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規劃范文

時間:2023-10-30 17:57: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規劃

篇1

(一)加大資源保護力度:對森林資源、水資源進行嚴格保護,確保森林資源不過度砍伐,不被火燒,水資源不受污染。

(二)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不招引進有污染企業進入,對現有企業進行整改,確保鄉村環境干凈整潔、大方有序。

(三)加大投入力度:對重點水利工程進行除險加固,對重要河道進行清淤疏浚;對重點交通干線進行砂改油,白改黑;加大對農業產業扶持力度,鼓勵農業專業化、機械化合作化發展之路;對幸福屋場加大投入,打造一批標準高,具有地方特色的屋場。

篇2

關鍵詞:休閑農業;生態規劃;園林生態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s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leisure behavior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design and with its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3- in-one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

Key words:leisure agriculture; Ecological Plan;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一. 引言

近年來生態議題廣泛進入人們視野,休閑農業也是應景而生的產業。休閑農業依托的是優美的鄉村環境,結合一定的游憩設施、商業娛樂的旅游經營。如何讓旅游業與農業有機銜接,又不對鄉村環境造成難以彌補的破壞,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找出適當的的生態規劃途徑,探討合宜的休閑農業園林生態規劃手法。

二. 休閑農業園林設計項目與生態規劃原理

休閑農業資源主要可分為兩類:環境資源與人文景觀。環境資源主要可指鄉村生態環境、自然景觀、農業生產景觀、農村生活生產設施空間等;而人文資源則主要指的是鄉村社會資源、人文景觀、文化傳承、民俗風情、節慶活動等。對此可以將休閑農業景觀項目分為:農事經營體驗項目、農村生活與食宿項目、生態文化保護項目、戶外休憩設施項目、鄉村服務設施項目、安全防護設施項目、水土涵養保育項目、其它項目等。休閑農業園林生態規劃的目的是將鄉村景觀各元素、資源等協調利用,以期達到協調環境生態并兼具實用與美學功能之目的。

生態規劃奠基人麥克哈格(I.McHarg)認為生態規劃是在沒有任何有害或是大部分無害條件下對土地的最合宜的可能性利用;生態規劃的本質是一種尋求人與自然、資源相適應的復合生態系統規劃,生態規劃是一種尊重自然,有限度的的使用自然資源的途徑,是體現人類生存與環境的有機融合,體現人與自然的融合。由此,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探討生態規劃中的生態不是符合自然食物鏈下的自然生態,而應該是一種滿足人的需求的生態,同時又盡量減緩外環境破壞,具有折中性和以人為本特點。

三. 休閑農業生態規劃的六大原則總結

如何在園林規劃上既能體現鄉村環境本身獨特的生態肌理和自然風貌,又能在現有生態資源上實現休閑游憩功能,同時不讓人工化的設施破壞農業生態資源和鄉村風貌,則必須結合休閑農業的游憩功能和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兩大理念探討如何將生態規劃的原理應用在休閑農業的園林規劃上,由此可嘗試透過生態規劃本質特點歸納出休閑農業生態規劃的六大原則:

1、因地制宜、體現生態設計原則;

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實現生態設計。實現休閑農業因地制宜的生態設計需實現兩方面的涵義,一是從保護鄉村環境角度考慮,減少資源消耗、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二是從休閑農業實現旅游產業商業目的角度考慮,利用合理設計降低成本、提高競爭能力等。

2、整體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原則;

注重休閑農業整體的優化,達到社會、經濟同時生態環境三者功效最佳;同時,在整體統一基礎上保持物種多樣性原則,避免對自然系統、生態環境和鄉村景觀的破壞;例如對特殊生境的保護、生態斑塊的延續性等。

3、突顯自然又體現人的需求原則

休閑農業立足鄉村環境與農業資源,其園林規劃應融入自然、仿生自然、突顯自然、滿足生態美學等,同時,實現休憩功能和旅游功能,又必須體現人的需求,尊重尺寸的合宜性、反應人的個性、品質與對美的要求。

4、協調共生、平衡生態原則

休閑農業園林規劃需保持鄉村景觀各層次、各要素以及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協調共生與動態平衡,尊重水資源、土壤資源、園林綠地系統、大氣質量、產業結構布局、生態功能等各要素的綜合平衡,合理規劃休閑農業人口、資源和環境,安排產業結構和布局、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以及鄉村生態功能分區,降低生態環境破壞,達到生態保育、恢復自然功能原則。

四. 休閑農業園林生態規劃設計

休閑農業的發展需要維持農業本身的生產、生態和生活的三生一體的特點,又必須兼顧旅游的游憩和服務的功能,保持鄉村整體環境、保存鄉村生態與文化、發展生態旅游、提供旅游休憩體驗并能學習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積極目標。休閑農業園林生態規劃在處理環境問題課題時,同時需要協調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規劃方案與策略上必須具備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彈性,休閑農業園林生態規劃反應的是人與環境互動之間一個過程。

綜合考慮休閑農業具有旅游游憩服務功能,又同時對環境友善兩大理念,本文探討總結休閑農業園林生態規劃主要步驟:

1、基礎資料的現場踏勘調研:主要包括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兩大部分。自然環境方面:當地農業、漁業或牧業的生態系統、鄉村地貌景觀、鄉村生態環境調研。在人文環境方面,調查項目包括:原有鄉村建筑與構筑物、鄉村特色空間(如:廟堂、祠堂)、鄉村社會風俗習慣、當地人文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2、資料整合分析,并確定休閑農業主題:將收集的信息歸納整合,羅列歸納可利用的特色性鄉村物質文化資源,進行鄉村資源分類提煉;最后結合商業運作和經營者理念,配合游客意愿調研,結合當地特色鄉村資源,確定休閑農業開發特色主題;

3、旅游活動導入和鄉村農業資源的融合:將當地農業資源、鄉村景觀資源分類,結合當地特有的農村活動,發展旅游與民俗活動的結合、游線安排等。

4、休閑農業設施細部設計:盡量利用當地特色材料與植物配置設施細節的園林細部設計,當地的人力資源也可協助設計進行,使其能融入在地的智慧,發展出更適宜地方特色的風貌。

5、施工過程控制:工程的施工必須配合細部設計的施工圖,并與設計師做好良好的溝通配合。隨時保持因生態變化而變更設計的彈性,并且運用生態工法概念,需考慮當地的環境紋理、水文水利情況、設施安全等結構設置。施工工程中也需要進行環境監測工作,以避免工程開發造成自然棲息地的破壞。

6、完工后評估與管理:在工程完成后,環境監測的工作仍需持續進行,并規劃長期的整體監測及調查工作,借由評估整體環境設計的效益。此時可通過當地居民或是社會自愿者的參與,組織、執行相關維護工作。

休閑農業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是一種循環前進式的過程。回顧休閑農業的設計原則有其層級性,依次由基層開始達成環境上的需求,達成機能上的需求、達成美學上的需求、達成求變化的需求、提供知識性需求、以及達成精神上或心理上的滿足等。

參考文獻

[1]王仰麟,韓蕩.農業景觀的生態規劃與設計[J].應用生態學報.2000,11(2):265-269.

篇3

關鍵詞:經濟發達國家經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旅游業蓬勃發展,與此同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也迅速發展,逐漸成為了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經濟發達國家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上起步較早,已經取得一系列成就,積累了較多經驗。然而我國起步較晚,現階段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面臨著較多挑戰。在這個背景下,通過借鑒經濟發達國家經驗來解決現存問題,實現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驅動鄉村振興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經濟發達國家經驗

(一)擁有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

經濟發達國家之所以在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取得較大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重視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用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來支撐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的順利發展。比如,意大利作為首個為農業旅游產業制定法律的歐盟國家,早在1989年就頒布了《農業旅游發展保障法》,要求欲從事該行業的農場主,需要通過一系列嚴格的審查,在獲得認證之后,才能夠進入農業旅游行業。二戰結束之后,美國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開始迅速發展,為了引導休閑農業旅游產業更好地發展,美國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國家旅游法》《國家自然保護體系》等。日本同樣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規,例如《山村振興法》《農山漁村余暇法》《市民農園事務促進法》等。這些法律法規在規范日本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行為的同時,振興了鄉村的文化與經濟。

(二)注重產品質量與服務品質的提升

經濟發達國家在推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十分重視產品質量與服務品質的提升,并且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品質認證制度。例如,德國對國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產品質量與服務品質的監管十分重視,德國為保證休閑農業旅游質量,成立了聯邦農場和鄉村旅游度假協會,專門開展針對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質量認證與監管工作。每三年都會對產業內各種休閑旅游場地進行質量評估認證,且消費者可以在協會網站上查看他們的各種信息。日本則非常重視特色休閑農業旅游產品的建設,采取了“一村一特色”的規劃,通過加強地域特色、產品特色以及服務特色來打造獨一無二的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從而提高休閑農業旅游項目的質量。

(三)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縱觀這些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取得較大成就的國家,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他們的政府在產業發展中都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作為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政策與資金方面都需要得到政府穩定持續的支持。在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農業領域經濟效益普遍降低,美國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加大對農業旅游產業的重視,將農業地區的旅游開發作為政府工作重點。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美國農業旅游產業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而且美國政府設立了“農業旅游發展基金”,專門扶持農業旅游產業。在韓國,想要開設“觀光旅游農園”,首先需要通過政府的審查,而一旦得到許可,“觀光旅游農園”就會得到政府政策與資金方面的大力支持。與此同時,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管理制度,以約束“觀光旅游農園”的經營行為。在韓國政府科學合理的支持與管理下,“觀光旅游農園”產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

二、現階段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

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建設上缺乏較為統一的發展規劃。首先,各個部門之間沒有相互配合,導致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建設工作的各個環節相互分離。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的發展,鄉村旅游和農業旅游的建設,以及“農家樂”的建設,分屬不同的部門管理,而各個部門分離的工作狀態會直接導致統一的產業發展規劃難以被制定出來。產業發展規劃缺乏統一的協調,也就會造成各個地方的產品同質化嚴重以及極有可能出現惡性競爭的情況,這對我國整體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建設發展是不利的。

(二)缺乏穩定的政策支持

雖然各級政府意識到了以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來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使得許多區域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起步良好。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對這些具備良好發展潛力的農村地區缺乏足夠的重視,沒有提供穩定的扶持政策和資金,導致這些區域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雖然起步良好,但是缺乏持續發展動力,沒有后勁。

三、對我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的啟示

(一)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政府發揮出了高效的引導作用,是經濟發達國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國政府需要積極地履行職能,充分發揮出自身引導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強對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的扶持力度,給予穩定充足的資金投入,并不斷制定出臺財政補貼政策,促進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市場內雖然出現了一系列休閑農業旅游項目,但是項目同質化比較嚴重,產業結構存在一定失衡的問題。針對這種問題,需要政府根據市場情況來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從而引導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產業的合理開發與建設。

(二)完善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相關法律法規

經濟發達國家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上獲得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保障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能夠順利驅動鄉村振興的關鍵。從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來看,涉及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內容還比較匱乏,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完善。目前我國施行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在2013年制定出臺,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方面的內容還不夠完善,覆蓋范圍不廣。對此,我國立法機構需要及時地根據現階段我國休閑農業旅游產業的發展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

(三)創新市場營銷模式

經濟發達國家在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過程中,非常注重產品的市場營銷,擅長通過各種媒介來推廣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所以,想要促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應該借鑒經濟發達國家經驗,積極地創新市場營銷模式。在借鑒海外經驗的同時,充分結合中國的市場規律,遵循時展理念,不斷創新市場營銷模式,協調多方面資源,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知名度與吸引力。一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豐富,傳統的休閑農業旅游模式與活動已經滿足不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同質化的市場產品讓廣大游客失去了消費興趣。在這種背景下,項目開發者就需要從“特色”出發,創新休閑農業旅游的模式與活動,讓“獨創性”成為休閑農業旅游項目宣傳營銷的著力點,從而以特色旅游來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提高市場營銷的效率與質量。另一方面,休閑農業旅游項目的經營者可以借助眾多互聯網平臺來進行項目的宣傳營銷,項目經營者需要找準項目特色與優勢,然后用網絡信息化的形式將其進行進一步的包裝,最后通過國內幾大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營銷,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推廣效力。

(四)確保農民的主體定位

驅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民脫貧致富,是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的根本目標,一方面要構建起完善的共贏機制,在項目開發過程中鼓勵農民積極地參與進來,讓廣大農民群體能夠獲得項目開發的紅利;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的服務水平。通過對農民從業群體進行培訓來提高相關產品的服務水平,在為消費者提供更高標準服務的同時,讓農民從業群體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四、結語綜上所述,經濟發達國家在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驅動鄉村振興上起步較早,有豐富的成功經驗。我國應該在借鑒這些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具體國情,探索切實科學的策略,從而更好地驅動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謝夏冰.山區休閑農業發展探究——以福建永泰縣為例[J].廣東蠶業,2021,55(02):104-105.

[2]陳鵬宇,張再杰.鍛造“四鏈”賦能農業現代化[N].貴州日報,2021-02-10(011).

篇4

1長春市凈月區休閑農業旅游現狀

11農業休閑旅游的概念

對于農業休閑旅游的認識主要還是從農業和旅游的兩個角度進行分析的,認為休閑旅游農業主要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通過一些手段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目的,最大可能地實現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實現旅游業的整體發展。[1]

12長春市農業休閑旅游現狀

目前,長春市擁有各類鄉村旅游點700余家,具有一定接待規模和檔次的200余家,其中有65家被吉林省旅游局評為A級鄉村旅游經營單位;有8家被評為國家3A級以上旅游景區。2015年,長春市鄉村旅游點接待總人數54955萬人,同比增長3123%;營業收入890億元,同比增長3371%;從業人員219萬人,同比增長2579%,鄉村旅游已成為拉動長春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2凈月區休閑農業旅游現存模式

21凈月區休閑農業旅游所具有的資源特點

凈月區的農業休閑旅游為開發具有東北特色的農業休閑旅游項目,冬季以“滑雪”“溫泉養生”為主,夏秋以“采摘”“室外燒烤”為主。很好地將凈月區獨特的地理環境資源與農業資源相結合,打造出一系列獨特的旅游文化,進而實現長春市農業旅游穩步發展。依托優良的自然環境及人造景觀,通過政府的開發與扶持,培養出多家以休閑農業旅游為主營項目的企業。

22凈月區休閑農業旅游經營模式

221個體農莊模式的休閑農業旅游

代表企業:岳家村葡萄園與農夫菜園

個體農莊模式是相對入門門檻最低的,任何可以實現農業經營的個體戶都具有實現個體農莊農業休閑旅游模式的基礎。農戶可以對自身已有的農業經營體系進行升級,將養殖業、種植業融入其中,進行升級改造,成為個體農莊。個體農莊的發展,對周圍閑散勞動力具有吸納性,從而提高本地區的就業率,吸引來客消費,以帶動村落的經濟發展。

222個體農莊模式的休閑農業旅游模式

代表企業:御龍溫泉度假村

公司制的休閑農業旅游模式和個體農莊式休閑農業旅游相比,具有較多優越性。公司制的休閑農業經營起點高,發展快,有企業的合理規劃與專業人員指導,可以使開發規模迅速壯大,容易使鄉村旅游走上開發迅速、有序化發展的道路。

223企業+農戶的農業休閑旅游模式

代表企業:榮發集團休閑農業旅游區

在“企業+農戶”的休閑農業經營模式下,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以企業為經營主體,農戶為協助經營者,該種經營模式可以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收益,也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與此同時,企業對村民進行培訓,提高村民自身素質。

224政府+企業+農戶的農業休閑旅游模式

代表企業:新立城水庫景區

該模式是對“企業+農戶”的休閑農業經營模式的升華,鄉村旅游生財之源是公共資源,應是農民共同的公共資源,所以在企業與農戶共同開發之下,政府進行合理的介入,協調二者關系,保障農民利益的同時幫助企業與農戶進行溝通,利于克服企業與農戶因利益分配產生的矛盾,實現鄉村旅游資源的和諧開發,合理開發。

225政府+企業+旅游協會的農業休閑旅游模式

代表企業:賈家店猛犸象化石出土遺址

在該模式下,可以發揮出休閑農業旅游的優勢,通過合理分享利益,避免了過度商業化,保護了本土文化,增強了當地居民的自豪感,從而為旅游事業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政府應該對鄉村旅游做出合理規劃,承擔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環境;鄉村旅游企業負責經營管理和商業運作;農民旅游協會負責組織村民參與地方藝術形式表演、導游、工藝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飲等工作,并負責維護自身傳統民俗,協調企業與農民的利益;旅游協會負責開拓市場,組織客源。

3當前休閑旅游模式的社會效益與發展方向

31農業休閑旅游為社會帶來的效益

開發休閑農業旅游,促進城市資金向農村的轉移,可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速度,促進了城鎮的資金到農村休閑旅游、購買農產品等,活躍了農村經濟。同時可以調整農業結構,使部分青壯年為休閑農莊工作,從事種植,養殖;婦女由從事農業勞動改為從事服務業進而實現農業結構的調整。開發休閑農業旅游也增加了農民收入,對休閑農業產業的建設和維護基本上都是用當地的勞動力完成的,并且土地在企業和農民手中的流轉,大多數是以租賃形式完成的,農民可以收獲租金并且在企業中獲得就業機會而實現增收。最后,開發休閑農業產業可以提高當地農民素質改善當地民風。只有經過專業的培訓的農民才能進入休閑農莊工作,培訓過后農民學到了一門專業的技能,還培養了良好的禮容、禮儀、禮貌等文明習慣。他們在休閑農莊的企業文化熏陶下,能夠和外界有效溝通,啟迪了思想,為今后的致富做好強有力的鋪墊。

32當前農業休閑旅游的健康發展方向

當前采用個體農莊模式與企業制模式的休閑農業經營者都應該向“企業+農戶+政府”模式進行貼合。采用個體農莊模式,僅適用于小規模休閑農業經營,不利于形成規模化體制,不利于擴大經營,易遭受到同行業其他經營者所經營企業的沖擊,并且大多數個?w農莊不具有良好的發展規劃與穩定的資金支持。與此同時,單純企業制的發展模式易產生公司與農戶間的矛盾。因為鄉村旅游經營資本是鄉村的公共資源,例如美麗的風景,良好的自然環境。但在使用這種本來應該屬于當地農戶的公共資源中最大受益的卻是旅游開發公司。當地農民很難得到由公共資源開發所帶來利益,并且還要承擔旅游開發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比如更多的生活垃圾無法有效處理,超過自然環境承載力的游客導致的自然環境的破壞。這種資源與利益之間的嚴重失衡,極易引起農民的不滿。

綜合以上兩點,為使凈月區的休閑旅游農業健康發展,所應該采取的應是“企業+農戶+政府”的發展模式。在該模式下,由政府在該合作中扮演監督者與協調者的角色,就可避免上述單純使用個體農莊模式或公司制的弊端產生。從而使休閑農業經營獲得良好的發展規劃,在經營規模的擴大上也可以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企業的資金支持。政府的出面也可調和農戶與企業之間因為利益分配方式而產生的矛盾。

4結論

農業休閑旅游的經營模式從不同的需求來看,的確存有多種開發模式,每種模式都需要與開發地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機結合進而選擇。就凈月區的農業休閑旅游而言,結合當前已有的旅游模式與未來農業旅游的發展趨勢,應采取企業主導,農戶配合,政府支持的開發模式,即“企業+農戶+政府”的休閑旅游開發模式。

篇5

關鍵詞:泉州;休閑農業;轉型升級;路徑

中圖分類號:F30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919(2015)02-0046-05

休閑農業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產物。休閑農業是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背景,利用農業資源、農業景觀和農村環境,以農林牧副漁生產和農村文化生活為依托,增進人們對農業及農村體驗為目的,具有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生態保育、生命教育“四生一體”和一、二、三產業功能特性的新型產業型態。

1.泉州休閑農業發展亟待轉型升級

1.1 休閑農業呈全產業鏈發展態勢

休閑農業發展需要相關產業支撐,同時需要突出“農”字,貼近自然,除了提供優質農產品外,還提供觀光、體驗、餐飲、娛樂等服務。目前,全國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已超過180萬家,年接待游客9億人次,營業收入2700億元,帶動900萬農民受益,接待人數、經營收入均保持年均15%的增速,發展呈“井噴”之勢。休閑農業正從農民自發發展向規劃引導轉變,經營規模已從零星分布、分散經營向集群分布、集約經營轉變,而且呈全產業鏈發展態勢。全產業鏈發展包括以農產品延伸、以農民延伸、以農業自身和農村自身延伸等方面發展。以農產品延伸主要是在對農產品品種進行拓展、豐富,對農產品深加工,開發農產品的多種消費利用途徑,將生產、銷售、服務連結為一體,進一步拓展農產品市場空間,特別是滿足休閑消費的需要。以農民工延伸主要是充分發揮和利用農村豐富的剩余勞動力的作用,在對農民工培訓和教育的基礎上,將農民工從農業生產領域延伸到農產品加工、銷售和休閑服務行業。以農業自身延伸主要是充分發揮和利用農業的多功能性和農業特有的生產經營方式,創造優美的綠色生態休閑環境,為人們提供觀光旅游、休閑養生、生產體驗、娛樂教育等多種休閑服務、以農村自身延伸主要是利用農村的傳統文化、生活起居、自然生態等資源,為人們提供特有的休閑服務。從而形成高科技主導型、旅游產業帶動型、文化產業主導型、新農村建設示范型、工業產業反哺型休閑農業等等,具有獨特的產業功能和很強的關聯帶動作用。

1.2泉州休閑農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性

從需求上看。按照國際標準,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之后,人們的旅游模式就進入了休閑時代,開始講旅游品質,注重幸福指數,其中就包括休閑指數。2013年,泉州人均GDP已經超過6000美元,城鎮化率為61.6%,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也持續下降為36.5%。泉州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休閑需求大大增加。我國已與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起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區,其中的服務貿易包括休閑旅游的需求會大大擴張。泉州經濟較為發達,又是文化名古城,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包括本市、鄰近市縣、周邊省市乃至海外游客渴望了解泉州風土人情、鄉村美景佳肴。近幾年,來泉州旅游人數大幅增長(如表1),尤其對休閑農業的業態類型需求日益增多。同時,休閑農業發展也是農民的需求。相比之下,泉州農民人均純收入還較低,如果能通過休閑農業轉型升級的價值外溢,獲得創業或就業,那么,這是增加城鄉居民接觸,提高收入水平,提升農村生活品質一個很好且有效的渠道。在這個過程中,農民有天然的優勢。

通過調查發現,對休閑農業的需求明顯有別于其他旅游。從游客的偏好和體驗看,消費者主要是受過教育的成年人,對休閑農業點的忠誠度高并有鄉村旅游體驗親朋好友的意見是其主要的信息來源,主要動機足暫時遠離日常生活,放松肌體和心情。但調查表明,旅游者感知質量與其滿意度之間缺乏相關性,喜歡農村景觀的游客停留時間長于那些體驗型游客。對休閑農業的游客細分發現,其中約57.1%關注自然、環境和寧靜,有約28.6%為鄉村旅游活動所吸引,如戶外和文化活動,典型的鄉村生活:一小部分約14.3%是與朋友共度時光。總之,休閑農業成為他們提高生活質量,實現游憩體驗的重要載體之一。

從供給上看,泉州的休閑農業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泉州的休閑農業的規模、質量、效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如表2)。目前全市已有各類休閑農業點137個,其中較大規模的有70多個。全市休閑農業點經營面積共計11413.33 hm2,擁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l家,福建省休閑農業示范點16家,福建省休閑農業示范鄉鎮6個,泉州市休閑農業示范點30個。休閑農業大大拓展了農業的功能,為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創業和就業、增加收入、文化傳承提供新的途徑。

現在,泉州進入休閑農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期福廈高速鐵路貫穿境內,公路通車總里程15500km,居福建省第一位,公路密度達1.423 km/km-,分別是全國和全省的3.5倍和1.76倍,交通基礎設施網絡日趨完善,交通通達性良好。中心城市面積擴展到98 km2,海灣型大城市框架逐步形成,極大促進泉州與全國各地及世界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加之泉州擁有“東亞文化之都”等城市名片,有“ 金改區”、“綜改區”的政策利好外溢,這些都能有力促進泉州休閑農業轉型升級,并把泉州建設成為“都市型休閑農業聚集中心區”。泉州休閑農業已有休閑農場、生態農業觀光農園、現代農業示范園、教育農園、民俗文化村、度假山莊、農家樂、森林人家、水鄉漁村等基本形式。泉州休閑農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一是鄉村旅游住宿,包括住宿類型、服務質量、住宿狀況。多樣化的住宿規模和類型有利于吸引對旅游地具有不同印象的旅游者。二是鄉村農、景觀,這是構成鄉村旅游的吸引物主體 三是鄉村交通,通過調查發現鄉村休閑旅游者很注重適當的交通方式。四是農產品開發,這既是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的關鍵環節,也是給游客更多特色消費選擇。

2.制約泉州休閑農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因素

2.1缺信任

泉州仍存在化肥、農藥、激素、工業污染等符種污染造成農產品安全問題,如激素豬肉、速成雞、果蔬的農藥殘留等。多數土壤板結、酸性增加、活性降低,若不改良將無法長出高質量的農產品。 農產品良莠不齊、以次充好的現象仍然存在。而多數消費者缺乏分辨能力,不信任由此產生。從而引發休閑農業發展兩大矛盾:一是城市人群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逐步增長與當前農業生產方式帶來農產品安全危機間的矛盾;二是普遍存在的地域性結構性農產品供需失衡帶來的農產品滯銷的矛盾。從產業鏈縱深發展看,還存在工商資本對投資休閑農業缺乏信任。休閑農業與工商貿等產業的融合發展不足。泉州還沒有允分利用其他產業優勢來支撐發展休閑農業。短期內休閑農業的產業鏈延伸不夠,以傳統農家樂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項目。

2.2缺特色

游客多樣化休閑需求,與泉州休閑農業點散落分布、配套服務設施落后形成較大矛盾。目前,泉州休閑農業形式的內容仍很單一。僅停留在觀賞鄉村田園風光、農家餐飲,缺乏深度參與性的活動,很快失去對游客的吸引力,游客停留時間短,往往是“一日游、過境游”。而且,產品功能單一,文化內涵欠缺。由于進入門檻較低,一戶農家就可以開辦一個小型的農家樂,當一個案例成功時,很容易吸引經營者“群起仿之”,同質化競爭激烈。創意設計欠缺,未體現地方特色,更沒有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層次挖掘、提煉和包裝。許多鄉村和文化景觀及棲息地正在喪失,景觀的創造性破壞仍在繼續,并在鄉村空間變化的亞文化之中產生“遺產景觀”。

2.3缺規劃

泉州市已制定休閑農業與鄉村休閑產業發展規劃,但規劃落實水平較低。一是各白為政,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缺乏全產業鏈安排。二是休閑農業的行業標準和規范滯后,缺乏制度導向。三是基礎沒施建設還有“短板”。城鎮化質量不高,城鎮基礎設施特別是城郊高速公路、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問題以及休閑農業的水利設施落后等不能有效地提高休閑農業的發展水平。因為休閑農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有顯著的相關性,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個數和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和城鎮居民數呈正相關,和公路里程數呈負相關。四是缺乏對本地需求的細致調研分析。忽視休閑農業發展巾業主融資貸款難,土地流轉難等問題。

2.4缺資金

休閑農業投資的來源主要來自農村集體、農戶、財政、農商行等,這些渠道的資金獲得都受到諸多限制。項目初始投資往往是農民一部分現金投入和村集體土地使用權、集體資產投入。財政投入相對有限,資金扶持大部分仍是支農資金,基硎;沒施等公共品的供給仍欠缺。巾小休閑農業企業爭取金融貸款難度大,融資渠道還不夠通暢。農戶單一經營抗風險能力差,農業政策性保險還沒有覆蓋到休閑農業,險種設計不能滿足休閑農業企業和農戶的需求。同時,資本市場的資金還沒有大規模進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市場。

2.5缺培訓

泉州休閑農業幾乎沒有專業人員的生產指導多數休閑農業點為家族式經營,沒有專門的經營管理團隊與專業技術人才。休閑農業缺乏對產業上游、中游和下游進行系統性開發管理。真正集提供餐飲、住宿、農事體驗、科技示范、度假、會議、娛樂、購物等多功能為一體,規模較大的綜合性休閑農業點仍然很少。農戶整體素質與服務水平一般化,服務內容、質量及衛生條件等都不盡如人意。從表二看,休閑農業營業收入中,農副產品銷售收入占70%,其他環節包括住宿服務,僅占一小部分。另外,農產品缺乏精細開發,而農產品開發是需要技術和創意的。加之工資待遇低,頻繁的人員變動使休閑農業企業要承擔很高的人力培訓成本,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培訓是不能滿足休閑農業發展需求的。

2.6缺品牌

休閑農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就是銷售難。多數休閑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宣傳力度不夠。市場競爭是品牌競爭,沒有品牌,就沒有好的市場和好的效益。泉州的休閑農業在國內市場、國際市場還缺少大品牌、知識品牌、這和泉州發達制造業涌現“安踏、匹克”等眾多知名品牌形成鮮明塒比,壁壘森嚴,甚至毫不相干。沒有依托本地制造業品牌資源優勢,包括客源、營銷渠道、廣告宣傳等,沒有很好地整合特色產業基地,組成產業聯盟或組成合作企業,培育出休閑農業品牌。泉州有9個特色農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如鐵觀音、老醋、蘆柑、篾香、漆籃等,卻沒有挖掘既有本地優勢的農產品,培育一批在全省、全國都有知名度的品牌休閑農業產業。

3.泉州休閑農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泉州的休閑農業轉型升級須引入現代休閑度假發展思維,延長產業鏈條,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以“農”為基礎,又超越“農”,在經營上充分結合工、商、貿及服務,把差異化與優質化發展作為競爭策略來促進休閑農業轉型。

3.1 統籌規劃,注重休閑農業前后向關聯

要把休閑農業納入整體規劃,并與“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很好銜接,引導適宜發展的地區有序推進。合作下的競爭才能使得各個休閑農業點彼此間的關注度加強。區域內休閑農業資源的合作有利于構建多樣化的鄉村旅游線路產品及差異化的休閑農業體驗產品。這種合作也使得科技、文化、創意、生態等方面對休閑農業的支撐力度形成合力,使休閑農業的發展環境不斷完善,推動休閑農業的轉型。因此,要圍繞構建區域休閑農業產業鏈,組建區域休閑農業企業集群,以現有的休閑農業點為支撐,打造泉州的三大休閑農業帶:一是沿海大通道濱海休閑漁業帶;二是沿G72濱江休閑農業帶;三是沿G324生態休閑農業帶。

休閑農業的多樣化發展須打通“任督”二脈。一是從生鮮農產品精細供應服務到農產品深度加工,直至文化創意產品。隨著保鮮技術的發展,農場與電商及社區配送結合起來,形成連鎖產銷體系。對農產品精心研發,從日常烹飪,到花樣翻新的各種食譜;從各種飲料糕點食品,到日常生活系列用品,要兼容并包。同時,將旅游產品及農產品用整體形象設計與藝文意涵包裝,提升產品價值,帶動消費。將3D引入稻田畫、花園畫等種植中,通過人工技術控制稻秧、花草的株高,讓圖案呈現出凹凸有致的立體畫面,形成觀賞效果“稻夢空間”、“花花世界”。二是拓展休閑農業的體驗環節。在產前、產中、產后開發更多更好的體驗環節讓游客去玩去做。“四生一體”更多的是服務.服務品質已成為休閑農業吸引游客的關鍵,尤其是要把生命教育放進去,針對不同需求消費者推出:教育農場、生態養老、養生茶吧、養生泥浴、藥浴等,休閑農業產品將融人更多的傳統文化、農耕文化、古鎮文化、自然遺產,如剪紙、燈謎、南音、小偶戲、閩南歌、拍胸舞、“打桂花”節等,將節慶活動的文化性與體驗性,娛樂性與趣味性充分揉合。

3.2 市場主導,政府和行業組織兩翼推動

當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目的地開發項目將會成為工商資本進入的優先選擇項目之一。在符合規劃和川地管制的前提下,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集休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人股聯營等方式與工商資本共同開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隨著市場需求不斷變化,新的休閑農業形式不斷涌現。如圍繞老齡化社會特征顯現,泉州要大力開發以接待老人到農家異地養老為主的養老型休閑農業等。

要充分發揮政府推進作用。一是出臺擴大休閑農業消費需求的激勵政策。國務院近期出臺扶持六大類消費項目政策,推進“綠色消費、旅游休閑消費、教育文體消費、養老健康家政消費”等。 泉州可以每年開展“泉州人游泉州”的活動,有計劃發放“旅游券”促進休閑農業產品的消費。二是承擔公共品建設。梯度推進道路、水利、信息化等基礎沒施建設。具備優勢條件的地區要加大財政傾斜度,做好路線規劃,提高出發地與休閑農業點之間的通達性,完善配套道路指引和照明,隨著電子商務不斷興起,提高與中國休閑農業網、福建村游網、海峽旅游網、福建森林旅游網等的合作,對接泉州市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完成世紀之村一農產品追溯服務平臺、龍付通支付平臺等開發,開展在線咨詢、網絡預定等服務。三是在產業鏈關鍵點制定標準和規范。鄉村旅游的“住”“吃”顯然是有別于景區旅游的。休閑農業項目建設中的環境保護、表演場所服務規范、體驗項目服務規范、安全規范等需要進行立法規范。

利用行業協會還可推動產學研結合依托農林專業的旅游專業的高校和職業巾專聯合休閑農業研究所、福建鄉村休閑發展協會以及相關龍頭企業,建立高校儲備人才和在職從業人員的培育系統,滿足休閑農業對規劃沒計、經營管理、服務等各種需求。

3.3創意營銷,營造休閑農業品牌

①借助網絡平臺消除泉州休閑農業與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網絡平臺的優勢在于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交易、中間環節為零。可與Google、百度等合作,把實景街拍圖運用3D技術帶米的體感游戲,讓更多游客在You-tube上體驗泉州鄉村休閑農業景區美景。同時利用新業態發展帶動休閑農業。 “途家網”是中高端度假公寓在線平臺,是依托國際領先的分散式酒店管理經驗和專業服務標準,緊密結合線下旅游地不動產存量以及線中優質的呼叫中心服務的新型平臺。日前“途家網”與福建多地簽約客房總套數為1.4萬套。

②創新休閑農業的經營方式。GSA農場模式,即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rpport Agriculture),農場提供給消費者有機農產品,同時還有小塊土地,一般面積40-60m2租給客戶種植,農場提供技術指導。這種體驗模式展示了現代農業生產過程,體驗農業收獲樂趣并和客戶建立起信任度和忠誠度。休閑農業要設計出更多的體驗活動,除采摘外,還可以有制作、釀造等。通過游客體驗與消費,將農產品由初級的產品轉變為商品,進而轉變成禮品甚至藝術品、作品

③區域休閑農業的聯合營銷。區域內各休閑農業點資源互補,共同擁有一定客源,聯合營銷是通過合作將區域內各個休閑農業點作為一個整體來聯合組織旅游線路開發和旅游宣傳,有效整合區域間休閑農業資源。泉州可在“東亞文化之都”的統籌下,充分挖掘泉州主要的農業節慶活動,每年舉辦一次較大型的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參與性強的節慶活動,如“市民農園嘉年華”,擴大泉州休閑農業的知名度,增強吸引力,并逐漸匯聚吸收來自全國的文化創意、園區創意、包裝創意和設計創意。

3.4規范管理,提升環境和服務質量

可面向國內外進行托管招商,借助專業投資管理公司,引入更專業更科學的綜合經營管理模式。好的環境和服務質量可以使游客身心愉悅,提高休閑農業點的形象,也可以使游客轉變為區域旅游的“義務宣傳員”。2014年4月1日,我國出臺《有機農業生產管理辦法》。加強對休閑農業的生產過程、生產投入品和產品質量的嘛測。泉州需完善休閑農業示范點的評級體系,重視游客體驗和意見。對已獲得休閑農業示范點按照標準進行動態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市、縣(市、區)、鄉(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完善農產品、農業投入品、農業環境質量、藥物殘留等綜合性監督檢測體系建設,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呵追溯管理平臺建設二同時要保護休閑農業資源。用經濟、法律手段引導休閑農業摒棄那種高農藥、高化肥、高殘留、高污染的生產模式。在生產過程大力推廣有機肥,提倡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形成測、配、加工、指導一條龍服務,因地制宜地指導農民科學用肥,把住土地投入關。

3.5 財金支持,重視休閑農業創新和人才培養

加大對休閑農業的財政扶持力度做好相關政策銜接給予稅收優惠支持,“農家樂”經營戶給予減免營業稅政策,休閑農業場所銷售自產的初級農產品及初級加工品享受免稅政策。把休閑農業場所納入政府采購體系。要逐步建立休閑農業發展基會,專項支持休閑農業的規劃制訂、基礎設施建設、宣傳推介和產業促進等工作。從2009年起,泉州市每年安排支農資金100萬元,用于扶持鼓勵10家休閑農業示范企業。

創新休閑農業的金融服務模式。提供財政貼息貸款或政策性免息貸款,增加授信額度、落實農戶生產性貸款擔保風險補償政策,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擴大農業保險品種范同,把休閑農業納入險種范圍,健全農業保險與農業救災相互結合、互為補充的農業風險保障和補償機制。鼓勵民營資本投資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市場。但要做大做強需要創新發展模式。 PPP模式(Publir-Private-Partnership)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可與外資、民資合作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義能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公共品的供給,可以通過政府采購、明確財政補貼額度,為PPP創造條件。如休閑農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及從業農民的培訓。要提供更多的專業培訓機會,讓相關人員掌握有機農業生產技術,接受最新的服務標準和法規要求,

篇6

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對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我省積極開發農業和農村蘊藏的自然生態、生產生活、民族風情等休閑旅游農業資源,促進了城鄉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1.科學規劃、統籌發展,加快以休閑旅游農業為主的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步伐

我省休閑旅游農業的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近幾年發展迅速。據統計,全省現有休閑旅游農業企業2720戶,規模以上休閑旅游農業企業已達58個,休閑農莊168個,農業觀光采摘園120個,農家樂1500戶,直接安置以農民為主的從業人員6.5萬人,年接待游客近2000萬人次,營業收入達300多億元。休閑旅游農業不僅使傳統農業直接受益,還帶動了特產業、農產品加工業、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重要的是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為了把這新興產業抓實抓好抓出成效,我們在工作中合力推進以休閑農業為主的農村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1.1科學規劃,城鄉統籌發展 堅持規劃先行,休閑旅游農業發展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農業和旅游業發展規劃相銜接,引導適宜發展的地區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避免盲目發展和重復建設。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緊緊依托農業生產過程、農民文化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培育休閑旅游產業、開發休閑旅游產品,突出生態特色,增加科技和文化內涵,變資源優勢、文化優勢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使其成為高附加值的產業。同時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堅持立足于鄉村,服務于市民,依托農村資源,突出地方特色,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閑旅游農業發展模式,打造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休閑旅游農業產品。

1.2政府引導,合力推進發展 建立“政府主導、業主開發、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的休閑旅游農業發展投入機制,即以財政投入為引導、業主開發為主體、社會資金為補充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各有關部門積極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休閑旅游農業的扶持力度,對經營特色明顯、帶動能力強、運作規范并被評為五星級休閑旅游農業項目,視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項目,列入信貸扶持范圍和相應的貸款計劃;堅持市場化運作,以市場導向配置資源,積極鼓勵工商企業、鄉鎮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投資開發休閑旅游農業,搞好自主經營、股份經營和聯合經營。

1.3以農為主,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堅持以農業生產經營為主,在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基礎上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實現農旅結合、互相補充、協調發展;推進休閑旅游農業園區化、區域化、產業化進程,大力引導休閑旅游農業企業向園區和優勢地區聚集;注重培育龍頭企業,以點帶面促進休閑旅游農業全面發展;堅持充分利用荒山、荒灘、荒地等后備資源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堅持突出鄉村生態、鄉村文化和鄉村遺產保護,防止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實現休閑旅游農業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明確目標、強化措施,促進休閑旅游農業快速高效發展

按照我省的《關于加快發展休閑旅游農業意見》(吉政辦明電[2010]29號)要求,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為核心,以規范提升休閑旅游農業業態為重點,堅持“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方針,全面推進休閑旅游農業文明高效發展。

我省休閑旅游農業總體發展目標是:全力實施“551”工程,就是用5年時間創建5個全國休閑旅游農業示范縣;打造5條特色休閑旅游農業路線;發展100個三星級以上示范企業(園區),其中20%進入全國休閑旅游農業示范點行列。使我省的休閑旅游農業步入科學、規范、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與此同時,結合我省農村實際,重點開發城市依托型、景區帶動型、農業觀光型、民俗特色型、農家體驗型等休閑旅游農業產品。

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在我省還處于起步階段,為了把這一符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興產業抓出成效,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強化領導,加強統籌協調 按照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休閑旅游農業意見》的要求,我們召開了全省休閑旅游農業工作會議,明確了發展目標和方向,確定各級鄉鎮企業主管部門要認真加強休閑旅游農業行業管理,把加快發展休閑旅游農業作為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農民就業增收的一項重要工作納入議事日程,作為提升農業、致富農民、發展農村、拓展旅游業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相關單位加強配合,發揮部門職能作用,加大對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形成推動休閑旅游農業發展的強大合力。在此基礎上,我們在對鄉鎮企業協會進行換屆的同時成立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分會,充實了省級協會的領導力量,增添了新的活力,完善了工作運行機制,加強了對休閑旅游農業的組織領導。

2.2加強指導,提高服務水平 為了加強對休閑旅游農業的指導,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我們重點強化了對基層工作的指導:一是加強休閑旅游農業基礎工作的指導,我們從休閑旅游農業規劃入手,加強規劃指導,按照科學規劃,有序開發的思路指導開發、建設和發展。二是加強項目開發指導,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居民消費能力,準確定位休閑旅游農業規模、檔次和水平,開發出各具特色的休閑項目,避免雷同化、單一化。三是人才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逐步把休閑旅游農業人員培養成具有現代經營理念、善于研發、掌握現代服務技能和營銷手段的新型實用人才。四是充分發揮省休閑旅游農業協會橋梁紐帶作用,制定行業標準,加強行業自律,加強合作交流。五是開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和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創建活動。同時按照《吉林省休閑旅游農業企業星級評定辦法》規定的標準,認真開展星級企業審核評定,切實規范競爭行為,促進休閑旅游農業的健康發展。

2.3營造氛圍,打造休閑旅游農業品牌 我們充分利用各自優勢,加強宣傳策劃工作,通過促銷會、說明會、洽談會、節會、簡報等多種形式,加大宣傳推介力度,不斷擴大我省休閑旅游農業的知名度;各新聞媒體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宣傳工具,大力宣傳休閑旅游農業的品牌,努力構建具有北方特色的休閑旅游農業產品,營造發展休閑旅游農業的良好輿論氛圍。

篇7

關鍵詞:鄉村;休閑旅游;休閑

一、休閑旅游與鄉村休閑旅游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伴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鄉村休閑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產業,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農村經濟和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

休閑旅游是指以旅游資源為依托,以休閑為主要目的,以旅游設施為條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觀和服務項目為內容,為離開定居地而到異地逗留一定時期的游覽、娛樂、觀光和休息。我國鄉村休閑旅游的興起及產業化和規模化的趨勢緣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以消費者“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目前,鄉村休閑旅游的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鄉村自然風光游,鄉村民俗和民族風情旅游,參與型鄉村旅游,農莊旅游或農場旅游。

二、發展鄉村休閑旅游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政府主導、統籌規劃、科學決策

我國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其掌握的資源,對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發揮引導、推動作用。旅游業是綜合性、關聯性較強的產業,涉及飲食、住宿、娛樂、交通、文化、商業等諸多部門。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其稟賦和品質是旅游競爭力研究中的焦點并決定著旅游業的規模與質量。旅游業一般利用的是公共資源,因此需要進行合理的開發、規劃和利用,如果其損耗速率超越自然或人為的更新速率,那么將嚴重破壞旅游業的持續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開發必須堅持科學論證、統籌規劃的原則,在相關部門、專家和鄉村利益相關者充分評估后才能進入項目實施階段,否則不僅不會取得發展鄉村休閑旅游預期的效果,甚至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和原生態破壞等,從而影響到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

(二)結合本地實際,打造自己的鄉村休閑旅游新亮點

我國鄉村地域遼闊,種類多樣,有著風格各異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各地發展鄉村休閑旅游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因地因時制宜,進行合理定位,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整合當地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新亮點,以此提高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重游率,促進鄉村旅游和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在山區和丘陵地區大力發展溝域經濟,建立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淳樸鄉村風情的休閑農莊,讓游客體驗農家飯、農家景和農家院;在湖區要發揮水資源優勢,開發垂釣、竹筏等旅游項目,養殖水產,讓游客盡情享受山水、品味海鮮;在農產品種植廣的平原地帶發展園區經濟,發展觀光農業,讓游客們在采摘果蔬中盡享勞動情趣等。總之,鄉村旅游目的地要改變產品和項目雷同化、內容和吸引物單調化的局面,創新產品的特色,發展個性化鄉村旅游服務,滿足市場選擇的個性化需求。

(三)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做到科學布局、合理定位

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舉的原則。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要注意與其他地區的旅游項目結合起來,借助已有景點的吸引力,爭取客源,以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另外,在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本地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市場容量等因素,把握好生態環境和鄉村文化資源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關系。明確各旅游區的發展重點,做到布局合理、重點突出。發展鄉村休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息息相關的,要把新農村建設和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統一到鄉村休閑旅游發展中來。

(四)挖掘鄉村休閑旅游文化內涵,提升品牌效應

加強文化內涵建設有利于推動鄉村休閑旅游的健康持續發展,要以鄉土文化為核心,突出地域特色文化,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檔次和品位。這樣有助于避免旅游開發的產品特色少、雷同性多的現象。我們認為發展鄉村休閑旅游要在鄉村民俗、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上做文章,充分挖掘當地的民俗文化,從而使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更多地了解鄉村文化,有利于滿足游人的不同需求,也就提升了旅游品牌的效應,最終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來此休閑。另外,在注重鄉村休閑旅游文化內涵提升的同時,我們認為有必要對其進行知識產權保護,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當地人們的創新意識,促進鄉村休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五)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做到規范化、標準化管理

目前我國鄉村休閑旅游還處于起步階段,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產業體系發展不成熟,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扶持政策、資金投入、規范管理等方面加大引導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推進鄉村休閑旅游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當地政府首先應該按照國家在對鄉村旅游質量、安全、衛生、環保等方面的要求制定適合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的示范點標準,打造系列特色示范園區,加強行業培訓、規范協會運作、開展星級評定、推動質量升級,提高鄉村休閑旅游市場的競爭力;其次,政府在整合鄉村土地資源方面,要結合當地實際制定農村征用土地補償制度,協調好與村民的利益分配關系。

(六)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優質服務

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完備的基礎設施,這包括道路、交通、住宿、通信等多方面,因此我們在論證開發項目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資金的有效投入及合理使用,政府應該起主要的引導作用,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多種形式的資金投入。推行股份制和多種形式融資,鼓勵民間資本投入旅游產品的開發和經營,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引導村民以資金、技術、勞動力、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等多種形式入股興辦鄉村旅游。對于所在村的上級行政部門,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扶持,將鄉村旅游開發與新農村建設及其他幫扶政策結合起來,將資金捆綁使用投入初期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旅游業的良性發展奠定資金基礎。不斷優化投資環境調動外來投資者的積極性,敢于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逐步推進旅游景區所有權、管理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引導中介組織提供資金融通、信用擔保和信托融資服務,推行土地使用權抵押、林權抵押、權益抵押、動產抵押等擔保形式,通過土地使用、稅費等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七)加強鄉村休閑旅游宣傳力度,強化品牌營銷

眾所周知,一個地方旅游業的發展除了要有地方優質的服務做保障外,宣傳力度的大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宣傳效果好了,勢必會吸引周邊城市和鄉村的消費者來此休閑度假。做宣傳需要精心的策劃,除了對內做好宣傳外,我們還要加強與省內外各大媒體的合作,通過專業人士制作宣傳短片,編輯風景畫冊或刻錄宣傳光盤等方式進行地方鄉村休閑旅游的宣傳,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開展節慶活動的形式,向外界推銷我們的休閑旅游產品,充分展示本地方鄉村休閑旅游的特色,鑄造優質品牌。

三、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意義

(一)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拉動經濟發展

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把農業生產過程、農村風情風貌、農民勞動生活作為旅游資源進行加工轉化,形成旅游產品并推向市場,可以改變鄉村以農業生產方式為主的經濟發展途徑,調整農業布局,拓寬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提升產業規模和經濟效益,帶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尤其是農村服務業的發展,改變農村經濟增長的方式,促進當地農業轉型升級,調整和優化鄉村的產業結構。同時,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的開發還能增加農業附加值,延長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民增收,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另外,鄉村休閑旅游的發展可以帶動農村運輸、餐飲、住宿、商業等諸多行業的發展,進一步提高當地財政收入。

(二)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及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村改革日益深入,農業生產率不斷提高,各地農村都出現了大量需要轉移就業的富余勞動力,城鄉流動人口增加,帶來了諸多的社會問題,日益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城鄉穩定的隱患。而旅游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它對勞動力的能力較強,需要大量的基礎服務人員,并且從業門檻低,發展鄉村休閑旅游需要有“一條龍”的服務設施,可以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在當地就業和創業的機會,這將有助于解決農民工就業和生存問題,促進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保障城鄉的穩定和諧。

(三)改善鄉村民風,不斷提高村民素質,塑造農村新文化

我國的歷史文化之根在農村,農村深厚的文化積淀彰顯了我國鄉村發展的悠久歷史。但是,由于我國農村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和農民相對落后的文化素質,一些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一些腐蝕人們精神世界、危害社會主義事業的腐朽文化仍然存在,農村新文化建設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根本性。發展鄉村休閑旅游,不但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優秀的鄉村文化,還可以促進城鄉交流。游客將城市里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鄉村,使村民接受現代化意識和生活習俗的熏陶,讓他們在無形之中形成一種內在的約束機制,從而提高自身文化修養,消除封建殘余思想,改變以往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不文明的行為。同時,還能為農村帶來先進的科技知識和經營理念,擴展村民的人際關系,促進村民的文明意識和現代素質的提高,從而塑造新的文明鄉風。

(四)有利于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為了向游客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吸引更多的游客來休閑消費,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必然會加速當地道路交通、村莊綠化、農田水利、景觀建設、河道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使得鄉村的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顯的改善,同時也會完善鄉村的文化、體育、衛生、通訊等公共服務,推動鄉村整體建設的發展,實現農村與城市的對接,縮小城鄉差距。鄉村休閑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應遵循適度原則,因地制宜,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投資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和不合理利用。

參考文獻:

[1]劉邦凡,張向前.論農村休閑經濟的開發與城郊休閑經濟的發展[J].經濟縱橫,2008(08).

[2]王晶亮.發展現代鄉村旅游的作用和意義[J].安徽農學通報,2009(11).

[3]李瑞,王義民.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

[4]鄒統釬.旅游開發與規劃[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1.

[5]劉邦凡,施永福,王宏禹.基于PEST框架的我國休閑產業發展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9(03).

[6]劉邦凡,王金華,周海娟.試論我國城市河湖的休閑治理[J].城市發展研究,2010(04).

[7]劉邦凡.關注休閑研究 構建和諧社會[J].生產力研究,2007(16).

[8]李繼峰.休閑旅游與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01).

[9]劉邦凡,劉麗波.從休閑文化看人的全面發展[J].生產力研究,2008(10).

篇8

關鍵詞:鄉村旅游;景觀;規劃;生態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2-0106-01

1 鄉村旅游的發展與定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關注程度的提高,世界范圍的“綠色運動”推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使其成為發達國家現代旅游者可持續旅游行為的重要選擇。對鄉村旅游涵義的解釋,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的看法各異,但本文根據其發展歷程,采用石強、鐘林生的鄉村旅游定義,即以鄉村社區為活動場所,以田園風光、森林景觀、農林生產經營活動、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習俗為旅游對象,吸引旅游者前去觀賞、休閑、體驗、健身、科考、習作、繪畫、攝影、購物、度假的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

2 鄉村生態旅游的基本類型

2.1 觀光型鄉村生態旅游

觀光型鄉村生態旅游是指在鄉村景觀中,農業生產與觀光功能兼容且提供見識農業生產的機會和欣賞田園風光的開放性鄉村生態旅游。①觀光農業園區。是指具有農業產業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觀光的農業園區,如以大田為主的觀光農業,以果樹生產為主的觀光果園,以蔬菜生產為主的觀光菜園,以花卉生產為主的觀光花園,以水產養殖為主的觀光養殖場等等。②景觀農業。是指具有形態特殊、布局優美、氣勢宏偉的農業景觀(如滿山錯落有序的層層梯田,圖案種植的大地藝術農田)或專供參觀學習的農業示范區(鄉)、示范帶。

2.2 民俗型鄉村生態旅游

民俗型鄉村生態旅游由于民族的和區域的差別,而具有不同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和產業內容。①民族村寨。我國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數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數民族地區,不僅自然環境和農民住宅有特色,農業和手工業的產品有特色,操作工藝有特色,而且節日慶典、服飾、飲食等也有特色。②特色村寨。它是指具有獨特的民居建筑( 如江南園林式宅院、華南騎樓、云南村寨、竹樓)、獨特的自然環境(如湖南的張家界)、獨特的風味佳肴( 如云南的過橋米線),它們都有特殊的韻味,并給人以美的享受。

2.3 休閑型鄉村生態旅游

休閑型鄉村生態旅游是指在鄉村景觀中,生產與休閑功能兼容且可供居住生活、農事操作、休閑度假,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娛樂的廣場式鄉村生態旅游。休閑型鄉村生態旅游作為一種特色農業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的載體,根據設施、規模、功能和承載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莊園休閑型和庭院休閑型。莊園休閑型是指可供少則幾戶多則幾十戶人家的短期或中長期修養、創作、度假、舉家歡聚、喜度蜜月之用的園林化生活小區。庭院休閑型一般是為富裕階層租購而建的固定財產,專供休閑度假或養老歇息。

3 鄉村生態旅游規劃設計的內容

3.1 鄉村田園景觀

自然田園風光是鄉村景觀中最主要的構成部分,例如大規模或連片的農田帶可以開發為農田觀光、農耕體驗等;多種類的經濟果林與蔬菜園區則可開發果樹認養、紀念果林,中小學生科普教育等;而一定面積的天然或人工水面則可開發為水上游樂項目、垂釣等。

3.2 鄉村建筑景觀

鄉村建筑包括鄉村民居、鄉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鄉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其風格迥異,給游客以不同的感受。如內蒙古草原的氈包.黃土高原的窯洞東北林區的板屋,客家的五風樓及土樓等,千姿百態,具有濃郁的鄉土風清鄉村宗教祭祀建筑,如氣派恢宏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筆塔,裝飾華美的寺廟等,是鄉村發展的歷史見證,反映出鄉村居民生活的某一側面。

3.3 鄉村農耕文化景觀

我國農業生產源遠流長,鄉村勞作形式種類繁多,有刀耕火種、水車灌溉、圍湖造田、漁鷹捕魚、采藥摘茶等,這些都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體現出不同的農耕文化,對于城市居民、外國游客極具吸引力。

3.4 鄉村民俗文化景觀

鄉風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鄉村居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是鄉村民俗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鄉村風俗習慣,如我國各地的舞龍燈、舞獅子,陜北的大秧歇,東北的二人轉,西南的蘆笙盛會等都膾炙人口。還有各地民間工藝品,如濰坊年畫、貴州蠟染,南通扎染、青田石刻以及各種刺繡、草編、泥人、面人等,無不因其濃郁的鄉土特色而深受游客青睞。

4 鄉村生態旅游規劃的理念和原則

4.1 原生性保護理念――自然性原則

自然性原則是指鄉村旅游規劃設計要因地制宜,盡量保留自然特色,若無絕對必要就不改變原貌或增加建筑物。許多經營者以為鄉村旅游就是普通的觀光旅游,因而不顧原先遺存的自然資源和鄉村特色,大興士木,甚至變更士地用途,建園造景。這種做法既破壞了鄉村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態環境,浪費了寶貴的農業資源,又扭曲了發展鄉村旅游的本質和目的。

4.2 特色保護理念――鄉土性原則

鄉土行原則是指在設計構思上有別于城市公園綠化,體現野趣天成、反撲歸真;在植物配置上注重適地適樹,強調多樣性和穩定性;所展示的也應該是當地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

4.3 美學保護理念――生態性原則

生態性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態平衡另一方面是生態美學,即從審美角度體現出生命、和諧和健康的特征。生命力主要體現在規劃設計的旅游區應具有良好的生態循環再生能力。

5 鄉村生態旅游規劃中應注意的問題

鄉村生態旅游規劃是在鄉村生態旅游資源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生態潛力與生態限制條件,進行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空間布局,為鄉村生態旅游提供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鄉村生態旅游規劃是涉及旅游者的旅游活動與其環境間相互關系的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將旅游者的旅游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游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旅游活動在鄉村空間環境上的合理布局。而鄉村景觀規劃與設計是解決如何合理地安排鄉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質和空間,來為人們創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適、優美的環境的科學和藝術,目的是為社會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整體鄉村生態系統。以鄉村為例,整合鄉村聚居環境自然生態、農業與工業生產和建筑生活三大系統,協調各系統之間的關系是景觀規劃和設計研究鄉村生態環境的重要任務。鄉村景觀規劃的目標體現了要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去創造一種充分融人和自然于一體、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類活動的最優環境,誘發人的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較高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創造一個舒適優美、衛生、便利的聚居環境,以維持景觀生態平衡和人們生理及精神上的健康,確保生活和生產的方便。因此,鄉村生態旅游規劃應與鄉村景觀規劃和設計相互融合,以實現鄉村生態旅游和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6 結束語

鄉村生態旅游是一種文化性、趣味性、參與性很強的產業,單純以自然田園風光為主的觀光方式,無法滿足市民追求高層次、有文化品位的專門化活動的需求。鄉村生態旅游只有在內容和形式上充分體現出與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體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內涵,并將之融合于優美和諧、平衡發展的生態環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旅游者的需求動機,從而達到發展生產力,保持生態平衡,促進地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黎明.鄉村景觀規劃的發展歷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J].農村生態環境,2001,(1).

[2]羅肖.關于我國鄉村旅游開發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9).

[3]師守降.試論中國鄉村旅游景觀開發設計[J].甘肅農業,2006.(8).

篇9

一、基本現狀和成效

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工作。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作為新興產業進行培育打造。2013年,重慶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總人數超過8600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65億元,培育鄉村旅游景點3000多個,特色鄉村旅游資源近1600個,發展農家樂20000家以上,鄉村旅游帶動農民就業人數70余萬人,帶動農村脫貧致富人數20余萬人。在“高水平規劃、高起點建設、高效率管理”的思路指引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成為聯系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改善的紐帶,成為當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成為全市新農村建設成果的示范展示平臺。

重慶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是優化布局,突出區域規劃。重慶市農業農村“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建設“五大農業主體功能區”,規劃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布局,突出休閑觀光、旅游等服務功能,重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2013年,市委市政府科學劃分全市功能區域,形成“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五大功能區域,各級政府圍繞各地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以及“巴渝”民俗民風,發展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點和節慶活動。

三是完善要素,服務能力提升較快。圍繞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同時,旅游功能要素日趨完善,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

四是加大投入,社會資本參與度高。市農委、旅游局、扶貧辦等相關部門協調溝通,整合力量加大對休閑農業的支持。市農委與市旅游局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意見》,市政府即將《重慶市鄉村旅游發展規劃(2013-2020)》。政策的引導帶動大量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促進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

二、突出與高山生態搬遷相結合

2013年,重慶啟動實施22件民生實事,“高山生態扶貧搬遷50萬人”作為第一件實事提上日程。具體任務是:2013年啟動20萬人,2014年啟動15萬人,2015年啟動15萬人,到2017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搬遷任務。民生實事與休閑農業發展相結合,成為新的戰略課題和突破口。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就是要充分發揮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人口下山、產業上山、游客進山、產品出山,將搬遷地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

一是人口下山。鼓勵居住在深山高寒邊遠地區、重要生態修復保護區、生產生活基礎條件難以完善地區的農戶,自愿選擇轉戶進城、相對集中安置、旅游安置、五保戶集中供養以及投親靠友、異地安置等多種形式搬遷下山。制定了政府補一點、“地票”攢一點、農戶出一點“三個一點”的搬遷安置投入政策,市里按每人8000元落實到區縣,由區縣根據搬遷對象貧困程度、安置條件的不同實行差異化補助。突出抓好相對集中安置,以城鎮郊區、產業園區、景區周邊、農村集鎮為重點,采取統一規劃布局、統一用地調配、統一房屋風貌設計、統一配套基礎設施、統一竣工驗收及分戶單建和聯戶共建相結合的“五統一建”模式,建設集中安置點。安置點基礎設施實現“六通六有”,即通道路、供電、給水、排水、廣播電視和通信,有休閑小廣場、便民商業網點、醫務室、垃圾收運站、農家書屋、幼兒園。同步建設污水收集管網、人工濕地處理工程、聯戶沼氣等環保設施,做到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生態宜居。

二是產業上山。由遷入地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土地整治新增耕地、農戶退出耕地、土地流轉等方式,妥善解決農業安置搬遷戶“菜園地”等生產用地。對規模在100人以上的搬遷農戶集中點所在村,引導發展1~2個主導產業,形成“一村一品”、“一主多業”的格局,促進搬遷戶安居樂業,增收致富。三年投入農業發展資金3億元以上,支持搬遷集中安置點所在村產業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對發展特色產業的貧困搬遷戶,給予不少于1000元的扶持。

三是游客進山。依托高山山水田園自然風光和特色經濟作物園區、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及鄉村旅游。重點打造成渝走廊農業觀光體驗、渝宜高速原巴渝、渝湘高速民俗風情體驗等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構建渝東南、渝東北和秦巴山、武陵山、大婁山“兩帶三山”鄉村旅游格局。采取政府補助方式,支持農戶利用搬遷后居住環境條件的改善發展農家樂或開展避暑休閑接待,促進搬遷戶在換居住環境的同時,換思想觀念、換生產生活方式、換生活衛生習慣。

四是產品出山。積極引入龍頭企業,支持發展農民合作社特別是股份合作社,做到與產業發展、扶貧搬遷同步。用好高山農產品綠色、生態、環保、安全這張“名片”,打好“山貨”牌,培育知名品牌。采取舉辦農產品展銷會、組織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走出去展示展銷、發展農超對接和配送直銷、網上銷售等多種渠道,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結合旅游業發展,積極發展農產品產地加工、地方特色產品加工和商貿流通,把農產品當旅游產品賣,促進山區農產品賣得遠、賣得久、賣好價錢。

三、發展多形態休閑農業模式

總體看,重慶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題之一,多形態的發展模式逐步出現、社會資本和度逐步提升、發展模式和規模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相聯、各具優勢的都市型、城郊型、遠郊型格局初顯等基本特征。

為進一步促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要著力抓好“四結合四配套”。

四結合:

一是與新農村建設結合。發揮新農村建設“千村推進百村示范”工程的引領作用,連點成線、以線擴面,不另搞一套。堅持新農村建設“五句話”宗旨,更加注重生態環保、文明傳承等,打造新農村建設“升級版”。

二是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圍繞全市美麗鄉村建設,以115個市級示范村和各區縣確定的示范村為載體,大力推進城郊游、高山游、民俗游、觀光游,把休閑農業培育成農村新的重要支柱產業,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推動建設優美的生態環境、整潔的村容村貌、淳樸的鄉風民俗、濃郁的鄉土文化。

三是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結合。調整農業結構,突出發展資源節約、生態高效、環境友好型特色效益農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重點推廣高產高效與生態環保相結合的實用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既傳授種養技術、市場知識和營銷理念,又傳授健康衛生、文明禮儀、道德法律、生態環保等知識。

四是與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結合。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推進房前屋后、荒山荒坡、公路河道等綠化。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生態家園富民工程、農村衛生改廁、庫區移民農村環保示范等項目,加強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抓好秸稈綜合利用、農業投入品包裝回收利用、人畜糞便處理利用等,防治農業面源污染。

四配套:

一是農業產業配套。堅持走特色效益農業發展之路,重點發展糧油、蔬菜、畜牧、柑橘、漁業、林果、中藥材、花卉、茶葉、蠶桑和煙葉等11個產業。支持區縣著重培育1~2個“舉旗產業”,打造產業帶,以產業發展為支撐帶動休閑農業的梯次發展。

二是基礎設施配套。大力推進水、路、電、氣、市、村鎮等基礎設施和基本農田建設,做到產業發展到哪里,基礎設施就配套到哪里。加快農村危房改造,因地制宜建設農民新村,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環保設施,改善居住環境。

三是體制機制配套。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構建完善人轉城、地轉活、錢轉鄉的政策制度。推廣“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鼓勵農民合作社和基地農戶入股龍頭企業。大力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適度規模經營。

篇10

一、杭州具有發展農業旅游的良好條件

杭州區位和資源條件良好,經濟基礎和相關產業發達,發展旅游農業優勢獨厚,前景廣闊。

(1)區位優越。杭州毗鄰上海,是長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和全國經濟大省浙江省的省會。這一區域城市集中、經濟發達,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特別是作為區域龍頭的上海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國際化大都市,這為杭州接軌上海、聯動周邊、互動發展提供了條件。杭州交通便捷,是華東地區主要交通樞紐之一,有4條鐵路干線、2條公路國道線和6條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擁有通往國內各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線和5條國際航線。城鄉交通網絡健全,鄉村可進入性良好。2004年,全市等級通鄉公路硬化率100%,等級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分別為75%和72%。良好的區位、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設施,為發展農業旅游提供了支撐。

(2)客源充沛。杭州是國際風景旅游城市。2004年有123.4萬境外游客和超過3000萬的國內游客來到杭州觀光旅游。隨著城區規模擴張,生活節奏加快,城市居民十分向往只有鄉村才擁有的那種清新自然、恬靜悠閑的環境,產生了走出城市鋼筋水泥叢林到農村大自然中去觀光、休閑、度假的強烈愿望。2004年長三角地區人均生產總值已超過4000美元,杭州人均生產總值按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計算,分別為4242美元和4695美元,市區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565元,大多數人已經具備外出休閑旅游的經濟支付能力。杭州周邊農村絕大多數項目特別適合城市居民1―2天休閑旅游的消費需求。杭州交通事業的迅猛發展、私家車擁有量的快速增長,也為居民“短、頻、快”地外出休閑度假創造了便利條件。

(3)基礎良好。杭州素有“魚米之鄉、茶鄉絲府、文化之邦、人間天堂”之美稱,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和歷史文化名城,自然條件良好,山水資源豐富,擁有西湖和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及一大批國家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近年來,杭州大力推進“大杭州、大旅游、大產業”發展,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大力建設都市農業,積極培育優勢和特色產業,城市、平原、山區三大都市農業圈基本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順勢應時發展農業旅游的積極性高漲,因地制宜探索發展路子,形成了濃厚的氛圍,涌現了一大批成功的典型。杭州市首批命名了15家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示范單位,并被冠以“杭州市國際旅游訪問點”,其中有8家單位已正式向境外游客開放。浙江省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浙江(中國)花木城已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首批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杭州白馬湖漁村、景芳休閑漁業快樂莊等8個基地被浙江省海洋漁業局和省旅游局命名為省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

(4)機遇難得。2006杭州世界休閑博覽會與2008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被譽為本世紀初中國的三大國際盛會。世界休閑博覽會將于2006年在杭州舉辦,會期歷時半年,是融休閑、旅游、娛樂、會議、展覽、大型活動為一體的國際盛會,具有會展規模大,招商內容多、參與面廣、輻射力強的特色,直接為休閑商家提供了巨大的發展平臺。預計有60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5000多家海外客商赴會,計劃接待國內游客1500萬人次,海外游客100萬人次。世界休博會的召開,將使杭州“休閑之都”的國際知名度大大提升。通過世界休博會“休閑―――改變人類生活”的主題演繹,將為我市農業旅游注入新的理念和信心。世界休博會歷時半年、數以千萬計的巨大客流,將為我市農業旅游點帶來可觀的創業機會。舉辦世界休博會所引進先進的休閑理念、健康的休閑方式和豐富的休閑項目,將為我市農業旅游創造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迎接休博會、接軌休博會、服務休博會,最大限度地接受休博會的輻射,必將為推動杭州農業旅游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

二、杭州發展農業旅游的方向和模式

杭州農業旅游發展的方向是,以“綠色、休閑、參與、體驗”為主題,以功能多樣化、投資多元化、發展產業化為重點,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為目標,加速推動傳統農業的純生產功能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合一”功能的方向轉變,推進城鄉互動,提升產業水平,構建融現代農業和現代旅游為一體的農業旅游體系。具體的發展模式有:

(1)農業觀光游。把農業示范園等原先單純以第一產業為主的功能向二、三產業拓展,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近年來我市通過大力發展都市農業,以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產業化為載體,全市已興建市級都市農業示范園區113個,總面積20萬畝。要從實際出發,有選擇地把農業園區建設和農業觀光項目建設結合起來,在現有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都市農業示范園區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拓展,建設一批農業觀光園區。以具有觀光價值的果園、茶園、花園、菜園、竹園、中草藥園等為載體,開展各種采摘、參觀考察、科普知識講座等活動,游客可以通過實地體驗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進一步了解工廠化農業、設施農業、無土栽培、立體栽培、組織培養、生物技術、計算機管理與智能化控制等現代農業常識農業高新技術。

(2)鄉村休閑游。鄉村休閑游的特點是:投入少,見效快,經濟效益明顯,且能有效開發利用農業資源,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還可以擴大農產品的銷售,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農民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我市境內地貌類型多樣,自然資源豐富,而且山區、半山區、平原水鄉民俗村貌差異較大,鄉村文化豐富多彩,適宜發展內容各異的鄉村休閑旅游產品。鄉村休閑游涵蓋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開發建設高標準的休閑漁業垂釣基地;有的利用現有漁塘、水面開展劃船、垂釣、燒烤等休閑活動;有的利用農(林)場規劃建設配套設施,提供農作、垂釣、騎馬、狩獵等活動;有的開發建設高山農莊,方便游客休閑、度假、娛樂、食宿。

(3)自然生態游。永續利用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充分體現在自然生態游中。相比較而言,自然生態游的模式更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珍視資源的保護性開發,不人為改變生態系統,有利于環境的保護和旅游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市擁有點多面廣的森林公園,地形起伏,溪流交錯,林木茂密,景色秀麗,環境優良,氣候適宜,成為人們回歸自然、休閑度假、避暑養生和進行森林浴的理想場所。一些鄉村推出的野營(探險)地,或選擇地勢平坦之處,提供郊野旅游或露宿的機會;或選擇荒僻險峻之地,有組織地開展探險拓展活動,盡情享受大自然的野趣。還有的地方利用鄉村優美自然環境,開辟成自然風景區,開展自然生態游,使游客實現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愿望。

(4)農家度假游。以“農家樂”為主要代表的農家度假游,主要結合新農村建設,選擇依托自然山水為特征的旅游景點所在地的村或自然風景優美、氣候舒適宜人、生態優勢明顯的村,著力建設與鄉村旅游度假相結合的休閑旅游特色村,并利用農家庭院、民俗風情、農家生活和鄉村文化,開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題的休閑、娛樂、體驗活動。由于旅游資源存在于鄉村、旅游特定目的地在鄉村農家,因此鄉土氣息特別濃厚,城鄉居民特受歡迎,最容易增進市民與農民的親近感。發展鄉村“農家樂”旅游,不僅對豐富我市的旅游產品,促進旅游業特別是休閑旅游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而且對于促進都市農業發展,推進農村二、三產業的進一步壯大,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以城鄉統籌的理念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5)民俗文化游。杭州是國際風景旅游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又是“跨湖橋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發源地,農耕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民俗文化歷來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和依托,將民俗文化內涵注入農業旅游的范疇,不僅有利于宣傳我國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提升旅游農業的品位。或是利用鄉村特有的民俗風情、傳統工藝、文物古跡、節慶文化、民間藝術和農耕文化,或是利用鄉村古民居、祠堂、牌坊、書院、古橋、古井、古樹、古道、古廟等,組織開展觀光、游憩、考古、體驗、休閑旅游活動。通過城鄉間的人流互動和文化交流,顯然有利于拉近城鄉人民的距離,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6)農業經貿游。充分發揮杭州農產品研發和加工能力強、市場活躍、商務會展業發達的優勢,把農業旅游和經貿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達到“寓銷于游、游中促銷”的效果。依托農業龍頭企業,組織產品經銷商和消費者到企業參觀農產品生產過程,在休閑旅游的情境中創造展示企業實力、宣傳企業形象、推銷企業產品的機會,進一步融洽企業與客戶關系,增強客戶對企業和產品的認同感,達到鞏固和發展市場的目的。依托特殊設計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以匯聚農業精品、展示農業文化為宗旨,突出經營性和休閑性的統一,為生產者、消費者和采購商、投資商搭建共享平臺,既提高技術轉讓、買賣成交、投融資成功的概率,又成為市民娛樂休閑和體驗農業觀光之地。借助農產品會展、花卉博覽、開茶節、楊梅節、蜜梨節、枇杷節等多形式的以農業資源為依托的節慶活動,創造商機,吸引游客,帶動消費。

三、加快杭州農業旅游發展的對策措施

加快杭州農業旅游發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夯實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后勁。

(1)理清思路,明確目標。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近期目標是今、明兩年,在全市評選和扶持10多家市級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綜合類示范園區、20家市級休閑觀光農業旅游特色類示范點,培育一批縣級示范點,進一步鼓勵、引導和規范“農家樂”旅游健康有序發展。中期目標是優化提升農業旅游,建設一批主題明確、特色鮮明的精品休閑觀光農業項目,打響杭州休閑觀光農業的品牌。再經過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市逐步建立不同層次、不同規模,能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的、各種模式類型比較齊全的休閑觀光農業體系,實現農業旅游的全面發展和整體提高。

(2)正確引導,促進發展。注重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規范化管理,引導農業旅游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一是要強化協調發展的觀念。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以現代科技為保障,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在開發時應注意保持農村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盡量避免對野生動植物干擾破壞,盡量減少人為加工的痕跡,并與生態農業、林業等建設結合起來考慮,重視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相并重,逐步走出一條經濟快速發展與資源永續利用有機結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當代人與后代人共享資源與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之路。二是要強化農旅結合的觀念。按照鼓勵發展、積極引導、有序開發、規范管理、不斷完善的原則,堅持做到農旅結合、以旅促農、強農興旅,努力做到相關產業互相促進,實現我市農業旅游快速、有序、健康發展。三是要強化特色品牌的意識。突出農村資源和風土人情,用“特色”吸引游客,以品牌樹立形象。四是要強化開拓創新的觀念。農業旅游是21世紀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必須在開拓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思路,努力解決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促進這一新興產業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