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護理專業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5: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護理專業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根據現階段人們對于醫療機構中護理人才需求的快速增加,社會中急需醫療方面的人才,這也就要求相關的院校能夠在短時間內培養出醫學基礎知識比較扎實,護理技術熟練,并且能夠把學習的內容靈活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具有高素質的臨床護理人才。這一點也給中職院校護理專業的發展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針對我國中職院校護理專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且同時提出醫學模擬教學在中職護理專業中的意義,以期能夠提高中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培養優秀的護理人才。
一、中職護理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方式不正確
受我國校園發展形式的制約,在我國的中職院校
中,很多學生都屬于學習成績不是特別好的類型,導致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學習的方式不正確,因此學生很難養成刻苦學習的精神,也難以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情況的積累,導致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現惡性循環的現象,同時再加上學生的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所以對于護理課程的理解能力也比較弱,因此針對護理專業的課程來說,如果教師講課的專業性比較強,內容比較抽象,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非常困難。雖然現在借助多媒體和微課教學可以有所緩解,但是不能短時間進行實踐,到真正實習的時候已經有所遺忘。
(二)知識無法與實踐同步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的學習很難快速地融合,這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比較客觀的問題。同時,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融入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學生在后期的臨床實踐操作中就難以把所學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學習了很多的理論知識之后,在后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就會感到迷茫,甚至會質疑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更難意識到實踐操作需要理論知識進行鋪墊,導致學生自身缺乏思考能力。這種現象就是由于理論知識和實踐沒有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出現依賴性,或者是實踐能力比較差的現象。很多學生在畢業之后,參加工作時無法使用理論知識進行思考,更加無法解決自身能力不足的情況,使學生在工作過程中出現迷茫的現象。
(三)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所采用的學習方式主要就是為了能夠完成教學任務所采取的一種學習方式。因此很多中職院校的教師在臨床護理過程中,都使用示范教學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會導致教學的整個過程出現生硬,以及缺乏活力的現象。由于學生在課堂中是被動接受教學內容的,因此教師不合理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的積極性。針對護理專業來看,其教學內容主要是需要學生具有嚴謹性的特點,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在工作的過程中表現出嚴肅態度。而在臨床護理的過程中,很多工作都需要發揮出教學的規范化,同時在教學的經驗中實現臨床護理實踐狀態的改變,這樣才能夠保證臨床護理學習的實踐性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并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醫學模擬教學在中職護理專業教學中的優勢
(一)提供驗證知識的機會
醫學模擬教學主要指的就是在中職院校的護理專業教學過程中,把醫療機構中的工作情況帶到課堂中,這樣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在醫學模擬教學中,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相互模仿護理人員以及患者,在課堂中進行互換的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完全模擬醫療機構中的實際操作,其中的優勢就是能夠根據具體的需求立即停止護理工作,并且也能夠重新開始,給予學生更多出錯的機會,并且幫助學生牢記犯下的錯誤,避免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出現類似的錯誤。同時學生在具體的學習中還能夠實現反復性的常規訓練,使學生能夠盡早接觸到患者,這種無危害、無風險的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念。
(二)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
在中職院校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所使用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之后都不需要進行復習和查閱資料,甚至不需要完成作業,所以很多學生在多年的學習中沒有看過參考書籍,僅僅需要在上課的過程中記錄教師所講內容的筆記,在期末階段進行復習,就能夠順利地通過考試。但是在醫學模擬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把需要討論的題目布置下去之后,學生需要去查找相關的資料,通過歸納和總結,在班級的小組之內進行探討,并且為課堂上的小組發言內容做出良好充分的準備。實際上,每一個學生在內心的潛在想法都是需要在課堂上進行自我表現,并且實現自我的愿望,醫學模擬教學也能夠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機會,這樣有助于學生努力實現自我展現的愿望,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使學生能夠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也體現了新課改中的指導合作自主學習,響應了素質教育的改革。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中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醫學模擬教學和傳統的教學不同,傳統教學在一般情況下重視的就是專業知識的傳授,一般都是教師使用滿堂灌的方式,學生死記硬背。而在醫學模擬教學的過程中,則有著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實踐性內容。同時醫學模擬教學也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仿真的實踐性平臺,使學生能夠在親身實踐過程中,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相結合,這樣也能夠良好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由此可見,醫學模擬教學和社會實踐之間也存在著區別,其所具有的特點就是能夠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時醫學模擬教學還能夠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避免理論知識教學中的各種局限性,并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社會實踐過程中的缺陷和不足。
(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醫學模擬教學能夠打破傳統的教學和授課模式,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整體的護理學習方式,這樣也能夠更加良好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性,保證學生加深對于理論知識的了解和學習,并且能重點培養學生對于患者的護理情感,提高學生在工作過程中的溝通能力。醫學模擬教學不僅給學生提供了鍛煉和實踐的機會,還能夠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學習相互結合,使學生在一個仿真的學習環境中,通過相互之間身份互換的學習方式,提高素質和專業技巧,增加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未來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學生在身份互換的過程中,能夠在課下交流實習的感受,并且了解患者的感受,也有助于增加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保證學生能夠在學習中融入集體生活,最終順利地走上工作崗位。
根據以上內容能夠看出,在中職院校中,醫學的模擬教學一般情況下是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是比較開放的一種形式。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能夠保證學生最直觀和形象地學習和掌握到知識的合理使用方式,也能夠把所學的知識良好地應用在實踐的過程之中。同時,這種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講,能夠良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良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保證其臨床操作的能力,以及綜合能力得到良好的提高。所以在中職院校中,醫學的模擬教學在護理專業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篇2
關鍵詞:護理;高職;創業意識
一、營造支持創業活動的社會氛圍
1.借助媒體對創業的宣傳。媒體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微信等多種形式。國家借助這些宣傳手段增強創業類信息、政策的宣傳,并進行深入解讀。學校應該讓學生多了解,多分享成功創業典型,改變學生對就業固有的認知,強化其創業意識。
2.從社群中獲得對創業行為的支持。人類的天性就是建立社群,社群即是現實生活中的社區,還有網絡中的群。社群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也對創業意識產生著影響,因此創業教育可以通過社群來實施。社群教育在資源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勢,社群教育可以為學生的創業提供人員支持和信息的交流,也可以搭建豐富的創業教育實習基地。學院充分利用社群資源,最大限度開發、挖掘社群資源,有效整合社群資源,使學生創業教育得到更好的完善,提升學生創業意識,促進創業活動的開展。
二、培養綜合素質,提升創業品格
1.認清形勢,轉變觀念。目前,處在改革關鍵時刻,服務行業不斷升級。醫療單位在招聘護士時,提出“三有”,即有學歷、有護士證、有工作經驗,五年一貫制護理專業學生符合條件的極少。學生只有認清當下形勢,轉變觀念,合理選擇、規劃自己的職業道路,才可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成就自己的事業。
2.做好自我定位。在問卷調查中發現,89%的學生沒有填寫自我性格,在個別訪談中曾經問過學生是否喜歡護理專業,絕大多數學生的答案是否定的,只有極個別學生是肯定的。這充分地說明學生對自我不了解,選擇專業時多是出于家長的決策或是盲從。學校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加強心理教育,不僅注重理論方面心理教育,而且要更多地開展體驗活動,讓學生多觀察自己,從而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定位,實現人生價值。
3.把握市場,找準創業方向。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時代,養老問題擺在面前。護理專業五年一貫制的學生,不能把就業的焦點只盯在護士職業上。從心理角度分析,五年一貫制的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探索期,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發現職業興趣。在立足于護理專業的基礎上,學生要積極了解市場需求,拓寬就業思路,找準創業方向,提升創業意識。
三、接受創業教育,深化自身創業意識
創業教育已在職業院校展開,其并不是獨立的,而是依存于就業指導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對于專業性很強的職業院校而言,它只是紅花的襯托,并沒有引起管理者的重視。在創業大賽中,護理職業院校的表現平平。因此,學院要把創業教育落到實處。
首先,管理者要轉變思路,不要把眼光只盯著護士資格考出率、就業率以及重點專業的建設。思路要拓寬,真正認識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我國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缺少專門研究創業教育的教師,而對創業教育教師的要求除了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外,還要具有豐富的創業實踐經驗。短時間內,這種實踐性強的專業人才的缺口無法彌補,學校可以聘請成功的企業家為外聘導師。在教育模式中,學院要突出實踐性,因為創業意識的提升以及創業活動的開展并不是靠理論的講授完成的。五年一貫制護理專業的學生本身基礎較差,抽象思維較弱,而動手能力較強,可以通過活動形式呈現出教學內容,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創業教育不是靠幾節課堂教學就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學校可以讓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多參加社會實踐,從社會中學習,避免學校與社會的脫節。學生要用懷疑的眼光去發現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學校可以組織創業競賽活動,鼓勵教師和學生自己組隊或者是加入導師的研究團隊進行科研項目的訓練,參加學校開展的創業競賽活動,以此提升創業意識,增強創業行為的實效性。學校唯有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強化,才能提高五年一貫制學生的創業意識。
篇3
關鍵詞:高職護理;實驗教學;科學嚴謹;細心細致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1-0231-02
職業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護理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相關的人文社會的科學知識和基礎醫學、預防保健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臨床護理技能的培訓,具有對服務對象實施整體護理系社區健康服務的基本能力。護理注重技術,它是知識、技術、愛心的結合。南丁格爾“以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對待每一位病人”的宗旨是每個白衣天使不懈追求的目標。圍繞這個宗旨,結合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對于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培養,在醫學化學的教學中,尤其是實驗教學更需要引起重視。學生通過化學實驗能夠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能夠培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而言,化學實驗同樣能夠培養其科學、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一、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在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基本問題
除了部分學校和教師對實驗教學不夠重視、實驗條件缺乏、實驗課時縮減之外,內在的基本問題主要有:
1.招生生源以及部分高中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有些甚至不了解最基本的操作技能。護理專業文理兼收,我院護理專業每年招收約30%~50%的文科生,多數文科生甚至不認識基本的實驗器材,更不懂如何操作。少數理科生也反映在高中化學課程的學習中,并沒有接觸太多的實驗操作。
2.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態度太差,對于醫學化學課程及實驗不夠重視。實驗課要求學生提前寫預習報告,課后需結合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寫實驗分析報告。但預習報告往往是學生簡單復制的實驗要求、實驗原理和實驗步驟,對于實驗分析報告更加不夠深入。實驗過程中,往往是理科生動手操作,文科生擔當助手或者干脆在旁邊冷眼觀看,不聞不問。問其原因,往往會說以前沒學過化學沒做過實驗,不會做等等。更有學生提出自己是學護理,化學與專業不相關。
3.學生對于實驗過程缺乏全面思考。實驗過程僅僅是照書上步驟逐一實施,未進行全面思考和部署。比如,做一個有關緩沖溶液的配制實驗,要求用刻度吸管移取一定體積的某兩種溶液在錐形瓶中混合。在操作中,學生會取一只刻度吸管、洗耳球和相關溶液,此時,很多學生并未考慮刻度吸管的量程問題,在正式移取時,又發現書中要求將溶液移入錐形瓶,這時才又趕忙去取錐形瓶。
4.學生在實驗中不夠嚴謹、不夠細致周到。依然是以緩沖溶液的配制實驗舉例,在用刻度吸管進行定量時,不平視液體凹液面最低處,或者干脆把身體彎下,側著頭去看。實驗結束后清洗玻璃儀器時,往往有學生將某些器材放在水槽旁邊導致器材掉入水槽中摔破,也有學生在清洗儀器時,無視這些器材,不慎將器材碰落摔破的。
5.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力不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定性實驗需要學生觀察現象,并與理論結合進行分析。部分學生在實驗中可能觀察到了與理論不符的現象,一些學生會認為自己的實驗有誤,并不記錄此現象而是將理論現象記錄下來,也有些學生如實記錄卻不加分析和探究。比如,在做菲林試劑和乙醛的實驗中,學生未等反應完成,發現是墨綠色產物,便直接記錄下來。
二、加強職院護理專業學生的實驗教學
結合職業教育培養的基本要求和護理專業的專業特點,針對實驗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下面對如何加強職院護理專業學生的實驗教學談幾點看法:
1.優化實驗內容,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相結合,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經過多年的改革,現今醫學化學課時很大程度地縮減,實驗課就更難安排。必須結合專業特色、學生特點以及后續課程所需知識,對實驗內容進行優化。比如生物化學需要學生熟練使用刻度吸管,那么涉及到刻度吸管使用的實驗必須開設。高職醫護類醫學化學實驗一般為驗證性實驗,學生實驗過程中大多機械地按照書上步驟逐一完成,導致學生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作為實驗教師,我們必須在實驗內容上進行改革,引導學生思考創新。比如,在膠體溶液的實驗中,為驗證反離子的電荷數高低影響電解質溶液對溶膠聚沉能力的實驗,書中開設了將一定濃度的NaCl、Na2SO4、Na3PO4溶液分別滴入到Fe(OH)3溶膠中,觀察聚沉能力大小的實驗。實驗結果顯示聚沉能力最強的是Na2SO4,而理論上聚沉能力最強的Na3PO4幾乎觀察不到聚沉現象。我們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從Fe(OH)3溶膠的制備中發現膠體溶液制備的同時有H+產生,而PO43-可以和H+結合生成H2PO4-,電荷數從3個單位的負電荷變為1個單位,導致聚沉能力下降。為驗證此推論,我們嘗試向滴加了Na3PO4的膠體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來觀察是否有聚沉現象。而為了排除NaOH溶液本身是否有很強的聚沉能力,我們又同時需要取另一組膠體溶液,直接滴入與上述實驗相同滴數的NaOH溶液來觀察聚沉現象。在此實驗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大增,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對于實驗室條件無法完成的實驗,我們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的實驗提供給學生觀看學習。
2.加強實驗預習報告的檢查和預習效果的落實,加強對實驗結果分析報告的檢查,及時向學生反饋檢查結果。不論是理論還是實驗教學,預習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驗課中,預習能夠讓學生從全局了解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實驗使用的器材等等。學生在寫預習報告時往往只簡單復制了書本上的實驗內容,并沒有宏觀地、全面地思考過,當然更別提思考實驗的細節了。那么在實驗前給學生講解實驗內容和步驟時,我們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來進行。比如,配制緩沖溶液,我們要求學生使用刻度吸管移取一定體積的溶液。刻度吸管在移取前需要檢查是否破損,看清規格,清洗之后才能正式移取溶液。清洗過程又分為幾個步驟,每一步清洗又有具體的方法。在講解時可以提問某個細節為何這樣做,或者選一位同學操作一次,讓其他同學觀察并根據預習情況找出該同學的錯誤操作并糾正。實驗課后,根據學生的實驗情況和實驗分析報告,及時反饋學生的可取和不足之處,不足之處可以如何提高或改變。在下次實驗中,學生就會吸取教訓,更好地發揮優勢。
3.加強對學生實驗過程中的輔導,糾正不良習慣和錯誤操作。學生的操作水平不高,與中學階段實驗課的幾乎空缺是分不開的。很多學生在操作中可以說是一張白紙,這就需要教師的監督和耐心指導。在操作中一定要觀察學生的操作,及時糾正錯誤操作和不良習慣,讓學生養成操作中舉止端正、操作嚴謹規范有序、細心細致的好習慣。
4.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操作機會。學生動手能力不強,主要是因為操作機會太少,再就是在操作中思考得太少。我院在化學實驗室建設中的投入不多,師資力量有限,每次實驗課學生人數卻又很多,一來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動手操作,二來師資力量的薄弱也導致學生在操作中得不到相關的指導。學校可以在課余時間開放化學實驗室,讓學生練習操作。而教師或者動手能力強的同學也可以參與進來和同學們在實驗室進行溝通交流。
5.加強考核制度。嚴格的考核制度能夠變相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實驗出勤率、預習報告、分析報告、操作水平、與同學協作性、實驗后儀器完整性清潔度等等可以列表作為每次學生實驗的考查記錄給出相應的平時實驗分。實驗課結束后,學生以抽簽的形式拿到相應的試題進行操作,以此作為考核實驗分。考核中要以細節來給分,而不是單純地以實驗結果作為評分的依據。平時實驗和考核實驗的總成績以一定比例計入到醫學化學課程的考試成績中。學生以此會認識到實驗課的重要性,在每次的實驗課中就會更加投入。
作為一個救死扶傷的職業,作為一個更需要細心細致的技術工作者,護士的培養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心血。為了讓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化學教師一定要加強實驗課的教學,為一個護士的培養做出自己應盡的努力,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護理專業 實訓成績 計算方法
中等醫學職業學校學生在校期間實訓課的開展情況及效果將對他們今后的職業生涯產生直接的影響,而學校采用合理的實訓教學評價體系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人文關懷及團隊協作能力。
一、實訓教學模式對學生實訓效果的影響
護理專業的實訓教學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聯系,是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教育與臨床實踐的橋梁,雖然許多中等醫學職業學校已經認識到護理專業實訓課的重要性,并不斷提升實訓教學學時數在本學科總學時數中所占的比例,有的甚至已經達到總學時數的50%以上,但是實訓教學效果仍不是很理想,研究表明現行的實訓教學方法、實訓考核辦法及成績計算方法對學生實訓效果有重要的影響。下面以學校為例說明:
首先,在學生臨床實習之前集中實訓。學校在三年制中專護理專業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很快與臨床實踐相銜接,第四學期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科護理、兒科護理、基礎護理理論等課程教學任務結束后,在學生臨床實習之前往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技能操作集中培訓,即實訓。實訓教學方法為:教師介紹實訓內容,分組示教、講解,學生分組練習。教師精心組織、指導和答疑,然后學生按示教訓練。教師總結,學生整理示教物品,完成實訓報告。
其次,集中實訓結束后對學生的實訓情況進行考核。以往的考核辦法是在學生每科所學的實驗項目中,以學生抽簽的方式抽取兩項進行考核。評分標準均按現行的操作流程編制,教師根據評分標準打分。
最后,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實訓考核成績各占15%、婦科護理、兒科護理各占10%,基礎護理占50%,綜合成一門實訓考試成績,不及格不允許實習。同時,成績計入畢業成績范疇。
這種實訓教學方法以及考核辦法簡單易行,評價標準明確,容易量化和評價,但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由于現行的評分標準均按操作流程編制,使得學生在練習及考試時會嚴格遵循規范進行操作,不利于發揮學生的創新和應變能力以及評判性思維的能力。并且考試時在所學的十幾項操作中只需抽取兩項,而各個實驗項目之間又存在難易之別,用抽簽決定考核項目還使學生在操作練習時存有一定的僥幸心理。
這種僅單項技術操作考核的方式,主要注重于考查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形式單一,不能反映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高低,即以護理操作為中心而非以病人為中心,忽略了心理護理及人文、社會關懷的相關內容,嚴重阻礙了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發展。另外,這種按比例由各科綜合計算實訓成績的方法,可能會使某些學生產生偏科現象,如學生會認為基礎護理實訓成績在總的實訓成績中占比例較大,對總成績影響大,會高度重視,積極地進行訓練,而婦科護理、兒科護理實訓成績在總成績中占的比例小,使學生不夠重視,這樣不利于學生各學科的均衡發展。
二、實訓考核以及成績評價方法的改革
近年來,學校不斷對護生實訓方法進行改革,探討建立客觀實際的中專護理專業實訓考核以及評價方法,以促進護理實訓教學的發展。具體做法為:每門學科的實訓成績獨立記,同時改革以往以一次考試考核定成績的評價方式,對每一科目的實訓成績采用綜合評價方法,即每門課程“實訓成績=平時實訓成績(40%)+技能總考成績(60%)”,其中“平時實訓成績=臨床技能多站練習評價(80%)+實訓報告(20%)。
臨床技能多站練習評價是指在平時技能練習過程中,根據操作流程以及評分標準對學生的實訓進行評價,是一種包括教師評價、護生自己評價、護生相互評價的多元評價方式,分別由五次自身和同學評價記錄以及兩次教師評價記錄組成。教師評價占臨床技能多站練習評價總成績的70%,護生自己及護生互評各占15%,只要涉及成績的都采用百分制。
通過自身評價和同學評價,學生扮演了教師的角色,不但可以提高對操作要點的掌握程度和拓寬對內涵的深度理解,還可以培養評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有利于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體現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實訓報告要根據規定項目以及要求進行書寫,教師根據學生書寫情況做出評價。另外,技能總考成績是指實訓結束后各科通過臨床技能多站考核方法得出的成績。
臨床技能多站考核是一種有別于傳統考核方法的實踐性考核,是指受試者在指定時間內經過四個考試站,完成各站考試內容的一種考核方法。技能多站考核中各站考核內容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技術、采集病史做出護理診斷并制定相應護理措施、小組角色扮演、護患溝通與心理護理、人文關懷等部分。基本技能操作在技能操作訓練模塊上進行,學生在每科所學的所有實驗項目中以抽簽的方式抽取兩項進行考核。對所抽取的每一技能操作項目,設定 3 項指標,即態度指標,包括儀表、舉止、表情、語言;技能指標,包括用品準備、操作程序、用品處置;整體指標,包括熟練程度、溝通能力及整體效果。
病史采集部分由主考教師代替病人提供病史,設定病例,模擬情境,讓學生說出患者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由學生根據不同的病種擬定護理計劃,作口頭回答;最后讓學生選擇最佳的護理方案,并選一項進行實際操作。小組角色扮演中4人或5人組成的小組自愿選擇醫護角色,主考教師扮演病人。護患溝通及人文關懷部分由主考教師主訴心理、社會問題,考生口頭作答。考核總分100分,其中小組角色扮演部分40分,包括儀表、實驗操作、溝通應變能力、協作能力,每項10分;其他每部分20分。考核前制定好各項考核指標及評分標準,考核時根據學生完成情況逐項評分。
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綜合表現進行評價,給出成績,這就是技能總考成績。這種臨床技能多站考核方法基本上能夠比較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臨床技能,在培養優秀護理人才中有重要意義。
三、體會及建議
通過對實訓教學及其評價體系的改革,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主動性,增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了實踐能力;促進了評判性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新的成績評價體系將實現理論、實踐和時間的有機結合,并將學習、見習、醫院文化融為一體,對護生護理職業能力的培養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同時,筆者還有如下兩點建議。一是制定實訓評價手冊,將實訓考核評價指標盡可能量化。二是根據社會的需求,修訂培養計劃,要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各科教學之中,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袁義厘,孫建玲,高井全等.《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J]. 中華護理雜志,2004(5).
[2]鐘興源.護基操作示教新探[J]. 閩西職業大學學報,2002(2).
篇5
(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摘 要: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形式,其社會服務功能越來越迫切。這不僅是國家對高職院校的要求,也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建筑電氣專業,以服務區域經濟為目標,大膽進行具有高職特色的社會服務模式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 :高職特色;社會服務;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31-0200-02
收稿日期:2014-09-22
基金項目:湖北省職業技術教育研究中心項目“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模式與功能研究-以建筑電氣工程技術專業為例”(編號g2013c08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尹久(1973-),女 ,漢 ,湖北黃岡市人 ,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研究。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形式,其社會服務功能越來越迫切。廣義的社會服務是指高校的社會功能和角色,包括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技術以及直接為社會服務等。狹義的社會服務是指高校直接為社會所做的具體服務,如科技服務、教育服務等。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與之聯系更加緊密[1]。
高等職業院校屬于技能型、應用型院校,其社會服務的主要任務是向區域和行業提供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訓與培養,提供技術創新、推廣和服務,實施先進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使學校成為區域的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新技術的研發中心、區域學習型社會中心。具體內容包括:文化教育傳播、師資培訓、崗前培訓、轉崗培訓、技術推廣與服務。
一、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必要性
(一)是國家對高職院校的基本要求
教高[2004]一號文(2)和[2006]16號文件都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的道路,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這就明確規定了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宗旨是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社會和區域經濟服務,是國家對公辦高職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職業院校必須盡到的社會職責。
(二)是高職院校辦學定位的要求,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要求[2]。
近年,我國高中應屆畢業生人數呈現出逐年遞減態勢,而本科院校招生規模不減反增,特別是一些民辦本科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對高職院校的生源形成極大的壓力,因此生源大戰已經開始出現,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態勢。競爭的結果只有一個,優勝劣汰。這種競爭表面上看是生源和學校綜合實力的競爭,實質上是學校為社會提供服務和能力的競爭。因此,高等職業院校如何在競爭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如何提升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是關系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是高職院校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秘密武器,也是高職院校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是高職院校生存的根基,成長的沃土,也是高職院校建設和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扎根于區域經濟這片沃土,努力服務于區域經濟,才能獲得自身成長所需的動力。只有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才能找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才能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如果游離于需求之外,高職院校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多種模式
近年來,高職院校紛紛在服務社會的模式上進行了探索,以下是一些比較常見的模式:
(一)“崗證培訓”社會服務模式[3]。
高職院校的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很多都是雙師型教師。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師資優勢,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面向企業的崗位群進行針對性的崗位培訓,為企業提供轉崗、在崗職工的培訓,是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一種重要模式。面向社會進行相關的職業資格培訓,如各工種的上崗證,資格證的培訓與考試,也是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重要模式。
(二)“訂單培養”社會服務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之道。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合同,采取企業選人、學生自愿的方法,組建“訂單班”“冠名班”,校企雙方共同進行課程開發、共同制訂課程標準,共同完成實踐環節,既為企業培養了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縮短了企業員工上崗培訓時間,減少了企業成本,又為高職院校找準了辦學方向,為學生找到理想的就業渠道。
(三)“對口支援”社會服務模式。
為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實現職業教育協調發展,開展“對口支援”社會服務模式,相關院校共享專業建設成果,共享優質辦學資源,共享優質師資,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相互促進,為共同發展高職教育打下堅實基礎。
(四)人力資源支撐社會服務模式
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是是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主要任務。高職院校要緊盯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為這些產業培養專業對口、質量優秀的人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撐。
(五)實訓基地共建社會服務模式
高職院校通過與企業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將基地建設成為學生實習的基地和企業員工培訓的中心,學生在與企業高度相似的環境中接受培訓,為將來到企業的工作鋪平了道路。企業在學校培訓員工,提高了培訓質量,節約了培訓成本。通過實訓基地共建,雙方得到雙贏。
(六)社區文化服務功能
高職院校是文化精英單位,具有很強的文化傳播、輻射和示范作用。高職院校為社區文化服務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對市民進行公益性的講座、培訓,對困難群體進行一對一的幫扶等服務,還可以將學校的大量資源,如完備的活動場所、豐富的活動設施向社會開放,使大學成為社區的科技、文化、體育活動中心。
三、我院建筑電氣工程技術專業社會服務模式探索
目前,國內智能建筑市場發展迅猛。由于涉及專業多、配套產品和技術繁雜,且產品更新換代迅速,對智能樓宇新職業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國內智能樓宇從業人員數量巨大,已達到約100萬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資料顯示,今后10年,樓宇智能化在我國還將保持迅速發展的勢頭,從業人員將增至200萬,其中專業技術與管理人員的需求比例在40%左右,即50萬人,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需求比例約為60%,即30萬人。因此每年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的需求在3萬人以上。目前,全國范圍內的智能樓宇人才短缺,供不應求。資料顯示,我國建筑智能化技能型專業人才極其匱乏,尤其缺乏智能建筑施工建設、運行管理的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全國此專業方向的人才缺口達40萬,而且這個缺口有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因此,智能樓宇化專業是目前高職十大綠牌專業之一。
另一個面,智能樓宇化專業需要的人才是從事現代智能化樓宇設備設施的運行維護、能源和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及大型物業管理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培養的是從事樓宇智能化工程系統施工安裝、調試、運行維護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術人才?。除了要求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建筑、機械、熱工、電工電子和計算機應用等技術基礎知識之外,還要掌握現代智能化樓宇設備設施(如暖通空調、給水排水、建筑電氣、建筑智能化系統)的構造與性能、測試技術、調試方法、運行和維護等專業知識,同時具備現代智能化樓宇設備設施的維護、管理能力。由于人才培養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求,智能樓宇化方向的絕大多數從業人員都是跟著師傅簡單學習一下就上崗了,甚至有很多都是街頭“游擊隊”,沒有接受過專業學習或培訓,對現代智能化樓宇知識幾乎一無所知。生產一線的操作人員技能水平很低,職業素養幾乎為零,這也為安全生產和日后的生產管理埋下了巨大隱患。
作為中部地區的龍頭,湖北地區建筑電氣專業的建筑電氣專業人才十分緊缺,為了更好地為區域經濟服務,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某院開辦了建筑電氣工程專業(樓宇自動化方向),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1、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指針,構建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高等職業教育構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以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技術為核心,以能力為本位,以理論和實踐結合為途徑,以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崗位要求為質量考核標準,來主導和組織教學,從而形成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
某院建筑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智能化系統設備安裝、調試、檢測、運行、銷售與維護、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員,具備一定工作經驗后,可以發展成為會施工、會管理、會工程預決算的工程技術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對準這些工作崗位,我院對課程進行了調整,根據技術型教學體系的要求,通過精簡、融合、重組、增設等途徑,調整和更新了教學內容。目前開設的課程有CAD、建筑供配電與照明技術、消防電氣技術、建筑安防技術、樓宇智能化技術、綜合布線與網絡工程、樓宇智能化施工技術、可編程控制器及應用、組態軟件技術、樓宇智能化工程預決算技術、單片機應用技術等。根據崗位需要,重組教學模塊,采取現場教學,頂崗實踐,產教結合,邊學習、邊生產、邊提高的方式,來實現培養目標,突出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目前專業配套的實訓環節有:電子裝配實訓、PLC與組態綜合實訓、水電安裝實訓、消防綜合實訓(企業工程師參與)、安防綜合實訓(企業工程師參與)、電氣控制綜合實訓、樓宇智能化實訓(企業工程師參與)、樓宇智能化工程預算實訓、企業參觀、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等。
2、以服務行業為目標,構建開放式的人才培訓體系
高職院校在大力發展學歷教育和學生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還應面向行業,構建開放式的人才培訓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構建技術培訓、技能培訓、生產培訓三位一體的教學平臺,既可以擴大高職院校社會影響力,也為高職院校事業的發展提供再生社會資源。
某院建筑電氣專業,根據市場需求,充分利用學校現的教學資源,包括培訓場所、儀器設備及教學環境,大力開展專業化的技能型人才培訓工作,推出定制式企業內訓服務、技能培訓、員工崗前培訓、職工綜合素質培訓等項目,提高企業員工的崗位能力及轉崗就業能力,滿足緊缺型人力資源的教育培訓需求。
3、構建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共建社會服務模式
近年來,某院建筑電氣專業大力開展實訓基地建設,創建了樓宇智能化系統模擬實訓中心。同時,某院與香港路九號、嘉禾等多家企業合作,共同完成學生的實訓與實習,初步構建校企合作社會服務模式。
四、存在的問題分析研究
近幾年來,某院建筑電氣專業在社會服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服務目標與服務群體單一[4]
由于各種原因,服務目標以在校生為主,社會人員服務顯得比較少,服務的群體也比較單一,合作的企業比較有限,需要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
2、服務深度與能力不夠
由于服務深度和能力的不足,導致服務限制。因此,調整專業結構,豐富辦學模式,拓展服務內涵,積極參與高新技術攻關,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崔麗娟.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的探析[N].光明日報,2008-07-24
[2] 劉立紅.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有效途徑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
[3] 彭萍.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模式與功能研究[J]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
篇6
關鍵詞:人文素質 護理 教學
隨著醫護模式的轉變,護理專業的教學已經從以前單純的生物醫學范疇的授課向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向發展。護理既是高技術含量的知識密集型行業,又是一項最具人性、最富人情的工作,它必須是科技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結合和統一。護士在護理病人的過程中應運用自己的智慧、學識與技巧,以病人的健康為中心,關心人的理想、生存及人的生活質量。因此,護理教育者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的授課,同時在授課中還要重視人文知識的滲透,教育護生不僅能夠幫助病人解除身體上的病痛,還能夠消除病人在治療中的顧慮,提高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真正使護理人員做到在思想觀念和醫療行為上,處處為病人著想,一切活動把病人放在首位。
一、成人護理教育中人文素質培養現狀
1.對人文教育認識、理解、重視不夠
由于高職高專院校培養醫學人才的時間較短,所以學校的課程設置往往注重增加專業課學時,而盡量壓縮與培養人文素質有關課程的學時,因此造成成人護理教育只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
2.成人護理專業知識與人文知識缺乏銜接
學校護理專業學生雖然也開設了心理護理、護理禮儀、法律等相應的人文課程,但課程之間的知識相互滲透的程度較為有限。例如在成人護理專業授課時,老師所引用的案例分析就只針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內容,甚少能對人文綜合素質內容展開分析。
3.教師人文知識不全面,認知水平較低
護理教育者自身人文知識不全面,所以在授課中無法將人文知識與護理專業知識很好地融合,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的人文認識非常有限,從而導致護生對人文知識理解不足,進而降低了護生學習人文知識的興趣,削弱了人文教育的效果。
二、成人護理課程中提高護生人文素質的主要途徑
1.增強人文觀念,加強人文教育
以往的護理教育觀念過分強調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培養,忽視了護生的全面發展。許多國家的護理教育者均認為:在護理課程中融入人文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服務對象,指導護理工作,促進護理工作。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是現代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成人護理課程的教育者要在原有的醫學知識的基礎上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傳授,更要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例如在講解護理腫瘤病人內容時,可以引入具體病例,讓護生扮演腫瘤病人的角色,換位思考病人得病后的心情,掌握病人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了解病人的,引導護生體會病人的人文護理需求,進而達到加強護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
2.利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創新人文知識培養模式
成人護理課程中人文素質的培養模式,不能局限于理論課堂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要在整個實踐教學和臨床實習工作中融入人文護理教育。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成人護理實踐操作知識與人文知識結合起來,通過引導和示范性作用,將自身的人文素質滲透到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課堂實踐中,護生通過不斷觀察、思考、練習,最終將人文關懷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動。例如在“手術”護理操作中,教師可以讓一名學生扮演患者躺上手術床,另外一名學生扮演護士幫其擺正。操作完成后,扮演患者的學生闡述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的感受,讓扮演護士的同學了解作同學的感受,同時由教師示范正確操作手法,進而讓護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操作的要點。在接下來的護生實踐練習過程中,針對護生操作中的不足之處,教師要及時給予提醒,幫助護生及時發現錯誤并改正。這樣,通過反復練習,不斷強化,最后使護生養成關愛病人的習慣。
3.讓人文素質教育走出課堂
除了在成人護理課程的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注重人文知識的滲透外,我們還可以舉行各種人文專題講座、辯論賽及知識競賽,將護生個體文明修身與社團活動等有機結合。多樣的社團活動比課堂教學更加切入社會熱點問題,內容更豐富、形式更新穎,影響作用也將更深遠。
總之,成人護理課程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應是多途徑、全方位的,只有將人文教育滲透到成人護理教育的各個環節才能培養出合格的護理工作者。當然人文素質的提高不能只靠成人護理單門課程速成、短期的培養,應在課程中學會人文知識學習的方法后,繼續經過長期、持續的終身學習,這樣才能推動護理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護生 能力培養 就業競爭力
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大發展的背景下,護理工作的內容也從過去簡單的護理工作轉向了多元化的健康服務工作,不管是病人還是醫院,都對護理人才有了更高的專業要求,不但要有極其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求嫻熟的工作技能,還要有很高的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這就要求各衛校的護理專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課程設置,從根本上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強化護生的綜合能力,讓他們的就業水平不斷提高,增加就業率。
1、加強護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提升就業競爭力
今天的護理專業學生就是明天的護理工作者。作為現代社會的護理工作者,除了要牢固的掌握基礎性的文化知識和人文科學等知識外,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種醫療知識、醫學臨床知識、護理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各種實踐技能,這樣才能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為患者提供適宜有效地健康服務[1]。護理專業的專業技能素質從根本上決定了護理專業學生畢業以后是否能夠勝任護理工作,這是護理專業學生綜合素質中最為重要的,針對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思路,護理專業應以“實用、夠用”為原則進行實用技能型護理人才的培養,使護生進一步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和護理工作的實踐操作技能,更好的為患者解決護理問題:
1.1結合臨床工作整合實訓流程
中職醫學教育中臨床進展與課本內容脫節的情況一直困擾和影響著臨床教學,從而導致護生不能學以致用,這也是影響護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每個臨床學科重新進行課程設置,去除臨床中已淘汰的陳舊內容,補充臨床上已經成熟的經驗和方法,盡可能做到教學與臨床的同步,以“實用、夠用”為原則,從而制定出能適應臨床工作中技能操作的簡易實訓流程。
1.2運用簡易流程,改變護生學習方式
學校加大實訓基地的建設力度,實訓場地情景模擬醫院,護生運用與各學科教學整合的簡易實訓流程進行技能操作,從而使護生的學習更簡單更實用,改變了衛校護生以往枯燥的死記硬背、機械操作的學習方法,更突出培養護生的創新思想和實踐能力[2]。
2、加強護生培養溝通能力的培養,提升就業競爭力
現在對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與人溝通的能力。在任何場合都少不了人際溝通能力,特別是在護理工作當中,人際溝通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護理專業的學生應當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的醫院護理工作者與患者之間的矛盾很多是因為溝通不好造成的。護理工作者的溝通能力也成為各醫療單位對護理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要求[3]。因此,溝通能力的提高對于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護生在專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學習的同時,一定要加強人際溝通能力和人際溝通技巧的培養和提高。
護理工作者的語言溝通是對患者心理護理作用和心理治療效果提升的一個重要手段。首先是對患者一定要有恰當的稱謂,同時要使用文明禮貌的用語,在患者說話的時候,尊重對方,不要隨意打斷,避免與對方發生爭辯,對患者說話時要真誠,護理工作者說話得體和真誠,就容易贏得患者的信任,從而得到良好的溝通效果。表情是觀看一個人當前狀態的最直觀方法,護理工作者應該盡量將自己良好的個人狀態表現出來,傳達給患者,同時注意對方的表情,發現對方的不良情緒,從而及時的改變自己的溝通策略和方式方法;與人接觸要保持微笑,盡量表達出自己的積極態度。避免呆板沒有表情的機械式接觸,那樣只會讓患者的心情更糟,從而對你產生排斥感,不利于工作的進展。
提高在校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我們實施了校內溝通能力的提升和校外溝通能力的實踐:
2.1溝通能力的校內提升
一般都是采用培養、鍛煉、交流等形式,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表達能力,克服“膽怯心理”,組織演講等形式,鍛煉護理專業學生在多人場合自然發言的膽量、得體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組織新老學生同堂座談,鍛煉與陌生人的接觸和溝通能力。學校還可以經常組織“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溝通技巧”“3min演講”等競賽活動為護理專業學生提供磨練機會,提高學生的各項綜合能力。
2.2校外溝通能力的實踐
大多都采用組織活動的方式和通過在醫院實習時加強。組織護理專業學生到不同的敬老院義務活動,讓學生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與老人進行交流護理。或者組織學生到各社區進行各種醫療護理知識普及等,讓學生與陌生人接觸并進行溝通。比較有實效性的是學生到醫院實習期間,讓學生提前熟悉工作環境和內容,對專業知識和各種專業技能的運用有一個提前的了解,更多的是讓學生與真正的患者和患者家屬接觸,在運用專業知識護理患者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狀況,找到與他們溝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溝通交流能力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一舉多得。在活動過后再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并總結心得體驗,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
在新醫改的背景形勢下,在提高護生綜合能力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分析護生的就業取向,對就業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各種矛盾問題指出各種相應的解決辦法,對護生就業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各種心理誤區進行闡述和指導,提高護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素質,樣會才會使護生以正確就業觀面對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從而提高就業競爭力。
總之,通過護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溝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增強護生的自信心、提高護生的專業素養和心理素質,增強護生對各種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在新醫改環境下的就業能力已經成為中職醫學教育的首要任務。通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促使護理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完善,增強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吳亞君. 護生人際溝通學習需求調查[J]. 護理研究,2009(19)
[2] 劉雪萍,蔣翔,蒙小嚴. 提高護生溝通能力的探討[J]. 全科護理, 2009(01)
篇8
一、高職涉外護理專業職業英語教學的現狀
目前,職業英語教學普遍存在脫離市場需求忽視學生語言職業交際技能的現象,其英語教學依然受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重知識傳授、輕語言實踐,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尤其是英語職業交際能力存在很大問題。而對于高職涉外護理專業的職業英語教學方面,則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國內涉外護理專業的開設時間較短,涉外護理職業英語課程的設置還一直處于探索階段,許多院校還是沿用傳統英語課程設置模式,主要是由于“對涉外護理職業英語的定位模糊,對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清晰明確,在課程設置上沒有根據市場的需求與培養目標及時調整與改革,課程的設置缺乏針對性和科學的規劃與安排,不能滿足涉外護理人才的職業需求,與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相差甚遠”[1]。以我院的涉外護理專業的英語課程為例,主要是以基礎英語為主,涉及職業英語方面課程的內容幾乎沒有。到了大二,老師在課堂上可能選擇某個與醫學護理有關的話題,進行口語與聽力的訓練,也沒有采用系統的教材,全靠自己選定教材或選擇授課內容,而涉外護理英語、護理英語、英語國家概況等課程都是從事涉外護理工作的護士必須學習和掌握的。
(二)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從事涉外護理職業英語教學的人多數是學習英語語言專業出身的,這些教師對中西護理文化的差異及護理專業知識都缺乏深入的了解,對護理專業英語與醫學專業英語不熟悉,對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專業術語不能給予學生全面的解釋,對如何培養滿足市場需要的涉外護理專業人才感到迷惑。以我院的涉外護理職業英語課程為例,主要是由院公共課部的英語教師來擔任,由于他們缺乏相應的護理知識,授課時非常吃力,而且學生的反映也不是很好。因此師資力量的不足是涉外護理專業職業英語教學中亟須解決的又一個問題。
(三)涉外護理工作的語言環境基本缺失
職業英語作為一門基礎課,課時又很少,課堂上時間有限。“目前的教學最多只能提供一般的視、聽教材,與涉外護理相關的針對性、專業化的教材很少,更沒有涉外護理的場景教學條件,教師和學生只能在一種不透明、不直接、不專業的環境中實施教學。”[2]100學生通常是只有捧起英語課本才能看到英語,教師也沒有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下了課就完全沒有了英語的印記,大大降低了教學的效果,弱化了學生就業的實踐能力。這是目前涉外護理專業職業英語教學又一薄弱環節,亟待解決。
(四)教學模式單一
職業英語授課教師多是英語專業出身,由于受到專業知識的限制,往往沿用傳統的基礎英語的教學方法,以詞匯和語法教學為主。一節課的時間幾乎都是教師在不停地講解單詞、課文、句型、練習等,即使利用了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是課件展示性講述,學生卻仍處于很被動的地位,沒有自主性。教師并沒有分析現今市場對其職業的實際要求,主要采用的仍是一種以教師為主、語言導向的教學模式,未能形成職業英語課程特色。
二、市場導向下高職涉外護理專業職業英語教學模式的探索
以市場為導向就是要關注當前市場上需要什么樣的專業人才以及學生畢業后將從事什么樣的職業。那么對于涉外護理專業來說,當前國際上需要的是一支能適應國際衛生保健需要的具有一定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基礎知識以及扎實的護理專業知識、技能,熟練掌握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熟悉英語語言國家文化的國際型涉外護理人才,職業英語教學應該緊扣這一要求,探索相應的教學模式,解決當前職業英語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為此,我們在探究涉外護理專業職業英語教學模式時,必須合理安排課程,明確教學目標,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并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
(一)明確教學目標,優化課程設置
涉外護理職業英語是以“護理的英語詞匯、常用會話、中西方護理文化差異以及CGFNS(美國護士資格鑒定考試)簡介為主要內容的專業課”[3],是在完成公共英語教學和大部分護理專業知識之后開設的課程。通過該系列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具備一定的護理英語閱讀能力、聽說能力,能獲取國際護理信息,了解當代醫學與護理學科發展的動態,并能在涉外醫院實踐中進行溝通和交流。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后,在課程設置上就要與就業需要掛鉤,根據市場需求緊扣教學目標對課程的設置進行優化。首先,針對涉外護理學生的就業需要應加大學生的聽說能力的培養,將學生流利的口語表達作為涉外護理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來培養,“英語口語課程的設置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基礎英語口語、護理專業英語口語和雅思英語口語。”[4]其次,“優化各學科課時的比例,突出核心課程,加強學科交叉。”[2]101我們要意識到涉外護理專業英語是一門主干課程,要優化各科目學時的比例,也要明確專業英語課程的開設是在完成公共英語教學和大部分護理專業知識之后。再次,可以將中西護理文化差異、護理專業英語寫作、英語國家概況等課程納入選修課程。最后,我們要積極開展英語第二課堂活動,與第一課堂相輔相成。其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比如開設英語角,開展英語演講比賽,聘請有出國經歷的護理專業教師和外籍教師開展講座等等。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需求的變化,涉外護理職業英語的重要性已經日漸突出,而職業英語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我們要根據實際需求,不斷探索,勇于創新,采用適應社會所需、市場所求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涉外護理職業英語教學應緊扣涉外護理的培養目標創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手段。一是改革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采取以學生為主導,“邊學、邊思考、邊做、邊糾正”的“護理情景式”實驗教學模式。嘗試將課堂搬到護理實驗室,充分利用護理實驗室與模擬病房創設真實的臨床護理活動場景。讓他們在課堂上親自感受、體驗各種狀態下的“虛擬護理實習”。在課堂教學中應大量運用病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表演等手段,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將教與學巧妙地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二是以真實的工作任務及過程為導向,科學設計學習任務,模擬操練任務,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任務性教學模式。如將護理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以任務或者是項目的形式提出來讓學生圍繞任務與項目中的實際交流需要來不斷熟悉與強化每一項操作過程中護理聽力與口語的應用能力,同時教師可將語音、語法、詞匯、功能、話語連貫、意思表達、風俗習慣和社會交際策略教學融入到學生的實際交流中,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全方位、整體的知識,真正做到學用統一,學以致用。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持續關注市場動向及其對知識和人才類型的需求狀況,以便進一步加強教與學及社會之間的信息交流,了解需求狀況及時更新內容,采取相應的教學模式。如采取操作式的教學模式來加強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等。
(三)在探索涉外護理職業英語教學模式過程中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1.師資力量的建設問題
要培養出具有英語特色的護理人才,僅靠強調學科的完整性是不夠的,還要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重新構建適應“涉外護理英語”需要的課程體系。因此,教師不僅要專精一門,而且要具備本學科相關學科的知識。作為英語教師自身除了要打好堅實的英語基礎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專業或行業知識的學習,培養雙師素質。護理專業教師也應加強英語學習,盡量采用雙語教學。學院要對專業英語教師師資隊伍建設進行科學規劃,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方式,比如聘請國外護理學專家或具有國外醫院護理工作經歷的人士來校講學;也可以派出教師參加雅思英語培訓、口語培訓,有條件的還可以出國培訓;同時還要要求擔任涉外護理人才教學的英語教師多聽護理專業課或專業基礎課,參加專業教研室的科研活動、教學研討,實現知識和能力相融合。因此,我們也可以嘗試著把擔任涉外護理專業教學的英語教師劃分到專業教研室,這樣會更有利于各學科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與協作。
2.良好語言環境的創設問題
為了適應國際市場對涉外護理人才的需求,只有讓他們在課堂上親自感受、體驗各種狀態下的“虛擬護理實習“,才能讓學生畢業后立即進入“角色”。因此,教學必須通過高仿真的教學擬真環境、軟件、教學做一體化教室等來創設工作環境,或通過真實的崗位實踐來完成。在實際教學中,首先,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營造英語語言氛圍。利用多媒體教學,比如聽錄音、看英文電影,然后叫學生復述或是模仿等。其次,營造近似職場的語言場景,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workinpairs,readandsay,speakout,groupdiscus-sion,interview等,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說英語中來。再次,可以在課后給學生布置能夠鞏固所學并能提高其應用能力的任務,以小組合作式等形式來完成。最后,我們還“可以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構建虛擬護理工作平臺,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護理醫學的場景教學,達到培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要求”[2]101。
篇9
關鍵詞:醫用化學;護理專業教學;學習興趣; 醫學素養
醫用化學是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學生學好后續醫學課程,如生化、藥理、生理、臨床檢驗等學科的基礎。
一、明確教學目標
護理專業的主要課程是護理學,醫用化學是為專業課服務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護理專業崗位對相關化學知識、技能需求的聯系,淡化化學學科意識,注重化學與醫學的相關關系,從知識性、趣味性、關聯性、滲透性、實用性出發,使學生通過學習獲得與護理專業相關的化學知識,為專業課的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職護理專業的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化學基礎更弱,且層次不一,有上過高中的,也有初中未上完的。最頭疼的是,不少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不高。很多學生對醫用化學不夠重視,認為醫用化學課不重要,覺得這門課的知識在以后護士工作中用不到,護士只要會發藥、打針、輸液就行了,沒必要學化學,甚至有些學生對化學還有厭學情緒。由于學生對醫用化學認識不足,學習目的不明確,更談不上可以認識到醫學和化學的關系,對為什么學習醫用化學也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上好第一節醫用化學課就尤為重要。教師可先列舉一些日常及醫療上的實例,使學生意識到化學在醫學中以及在護理專業中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生活和化學知識有緊密的聯系,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之后講授每一個知識點時,教師應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例或與醫學相關的話題或內容作為切入點,再逐漸引入化學知識。讓學生了解到醫學離不開化學,學護理更不能不具備化學知識,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認真備好每一節課
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備內容,更要備學生。教材內容繁多而教學課時少,化學知識的系統性強而與醫學相關內容偏少,缺乏與醫學的密切聯系,這使學生不能體會到化學在醫學在護理專業中的實用價值,因而很難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調整教材的內容,打破其完整性和系統性,降低學習難度,注重化學與醫學的關聯性,突出化學在醫學上的實踐性和應用性。針對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的現狀,盡可能地把化學知識講得淺顯易懂,圍繞化學與護理專業的相關性進行教學,努力使每一個知識點都與醫學相關,并能讓學生易于接受而產生興趣。如講到碘的性質時,注重講碘酊的成分與用途、人體缺碘的癥狀及生活中如何補碘。在講到分子的極性及相似相溶原理時,著重講水分子的極性及維生素C、維生素B的水溶性和維生素A、維生素E的脂溶性。講到配合物時,從NH3與H+可以配位形成NH4+,NH3也可以與Cu2+配位形成比較復雜的離子,同時聯系學生熟知的血紅素、煤氣中毒、VB等講解配合物的知識及應用。教師要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領悟化學的魅力及化學與醫學的關系。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化學與醫學無處不在。如甲醛對人的危害人所共知,劣質的衣服中會含有甲醛,裝修材料中也含有甲醛;飲食上營養元素、微量元素的攝入,碳酸飲料不宜多喝;家里的肥皂、洗滌劑、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等等。
四、及時充電,補充醫學知識,提高醫學素養
醫用化學應以化學在醫學中的實用性為重點,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化學理論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同時還要了解護理專業的學科特點及護理工作的性質和內容。對每一個知識點的教學,教師都應通過書籍、期刊、網絡等搜尋相關醫學知識,提高自身的醫學知識水平。教師醫學知識的積累和提高,有助于將醫學知識更好地融入到教學中去,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習到醫學知識。五、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質教育對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有認真、踏實、刻苦、勤奮的學習態度,更要有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良好品質。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篇10
[關鍵詞]護理專業;本科生;醫學英語;教學改革
語言是人際溝通的主要方式,是醫患、護患交流的工具,是求醫問藥的最基本的要素。護理專業英語課程設置多偏重于一、二年級的英語語言基本技能訓練,高年級的實際應用能力,特別是職業英語應用能力不足。針對高年級護理專業學生醫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校對高年級護理專業學生醫學英語課進行了教學改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教學中問題分析
1.1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目前大學的基礎英語教學仍然是針對四、六級考試的應試教育,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詞匯語法基礎和應用能力,但基本沒有在真實場景中運用過自己的外語工具,在實際的護理操作中往往出現“聽不懂、說不了”的情況。專業英語學習因為缺乏需要溝通的語言環境多流于單純的文獻閱讀和醫學詞匯學習。涉外護理的場景教學條件的缺失使得教師和學生在不透明、不直接、不專業的環境中實施教學,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1]。
1.2教材選擇單一目前的醫學英語教材基本上以閱讀材料和簡單口語教材為主。閱讀材料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基本語法為線索,從ABC開始,涉及的內容多半只是醫學科普知識,各種醫學文獻文體風格的體現不足,醫學詞匯的涉及面不夠廣泛;另一種選用的文章往往是專業性很強的科研文章,作為護理專業學生的閱讀材料又嫌太難。以往高年級護生的專業英語學習多采用醫學生的專業英語教材和市面上流行的醫學英語視聽說教材,與涉外護理相關的針對性、專業化的教材很少。
1.3缺乏復合型教師專業課的雙語教學是目前很多學校采用的做法,護理專業教師用英語授課常因英語功底不深,表達能力受限制,遇到復雜的知識點用中文重復甚至解釋,學生在接觸雙語教學初期適應性較差[2],往往對中文講述產生依賴性,不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在英文學習上。英語教師由于缺乏護理專業知識,容易將學科教學視作語言教學[3]。
2教學改革嘗試
2.1與基礎階段教學相銜接高年級護理專業醫學英語課程的基本任務是在鞏固和發展學生基礎英語技能的基礎上,使學生逐漸從學習性的基礎英語學習轉入應用性技能培訓,熟悉醫學術語,學習并掌握英語科技文體的一般特征,掌握各種醫學文獻的語言風格,為英語語言技能應用和獲取專業知識鋪平道路。
在教學當中,學生普遍反映基礎階段聽力和口語的應試訓練多,實際工作中無法應用,是與外籍病患溝通的主要障礙。為了使基礎學習向專業英語學習過渡,先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評估,然后根據基礎英語水平設計教材和課堂授課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基礎階段所取得的教學成果,避免教學內容重復,另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盡快將被動的內向型知識變成主動的輸出型技能。
2.2教材選擇多樣化備課時,同時參考若干本醫學英語教程,根據醫學英語語言特點,以疾病分類作為章節主題編寫教案。每一章所涉及相關的閱讀材料都來自歐美科技讀物,由教師根據需要進行修改,在詞匯方面頻繁應用醫學英語的共核詞,突出醫學詞匯外來詞多、詞形長、結構復雜等特點,總結醫學詞匯的構詞及語音規律;在語法修辭及文體方面應注意收集那些能體現各類醫學文獻語言風格、文體結構、含有較多具有代表性的醫學英語習慣表達以及長句子、倒裝結構、結構分隔現象等的文章,并盡量采用原文。
每個閱讀主題設計相應的場景練習,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大量跟護理交流實戰有關的書籍和有關口譯技巧的文章,在課堂上播放歐美護理實景錄像和與醫療相關的電影電視劇片斷,并在他們的課堂情景演練中考察學生的應用情況。
2.3課堂設計模擬英語工作環境高年級的護生已具有一定的外語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僅僅起引導和輔助作用,一方面通過對一些疑難問題分析、解釋,幫助學生克服閱讀中遇到的障礙,同時對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特殊表達及構詞規律、文體結構等進行總結,要求學生重點練習、重點掌握,并作為教學考核的內容。
根據護士需要與病人頻繁交流的工作特點,在課前假設情景,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設計外籍病人看病情節,在課堂中進行情景演練。甚至要求他們模仿《急診室》、《仁心仁術》等歐美電影,設計自己的橋段,在課堂上表演。課堂教學中,適時講授一些公共服務口譯、聯絡口譯的技巧,同時提供機會,讓他們實戰演練。比如,在門診教學部分,設計的情節是“說英語的急性闌尾炎病人初次門診,由不會說英語的醫生接診,由會說英語的護士幫助醫患溝通,并執行醫囑”。學生被分成護士組、醫生組、病人組。各組之間不準提前溝通,課堂上分別從各組隨機抽出1個人即興表演。護士組的學生不得不在課前參考專業口譯員的準備方法,熟記各種與主題相關的詞匯和表達方法。“演出”時邀請護理專業的教師,從護理操作、護理美學等角度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邀請留學生和外籍教師來充當“病人”,并請他們對“護士”的表現進行評判。通過情景教學,學生原本對外籍病人的“語言恐懼”減輕了,聽力和口語也得到大大提高。
2.4配備復合型英語教師醫學英語課仍屬語言課范疇,在教學中往往要沿用普通英語的一些教學方法和手段,與一般醫學專業課教學有所區別。英語教師熟悉語言課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解決學生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時可充分利用學生已具有的語言基礎,分散學生的難點。但是,為護生設置這門課的最終意義還是在于將語言與專業知識完美結合,更好地服務病人,因此無論是理解還是運用都離不開專業知識的學習,要緊緊圍繞“護理”這一主題。因此,要求從事護生教學的英語教師了解基礎護理知識,提高涉外護理英語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同時為從事雙語教學的護理專業教師強化英語能力,以復合型教師培養復合型的涉外護士。
3效果評價
3.1成績評價考試模擬真實就醫或護理服務場景,邀請留學生或外教飾演患者,由英語教師、外教和護理專業教師分別從學生的語言運用、護理專業技能在英語環境中的表現和“患者”在場景中對學生“服務”的理解和滿意程度打分和評價。2005級100名參加考試的學生中,30%能夠準確運用專業詞匯和正確的英文表達與“患者”溝通,服務質量和效率良好;46%的學生英語表達能夠讓“患者”理解,服務基本能夠被外籍“患者”接受。這兩類學生可以在畢業后直接進入涉外醫療崗位,省去長時間崗前語言培訓的麻煩。
4體會
通過場景教學和實戰演練,學生不僅提高了專業英語的運用能力,而且受到了專業的醫療英語口譯培訓,大部分已經具備了直接進入涉外護理工作崗位,無語言障礙地為外籍病人提供護理服務的能力,有一些甚至能夠承擔起較為專業的醫療口譯服務工作。在教學中我們也認識到高年級護理專業本科生醫學英語課還有幾個方面亟待改進:(1)增加模擬實戰的份量,盡可能邀請外國人參與實戰練習,幫助學生自然融入涉外醫療的氛圍,樹立起外語交流的信心;(2)主導醫學英語課的外語老師應加強護理知識,特別是護理人文知識的學習,還要了解國外護理倫理常識,培養學生的專業氣質;(3)盡快編寫系統化的護理英語教材,選擇主題、內容適合于高年級護生的材料,將實戰場景帶入每一個階段和每一個主題的訓練中;(4)為學生創造更多與留學生和外籍教師溝通的渠道,特別是學術交流渠道。
[參考文獻]
[1]黎輝.當前涉外護理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08,10(2):169-171.
[2]隋樹杰.護理本科生對雙語教學的認知及教學效果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護理學報,2006,13(11):68-70.
- 上一篇: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及應用
- 下一篇: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