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提案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職業教育提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職業教育提案

篇1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財政投入 政策傾斜

高等職業教育是各類教育中與經濟聯系最密切、與企業競爭力提高聯系最緊密、對就業貢獻最大的一類教育。通過多年辦學實踐,中西部地區高職院校已為社會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對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企業競爭力提高做出重要貢獻。對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建設小康社會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和全國一樣,中西部地區高職教育的辦學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辦學基礎條件(如教學儀器設備均值)和高水平教師的比例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整體辦學水平與東部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如國家示范高職和骨干高職數量東部地區省均達8.67所,而中西部地區只有5.33所。我們認為當前中西部地區高職教育存在如下困難:一是中西部地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國家財政投入不足。如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最后三名都在中部,其生均經費為4300左右,僅是全國平均水平(8542.30元)的一半。二是中西部地區城鎮居民和農村農民的收入都大大低于東部,困難家庭子女比例大,高職學校的學生交學費和生活費均有很多困難。三是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發展水平低,大企業和效益好的企業較少。因此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導致聯合辦學少、學生實習難、就業難等。為使中西部高職教育健康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健全職業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職業教育是公益性事業,離不開市場,但是不能依靠市場,需要公共財政積極支撐。為此國家要盡快制定高職學生人均經費的基本標準和學生人均財政撥款的基本標準。本科院校目前學生人均財政撥款的基本標準為12000元,建議高職院校學生人均財政撥款的基本標準為本科院校80%,即9600-10000元,同時發揮國家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按照東、中西部地區的財政現狀制定國家和省市(及主辦方)的投入比例及足額撥款保障機制。

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高職院校貧困生的資助力度。中西部地區大都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高職的學生大多是來自困難家庭或弱勢群體。其學費、生活費等對家庭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開支,有時甚至會導致一些剛剛脫貧的家庭因孩子讀書而返貧。為保證貧困家庭和弱勢群體家庭孩子能順利完成學業,減少學生家長的負擔,促進社會和諧,建議國家隊中西部高職院校國家助學金的比例在現有的基礎上再提高20%,且國家助學金金額從現在的每生每年3000元提高到5000元。

三、加大對高職教師培訓資助的力度。高職要辦出質量,教師是關鍵。建議國家要在現有教師培訓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高職教師培訓資助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和途徑。

篇2

【關鍵詞】職業英語 有效教學方案 教學體會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86-01

所謂職業英語從字面上就能夠對職業英語有所了解,即一種應用于職業中的英語。職業英語屬于繼續教育范疇,也就是普通英語學習的一種升華。職業英語教育在我國存在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部分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或職場中部分人士為了提升自己專業英語的能力而進行學習。職業英語教職人員為了提高學習者能夠更好的掌握職業英語,而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案并按照教學方案上的教育大綱,將職業英語知識傳授給學習者。職業英語有效教學方案的體會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職業英語

職業英語是指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的行業英語。通常應用在正式的場合中,可以用于社會中的不同行業中,如法律英語、商務英語、旅游英語、醫用英語等。職業英語的運用更為注重的是口語能力和聽力能力。職業英語的運用于普通英語有很大的差別,通常職業用于更多的使用在職場中,如商務談判、售票服務等。而普通英語則更多的是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對于職業英語的界定是能夠將專業術語用英語準確地表達出來,在學習職業英語過程中,能夠具備交流能力和運用能力,在現代工作中體現一個人的綜合語言能力。職業英語需要通過考試確定職業英語水平。常見的職業英語考試有BEC(劍橋商務英語)、TOPE(托普)、TOEIC(托業)、博思等。

二、職業英語有效的教學方案

職業英語教職人員制定有效教學方案的目的是為了將最佳的、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應用到職業英語課堂中,具體的職業英語有效教學方案為:

1.指導思想

為了不斷提升學習者職業英語水平,深入實施職業英語教育,通過改善職業英語的教學模式,促使職業英語教育更加簡潔化。在職業英語發展的道路上,加強職業英語管理體系,從科學、規范、精細為管理的核心,同時加強職業英語教師的師資隊伍,促使學習者對職英語的知識、職業英語技能、學習職業英語的態度、職業英語的價值觀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2.工作目標

通過有效的職業英語教育方法的運用,努力實現的教育目標為職業英語有一個健全的教育體系,體現職業英語的特點;運用有效的職業教育方法和專家講解的方式,提高教職人員對職業英語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促使教職人員在職業英語教育過程中發揮最大的教育水平;加強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樹立正確的有效教學理念,以“關注課堂、講究效益、提高質量”為原則,推進有效教學過程管理。

3.具體工作

首先,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幫助職業英語教職人員思想觀念的轉變,以適應有效教學方法,樹立職業英語教職人員統一的思想開拓進取,形成一個較高水平的教師隊伍,促使教職人員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熱愛職業英語教育事業、努力創新職業英語教學方法。其次,提升教職人員的行為準則。教職人員規范的行為是教育的一種表現也是體現人格魅力的一種方式,良好的行為準則使職業英語學習者更加尊重職業英語教職人員。職業英語教職人員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對職業英語學習者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最后,職業英語教育的方法。由于職業英語中涉及大量的專業術語和難以理解的語法,學習者難以有效的掌握職業英語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職業英語教職人員在教育學習者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最佳的、最有效的職業英語教學方法,從創新的新視角,不斷優化職業英語教學方法。

三、職業英語有效教學方案的體會

職業英語有小教學方案的體會是非常深刻的其具體的體會是:

1.職業英語在以后的工作中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有效的教學方案中已經明顯的體現出職業英語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不斷的創新。目前職業英語已經在法律、醫院、商務等方面進行開展,隨著社會行業的規范發展,職業英語這一專業的英語使用方式將會被社會所認可,其應用也將會得到普及,職業英語在工作中越來越得到重視。

2.職業英語使用的范圍將會加大

目前職業英語具體應用于法律、醫院、商務等方面,通過有效的教育方案的制定,職業英語在以后的教育中將會得到不斷的優化和創新,同時,職業英語的專業性、規范性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提高職業英語在各個行業中應用的可能性,職業英語使用的范圍將會擴大。另外,有效教育方案中對樹立職業英語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是促使職業英語使用范圍擴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3.職業英語將深入到學生的課堂中

職業英語深入到課堂中,指的是職業英語最為英語課程學習中的一個環節,其主要出現在大學英語課堂中。職業英語有效教學方案間接的反應出職業英語將在以后的某個階段陸續的出現在社會中的各行業中。對于大學生來說,就業是每個大學所要經歷的,通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希望在企業中能夠有適合自己的崗位。在以后的生活中,職業英語將成為企業工作中的一部分,在對大學生進行招聘的過程中職業英語也將會成為考核的一項。所以,大學為了幫助大學生增加就業的可能性,在大學期間的英語課程中融入職業英語的教育。

結束語:

職業英語教職人員通過制定詳細的、準確的、有效的職業英語教學方案,將職業英語教學的思想、目標及具體實施的工作進行詳細的闡明,充分的體現職業英語在不斷的創新,不斷的進步、不斷的發展。由于職業英語廣泛的應用于社會中的各行各業中,其重要性在以后社會的發展中將越來越受到重視,此時此刻,對于職業英語有效教學方案的制作只有深刻的體會和深刻的感觸。

參考文獻:

[1]馬俊波.基于專業教育概念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

[2]曹霞.非英語專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3.

篇3

論文摘要:構建符合國情的、穩定的、多層次、多類別和開放的高職教育類型體系,是基于現實存在的合理內核和發展要求:需要從政策上保障高職教育類型結構的自主性;明確高職教育合理的層次結構;構建“雙線制”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發展體系;加強高職教育與其他教育類型的銜接和溝通。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一個完整的體系來為社會服務的,這個體系由功能各異而又相互依存的部分構成,并以此來適應社會的多樣化需求。提出建構高等職業教育類型體系轉型的制度安排,不是從主觀愿望出發來設計一個理想框架的制度體系,而是基于現實存在的合理內核和發展需要,來整合由于人為的局限與割裂的有機部分,也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符合國情的、穩定的、多層次、多類別和開放的類型體系。

一、完善高職教育類型結構自主性的政策保障

(一)強調教育層次中的教育類型,是不同類型教育賴以生存的基礎

教育類型劃分的第一標志在于培養目標的不同。無論是中等職業教育,還是高等職業教育,都是就業導向的教育。即,對職業教育來說,就業導向這一培養目標是顯性存在的。同樣,不管是普通中等教育,抑或是普通高等教育,就業導向這一培養目標,卻是非顯性存在的。這表明,培養目標指向一致的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是同一類型的教育,都遵循基于職業屬性的教育規律:融職業性的社會需求與教育性的個性需求于一體。由這一目標決定的教育規律,既體現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宏觀層面,又體現在專業建設的職業分析、課程開發的工作過程導向、教學實施的行動學習、實習實訓的職業情境、學習評價的需求定向和師資培養的“雙師”素質等微觀層面。

教育類型劃分的第二標志,在于課程內涵的不同。職業教育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動態的課程結構,不同于普通教育基于學科知識系統化的靜態的課程結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推出的“國際教育分類”,將高等教育階段面向“理論基礎、研究準備、進入需要高技術要求專門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稱之為5A教育,與之相應的是基于知識儲備的課程;而將面向“實際的、技術的、職業的”,即“定向于某個特定職業的”高等職業教育,稱之為5B教育,與之相應的是基于知識應用的課程。這兩類教育是以課程為依據分類的。

模糊不同教育類型的培養目標,混淆不同教育類型的課程內涵,將會導致處于發展中的職業教育的衰落。在現代化教育資源還不十分豐富的情況下,如果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建設與普通高等教育沒有區別,那就意味著學術性大學可以替代職業技術學院。換句話說,如果普通高等教育可以取而代之,則高等職業教育就沒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只有清醒地把握自己的類型定位,使職業教育在系統特征上成為無法替代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才能夠生存。

(二)保障高職類型結構自主性是發展的內在要求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院校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性質和地位,已經從法律上得到認可,人們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比以往更加深刻。教育部長周濟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一方面,豐富了高等教育體系結構,完善了職業教育體系框架,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的形成;另一方面順應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迎合了現代化建設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適應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1]這些觀點,是對若干年來高等職業教育辦學實踐與理論研究成果的概況總結。

目前在理論界,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和界定,盡管還存在爭論,但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職業教育類型,而不僅是高等教育的某一層次,已基本達成共識。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把在法律上和理論上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轉化為現實政策,從而提供實際支持和保障條件。現實的情況表明,由于觀念的偏差和理論的誤導,導致了高等職業教育在政策支持和待遇上的不公,這種不公不僅表現在不同教育類型的政策上,如教育經費分配不公和教育評估標準單一,也同時表現在對待接受不同教育類型學生的態度上,如招生政策、生源撥款和學生收費政策等[2]。另外,職業教育并未被看作一個整體,高職教育同其他層次職業教育分屬不同部門管轄,完整的職教系統被人為割裂。高職教育的依附性和缺乏自主性是社會對其持鄙薄態度的重要制度和政策根源。高等職業教育以至整個職教系統要真正實現與普通教育的并行、并立和并重,必須首先在政策上獲得應有的位置和強力扶持。

二、進一步明確高職教育合理的層次結構

(一)專科層次始終是我國高職教育的主體

從我國的國情和人才需求來看,高職高專不僅肩負著培養大量應用性或緊缺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而且是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途徑。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堅持以專科層次為主的“短學制、低重心”的長期發展方針,這是高職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決不能動搖。專科層次的高職教育要立足于辦出自己的特色。在人才培養上,要探索獨立自主的人才培養模式,既要走出“本科壓縮型”的誤區,又要與中職教育相區分。在學制上,要逐步把高職教育學制由三年過渡為二年。學制改革不單純是一個年限問題,還是一個導向和機制問題。因為高職三年制和本科四年制在學制上很接近,容易給學校和學生帶來許多誤導,客觀上助長了學校和學生“升本”之風。通過縮短學制,有利于高職院校明確辦學方向和定位,推動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突出職業教育的靈活、快捷和適應性強的特點,辦出特色。

(二)適度發展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

教育類型和教育層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同一類教育存在著不同的層次,同一教育層次可以包含不同的教育類型。1999年,陳至立同志在第一次全國高職高專教學工作會議上指出,“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和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舉辦四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也是對培養應用性人才的重要探索。”近年來,一些教育研究人士也提出本科教育應劃分為不同類型,需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自主形成系列,并通過對高等學校的分類使部分確屬職業教育的本科院校回歸本來的定位和職能。因此,筆者提出要適度發展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不是要討論高職高專應不應該升格為“高職本科”的問題,而是探討在本科層次中如何發展職業教育類型的問題。盡管受到政策上的嚴格限定,但是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已經開始了試辦,一些省市選擇的模式也不盡相同。在眾多的試辦模式中,筆者認為兩種模式較為可取:其一,試辦四年制的技術本科,培養技術精英,并使之能與國際上同類人才匹敵;其二,以招收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為主的兩年制“專升本”,以滿足少部分優秀專科學生繼續學習深造的需要。應當指出的是,試辦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應以培養高層次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而不是盲目地迎合人才的高消費。

(三)探索研究生層次職業教育的實現途徑

從現實情況看,我國研究生教育在招生方式、招生對象和培養過程等各方面具有明確的分類和規定。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如MBA、MPA、工程碩士、教育碩士、法律碩士、建筑學碩士和臨床醫學碩士等,側重于培養從事某一特定職業的實際工作能力,具有應用性特征,有理由歸入職業教育的系列和范疇。

三、構建“雙線制”高職教育人才教育體系

(一)“兩分法”理論指導下的高等教育分類調整

在中國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轉變過程中,現有的“h”型人才政策表現出一種不平衡性:傾向于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與使用,而對應用型人才不夠重視。要改變我國教育體制和人才政策的“h”型跛行現狀,需要從人才分類理論上進行改進和完善。采用社會人才“二分法”,從工作職能的屬性,將社會人才分為應用型與研究型,賦予這兩個領域的人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這就避免了對人才屬性的人為分割,片面強調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這種人才分類方法不僅能為人才政策制定部門提供科學的依據,更是應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并行發展的理論基礎。

(二)發展“雙線制”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滯后,高級實用性人才匱缺的現狀,我們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改善現行過于側重于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單一辦學思路,構建“雙線制”的高等教育模式,加大職業教育的投入和發展。其中,“職業教育體系”應允許設置中專、大專、本科、碩士,甚至是博士的培養層次,并可與“普通高等教育體系”在專科以上層次交叉,即職業教育大專可以升入普通高校讀本科(學分也可以部分帶入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高校大專亦可升入高等職業學校讀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見圖1)。

四、加強高職教育與其他教育類型的銜接和溝通

(一)與中等職業教育的銜接

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不可能替代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以中等職業教育的充分發展為前提。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歷史悠久,學校數量多,學生規模大,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一直承擔著培養各類職業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積累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辦學經驗。加強中、高職教育的銜接,有利于改善職業教育的結構體系,使職業教育從單一的就業準備教育,即終結性教育,調整為培養職業技能與繼續學習并重的開放式教育,并成為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形式。從外部看,要加強中、高職的學制接軌,改革高職教育的招生考試模式和招生辦法,擴大中職對口升入高職的學生比例;從內部看,要加強中、高職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及合作辦學等方面的銜接,優勢互補,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在管理上,要改變條塊分割、政出多門、彼此孤立的狀況,統籌規劃、積極探索中高職教育一體化管理和一體化辦學的新路。

(二)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溝通

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兩大組成部分,共同承擔著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專門人才培養任務。在社會對人才需求和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選擇日益多樣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建立靈活開放的教育制度和互通機制,架設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立交橋”,實現普通教育體系與職業教育體系相互之間的橫向溝通,實現兩個體系各層次之間的縱向銜接。具體表現在:其一,要打破教育類型和學校類型的單一對應關系,不同的教育類型可以在同一所學校并存,或者說同一所學校可以實施一種或幾種教育類型。據此,要充分依托和鼓勵一些有條件的普通本科院校舉辦高等職業教育。其二,要改變兩類教育之間彼此割裂的狀況,通過學分互認機制和考試選拔制度,在兩類教育的不同層次之間形成交互通道,特別是滿足一部分高職教育學生繼續學習的需求。其三,借鑒發達國家普遍實行的彈性學習制度,適應普通高校學生提高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要求,把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文憑有機結合起來。如在澳大利亞即使是大學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必須取得TAFE(技術和繼續教育)學院的培訓證書,才能在某些行業就業。我國有關部門也提出,鼓勵高等學校畢業生參加職業資格考核鑒定,進一步拓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渠道,并為高職院校擴大服務范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總的說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決不僅僅是職業教育的事,它的發展不僅有賴于高職教育自身的不斷改革和完善,而且有待于整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整個社會思想觀念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田發,周琛影.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J].安排成人教育,2007,(6).

[2]楊金土.教育公平與職業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4,(7).

篇4

圖書館和檔案館雖然同屬于一個一級學科門類,但是在職業主體的職業倫理方面卻存在這很大的區別。但是在職業主體和職業倫理的規范、原則等方面,二者由于職業活動的不同,其發展現狀和方向也有所不同。對職業主體現狀和職業倫理的正確認識的認識不僅有利于檔案館和圖書館對自身建設和定位的準確認識,也有利于為兩者制定發展策略提供依據。[1]

一、職業主體現狀

檔案館職業主體的職業活動包括主體、客體、技能和條件構成等要素,因此,以下本文將從檔案館館從業人員職業主體、客體、發展趨勢以及條件構成幾個方面入手,對檔案館和圖書館職業主體進行比較分析。

第一,在職業主體方面。檔案館的職業主體包含了檔案館中各級各類專職人員。目前,我國綜合檔案館專職人員在整體上呈現專門的檔案館人員數量逐年遞增,部分部門人員起伏較大的趨勢。這主要是由于當前網絡化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國檔案管理專業化人才的缺失造成的。我國的圖書館職業主體主要包括正式員工和臨時員工兩類,正式員工分為助理館員、館員、副研究館員、研究館員等級別,他們占有國家編制,工資由國家負責支付。臨時員工在圖書館內則以非事業編制人員的形式存在,因此,是由圖書館支付工資。檔案館的職業主體中,總從業人員中,有1787%的從業人員受過大專以上檔案專業教育。在以評定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中,有1261%的職業人員具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而在圖書館職業主體中,具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占據的比例為311%。在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上,我國的一級公共圖書館中,大專以上人員比例達到70%以上,二級圖書館達到60%以上,三級圖書館達到50%以上。以上數據中不難看出,圖書館職業主體受教育程度普遍較檔案館職業主體高。[2]

第二,在職對業客體的利用方式和原則上。職業客體是檔案職業活動中職業主體的相對物。由于檔案館的行政隸屬關系,基本上是作為黨政機關的輔助機構存在,因而缺少開放力和親和力。

第三,在職業技能要求和發展趨勢方面。檔案館職業主體的職業技能必然是以檔案這一職業密切相關的,具體來講,涉及到的主要包括對檔案的收集、保存、整理、檢索、保管編目和提供利用以及與之相關的研編和開發技能。檔案職業主體目前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只要求從業人員掌握一般的技能,稱為基礎層,對從業人員要求較低。第二層要求從業人員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且該技能需經過教育和工作時間的長期鍛煉,該層稱為主體層。第三層稱為輔助層,該層從業人員具有輔和服務性的特點。目前,我國檔案館職業主體表現為從業人員缺乏核心技能,崗位技能要求過低,尤其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檔案館從業人員所掌握的技能難以滿足社會需求。在發展趨勢上,檔案館職業主體目前普遍表現為對設備、方法、技能等的明顯以來,在技術化趨勢上也越來越表現為對管理的過程、方法、細節及其相應設備的關注和重視。隨著我國數字化進程的加快,對圖書館員的技能要求較之前也更為廣泛深入。該背景下,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資源、管理、存取等知識,也要求聰穎人員掌握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此外,從業人員還應掌握正確的工作態度、技能和價值觀以適應新環境的個人能力,具體而言包括快速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想象力、分析和評估能力等技能。在發展趨勢上,以書目或者自動化為中心的技術,圖書館已經經歷,目前,正處于以資源數字和集成為中心的技術上,圖書館未來的技術發展上主要集中在服務的體系結構、網絡服務和技術、個性化知識服務技術等方面發展。

第四,在職業條件方面。近年來,由于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檔案館職業主體的工作環境得以改善,具體表現在活動經費的增加、新檔案館的建立以及檔案管理體制的完善。我國的公共圖書館由于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其職業條件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具體表現為公共圖書館數量增加、經費投入加大、從業人員增多以及圖書館網絡環境的改善。

二、職業倫理

圖書館與檔案館職業主體在職業倫理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職業倫理的規范建設、基本原則和倫理教育三個方面[7]。

首先,在職業倫理的規范建設方面,檔案館的職業規范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在1996年的國際檔案大會上確定的《檔案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該準則中包含了十條內容,但是由于該準則的制定是依據歐美國家的經驗制定且缺少國際屬性,因而僅被少數國家采用。[3]我國目前尚沒有統一的準則規范,與檔案館的職業規范相比,圖書館具有更加明確、系統的職業倫理規范。圖書館的職業倫理規范起源于美國的《圖書館員倫理守則》,我國目前遵循的是2002年制定的《中國圖書館職業道德行為準則(試行)》,該準則對我國具有較強的職業倫理責任意識會讓認同感,其制定針對全國的信息從業人員和圖書館員。

其次,在職業倫理的基本原則方面。檔案館職業主體由于職業活動和職業性質的特殊,在職業倫理方面主要遵從兩個原則。第一,維護檔案原始記錄性原則。原始記錄性是檔案與其他事物加以區別的根本特征,也是檔案的本質屬性,檔案主體的工作內容也是圍繞檔案這一主題展開的。因而,維護檔案的原始記錄性既應當是檔案館職業主體在工作中的內在要求,也是檔案館職業主體職業倫理的基本原則。對此,檔案館職業主體在工作中,既要在思想上有維護檔案原始面貌的意識,又需要在具體的工作中維護檔案的完整性。第二,擴充檔案利用原則。檔案的第一價值是服務于機關,之后就應是往服務社會廣大用戶的第二價值的轉變。對此,檔案館職業主體在工作中應自覺履行擴充檔案利用范圍的職責,以便檔案充分發揮其的價值。圖書館的職業主體,職業活動主要圍繞圖書館崗位的活動展開,其倫理的基本原則與檔案館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兩點。第一,“以讀者為本”服務原則。該原則是圖書館職業倫理的核心價值觀念。“以人為本”在圖書館職業主體的服務中只要表現為以讀者為本,為讀者服務,這種服務至上的理念是圖書館職業精神最直接、最具體的體現[4],對此圖書館職業主體應建立服務讀者的心理需求,使服務于讀者走向常態化、規范化。第二,尊重知識產權原則。圖書館在管理中既涉及到對讀者的免費開放,又涉及對書籍所有權的保護。對此,圖書館職業主體在工作中,應在充分遵循尊重知識產權的基礎上,最大程度上開發圖書館書籍的潛在價值。

最后,在職業倫理教育方面。首先,檔案館由于文件內容的丟失和篡改、檔案文件的不正當存取、檔案中公民隱私保護不當等“倫理失范”現象的存在。因此,其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主要圍繞這一現象開展。目前,檔案館職業主體倫理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取得了較為豐厚的成果,主要表現為檔案館職業人員倫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培訓的加強或短期開展。但是受檔案換職業倫理規范的缺乏以及檔案管理法規的影響。目前,檔案館職業主體在倫理教育方面,尚未形成權威的指導文件。與檔案館相比,圖書館領域由于《中國圖書館職業道德準則(試行)》這一權威范本的存在,其職業主體在職業倫理教育體系方面相對成熟。在教育目標方面,圖書館開展職業倫理教育,是通過提高受教育者的職業認同程度和專業意識,以增強圖書館職業主體分析處理倫理問題的能力。在教育內容方面,主要圍繞圖書館的職業意識、價值觀、規范和品質等內容展開。在教育手段上,圖書館職業倫理教育在提出舉辦多種形式職業培訓的基礎上,也注重職業主體開展自我教育自律機制的形成。

篇5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會計人才;案例教學;實踐教學

在市場經濟與我國技工荒的背景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工己經成為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工作重點。其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下簡稱高職)肩負著為培養職業人才的使命。其中會計學科案例教學法與實踐教學法是通過采用實踐分析例分析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實際工作情境解決問題的方式學習會計知識和技能,形成實踐教學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案例教學法與實踐教學法在職業培養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顯現,備受青睞,通過實踐教學加強高職學生實踐教學能力也成為研究的方向。

一、高職會計學科加強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必要性――調查分析

高職學生會計學科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能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高職會計學科中開展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有著深刻的必然性。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我們對甘肅省高職財務會計、審計專業的會計學科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對象和分析工具本次問卷以某大學財務會計專業和某大學審計專業的大三、大四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為100%,問卷以SPSS15.0統計軟件為分析工具進行分析。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當前高職學生對會計學科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可程度非常高,對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總體評價以及子項目案例教學、企業實習方式均達到了4分以上,屬于最重要的范疇,而其他兩個子項目角色模擬和示范模擬也都在3.5分以上,屬于重要范疇。我們可以認為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在高職會計學科教育中非常受歡迎,得到了學生的高度認可。盡管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受到學生青睞,然而現實與期望之間的差異比較大。分析得到我國高職會計學科的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現狀與學生的期望之間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其中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企業實習、角色模擬、示范模擬、案例教學四項呈現出非常顯著的現象。因此,高職會計學科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期望和現實之間差異明顯,加強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是大勢所趨。

二、以案例與實踐教學為核心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體系的建立

作為培養會計人才實踐能力的高職在會計學科教育中加強分析和解決財務問題能力培養是毋庸質疑的。案例與實踐教學就是通過給予學生一個實際的問題情境、一個仿真的經驗,讓學生有機會設身處地,面對情境中所引發出來的問題進行思考與學習。通過案例呈現出問題的情境,學生運用他們的知識來分析案例中的問題,從而獲得有意義的學習。其實施步驟如下:

(一)構建概念框架

案例與實踐分析是用相關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財務問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案例與實踐分析之前,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案例與實踐分析過程中所必需的概念框架,只有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徹,才能充分開展案例討論。當前理論講解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講授式講解策略。會計教學中倡導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并不是否定講授教學,它能全面、系統地傳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但在講授過程中要注意理論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系統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提高能力。二是自學式概念學習策略。紙上得來終覺淺,教師講授過程中知識量是有限的,對于案例與實踐分析所需要的知識則是大容量的,因此在為學生構建理論基礎的腳手架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學生指定相應的參考文獻,讓其通過自學來構建案例與實踐分析和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基礎。

(二)形成問題質疑

在案例與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創設分析和解決財務問題過程中的情境原型,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去,調動參與問題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思維活躍性。一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策略。會計案例的篇幅長短不一,有的案例短小精煉,而有的案例由于包含的信息量比較大而篇幅較長,長的可以達到幾十頁。那么以文字形式向學生展示案例,形成疑難無疑是最好的呈現方式。二是虛擬電子案例呈現策略。我們所處的時代可以說是一個視覺時。在案例教學的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把多媒體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應用到案例情境創設過程中去,充分利用影像、聲音和文字等載體對案例情境進行優化創設。如在財務項目選擇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現項目選擇的背景以及項目實施后的前景,把死案例變成了活情境,促使學生在虛擬的案例情境中形成對財務問題的質疑。

(三)自主解決問題

以案例與實踐教學為媒介來培養學生的財務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是一種過程性的實踐教學活動,學生只有全身心的走進案例情境參與案例的整個分析和討論過程才有可能提高分析和解決財務問題能力。案例與實踐分析的首要環節是通讀案例,進入案例所提供的情境,以企業管理者身份了解案例所揭示的基本情況以及相關背景,通過查找資料,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與案例情境結合起來,分析案例中錯綜復雜的事件,分析發生問題的根本原因,權衡互相制約的各種因素,盡可能多地提出各種可能的問題解決方案,詳盡分析每一方案可能給企業帶來的發展和不足,實施該方案的必要條件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難,綜合分析以后并選出最佳方案。

(四)合作分析

討論是案例與實踐分析的中心環節,是學生形成財務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的關鍵步驟。一是小組討論:在案例自主分析階段,學生通過自主分析后能基本上形成自己的觀點,但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對案例的分析很有可能不全面,帶有個人主觀色彩,而且在分析過程中碰到阻礙是在所難免的。二是全班討論:全班就案例的討論是小組討論的延續。在討論中,各小組派代表將自己所在組的觀點向全班陳述后就相關問題接受教師和其他組學生的提問,就自己所找到的問題進行自由提問。與此同時,教學活動是一種互動的雙向教學活動,教師和學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猶如導演和演員之間的關系,學生在案例教學所涉及的問題都應該由自己進行分析和討論,如果觀點不一致,可以展開辯論,而教師這位“導演”則起著組織和引導作用,教師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

(五)總結反思

在案例與實踐分析結束后總結反思,能提高高職學生財務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教師這位“導演”必須做好案例分析的總結和評價工作,但是必須注意不要做出結論,因為案例往往是開放式的,結論并不是唯一的,可以做出不同的結論,而且得出案例結論并不是案例教學的最終目的,而是讓學生通過案例與實踐分析學會分析方法,獲得處理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學生也要在案例與實踐分析結束之后,做好總結和分析工作,經過小組討論和集體討論后自己對案例問題的理解怎樣,經過案例與實踐分析以后自己學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還不足要陸續反思。

總之,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作為國家和社會倡導的一種教學方式在高職會計學科人才培養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但能培養會計人才所需要的實踐能力,也能促進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黃甫全,王本陸.現代教學論學程(修訂版)[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賈永海.加強會計模擬實驗教學的探討[J].渤海大學學報,2006(6).

3、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關鍵詞: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 食品添加劑 教學體系

一、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概況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我國食品質量和安全的形勢[1]呼喚技術管理復合型的新型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我國第一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于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成立,并于2002年開始面向全國正式招生,從而填補了我國高等教育在這方面的空白。隨后在2003年,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河北科技大學、山西農業大學等16所高校開始招收該專業學生;2004年,教育部又批準吉林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江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30所高校開始招收該專業學生[2]。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1年,已有72所高校設立了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招生數量不斷增加[3]。

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培養目標與計劃存在的主要問題

食品質量與安全[1]是研究食品商品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與人類健康及市場需求相關理論和方法的一門應用型交叉學科,它以生物、化學及管理學等為支撐學科,以現代檢測技術、過程控制和預防管理為主要手段,為全社會食品安全和食品產業市場化提供科學的技術管理保障。其培養目標應該是技術與管理復合性的新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相關人才的培養過去一直分散在農、醫、理、工等學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各不相同。長期以來,傳統專業在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培養中的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重新檢驗檢測技術,輕過程控制和預防管理。這種培養模式已明顯不適應當前形勢和國家食品安全戰略的要求,必須進行相應的改變[1]。

由于學科背景的不同,各高校對新時期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培養目標在理解上也有所不同,制訂和構建的本專業培養計劃各有差別,專業的培養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2002年底在西安召開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主干課程研討會上,各相關高校提出的主干課程匯集在一起達35門之多。教材建設存在一定問題,缺乏統一、規范的成套教材。當今食品科技類教材、圖書日益繁榮,但是食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的教材顯得不足,且與實際脫節,教材滯后、內容重復問題十分突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檢測技術的進步,新的不安全因素會逐漸被檢測和鑒定出來,從而成為新的安全隱患,食品安全問題并不會因為科技進步而“自然”減少。同時,在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的培養中,普遍重檢驗檢測技術,輕過程控制和預防管理,已不適應當前食品安全的宏觀形勢和國家食品安全戰略的要求,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4]。

石河子大學食品學院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食品科學、微生物學、營養衛生學、毒理學和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能在食品原輔料及成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領域從事分析檢驗、質量管理、安全評價、企業管理和科學研究并熟知國際食品質量安全體系和標準的“通食品、強檢驗、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化學、生物學、營養學、食品科學有關的基本理論,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與國際貿易中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識,加強食品生產技術管理、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分析檢驗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食品安全生產、分析檢驗、食品質量管理和參與食品國際貿易等方面能力。本專業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素質和能力:

1.具備較高的社會道德水平和積極遵守食品行業法律法規的基本素質;

2.掌握食品科學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術,以及食品生產基本工藝、設備相關基礎知識;

3.掌握食品營養與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檢驗的基本方法;

4.掌握食品法規與標準具有在食品企業、市場和食品管理、衛生監督及國際貿易機構從事分析檢驗和質量評價的能力;

5.具備從事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公共課、理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綜合素質任意選修課,以及實踐性教學環節。

可以看出,石河子大學食品學院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培養目標側重檢驗檢測技術,輕過程控制和預防管理,并且在課程設置上對于食品原料性質和食品加工工藝的全面了解不夠。這樣的課程設置會使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學生,對食品工藝和食品本身品質的變化了解不夠,因此,很難客觀地從一些質量安全事件中找到其引發質量安全的誘因。

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食品添加劑課程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多,而課時有限,致使教學內容無法深入。

我國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2007),將食品添加劑分為23類,分別為:(1)酸度調節劑;(2)抗結劑;(3)消泡劑;(4)抗氧化劑;(5)漂白劑;(6)膨松劑;(7)膠姆糖基礎劑;(8)著色劑;(9)護色劑;(10)乳化劑;(11)酶制劑;(12)增味劑;(13)面粉處理劑;(14)被膜劑;(15)水分保持劑;(16)營養強化劑;(17)防腐劑;(18)穩定劑和凝固劑;(19)甜味劑;(20)增稠劑;(21)食品用香料;(22)食品加工助劑;(23)其他。每類又包含多種食品添加劑,少則幾種,多則達上千種。這就造成了《食品添加劑應用》課程的知識點既多又雜,且課時較少。因此,有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與調整,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該門課程的主要內容。

《食品添加劑應用》主要講授各類食品添加劑的概念、作用、使用注意事項,以及常用品種食品添加劑的性質及其在食品中的應用。上課教材選用郝利平等編著的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食品添加劑》,其主要內容包括12章:食品添加劑概論、食品防腐劑、食品抗氧化劑、食品著色劑、食品護色劑和漂白劑、食品調味劑、食品增稠劑、食品乳化劑、食用香精香料、食品酶制劑、其他食品添加劑及食品營養強化劑。根據我院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其中的酶制劑在前期課程《生物化學》、《食品化學》及《食品酶學》中已較為系統地學習,其中的營養強化劑在前期課程《食品營養學》中已有較為詳細的講述,其中的食品護色劑、漂白劑、其他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的應用面相對較窄,而內容又比較雜,考慮到課程學時的限制,也不作為課堂講授內容,要求學生課外自學。

最終,發現學生通過對食品添加劑市場、食品添加劑企業,以及食品院校的調研,根據各類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的具體應用狀況,對本專業先修課程、后繼課程的銜接性比較差,學生在利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差。

2.缺乏實踐環節,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食品添加劑》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教學環節極為重要。由于課時的限制,相對于食品添加劑方方面面的知識而言,教學內容僅以理性學習為主,我院的食品添加劑課程教學中尚未開設相關實驗環節。隨著食品工業的快速發展,現代食品加工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添加劑也得到了蓬勃發展,一方面,新理論、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另一方面,科技發展使食品添加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不斷深化。因此,應在保證食品添加劑課程中的基礎理論、基本原理的框架不變、主要內容穩定的基礎上,隨著時代的變化及時補充、調整教學內容。注意食品添加劑的研究進展與市場動向、注重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的應用研究,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使學生了解食品添加劑的發展現狀和研究熱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食品添加劑》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教學環節極為重要。為了加強這門課的實踐環節,因配套獨立實驗課程,研究食品添加劑的性能及其在食品中的應用。驗證性實驗是鞏固知識、訓練技能的必要環節,適量的驗證性實驗必不可少,但涵蓋多個知識點、多項技能和多種方法的綜合性實驗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注重理論教學,前沿性和實用性的結合力度不夠。

隨著食品添加劑行業和學科的發展,新理論、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如食品添加劑新標準GB2760-2007[5]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復合食品添加劑、多功能性食品添加劑等新概念[6],以及微膠囊技術、生物酶解技術等新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都為食品添加劑課程的理論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傳統的理論教學以不能滿足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速度,筆者認為,以往的食品添加劑教學中,關于前沿性和實用性的結合介紹力度不夠,不能反映本學科的發展和新信息。應該改變傳統的單一依賴教科書的填鴨式教學,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將行業和學科發展的最新成果,包括新概念、新技術、新產品等充分融入理論教學中,使學生掌握行業發展最前沿的動態,建立起解決問題的新思維。可以通過提出如:當前食品添加劑有哪些最新技術和新產品你認為發展趨勢如何如何解決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等啟發式問題,組織學生查閱資料,通過進行課堂分組討論等主動態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食品添加劑前沿技術和理論知識學習探討的興趣,同時也大大豐富了食品添加劑課程的理論教學內容。

4.閉卷考核方式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成績考核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任何教學活動都要進行成績考核,但成績考核不是目的,只是實現教學目的的一種手段,運用得好,就可以多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保持學習動力。在我院的食品添加劑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閉卷考試的考核形式。學生為了通過考試,通常在考前突擊復習以通過考試,考試過后,復習內容基本都以忘記,并不能達到本課程教學的目的。因此,考試方式迫切需要改革。

參考文獻:

[1]勵建榮,鄧少平,顧振宇等.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食品學報,2004,4(4):109-112.

[2]李雪琴,工科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7(1):66-68.

[3]宋洪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發展戰略研究[J].福建輕紡,2009(11):42-43.

[4]宋曉慶,李大鵬,陳義倫等.農業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J].高等農業教育,2009(12):53-55.

篇7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出,給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產生一些不良影響。食品質量安全成為關系人民健康和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世界各國政府都將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作為本國發展核心政策目標之一看待。要保證我國食品工業持續、健康、快速地向前發展,關鍵是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國家、社會、市場急需的高素質食品質量與安全專門人才,從而對食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個環節進行科學的營養檢測、質量控制、安全評價,建立食品質量與安全保障體系。根據食品安全的緊迫形勢,教育部在2001年批準了“食品質量與安全”特色專業,使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迅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熱門專業。我校于2006年被教育部批準設立此專業并當年招生,成為我區唯一的設此專業的高校。我校教務處通過深入調研、論證,經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討論并通過,形成了《石河子大學關于修訂本科專業人才綜合培養方案的原則意見》,2006年大學各專業對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修訂,初步形成了新的培養方案,專業培養目標定為培養具有食品科學、生物學、營養衛生學、毒理學和管理學基本理論和技能,在食品原輔料及成品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領域從事分析檢驗、質量管理、安全評價、企業管理和科學研究并熟知國際食品質量安全體系和標準的“通食品、強檢驗、懂管理”技術管理型復合人才。在新的培養方案邊修訂邊實施的過程中,發現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何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切實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是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的關鍵。因此,在專業培養方案設置上要按照一專多能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培養知識面廣、綜合能力強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高級食品科技人才,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

筆者作為一名從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的高校教師,見證了該專業在我校的誕生、發展及每一步成長。結合我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發展歷程,筆者從凸顯專業辦學特色角度對該專業辦學特色的構建提出建議。

2.優化課程結構體系,體現專業特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大部分是依托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分支出的一個新專業,是一個交叉性很強的學科專業,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化學工程、食品科學、現代分析科學、管理學、生物學、環境科學等。目前全國60多所設立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的高校中,以農業類院校為主,其他包括海洋水產、輕工、商業、綜合性大學、師范類、工業類、醫學類等高校。由于這些高校所在行業不同,依托學科背景不同,對新時期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各校制定和構建的本專業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千差萬別。所謂的就業競爭最后的落腳點是學生能力的競爭,學生的各項能力在就業和今后事業的發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專業能力。要把這一新專業辦好,辦出自己的特色,就應在全面了解國內外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培養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新疆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門人才需要的實際,在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制訂完善的培養計劃和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革和完善。

食品學院自開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以來,在不斷的摸索中建立凸顯地方特色的辦學模式。分別于2009年、2013年對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本著打好基礎,突出主干,拓寬專業面,增強適應性,注重專業特色的原則研究了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建立了包括公共課、理論基礎課、學科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特色模塊課、專業相關課程和綜合素質任意選修課的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知識結構突出四條主線:與化學相關的有機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化學等課程,與檢測相關的食品理化檢驗、食品微生物檢驗、儀器分析等課程課程,與醫學及生理學相關的食品營養與衛生學及食品毒理學課程,與質量管理相關的食品質量管理和食品企業管理等課程。在2013版修訂的培養方案中,根據人才培養的需要,增加實驗課程、實踐課程的學分比例,如將食品分析實驗、食品化學實驗列為一門單獨課程;為了凸顯地方特色,增設了《新疆特色食品資源開發與利用》等課程;《食品風味化學》、《油脂化學》、《蛋白質化學》等專業選修課程的開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為該專業學生繼續深造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3.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建立

對工科專業來說,學生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高校畢業生的要求是具有扎實的食品質量控制及品質分析理論基礎,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實踐能力,同時兼具基本的管理、創新能力。因此,在該專業人才培養中,通過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及主觀能動性勢在必行。

對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應注重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向培養知識遷移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轉變,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模式轉變,實現層次化實踐教學。在實際實踐教學改革中,我院將實踐教學活動的各環節――認知實習、基礎實驗、專業基礎實驗、專業綜合實驗、課程設計(論文)、社會實踐(社會調查)、教學實習、專業綜合技能訓練、第二課堂(科研訓練、課外科技活動)、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組成一個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教學內容前后銜接、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上述連貫實踐教學體系的實施,讓學生形成認知、動手操作、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

其次,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可以從改革實驗教學形式及內容入手。實驗教學課程安排本著“厚基礎、強技能”的原則,優化實驗課程體系如單獨開設食品理化檢驗實驗課,增加專業綜合實驗課;實驗課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內容。此外,從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形式及內容改革進行研究。如在假期進行認知實習、社會調查實踐教學活動。在活動中進行社會現象、食品行業發展狀況及人才需求調查,使學生了解社會經濟發展、食品行業生產和經營狀況及特點,增強感性認識,穩固專業思想。

篇8

1 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意義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強文化基礎教育。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和職業生涯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英語課程在《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新大綱”)和《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中都被定位為“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由此可見,英語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成為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體系是英語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

2015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深人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創新辦學模式的一種產物。安徽大別山職業教育集團是一個區域性職教集團,相關中高職院校、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按平等自愿原則組建而成,目前有成員單位45個。這構成探索職業教育集團化視閡下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構建的研究和實踐基礎。

通過對安徽大別山職業教育集團4所高等職業院校和29所中等職業學校的調研發現,中高職院校校際之間除了個別專業課程有淺層次的合作外,沒有實質性的銜接,而公共基礎課程合作、銜接幾乎為零。多數中職學校難以保證英語課程開足、開齊,更少關注與高職英語課程的銜接貫通。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按照各自學校的課程標準實施教學,很少考慮不同生源的需求,普遍存在課程安排不合理、與中職英語課程內容重復、實踐能力不銜接等現象。中職和高職在英語教育教學上脫節、斷層更勝于專業課,嚴重影響英語教育教學質量,制約著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高。通過實踐研究,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是提高職業院校英語課程教學效能的一種有效途徑。

2 職業教育集團化視閉下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的途徑

為獲取第一手資料,本研究選取安徽大別山職業教育集團兩所學校作為研究對象:六安職業技術學院和六安市職業學校,兩校積極探索校際合作模式,努力實現課程有效銜接和資源共享,尤其對如何構建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進行了深人研究。

1) 明確職業教育中英語課程的性質,完善中高職英語一體化課程標準

英語課程在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中都被定位為公共基礎課程,屬于必修課。但在實際職業教育教學中,英語課程的價值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教育部對職業教育的英語教學大綱(基本要求)幾經修汀和完善,但多數職業院校沒有執行到位,落到實處。

“若干意見”要求:統籌安排開展中高職銜接專業的公共基礎課,鼓勵開發中高職銜接教材和教學資源。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英語課程在職業教育中具有獨特育人優勢。英語不單是語言,還是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因此,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中高職英語課程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先行一步,為專業課程的銜接奠定基礎,提供借鑒。

明確職業教育中英語課程的性質是制定完善的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標準的前提。制定課程標準,首先要形成既相互銜接又符合實際需要的中高職一體化的英語課程教學目標。中高職英語一體化課程標準要求課程體系統一,銜接貫通,分層遞進,同時具有動態調整的特點。

2) 規劃銜接貫通的中高職一體化的教學內容

英語教材和教學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的載體。“若干意見”鼓勵開發中高職銜接教材和教學資源。實現中高職英語教育教學的銜接取決于一體化的中高職英語教材和教學資源開發的質量。

“新大綱”對中職英語教學內容進行了架構,由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三個部分構成陰。“基本要求”中要求:以職業需求為主線開發和構建教學內容體系。建議高職英語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即基礎英語階段與行業英語階段四。可見,在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中,英語課程教學內容都要求在體現英語語言共核的同時,盡可能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職業崗位群、工作結構和工作過程與英語專業知識有效結合;教學內容綜合化、模塊化和項目化。因此,課程內容的選定和教材的編寫要有行業企業參與。

課程內容的選擇和教材的編寫還應充分考慮中等和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心理和認知水平等因素,并要保證語言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al。中職英語和高職英語課程內容的難度、深度、廣度及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必須合理,學生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實現就業范圍的擴大和就業能力的提升。

3) 重視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教學實施的銜接

在對兩所學校的實踐研究中發現,實施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教學除了常規的課堂教學和項目實踐教學之外,組織中職和高職學生參與、參加英語技能竟賽能有效促進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體系的構建。通過大賽,提高學生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對英語的工具性的認識,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促進了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教學實施的有效性。

推進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教學實施的銜接,同時還需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和保障。以選取的兩所學校為例,兩所學校分屬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都是職教集團成員,容易達成資源共享。為支持和保障英語教學,職教集團創建了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兩所學校的校園還建有微課平臺,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學習。這些資源有效保證了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的實施。

“新大綱”和“基本要求”都特別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對能力的理解應該包括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未來工作和社會生活中運用語言的能力,還包括繼續學習能力。繼續學習能力在中、高職英語教育教學中常被忽視,因此,中高職一體化英語課程教學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滿足人的終身教育的需求。

4) 形成銜接貫通、多元化的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不能是靜態的,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更要評價學習過程,將教學置于一種動態背景下,全面完整地評價學生,使評價成為獲得教學反饋信息的重要手段。評價應以促進學習、改善教學為目的,突出評價的多元導向和激勵作用。

對中高職公共一體化英語課程的評價要有統一的評價體系,遵循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并重的科學原則,從學生、教師、社會滿意度等方面進行定量和定性評估。

針對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英語教學的評價應該有所側重。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學生,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教師在教學中除了注重語言應用能力的評價,還需要對學生表現出的態度、興趣、自信心、意志力、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給予關注。對高職學生英語學習中表現出的創新創業能力給予考量。

篇9

但政府的財政投入,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增加,,廣東省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增加,而主要用于全民義務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職業學校預算內生均經費反而減少,高職高專的投入也嚴重不足。在2004年廣東省24.5億元教育專項資金中,用于高等教育10.4億元,基礎教育12.7億元,職業與成人教育只有0.94億元,僅占3.7%。職業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資金來源單一,導致職業教育有錢維持,無錢發展,辦學規模偏小。在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迅速提高的同時,在職業教育投入方面與外省的差距正在拉大,這與廣東“經濟強省”的地位不相協調。

我省目前的人才結構比例明顯失調,新型技能型人才和高級技工嚴重缺乏。據有關部門調查,“十五”期末廣東需要技術工人500多萬人,實際只有300多萬,而我省每年職業教育畢業生只有20多萬,技術工人的匱乏已成了廣東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瓶頸。另外,我省每年還有約40萬未能升學的初中畢業生、大量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富余勞動力急需進行技能培訓,所以職業教育需求空間非常廣闊。今年4月9日,在廣州舉行的“五星級技工招聘會”上就有企業放出風聲,愿為其急需的高級技工開出50萬元年薪,并表示只要是緊缺技術人才,在薪酬上“好商量”。

對于職業教育,應該把它作為教育的一個類別來看,而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層次來看。長期以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傳統觀念在一些人心目中根深蒂固。讀書成績好的孩子升中學,升大學,成績不好的才去念職業學校,才去讀高職高專。家長是這樣想的,學校是這樣引導的,媒體也是這樣宣傳的。每年高考一放榜,高考狀元爆炒,但有誰想到去寫一寫報讀高職高專的學生。所幸的是,現在政府已經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近幾年職業教育有了很大發展。但相對而言,廣東省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力度還不夠。據了解,德國、澳洲、臺灣地區在職業教育總投人中政府投入占了70%;江蘇省職業教育專項資金僅省級財政就投入2.5億元;浙江省的投入更大;上海市從2000年起,每年對中專學校增加投入1億元,用于建設一批示范性中專學校。

篇10

朱永新說:“在國家提出的‘五個一批’中,教育脫貧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但是,從目前情形看,教育扶貧的重心還沒有放在職業教育上。”

從全國范圍看,當前職業教育資源的供給和農村脫貧需求之間嚴重不匹配,優質的職教資源、就業機會、新興產業主要集中在發達地區和大城市,而貧困人口或業教育的生源主要在欠發達地區和農村。主要問題表現為:

一是貧困地區職業院校基礎薄弱,規模較小,課程內容、實訓設備陳舊,一些學校教的是早已被市場淘汰多年的職業技術,專業吸引力差,招生困難,未能發揮職業教育在促進勞動力轉移或就地就業中的作用。

二是發達地區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未能面向貧困地區發揮幫扶作用。近年來,京滬廣等經濟發達、匯集了大批優質職教資源的城市,由于戶籍制度和相應的招生限制政策,中職、高職學校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到外省招生,導致職業學校辦學規模驟減,與外地院校合作辦學處于停滯狀態。如北京某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在校生從5000多人減少到3000人。由于北京本地對職教畢業生的需求旺盛,導致很多職業院校只能以借讀或合作辦學的方式招收外地生源,但這些外地學生既得不到生源地的補助,也無法享受北京的助學金,實際上剝奪了很多貧困學生到大城市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

三是相關管理部門以學歷教育的思路管理職業教育,職業學校受到人事和財務等管理制度約束,開展自主培訓項目困難,對貧困人口的培訓潛力不能釋放。培訓資金來源分散,標準低,培訓信息缺乏共享,難以形成合力,影響培訓實效。

2016年,在湖南的調研所見讓朱永新印象深刻。“湖南省實施‘一家一助學就業?同心溫暖工程’就是資助一個家庭的一個孩子讀中職學到一門專長,除國家中職免除學費政策之外,每個貧困學生每年還可以獲得補助2000元,并在畢業后幫助其就業,年薪一般在3萬元以上,真正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合適的職業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職業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最有效的路徑。” 朱永新表示,我們要讓貧困者通過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改變自己的命運,為他們自己也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朱永新認為,要讓職業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真正大有作為,必須改革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提供職業教育的供給機制,把為貧困家庭勞動力或潛在勞動力提供實用技能培養作為扶貧的“底線”內容,為處于底層勞動崗位上巨量勞動者的職業發展提供無門檻和靈活便利的職業培訓服務。為此,他建議:

一是實施“職業教育脫貧國家工程”,整合教育部、人社部、國務院扶貧辦等名目眾多的培訓資金,針對地方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的需要,把職業教育和培訓落實到每個貧困家庭和建檔立卡的所有適齡學生和貧困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