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的主要研究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25 17:24: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流行病學的主要研究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醫院校;流行病學課程;改革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作為現代醫學的一門工具學科,是研究人群中疾病與健康狀況的分布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進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學[1],在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和疾病預防控制領域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中醫藥醫學領域亦是如此。本文根據本校流行病學課程的教學實踐,探討具有中醫特色的流行病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1 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
中醫院校學生都以學習中醫知識為主,認為流行病學不是他們的主干課程,因此在學習時對課程不夠重視,熱情不高,不會主動去學習,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掌握本課程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近幾年,世界范圍內幾次大的流感病毒蔓延,包括我國在內,都導致全球范圍的大流行,其中讓人最為驚訝的是在此次流行中很多醫務人員都被感染了[2],這足以說明了我們醫生流行病學知識的匱乏。針對該現象,我們的應該從教學本身出發,改變教學理念,通過各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目前,我們對本科生的教學內容主要以總論基礎理論知識講解為主,主要介紹幾種流行病學方法,比如: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及實驗研究。在以后的授課中可以采用從具體事例出發,引出相應的流行病學方法,并且通過經典事件的分析學習不同方法的特點及實施步驟。在講授病例對照研究時,可以引用比較經典的吸煙與肺癌的研究;在講授橫斷面研究時,可以結合相應的現況調查(大學生網絡生活知曉度調查)進行學習等等。一方面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認識程度;其次,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
2 上課內容及課時的限制
涵蓋各種專業和層次,而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培養層次的學生,講授的內容和要求是不一樣的。教師應在授課的過程中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知識體系及需求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授課方案[3]。比如:流行病學做為預防醫學的主干課程,學時一般安排較多,教師應重點講授不同方法的理論思想、特點、實施步驟及應用,在此基礎上,還應盡可能多安排案例分析討論課,及時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現實事件中。對于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流行病學作為一門方法學科,在課時比較少的情況下講授應做到重點突出,重點培養學生流行病學在科研中的應用思路,讓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了解以后工作中應用流行病學的科研思路、研究內容和具體方法。
3 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流行病學作為一種方法學科,在教學中應包括理論基礎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理論教學注重講解基本概念、不同方法基本思想等;而實踐教學則注重各種方法的具體應用,但目前的教育是教師偏重于理論知識講解,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遇到實際問題,不會運用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解決,比如:進行最簡單的社會調查,學生不知道怎么去開展實施;臨床上遇到比較罕見的疾病,不知道怎樣運用流行病學方法去查找病因,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整個本科教學的重要環節,而實踐教學本身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流行病學實踐教學環節主要以兩種形式來完成:一是選取醫學中經典案例課堂討論的形式,有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具體事件相結合,更好的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二是現場實踐,現場實踐是流行病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4]。為了完成流行病學實踐教學任務,學校和教師要做好與地方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院、社區及相關部門的聯系工作,組織學生實地開展如個案調查、小規模的現況研究和利用現有資料進行生態學研究等現場實踐教學環節。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流行病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以往教學中我們多采用試卷形式進行考核,但單純通過一份試卷很難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5]。所以我們應在考核方式上做相應的調整。整個考試可以分為兩個環節:試卷基本知識點識記和具體方法應用。試卷內容應包含本門課程需要學生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還包括對經典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第二部分考核內容教師可以提供多個研究題目,由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寫出相應流行病學設計方案(研究目的、方法、步驟、結果、偏倚的控制等等)。通過這樣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綜合考慮問題的思維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醫學問題的實際能力。
流行病學作為預防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同時也是為臨床、護理、檢驗、藥學等各研究部門服務的一門工具學科,在科研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流行病學的帶課教師,應在不斷學習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正確應用流行病學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以期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立明.流行病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 13.
[2] 陳新林,徐謙,郎建英,等.中醫藥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學教學改革探索[J].基礎醫學研究,2013,4(15):360- 361.
[3] 王福彥,李欣煒. PBC教學法在流行病學教學中的實踐與體會[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1,3(2):106- 107.
篇2
關鍵詞:預防醫學專業;傳染病流行病;教學現狀;教學效果;改革
現代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與人們生存環境的不斷改變促使傳染病疾病譜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部分經典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與消滅的同時一些快要消失的傳染病出現了死灰復燃現象,另外新的病原體、傳染病仍層出不窮[1]。SARS、禽流感等傳染性疾病的出現反映了人們的生命健康時刻受傳染病的威脅。就目前而言,我國醫務工作者普遍存在著傳染病知識匱乏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給予預防醫學教育高度的重視,尤其應認真、全面反思其主干課程《流行病學》當中的傳染病、流行病的教育問題[2]。為了進一步促進預防醫學專業傳染病流行病學教學的完善,本次研究以問卷調查形式對當下的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結合實際結果制定了相應的改革措施,以期給傳染病流行病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據。
1.研究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了某綜合性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專業的2014級本科生作為研究調查對象。
1.2研究內容
調查分析該校預防醫學專業2014級本科生對傳染病流行病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對傳染病流行病學教學的滿意率。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對傳染病發生、傳播和流行過程等基本原理與方法的掌握、對疫苗及計劃免疫等計劃免疫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和策略等預防控制知識的掌握這三個部分,其方法可分成概念與具體內容、理論、實踐應用三個方面[3];后者包括對傳染病流行病授課方法、考評模式、實驗教學的滿意度。
1.3研究方法
將統一設計好的調查問卷發放給學生完成。學生傳染病流行病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與教學的滿意率分成兩部分來完成,前一部分調查問卷問卷需在規定的地點和時間內由學生獨立填寫,后一部分調查問卷在發放后無時間、地點限制,學生可根據自身安排自行完成。
1.4資料統計與處理
在使用Epidata 3.2軟件獨立雙錄入數據并完成一致性比對糾錯之后構建相應的數據庫,并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所轉入的數據庫。假設檢驗中應用秩和檢驗。
2.結果
第一部分共發放問卷130份,收回有效問卷115份;第二部分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82份。
2.1學生對傳染病流行病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分析
傳染病流行病學知識對總分是100分,平均分數為75.9分。其中低于60分的學生為7人,所占比例是6.1%;60-80分的學生為80人,所占比例是69.6%;高于80分的學生為28人,所占比例是24.3%。經正態性檢驗后結果為負偏態分布。
2.1.1學生對傳染病流行病學三個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分析
在傳染病流行病學知識當中,基本原理方法所占分數為40分,計劃和免疫所占分數為30分,預防與控制所占分數為30分。其中基本原理與方法主要包括傳染病的發生、傳播、流行過程;計劃免疫包括疫苗、免疫等相關知識;控制預防包括傳染病的防控措施和策略。結果顯示學生在基本原理與方法、控制與預防知識的掌握上差別不大(P>0.05),但對計劃與免疫知識的掌握顯著好于其他兩個部分(P
表1學生對傳染病流行病學知識三個部分的掌握情況統計(n,%)
得分率基本原理與方法計劃與免疫控制與預防
60-80分94(81.7)77(67.0)69(60.0)
>80分3(2.6)29(25.2)8(7.0)
總計115(100.0)115(100.0)115(100.0)
2.1.2學生對傳染病流行病學三個方面方法的掌握情況分析
如表2,經秩和檢驗后得出學生對概念與具體內容的記憶能力最好,其次為實踐應用能力,而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最差(P
表2學生對傳染病流行病學三個方面方法的掌握情況(n,%)
得分率概念與具體內容理論實踐應用
60-80分25(21.7)16(13.9)51(44.4)
>80分84(73.1)3(2.6)59(51.3)
總計115(100.0)115(100.0)115(100.0)
2.2學生對傳染病流行病學教學的滿意率
如表3所示,學生對傳染病流行病學教學授課方法、考評模式、實驗教學的滿意率分別為96.4%、85.4%和93.9%,其中考評模式的滿意率顯著低于授課方法與實驗教學的滿意率(P
表3學生對傳染病流行病學教學的滿意率統計(n=82,%)
考察項目滿意一般不滿意總滿意率
授課方法40(48.8)39(47.6)3(3.6)96.4
考評模式28(34.2)42(51.2)12(14.6)85.4
篇3
產生和發展
群體遺傳學在1920年被確認為一門學科。1960年它又分為兩個分枝,一個與歷史過程有關,將遺傳學與人類學以及在其他物種的古生物學和分類學結合。另一分枝與同時期人群的遺傳有關,將遺傳 學與流行病學、醫學、心理學以及在其他物種的農學相結合[1]。后一分枝在本世紀80年代中期產生了遺傳流行病學,并被人們普遍接受。它是遺傳學與流行病學相互滲透產生的一門完整的獨立的邊緣學科,合并了流行病、統計學方法與分子遺傳學技術,把許多背景不同的研究者聯系到了一起。它是群體遺傳學中最年輕和發展最快的分枝。Morton[1]認為群體遺傳學的每個方面,只要不是主要涉及進化的,就屬于遺傳流行病學的內容。
遺傳學與流行病學的結合是近代對復雜疾病病因認識的需要。1954年Neel和Schull就提出新的學科術語“流行病遺傳學”(epidemiological genetics),即研究遺傳和疾病的關系。后來Morton和Chung等一致認為流行病和遺傳學方法的結合是必需的、不可避免的,而決定家族聚集性的因素有可能是純環境的,“流行病遺傳學”未考慮環境假設,容易產生偏頗,故于1978年正式使用“遺傳流行病學”術語[2,3],即遺傳流行病學是“研究親屬中疾病和病因、分布和控制以及研究在人群中疾病遺傳的原因的一門學科”。這一定義為人們所普遍接受。
研究方法
包括群體和家系研究。家系研究一般包括三個連續的步驟:有無家族聚集性、遺傳和環境因素的作用如何、遺傳機制。
一、群體研究:流行病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研究環境病因的作用,所以遺傳流行病學也包括群體的病因研究,即研究環境與遺傳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4,5]。眾所周知,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涉及遺傳和非遺傳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腫瘤發生的“二次打擊”學說就是早期著名的將流行病學分析用于醫學遺傳學的成功例子[4]。研究發病率在時間、地點、胎次等的變化,以及比較疾病易感基因在病例與對照分布的關聯研究都屬于群體研究的內容。
二、家族聚集性研究:家族聚集現象間接反映了遺傳因素的存在。研究方法包括病例對照和定群研究。判斷標準如下:①患者親屬的患病率或發病率高于對照親屬或普通人群;②有家族史患者親屬的發病率高于隨機人群患者親屬;③與患者血緣關系越近發病率越高;④數量性狀親屬對之間的相關大于非親屬對[6]。
三、雙生子和養子研究:用于區分遺傳和非遺傳病因。雙生子研究假設單卵雙生子(MZ)和異卵雙生子(DZ)所處的環境相似,如果MZ的疾病一致率高于DZ,表明家族因素中有遺傳因子的存在。養子研究是通過比較患病養子的血緣親屬和非血緣親屬的發病危險性,或比較患病和非患病養子的血緣親屬的發病危險性來證實遺傳因素的存在。存在的問題是樣本較難獲得,對合子確認方法不明確會造成偏倚,對于大多數復雜疾病,雙生子中僅很少一部分是家族遺傳的,使平均一致率降低,難以取得強的遺傳因素的證據。因此,考慮其他變量以識別可能的疾病異質性顯得很重要[7]。
四、遺傳方式的研究(分離分析):確定了遺傳因素的存在,就要了解與該病相關的位點數和這些位點的基因的遺傳方式。由于實際的遺傳方式可能很復雜,一般考慮簡單化模型,即證實單位點(或最多2~3個位點)的存在。該位點的等位基因對患病易感性有主效應,將剩余的易感性變異分為家族和非家族的因素。通常估計家系資料在不同的遺傳模型下的概率,研究哪種模型最適合此批數據。最大似然方法用于比較模型和獲得參數的估計值,如基因頻率和年齡特異的外顯率。還可以檢驗基因型和發病年齡的關系以及環境因素的效應。
五、易感基因的定位(連鎖研究):當研究提示一或多個主基因與疾病發生有關,就必須識別這(些)基因的分子特征。連鎖分析通過檢查幾個位點上的等位基因以何種組合從一代傳遞到下一代,來推斷兩個或以上位點(以及疾病位點)的相對位置。該方法依賴于可獲得的多態性標記。減數分裂時來自父母的不同染色體間進行遺傳物質的交叉和交換。染色體上兩位點之間交叉的概率為重組分數(θ)。當θ為0時,表示兩位點未出現交叉,二者相距極近,θ為0.5時,表示兩位點的等位基因在減數分裂時隨機組合,故兩位點不在同一染色體上,或在同一染色體上相距很遠。重組分數越小,兩位點相距越近。
lod score方法假設在已知的遺傳模型和某一θ值(0~0.5)下,計算觀察家系的似然度(likelihood)與θ=0.5時似然度的比值的對數(lod值),最大lod值下的θ值是最可能的重組分數值。若lod值≥3,一般認為有連鎖,≤2則認為無連鎖。雖然最終的分子分析將物理定位這一基因,但連鎖分析極其重要[8]。lod score方法需要知道疾病位點的參數,如遺傳方式、基因頻率和外顯率,參數估計錯誤會降低檢驗效能。故近年越來越多地應用非參數方法,如患病同胞對、患病親屬對、傳遞不平衡檢驗(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 test, TDT)等。TDT法是分析異質性的父母某些標記等位基因是否比其它更可能被傳遞到患病子女[9]。
隨著DNA技術的發展以及多態分子標記的發現,近年來開始用全基因組掃描的方法來進行疾病基因定位,這種方法需大量的分子標記,通常多于300個位點,但該方法大大提高了發現疾病基因的機會。
六、遺傳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基因控制機體對環境的敏感性,這一現象在生物界很常見。遺傳與環境相互聯系,基因可能影響個體對高危環境的選擇、修飾機體對環境因子的易感性。例如,基因可控制人體對飲食鈉的高血壓反應、對環境毒物的降解效應、長期吸煙對肺功能的影響、對油脂和膽固醇消費改變的血漿脂質反應[10]等。一些功能性多態基因的不同表達可能需要環境的影響,或因多態性影響代謝途徑,而后者又依賴于環境所提供的底物的可獲得性,或因轉錄環境信號給基因的轉錄因子與多態調節順序的相互作用不同[11]。如高密度脂蛋白(HDL)與冠心病有顯著負相關。膽固醇酯轉移蛋白(CETP)可促進HDL的轉化。因此CETP活性增加使冠心病的危險性增加。而酒精消費對CETP活性可能是一重要調節因素。飲酒者CETP/TaqIB多態等位基因(B2)與血漿HDL膽固醇呈強正相關。在B2B2純合子的個體,酒精對心肌梗塞有顯著的保護作用[11]。
遺傳流行病學在腫瘤[7]、精神疾病[8]、心血管病[11]、糖尿病等復雜疾病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以下列舉了遺傳流行病學方法在腫瘤和精神疾病研究中的應用。
在腫瘤和精神疾病中的應用
一、腫瘤遺傳流行病學:腫瘤是由于自發的或環境暴露引起的生殖細胞(可遺傳)或體細胞內基因突變,導致DNA水平的損傷引起的[12]。腫瘤遺傳流行病學的主要目標是解決遺傳突變在何種程度上與腫瘤的發生和發展有關。臨床經常可見患者的家系成員患相同或不同部位的腫瘤,患者一級親屬的腫瘤發病機率一般增加2~3倍。大多數雙生子研究發現MZ比DZ的疾病一致率高。
家系成員除了共享遺傳物質,許多行為和環境特征也可能相似,因此一些研究用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遺傳和環境變量的貢獻。多數發現一些家系的腫瘤主要與遺傳因素有關。如當控制了每個家系成員的年齡、性別、職業和酒精、吸煙消費后仍然發現肺癌患者的親屬肺癌發病率升高[13]。多數腫瘤在控制了年齡后,家族史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危險性大小與患病親屬數和發病年齡呈函數關系。家族性患者的發病年齡更早。
對結腸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卵巢癌以及軟組織肉瘤的分離分析結果大多提示存在一或多個稀有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基因的作用。基因頻率多在0.002~0.006之間,即歸于這些基因的病例占所有病例的5%~10%,剩余為散發,終身外顯率高于60%。歸于這(些)基因的病例部分隨發病年齡的增加而降低。連鎖分析成功的例子是乳腺癌和卵巢癌基因的發現。1990年報道乳腺癌與17q21連鎖[14],繼而發現了位于17號染色體的BRCA1[15],證實了分離分析的結果。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研究發現,停經前有ERBB2過表達的乳腺癌患者多在年輕時服過口服避孕藥;CYP2基因與吸煙相關的組織學類型的肺癌有關;卵巢癌家族史與口服避孕藥相關。
二、精神疾病遺傳流行病學:某些精神疾病有家族聚集現象。雙生子研究發現焦慮和抑郁癥存在共同的遺傳成分,且可解釋30%的表型方差。用多變量分析法對抑郁、焦慮、恐懼、恐慌、貪食、酒精中毒等六種精神疾病的研究發現,一組遺傳成分主要與抑郁和焦慮癥有關,另一組與恐懼、恐慌、貪食有關。酒精中毒的遺傳成分雖然明顯,但很大程度上是疾病特異的。精神分裂癥MZ和DZ的疾病一致率分別為53%和15%。與養子的非血緣親屬或對照養子的血緣親屬和非血緣親屬相比,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血緣親屬發生該病的風險升高。血緣父親嗜酒者比非嗜酒者的血緣養子發生酒精中毒的風險顯著升高。
精神分裂癥和躁狂抑郁癥是否有單主基因效應還有爭議,一些證據更支持多基因遺傳而不是單主基因遺傳,且至少3個位點與精神分裂癥有關。很可能有多個微效基因,稀有主基因存在于某些高家族性病例中。連鎖研究成功的將早發性家族性早老性癡呆(Alzheimer病)的主基因定位于21號和14號染色體,這依賴于該病的多代連續遺傳、顯性基因和高外顯率。躁狂抑郁癥的候選區域在Xq26~28和18號染色體的著絲粒周區,精神分裂癥在6號染色體短臂。
群體相關分析發現早老性癡呆與阿樸脂蛋白E(ApoE)的ε4等位基因相關,酒精中毒與東方人群醛脫氫酶2(ALDH2)低活性形式有負相關。十年前,多數研究只是估計精神疾病的遺傳方式,現在開始研究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家族性環境的性質、家族因素與社會和其他環境因素在發病中的相互關系[10]。考察遺傳因素與社會事件對抑郁癥的相互作用,發現一年內的不利生活事件是家族性的,遺傳和環境因素各占20%。抑郁癥患者的親屬生活事件發生率高,可能由于共享家族因素。遺傳因素加強了不幸生活事件引起抑郁的作用。
結
語
遺傳流行病學同時研究遺傳和環境危險因素,尤其是致病過程中可能的基因-環境間的交互作用,今后將繼續致力于揭示疾病的遺傳特征、發現復雜疾病的遺傳基因、研究遺傳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以識別高發病風險的個體,通過控制危險因素制定基因型特異的預防和治療策略。 參 考 文 獻
1 Morton NE.Genetic epidemiology. Ann Hum Genet, 1997,61∶1.
2 Morton NE. Outline of Genetic Epidemioloigy. New York: Karger, 1982∶1-5.
3 Morton NE,Chung CS. Genetic Epidemi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8:ix-x.
4 Friedman JM. Genetics and epidemiology, congenital anomalies and cancer. Am J Hum Genet, 1997,60∶469.
5 沈福民,孟煒.群體遺傳學與遺傳流行病學.見:沈福民主編,遺傳醫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4∶127-143.
6 胡應,沈福民.遺傳流行病學概述.見:耿貫一主編.流行病學.第三卷.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669-683.
7 Claus EB.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cancer.Cancer Surveys, 1996,25∶13.
8 Sham P. Genetic epidemiology.Br Med Bul, 1996, 52∶408.
9 Spielman RS, MCGinnis RE and Ewens WJ. Transmission test for linkage disequilibrium: The insulin gene region and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 Am J Hum Genet, 1993,52∶506.
10 Kendler KS. Genetic epidemiology in psychiatry. Arch Gen Psychiatry, 1995, 52∶895.
11 Cambien F. Insight into 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n Med, 1996,28∶465.
12 Stazi MA, Sampogna F. Genetic epidemiology: a powerful approach for the comprehension of cancer etiology. Ann Ist Super Sanita, 1996, 32∶167.
13 Sellars TA, Elston RC, Stewart C, et al. Familial risk of cancer among randomly selected cancer probands. Genet Epidemiol, 1988,5∶381.
篇4
關鍵詞:急診觀察室 流行病學 對策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2-0479-02
隨著急診醫學的快速發展,急診觀察室以其快捷、方便、安全以及高效為廣大患者提供醫療服務[1]。隨著急診觀察室患者總數量逐年增加,針對急診患者的流行病學分析,通過對急診患者的如病種、年齡、就診時間等情況進行分析,對于急診觀察室具有重要的醫療和社會價值[2]。為研究急診觀察室患者流行病學的特點,我院選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急診觀察室收治的24733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性別、年齡、疾病種類、發病時間等因素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2011年我院急診觀察室收治的24733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對所有患者的臨床基本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其性別、地域分布、年齡、疾病種類、發病時間、好轉率以及死亡率等因素進行流行病學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數據分析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以病例數或者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X2檢驗,P值
2 結果
2.1 性別分布情況分析。這四年期間男性病例比例逐漸增加,但總體還是女性病例要多于男性病例,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2008年-2011年急診患者性別分布情況分析[n(%)]
年份病例數性別男女2008年52112075(39.82)3136(60.18)2009年56712452(43.24)3219(56.76)2010年72133355(46.51)3858(53.49)2011年66363207(48.33)3429(51.67)總計2473111089(44.84)13642(55.16)2.2 年齡分布情況分析。20-40病例所占病例明顯多于其他年齡段,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60歲病例有明顯上升趨勢。
表2 急診患者年齡分布情況分析[n(%)]
年份病例數60歲2008年5211307(5.9)2803(53.8)1329(25.5)772(14.8)2009年5671295(5.2)2818(49.7)1520(26.8)1038(18.3)2010年7213411(5.7)3152(43.7)1933(26.8)1717(23.8)2011年6636371(5.6)2578(38.8)1945(29.3)1742(26.2)總計247311384(5.6)11351(45.9)6727(27.2)5269(21.3)2.3 所患疾病種類分布情況分析。呼吸系統病例所占比例最多,與其他疾病所占比例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3 急診患者所患疾病種類分布情況分析[n(%)]
疾病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總計呼吸系統2213(42.5)2457(43.3)2960(41.0)2846(42.9)10476(42.4)消化系統1137(21.8)1186(20.9)1524(21.1)1457(21.5)5304(21.5)心血管疾病110(2.1)159(2.8)413(5.7)515(7.8)1197(4.8)其他內科疾病595(11.4)654(11.5)796(11.0)569(8.6)2614(10.6)外傷1900(3.6)204(3.6)242(3.3)241(3.6)877(3.5)結石226(4.3)316(5.6)412(5.7)366(5.5)1320(5.3)婦科疾病246(4.7)320(5.6)326(4.5)346(5.2)1238(5.0)中毒96(1.9)85(1.5)94(1.3)72(1.1)347(1.4)其他398(7.6)290(5.1)446(6.2)224(3.4)1358(5.5)總計5211567172136636247312.4 就診時間分布構成比情況分析。6-8月份和10-12月病例的構成比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表4 急診病例就診時間分布構成比情況分析(%)
年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08年7.37.47.27.58.38.99.29.27.29.29.29.42009年7.27.27.38.08.59.09.19.27.19.19.09.32010年7.17.47.67.78.38.79.19.37.78.69.19.42011年7.37.57.47.18.09.19.39.37.78.99.19.33 討論
通過本組調查研究顯示,2008年-2011年期間男性病例比例逐漸增加,20-40病例所占病例明顯多于其他年齡段,>60歲病例有明顯上升趨勢,其原因是由于20-40歲年齡段的人社會活動比較多,尤其是男性正處于事業上升階段,其職業競爭壓力以及家庭工作生活壓力比較大,車禍以及一些其他事故和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以及某些特殊工作等因素很容易引發急癥[3]。另外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患者對疾病發生的反應較低易引發急癥[4]。呼吸系統病例所占比例最多,其次為消化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由于急診觀察室的疾病譜比較廣且復雜,要求醫生具備良好基礎知識。6-8月份和10-12月份病例的構成比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主要是由于6-8月份消化系統疾病病例顯著增加,10-12月份流感所引發的呼吸系統疾病病例會明顯增加。
總而言之,針對急診觀察室患者流行病學的特點,應加強對20-40歲和>60歲年齡段患者疾病的預防工作,在急診科的配備醫師,要注重培養全科醫生,同時要參考疾病構成選擇醫師,盡可能做到一專多能。要根據目前急診的情況,進一步完善急救診療以及搶救流程,針對急診的季節性特點,有計劃地進行相應的系統培訓,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水平[5]。我們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相應的準備工作,可以科學合理地安排急診觀察室的工作,以提高臨床的救治效果。參考文獻
[1]琚沙,唐潔.1006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學分析[J].四川醫學,2008,29(6):694-696
[2]張榮芝,徐紅穎.基層醫院急診搶救2756例流行病學分析[J].華西醫學,2010,25(1):193-194
[3]Chan EY, Hung KK, Yue C.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technological disasters in China: 1979-2005[J]. Eur J Emerg Med, 2011, 18(4): 234-237
篇5
關鍵詞:流行病學;多媒體;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5-0066-02
流行病學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發展十分迅速的學科,它不僅是預防醫學中的主導學科,也是現代醫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國內很多醫學院校,流行病學不僅是公共衛生專業和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也是非預防醫學如臨床醫學、護理、口腔等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1]然而,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對流行病學不感興趣是目前較為普遍的一個問題,對于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也存在理解難、應用難的問題。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利用案例引導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學習的教學方法。它把案例引入到課堂環節,以實例的形式向學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使學生有如親身經歷真實事件的感覺。同時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這些案例實際、生動、富有吸引力,能夠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它還能培養學生的溝通、表達和創新能力。近年來,多媒體教學技術與模式被引入學校、引入課堂,成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技藝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工具[2]。本文利用多媒體的“多樣性、交互性、集成性”等特點,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結合經典的流行病學研究案例,制作形象生動、實踐性強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流行病學理論教學的開展。經過教學應用證明,多媒體教學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見(實)習課時不足的缺陷,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的目的。利用多媒體的特點設計教學課件。多媒體課件由文字、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信息組成,圖文并茂,形象生動。在流行病學教學中,一些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僅靠講解不容易解釋清楚,如果結合教材、文獻中的各種案例來進行講解,再通過多媒體的圖像、動畫、聲音的處理,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步接受信息的刺激,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3]。多媒體教學比傳統教學花費的時間少,節約出來的時間可用來構建案例情景,嘗試開展基于問題的教學法等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流行病學中有很多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如果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解,不僅費時而且學生很難理解。例如在流行病學描述性研究這一章節中,教材中用了一系列統計指標列舉了大量數據來描述三間分布,在授課時若照本宣科地講解,學生必定覺得枯燥乏味、毫無興趣,而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把這些數據和調查結果用一些圖和表來進行講解。例如用“餅圖”比較不同疾病死亡率和死亡率的高低、用“線圖”來描述疾病發病死亡的時間變化趨勢、用“性別年齡曲線圖”來說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用“腫瘤發病/死亡地圖”來描繪腫瘤的區域高發現象等,這些鮮活的例子和圖表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這些有代表性的腫瘤發病死亡數據的來源,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這些統計指標意義的印象和理解。描述性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是流行病學循序漸進的三個研究范疇,是從揭示疾病現象到找出原因并提供措施的一個過程,是流行病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不可避免地要講解到相關的概念和定義,這時通常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與案例教學法相結合,把晦澀難懂的理論融入到有代表性的案例中進行講解,把研究方案的精髓和主線貫穿在相應的flash流程圖中,把原來死板的原理通過動畫靈活地表現出來。例如在講解病例對照研究時,把英國Doll和Hill吸煙與肺癌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作為案例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通過課件回顧該案例的設計思路及研究結果,這樣使得學生在理解病例對照研究時更加容易,從而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講解試驗流行病學的內容時,我們引用了1948年英國醫學總會進行的鏈霉素治療肺結核的試驗,采用圖片和動畫的形式具體講解了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設計和實施過程。在隨機對照試驗中,教學的難點之一就是隨機分組方法,在傳統教學方式下,講解隨機分組讓學生很難理解,從而不能很好地應用到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講解這一部分時采用動畫的形式展現隨機分組的過程,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如何進行隨機分組,在使其印象更加深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習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實驗性研究之后,學生往往不能把三者結合起來綜合運用,為了能夠使學生在頭腦中把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選擇了查布察爾病病因調查的案例,運用圖片和動畫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查布察爾病病因的調查過程,使得學生掌握了流行病學三大方法綜合運用的技巧。
通過運用以上方法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同時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多媒體教學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多媒體教學知識容量大,教師的授課速度較快,導致學生的思維難以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從而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疲憊和厭煩情緒,反而達不到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效果。其次由于大部分醫學院校教師沒有受過專業的多媒體制作的培訓,大多數多媒體課件只是文字和圖片的簡單結合,界面過于單調,或者把課件做成了教材的壓縮版,難以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結果反而降低了教學質量。因此我們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應該慎重考慮其缺陷,避免應用后帶來的不良影響。最后,我們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很難體現一些細小的知識點,因此,在給學生講解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此方面內容的講解,盡量使授課內容更加全面。
總之,多媒體教學和案例教學的結合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等因素,恰當地選材,制訂科學的教學方案,設計合理的課堂教學計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切實有效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吳敏,陳清.臨床醫學生的流行病學教學[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4,6(6):582-584.
[2]朱海燕,于先清.多媒體技術在預防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1):154-155.
[3]陳衛剛,李睿.內科學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利與弊[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24):55-56.
篇6
兩組統一考試并對案例組進行問卷調查。兩組學生理論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案例教學組學生成績優于對照組。
案例教學組對案例教學比較滿意。對預防醫學專業學生而言,流行病學實施案例教學非常有必要。 流行病學是預防醫學的基礎和骨干學科,對預防醫學專業的流行病學教學一直以來都是教研室關注的重點問題。
案例教學(case method)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將學生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對于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有很大的幫助。案例教學是由美國哈佛法學院院長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朗代爾(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首創,后經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鄭漢姆(W.B.Doham)推廣,并從美國迅速傳播到世界的許多地方[1]。20世紀80年代,案例教學引入我國,目前很多課程都已采用此類方法而且教學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2]-[5]。
為了提高流行病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觀察案例教學實施后的效果,選擇本校2010級和2011級預防醫學專業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然后對其最后的試卷情況進行分析,以期探討案例教學效果。
一、對象和方法
(一) 研究對象。本校2010級和2011級本科預防醫學專業的所有學生,共96人,2010級48人作為對照組,2011級48人作為實驗組。
(二) 研究方法。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法,實驗組采用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大約1/4的課程采用案例教學法,兩組的教學老師均相同,兩個班級的學生情況基本相同,因為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都是預防醫學的專業課,所以參照上學期統計學考試成績對其進行比較,發現其統計學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學生基礎知識基本無差異。
案例教學法的實施分三次進行:首先把全班分成八個小組,每組六人,第一次上課時把篩選整理的案例及提出的引導問題發給學生,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主討論,由小組成員發表觀點及依據,各小組長歸納提出的問題;課后學生通過復習相關知識及查閱文獻尋找答案,并做好PPT或紙質匯報總結。
第二次上課時各組先匯報第一次案例課時提出的問題及答案,大概每組總結時間為5分鐘~8分鐘;然后發放第二次的案例及引導問題,其他步驟跟第一次相同。第三次上課先匯報第二次提出的問題及答案再討論新的問題,最后的時候各小組長在課堂上當場宣布各小組的見解,教師引導各小組分析案例,并不斷提出問題及引導學生思考,最后教師對本次案例教學做總結。
(三) 評價辦法。學期結束后對兩組學生理論課成績進行比較,同時對案例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四)統計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各連續變量指標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統計分析采用t檢驗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 結果
(一) 兩組對象一般情況。案例教學組和對照組性別構成(男/女)分別為25/23和24/24(x2=0.42,P= 0.838 ),平均年齡分別為(21.12±1.04)歲和(21.23±1.15)歲(t= 0.524,P=0.953),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二) 兩組對象的試卷情況分析。兩次考試試題都是嚴格按照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教材《流行病學》大綱要求來出題,題型都是名詞解釋、單選題、填空題、問答計算題四種類型,題量基本相同,難易度基本一致,兩套試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三) 兩組對象成績。案例教學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百分制)最高98分,最低68分,平均 (83.73±7.61)分;對照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最高87.5分,最低55.5分,平均 (71.63±9.2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案例教學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將題目分為單純記憶、解釋利用和綜合分析三部分,發現兩組的得分情況存在差異。
(四) 問卷調查情況。采用無記名問卷調查48份,回收率100%。調查案例教學組在各個方面對案例教學方法的評估。
三、 討論
本研究發現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方法,從考試成績看,無論是總成績還是各個部分的得分,案例教學組均優于對照組;除此之外,在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承認案例教學的效果,這說明對于流行病學這門課程而言,開展案例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本次案例教學的實施,得到如下的體會:
首先,案例教學有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從案例的選取、案例教學的實施再到最后的總結都需要精心準備,熟練掌握整個環節,在課后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備課,而且由于學生是自由發揮,自主討論,因此提出的問題有的針對性很強,但有的偏差很大,教師在最后總結時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上課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廣博的知識儲備,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課堂控制力和細節的把握能力。
其次,對于學生而言也有很大幫助。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這在結果中有很好的體現。此外,案例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案例教學可以促進他們課后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而且上課比較自由,氛圍比較活躍,比傳統教學模式更受歡迎;分小組討論后,可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每個人都可以貢獻力量,同學之間的交流增加,可以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
每個案例分三次進行,每次都由同學先總結本組提出的問題及答案,以PPT的形式表述,這樣還可以增強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和PPT的制作能力,為畢業論文的答辯奠定一定的基礎;在整堂課中,教師只是相當于主持人的作用,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學生主導課堂,師生間的隔閡減少,互動增加,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
最后,案例教學存在不足之處。有的學生在討論的時候可能會渾水摸魚,自己不考慮,只是照抄別人的結果,造成學生之間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齊;有的學生私下里都在進行與課程無關的內容,反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有的學生反映師生之間的互動有點少,主要是學生之間討論,教師只是引導,所以師生交流太少;有的章節對應的合適案例比較欠缺,很難做到所有章節都采取案例教學。
總之,案例教學是適應新形勢下流行病學的教學模式的,畢竟流行病學屬于預防醫學的專業學科,學術畢業工作后在實際中會經常用到,而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是復雜多變的,因此單靠理論教學肯定遠遠不夠,如果采用案例教學模式則既可以加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又可增強進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畢業后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篇7
(一)教學方法
采用傳統教學與情境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流行病學理論和實踐的教學。1.集體備課,包括傳統流行病學理論教學的安排、情境教學內容選擇、方案制訂、課時確定等,尤其是知識點的選擇、情境的設置以及知識點與情境的融合。2.傳統理論教學,在情境教學之前,先進行傳統流行病學理論的教學,讓學生先了解各種流行病學方法的原理和應用等。3.情境模擬教學,根據既定教學方案,選擇傳染病暴發調查、慢性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等3個內容進行情境模擬教學,共計15個學時。上課時采用多種情境融合:①圖畫再現情境,如SARS暴發期間的照片及視頻、不明原因疾病發生時群眾受訪的視頻等,主要用來渲染一種來勢洶涌、大眾恐慌的感覺。②表演體會情境,主要是角色扮演,事先選擇十幾個學生現場模擬患者或周圍群眾,描述個人感受或陳述事件經過。③語言描述情境,在圖畫和表演情境進行的同時,教師輔以語言描述,提高感知的效應,也有利于學生能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4.教師引導與提問,教師通過語言描述情境進行引導的同時,適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扮演“流行病學專家”,應對現場遇到的問題,探尋疾病或事件發生的原因。對于既往講授的流行病學理論,教師可以適當的給些啟發或提示,以增強其利用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5.學生討論與發言,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積極進行討論與發言,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看法。教師也可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引導其討論的方向,并對個別疑問進行解釋或說明。6.歸納總結,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適時點評,同時基于理論聯系實際,將情境中的問題與流行病學理論結合,進行橫向和縱向的闡述,使得學生切實體會如何解決現場問題。
(二)教學效果評估
在情境教學后,以無記名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情境教學方式的評價。同時組織相關教師根據教學大綱進行命題,題型與以往一樣,力求與去年流行病學考試難易相當。根據考試成績,分別比較兩屆學生的總分和流行病學應用題型的得分,并采用成組資料的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
二、結果
(一)不同教學方式學生成績的比較
情境教學組學生期末成績與去年傳統教學組學生期末成績存在統計學差異(88.4±7.7分與84.6±8.2分,t=3.109,P<0.05),其中流行病學應用題型的得分也存在統計學差異(總分35分),情境教學組(31.4±5.2分)要高于傳統教學組(27.1±4.6分)(t=5.719,P<0.05),這說明情境教學法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流行病學理論的實際應用。
(二)學生對情境教學的認可程度
共發放問卷82份,收回82份,91.1%的學生贊成情境教學方式,認為情境教學法能顯著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促進教學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加強與公共衛生實踐的結合。
三、討論
(一)情境教學模式的必要
流行病學是一門理論和應用都很強的學科,是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最核心的課程之一。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而且還需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公共衛生領域中的問題[3]。目前國內的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在流行病學學習上表現出高理論成績和低實踐能力的現象。不同層次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反饋的信息也顯示,預防醫學專業剛畢業的學生到了工作崗位后很多事情不會做,不知道怎么解決,但問及相關理論時,一般都能說出個一二,理論和實際脫節的現象很明顯。而傳統的流行病學教學方式都是以教師為中心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學生更注重理論知識的記憶,忽視了應用。傳統教學方式中學生也很難接觸到公共衛生實踐,大多停留在文字的假設,一旦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可能就顯得手足無措。因此,探索一種能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其實踐能力的流行病學教育模式勢在必行。
(二)情境教學模式的優點
情境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了教學效果[4]。就本次情境教學模式中的學生而言,情境教學的優點可表現在:①提高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情境教學有利于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公共衛生實踐相結合,解決實際的公共衛生問題。而實際的應用又會提高其對理論的理解,也提高了其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提早讓其接觸公共衛生實踐。雖然是通過情境模擬,但采用多種模擬方法,可以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為日后真正投入到公共衛生實踐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也為其從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行了思想準備。③增強其交流溝通的能力。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無論現場調查還是健康教育,都需要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在情境教學中,教師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相互討論、積極發言等,均可提高其言語表達水平和相互溝通的能力。
(三)情境教學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
篇8
1 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收集我院2009-2011年之間493份標本, 1-3天內即送病毒室用ELISA法檢測A組輪狀病毒,然后一20oC保存。
1.2 實驗方法 ELISA檢測采用武漢博士德生物公司的輪狀病毒抗原檢測盒,方法如下:(l)取糞樣約150ul滴于反應孔內;(2)立即滴1滴酶結合50ul,輕拍混勻;(3)室溫靜置10分鐘,甩去,加洗滌液1滴,用自來水沖洗10次以上,甩盡排干;(4)每孔加入顯色劑A、B各一滴,置室溫5分鐘判定結果;(5)結果判定:肉眼觀察顯藍色判為陽性“+”,不顯色判為陰性“一”。 聚丙烯酞胺凝膠電泳(PAGE):垂直板狀聚丙烯酞胺凝膠電泳,Laemili不連續緩沖系統,濃縮膠濃度3%,分離膠濃度10%。電泳槽中加入電泳液,吸取8ul抽提液與1.5川樣品液混勻后點樣于電泳道中,每塊膠的一個泳道中點入入DNA作對照以區分標本,恒流50mA下電泳約60-90分鐘。下膠后銀染,固定,保存照相。根據病毒核酸條帶的不同特征來區分A、B、C組輪狀病毒。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計數資料分析均采用卡方檢驗。
2 結果
2.1 輪狀病毒G血清型的分型結果:493份PAGE檢測輪狀病毒陽性的標本經重新提取RNA后,328份標本含有足量的RNA被進一步行RT一PCR擴增VP7全基因,共有254份標本(77.4%)獲得陽性產物。對RT一PCR產物作雜交分型,結果見表1。254份被分型的輪狀病毒株包括社區感染株160份和院內感染株94份。
表1 輪狀病毒G血清型的分型結果
2.2 輪狀病毒不同血清型的年齡分布 統計結果見表2。 Gl、G2、G3、G4的發病年齡主要集中在4月齡一24月齡的兒童,四種型別的平均發病年齡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
表2 輪狀病毒不同血清型的年齡分布
3 討論
本次研究使用RT一PCR及斑點雜交的方法對荊州地區腹瀉病兒童的輪狀病毒感染G血清學作分型調查。檢測結果顯示:研究期間在荊州地區輪狀病毒G血清型主要是Gl一G3型,G4型偶爾可見,G3型曾經在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流行,而且此后數月院內感染的輪狀病毒株G3型占主導。目前輪狀病毒Gl一G4、GS、G6、GS、Gg、G10、G12血清型可感染人類,80年代至90年代初國外地區研究發現在人群中主要發現Gl一G4,同期國內地區的研究發現Gl型最常見約占60%一85%,G2型次之約占12%一29.2%,G3與G4型比較少見【5,6】。發展中國家的情況輪狀病毒流行株呈現多樣性,如南美洲國家巴西報道G血清型的分布G1、G2、G4都可能成為最常見的G血清型【7】。結合本次研究荊州地區輪狀病毒G血清型的分布與國內總體情況相似,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差異較大。因此對各地區輪狀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學作監測具有必要性及現實意義。對G血清型與腹瀉病的臨床特征的相關性作調查對疫苗的發展與應用有指導意義。通過本項研究,我們對荊州地區輪狀病毒腹瀉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有了初步認識,為將來疫苗的引進使用提供必要的背景資料。
參考文獻
[1]趙丹洋,鄒寶蘭,陳雄敏,等.兒童醫院感染輪狀病毒經濟損失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8):2426-2428.
[2]陸惠強,李曉萍,姜妍妍,等.嬰幼兒腹瀉輪狀病毒檢測及結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210-212.
[3] 馬慧,黃敬孚,林書祥,等.兒童輪狀病毒腹瀉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0,25(1):52-53.
[4] 焦路陽,郭慶合,宋志善,等.豫北地區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25(15):1199-1200.
[5] 李梅.南京兒童醫院腹瀉患兒輪狀病毒感染情況[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19):1463-1464.
篇9
[關鍵詞] 手足口病; EV71感染; 流行病學; 預防控制
[中圖分類號] R37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366-01
當春回大地,伴隨著暖氣的回升則濁氣也開始上揚, 就引發了嬰幼兒手足口病的不斷增高的發病率。這實質屬于正常的疫情發展現象,傳染病在春季比較流行,尤其嚴重的是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只有深入了解和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才能夠更好的治療預防手足口病,疫情的發生進行最大限度地控制。本文探討了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及其防范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 2010年4月-2011年4月,接收的64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有2例重癥病例,2例死亡。2例死亡病例經實驗室檢測均為EV71核酸陽性[1]。上述患者以5歲以下的托幼兒童或散居兒童為多,35例經過門診治療,29例住院治療。
1.2 方法 從發病季節、年齡、體溫、皮疹等等方面對29例手足口病患者的具體探討。
2 結果
2.1 全面的任何季節都可能發生該病 以在春季到夏季之間為最,4-6月份是該病的主要發生期。發熱、手、足及口腔黏膜等部位突發皰疹[2]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癥狀, 并發癥能夠在一些患者身上發生,患者病情嚴重時死亡的發生就不可避免。以患者主要癥狀及其表現為依據,可把手足口病劃分為兩例:普通與重癥病例。在本次病歷里,有33例為發熱患者1,患者起熱時間一般都在起疹前的1-2d,高熱為大部分患者的主要癥狀,并一般在退熱前要持續2-3d后退熱。此外,還有13例皮疹患者,發散的或平或凸的紅色斑丘疹及水皰疹可見于這些患者的雙手,足部,在其周圍會產生紅暈,皰疹大都米粒大小,呈或圓或扁形狀,里面液體是渾濁的。本次的所有患者的皮疹既沒結痂,也沒有疼痛和瘙癢。
2.2 并發癥 心肌炎、肺炎、腦炎均為手足口病患者的并發癥。對于癥狀輕的患者服用銀黃顆粒后再回家隔離;對于那些已經在醫院隔離的重癥患者,全部以利巴韋林抗病毒進行治療,以抗生素治療那些病發細菌感染的患者。全部患兒都得到治愈,而那些7d左右痊愈的屬于癥狀輕的患者。
3 討論
3.1 流行病學特征 手足口病這種急性傳染病是由腸道病毒所引起的[3],其多發群體大都是學齡前兒童,而發病率更高的是5歲以下的兒童。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徑是傳染源對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的傳播渠道。雖然導致手足口病的發生的病毒很多,但主要的病毒是腸道小RNA病毒屬的Cox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EV等,流行病毒主要有CoxA組的16、4、5、7、9、10型和B組的2、5型以及EV71病毒等。手足口病災某一地區突然性爆發的主要原因在于EV71毒株分3個基因型(A、B和C型)和11個基因亞型(BrCr、B1-B5和C1-C5亞型),EV71基因型別的變化與易感宿主的累積所造成。38℃左右的發熱癥狀一般在患兒發病時會出現,在此過程中,會有皮疹出現在其口腔、手足、臀等部位。
3.2 預防措施 目前,還沒有手足口的防疫疫苗,治愈該病也沒有立即見效的特殊的藥物。但可以采取科學的預防控制手段。
3.2.1 及時進行日常監測與報告 手足口病的檢測工作要加強,要分析疫情并將防御手段及時制定出來。要檢測出EV71病毒流行病原的型別,把病毒基因、致命性的主要關系的主要關系區分清楚,掌握手足口病的預防手段。要根據《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的要求,對其網絡報道要在24h以內做好。若爆發流行疾病,應依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和其他相關要求,向全社會及時發出信息報告。
3.2.2 加強各項預防措施的落實 要通過衛生教育工作,教育患兒與家長把良好的衛生習慣養成好,要勤洗手,生活環境衛生要保證,經常進行室內的通風,衣被要勤曬。患兒使用過的物品需要老師和家長進行消毒。若一旦發現患兒人數存在斷上升趨勢的現象,作為當地醫療機構必須在上報衛生管理部門同時,進行及時預防。醫療機構在流行期間要按照《消毒技術規范》把消毒防疫工作及時做好,以免造成院內感染問題。
3.2.3 采取控制措施 首先必須做到早發現和早治療手足病。手足口流行病的爆況一旦報到疾控中心,社會調查工作就必須及時開展,并對采集的標本實施實驗室檢測,分型確定好病原。其次,通常要對手足口患者治療7-10d,還要檢測與這些患兒親密接觸的兒童,并及時治療已經感染的患兒。第三,要把病家和疫點消毒工作做好,尤其要消毒室內的常用器、接送車輛,對咽喉、鼻腔的分泌物進行清理。另外,要重視健康教育和身體鍛煉,還要保證患病期間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盡量減少。要對疫情的發展進行及時控制,讓該病的發病率盡量減少。
參考文獻
[1] 蔡皓東.手足口病預防之計在于春[J].健康報,2009,2:23.
篇10
關鍵詞 原發性高血壓病 中醫證候 流行病學調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109
資料與方法
2007年6月~2009年5月在武漢市東西湖區常青花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的高血壓現癥患者845例,西醫診斷明確,男456例,女389例。年齡36~75歲,平均61.22±9.36歲,其中50歲以上者占90.3%;845例患者中職業分類為體力勞動者348例,腦力勞動者446例,其他51例。
研究方法:制訂調查表:根據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表現特點,制定“原發性高血壓中醫證型分布及其相關因素的流行病學調查表”。
調查方法:由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按調查表進行臨床證候調查,觀察、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舌象及脈象,填寫中醫證侯分布及其相關因素的流行病學調查表。
結 果
845例患者中,病程1個月~40年,病程
中醫證候病例頻次分布:依次為:肝火亢盛證、陰虛陽亢證、痰濕壅盛證、陰陽兩虛證及其他證侯。
合并癥病例中醫征候頻次分布:從合并癥分布上看,陰虛陽亢證合并糖尿病的較多。依次為:陰虛陽亢證、肝火亢盛證、痰濕壅盛證、陰陽兩虛證、其他證型。
痰濕壅盛證合并肥胖較多,見表1。
中醫證候與危險因素相關性:①最終進入方程與肝火亢盛證有關的危險因素按遞減排序有家族史、糖尿病、冠心病、肥胖;②最終進入方程與陰虛陽亢證有關的危險因素按遞減排序有糖尿病、頸椎病、家族史;③最終進入方程與痰濕壅盛證有關的危險因素按遞減排序有肥胖、飲酒史、家族史、糖尿病;④最終進入方程與陰陽兩虛證有關的危險因素按遞減排序有冠心病。
討 論
本研究表明,原發性高血壓中醫證型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其證型分布按頻次高低調,其中以肝火亢盛證最為突出。在年齡分布上,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年齡以50歲以上人群為主占90.3%,50~70歲是原發性高血壓高發年齡占67.6%。從職業分布上看,以從事腦力勞動者居多(52.8%),其原發性高血壓中醫證型分布以肝火亢盛證為突出證型(32.9%),這可能與腦力勞動者經常從事的是競爭比較激烈的工作,心理壓力大,情志易于失調,致使肝氣郁結,郁久化火有關。從合并癥及危險因素分布上看,各中醫證型與家族史、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方面存在相關性;其中合并糖尿病史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中醫證型以陰虛陽亢證為最主要證型,肥胖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則以痰濕壅盛證更為突出。故我們推斷:以上調查結果為闡明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對該病的防治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立明,饒可勤,孔靈芝,等.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78-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