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財務風險分析案例范文

時間:2023-11-06 17:54: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小企業財務風險分析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小企業財務風險分析案例

篇1

[關鍵詞]中小企業 財務困境 財務預警

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市場競爭也在變得更加的激烈,財務的困境以及由此導致的破產清算的問題已經成為了很多的企業可能面臨的狀況之一。所以,適時而又準確的對企業的財務困境進行一定的預測分析,已經成為了財務理論界的一個廣泛關注的重點,并且在這樣的理論支持下的有關于企業的財務預警方法和模型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本文將針對我國的中小企業的財務預警機制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討。

一、我國中小企業財務困境的環境因素分析

我國的中小企業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身的規模比較小,成立的時間相對比較短,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時候,其系統性的風險往往比市場上的大型企業要大。

1.從宏觀方面分析,宏觀的經濟因素對我國的中小企業的整體經營以及財務的活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我國的法律制度層面,對中小企業頒布了諸如《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上市公司特別規定》等的法律制度,作為提高中小企業財務困境預警的法律支持,但是由于我國市場建設還不夠完善,這就使得中小企業面臨著比較大的運營的風險。我國的經濟環境相對比較落后,我國的中小企業的產業結構相對比較單一,很多的中小企業缺乏核心的競爭力,這就使得他們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經受了比較大的挑戰和壓力,經營的業績大幅度的下滑是必然的趨勢。很多的公司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難以發展直到破產。

2.從微觀方面的分析,微觀的經濟因素與我國的中小企業的內部經營以及財務管理水平有很大的關系。

我國的中小企業的內部經營和管理水平相對比較落后。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市場的競爭很激烈,企業為了能夠保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就需要對企業本身的生產經營活動和財務管理活動進行規范,這樣才能更好的規避風險,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我國的中小企業規模相對比較小導致了我國的中小企業的內部經營的問題存在著諸如資金的管理使用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問題,使得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出現管理不力,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嚴重流失的現象,這樣就進一步的產生了比較大的財務混亂,使得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財務的困境問題。

二、加強中小企業防御財務風險的對策

隨著我國的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的壓力不斷的增大,企業的內部出現了比較大的財務危機,為了使得中小企業能夠更好的應對金融危機的壓力以及國際市場的競爭壓力,對于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的財務預警機制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改革的策略。

1.加強對中小企業的宏觀政策支持

政府應該在政策上給予中小企業的發展給予一定的支持,創造出一個有利于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財務環境。最突出的就是要加強對企業的治理水平以及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的引導。結合適當的稅收政策,積極的落實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振興計劃,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以及產業的升級。不斷的推進企業的自出創新能力,根據國家的發展策略,科學的配置企業的資本以及技術、管理、勞動力等的核心生產要素。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同時,還要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財務相應的措施增強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加強中小企業的財務防御風險的能力。

2.實施有效的財務預警體系

財務風險的分析以及預測是企業能夠控制財務風險的一個重要的方法,也是企業在進行經營的過程中所必要參考的決策依據。加強企業的經濟、財務、市場的政策信息的體系建設,進一步的強化企業的風險分析以及風險預警工作,是企業應對財務困境的一個重點所在。企業的財務預警系統要以企業的財務信息為基礎,通過一些敏感的指標的變化,對企業肯可能要面對的或者是即將要面對的財務風險作出適時的監控和及時的預警。使得企業又充分的思想準備,這樣才能保證企業能夠財務有效的規避措施。

3.完善企業的內部管理機制

對于企業的內部管理機制,主要是從企業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以及公司的治理結構方面入手。中小企業的內部財務管理機制在現代的情況下已經不能夠完全的適應企業的發展要求,這就必須要加強中小企業的產權制度的改革,轉變傳統的經營機制,建立明晰的法人治理結構,逐漸的建立起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只有充分的吸收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和管理制度的要素,轉變傳統的家庭式的管理模式,才能為企業樹立起比較好的企業聲譽,這樣才能有效的改變企業的財政狀況,同時對企業的融資結構以及融資效率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陳楠,論企業財務困境的成因與對策[J],當代經濟(下半月),2007,(01)

[2]肖惠,企業財務困境的內外影響因素分析[J],財會通訊,2009,(11)

[3]宋遂周,汪彤,企業財務困境預警模型分析[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4]薛亞君,企業財務困境案例研究——三鹿集團留給我們的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09,

篇2

關鍵詞:并購 財務風險 管理對策

一、對國美收購庫巴案例的簡述

2009年中國家電B2C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為21.2億元,比2008年增長177.0%,增長迅速。艾瑞研究顯示,雖然目前B2C家電網購市場交易規模占家電整體網購規模的比例僅為18.7%,但是未來幾年B2C的增長速度將遠遠大于C2C的增長速度,多重因素激發網購市場發展潛力,競爭態勢將更加激烈。

2010年11月22日,國美電器以4800萬元收購庫巴網80%的股份,正式進軍電子商務領域,根據雙方的戰略控股協議,國美電器今后將為庫巴網提供全線家電3C產品的采購、銷售支持,目前國美實體店銷售的逾10萬種家電商品,將全部進入庫巴網銷售目錄。同時,國美電器還將為庫巴網提供全國性的物流配送、售后服務、會員管理和信息處理等支持。庫巴網CEO王治全表示,借助同國美的合作,庫巴將保持年均300%的增長速度,在2014年達到百億銷售目標,這“將改變家電網購市場‘有規模沒利潤’的格局”。

二、對國美收購庫巴案例的財務風險分析

企業并購是指企業之間的合并與收購行為。企業并購中的財務風險是指由于并購定價、融資、支付等各項財務決策所引起的企業財務狀況惡化或財務成果損失的不確定性,是并購價值預期與價值實現嚴重負偏離而導致的企業財務困境和財務危機。

1、并購中存在的估價風險

根據雙方股權轉讓協議,國美電器以4800萬元收購庫巴購物網戰80%股權,而根據網上資料得到估計80%股權價格為6540.96萬元。這和最終的成交價格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表明了并購中會存在一定的估價風險,由于對企業的估價與并購企業對其未來自有現金流量和時間的預測有關,因此這個估價就可能因為預測不當而不夠準確。另外,并購方與被并購方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性,因為庫巴購物網是非上市公司,很難獲得被并購方真實有效的財務信息,則很難準確判斷出被并購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等,從而存在著估價風險。

2、并購中存在的融資風險

國美收購庫巴的價格是4800萬元,根據資料,并購的融資方式來自企業內部自有資金,內部融資有其自身的益處,其無需償還,也無籌資成本, 但是以自有資金并購,可能造成機會損失,特別是抽調本企業的流動資金用于并購,會使本企業的流動性受到影響,對本企業正常資金周轉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即使完全以自有資金支付收購價款,也存在一定的財務風險。畢竟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不但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也存在一些新的發展機會,當這些新的發展機會和不確定性因素同時出現時,都需要有一定的資金作為支撐,而企業融資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一旦企業的自有資金用于收購而重新融資有困難的情況下,不但造成機會成本增加,還會產生新的財務風險。

3、并購中存在的支付風險

企業并購主要有三種支付方式:現金支付,股權支付和混合支付。如果支付方式的選擇不當,就會帶來財務風險。國美收購中采用的是現金支付方式,這種方式使得并購方要在短期內有大筆現金的支出,會使得并購方產生一定的壓力。其風險也主要表現在現金支付產生的資金流動性風險。

4、并購中存在的流動性風險

在國美收購庫巴的案例中,根據網上資料得出收購價格的支付方式采用現金支付,現金屬于流動資產,這種支付方式下的并購會存在流動性風險,如圖所示

采用現金支付方式,將會導致并購企業資產的流動性降低,會使得流動比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影響其短期償債能力,使得并購方的資產流動性減弱,進而影響其外部融資能力和盈利能力。另外,并購時也占用了企業大量的流動性資源,從而降低了并購方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應能力和調節能力,這樣就會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

三、企業并購中財務風險管理對策

從國美并購庫巴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企業并購存在著一定的財務風險,而這些風險貫穿于整個并購活動中,財務風險雖然不能完全消失,但是也應該通過采取一些對策來管理控制這些風險。

1、制定合理明確的企業計劃

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明確企業是否要進行企業并購來尋求更好的發展,在確定了并購后,要謹慎的選擇要并購的企業,要對企業當前自身的條件進行準確的評估分析,首先對自己進行明確定位,再根據自身條件來確定要并購企業,對被并購企業的內部情況和發展能力進行調查、評價和分析

2、合理的評估被并購企業價值

通常在并購中,被并購企業的內部信息尤其是非上市公司有關的真實財務信息很難獲得。企業應該在并購前對被并購企業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調查,并對所掌握的信息進行分析,最終選擇合理的評估方法。

3、合理安排融資方式

并購中,企業應該合理安排統籌融資方式,既不單一追求內部融資也不單一追求外部融資。并購企業應該在對自身情況進行量化分析的基礎上,對并購融資方式進行合理的組合,在自身能夠承受的支付現金能力的范圍內,達到一個比較合理的資本結構,以此來降低融資風險。

4、靈活選擇支付方式

并購中的支付方式多種多樣,而支付方式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估值、融資方式的確定。支付方式的選擇又會不同程度的影響著企業資產流動性,企業要以高瞻遠矚,以發展的眼光,結合自身的財務狀況,在支付方式上采用現金、債務和股權等方式的不同組合,在降低支付風險的同時,也降低了流動性風險。

參考文獻:

[1]鐘小蘭、李屏蘭:淺談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年7月

篇3

關鍵詞:個人財務風險;財務風險管理;個人財務風險管理

在個人財務活動中,對收益的追求無可厚非,但是由于財務風險存在的客觀性、財務環境和財務活動本身的復雜性、人們對風險認識的滯后性等原因,個人財務活動中的風險損失和風險收益很難平衡,這就需要進行個人財務風險管理。

一、個人財務風險管理概述

1.個人財務風險管理的相關定義。個人財務風險是指個人在整個財務活動的過程中,由于各種難以預料或無法控制的因素,使個人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發生偏離的不確定性。需要指出的是,與傳統意義上人們對財務風險的認知不同,個人財務風險不僅僅指的是個人財務損失,也可能會帶來個人財務收益。個人財務風險包括個人投資風險、個人籌資風險和個人信用風險。另外,個人財務風險的存在具有客觀性、發生與否具有不確定性、個人財務損益的雙面性和個人財務風險的動態可變性。個人財務風險管理是指個人在財務活動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對財務風險進行分析、處理和防范,從而將財務風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盡可能多地實現風險收益,減少風險損失,保持財務狀況穩定,甚至改善財務狀況的一項全面綜合的管理活動。2.個人財務風險管理的職能。(1)個人財務風險分析。個人財務風險分析是指通過發現和判斷個人所面臨的各種財務風險,推斷個人財務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損失程度,從而得出相應的個人財務風險決策,以防范風險的發生和降低損失的可能。個人財務風險分析包括個人財務風險識別、個人財務風險推斷、個人財務風險決策三個部分。(2)個人財務風險處理。個人財務風險處理是指在進行個人財務分析的前提下,確定了個人財務風險決策以后,對于正在發生的風險進行應急處理,對于已經發生的風險進行補救,以盡量控制風險發生對個人財務狀況的影響程度,尤其是在減輕對個人的財務損失的方面。(3)個人財務風險防范。個人財務風險防范是指在個人財務風險發生之前,根據個人財務風險分析的結果,提前采取財務風險預防、財務風險轉移、財務風險回避等方法分散或降低個人財務風險的措施。3.個人財務風險管理的作用。(1)個人財務風險管理有利于優化個人資源配置。在整個經濟系統中,每個人都在不斷地努力追求資源、擁有資源、享受和使用資源,同時個人也是風險的承擔者,個人財務狀況和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影響著整個社會經濟系統資源配置,良好的個人財務風險管理對提高社會的經濟資源配置效率有著重要影響。如果個人無視風險的存在,盲目投資,在風險發生時便有可能潰不成軍,從而造成資產質量的下降,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個人生活;如果對風險采取過度消極的回避態度,則可能會錯失很多投資甚至盈利的機會,從而使個人的投資回報降低,也不利于個人資源配置。(2)個人財務風險管理有利于降低個人的財務危機成本。在財務風險發生之前,個人財務風險管理可以利用保險或非保險的手段將風險轉移出去、采用風險較小的投資或籌資方案將部分風險回避掉、通過調整財務結構增強個人抵御風險損失的能力等等辦法。在財務風險來臨時,個人財務風險管理可以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從而有效地降低了個人的財務危機成本。(3)個人財務風險管理有利于增加個人財富。個人財務風險管理通過有效的個人財務風險分析、個人財務風險處理和個人財務風險防范,可以幫助個人做出正確合理的的財務決策,降低投資和籌資風險,減少風險損失,降低個人財務危機成本,提高個人財富管理的信心,增加個人財富。

二、個人財務風險管理的現狀

1.對個人財務風險管理的認識不足。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風險意識不足,對個人財務風險管理的認識就更少。在進行財務決策時,更多依靠的是以往經驗和個人判斷,對決策對象缺乏細致的認知、分析和推斷,更不用提風險防范與控制了。在風險發生時,其危害往往是連鎖式,不僅會影響到個人生活品質,還會影響個人的財務決策自信,嚴重的會對個人心理造成陰影,危害家庭,極端的例子是會危害到個人的生命。據《新安晚報》報道,2015年1月4日晚9點30分,節儉一生的周承英奶奶,在將自己和老伴的畢生積蓄70萬元投給安徽鑫圣德投資管理公司被卷走之后,在維護自己的權益過程中,倒地去世,永遠地離開了。在投資之初,為了降低風險,老兩口還特意選擇了3個月期限的最短期限,然而,錢還是被投資管理公司卷走了,從發現被騙到去世僅僅22天,結局令人唏噓。2.財務經營目標設定過高,決策缺乏科學性。有些人在進行財務活動時,在對財務收益的追求上急功近利,在進行投資活動的時候,將投資回報率作為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把投資回報率設在一個相對較高的位置(這里的相對較高,是相對于同類項目而言),而且喜歡短期內獲利較大的投資,選擇風險大收益高的項目。而且,在進行投資時,不進行相應的項目考察分析,往往腦門一熱按照以往的經驗或者主觀判斷就匆忙進行投資了,甚至于賣房投資、借債投資,決策的科學性非常缺乏。幾個月前,上海的周先生將自己226平方米的自有房產以1000多萬元的價格掛牌出售了。賣房之后,因為股市大好,周先生集中精力炒股,希望炒股受益能夠讓他換套豪宅,或者一套變兩套。然而在6月底7月初,一周的時間,他的購房款被套進去了,損失超過300萬。300萬從樓市轉移到股市,周先生可稱得上是光榮的“接盤俠”了。3.盲目投資,個人投資管理帶有短視性和被動性。個人投資風險是指個人投資收益達不到預期效果,從而影響個人資產盈利水平和個人償債能力的風險。有的人在投資前不進行科學的可行性分析和論證,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往往投資時重視短期利益,而選擇何種投資、投資多少很大程度上帶有被動性,較為迷信機構推薦和所謂的投資高手。由于財務活動本身的復雜性,資本市場的瞬息萬變、變幻莫測,以及人們對風險的敏感度不同,大部分人往往事后才會有對風險所帶來結果有所認知,這個時候,風險已經來臨,損失不可避免,從而降低了資產盈利能力和個人償債能力,財務狀況變得不理想。很多投資者,在看到投資增長時,心里很開心,認為自己今天又賺了多少,需要說明的是,除了分紅以外,投資本身的增長只有在變現之后,才是真正賺到的錢,那些起伏的數字的變化,可以帶來收益,同時也能變成損失。這就使很多人在炒股的時候,大盤好的時候,收益上漲,大盤下跌的時候,一夜回到“解放前”,很多股民被套牢,有些股民甚至不得不“割肉”。4.風險加大,個人負債經營的比例在逐步增大。個人債務籌資風險是指個人的債務籌資行為給個人帶來的風險,主要包括個人舉債經營導致流動性不足而喪失償債能力、或者由于個人舉債后資金使用不當而導致個人遭受損失的可能。有調查顯示,在國內貸款買房的人群中,有超過三成的房貸族月供占到收入的50%以上,由于一段時期內,個人收入相對固定,而家庭分裂速度的增快,使得個人對于住房的需求的剛性進一步提高,隨著按揭購房的日益普遍,這一數字還會進一步上升。50%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一般來說,個人負債率最好低于50%,低于30%是安全的;高于30%低于50%,個人生活會受到一定影響;而高于50%則可能使個人陷入財務危機;若是高于1,在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人已經破產了。

三、產生個人財務風險管理現狀的原因

1.缺乏個人財務風險管理的意識。資本市場瞬息萬變、風起云涌,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任何財務活動,都不是穩賺不賠的,個人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一定要有財務風險管理的意識。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風險管理意識淡薄,比如在進行股票投資時,投資的原因多半是最近股市行情好,大家都看好后續的股市發展,一股腦地將自己的資產放到股市當中,覺得自己一定不是在最高峰買入的,一定有錢賺,完全不考慮股市震蕩可能帶來的風險損失,更不用說進行個人財務風險管理了。2.財務經營目標與財務能力不協調。當今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就是,“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很多人在不具備相應的財務能力時,將財務經營目標定得很高,把自己的血汗錢放到了收益率很高的理財產品上,認為這些理財產品是有保障的,比炒股收益穩定又保險。但是,在理財的選擇上,選擇的是非保本型的產品,結果賠得一塌糊涂。3.逐利心理、僥幸心理嚴重。在個人財務活動中,逐利心理和僥幸心理普遍存在。今天的投資收益在賬面上翻了一番,明天會再翻一番吧,后天會繼續上漲吧,行情這么好,倒霉的一定不是我吧“,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結果遇到風險,投資收益大幅縮水,一夜回到“解放前”,成為華麗的“接盤俠”的人大有人在。4.缺乏對風險和收益的適度權衡。在個人的財務風險管理過程中,夸大收益的可能,忽視風險的可能,盲目進行決策,缺乏對風險和收益的適度權衡,往往輸在一個“貪”字上。四、加強個人財務風險管理的措施1.多多學習,增強對個人財務風險管理的認識。在對減少個人財務風險損失的輿論宣傳方面,政府和媒體做了大量的工作,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樣的警示,也都知道傳銷的危害,也了解不少理財陷阱,對一般的電信網絡詐騙也有一定的識別能力,但是,隨著股市震蕩向好、傳銷組織不斷地改頭換面、理財陷阱防不勝防、電信網絡詐騙花樣翻新,在紛繁復雜的利益誘惑面前,人們的風險識別能力沒有相應跟上,不少人還是栽了跟頭。因此,增強對個人財務風險管理迫在眉睫。通過學習個人財務風險管理方面的知識,進行有效的財務風險的分析、識別、推斷,可以顯著降低個人財務風險的發生概率,從而減少個人財務風險損失。2.調整心態,轉變觀念,采取穩妥的財務風險管理策略。在個人財務風險損失的案例中,人們財務風險管理的心態和財務風險管理的觀念,在對財務風險管理策略的選擇上,有很明顯的影響作用。僥幸心理加上急于求成冒進的財務管理觀念,再加上個人本身對風險刺激的追求,便會很容易采取投機性強的風險管理策略,這樣財務管理風險自然加大;而回避心理加上消極的財務管理觀念,再加上個人本身對風險刺激的厭惡,一般會選擇消極的風險管理策略,會錯失很多投資獲利的機會,資產的保值增值效果也不明顯,個人財務狀況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因此,調整心態,轉變觀念,采取穩妥的財務風險管理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財務風險管理的心態上一定要平和,財務風險管理的觀念上一定要穩,采取穩妥的財務風險管理策略,有助于有效平衡風險與收益,在降低個人財務風險損失的同時,增加個人財務風險收益。3.實施正確的投資策略,合理進行資本配置。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投資策略,而不同的投資策略,決定了不同的資本配置組合:風險追求者往往會選擇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策略,在資本配置上喜好風險資產,無風險資產比重較小;風險回避者則喜歡選擇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策略,在資本配置上偏好無風險資產,風險資產比重較小;而風險中立者則介于兩者之間。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的投資策略和資本配置組合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能區分好與不好的,只有個人投資的心理效用,也就是說某一個風險追求者即使在某一次投資中失利,損失很大,由于其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喜歡風險變化帶來的刺激,在本次投資中,雖然損失很大,但是在心理上并沒有過多地造成不利影響,那么這個風險追求者在本次投資中的個人投資的心理效用便不為負。需要警惕的是,本身是風險厭惡者,在某一段時期,卻選擇了風險資產占大多數的投資組合,這是十分危險的,巨大的投資收益帶來的狂喜和巨大的投資損失帶來的心理失衡,都不是好的個人投資的心理效用。4.平衡風險與收益,降低負債經營風險。眾所周知,個人負債經營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個人負債經營能保持對資產的控制權、保持良好的現金流、減少通貨膨脹風險;另一方面,個人負債經營也可能會產生過度負債,進而產生無力償付和再籌資風險。在收入限制與剛性需求的矛盾之間,個人負債經營已經越來越普遍,從日常消費的信用卡到各家銀行都在做的按揭貸款,一方面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另一方面潛在風險也在加大,這就需要我們在負債經營過程中,平衡收益和風險,降低個人負債經營的風險。在負債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自身收入的穩定性、個人的償還能力、負債的期限和利率結構、每月還貸占收入的比例、再籌資的可能、違約的可能等等,在充分權衡了負債經營帶來的風險和收益后,選擇適度的負債,積極進行償還。

作者:張立霞 單位: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蔣巍.淺議醫院財務的風險.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與財務,2011(12)

篇4

并購融資策略則是企業并購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決定了資金來源的狀況和資金運用的效率,對企業并購的成敗起到了關鍵作用。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市場經濟起步較晚,金融工具相對落后,資本市場發展不完善,企業并購可采用的融資方式仍然十分有限,這些情況嚴重限制了企業的并購行為。因此對企業并購融資問題進行研究有很強的迫切性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本文主要立足于目前的現實環境來探討我國企業并購過程中的融資風險,并就財務風險、融資風險的具體成因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分析了公司并購中的財務風險與融資風險,旨在說明如何規避并購中的融資風險,進行并購后的財務整合。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案例總結出中國公司并購的現狀、特殊現象與未來發展趨勢,并對融資風險的控制及其防范提出有效建議。關鍵詞:并購 財務風險 融資風險 財務整合Financial Risk Analyses and Control in M&A

Abstract

China has become the third largest M&A market in the world when M&A is transferring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emerg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M&A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Chinese companies to grow up in a short time in the grant adjustment period, especially for the listed ones. However, so far there have been few successful M&A cases in China for the high risks involved in the whole process, especially the financial risks which is the most decisive factor in M&A.

Financ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whole M&A processes, which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sources of the capital and efficiency of capital utilization. Comparing with the companies in developed country in the west, there are poor approaches for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when choosing financing ways, as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has started for a short time and the capital market developed imperfectly, which limited the action of M&A seriously. As a result, it was urgent and deeply realistic significant to study on the financing process of M&A.

Based on the latest environment of our market, the paper was mainly to research the financial risk during the enterprise merging, and to explain how to evade the financial risk after detailed discussing the generation of the financial risk. With the analysis on some cases, we can summar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M&A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 on controlling and preventing the financial risks.

Key Words: Merger & Acquisition Financial Risk financial affair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一、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1

二、本文研究內容與方法1

第二章 國內外文獻回顧1

第三章 企業并購中的融資風險概述

一、近年來全球企業并購的特點2

二、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來源

(一)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定義2

(二)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成因2

(三)對企業并購財務風險來源的進一步分析3

三、企業并購融資風險的種類

(一)選擇風險4

(二)融資結構風險4

第四章 京東方并購案中的融資風險分析

一、并購具體過程

(一)并購雙方公司簡介4

(二)并購的背景和動因5

(三)并購過程5

二、收購融資過程及風險分析

(一)漂亮的資本運作6

(二)并購中介機構的作用6

(三)巨額融資帶來的風險6

第五章 從京東方并購案例看企業并購的融資風險控制

一、中國并購發展特色

(一)中外歷史回顧8

(二)民企高調出擊8

(三)央企重組動員8

(四)跨國并購的價值沖突8

二、企業并購融資方式分析

(一)企業并購資金需要量的決定因素9

(二)企業并購融資中的資本結構分析9

(三)企業并購的融資成本分析9

(四)企業并購融資中的融資風險9

三、最優融資結構探討與實施9

第六章 結論與不足11

參考文獻11

第一章 緒論

一、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

企業并購,是一種可以迅速增強企業實力的有效經濟手段,這樣一種資本運作的手段在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己經盛行多年,前后經歷了五波浪潮。眾多的企業由此而走上了發展的高速通道,花旗集團的系列并購、法國雷諾對日本日產的成功并購等成為企業發展的經典案例,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我國的并購活動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也日趨活躍,特別是伴隨著國民經濟產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并購被越來越多的企業選用為規模擴張和經營結構調整的手段。

本文將從企業并購的風險成因、風險種類出發,探討公司并購中的財務風險與融資風險,旨在說明如何規避并購中的融資風險。同時,結合京東方并購案與中國公司并購的現狀、制度特點與未來發展趨勢,希望對融資風險的度量與防范提出有效建議。

二、本文研究內容與方法

導致并購失敗的原因中,不僅僅包括為并購而執行的準備不足和完成并購的后期整合活動不夠,即對被并購企業價值評估的失誤或者是企業文化沖突,同時并購具體操作過程中的因素也尤其重要。并購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種資金的運作,資金的充足度、資金的安全性、資金的效率決定著井購的成敗.并購所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就是財務風險。財務風險的產生主要是由于不恰當融資導致的。因此我們在考慮并購失敗原因時不得不考慮并購融資帶來的風險,企業在進行并購的過程中不能不重視并購融資決策。在這個并購風起云涌的時代研究并購融資決策其現實意義非常突出。實踐和理論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實踐的頻頻失誤無不映射出理論的匾乏和落后。并購的眾多失敗案例說明了我們指導并購實踐的理論仍有眾多不足之處,不僅需要不斷完善,更急需理論的創新和突破。

作者希望從分析融資的一般性質入手,分析并購融資的特性。借鑒西方并購融資的主要方式,分析在我國目前資本市場發展狀況下可以選擇的融資方式。在并購融資方式分析的基礎上,然后做并購融資決策分析,著重在融資方式選擇、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和并購融資結構安排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最后研究的重點落到我國企業的并購融資。分析我國企業目前并購融資的現狀,并提出發展我國并購融資的參考性建議。

第二章 國內外文獻回顧

根據麥肯錫咨詢公司1988年調查顯示,被并購公司的股東是并購活動的最大贏家,他們在友好并購中平均可得到20%的股票溢價,而在敵意收購中獲利可高達30%以上,相比之下收購方的股東收益近乎于零。

Beaver(1966)所發表的《財務比率與失敗預測》一文,最早運用統計方法進行企業財務風險與財務危機的預警研究。Beaver認為,對預測企業財務風險最敏感的三個財務比率依次為:現金流量/總負債、總負債/總資產和凈利潤/總資產。

哥特貝斯特和約翰哈哥多(Geert Duysters,John Hagedoom,2000)的研究表明,在并購中,處于主動地位者能獲得正向的經濟效果,而被并購者試圖通過并購和戰略性技術聯盟從外部獲得競爭力來改善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做成的事情。

日本的野田武輝(1998)提出了評價企業風險度的“野田式企業實力測定法”。在該測定法中,他從企業財務報表中選擇成長性、收益性、流動性、安全性四個基本要素作為評價企業風險度的指標。這種評價方法雖然運用了四個財務指標,但實質上仍屬于單變量分析,僅僅是對Beaver單變量財務比率分析方法的改進,并未形成綜合的企業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我國對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相對于其它管理領域的研究而言,數量較少,研究深度不夠。陳瑜發表的《對我國證券市場ST公司預測的實證研究》,通過經營和財務狀況正常企業的若干項綜合性指標與已經陷入困境ST類上市公司的同類指標進行研究和比較,對預測和判別我國現有上市公司中的非ST類公司和ST類公司,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我國學者彭韶兵(2001)對財務風險的機理與控制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對財務風險的計量和控制理論做了有益的探索。學者張金良(1998),史紅燕(2003)則對我國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作了專門研究,在借鑒國內外并購財務風險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引入信息論和控制論的理論分析框架,分析了我國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產生的特殊歷史背景和原因,并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提出有效的防范財務風險的建議。

第三章 企業并購中的融資風險概述

一、近年來全球企業并購的特點

1、兼并活動涉及行業相對集中,銀行和金融業的并購活動異常活躍,尤為引人注目對這次西方購并熱浪所涉及的企業進行行業分類可以看出,較多的購并發生在六個行業,它們是:金融服務業、醫療保健業、電信業、大眾傳媒業、化學工業和國防航空業等第三產業,其中銀行和金融業的并購活動更是獨領,顯得異常火爆。

2、購并企業規模巨大,購并金額極高。

與以前經濟危機時期大魚吃小魚方式的兼并不同的是,此次兼并浪潮的一個顯著特點表現為參與購并的企業規模巨大,本身都是優秀的大公司,具有良好的經營業績表現,它們之間的購并常常以自愿合作的友好方式進行。合并后形成的往往是“巨無霸”型的大企業。1998年4月,國民銀行與美洲銀行合并,組成新的美洲銀行,合并后的美洲銀行資產總額超過5700億美元,在存款市場上占8.1%的份額。在22個州擁有4800家分行,成為首家機構遍布美國東西海岸的全國性大銀行。

3.跨國企業兼并收購迅速增長,并日益成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手段。

跨國兼并與收購開始于80年代后期,在90年代初的國際直接投資衰退中受到影響,現在再掀,使1999年國際直接投資流量達到創記錄的水平。

4.業務跨職能化,這種業務跨職能化在銀行業中體現的最為明顯。各種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不斷相互交叉與滲透,特別是使商業銀行逐漸突破了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分工界限,出現了跨職能、跨機構和跨地區的“全能銀行”。這些行為主要體現在商業銀行的花旗銀行與主營投資銀行業務及保險業務的旅行者集團的合并和日本的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和日本興業銀行三家銀行的合并等為代表。

二、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來源

(一)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定義

首先,企業并購是一種投資行為,然后才是一種融資行為,投資和融資決策共同影響著并購后的企業財務狀況;第二,企業并購是一種特殊的投資行為,從策劃設計到交易完成,各種價值因素并不能馬上在短期財務指標上得到體現,而必須經過一定的整合和運營期,才能實現價值目標;第三,企業并購的價值目標下限也決不僅僅是保證沒有債務上的風險,而是要獲取一種遠遠超過債務范疇的價值預期目標,實現價值增值。因此,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應該是指由于并購定價、融資、支付等各項財務決策所引起的企業財務狀況惡化或財務成果損失的不確定性,是并購價值預期與價值實現嚴重負偏離而導致的企業財務困境和財務危機。

(二)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成因

企業并購面臨著多種多樣的風險,諸如戰略風險、政策風險、體制風險、法律風險、產業風險、反并購風險、經營風險、整合風險和償債風險等。但無論是政策法規風險還是體制風險,無論是反收購風險還是經營風險,無一例外地會通過并購成本影響到并購的財務風險。

本文認為影響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性。

1、 不確定性

從宏觀上看,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經濟周期性的波動、通貨膨脹、利率匯率變動;從微觀上看,有并購方的經營環境、籌資和資金狀況的變化,也有被收購方反收購和收購價格的變化,還有收購后技術時效性、管理協調和文化整合的變化等。

2、 信息不對稱性

在企業并購過程中,信息不對稱性也普遍存在。例如,當目標企業是缺乏信息披露機制的非上市公司時,并購方往往對其負債多少、財務報表是否真實、資產抵押擔保、有無訴訟紛爭等情況估計不足,以至無法準確地判斷目標企業的資產價值和盈利能力,從而導致價值風險;即使目標企業是上市公司,有時也會對其資產可利用價值、富余人員、產品市場占有率和開拓能力等情況了解不夠,導致并購后的整合難度致使整合失敗;而當收購方采取要約收購時,目標企業的高管人員為了達到私人目的則會有意隱瞞事實,讓收購方無法了解企業潛虧、巨額或有債務、技術專利等無形資產的真實價值等,或與中介機構共謀,制造虛假信息,使收購方的決策人基于錯誤的信息、錯誤的估價而做出錯誤的決策,致使并購成本增加,最終導致并購失敗。

(三)對企業并購財務風險來源的進一步分析

1、 從企業并購流程看財務風險來源

一項完整的企業并購活動通常包括三個基本流程:計劃決策、交易執行、運營整合。從財務的角度看,無論多么完備的合同協議都不可能完全回避財務風險。因為,一切財務風險都與決策有關,一切財務風險首先起始于并購的計劃決策階段,然后生成于并購的交易執行階段,最后延續并表現在并購的整合期。在計劃決策階段,并購戰略是公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并購戰略又是并購實施的依據,如果并購戰略制定脫離公司的實際財力而將自身發展定位過高,或者可行性研究對目標企業估計過于樂觀,就會導致并購規模過大以至在并購實施階段無力支撐。過大的規模和錯誤的投資方向,如果在交易執行階段又對目標企業定價過高,融資和支付設計不合理,必然導致收購方債務負擔過重。過重的債務負擔必然使得經營整合階段資金流動發生困難,并最終引發財務風險。

2、 從四種交易模式看財務風險來源

企業并購類型最終表現為4種基本的交易圖式:(1)現金購買資產;(2)現金購買股票;(3)股票交換資產;(4)股票交換股票。在這4種并購交易圖式中,交易結構決定著融資、支付、稅收等基本財務結構特征:交易結構決定著支付結構和資產結構;支付結構又決定著融資結構并進而決定著資本結構,資產結構又決定著稅收結構;而資本結構和稅收結構共同決定著并購后企業的盈利狀況。企業的盈利狀況自然影響著并購后企業的財務狀況。可見,4種并購交易圖式與融資結構、支付結構和稅收結構之間表現為一種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換一個角度看,則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來自于由4種并購交易圖式決定的融資結構、支付結構和稅收結構的影響。

3、對企業并購財務風險來源的分類

從上述企業并購財務風險來源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財務風險與財務決策有關,而直接與財務風險來源有關的財務決策包括融資決策和支付決策,而融資決策和支付決策建立在定價決策基礎上并影響著稅收決策。因此,根據財務決策類型我們可以將財務風險來源分為三類:定價風險、融資風險和支付風險。這三種風險來源彼此聯系、相互影響和制約,共同決定著財務風險的大小。

三、企業并購融資風險的種類

(一)選擇風險

企業并購得資金來源有自由資金、發行股票或債券、借款等。以自有資金進行并購雖然可以降低財務風險,但也可能造成機會損失,尤其是抽調本企業寶貴的流動資金用于并購,還可能導致企業正常周轉困難。融資安排是企業并購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整個并購鏈條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融資安排不當或前后不銜接都有可能產生財務風險。融資超前會造成利息損失,融資滯后則直接影響到整個并購計劃的順利實施,甚至可能導致并購失敗。

(二)融資結構風險

企業并購所需的巨額資金很難以單一的融資方式加以解決。在多渠道籌集并購資金的情況下,企業還面臨著融資結構風險。融資結構包括企業資本中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結構。債務資本中包括短期債務與長期債務結構等。合理確定融資結構,一要遵循資本成本最小化原則;二是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要保持適當的比例;三是短期債務資本與長期債務資本合理搭配。第四章 京東方并購案中的融資風險分析

一、并購具體過程

2003年2月12日,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功地以3.8億美元收購韓國現代半導體株式會社(HYDIS)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業務,資產交割于2003年1月22日全部完成。京東方成為中國第一家擁有TFT-LCD核心技術與業務的企業。

(一)并購雙方公司簡介

1、北京東方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京東方前身是北京電子管廠,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曾享有“中國電子工業搖籃”的美譽。80年代由于體制與觀念等原因企業瀕臨破產。1992年9月,以王東升為首的北京電子管廠管理層和員工2600余人共同出資650萬元,同時銀行把長期停息掛賬的銀行借款和利息轉成股份,組建了股份制的北京東方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在創立之初實行了全面改革。1997年成為北京第一家在深圳上市的B股企業。

在2005年6月17日公布的電子信息產業百強企業排序中,京東方以451億的營業收入位列第二,經過近10年的發展,京東方已經初步形成了以顯示技術為核心的產品業務鏈,擁有中國北方最大的CRT(彩色顯像管)顯示器生產基地,而其旗下的各主要顯示產品均在相關領域保持了國內或國際領先水平。公司不僅開發生產顯示器件,還推出了以“京東方”為品牌的系列移動數碼產品。

2、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

韓國現代半導體株式會社是全球主要芯片制造商之一,其前身現代電子產業株式會社創立于1983年,于199年上市,主營業務包括半導體、通訊、LCD三大部分。因債務原因,2000年現代電子產業株式會社更名為韓國HYNIX半導體株式會社(HYNIX),并對業務進行了調整,決定將通訊(已出售給韓國公司)和LCD業務獨立出來分別出售,只保留并專注于半導體業務發展。2001年7月,HYNIX設立全資子公司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HYDIS),并將與LCD與STN相關的業務全部轉至HYDIS(其中STN-TCD和OLED部分已于2001年被京東方和韓國半導體工程株式會社聯合購并重組)。HYDIS的TFT-LCD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到300萬片以上,全球市場占有率達到3.5%,全球排名第九位。截至2002年6月30日,HYDIS實現銷售輸入38,877萬美元,實現稅前利潤4599萬美元,但該企業仍負債50億美元,陷入虧損中。TFT-LCD目前廣泛運用于臺式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液晶電視、車載導航系統、PDA及移動電話等產業。

(二)并購的背景和動因

1、獲得核心技術是京東方實施并購的基本動因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創業之初就將自己的核心業務定位在了顯示領域,公司先后通過與國際領先的顯示技術企業合資或合作等形式,不斷擴大自己在這一領域的作為,其各種主要產品均在各自領域保持國內或世界領先地位。京東方擁有中國北方最大的CRT(彩色顯像管)顯示器生產基地,但是,在顯示產業市場上,液晶顯示器已取代舊式顯示器而躍居為未來顯示器發展的主流。由于價格等方面的因素,目前國內液晶顯示器的銷量不足市場總量的5%,然而據有關資料統計,液晶顯示器在全球的銷量已居全球顯示器銷量的13%-14%,且液晶顯示器的使用范圍也已從單一的電腦方向向多元化推進。國內彩電業巨頭也明確提出將液晶電視作為其發展主方向。因此,生產液晶顯示器的關鍵部件——TFT屏的市場前景普遍被看好。然而,國內的TFT-LCD產業剛剛起步,各項技術尚不成熟,再加上液晶行業本身是一個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市場風險較大,通過并購具有核心技術和核心業務的外資公司達到其技術和產品升級的目的是這次大規模海外并購的主要目的。

2、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出手其TFT-LCD的原因

在韓國方面,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由于全球儲存晶片需求量顯著下降,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受到重創,訂單銳減,資金嚴重短缺。再加上韓國政府一手操辦的現代電子和LG半導體公程公司聯合重組行動最終使HYNIX背負了大量債務,其在全球芯片價格走低過程中出現了現金斷流。迫于虧損的壓力,韓國現代半導體公司自2000年起就一直在進行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出售旗下的TFT-LCD的股權就是其調整策略之一。

(三)并購過程

HYNIX出售TFT業務曾引起眾多企業積極參與。臺灣劍度、鴻海、精英、寶成、華映、春蘭、京東方以及韓國的鮮京集團(SK group)等均有意實行收購。京東方在收購過程中曾與劍度合作,合作失敗后京東方繼續與對方進行談判。由于京東方的收購得到韓國政府的支持,為談判成功鋪平了道路。在收購談判期間,液晶持續價格回落,為京東方壓低收購價格提供了條件,最終以3.8億美元完成收購。2002年9月,京東方發出公告宣稱,公司擬出資3.8億美元收購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HYDIS)的TFT-LCD業務,雙方已就收購事宜簽署備忘錄。為順利進行收購、繞開政策壁壘、降低風險,京東方隨后在韓國注冊全資子公司BOE-HYDIS技術株式會社,由其代表京東方進行本次收購,收購價格和設立子公司資本金之間的差額由子公司通過海外融資解決。但由于雙方收購價格的分歧,直至11月底,HYNIX以期獲得資金償還其高達50億美元債務以及對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才與京東方簽署資產收購正式協議,表示將其平面顯示器子公司以3.8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京東方。然而京東方并沒有收到韓國銀行為此項并購而提供的2.1億美元的貸款融資,此項交易并沒有實施。

盡管北京政府愿意以無息貸款為此次收購提供占投資總額的15%的資金,但是由于此次收購的總額巨大,仍有巨額資金需要借貸,因此HYNIX的抉擇成為此次收購的焦點。2002年12月底,HYNIX的主要債權銀行Woori、Chohung Bank、韓國外換銀行及發展銀行,因京東方科技能否符合其債務償還的要求和收購對自身將導致的影響等而對京東方融資產生分歧,致使京東方的收購再次陷入困境。最后,HYNIX的主要債權人之一——韓國外換銀行同意向京東方安排近兩億美元的銀團貸款以完成對HYNIX下屬子公司業務的收購。2003年1月17日,雙方簽署了《關于“資產銷售與購買協議”的補充協議》。2003年1月22日,按計劃進行資產交割,京東方TFT-LCD韓國子公司BOE-HYDIS技術株式會社正式成立。

京東方通過此次收購,獲得了HYDIS的三條完整的TFT-LCD生產線的生產設備、相關構筑物、產房和其他機器設備、動力設備等固定資產,以及HYDIS的各項TFT-LCD技術、專利、工藝及其全球性的TFT-LCD營銷網絡等無形資產。

二、收購融資過程及風險分析

(一)漂亮的資本運作(見圖一)

京東方2001年的銷售收入是54.8億元人民幣,如果以3.8億美元(約人民幣32億)進行海外收購,無疑是行不通的。于是,京東方采用了“杠桿收購”,成立“殼公司”、自由資金購匯、資產抵押和再抵押及銀行信貸等方式。首先成立了專門實施并購的子公司BOE-HYDIS作為并購的主體,這避開了韓國法律不允許中國公司直接并購的規定,而其以子公司作為并購主體等于承擔了并購的大部分風險,尤其是融資風險,起到了對母公司投資風險的屏蔽作用。其次,運用了抵押信貸和賣方信貸進行并購所需巨額資金的籌集和融通。由于韓國母公司已經無力為HYDIS追加投資,而債權銀行又急于挽回投資損失,京東方成功說服了最大的債權銀行韓國匯兌銀行同意聯合三家銀行和一家保險公司以BOE-HYDIS以資產抵押的方式獲得了HYDIS的賣方信貸。第三是BOE-HYDIS以資產再抵押的方式獲得了HYDIS的賣方信貸,才使“蛇吞象”的并購有了資金來源。第四是用公司自有資金購匯6000萬美元,通過國內銀行借款9000萬美元,借款期限均為一年,利率為1.69%-1.985%。這樣,京東方公司通過資本運作成功解決了收購所需的巨額資金。

(二)并購中介機構的作用

完整的海外并購實際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企業價值的認定、并購后公司股權比例的設置、交易價格和支付方式的確定、融資方案的設計、國際并購法律法規的運用和風險補償的方法等。而國際資本市場關于這些方面的操作都不為國內中介所熟悉不,這也是我國許多跨國并購難以成功的原因之一。而京東方在并購過程中聘請了國際財務顧問花旗銀行進行并購策劃和操作,在對韓國TFT-LCD的價值評估和融資方案的設計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巨額融資帶來的風險

第一、償債壓力。

在京東方收購韓國公司LCD業務的3.8億美元中,京東方以自有資金購匯的只有6000萬,向國內銀行借了9000萬美元的一年期貸款,還債壓力極大。京東方半年報顯示韓國子公司BOE-HYDIS背負了2.3億美元的債務,盡管利率優惠且期限較長,也不用京東方直接負擔,但需要子公司在經營中獲取足夠的現金流來應付還本付息的壓力。如果在未來幾年內經營成效達不到預期的目標,虧本破產的危險同樣存在。

第二、資本結構惡化

由于巨額借貸用于并購,京東方資本結構嚴重惡化,2003年底公司資產負債率達到72%,進入國際公認的預警區位。如果將其子公司BOE-HYDIS合并進來的話這一比例還要高,這使得公司再舉債面臨種種困難。由于資本結構失當,財務風險也就日益增加,使得公司的后續發展受到不利的影響。這也將使公司的籌資更多的依賴資本市場上的股票融資。而京東方在近年內連續三次進行增發A股的行為,加上企業經營效益的不穩定,前景并不樂觀。這表明在運用財務杠桿進行收購時,也是運用了一把雙刃劍。在短期內可以籌集到巨額資金用于并購等急用,但是企業卻背負了巨大的債務包袱,面臨財務困境。如在較短的時期內,企業產品大量增加,且銷路良好,價格升高,企業利潤迅速增長,企業就可以走出困境,獲得長足發展。如果相反,企業將面臨破產的危險。京東方在2004年開始收購業務時的市場需求旺盛,收購項目的利潤增長較快,幫助京東方解決了短期的困難。加上在香港證券市場上增發B股的成功,使財務壓力有所減輕。但好景不長,2004年下半年以后業績就開始持續下滑,2005年上半年公司凈虧損988,745,821元,同比下降289.71%;每股收益為-0.68元。同比下降288.89%。

第三、后續資金融通和還債壓力

由于京東方在此次收購到的三條生產線都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LCD第五代,而是第3-3.5代,生產能力有限,市場份額也只有全球的3.5%。而目前全球競爭的焦點在第五代上。所以京東方必須對第五代產品投入巨資,也就是2005年開始建設的北京亦莊第五代生產線,估計投資將達10-12億美元。盡管在政府和大股東的積極努力下,到2005年,京東方已經成功獲得了由建設銀行北京分行牽頭、九家銀行總計7.4億美元(合61億元人民幣)銀團貸款,并且京東方韓國子公司BOE-HYDIS技術株式會社在韓國發行600億韓元債券,約合人民幣4.89億元。三個月后,BOE-HYDIS技術株式會社又在韓國完成發行第二次付息不記名式無擔保三年期和五年期公司債券(1500億韓元),兩次發行債券共計16億元人民幣左右。同時京東方投資(京東方唯一的控股大股東)已經不惜以10%股權為代價,引進了日本丸紅1.6億元現金,使第五代線投產可以成為現實。但是第五代線建成后的經營業績不容樂觀。因為國際上韓國和臺灣的產商已經建成了第六代線,并占領了高端效益市場。而京東方卻為第五代耗盡了血本。在TFT-LCD第五代線投資完成后,京東方的負債率高達80.975%,第三季度上升為82.716%,還貸壓力可想而知。今后內部股權融資和國際資本市場的股權融資可能會成為其主要的融資手段。但如果經營業績不能保持穩定,此路難以走通。

第五章 從京東方并購案例看企業并購的融資風險控制

一、中國并購發展特色

上個世紀50年代的156項工程奠定了按計劃管理功能部署的中國類屬經濟,80年代的國際資本引進啟動了以科技進步與貿易替代主導的行業經濟調整,90年代迅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則是在產權改制的同時塑造利潤主導的現代企業集群。今天,中國的產業地圖正在發生意義深遠的重組:建立在價值鏈基礎上的產業整合已經全面展開,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全球公司和中國民營企業群體業已正面競爭,構成了全球經濟環境下中國產業整合的三大主流。不能清楚地認知這一事實,我們就無從把握當下中國經濟劇烈的變革和未來的走向。

企業并購已不再是單純基于改制的國企重組途徑,也不僅僅是民營企業低成本擴張的手段,更不是局限于外資快速進入中國市場的捷徑。現在的企業并購是基于產業價值鏈的改造和整合,是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構筑國家經濟安全的底線,是全球資本資源配置在中國的延伸,是中國民營企業在主流市場的強勁破土。關注中國的產業整合,因勢利導構造本土產業價值鏈與骨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把握了中國企業的未來。

(一)中外歷史回顧

西方并購的歷史清楚地表明,上個世紀長達50年的基于合并同類產品的橫向并購浪潮和基于整合上下游產品的縱向并購浪潮基本上奠定了美國市場體系得基礎框架,使得表面上充分自由的企業競爭不得不在效率和規模的約束下依附在相關的產業價值鏈上。在市場利潤和創新激勵的引導下,社會有效資源和產業發展動力不斷轉移和提升,從基礎設施、高速公路、能源化工、機械制造、電子產業、信息處理、金融結構到生物制藥、健康醫療、娛樂休閑、全球物流等高端服務業。同樣,政府的管制政策和公司治理規則也沿著產業整合的邏輯徐徐展開,保證經濟內生動力的合理有序的釋放。

反觀中國,經過20年的體制改革解除了政府束縛,長期壓抑下的企業競爭活力正在野性地奔騰而出。在幾乎所有的企業,市場因素的勃勃生機與偏癱的政府管制功能都在緊張博弈中爭奪各自的生存空間,而全球公司的兵臨城下更加劇了中國經濟的轉型。

(二)民企高調出擊

新一屆政府宣示“立黨為公執政為名”的原則使潛行多年的中國民營企業群體終于浮出水面,并且高調疾行。過去幾年中,我們看到眾多耳熟能詳的民營企業巨頭活躍在鋼鐵業、銅鋁業、煤礦、公路、電網、油氣加工、金融等過去曾是政府嚴格管制的命脈產業,財大氣粗,動輒投入幾十億資金或鎖定幾個城市。寧波大橋財團、振興東北簽約基金等上百億的資本形成更是體現了民企集團協同作戰的整合能力。在國民經濟底層長期打熬成長的中小企業群體正在充滿信心地提升自己的戰場,但他們是否真正掌握了更為高端的觀念、資本和管理的工具?

(三)央企重組動員

2003年11月國資委的重組并購高峰會隆重地宣告中央國企面向市場的決心,可喜可慶,盡管在產權制度、定價基礎、交易方式等關鍵因素上尚未有可以操作的模式。四大銀行的上市、電信業的分拆、航空業的重組、油氣資源的全球并購等等似乎成為中國核心產業整合的重頭戲;也是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撐點。中央企業的重組并購應當廣泛吸收民間智慧,程序公開化,交易市場化,允許各界品頭論足,這將是一個良好的起點。

(四)跨國并購的價值沖突

2004年度中國十大并購事件竟有7件是跨國并購交易!僅僅幾年前在國際舞臺上還是默默無聞的中國企業家突然發力,連續幾個大的收購行動直指全球公司巨頭。惠州發跡的TCL集團通過一系列的并購終于有機會與世界品牌湯姆遜共舞,北京和上海的兩家國有企業為收購韓國的雙龍汽車而爭風吃醋,賣電腦出身的聯想集團奮斗二十年更是將個人電腦的鼻祖IBM資產收入囊中,而中國五礦集團也從容不迫地組織收購軍團欲動用近六十億美金收購世界礦業寡頭。西方觀察家驚異地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將其并購鋒芒指向全球各個角落的石油、天然氣、煤礦、鐵礦、鋼鐵廠、發電公司以及各類消費品制造業。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底,中國已累計將330億美元投資在了160多個國家和地區7470家公司中。盡管這些零星的并購在國際市場上尚是波瀾不驚,但至少中國的媒體和業界為之歡欣鼓舞甚至為收購跨國公司的不良資產而激動不已。跨國并購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并購界振奮人心的話題。二、企業并購融資方式分析

(一)企業并購資金需要量的決定因素

簡單而言:融資取決于支付。企業在進行融資時必須對企業的融資需要量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和預測。計算需要量要考慮收購價格、維持企業正常運營的短期資金,同時結合企業自身的營運能力、收購目的、融資方式安排等綜合考慮。

(二)企業并購融資中的資本結構分析

在企業并購中,企業自身的資本結構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融資方式。如果并購企業的自有資金充裕,融資安排中將有大量的自由資金存在。如果企業的原有負債率已經很高,企業將盡量采用權益性融資而不是增加企業的負債。同時,在企業的負債程度上,長短期負債的比例也應考慮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在與企業現金流入相配的基礎上,采用不同的融資方式。

(三)企業并購的融資成本分析

無論企業采用何種融資方式,均會產生融資成本。融資成本有可見的財務承諾,更要關注無形的財務風險。一般情況下,借款利息高的相對風險較低,長期債券的利息低于發行債券的利息。權益性融資主要包括普通股、優先股和留存收益。雖然權益性融資不存在到期償還的問題,且數量不受限制,但是權益性融資需要由企業信譽的保證,同時權益性融資的成本遠遠高于債務融資。

(四)企業并購融資中的融資風險

企業在選擇不同的融資方式時,需要考慮不同的融資方式可能帶來的風險。當今比較典型的融資方式:杠桿收購,旨在通過借款完成收購,同時期望在以后的經營過程中獲得財務杠桿收益。由于高息在債券的資金成本很高,而收購以后被并購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量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杠桿收購必須實現很高的回報率才能獲益。否則收購公司可能會因為資本結構惡化,負債比例過高,付不起本息而破產倒閉。因此在選擇融資方式時要設法降低總體風險。

企業并購融資的風險來源:

1、企業的資金結構: 企業并購所需的巨額資金,單一融資方式難以解決,在多渠道籌集并購資金中,企業還存在融資結構風險。融資結構主要包括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的結構,債務資本中又包括長期債務與短期債務的結構。合理確定資本結構,就是使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保持適當比例,長短期債務合理搭配,進而降低融資風險。如果企業負債經營過度,財務風險極易惡化。

2、匯率的變動。這里主要是指從國際市場上籌措資金。當企業借入的外幣在借款期間升值時,就會出現匯兌損失,借款到期還本付息的實際價值要高于借入時的價值,致使企業發生風險損失;

3、企業的經營風險:指企業并購之后的經營不善帶來的風險。

三、最優融資結構探討與實施

在對企業并購融資的影響因素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融資方案,融資方案的制定對上市企業與非上市企業是不同的。

(一)對于非上市企業來說,制定購并融資方案可采取;先內部籌資,后商業銀行借款,再投資銀行過橋融資(過橋融資是指作為購并方“人”的投資銀行向收購者或主兼方提供的用于購并企業的短期性、臨時性資金借貸)。

此方案在具體操作上要注意:1、在債務資金上先商業銀行借款后過橋融資,因為一方面商業借款的期限有短期的也有中長期的,借款期限的選擇具有靈活性,有利于企業財務結構的安排,而投資銀行過橋融資一般是短期性、暫時性的,單純依靠過橋融資會加大企業的財務風險;另一方面銀行借款的籌資成本一般較投資銀行融資低,因而有著相對優越的或可利用的財務杠桿利益。國外投行在過橋融資中,除收取高額利息外,還收取各種傭金,如慣例性建議傭金,發行高利風險債券的傭金。2、債務融資(包括商業銀行借款、投行過橋融資)必須注意財務杠桿利益與財務風險之間的均衡與合理,債務融資的量和期限要以財務結構的優化為重點,要注意防范企業財務風險。

(二)對于上市企業來說,制定購并融資方案的基本原則是堅持融資成本最小化。借款的成本為債務資本成本,發行股票籌資的成本為股本資本成本。如果某一上市公司既可能通過向商業銀行借款來取得購并資金,也可以通過增發股票或配股來取得購并資金,則制定購并融資的順序應分為兩種情況:如果債務資本成本小于股本資本成本,則購并融資的順序是“內部籌資商業銀行借款投行過橋融資發行股票”;如果債務資本成本大于股本資本成本,順序為“內部籌資發行股票商業銀行借款投行過橋融資”。債務籌資成本包括舉債利息及其他費用;股本資本籌資成本包括股票發行費用和給股東的紅利或報酬。為此,還需要為上市公司通過增發股票或配股籌集購并資金而進行發行方案策劃、上報審批、發行承銷燈等工作,并從中收取承銷傭金。

(三)并購融資方案的具體實施

企業并購融資方案制定完成后,涉及融資方案的落實問題。在融資方案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為使企業并購成功,達到最佳運營效果,應注意兩點:一是要選擇一家資金實力強、咨詢服務與融資服務好的投資銀行作為融資人;二是設立一個專門實施并購得并購子公司作為并購主體,這是以往許多并購案成功的經驗。由于有些國家法律規定中國公司不能對這些國際的公司實施直接并購,故設立子公司可以較好地規避這一法律障礙。更為重要的是,子公司作為并購主體,以其名義進行并購資金的籌措承擔了并購實施中的主要風險的功能。同時由于子公司是以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設立的,一旦并購失敗或經營不善可以降低母公司所承擔的責任,實現承擔有限責任的最大利益。

在中國的各種需求要素如消費能力、市場容量、產業升級等正在迅速走向市場化配置,而與此同時最重要的供給要素如金融、土地資源和審批制度等仍然控制在政府手中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要素需求與要素供給之間巨大的沖突,兩者公開的或私下的博弈將形成經濟增長中最大的制度成本。

(四)我國企業并購財務風險控制的特殊對策

當前,并購對于企業自身發展,提高中國產業競爭能力,提高我們的行業集中度,提高中國企業競爭能力,造就中國旗艦型企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為促進我國并購市場的發展,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們需做好以下幾點:

1、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企業并購與資本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必須大力發展資本市場以促進我國企業并購市場的發展。這里主要是指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我國的股票市場有著諸如制度性缺陷和結構性缺陷,產生了大量的股市泡沫,當前我們要抓緊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九條意見,為并購融資提供更好的通道。此外由于種種原因,我國企業債券市場在發展速度、規模和品種等方面嚴重滯后,企業債券市場規模與整個資本市場相比顯得微不足道。在國外,發行債券是企業融資的最主要手段,企業通過債務融資的金額往往是通過股市融資的數倍,債務融資在直接融資中占有統治地位。因此,我國的債務融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鼓勵換股方式進行并購。支付方式方面,在以現金或資產的傳統并購方式基礎上,尤其是對涉及價值量巨大的并購重組案例,鼓勵通過換股方式實現并購。與現金或資產并購方式相比,股權并購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如可使許多資金交易量巨大的并購成為現實;避免出現因一方勝出而導致另一方退出的局面,實現雙贏;有利于并購雙方的要素整合,這也正是我國正在興起的產業整合所要達到的目的;使以小搏大的“蛇吞象”成為可能。上世紀90年代,國際上已經接受以換股方式作為并購的交易方式,尤其是在大型跨國公司的并購行為中。隨著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形成,股權并購將要也應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產業并購整合的主要方式。

3、借鑒國外金融創新,開發新的金融工具。融資手段方面,在傳統工具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國外金融工具的創新,如跟蹤股票。發行跟蹤股票是新近出現的一種非常有獨特性質的經營策略,該策略的目的在于使公司的某一特定資產獲得市場的認可,為企業籌劃并購或籌措支付股息的款項提供了一個嶄新而優良的資金來源渠道。在借鑒國外金融工具創新的同時,也應該加強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工具的創新,從而為我國企業并購融資提供更好的融資工具。

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表明,解決并購融資問題單靠一種途徑、一種方式收效甚微,必需通過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加以解決,解決好融資問題必將對我國企業并購市場及跨國并購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第六章 結論與不足

從80年代開始,經過90年代的發展,企業并購在我國已形成澎湃之勢。隨著企業并購案例的不斷增加,并購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并購融資的需求也將越來越大。如何解決好并購融資問題,促進我國企業并購的發展成為我們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目前我國關于并購尤其是并購融資的研究剛剛起步,有關并購融資的研究文獻十分有限,加上我國企業并購中不規范操作現象嚴重,很多企業融資時走政策的邊緣,不愿公開并購融資來源,而我國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還不健全,導致企業并購融資結構和融資來源的數據難以獲得,這也是目前我國缺乏關于企業并購融資統計數據及實證研究的原因。

本文借鑒國內外企業并購融資的研究成果,運用傳統的融資理論,結合從公開渠道能夠獲得的各種數據、資料,深入研究了我國企業并購融資的現狀、風險、原因及控制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對于非上市企業來說,制定購并融資方案可采取:先內部籌資,后商業銀行借款,再投資銀行過橋融資。

2、對于上市企業來說,制定購并融資方案的基本原則是堅持融資成本最小化。

3、并購融資方案具體實施時:一是要選擇一家資金實力強、咨詢服務與融資服務好的投資銀行作為融資人;二是設立一個專門實施并購得并購子公司作為并購主體。

4、為促進我國并購市場的發展,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們需: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鼓勵換股方式進行并購、借鑒國外金融創新,開發新的金融工具。

企業并購作為一種經營活動,其運作過程中涉及眾多的風險問題,本文僅對并購過程中影響融資風險的主要因素作了探討,然而在操作過程中還會涉及到影響融資風險的其他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思考。如信息的披露問題、法律的國界問題、我國的市場法規問題等等,在現實中究竟該如何隨著發展而適應與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面臨什么樣的具體困難,以及如何解決困難等等這些問題更值得做進一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僅供相關人員參考,不足之處,希望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參考文獻

1、鄭光:兼并、重組與公司控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沈豐田:關于企業并購的會計處理。重組與并購周刊,2001

3、注冊會計師考試叢書《會計》----“關于企業并購”

4、2003年全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輔導教材《財務會計》---資產評估的會計處理

5、中華會計網校WWW.chinaac.com---TCL“權益結合法”

6、廖運鳳: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7、全球并購研究中心:中國十大并購。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8、班允浩:FDI進入方式選擇:綠地投資于跨國并購。東北財經大學,2004

9、蔡昉,王德文,王美艷:工業競爭力與比較優勢。管理世界,2003(2)

10、陳業宏:中國對外投資法制建設問題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0

11、成思危:中國境外投資的戰略與管理。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

12、戴勇,傅太平: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目標的戰略選擇。國際技術經濟研究,2005,(2)

13、王習農:跨國并購中的企業與政府。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14、邱欣欣,姚琳:對我國企業走出去參與跨國并購的探討。經濟問題探索,2004,(9)

15、李榮融.并購重組: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16、魏江:企業并購戰略新思維--基于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購并與整合模式。科學出版社,2002.

17、陳達:對外直接投資首次破百億美元,海外并購成主力。第一財經時報,2006-09-05(A8)

18、胡峰:跨國公司并購我國上市公司問題研究[J] 。改革,2002,(6)

19、王:企業并購整合-基于企業能力論的一個綜合性理論分析框架[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20、張煒:核心競爭力辨析。經濟管理,2002 (12)

21、歐謹豪,劉雪輝:財務新視角F的財務競爭力研究。金融經濟2006 (6)

22、湯谷良:現代企業財務的產權思考。會計研究,1994 (5)

23、王慶成,孫茂竹:我國近期財務管理若干理論觀點述評。會計研究,2003 (6)

24、李心合:利益相關者財務論。會計研究,2003 (10)

25、張德銀: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與財務資源配置研究。金融論壇,2003年(1)

26、郝云蓮,王利華:論企業財務資源及其承載力的度量。現代財經,2004年(10)

27、胡大立:企業競爭力決定因素及其形成機理分析。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年

28、馮巧根:財務關系發展與制度變遷。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2 (05)

29、李鐵群:現代企業財務關系的新特征與協調。集團經濟研究,2005(6)

30、(德)馬克思M.哈貝等著:并購整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

31、黃速建:并購后整合:企業并購成敗的關鍵因素。經濟管理,2003(15)

32、(美)羅伯特.w斯威:兼并與收購。啟示.2002 (6)

33、吳曉求主編:公司并購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4、宋希亮:并購中篩選目標企業的財務策略探討。 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 (7)

35、干春暉:并購經濟學。 清華出版社,2004

36、Alexandra Reed Lajoux: The Art of M & A Integration, New York, McGraw一Publishing House, 1997

37、Asquith,P.,Mergers Bids,Uncertainty, and Stockholder Retur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11), 1983

38、Runback,R. S.,The Cities Service Takeover: A Case Study,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33), 1983

39、Runback,R. S.,The Conoco Takeover and Stockholder Retur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Winter, 1982

40、Wayne H. Mikkelsow and M. Merger Partch,The Decline of Take一over and Disciplinary Managerial Turnover,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44), 1997

41、Claudio D Milman.:Merger and acquisition activity in China: 1985-1996, 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Detroit: Fall 1999

42、Jensen,Michael C,,Take Over: Folklore and Scienc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11), 1984

43、Robinson, B R. and Peterson, W.: Strategic Acquisition: A Guide to Growing and Enhancing the Value of Your Business, 1995

44、Manne, Henry G.,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3), 1965

45、Dodd, P.Merger Proposals, Management Discretion and Stockholder Wealth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8), 1980

46、Roll. R. The Hubris Hypothesis Corporate Takeover [J]. Journal of Business, 1986/59

47、Michael Jensen and William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叮]. 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

48、Fama,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