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和農學的專業范文
時間:2023-11-07 17:30: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和農學的專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園林專業教學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培養目標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傾向
大多數高職農林院校園林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生態學、園林植物、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從事風景區、城鎮各類園林綠地規劃、設計、施工、園林植物繁育栽培、養護及管理的高級技術人才”。
由于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學生培養都是一個模式,沒有學生發展特長和愛好的空間,導致的結果是:在植物栽培與養護方面,沒有園藝專業學生強;在規劃設計方面,沒有建筑和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強;在設計表達方面,沒有美術和環境藝術專業的學生強;而從事工程施工與管理的學生,則實踐能力差,適應工作的時間長。這種培養模式增加了企業對人才的再培養成本,加重了學生就業難度。
(二)實踐教學相對較弱,畢業生適應社會能力差
大多農林院校的課程體系中,實賤教學環節由課程實驗、教學實踐、認知實習、畢業實習四大部分組成,但課程實踐時間和認知實習時間較少,理論講授較多。學生動手機會少,畢業后適應社會能力差。
(三)課程設置有一定的局限性,距現代園林發展要求較遠
現代園林專業涉及的工作范圍可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不同的層面所涉及的學科內容不同,對規劃要求也不同。宏觀層面的工作內容是土地環境生態與資源評估和規劃,包括對規劃地域自然、文化和社會系統的調查分析,涉及地質地貌、水文、氣候、各類動植物資源、風景旅游資源、社會人文歷史等多方面學科。綠化——藍化規劃是現代園林學宏觀環境建設的核心工作。中觀層面的基本內容是場地規劃,是對建筑、設施、地形、給水、排水、綠化等予以時空布局,并使之與周圍交通、景觀、環境等系統相互協調聯系的過程。城市設計是中觀園林的重要內容。中觀層面的規劃成果包括繪制各類地圖、概念性規劃、分項規劃、報告文本以及其他用于政府各主管部門審批所需的文件資料,其規劃設計的內容控制了最后所建成的工程項目的詳細設計。微觀層面的內容包括:街頭小游園、街頭綠地、花園、庭院、古典園林、園林小品等具體詳細的內容。這一層面上的規劃設計比較接近于傳統園林的概念,偏重視覺形象的欣賞。農業院校園林專業課程設置一般局限于微觀的植物研究和中、小型城市綠地的規劃設計,與當前迅速擴大的專業領域存在一定的距離。
二、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園林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實踐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自2004年開始創辦高職園林專業以來,在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上偏重于園林植物的繁育、栽培養護,同時兼顧園林規劃設計和園林工程的教學,主要培養風景區和各類城市綠地的設計、施工、管理、栽培養護、植物繁育等方面的人才。多年來,該專業為社會輸送了大量人才,這些人才活躍在省內外園林及相關領域,為園林專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經過9年的發展,園林專業在師資隊伍上已趨穩定,教學計劃幾經修改已趨于合理。但是在新形勢下,以往的人才培養方案較為滯后于專業的發展,為此,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園林專業基于2009年學校教學改革項目《多元化、職業化背景下的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09-NZYGH-002,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教學改革。
(一)契合社會需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
現代園林學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它所包含的理論、技術和藝術內容十分廣泛。園林人才的從業范圍囊括了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從城市綠地的規劃、設計、施工、維護管理,到區域性的景觀規劃。因此,無論哪個學生要在短時間內將每個方面的知識學好學精,成為一個適應園林行業各部門需要的通才是不可能的。因此,園林專業高職人才的培養目標必須有所側重,使學生在3年內既掌握園林專業必備的理論知識,又掌握某一方面的專門技能,從而適應社會對園林人才的需要。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園林專業針對往年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將專業培養目標劃分為3個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向、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方向、園林植物方向。學生可以通過一年的在校學習,深刻理解園林專業內涵、當代園林專業的發展方向,從而在二年級的時候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方向。
園林規劃設計方向:培養具有居住小區園林景觀設計、公園設計、企事業單位附屬綠地設計、園林效果圖繪制、園林工程施工圖繪制的高技能人才。畢業生主要面向園林規劃設計事務所、園林綠化設計企業、園林工程公司及其他需求相關職業崗位的企事業單位從事園林規劃方案設計、園林規劃設計圖繪制等工作。
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方向:培養具有園林工程施工管理,園林植物栽植養護、園林工程預算、園林工程現場監理等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畢業生主要面向園林工程施工單位從事園林工程施工管理、園林工程預算、園林工程監理、園林植物栽植養護等工作。
園林植物方向:培養具備生態學、植物學、園林植物培育與應用、綠地養護、園林苗圃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能在園林、城市建設、農業、林業部門和花卉企業從事園林植物栽培、養護、管理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構建“強基礎、強實踐、突出方向、提高綜合能力”的人才培養體系
1、課程教學符合教育規律。改革后的園林專業課程設置從專業教育、園林構成要素認知開始,到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施工技術、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等復雜的專業技能的掌握,知識的傳授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知,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規律。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分成兩個階段:專業基礎教育階段和專業深化教育階段,使學生在基礎素質、科學思維方法、基本能力方面得到逐步提高。
2、園林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針對性。在開始學習專業課時,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將其分成三個不同的方向,為培養具有專業特長的學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3、完整的知識體系。新的培養模式為學生構架了一個園林專業所需的知識體系,為學生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理念,在保證具有堅實而廣泛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基礎上,遵照學生意愿和社會對人才需求持續發展的規律要求,突出某一方向,從而提高了學生擇業與自主創業的能力。
4、運用學院相關專業優勢,依據知識群體組織課程模塊,進行開放式教學。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科領域,重視學科交叉培養,突出學院特色,有效整合校內資源,在課程大綱設置中采取專業方向“模塊化”(有些模塊課程是由其他專業比如旅游管理、電腦藝術設計專業開設)與拓展課程“巧于因借”的手法。
專業知識模塊化。我們根據專業特點為園林專業學生提供了6個模塊。
一是園林規劃設計模塊。課程包括景觀評價、公共建筑設計、地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城市規劃理論與方法、園林表現技法、城市規劃原理、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鄉土景觀、脆弱生態環境下的景觀安全、風景區規劃、生態旅游區規劃。
二是園林工程模塊。課程包括園林工程技術、園林建設管理與法規、園林工程概預算。
三是園林植物應用與管理模塊。課程包括盆景與插花藝術、造園材料、草坪地被植物的應用、園林苗圃。
四是藝術設計模塊。課程包括3大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Photoshop平面設計、3Dmax與動畫設計。
五是環境評價與規劃模塊。課程包括環境規劃學、環境質量評價、水土保持、環境安全、資源與環境質量評估、恢復生態學等。
六是風景旅游區規劃與管理模塊。課程包括風景區文化歷史、風景旅游區規劃、風景旅游區管理、生態景觀規劃等。
其中,前3個模塊由園林專業開設、藝術設計模塊由電腦藝術設計專業開設、環境評價與規劃模塊由資源環境專業開設、風景旅游區規劃與管理模塊由旅游規劃管理專業開設。我們在園林專業課程大綱中完全按照其他專業開設的課程名稱、開課時間等設置這些課程,讓園林專業的學生與其他專業的學生共同上課,具有同樣的專業效果,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的多元化。
(三)實踐教學環節貫穿始終
園林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型專業,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組織管理和獨立工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實踐教學作為本學科的改革重點貫穿于三年的教學全過程。
1、教學實習和專業認知實習全面展開。依據地區優勢,筆者所在學院園林專業學生的實習地點有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龍亭公園;洛陽的龍門石窟、國花園和白云山森林公園;焦作云臺山森林公園;鄭州鄭東新區濕地公園、靜泊山莊等。豐富的游歷活動拓展了學生視野,有助于增強其對于自然、城市和人文的認知和感悟。
2、專業勞動和專業調查作為培養專業精神和認識社會的重要手段與教學同時進行。本專業與河南省園林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河南河美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河南中亨園林工程有限公司、鄢陵和潢川苗木繁殖基地等多家園林企業簽訂合同,通過專業勞動,組織學生進行定期的生產性勞動實踐,在增強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園林專業大學生必備的勞動技能和吃苦精神。
3、每年一次的園林專業設計競賽加強了各年級和相關專業學生的溝通交流。連續幾年的全國景觀設計專業畢業作品展在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舉行,使學生了解全國園林專業學生的狀況,向有實力的院校學生看齊。
4、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工作。近年來,學院專業教師先后完成了南陽市新野縣城的河道生態治理工程、中牟縣公安局的景觀設計等10多個項目,將學生帶入實際的工程項目中,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總體設計、詳細設計、施工圖設計全過程,將所學的知識牢牢地聯系起來,使理論知識得以完善和運用。
篇2
關鍵詞:高校;專利;學科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0-0177-02
高校擁有一大批高精尖智力人才資源,擁有高等學科隊伍,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產生了大批專利成果,它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專利創新的中流砥柱,專利申請狀況已成為衡量一所高校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科技指標之一。
本文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外專利信息服務平臺為數據源,以“國別省市代碼(新疆)”以及“大學名稱”、“申請日期”作為條件檢索出2004―2014年新疆高校專利數據,對新疆11所本科高校的農學、醫學、化學學科申請專利和授權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明確新疆高校專利的優勢和弱勢,為加速發展新疆高校學科新競爭力建設供理論基礎。
一、新疆本科大學申請專利情況的分析
1.本科大學專利申請的情況。通過檢索數據發現,在新疆的11所本科大學中,僅有7所大學高校申請了專利,喀什師范學院、昌吉學院等尚未申請過專利。新疆大學的發明專利占到90.65%,而新疆醫科大學發明專利比例為88.52%,最后是新疆農業大學發明專利比例66.67%。而石河子大學與塔里木大學以實用新型為主,占47.25%和41.18%。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來:化學和冶金領域是新疆大學的專利主要部分。農業、輕工業以及醫學領域是新疆醫科大學、石河子大學、塔里木大學以及新疆農業大學的專利重點。石河子大學與新疆農業大學這兩個大學在農業領域有很強的競爭和科技創新力。但是這些數據與內地高校相比來看,在專利申請的意識方面,還是比較薄弱,在申請的數量上與內地高校有一定差距。
2.本科高校農學學科申請專利情況。在IPC專利分類號中,農學學科的分類號主要包括:A01C、A01G、A01H三部分內容。新疆本科大學中石河子大學申請的農學專利最多,其次為新疆農業大學、新疆大學、塔里木大學、新疆醫科大學。石河子大學在新疆農學學科申請專利方面占有明顯優勢。
3.本科高校醫學學科申請專利情況分析。在IPC專利分類號中,醫學學科的分類號包括:A61、A61B、A61C、A61F、A61G、A61H、A61J、A61K、A61L、A61M、A61N、A61P。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新疆醫科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和塔里木大學均有醫學學科專利的申請。申請醫學學科專利最多的學校是新疆醫科大學,其次是石河子大學和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和塔里木大學申請量較少。新疆醫科大學在醫學學科專利申請方面占有明顯優勢。
4.新疆本科高校化學學科申請專利情況分析。在IPC專利分類號中,化學學科包括以下分類號:C01---C14、C23、C25、C30。石河子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師范大學、新疆醫科大學、塔里木大學和新疆農業大學均有化學學科專利的申請。新疆本科高校化學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新疆大學,申請了130件,其次申請較多的是石河子大學45件。新疆醫科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塔里木大學申請量其次。新疆師范大學申請量最少。
二、新疆本科大學申請專利授權情況的分析
從圖1中可看出,石河子大學是專利授權最多的高校,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其次。石河子大學專利授權占總數的62.80%;塔里木大學占第二,專利授權占申請60%,由于這兩所大學校申請的類型大多是實用新型,授權比例比較高。
1.本科高校授權專利類型分析。從圖2中可以看出,石河子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塔里木大學和伊犁師范學院獲得授權的專利主要是實用新型,而新疆大學和新疆醫科大學獲得授權的專利類型是發明專利,這表明盡管石河子大學獲得授權的專利數較多,但代表石河子大學校科技創新能力的發明專利相對較少。
2.新疆本科高校農學學科獲得專利授權情況分析。新疆高校獲取農學學科專業授權專利最多的高校是石河子大學36件;其次是新疆農業大學、新疆大學和塔里木大學獲得農學授權專利相對較少。
3.新疆本科高校醫學學科獲得專利授權情況分析。新疆高校獲取醫學學科專業授權專利最多的高校是新疆醫科大學20件;其次是石河子大學,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和塔里木大學獲得醫學授權專利相對較少。
4.新疆本科高校化學學科獲得專利授權情況分析。新疆高校獲取化學學科專業中,新疆大學最多,授權專利達到45項;第二是新疆農業大學,新疆醫科大學和石河子大學也比較少。
三、對新疆本科高校專利申請及授權情況分析
1.新疆主要農業高校農業科學專業間優勢差異明顯,石河子大學在農學、作物學專業優勢明顯,新疆農業大學在園藝和畜牧、動物醫學、狩獵專業優勢明顯。
2.通過對新疆農業大學、石河子大學以及塔里木大學農業專利申請及其授權情況分析,石河子大學在農業方面專利申請和獲得授權的專利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石河子大學農業科學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科技創新能力在新疆高校中處于領先地位。
3.通過對新疆本科高校農學、醫學和化學學科的申請及其專利授權情況,新疆醫科大學在醫藥衛生方面申請和獲取的專利數較多;石河子大學在農業方面申請和獲得專利數較多,新疆大學在化學學科方面申請和獲取的專利數較多。
四、完善新疆本科高校專利的措施
1.加大投入,夯實學科建設基礎條件。第一要加大專利投入,設立學科建設專利資金專項經費,做到專款專用,保障學科所需資金需求;第二要多個渠道籌措資金,加入市場的機制,通過企業的投資加強學科建設,和企業共同建立博士后流動站點,加強高校大學的重點學科融資的動能力。
2.引進和培養高質量科研人才。經濟活動和科技創新活動都是由人來實現和完成的,人才的質量和數量是提升高校學科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利用自身的學科環境優勢,吸引人才從事創新研究和專利技術研究。
3.健全成果獎勵機制,提高高校專利創新力。要建立一批高水平專利的人才隊伍,創新與創造是第一位的,要讓科技人才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得到釋放,就要加強激勵的機制,提高人才素質,這樣就有利科研與專利活動有效迅速地發展起來。
4.建設學科基地,創造良好學科環境。學科發展需要優良的物質基礎與平臺,學科基地的搭建,為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環境與條件。學科基地的發展決定著學科發展的水平發展。
5.加強學術交流,提升專利競爭力。新疆各高校應鼓勵各學科開展學術交流,多與國內外大學建立起教師互訪的制度,多邀請知名專家和學者開展學術與交流活動,營造出良好的氛圍,促進專利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湯亞非,鄒綱明.對我國高校專利現狀分析與思考[J].現代情報,2009,(01):140-143.
[2]付曄,馬強,盛佩珍.高校專利有效性的現狀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08):45-49.
[3]鄭劍.獨立學院學科競爭力現狀與提升――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為例[J].教育,2014,(17):54-55.
[4]孫中葉.如何提升優勢特色學科競爭力[J].中國高校科技,2012,(04):48-49.
[5]羅愷,袁曉東.我國高校專利分散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81-87.
[6]徐棣楓,周元,邱奎霖.高校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以江蘇高校專利工作為視角[J].科技與經濟,2010,(04):50-54.
[7]袁曉東,張軍榮,楊健安.中國高校專利利用的影響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4,(04):76-82.
[8]袁錫宏.基于特色優勢學科建設的高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的探討[J].圖書館學研究,2013,(24):62-65,47.
篇3
《中醫學基礎》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診斷學的內容,是河南農業大學中藥學專業十大核心課程之一,也是學生學習中藥學相關知識的第一門主干課程。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質量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中藥學》、《方劑學》等后續課程。因此,提高《中醫學基礎》的教學質量顯得相當重要。鑒于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的特點,該門課程課時短、容量大,再加上中醫學理論體系本身的獨特性,教師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好這門課呢?筆者對教學方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實踐。
1.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的特點
上世紀末全國20多所農業院校相繼開設了中藥學專業,河南農業大學中藥學專業也在這種形勢下應運而生。該專業2003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至今已經9年。農業院校的中藥學專業是農學與中藥學的交叉學科,既有中藥學專業的特點,又有農學專業的優勢和特色。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既借鑒了農業院校的優勢,讓學生掌握藥用植物栽培、規范化種植和品種選育等相關知識,又吸收了中醫院校的特色,讓學生掌握中藥學相關知識,培養其在藥物研究開發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的能力,兩者有機結合,培養綜合型人才。在這樣的培養目標指導下,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學生的課程門數就明顯增加,課程的課時則只能縮短,如《中醫學基礎》課程只有40個學時。
2.中醫基礎理論的獨特性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在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指導下,通過長期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理表現和病理變化的實踐觀察,總結歸納而逐漸升華和抽象所形成的獨特理論體系。它是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理論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學術體系。然而,這些哲學和人文科學思想對剛入學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點兒困難。尤其是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等概念,往往讓學生一頭霧水,甚至感覺跟算命等偽科學一樣。但這些又是我們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直接影響到后期臟腑功能和疾病的診斷。還有一些概念,中西醫差別較大,如中醫的肝、心、脾、肺、腎和西醫的有很大區別。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這些特點,無形中增加了該門課程學習和講授的難度,如何在短時間內,講好這門課,教學方法更加重要。
3.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
3.1多種教學方法結合,提高學生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提高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考慮的首要問題。知識千差萬別,若要讓學生在聽每一節課時都興趣盎然,教師應將多種教學方法結合。
(一)運用比喻[1]。在講課的過程中,運用比喻法,可以將深奧的、復雜的、抽象的事理,用簡單的、熟悉的、直觀的事物表達出來,便于理解記憶。比如,講“風能勝濕”時,可以聯系生活中的例子打比方。用濕拖把拖完地后,怎么能讓它盡快變干呢?同學們可能就聯想到,打開風扇,風一吹,地面上的水濕很快就沒有啦。所以,“風能勝濕”。
(二)結合典故。中醫學相關理論知識與古代的文學知識密切相關。如講到“肝主藏血”、“怒能傷肝”時,可以舉《三國演義》中周瑜被諸葛亮氣吐血的例子。如五行的特性中,金曰從革,有收斂、沉降的特性;木曰曲直,有生發、生長等特性。講授到這里時,可以聯系到成語“擊鼓鳴金”。古人打仗時有擊鼓前進,鳴金(敲鑼)收兵,因為鼓是木頭做的,可以鼓舞士兵斗志,而鑼是金屬做的,可以收斂士兵情緒。
(三)應用多媒體[2]。現在教學手段日益豐富,多媒體教學在課堂講授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講授五臟的形態結構時,充分運用多媒體,將肝、心、脾、肺、腎等臟器的形態結構圖片展示給學生,加深印象,課堂效果很好。
(四)病案教學。在講課過程中,舉一些案例,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而且還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內容。例如,講授情志對人體的影響時,可聯系到范進中舉的例子。范進中年中舉,大喜過望,精神渙散,變得瘋癲。醫生請范進平時最怕的人———他的屠夫丈人,來打他一巴掌,他就清醒恢復常態啦。喜為心之志,過喜則傷心,使心氣渙散,人變得瘋癲。恐能勝喜,他平時最怕他老丈人,他丈人打了他一巴掌,他受恐啦,病就好啦。這些例子,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理論知識很快就記住。
3.2梳理歸納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3]《中醫學基礎》的課時一般在40學時左右,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要把書中所包含的所有章節都詳細、深入地講解,可能性不大。因此,我們結合農業院校中藥學專業的特點、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和歸納,在講課的過程中突出重點和難點。對中藥學專業學生來說,我們只要求學生掌握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精氣血津液的基本功能、臟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基本的病因和病機等相關知識。所以,在講課過程中,我們要簡化教學內容,將基本概念講解清楚,重難點突出。如在陰陽學說中應側重講解陰陽的屬性及陰陽的相互關系;在五行學說中應側重講解五行的屬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關系。
3.3督促學生理解記憶,強化理論知識方法是手段,效果是目的。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突出講述重難點內容,目的是讓學生更容易的去理解記憶中醫學理論基本知識。為達到這種效果,在講課的過程中,還應該不斷督促學生,比如,加強課堂提問,開展課堂討論[4]。每堂課開始前幾分鐘可向學生提出前兩節授課的重點內容,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去鉆研自學。此外,可根據章節內容,設立專題,開展課堂討論。通過這些手段,不僅能督促學生記住相關理論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可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掌握學生學習狀態,隨時調整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篇4
農學的任務在于探索農業及其關聯產業,以及農村社會的發展目標、道路和方法。不同歷史階段上的農學面臨著不同的現實問題,以實現不同的農業價值追求。當代農學,具有關于“生命空間”的地域性實踐過程的特征,以及追求生命系統綜合性的“合”的特征。本文試以《農學原論》等為基本依據,對當代農學的特點進行歸納。中國
一、近現代農學的發展:
從生產的農學到生命的農學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早期,工業急速擴張,人口及產業向大城市集中,經濟高速增長,這就對農業有了新要求:既要向蔬菜果林業、畜產業等增長型產業領域擴展,又要提高生產效率以保證糧食的低價和穩定供應,還要增加農業勞動力的收入水平以使其與城市居民保持均衡。農業為了體現這種重視生產的擴大和發展的經濟功能,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產業化的形成來提高認識、預測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于是,出現了高投入、專業化、機械化的發展趨向,表現在單一農業的規模化擴張,拖拉機和配套農具等機械化的使用;人造肥料、農藥(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化學工業的使用;農業的產業化、商品化程度明顯提高等等。
與傳統農業重視經驗知識的積累不同,近現代農學是一套建立在實驗科學之上的、重視生產科學技術發展應用的農業科學體系。近代農學第一個大學科是農業化學,即用化學的理論來解決動植物生產過程的問題,用定量分析、數字統計的方法來處理材料,它直接導致了近代人造肥料工業的產生。農學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基本上反映了以土地節約型技術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勞動節約型技術提高勞動生產力的目標:在農業機械、肥料和農藥的開發,食品的加工和流通、各種農業生產資料及農業關聯產業部門(畜產、果樹、林業、水產業等)都出現了無數劃時代的技術創新,形成了施肥、灌溉、良種、防病、栽培、飼養等等技術,出現了農藥學、肥料學、土壤學、遺傳學、育種學、動物營養學、農業工程學、農業經濟學等等專門的學科。借助這樣的農學,農業成為追求“優質、高效、穩產”的目的性的營生,成為以實現更高經濟價值為核心的勞作。
然而,在工業化農業的各種生產技術和組織方式的作用下,形成了資本主導下的農民之間惡性競爭和壟斷集團惡性操控的狀況,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狀況,以及農民由于“貴買賤賣”而利益受損、不愿經營農業的現象。此外,大量的農業機械、化肥、農藥制造等高投入取代自然循環的結果是高成本和環境污染;經營的專業化、作物的單作和連作化,產生了加重污染的中間物質積累;也引起了地力下降、重茬病的產生及作物生命力的下降、病蟲害問題頻發。再加上農民由于利益取向不愿精耕細作、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等原因,食品的質和量兩方面的安全性作為涉及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問題、涉及國家戰略和社會穩定問題而被重新關注。
于是,在工業化經濟高速增長后期,人們開始期待農業和農學在生態環境方面的正外部效應,于是就出現了為維持和保護人和動植物的生命而追求“生態環境價值”的相關理論。其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的低投人型農業”的思想密切相關。人們希望能利用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的發展,組織的自動化生產和無廢物生產,從而在取得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有利于農業的穩定持久發展和環境保護。后來,隨著城市化發展過度而引致的城市社會病理現象的加重,以及農村凋敝過度而引致的各種鄉村社會病理現象的加重,出現了批判一切向大城市集中和重視地方發展的注重“生活價值”的“地方主義”運動。其特征在于:“從維護地域的社會生活的角度來重建農村以及增進與城市的交流等,包括社會、文化價值在內的‘生活價值’的實現是其主要目的。”
人們對作為經濟生產的農學進行反思的結果,就是以注重“生態環境價值”保護和“生活價值”為目的的“生命的農學”——這一新生事物的萌芽和誕生。
二、當代農學新視角
——“生命空間”的提出
危險和機遇并存的種種跡象意味著生態文明時代的新的到來:人類與自然對立所造成的能源枯竭、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威脅;以及人類通過政府法案、組織行為和民間努力等方式,朝向生態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可能性努力……在生態文明的當代,一切都意味著重新進行考量,包括農學的時代使命和內在生命。以追求綜合價值為主的“生命空間”的農學便應時而生。
農業的本質是一個“生命循環的世界”。“農業是依靠植物、動物、微生物的機能,通過人的勞動去控制、強化農業生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來取得社會所需要產品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活動具有“農活”的非經濟的特征:農業以生生不息的土壤為基礎,是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的有機統一體,受一年四季中的光、熱、氣、水、土等自然條件制約,具有地域性、不穩定性、多樣性、時間性、可更新性、復雜性等等超經濟的“生命”現象。農業的對象是動植物這種有機生命體在復雜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在受到天體循環影響的諸多生命的循環之中得以延續的;它也是農民世世代代的生命延續中培育出來的長期積蓄物。因為農業生產是對自然循環、生命循環和代際循環的綜合反映,人們從中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和永恒、生命的韻律和豐裕,也滋生出了對祖先的感謝和對子孫的期望、對自然的敬畏和對他人謙虛的精神。可見,農業生產中充滿了一種“綜合的人性”。
老實地說,“人類的日常生活空間既是一個生態場所,又是滿足人類各種欲求的生活場所,同時還是一個生產場所”。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既要面臨貿易自由化所造成的國內外價差的嚴重挑戰,又要擔負起本國食品供應安全、保護生命和環境的基本義務,并在城鄉統籌發展中發揮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農業和農村的諸種功能綜合起來有3大方面——
1.經濟功能,包括高效的食物生產、優良食品的供給、發展國民經濟、振興地域經濟等;2.生態環境功能,包括保全國土、保護生活環境、農業的可持續性,等等;3.社會文化等生活功能,包括一般性功能、社會交流、福利功能、教育功能、人性復原功能等等。
轉貼于中國
中國總之,農業是多元價值的產業,農村是多種功能的空間。農學的價值目標在當下的歷史發展階段中愈來愈體現出多元化和層次性。然而,其多元的價值追求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時常體現出對立和背離的關系:經濟功能注重成本、價格、產量和利潤;生態功能注重自然資源的協調、更新和可持續;社會文化功能注重其健康、美好和休閑。這樣,農業就注定是在一定的張力場中,同時實現經濟的、生態的和生活三方面的綜合性價值。 這種綜合價值實現的最佳場所為具有完整“生命空間”的“地域”。如何理解集生產空間、生態空間、生活空間為一體的“生命空間”的地域呢?作為“生產的空間”的農村地域,“是一個向外部開放的、具有自律性、獨特的多種產業復合體的經濟空間”;作為“生態環境空間”的農村地域,其基本概念是循環性、多樣性以及相關性,是人類和自然共生的空間;作為“生活空間”的農村地域,是在人類的具體生活中體驗和展示出來的、具有感覺和愛戀的、充滿人性的生存和生活空間。總之,地域社會是一個聯系密切的生活的、生命的世界,它更易形成“得體”的富于多樣性、安定性和持久性的生活。同時,它并非單純的理性場所,還包含著種種狀況和境遇,是“矛盾的空間”,也是“問題的空間”。也正因為矛盾或問題被置于同一場所,才有可能被自覺認識,從而才具備克服的可能性、統一的可能性以及解決的可能性。進而,它也就會成為凝結著農業從業者和農村居民的日常經驗性努力、科學研究上努力以及政策上努力的空間,結果也就會成為“解決問題的空間”、“解放的空間”和“更好地生活的空間”。如此,農學就成了從把握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構想與創造的學問,努力發現和解決農業及農村問題就成了農學研究的使命。
當代農學必須以地域這一“生命空間”為舞臺,以實現經濟、生態環境和生活這三種價值的均衡和諧,即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目標,去努力研究相應的農業生產技術,實現經營方式和相關政治制度保障條件的變革。如何重視和協調各種價值之綜合性價值的實現來追求最終的社會總福利的最大化,這就是當代農學的目標。
三、當代農學質的規定性之一——實踐性
“實踐”的品格而非“理論”的品格,是當代農學質的規定性之一。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當代農學是一門追求構建人類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實踐科學。
科學從一開始主要包括兩大類:探究人類社會現象規律的人類科學,以及探究自然現象規律的自然科學。后來,出現了以此為基礎構建人類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實踐科學。
實踐科學是在“構想”的新的方法論空間里,將自然科學與人類科學統一起來,形成新的具有價值追求性的技術探究領域的一門學問。從此意義上而言,實踐科學是從一開始就“確立了特定的價值目標”的自然科學,也是在理解和闡釋過去或現實的人的存在和問題基礎上的、“意圖性的、人工合成性的”學問。它既具有“邏輯的構成要素”,也具有“歷史的構成要素”,同時還伴隨著價值判斷和規則指示的“實踐的構成要素”,處于“以自然科學與人類科學、因果論與目的論、自然與人類、客體與主體、物質與精神為媒介并將它們統一起來的位置”。在實踐科學中,其假設是“范式”;其方法是“試驗和調查”,其最終目的是“實踐范式的確立”,支撐其相對獨立性、賦予其方法整體以特色的,是“構想力”。
可見,農學是為實踐服務的目的性很強的學問,是提示實踐規范的實踐科學,它包含了作為基礎科學的自然科學和人類科學。農學與工學、醫學、教育學等一樣,是積極地進行價值目標的設定并力求實現的、需要高度想象力的科學。換言之,它屬于應用科學、實踐科學、實際科學,涉及一定的價值。其價值目標的現實合理性,是決定其存在與否的重要問題。農學作為帶有價值追求的實踐科學,它高揚著明確的價值目標。
現代社會已經到了要把追求農業綜合價值作為發展理念的時代。作為一個發展理念的追求,一個國家或地域中具有多元價值的農業,以及具有多功能空間的農村的重要意義和具體的實踐經驗,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當代農學具有很強的政策性:以城鄉關系改善為前提、以農業和地域構造為核心。
城鄉關系的改善是農村地域作為完整的生命空間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或者背景。城鄉關系論在人類歷史上出現了四個階段:分別為“試圖解決大城市和工業城市問題的田園城市理論,著眼于城市間有機結合的城市配置理論,著眼于城鄉結合的地域構造改善政策的理論,以及消除農村內部差距、維持和保全農業多種功能的收入直接補償理論。”原聯邦德國于1968年將農業構造政策和地域構造改善政策結合起來進行實踐。在其的地域政策中,有“健康地域”的概念,即“保證人們24小時生活以及滿足其完整的生存需求的條件”,具體包括:“由農業與工業的結合帶來的多樣且有機的經濟形態;由城市和農村的結合帶來的種種生活便利;以及由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結合帶來的自然性的保留。”20世紀90年代后期,歐共體各國以此實踐為經驗,通過歐盟組織開始制定并實施空間整備政策。就是在日韓等東亞國家,其農學也有很強的政策特色。
可見,作為一種理念的政策導向行為,這是當代農業政策學的探究性實踐。
(三)當代農學強調對實踐主體行為——農民及其組織行為特征的研究。
既然要強調農學的實踐性,那么就得強調農學的研究對象和應用主體的統一體——不同國度、不同類型的農民主體的行為特征研究。
一種新型農學的發展,其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對集主客體為一身的農民行為類型及其意義的研究。首先是對追求綜合價值的農業推廣中的三種行為——先驅者、采用者、適應者的類型及多種意義的研究。在追求經濟價值、生態環境價值和生活價值的地域社會變動發展過程中,農協、農業經營合作社、各種農業法人等具有區域特征的地區農民組織主體的重要性,因為他們是構建合作型社會的關鍵性力量。
此外,因為農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與由實踐經驗知識所推動的革新完成過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以農業和農村中的經驗知識和科學知識相結合共同推動變革,就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過程性。這種結合的過程,是集實踐與科學知識于一身的實踐主體知行合一的過程,也是真正有用的農學之所以生成和發展的學術路徑的過程。
可見,從現實中發現問題并獨立開發解決問題的技術,是農學的重要任務。從政策支持的角度,或者以參與實踐的身份協助和支援農民自身的內發性創新,進行“外發力量”促進“內生力量”的結合,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中國轉貼于中國
四、當代農學質的規定性之二
——具有綜合性的“合”學
時代呼喚農學作為綜合之學而非分科之學。科學的原意是“分科的學問”,自然科學是經過從中世紀的宗教世界中徹底的專業化、分化之后才發展到今天。科學具有要素還原的性質,其本質在于發現了自然規律的真理,不存在人類的任何主觀性和價值判斷,然而,科學無法脫離價值而存在,“它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與價值發生著一定的聯系”。
農學是生命系統的綜合科學,強調“生命空間”的地域性特征。要重構多義性的生活空間和完整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地域社會,從而抵制“非循環性”和“無場所性”,就需要突破現代科學技術和經 濟活動的局限,突破“臆斷”的狹義科學理性的牢籠。這需要各學科的綜合體,需要各學科要素的歸整,需要“合”學。農學的綜合性源于實踐學的綜合性,細分為三個方面:中國
一是農學作為生命科學和地域科學的綜合性。
它首先要求自然科學領域總動員。農學是普遍依據并受到地域限制的、培育和利用有機生命體的科學。農學以培育和利用生物有機生命體當中有利于人類的物種為目的。生物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農林水產業及其關聯產業的中心任務在于對生命體的培育和加工、利用,因此以其為研究對象的農學也帶有綜合性和整體性。同時,對作為生命體的作物及家畜、林木、魚類等的本質和功能的整體性研究,需要對作為生產環境條件的研究和對作為生產手段的研究,以及對健康等目的的研究,這就“需要生物和生命科學、生態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和地理學、土木工學等學科的共同發展”,以及“獸醫學、藥學、食品科學等的研究”。
同時,它離不開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科體系的支撐作用。農業事關生物生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而且以家庭經營為主,生活空間和生產空間高度一致,所以,農學廣泛地包含著生物資源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農村社會學、環境經濟學、林業、水產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城鄉社會學等等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學科體系。
二是研究方法的綜合性。
農學中既有“說明”與“類推”這些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也有“理解”和“解釋”這樣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還有以“構想”為基本方法,是分析與綜合的結合、經驗知識與科學知識的結合。構想力的理論正是將前述的綜合變為現實。農學以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人類科學的研究方法為前提,通過將其加以綜合的構想力,形成具有實際應用性和創造性的實踐科學。
篇5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3)08-0017-03
近些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大批青年教師加入到高校教師隊伍當中。他們中絕大部分缺少教學訓練,缺少教育理論基礎和教育教學實踐。提高教師教學技能不僅是提高高校學生培養質量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發展的自身需求。因此,各高校紛紛通過開展教師教學比賽來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活動中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浙江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比賽每兩年舉辦一次,本文即以浙江大學2012年青年教師教學比賽的復賽成績作為樣本,為教師教學培訓工作提供數據支持,同時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途徑進行了討論。
一、浙江大學2012年青年教師教學比賽實踐
(一)比賽形式
浙江大學于2012年6-10月舉辦浙江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比賽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初賽,由學院(系)自行組織,具體規定和要求由各學院(系)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行決定。第二階段為復賽,由學校組織,采取專家隨堂聽課的形式進行。第三階段為決賽,由學校組織。經過院系初步選拔,最終有51人參加復賽,本文即以51位教師的復賽成績作為數據分析樣本,探討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服務對象以及途徑。
(二)比賽指標分析
浙江大學2012年教學技能比賽評分指標如下:
教師參賽水平的評價是一個相對性概念,本次比賽改變以往評分細化(到5分)的情況,而采用分大類給總值的打分方法,根據復賽人數和學科特點,共分成3組進行,每組的打分專家均為5人以上,盡可能保證每組參賽教師的評價結果公平可信。
(三)備賽工作
本次備賽,突破以往院系自主輔導的傳統,在全校開展了多次針對性的賽前培訓和輔導。首先,特別邀請了清華大學資深青年教師指導老師為我校青年教師進行了針對性的教師教學技能培訓,使得參訓教師對全國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的各項比賽標準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和準確的理解;其次,我們邀請了浙江大學3位資深教師為參賽教師進行賽前的VIP輔導,過半參賽教師參加了這次輔導,近距離面對面地向老教師請教教學中的疑惑并獲得幫助,使每一位教師都獲益匪淺;我們還邀請了在2010年青年教師比賽中變現突出的教師以沙龍的形式同參賽教師交流比賽心得。經過這樣的系列備賽活動,不僅讓參賽教師對于參賽了解深入,更重要的是,在整個校園都掀起了教師教學技能交流的熱潮,其影響意義是深遠的。
(四)復賽結果與分析
1.參賽人員組成分析
本次復賽人員中,教授占比12%,副教授占比63%,講師占比25%。截至2012年底,浙江大學全校在職教師隊伍中教授占比39%,副教授占比43%,講師占比11%;全校40周歲以下的教授占比11%,副教授占比57%,講師占比17%,可看出,在參賽教師中,擁有副教授和講師職稱的人參賽積極性較高,而擁有教授職稱的青年教師對參賽的關注度相對不高。
2.復賽成績分析
復賽中,最高成績為95分,最低成績為77分。根據成績,分為高分組(91分-95分)、中分組(81分-90分)和低分組(76分-80分)三組。
在高分組中(91分-95分),教授占比14%,副教授占比86%,講師為0;而全部參賽教師中教授比例為12%,副教授比例為63%,講師為25%。可見,擁有教授職稱的教師基本發揮了應有的教學水平,而在高分組中表現突出的是擁有副教授職稱的教師,他們更加注重鉆研教學技術、重視教學比賽,在比賽中表現較為突出,高分組中講師人數為零,可見,重點培養和提高講師教學水平是未來工作重點之一。
在中分組中(81分-90分),教授占比11%,副教授比例為占比%,講師占比26%,同全部參賽教師的職稱構成比例基本一致,可見,本組中教學水平同專業技術職稱有一定相關關系。
在低分組中(76分-80分),教授占比12%,副教授占比44%,講師占比44%,全部參賽教師中教授比例為12%,副教授比例為63%,講師為25%。可見,在復賽中整體表現不佳的職稱群體是講師。
從年齡分布來看,本次所有參賽教師的平均年齡為35周歲,高分組(91分-95分)平均年齡為38周歲,中分組(81分-90分)平均年齡為35周歲,低分組(76分-80分)平均年齡為34周歲,可見,一定的教學時間積累對于提高教學水平是必須的。
3.學科分類情況分析
根據參賽教師所在學科并結合浙江大學學部分類特點,共分為5組,見表3。
注:(1)平均分1是指組內所有參賽教師的平均分值;標準偏差1是指全組得分的標準偏差;(2)平均分2是指組內擁有高級職稱(包括教授和副教授)的參賽教師的平均分值,標準偏差2是指擁有高級職稱(包括教授和副教授)參賽教師的得分的標準偏差;(3)平均分3是指組內擁有講師職稱的參賽教師平均分值;(4)全體1是指組內所有教師情況;全體2是指組內擁有高級職稱(包括教授和副教授)的參賽教師情況;全體3是指組內擁有講師職稱的參賽教師情況。
從表3可見,復賽中醫學組參賽教師表現突出,不僅平均分最高,而且標準偏差最小,說明醫學組的參賽教師水平普遍較高;表現不佳的是農學組,不僅平均分最低,而且從標準偏差來看,全組中總體表現均不佳。其他組的平均分差異性不大,但從標準偏差值來看,組內參賽教師表現差異性較大。
二、關于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途徑的思考
(一)對象分析
從比賽的參與程度來看,擁有副教授職稱的教師對參賽表現出較高的熱情,對教學的關注度較高;從比賽成績來看,擁有副教授職稱的教師注重鉆研教學、重視教學比賽,在比賽中表現突出。出于內在需求,未來在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方面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擁有講師職稱的教師對教學熱情度較高,但是在參賽中表現出的教學水平總體偏下,從表3和表4可以看出,講師的平均得分比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平均得分少4分,因此,講師是未來提升教學能力的重點服務對象。講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對于推動全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杠桿意義。
從年齡分布來看,一定時間的教學實踐積累是必須的,高分組的平均年齡比低分組的平均年齡大4歲,比全部參賽教師的平均年齡大3歲,可見,形成較為成熟的教學風格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積累,這也符合人的學習規律。
從學科分類來看,浙江大學的醫學組參賽教師全體表現優異,而農學組參賽教師表現不佳,且從標準偏差值來看,全組水平均較低。醫學組內講師占比為0,這是醫學組取得的好成績的原因之一。但是比較各組內擁有高級職稱參賽教師的得分情況來看,醫學組仍保持最高平均分和最低標準偏差值。因此,醫學組參賽教師的教學水平值得肯定和推廣學習。
農學組內講師比例為25%,文科組內的講師占比50%,但農學組平均分比文科組平均分低2.7分;從擁有高級職稱的參賽教師情況來看,農學組平均分比文科組低4分,可見,農學類組內擁有高級職稱的參賽教師仍需在教學上加大培訓和提升力度。
綜上所述,浙江大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工作重點是初上講臺的講師群體,為他們提供教學培訓和教學發展的時間至少應該持續3年,最佳的持續時間應保持在3-5年。此外,農學類的教師群體也是浙江大學教師培訓和發展的重點服務對象,學校對于提高農學類的教學水平勢在必行。對于擁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教師,在其較高教學水平的基礎上,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和交流平臺,不斷精進教學技能。
(二)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途徑探討
首先,教學是一種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切實得到教學訓練。但是僅有實踐,沒有理論指導和提升還是不能形成良性發展。浙江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長期致力于為教師提供教學訓練和教學實踐機會,針對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特點和規律,及時引進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國際知名卓越教師,企圖通過構建“實踐―理論―再實踐”的螺旋式發展模式,促進我校教師教學技能的不斷精進,提升教師教學技能。
其次,教師的個人發展離不開教師團隊的建設,浙江大學正在構建以課程群或專業為依托的基層教學組織架構。要求基層教學組織有穩定的課程建設與發展方向(或專業學科發展方向),承擔一定的教學工作量。在此基礎上,對組織內的教師,特別是新教師進行教學實踐培訓,在相似知識背景下,較易學習教學技巧,提高教學技能。同時,組織內的教師定期開展相互聽課和觀摩教學。基層教學組織為青年教師提供了歸屬感和榮譽感。
再次,在當今科研壓力普遍較大的前提下,讓更多教師在教學中投入更多精力的有效辦法是盡量拓寬理論學習渠道,盡可能方便教師獲取教學理論知識。因此,浙江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信息化平臺,即時跟蹤國際最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建立優質教學資源庫,向全校教師免費開放,方便教師網上學習和下載資料,為教師的教學理論提升提供全方位幫助。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專業結構;產業結構;適應性
一個地區的區域產業結構與該地區高校專業結構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高校的專業結構決定了人才的培養結構,不同的專業設置培養了不同方面的人才,進而影響著產業結構調整的質量和速度;另一方面,區域產業結構的發展制約著高校的專業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方向決定了人才的類型,只有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創造生產力,促進社會的進步,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有價值的人才,高校的專業結構不得不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而有所調整。
1. 遼寧高校規模與結構發展概況
(1)遼寧高校規模發展概況
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遼寧省的高校教育發展較快。1985年,遼寧省普通高等院校的數量是62所,到2010年,遼寧省的普通高校數量增至112所。招生數從1985年的34076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252234人,教師數則從19046人發展到了57404人。1980年,每一萬人中大學生僅有18人;而2010年,每一萬人中大學生的數量卻增至206.8人。此外,高校的類型也趨于完善,涵蓋面廣,向多類型、多層次發展,囊括了農林、醫藥、財經、師范、政法等多種類型。總的來說,近30年來,遼寧省高校的發展規模有了顯著的增長。
(2)高校專業結構發展概況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遼寧省高校專業種類覆蓋面日趨完整,各專業招生人數大部分呈現規模遞增趨勢,2010年,遼寧省高校專業達到11類,分別是管理學、經濟學、農學、醫學、文學、教育學、法學、工學、理學、歷史學、哲學,僅本科類的專業布點數達到了300多個。高校總的招生人數達到252234人次(不包括師范類)。
2. 遼寧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近五年來,遼寧省三次產業均有了不同幅度的增長,2005年,三次產業生產總值分別為882.41億元、3869.4億元、3295.45億元,而到2010年,三次產業分別增長至1631.08億元、9976.82億元、6849.37億元。2010年,遼寧省生產總值為18457.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占8.8%,第二產業占54.1%,第三產業占37.1%,而三次產業貢獻率分別為3.2%、61.6%、35.2%。從表2-1中我們可以看到,自2001年到2010年,遼寧省第一產業貢獻率呈現逐漸遞減趨勢,與之恰好相反,第二產業的貢獻率則呈現逐漸遞增的趨勢,第三產業則保持相對穩定,略有減少。由此可見,遼寧省產業結構轉變基本上由第一、二、三產業向第二、三、一產業轉變,未來幾年,第二產業依然是遼寧省經濟中比重最大的部分。
表2-1 遼寧省三次產業貢獻率 單位:%
年份 生產總值 產業類型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工業 第三產業
2001 100 8.0 42.2 37.4 49.8
2002 100 8.6 47.5 42.6 43.9
2003 100 6.5 51.0 43.2 42.5
2004 100 6.4 57.0 47.5 36.6
2005 100 6.5 53.0 48.2 40.5
2006 100 2.1 53.6 46.6 44.3
2007 100 2.7 57.4 52.8 39.9
2008 100 4.3 60.1 56.5 35.6
2009 100 2.0 60.7 50.0 37.3
2010 100 3.2 61.6 54.7 35.2
注:產業貢獻率指各產業增加值增量與GDP增量之比。
數據來源:遼寧省2011年統計年鑒
3. 遼寧高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關性分析
為尋求高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相關性,筆者選取2005—2010年遼寧省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以及2005年—2010年遼寧省高校各專業的招生人數作為分析數據,運用Pearson相關系數法對此進行分析。之所以選擇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是因為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在遼寧省的經濟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產業貢獻率最高。而選擇高校各專業的招生人數作為分析數據是因為各專業的招生人數不但可以反映高校專業的結構,而且能夠影響的產業中人才的供給結構,從而對產業的生產總值產生影響。因此,通過高校各專業的招生人數與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之間的相關性分析可以很好地體現產業結構與高校專業結構的相關性。
Pearson相關系數用來衡量兩個數據集合是否在一條線上面,當兩個變量都是正態連續變量,而且兩者之間呈線性關系時,表現這兩個變量之間相關程度用積差相關系數,相關系數的絕對值越大(相關系數趨向1或者-1),相關性越強;相關系數越接近于0,相關度越弱。
我們通過多元統計分析中的SPSS軟件,并運用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法對遼寧省2005年到2010年的統計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由此可以得出遼寧省高校11所大學科招生人數與第二產業生產總值之間的關聯性矩陣,如表3-1所示。
表3-1 遼寧省各專業招生人數與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相關矩陣
第二產業生產總值
高校招生人數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哲學 .469 .349 6
經濟學 .730 .099 6
法學 -.912* .011 6
教育學 .317 .540 6
文學 .718 .108 6
歷史學 -.081 .879 6
理學 .785 .064 6
工學 .921** .009 6
農學 -.831* .040 6
醫學 .958** .003 6
管理學 -.525 .285 6
從表3-1中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遼寧省近6年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與法學、工學、農學、醫學有著很強的相關性,與經濟學、文學、理學有著較強的相關性,與哲學、管理學有著中等強度的相關性,與教育學弱相關,而與歷史學的相關性極弱。而根據我們現有的認識,三大產業的劃分與我國高等教育科類設置有如下關系:農學屬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包括理學和工學,第三產業包括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醫學和管理學。
與第二產業關聯性最強的專業是理學、工學,而遼寧省近六年來工學和理學與第二產業的相關性并不是最強的,僅僅排在第二位和第五位,相關系數分別是0.921和0.785。相反,原本與第二產業相關性不大的醫學、農學和法學卻表現出了很強的相關性。由此可見,遼寧省的工學和理學依然比較薄弱,需要進一步地發展,遼寧省高校專業結構沒有很好地迎合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較差,高校的專業結構與人才培養結構存在著一些較顯著的問題,高校的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4. 遼寧省高校專業結構面臨的問題
我國高校從1999年開始擴招,2002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15.3%。根據美國學者馬丁·特羅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指標,則可以將高等教育發展歷程分為“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他認為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時,高等教育就進入了大眾化階段。然而我國的高等教育卻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化。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一個量與質統一的概念。量的增長指的是適齡青年高等學校入學率要達到15%─50%;質的變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變、教育功能的擴大、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的多樣化、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與方法、入學條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與社會的關系等一系列變化。從量的方面講,毫無疑問,我們已經達到了大眾化的水平,而從質的方面來看,我們的大眾化還是大打折扣的。以遼寧省為例,遼寧省的高等教育就高校專業結構方面就存在著一些不足和缺陷。
(1)專業結構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養的人才不足以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
遼寧省的經濟發展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是以工業代表的第二產業。自2005年以來,遼寧省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占三次產業總生產總值的50%左右,2010年,遼寧省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為9976.82億元,占總生產總值的54.1%,第二產業的產業貢獻率(產業貢獻率指各產業增加值增量與GDP增量之比)達到61.6%。而遼寧省第二產業的就業人員僅有641.5萬人,僅占三次產業總人口的27.7%。對于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將其與第二產業發展比較好的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進行對比。2010年,廣東省第二產業就業人數2266.60萬人,占三次產業總人數的39.40%;浙江省第二產業就業人數1810.36萬人,占三次產業從業總人數的49.79%;福建省第二產業就業人數636.54萬人,占三次從業總人數的37.4%。很顯然,遼寧省第二產業人才資源存在著很明顯的劣勢。出現這種情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遼寧省高校的專業結構不合理,高校的專業結構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契合程度不高,培養的人才不足以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
(2)專業重復設置、同構化現象普遍存在,特色專業不明顯。
在擴招的氛圍下,遼寧省的招生規模自1999年以來逐步擴大。很多高校迫切想成為綜合性大學,根本不顧自身的辦學條件,只重視專業數量上的增長,專業設置與其它學校重復過多,造成全省專業設置重復率大,忽視了專業的本質建設,從而導致專業的底蘊不足,該專業培養的學生也無法迎合社會的需求。而這些專業最明顯的就是表現在管理學、文學、經濟學等文科類專業,主要原因是這些專業不需要配備大量的實驗設備和專業的實驗室,設置成本比較低。
(3)高校專業劃分過細,專業口徑偏窄。
遼寧省高校專業設置包含11類,分別是管理學、經濟學、農學、醫學、文學、教育學、法學、工學、理學、歷史學、哲學,11類下設置的專業數達到約640種,而2010年遼寧省本科院校開設的專業數達到了300多種。專業劃分過細,專業口徑過窄導致了專業復合程度低,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在一方面,高校培養的人才存在著過剩,導致一定程度的失業;另一方面,許多與第二產業相關的崗位卻因為沒有足夠的人才而無法快速地發展。
5. 遼寧省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對策建議
由于高校專業結構的不合理,高校所培養的人才相似度太大,復合度太低,也就無法實現人才真正意義上的作用。根據上述的分析,筆者認為遼寧省高校的專業結構的調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對人才需求進行調查和預測
高校專業的調整不僅僅需要高校和學生的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企業以及其他社會機構共同參與。因此,可由遼寧省省教育廳帶頭,聯合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以及其它社會機構對社會中各個行業進行調查,充分了解經濟發展過程中人才需求的規格、數量和質量。對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的崗位、工資、福利進行調查,并對各專業的就業率進行統計分析,從而為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提供真實完備的信息。此外,根據經濟增長的趨勢,對人才的需求作出預測,測算出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量、需求結構,并統計分析人才需求的持續時間、是否存在需求周期,形成一個比較準確、不斷完善的人才需求預測系統,從而為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提供信息指導,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或者不完善導致高校專業設置和建設的盲目性。
(2)積極探索建設交叉型、邊緣型專業,培育優勢、特色學科
各級高校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對專業進行設置、調整。將優勢與特色學科的打造與高校的激勵機制結合起來。通過激勵機制不斷地實現優勢與特色學科的建立與完善。此外,要將優勢與特色學科的建設融入到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的文化氛圍中去,從而避免專業重復率過高、同構化嚴重的現象,實現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的傳承和發揚。有條件有能力的高校可以打破傳統的學科壁壘,在不違背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規律的基礎上開設跨學科的專業,設置試點,研究不同學科的互補領域,建立交叉型、邊緣型的學科機制,培養具備多專業能力的人才。建立健全多學位制度和主輔修制度,逐步形成高校人才培養多元化的格局。
(3)提高工程教育質量和水平,增強高等工科教育對區域經濟的貢獻能力
從前文分析中看出,遼寧省近六年來工學和理學與第二產業的相關性并不是最強的,僅僅排在第二位和第五位,而近年來遼寧高校工學的招生數量每年呈遞增趨勢。遼寧高校工科專業的辦學質量急需提高以滿足第二產業迅速發展的要求。目前高校工科學生的培養質量與水平同工業化發展的需求相距甚遠。要大力加強學生工程教育,滿足現實中大量需要的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實踐和創新成為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兩個關鍵問題。要鼓勵、支持工科高校教師、學生跨學科組成合作團隊,深入企業第一線,建立以解決工程問題為核心的培養體系。(作者單位:沈陽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林蕙青.學校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6.
[2] 趙本全.調整和改進高等學校本科的專業設置與專業結構[D].南京:河海大學,2005.
篇7
1.初試時間
研究生初試日期是由國家教育部統一規定的。從12年-14年考研初試時間來看,每年的初試時間是1月第一個周六日,但并不固定,15年考研初試時間相比較往年就提前了一周。
2.考試科目
共四門:兩門公共課、一門基礎課(數學或專業基礎)、一門專業課
兩門公共課:政治、英語 ;一門基礎課:數學或專業基礎
一門專業課(分為13大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等
法碩、西醫綜合、教育學、歷史學、心理學、計算機、農學等屬統考專業課,其他非統考專業課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題。
3.考試時間:每科3個小時
第一天
上午政治:8:30-11:30 下午英語:2:00-5:00
第二天
上午數學或專業基礎課:8:30-11:30 下午專業課: 2:00-5:00
4.考研科目分數設置,總分500分
政治:100分 ;英語:100分 ;數學或專業基礎:150分 專業課:150分
另外管理類聯考分數是300分(包括英語二100分,管理類綜合200分)
5.公共課試卷結構
政治:(馬原24分 毛特30分 史綱14分 思修與法律基礎16分 當代世界經濟與形勢與政策16分)
英語(分為英語一和英語二):(完型10分 閱讀A40分 閱讀B(即新題型)10分 翻譯10分 大作文20分 小作文10分)
數學:理工類專業考數一、數二,經濟類專業考數三(數一:高數56%、線代22%、概率統計22%;數二:高數78%、線代22%、不考概率統計 ; 數三:高數56%、線代22%、概率統計22%)
6.考試成績公布時間
一般是每年3月份,但是不固定,具體時間還要看報考的學校通知。
二、專碩解讀考研名詞
1.學術型碩士
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授予學位的類型主要是學術型學位。學術型學位按招生學科門類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軍事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13大類
2.專業性碩士
具有職業背景的學位,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中國經批準設置的專業碩士已達15類,專業碩士教育的學習方式比較靈活,大致分為在職攻讀和全日制學習兩類
3.同等學力考研生
報考碩士研究生同等學力者是指未獲得國家承認的本科學歷,但是業務水平達到了本科畢業生水平的生源,這類沒有沒有國家教育部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的考生,均屬同等學力考生。同等學力考研的最低學歷是大專,如果是中專及以下學歷,需先有大專或者自考的學歷
4.在職研究生
在學習期間仍在原工作崗位承擔一定工作任務的研究生,畢業后基本上只能獲得碩士學位證書(需要通過申碩考試和論文答辯)和在職研究生畢業證書(結業證書)
5.非定向研究生
在錄取時不確定未來的工作單位,在校期間享受國家規定的獎學金和其他生活待遇。畢業時應服從國家就業指導,在國家規定的服務范圍內進行安排或實行雙向選擇
6.定向培養研究生
在招生時即通過合同形式明確其畢業后工作單位的研究生,其學習期間的培養費用按規定標準由國家向培養單位提供
7.統考
統考也就是全國研究生入學統一考試。分為公共課統考和專業課統考。公共課統考報考政治、英語、數學。專業課統考有8個專業:計算機、法碩、心理學、教育學、金融聯考、西醫綜合、歷史、農學
8.聯考
聯考也就是全國聯考,是由招收該專業碩士的多所高校聯合招收,統一命題,一般有金融聯考、法律碩士聯考、同等學歷申請碩士聯考等
不過,從2016年起,將不再組織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全國聯考,除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外,其他類別的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招生工作,將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納入國家招生計劃和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管理。
三、介紹考研地區劃分
考研地區的劃分
考研地區總體分為兩大類,國家按照一類、二類確定考生參加復試基本分數要求
一類: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重慶、四川、陜西21個省(市)
二類:內蒙古、廣西、海南、貴州、云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0個省(區)
每類地區考研要求分數線(俗稱國家線)是不一樣的,一類對應A區線,二類對應B區線,其中A區要求較高,B區較低
四、計算2017考研的成本
1.學費、獎助學金是多少?
按照國家規定,2015年秋季學期起入學的碩士生將實行新的學費制度和獎助學金制度, 研究生普通獎學金將調整為研究生國家助學金,碩士生的標準為每生每年不低于6000元。國家同時設立研究生學業獎學金。雖然2014年研究生取消了公費,但是各個地區省市都提高了資助標準,所以我們也不用擔心花費過高。
學費:學碩一般是8000元左右,專碩根據專業的不同學費也會不同,學費獎助學金政策學校官網8、9月份都會公布,我們要及時關注
國家助學金:6000元,全員覆蓋,每位研究生都有
學業獎學金:人均8000元,按比例分配,覆蓋面為40%-60%
國家獎學金:20000元,表現優秀的研究生,約占在校研究生2.3%左右
三助津貼:科研經費、學費收入、社會捐助等資金,設置研究生"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崗位,并提供"三助"津貼
2.考研成本怎么算?
決定是否考研之前不妨算一下我們的讀研成本,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讀研成本也不一樣,下面的公式僅是供大家參考
考研成本=書本費+資料費+補習班+報名費+生活費
如果參加復試的話,還需加上復試時候的交通費、住宿費、面試費用
篇8
分數線上漲解析
1、國家線劃線分類
2011年全國線按照教育部相關文件“統籌考慮學術性和專業學位兩個類型的實際情況”,2011年全國分數線繼續延續2010年考研國家線的分類,國家線總共分為兩類 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兩條國家線。
2、新增專業碩士首次劃線
2011年研究生招生新增金融、應用統計、稅務、國際商務等19種碩士專業學位,新增專業碩士首次劃線。
19類新增碩士專業學位具體如下表所示:
金融 應用統計 稅務 國際商務 保險
資產評估 警務 應用心理 新聞與傳播 出版
文物與博物館 城市規劃 林業 護理 藥學
中藥學 旅游管理 圖書情報 工程管理
3、國家分數線多數上升,個別門類與去年持平或下降
分數線持平
農學和體育學兩大學科的考研國家線與去年持平,保持不變。
分數線上升
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的國家線則比2010年相比有了較大程度的上升。其中,哲學和共學的上升幅度多達25分,經濟學、管理學、醫學、歷史學上升20分。
只有教育學學科分數線比去年有所下降,降幅僅達5分。
整體走高原因剖析
1、國家政策影響。
教育部長袁貴仁在201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上表示,將繼續擴大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2011年爭取達到招生總規模的30%,到2015年專業碩士招生比例達到50%。這個可謂是國家線總體走高的重要原因。
2、題目相對簡單,考生分數普遍較高。
比如,經濟學管理學總分提高達20分,數三考題相對往年比較容易,這個從全國考研普遍分數較高就可見一斑。
3、輔導班對于分數有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
目前,全國從事考研輔導的機構數以千計,課程種類也從普通班延伸到了高端輔導課程,像飛躍計劃,類的課程等,參加輔導的同學也越來越多,學生考試成績也隨著參與了專業的輔導而有了整體性的提升。
篇9
關鍵詞 研究生 生源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生生源現狀
本文以天津農學院2007至2011年研究生生源數據為對象,進行分析研究。
(1)生源數量少。研究生生源數量不穩定,整體生源數量偏低。即使是報考人數最多的2007年,報考比(報考人數和招生計劃的比值)僅達到2.11。而在2008和2010年,甚至出現2次報考人數少于招生計劃的現象,這5年的平均報考比約為1。
(2)各專業生源不平衡。各專業生源分布非常不均勻,專業間的報考比相差較大,其中果樹學和水產養殖專業報考人數較少,報考比分別為0.88和0.95,報考比還達不到1,而預防獸醫學的報考比為1.57。
(3)調劑生源過多。由于生源數量少,生源質量差,上線率較低,導致調劑生源所占比例較大。從2007至2011年,連續四年出現某些專業需要全部依靠調劑才能完成招生計劃。5年來,調劑考生整體所占比例高達64.46%。
(4)初試成績偏低。錄取研究生文化課(政治理論和英語)的成績較低,尤其是英語成績,平均分僅46.7分。而研究生期間的學習,對英語水平的要求又比較高,需要他們閱讀大量的外文資料和學習專業英語,這就對今后知識面的擴大和對外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5)優質教育地區生源少。從錄取的生源來看,自己本校的生源比例相對穩定在38%左右,但是從2007至2011年,來自其他大學的生源呈快速下降趨勢,已從2007年的57.14%降至2011年的27.03%,研究生整體生源質量呈下降趨勢。
(6)生源分布范圍窄。根據中國教育在線2011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來看,從2006至201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主要生源地區是山東、北京、河南、湖北、江蘇等省份,五省市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報名人數約占全國總報名人數的38%。
我校錄取研究生的畢業院校所在地區可看出,我校生源除去來自本校以外,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北、內蒙、河南、山西等地。而湖北、江蘇等生源大省,很少有學生報考我校,北京從未有學生報考我校。
2 地方農業院校研究生生源現狀不佳制約因素分析
2.1 國家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影響
教育部在確定復試分數線時,按照招生單位所在地區來劃定,全國共分三個區即A、B、C 三區,其中A 區復試分數線最高,B區次之,C區最低。以天津農學院為例,由于我校地處天津市,所以復試分數線按照A區標準執行,但由于種種原因,學校的整體辦學實力不強,同A區其他院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那么,在復試分數線相同的條件下,無論是外省或本校考生,大多會報考地處A區的其他高校,如中國農業大學等。這勢必會影響類似于我校這一類地方農業院校的生源數量。
2.2 調劑研究生“一女二嫁”甚至“多嫁”現象的影響
為了保護調劑研究生自由挑選招生單位的權利,“全國碩士研究生調劑服務系統”允許同一個考生可以利用各招生單位復試時間的不同,依次申請調劑多個院校。這些考生到調劑院校復試合格后,以各種借口暫不同意接收招生單位的“擬錄取”申請。這就造成一方面調劑生“一女二嫁”甚至“多嫁”現象愈演愈烈,給整個調劑秩序帶來沖擊,①另一方面招生單位復試工作繁重,始終無法掌握、預測招生計劃完成情況,容易造成招生計劃的浪費。
2.3 大型綜合院校學科向生物類、涉農門類擴展
一些大型綜合性院校專業設置比較完善,伴隨著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開始逐步向生物類,涉農類擴展。例如綜合院校研究的微生物學、生命科學等在原有基礎上,開始向農科類擴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地方農業院校的傳統農科類專業。
2.4 農科類專業自身特點的影響
由于農科類專業主要以農田作物,家畜動物等為主要研究對象,這就勢必要求研究環境離不開田間地頭、養殖基地等,因此工作條件相對較辛苦。另外,農業行業屬于一個投資時間長,投資風險大,投資回報率低的行業。這就導致農業行業人員的整體薪資待遇水平不高。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最終導致農科類專業吸引力比較低,報考生源較少。
2.5 農科類研究生就業難的影響
近幾年,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趨于理性,不再以學歷的高低作為用人的標準,研究生在3年學習過程中付出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努力,所以他們畢業后,從內心上無法接受和本科生同等的待遇,對工作條件、待遇期望值過高,造成農科類研究生市場供求關系的結構性過剩問題。
2.6 科研實力弱,學科間交叉融合少
高水平大學由于學科門類齊全,學科間交叉融合機會多,容易產生創新點,繼而培育更多的學科方向,這樣就可以吸引大批量不同專業考生報考。而地方農業院校由于學科建設單一,學科間交叉融合的機會少,只能吸收傳統農科類專業學生報考,這樣就容易導致生源面窄,生源數量少的現象。
2.7 區位優勢不明顯
考生一般喜歡報考地處發達地區的高校,這樣研究生在校期間無論科研條件、生活待遇及畢業后的就業質量都比較好。例如,華南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其培養費用全部由學校解決,并且享受比其它同類高校更高的獎學金。②而大部分地方農業院校由于地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不能滿足考生想到發達地區生活、學習、就業的愿望。
2.8 導師知名度低,科研項目及經費不足
地方農業院校由于整體科研實力不強,獲得國家級項目的機會就比較小。這就造成導師科研經費和科研項目有限,對外交流合作的機會少,在領域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都偏低。而研究生在報考時,通常希望能夠挑選一個項目多,經費足的導師,這樣,研究生期間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為個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注釋
篇10
關鍵詞: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畢業人數
作者簡介:楊忠旋(1988-),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蔣家瓊(1975-),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湖南 長沙 410006)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8-0012-03
不同時期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有其自身不同的特點,依照其自身發展規律,基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而作出適時的調整。[1]本文對美國1999~2010年近十二年層次結構發展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對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中的發展特點及其規律進行研究,發現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期為我國快速擴展的高等教育提供借鑒,使高等教育層次結構達到相對均衡狀態,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美國高等教育各層次變化狀況
1.各層次規模的增長速度變化
1999~2010年美國高等教育的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層次的畢業人數呈現出逐年穩步上升趨勢,對于有著高入學率低畢業率的美國,畢業人數的上升說明美國高等教育總體招生規模也有所擴大,見圖1。
2.各層次畢業人數增長幅度各不相同
在美國高等教育總體畢業規模擴大,各層次畢業人數逐年穩步上升的大前提下,各層次畢業人數的增長幅度不盡相同。從圖1可以看出,拿到學士和碩士學位人數都處于穩定的逐年上升狀態。根據表1數據可以看出,學士學位人數從1999年的1237875人上升到2010年的1715913人,學士畢業人數每年的增長率與平均增長率存在較小的差距,碩士畢業人數從1999年的457056人上升到2010年的730635人,碩士人數每年的增長率與平均增長率差距也不大,這說明學士和碩士這兩個層次呈逐年穩步上升趨勢。美國博士生教育向來以嚴要求、高質量的“金標準”聞名于世,博士畢業人數從1999~2009年這十年除了2001年有負增長情況外大體處于平穩上升狀態,只有在2009年在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下,為了滿足緊急的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2]有大幅度擴大,增長率達到134.15%。從年平均增長率來看,博士學位畢業人數增長率最高,其次是碩士層次,再次是學士層次。雖然碩士、博士招生規模的增長率高于學士規模的增長率,但學士畢業人數依然是碩士、博士招生人數總和的兩倍,這說明在高等教育成熟的美國,層次失重問題依然存在。
3.各層次畢業人數的階段增長趨勢
學士層次整體呈穩步上升趨勢,從1999年到2002年,有小幅度增長,2002年學士畢業人數規模增長率4.38%,學士層次增長最大,2003年到2009年屬于平穩增長狀態,2009年到2011年增長率有所上升。2010年的學士畢業人數增長率為3.99%,達到次高點。碩士層次整體也是呈穩步上升趨勢,并且碩士層次的畢業人數增長率總體高于學士層次畢業人數增長率,2003年的招生規模是碩士層次招生規模中的一次小高峰,達到9.03%,小高峰后呈現增幅整體下降趨勢,2006年降至最低點1.77%,2007年開始有所回升,2009年再次回升到5.52%。博士層次規模增長起伏較大,2001年出現-1.66%的負增長情況,2002年到2006年又開始呈現整體穩步增長趨勢,2007年有小的波動,2009年,博士層次呈現大幅增長,高至134.15%,2010年趨于平緩。
總的看來,1999年到2003年各層次整體呈上升趨勢,2003~2004年達到一次小高峰,2004~2005年增幅有所降低后各層次呈平穩增長狀態。除了博士層次在2001年中出現負增長和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因素的影響呈現大幅度增長外,學士、碩士層次整體上基本處于平穩上升狀態。從整體增長幅度來看,博士層次增長幅度高于碩士層次增長幅度,碩士層次增長幅度高于學士層次增長幅度,見圖2。
二、美國高等教育各層次比例發展現狀
1.各層次比例格局發生變化
21世紀的美國高等教育已基本走向成熟,處于穩步發展階段,各層次格局不存在大幅度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各層次人才的需要不斷增加,高等教育層次規模和數量上有所擴張,各層次間的比例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從圖3中可以看出,學士畢業人數規模有明顯減少,博士人數規模有相對大幅度的增加。學士畢業人數比例從1999年的71.15%下降到2008年的68.85%,這十年屬于平穩下降狀態,降幅不大,2009年由于突變因素的影響有三個百分點的降幅,2010年降至最低點65.74%。碩士畢業人數比例增長幅度不大,增減幅度在一個百分點范圍內,基本趨于平穩。博士畢業人數情況與學士招生人數情況大至呈現出相背離趨勢,博士畢業人數比例從1999年2.58%上升到2008年的2.91%,這十年博士畢業人數屬于平穩上升狀態,漲幅不大,同樣,2009年由于突變因素的影響有三到四個百分點的漲幅,達到博士畢業人數比例的最高峰6.34%,2009年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從大體趨勢上來觀察,學士畢業人數比例在逐年減少,碩士、博士畢業人數比例在逐年增加,學碩博層次比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正在逐步發生變化。
通過對比1999年和2010年的層次比例情況,可以清晰直觀看出這12年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變化情況,學士畢業比例逐年減小,碩博畢業比例逐年增大(見圖4)。學碩博比例從1999年361.82∶100∶9.8變成954.22∶100∶22.41。這說明兩個情況,一是美國高等教育總體規模有大幅度的擴張,雖然學士畢業比例逐年下降,但學士招生人數有所增加,且增加數大于碩博畢業增長人數總和。二是美國高等教育依然存在層次的失重問題,學士畢業人數比例依然是碩博畢業人數比例總和的兩倍。2010年學士畢業人數比例相對于1999年畢業人數比例放緩,碩博畢業比例增加也說明美國高等教育層次逐步提高,整體規模向更高層次轉變,見圖5。
2.各層次男女比例
(1)各層次中男女所占男女總數比例。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比例格局是學士最多,其次碩士,再次博士。在各層次中男女生所占男女總數比例與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存在相似性,從1999年、2010年各層次中男女占男女總數比例的數據來看,存在一個問題,1999年學碩層次中男生比女生所占比例略低,博士層則是男生所占比例高于女生所占比例。2010年學博層次中男生所占比例高于女生所占比例,只有碩士層次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比例,見圖6。
(2)男女人數在各層次所占比例。美國高等教育在受到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現實的影響和制約后,加之個人對教育層次不同的需求,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發生了變化,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各層次中男女生人數的比例。從表2數據中可以看出,1999年,學碩層次的女生比例要高于男生,博士層次的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到了2010年,各層次的女生比例都高于男生,特別是碩士層次的女生比例高出男生比例近三分之一,這說明近年來美國女生接受高等教育多于男生。
3.分科類各層次比例
不同學科的層次結構發展變化,既可以反映學科自身的發展規律,又可以體現社會對于高等教育的總體需求。[4]美國的學科專業分類系統共有38個學科群(一級代碼)、362個學科(二級代碼)和1265個專業(三級代碼)。[5]高等教育學位結構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6],本文選取了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農學、醫學、工商管理、教育學、法學、工學、理學幾個不同學科專業作為對象,將1999年和2010年這幾個不同專業的各層次招生比例作為分析樣本進行對比分析,近而發現不同專業的層次結構的發展變化存在一些特點。
(1)農學、理學、文理綜合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學科,層次比例的變化幅度不大。理學和作為交叉學科的文理綜合,在學士層次上比例還有小幅度的增長,在碩博層次上比例都存在小幅下降趨勢,說明美國高等教育在這兩門學科上更加注重學士層次的教育。農學存在學士、博士層次比例下降,碩士層次比例增長的情況,作為研究農業科學的農學,是典型的技術應用型學科,農業作為國民經濟中重要的產業部門,肩負著為其他產業部門提供物質基礎的重要任務,農學這一學科的作用也相當重要,從1999年和2010年數據來看,層次分布比例變化不大,碩博層次比例增長緩慢,說明美國高等教育在農學這一學科上對人才的培養重心開始向碩士層次上轉移。
(2)工商管理、工學作為服務于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二、三產業的學科,對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學士層次比例在逐漸放緩,碩博層次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增幅。這種變化也體現了美國高等教育在不斷適應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3)醫學、法學、教育學關系社會民生的學科層次比例發生了較大幅度的變化。醫學專業學士、碩士層次比例都發生了大幅度的縮小,博士層次比例增長迅速。教育學專業學士層次比例下降明顯,碩博層次比例都有所增長。變化幅度最大的是法學專業,1999年,法學專業層次比例最大的是在碩士層次,其次是學士、博士層次,2010年,法學專業的學士、碩士層次比例都有大幅度的縮減,博士層次比例出現迅猛增長,高至80.71%,占據法學專業的五分之四。
(4)根據1999年和2010年各學科層次招生比例的數據來看,美國高等教育不同科類的層次結構總體在向碩士層次轉移,比較注重實踐經驗的農學和作為交叉學科的文理綜合,在人才培養方面傾向于學士層次的培養,作為與經濟、民生息息相關的法學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層次側重點略高于其他學科,更傾向于博士層次,見圖7、圖8。
三、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研究的結論
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發展變化是受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通過對1999~2010年美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發展變化情況的研究,得出以下幾條基本結論。
1.各層次整體規模擴大
美國高等教育發展基本成熟,1999~2010年是美國高等教育穩步擴張時期,2010年整體規模較之1999年有一定幅度擴充,各層次畢業人數逐年增多,說明之前各層次招生人數也呈逐年增多趨勢,特別是在2008到2009年美國經濟受金融危機影響下,碩博層次的畢業人數有大幅度的增加,遠超出了碩博層次的平均增長率,2010年各層次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回歸穩步增長。
2.各層次比例發生變化
1999~2010年美國高等教育在整體規模擴充的情況下,各層次比例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學士層次規模逐年縮小,碩博層次規模逐年擴大,學碩比例出現下降,博碩比例攀升。從總體層次規模分布來看,學士層次畢業人數逐年減少,碩博層次畢業人數逐年增加。未來美國高等教育層次比例重心將從學士向碩士層次轉變,對人才培養的重心也將向碩士層次偏移。
3.各學科的層次結構相應發生改變
通過1999年和2010年不同學科門類層次比例變化情況可以看出:實踐性較強的農學和專業性不強的理學、文理綜合的層次重心在學士層次上;與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的學科和貼近民生的學科的層次重心將出現上移,重心大體轉移至碩士層次,部分學科重心甚至上升至博士層次。
高等教育結構的研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課題。高等教育結構的建構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7]觀察美國高等教育1999~2010年層次發展變化情況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層次規模在逐步擴大,各層次的比例重心大體上移,各學科層次結構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也會發生相應改變。然而,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對高等教育層次結構的需求不同,探索優化高等教育層次結構途徑將是一項永久的任務。
參考文獻:
[1]SIR ERIC ASHBY,The structure of high education:A world view[J].High Education,1973,(2):143.
[2]GEOFFREY J.GILES,Th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J].Higher Education,1978,(7):131-156.
[3]Date collection:high education statistics[EB/OL].http://nces.ed.gov/.
[4]何曉芳,遲景明,李霞,等.1998-2007年中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變遷研究[J].高教探索,2010,(3):47.
[5]劉少雪,程瑩,劉念才.創新學科布局 規范院系設置[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10):69.
- 上一篇: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
- 下一篇:村級森林防火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