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愛情心理學教學有效性

時間:2022-10-11 05:38:34

導語:新形勢下愛情心理學教學有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形勢下愛情心理學教學有效性

摘要:近年來,許多高校開設愛情心理學課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發展健康的戀愛心理,這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與時代進步的需要。就目前的教學情況而言,愛情心理學課程教學還處在起步發展階段,本文主要分析了現階段該課程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并通過研究和探討,提出新形勢下愛情心理學課程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愛情;心理學;愛情觀

愛情是個歷久而彌新的話題,也是當代大學生熱衷和關注的校園主題之一。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各種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大學生的愛情觀呈現不成熟和多元化的特點。許多高校陸續開設“愛情心理學”相關選修課程,對大學生進行愛情心理教育,但因該課程在國內高校教育中起步較晚,目前尚未發展出成熟、統一的教學模式,加上各高校教師的章節選題、教學設計及教材使用的不同,對學生的愛情心理教育有所側重,教學效果也參差不齊。探索當前愛情心理學課堂教學現狀與不足,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對提升愛情心理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愛情心理學課程教學現狀與不足

1.課程定位不清,開課流于形式

隨著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關注度的提升,應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基本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該課程涉及“戀愛心理”相關內容的學習,因此,許多高校認為沒有必要再單獨開設一門愛情心理學課程,加上部分高校對選修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就使得愛情心理學課程處在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大部分高校選修課能否成功開設,取決于選課學生人數是否達到開課要求,這就使得個別教師在開設愛情心理學選修課前,偏重于考慮愛情選題更受學生歡迎,能夠確保選課人數達標而成功開課,開課初衷并非基于學生的發展需求考慮,導致教學目標不明確、課程設計欠缺或教學內容隨意,讓愛情心理教育趨于形式化。

2.偏重理論教學,情感流動受限

大學生正處在情感發展的高峰期,他們對愛情有著強烈的向往和需求。學生帶著對愛情的憧憬或困惑選修愛情心理學,意味著從一開始他們就對這門課投入了比其他課程更多的期待,而這部分期待的情感常常會被授課教師所忽略。個別教師在課堂上過于強調理性知識的學習,偏重于對愛情的概念、研究及相關知識的講授,而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實際情感困惑,沒有給予及時的回應,又或者,教師因考慮話題敏感而對學生感興趣的性心理問題避而不談等,這無疑是在師生間樹立起情感交流的屏障,限制了課堂上真實的情感流動,學生自然很難維持最初的學習期待和熱情,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大班教學模式,師生互動不足

愛情心理學選修課程通常采用合班教學方式,授課學生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且往往人數較多,有的學校上課班級甚至多達150人,學生相互之間較為陌生,加上自身有無戀愛經驗的差異,學習的目的也不盡相同,在這種教學情境下,教師確實難以做到因材施教。另外,上課教室通常座位固定,不利于開展趣味性教學活動,師生間互動有限,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很少機會交流。教師為了控制大班課堂秩序,往往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偶爾結合視頻或音樂輔助教學,但因缺乏體驗式活動設計,使得學生經常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如何突破大班教學模式限制,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有效實現教與學的螺旋推進,是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

二、愛情心理學課程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

為了有效加強大學生愛情心理教育,培育大學生健康的戀愛心理,針對愛情心理學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筆者建議采取以下策略提升該課程的教學有效性。

1.明確課程性質,保證課程合理規范

盡管現階段愛情心理學課程在國內高校尚未得到全面普及,但因該課程迎合了大學生情感發展的需求,能有效幫助學生發展愛的知識、愛的能力和愛的情感,逐漸受到眾多高校和教師的重視。授課教師要明確該課程的性質,確定課程教學目標,保證課程合理規范,為避免授課內容的隨意性、片面性,對課程的設計要基于學生發展的需要,既注重理性邏輯內容的學習,也注重情感體驗部分的交流。同時,授課教師還要不斷完善教材建設、教學效果評估以及課程考核方式等,尤其在考核方面,最好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既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也能促使學生審視自己、提升自己和發展自己。

2.引入案例討論,進行啟發式教學

案例討論是激發學生興趣、發揮學生自主性的有效教學方式,教師可根據教學具體內容,引入相關案例,大學生普遍存在的愛情困惑、經典的愛情故事、最新的時事熱點等都可作為案例素材。比如針對近期媒體曝光的“PUA(泡學)情感操控”事件,筆者將其作為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分析案例的基礎上,就“戀愛動機偏差”“戀愛套路誤區”“愛情道德倫理”等相關話題進行分組討論,并派代表就其中一個話題進行小組觀點闡述,最后由筆者作總結提升。通過案例探討的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從多元視角看待問題,拓寬問題解決的思路,加深對愛情本質的理解。

3.運用自我表露,增進課堂情感流動

愛情心理學作為一門情意類課程,除了基本理論知識講解,要更多強調師生間的情感流動。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我表露,即向學生傳達自身對愛情的一些態度、觀點和體會,比如跟學生分享自己的戀愛經歷、家庭情況和擇偶價值觀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有“人情味”的一面。教師的自我表露無論是學識和經歷等認知性表露,還是真情和愛心等情感性表露,都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的自我表露,既可作為有效的教學工具,也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實實在在的經驗參考。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表露,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們在課堂上的所思所想,并及時給予反饋。師生間的自我表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增進課堂情感流動,實現師生的共同成長。

4.注重課程應用,強調學生參與實踐

大學生對愛情心理教育內容的期望是豐富多樣的,大部分人期待通過課程的學習,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解決愛情中遇到的困惑,因此愛情心理學課程設計應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教師在設計“戀愛交往技巧”“失戀心理調適”“如何拒絕和表達愛”等相關專題內容時,要側重于方法和技巧的講解,課堂上可安排學生兩兩組合,進行適當練習,有時還可通過布置作業,讓學生課后參與實踐并有所反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對于學生在實踐中遇到的難題,教師要予以關注和指導。

5.設立朋輩小組,突破大班教學限制

教師可將班上學生分為多個朋輩小組,組內各選出一名朋輩聯絡員。朋輩小組,是班上開展分組討論、活動實踐以及情感體驗的組織單元。教師可鼓勵各小組在課下加強聯系,自主開展一些線上、線下的交流活動,朋輩聯絡員定期收集組內成員有關愛情的困惑、想法和心得體會,教師每次上課可預留5分鐘給學生分享。臨近期末,各小組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與愛情心理學課程相關的知識點,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完成課件制作,并選出代表在班上進行小組的學習成果展示,組與組之間進行考核打分。整個活動全程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只作前期主持和最后把關。設立朋輩小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突破大班教學限制,讓學生之間有更多的互動,且互動不局限于課堂。朋輩小組成員通過長期的互助成長,能夠更好地融入課程學習,有助于提高教學有效性。

三、結語

愛情心理學是高校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課程,也是促進大學生發展健康心理、和諧人際關系的有效途徑。目前愛情心理學課程教學體系尚未發展成熟,高校教師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不斷探索和研究提升愛情心理學課程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曾本君.獨立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有效性研究[J].現代教育,2016(03):47-48.

[2]臧凱,李英.愛情心理學課程教學模式初探[J].山東社會科學,2015(S2):298-299

[3]鄧婷.當代大學生愛情觀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

[4]徐學,孫悅亮.教師自我表露課堂情境探索——以“愛情心理學”的有效教學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8(08):44-46+50

[5]何旭明,陳向明.教師的自我表露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質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08):58-63.

作者:林彩云 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