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的癥狀范文
時間:2023-11-02 18:0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吸系統的癥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塵肺;胸痛;呼吸困難;肺功能障礙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16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2965-01
筆者認為塵肺病主要有這兩種說法:一是指因吸入粉塵所致的肺泡功能結構單位的損傷。二是可將塵肺分為無機塵肺和有機塵肺。在工作中吸入礦物性粉塵,包括石英粉塵、石棉、等無機粉塵所致稱無機塵肺。吸入如煤工肺、農民工肺等有機粉塵所致稱有機塵肺。工人們在工作中吸入粉塵顆粒越小,對身體危害就越大。塵肺病發病較緩慢,一般潛伏期4-9年,有的長達16-22年,如果長期吸入含量高、濃度較大的粉塵,1-3年也可患上塵肺病。本文筆者分析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2年統計的40例煤工塵肺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探討煤工塵肺患者的肺功能呼吸系統癥狀和肺功能改變的癥狀,相關的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2年統計的40例煤工塵肺患者,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調查和服從所有準則,患者的相關臨床資料包括:男性38例,女性2例,年齡在25-65歲之間,平均年齡在45.23±3.2歲,患者的病程在2-15年,平均病程在5.3±1.5之間;患者的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包括:咳嗽15例、胸痛15例、呼吸困難10例;所有患者在病情,年齡,性別等資料方面無本質上差異,無可比性。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2年有毒有害作業工人健康監護情況,見表1。
1.2 方法 首先對40例塵肺患者使用統一的體檢表格詢問并記錄塵肺患者接塵史、相關病史,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內科檢查及拍X射線胸片,對每個患者進行肺通氣功能測定。所有病例按照《塵肺病診斷標準》(GBZ70-2009)進行相應的塵肺診斷和分期。然后對患者的肺功能進行測定:使用日本美能肺功能檢查儀(AS-407型),讓患者保持立位的姿勢,醫師熟練操作診斷儀對患者進行測定,連續測定兩次記錄最好結果[3]。
1.3 檢測標準 塵肺病診斷標準:塵肺病是在長期的工作中吸入大量粉塵并在肺內滯留引起的以肺組織彌漫性纖維化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1.3.1 國家標準規定了塵肺病的診斷標準和塵肺病的X射線分期標準適用于國家現行職業病中規定的各種塵肺病。
1.3.2 診斷原則根據生產性粉塵的接觸、勞動衛生局的調查資料,以科學技術合格的X射線后前位胸片表現作為主要根據,查看觀察資料及塵肺流行病學的調查情況,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的結合,排除其它肺部有類似的疾病,對照塵肺診斷標準片作出塵肺病的診斷和X射線分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和t檢驗,P
2 結 果
經過分析對比可發現患者在性別以及發病年齡等方面與對普通肺病患者沒有差別,但是塵肺患者的肺功能損傷調查中發現,Ⅰ期患者的肺功能改變為混合性肺功能障礙;Ⅱ期患者的肺功能改變表現為肺功能限制;Ⅲ期患者肺功能改變為肺功能混合為主。相關資料見表2。
3 討 論
塵肺病是國內主要的職業病,患病的人數多,危害大,嚴重致患者勞動能力的降低、也是會影響壽命的疾病。塵肺可以預防,主要在于防塵。防塵工作做到位,工作環境中的粉塵濃度就會大幅度降低,如達到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就可以預防塵肺的發生。防塵的主要措施可歸納為“宣、革、水、密、風、護、管、查”:①宣,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使防塵工作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②革,生產技術的革新,是預防塵肺的根本措施。具體的包括改干式作業為濕式作業,盡量使用不含游離二氧硅或含量較低的原料,實現生產過程機械化、密閉化、自動化等。③濕,濕式作業。④密,把生產性粉塵的發生源密封起來。⑤風,利用通風達到除塵的目的。⑥護,采取個人的保護措施和加強健康。⑦管,加強技術管理、建立必要的防塵措施。⑧查,對接塵員工進行定期健康檢查,對工作環境中的粉塵濃度定期進行檢測以及督促檢查。
筆者通過對40例煤工塵肺患者的肺功能呼吸系統癥狀以及肺功能改變的臨床特點分析發現:肺功能損害以混合型為主。綜上所述,根據塵肺患者表現出獨特的臨床特點,對其進行治療時除了要控制感染、防止有害物質吸入,對不同期的煤工塵肺患者,醫師應定期觀察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出現明顯下降者,要告誡他們盡快脫離接觸,以免造成較嚴重持久的呼吸系統損害。
參考文獻
[1] 史志澄.塵肺病的功能評定和勞動能力鑒定[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03,16(3):190.
[2] 高玉龍.100例塵肺患者的肺通氣功能分析[J].中國工業醫學雜志,2007,20(4):265.
篇2
關鍵詞:預處理;腐蝕;原因;措施
中圖分類號:F41 文獻標識碼:A
1概述
本裝置由中國石油華東勘察設計研究院設計,屬于中國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500×104t/a煉油擴能改造項目之一。本裝置由66萬噸/年預加氫部分,60萬噸/年重整反應部分及454千克/小時催化劑連續再生部分、重整油分餾部分和公用工程部分組成。設計加工我公司常減壓裝置直餾石腦油、直柴加氫精制石腦油和催柴加氫精制石腦油。主要產品有高辛烷值汽油(RON102)組份、C6組分、戊烷油、氫氣、液化氣和燃料氣。其中預處理系統包括預加氫、蒸發脫水和預分餾等工藝過程。目的是從原料油中切取適宜重整工藝要求的餾分,脫除對重整催化劑有害的雜質及水分,使之滿足連續重整催化劑的要求。預加氫部分采用先加氫后分餾的技術路線,以降低輕石腦油的硫含量,正常情況下原料的預加氫僅考慮處理直餾石腦油,反應部分采用氫氣循環流程。為了增加對原料的適應能力,增上了脫氯反應器,原料氯含量的設計值為2ppm。氯離子對設備腐蝕較為嚴重,在兄弟單位也發生過許多氯腐蝕設備導致停工的事件,本文對預處理系統的腐蝕原因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根本解決預處理系統腐蝕問題的措施。
2預處理工藝原理及流程簡述
預加氫作用是除去原料油中的雜質,生產出合格的精制油,從而滿足重整催化劑對原料的要求。原理是在催化劑和氫氣的作用下,使原料油中含硫、氮、氧等化合物進行加氫分解,轉化生成H2S,NH3和H2O,然后經高壓分離器和蒸發脫水塔除去H2S,NH3和H2O;烯烴經加氫生成飽和烴;砷、銅、鉛等金屬化合物經加氫分解后,砷、銅、鉛等金屬被催化劑吸附而除去。
a. 脫硫反應
RHS + H2RH + H2S
RSR'+ 2H2RH + R'H + H2S
RSSR' + 3H2 RH + R'H + 2H2S
b. 脫氧反應
RO + H2R + H2O
c. 脫氮反應
RNH2 + H2 RH + NH3
d. 脫鹵素反應
RCL + H2RH+HCL
e. 烯烴飽和反應
CnH2n + H2CnH2n+2
f. 化學吸咐
主要指有機或無機砷化物等金屬雜質在催化劑活性組分及擔體上發生化學吸咐作用,從而達到脫除原料中的金屬雜質的目的。
由常壓來的直餾石腦油在邊界外與少量直柴加氫精制、催柴加氫精制石腦油混合后,一起進入預加氫原料緩沖罐(V-101),緩沖脫水后在流量控制下經預加氫進料泵(P-101A/B)升壓后與循環氫混合,經預加氫進料換熱器(E-101A~D)殼程與反應產物換熱,并經預加氫進料加熱爐(F-101)加熱升溫至反應溫度后進入預加氫反應器(R-101)。原料油在催化劑和氫氣的作用下進行加氫精制反應,脫除原料中的有機硫、氮、氯化合物和金屬雜質,并使烯烴飽和。反應產物經高溫脫氯反應器(R-102)脫除其中的氯后,進入預加氫進料換熱器(E-101A~D)管程和進料換熱,并與來自預加氫注水罐(V-107)的除鹽水經預加氫注水泵(P-108)升壓的除鹽水混合洗滌產物中的丙烷鹽,再經預加氫反應產物空冷器(A-101 A/B)和預加氫產物后冷器(E-102)冷凝冷卻后進入預加氫產物分離罐(V-102)。反應產物在預加氫產物分離罐(V-102)中進行氣液分離,氫氣從頂部引出與來自重整部分的補充氫會合后進入預加氫循環氫壓縮機入口緩沖分液罐(V-103)除去攜帶的液體,進入預加氫循環氫壓縮機(K-101A/B)升壓后循環至反應系統;液體產物從預加氫產物分離罐(V-102)在液位控制下分別經過汽提塔進料/塔底換熱器(E-103A~D)管程與塔底物流換熱后進入汽提塔(C-101)進入預處理分餾系統。
3預處理系統腐蝕原因
在上述預處理反應原理中可以看出,原料通過加氫反應生成了H2S、HCL、NH3、H2O等腐蝕介質,雖然裝置設有脫氯反應器,但脫氯反應器脫氯劑床層的高徑比不足3(接近3),設計原料氯離子含量為2ppm,當脫氯劑空速較高或原料氯含量較高時容易造成氯穿透。當H2S和HCL在氣體狀態時是沒有腐蝕性的,或者說腐蝕性很輕。但在冷凝區出現液體水后,便形成了腐蝕性極強的HCL-H2S-H2O的腐蝕體系。而且由于H2S和HCL互相促進構成的循環腐蝕會導致更嚴重的腐蝕破壞。反應式如下:
2HCL+Fe=FeCL2+H2
FeCl2+H2S=FeS+HCL
H2S+Fe=FeS+H2
FeS+HCL=FeCL2+H2S
如此循環反應大大加速了腐蝕過程,已經有實驗證明,在高溫下0.5%HCL的H2S飽和溶液中,腐蝕速度比無HCL的腐蝕速度快20倍。
同時,HCL與NH3反應生成氯化銨鹽又形成垢下腐蝕,即:NH3+HCL=NH4CL
生成的NH4CL在213℃以下可以變成固體的NH4CL沉積在金屬表面,NH4CL吸水性強,從而在NH4CL垢層下與金屬接觸形成濕層,并在此發生水解反應:
NH4CL+H2O=NH4++OH-+HCL
生成的HCL又與FeS保護膜發生反應,破壞FeS保護膜,進一步產生腐蝕。
4預處理系統易發生腐蝕部位及設備
綜上所述,結合預處理流程總結出幾處極易發生腐蝕的部位:
(1) 連續重整裝置預處理單元進料換熱器E-101A/B/C/D。
(2) 連續重整裝置預處理單元產物空冷器A-101A/B。
(3) 連續重整裝置預處理單元汽提塔頂空冷器A-102A/B。
(4) 連續重整裝置預處理單元產物后冷器E-102。
5應采取的措施
5.1間斷注水改為連續注水
在預加氫部分出現銨鹽堵塞初期,設計采用間斷注水沖洗的辦法,即壓降上升銨鹽堵塞后進行水沖洗,壓降恢復正常后停止水沖洗。但這樣容易在局部部位形成高濃度的氯離子,造成更嚴重的腐蝕。而當沒有水沖洗時,由于加氫反應過程中產生了水,極易造成垢下腐蝕。據資料介紹,設備垢下腐蝕的腐蝕速度是均勻腐蝕的20倍。建議將間斷注水沖洗改為連續沖洗。
5.2加強對原料氯含量檢測頻次
對原料的雜質分析進行跟蹤監測,因現預處理是常壓直餾石腦油直供,故應增加采樣化驗頻次。抓住源頭,提早作出相應的工藝改變。當脫氯劑的計算氯容接近脫氯劑的穿透氯容時及時更換脫氯劑。還應在預加氫產物分離罐(V-102)水包出口增加pH值在線監測儀。
5.3增設在線腐蝕監測系
在易發生腐蝕部位增設在線腐蝕檢測系統,目前煉油行業的腐蝕監測方法以電感和pH監測為主,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所屬煉油廠,設備腐蝕監測的覆蓋率已經很高,基于設備腐蝕特點,以常減壓的腐蝕監測為必須,適當在催化、重整,乃至全廠的腐蝕監測系統也已經有較大普及。在線腐蝕檢測系統的增設可以盡快掌握易腐蝕部位設備均勻腐蝕或局部腐蝕情況,及早在工藝上作出改變。
5.4對多次腐蝕堵塞的設備增加副線便于不停工處理問題
可對易腐蝕設備增加副線,在發生腐蝕或銨鹽阻塞時可切出處理。在空冷器出入口增加閥門,其中一臺出問題可切除系統之外進行處理。此舉可保證裝置長周期運行。
5.5可對易銨鹽結晶設備定期進行壓差檢測
可定期對設備出入口進行壓差檢測,檢測出設備壓降,通過比較前后數據或與設計值對比判斷此設備銨鹽結晶嚴重程度。
5.6保持精細平穩操作
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在設計參數下和工藝卡片指導下進行裝置開停工操作和正常溫度、壓力等工藝指標的調整。保證裝置平穩操作,減少操作波動,對設備安全運行意義重大。
結語
預處理系統的腐蝕是煉油企業經常遇到的問題,處理和防護不好將嚴重影響裝置的安全和平穩生產。這除了在設計階段應考慮并采取相應措施,也取決于操作及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業務素質。在日常的生產運行管理中應認真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加強對原料油及補充氫中氯化物的檢測。(2)加強對裝置易腐蝕部位的在線檢測。(3)密切關注產物分離罐中酸性水的pH值,以便調整注水量。(4)加強日常設備巡檢維護,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避免事故進一步擴大。
參考文獻
[1]王智. 連續重整裝置預處理系統的腐蝕與防護[J]. 石油化工腐蝕與防護,2005.
篇3
[關鍵詞]高速PCB 信號完整性 電磁兼容性
中圖分類號:D4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13-0294-01
1.引言
隨著集成電路開關速率的提高和時鐘頻率的增加,在高速系統中,信號經過高速互聯時會產生反射、串擾、信號延遲和時序錯誤等一系列問題,能否處理好信號完整性問題將關系到高速互聯系統設計的成敗。同時,對于PCB和多芯片組件等電路系統,其輻射效應也明顯增加,容易導致嚴重的電磁兼容問題。這些問題在產品研發初期就應予以考慮。具體地說,如何使電子系統和設備在復雜的電磁環境中不受干擾地正常工作,并使所產生的輻射對其它設備的影響及對工作人員的傷害最低。為此相關國際組織以及很多國家制定了相應的與電磁兼容相關的標準對傳導發射和輻射發射進行限制。
2.信號完整性研究現狀
信號完整性研究(SI)的主要內容是:傳輸電路如何影響高速信號的傳輸;信號完整性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保證信號完整性的前提下,怎樣設計傳輸電路;信號完整性研究的目標是確保可靠的數據傳輸。怎樣準確地完成高速電路系統信號完整性分析和設計,是目前國際上尚未很好解決的難題。
常用的信號完整性的電磁場數值分析方法主要有有限元法(FEM),矩量法(MOM),有限差分法(FDM)和時域有限差分法(FDTD)。
2.1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最早由R.W.Clough在1960年提出,主要用于解決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和熱傳遞等物理問題。該法以變分原理和剖分插值為理論依據,通過將連續的求解區域劃分為離散的剖分單元,然后對邊值問題的泛函數求極值得到有限方程組,最后求解整個方程組得到整個區域的電磁場分布情況。
有限元法的優點是對求解問題中的邊界、材料和激勵有很好的適應力,常用于處理非線性問題,但這種方法由于自身缺陷,在解決大領域或無邊界的問題時效率比較低。
2.2 矩量法
矩量法是一個很早就被提出的方法,但其廣泛應用得益于上世紀60年代K.K.Mei和R.F.Harrington等人的工作。
運用Mom法的一般過程為,先將連續方程化為代數方程組,然后將待求函數表示為某一組選用的基函數的線性組合并代入算子方程,最后用一組選定的權函數對所得的方程取矩量,得到一個矩陣方程或代數方程組,利用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從而得到所討論區域的電磁場分布。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通過選擇不同的權函數和基函數,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具體方法,因此對于求解微分方程和積分方程均適用。
2.3 有限差分法
有限差分法(FiniteDifferenceMethod,FDM)的首次提出是在19世紀末,但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才和數值分析聯系起來。其基礎是差分原理,通過把電磁場連續域轉化為離散域,然后再進行空間分割,把對整體的求解轉變成對各子域的節點求解,然后把偏微分方程表示為有限差分方程,把空間中各個節點的值用臨近各點的值表示,最后根據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求解。FDM法的特點是簡單、直觀,因此得到了廣泛應用。
2.4 時域有限差分法
近年來,在信號完整性的電磁場數值分析方法中,時域有限差分法(FDTD)受到廣泛的重視,該法是用有限差分方程代替Maxwell時域旋度方程中的微分方程,從而得到關于電磁場分量的有限差分表達式。在1966年被首次提出,但受限于當時的計算機水平而沒有得到大的發展,直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計算機性能的大幅提高和吸收邊界條件的不斷改善,FDTD法才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被當做最重要的電磁數值計算法之一逐漸受到專家學者的青睞。
時域模擬一般獲得的是近場電磁信息,為了得到諸如天線方向圖或散射體雷達散射截面之類的遠場信息,必須計算模擬區域以外的頻域場或瞬態場。早期利用時域模擬方法求解正弦電磁波照射下散射體附近閉合面上的等效電流和磁流,然后由它計算出頻域遠場。后來發展了一種高效時域近遠場變換方法,借助于這種方法,可以由時域近場獲得時域遠場。
FDTD 的缺點是耗用計算機資源大,對計算機性能要求高,但隨著計算機產業的迅速進步以及計算機并行算法和其改進算法的發展,這些問題目前正在得到解決。
3.電磁兼容技術研究現狀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電磁兼容理論基礎涉及數學、電路學、電磁場學、信號分析等技術和學科,其理論和應用研究始終在不斷地發展。國外研究機構有兩類,分別是以美國NIST、英國NPL和德國PTE為代表的國立研究機構和以專業的校準服務公司以及EMC實驗設備校準實驗室。我國首先進行電磁兼容研究的是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1962年就開始了無線電干擾測量實驗和電磁兼容標準制定工作。之后,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和東南大學等高校也參與到這項研究中來。
3.1 電磁兼容理論
電磁兼容理論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設備的電磁兼容測試技術的研究、設備抗干擾措施的研究、電磁兼容測試場地的研究、設備電磁發射控制措施的研究以及電磁干擾機理分析研究等。
解決電磁兼容等電磁問題的主要方法有基于傳播空間離散 化的微分方程方法和基于散射體表面或內部離散化的積分方程方法以及各種混合方法。微分方程方法能夠得到稀疏陣,求解區域遠大于散射體本身,且場的傳播在空間離散描述,造成空間色散誤差。另外,由于只能在有限區域內計算,這就要求必須設置邊界條件。積分方程方法通過求解射體表面或體 積內的感應電流來分析散射問題,不存在空間色散誤差。微分方程方法往往比積分方程方法更容易實現求解任意復雜媒體環境下的電磁問題。對于均勻背景介質中的開放域問題,常常采用積分方程方法進行求解。對于單獨利用微分方程方法積分方程方法難以求解的問題,往 往采用混合法分析。常見的積分方程方法有矩量法(MOM)、體積分方程方法(V I E M)。常見 的微分方程方法有時域有限差分法(FDFD)、有限元法 (FEM)、區域分解法(DDM)等。
3.2 電磁兼容標準
目前國際上有兩個專門從事EMC標準化工作的委員會,分別是國際無線電干擾特別委員會 (CISPR)和電磁兼容技術委員會(TC77),這兩家機構除了對測試方法做出了嚴格規定,還對測試場地和測試設備提出了明確要求。EMC計量測試研究的主要內容是通過針對EMC測試場地和設備定期測試和校準來檢驗各項指標是否仍在標準規定的范圍內,同時也用來保證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復性。
3.3 電磁兼容測試技術
為了保證電磁兼容設計的可靠性,應當從高速互聯系統研制之初開始對干擾源干擾量、傳輸特性的測量工作。干擾源和敏感設備的地位是相互的,一個干擾源同時可能作為一個敏感設備存在于系統之中,反之亦然。因而電磁兼容測試分為電磁干擾發射(EMI)和電磁干擾敏感度(EMS)兩大類,通常又細分為四類,包括:輻射發射測試、傳導發射測試、輻射敏感度測試和傳導敏感度測試。
4.結論
隨著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各種電子設備的功能要求會越來越高,信號完整性和電磁兼容問題也必將愈發突出。從理論出發,逐步推廣現有的信號完整與電磁兼容技術是當務之急。由于相關學科范圍很寬,我們在很多方面,都還只是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應該加快步伐,迎頭趕上。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無創正壓通氣;營養狀況;體質量指數;血清白蛋白
[中圖分類號] R5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4-0040-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improving nutri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phase of COPD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spiratory failure
DONG Shirong XUE Weixia ZHANG Yonghong LI Aijun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Diseases, Xingtai Third Hospital in Hebei Province, Xingtai 05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improving nutritional status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phas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60 cases of COPD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spiratory fail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hanges of PaO2, PaCO2, pulmonary function [FEV1/FVC(%)], BMI and serum albumin(ALB) were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 in each group.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PaO2, PaCO2, pulmonary function [FEV1/FVC(%)], body mass index(BMI) and serum albumin(ALB) in the treatment group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OPD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spiratory failure;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utritional status; Body mass index; Serum albumi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M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且氣流受限不可逆,肺臟為其主要的受累器官,同時可引起全身的不良反應[1]。國內外關于COPD患者營養狀況的研究表明,營養不良在COPD的患者中非常普遍[2],且營養不良目前已成為影響COPD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3,4]。COPD患者因全身退行性改變及各臟器功能下降,營養不足的比例增高,且隨著病程的逐漸延長,營養狀況逐漸惡化[5]。有研究表明,給予營養支持治療后,患者的通氣功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6]。體重下降最初認為是COPD進展不可避免的結果,但是最近有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體重下降不僅是晚期COPD患者機體適應機制,也是影響生存的獨立危險因素[7]。無創呼吸機在COPD治療中的地位已經得到循證醫學的證實,在COPD的治療及其并發癥的防治方面起了較大的積極作用,可以很有效的降低其死亡率[8-11]。本文旨在觀察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使用無創呼吸機后營養狀況的變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6年6月于我科住院的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穩定期診斷標準、慢性呼吸衰竭的血氣診斷標準[12]及營養不良的診斷標準[13]。入選對象均為男性。入選標準:血氣分析動脈氧分壓(PaO2)6.678 kpa(50 mm Hg),氣道分泌物不多或排痰能力較好;血流動力學指標穩定;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處于COPD穩定期,且在觀察過程中無病情加重。對照組患者在給予常規解痙、平喘的同時給予家庭氧療。治療組在上述基礎上加用無創正壓通氣。無創通氣組選用Hoffrichter公司生產的VEC-TORBIPAPST-33呼吸機通氣治療,均采用通氣口鼻面罩,設定參數S/T模式,呼吸頻率(16~20)次/min,壓力范圍吸氣壓(6~20) cm H2O,呼氣壓(3~10) cm H2O,每日上機兩次,每次4~5 h;所有治療療程均為30 d。所有研究對象在治療前、治療后均測定血氣分析指標(PaO2、PaCO2)、肺功能[FEV1/FVC(%)]、BMI、ALB。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選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各項檢測結果比較
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在PaO2、PaCO2、FEV1/FVC(%)、BMI、ALB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檢測結果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基本狀況處于穩定,再次復測各項指標,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各項指標改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本研究通過臨床觀察發現,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患者在PaO2、PaCO2、FEV1/FVC(%)、BMI、ALB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隨著COPD病情的不斷加重,肺通氣功能、氣體交換能力逐漸下降,產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且營養不良與上述癥狀呈正相關[14]。考慮COPD導致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①消耗能量增加:COPD患者會因感染、缺氧、呼吸困難等導致營養消耗增加。Sergi等[15]研究發現,在相同年齡、身高、體重的人群中,COPD患者靜息狀態下的消耗要比正常人高10%以上,在活動中耗氧量也遠遠大于正常人。②營養物質攝入不足及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反復咳嗽、氣喘等癥狀影響患者食欲,且長期心理負擔、睡眠障礙及疾病導致的腹脹、納差均影響患者食物的攝入。COPD患者因右心功能不全合并不同程度的消化道淤血、消化功能紊亂,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長期用藥,如茶堿類、抗生素的使用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③內分泌代謝紊亂:COPD患者因長期缺氧導致多種激素代謝紊亂。Andreas等[16]研究發現,多種激素分泌與營養不良有關,如生長激素、雄性激素等。④細胞因子的影響:COPD患者的高分解狀態與機體的多種細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紊亂有關,如瘦素、腫瘤壞死因子、脂鏈素、白介素等。瘦素是脂肪細胞合成的一種蛋白質,與脂肪消耗導致的內分泌縮減有關,COPD患者常出現瘦素降低[17,18],體重較低的瘦素水平更低。COPD患者出現細胞因子介導的代謝紊亂,有研究證明TNF-α可導致營養不良[19]。無創呼吸在改善患者通氣的狀況下,上述相關條件也在不斷改善,從而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但該研究尚存在標本量偏小、研究時間短等缺陷,尚需大樣本、多中心及長時間隨訪來證實。
COPD是一組以中小氣道狹窄導致的氣流不可逆受限,導致機體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右心功能不全的疾病。無創呼吸機在COPD治療中的地位已經得到循證醫學的證實,在COPD的治療及其并發癥的防治方面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無創正壓通氣在改善患者缺氧的同時,改善機體缺氧及營養代謝狀況,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延長生命,在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療中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修訂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
[2] Lou Y,Zhou L,Li Y,et al. Fat-Free Mass Index for Evaluating the Nutritional Status and Disease Severity in COPD[J]. Respir Care,2016,61(5):680-688.
[3] Ezzell L,Jensen GI. Malnutri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Am J Clin Nutr,2000,72(6):1415-1416.
[4] Agusti AG. Systemic effect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Proc Am Thorac Soc,2005,2(4):367-370.
[5] 陶和平,徐小金,李文. COPD患者營養風險及營養支持治療狀況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6,54(5):89-91.
[6] 辛平. 營養支持治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研究[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4):80-81.
[7] Filley GF,Beckwitt HJ,Reeves JT,et al. Chronic obstructive bronchopulmonary disease. II. Oxygen transport in two clinical types[J]. Am J Med,1968,44(1):26-38.
[8] 趙紅旗,羅曉寒. 無創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并發Ⅱ型呼吸衰竭臨床觀察[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0,7(2):95-97.
[9] Hill NS.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Respir Care,2004,49(1):72-87.
[10] Scala R,Naldi M,Archinucci I,et al.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 and varying levels of consciousness[J]. Chest,2005,128(3):1657-1666.
[11] British thoracic society standards of care C.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 Thorax,2002, 57:192-211.
[12] 中A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
[13] 周亞光,楊光田. 營養風險篩查方法簡介[J]. 內科急危重癥,2010,16(2):132-133.
[14] Ju C,Chen R.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mpairment of quadriceps muscle func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Plo S One,2014, 9(2):e84167.
[15] Sergi G,Coin A,Marin S,et al. Body composition and 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 in elderyl male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sease[J]. Respir Med, 2006, 100(11):1918-1924.
[16] Andreas S,Anker SD,Scanlon PD,et al. Neurohumoral activation as a link to systemic manifestations of chronic lung disease[J]. Chest,2005,128(5):3618-3624.
[17] Calikoglu M,Sahin G,Unlu A,et al. Leptin and TNF alpha levels in patient with chronic obstr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relationship to nutritional parameters[J]. Respration,2004,71(1):45-50.
[18] Lewis MI. Apotosis as a potential mechanism of muscle cachexia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ease[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6(4):434-436.
篇5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內科,廣東廣州 510610
[摘要] 目的 探討小兒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治療策略。方法 將該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40例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患兒隨機分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如吸氧、鎮靜、抗感染等,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額外采用匹多莫德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評分(包括咳嗽、喘息、哮鳴音等)、住院時間、臨床療效等。 結果 觀察組顯著療效48例,明顯好轉17例,無療效5例,總有效率為94.5%。對照組顯著療效30例,明顯好轉28例,無療效12例,總有效率為81.3%。觀察組療效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匹多莫德能有效改善患兒呼吸道感染臨床癥狀,具有重要的臨床實施意義。
關鍵詞 呼吸系統;感染;匹多莫德
[中圖分類號] R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8(b)-0136-02
治療冬季是寶寶呼吸道感染的高發季節,就診的寶寶中80%以上屬于感冒、咳嗽、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感染疾病[1]。每年約有20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于急性呼吸系統感染[2]。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的現象,原因是寶寶呼吸道正在發育,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比成年人要少許多,而免疫球蛋白具有局部的防御作用(能夠抵抗入侵的細菌和病毒)[3]。另外,氣管粘膜發育不完全,纖毛稀少,不利于灰塵、細菌、粘液的清除和排出。這樣導致寶寶比較容易發生感冒、支氣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空氣污染是導致寶寶呼吸系統感染疾病的主要原因。過去過敏源只限于花粉、家養牲畜等,而現在室內裝修有害氣體污染、室外空氣污染以及螨蟲、貓狗等寵物分泌物成為兒童致病的四大主要原因,呼吸道感染的患兒大多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4]。目前,由于不斷使用抗生素,人體呼吸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感染抗藥性變異,致使部分患兒反復出現呼吸道感染狀況,增加了治療的難度,相關研究顯示,對小兒免疫功能的調節能有效防治反復呼吸道的感染[5]。為探討小兒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治療策略,該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匹莫德治療呼吸系統反復感染患兒70例(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l40例患兒,均被該院診治為呼吸系統反復感染,以《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作為診斷標準,所選140例患兒無嚴重的腎、心、肝及其他肺部疾病,將該組患兒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平均70例。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46例,實際年齡為3個月~6歲,平均(3.4±1.2)歲,病程(15.6±2.6)個月,所有患兒呼吸系統反復感染,患肺炎次數為每年超過2次。患兒主要臨床癥狀為:陣發性痙咳、氣喘、雙肺可聞及細濕噦音、哮鳴音等;胸部x線檢測結果表明:肺紋理、呈現片狀陰影;患兒無其他疾病,無家族遺傳性和先天性畸形等疾病。
1.2 方法
①對照組:該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如改善肺部微循環、予吸氧、鎮靜、布地奈德懸液(AstraZeneca Pty Ltd,批號H20090903)氣動霧化及抗感染治療,對待急性感染期的嬰兒都輔助抗生素治療[6]。②觀察組:在治療組的基礎上使用國產進行匹多莫德治療,400 mg/支,劑量:小于2歲患兒,1支/次;大于2歲患兒, 1支/次,l次/d,以2個月為1個療程。
1.3 評價標準
記錄實驗組和對照組患兒的住院時間,喘息、咳嗽、哮鳴音等臨床癥狀評分、以及停藥半年內呼吸道再次發生感染的頻率。對肺部哮鳴音、咳嗽、喘息的實際等級程度進行計分(按0~3分打分),計分標準如下:無為0分,輕為1分,中為2分,重為3分[6-7]。
1.4 療效判斷
①顯著療效:停藥后半年內無再次感染出現,喘息、咳嗽、哮鳴音等臨床癥狀評分提高2分;精神狀態及食欲會恢復至正常水平;②明顯好轉:停藥后半年內再次感染率為1,患兒肺部氣喘、咳嗽、噦音減輕或者基本消失,精神、食欲恢復正常,癥狀評分提高1分;③無效:患兒體征、癥狀治療前后加重或者無改善,感染次數為2甚至更多。總診療率=明顯好轉+顯著療效[8]。
1.5 統計方法
使用spss11.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顯著療效48例,明顯好轉17例,無療效5例,總有效率為94.5%。對照組顯著療效30例,明顯好轉28例,無療效12例,總有效率為81.3%。觀察組療效顯著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癥狀評分改善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平均為(7.2±2.5)d明顯短于對照組(12.1±3.2)d,而且觀察組的癥狀評分改善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常見病,病因復雜,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缺乏特殊的治療方法,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小兒呼吸道的機體免疫特點及解剖生理特點與呼吸道感染的發生有關;嬰幼兒的鼻咽腔和鼻部相對較短,鼻道狹窄、無鼻毛、鼻粘膜柔嫩、血管豐富,感染時容易引發鼻粘膜充血腫脹,引發鼻塞[1]。當然,小兒肺臟彈力組織血管豐富、發育差,淋巴組織間隙與毛細血管比成人的寬,肺泡數量較少,間質發育旺盛,易導致肺內含血量豐富,故也易引發感染[2-3]。另外,正常成人呼吸道分泌多種免疫球蛋白,其中以分泌型LgA(S-lgA)為主,它能增強呼吸道粘膜抵抗細菌或病毒的能力,但是嬰兒期LgA水平低下,1歲后才逐漸增加,但仍處于低水平[4-5]。故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呼吸系統感染,所以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及其相關的治療策略是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研究問題;盡管GINA和中國哮喘防治指南制定了支氣管哮喘的診斷與長期規范化治療的方案,但仍有許多醫療單位依舊使用70年代的哮喘治療方法。如果患者得不到正確規范的治療,就會導致肺功能損害,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6]。小兒獲得性呼吸道感染(CARTIs)病例數龐大,不恰當抗生素療法比如選擇耐藥菌,并使之持存在繁殖,而這種耐藥菌可以使臨床病程遷延、并發癥產生甚至導致治療失敗[7-8]。熊云飛等人的研究表明,匹多莫德人工合成的二肽類免疫刺激調節劑,能刺激機體產生非特性自然免疫,還能依靠細胞免疫途徑將自然殺傷細胞激活,增強細胞抗病毒的能力,促進巨噬細胞成為嗜中性或者多核細胞的殺傷、吞噬及趨化作用,促進淋巴細胞增殖,并使之產生抗體,加強體液免疫功能[1]。該研究表明,觀察組患兒在施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又給予了匹多莫德治療,結果改組患兒在哮鳴音、咳嗽、喘息等癥狀方面評分改善,臨床診療效果及住院時間也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駱強等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他們研究結果顯示在聯合使用匹多莫德治療后不僅提高治療效果,而且再感染次數減少、再感染后病程明顯縮短[2-3]。
綜上所述,使用匹多莫德比未使用匹多莫德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效果明顯,顯著降低了再感染的發生率,再聯合吸氧、抗感染等方法綜合治療,最大優化疾病的治療效果,這在臨床上值得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胡林春,王云東,王珉. 中藥霧化吸入防治小兒呼吸系統感染的探索[J]. 中國民康醫學,2012(22):2733-2734.
[2] 駱強. 應用匹多莫德治療小兒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臨床療效觀察[J]. 求醫問藥,2013(5下半月):290-291.
[3] 盧建忠.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進展[J]. 中國醫藥指南,2013(21):441-443.
[4] 熊云飛. 應用匹多莫德顆粒治療小兒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臨床療效觀察[J]. 求醫問藥,2013(6下半月):289-290.
[5] 周煥炯. 兒科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治療體會[J]. 中國醫藥指南,2011, (1):79-80.
[6] 黃偉萍. 結合實踐探討兒科呼吸系統反復感染的治療的一些體會[J]. 中國衛生產業,2011(22):69,71.
[7] 楊卉艷,孫淑華.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學及防治[J]. 河北北方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1):66-68.
篇6
【摘要】目的:研究探討對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進行中醫辨證,為臨床中西醫結合診斷以及治療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提高理論參考依據。方法:對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例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辨證分為四型:肺熱壅盛型、脾腎陽虛型、痰濕內盛型、外寒內飲型。對照患者的呼吸系統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感染概率,總結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感染類型的規律性與特點。結果:經中醫辨證,我院收治的40例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肺熱壅盛型9例,占22.5%;脾腎陽虛型10例,占25.0%;痰濕內盛型12例,占30.0%;外寒內飲型9例,占22.5%。結論: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可分為以下四類,痰濕內盛型感染率最高,脾腎陽虛型患者感染率再次,肺熱壅盛型患者感染率與外寒內飲型患者感染率最低。
【關鍵詞】呼吸系統 感染性疾病 中醫辨證 分型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體質、抵抗力也有較大幅度的減弱。真菌感染已經逐漸成為誘發呼吸系統疾病的突出病因,真菌已經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種[1]。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臨床常見癥狀為有大量的痰液產生,而不一樣種屬的細菌感染的患者其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有所不同[2]。而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近年來成為臨床醫務工作者關注的熱點。筆者試圖將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患者感染情況相互驗證,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病例均選自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0例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自21歲至84歲,平均年齡為49.43±11.78歲。其中經西醫診斷為肺氣腫患者8例,慢性氣管炎患者15例,肺炎患者4例,肺腫瘤患者7例,肺源性心臟病患者6例。
方法:對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40例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辨證分為四型:肺熱壅盛型、脾腎陽虛型、痰濕內盛型、外寒內飲型。對照患者的呼吸系統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感染概率,總結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感染類型的規律性與特點。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之間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之間的比較使用t檢驗進行分析,統計結果以P
結果:
經中醫辨證,我院收治的40例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其中肺熱壅盛型9例,占22.5%;脾腎陽虛型10例,占25.0%;痰濕內盛型12例,占30.0%;外寒內飲型9例,占22.5%。具體數據如下表所示。
討論:
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多發病,其主要病變在氣管、支氣管、肺部及胸腔,病變輕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響,重者呼吸困難、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農村則占首位。更應重視的是由于大氣污染、吸煙、人口老齡化及其他因素,肺氣腫患者,慢性氣管炎患者,肺炎患者,肺腫瘤患者,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等疾病的發病率、死亡率有增無減[4]。患有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臨床常見癥狀為有大量的痰液產生,而不一樣種屬的細菌感染的患者其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有所不同。而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近年來成為臨床醫務工作者關注的熱點[5]。
本文將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中醫辨證分型分為四類,肺熱壅盛型、脾腎陽虛型、痰濕內盛型、外寒內飲型。上述四類分型其中有三類可以相互轉化,外寒內飲型患者并未發生任何轉變。肺熱壅盛型患者轉變為痰濕內盛型,其轉變過程包括邪實正未虛,體現為臨床病程長,發作頻率較為頻繁,一般肺部感染長期不愈患者易發生。患者的臨床癥狀一般為痰液黃粘、咳嗽、痰液量大。胸悶、便干、口渴,但無發熱現象。有痰濕內盛型患者轉變為脾腎陽虛型,其轉變過程包括正虛邪實、實邪傷正、久病致虛、正氣不足。一般有長期吸煙史、肺氣腫、年老體虛、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易發生。臨床表現為咳吐粘稠或白色的痰液、經常咳嗽、早晨起床后痰液量較大。有脾腎陽虛型患者轉變為痰濕內盛型,其轉變過程一般發生在患者出現心衰后經一系列醫療措施后逐漸好轉時。肺心病或慢性氣管炎患者由于勞累或感冒導致病情加重,從而引起心衰、肺部感染,臨床表現為不能平臥、浮腫、喘息、心悸氣短。
本研究發現,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中醫辨證分型與患者的真菌感染概率密切相關,患者的真菌感染率服從以下規律:痰濕內盛型感染率最高,肺熱壅盛型患者感染率次之,脾腎陽虛型患者的感染率再次,外寒內飲型患者感染率最低。4種中醫辨證分型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患者真菌感染均以白色念珠菌為主。
參考文獻
[1] 范洪, 鄭小麗, 石海香, 等. 呼吸系統疾病住院患者痰液真菌培養結果分析[ 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03, 2(1): 24~26
[2] 蔣洪敏, 韋超凡, 陳利玉, 等. 白色念珠菌誘導小鼠胸腺細胞凋亡[ J]. 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 1999, 19: 453
[3] 葉應嫵, 王毓三主編.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 第2版.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1997: 461.
篇7
廣西南寧市紅十字會醫院兒科,廣西南寧 530012
[摘要] 目的 探討鹽酸氨溴索治療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方法 選擇80例患有呼系統疾病患兒,分為兩組。試驗組采取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療,對照組采取鹽酸溴己新注射液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治療療效及不良反應。結果 試驗組40例患兒中,顯效23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對照組40例患者中,顯效20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出現1例患兒消化系統癥狀(惡心、嘔吐等),出現皮疹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5%,對照組出現3例消化系統癥狀,心率紊亂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2.5%,P<0.0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兒科治療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兒童中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少,具有較大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呼吸系統疾病;療效;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 R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5(c)-0057-03
[作者簡介] 鄭明(1977-),男,壯族,廣西橫縣人,本科,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兒科臨床工作,郵箱: 476218086@qq.com。
由于身體發育尚未完全,免疫機制尚未完善,機體抵抗力較低,尤其在季節及溫度變化大時,兒童患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率較高,該類患者在兒科中較為常見,為常見病、高發病[1]。患兒體質特殊、疾病發生率高,臨床正確選擇合適藥物顯得尤為重要[2]。臨床治療兒童呼吸系統疾病方式多樣,可靜脈滴注藥物,也可選擇霧化吸入方式,藥物也逐漸多樣化。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屬于治療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用藥,效果顯著。為探討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對治療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療效,該研究將2012年1月—2013年1月該院收治的80例患呼吸系統疾病的患兒進行分組治療,記錄并觀察注射氨溴索的試驗組和不注射氨溴索的對照組的患兒的臨床癥狀和不良反應,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80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患兒,患者年齡1.8~8.9歲,平均(6.7±2.5)歲,治療前病程0.5~1.5 d月,平均(0.8±0.1)d。80例患兒中,45例為男性,35例為女性,28例為新生兒肺炎,27例為小兒毛細支氣管炎,25例為小兒支氣管肺炎,所有患者均無心臟病等先天性系統性疾病。將80例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包括男22例,女18例,有11例新生兒肺炎患兒,19例小兒毛細血管支氣管炎患兒和10例小兒支氣管炎患兒;試驗組包括男23例,女17例,有17例新生兒肺炎患兒,8例小兒毛細血管支氣管炎患兒和15例小兒支氣管炎患兒.兩組在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試驗組給予鹽酸氨溴索-伊諾舒(國藥準字H20051604;產地:天津市南開區玉泉路96號)注射液治療,靜脈滴注,<2歲患兒,2次/d,7.5 mg/次;<6歲患兒,3次/d,8 mg/次;>6歲患兒,2次/d,15 mg/次;對于呼吸窘迫患兒,以30 mg/Kg計算藥物總量,分2次靜脈滴注。對照組:40例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使用鹽酸溴己新(國藥準字H31022703;產地:上海市浦東新區金滬路879號)注射進行治療,<6歲患兒,2~4 mg/d,分2次給予;>6歲患兒,4~8 mg/d,分2次給予。
1.3 評定療效標準
①顯效: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體溫恢復正常,無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難、紫紺,聽診患兒肺部濕羅音消失;②患兒病情有一定程度改善,臨床癥狀有一定程度改善,咳嗽減少,濕羅音減少,患兒接近正常;③患兒臨床癥狀無改變,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未見減少,聽診患兒濕羅音未見減少,病情基本無恢復[2]。總體有效率=(顯效人數+有效人數)/總人數×100%。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40例患兒中,顯效23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對照組40例患兒中,顯效20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0%,經統計學分析,P<0.05,兩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不良反應比較
試驗組出現消化系統癥狀1例,皮疹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對照組40例患兒出現消化系統癥狀3例,心率紊亂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2.5%,兩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8,P<0.05)。
3 討論
鹽酸氨溴索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常用,對呼吸系統疾病療效確切,該文中總體有效率95%,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研究結果表明,注射鹽酸氨溴索治療患兒呼吸系統疾病試驗組的療效(有效率為95%)顯著高于使用鹽酸溴己新治療對照組的療效(有效率為80%);試驗組患兒在治療過程出現的不良反應有消化系統癥狀和皮疹,觀察組患兒還會出現息率紊亂的不良應,且試驗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5.0%)高于對照組(12.5%)。這意味著鹽酸氨溴索對改善患兒的呼吸系統疾病有顯著療效,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為臨床上在研究治療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提供了參考價值,值得臨床推廣使用。但本研究由于技術和采取的樣本量較少的原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誤差,影響試驗的結果,為進一步得出精確的實驗數據和結果,需規范操作和改進技術,并擴大樣本量才能提高結果的可信度和結論的準確性。鹽酸氨溴索在治療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其發揮作用為分解多糖纖維成分而溶解黏液,降低痰液的粘稠度[3-4],并可刺激II型肺泡上皮,增加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利于修復支氣管上皮組織,同時鹽酸氨溴索同時具有抑制粘液腺、杯狀細胞合成酸性糖蛋白作用,使痰液粘滯度降低,可促進患兒排除痰液,同時抑制釋放炎性介質,并可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另外,鹽酸氨溴索抗氧化作用較強,可抑制中性粒細胞產生H2O2J及溶酶體的釋放[5],進而清除H-和HOCL,降低起到高反應性;其次,鹽酸氨溴索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主要機制為通過抑制肥大細胞、白細胞釋放組胺類物質、白三烯等炎癥物質,抑制嗜酸性粒細胞釋放細胞因子。鹽酸氨溴索抗氧化、抗炎作用可有效減少喘憋,增加肺泡通氣量,使患兒呼吸狀況改善,機體恢復。呼吸系統疾病就是在其鹽酸氨溴索的多重作用的影響下達到治療的效果。
兒童因其獨特的機體特點,免疫能力低,易感染肺炎支原體、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痰液分泌增多、粘稠。小兒支氣管較為狹窄,咳嗽反射不完善,易導致粘稠痰液堵塞支氣管造成呼吸道堵塞,進而呼吸困難,甚至導致呼吸衰竭,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呼吸系統疾病在兒童發病率較高,部分病情嚴重者表現呼吸窘迫綜合癥、呼吸衰竭,甚至心力衰竭,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安全[7]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有助于痰液的排除,可減少了機體內病毒數量,同時松弛支氣管平滑肌,減輕其狹窄狀況,可促進肺功能恢復,機體病情得到好轉,免疫力也同時可提升。相關研究表明[8],鹽酸氨溴索可應用于預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作用較佳,且無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
通過分析發現,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療在取得較佳療效同時,仍有不良反應出現,消化道系統癥狀的出現,雖例數較少,但表明對胃腸道仍有一定影響,我們臨床治療時,不僅關注其在病情改善作用,同時也應更加重視不良反應的出現,以保證患兒安全。綜上所述,鹽酸氨溴索可有效改善患兒呼吸系統疾病病情,同時具有不良反應少優點,具有重要臨床價值,可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Hoffmann G,Wirleitner B,Fuchs D. Potential role of immune system activation-associated production of neopterin derivatives in humans[J].Inflamm Res,2003,52:313-321.
[2] 楊惠娣,徐彬.氨溴索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0,22(1):4445-4446.
[3] 洪芳.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療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2,14(30):49-50.
[4] 王亞文, 付世龍.鹽酸氨溴索在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0,2(5):431-432.
[5] 生公略.氨溴索止咳化痰療效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9):1175-1176.
[6] 肖興仕.鹽酸氨溴索在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求醫問藥,2012,10(9):149-150.
[7] 高宏.鹽酸氨溴索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療效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9):1319-1320.
篇8
肺的血供極其豐富,且雙側肺對呼吸功能的代償能力強,如果不是很大的栓子栓塞了肺動脈的主干或主要分支,患者常毫無癥狀或者僅有咳嗽幾聲的輕微癥狀。真正有明顯癥狀或引起猝死的肺梗,只占整個肺動脈栓塞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對于原因不明的咳嗽、咯血、胸痛或者呼吸困難,特別是伴有心臟病(如房顫)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要警惕肺梗。
(據11.4.21《上海老年報》)
空氣污染和哮喘病會增加自殺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發表文章稱:空氣污染不僅會讓人呼吸困難,還可能增加人們自殺的幾率。在韓國7個城市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自殺和空氣中的微粒污染峰值有著明確的聯系。與此同時,曾在上世紀90年現臺灣大量兒童的哮喘與空氣污染有關的研究人員日前發現,那些患有哮喘的人更易出現自殺傾向。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戴維說,科學家最近才開始研究呼吸系統與精神健康的關系。去年,他的研究小組調查發現,美國7.5%的哮喘病患者有嚴重的精神憂慮,而在總人口中這個比例只有3%。他認為,呼吸系統疾病可以導致神經炎癥,從而通過直接的生理機制影響精神健康。(據《大眾衛生報》葛新/文)
夏天如何保護呼吸系統
夏季是一年之中氣溫最高的季節,日常生活調養不當易致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根據人體生理特點,采用合適的防護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重視精神調攝。
夏天炎熱,易使人情緒不安、心煩易怒,使人體氣血失調、抵抗力下降,引起呼吸系統疾病。故而應調息靜心、胸懷寬闊、快樂歡暢,以利于人體氣機調暢,保持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
第二,正確使用空調。
空調長時間不用后,會存積許多病毒、細菌及灰塵,吸入人體后可能誘發哮喘、上呼吸道感染,嚴重時可發生重癥肺炎。因此在使用空調前,需將過濾網及散熱片清潔干凈。
使用空調時,室內外溫差不要超過5℃。在室外時呼吸道處于舒張狀態,進室內猛然受到低溫空氣刺激,原本處于高反應狀態的氣管、支氣管會反射性地痙攣收縮,引起咳嗽、哮喘,同時也易致熱氣郁閉于內,引起感冒、發熱等疾病。
夜間不宜露宿,也盡量不開空調睡覺,或將溫度設為高于25℃,避免正對臥具。在早晚氣溫較低時,注意開窗換氣。
第三,注重飲食調養。
炎炎夏日,飲食應以清淡質軟、易于消化為主,少吃煎炸油膩、辛辣食品,切忌過食冷飲。清淡的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多吃新鮮蔬菜瓜果,如冬瓜、苦瓜、西瓜、黃瓜等。“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防止暴飲暴食,預防因飲食停滯、胃腸功能失常而引發的呼吸系統疾病。
夏天出現汗多、乏力、氣短等肺氣虛癥狀時,可適量含服西洋參片或用西洋參泡水代茶飲。預防暑濕感冒,可用鮮藿香10克、佩蘭葉10克、薄荷5克,水煎代茶飲。
第四,適當運動鍛煉。
暑熱內合于肺,導致內熱蓄積,更易感受風、寒、熱等外邪,罹患呼吸系統疾病。而適當的運動鍛煉,可增加機體熱氣的外散,避免內熱積蓄。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等為好,強度以微微出汗為宜;時問宜選擇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地點最好選擇在公園,河湖水邊,庭院空氣新鮮處;運動后,不要立即用冷水淋浴,以免寒濕傷肺,變生多種呼吸系統疾病。
第五,提倡冬病夏防。
篇9
甲醛超標對人體傷害:1、對呼吸系統造成傷害。甲醛作為一種刺激性氣體,首先對呼吸系統的健康運轉造成嚴重干擾,甲醛可以嚴重刺激呼吸系統造成呼吸系統方面疾病。
2、加重過敏反應。甲醛刺激皮膚表層,患有皮膚性疾病的患者在長時間接觸甲醛后,可能加重病情并引發連鎖癥狀。
3、增加癌癥病變幾率。甲醛可以增加癌癥發病幾率,具有致命性的攻擊性,尤其是免疫能力較低的嬰幼兒或老年人。
篇10
[關鍵詞] 雞呼吸系統綜合癥 病因 防治
所謂呼吸道綜合癥是由雞支原體、大腸桿菌、雞新城疫病毒、冠狀病毒、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副雞嗜血桿菌和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中兩種或多種混合感染引起雞呼吸道疾病的總稱。該類疾病對養雞業危害最大,造成的損失最嚴重,近幾年來發病越來越嚴重,治療難度和治療費用越來越大,下面就發病原因、病變及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一、病因分析
1.新城疫基礎免疫沒有做好,后期的免疫即使做得再好也不易產生堅強的抗體。新城疫的免疫抗體產生的水平一般建立在首次免疫的基礎上,所以首次免疫接種很重要。
2.肉用雞后期生長快,需氧量大,呼出的有害氣體多,雞舍又過于密閉,舍內的氨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超標嚴重,刺激呼吸道產生病變。
3.冷空氣刺激呼吸道造成氣管發炎,致使氣管內有粘液和痰分泌,同時雞無吞咽和嘔吐動作,這種情況會造成雞明顯的呼嚕或咳嗽。
4.喉氣管炎、慢性流感和新城疫等較嚴重的病毒性疫病造成雞的喉頭與氣管嚴重腫脹、出血,進而造成雞群比較嚴重的呼吸道癥狀,一般藥物往往難以治愈。
二、臨床癥狀
呼吸道內的這些疾病的共同癥狀是:流鼻涕、打噴嚏、咳嗽、氣管出現鑼音,呼吸困難,食欲不振、消瘦,嚴重影響雛雞、肉仔雞的生長發育和成年蛋雞的產蛋。病理剖檢喉氣管有粘液,喉頭有出血點,氣管環狀出血,鼻腔和氣管有黃色干酪樣物,氣管還會出現假膜或血痰,肺水腫并有積液,胰臟出血,十二指腸潰瘍,直腸有彌漫性或條紋狀出血,卵巢變性或卵泡壞死,輸卵管有炎癥、萎縮,子宮有水腫并有異物。
三、雞群呼吸道綜合癥的成因
1.雞只呼吸系統結構的特殊性
雞只所特有的氣囊結構,使雞的呼吸系統可以說是從鼻到肺、至腹腔臟器、至骨骼及相關組織的“開放”系統。這意味著雞只呼吸系統的感染很容易擴散至雞腹腔臟器甚至全身,一旦氣管、支氣管的黏液纖毛系統、肺泡的巨噬細胞吞噬系統受到損害,雞只呼吸系統疾病便會發生。
2.管理因素
飼養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溫度過高或過低,濕度過大或過小,VA、VC等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日糧中蛋白與能量的比例失衡,霉菌毒素的污染,均會損傷上呼吸道系統結構的完整性,進而引起呼吸系統疾病。
3.疾病因素
引起雞呼吸系統綜合癥的常見疫病有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禽流行性感冒、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鼻炎、大腸桿菌病、霉形體感染等,而其中霉形體感染是引起禽呼吸系統綜合癥最常見的病因之一。
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響
傳染性法氏囊病、傳染性白血病、網狀內皮系統組織增生癥、馬立克氏病、傳染性貧血、呼腸孤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破壞了雞只的免疫系統,使雞只產生了免疫抑制,對各種傳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強,使得新城疫、傳支、大腸桿菌病、支原體感染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增加。以上影響雞呼吸系統綜合癥發生的各種因素常常具有相互作用。如管理因素、營養因素的相互作用會使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常可以繼發一些條件性呼吸道疾病如大腸桿菌病、霉形體感染等。有時在實際中也可見到一些呼吸系統疾病的混合發生,如新城疫+大腸桿菌病、新城疫+支原體感染、新城疫+傳支、傳鼻+支原體感染等,加重了疾病的發病程度,從而造成嚴重的損失。
四、雞呼吸系統綜合癥的防治
了解導致雞群呼吸系統綜合癥的發病原因是采取相應防治措施的前提。通過現場觀察并評估可能影響呼吸系統綜合癥的管理因素,對可疑飼料進行營養分析和霉菌素毒素的檢測,以及懷疑是病毒、細菌、霉形體感染時可進行必要的血清學監測或進一步采取各種實驗室手段以確認病因或病原,來做好對雞呼吸系統疾病的判斷和治療工作。
1.預防措施
1.1綜合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工作,給雞群供給足夠的營養物質,做好日常的消毒衛生工作,保持雞場、雞舍、運動場所的環境衛生,飼養密度要合理,通風良好,對于病死雞只要深埋或徹底銷毀,杜絕傳染源,給予雞群良好的生存環境。雞場應建立生物安全體系和采用全進全出的生產制度。
1.2預防接種
呼吸系統綜合癥是一種由病毒、細菌、支原體、環境應激等綜合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呼吸道綜合性疾病。因此,在做好飼養管理及營養方面的預防工作外,還要做好如新城疫、傳支、傳喉、霉形體、傳鼻等的疫苗免疫接種工作。
2.治療措施
2.1管理、營養方面
加強飼養管理,給雞群以足夠的營養物質,做好日常的衛生消毒工作,保持雞場、雞舍、運動場所的環境衛生,飼養密度要合理,通風良好,對于病死雞只要深埋或徹底銷毀,杜絕傳染源,給予雞群良好的生存環境。雞場應建立生物安全體系和采用全進全出的生產制度。
2.2檢測病原
通過現場觀察并評估可能影響呼吸系統綜合征的管理因素,對可疑飼料進行營養分析和霉菌毒素的檢測,以及懷疑是病毒、細菌、霉形體感染時可進行必要的血清學監測或進一步采取各種實驗室手段以確認病因或病原,做好對雞呼吸系統疾病的判斷和治療工作。(1)病毒性疾病方面。可選用抗病毒中西藥進行聯合治療,必要時可先進行疫苗緊急接種,再進行相關的治療。(2)細菌疾病等方面。可選用抗生素、化學合成抗菌藥進行治療,如頭孢類藥物、強力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新霉素等。(3)支原體感染方面。可選用阿奇霉素、羅紅霉素、替米考星等進行治療。(4)混合型感染方面。可將上述的藥物聯合應用,同時多使用一些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營養物質如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以促進機體的康復。
參考文獻
[1]舒永方,曹步玲. 雞常見幾種呼吸系統疾病鑒別診斷技術[J]. 山東畜牧獸醫. 20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