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心理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30 23:54: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愛情心理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愛情心理學論文

篇1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心理協會成員,把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反映給圖書館、心理學教師或醫生。圖書館在閱讀、流通兩大接觸學生最多的部門,挑選出熱愛這項工作,并具備相關知識的專職人員,根據醫學生的心理需求,有針對性地、經常地提供心理咨詢書目、刊目、專題文章,指導學生閱讀。

【關鍵詞】心理協會成員 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反映給圖書館 心理學教師或醫生

【本頁關鍵詞】省級國家級期刊快速發表 學術期刊論文投稿歡迎來稿

【正文】

1989年,賴爾登和威爾遜分析了1981年以后的所有試驗報告,得出結論說:“圖書治療是有效的,特別表現在增進自信、改善行為和改善人際關系方面”。從現有的研究來看,一般從認同、凈化和領悟等幾個角度來解釋圖書閱讀的機理。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經歷著與作者同樣的心理歷程,這種歷程是從藝術形式的意識和知覺發展到潛意識的闡釋,直至引起“本我”的反響和“自我”的放松控制,作品內容與“本我”相互作用,產生了一個審美的幻覺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本我”的欲求得到了有效的釋放,同時避開了“本我”的欲求產生的恐懼和“超我”的壓力,使讀者恢復到和諧狀態。文字作品的內容使人的內心沖突外化,而人的心理活動又使文字作品的情緒內容內化,成為人的總體行為的一部分,這種整合最終就產生了領悟。醫學生喜歡到圖書館去找“心藥”,首先是經濟、簡便、及時。高校圖書館對的服務都是免費的,不必花錢,又可以隨時借閱,同時攜帶方便;第二,圖書館是個人人都去的公共場所,到那里進行“ 閱讀治療”,不泄露任何隱私,沒有精神壓力,不會有傷自尊。比如,有些心理困擾是難以啟齒的,性困惑就是典型的一例。據調查:“90.9%的學生未接受過有組織的性教育”。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傳統文化體系對性的長期禁錮,使得青少年在性發育成熟到來時,得不到科學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以致產生困惑。有了性困惑又羞于向別人啟齒,圖書館便成了獲取性知識的主要渠道。1997年3月,同濟醫科大學張揆一教授在《愛情婚姻家庭》雜志上開設的《醫學教授談性知識》系列講座,受到了的普遍歡迎。它不僅傳播了科學的性知識,而且也使讀者解除了困惑。此外,目前高校里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咨詢老師還太少,設施也不完備,即使想尋求幫助,也往往有許多顧慮和限制,而“圖書閱讀”彌補了這一不足。中常見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一般都能從圖書館收集的心理學著作和文章中找到問題的成因和解決辦法。對于渴望更深地認識自己和克服成長障礙的來說,閱讀這些著作和文章,就是與心理學家進行無聲的交談。有些同學正是通過讀書,鼓起了去找心理醫生的勇氣。即使沒有心理疾患,也可以通過讀書增長心理健康知識,增強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開發生命的潛能。可以說,圖書閱讀既能起到治療的作用,也能起到預防和促進發展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施這項工作。成立由心理學教師或醫生為指導,圖書館員、心理協會成員參加的閱讀治療機構。

心理協會成員,把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反映給圖書館、心理學教師或醫生。圖書館在閱讀、流通兩大接觸學生最多的部門,挑選出熱愛這項工作,并具備相關知識的專職人員,根據醫學生的心理需求,有針對性地、經常地提供心理咨詢書目、刊目、專題文章,指導學生閱讀。可以開辟圖書閱讀閱覽室,為了避免出現像心理咨詢這樣的閑屋”、“輕松一隅”、“心靈家園”等。環境布置要盡可能優雅、祥和、輕松,并備有諸如“解憂”、“饒恕”、“自信”、“競爭”、“悟道”、“拼搏”等導讀標志,以方便讀者自由選擇,在閱覽制度上也要有別于其他書刊閱覽室的借閱方式,盡量營造出一種輕松、自由、隨和的閱讀氛圍,讓圖書閱讀閱覽室成為最喜歡、最愿意去的地方。圖書能否象我們預測的那樣對的心理調適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引導和啟發工作十分重要,圖書閱讀要求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既需要具有語文教學方面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有哲學、心理學、社會、教育學、醫學美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因此,要求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要加強學習,必要時參加各種培訓。同時注意學生閱讀療效的觀察與跟蹤,利用日記、作文等形式與學生溝通,使圖書閱讀更加有的放矢。大力開展圖書閱讀的宣傳教育,可以組織圖書閱讀講座,向學生介紹圖書閱讀的作用與基本常識。向宣傳新的心理健康理念,明白心理健康同身體健康一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出現問題是正常的現象,經過及時治療可以康復,如果聽之任之,也可能加重。這有助于在大學期間,乃至今后到社會上能夠自覺而有效地利用圖書這種特殊的工具來預防和調適心理障礙,使之終身受益。

【文章來源】/article/64/4388.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篇2

關鍵詞:心理學藝術化;心理套娃;意象投射;心理咨詢

1.心理學藝術化

以科學心理學為基礎,追求以人為本的思考模式和表現形式;心理學藝術化作品是基于心理學科學原理和事實,因此富含原理和事實的心理學藝術化作品往往很容易引起目標受眾的共鳴;心理學藝術化作為一個新生的領域和話語系統,打破了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框架,并為之注入了新的方法論及思維模式。傳統心理學研究一方面要求實驗的嚴謹性,而另一方面又要求生態效度,現有的研究機制很難同時滿足這兩方面的需求,最終導致追求實驗嚴謹性而放棄了生態效度的要求(李萍,2004)心理學藝術化作為一個新生的領域和話語系統,打破了傳統心理學研究的框架,并為之注入了新的方法論及思維模式。

在心理學藝術化中,心理學是基礎,而藝術化則是表現形式和思維模式。對于科學發現,論文和數據的呈現往往無法給人以共鳴,而藝術化的呈現則可以直接觸動人們的心弦,使科學發現產生更大的沖擊力,打動人心。

2.心理套娃的本土化路徑

2.1相關理論與綜述

套娃代表著親情、友情。在俄羅斯,套娃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今天套娃也代表著愛情,據說年輕的戀人想表白自己對地方的愛意,常常在套娃的最里面放張求愛的紙條。

俄羅斯套娃作為一個絕佳的人的原型,不光是外在形狀,而且嵌套結構也能直接指向內心的層次。由俄羅斯套娃進一步研究發明產生的心理套娃,現已成為一種新的投射測量和咨詢工具。心理套娃產生的理論來自于人本心理學的底層觀念、生態心理學的具體分析和整合思想、以及社會心理學中對于在情境中人的活動的總結提煉――情境觀(程樂華,2012)。

心理套娃目前已成熟并已獲批國家發明專利,版本有:成長版、認知版、家庭版。

套娃的結構是心理層和物化層的連接的關鍵,我們運用不同物理結構的套娃,能使誘發的意象類型和程度不同,而套娃作為有結構的工具,也能產生更好的投射效果,在測量和咨詢情境下使用,具有可控性、針對性。咨詢師完全可以針對具體問題選用不同的心理套娃,并針對具體情境選用心理套娃的具體物理屬性用于投射測量與治療。

3.心理套娃在心理咨詢中的作用機制

心理套娃能夠引發相應心理過程的一系列機制有:

1.人形外觀――套娃本身的形狀,就已經清晰地表達了人的概念,這使得套娃能夠有非常大的創造空間。

2.嵌套――造成這種結構的原因主要是心理套娃由大到小內里中空的設計。嵌套的概念與成長、核心方面的意象關聯度較高。

3.包容――即一個大的套娃可以同時裝著幾個比它小的套娃。此特點主要適合于兩種意象,一是包容、包含,二是并列。

4.擺放――心理套娃不同的擺放位置關系。一般來說,人們對于散亂無序的排列會感覺不適,人們會不自覺地將其進行適當的擺放。

5.圖案――套娃的物理結構仍然是處于抽象的概念水平,而圖案則是把概念具體化的一種屬性。通過圖案呈現可以使問題情境客觀化。因此,如果改變結構組合,就能有不同的投射結果。進而制定不同的咨詢方案。

6.系統

心理套娃除了其自身的一些物理上的結構和屬性之外,還包含了其所處的環境。這樣,心理套娃就會形成一個系統,即“人一心理套娃―環境”。既然這三者形成了一個互不分割的系統,那么,當人的心理狀態或心理套娃的版本發生變化時,整個系統就會隨之變換。

這幾種結構或屬性有機組合,不可分割,共同構成心理套娃,只要有一個結構或屬性發生改變,其意義就可能大相徑庭。因此,如果改變結構組合,就能夠得出各種不同的版本。

在心理咨詢中,對話能使來訪者覺察自己理解和敘述故事的方式,從而使來訪者從中獲得啟發。心理套娃的不同結構,能夠引起來訪者不同心理意象的提取,有助于來訪者相關信息的回憶和呈現;來訪者探索心理套娃的過程,實質是一個潛意識和意識進行交流的過程,當來訪者通過心理套娃把問題呈現出來的時候,同時也增加了自我認識,因此,心理套娃具有促進自我探索、呈現問題的功能以及幫助治療的功能。

參考文獻:

篇3

面包or愛情,幸福需要什么?面對“情緒勒索”,該怎么辦?如何解開嫉妒的心結?如何搬開失戀的石頭?同居,要不要繼續?懶散個性會讓愛情遠去嗎?……每天,張怡筠都聆聽并解答來自不同人群的各種煩惱。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喜歡聽她的演講,看她的書,看她的電視節目,還有她的博客,從中學會如何向幸福快速進發。

張怡筠,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心理學博士,第一位以中文寫作EQ專業書籍的學者,上海云起時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資深企業培訓師,愛上情商網心理學總監,情商俱樂部創辦者,多檔電視節目心理學嘉賓,多家雜志報紙專欄作家。

多年來,張怡筠始終將工作重心定在EQ的全方位研究與推廣,堅持做幸福的布道者,以專業的學理訓練和豐富的演說經驗來疏導心靈的障礙,輕松說道理,明確講做法,言語間傳遞著積極的力量,幫助青年人提升心理素質,在職場、愛情、婚姻、家庭中輕松穿行。

她,是幸福的布道者

內地大多數人知曉張怡筠,是通過上海電視臺一檔名叫《心靈花園》的節目。在節目里,她把深奧的心理學知識說得淺顯易懂,卻又入木三分。與其專業知識相得益彰的還有她時尚優雅的著裝,溫暖的話語,以及充滿西化的舉止,這一切都顛覆了大眾一直以來對于心理學專家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在此之前,張怡筠已經在臺灣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做了11年的副教授,是炙手可熱的心理學專家。1996年,她憑借第一本暢銷書《EQ其實很簡單》榮登年度十大暢銷女作家之列,同年,她開始配合電視臺做心理節目,原因很簡單,因為她覺得“閉門造車不是個好辦法,應該出來跟大家聊聊,讓大家學會用心理學幫助自己”。

2005年,張怡筠參與配合國內第一檔心理咨詢電視節目――上海電視臺《心靈花園》,此節目被20多個省市電視臺轉播。通過這個窗口,她將心理學知識帶進了全國億萬觀眾的家中,幫助他們了解自己,了解心理學,更好地處理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情緒困擾及心理困境。她坦陳,當初只是抱著好玩的心態答應了下來,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

之后,張怡筠將工作重心移到了內地,更索性把家搬到了上海。陸續,在央視《半邊天》、《心理訪談》,東方衛視《幸福魔方》,湖南衛視《變形記》,以及江蘇衛視《名師高徒》等節目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其間,她還應出版社的邀請,寫關于情商方面的書,帶動了華文EQ風潮。

此外,張怡筠在上海繼續發展自己已做了10多年的企業培訓事業。據統計,她曾為640多家國內外著名企業做過心理培訓,如IBM、德國拜耳、阿里巴巴、中國銀行(上海)、中國移動、國泰人壽、寶鋼、花旗銀行、寶潔、諾基亞等。

“做培訓其實很耗心力,要調動全場氣氛,要跟進現場互動,大多時候我還需要滿場跑來跑去照顧每個學員的學習狀況。”但是,每當看見有那么多的青年在自己的演講中領悟生活真諦,向幸福邁進的時候,張怡筠又會感到無比的興奮與安慰。

曾有一位500強企業的高管,30多歲,因為覺得與領導溝通不暢而想辭職,在聽了張怡筠的一番話后,他決定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就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豁然開朗。張怡筠說,“現在,很多年輕人看問題往往都不全面,遇事消極對待,其實,態度能改變一切。”

在自己開辦的情商成長課程中,有一個女孩結婚三年因丈夫有外遇而離婚了,之后便遲遲不愿接受其他追求者。張怡筠在課程中提到,“愛情和婚姻的成功與否,不是靠牽手這一標準來衡量的,失婚絕不等于失敗,自己如果從中更了解自己,也學到愛的能力,即使分手,這段感情也是成功的。”

這個女孩在課程結束后單獨找到張怡筠,說:“您說的對,我其實沒有失敗,而當我理解他在那段時間可能與我一樣痛苦,我就釋懷了,也不恨他了。我現在有信心去找尋我的幸福。”

“一年以后,我收到了她的結婚喜帖。”說這話的時候,張怡筠的嘴角微微上揚,她是發自內心的高興。

除了為企業員工做職場情商培訓,張怡筠還去很多高校為大學生們做演講。2011年,一年間,張怡筠和同是博士的丈夫每月至少去一所高校做“雙博士演講”。“我們的演講是公益性質的,目的就是讓這些還未走向社會的大學生,為以后做一個優秀的職場人做好EQ準備。”

作為一名情商研究專家,張怡筠表現給公眾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句話,都似乎是對情商的最有說服力的詮釋。凡是聽過張怡筠演講的人都說:“張博士善于以知心朋友間的談心、互動方式,輕松、明白地把大道理寓于具體的行為方式中,深刻的人生道理被她演繹得簡單、易懂,頗具可操作性。讓我們深感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聽到這些贊譽,張怡筠笑著說:“厲害的不是哪個心理學家,而是心理學本身,當我學得越多,我對心理學越心生敬畏。如果要說我有什么特別之處,也許是我努力把心理學知識用大白話講出來,教大家如何運用,進而豐富自己的生命。”

她,讓大家都快樂

談起最讓自己難忘的人生導師,張怡筠直言是她的碩士導師。“他是美國統計學方面的重量級教授,因為他講課太高深了,大家經常聽不懂,所以他真正對我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在課堂外。”

張怡筠至今仍然記得當自己寫論文遇到瓶頸、抓狂的時候,她的這位導師就會說“不急,我們先去喝杯啤酒聊聊再說”。“他教我凡事應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有一次,這位導師的太太出了車禍,張怡筠和同學們都很著急,打電話問候,他卻不疾不徐地說“她撞斷了一條腿,幸運的是,還有一條腿沒事”。

“‘幸虧沒有更糟’就是他的口頭禪。這位超級樂觀的導師深深地影響了我的生活態度,之后不管碰到什么情況,我都會想到他的那句口頭禪。我后來還編了一首《樂觀之歌》,歌詞的第一句就是‘幸虧沒有更糟’。”

張怡筠從導師身上領悟到,老師最首要教給學生的應是經營生命的態度和方法。多年來,她也正是用此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我想通過我的心理學知識讓大家都變得快樂積極,使心理學成為人們通向幸福彼岸的諾亞方舟。”

讓張怡筠感到可喜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心理健康,也愿意與心理咨詢師面對面溝通,去解決自己的心理障礙。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在談到“快樂”的定義時,她說:“讓自我處在一個輕松、自在的心境,被成就感和滿足感包圍。就像我正在從事的企業培訓工作,在幫助這些青年人疏導心靈障礙的過程中,自己也會產生一種超然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那時的自己,完全處于快樂的氛圍中。”

“當下,很多青年人在高壓的工作和生活下,產生焦慮、憂郁,擔心自己達不成目標、機會溜走、買不起房、養不起家,甚至20多歲就開始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對此,張怡筠說,“一個人一定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任,要積極樂觀地去解決問題,凡事都有兩面性,樂觀的人在挫折中,都能先看到其中的好處,找到前進的動力。再者,給自己的低潮心情定一個期限,也許是兩天,兩天之后,就必須振作起來。還有就是尋求親朋好友的支持與幫助。”

“心情是測量快樂和幸福的溫度計,只要樂觀,就有前進的動力。”張怡筠曾在演講中多次提到“一二三四五自我幸福給力方法”,即一天10分鐘情緒放松,一天20分鐘有氧鍛煉,一天30分鐘閱讀,一天四個自我肯定,一天五個讓自己值得感激的理由。

她坦陳,“我一天除了忙得顧不上有氧鍛煉之外,其他四個都能做到。這些方法可以讓我一整天都感到快樂、幸福,很有效的。此外,一個人要時刻保持在快樂的狀態中,還應知足常樂。”

張怡筠說自己就有一項“特異功能”――選擇性失憶,選擇性記憶。在她的腦海中,大多都是溫暖的記憶,而不好的事通常記不住。“記得我有一次走在路上,碰到一個很久不見的朋友。可是他一看到我就躲到了旁邊的小店里去。我當時還在納悶,為什么一見我就跑呢?事后才想起來,原來他還欠我好幾萬塊錢啊。”

做心理訪談類節目多了,別人的負面情緒也聽多了,然而,張怡筠稱這并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作為一個專業的心理工作者,首先要有摒棄情緒垃圾的能力。做了這么多年的心理嘉賓,留在我腦海里的,都是有正面能量的故事。此外,獨處的時間很重要,自己與自己對話,可以釋放掉一些負面能量。工作日,我喜歡獨自吃午餐,有人會覺得我不應酬不給人面子,其實我是需要利用時間來做自我情緒調理。”

篇4

【論文摘要】:羅伯特·舒曼在失去了成為一名鋼琴家的機會之后,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音樂,更沒有因此而影響他對音樂的貢獻。音樂美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是美學與音樂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是具有哲學性質的音樂基礎理論學科。舒曼則主張"感情論"具有特定的美學內容,帶有浪漫主義思潮的深刻烙印。

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人對現實生活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態度的藝術。19世紀音樂藝術在浪漫注意思潮的影響下進入了“情感美學”,這個時代由崇尚理性轉向崇尚情感。舒曼以一句格言概括了這個時代的普遍心理:“理智有時會錯誤——感情卻不會錯誤”。

一、音樂美的特殊規律—音樂美學

“科學意義上的美學和音樂學,是隨著近代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發展,在18世紀下半葉才開始出現的,而作為它們下屬分支的音樂美學這門學科的建立當然是在此之后。”音樂美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是美學與音樂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是具有哲學性質的音樂基礎理論學科。1750年,德國的哲學家亞歷山大·鮑姆加敦出版了以“美學”為名的美學專著第一卷,這是他首次以“美學”為名出版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書。1784年,德國音樂學者丹尼兒·舒巴爾特首次將“音樂”和“美學”這兩個概念結合起來,自此產生了“音樂美學”這個術語。

自從音樂美學這個學科被獨立起來,由于人們對此的認識角度和研究角度不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觀點。雖然人們各執一端,但是這些研究成果都從各個角度豐富了關于音樂美學的理論,為我們能夠更好的認識音樂美學提供了重要的基石。在西德摩塞爾的《音樂百科詞典》中這樣表述過音樂美學這門學科的屬性:“音樂美學是一般美學的一個部分……可以按其來源,將音樂美學分為主要兩派:哲學家的音樂米學,他們從中的思索出發,也探求音樂;音樂家的音樂美學,他們從他們的音樂出發,力圖達到一個總的思索—這是由于本身不同的立場區別所形成的結果……”而日本的神保常彥在《標準音樂詞典》里又曾這樣表述過音樂美學的屬性:“音樂美學,作為關于音樂的美學方面的研究,與一般美學相對而言,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美學。另一方面,當人們把音樂學按體系和歷史進行劃分時,則又可以將音樂美學看做是按體系劃分的音樂學中的美學部門。”雖然上述的對音樂美學的解釋不盡相同,但對屬性的認識卻是一致的,強調了它作為音樂藝術的特殊性。

音樂美學涉及的內容也相當的廣泛,主要有三大體系:音樂美的本體、音樂的審美經驗和音樂美的價值,音樂美學與哲學、音樂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音樂美學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哲學的思辯方法是音樂美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而心理學、社會學以及形態分析學的研究方法對于音樂美學研究則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音樂美學是美學的一個分支,同時又是音樂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從美學的角度來研究音樂的本質、音樂的構成、音樂的創造、音樂的鑒賞、音樂的價值的一般規律的。”

二、音樂美學中的“感情論”

在西方十九世紀以前的漫長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關于音樂美學的探討大多是在哲學的領域中進行的,從十九世紀起,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音樂美學領域被哲學家獨占的時代結束了,音樂家開始進入這個領域,而德國的音樂家舒曼是勇敢地進入這個領域的先行者。

情感論音樂美學作為歐洲一種源遠流長的音樂美學流派,成為十九世紀最主要的音樂美學思潮。情感作為音樂的內容,決定了在音樂中的重要地位,舒曼就將情感論音樂美學的取向表達的非常鮮明,他說:“只能夠發出空洞的音響,而沒有適當的手段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乃是渺小的藝術。”在西方的音樂美學史中稱舒曼是個“感情論”者。因為在舒曼大量的音樂評論文章里都貫穿著“音樂是感情的表現”這樣的一個觀念。舒曼身為浪漫主義時期的一位音樂家,常常把現實同幻想對立起來,在藝術中為自己創造一個幻想的世界,用以抒發自己的感情,在幻想的世界里尋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感情上的慰籍。用舒曼自己的話說就是:在藝術的幻想中尋找現實的幻想的代替物。在舒曼強調的感情表現及其所具有的幻想因素之中,有很強烈的主觀性。“這不僅表現在他的音樂別注重個人內心生活和感情世界的發掘,而且更體現在題材本身常常同他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感情體驗有直接的關系。愛情往往在這種經歷和體驗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舒曼的聲樂套曲《婦女愛情與生活》是他藝術歌曲中的重要作品,其情感論音樂美學特征是顯而易見的。音樂與詩歌相結合的審美取向。舒曼的藝術歌曲大多是以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的詩作為歌詞的。舒曼將音樂與這些詩歌結合的天衣無縫。正如很多人描述的:“這些歌曲的音樂與詩歌的結合達到了水融的程度。他對詩詞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使他的歌曲形式富于變化、表情親切,旋律熱情而富表現力。”“也許由于舒曼有著更高深的文學修養,他在歌詞選擇方面非常注重詩歌本身的藝術性,他希望通過音樂的手段,使詩歌煥發出了更加動人的詩意情趣來。”《婦女愛情與生活》這部聲樂套曲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注重音樂情感內容并將音樂情感作為音樂審美的美學觀。19世紀是各種音樂體裁極大發展的一個世紀。“舒曼的‘感情論’美學是在德國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的產物,它在很大程度上同這個思潮有血緣關系。然而,可貴的是舒曼的美學思想并沒有完全被浪漫主義所束縛和被它所俘虜。舒曼不但在許多方面克服了浪漫主義的某些消極因素,而且還能有所突破,同新的文藝潮流相接近。”

三、舒曼認為的音樂

“在舒曼看來,一部有價值的音樂作品必須是高尚的思想感情內容同獨創的藝術形式的結合。”那到底音樂應該發揮什么樣的社會作用,什么樣的音樂才是好的音樂呢?舒曼堅持認為“音樂決不是供人娛樂,供人在茶余飯后消遣解悶的東西。它必須是一種更高尚的東西。更高尚的東西是什么呢?用舒曼的話來說就是能”照明人類心靈的深處”的東西,能提高德國人的思想”,能像貝多芬的音樂那樣以“偉大的思想啟導我們國家”的東西。這正是舒曼對于音樂的社會作用的理解和要求。無非是要求音樂應該具有真正能觸動人們內心感情的、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內容。對于藝術形式的要求,舒曼指出:“藝術家必須上升到卓越的精神高度,把掌握技術性普遍知識不當作目的,而只是當作一種必須具有的手段。”

舒曼之所以對音樂有他自己獨特的見解,在他的創作里有很多讓人難懂的東西,甚至他的一系列關于音樂的評論都那么生動潑辣、尖銳犀利。問題大概就在于他的性格,他是那樣一個自由而孤獨的人,他的所有音樂創作都是來自與靈魂的創作,他的音樂美學包含著明顯的唯物主義因素。社會在向前發展,人們對音樂藝術的認識也在不斷的深化、改變,然而,舒曼對于音樂的高度思想性藝術性的要求,對于我們以后研究音樂美學還是具有很現實的歷史價值的。

參考文獻

[1]帝姆·道雷.《舒曼》,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2]李斯特.《李斯特論肖邦和舒曼》,音樂出版社.1962.

[3]張前.《音樂美學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篇5

關鍵詞::流行音樂,文學,“譜曲可唱”,社會生活

 

朱謙之先生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平民文學,即一個時代的音樂文學。”[1]所謂平民的音樂文學,當是普通人民大眾以視聽即能輕而易舉接受的文學。既稱音樂文學,必當以合音樂傳唱流行為標征。縱覽國史,音樂文學不鮮見:詩、騷、樂府、詞、曲、山歌等便當仁不讓是各領一代的音樂文學。[2]那么,時至而今的代勝音樂文學又當為何物?其實有目共睹,無論是從流傳形式、傳唱方式,還是流傳廣度、影響深度,而或是歌詞內涵,肌理蘊藉等各方面講,流行音樂都當之無愧為今天的音樂文學。

然而時下,隨著社會的縱深發展,流行音樂在整個文化產品越來越市場化、商品化的大背景中,“迎合著某些膚淺的需求而忘掉對人們的深層關懷;只注重審美形式的鋪就而忘掉審美內容的講究;在商業原則與市場原則的左右下,忘掉了藝術的原則與尊嚴”[3]。從而,爆發出的種種弊端已不能不深省。較之前代音樂文學而言,現代流行音樂所缺失的,恰是我們現今詞人曲人應拾遺補闕的!略陳管見,供方家參詳。

(一)落墨多言情

無論是騷賦還是詩詞曲的前代音樂文學,都顯見“一代之所勝”的音樂文學兼收并蓄社會生活各層次、各方面之態勢。科技論文。而音樂文學發展至而今,似乎對愛情一系情有獨鐘,諸如《那一夜》、《老鼠愛大米》、《香水有毒》等等擢發難數的所謂網絡主打歌曲,無不如此,連以正統自居的央視國際流行音樂排行榜也概莫能外。而歌唱其他社會生活的卻屈指可數。流行音樂說起來,確是百花齊放,全面繁榮,也有一些反映政治生活的。然而這些在流行音樂中所占的比重及其流傳與影響的廣度和深度與愛情主題的曲目相較,簡直無足輕重。

我們不能不清醒地看到,流行音樂文學大有不如人意之處!

首先,落墨多言情。為什么愛情主題的歌曲會一枝獨秀、獨領呢?徐文在《為誰歡喜為誰憂》中說:“現代社會(尤其是都市)的人們,物質富足,精神空虛;身體舒適,精神高壓”[4],而作為弗洛伊德所謂人類發展永恒主題的愛情,卻能彌補這諸般的“空虛”,緩解這諸般的“高壓”。因而徐文說:流行愛情歌曲恰是“在強烈瘋狂的肉體刺激和甜膩頹靡的精神麻痹”上取勝,這是頗有見地的。于是,操縱流行音樂發展方向的看得見的手---詞人的手,與看不見的瞄準流行音樂市場利益的商人的手,緊握起來。他們共同作用,投消費者所需,批量生產發行。當然,如果單是言情,倒也無傷大雅。關鍵是所言之情已由通俗而媚俗,轉而至庸俗、粗俗乃至頹靡鄙陋。而現今的年輕人對明星的盲目崇拜,恰給娛樂業帶來了高額利潤,而為此眼紅的其他資本也鋪天蓋地而來,不辨牛馬、不論雌雄,黑云壓城城欲摧,弄得滿樓風雨!終于,“在商業氣息越來越濃郁的唱片市場上,垃圾和無病就像一對雙胞胎”[5]。

再者,音樂文學在商業的銅臭氣息里撲朔迷離,不知所蹤。發展至今,早使本身的“譜曲可歌,離譜可賞”性大打折扣。說“它們是垃圾”,絕非信口開河。吳廣川先生在《中國歌詞走向之我見》申斥道:“(流行音樂中)有相當一部分歌詞令我費解,令我憂愁。這些歌詞或是語法不通,句子生僻;或是詞義朦朧,晦澀難懂;或是內容低俗,充滿矯情;使我簡直難以找到半點藝術美感。科技論文。”[6]一語中的。冼星海先生說過:“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流行歌曲文本一旦風靡起來,對人的性格塑造、對社會民風世俗地形成發展又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結果不難揣見。因而,我們不得不慎之又慎,這就要求我們更應該為我們肩頭的社會責任和道義有所擔當!

眾所周知,流行音樂的受眾以青年為主。科技論文。青年正處在心理學家所謂青春期到青年期這一段“心理斷乳期”,而此時卻正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之關鍵時期,因此我們的社會要求輿論要科學引導和積極向上。美國傳播學者格伯納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培養理論”說:“現代社會的擬態環境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社會發揮著巨大的影響,由于大眾文化的某些傾向性,必然導致人們心目中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出現很大的偏差,同時,這種偏差地影響又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的過程,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制約著人們的現實觀,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趨向”[7]。而流行音樂中的“垃圾”里充斥太多格調低下、情趣庸俗至消極頹廢的內容。這些東西提供了一個“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話語環境,而恰是這個“擬態環境”正使年輕一代日益“培養”出幽怨纏綿、多愁善感而或放蕩不羈、荒嬉不憂,從而至思想消沉,功業荒廢者比比皆是。

而這種前仆后繼,周而復始的劇幕,商業性的流行音樂正在上演著的。這樣的循環如若任其自然,音樂文學不光毫無代勝可言,可能喪失“譜曲可歌,離譜可賞”之特征,而且極可能淪為“靡靡鄭音”。這樣的擬態話語環境能讓年輕一代“培養”出怎樣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敢妄自揣度。

(二)端履步正宗

歷覽歷代音樂文學,惟其對社會生活廣泛而生動細膩的反映,才具有了動情的感染力、強勁的生命力,為時人、后人廣為傳唱,才以其強勁的生命力經受住千年蹉跎地淘淥,百代流傳,經久不衰!

喬羽先生主張寫詞:要寓深刻于淺顯,寓隱約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真堪金石之論!我們的詞曲作者要有走向群眾響亮于萬口的自覺,不能僅僅停留在高歌于莊重之場所的一席之地。中國新詩,其實是最能廣泛反映社會生活---因為誰都能就自己生活的所思所感抒發上兩句。新詩剛剛出現時,不乏意境深遠節奏鮮明能和樂而唱的精品,而今出現更多的卻是斷章取義晦澀難懂大玩文字游戲的詩歌。新詩歌成了部分所謂文人圈子里自賞的圈內文化。金偉文先生就新詩的“失去讀者”痛心疾首地為文《新詩的出路---能誦能唱的新歌詞體》,明確提出新詩應向流行音樂歌詞方向邁進,走出一條“詩樂雙馨”的道路。[8]音樂為詩歌插上飛翔的翅膀,詩歌為音樂注入鮮活的靈魂,使詩與樂共同發展,新詩自然能贏得讀者,而流行音樂之詞色也必然為之煥然一新。

相信,取優秀的新詩作品之長與自覺求發展的詞曲作者之力,流行音樂定能走出藩籬,抒寫華章,暢響于萬口,端履步正宗,走上良好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2]:李建林、崔小娜:《雅俗共賞---當代音樂的走勢》 [j]

《藝術教育》2006年第9期

[3]:馬樹春:《中國流行歌曲文學研究論》[j]《學術論壇》2004年第2期

[4]:徐文:《為誰歡喜為誰憂》[j]《美與時代》2005.2下

[5]:陳鵬:《中國流行音樂20年》.《嘹望新聞周刊》2006年9月25日

[6]:吳廣川:《中國歌詞走向之我見》.

[7]:格伯納(美.傳播學家):大眾傳播的潛移默化效果-----“培養”理論

轉引自《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頁

[8]:金偉文:《新詩的出路---能誦能唱的新歌詞體》[j]新疆職工大學學報

1997年9月第五卷第三期

篇6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滲透; 語文

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王極盛教授對北京兩萬多名學生的測試結果表明:當今中學生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追星少女因不堪父親的重負而選擇離開這個世界、浙江中學生連環墜樓事件、校園槍殺案……許許多多的事實表明目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欠佳。如何完善中學生的心理成為教育界的一個焦點問題。因地區條件有限,無法在學校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站或者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針對這一情況,本人利用自身身兼語文教師和班主任兩職的優勢,嘗試在語文教學和德育工作中滲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頗有成效,本文就此內容淺談體會。

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是指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教材,結合語文學科特點,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特別是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智力品質問題和非智力品質問題進行隨機輔導,從而幫助學生增強課堂學習活動中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投入水平與效果,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心理輔導活動。在初中階段,幫助中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對待和異的交往、建立對他人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提高承受挫折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更好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所謂生命教育就是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人的生命價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滋養學生的關愛情懷。 它表現為三個層次:第一、生存教育。第二、生命價值教育。第三、死亡教育。有些中學生有變態自尊、過度敏感、嫉妒報復心強、蔑視生命等心理偏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有利于學生獲得積極體驗的情境,引導他們主動的體驗學習,促使其強化積極的心理體驗,經過學生主體地思辨和參悟,最后形成或重構自我的精神境界。教材中有帶有傳記性色彩的課文,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荒島余生》《熱愛生命》等都是展示主人公對生命地追求和熱愛;有表現親情友情的課文,如《荷葉母親》《散步》《背影》等。例如在教《熱愛生命》時,我設計一個問題:“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戰勝種種生死考驗,其中哪一細節最令人震撼?”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經驗認識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然后我又要求學生討論:拖著病軀的主人公在與病狼決斗中終因體力不支打算放棄,此時此刻,你們想對他說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生命的感悟來自現實,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是一邊流淚一邊看報道。面對如此慘烈的災難,我們誰都無法置身事外。學生個個都拿起筆,表達自己或他人關愛生命的真情實感。其中我班郭愛云同學在《生命無價》一文中感嘆“生命是生物體最寶貴的財產,決不能放棄生命,因為生命無價!”陳增輝同學在《感謝生命》一文中寫到:“生命是一種感動,我們為之而泣,為之感傷,為之滿懷著感激,生命沒有自身完全的延續,只有為了愛而存在的延續……”

二、教師要堅持正面引導,樹立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看待男女生交往,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我是語文教師,也是班主任。據我所知,現代中學生早戀屬于普遍現象。教師不能“堵”只能“疏導”,更不能談“情”色變。隨著生理條件的基本成熟及性心理的進一步發展,初中生已經在思考愛情,向往愛情。但由于他們在身心發展方面不夠成熟,因此在擇偶標準上往往以貌取人,過分注重異性外表。所以,形成健康的戀愛觀和擇偶觀,是青少年學生走向美好人生的前提和基礎。

首先,語文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一種感情,但初中生身心尚未發展成熟,還不具備足夠條件談戀愛。初中語文第六冊有許多古代詩詞都寫到愛情,怎樣引導學生感悟、理解愛情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例如從《詩經?氓》中我們就能了解女主人公當時對婚姻的追悔莫及,我們也可以從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詞句中感悟女詞人真誠的相思之苦,我們還可以學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式的對愛情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時機,因勢利導,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環境中感染熏陶。

其次,讓學生明白愛情的力量是強大的,偉大的愛情能凈化人的心靈,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最終使人走向崇高。在學習《致女兒的信》一文時,我讓學生扮演父親與女兒,讓學生在朗誦中感悟全文反映人文主義者對理想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它充滿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鼓舞人們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未來。

再次,語文教師要以作文和日記為媒體,和學生私下進行真誠的溝通。語文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善于在學生的習作中發現問題,然后對癥下藥解決問題。有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寫到自己對一位男生的愛慕之情。我讀完后,偷偷地給她塞了張小紙條,給她講了一個故事。故事大意是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吃石榴,有一次石榴還是青的時候我就背著父母摘下來吃,味道酸溜溜的不是滋味。從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吃沒有成熟的石榴了。她很聰明,很快就領會我說的故事的含義。“老師,那我現在怎么辦?”她無助的問我。我答應她替她保密,絕不會告訴任何人。我見時機已到,建議她及時轉移注意力,集中力量搞好學習,珍藏這一段美好的記憶。很快她就從情感的沼澤中走出來。我認為語文教師要做學生心理上的朋友,需要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入情入理才能入心,入心才能轉化為內驅力,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幫助其健康成長。

三、教師要利用一切教育資源發展學生健全的個性,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由于學生個體具有差異性,所以學生的心理也就具有復雜性。有的學生驕傲自滿、喜怒無常,有的學生性格內向、膽小畏懼,有的學生玩世不恭、庸俗世故等等。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學習文學,根本不是為了幾年后從學校畢業時復述他背熟的東西,學習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的內心世界――道德修養和美。”唯有將語文教育的營養內化為學生的人格,語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第一,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人生,讓學生有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為理想而自強不息的奮斗。例如,在學習莫泊桑《項鏈》一文時,我讓學生討論對主人公瑪蒂爾德的看法。就有不少學生關注她的生存狀態,認為她有良知、守信、有責任感。這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好了道德基礎。教育學生應有像范仲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在學習《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很多學生都被保爾?柯察金自強不息的精神感動了。學生在讀后感中表示今后一定以保爾為榜樣,克服學習中的一切困難,勇往直前,努力奮斗。頑強的毅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會影響學生今后一生的發展。

第二,通過語文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生逐漸形成健全的個性和獨立的人格。例如在學習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時,很多同學對蘇軾的人生經歷感興趣,他們就通過各種途徑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搜集他的詩詞集,準備研究蘇軾;還有一些同學探究課題“西北望,射天狼”集中體現的情感;還有同學研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對蘇軾的影響”;還有同學把蘇軾和西方的盧梭進行比較研究,寫出很有創意的小論文――《我眼中的蘇軾和盧梭》。

總之,通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不僅使學生獲得一些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獨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獨立的個性和與人交往的團隊精神;培養他們既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又有嚴密的計劃性和踏實細致的科學精神,全面促進他們的人格和個性品質的發展。

德育工作是件很繁瑣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更需做長期奮戰,在語文教育領域,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并重,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春天。

“教師應當是心理醫生”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學生健康成長,現代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在語文教育領域,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并重,我們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 而作為班主任,又是從事語文教育工作者來說,更應該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春天。

參考文獻

[1] 彭澤平.新課程下語文教師應轉變的四個觀念.湖南教育,2004.2

[2] 左巨清.論中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3] 教育創部落.生命教育:語文課程的現實責任

[4] 江其堂.新課改如何實現語文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統一.科學咨詢,2006.10

篇7

關鍵詞: 詩可以怨 心理學 悲憤 動機

孔子“興觀群怨”說中的“詩可以怨”對中國文學批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到“怨亦不必專指上政”②,“怨”的內涵逐漸豐富。1980年,錢鐘書先生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做了“詩可以怨”的演講,從心理學角度對“怨”的傳統解釋提出了質疑,認為詩人作詩是悲憤使然。后人對這一觀點有贊同有反對,贊同的人認為其符合中國自古以來“發憤著書”、“不平則鳴”的情感表達方式。③反對的人認為孔子仁學基礎下的“詩可以怨”強調的是悲憤情感中和有度的表達,不同于西方“憤怒出詩人”的詩學理論。④本文以錢鐘書的解釋為基礎,綜合后人討論,從心理學角度繼續探討“詩可以怨”的內涵,并對這一過程所蘊含的心理因素展開具體分析。

一、“詩可以怨”的心理過程

悲憤情緒與“趨近動機”和“回避動機”皆有關聯,“趨近動機”使處于悲憤狀態的主體產生創作動機,“回避動機”則促使創作者逃離對自己不利的悲憤狀態。所以,創作者才會“悲憤作詩”。

第一,悲憤情緒下的創作心理符合心理學上的“動機平衡”理論。人的情緒變化和創作過程都是復雜的心理過程,當創作者處于悲憤心理時,一般會通過寫作發泄悲憤。榮格在《心理學與文學》中曾說:“富于創造性的作品大多來源于無意識深處,且創作過程一旦形成,寫作者就會成為這一心理事件的旁觀者。”⑤創作過程無疑具有心理W特征。通常情況下,悲憤情感會積郁在心里得不到發泄,人們只能尋找突破口來釋放這種情感。喜歡創作的人,會把這種情緒狀態保持住,然后創作出自己的作品。使用心理學上的“動機”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悲憤作詩”現象。“動機”是動物行為的基本推動力,其主要分為兩種,一是“趨近動機”,二是“回避動機”,這兩種動機的平衡保證了生命體的自然生長。趨近動機表現為對正性刺激或美好事物的追求和靠近,回避動機則表現為對負性刺激和有害事物的遠離和回避。一般認為,人在處于悲傷或憤怒的情緒時主要產生回避動機,但在最新的關于憤怒的動機方向的研究中,人們卻發現憤怒情緒既和回避動機有關聯,也和趨近動機有關聯,甚至趨近動機比回避動機更具優先性。⑥細讀這兩種動機的概念,發現對導致動機產生的刺激正負性的判斷是由主體來完成,且趨近與回避動機的區分也與主體的當前境遇有關,即“趨近動機不僅指趨近新的積極刺激,也包括保留和維持現有的積極刺激;回避動機不僅包括對可能出現的消極刺激的防御,也包括逃離和糾正當前的消極刺激。”⑦如果藝術家或創作主體正處于悲傷或憤怒的狀態中,于趨近動機,“想要寫作”的想法是“趨近積極刺激”,悲傷或憤怒的狀態則成為有利于寫作的必須“保留和維持的現有積極刺激”。當主體進入寫作狀態后,“把作品寫完”又成了需要趨近的新的積極刺激,寫作狀態下的心理環境則成了“現有的積極刺激”,這些刺激保證了寫作的開始和完成。

第二,悲傷或憤怒的狀態和心痛的身體反應激起了創作者“回避動機”的產生,悲憤狀態對主體來說是不利的,這一狀態會對生理或心理造成損害,所以是必須要走出來的“當前的消極刺激”,回避動機促使處在悲憤狀態的主體通過寫作將悲憤的情緒抒發。在這兩種核心動機的推動下,悲憤的主體通過寫作重新恢復了平衡狀態。如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篇中所言:“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⑧人在處于悲憤狀態時,首先想到的是排遣這種情緒情感,這也是之前的心理學研究中一直將悲憤情緒與回避動機首先聯系在一起的原因。當然,“悲憤作詩”的情況基于寫作者自身的喜好和愿望,如果是不喜歡寫作的人正處于悲傷或憤怒的狀態,“去寫作”的想法肯定不會產生,更不會成為其積極刺激和趨近動機。對于回避動機,任何人處在悲傷或憤怒的狀態時都會想辦法去發泄這種情感,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獨有的發泄方式,到最后這種不利的情緒都會抒發。只是對于喜愛寫作的人,處在悲憤狀態時,“趨近動機”促使作者“想要寫作”,“回避動機”則促使作者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寫作)去發泄悲傷和憤怒的情緒。總之,由動機引導的悲憤情緒下文學創作的心理變化,符合“情感經歷――情感遇挫――悲痛憤怒――寫作排遣”的順序,也符合“詩可以怨”的情感表達。

二“悲憤比歡快更能作出詩”的作者心理

大腦邊緣系統既與情緒的發生調解有關,又與創作動機的產生和創作中的意識狀態有關。情緒與邊緣系統的關聯越密切,就越能刺激創作動機的產生和創作中的意識狀態。悲憤情緒下大腦皮質的覺醒比歡快情緒更劇烈,因此對創作者來講,悲憤比歡快更能做出詩來,悲憤狀態下創作出的作品也更細致和感人。

首先,創作動機的產生和創作中的意識狀態涉及與情緒相關的大腦邊緣系統,但不同的情緒并不對大腦產生同等程度的刺激,“悲憤”相較于“歡快”更能刺激大腦皮質的覺醒,從而對創作產生更大的刺激。文學創作并非易事,它不是“世界”與“作者”簡單融合后的產物,這一過程涉及了構思、技巧等多種因素,是一個動態的與思維相關的心理過程。斯托曼《情緒生理學》一書將情緒與神經系統的關聯區分得非常清楚,中樞神經系統的皮層下結構對情緒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皮層下結構并不能解釋關于情緒的所有的事實。情緒調解的過程必須涉及皮層,特別是皮層與皮層下區域相關聯的部分(主要是邊緣系統)。⑨錢谷融在論述創作動機發生的原因時,發現邊緣系統與創作動機的產生有著密切關系。邊緣系統是大腦三個基本功能系統中的第一系統,這一系統屬于大腦在種系發生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層次,邊緣系統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和調節大腦皮質的覺醒狀態和緊張度。藝術創作中的動機和意識狀態,與這個機能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只有在大腦皮質處于合適的覺醒狀態時,才能正常的讀取信息以及有選擇性的進行記憶聯系,進而加強這部分的記憶,制定活動程序并對心理過程進行控制。⑩因而情緒的發生調解和大腦邊緣系統有著密切聯系,邊緣系統又控制著大腦皮質的覺醒,對藝術創作的動機和意識狀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情緒通過邊緣系統,間接控制著創作動機和創作中的意識狀態。悲憤情緒狀態相較于歡快情緒更容易造成皮層下結構和邊緣系統的緊張,從而連續刺激大腦皮質的覺醒。這一覺醒加強了兩方面的作用,一是記憶的選擇,二是藝術創作中的動機和意識狀態。記憶選擇的加強有利于創作者將事物或情感描寫的更加具體,創作動機的連接則有利于創作者產生創作的欲望,將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所以,悲憤情緒下更加強烈的刺激和覺醒導致處于悲憤的作者將創作出的作品描寫的更加細致,更加感人。

其次,情緒的維持時間也對創作產生了影響。在心理生理學的研究中,情緒狀態會刺激相應的激素分泌,從而造成生理感受的變化。人在遭受失戀或重大感情打擊后,大約會有三分之二的人出現一種名叫“破碎之心綜合征”{11}的癥狀。這是因為人在遇到重大的情感打擊后,悲傷或憤怒的情感致使神經分泌過量激素,刺激心臟機能發生改變,造成類似劇烈胸痛或呼吸困難的生理表現。這一表現客觀上加重了主體對悲憤情感的感知,加重了悲傷的程度,延續了悲傷的時間。但引起歡快情緒的事幾乎都很短暫,歡快情緒也往往一閃而過,想要維持刺激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在這種刺激下持續寫作。即使是詩仙李白,不借助任何外界刺激而維持寫作前的歡快情緒也很困難,他的喝酒行為可以理解成是為了刺激大腦皮質和邊緣系統,從而加重對情緒的感知,以便更好的記錄當時的歡快情感而做的事。另一方面,“寫作的過程也是痛苦的過程”{12},從素材的積累到心中的意象,技巧的運用和情感的表達,以及如何用流暢生動的語言將心中所思所想表達出來,這些過程都是痛苦的。這一過程中的痛苦必然隨著原有情緒的痛苦,一起刺激著創作者大腦皮質的覺醒。如果是由歡快情感觸發的寫作,寫作過程中的痛苦也會對這種喜悅之情有所“抵消”。雖然最后寫出作品時是喜悅的,但整個的寫作過程仍充滿著痛苦。正如“尼采曾將母雞下蛋的啼叫和詩人唱歌相提并論,說都是痛苦使然。”{13}中國古代文論也有相似的闡述,即“不平則鳴”。

三、“悲憤更能作出好詩”的讀者心理

高出自己期待閾的作品可獲得更高的審美體驗,讀者也更傾向于o這部分作品作出更高的評價。由于題材和使用技巧的差異,悲憤作品的閱讀感受往往超過喜劇作品,因而從閱讀心理來講,悲憤詩更容易作出好詩。

首先,文學接受其實是作品的心理接受過程,作品的語言、體裁和寫作技巧的使用,都會對接受程度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悲劇作品中的寫作技巧和情感波瀾一般來講要比喜劇略勝一籌,且悲天憫人是人之常情,這種情感也會提高讀者對悲憤題材作品的接受。姚斯在《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中指出:“通俗或娛樂藝術作品的特點是,這種接受美學不需要視野的任何變化,只是根據流行趣味的標準實現人們的期待。”{14}通俗文學和喜劇作品雖有很大不同,但不妨在文學接受上做一下比較。喜劇題材作品同通俗文學一樣很難表達視野的變化,即使是《牡丹亭》一類大團圓結局的戲劇,也要求主人公必須經歷了很多艱難險阻才能有美滿的結局。無論是通俗文學還是喜劇類作品,如果僅僅描述了歡樂的感情和氣氛,沒有相應情節情感的變化,其最終的結果要么是紅極一時,要么就是永遠默默無聞。但作為與這類題材相對的悲憤詩和悲劇題材的作品,都有“一波三折”的寫作技巧,以求具體傳達出寫作者本身的悲哀和憤怒。亞里士多德對悲劇和悲劇人物都作了詳細描述,他在《詩學》中說:“喜劇總是傾向于表現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劇則傾向于表現比今天的人好的人……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他們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為本身的罪惡或邪惡,而是因為犯了某種錯誤。……當事人的品格應如上文所敘,也可以更好些,但不能更壞。”{15}悲劇雖然經常描寫好人,但悲劇人物的行動不具有可預測性,讀者無法猜測出悲劇主人公的下一步行動,自然也就不能滿足讀者的期待視野。同樣,在中國的悲憤題材作品中,相對于沒有閱讀過文本的讀者,悲劇發生的原因和經過也都是未知因素,作為讀者,在召喚結構與期待視野的對應下當然也會產生出比原本期待閾更高的閱讀體驗。

其次,審美經驗的獲得也有難易區分,審美經驗越不易獲得就越能體現作品本身的魅力,讀者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感知度也會加深。悲憤題材的作品在閱讀過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其間有著情節的發展和產生悲憤的原因的交待等過程,讀者在閱讀這類作品時想要獲得審美經驗便變得相對較難。歡快詩和喜劇審美經驗的獲得時間卻很短,甚至對于一部分喜劇作品,審美經驗的獲得必須第一時間呈獻給讀者和觀眾,以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歡快的情緒傳達,這是喜劇類作品獨有的特點。所以說,審美經驗獲得的時間長短造成了悲憤題材的作品和歡快題材的作品在審美感受效果上的差異,這種差異有時非常明顯。一般來講,作為讀者會期待高于自己期待閾的作品,悲憤題材的作品比較容易滿足讀者的這種心理,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必然能獲得更高的閱讀體驗。而喜劇或歡快題材的作品在閱讀的體驗上很難打動讀者,即使讀者達到了閱讀的高峰體驗,歡快的心情也會隨著這一情緒不易保存的特點而漸漸消失。因而悲憤題材的作品在質量上可能要比歡快題材的作品更勝一籌,這樣也能給讀者帶來更高的審美體驗。

在“趨近動機”和“回避動機”促使悲憤狀態的寫作者“悲憤作詩”的過程中,情緒對創作起著重要作用。首先,創作動機的產生和創作過程中的心理狀態都和與情緒相關的大腦邊緣系統有關,相較歡快情緒,悲憤情緒下大腦邊緣系統更能刺激大腦皮質的覺醒,因而“悲憤更容易做出好詩”。其次,從讀者接受角度來說,悲憤題材作品的情感表達和技巧使用都比歡快題材作品更優,所以悲憤題材的作品能獲得更好的審美經驗。但無論怎樣,“詩可以怨”總要回歸到《論語》中孔子對詩歌作用所概括的本意,“怨”可以包括男女愛情在內的各種悲哀、憤怒、憂愁。孔子也講過:“怨而不怒”,意即通過詩歌來抒發自身的感慨,以達到生理和心理的中庸狀態,不讓憤怒憂傷的情感傷害別人、傷害自己。只有這樣,今天從心理學的角度再來探討“詩可以怨”,才顯得更有意義和彌足珍貴。

注釋:

①本文為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優秀畢業論文,指導老師王懷義.

②黃宗羲著.陳乃乾編.黃梨洲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368.

③王大橋.詩可以怨的歷史傳承與嬗變.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④傅道彬.“詩可以怨”嗎?.文藝研究,2001(11).

⑤[瑞士]榮格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上海:譯林出版社,2014:105.

⑥杜蕾.憤怒的動機方向.心理科學進展,2012(11).

⑦劉惠軍,高磊.趨近和回避動機的區分及其對心理病理學的影響.心理科學進展,2012(11).

⑧劉勰著.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1985:8.

⑨[美]斯托曼著.張燕云譯.情緒心理學.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111.

⑩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39.

{11}顏婧著.偷心為什么愛情總讓人如此瘋狂.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176.

{12}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87.

{13}錢鐘書著.七綴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116.

{14}[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32.

{15}[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98.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黃宗羲著,陳乃乾編.黃梨洲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朱光潛.詩論[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4]朱光潛.張隆溪譯.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理論的批判研究[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5]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錢鐘書.七綴集[M].北京:生活?x?新知三聯書店,2002.

[7]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8]錢谷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9]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童慶炳,程正民.文藝心理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12]顏婧.偷心為什么愛情總讓人如此瘋狂[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

[1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陳中梅譯注.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14][德]尼采.w登榮譯.悲劇的誕生[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15][瑞士]榮格.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M].上海:譯林出版社,2014.

[16][俄]德?尼?奧夫夏尼科庫?庫利科夫斯基.杜海燕譯.文學創作心理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17][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18][美]斯托曼.張燕云譯.情緒心理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19]妥建清.“詩可以怨”――論怨與文學[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07.

[20]杜蕾.憤怒的動機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2(11).

[21]劉惠軍,高磊.趨近和回避動機的區分及其對心理病理學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12(11).

[22]王大橋.詩可以怨的歷史傳承與嬗變[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23]廖麗霞.尖銳的解構與批判[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4).

[24]傅道彬.“詩可以怨”嗎?[J].文藝研究,2001(11).

篇8

在教育轉型的新形勢下,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呈現新問題、新動向的情況下,心育實踐在一些區域的具體還要進一步扎實推進,在一些領域還有許多空白工作需要去填補。比如,咨詢室設施建設問題、心理健康教師專業化問題、崗位設置與編制問題、心育在學校管理體制中的何去何從問題,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兩個方面問題:普及率不高和科學化水平較低。這些問題的存在,正是制約著我國中小學心育普及與發展的主要瓶頸。“龍頭”高中率先探索心育工程,將會對引領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與發展做出開創性的貢獻,并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因此,“龍頭”高中要增強解決現實問題、實現自身使命的責任感與緊迫感,大規模、系統化地推進心育工程,把實施系統的心育工程作為當下實現高位發展的高標。

一、心育工程是“龍頭”高中結合自身特點、與時俱進的必由之路

嚴格地講,“龍頭”高中的概念定位不夠嚴謹,但是,它在教育現實中的確是客觀存在的一類實體。筆者所指的“龍頭”高中,是指輿論公認的,在區域發展中通過自身的率先、高位、特色發展而自然形成的,具有穩固而持久的區域輻射力的國家級示范高中。這些“龍頭”高中的基本特征包括:⒈“龍頭”高中的學校形象是輿論公認的,具有較高的聲譽和社會評價;⒉“龍頭”高中的優勢地位不是上級冊封的,而是自發形成的;⒊“龍頭”高中的發展模式是率先發展、特色發展;⒋“龍頭”高中的社會價值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學外,還在于為其他學校的發展豎起標桿;⒌“龍頭”高中的發展引擎在于前瞻的教研智慧,教育科研成果在教育現實中的轉化與應用也特別引人注目;⒍“龍頭”高中的發展追求是高位的,與時俱進。多年來,“龍頭”高中由于自身優勢、社會期待、既有業績等方面的因素,始終面臨著高位發展的共同追求,都試圖為自身高位發展尋求“特色”。有的從特色項目出發展示自身的優勢,有的打造主題校園文化,凝練校本教育哲學;也有的從提升教師群體的學歷著手,建設高學歷的教師隊伍。所有這些途徑,都有效促進了各個高中的高位發展,提升了它們在所在區域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自身的“龍頭”地位,也展示了一大批辦學者的卓越智慧,但是,在教育進一步轉型的形勢下,“龍頭”高中應該為高位發展尋求新源泉,進一步在學校的內涵提升上多做文章,不斷為自身尋求新動力,注入新活力。實施系統的心育工程,就是實現自身高位發展的必然路徑,是一項利教、促學、益社會的奠基工程。

二、實施系統的心育工程符合很多“龍頭”高中目前的客觀實際

實施系統的心育工程,有利于教育者自身素質的優化,拓展教師研修領域,為專業成長提供新路徑,從而真正落實素質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有益于校園人際關系的和諧和社區的精神文明。總之,實施系統的心育工程,有利于把學校、教師與學生三者的發展統籌起來。

(一) 利在教師

“龍頭”高中教師群體的職業倦怠傾向極為普遍,表現為教育者原有人格解散、身心疲憊、績效低下。研究表明,教師從教達到一定年數,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其中原因主要有:教師不能及時應對工作壓力,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婚姻家庭關系出現重大變故;師生交往中誘發嚴重家校矛盾;在收入分配與評優晉級中遭遇挫折;等等。事實表明,“龍頭”高中的教師擔負的工作更繁重,工作壓力更大,更容易受到各種滋生職業倦怠的主客觀因素的困擾。因此,實施系統的心育工程,有利于在“龍頭”高中的教師群體中普及心理知識,幫助教師及時走出倦怠,維護他們的健康權益,助推教育品質的高位提升。

(二)利在學校

近年來,各“龍頭”高中都曾不同程度地追求高學歷的教師群體,把提高學歷層次作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重要突破。現在,再次放眼江蘇全省,乃至全國大多數發達地區,我們發現高學歷的教師群體已經不再成為“龍頭”學校區別于一般高中的標志。各大高中,包括鄉鎮高中,幾乎都有一批高學歷的教師群體。所以,就目前形勢而言,追求高學歷只是“龍頭”學校獲得高位發展、特色發展的一般條件。推動“龍頭”高中高位發展,需要學校領導更新觀念,及時轉變教師發展方式,從追求“專業知識”向追求“技術知識”轉變,從追求“教育學知識”向追求“心理學知識”轉變。實施系統的心育工程,不僅是改善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要求,而且是轉變學校管理方式的要求,它有利于在技術上實現“以心育心”的發展模式,體現了學校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更高定位與追求。

(三)利在學生

目前,“龍頭”高中的學生常常因為學業壓力大、社會競爭激烈而出現不同范圍、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學生人格的心理學評估令人堪憂,有的學生已經因為人格局限,給自己、家庭或社會造成了嚴重后果。拿蘇北某縣來說,2013年高考前先后有2例高三學生不堪重負而上吊和墜樓。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學校教育管理方式畢竟是其中不可推卸的一個方面。時間和空間,是任何生命存在的基本維度。學生的生命達不到應有的維度,要么會產生緊張感,要么會覺得不堪重負。有的學校把時間卡得太死,管理事項過多,學生活動空間狹窄。當生命長久得不到自由呼吸的時候,靈魂受到壓抑,精神就會倦怠,健康人格也會悄悄耗散殆盡,在反復的折磨與強化中,一種叫師長倍感驚訝的怪異人格就會形成。不健康而又反科學的校園管理方式是青少年各種常見心理問題的主要誘因之一。在《精神衛生法》頒布實施的新時代,校園生活中的那些反教育的舊做法、舊傳統,已經到了該徹底拋棄的時候。因此,“龍頭”高中必須盡快覺醒起來,從實施系統的心育工程著手,盡快對在校學生實施有組織、有計劃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育工程的實施涉及“龍頭”高中教育實踐的各層面

作為“龍頭”高中在內涵上實現高位發展的一種具體形式和一個創新路徑,心育工程是一項觸及靈魂、挑動神經的開拓性事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在全體教師中普及心理學知識

班主任必須具有更高水平的心理學理論知識,通過嚴格的心理學測試方可走上工作崗位,任課教師也要分期分批地參與心理學培訓,可行的途徑有在職繼續教育、自學考試、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以及教育主管部門主動組織的各類心理學測試,學校通過獎懲措施促成各科教師參與心理學繼續教育,使“龍頭”高中在職教師的心理學素養普遍超出一般高中任課教師的水平。

(二)實施教師心理健康援助計劃

通過專業人員對學校的診斷、建議,對教師及其直系親屬提供專業指導、培訓和咨詢,旨在幫助解決教師及其家庭成員的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提高教師在學校中的工作績效。具體地說,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一是減少或消除容易造成問題的外部壓力源,包括不適當的管理和環境因素;二是正確處理壓力所造成的不良反應,即情緒、行為及生理等方面癥狀的緩解和疏導;三是改變個體自身不合理的信念、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三)建設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

首先要在數量上有增長,使專業教師在數量上擺脫“一校一人”的單兵作戰局面,尤其是大規模辦學的“龍頭”高中,可以嘗試“一年級一人”的崗位設置標準,或者是每500學生設置一名專業心理健康教師。這樣,多人組成的心理健康教師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學科教研組,有利于學科課程建設與教師的專業發展。其次要在質量上實現大的提升,爭取引進具有碩士或博士學歷的、擁有自主科研成果的心理健康教師,打造一個實力雄厚、能力卓越、科研成果豐富,對學校高位發展貢獻率高的專業教師團隊。

(四)在學科教研中增加心理學應用研究

組織教師主持或參與心理學范疇的專業成長研究,拓展教師研究領域,申報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省、市重點課題,并在理論與實踐層面扎實研究,使之成為精品課題,提升心理學科研對于學校發展的貢獻率。班主任要根據自身工作實際,在科研中承擔學生個案研究,或者撰寫心理學專業論文。

(五)德育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學校德育工作重心定位在“心育”上,努力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對學生有計劃地實施學習心理輔導、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職業準備教育等,讓心理疏導成為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成為價值引導的新途徑。

(六)建設設施齊全、功能充足的高級心理咨詢中心

通過心理咨詢中心的建設,幫助學生發掘潛能,完善人格,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幫助學生疏導壓力,解決心理問題,預防惡性事件發生,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而全面地發展。心理咨詢中心的建設要堅持防治結合以防為主,堅持干預個體與覆蓋全體相結合。要在比較常見的基礎型、標準化的心理咨詢室的基礎上,增加設置心檢閱覽區、潛能開發區、社團生涯區、中控督導區、情緒疏導區、藝術放松區等區域,各區域一律單獨建室,總面積不少于300平方米。其中容納的心理健康教育設備配置主要有:健康檢測系統、素質訓練系統、藝術心理輔導箱、團體心理輔導箱、多元智能訓練設備、沙盤游戲成套設備、心理學專用儀器、合理宣泄人、涂鴉墻、放松椅、宣泄球、放松音樂光盤、哈哈鏡、心理劇舞臺、心理學專業用書、心理學電影、心理學掛圖等。

四、實施心育工程要在把握系統性的基礎上做好廣泛的協調與動員工作

實施系統的心育工程,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調研基礎上積極助推,需要校長審時度勢,果斷策劃,做好頂層設計與精細部署,也需要學校教職工凝聚共識,廣泛參與。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調研基礎上積極助推

在實施心育工程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千校一面的狀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該深入學校,督促學校挖掘自身的心育資源,努力把心育工程與學校實際結合起來,教育主管部門要出臺規范,杜絕一哄而上,積極引導因校制宜,讓一些有心育資源優勢的學校先行一步,真正為“龍頭”高中的心育工程保駕護航。教育主管部門要制定細致的實施方案,做到有制度、有計劃、有步驟,系統推進心育工程的實施。比如,聯絡人事與社會保障部門,增加心理健康專業教師的人員編制,制訂《心理咨詢室建設實施方案》《心理教師專業化發展要求與培訓方案》《心理健康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實施辦法》等,努力促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版)》的落實。

(二)校長審時度勢地做好頂層設計、精細部署

校長要當好心育工程的總設計師。要圍繞《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版)》的要求,設置一些精品項目,推進心育工程的系統實施。比如,設立“知心小屋”,聘請有資格、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咨詢師,采取電話咨詢、網上交流、個別面談、寫信等形式,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個體的心理輔導工作,還可以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動態,做到跟蹤管理與輔導,確保學生的心結及早發現,思想疑難早化解,校園心理劇展演等。具體地說,校長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周全考慮: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意識,樹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承受失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誼和愛情的界限;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掌握學習策略,開發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效率,積極應對考試壓力,克服考試焦慮;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特長和社會需要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職業志向,培養職業道德意識,進行升學就業的選擇和準備,培養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篇9

請把手機、呼機、聯合收割機、時空穿梭機關……通通關機。

我們為您準備了能自動升溫的座椅,使用方法是:扭動您的腰肢,不停地摩擦座椅,包暖!讓我們懷著愛咋咋地的心情,共同迎接2012菠蘿科學獎的到來!”

這是2012年菠蘿科學獎頒獎典禮的一段開場白。很搞笑是不是?這是一個由果殼網和浙江科技館合力打造的科學獎,頒給的都是有科學作品的人。但和其他科學獎不同,如果他們的科學作品不好玩,那是絕對上不了頒獎臺的。

“向好奇心致敬”是菠蘿科學獎的口號。這個被稱為“中國版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引來了不少帶著好奇心的名人。像美食作家沈宏非、相聲演員于謙……他們都是這次頒獎典禮的嘉賓。

于謙說自己從小想當科學家,但幾次數學考試下來,夢碎了,但是今天他又開竅了:“成績不好的,可以給科學家頒獎!”

有人說,這是一次科學青年和文藝青年的狂歡,晚會上的表演嘉賓,芝加哥大學細胞生物學女博士劉旸和德國馬普海洋微生物學博士嚴實用一首科學版的《因為愛情》,對這個評論作了解釋。

“思念是波函數的詩篇,像海森堡矩陣般蔓延……因為愛情,不會輕易突變。所有我們的氫鍵清晰可見……”

菠蘿科學獎頒給了他們

物理學獎:猴腦控制機械手

研發團隊:浙江求是高等研究院“腦—機接口”研究團隊

簡介:意識的本質是什么?如何利用意念發出的信號?浙江求是高等研究院“腦—機接口”研究團隊運用信息技術,提取猴腦運動皮層的神經元信號,指示機械手進行抓、鉤、握、捏的動作,從而完成了猴腦控制機械手的任務。

獲獎理由:霍金先生長期為無法實現掏耳朵、扶眼鏡腿兒等行為而深深苦惱,此研究的出現,為霍金先生提供了美好的希望。

菠蘿Me獎:浙大“飲水機娘”

創作者: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潘綱教授、陳龍彪博士

簡介:浙大玉泉校區CCNT實驗室里,一臺飲水機每天通過微博水開和沒熱水時的狀態,以其超萌的形象迅速征服了數以萬計的網友,被親切地稱為“飲水機娘”。

獲獎理由:繼“飲水機娘”之后,華南理工大學西六宿舍251個熱水壺、同濟建筑城規學院C樓地下的鋼琴紛紛登錄微博賣萌,極有力地推動了科學傳播事業的發展。

心理學獎:數錢可以減輕疼痛

論文作者:中山大學心理系教授周欣悅(論文題目:《金錢的符號作用:啟動金錢概念改變社會痛苦和生理性疼痛》)

簡介:數錢很開心,有什么科學依據?中山大學周欣悅的團隊通過500人次的實驗,發現數錢或用包含金錢在內的單詞造句的方法,可以減輕人的疼痛。

獲獎理由:眾所周知,治療疼痛須要花錢,這項研究提供了“不花錢就能減輕疼痛”的方案,我們有理由認為,這一方案值得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推廣。

數學獎:龍年春晚機器人舞蹈表演

創作團隊:哈工大機器人創新基地洪炳镕教授及冷曉琨、張毅、趙尚杰

簡介:哈工大機器人創新基地研發的機器人舞蹈,首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他們通過神秘和精巧的算法,賦予了這群機器人整齊劃一的集體主義精神,更賦予了其中一位叫“小白”的機器人不隨波逐流、桀驁不馴的自我意識。相當令人尊敬。

獲獎理由:“小白”的出現,意味著機器人擁有思維及運動規劃能力的現實已經到來,據說各大影視院校紛紛表示,今年招生季即將增加機器人考生名額。

化學獎:瓦罐雞湯主要滋味物質研究

研發團隊: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何小峰、岳馨鈺、、黃文

簡介:瓦罐雞湯為什么比普通雞湯好喝?該研究發現,瓦罐雞湯中的鮮味物質明顯高于其他方法熬制的雞湯,因為瓦罐受熱更均勻,鮮味物質更不容易降解。

獲獎理由:這項研究的出現,為陶瓷產業提供了新的利潤增長點,也為中華文化引領世界潮流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持。

醫學生物獎:Y染色體鑒別曹操身世之謎

論文作者: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王傳超、嚴實、李輝等

簡介:通過對曹操后裔Y染色體某基因的分析,為真正的曹操男性后裔提供了身份鑒定的科學依據,同時,也發現曹操和先祖曹參很可能并無血緣關系。

幻想獎:《小靈通漫游未來》

作者:葉永烈

簡介:葉永烈先生(浙江溫州人,作家,《十萬個為什么》主要作者),1961年所寫的《小靈通漫游未來》一書中,包括氣墊船、環幕立體電影、隱形眼鏡、無線電話、電視手表、人造器官、機器人服務員、農產品工業化生產等預言,現在幾乎都已變成現實。這部小說發行量達300萬冊,至今仍雄踞中國科幻小說第一名,充分證明了幻想是現實的強大引擎這一事實。

菠蘿獎揭秘

為什么是菠蘿科學獎,而不是榴蓮獎、菠蘿蜜獎……

果殼網大BOSS姬十三,一邊嚼著飯,一邊敘述著這只菠蘿的誕生記。

“因為,當初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獎項命名時,嘴巴邊上就嚼著菠蘿。有人一提出,大家都覺得挺合適。”如此爽快率直的回答,估計也只有理科男能做到了。

姬十三說,菠蘿果肉酸酸甜甜,很符合這個獎項的特質。最初他們對獎項的定位就是,正統的嚴肅的科學獎項,又是個向好奇心致敬,鼓勵不受束縛的幻想和探索的獎項,不僅僅只有一個味兒。而菠蘿亮黃的顏色也很像一顆好奇心。

為什么評委陣容除了科學家,還有主持人、美食評論家、相聲演員……

據傳,到現場的評委,都被提出了要求:科學家不搞笑不能入;文藝積極分子要無科學不歡樂。

如此嚴格的要求,讓見慣大場面的柯藍評委都有些小心虛,覺得自己是來湊熱鬧,打醬油的。

篇10

“菠蘿科學獎”有笑點、無“尿點”

數錢能鎮痛瓦罐湯為何好喝猴腦如何控制機械手……4月7日,有著中國版“搞笑諾貝爾獎”之稱的“菠蘿科學獎”頒發了“心理學獎”、“數學獎”、“物理學獎”等9個獎項,他們向好奇心致敬的態度,讓嚴肅的科學多了一份親和力。

郭龍,北京最好的打擊樂手之一,參加過很多party,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來演奏“科學”這么抽象的主題。

李野墨,著名播音藝術家,但在這個4月,他卻在大庭廣眾用濃重的東北味穿插河南腔的男中音朗誦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學物理死得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看相對論。”

于謙,謙兒哥就不用介紹了,平常演出的場地不是著名茶館就是演播大廳,但在這個夜晚,他第一次在科技館說相聲,而且還是給“牛頓”捧哏。

這些平時想不到、不靠譜的想法和做法,在4月7日居然非常和諧地成功“跨界混搭”。因為他們出現在一個號稱“中國版”的“搞笑諾貝爾”評選頒獎典禮上,它的名字叫“菠蘿科學獎”,它給自己的定義是:一個橫空出世的正規科學獎項,有著有趣甚至古怪的取向,它可能會改變你的思維。

“大約從2001年起我便開始關注‘搞笑諾貝爾獎’了,去年無意間翻開六七年前買的一本《泡沫》,發現那時候我在一段介紹‘搞笑諾貝爾’的文字旁寫下了一行字,有一天我也想讓中國有這樣的獎項。”菠蘿科學獎發起人之一、果殼網CEO姬十三說。一時心動,他發了一條微博,沒想到第二天就有了回應。浙江省科技館館長李瑞宏通過微博向他表達想一起嘗試,這讓姬十三興奮不已。于是從去年冬天開始,“菠蘿科學獎”就開始了驚喜之旅。

國外的“搞笑諾貝爾獎”(the Ig Nobel Prizes)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后發人深省”的研究。中國的“菠蘿科學獎”也并不希望僅僅做成“中國版”,或者只是“搞笑”。

“我們希望向好奇心致敬”,姬十三說,“所以設置了兩個硬性的評獎條件:一,必須是正規學術刊物上發表過的嚴肅的科學論文或實驗研究。二是必須好玩、有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迅速被大眾關注并廣泛傳播。而且科學也能和菠蘿一樣,又酸又甜。”

正是在這個原則的指引下,菠蘿科學獎的五大常規獎項中的三項――化學獎、心理學獎、物理學獎分別頒發給了雞湯怎么做最好喝――瓦罐雞湯;怎樣減輕病痛――不妨數數錢;用猴腦控制的機器人有什么本領――為主人烹制魚香肉絲――這些看上去“雞毛蒜皮”的研究。

此外,菠蘿科學獎還設置了醫學生物獎、數學獎;兩個專項獎,為發明獎和幻想獎;兩個特殊獎項,為菠蘿U獎和菠蘿Me獎。

不嚴肅的“從一而終”

除了開頭提到的“跨界混搭”之外,菠蘿科學獎還有N個“笑點”,使它的“不嚴肅”,內外兼修、以內養外,可謂不嚴肅得“從一而終”。

笑點一:

職業主持人和搞笑主持人對比,一口河南口音的愛因斯坦、阿基米德、牛頓(同一個演員扮演的)穿越時空來到頒獎現場,用他們最著名的理論不合時宜地插科打諢,和謙兒哥討論發型,和身材魁梧的浙大校長討論服裝,和美麗的專業主持人搶臺詞……讓科學青年們情不自禁地發出認同的笑聲。

笑點二:

頒獎詞也分上半身、下半身。本來獲獎論文的研究方式都很科學,頒獎詞前半部分也在規范地表揚嚴肅的科學性,但最后一轉,用術語抖包袱,露一小手。比如:“通過曹操后裔Y染色體某基因的分析,為真正的曹操男性后裔提供了身份鑒定的科學依據,同時,也發現曹操和曹云金很可能并無血緣關系。”整場下來兩小時,基本無“尿點”。

笑點三:

語言很理科,風格很文藝。最具代表性的是理科生的思維和理科男關注的細節,比如芝加哥大學細胞生物學女博士劉和德國馬普海洋微生物學所博士嚴實改編的《因為愛情》生命科學版。當兩人對唱出:思念是波函數的詩篇,像海森堡矩陣般蔓延,哪怕幾率中都是測不準的誓言。當DNA只剩下起點,眷戀仍隨核苷酸遺傳,想在配對里聯會你和我的雙鏈……臺下笑成一片。

“菠蘿科學獎”兩大淚點

淚點一:

在發表獲獎感言時,憑借《瓦罐雞湯主要滋味物質研究》獲得“化學獎”的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黃文教授在例行感謝之后說,“也要感謝我自己這么大年紀了還有好奇心來領這樣一個獎”。

仔細觀察這些獲獎者的“生態”很有意思:9個獎項,除2個獎項的獲獎者沒到場外,其余7位中,除洪柄熔教授年過花甲,其他幾位的平均年齡小于40歲。正是這些年輕人相對輕松的心態讓他們能夠接受這個獎項。但這種好奇心能保持多久呢?

是繼續做自己好奇又有趣的研究,還是做一些“重大”科研課題,對于多數名片上僅有“博士”頭銜的獲獎人來說,也許這種選擇已經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淚點二:

菠蘿科學獎的另一位發起人、浙江科技館館長李瑞宏在發言時說“希望各位獲獎人在未來能把這個獎項寫進自己的簡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