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及應用范文

時間:2023-11-01 17:2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及應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超低能耗建筑技術及應用

篇1

關鍵詞: 節能,技術集成,示范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 Introduction of low-energy consumption project in Tsinghu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Building Science Architecture School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Low energy consumption project was one demo building constructed by the building science departm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used in this project included intelligent fa?ade, natural ventilation, personal ventilation air-conditioning terminal, humid dependent air supply mode, BCHP system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building and technology scheme used in this project.

Key words: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 demo building

清華大學超低能耗示范樓是北京市科委科研項目,作為 2008 年奧運會辦公建筑的 “ 前期示范工程 ” ,旨在通過其體現奧運建筑的 “ 高科技 ” 、 “ 綠色 ” 、 “ 人性化 ” 。同時,超低能耗示范樓是國家 “ 十五 ” 科技攻關項目 “ 綠色建筑關鍵技術研究 ” 的技術集成平臺,用于展示和實驗各種低能耗、生態化、人性化的建筑形式及先進的技術產品。在此基礎上陸續開展建筑技術科學領域的基礎與應用性研究,研究和示范系列的節能、生態、智能技術在辦公建筑上的應用。包括建筑物理環境控制與設施研究(聲、光、熱、空氣質量等),建筑材料與構造(窗、遮陽、屋頂、建筑節點、鋼結構等),建筑環境控制系統的研究(高效能源系統、新的采暖、通風、空調方式及設備開發等),建筑智能化系統研究。超低能耗樓還將成為展示與宣傳各種最新技術的舞臺,為技術交流、產研掛鉤、知識普及搭建橋梁;成為清華大學與企業界合作開發、展示新產品的平臺,以及向社會、大眾宣傳、展示建筑節能和可持續發展建筑概念、技術和產品的展臺。

超低能耗示范樓座落于清華大學校園東區,建筑設計如圖 1 所示,總建筑面積 3000m2,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由辦公室、開放式實驗室或實驗臺及相關輔助用房組成 。從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觀點出發,采用了鋼框架結構。建筑物內部為靈活隔斷,空調和強弱電系統為模塊化結構,從而可根據不同使用要求極其方便地改變空間布局。

圖 1 清華大學超低能耗示范樓效果圖

1 .圍護結構方案

超低能耗示范樓護結構體系主要示針對對可調控的 “ 智能型 ” 護結構進行研究,使其能夠自動適應氣候條件的變化和室內環境控制要求的變化。從采光、保溫、隔熱、通風、太陽能利用等進行綜合分析,給出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推薦形式。 圖 2 標明了示范樓外各個外立面采用的圍護結構方式。 通過圍護結構的節能設計,使得冬季建筑物的平均熱負荷僅為 0.7W/m2,最冷月的平均熱負荷也只有 2.3 W/m2 , 圍護結構的負荷指標遠小于常規建筑,如果考慮室內人員燈光和設備等的發熱量,基本可實現冬季零采暖能耗。夏季最熱月整個圍護結構的平均得熱也只有 5.2 W/m2。

圖 2 清華大學超低能耗示范樓圍護結構設計方案

1.1 玻璃幕墻和保溫墻體

東立面和南立面采用雙層皮幕墻及玻璃幕墻加水平或垂直遮陽兩種方式,綜合得熱系數 1W/m2K ,太陽能得熱系數 0.5 。雙層皮幕墻按照室內室外的溫度差別,調節室外空氣進出風口的開合,夏季室外空氣經過熱的玻璃表面加熱后升溫,在幕墻夾層形成熱壓通風,帶走向室內傳遞的熱量,冬季進風口出風口關閉后,可減少向室內的冷風滲透。水平遮陽和垂直遮陽葉片寬度 600mm ,每個葉片均設置單獨得自控系統,分別根據采光、視野、能量收集、太陽能集熱的不同區域功能要求進行控制調節,實現冬季最大限度利用太陽能、夏季遮擋太陽輻射,同時滿足室內自然采光的最佳設計。

西北向采用 300mm 厚的輕質保溫外墻,鋁幕墻外飾面,傳熱系數 0.35W/m2K 。外窗采用雙層中空玻璃,外設保溫卷簾。

1.2 相變蓄熱活動地板 【 1 】

示范樓的圍護結構由玻璃幕墻、輕質保溫外墻組成,熱容較小,低熱慣性容易導致室內溫度波動大,尤其是在冬季,晝夜溫差會超過 10℃ 。為增加建筑熱慣性,以使室內熱環境更加穩定,示范樓采用了相變蓄熱地板的設計方案。如圖 3 所示,具體做法是將相變溫度為 20 ~ 22℃ 的定形相變材料放置于常規的活動地板內作為部分填充物,由此形成的蓄熱體在冬季的白天可蓄存由玻璃幕墻和窗戶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熱,晚上材料相變向室內放出蓄存的熱量,這樣室內溫度波動將不超過 6℃ 。

活動地板架空層高度 1.2 米,空調風道、各類水管、電纜、綜合布線等均隱藏在架空層內。保證室內干凈整潔,而且不需要吊頂,房間凈空高度大,有效利用空間多。

圖 3 清華大學超低能耗示范樓相變蓄熱地板設計方案

1.3 植被屋面和光導采光系統

為提高屋頂的隔熱保溫性能,同時改善生態與環境質量,采用種植屋面技術,結合防水及承重要求,選用喜光、耐干燥、根系潛的低矮灌木和草皮,適合于北京地區氣候特征。

屋頂同時設置光導管采光系統,利用太陽光為地下室提供采光,減少白天照明電耗。

2 .室內環境控制系統方案

2.1 自然通風利用 【 2 】

室內環境控制系統有限考慮被動方式,用自然手段維持室內熱舒適環境。根據北京地區的氣候特點,春秋兩季可通過大換氣量的自然通風來帶走余熱,保證室內較為舒適的熱環境,縮短空調系統運行時間。

利用熱壓通風和風壓通風的結合,根據建筑結構形式及周圍環境的特點,在樓梯間和走廊設置通風豎井,負責不同樓層的熱壓通風。在建筑頂端設計玻璃煙囪,利用太陽能強化通風。此外在建筑外立面合適部位設置開啟扇,使得室外空氣在風壓通風的作用下可順暢地貫穿流過建筑。

2.2 濕度獨立控制的新風處理方式 【 3 】

超低能耗示范樓共設置 4 臺 4000m3/h 新風機組,通過溶液除濕設備的處理,可提供干燥的新風,用來消除室內的濕負荷,同時滿足室內人員的新風要求。

目前空調工程中采用的除濕方法基本上是冷凍除濕,這種方法首先將空氣溫度降低到露點以下,除去空氣中的水分后再通過加熱將空氣溫度回升,由此帶來冷熱抵消的高能耗。此外為了達到除濕要求的低露點,要求制冷設備產生較低的溫度使得設備的制冷效率低,因而也導致高能耗。

溶液除濕方式能夠將除濕過程從降溫過程中獨立出來,利用較低品位能源進行除濕,同時減少顯熱冷負荷,不僅能夠保證室內環境質量,而且還能降低空調能耗。

此外為保證室內空氣質量要求有足夠的新風,隨之而來的新風負荷是空調系統高能耗的原因。示范樓的新風機組同時可實現全熱回收效率超過 80 %的高效熱回收,可充分利用排風中的全熱同時又保證新風不被排風污染。

2.3 模塊化的末端調節設備 【 4 】

通過溶液除濕后的新風可帶走室內的濕負荷,房間內的末端裝置僅負責顯熱部分(冷凍水溫度可采用 18℃ ),按照干工況運行,不存在結露現象,徹底避免了潮濕表面滋長霉菌,惡化空氣質量。

示范樓內提供模塊化的空調末端配置,根據房間實際使用功能靈活組合。

辦公室室內人員密度低,人員工作時間及活動區域相對固定,個人的舒適要求不盡相同,采用冷輻射吊頂或者輻射墻來消除室內的基本顯熱負荷,溶液除濕后的新風通過置換通風來消除室內的基本濕負荷。工位送風則提供每個辦公人員個人活動區域的送風,通過調節風口角度、出風速度來滿足自身的要求。

示范樓內另一類房間為報告廳和會議室,室內人員密度高,散熱散濕集中,單位面積冷負荷大,且使用時間不穩定。因此除冷輻射吊頂和置換通風外,采用仿自然風的動態風 FCU 來消除室內尖峰負荷。

3 .能源系統方案

3.1 BCHP 系統

超低能耗樓采用固體燃料電池及內燃機熱電聯供系統,清潔燃料天然氣作為能源供應, BCHP 系統總的熱能利用效率可達到 85 %,其中發電效率 43 %?;竟╇娪蓛热紮C或者氫燃料電池供應,尖峰電負荷由電網補充。發電后的余熱冬季用于供熱,夏季則當作低溫熱源驅動液體除濕新風機組,用于溶液的再生。

3.2 高溫冷水機組或直接利用地下水

配合獨立濕度控制的新風機組,夏季冷凍水溫度 18℃ 即可滿足供冷的要求。采用電制冷,冷凍機 COP 可達到 9 以上,高效節能。另一種方式更為簡單,就是直接利用地下水,超低能耗樓所在清華大學校園東區地表淺層水溫基本穩定在 15℃ ,單口井出水量可達 70m3/h ,完全能夠滿足示范樓的供冷要求。地下水通過板換換熱后全部回灌,僅利用土壤中蓄存的的冷量,不會造成地下水資源的流失。

3.3 太陽能利用

超低能耗樓南側立面裝有 30 平米的光伏玻璃,發電用于驅動玻璃幕墻開啟扇和遮陽百葉。屋頂設有太陽能集熱器,所獲得的熱量用于除濕系統的溶液再生。此外屋面還裝有太陽能高溫熱發電裝置,該系統為拋物面碟式雙軸跟蹤聚焦,峰值發電功率 3kW 。

4 .測量和控制系統方案

4.1 智能化的控制系統

控制系統自動采集室外的日照情況,根據不同的朝向方位,調節遮陽百葉的狀態,同時根據室外氣象參數,決定外窗、熱壓通風風道、雙層皮幕墻進出風口的開閉??刂葡到y采集工作區各點的照度數據,調節百葉的角度和人工照明的燈具。室內的新風量根據房間內的 CO2 濃度和濕度來調節。其余能源設備、水泵、太陽能裝置等均根據負荷情況自動調節。

4.2 實時測量系統

示范樓屋頂布置氣象參數測點,測量數據包括室外溫度、濕度、風速、太陽輻射強度。圍護結構的測試包括各玻璃、窗框、遮陽百葉、保溫墻體的表面溫度、熱流。環境控制系統和能源系統的測試包括各設備的運行參數,如冷輻射吊頂表面溫度、送回風溫度濕度、盤管出水溫度、溶液除濕系統的溶液濃度等。

5 .小結

清華大學超低能耗示范樓是建筑節能各項技術和新產品的集成應用,在實施過程中得到了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科委、國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同時要感謝在示范樓建設過程中提供技術和產品支持的國內外企業。 2004 年 6 月示范樓將全面建成,服務于今后我國綠色建筑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 定形相變材料的熱性能 張寅平 清華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3.6

• 太陽輻射下建筑外微氣候的實驗研究 李曉鋒 太陽能學報 2001.3

篇2

關鍵詞:被動房,規劃設計,節能建筑,社會效益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中德生態園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東北部,是中德兩國政府合作項目,也是青島市“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主要區域。被動房目前在世界各類節能建筑中具有領先的技術和成本優勢,園區政府將被動房產業作為園區發展戰略之一,在園區約0.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規劃建設約60萬平方米的被動房,本文對規劃區域內的被動房建設做了相關設計及社會經濟效益分析。

1 中德生態園被動房規劃建設簡介

1.1 被動房在國際、國內的發展狀況

被動房在上世紀90年代初發明以來,出色的節能效果很快得到了各國建筑師和主管部門的認同與重視,在歐洲各地都出現了以這種標準建造起來的建筑物。截止至2010年,僅在德國就有13000 多座被動式節能屋投入了使用(2012 年全世界有37000 座),當前已建成的被動式住房大多數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等氣候和日照時間并不極端的地方,其他國家也逐漸開始實施,形式有獨棟房屋、公寓、學校、辦公樓、游泳館等。特別是多層建筑,更能體現它的優勢。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德國海德堡市(Heidelberg)火車總站南側的新城區Bahnstadt,總面積達到116公頃。這個城市發展項目將全部采用被動式建筑標準建設,2009年開始地面施工,項目開發期為15-20年,目前是歐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被動式建筑群。2010年5月,歐盟頒布了一項關于建筑節能的指令,該指令明確規定從 2020 年開始,歐盟境內所有的新建建筑都必須達到被動式住房的標準。隨著被動房理念的不斷推廣,歐洲以外的國家,如美國、韓國等,也逐步踏入這一研究領域。

由世博會引入的德國漢堡之家是中國第一座經過認證的被動房建筑,實際上,中德早在 2006 年就開始了建筑節能的交流,德國能源署與住建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首次簽署合作備忘錄。此后雙方共同編寫《中國建筑節能手冊》。2009 年,中德雙方共同完成了中國被動房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可行性研究報告初稿,2011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德國交通、建設和城市發展部簽署了《關于建筑節能與低碳生態城市設技術合作諒解備忘錄》,開啟了我國發展零能耗建筑的歷程。根據中德技術合作的需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大量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秦皇島市的“在水一方”和哈爾濱市的“辰能?溪樹庭院”兩個示范項目。2011年4月,這兩個項目正式列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11年科技項目計劃。2012年,有5個項目加入“中德被動式低能耗建筑示范”。從示范區域來看,嚴寒地區1個,寒冷地區3個,夏熱冬暖地區1個。從建筑類型看,除住宅之外, 2個是學校,1個是政府辦公樓。截止目前,國內被動式建筑累計示范項目總面積達17.23萬平方米。這些項目建成后,將為我國探索適宜我國國情的超低能耗建筑技術路線提供很好地借鑒,進一步提高我國建筑施工技術,促進節能技術產品的升級換代。

1.2 建設內容及園區現有條件建設分析

項目建設地點位于青島市黃島區北部中德生態園內南側,抓馬山北麓。規劃建設山景住宅區與創意智庫區2個組團,共14個地塊,規劃總用地面積47.71ha。規劃總建筑面積約57.3萬O,區域平均容積率1.2,綠地面積約18.4萬O;各規劃面積詳見表1

表1規劃建設內容表

中德生態園從2012年起開始籌建,目前處于園區一期開發建設期間,整個園區的市政管網建設比較薄弱,項目選址處周圍無完善的市政配套設施,尤其因為該處是山區地貌,地勢起伏較大且海拔較高,市政供熱管道較難到達,在此處建設被動房也充分利用了被動房靠自身的技術及構造措施達到舒適的室內環境的優點,同時節省供熱管道的投資。

(a)項目規劃用地范圍(b)項目鳥瞰圖

圖1 被動房項目規劃示意圖

2 社會效益分析

2.1 項目對產業發展的促進分析

我國是建筑業大國,每年完成建筑工程總量超20億立方,約占世界年建筑總量的50%,建筑節能任務艱巨。被動房產業是建筑節能領域中的集大成者,其產業鏈涵蓋節能技術、建筑材料、設備制造等多個領域,產業鏈長,帶動系數高,被動房產業在我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本次被動房建設工程項目,通過與德方合作,引入德國技術、標準、施工管理與認證全過程體系。在學習掌握德國技術、標準的基礎上,研究適合中國氣候特點,居住習慣的被動式建筑,同時以本項目為契機打造青島被動房產業聯盟,構建被動房全產業鏈,促進產業集聚,帶動產業發展,增加產業產值。

目前有50多家被動房產業鏈上的企業加入到被動房聯盟組織中,園區規劃了3000畝土地作為被動房產業用地,中德生態園與德國被動房研究所、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同推進被動房產業在青島的發展。

2.2 節能環保效益分析

我國建筑普遍存在能耗大、排污量高、能源利用效率低、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差等問題,且具有夏季空調用電量大,冬季采暖能耗高的特點。相比于此類房屋,被動房具有超低能耗、超微排放、超高舒適度等特點。本項目通過各項節能技術的綜合運用,提高了建筑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對主動式能源消耗的依賴,項目整體可實現節能90%以上的目標,遠高于我國建筑節能65%的標準,節能效果顯著。項目的推廣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為我國環境保護與技能減排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依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對國內民用建筑的統計結果,2011年北方采暖地區城鎮居住建筑單位面積建筑年采暖能耗為24公斤標準煤。本項目通過采用被動屋技術項目建成后,單位建筑面積年能耗為15.7公斤標準煤,每年可以比普通住宅節約標準煤4756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663噸,以目前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每噸二氧化碳交易額約2美元進行測算,本項目可年實現碳匯收益34萬元。

2.3 項目技術可行性與標準適應性分析

我國北方嚴寒地區及夏熱冬冷地區在取暖和制冷方面有極大需求,因此推廣被動房對于節能減排具有重大意義。被動房并非尖端復雜技術堆砌的產品,而是倚重于優化的建筑節能設計與細節處理、高效與適用的節能技術、嚴格的建筑質量控制來實現。國內被動房產業雖起步較晚,但通過借鑒國外優秀經驗與自主研發探索,國內被動房技術發展迅速,也涌現出一批符合標準的被動式建筑。本項目在調研國內外被動房發展狀況基礎上,與德國權威機構簽約,在設計、建造過程中引入德方專家進行技術指導,為項目高標準完成提供了保障。在技術經濟性方面,我國節能建材與設備成本也隨著應用量增大而逐步下降,使得被動房造價大大下降。由此可見本項目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我國建筑節能起步晚,考慮到各地經濟水平、節能工作的基礎和監管能力、配套技術、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水平都存在極大的不平衡,因此國家建筑節能標準水平要求較低,提高的進程比較緩慢。且我國建筑節能標準,對能耗判定以建筑構建或設備的單項能耗為基礎,缺少對整個建筑物一次能源消耗的定義與判斷,難以評估一個建筑的實際能耗水平及對環境的影響。本項目引入德國被動房標準進行建設,可為后續我國進一步完善和提高節能標準做基礎。由此可見本項目符合國家建筑節能相關標準要求,項目標準是適用的。

2.4 項目的基礎設施投資節省及示范效應分析

本項目采用被動房技術,可節省區域供熱設施與管線投資約16788.9萬元。按照供熱能力50萬平方米預測,可節省供熱站投資,約3000萬元,總體可節省區域基礎設施供熱配套投資約19788.9萬元,減輕當地政府區域開發的資金壓力。

本項目為中德生態園中德技術交流的重點項目之一,項目通過引入德國先進被動房技術、標準及理念,打造國內最高標準的被動房建筑。項目貫穿被動房設計、施工、監理、驗收、運行評價、資格認證全過程,是國內被動房示范標桿項目。中德生態園還將以本項目為契機,打造青島被動房產業聯盟,構建被動房產業鏈。通過本項目建設可為我國被動房發展奠定技術及標準基礎,進而引領建筑節能新標準,推廣建筑節能理念,推動我國被動房產業發展。

結語

被動房在歐洲已經發展了20 多年,已經形成了一套從法律法規、設計、施工、產品供應等各方面齊備的體系,其理念,發展方向,發展模式、解決的問題將對我們未來推動建筑節能向更深層次邁進,提供有益的幫助。中德生態園進行大規劃被動房建設,將帶動被動房產業鏈中的企業快速發展,促進當地乃至青島地區建筑節能產業的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肖丹. 建筑發展新趨勢―被動式建筑[J].科技信息. 2013,21:176

篇3

【關鍵詞】生態建筑;技術集成;示范工程

當今世界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變高消耗型為高效生態型發展模式,生態建筑以高新技術為主導,針對建筑全壽命的各個環節,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創造高效、低耗、無廢無污染、健康舒適、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提高建筑功能、效率與舒適性水平,體現“節約資源、節省能源、保護環境、以人為本”的生態理念,充分展示建筑與人文、環境及科技的和諧統一。

1、生態建筑研究目標及特點

上海建成的生態辦公示范樓(簡稱“示范樓”),匯集了建筑設計、結構、材料、節能、環境、智能和新能源利用、園林綠化、水處理等學科領域的眾多技術專家展開攻關,邊研究、邊設計、邊建設,總體設計將各學科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在辦公樓中集中應用,充分發揮了技術集成的綜合優勢。

示范樓占地面積905m2,建筑面積1994m2,建筑主體為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屋面為斜屋面結構。樓內設技術交流展示區、實驗室和辦公室。其研究總技術目標是:綜合能耗為同類建筑25%;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20%;再生資源利用率達60%;室內綜合環境達到健康、舒適指標。

2.示范樓技術集成體系

2.1自然通風設計策略及氣流組織模擬技術

通過室外氣流組織的模擬計算及建筑物外形的風洞實驗,對不同風向和風壓下建筑各部分的自然通風效果進行分析,改進和優化建筑外形及房間功能。利用屋頂排風道代替排風煙囪,保證良好的自然通風效果。在排風道內設置7組翅片管式換熱器,在過渡季節,利用太陽能熱水加熱排風道內的空氣,產生熱壓,提供自然通風所必需的動力,強化自然通風,實現舒適的室內風環境,減少夏季空調運行時間、降低空調能耗。

2.2超低建筑能耗節能技術系統

根據示范樓各種建筑工況,通過能耗指標和節能效果模擬分析,將多種低能耗建筑圍護結構合理節能設計方案進行比較,確定適合生態示范樓的超低能耗節能技術系統:多種復合墻體保溫體系+屋面保溫體系+雙玻中空LOW一E窗+多種遮陽技術。

(1)四種復合墻休保溫體系。從隔熱保溫性能考慮,示范樓采用了不同的保溫體系。其中東西向采用復合外墻構造體系,以混凝土空心小砌塊或砂加氣砌塊為主墻體,90混凝土空心小砌塊為外掛墻,中間填充發泡尿素、聚氨醋等高效保溫層,構成一種隔熱保溫性能優異的新型復合外墻構造體系,傳熱系數分別為0.3、0.34W/(m2?K)。該體系有如下特點:使建筑節能與使用新型墻材相結合,不使用粘土制品;能消除熱橋和墻體裂縫及滲水;保護內結構層,延長建筑物使用壽命;隔熱保溫性能優良,提高建筑熱穩定性和改善建筑熱舒適性。南北向采用聚苯板外墻外保溫體系,傳熱系數分別為0.39、0.38W(m2?K)。

(2)三種復合型屋面保溫體系。示范樓綠化平屋面采用倒置式保溫體系,保溫層采用耐植物根系腐蝕的XPS板和泡沫玻璃板置于屋面防水層上,再利用屋面綠化技術,形成一種冬季保溫、夏季隔熱又可增加綠化面積的復合型屋面。

(3)節能門窗。外門窗采用斷熱鋁合金雙玻中空LOW一E窗,天窗采用三玻安全LOW一E玻璃,其表層玻璃具有自清潔功能;南向局部外窗采用充氯氣中空LOW一E玻璃和陽光控制膜,提高外窗的保溫隔熱性能。

根據示范樓建筑形式與日照規律,采用戶外電動遮陽百葉、水平、垂直鋁合金遮陽百葉、電動天頂篷遮陽、曲臂式電動遮陽篷等遮陽形式,提高外窗的保溫隔熱性能。(1)天窗根據節能與采光要求,外部采用可控制軟遮陽技術,達到有效節省空調能耗的作用。(2)南立面根據當地日照規律,采用可調節的水平鋁合金百葉外遮陽技術,通過調節百葉角度,即能阻擋多余光線照射,達到節能效果;也能使光線進入室內深處,提高舒適性。(3)西立面考慮到夕曬對室內的影響,根據太陽能入射角度,采用可調節垂直鋁合金百葉遮陽技術。

2.3天然采光設計優化及模擬評價技術

采用天然采光模擬技術優化中庭天窗、外墻門窗等采光及遮陽設計,冬季北面房間可透射太陽光,夏季通過有效遮陽避免太陽直射。白天室內純自然采光區域面積達80%、臨界照度100lx,在營造舒適視覺工作環境的同時降低照明能耗30%。

2.4高效、環保、健康新型空調系統

示范樓里研發熱泵驅動的熱、濕負荷獨立控制的高效、環保、健康新型空調系統:通過避免使用有凝結水的盤管,解決目前空調系統中存在的霉菌滋生問題,通過除濕機內鹽溶液的噴灑,除去空氣中的塵埃、細菌、霉菌及其他有害物,體現生態和環保的理念。

2.5再生能源利用建筑一體化

(1)太陽能光熱技術

示范樓設計了斜屋面放置太陽能真空管集熱器(150m2)和多晶硅太陽能光電板(5KW),實現太陽能光熱光電綜合利用與建筑一體化。

(2)太陽能光電技術

在斜屋頂下部選用光電轉換效率≥14%的高效率多晶硅太陽能光電板,建立5KW光伏電站并采用并與電網并網。

2.6綠色建材

示范樓中3R材料使用率達60%,采用大量綠色工程材料,如墻體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塊;基礎應用了C20墊層再生混凝土和C30再生混凝土;上部結構混凝土采用了C40大摻量摻合料混凝土,可降低水泥用量60一70%;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漿采用了再生骨料、粉煤灰等制成的商品砂漿,可減少天然砂用量25%,水泥用量15%。

2.7智能控制

以數據采集、通信、計算、控制等信息技術為手段,運用成套先進智能集成控制系統,包括室內環境綜合調控及軟件、照明及空調節能監控、安全保障及辦公設備控制系統的集成平臺和應用軟件等,實現大型遮陽百頁的轉動控制、空調等設備的節能監控,照明采光監控,室內空氣質量、溫濕度、個性化通風,噪聲等室內環境的動態調節,確保生態建筑運行的節能、舒適和高效。

2.8水資源回用

示范樓雨污水ICAST回用處理系統的處理水量為20m3/d,污水源為生態示范樓全部建筑污水、部分幕墻檢測中心的實驗沖墻污水及雨水。該系統設有雨污水收集、處理和回用等三個子系統,將生態示范樓雨污水收集后,經調節池進入ICAST池生化處理,并由過濾消毒后的出水(其水質達到中水回用標準)用于回用,如用于生態示范樓頂平臺澆灌綠化、景觀水池用水、沖廁所和清潔道路等。

2.9生態綠化

示范樓在平屋頂屋面上,設計了8處屋頂花園和一個室內中庭綠化,共計400多平方米。屋頂綠化層包括保溫隔熱層、防水層、排水層、過濾層、栽培基質層、植物層。

通過屋頂花園、垂直綠化,室內綠化和室外綠化等生態綠化植物群落配置技術,改善住宅的室內氣溫、形成生物氣候緩沖帶、凈化空氣、降低噪音、有效保護屋頂、延長建筑物壽命、減緩風速和調節風向等作用。有效改善建筑微環境、營造視覺舒適的、實現夏季建筑外植物群落降溫1-2.5℃,夏季屋頂及垂直綠化降低室內溫度1-1.5℃,建筑周圍植物群落減弱噪音能力為1-2dB(A)等生態效益指標。

篇4

關鍵詞:建筑 節能

建筑節能,現在社會普遍稱之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是在保證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適性的基本條件下,不斷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合理的使用能源。

1 建筑節能在我國的重要性

1.1 建筑節能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過低的根本要求。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根本性因素就是能源短缺。在有限的資源制約下,要是大力發展國家經濟,就要盡可能的提高我國的節能水平。建筑能耗就全世界而言都是一個能源消耗大項,國外從很早就開展了對建筑節能的研究與應用。在國內,建筑能耗卻被長期忽視,我國單位建筑面積的能耗已是發達國家的2至3倍。因此,建筑節能將成為提高全社會能源使用效率的首要問題。

1.2 建筑節能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采暖消耗和空調建筑、生活和生產用能消耗日益增加,從而向大氣排放的污染物急劇增長,這些都直接導致了生存環境的惡化。建筑節能可以在保證室內舒適性的前提下,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建筑能耗的總水平盡量降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例如:大氣污染是環境污染中的很嚴重的一方面,它只要是以煤煙為主,但對人類最大的危害缺失因大氣污染而出現的塵和酸雨。而造成大氣污染的兩個主要因素就是建筑采暖和炊事用能,若所有新建住宅的節能效果都能達標,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數量就會大大減少,從而避免污染大氣環境,達到良好的環保效果。

1.3 建筑節能將會推動建筑行業及其相關產業快速發展。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建筑節能的發展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人們通過深入的研究大大改善了建筑物門窗、墻體、地面、屋頂、照明、空調采暖等各項施工技術。以往的房屋建筑材料以磚石為主,但現在不同了,建筑行業已開始積極研究和探索新型材料設備的應用,并從多個角度改進了建筑構造和施工安裝技術。建筑市場上已出現了大量新型、高效的節能設備、保溫及密封材料、保溫管道和自動控制元器件。而且也興建了很多新型節能建筑,同時也開始大規模的改造現有節能建筑,而且市場形勢也令人看好。由此,過熱的市場需求帶動了行業生產,市場上涌現出多加以生產建筑節能產品為主的企業,為了適應行業發展需求,設計施工部門及物業管理部門也對內部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進行了調整,我國的建筑行業在經歷了一段消沉的發展進程以后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2 我國建筑節能存在的問題

2.1 建筑節能總體狀況落后。早在上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致力于研究和推行建筑節能技術,而我國卻忽視了這一環節,如我國建筑外墻的傳熱系數是發達國家的3~5倍,外窗傳熱系數為2~3倍,屋面傳熱系數是3~6倍。

2.2 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劇能源危機。我國每年新建房屋20億平方米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既有的約430億平方米建筑中,僅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為發達國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

2.3 我國建筑能耗高,制約經濟發展。建筑能耗約占社會總能耗的三分之一,且其能耗總量逐年上升,在全社會總能耗中所占比例已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30%。

3 我國建筑節能落后原因分析

3.1 設計中存在的問題:①選用的外墻外保溫體系不成熟,無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施工技術規程。②設計變更不規范,變更文字表達不嚴謹。③建筑節能的熱工計算書不完善。④對保溫體系飾面層的構造做法中不深入研究。

3.2 施工中存在的問題:①施工單位為了降低造價或施工的方便,在施工中將這部分保溫構造取消,降低了建筑的節能效果。②施工現場選用的節能產品現場不抽檢,質量低劣,嚴重影響了工程質量,和節能效果。

3.3 市場監管不到位,如環境照明,不光要考慮節能問題,還要把是否造成光污染也納入質量監督范圍。另外,由于節能產品大多價格較高,開發商考慮到建筑成本問題必然舍棄節能產品,這樣就出現在建設過程中不按國家標準進行監管的現象。

3.4 建筑節能材料,工藝技術發展緩慢,有很多新工藝出現,但也只是概念性的,推廣難度較大。盡管推出許多節能環保的建筑類產品,但市場認可度較低。

3.5 建筑業主、開發商追求經濟效益的角度看,建筑節能材料的成本價差阻止了節能建筑的發展步伐。

4 建筑節能技術運用和發展

住宅建筑節能必須從住宅規劃抓起。通過合理布置總平面,自然而然的降低能耗。在滿足采光的條件下,盡可能的縮小外窗,淘汰一些大面積的窗。第二是減少外墻的凹凸面,這樣可以減少熱量的散溢,使節能體系更加合理,也節省了成本,使住宅的保溫性能更加的提高。

4.1 嚴格實行建筑的節能設計。要把建筑節能作為建筑設計是否達標的重要考核項目,必須嚴格執行有關建筑節能的技術標準。通過合理布置總平面,自然而然的降低能耗。在滿足采光的條件下,盡可能的縮小外窗,淘汰一些大面積的窗。減少外墻的凹凸面,這樣可以減少熱量的散溢,使節能體系更加合理,也節省了成本,使住宅的保溫性能更加的提高。

4.2 積極采用節能建材,重視節能的建筑設備產品的研發。普通燒結磚的使用率大幅度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加氣混凝土、多孔磚、粉煤灰制品、空心砌塊;積極開發利用各種高效保溫材料,如聚氨酯、膨脹珍珠巖、巖棉、玻璃棉、發泡聚苯乙烯等;對以往的外墻、屋面進行改造,改善其保溫隔熱性能,發展節能型墻體和屋面,其中的保溫墻體和屋面應該列為重點發展項目;改進建筑鋼門窗的保溫氣密性能,積極推進節能型門窗和門窗密封條的改革和實際應用,將塑料門窗視為重點發展項目。

4.3 發展建筑節能科學技術體系。就目前情況來看,應該致力于解決急需的建筑節能技術與產品,即:節能保溫門窗和門窗密封術、保溫墻體成套技術和內保溫墻體的墻面防開裂技術;屋面高效隔熱保溫防水技術;大力推廣先進適用和成熟的節能技術,重點推廣保溫門窗、空心磚墻體、空心砌塊墻體、加氣砼墻體等應用技術。

4.4 加強已建建筑的節能改造。開展對已頒節能標準的監督、節能產品的認證、建筑物和住宅小區能耗的檢測評價等工作。利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節能技術,對已建的采暖空調建筑圍護結構和設備系統進行節能改造,確保其實用功能達到節能指標。

5 對策

5.1 建立健全節能保障機制。深化能源價格改革,加大政府對節能的支持力度,實行節能稅收優惠政策,拓寬節能融資渠道,實行節能獎勵制度。加強節能管理隊伍建設和基礎工作,完善節能監督體系,加強能源統計和計量管理,建立能夠反映各地區能耗水平、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的節能統計體系。

5.2 加強監管。加強對建筑工程項目節能篇(章)審查,新建建筑工程項目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節能論證和評估;加強對建筑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的節能審查,加大建筑節能稽查力度;強化建設、設計、施工和監理過程管理,建立建筑節能工程驗收制度和節能建筑認證、標識制度。

5.3 科技創新。健全技術創新機制,促進企業成為科技進步的主體;建立健全建筑節能和墻體材料改革科技創新體系,建立以企業為主的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創新系統。

5.4 示范推廣。積極推動綠色建筑、低能耗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示范,開展利用太陽能、合理開發地熱,啟動熱電、冷聯產、余熱利用、綠色照明等重點節能技術的試點示范,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示范,節能65%的居住建筑試點示范,在原試點示范的基礎進行推廣。有重點地建設一批提高居住質量、改善居室熱環境的節能建筑和示范小區。

5.5 宣傳培訓。經常利用新聞媒體開展廣泛持久的建筑節能和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的建筑節能和墻體材料改革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提高開發商和廣大居民的認識程度;開展建筑節能政策和技術培訓,定期組織建筑設計、暖通空調設計、工程監理、施工技術管理人員和重要施工崗位的技術工人進行政策和技術培訓。

篇5

關鍵詞: BIM 技術; 建筑節能設計;能耗分析;應用

能源緊缺問題目前已上升至全球性問題,不僅我國能源短缺問題嚴重,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同樣面臨著能源短缺的問題,但發達國家利用現代科技有效地彌補了能源短缺所帶來影響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因素。尤其是在建筑節能設計方面融入了現代建筑設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運用現代科技積極地探索有關建筑設計節能環保,降低建筑能耗的新途徑和新方案,目前已取得顯著效果。然而我國在建筑節能設計方面同發達國家相比還差距甚遠,建筑節能設計思路不明朗、現代科技投入力度不夠,整體來講建筑節能設計在建筑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為了能使我國的建筑節能設計水平更得上國際水準,必須要對傳統的建筑設計方案和理念進行改進和更新,充分地將現代科技和建筑設計方案相融合,探索出綠色環保的建筑節能設計新方案,才能降低建筑能耗。

1 我國建筑節能設計現狀

目前,我國建筑節能設計在建筑實踐中的推廣和應用還遠遠滿足不了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由于建筑設計理念問題和現代建筑技術水平的制約,使得建筑節能設計水平發展緩慢,通常是設計師沿用現有的生態建筑設計方案和現有的建筑設計技術資料。而沒有因地制宜地對建筑工程節能設計進行深入的考究,進而驗證設計方案是否符合生態建筑的一些具體要求,如經濟、節能、綠色環保等。在建筑節能設計過程中我國的設計師更注重建筑的外觀和功能設計,對于建筑的功效因素考慮甚少,設計中融入節能思維較少。此外,在建筑節能設計中大量的數據參數都是通過人工輸入專業軟件中進而對設計方案進行定量分析,其中相關軟件的操作和使用必須要有專業人員來進行輸入和定量分析,而設計師對于軟件操作和能量分析方面大多不夠專業,使得一套建筑設計方案不能夠在設計過程中對其進行能量分析,而通常是設計方案投入到建筑施工中才進行能量分析,但工程建設過程中對于建筑設計方案通常會因種種因素的影響而難以變更,相應地建筑節能設計能量分析也難以實現,綠色建筑設計方案將成為理想化的方案,難以真正意義上實施。綜合分析,對于建筑節能設計無法在設計計算進行定量分析計算,設計出科學合理的生態建筑方案,這和建筑設計師的專業技能有著直接的關聯,建筑設計和定量分析計算的脫節,將成為制約我國建筑節能設計水平提高的瓶頸。

2 建筑能量模擬與分析軟件的應用現狀

在建筑能耗分析和模擬方面國外許多國家都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開發出基于符合各國建筑設計節能標準的能量分析軟件。我國在建筑設計節能設計方面也較為重視,于2005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節能設計正式成為強制性設計標準。但我國的建筑節能設計能量分析方法仍沿用傳統的方法和方式,沒有有效借鑒世界其他國家的能量分析方法進而優化改進我國的建筑節能設計能量分析方法,使得我國建筑界的設計師仍停留在原來的設計思維理念,建筑節能設計水平停滯不前。其中造成我國建筑節能設計水平滯后的主要原因是設計師在進行建筑節能設計階段沒有合理的、能被設計師所接收并應用于設計中的軟件和有效的能效設計方法。

3 .BIM 技術在建筑節能設計中的應用

3.1 BIM 技術

B IM(建筑信息模型)是一項通過建立虛擬建筑模型,建筑師通過對虛擬模型中包涵的建筑信息數據計算分析,確定建筑節能設計的方案的技術。其中在建筑虛擬模型能量分析方面,BIM幾乎包涵了所有建筑節能設計所需的信息,如建筑材料、建筑外觀、建筑功能及構件特征等信息。較好地指導建筑設計師進行生態建筑設計。建筑師在建筑模型中可隨時任意地將有關建筑設計方面的信息通過計算機輸出和輸入,及時地對設計方案中存在的問題給予修正??傊瓸IM技術在建筑節能設計中的應用能有效地提高建筑設計方案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為實現節能型建筑工程的順利完工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

3. 2基于BIM技術的建筑節能設計應用

在建筑設計中融入BIM技術,創建虛擬建筑模型,大量的和設計有關的信息將直觀地展現在設計師面前,如建筑材料、三維空間效果、構件屬性、建筑外觀及具體功能效果等。在建筑設計具體的能量分析過程中,只需導入相關的能量分析軟件就可以對整個設計方案進行分析計算,并反饋出詳盡的能量分析結果。在建筑設計的方案階段,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和能量分析工具能有小地簡化能量分析操作步驟,提高工作效率。更能通過計算機強大的計算分析功能提高能量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和快捷性。其中,美國是目前BIM技術在建筑節能設計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國家之一。美國的Green Building Studio可以達到建筑節能設計方案的各項要求。GBS可以快捷地從BIM軟件中導入建筑模型,利用建筑模型中包涵的海量建筑信息來構建一個相對準確的熱模型,并將模型格式轉換為XML的格式。進而根據實際的建筑標準和建筑法規,對不同需求的建筑空間類型進行智能化假定。模型假定后,再結合建筑物所在地的典型氣候信息數據,將DOE2.2模擬引擎引入到模型中進行模擬節能分析。其中分析內容包括建筑物每年的能量消耗、采暖制冷負荷、照明所需耗費的電力資源等,這些耗能數據都能夠在模擬耗能系統中一一地展現出來,較為直觀地反映過建筑節能設計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建設科技編輯部. 從能源國情看建筑節能〔J〕. 建設科技,2004, 28( 5): 12.

篇6

(一)對我國2020年的能源需求有不同的預測結果

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翻兩番”的目標,究竟需要多少能源?目前各方的看法并不一致。

目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人均能源消費量約6.7噸標準煤;其中能效水平較高的國家如日本,其人均能源消費量也有5.7噸標準煤。而能效低的國家如美國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則高達11.4噸標準煤;目前我國上海、北京的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其人均能源消費量已達4噸標準煤以上。如果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量不以發達國家的人均能源消費量為參照,而以城市居民能源消費總體水平達到目前上?;虮本┧?,農村地區用能水平得到改善,按此標準簡單測算,屆時我國的能源需求量將會超過40億噸標準煤。

以前一些國內外機構對我國未來能源需求的預測分析(見表1),或者低估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增長速度,或者未曾預料到現在已經出現的能源電力超速增長。一般而言,國際結構預測的結果較國內一些預測的能源需求偏高。如國際能源機構(IEA)2000年時設想我國在2020年前年均經濟增長率5%,2020年中國的能源消費將達27.7億噸標準煤;2002年IEA又進行了修改,設想中國到2030年GDP在2000年基礎上翻兩番,屆時中國的能源需求將達到30.5億噸標準煤。而過去國內研究機構則較多考慮資源、環境的約束,期望能效水平得到較高程度的改進,大多希望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能控制在30億噸標準煤以內。

我國曾經保持了20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平均小于0.5的記錄。上世紀末能源需求增長趨緩,煤電供需出現一時的平衡調整,使各方對今后的能源需求預測普遍調低。但近年電力消費彈性系數連續大于1和能源消費強勁加速的新情況,又有人預計認為未來20年的能源消費將出現與其他工業化國家曾經經歷過的和經濟同步增長的趨勢,能源需求將超過原來的預計水平。

不同的預測結果說明各方對我國今后20年社會經濟發展及能源需求的看法不盡相同,也反映出我國未來的能源需求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二)2020年按“趨勢照常”發展的能源需求

據統計,2003年我國鋼產量達2.22億噸,比上年增長21.9%;鋼材產量2.41億噸,增長25.3%;十種有色金屬增長19.1%;氧化鋁增長11.2%;燒堿增長7.7%;水泥增長18.9%。與之相對應,我國2003年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的比重已達到64.3%,比2002年又提高了3個多百分點。重工業每單位產出所消耗的能源是輕工業的4倍。近年來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工業部門主要是石油石化、鋼鐵、建材等資源消耗較高的行業。

2003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已達到40.5%,相當于近3年每年增加1.4個百分點;而此前的22年(1978―2000年)里城鎮人口每年僅增加0.8個百分點。城市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意味著新增1300萬人城市人口,而目前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生活用能是農村居民的2.7倍。

2003年轎車產量202.0萬輛,比上年增長85.0%;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8.5%,通信器材類增長70.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8.3%,與此相關的商品石油及制成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8.7%。按照其他國家的發展歷程,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時,其人均住房面積、每百人擁有汽車數量、家用電器普及率都進入加速增長期。2003年我國人均GDP已達1100美元,意味著我國居民消費將進入新的結構升級階段,城市新興消費熱點開始涌現。

能源需求“趨勢照常(BAU)”的情景分析,是根據近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態勢的特點,描繪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不做政策措施的強化努力,到2020年我國經濟實現“翻兩番”目標時的能源需求情景。BAU情景分析的主要國民經濟、部門發展趨勢假設如下:

1、2000―2020年期間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年均達到7.2%。

2、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發展保持相當的增速,在GDP中的構成沒有比較明顯的下降,2010年其比重將達到52.3%,隨后仍維持51%以上。以農業為主的第一產業增加值總量不斷增長,但其比重仍將持續下降,到2020年,其比重將下降為10%左右。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構成逐步提高,到2020年其比重為39%左右。

3、在工業結構中,電子信息、交通設備制造(汽車)、大型石油化工將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技術密集型、附加值高的產業發展略快于傳統高耗能行業,高耗能行業在GDP中的比例2020年仍高達37.5%,僅比現在的38.5%下降1個百分點。在高耗能行業中,能源開采和石油加工業在高耗能行業GDP增加值的貢獻率有所提高;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擴大,冶金產值保持同步增長,其他高能耗行業的比重有所下降。當前的部分高耗能行業的超高速擴張難以持久。根據各行業的新預測,參考國際經驗,并考慮到宏觀調控的作用,對一些重要的高能耗產品的產量做出了適當增長的設定。如2010年鋼產量增長到3億噸,到2020年保持2.8億噸的高水平;水泥產量到2020年為12.8億噸。

4、市場配置資源逐步加強,市場競爭機制日趨完善,工業規模結構、產品結構將得到優化和調整,企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工業企業能效水平年均提高1%―2%。如:噸鋼綜合能耗將由2000年的1.18噸標準煤下降到2020年的1.05噸標準煤,年均下降0.6%;食品、紡織、醫藥等輕工業GDP能耗年均下降1.1%;電子通訊、交通設備等制造業的GDP能耗年均下降2.1%。

5、工業化過程對能源、原材料的依賴程度以及我國資源生產地與消費地分布不平衡的特點,使得我國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將保持比較快的增長勢頭,預計到2020年我國貨物周轉量將從目前的44212億噸公里增加到118700億噸公里,年均增長5.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居民的日均出行次數仍將逐漸增加,日均出行次數將從目前的2.6人次增加到2020年的3.2人次。大中小城市居民將越來越多地依靠機動車出行,小汽車的年出行距離到2020年將達到2.3萬公里,私人小汽車保有量2020年達7200萬輛;地鐵交通主要在特大城市發展。隨著“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支線航空、高速公路里程建設的擴大,民航客運、公路客貨運在未來將會起越來越大的作用。公路客運隨著運輸質量(舒適、快速)的提高,單位油耗有上升的態勢;貨車隨著柴油車的增多及掛車比重的增加,油耗水平有緩慢下降的勢頭。隨著列車提速、舒適度提高等因素的影響,2010年之前,鐵路部門能效水平不會有太大的改善,某個時段能耗甚至會增加。水運、民航能源效率假設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交通運輸部門開始重視清潔高效燃料的開發;我國客運、貨運中柴油車比重逐漸增多;城市交通繼續推行“清潔汽車計劃”,北京、上海等國際大都市逐漸制定嚴格的排放標準。

6、人均住宅建筑面積35―36平方米。由于建筑物能效標準實施進度慢,目前只有6%左右的新增建筑達到節能50%的標準。設想2020年北方地區居民采暖住宅尚不能普遍達到建設部頒布的30%的節能設計標準。由于節能墻體材料推廣存在價格承受力、需求分散等市場障礙,農村地區居民住宅尚不能大范圍采用節能墻材。集中供熱、鍋爐房供熱、燃氣采暖等方式的能源效率水平提高不顯著,且能效高的采暖方式受體制、融資、市場等因素的限制發展受阻,廣大中小城市和農村居民采暖的技術選擇仍以傳統的燃煤技術為主。家用電器擁有率不斷提高;家用電器的能源效率自然改進。

7、假設2020年我國水電裝機要達到2.4億KW,核電、風電分別達到3200萬KW和1000萬KW。大型燃煤機組的發電平均效率由2000年的33.6%提高到2020年的39%;燃油機組的發電效率達40%;燃氣聯合循環機組的發電效率達到55%。用于集中供熱的燃煤機組和燃氣機組的效率分別達到75%和85%。

在以上假設條件下,利用詳細的終端用能分析模型計算,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總量(能源均指商品能源,不包括傳統的生物質能。在對不同能源品種折標時,一次電力的核電按33%效率折算,其他一次電力按100%的效率折算)將達到36.2億噸標準煤,20年間年均增長率達到4.7%,同期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將達到0.66。

由于設想大多數工業鍋爐窯爐和許多城市的供熱仍使用煤炭,到2020年,煤炭在能源需求結構中的比例仍然高達62.8%。屆時煤炭消費量將從2000年的14.5億噸(根據數據重新計算,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2.5億噸多2億噸)增加到2020年的31.8億噸,年均增長率4.0%。石油消費量將從2000年的2.3億噸增加到2020年的6.5億噸,年均增長5.4%。天然氣消費量將從目前的240億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1700億立方米,年均增長率高達10.3%。2020年我國發電量將達到5.3萬億KWH,發電裝機容量將從2000年的3.2億KW增加到2020年的11億KW,要求每年新增裝機3920萬KW。20年平均電力需求彈性系數達到0.96。

“趨勢照?!鼻榫暗哪茉葱枨蠼Y果表明,如果不采取適應可持續發展需要的能源戰略和相關的政策措施,未來我國能源需求有可能出現較高速度的增長,能源供應將面臨嚴峻挑戰。

(三)走可持續發展能源道路有足夠的技術可行性

根據能源所能源需求情景分析研究的結果,如果充分實現結構調整和技術節能的潛力,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有可能實現較低的增長速度,用24億噸標準煤左右的能源支撐經濟“翻兩番”,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可以做到低于0.4,存在走低能源消耗、可持續能源發展道路的可能。但如果不能及時調整方向,能源消費也有可能達到36億噸標準煤,彈性系數接近0.7,甚至更高。通過選擇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消費方式、節能政策和技術,可以降低12億噸標準煤的能源需求。

要想把未來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保持在平均0.5左右,使2020年的能源需求總量控制在28億噸標準煤左右,必須進行以下努力:

1、2020年我國總人口能夠控制在15億人以內,力爭在14.5―14.8億人之間。城市化率可以達到55%以上。

2、進行必要的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科教衛生、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使第二產業比重到2020年保持在48%以下。

3、切實走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高耗能行業的產品產量增長不要過快、過猛,鋼產量在2020年控制在2.1億噸以內,水泥在10億噸以內,合成氨4000萬噸,紙及紙板產量7500萬噸。

4、制定和實行相關產業和能效政策,到2020年水泥綜合能耗要降到126千克標準煤/噸;小化工、小合成氨比重控制在45%以內。噸鋼綜合能耗要從2000年的1.18噸標準煤下降到2020年的0.85噸標準煤;食品、紡織等輕工業和電子通訊、機械制造等高附加值產業的萬元GDP能耗要分別年均下降3%和3.2%以上。

5、2010年前退役全部單機容量5萬KW以下的凝汽式機組;2020全國火電機組平均發電效率達到39.5%,發電煤耗310gce/KWH。

6、顯著提高電源結構中水電、天然氣發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比重,到2020年,水電裝機容量要達到2.1億KW(包括4000萬KW小水電),核電裝機達到3200萬KW,風力發電裝機1000萬KW,熱電聯產占火力發電比例的8%,天然氣發電比例占發電裝機總量的2.5%。

7、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引導消費者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盡快引進和開發超低油耗汽車,使我國盡早成為世界汽車燃油經濟效率最高的國家。

8、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控制在32平方米左右,基本上接近20世紀90年代初期英、法、德、意、日等國的平均水平。公用(商用)建筑今后20年的年均增速在6%左右。在部分試點城市執行采暖收費體制的改革和分戶計量的節能措施,在大城市實現節能30%的建筑物能效標準。民用住宅的照明中,節能燈普及率到2020年要達到30%;公用建筑高效照明電器普及率達70%以上。

如果在技術進步方面采取更積極的政策,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效果顯著,實現經濟“翻兩番”的能源需求可以從28―29億噸標準煤進一步降低到24―25億噸標準煤左右,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可以達到低于0.4。

但是,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做出重大的政策和技術措施努力,走“綠色”的可持續能源發展道路,要采取諸如以下的措施。

1、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與人才,進一步縮小與工業化國家在能源效率水平上的差距。2020年,主要工業產品的能效水平達到屆時世界領先水平。到2015年,水泥熟料能耗要達到日本目前的水平,沸騰煅燒新型工藝、窯外分解窯的低溫余熱發電和工業廢渣生產水泥工藝技術得到突破,水泥綜合能耗下降40%左右。大型高爐全部推行爐頂壓差發電(TRT),2010年連鑄比達到98%以上,

2、天然氣等優質能源在生產工藝過程中的需求比重顯著上升。到2020年,新建的浮法玻璃工藝中使用天然氣的比重要達到16%,衛生陶瓷中天然氣比重達到55%;天然氣化工在大型合成氨生產的比重達到70%,在中型合成氨中的比重也要達到60%。

3、頒布政策鼓勵高效清潔汽車技術的研發,推廣燃料效率高的汽車;在“十一五”期間開始實施“車輛燃油經濟性標準”;特大城市進行智能交通管理體系(ITS)的示范,并在“十一五”以后推廣。采暖收費體制的改革取得較大成功;到2020年,節能50%的建筑物能效標準得到普遍應用;城鎮居民節能燈普及率達60%,農村居民達40%。

4、制定更嚴格的NOX控制標準,加強大城市排放標準的實施力度。利用環境政策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節能環保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

5、大力開發水電、氣電、風電等低碳、無碳的發電能源品種,減少燃煤機組的比重。到2020年,水電裝機2.4億KW,核電裝機4000萬KW,風力發電裝機3000萬KW,熱電聯產占火力發電比例的18%,天然氣發電比例占發電裝機總量的13%。

6、完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促進天然氣上―中―下游市場的形成,以減少煤炭在終端部門的消費量,滿足生產工藝、居民生活及第三產業對天然氣日益擴張的需求。

我國目前的能源系統效率只有33%左右,約比發達國家低8―10個百分點。20多年來,我國主要高耗能產品的單耗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在縮小,但總體上主要工業產品的單耗平均仍比國外高出30%以上。提高能效的潛力仍然巨大。

此外,由于我國建筑物的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效果較差,供熱(冷)系統效率較低,致使我國建筑物能耗是同緯度國家的3―4倍。我國在發電技術、余能利用技術、先進高效節能設備、重點工藝過程節能技術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比還存在相當差距,意味著我國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潛力很大。

二、科學發展觀要求設定可持續發展能源需求社會目標

(一)資源和環境約束

從國內的資源條件看,我國石油產量已接近經濟開發上限,難以大量增產。天然氣的人均資源量也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資源總量雖然不少,但大量增產有很多不限制因素,如:能否解決好安全生產問題?能否解決水資源不足、土地塌陷等生態環境問題?是否有充足的、適合大型機械化開采的煤炭資源等等?上述問題能否合理解決將直接影響煤炭產量,前景不容樂觀。

未來我國的能源消費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壓力。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已經導致了SO2等大氣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酸雨嚴重;汽車尾氣排放使大城市的空氣質量更趨惡劣;農村地區缺乏現代商品能源的供應和服務,不得不主要依靠生物質能,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生態破壞。繼續延續現有的增長模式和用能模式,環境容量難以承受。此外,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已占全球排放量的10%以上,我國面臨的全球環境壓力也將日趨加劇。

(二)需考慮長遠發展的戰略需要

如果到2020年,我國煤炭消費量超過30億噸,煤炭必須進口,石油消費70%靠進口,天然氣消費是目前的5倍,并需要大量進口,水電資源已接近開發極限,那么2020年以后經濟增長的能源需求將面臨更大的挑戰。我們不僅要考慮2020年以前我國能用多少能源,更要考慮2020年以后的能源問題。

設想在2020―2050年,我國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能保持0.5的水平,2050年的能源需求總量也將超過70億噸標準煤,大約相當于美國目前水平的2.2倍。如果保持2020年的能源結構,煤炭需求量將高達60億噸以上;石油年消費量將突破10億噸,相當于每天消費2600萬桶,幾乎占了目前OPEC石油生產量的90%以上。這樣的能源需求對全球都是一個嚴峻挑戰。

(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需設定能源需求社會目標

要正確處理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我國能源戰略的第一要點應是:對我國今后的能源需求進行合理引導和管理,設立國家可持續能源需求總量的社會控制目標,建立國家可持續能源需求的預警指標體系。使合理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成為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使建設一個高效、低能耗的社會經濟體系,真正成為走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環節。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不能照搬發達國家的消費模式和發展道路,必須開拓新的發展道路,包括探索合理的消費模式。但是,過去我國節能工作的重點主要在于用能環節的治理,疏于對發展方式的引導。在節能管理方面,側重工業部門的節能,較少顧及民用和交通部門;做法上偏重行政手段,缺乏市場激勵措施;偏重節能改造,而對技術創新與結構優化缺少措施。

選擇合理的社會經濟結構,正確引導社會能源終端消費行為,在影響能源需求的作用上,比單純能源技術的進步要顯著。不斷調整經濟結構(包括行業結構、產品結構),降低高耗能行業和高耗能產品的比例,是提高我國能源效率的前提,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終端消費的發展方向決定了經濟結構的調整方向,選擇何種消費模式,將極大地影響今后能源需求總量和結構調整。

三、可持續發展能源需求社會目標的設定

(一)2020年能源需求社會目標

情景分析得到的2020年最低能耗水平是24億噸標準煤左右。盡管這樣的目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從近年經濟發展的態勢和能源需求增長勢頭看,把20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控制在0.4以下有較大難度。為保證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真正實施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減輕能源資源環境壓力,應力爭將2020年的能源需求社會目標設定在28―29億噸標準煤,使未來20年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保持在0.5左右。其中,煤炭消費量23―24億噸;石油消費量4.5―5.2億噸,石油進口依存度控制在55%左右;天然氣消費量2000―2200億立方米;發電量控制在4億KWH,電源結構中水電裝機達到2.4―2.6億KW,核電裝機3600―4000萬KW,風電裝機1500―2000萬KW。

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政策導向和配套措施上付出遠高于以往的努力,創造和滿足實現能源消費彈性系數0.5左右必須具備的所有條件,才能有望在2020年實現能源“翻一番”保證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

(二)實施能源需求社會目標管理的難點

1、節能優先的高能效戰略還沒有成為社會共識,也缺乏必要的政策調控機制。設定和管理全社會的能源消費目標,要從產業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等多方面體現,而不僅僅是一個節能問題。目前我國缺乏市場經濟體制下適用的節能經濟政策,政府能源和節能管理職能弱化。缺乏向節能傾斜的投融資政策、減免稅政策、政府補貼政策。

2、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政策中必須體現全社會能源消費目標管理。引導能源消費行為,必須從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方向做起。例如:發展方便、快捷、高效、舒適的公共交通設施,超低能耗的汽車,超低能耗或綠色生態的住宅和公共建筑,采用節能標識的家用電器等。目前控制能源消費的意識還遠遠沒有進入相應的建設和發展過程。2002年全國新竣工建筑面積中達到國家要求的50%節能標準的僅占6%,城鎮新竣工建筑面積的達標率也僅為30%左右;超低能耗建筑和綠色生態建筑僅處于個別示范階段;家用電器中通過節能認證標識的產品僅有房間空調器、電冰箱、電熱水器、緊湊型熒光燈(節能燈)等幾項;大城市中高效、方便、舒適的公共交通系統尚未建立。

3、能源管理和節能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自1998年頒布《節能法》以來,由于欠缺相應的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致使《節能法》難以得到有效實施,在實際操作中難以起到依法管理、引導和推動節能的效用。

4、用于節能的資金不足。目前,中央政府尚無專項節能資金用于節能基建和技改項目。僅有少數省市由地方財政出資建立了節能基金,每年基金規模在500―3000萬元不等。全社會用于節能的資金嚴重不足,特別是政府投入不足。如果要實施全社會能源需求目標,無論節能基礎設施的建設、節能示范工程,還是致力于消費方式引導的宣傳、教育、培訓,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5、節能和高效能源技術開發投入不夠。我國目前幾乎各種節能和高效能源技術都主要依靠引進,現有的節能和能源技術盡管有很大潛力,但還需要不斷創新,以用更少的能源投入提供更多的能源服務。

(三)實施能源需求社會目標管理的必要條件

1、必須充分發揮產業政策導向的作用。當前,高耗能產品市場需求旺盛,高耗能行業迅猛擴張,導致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五小企業生產能力的擴張。應把能源效率指標作為產業政策的重要量化內容,引導經濟結構向有利于節能、提高能效的方向發展,是政府實施社會能源需求目標管理非常關鍵的一環。

2、必須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教育、培訓,引入先進的、可持續的生活理念,鼓勵合理的消費選擇。對于生產經營者消費行為的引導,可以與降低生產和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結合起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漸成為企業家的自覺行為。對于社會大眾消費者,也要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合理的能源消費方式。我國必須探索一條完全有別于工業化國家發展的道路,鼓勵節約型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引導要比建立節能型生產方式困難得多。

3、建立促進節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政策措施體系。在設定了可持續發展能源需求社會目標后,應采取相應的財稅政策、融資政策,鼓勵高附加值、低能耗產業的發展,限制高耗能產品的出口,鼓勵與產業結構調整相關的節能技術的引進與消化、研究與開發、示范與推廣。

4、完善能源效率指標體系。反映能源效率水平的指標體系是實施能源需求社會目標管理的基礎。設定了能源需求社會目標后,必須將其分解到各消費終端。分解目標的過程就是落實能源效率指標的過程。通過目標性的能源效率指標,落實各行業、部門、產品、工藝等實現能效目標的措施。我國現行能效指標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系統性不強,與國外同類指標的可比性較差。因此,需完善能源效率指標體系,為實施能源需求社會目標管理奠定基礎。

篇7

關鍵詞:低碳化 濱海新區 發展新優勢

一、低碳化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

金融海嘯席卷全球,全球變暖迫在眉睫。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和氣候危機的過程中,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低碳化是全球各個國家都在采取的重要措施。各國在刺激經濟復蘇、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兼顧氣候變化、節能環保,都在力爭提高碳生產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在全球范圍內建立新的競爭優勢。

國際金融危機和氣候危機對中國的挑戰同樣前所未有,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任務越來越艱巨,資源環境的制約越來越突出。“電荒”、“油荒”、“氣荒”甚至是“水荒”在我國頻頻出現的背后,日益凸顯傳統發展方式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從整體發展趨勢來看,低碳化是這一輪我國經濟調整的重要方向。

世界氣候組織的報告認為,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模式的轉變,低碳經濟社會不但不會放慢經濟增長的腳步,反而會促進經濟的新一輪高增長,并增加就業機會,改善生活水平。

二、低碳化的內容和層次

社會各界都在討論“低碳化”,但理解的內涵概念往往比較模糊。筆者認為,低碳化可包括低碳社會、低碳經濟、低碳產業以及低碳技術等幾個層次的內容。

(一)低碳社會

低碳社會是指在保持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碳排放量比較低的經濟社會形態。低碳社會不僅包括低碳經濟,還包括低碳文化、低碳環境、低碳法律、低碳生活。等等。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經濟發展形態。低碳社會狀態及低碳經濟模式透過低碳的行為反映出人類的精神和思想,在低碳文化和低碳理念的背景下,人類的行為將發生不同程度的轉變,這是文化對人的滲透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所導致的結果。同時,在建設低碳生態環境的過程中,低碳法律是支撐、基礎和保障。而低碳的新型生活化,是在居民個人福利提高的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盡可能地少,可以在吃、穿、用、行、住等各個方面實現低碳,還可通過增加碳吸收(綠化等)來增加碳匯,減少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社會的涵蓋范圍很廣,可以從各個方面促進低碳社會的發展。

(二)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可以包括低碳生產、低碳消費和低碳服務等。低碳生產不僅指在能源使用的過程中,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碳的使用效率,使能源消耗的生產率提高,而且指可以在產品開發以及產業結構等方面實現低碳,如通過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海洋能等的開發來減少高碳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通過提升第三產業比重來減少第二產業在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方面的消耗。

低碳消費是一種以低碳為導向的共生型消費方式,均衡物質消費、精神消費和生態消費,使人類消費行為與消費結構更加科學化、合理化,比如低碳裝修、選用低碳節能電器,減少日常“便利消費”,尤其是塑料袋的消費等。

低碳服務則包括碳排放權交易服務、CDM咨詢服務、低碳金融服務、企業碳管理服務、碳足跡與碳抵消的商品與服務,等等。

(三)低碳產業

低碳產業可分為三個層次。廣義的低碳產業是指低能耗低污染的產業,包括可再生能源產業、環保產業、高科技產業、高端制造業、第三產業等低排放產業。而低碳產業體系本身包括新能源汽車、節能建筑、節能材料、火電減排、工業節能與減排、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等等。低碳能源系統則指通過發展清潔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核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目前,世界各經濟體都在大力推進低碳產業的發展。在美國,工業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比重不到20%,日本不到30%,而中國工業能耗占全國總能耗占比卻高達70%,我國的工業產業高能耗的困局亟需打破。歐盟將通過政府和企業合作,在2013年前投入32億歐元,用于創新型制造技術、新型低能耗建筑與建筑材料、環保汽車及智能化交通系統三個產業領域的科技研發。英國把今后10年的產業技術重點確定在6大領域:低碳工業、低碳汽車、信息網絡、生命科學、醫藥和先進制造,并專門成立了國家低碳技術投資公司。

(四)低碳技術

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撐,在低碳產業中最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就是低碳技術。低碳技術可分為三個類型,包括減碳技術、無碳技術和去碳技術。減碳技術是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領域的節能減排技術、煤的清潔利用技術等。無碳技術是核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去碳技術指碳捕獲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一項新興的、具有大規模減排潛力的技術。CCS將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捕集并安全地存儲于特定地質結構中,減少向大氣的排放,以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聚積。目前,世界上已經有300多個CCS項目。

(五)低碳城市――低碳化的載體

“低碳城市”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經濟,在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低水平。低碳城市是低碳化的載體,低碳城市可以集“低碳社會、低碳經濟、低碳產業”等多位于一體,但在低碳城市建設中,最重要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低碳規劃、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天津和濱海新區應該把建設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作為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內容。

對于“低碳規劃”而言,城市發展,規劃先行,城市低碳規劃應堅持城市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建設現代化生態宜居城市。對于“低碳建筑”而言,在建筑設計上要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陽能、運用隔熱保溫的新型建筑材料、通風和采光系統、節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統等。對于“低碳交通”而言,交通工具是城市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者,應該積極倡導以步行和自行車為主的慢速交通系統,鼓勵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和快速軌道交通系統,此外,大力促進混合燃料汽車、電動汽車、氫氣動力車、太陽能汽車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發展,以實現城市低碳運行。目前,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國排放--比重已經大大超過了城市人口占全國的比重,尤其應當在城市交通、城市建筑等方面實現低碳化。

三、天津濱海新區發展低碳經濟的條件

天津濱海新區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應把握低碳化的發展方向,緊跟低碳化的國際發展潮流和趨勢,要在經濟快速發展和低碳化中找到最佳平衡點,使正在崛起的中國“第三增長極”不斷形成快速可持續發展的新優勢。

(一)天津濱海新區發展低碳化的有利條件

1,具備優良的政策制度環境

天津濱海新區是21世紀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增長極,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當前,濱海新區正按照中央政府的定位和生態興區的理念,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積極探索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的新途徑,逐步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2,具有較好的低碳產業發展基礎

濱海新區已經形成了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現代冶金、生物制藥、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導產業,是中國最大的風電設備生產地區之一,新型能源建設運用、水資源綜合利用走在全國前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3,中新生態城的建設為發展低碳產業提供了示范

中新天津生態城聚合國際先進生態、環保、節能技術,正努力建設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新模式。按照發展定位,中新生態城將成為綜合性的生態環保、節能減排、綠色建筑、循環經濟等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的平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宜居示范新城。為了加快中新生態城建設,各種環保低碳產品企業必然向濱海新區聚集。

4,新能源投資及節能環保服務業呈聚集態勢

低碳的核心產業是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由于濱海新區具有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適合聚集支持低碳產業的投融資機構和節能環保高端服務業,同時,國內首家排放權交易所在濱海新區掛牌成立并已經開展業務。

(二)天津濱海新區發展低碳化的不利條件

1,濱海新區高碳產業所占比重較大

濱海新區是在承接天津市區工業戰略東移政策下誕生的,相對浦東新區和深圳特區來說,濱海新區明顯的產業特征是第二產業占絕對主導地位,且在第二產業中石油、化工、冶金等高碳、高污染、高能耗的國有經濟主導型產業所占比重較大。

2,低碳自主知識產權和關鍵技術還較為缺乏

缺乏自主核心技術成為制約濱海新區低碳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瓶頸。內資企業對低碳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掌控的較少,沒有充足的技術實力儲備。濱海新區當前除了依靠外資引進,更要依靠內資企業的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進行官、產、學、研、金五個方面的合作,合力打造低碳技術自主創新的平臺。

四、天津濱海新區如何構筑低碳發展新優勢

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調整經濟結構和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目標的必然選擇。濱海新區在今后能否繼續走在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應對全球低碳經濟的挑戰中發展和調整的能力。在“低碳化時代”,濱海新區必須面對低碳化的嚴峻挑戰,全力突破低碳技術,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產業,建設低碳社會和低碳城市。

(一)構建低碳法律制度――法律化的政策體系支撐

我國從整體上來說在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法律體系方面仍處于薄弱的狀態。我國的相關立法在體系上并不完善,如石油、天然氣等領域的能源單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時,能源立法規定不夠詳細,缺乏足夠的操作性,環境執法效果不佳,環保狀況不能得到根本改善。另外,法律、規劃規定的執行措施上雖然也涉及到稅收優惠、補貼等獎勵手段來激勵公眾與企業自愿實行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行為,但是卻沒有規定細化的獎勵手段與程序,導致在現實中不能產生廣泛的影響。天津濱海新區應發揮“排頭兵”作用,構建和完善自身與低碳發展相關的政策法規體系,為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時,應盡快著手制定切實可行的、可操作性強的短期、中期、長期低碳標準體系及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

(二)推進低碳生產革命――研發創新核心技術是關鍵

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核心技術缺乏、整體技術水平不高。如果發展中國家總是期待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就會依然在低碳經濟這個新的競技舞臺上處于從屬地位。天津濱海新區應建立自己的低碳技術創新體系,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科技支撐。第一,應加大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大力開發、應用和推廣新技術、新產品,如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利用技術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儲存技術、超低二氧化碳煉鋼技術等;第二,以現有的新能源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平臺為依托,大力展開城市、區域以及國際間技術合作;第三,加強技術交易機制和技術交易市場的建設,這是提升低碳技術水平的關鍵之一,通過建設低碳交易機制和交易市場推動低碳技術、設備、產品的研發和應用,使低碳技術在大企業和中小企業間合理配置。

(三)加速低碳產業調整――實現產業結構低碳化

天津濱海新區在后危機時代對產業方向進行調整時,應該遵循以下指導思想:第一,緊跟低碳化的國際發展趨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實現產業結構的低碳化;第二,遵循城市產業演化規律,推動以產業價值鏈為紐帶的產業體系重構,加快濱海新區制造業與生產服務業的融合,形成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產業結構,構建精細化、知識化和生態化相互滲透與融合發展的開放式新型產業體系;第三,以項目集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成建設為指導,統籌產業布局規劃、統籌功能區開發建設;第四,發展低碳產業既要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人手,轉變高碳經濟發展模式,也要從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從產品設計、生產、消費的全過程中尋求節能途徑,推廣節能技術。

(四)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構建低碳文化價值觀

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制造業要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和落后的生產能力,而且意味著反思哪些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習慣和嗜好,從而充分發掘服務業和消費生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天津濱海新區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引導和倡導公眾建設低碳社會,戒除以高耗能源為代價的消費和生活方式,從消費和生活的各個角度進行低碳生活方式,比如應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面子消費”、“奢侈消費”的嗜好,如在汽車使用上提倡小型汽車、小排量汽車,出行方面盡量少用私家車,飲食方面多食用低碳食品、不鋪張浪費,等等。

篇8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太陽能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個領域。本文從太陽能技術特點及在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太陽能技術在工程中的綜合應用及對太陽能的工程案例分析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光伏太陽能;工程;綜合應用

中圖分類號: TK511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近年來,由于工程的不斷壯大,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太陽能技術在工程中的綜合應用問題。雖然我國在此方面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改進,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新時期,加強光伏太陽能技術在工程中的綜合應用,對工程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太陽能技術特點及在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1.1、太陽能技術特點

太陽能作為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能源,具有一些其他能源不可比擬之處:(1)普遍性。我國是太陽能十分豐富的國家,2/3以上國土面積年日照量為2200h以上,如河北省年日照時間在2100h~2200h之間,非常適宜太陽能熱利用;(2)無污染性。煤炭、石油等生物化石能源燃燒時要產生有害氣體和廢渣,但太陽能的利用不會產生廢氣、廢渣,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3)安全性。太陽能利用不同于核能發電,一旦發生事故就會嚴重污染環境,造成生態危機,太陽能利用安全可靠,不會因發生事故而污染環境;(4)用之不竭。太陽能是太陽內部進行裂變釋放的能量,據估計在過去漫長幾億年中,太陽只消耗它本身能量的2%,對于人類短暫存活期限來言是用之不竭的。

1.2、太陽能技術在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建設部制定的《技術政策1996-2010》,其目標為在2000年前,新建、擴建住宅和公建項Et的能耗要在1980年當熱通用設計能耗的基礎上節約50%;從2005年起新建、擴建住宅等項目能耗要在2000年基礎上再節約30%。隨著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熱水淋浴設備已進人千家萬戶,生活熱水能耗是建筑能耗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電熱水器、煤氣熱水器由于其要消耗大量石油、煤炭資源而面臨發展瓶頸,太陽能熱水器作為我國目前在建筑領域利用最多最成熟的技術,將是解決住宅等項目部分生活熱水的首選技術。

2、太陽能技術在工程中的綜合應用

2.1、太陽能在空調領域的應用--光電利用

太陽能空調的光電利用研究僅十多年。原理是先使用太陽能電池實現光--電轉換,再用所發電力驅動常規壓縮式制冷機進行制冷。早期,由于大功率太陽能發電的效應低、價格昂貴,加之空調制冷技術進步限制,太陽能空調的光電利用研究舉步維艱。 直到2010年,光伏發電系統大幅降價,變頻空調技術進入實用階段,太陽能空調的光電利用才獲得里程碑式的發展。

國外比較典型的應用有:2010年6月,以色列利紐姆公司研發了一種新型太陽能空調系統,為緩解夏季供電壓力開辟了一條新途徑。同月,LG電子在韓國宣布了第一個環保型太陽能混合空調。這種新產品通過連接到室外機頂部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可提供70W的功率。

國內比較典型的應用有: 2010年12月,格力電器推出太陽能變頻空調,并宣布首批5萬臺新產品將全部供應美國市場 。同月,美的也宣布推出兩款太陽能空調,并正式通過國家CCC強制認證,獲得10萬臺海外訂單 。從一定意義上說,太陽能空調的光電利用即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2.2、結合建筑空間和建筑構造的被動式太陽能利用

太陽能建筑設計并非是一個將太陽能技術或產品被動地強加于建筑設計之中的過程,而是應在設計之初將太陽能的應用作為設計的子系統,甚至是啟發建筑設計的活躍因素進行的,它與建筑空間、建筑構造、配套設備、建筑技術等一系列因素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住宅設計中,在保證居民私密性的同時,創造一些半私密、半公共空間,有助于促進鄰里之間的良往。設計者對于樓梯間這一集合住宅中的典型元素進行了歸納分析,認為將樓梯空間適當改善,可以作為單元住戶的交往空間。層層出挑的樓梯間平臺構筑成上大下小的鄰里交往平臺,在單元底層設計入口門廳,交往平臺和門廳統一在一個上下貫通的玻璃陽光間里。門廳和樓梯平臺上均栽植綠化,在提供新鮮空氣、調節室內微氣候的同時為單元住戶提供一個宜人的交往空間。綠色陽光廳還是一個調節室內外氣候的過濾器。

夏季,陽光廳南側的可調節遮陽遮住強烈的太陽輻射,陽光廳頂部的天窗打開,陽光廳形成一個下大上小的拔風煙囪帶走室內的熱空氣,降低室內溫度。陽光廳內還設置垂直的冷氣管道和拔風管道,深層礦井地下交換系統制冷的空氣通過冷氣管道進入居戶室內,為居戶送上習習涼風。拔風管道在風機的作用下將居室內的熱空氣帶走。冬季,陽光廳頂部天窗關閉,陽光直射入陽光廳,形成一個暖房。陽光廳內的熱空氣通過可調節百葉風口進入居室,同時將新鮮空氣帶入居室,緩解冬季居室內由于窗戶關閉而導致的空氣質量差的問題。

2.3、多項太陽能技術的整合應用

根據集合式住宅的形態、構造、設備的特點,多項太陽能技術可以搭配使用,共同創造理想的節能效果。

2.3.1太陽能組合屋面板

太陽能組合屋面板由光電板和集熱板組成,與住宅屋面結合在一起。集熱板由波形多孔鍍鋅鋼板構成,光電板安裝在多孔集熱板上面??諝庠诓ㄐ渭療岚逍纬傻目涨恢辛鲃樱仗栞椛淠芎笸ㄟ^管道進入室內用于取暖。同時,由于多孔集熱板內的空氣流動帶走部分熱量,使屋面溫度降低,光電板在較低溫度下運行,電力輸出效率提高了約10%(圖2)。

圖2太陽能組合屋面板

2.3.2太陽能熱水系統的綜合應用

整體的太陽能利用系統將比若干個獨立的太陽能利用系統具備更大的集約性和高效性。除了用于提供生活熱水外,太陽能熱水系統還用于提供地板輻射采暖的熱量。住宅屋面的太陽能熱水集熱板收集到的熱量被輸送到儲熱水箱,然后通過控制器和分配器輸入各個用戶,作為低溫地板輻射采暖系統的熱源。同常規的以對流散熱為主的散熱器采暖比較,低溫地板輻射采暖不僅具有室內溫度分布均勻,舒適性高、節能效果顯著等優點,同時它更適于利用太陽能這種低溫熱源。為了提高集熱面積,在陽臺下部安裝了太陽能熱水集熱器,加熱的熱水儲存于位于陽臺內的儲熱水箱,然后通過管道輸入房間內,提供給住戶生活用水。

3、工程案例分析

3.1工程概述

該項目為北京市房山區的某保障性住房項目,小區住宅共11棟,總住戶數量為1780戶,每戶設計使用人數2.8人。社區中心樓2座、幼兒園1座,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的有8棟建筑,層數為12~21層不等。項目熱水設計按50L/人設計,基礎水溫15℃,熱水溫度50℃。考慮熱水每天同時使用的概率,最終確定每戶的熱水量為100L。

3.2節能減排效益分析

太陽熱水系統最重要的特點是充分利用太陽能,節約常規能源的消耗,因此對太陽熱水系統進行節能效益分析非常重要。節能效益分析是評價太陽熱水系統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系統方案選擇的重要依據。

相對于常規熱水系統,太陽熱水系統在壽命期內消費的特點是初始投資大而運行費用低。初始投資大是因為太陽熱水系統是在常規熱水系統的基礎上增加了太陽集熱系統,因此增加了初投資;運行費用低,則是因為充分利用太陽能提供生活熱水而減少了常規能源的消耗。

3.2.1技術參數。

該項目中太陽能系統日產溫升35度熱水量為178噸,使用的太陽能集熱器面積為2100,太陽能保證率約為70%。北京地區全年平均日太陽輻照量約為17MJ/(.k)。該項目中假定常規能源為電熱水裝置。

3.2.2經濟效益對比分析。

經濟效益的分析旨在評估太陽能熱水系統相對于常規能源熱水系統所增加的初始投資的回收年限,如果系統設計得當,增加的初始投資回收期可控制在三至五年。通過測算可以發現,該保障性住房項目采用太陽能系統后的供水量與常規能源(電)系統持平,初始投資較常規能源(電)系統增加的178萬元,但運行費用遠低于常規能源(電)系統,太陽能系統日平均運行費用為1300元,常規能源(電)系統日平均運行費用為4000元,按太陽能系統每日運行運行費用節省2700元測算,投資回收期僅為3.59年。

3.2.3節能減排效益對比分析。

節能減排效益的分析重點在于評估使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較常規能源熱水系統可以減少的能源使用量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太陽能熱水裝置一般需要部分常規能源輔助提供能量,該項目采用的是與電鍋爐系統相結合的太陽能系統,和純粹的電鍋爐系統相比,平均日節能量為18550,折合為電能的話則為5400KWH電能/日,壽命期內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1585802KG。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各種類型太陽能熱水系統的節能效益持平,與電鍋爐系統結合的太陽能系統壽命期內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與燃氣鍋爐系統結合的太陽能熱水系統、與燃油鍋爐系統結合的太陽能系統,低于與燃煤鍋爐系統結合的太陽能系統,有較為顯著的減排效應。

4、光伏太陽能技術在工程中的發展趨勢

大力發展太陽能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建筑能源管理的必然趨勢。綜合合理運用太陽能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課題。目前,太陽能在我國住宅建設領域中的應用水平還有待提高,利用太陽能進行建筑節能的意識也有待加強。太陽能與住宅建筑的一體化,從理論構想到實踐應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結束語】

通過對光伏太陽能技術在工程中的綜合應用分析,進一步明確了光伏太陽能技術在工程應用中的方向。因此,在工程的后續發展中,要不斷提高光伏太陽能技術的應用,保證工程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長貴 太陽能光伏發電實用技術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年

篇9

各級節能主管部門要積極貫徹落實《“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十三五”全民節能行動計劃》等相關要求,積極宣傳節能文化、普及節能知識、提升全民意識,培養廣大民眾勤儉節約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積極配合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開展節能公益廣告征集評選展播活動,推動優秀節能公益廣告在電臺、電視臺、地鐵及公交移動電視網絡集中播出。要組織開展企業節能自愿承諾活動,組織新聞媒體進企業系列報道活動,深入報道企業先進技術及典型案例,推廣節能新技術和高效節能產品。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開展具有特色的節能宣傳活動,廣泛宣傳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新資源觀。

各級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要貫徹落實《“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積極宣傳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低碳發展的必要性,培育綠色低碳發展意識,選擇優秀案例展示工業低碳發展成果和成功經驗,推動工業企業和相關單位開展低碳行動。各低碳試點省市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在全國低碳日前后開展宣傳和交流活動。

各級教育部門要以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為重點,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開展貼近學生、形式多樣的節能減排、綠色環保實踐活動,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及科學知識,培育生態文明意識,推動形成勤儉節約人人盡責、節能減排人人擔當、綠色環保人人作為、生態文明人人踐行的校園新風尚。

各級科技主管部門要廣泛地開展節能減排低碳科技示范活動,引導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的節能與低碳新技術和新工藝,推動相關產業的低碳升級改造,引導全社會把使用節能減排創新產品作為一種自覺行動。

各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積極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 和《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7 - 2020 年)》,大力宣傳并全面推行綠色制造,以多種形式在工業企業、園區宣傳一批綠色制造企業的重大技術、典型模式以及標志性產品。要重點宣傳普及工業領域節能低碳法律法規、政策、標準及相關知識,引導企業職工自覺參與節能低碳行動,形成良好的綠色發展氛圍。要組織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單位從自身推動工業低碳發展的實際出發,在全國低碳日前后開展各具特色的工業低碳發展經驗宣傳和交流活動。

各級環保部門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全面貫徹落實《“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新《環境保護法》,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推動綠色發展,努力實現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充分利用節能宣傳周活動引導全民自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倡導勤儉節約的消費觀,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積極弘揚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理念,通過創新開展全社會宣傳教育活動等方式,促使公眾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當中來。

各級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抓住建筑領域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宣傳,引導綠色生活方式及消費。積極宣傳更高水平建筑節能標準,提高建筑門窗等關鍵部位節能性能要求。重點宣傳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特點,引領節能建筑新標桿。加大綠色建筑宣傳力度,推廣綠色建筑使用技術、產品和高效運行管理措施。結合舊城更新及環境整治、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及危房改造等工作,宣傳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宣傳力度,提高運行效率。積極鼓勵公共建筑建筑業主及使用人開展能效對標,引導公共建筑物業管理單位設置能源管理崗位,聘任能源管理專業人員,實施專業化用能管理。鼓勵農村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居住建筑按《農村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T 50824)、《綠色農房建設導則》(試行)等進行設計和建設。加強農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訓,提高農房節能設計和建造能力。積極研究適應農村資源條件、建筑特點的用能體系,引導農村建筑用能清潔化、無煤化進程。

各級交通運輸部門要大力宣傳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成效,充分利用視頻、微信、海報等多種方式,在車、船、路、港領域宣傳交通運輸綠色發展理念。實施一批綠色交通項目,推動節能低碳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制定交通運輸重點節能低碳技術和產品推廣目錄,推進港口電能替代和公路綠色拌和站。積極鼓勵支持共享單車,倡導公眾綠色出行文明出行,《中國綠色交通發展年度報告》,營造綠色交通氛圍。

各級農業部門要繼續深入開展節能減排農村行活動,大力推廣農村沼氣、清潔爐灶和秸稈綜合利用等技術,推進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大力推進節水農業,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強化畜禽水產養殖污染綜合治理,開展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為主的農業清潔生產示范,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加強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示范市和示范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大技術咨詢和宣傳培訓,引導農民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提高節能意識,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各級商務部門要以“創建綠色商場,推廣綠色技術,促進綠色回收”為重點,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流通領域宣傳活動。加大綠色商場創建工作的宣傳力度,鼓勵流通企業按照《綠色商場》標準促進綠色供應鏈建設,采購綠色商品,開展節能產品促銷,在營業場所布置節能環保宣傳標識標語,引導綠色消費行為。鼓勵流通企業使用節能技術、產品、設備開展節能改造,組織節能技術產品設備供應商與流通企業對接,舉辦節能技術交流會、改造案例分享會等,促進流通企業發現節能機會,挖掘節能潛力。舉辦社區綠色兌換活動,采取散發宣傳冊、圖板展示和技術人員現場專題講座等方式,增強社區居民對再生資源回收的認識。

各級國資委要督促國有企業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高耗能、高污染工藝與裝備,發展低碳、清潔、高效能源,推廣節能減排降碳新技術、新工藝,持續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帶頭履行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的社會責任。指導中央企業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節能、節水、節地及減碳等活動,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推動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切實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中央企業建設。

各級新聞出版廣電部門要組織電視臺、廣播電臺等媒體以新聞、專題、訪談等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節能低碳理念和知識,發揮新聞媒體作用。開設專欄,宣傳接地氣、貼近性強的節能低碳技術。全國節能宣傳周期間組織中央和地方電視臺,在重要時段循環播放一定數量節能公益廣告,在全國范圍內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各級機關事務管理部門要積極發揮公共機構在節約能源資源中的表率作用,深入宣傳貫徹《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十三五” 規劃》,組織各級各類公共機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節能宣傳活動,帶頭普及節能常識,推廣新能源汽車應用,促進資源循環利用,踐行垃圾分類,倡導低碳出行,共享綠色環境,推進節約型機關、節約型醫院、節約型校園創建活動,培育崇尚節儉的社會風尚,厚植綠色生態文化,充分發揮公共機構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全社會深入、持久、自覺行動,以高效的能源資源使用效率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各級工會要組織開展“踐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題勞動和技能競賽活動,將生態文明作為職工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開展綠色生活行動,倡導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圍繞大氣污染防治、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組織開展“我為節能減排做貢獻”活動,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針對長江沿岸環境污染隱患日趨增多等突出問題,大力開展小革新、小發明、小改造、小設計、小建議等“五小”活動,提高節能減排水平;深入開展以“三比一降”(比創新、比技能、比管理、降能耗和排放)為主要內容的對標競賽活動,促進完成重點行業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發揮職工節能減排義務監督員作用,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

各級共青團組織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宣傳生態環保理念,普及節能低碳知識。在青年中廣泛開展節能減排創新創效活動,組織發動優秀青年走近青年志愿者、青年環保組織和學生社團開展宣傳實踐活動。充分利用“青年之聲”互動平臺、微博、微信和短視頻、動漫等新媒體手段,倡導低碳生活理念,營造節能環保氛圍。

各級婦聯組織要在城鄉婦女和廣大家庭中持續倡導節儉養德、低碳環保理念,引導婦女從自己做起、從家庭做起。身體力行傳播綠色發展理念,影響他人、奉獻社會,攜手共建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充分發揮婦聯系統所屬媒體特別是新媒體的作用,開展節能低碳、綠色生活、節儉養德等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從而增強婦女和家庭保護生態、節儉節能、低碳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軍隊各級要堅持艱苦奮斗、勤儉建軍,強化財力資源集中統管,珍惜和用好寶貴的軍費資源,持續深入開展“八節一壓”、“紅管家、好當家、小行家”、“紅旗車分隊、紅旗車駕駛員”、“紅旗船隊、紅旗船員”評定等活動。研究制訂適合軍隊特點的新能源研發和推廣應用政策,組織駐高原、海島、邊防部隊新型能源綜合利用試點建設。積極推行綜合運輸,科學統籌運輸計劃和運力使用,抓好“清煤工程”、既有設施抗震節能綜合改造,搞好既有房地產資源調余補缺。積極倡導和建設軍營節約文化,著力推進軍民融合,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上增強資源節約工作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提高服務保障部隊戰斗力的貢獻率。

篇10

第二條市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機構(不包括中央、省駐平的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公共機構,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財政性資金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

第三條市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在市人民政府節能減排管理機構的指導下,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全市的公共機構節能工作。

縣(區)人民政府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在同級節能減排管理機構的指導下,負責本級公共機構節能監督管理工作,指導和監督下級公共機構節能工作。

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系統主管部門在同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指導下,開展本系統內公共機構節能工作。

第四條公共機構的節能工作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節能目標完成情況列為對公共機構及其負責人年度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未完成年度節能目標任務的,取消其年度評先評優資格,并予以通報。

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制定本級公共機構節能考核評價辦法,定期進行能效公示,并會同有關部門對本級公共機構的節能工作進行年度考核評價。

第五條縣(區)人民政府成立機關事務管理部門的,公共機構節能監督管理工作由機關事務管理部門負責;尚未成立機關事務管理部門的,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由縣(區)人民政府辦公室負責。

第六條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大力創建“節約型機關”,積極組織開展公共機構節能宣傳教育及崗位培訓,普及節能科學知識,定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能源緊缺體驗活動,增強公共機構工作人員的節能意識,從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點油、一塊煤、一張紙做起,培養節能習慣。

財政、編制部門要加強預算和編制管理,加強源頭控制和監督管理,著力降低公共機構運行成本。

新聞媒體應加大對公共機構節能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輿論引導及監督作用。

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節能技術開發,推廣和應用節能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加快淘汰高能耗產品、設備,發揮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學術團體在公共機構節能工作中的技術咨詢服務作用。

第八條對在公共機構節能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市、縣(區)人民政府或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給予表彰獎勵。

第九條市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全省公共機構節能中長期規劃、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節能專項規劃,制定全市公共機構節能中長期規劃和本級公共機構節能計劃,并報省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備案。

縣(區)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全市公共機構節能中長期規劃,制定本行政區域公共機構節能中長期規劃和本級公共機構節能計劃,并報市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備案。

第十條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按年度將規劃確定的節能目標和指標分解落實到本級公共機構??h級公共機構節能規劃確定的節能目標和指標還應當按年度分解落實到鄉(鎮)、街道公共機構。

公共機構應當根據本級公共機構節能中長期規劃和節能計劃,結合本單位用能特點和上年度用能狀況,制定年度節能目標和實施方案,并報本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備案。

第十一條公共機構應當明確專人擔任節能聯絡員,負責收集、整理、傳遞節能工作信息,建立能耗統計臺賬,按照有關規定按時報送能源消耗統計情況,提出加強節能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節能聯絡員應當接受節能、統計等相關業務知識培訓。

第十二條市、縣(區)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定期統計、公布本級公共機構能耗狀況,并將能耗統計匯總數據和數據分析報告報送上一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

公共機構應當建立統計臺賬,定期向同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報送能耗統計匯總數據和數據分析報告,逐步實現對能源消耗狀況的實時監測。

第十三條公共機構應當實行能源消費計量制度,區分用能種類、用能系統實行能源消費分戶、分類、分項計量,并定期對能源消費狀況進行監測分析,及時發現、糾正用能浪費現象。

公共機構既有建筑應當結合節能改造計劃,逐步做到辦公用能與生活用能相分離,辦公用能與經營性業務用能相分離,獨立核算的上下級單位用能相分離,不相隸屬、合署辦公的公共機構間用能相分離。

第十四條市、縣(區)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按照管理權限,依照上級制定公布的公共機構能源消耗定額和支出標準,根據不同行業、不同系統、不同地域公共機構能源消耗綜合水平和特點,制定、公布和調整公共機構能源消耗定額。財政部門應當根據公共機構能源消耗定額,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標準。

公共機構應當在能源消耗定額范圍內使用能源,定期進行能源消耗狀況分析,加強能源消耗支出管理;超過能源消耗定額使用能源的,應當向本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作出說明。

第十五條市、縣(區)人民政府的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完善節能產品、設備政府采購名錄,優先將取得節能產品認證證書的產品、設備列入政府采購名錄。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節能產品、設備政府采購名錄中的產品、設備納入政府集中采購目錄。

公共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強制采購或者優先采購的規定,采購列入節能產品、設備政府采購名錄和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名錄中的產品、設備,嚴禁采購國家和省明令淘汰的用能產品、設備。

第十六條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集中整合和優化配置公共機構辦公用房、辦公設施、設備等資源,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第十七條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本級公共機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計劃,并組織實施。公共機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應當納入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并按照有關規定履行項目審批手續。

公共機構新建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應當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市有關建筑節能設計、施工、調試、竣工驗收等方面的規定和標準,優先采用節能效果顯著的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安裝和使用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逐步推進設計和建造超低能耗建筑和綠色建筑。公共機構既有建筑進行改建、裝修、加固時,應當同時考慮節能改造的內容,同步設計,同步施工。

嚴禁以節能改造的名義改建、擴建辦公用房或者進行超標準裝修。

第十八條公共機構應當積極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托節能服務機構進行節能診斷、設計、融資、改造和運行管理。

公共機構采用和實施合同能源管理的項目,應當于簽訂合同之日起30日內向同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備案。

第十九條公共機構應當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加強信息化建設,推行網絡化辦公、無紙化辦公,合理控制會議數量與規模,建立健全電視電話會議、網絡視頻會議等系統,降低能源消耗。

第二十條公共機構應當采取下列措施加強用能管理:

(一)日常辦公應當加強用電設備的管理,建立巡視檢查制度,及時關閉用電設備,減少空調、計算機、復印機等用電設備的待機能耗;減少文件數量,減少使用一次性筆和紙杯,減少日常辦公紙張用量,提倡雙面打印,減少重復打印、復印次數,提高紙張利用率;開展廢舊電腦、打印機、電池、燈管等辦公用品的回收、循環利用。

(二)空調系統應當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室內溫度控制的規定。配備中央空調智能溫控設備,使用空調期間,關閉門窗,防止冷氣泄漏,浪費能源,季節交換期間,少用空調,充分利用自然通風節能,改進運行管理,加強巡查和維護保養。公共機構所屬的禮堂、較大型會議室等場所應對中央空調操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三)大力推進區域性集中供熱,建設熱電聯產項目,淘汰和限制燃煤供熱小鍋爐的使用。集中供熱的建筑應進行計量改造,加裝溫控設施,實行供熱分戶計量和按照用熱量計價收費;加強自行供熱系統運行管理,根據需要對燃煤、燃油、燃氣鍋爐進行節能檢測和改造,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電梯系統應當實行智能化控制,合理設置,辦公場所三樓(含三樓)停開乘客電梯,非高峰時段減少運行臺數,高層分段運行,短距離上下樓層不乘電梯,下班后和節假日控制使用電梯臺數和頻率,加強運行調節和維護保養。

(五)景觀、路燈、樓宇照明系統,應當使用高效節能照明燈具,大力推廣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燈,優化照明系統設計,改進電路控制方式,推廣應用智能化調控裝置,采用限時開啟、間隔開燈等方式改進電路控制,樓宇照明系統應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節能,嚴格控制建筑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外部裝飾用照明,加強照明系統的維護保養和巡查。

(六)加強用水設備的日常維護管理,經常對供水設施進行檢修,認真進行管網檢查,尤其要關注預埋管道使用情況,杜絕跑冒滴漏,避免出現“長流水”現象;在顯著位置設置節水提示標志,公布維修電話;大力推廣感應式節水龍頭和器具,在辦公區域放置盛水器具收集保潔用水。

(七)注重綠化節約用水。提倡循環用水,綠地用水盡量使用雨水或再生水;推廣噴灌、微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禁止用自來水涌灌。

(八)網絡機房、鍋爐房、食堂、開水間、配電室等部位的用能情況應當實行重點監測,進行科學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耗。

(九)嚴格控制公務接待經費,嚴格執行公務接待標準,有效控制和壓縮公務接待經費。

第二十一條公共機構應當采取下列措施加強公務用車節能管理:

(一)按照標準配備公務用車,優先選用低能耗、低污染和清潔能源型車輛,嚴格執行車輛報廢制度。

(二)制定公務用車節能駕駛規范和單車油耗定額,實行“IC”卡定點加油、招投標車輛保險和定點維修制度,建立公務用車油耗臺賬,定期公布單車行駛里程和耗油量狀況,推行節油獎勵制度。

(三)積極探索公務用車服務社會化改革,減少單獨或重復配車,集體活動提倡乘坐中巴或通行車,禁止非公務用車,鼓勵工作人員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非機動交通工具出行。

第二十二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將公共機構節能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用于支持節能監督管理體系建設、節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技術及產品的推廣應用、表彰獎勵等。

第二十三條公共機構開展節能活動節約的費用,可以依照省上有關規定,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節能獎勵。

第二十四條市、縣(區)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本級和下一級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的監督檢查。監督檢查的內容包括:

(一)年度節能目標和實施方案的制定、落實情況。

(二)能源消費計量、監測和統計情況。

(三)能源消耗定額執行情況。

(四)節能管理規章制度建立情況。

(五)能源管理崗位設置以及能源管理崗位責任制落實情況。

(六)用能系統和設備節能運行情況。

(七)公共機構人員編制執行情況。

(八)年度經費預算執行及公務接待情況。

(九)公務用車配備、使用和油耗等節能管理情況。

(十)開展能源審計情況。

(十一)開展節能宣傳教育情況。

(十二)執行國家和省支持、限制或淘汰使用的用能產品、設備、設施及材料名錄的情況。

(十三)新建建筑在設計、建設過程中執行節能標準,以及既有建筑在改造、裝修、加固時的節能措施落實情況。

(十四)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節能監督檢查事項。

對節能規章制度不健全、超過能源消耗定額使用能源情況嚴重的公共機構,應當進行重點監督檢查。公共機構應當配合節能監督檢查,如實說明有關情況,提供能源資源消耗相關資料和數據,不得拒絕、隱瞞。

第二十五條公共機構違反規定用能造成能源浪費的,由本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下達節能整改意見書,公共機構應當按照整改意見書的要求進行整改,并將整改結果報告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對整改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二十六條公共機構應當配合節能監督檢查,如實說明有關情況,提供相關資料和數據,不得拒絕、阻礙。

第二十七條公共機構的節能工作應當接受社會監督,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舉報公共機構浪費能源的行為。

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設立舉報電話、信箱及專題網頁,接受社會公眾對公共機構浪費能源行為的舉報,會同有關部門對舉報事項及時調查處理,并將調查結果反饋給舉報人。

第二十八條公共機構違反規定,使用能源超過能源消耗定額不能充分說明理由,接到整改意見書后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由有關機關對公共機構負責人依法給予行政處分;造成能源嚴重浪費的,經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報請本級人民政府同意,由財政部門在安排該單位下一年度預算時壓縮其5%至10%的公用經費。

第二十九條公共機構不執行節能產品、設備政府采購名錄,未按照國家有關強制采購或者優先采購的規定采購列入節能產品、設備政府采購名錄中的產品、設備,或者采購國家明令淘汰的用能產品、設備的,由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并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有關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并予以通報。

第三十條從事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人員在公共機構節能監督管理中、、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本辦法自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三十二條本辦法有效期為5年。

第一條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公共機構節能工作,提高公共機構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行政運行成本,發揮公共機構在全社會節能中的示范表率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公共機構節能條例》、《省公共機構節能辦法》等法律法規,結合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市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機構(不包括中央、省駐平的公共機構)節能工作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公共機構,是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財政性資金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

第三條市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在市人民政府節能減排管理機構的指導下,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全市的公共機構節能工作。

縣(區)人民政府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在同級節能減排管理機構的指導下,負責本級公共機構節能監督管理工作,指導和監督下級公共機構節能工作。

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系統主管部門在同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指導下,開展本系統內公共機構節能工作。

第四條公共機構的節能工作實行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節能目標完成情況列為對公共機構及其負責人年度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未完成年度節能目標任務的,取消其年度評先評優資格,并予以通報。

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制定本級公共機構節能考核評價辦法,定期進行能效公示,并會同有關部門對本級公共機構的節能工作進行年度考核評價。

第五條縣(區)人民政府成立機關事務管理部門的,公共機構節能監督管理工作由機關事務管理部門負責;尚未成立機關事務管理部門的,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由縣(區)人民政府辦公室負責。

第六條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大力創建“節約型機關”,積極組織開展公共機構節能宣傳教育及崗位培訓,普及節能科學知識,定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能源緊缺體驗活動,增強公共機構工作人員的節能意識,從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點油、一塊煤、一張紙做起,培養節能習慣。

財政、編制部門要加強預算和編制管理,加強源頭控制和監督管理,著力降低公共機構運行成本。

新聞媒體應加大對公共機構節能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輿論引導及監督作用。

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節能技術開發,推廣和應用節能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加快淘汰高能耗產品、設備,發揮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學術團體在公共機構節能工作中的技術咨詢服務作用。

第八條對在公共機構節能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市、縣(區)人民政府或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給予表彰獎勵。

第九條市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全省公共機構節能中長期規劃、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節能專項規劃,制定全市公共機構節能中長期規劃和本級公共機構節能計劃,并報省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備案。

縣(區)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全市公共機構節能中長期規劃,制定本行政區域公共機構節能中長期規劃和本級公共機構節能計劃,并報市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備案。

第十條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按年度將規劃確定的節能目標和指標分解落實到本級公共機構。縣級公共機構節能規劃確定的節能目標和指標還應當按年度分解落實到鄉(鎮)、街道公共機構。

公共機構應當根據本級公共機構節能中長期規劃和節能計劃,結合本單位用能特點和上年度用能狀況,制定年度節能目標和實施方案,并報本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備案。

第十一條公共機構應當明確專人擔任節能聯絡員,負責收集、整理、傳遞節能工作信息,建立能耗統計臺賬,按照有關規定按時報送能源消耗統計情況,提出加強節能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節能聯絡員應當接受節能、統計等相關業務知識培訓。

第十二條市、縣(區)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定期統計、公布本級公共機構能耗狀況,并將能耗統計匯總數據和數據分析報告報送上一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

公共機構應當建立統計臺賬,定期向同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報送能耗統計匯總數據和數據分析報告,逐步實現對能源消耗狀況的實時監測。

第十三條公共機構應當實行能源消費計量制度,區分用能種類、用能系統實行能源消費分戶、分類、分項計量,并定期對能源消費狀況進行監測分析,及時發現、糾正用能浪費現象。

公共機構既有建筑應當結合節能改造計劃,逐步做到辦公用能與生活用能相分離,辦公用能與經營性業務用能相分離,獨立核算的上下級單位用能相分離,不相隸屬、合署辦公的公共機構間用能相分離。

第十四條市、縣(區)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按照管理權限,依照上級制定公布的公共機構能源消耗定額和支出標準,根據不同行業、不同系統、不同地域公共機構能源消耗綜合水平和特點,制定、公布和調整公共機構能源消耗定額。財政部門應當根據公共機構能源消耗定額,制定能源消耗支出標準。

公共機構應當在能源消耗定額范圍內使用能源,定期進行能源消耗狀況分析,加強能源消耗支出管理;超過能源消耗定額使用能源的,應當向本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作出說明。

第十五條市、縣(區)人民政府的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完善節能產品、設備政府采購名錄,優先將取得節能產品認證證書的產品、設備列入政府采購名錄。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節能產品、設備政府采購名錄中的產品、設備納入政府集中采購目錄。

公共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強制采購或者優先采購的規定,采購列入節能產品、設備政府采購名錄和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名錄中的產品、設備,嚴禁采購國家和省明令淘汰的用能產品、設備。

第十六條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集中整合和優化配置公共機構辦公用房、辦公設施、設備等資源,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第十七條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本級公共機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計劃,并組織實施。公共機構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應當納入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并按照有關規定履行項目審批手續。

公共機構新建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應當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市有關建筑節能設計、施工、調試、竣工驗收等方面的規定和標準,優先采用節能效果顯著的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安裝和使用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統,逐步推進設計和建造超低能耗建筑和綠色建筑。公共機構既有建筑進行改建、裝修、加固時,應當同時考慮節能改造的內容,同步設計,同步施工。

嚴禁以節能改造的名義改建、擴建辦公用房或者進行超標準裝修。

第十八條公共機構應當積極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委托節能服務機構進行節能診斷、設計、融資、改造和運行管理。

公共機構采用和實施合同能源管理的項目,應當于簽訂合同之日起30日內向同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備案。

第十九條公共機構應當積極推進電子政務,加強信息化建設,推行網絡化辦公、無紙化辦公,合理控制會議數量與規模,建立健全電視電話會議、網絡視頻會議等系統,降低能源消耗。

第二十條公共機構應當采取下列措施加強用能管理:

(一)日常辦公應當加強用電設備的管理,建立巡視檢查制度,及時關閉用電設備,減少空調、計算機、復印機等用電設備的待機能耗;減少文件數量,減少使用一次性筆和紙杯,減少日常辦公紙張用量,提倡雙面打印,減少重復打印、復印次數,提高紙張利用率;開展廢舊電腦、打印機、電池、燈管等辦公用品的回收、循環利用。

(二)空調系統應當嚴格執行國家有關室內溫度控制的規定。配備中央空調智能溫控設備,使用空調期間,關閉門窗,防止冷氣泄漏,浪費能源,季節交換期間,少用空調,充分利用自然通風節能,改進運行管理,加強巡查和維護保養。公共機構所屬的禮堂、較大型會議室等場所應對中央空調操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三)大力推進區域性集中供熱,建設熱電聯產項目,淘汰和限制燃煤供熱小鍋爐的使用。集中供熱的建筑應進行計量改造,加裝溫控設施,實行供熱分戶計量和按照用熱量計價收費;加強自行供熱系統運行管理,根據需要對燃煤、燃油、燃氣鍋爐進行節能檢測和改造,采用先進技術和設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電梯系統應當實行智能化控制,合理設置,辦公場所三樓(含三樓)停開乘客電梯,非高峰時段減少運行臺數,高層分段運行,短距離上下樓層不乘電梯,下班后和節假日控制使用電梯臺數和頻率,加強運行調節和維護保養。

(五)景觀、路燈、樓宇照明系統,應當使用高效節能照明燈具,大力推廣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燈,優化照明系統設計,改進電路控制方式,推廣應用智能化調控裝置,采用限時開啟、間隔開燈等方式改進電路控制,樓宇照明系統應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節能,嚴格控制建筑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外部裝飾用照明,加強照明系統的維護保養和巡查。

(六)加強用水設備的日常維護管理,經常對供水設施進行檢修,認真進行管網檢查,尤其要關注預埋管道使用情況,杜絕跑冒滴漏,避免出現“長流水”現象;在顯著位置設置節水提示標志,公布維修電話;大力推廣感應式節水龍頭和器具,在辦公區域放置盛水器具收集保潔用水。

(七)注重綠化節約用水。提倡循環用水,綠地用水盡量使用雨水或再生水;推廣噴灌、微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禁止用自來水涌灌。

(八)網絡機房、鍋爐房、食堂、開水間、配電室等部位的用能情況應當實行重點監測,進行科學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耗。

(九)嚴格控制公務接待經費,嚴格執行公務接待標準,有效控制和壓縮公務接待經費。

第二十一條公共機構應當采取下列措施加強公務用車節能管理:

(一)按照標準配備公務用車,優先選用低能耗、低污染和清潔能源型車輛,嚴格執行車輛報廢制度。

(二)制定公務用車節能駕駛規范和單車油耗定額,實行“IC”卡定點加油、招投標車輛保險和定點維修制度,建立公務用車油耗臺賬,定期公布單車行駛里程和耗油量狀況,推行節油獎勵制度。

(三)積極探索公務用車服務社會化改革,減少單獨或重復配車,集體活動提倡乘坐中巴或通行車,禁止非公務用車,鼓勵工作人員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非機動交通工具出行。

第二十二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將公共機構節能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用于支持節能監督管理體系建設、節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技術及產品的推廣應用、表彰獎勵等。

第二十三條公共機構開展節能活動節約的費用,可以依照省上有關規定,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節能獎勵。

第二十四條市、縣(區)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本級和下一級公共機構節能工作的監督檢查。監督檢查的內容包括:

(一)年度節能目標和實施方案的制定、落實情況。

(二)能源消費計量、監測和統計情況。

(三)能源消耗定額執行情況。

(四)節能管理規章制度建立情況。

(五)能源管理崗位設置以及能源管理崗位責任制落實情況。

(六)用能系統和設備節能運行情況。

(七)公共機構人員編制執行情況。

(八)年度經費預算執行及公務接待情況。

(九)公務用車配備、使用和油耗等節能管理情況。

(十)開展能源審計情況。

(十一)開展節能宣傳教育情況。

(十二)執行國家和省支持、限制或淘汰使用的用能產品、設備、設施及材料名錄的情況。

(十三)新建建筑在設計、建設過程中執行節能標準,以及既有建筑在改造、裝修、加固時的節能措施落實情況。

(十四)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節能監督檢查事項。

對節能規章制度不健全、超過能源消耗定額使用能源情況嚴重的公共機構,應當進行重點監督檢查。公共機構應當配合節能監督檢查,如實說明有關情況,提供能源資源消耗相關資料和數據,不得拒絕、隱瞞。

第二十五條公共機構違反規定用能造成能源浪費的,由本級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下達節能整改意見書,公共機構應當按照整改意見書的要求進行整改,并將整改結果報告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對整改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二十六條公共機構應當配合節能監督檢查,如實說明有關情況,提供相關資料和數據,不得拒絕、阻礙。

第二十七條公共機構的節能工作應當接受社會監督,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舉報公共機構浪費能源的行為。

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應當設立舉報電話、信箱及專題網頁,接受社會公眾對公共機構浪費能源行為的舉報,會同有關部門對舉報事項及時調查處理,并將調查結果反饋給舉報人。

第二十八條公共機構違反規定,使用能源超過能源消耗定額不能充分說明理由,接到整改意見書后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由有關機關對公共機構負責人依法給予行政處分;造成能源嚴重浪費的,經管理機關事務工作的機構報請本級人民政府同意,由財政部門在安排該單位下一年度預算時壓縮其5%至10%的公用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