轉向海外投資,發展中國家一般會通過設立境外貿易公司或貿易網點等對外直接投資形式以控制海外市場。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對外直接投資往往替代了母國的出口。但是,對外直接投資取代母國出口貿易的同時,母國也會帶動資本品、中間產品以及勞務的出口,從而產生一定的出口引致效應,但是從整體上看,替代效應要大于創造效應。
二、不同行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結構效應
篇9
關鍵詞:國際貿易,國際直接投資,市場結構
國際貿易理論與市場結構理論分析框架的產生
國際貿易是商品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和交換,國際直接投資則表現為貨幣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和循環。按照蒙代爾的理論,商品資本的國際流動可以完全替代貨幣資本的國際流動,國際投資就不會發生。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產業資本的循環依次經過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的形式,并且3種資本形式還要保持時間上的連續性和空間上的并存性。單個產業資本循環的特點也體現在社會總資本的循環中,從世界經濟的范圍分析,產業資本循環經過上述3種形式才能保持經濟活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市場結構理論來自于產業組織經濟學,按照該理論市場可以分為完全競爭和不完全競爭市場兩大類型,不完全競爭市場又分為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3種類型。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差別主要體現為產品差異性、進入和退出壁壘以及賣方集中度。完全競爭市場的特點是產品具有同質性,進入和退出壁壘小以及賣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競爭市場則相反。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廠商提供的產品有差異、行業的進入壁壘較大,具有規模經濟及由此產生的賣方集中度。古典貿易理論和現代貿易理論都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上,新貿易理論則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產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隨著世界經濟活動的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有融合趨勢。
從歷史上看國際貿易理論的產生先于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早期的國際貿易理論從發源于15世紀歐洲原始積累時期的重商主義開始,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以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壟斷優勢理論為標志。這兩種理論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國際貿易理論的邏輯起點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上,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則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范圍內統1的貿易市場和資本市場逐步結合,商品、資本、技術和服務的流動日益密切,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呈現相互融合的趨勢,但是統1的理論框架還沒有建立起來。本文從市場結構的角度分析國際貿易理論和直接投資理論,并指出新貿易理論和國際直接投資理論融合的基礎在于不完全競爭市場。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的新貿易理論解釋了產業內貿易產生的原因和福利影響,不完全競爭和規模報酬遞增使得壟斷競爭廠商都具有向國外出口產品的動機,加之這些廠商生產的是有差異的同種產品,產業內貿易形成。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產生于不完全競爭市場,如果具備貿易壁壘和資本自由流動,國際直接投資廠商進行跨國直接投資就能夠實現對國際貿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競爭市場與國際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理論經歷了從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現代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按照市場結構劃分前3種可以歸納為1類,它們的理論基礎都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基礎上。古典貿易理論包括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包括1般均衡理論、相互需求理論和對偶理論,這些理論都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下。現代貿易理論則以要素稟賦論為代表,該理論體系闡述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于產品的價格差異,價格差異源自于成本差異,成本差異產生于生產要素的豐裕度。主要理論包括要素稟賦論、要素價格均等化原理、薩繆爾森—斯托爾帕定理和羅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貿易理論和新古典貿易理論分析都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產要素在各國內部是自由移動的,而在國家間是不能移動的;國家之間實行自由貿易,不存在政府對貿易的干預或管制;生產和交換是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進行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處于“充分就業”狀態;貿易雙方的出口價值等于進口價值,國際收支平衡;運輸費用和其他交易費用為0;沒有要素密集度轉變的情況,生產同1商品時各國的生產技術1樣,生產函數相同;沒有規模經濟的利益,不存在規模經濟遞增。從上述的前提條件可以看出該理論體系將國際直接投資排除在外,首先國家之間沒有多余的資金可以投資;其次國家之間沒有要素流動的可能性。總之古典貿易理論和新古典貿易理論沒有給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留下任何成長空間。
要素稟賦論創立后成為最重要的國際貿易理論,該理論認為如果掌握了1國的資源稟賦情況就可以推斷出該國的對外貿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實證分析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學者們提出了各種解釋用于修正要素稟賦論的前提條件,如貿易壁壘說、自然資源稀缺說、生產要素異質說以及人力資本說等等。前提中完全競爭的假設在現實中難以滿足,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只能作為產品價格的接受者,他們提供的產品是同質的。國際貿易活動中的許多現象無法用完全競爭的市場來解釋,不完全競爭市場中的新貿易理論應運而生。
不完全競爭市場與新貿易理論
新貿易理論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它的創建是建立在兩個相關學術領域的發展之上:即產業內貿易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該理論認為資源差異和規模經濟均是國家進行專業化和貿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競爭和規模報酬不變條件下的產業間貿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競爭和規模收益遞增的產業內貿易,它更強調的是非比較貿易優勢。同時為強調規模經濟作為貿易的原因作了3個基本創新:將產業組織引入貿易理論,將貿易理論從完全競爭模式的不現實中解脫出來;摒棄了傳統的2維假定和凸性生產可能性曲線,新貿易理論發展了1種“層級結構”的方法來解釋貿易和要素流向,即產業間貿易仍由要素稟賦的差異來決定,而某產業內部具有類似要素比例的產品之間卻相互分工和貿易,后者在產業間貿易的格局中表現為凈貿易量;區分了技術溢出的外部經濟和市場規模作用的外部經濟。
把新貿易理論看作和古典貿易理論完全對立是不確切的,新貿易理論只是補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設框架下所難以解釋的現象。新貿易理論建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基礎上,而古典貿易理論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基礎上。
不完全競爭市場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
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壟斷優勢理論,它由美國學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論文《國內企業的國際經營:關于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傳統的國際投資理論都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海默則認為,要解釋戰后對外直接投資現象,必須摒棄傳統理論中關于完全競爭的假定,對不完全競爭進行研究。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企業不具有支配市場的力量,它們生產同類產品,擁有獲得所有生產要素的平等權利,這樣就不會有對外直接投資發生,因為它不會使企業擁有高于當地對手的優勢。只有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企業才能獲取壟斷優勢,并通過直接投資在國外予以利用。
金德爾伯格將壟斷優勢分為4類:來自于產品市場不完全的優勢;來自生產要素市場不完全的優勢;企業擁有的內外部規模經濟;由于政府干預,特別是對進入市場以及產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業優勢。后來學者在海默的理論框架下進1步發展了壟斷優勢理論,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1是論述跨國公司壟斷優勢的來源;2是跨國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資與許可證交易3種方式中選擇直接投資的根據與條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論就是鄧寧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
國際生產折中理論認為,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是由企業特定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特定優勢3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企業特定優勢類似于海默提出的壟斷優勢,即1國企業擁有的高于其他國家企業的優勢,并且這種優勢只是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非充分條件。內部化優勢是指企業為避免市場不完全而通過內部化將企業的優勢保持在企業內部。市場不完全的含義近似于不完全競爭,鄧寧認為市場不完全可以分為兩類:結構性市場不完全和知識性市場不完全。企業利用市場不完全通過內部化建立壟斷優勢,內部化優勢越大,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傾向性越明顯。內部化優勢還不能充分解釋對外直接投資,利用出口照樣可以發揮優勢。區位優勢可以更充分地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原因,因為區位優勢屬東道國所有,企業無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適應和利用。只有國外區位相對國內區位具有更大優勢時企業才可能進行對外直接投資。
不完全競爭市場下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融合
在世界經濟活動中,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融合體現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區域上呈現高度的1致性,在貿易和投資領域還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發展中國家的規模在逐步擴大;國際直接投資的產業流向與貿易商品結構的變化1致,2戰前以發達國家的制成品和發展中國家的初級品為主,2戰后傳統的工業品貿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業品貿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資本的跨國界流動,戰后國際資本更多地流入制造業和新興工業部門,加快了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國際直接投資改變了國際貿易的模式與格局,最初國際貿易更多表現為產業間貿易,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產業內貿易和企業內貿易在增加。國際直接投資對貿易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實現的,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企業貿易量在不斷擴大。第4,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融合協調機制統1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內實現。
篇10
隨著當前社會不斷發展中,各種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經濟體制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各個因素的影響,各種經濟危機不斷的涌現而出。國際直接投資的地區流向、產業流向、投資方式等將會如何變化是當前人們探究的重點,更是當前社會高速發展過程中其主要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方向所在。其在發展中是利用當前科學管理措施和技術方法對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相關因素進行綜合的處理,提高我國的外匯儲備資源真正走出國門進行跨國投資和發展的主要方式和措施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關鍵。
1. 國際直接投資新趨勢本文由收集整理
近幾年來,受世界經濟持續繁榮,跨國企業和公司迅速的發展,是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影響和制約因素,跨國公司迅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程度繼續加深使得當前各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新的發展局勢。
1.1國際直接投資總量和主體持續增長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報告—《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跨國公司、采掘業與發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連續第三年呈現增長趨勢,達到13060億美元,增長38%。這一數字接近2000年創造的14110億美元的歷史紀錄。可見,國際直接投資總量持續增長,投資主體也不斷增長,只是增長速度有所放緩。
1.2以發達國家為主流向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將繼續增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快速增長,當前世界各種發展數據和發展形勢飛速應用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關鍵,更是發展中國家企業進行發展的良好契約和機會。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都出現增長。其中當前發達國家企業增長在過去各個時代中都要快,而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各種發展模式和管理控制措施的不斷應用是當前發展的前提和關鍵。
1.3發展中經濟體和經濟轉型體發展為國際直接投資來源地
《2007年世界投資報告》的相關數據報告表明來自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的企業越來越在國際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們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發展機會。另外,來自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期經濟體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促進了大規模的南-南直接投資流量,從而促進了南南國家在投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1.4全球當地化
經濟全球化和激烈的國際競爭,促進了國際產業轉移,跨國公司為提高全球競爭力,紛紛對外投資。而進入21 世紀,當地化和全球化一樣變得越來越重要 。跨國資本不僅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一體化的生產活動,而且還要認識東道國的具體特征 ,要考慮當地的供給能力、當地消費者的偏好、政府規章制度等。跨國資本在當地化和全球化之間不斷地尋求平衡。
2. 我國的國際直接投資概述
2.1我國國際直接投資所取得的成就
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30年,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企業實力的增強,我國企業跨國投資也蓬勃開展起來,成為主動參與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關人士在“第二屆中國企業跨國投資研討會”新聞會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累計達920.5億美元。如今,我國繁榮的經濟和龐大的外匯儲備使得來自我國的資本正成為全球市場上的重要投資者,此前,我國資本已經進入了多個世界級的公司。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國在多元化投資方面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購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團等金融巨頭的部分股權。
2.2我國國際直接投資所面臨的問題
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引進外國直接投資仍是我國參與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在我國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國際經濟聯系日益增強的大背景下,積極擴大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將對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更為深遠的促進作用。從根本上說,一國的對外直接投資規模決定于其經濟發展水平。鄧寧的投資發展周期論對此做出了科學的解釋。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仍處于穩定低水平。另外,在國際直接投資問題上,我國仍然存在著體制上和資金上的障礙。
2.3適合我國國情的國際直接投資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這是一個資本高速流動、跨國公司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面對這樣的競爭格局和發展趨勢,我國政府在政策上對跨國企業的支持對我國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至關重要。
企業的開拓進取。在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我國企業不可避免地將會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選擇問題,如投資國別的選擇、投資所有權
形式的選擇等。許多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在這些策略選擇上出現了失誤。因此,必須特別注意對外直接投資策略的選擇,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3. 對我國國際直接投資的展望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這三年更是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決定性意義。今后一段時間,我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將呈現以下趨勢:
3.1行業選擇上將突出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行業
首先,今后將加大對發達國家前瞻性高科技產業的學習型投資,這既是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調整對先進技術的現實需求,又是我國獲取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最有效途徑。其次,對外投資于成熟技術的過剩產業,擴大出口貿易量。
3.2地區分布日益多極化
發達國家仍是投資的重點地區,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由于其經濟的普遍轉好、市場潛力巨大、優惠的政策以及為我國企業相對優勢的發揮提供了便利條件等因素,而被我國企業所看好。
3.3投資方式靈活多樣
隨著更多的企業走出國門,企業對投資方式的選擇將更加靈活多樣。除了繼續采取并購方式,縮短進入進程,盡快得到技術和市場。在投資于發達國家高新技術領域的大型企業時,我們更可能會嘗試以戰略聯盟的方式進入,充分享用戰略聯盟形式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