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市場環境分析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8: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業市場環境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建筑業市場環境分析

篇1

隨著國內建筑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市場營銷已經成為影響建筑施工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本文中,筆者擬將從施工企業的市場環境和形勢需要入手,結合本行業特點,對建筑施工企業的營銷管理展開探討。

【關鍵詞】建筑行業;施工企業;市場營銷;手段策略

1建筑施工企業的市場營銷環境分析

近年來,我國建筑業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地位不斷加強,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更加顯著。但是隨著國家宏觀經濟步入“新常態”,“推改革、調結構、促轉型”的政策導向對國內建筑業的影響正在逐步顯現。加之競爭主體的不斷增加,行業監管的日漸完善,建筑施工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勢必更加激烈。建筑施工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必須持續不斷地獲得新的項目和訂單,同時還要確保合理的利潤空間,也就是說不僅要中標還要中好標。而企業的經營工作擔負著為企業提供生產任務、創造效益來源的重任,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第一要務,在各項工作中處于龍頭地位。如何通過有效的策略和手段,來將自己的特長、業績及綜合實力等優勢展示給客戶,獲得建設投資企業(個人)、政府單位的認可,不斷擴大市場份額,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形成良好的品牌效應,這對建筑施工企業的市場營銷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鑒于此,筆者認為,將市場營銷管理納入建筑施工企業的主要研究課題是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

2現狀分析和原因剖析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的建筑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建筑施工企業的數量和規模持續增加,但是增長方式屬于典型的外延型增長,即行業發展主要依靠外部經濟要素投入的拉動,其別依賴資本投入的拉動??陀^地說,三十年中國建筑業的快速發展,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帶動效應,而非通過行業和企業的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形成,亦不是通過企業綜合素質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實現的,因而這種增長和成長缺乏與之相對稱的價值內涵和可復制性。作為國內建筑市場的主體之一的建筑施工企業,對市場營銷工作的深刻認識和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營銷理念簡單

當前,大部分國內施工企業還存在著“營銷就是投標”的理念,把市場營銷等同于工程投標,這樣的理解其實可以說只是一種較為淺顯而簡單的認識?;诖朔N理解下,施工企業往往缺乏持續經營的觀念與長期的發展戰略規劃。正是由于對營銷理念的理解過于簡單化,導致了不少施工企業非但沒有穩固發展既有市場的意識,反而過分重視新市場的開發,甚至將公關與營銷劃等號,認為營銷就是請客送禮拉關系,使得公關活動庸俗化,缺少以顧客為中心的服務意識與必要的客戶關系管理。

2.2品牌意識不強

目前,我國建筑業已經成為完全競爭性行業,整體產能結構不平衡,行業集中度較低,市場競爭激烈,整體利潤水平偏低。而且長期以來,由于建筑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工程建設專業化分工不足,競爭同質化明顯,造成以低價競標為主的惡性競爭加劇,行業內缺失標桿企業以及品牌意識。很多企業還沒有從傳統的經營思路中解放出來,對市場環境和營銷形勢變化缺乏深入的研究,往往只看結果,不重過程,針對單個項目開展營銷工作的現象比較突出,缺乏長遠發展的意識,缺乏全員和全過程營銷意識,對企業品牌維護力度不強,經常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難以形成滾動發展和互惠共贏的合作關系。

2.3職能體系不完善

隨著建筑施工企業的規模增長,導致管理層級增加,管理鏈條拉長,各級公司由于管理職能相互重疊交叉,運作效率不高,中標率偏低,營銷成本增大,職能分工和工作程序不夠完善,導致了企業的市場營銷功能難以充分發揮。而且,不少施工企業的營銷資源掌握在個人手里,致使本該是企業行為的營銷活動成為了個體行為,甚至依靠包工頭或者聯營隊伍去跑營銷,如此拿到的項目訂單,極容易脫離企業法人的控制,從而大大降低了企業營銷資源的穩定性和企業法人組織項目施工的自主性。另外,工程項目營銷工作離不開第一手的信息和長期的跟蹤服務,所以建筑施工企業的營銷網絡和整體布局至關重要。尤其是區域辦事處,承擔著建筑施工企業的營銷終端和橋頭堡作用,其職能的發揮和工作的力度對企業最終的營銷成果將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2.4隊伍建設不到位

搞好營銷工作離不開一個務實高效、作風優良、能征善戰的團隊,但是部分建筑施工企業在營銷隊伍的管理上重考核、輕管理,重結果、輕培訓,導致營銷人員的能力和素質參差不齊,缺乏系統全面的培訓,業務能力難以滿足工作需要。編標人員不能透徹理解招標文件,缺乏科學完整的投標評價體系,投標評審流于形式,難以發覺投標中存在的問題。報價人員不能充分認識工程量清單報價和估計投標風險,報價比較隨意盲目,僅依據以往經驗和市場行情進行報價,致使“一投就飛”和“一中就虧”的現象屢見不鮮。外業人員為了完成任務,獲得提成,存在投機心理,唯“項目”是圖,不管盈虧,不顧項目質量和企業成本,導致企業承擔很大的履約風險。

3研究探討策略方法

3.1樹立新的銷營理念,提升企業品牌影響力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建筑施工企業要想持續獲取施工項目更多地需要通過滾動發展來實現,一般是以一個可操作項目或在建項目為起點,然后由項目“吸引”項目,最終使一點擴展成一片。這個過程是個連鎖反應,它需要企業牢固樹立“品牌經營”的理念,不斷提升企業軟實力。①企業需要通過優質服務和誠實守信來實現品牌形象的提升,再通過自主創新來強化企業品牌影響力與核心競爭力。②把握好在建項目質量關,發揮品牌效應以吸引更多客戶的關注。一旦建設項目出現問題必然會導致接企業形象受損,為企業后續的市場營銷工作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施工企業務必樹立起“現場就是市場”的理念,堅持“做好一項工程、樹立一座豐碑、廣交一方朋友”的原則,加強項目全程監督,完善項目管理,保障建設質量,讓業主滿意,力求打造一系列讓業主滿意的精品工程來塑造企業的品牌名片。這對施工企業在區域市場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的增強具有較好的作用,從而為企業的市場營銷提供良好的環境,實現持續滾動發展。

3.2改進工作流程,完善職能分工

提到建筑施工企業招投標工作,不少施工企業人員或領導都會認為這是經營部門或市場開發部門的事情。其實,招投標不只是經營部門的事情,而是一項需要全員參與協作,全過程管理和控制,全方位施展營銷手段和策略的市場營銷活動,它涉及到了企業的多個職能,需要做好全過程的營銷策劃。例如:信息收集、營銷策略的研究等等。事實上,一個完善的建筑施工企業的營銷組織系統,應該具有六類職能。這些職能的設立可根據企業大小而定,它可以是獨立的部門,也可以融入其他部門,通過不斷溝通和協調,讓各部門密切配合,完成企業的營銷業務流程。實際上,為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管理層次和環節,優化辦事流程,促進組織高效性、靈活性、溝通性,施工企業營銷組織結構應根據的上圖中六大職能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營銷工作流程為主線,打破部門界限的矩陣式營銷組織。

3.3加強營銷隊伍建設,提高綜合實力

從流程管理的層面來看,施工建筑施工企業要完善市場營銷管理體系并保持持續運行,重點是提高營銷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強化營銷管理的業務流程。①加強營銷隊伍建設,把好選人用人關。要始終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依據發展需要、能力業績去選擇、任用和提拔營銷人員,要關心營銷人員的成長,促進營銷人員的健康流動,讓營銷人才“有激情、有干勁、有奔頭”,保持營銷隊伍的流動性、先進性和活力性,充分發掘和調動各層級、各專業營銷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營銷系統的整體合力。通過持續開展系統培訓,不斷提高營銷人員的業務能力,以適應市場形勢變化提出新要求。②應建立科學流暢的營銷工作流程。要秉承“全員營銷”理念,建立健全“法人本部總體策劃、企業領導上層公關,營銷人員具體對接,相關部門服務支撐”的企業營銷工作體系與流程完善的過程管控體系,完善風險防控和評審決策程序,從源頭上提高營銷質量,規避風險。

3.4增強服務意識,開展立體營銷

隨著政府依法治國和反腐倡廉的持續推進,行業監管制度日趨完善,市場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在新形勢下傳統的營銷方式必將面臨嚴峻挑戰,盡快適應形勢變化,不斷創新營銷模式。①要本著誠實守信的原則,樹立服務至上的理念,關注客戶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幫助。要為業主著想,利用企業的綜合能力、專業優勢、便利條件和社會關系開展營銷工作,為其排憂解難,提供持續服務,不僅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充分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好感。②要細心了解、全面掌握業主決策層、管理層、操作層的內部結構和關系,適時調整營銷的方向和角度,按照關系層級和工作職能開展全方位的營銷工作,形成有重點、多層次的立體營銷,力爭達到眾望所歸、水到渠成的目的。

3.5加強營銷策劃,注重過程管理

市場營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提高項目的中標率和預期收益,就必須加強營銷策劃:①要開展區域市場分析,及時準確地收集區域內行業政策、建設規劃、資金狀況、競爭對手、招評標辦法等情況,為選擇重點項目開展營銷工作提供指導。②要認真研究項目特點,深入分析業主心態、招標辦法的設置條件、以往招標的習慣做法及競爭對手的優劣勢和報價策略等,確立工作目標,制定策劃方案,明確責任分工,采取靈活有效的營銷策略。同時要研究分析各種因素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策略方法,確保營銷策劃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最后要做好全過程營銷。營銷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前期跟蹤和投標階段,還要貫穿項目施工生產、驗收交付、客戶回訪的全過程,要樹立“項目施工也是營銷過程”、“現場就是市場”的理念,要信守合同承諾,確保工程項目的安全、質量和工期要求,加強與工程各方的溝通聯系,提升企業的信用等級。

4結語

隨著的營銷學的發展,建筑施工業中的營銷學也在不斷的發展。而建筑施工企業是以項目訂單為生命線,這就決定了施工企業的營銷策略和普通企業相比存在著極大的不同。因此,企業應在科學分析市場環境、自身的資源和競爭能力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并綜合運用各種營銷手段和策略,努力維護企業形象,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以提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南曉宇.施工企業經營投標管理[J].隧道建設,2007.

篇2

【關鍵詞】 外部環境;成本;模糊層次分析法

隨著近些年政府對建筑行業的大力支持,我國建筑行業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建筑行業支柱產業地位不斷得以加強,同時在拉動國民經濟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也因為我國經濟局勢不夠穩定,行業競爭的加劇造成了行業進入壁壘較低的局面,國外建筑商逐漸顯著的競爭力,使得我國建筑業成為一個過度競爭的行業,利潤空間受到了嚴重擠壓,因此如何有效進行工程項目成本管控成為制約施工企業發展的核心。

傳統的建設工程成本管理將管理的核心注意力放在內部施工生產經營過程,認為外部因素不可控,忽視了對工程外部環境的分析。事實上,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工程項目的成本管理需要從施工項目的外部環境出發,分析面臨的各種外部環境因素,尋求降低成本的有利途健

一、建設工程成本

工程項目具有投資額大、壽命周期長、工作內容多、材料用量大、參與方眾多等特點,這些必將導致影響工程項目成本的因素眾多。在建設工程領域,對于建設單位而言,成本是指全壽命期內開發某工程項目的全部花費(用貨幣形式表示),稱為“建設成本”;對承包商而言,成本是指建造某個工程項目所花費的全部費用(用貨幣形式表示),稱為“施工成本”,而對第三方監理而言,是指合同雙方所約定的建造某個工程項目的目標費用,稱為“工程合同成本”。因此,參與方不同,工程管理的成本范圍差別較大。論文將討論的成本,則立足于建設方,研究開發整個項目需花費的全部費用。房地產項目開發過程復雜,涉及的全過程成本費用也較多,包括土地費用、前期準備費用、建安工程費、配套費、財務費用等間接費用,其中,建安工程費則為控制的難點及重點。

二、建設工程外部環境分析

任何組織的生產活動都離不開外部或者內部環境。因此,建設工程成本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是必然的。房地產商的外部環境往往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現有建筑業競爭者、供應商等因素。同時,目前大多數企業對外部環境的分析不全面不到位,管理人員只重視工程招標,工程造價等方面信息,而不重視外部環境對工程成本的影響。筆者通過對外部環境進行分析,認為外部因素對工程成本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物資市場價格變動

項目在施工生產過程中需要的所有建材均需從市場采購,因此市場大環境對其影響非常密切,物資供應市場價格的波動,必然會對項目的直接成本產生影響,影響建工程成本。

2、市場需求的變動

建筑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必然會對建筑企業的生產規模產生影響,從而影響成本。

3、財政金融政策的變化

項目全壽命期都離不開財政金融市場,房地產商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資金來源大多是銀行貸款,一旦國家財政政策變化,緊縮銀根、壓縮信貸規模,或者提高貸款利率,都會對項目的正常開展帶來影響,甚至會發生資金不到位導致不能正常建設,或者造成財務費用,利息的支出,引起項目間接成本的升高。

4、同業競爭能力的變化

近些年,全球經濟不斷下滑,但各項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則在不斷發展,建筑行業整體實力得以提高,這勢必會加大競爭。為了在競爭中不被淘汰,需要企業投入資金提升技術,提高管理水平,從而導致短期成本的提高。

三、外部環境因素對工程成本的影響分析

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的外部因素對成本的影響,建立工程項目外部環境因素對成本的影響評價指標,有利于針對性的控制工程成本和制定成本控制系統。

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1)科學性原則。外部環境對成本的影響因素很多,這就要求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對不同的因素進行分類,并采取科學的方法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在建立指標體系的過程中,要求其邏輯結構合理,并且具有針對性。(2)系統性原則。在外部環境因素對成本影響中,指標選取對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真實性至關重要,并且選取時應具有系統性,能夠基本囊括所有的方面,同時應避免指標的重復、交叉現象出現。(3)規范性原則。指標體系的建立必須以目標為導向、以原則為保證、以規范為前提,只有建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邏輯合理的評價體系,才能保證客觀評估外部環境影響因素對成本的影響程度。

2、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根據相關研究結論,通過對影響建設工程項目成本控制各項因素的綜合分析,論文首先選取了10種有代表性的因素構成了評價指標體系。其次選取模糊層次分析法分析研究項目成本管控的具體情況,從而得到影響成本目標達成的關鍵因素。

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作為一種解決復雜決策問題的工具,采用該方法以對復雜決策問題的本質、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的挖掘分析作為基礎,通過已有的少量定量信息,將定性的決策問題轉化為定量的數學化,多目標多準則的決策問題,為決策提供更加漸變的方法。該方法是一套具有針對性的可為復雜決策問題提供決策的模型方法,其具體可以整理為以下4步。

(1)構建工程項目成本控制系統的遞階層次模型。一層指標具體如:政治環境(由C1表示);經濟環境(C2);法律環境C3);技術環境(C4);自然環境(C5);現有建筑企業的因素(C6);業主的因素(C7);材料供應商的因素(C8)。但一層指標又包含若干二層指標,例如政治環境(C1),二層指標包括了政府對新工藝新材料推廣、對施工設備的要求(記為C9),國家政策的變化(C10),罷工現象的發生(C11)等。如圖1所示。

(2)建立優先關系矩陣。優先關系矩陣亦稱模糊互補矩陣,該矩陣可對同一層級的不同元素與上一層級中某一準則的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以R=(rij)nxn表示。而模糊矩陣中的因素rij表示的是第i個元素相對于第j個因素的模糊關系。這里采用0.1~1.9標準度法由專家小組對影響因子打分,建立優先關系矩陣。利用加性一致性條件rij=rik-rjk+0.5,按照式(1.1)變換將優先關系矩陣轉換為模糊一致矩陣。

重復以上步驟,可以計算第二層指標相對于第一層指標的權重,從而求出二級指標相對于總目標的權重。根據各影響因素的權重排序。

(4)求出各級要素對系統總目標的權重,并做出排序。采用上述分析方法對工程項目成本控制實際情況進行研究,得到影響工程項目成本控制總目標的主要因素。后期可以借鑒工程成本分析法對己經發生的實際成本進行成本偏差的數量和原因分析;運用掙得值法進行工程項目后期成本的趨勢預測,為下階段的成本控制提供數據依據。并理論聯系實踐,運用成本控制方法進行糾偏控制,提出后期成本控制對策。

四、結論

近些年,我國的項目成本管理總體水平有所提升,盡管在逐步的縮短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但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本文對影響工程項目的成本的因素進行了分析,采用模糊層次分析法找出影響工程項目成本總目標的關鍵因素,同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對工程項目成本進行成本控制、偏差分析及糾偏,從而提高建設項目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建設環境變幻莫測,其對成本的影響涉及面也很廣泛,憑借某一單一理論進行控制和預測尚且不夠,因此建設項目成本控制還需要在實踐中繼續改進。

【參考文獻】

[1] 李桃.工程項目成本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分析[J].企業家天地,2007.9.236-238.

[2] 張懷征.基于項目組織管理的成本控制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9.11~14.

[3] 王振華.對建筑工程項目成本管理的探討[J].甘肅科技,2010.1.120~122.

[4] 許樹柏.層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W出版杜,2008.

[5] 昌雷林.工程項目動態管理初討[J].建筑工程,2011.9.

篇3

[關鍵詞] 中小企業 國際化 策略

國家十一?五規劃指出,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當今,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強對外貿易、實施對外投資、擴大對外合作成為我國提高自身國際競爭力量、提升國際競爭地位的重要手段。我國企業中,中小企業的數量占全部企業數量的比例達99%以上,有數千萬之巨。數量眾多的中小型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加強我國對外貿易與合作,必須重視推進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強化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推進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進程,優化我國經濟的整體結構,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優勢

中小企業由于其自身條件的限制,并不具備跨國公司核心能力強大、資金實力雄厚、營銷網絡通暢、管理經驗豐富等方面的優勢,其顯著特點在于企業規模較小。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威爾斯(Wells)的小規模技術理論所言,一國企業可以開發所謂“小規模技術”以滿足有限的市場需求。我國中小企業與其小規模生產相對應,在國際化經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小規模經濟優勢

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國內市場規模都比較小,只有中國和印度等少數幾個大國例外。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其市場容量一般遠遠達不到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在當地投資建廠所需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而這一特點使得專注于小規模生產、規模經濟起點低的我國中小企業預留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事實上,進入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跨國企業正是利用東道國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輸出本國的設備,設備和勞務,建立小規模勞動密集型企業,從而在競爭中取得了優勢。

2.適銷產品優勢

相對于發達國家跨國投資者專注于以研發項目開發為主要特征的國際競爭戰略不同,我國的中小企業擁有為不同市場需要提供服務的小規模技術,可以滿足低收入國家有限的制成品市場需求。尤其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由于我國同屬于發展中國家,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需求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我國跨國企業對市場的把握更加熟悉,產品的設計、包裝、性能、功用更能體現發展中國家的特點,更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占據發達國家大的跨國企業“不屑一顧”的市場縫隙,實現國際化經營的目的。

3.傳統產品和產業優勢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一批傳統產品和專有生產技術,比如園林園藝技術、中醫藥制品加工技術、中式菜點制作與烹調技術等,向來深受世界各地的華人同胞所鐘愛,在華人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在僑民集中的地區投資設廠,生產傳統產品,是中國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的一種特有優勢。同時,我國中小企業在平均單項投資額較低、相對勞動密集的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商業服務業及建筑業等行業中,具有一定的產業優勢,依托優勢產業實行國際化經營業務的擴張,也是中小企業走出國門的重要策略。

4.成本價格優勢

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因而生產成本優勢明顯。同時,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其低價格優勢具有巨大的殺傷力。一般而言,中小企業的價格優勢來自以下幾方面:一是在生產中采用低技術含量的小規模技術,節省了大量研發費用;二是生產規模小,管理相對集中,管理費用支出低;三是產品以中低檔為主,易于消費者接受,因而節約了高昂的廣告宣傳開支。

5.市場應變優勢

中小企業生產規模小,內部機構設置簡單,易于考核人及員工的工作效率,因而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效率優勢。同時,中小企業貼近市場、貼近消費者,具有較強的親和力,能較為敏感地捕捉到國際市場的信息,使其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有可能迅速地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因而擁有比大型跨國公司更靈活的應變能力。另外,中小企業專注于一個或少數幾個小規模專業市場,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取得專業化的競爭優勢。

二、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原則

中小企業的國際化擴張與大型企業相比有著明顯不同,企業經營者應認真企業的核心優勢,充分論證企業本身的實力和條件,為國際化經營的順利進行創造條件。實踐中,應注意把握以下原則:

1.同質近源原則

當企業面臨不同的外國市場時,選擇海外市場的決策應遵循兩個判斷,一是市場的相似相近。我國中小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時間較晚,經驗較少,抗風險能力較弱,因此應注重研究目標市場與企業現有市場的近似性,諸如居民收入水平、消費需求、種群文化、資源獲取的難度等因素,都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二是距離的由近到遠。中小企業國際化目標市場的選擇,不僅有地理距離問題,而且有心理距離問題??臻g距離接近,心理感受上認同,會大大減輕中小企業經營者的決策壓力,更有利于對企業實施有效的經營管理。東盟各國與我國存在一定的產業梯度關聯,勞動力價格低廉,適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文化上與我國有著廣泛的淵源,生活著成千上萬的華人華僑,大大減弱了企業進入當地市場的障礙,是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選擇的重點區域。

2.難易相宜原則

無論是在規模、經營水平、資金等方面,中小企業都與大型的跨國企業有較大的差距,中小企業應從自身實際出發,在區位選擇的過程中,首先選擇自己熟悉的、地理位置或風俗習慣相近、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國家作為對外擴張的目的地,待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經驗后,再選擇相對陌生、地理位置更遙遠或文化差異更大的、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國家作為自己的投資目的地。

3.強化核心能力原則

就核心能力而言,中小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資金調度能力、生產技術能力、經營管理能力以及營銷服務能力等等,都不能與大型跨國企業相提并論。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經營時,應揚長避短,選擇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競爭優勢的地區、市場和產業,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能力,使企業獲得長足的發展。否則,一味“貪大求洋”,超出了自己的核心能力范圍,不但達不到國際化經營的目標,而且容易拖累主營業務,使企業本身的運營陷入泥潭。

三、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目標市場進入方式選擇

中小企業的實力有限,跨國并購這樣的“大手筆”幾乎與中小企業無緣。在對外擴張中,中小企業應著眼于現實,兼顧未來,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選擇合適的國際化經營的目標市場進入方式。

1.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投資方式以合資方式為主

中小企業的資金鏈條較弱,融資渠道有限,采取與東道國企業合資經營的方式,可以克服獨資經營方式成本高、回收周期長、風險大的弊端。同時,采取合資的方式也有利于我國企業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幫助企業自身盡快熟悉和適應國際市場,拓寬企業本身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實踐中,中小企業應注意把握三條合資途徑。

2.中小企業進行國際投資時注意把握投資路徑

一是重視鄰近國家的投資。同時,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經濟,往往對國外投資許以優惠的政策和條件,投資于這類國家,不僅進入障礙較低,而且投資更容易被接受。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與鄰近國家之間具有地緣互補關系,在周邊國家投資有利于我國企業發揮相對優勢,獲得比較優勢利益。

二是關注我國非周邊發展中國家的投資。拉丁美洲、東歐、非洲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技術水平和產業結構等方面均落后于我國,選擇這些國家進行投資合作,便于我國成長性明顯下降及生產能力過剩的行業向下轉移,有利于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有利于產品新市場的開拓。中小企業的產品直接銷往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其難度系數較大,而投資于對歐美國家有自由貿易權或者有特殊銷售關系的發展中國家,其產品則可長驅直入歐美市場。

二是積極開拓對發達國家的投資。發達國家往往掌握著高水平的技術和研發能力,但其對本國先進技術的外流有較為嚴格的限制措施。中小企業在發達國家投資設立研發機構,合資創辦、兼并收購科技型中小企業,有助于打破國外競爭對手的技術封鎖和壟斷,使企業直接進入技術前沿。同時,通過在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直接投資設廠,可以有效繞開各種貿易壁壘,長期穩定地占有這類市場。

3.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注重建立戰略聯盟關系

面對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日益縮短的產品和技術生命周期,以及日趨復雜激烈的全球競爭等新現實,中小企業靠自身單打獨斗來實現國際化經營的目標,顯得勢單力薄。因此,克服和彌補企業規模不足的缺陷,與東道國優勢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關系,是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一條重要途徑。在戰略聯盟關系中,合作各方共同分擔研究開發費用,分散與減少投資和經營風險,取長補短、優勢疊加,這樣既可加強各方的競爭地位,又可避免兩敗俱傷。

參考文獻:

[1]田虹李立超: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J].工業技術經濟,2004,(5)

[2]蘇文: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策略研究[J].特區經濟,2004,(8)

篇4

隨著浙江民營經濟的強勢崛起,浙江民營企業也進入高速發展期。2017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由全國工商聯,浙江民營企業入圍數量高達120家,整體發展形勢明顯好于江蘇、廣東其他沿海省份。信息技術和科技創新為浙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浙江民營企業轉型升級軌跡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建筑業、房地產、紡織業等傳統產業經受著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而高端制造、電子通訊等技術密集型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面對國內外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占到浙江經濟半壁江山的浙江中小民營企業如何順勢而為,備受政界、商界和學界關注。在改革開放之初,浙江對外貿易和外資引進一直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域。在受到外部環境所限導致運輸成本及信息成本高昂、技術和資金位居劣勢的前提下,以“溫州模式”為代表,包括寧波、金華、紹興、臺州等地市家族企業急劇擴張,迅速發展成基于小商品和大市場為主要特征的浙江經濟發展格局。浙江省政府在與中央博弈過程中采取放松管制政策,正是由于這種對地方政府部門、地方中小企業以及蓬勃萌發的市場化行為的寬容,浙江鄉鎮企業和個私經濟發展較為迅速。濃厚的崇商傳統以及長期積淀的經商經驗和經貿渠道,造就了浙江區際貿易的低交易成本特點??梢哉f,是浙江政府的“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成就了現行體制之外的浙江民營企業,產權清晰、機制靈活是浙江民營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浙江出現一大批極具競爭力的浙江民營企業和具有創新精神的民營企業家。特別是在浙江中小民營企業的專業化分工道路上,通過“干中學”獲取創新靈感和商業智慧的企業家,雖然受多種因素所限導致文化水平不高,但務實敢闖且不息自強,善于變通、創造且精于判斷及調適,具備對國內外環境及形勢變化做出預判的能力。盡管近年來浙江正在著力打造以航空、軌道交通、新能源、現代醫藥等為為主體的“五大千億”規模產業集群,但發源于紡織服裝業、五金機械業、塑料制品業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其內源資本和家族企業的起步背景及演進歷程,導致浙江中小民營企業始終具備強烈的內源性特征。

二、浙江中小民營企業全面績效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根源

1.企業管理理念:

使命—戰略—目標與中小民營企業內源理念之間出現沖突,“短、快、省”已經不能適應轉型期精細化管理的發展要求。浙江中小民營企業建立及發展初期,“靈活、迅速、高效”其最直接的追求目標。一方面原因在于企業家底淺,出于成本考慮,企業不得不追求組織管理的集約化和項目實施的時效性;另一方面原因在于中小民營企業領導者素質不佳和管理水平欠缺,不具備追求卓越和建立長遠戰略、體系、方法、激勵創新等決策能力。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組織體系越來越龐大,企業內部不同組織之間管理、溝通和協調的需求就越來越強烈。但是從目前基于對21家浙江中小民營企業調研發現,近年來部分浙江中小民營企業提煉出諸如“能生產出滿足高端客戶的產品”的企業使命,要履行這一使命并能夠實現相應愿景,就必須達到現場管理向“精”跨越,營銷網絡向“強”跨越,盡善服務向“優”跨越,核算功能向“細”跨越,績效考核向“新”跨越的管理目標。因此,浙江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使命—戰略—目標與民營企業內源理念之間出現沖突,“短、快、省”已經不能適應轉型期精細化管理的發展要求。

2.企業發展戰略:

制定與展開的“粗線條和低參與”,導致后續執行效果與預期出現較大偏差。包含競爭戰略、發展戰略等多方面內容的企業戰略起著指引企業發展方向的重要作用。一般來說,企業戰略的制定要求高層主持和股東會成員、國內外專家、行業協會等多方參與,采用市場環境分析、SWOT分析等科學分析方法進行戰略目標的設定與分解,并緊扣分解的戰略目標制定績效評估標準及戰略執行的跟蹤調整計劃。在戰略的制定與展開的過程中,部分浙江中小民營企業采取在確定公司的五年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綱要的前提下,以工作綱要為依據來制定部門管理方針目標展開圖,相關程序無可非議。但是從目前基于對21家浙江中小民營企業調研發現,存在以下兩大問題:一是五年發展規劃及年度工作綱要的粗線條,主要目標及措施并沒有真正體現目標的量度。二是部門展開管理方針展開圖制定的參與度低,部分企業管理方針展開圖是由部門初步提出,分管領導參加并予以確定,部門員工參與度并不高,且上層領導與基層員工的直接交流處于真空狀態,導致部門管理方針展開圖與年度工作綱要之間存在不小的偏差,部門經理和部分員工對部門管理方針目標展開圖的具體內容認可度并不高。

3.企業績效考核:

績效考核目標趨于泛化及被考核部門受控率低,績效考核形式化嚴重。首先,考核之前的基礎數據收集是制定合理績效考核目標的前提。在調研中發現,部分浙江中小民營企業的人力資源部沒有真正對各個崗位及其工作狀況進行切實調研,并了解每個部門的工作情況及其真實需求,從而為績效考核目標的確定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己藰藴实闹贫ú粌H經歷時間短而且仍偏于草率,不同部門之間完成指標的難度不同且目前不能做到對其難度大小進行量化區分,導致考核制度及相關標準不被各部門認可。其次,考核標準應滿足適度的要求,簡而言之應該讓被考核部門“跳起來夠得到”,若是“跳起來夠不到”或者“站起來就摘得到”均無意義。但從目前狀況來看,績效考核目標不僅趨于泛化,而且不能很好地滿足適度要求。再次,提高被考核部門的可控率是順利進行績效考核的關鍵,但目前相當多的浙江民營企業各個部門均存在可控率低的問題,公司也就很難對制造部制定出合理的績效考核目標。此外,既然要考核,就要給考核部門權限。如果工作和獎金都是由公司上層說了算,考核部門沒有決定權,或者根本就不設置考核部門,那么績效管理將無法實施。但目前相當多的浙江中小民營企業的人力資源部沒有給予績效考核的決定權,制定的一些規章制度得不到各部門認可和后續配合,績效考核結果基本上是由上層領導決定,并且不同部門和員工之間的考核結果和獎懲結果均是隱蔽的。當然,也可能公司上層實際上無法給出績效優劣的確切數據,只能憑經驗估計,這也是目前浙江中小民營企業績效考核難以深入開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績效考核目標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被考核部門可控率低,并且考核部門憑經驗估計確定考核結果,績效結果沒有與薪酬顯性掛鉤并賦予其可比性,最終的考核必然趨向形式化,無法在實際工作中加以推廣。

4.企業激勵機制:

工資、獎金等物質激勵手段運用有很大欠缺,“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升遷激勵未真正形成。首先,在浙江中小民營企業績效管理中,工資、獎金等物質激勵手段運用有很大欠缺,具體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非生產性員工的薪酬沒有做到與績效考核結果完全明顯掛鉤(部分員工認為年終獎到底拿多少,不一定完全根據績效來確定,上層領導決定時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從而導致部分非生產型員工產生得過且過的思想,工作激勵較弱。二是生產性員工的車間集體計件制,盡管一定程度上可以驅使車間員工之間相互監督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可以減少裁員壓力以緩解勞資關系,但車間集體計件制一旦沒有設定底薪,就會出現車間員工片面追求高產量而忽視設備維護、車間整潔等基礎性工作,給車間管理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次,通過調研可以發現,目前部分浙江民營中小企業公司員工年流失率過低,僅6%~8%左右(正常一般在10%~15%),人員過于穩定的背后就存在著優秀人才難以引進的問題,再加上公司多年來中層以上崗位變動并不大,“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升遷激勵并未真正形成。此外,部分浙江中小民營企業忽視了競爭激勵、行為激勵、情感激勵等激勵機制多樣性,導致部分部門員工工作積極性受到影響。

5.企業信息化建設: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知識共享難以實現,導致績效考核原始數據獲取及積累難,影響企業整體經營管理效率。近年來,大多數浙江中小民營企業建了以光纖為主干的公司局域網,配備路由器及NETERE、TENDA等交換器,在公司各廠區組建了VLAN網絡,在各廠區設置了分機房、部署網絡設備并相應配置硬件設備。但通過對基于對21家浙江中小民營企業調研發現,由于沒有采用統一的系統流程涵蓋所有部門的管理系統,只有財務等部門單獨使用的管理軟件,因此從整體來看,部分浙江中小民營企業內部的電腦、網絡等辦公設施利用仍處于初級水平,如人事、薪酬等要查詢相關信息時,需要調用具體文件夾里面的Word文件或者Excel文件,手段非常原始。這一方面表明公司生產部門相關工作流程欠規范,另一方面也直接導致整個公司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知識共享難以實現,如出現績效考核原始數據獲取及積累難等問題,從而影響企業整體經營管理效率。

三、進一步加強浙江中小民營企業全面績效管理的政策建議

1.企業上下亟待轉變企業管理理念:

民營企業已經步入標準化、專業化、精細化管理的轉型期。浙江中小民營企業已經步入標準化、專業化、精細化管理的轉型發展期,精細化管理是適應外界激烈競爭環境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诮M織戰略清晰、內部管理規范和資源效益最大,精細化管理必須統籌兼顧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并考慮到公司短期利益和長遠發展要求。對浙江中小民營企業而言,精細化管理是其實現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道屏障,要求公司領導層認識到以下三點: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小民營企業建立和發展初期“短、快、省”的歷史經驗可能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二是精細化管理某種程度上排斥人治,而更加崇尚規則意識。規則包括規章制度和實施程序,它要求管理者實現從監督、控制為主的角色向服務、指導為主的角色轉變,更多關注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三是標準化、專業化、精細化的管理模式必然要求公司增加管理人員(非生產部門人員),并給予管理人員一份效率工資,這無論在理念上或者在實踐上對浙江中小民營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欠缺。

2.考慮關鍵因素,上下結合科學制定企業戰略,緊扣戰略目標合理確定部門管理方針展開圖。

鑒于企業戰略制定與展開的“粗線條—低參與—偏差大”的問題,建議浙江中小民營企業切實考慮關鍵因素、上下結合科學制定企業戰略,緊扣戰略目標、切實調研積累數據合理確定部門年度量化考核指標,提高部門經理及基層員工對企業戰略與部門管理方針展開圖的認可度。公司高層領導是一個企業的舵手,其核心任務除了明確使命愿景、制定組織戰略之外,還包括實施激勵并引導全員參與、改進、學習和創新。因此,企業戰略的制定與展開過程中,不僅要體現領導的遠見卓識,更重要的是注重基于“高層—部門經理—基層員工”的上下公司結合,這是向員工和利益相關方溝通企業的價值觀和發展方向的必經途徑,也是提高民營企業部門經理和基層員工對部門管理方針展開圖認可度的前提條件。針對部門管理方針展開圖與年度工作綱要之間存在著不小偏差的問題,解決途徑是在分部門確定部門管理方針展開圖的過程,具體內容分條款緊扣戰略目標并真正體現目標的量度。

3.切實調研加強前期基礎數據積累,制定合理的績效考核目標,提高被考核部門受控率,設置專門的績效考核管理部門,真正把績效考核落到實處。

績效考核的主要觀測點在于“清晰、可控;規則、條例;細節、底線;客觀、量化”等要素。首先,清晰、可控是績效考核是企業精細化管理過程中應該達到的要求。其次,實現清晰、可控需要依賴規則和條例。再次,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有底線意識和最低標準。最后,細節和底線要盡可能以客觀量化的方式來達成。鑒于制定考核目標的前期基礎數據缺失———績效考核目標趨于泛化并難以滿足適度要求、被考核部門受控率低———績效考核“權力下放”困難與收入隱蔽化以及績效考核形式化嚴重的問題,建議浙江中小民營企業切實調研加強前期基礎數據積累,制定合理的績效考核目標,提高被考核部門受控率,設置專門的績效考核管理部門,真正把績效考核落到實處。這里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針對轉型期的上規模的民營企業來說,切實調研加強前期基礎數據積累,客觀上要求設置專門的績效考核管理部門來完成。因此,公司上層必須給予績效考核管理部門一定的權限,讓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好基礎數據調研、考核標準確定以及績效考核結果評定等工作。二是切實提高被考核部門的可控率。

4.工資、獎金等物質激勵

“顯性”與績效直接掛鉤,充分運用信任、情感、獎懲、行為等多種激勵方式,真正形成“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公平競爭環境。針對大多數浙江中小民營企業而言,要實現工資、獎金等物質激勵“顯性”與績效直接掛鉤的目標存在非常大的困難。建議浙江中小民營企業采取漸進式改革方案,可以首先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實行工資、獎金等物質激勵“顯性”與績效直接掛鉤,以達到最終實現工資收入透明化的目標。針對生產性員工,可以選擇“底薪+計件”的“萬能”報酬模式,這樣可以避免片面追求高產量而忽視設備維護、車間整潔等基礎性工作的局面。此外,充分運用信任、情感、獎懲、行為等多種激勵方式,真正形成“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公平競爭環境。其一,信任激勵,即激勵主體運用尊重、支持、鼓勵等情感來實現激勵目標。其二,情感激勵,即企業領導者要及時了解并主動關心員工需求以建立起良好人際關系,從而營造出相互信任、團結融洽的工作氛圍。其三,行為激勵,樹立員工標桿有利于企業形象提升,從而起到強烈示范作用并引導其他員工的行為。其四,危機激勵,即適時灌輸危機意識,以此有效地激勵員工自發地努力工作。此外,盡管信息化建設迫在眉睫,但不少浙江中小民營企業擔憂陷入“高投入”和“低回報”的怪圈。鑒于此,建議浙江中小民營企業根據效益原則和實用原則,統籌規劃制定信息化建設方案,分步提高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以適應中小民營企業管理工作現代化和科學化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單東.浙江中小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問題研究[J].經濟體制社會比較,2014,(3).

[2]鄭文君.產業升級視閾下人力資源開發模式研究———以浙江中小民營企業為例[J].中國市場,2015,(6).

[3]楊小盈.試論我國民營企業績效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會學習,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