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術與開發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5: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技術與開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建筑技術與開發

篇1

關鍵詞: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綠色技能開發;高職院校

黨的十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是將我國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眾所周知,建筑能耗已經占全社會總能耗的約28%,甚至更高,因此國家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它具有明顯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減少能源使用約305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5%、減少水資源40%、減少廢物70%。綠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1]。綠色建筑也稱“四節一環保”的建筑。國際上對綠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我國對綠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較晚,200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頒布了第一部有關綠色建筑的標準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近兩年來國家加快綠色建筑推廣步伐,目前有了統一標準和認證體系,但是由于教材更新的滯后性,綠色建筑相關的知識還沒有在教材中出現,因此有必要依據國內外綠色建筑標準將其綠色技能進行開發,并將其融入教學加以實施,培養出施工一線的綠色技能型人才。

1國內外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綠色技能開發現狀

采用文獻檢索的方式對國外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綠色技能開發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目前綠色建筑體系較為完善的國家有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在這些國家的本科或社區院校沒有設立綠色建筑專業,但是開設與綠色建筑相關的課程或者有涉及綠色建筑的課程內容,比如美國柯克伍德學院就開設可持續建筑課程,但沒有針對綠色建筑設立專業。采用了問卷調研的方式對國內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綠色技能的開發現狀進行分析,主要對8所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其中4個國家示范專業)進行調研,其中有5所院校在該專業課程的設置上考慮了綠色建筑課程,比如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開設建筑節能技術、BIM建筑、BIM施工管理、BIM算量4門涉及綠色建筑的課程;其中6所院校在課程內容上設計到了綠色施工內容,比如山西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在施工技術課程中增加了住宅產業化的裝配化施工。

2概念界定

綠色技能是指在掌握完成一項工作所需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還具有對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環境問題日益增強的意識、實現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責任感以及在工作中踐行可持續發展行為的能力[2]。綠色技能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在工作中實踐獲得的,本文所研究開發的綠色技能是廣義上能力的統稱,不僅包括獲得一項工作的技能,還包括對此工作的態度、價值、知識。本文中綠色技能清單是針對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開發的,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技能、知識和責任感[3]。

3綠色技能的開發

3.1綠色技能開發途徑

為了開發綠色技能,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依托專業建設委員會平臺組建了綠色技能開發團隊,由雙師型骨干教師3人及中級職稱以上的施工一線工程師3人組成。開發團隊首先進設計調研問卷,問卷采用聊天敘述的方式,在談話中完成調研。該團隊共發放調研問卷20份(華北地區),其中8所高職院校,12所國有大中型企業,回收19份,回收率達到95%。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綠色技能開發分兩條路線。一是調研確定綠色的崗位,然后確定崗位所需工作的能力及內容,最后經過綠色技能開發團隊的研討確定是否開設新的專業及新專業的課程及內容。調研發現目前有8家國有大中型企業都組織過住宅產業化施工,住宅建筑構件由于訂單較少無法批量生產導致成本增加,住宅產業化施工還沒有廣泛應用,但這種模式的確大大減少了水、光、揚塵等帶來的環境污染,是國家推廣的施工模式,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因此建議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增加住宅產業化施工方向。二是對傳統施工員崗位進行調研,確定在工作中哪些改進后管理模式可以節約成本,減少安全隱患,哪些操作減少環境污染,最后由開發團隊研討轉化為相應的教學及實訓內容。通過對傳統施工崗位的調研,增加了在地基處理、基礎施工、主體施工、屋面防水施工等操作、技術、管理方面的綠色技能的相應內容。

3.2綠色技能開發成果

依據調研的內容,開發團隊經過研討形成了三個維度(管理、技術、操作)、三個要素(經濟、社會、環境)的綠色技能開發成果[4],見表1.

4綠色技能在教學中的應用

4.1建設綠色師資隊伍

為了使綠色技能研究成果在教學中得到較好的應用,首先要打造一支綠色教學團隊。綠色教學團隊由“雙師型”教師構成,教師利用企業掛職鍛煉的機會學習涉及所授課程的管理、技術、操作方面的綠色技能,并把綠色技能的作為教師專業能力考核的一項指標,同時教師把這些綠色技能納入課程標準,并加以重點考核。[5]綠色師資隊伍不僅關注學生綠色技能的獲得,更關注學生綠色習慣的養成。成立綠色技能社團,不僅注重本專業的綠色技能,而且關注生活中綠色習慣的養成,比如學生將鋼筋拉伸實驗的廢料用于焊接實驗,同時讓學生在生活中養成不使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習慣。

4.2構建綠色課程

經過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綠色技能的開發,增加了住宅產業化施工、綠色建筑2門課程、對于地基基礎工程施工及質檢、主體結構工程施工及質檢、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及質檢、施工組織設計這4門課程增加了在操作、技術、管理方面的綠色技能的內容。依托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電梯安裝維修培訓基地即將建成。電梯是高能耗的產業,同時它的安全運行至關重要,因此,從電梯的安全、能耗的降低兩方面按照三個維度、三個要素進行開發,并同時將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加大對校內外學生的培訓,真正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李玉靜.綠色技能開發:背景、內涵及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5(15):11-16.

[2]劉育鋒.職業教育綠色技能開發的現狀、問題與建議[J].職業技術教育,2016(10):15-18

[3]林紅梅.高職院校旅游類專業綠色技能開發現狀——基于37個專業的調查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5(5):4.

[4]劉育鋒.高職院校應關注和開發綠色技能[J].中國高等教育,2014(1):35-37.

[5]葉鑒銘.校企共同體:企業主體學校主導——兼評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雙主體”[J].中國高教研究,2011(3):70-72.

篇2

關鍵詞: 高職教育建筑工程技術專業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 課程體系

高職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環節,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當前,高職教育一個重要的趨勢就是引進“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模式,以期最終改變長期以來學習與工作兩套系統二元割裂的狀態。

1.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的特點

1.1以職業生涯為目標。

徹底改革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給學生提供與他們以往完全不同的學習體驗,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終身發展的潛力。

1.2以職業能力為基礎。

按照工作相關性,而不是知識的相關性來確定課程設置,注重在職業情境中實施智慧的培養,開發學生在復雜的工作關系中作出判斷并采取行動的能力。

1.3以工作結構為框架。

按照工作結構來設計職業教育課程框架,要求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工作中的知識結構相吻合,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1.4以工作過程為主線。

按照工作過程中活動與知識的關系來設計課程,突出工作過程在課程框架中的主線地位,按照工作過程的需要來選擇知識,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施,為學生提供體驗完整工作過程的學習機會。

1.5以工作實施為起點。

通過讓學生進入工作實施過程,實現從學習者到工作者角定的轉換,以形成學生自我負責的學習態度,并在工作實踐的基礎上建構理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始終都與具體的職業實施相對應。我們應讓學生清淅地知道所學知識有什么用,怎么學,怎么寫得更好。這樣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才能明顯提高,從而促進其職業能力的發展。

2.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設計基本理念

2.1以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系統化設計,是對職業教育多年來基本沿用學科體系的課程教學的一種否定。

學科體系的課程開發,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線,按照知識本身的內存邏輯結構(相關性)或認知規律而展開的“平行”體系,是以老師的“教”為中心的。

行動體系的課程開發,是以培養能力為主線,按工作過程的不同工作任務的相關性來實現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整合的“串行”體系;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使學生循序漸進學習各門課程的過程變成符合或接近企業工作的過程。

2.2以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開發的二個因素。

2.2.1課程內容的選擇

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技能人才為目標,將職業崗位和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為主線,按工作過程的不同工作任務和工作環節進行能力分解,細化成若干能力點,由此將其轉化為由專業知識和技能訓練所構成的課程內容。

2.2.2課程內容的重構

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內容是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的。它強調以學生直接經驗的形成來掌握融合于各項實踐行動中的知識、技能和技巧。

我們所要做的工作是:以工作過程為主線,找到課程內容中由實踐情境構成的過程邏輯,使學生學習課程的過程變成基本符合企業工作過程的過程。

2.3關于職業能力定位。

2.3.1專業能力

具備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技能與相應知識。

2.3.2方法能力

從事職業活動所需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計劃的步驟、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獨立學習新技術的方法、評估工作結果的方式等。

2.3.3社會能力

從事職業活動所需的行為能力,包括人際交往、公共關系、職業道德、環境意識、團隊意識等。社會能力的要求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強調對社會的適應性和行為的規范性,也是基本的發展能力。

上述三種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將形成關鍵能力(或職業遷移能力),是一種能夠在變化了的環境中重新獲得職業技能和知識的能力,對勞動者未來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3.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體系開發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我校開設最早的專業,為校重點專業,注重教學改革工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競爭力。自2006年底開始了新的一輪教學改革工作,改革指導思想為以就業為導向,課程開發方法為基于工作過程方法。在過去的幾年中,經過實踐,已取得一定的進展和成果,人才培養方案更為優化合理,教學內容進一步貼近建筑行業和企業實際生產,改革效果明顯。

主要通過以下過程開發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調研職業崗位分析職業能力與素質分析知識結構分析編寫專業教育標準確定課程體系編寫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家論證制定主干課程標準專家論證定案。

3.1職業崗位分析是構建工作過程導向項目課程的基礎。

在進行課程開發之前,我們一方面進行行業調研,廣泛走訪大、中、小型建筑企業、房地產開發公司、審計事務所等單位,摸清建筑市場適合我校學生就業的主要職業崗位與職業資格等情況(見表一)。同時對本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現狀及發展設想進行了全面認真的分析,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準確地定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專業發展規劃。

3.2工作任務分析是項目課程體系改革的關鍵。

在社會調研的基礎上,我們邀請了行業專家(建筑企業生產一線的工程管理人員、行業協會專家)、課程開發專家(有企業工作背景的專業骨干老師)、課程開發顧問(從事課程開發研究的專家學者)三方面的人士召開論證會,分別對施工員、質檢員、材料員等崗位進行真實、詳盡的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對每個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分析,我們獲得了該工作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項目、工作任務、工作行為,進而提煉出崗位能力,綜合形成條理清晰的職業能力(見圖一),為形成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作好了前期鋪墊。

3.3組織課程結構分析是構建工作過程導向項目課程的核心。

按照課程結構分析技術要求,根據“以職業生涯為目標、以職業能力為基礎、以工作結構為框架、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工作實踐為起點、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最終目的”的原則,設計課程結構,確定課程教學內容及課程教學模式,編制專業教學標準,形成指導教學工作的系列化文件。

工作過程導向項目課程結構(見圖二)的構建是在工作任務分析基礎上,根據工作項目轉化為項目課程的相關原則,確定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開設的門類、順序,以及相互間關系的基礎性工作,建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課程結構。

3.4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是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前提。

我們從建筑工程技術從業人員現狀、崗位職責、工作內容、工作標準、專業知識、能力結構等幾個方面,對本省大中型建筑企業進行了調研。通過調研,我們確定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最直接的就業崗位應是施工員和質檢員,擴展的崗位群是材料員、資料員、預算員和試驗員等。由此,在工作分析和課程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專業教學指導方案的確定。

專業能力的培養分三個階段(見圖三)。

第一階段:專業能力初步培養階段,主要在第一、二學年。

第二階段:專業能力強化培養階段,主要在第三、四學年。

第三階段:專業能力綜合提高階段,主要在第五學年。

其中,專業能力初步培養階段作為前序專業體驗課程,可以通過企業參觀考察、報告或新技術講座等各種形式實施。前兩個階段的課程以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學習和訓練為主,同時為第三階段的典型工作任務完成做好技術準備。第三階段的典型工作任務通過各種施工項目管理實踐活動組成,其中包括:項目管理、工程質量檢驗、招投標、工程審計等建筑工程項目的綜合訓練等。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一).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6.

[2]姜大源.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觀.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

[3]俞建新.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對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4]謝日星.職業教育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計劃制定研究.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篇3

【關鍵詞】建筑師;開發商;設計單位;職業人

引言

傳統意義上,建筑師是為甲方(通常為開發商、政府、社會團體等業主)提供建筑設計和咨詢服務的一種職業,所以建筑師都是乙方。我國在九八年地產開發熱潮來臨前,許多地產公司尤其是小型開發商,在確定基本產品定位和初步方案后,通常直接組織建筑師(設計方)與施工方進行技術對接。隨著產品品質要求的提高,開發商不僅需要關注盈利,也對產品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對產品的全過程的房型、技術、材料等產品性能進行全過程監控與謀劃。甲方建筑師在前期項目策劃和管理上有獨特的一面,在項目運行的協調上彌補了目前我國的乙方建筑師或設計單位院所不能提供的服務。可以說,甲方建筑師是目前中國建筑設計行業服務不夠完善的特殊狀況下的產物。

作為職業人,原本只供職于設計單位的建筑師,有越來越多建筑師從設計單位加入到地產開發的行列中來,扮演了地產品質控制與提升的重要角色。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地產產品的精細化與差異化需要更專業的人員對品質進行全方位管控;另外因為我國開發規模過大和周期的縮短,使更多設計單位建筑師淪為繪圖工具,開發商需要從另外一個角度實現對建筑質量把控。雖然同為建筑師,但兩類企業對建筑師在工作任務、方法以及要求上還是有諸多不同之處:

1 目標任務不同

1.1 兩種建筑師存在明顯的職責差異。

作為乙方的職業建筑師,一般說來主要提供以下三個方面的服務:概念方案設計―技術設計(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協助解決施工技術問題。主要任務是從規劃設計角度解決設計中的技術和經濟問題,以保證開發項目在符合國家法規的前提下順利進行實施。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作為事業單位的設計單位代表政府執行建設領域法規、規范的義務,而轉企改制以來,隨即國家實行了注冊建筑師制度,以保證設計單位對法規規范的執行,形成了設計人員向項目負責人(注冊建筑師)負責,注冊建筑師向國家法規負責的體制,保證了設計文件的規范性和合法性。所以設計單位的建筑師的職責是完成一個符合各方要求的建筑作品。

有的國外開發商以及國內大型開發企業也會有自己的建筑設計部(In-house Design Department),設計部完全承擔開發商的設計任務,不再委托給外界的建筑師事務所,這樣的模式叫Design-build。它的優點是設計的周期短,便于協調,設計開發的某些階段可以交叉進行;缺點是建筑設計變成了大批量生產,失去了建筑創作的靈感與亮點,也容易因為違規建設帶來的法律風險。

相對于以上直接從事設計的建筑師,純屬于開發商的建筑師的職責則關注于從項目定位、設計、施工、選材、交付等全過程控制的商品(產品)。這就決定了甲方的建筑師站在開發商的角度,從設計角度對工程質量進行全方位的監管和服務,而其工作的最終目的是需要接受市場檢驗以及產品符合客戶的直接利益。甲方建筑師在工作中去平衡設計規范、成本、施工、材料、效果、進度等矛盾以及處理各部門之間的業務關系,為產品品質負責,為企業贏得利潤。國內設計單位的建筑師一直以來以甲方建筑師(開發商)為中心,設計者缺乏話語權,建筑師的行業道德標準會受到挑戰而難以在設計上保持獨立性。因而導致了很多違規產品的出現,縮短了商品房的使用壽命和舒適度。

1.2 二者的工作任務不同

作為開發商的建筑師,雖然有職位的不同,但是其發揮的對項目的全方位管理職能是相似的。概括起來,主要由以下幾方面的任務:①研究項目市場定位;②對乙方建筑師設計成果進行評審、提出修改意見;③根據產品定位編制各階段的設計任務書;④把控各設計階段進度和質量 ⑤組織設計單位建筑師進行施工配合(施工交底、材料封樣、設計變更等)。以上工作都是圍繞著項目以及產品的質量進度展開,任務歸結起來是對乙方建筑師設計項目進行全過程管控,完成前期定位、項目報批、施工配合、工程驗收等各開發環節設計協調配合工作。

設計單位的建筑師,需要理解開發商設計任務書和產品定位,分階段對項目進行縝密構思設計,在遵守國家法規規范的前提下解決設計中的技術問題,最終將開發商的意圖落實到圖紙上,在設計過程中協助甲方完成各階段的報批程序。目前中國乙方建筑師80%的工作著重在圖紙階段,重點工作是按照進度分階段提供設計成果。

2 工作模式不同

2.1 建筑師在兩類企業的組織構架的角色不同

圖1金字塔型構架

圖2矩陣型構架

上圖為兩種開發組織構架模型,金字塔型(圖1)管理則將所有甲方建筑師歸結為一個部門(通常稱為研發設計中心),共同負責所有項目與設計有關的全部事務,而矩陣型(圖2)也稱為項目制,類似一個項目公司,與項目相關的負責人共同組建一個項目部,便于對項目開發全過程進行高效監控。相對來講,第一種模式類似于設計單位的項目制,屬高效的運作模式。

計劃經濟時期,有的設計院的采用專業分所(類似于金字塔型),但是較為高效的組織模式是采用綜合所,即配有建筑、結構、設備、電氣等各專業,有的還設置有總圖和工藝專業,每個專業分別設置主任工程師作為本專業技術負責人,建筑的主任工程師一般兼任本所的總工,負責本部門技術指導以及技術建設。建筑師在設計單位主要負責具體的建筑設計,有時也分方案和施工圖建筑師。設計單位的項目負責人通常具有注冊建筑師資格,主要負責與甲方溝通、撰寫統一技術措施,協調進度,并組織討論解決重要技術問題。開發商的建筑師,則更偏重進度控制以及與公司各部門以及設計單位協調溝通,并且對牽涉產品品質的問題進行審查。在甲方,建筑師尤其是項目負責人則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組織并評審重大技術方案、保質保量提供各階段報批圖紙,通過圖紙變更解決施工難點,給銷售提供翔實技術資料。

2.2 兩類建筑師日常工作方法不同

設計單位的建筑師通常圍繞項目設計周期和技術來展開,所以建筑設計師的任務是組織設計小組按照甲方意圖將所有的問題解決在圖紙中,工作方法是按照國家規范解決技術問題,使甲方設想切實可行地落實到藍圖上,其他相關專業都圍繞建筑師所確定的技術要求進行設計工作。平時除了查閱資料和繪圖以外,主要通過與甲方開技術和進度協調會、內部技術討論會、圖紙審核會簽等方法保證設計工作順利進行。為了保證項目開發進度,項目交圖階段通常加班頻繁,勞動強度較大。

甲方建筑師因為面臨的各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較多,所以工作主要內容是協調、溝通和控制三個方面,在會議方面除了項目例會外,尚有技術方案匯報會、圖紙會審、圖紙交底等會議溝通,而且書面函件與設計單位、公司各部門、材料商、施工單位溝通多,貫穿于各個設計階段以及施工配合階段。這些所有溝通形成的文字材料都作為推進項目的依據,直接決定最終建成的項目品質。

3 知識層面不同

3.1 所需的知識體系的差異。

無論是設計單位的建筑師還是開發商方面的,大都從學校科班畢業的,但是由于角色的不同,兩類建筑師在項目中積累了不同的知識體系。對新加入任何一類企業的畢業的建筑學畢業生來講,面臨著知識結構的重塑。相對于開發企業的建筑師,設計單位建筑師更強調理論知識的扎實和系統化。大學所學的繪圖表達、設計原理、建筑設備、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許多基礎知識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都能得到具體的應用。在設計實踐中,建筑師尚應了解不同類產品的差異,熟練理解和使用規范。尤其是施工圖階段的建筑師,對建筑構造、防火、節能、結構等具體技術問題都必須了如指掌,還應該結合設計了解新材料、新施工工藝。方案建筑師則需要不斷在新理念方面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通過參觀、講座、閱讀等更新頭腦。注冊建筑師制度實行以后,由執業資格中心舉辦的建筑講座也是更新建筑師的知識結構的必要途徑。

開發企業的建筑師則更偏重于對不同產品的理解。體現對不同類型建筑的性能、產品要點、以及方案優劣的判斷以及提出改進意見。相比設計單位的建筑師,開發企業更強調建筑師實際案例以及協調溝通能力,所以需要更需要從實際案例中獲取經驗。尤其是對新技術應采取審慎而周密的判定,從客戶需要出發,通過專業知識為客戶創造價值。開發商建筑師還表現靈活理解法規規范,適當為公司贏得經濟效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在材料選用方面,建筑師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程經驗對各種材料的選用進行比較分析、判斷。此外,地產商的建筑師應該具有進度管理、溝通協調、建設法規定方面的項目管理技能,保證項目按時保質推進。

3.2 對技術層面的緯度不同

同為技術崗位,開發企業建筑師對技術要求有彈性的。對技術有深刻理解的建筑師不僅可以和設計單位一起提出并解決重大的技術問題,而且可以審查出圖紙中的疏漏之處,還可以從技術層面為企業節約成本。一般來講,這類人員既有在大型設計單位十年以上的設計或者項目負責人的經歷,有對地產經營有一定了解,是技術和管理型的復合型的稀缺人才。而有的開發商設置有設計管理崗位,這類建筑師一般對進度、專業協調等方面進行管控,只需要對建筑設計的流程以及常規技術知曉即可,其余技術工作由設計單位建筑師承擔。地產建筑師的成長軌跡一般是這樣的:建筑師―設計主管―設計經理(部門經理)―項目總(總工)―公司領導。

設計單位屬于半科研性質的企業,需要對常規技術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對新材料工藝有一定了解,并且靈活使用相關的軟件工具進行圖紙表達,簡單地說就是在技術上既能做到精深,而且有一定的廣度,對相關專業有一定了解,懂得在協調圖紙階段各專業之間的配合。設計單位的項目負責人或者領導大都是從技術崗位成長起來的,所以設計單位建筑師的成長軌跡是建筑師―專業負責人―項目負責人―部門總工(資深建筑師)―單位總工(部門長)―公司領導。一般設計企業的領導或總工都是業內有聲望的著名建筑師。

4 結語

在中國特色的建設體制下,以上兩類建筑師在工程建設領域的角色有明顯的差異,一類偏管理,一類偏技術;一類側重技術設計,一類側重項目實施。這種分工由于企業性質、社會責任以及我國的開發模式所決定的。但兩類建筑師的職責也不是截然分開的,在項目推進中需要互相補充、相互配合、相輔相成,以共同完成一個項目的建設。

參考文獻

[1]設計費標準與中國特色的建筑設計院建筑設計管理2011年第5期

[2]夏聯喜 主編 房地產項目管理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3]吳增勝 編著 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部控制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篇4

[關鍵詞]信息技術;建筑工程;管理;應用

1信息技術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應用的必要作用

待建筑工程建設完畢以后,便不可以隨便移動,盡可以在建筑區域一直應用。在此過程中,建筑物和土地應用之間的關聯極為緊密,多數情況而言,二者之間存有的關聯具有較強的穩固性,而這和常規情況下的建設有所差異。當產品制造完成以后,會在多個區域做進一步加工,同時做好裝配工作,形成一個整體。由此,建筑物便能夠讓建設施工之內的工作者和機械設備在建筑工程施工現場之內所流動,基于此,建筑管理活動則必須深入工程施工現場之內,同時做好信息數據的傳遞工作。在常規的工業施工部門施工者與機械設備往往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而產品則需要在生產線上不斷流動,并且產品的所有部件都能夠在多個車間同時進行生產制造,將所有部件進行裝配完成以后,便能夠促使成品構建而成。但是建筑產品則完全不一樣,由于建筑物自身是無法移動的,因此建筑工程參與的工作者以及機械設備就需要長期在一線流動。

2信息技術在建筑工程管理的現狀

2.1軟件開發及其管理工作缺乏協調性

對于建筑工程行業而言,軟件開發和建筑工程管理內容缺乏一致性是建筑工程在開展管理的工作時極易發生的現象之一,軟件開發工作中包含的內容和建筑工程之間含有許多的不同。對于建筑工程建設而言,其軟件多數都會在工程管理活動進行初期應用的較為廣泛,然而當管理活動步入至下一階段,多數管理工作都需要憑借管理者自身所具備的經驗積累所開展。除此之外,在建筑行業之內,建筑企業之內的已有的技術管理者多數都未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所以軟件開發工作者必須具有一定的管理意識與專業知識,才可可以更好的對管理軟件進行開發,進而為建筑企業的不斷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2.2信息技術專業人才較為匱乏,思想意識存有不同

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建筑工程行業在其發展的歷程之內,徐昂管工作者并沒有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術。高素質專業管理者較為匱乏,特別是在相同狀態下所具備的信息技術高素質專業人才更是如此。建筑工程行業之內的管理者或者身處一線的工作者不僅沒有具備優質的信息技術,并且其無論思想,還是意識都相對較為滯后,對信息技術在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影響未進行充分的了解。

2.3管理者變動具有較強的繁雜性

對于現階段多數建筑工程而言,建設條件在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都未存有較強的穩定性,并且工程的連續性也有待提升。建筑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存在的變動問題相對較多,所以,在此形勢下,多數建設企業都無法在井然有序的狀態下展開相關操作,由此便會造成管理者變動的現象發生。并且管理者頻繁調動極易導致建設企業內部工作者無法構建更具凝聚性且優質的企業文化。除此之外,信息技術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是否高效,對建設企業管理者變動問題對企業市場競爭能力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隨著建筑工程行業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合理的應用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就變得愈發緊迫。

3信息技術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應用的有效措施

3.1軟件開發

針對建筑工程行業開展的有關管理軟件開發工作而言,最先要做的就是進行試點,積極開展完善且優質的試驗活動。若想加快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步伐,與我國政府大力扶持之間具有極為緊密的關聯,所以就需要分清主次,積極開展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信息技術宣傳工作。同時,將此作為首要前提,積極建立網絡信息體系,不斷激勵軟件開發單位和建設單位之間的協作交流。

3.2建筑行業之內的管理軟件宣傳機及其應用

對于建設企業而言,不僅需要積極展開管理軟件的宣傳應用活動,并且企業之內在開展管理活動時,還需要借助先進的信息管理軟件對各個部門之間的工作進行全面的協調。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建設企業之內的管理工作進行有機的結合,能夠有效提高建設企業的管理效果與水平。除此之外,建設企業管理者還需要積極培養相關專業技術的高素質人才,同時把信息技術當做首要指導與工作者職位必備技能。對于市場競爭水平相對較高,其具備一定經濟優勢的建設企業而言,則應該按照工程開發的具體情況,根據建筑工程實際需求展開管理軟件的研發以及應用活動,同時確保研發與應用活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3.3積極強化相關工作者的專業水平

對于建筑工程行業整個發展歷程而言,管理者的專業水平以及綜合素質在其中具有直接性的影響,并且對建筑企業的戰略發展也具有深遠意義。所以,提升對相關工作者的專業水平以及綜合素質就顯得越發關鍵。而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對實現這一目標具有積極作用,建設企業內部管理者往往可以借助各種有效手段,分層次、分階段的展開專業技能的教育培養,并根據工作者的具體特性與實際情況,借助更具針對性的方法對每位工作者的專業水平進行培養。除此之外,建設行業之內的所有企業都需要積極利用組織繼續教育或者是職業資格考察審核的方式實現這一目標。

4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漸發展與進步,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社會價值也隨之提升,促使該技術在社會生活與工作、學習中愈發關鍵,基于此,積極宣傳信息技術就變得極為重要。如今,信息技術在多數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應用的愈發常見,將信息技術與建筑工程管理不僅早已成為我國建筑行業全面落實現代化管理極為重要,還是推動建筑工程管理效果不斷提高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楊婼涵.信息技術在我國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應用探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36):112.

篇5

關鍵詞:傳統建筑;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與效益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推行節能減排,尋求和探索低碳、環境友好的建設模式,也將成為中國城市建設的必由之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李秉仁在2010年9月20日召開的會上透露:目前我國建筑運行能耗約占我國全社會總能耗的30%,抓好建筑節能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措施。據有關數據顯示:低碳經濟40%的份額可以通過節能的方法,作為對自然資源和能源消耗最大的建筑業的節能是最有潛力的。

一、我國傳統建筑業的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

目前我國的建筑業屬于高能耗和高環境污染的行業之一。據統計,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消耗了全社會總能耗的50%,產生的污染物約占總量的34%,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排放總量的42%。具體情況如下:

1.傳統建筑業的資源消耗情況

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建筑業對于資源的消耗是巨大的。建筑所需的幾大資源如土地、鋼材、水泥、墻磚等材料都是高資源消耗的產品。目前我國建筑采用最多的主體結構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采用這種結構的1平方米房屋所需消耗的幾大資源情況如表1。

按照我國當前每年房屋竣工面積20億平方米來計算的話,每年需增加的資源投入如表2。

其中消耗的鋼材約占全國鋼產量的50%,而這些資源在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更是驚人,約消耗6億噸標準煤,占據全社會終端能耗的30%。

2.傳統建筑業的環境污染情況

建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空氣污染、光污染、水污染、電磁污染占據了環境總污染的1/3以上,人類活動產生的垃圾,其中40%為建筑垃圾。據統計,我國每新建1平方米的房屋(包括從材料生產與建筑、使用期間能耗、維護與更新、拆除和重新利用的全過程)就要排放約0.8噸的二氧化碳[1],如按照我國每年房屋竣工面積20億平方米來計算的話,相當于每年會增加碳排放16億噸。整個建筑業的碳排放量幾乎占到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0%。

由此可見,傳統建筑業的發展是以大量的吞噬資源與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為代價的。而我國的“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實現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這樣的背景下,勢必會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建設低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熱潮。它標志著我國各生產部門必須轉變目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向低碳經濟轉型。建筑業作為一個規模大、能耗高、污染重、相關產業鏈廣、壽命周期長的產業,具有很大的減排潛力和空間。建筑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改變當前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經濟增長方式,推行綠色建筑是勢在必行。同時,低碳經濟的發展也為綠色建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的差異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將綠色建筑定義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而傳統建筑是相對于綠色建筑而言的,傳統建筑是指用泥土、磚、混凝土、瓦、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砌成的、封閉的、通風效果差、保溫隔熱性能低、污染嚴重的建筑。綠色建筑與傳統建筑之間存在如下差異:

1.兩者注重的時間周期不一致。綠色建筑是從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建筑項目立項、規劃設計、建設、使用、維修以及改造和拆遷)出發,將建筑的前期成本與運行成本結合起來考慮,力求使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成本降至最低。而傳統建筑一般只考慮建筑的前期成本,而很少考慮建筑在使用過程中的運行成本,結果造成建筑的總成本居高不下。

2.兩者的耗能情況不一樣。由于傳統建筑為了降低建筑的前期成本而采用保溫隔熱性較差的建材與低端的技術,結果造成耗能非常大。而綠色建筑講求廣泛使用環保建材、綠色新技術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如地熱、太陽能、風能等,其能耗與傳統建筑相比,耗能可以降低十分之七以上[2]。

3.兩者的設計思想和理念不同。綠色建筑在設計師非常注重結合當地氣候條件、自然資源、交通狀況、歷史文化、生活習俗等相關因素,使建筑和諧地融入環境中。而傳統建筑的設計一般是封閉、通風不暢的,室內的環境差。

4.兩者考慮的主體效益不同。綠色建筑立足于整個社會角度層面,將建筑物看成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復合體,統籌考慮建筑項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而傳統建筑一般只考慮建筑自身的經濟效益,甚至有的時候不惜以犧牲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來達到自身的經濟效益。

5.綠色建筑非常注重人的因素,其設計目標就是為了給人們提供健康、實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而傳統建筑很少考慮這方面的因素。

可見,目前的能耗高、污染重的建筑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改變傳統的開發路線。開發綠色建筑之路就是未來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開發綠色建筑經濟上的可行性分析

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已有十幾年的時間,但卻一直很難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們對綠色建筑的成本和效益界定不清楚,人們只看到了綠色建筑顯性的、內生的可量化的成本,而忽略了其帶給社會、環境及消費者的外在的,隱性的不可量化的效益[3]。因此,有必要對綠色建筑進行全壽命周期成本與效益分析。

1.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成本

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成本是指建筑從規劃、設計、施工、使用一直到建筑拆除的整個過程所消耗的總費用。包括前期的初始成本(如土地成本、前期規費、工程成本、開發間接費用等)與后期運營成本(如日常運營費用、維修保養費用、更新重置費用等)。

從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成本構成來看,綠色建筑的總成本Ct是由建筑的初始成本Cs和后期運營成本Co構成的,即總成本Ct=Cs+Co。綠色建筑經濟上的可行性分析就是通過科學的分析確定綠色建筑在一個適當的技術功能水平下,建筑的全壽命周期費用最低,即尋求各種綠色建筑技術、環保建材等與投資成本的最佳契合點P[4],例如:在為綠色建筑提供電力照明情況中,可以采用風力發電技術也可以采用太陽能發電技術。但究竟是采用它們中的哪種綠色技術呢?這就需要綜合考慮這兩種技術的投資成本與它們各自的發電量(技術功能)之后,再確定哪種技術是更加經濟可行的。如圖1:

圖1 綠色建筑成本與建筑技術功能關系圖

圖1揭示了綠色建筑成本與建筑技術功能的變化關系:隨著綠色建筑的技術功能的提高,建筑的初始成本會增加,后期運營成本會降低;反之,隨著建筑的技術功能降低,其初始成本降低后期運營成本增加。

2.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效益

從綠色建筑的涵義來看,綠色建筑的效益包括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個方面[5]。

(1)環境效益。和傳統建筑相比,綠色建筑強調采用較環保的建材與減少污染、生態保護和環境改善等措施,從而減少了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改善了建筑物理環境以及周邊環境,即產生了減少污染的環境效益和生態保護效益。

(2)經濟效益。和傳統建筑相比,綠色建筑強調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的節約土地、節水、節材、節能(“四節”),所以綠色建筑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四節”及減少運營管理成本等方面。

(3)社會效益。和傳統建筑相比,綠色建筑采取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改善措施能減輕所在地市政公用設施(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的處理負荷,并使居住健康和舒適性要求得到更好的滿足,即產生了市政公用設施減負效益與居住健康和舒適性效益等社會效益[6]。

3.開發綠色建筑的可行性分析

據統計,和傳統的設計、建造技術和手段相比,對同一建筑物運用綠色建筑設計、綠色建造技術和手段,其平均增加額外成本約為總投資的2%,初始成本要比傳統建筑高5%~10%[7]。設綠色建筑成本為Cg,傳統建筑成本為Ct,用ΔC=Cg-Ct表示綠色建筑相對傳統建筑的增量成本;綠色建筑每年產生的環境效益為Eg,傳統建筑每年產生的環境效益為Et,用ΔE=Eg-Et表示綠色建筑相對傳統建筑每年產生的增量環境效益;同理綠色建筑相對傳統建筑每年產生的增量經濟效益為ΔF=Fg-Ft;綠色建筑相對傳統建筑每年產生的增量社會效益為ΔS=Sg-St。將這些成本和效益按一定的利率i折現到基準年,即凈現值NPV:

NPV= -ΔC

一棟建筑是采用綠色建筑方式還是采用傳統建筑方式是屬于互斥方案,所以當NPV≥0時,說明采用綠色建筑方案可行;NPV<0時,說明采用綠色建筑方案不可行。

四、促進我國綠色建筑開發的對策

由于我國綠色建筑市場機制還未成熟,如果僅由市場來決定綠色建筑的供給與需求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從多方面來促進綠色建筑的開發。

1.加大綠色建筑開發的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可以在一些發達城市開展綠色建筑的試點工程。并通過加強監督使這些試點城市的綠色建筑嚴格按照綠色建筑標準來開發。通過這些試點工程的良好效果來達到推廣綠色建筑的開發。

其次是為開發綠色建筑的各相關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充分調動市場各參與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具體做法如下:一是政府可以為綠色建筑設立專項基金,為開發綠色建筑的企業提供資金補貼;二是減免稅收;三是放寬貸款金額和降低貸款利息。

2.完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目前我國正在執行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中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如評價指標不夠具體,定性指標偏多、定量指標偏少等等。如果不及時改正這些不足的地方,勢必會造成評價結果使人難以信服,最終會模糊了綠色建筑的真正內涵,這將給偽綠色建筑提供發展空間。所以,我們必須完善綠色建筑的評價體系,這一點可以參照外國比較成熟的評價體系如美國的LEED評價體系、英國的BREEAM體系等等。

3.規范綠色建筑市場

由于綠色建筑市場尚處在起步階段,綠色建筑產品的宣傳力度不夠,而借“綠色”之名的偽綠色建筑卻很泛濫,為了防止開發商濫用“綠色建筑”的標簽來達到提高房價的目的,政府必須規范綠色建筑市場。政府應當加強對綠色建筑市場的監督,抬高綠色建筑認證準入條件和標準,制定有關法律法規等來保障綠色建筑市場的健康有序進行。

4.加大宣傳綠色建筑的力度

目前我國綠色建筑難以推廣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對這類認識還不夠充分,未能全面了解這類建筑的優越性,有的人甚至把綠色建筑看成了高檔建筑的代名詞。為了改變人們這些錯誤的觀念,政府就必須加大綠色建筑的宣傳力度,從而讓人們認識到真正的綠色建筑。當市場有強大的綠色建筑需求時,供給自然會隨之增加。

篇6

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中小型城市建設成為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實行工業反哺農業,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基礎。由于經濟推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于住房要求也隨之提高,從過去的“安居”物質理念逐步開始追求“綠色”精神理念,這促使建筑業走向“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1]。

1中小型城市建筑發展現狀

1.1粗放開發模式

1978-2012我國中小型城市建筑從17.9%提高到52.6%,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2],這種迅速的背后是以資源環境為代價,不可持續的粗放式發展。我們用幾十年走完了西方國家一二百年的工業化道路,在推進工業化進程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建設也面臨嚴峻挑戰。建筑粗放式開發不但吞噬了大量農業和生態用地,還出現許多監管不嚴,建筑垃圾過多不能有效處理,房地產規劃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等多因素問題。

1.2既有建筑能耗

建筑運行對水、電、燃氣等能源和資源的依賴十分明顯。2000年以前城市建設開發中多數為非綠色節能建筑,其比例占城市建筑面積80%。大量非綠色節能的既有建筑不但加劇了資源和能源消耗,還造成不可逆的環境污染。據統計,城市中來源于建筑的改擴建及維持其功能正常運行的碳排放量占60%,來源于汽車尾氣的僅占30%。我國建筑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40%以上,遠遠超過其他行業能耗需求[2]。

1.3中小型城市環境資源

綠色建筑本身是從建設開發的源頭解決建筑對于環境的污染問題,在以往“先建設后綠化”的二次投入中解脫出來,依托中小型城市環境基礎,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措施,使得區域開發后的水文、地質、地貌與開發前保持一致。以呼倫貝爾市為例,林地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0%,水資源總量286.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1萬立方米,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4.66倍[3]。對比已經被霧霾、水污染影響的大城市,顯然小中型城市建設必須選擇綠色建筑開發理念,促使我們從源頭保護為數不多的自然遺產。

2中小型城市應用綠色建筑的必要性

2.1人的自身需求

由于人們不斷搬遷,中小型城市的城市化范圍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建筑開發如雨后春筍。人口的密集,建筑用地價格的上漲,以及不斷提高的大眾物質需求,迫使城市不得不繼續向外擴張。正如協同理論中的自組織原理一樣,城市的擴大化并不是政府的導向,而是大眾選擇的必然結果,這也是發展中國家建設必然經歷的一個過程。

2.2生態環境需求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智能建筑行業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建筑能耗總量逐年上升,占能源總消耗量的27.45%。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所占比例還將上升至35%左右。以此速度計算到2020年,建筑能耗可能達到1089億噸標煤,夏季空調負荷相當于10個三峽電站滿負荷工作[4]。伴隨著重發展中小型城市,拆舊建新蔚然成風,拆除帶來許多無法轉化的建筑垃圾。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交織的環境生態問題不斷擴大,我們必須正視這些發展中的問題。

3綠色建筑在中小型城市應用中的問題

3.1認知問題

低能耗帶來使用成本的降低、綠色建筑的長期環境效益,這些優勢并不能直接轉化為市場動力和消費需求,也無法鼓勵建筑商、消費者主動投身到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過程中。綠色建筑技術環境效益的不確定性,效益顯現的長期性,政府的推行力度以及建筑商對利益追逐的短期性等問題,都影響著綠色建筑技術的推廣。

3.2技術問題

當前中小型城市發展綠色建筑的最大阻礙并不是綠色建筑的技術落后,而是相關企業缺少技術培訓,無法與時俱進了解當下先進綠色技術。這會影響企業在綠色建造上的積極性,減慢綠色建筑推廣速度。中小型城市大學建設不完善,沒有形成高校科研與企業技術應用接軌,中小型城市建筑開發只能被動接受“綠色建筑”這種“新興技術”,并沒有能力開發研究與本土環境、經濟、文化相融合的綠色建筑體系,導致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推廣受到嚴重制約。

3.3成本問題

成本問題一直是阻礙開發商不能推廣綠色建筑的主要原因,綠色建筑不僅選材造價略高于普通建筑,為實現真正的節水節地節能在建筑周圍附屬設施上更要花費高成本。近年來政府不斷出臺針對綠色建筑的優惠政策,但對于開發商的經濟利益來說都是杯水車薪。中國城市科學研究院對2014年148項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統計[2],住宅建筑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為23.9元/m2、70.9元/m2、131.8元/m2,公共建筑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綠色建筑增量成本為29.9元/m2、87.3元/m2、216.4元/m2,由此證明綠色并不意味著高價、高成本。

4中小型城市綠色建筑實施策略

4.1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

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主要集中于建筑的采暖和生活能耗,這也是建筑能耗的70%。我國氣候條件、建筑形式、經濟發展千差萬別,所以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措施要因地制宜。嚴寒地區既有建筑改造主要取決于建筑外墻保溫。提高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改善門窗、屋頂及地面的傳熱系數,嚴格執行窗墻比規定,提高門窗的氣密性,這些簡單措施都能降低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應用。中小型城市一般人口少,資源豐富,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輔助設施可以利用風力、太陽能等技術實現簡單的自給自足。如太陽能照明、雨水再利用、廣場上小型風力、水力發電景觀等。中水循環利用不單單減少了能源的消耗,這些簡單舉措也為減少城市內澇災害,建造海綿生態城市添磚加瓦。

4.2被動式建筑設計

被動式設計是指通過最大限度提高建筑物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和氣密性,充分利用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太陽輻射等被動式技術手段,將供暖和空調需求降到最低,在達到舒適的室內環境基礎上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體系。①以高效自然通風代替中央空調制冷系統。在開發或原有建筑改造上應用風壓和熱壓原理[5],風經過建筑物由于阻擋出現壓力差,促使空氣從迎風面孔隙流入室內,室內空氣則從背風面孔口排出,形成了有效換氣的風壓自然通風。如果室內溫度高于室外,建筑空間上部將形成較高壓力,而下部壓力較低,當這些位置存在孔隙時,空氣通過下開口進入上孔隙流出。②以自然采光代替照明及取暖。大型公共建筑采用被動式設計理念考慮建筑的朝向與太陽之間的夾角問題,自然光線穿過玻璃屋面進入室內,達到自然采光和提高室內溫度的效果。屋面上附有自動開合的百葉,避免夏日陽光過于猛烈直射,降低室內溫度。

4.3合理定位規劃成本

綠色建筑的應用成本主要是前期的技術研究,如圖1所示,成本投入大部分在研發和材料的生產過程中,設計和施工可以在多個項目中借鑒重復使用,后期運營則是項目贏利的關鍵。對于建筑商和消費者而言,在項目中不是直接承擔高昂的綠色建材研發和生產,而是參與材料選取、設計、施工及后期維護使用階段。就整個價值鏈而言建筑商和消費者參與的是全壽命周期成本的增值和盈利部分。在綠色建筑成本中我們主要分析的并不是建筑本身的單一造價,而應分析其增量成本能否帶來后期效益。引用孫大明等人對21個綠色建筑項目的調查與統計見圖2、圖3[6]。一般項目的定位越高或選取的星級越高,則相應增量成本越大。建筑商和消費者對于綠色建筑的合理定位和節能等級選取是影響增量成本的關鍵。

5結束語

中小型城市綠色建筑的應用首先要實現綠色建筑技術、城市規劃、景觀規劃與市政設施銜接;其次政府在綠色建筑推行上要獎懲并用,實現從單一綠色建筑向綠色城區發展;最后提升消費者、建筑商對于中小型城市綠色建筑開發的定位,把綠色建筑開發技術理念以可行方案落實到中小型城市的開發建設前。真正實現環境保護實施在城市開發利用前,這將成為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GB/T50378—2015,綠色建筑評價標準[S].

[2]牛鳳瑞,白津夫,楊中川,李學峰.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中國中小城市生態文明發展之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摘要[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4]2016-2021年中國智能建筑行業分析報告[R].前瞻產業研究院,2015.

[5]梁春峰,溫靜.耦合風壓和熱壓的中庭建筑自然通風模擬分析[J].建筑熱能通風空調,2016(6):74-76.

篇7

關鍵詞:綠色建筑 信息化管理節能成本與效益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當代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與此同發展問題的嚴重挑戰。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氣候變異、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 人類無論對物質和精神都有了更高層的追求, 人們不滿足傳統的居住環境, 而且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 這使得人們對與居住環境相關的建筑物結構、材料等都有了新的認識, 隨之近些年來出現了“綠色建筑”的概念。

一、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定義為:“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 同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實現高效率地利用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

綠色建筑是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 集成綠色配置、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維護結構、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 具有選址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節能措施綜合有效、建筑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排放減量無害、建筑功能靈活適宜等六大特點。它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最為經濟合理,對環境的影響最小。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 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 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根據當地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原理,采用現代科學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它領域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 使其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組合體的構筑物。

二、信息化管理

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化是指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及信息技術在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中的開發和應用,信息技術在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中的開發和應用,應包括在建筑工程項目決策階段的開發管理、實施階段的項目管理和使用階段的設施管理中開發和應用信息技術。

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化建設雖然在我國已經運用多年,但是還是存在較多的問題:(1)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化軟件應用與開發問題。國外的項目管理信息化軟件功能強大,但是由于這些軟件是以國外的企業組織類型、項目管理模式為基礎進行設計的,使得國外優秀軟件在國內項目中的應用得到限制;另外,這些軟件大多價格昂貴,企業投入過大。隨著國內項目管理信息化的發展,國產的項目管理信息化軟件也不斷開發,但由于開發人員素質、開發投入、開發周期等因素的限制,國產軟件的開發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要想很好的用于項目管理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2)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化應用范圍存在局限性。在我國,建筑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化應用范圍較窄,不重視建筑工程項目整體管理,很多都集中在項目的某個階段或某項工作,如設計階段,項目施工的前期階段,招投標、造價預算、施工組織設計等工作,而在施工過程中的進度、質量、成本控制方面的應用較少,項目施工管理仍然主要靠管理人員的經驗和處理能力。

三、成本與效益

隨著“ 可持續發展”的潮流, 建筑行業開始尋求更為節能、環保和舒適健康的建筑模式, 在此背景情況下產生了綠色建筑并迅速發展起來。由于采用了新型設備、材料和全新的建筑設計方案使得綠色建筑的初始成本相比普通建筑而言大大增加, 這就會使得投資者望而卻步。

目前綠色建筑得以發展的經濟動力主要在于運行費用的節省包括低廉的管理和維護費用、長壽命、節約資源等, 這部分效益是開發商和居住者共同直接享有的, 一次性投人的回報是長期的, 積泉的結果將大大超過初次投資成本, 這是開發商有興趣搞綠色建筑的出發點。從徽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 典型建筑最終的長遠獲利能夠推動綠色建筑在整個社會的發展, 進而產生規模效益, 因而保證開發商和居住者獲利是一個城市或者一個國家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工作的重點。

由于發展綠色建筑某些技術還在研究中, 或者技術成熟但還沒有推廣應用, 使得綠色建筑建造的一次性投人成本較大, 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開發商的積極性, 這是綠色建筑發展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障礙。雖然一次性投人成本可以從后續的運行費用的節省中得到彌補, 但是由于一次性投人成本金撅較大期限較短, 會使得一些追求短期效益的開發商望而卻步。

要使綠色建筑大規模發展, 就需要政府加大對綠色建筑技術開發上的投人, 同時通過在立法、稅收、優惠條款等方面的政策調整, 盡量減少綠色建筑的一次投人成本, 增強綠色建筑在經濟上的可行性。特別是在開始階段, 開發商的撅外投人成本較大, 特別需要政府扶持來幫助開發商彌補這部分頰外的成本, 使得綠色建筑真正走到人們的生活中來, 切實發揮其經濟效益。

四、節能與可持續發展

綠色建筑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綠色平衡理念,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化配置、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圍護結構、太陽能利用、地熱利用、中水利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充分展示人文與建筑、環境及科技的和諧統一。

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它的實現必須有一套良好的經濟、社會、道德方面的激勵體制和可靠的技術支撐。在當前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我國基本國情的背景下,大力推進我夠綠色建筑的發展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綠色建筑實踐將促進全球環境品質的改善,提高人類的自身生活品質

六、結語

綠色建筑考慮到當地氣候、建筑形態、使用方工、設施狀況、營建過程、建筑材料、使用管理對外部環境的影響, 以及舒適、健康的內部環境, 同時考慮投資人、用戶、設計、安裝、運行、維修人員的利害關系。換言之可持久的設計、良好的環境及受益的用戶三者之間應該有平衡的, 良性的互動關系而達到最優化的綠化效果。綠色建筑正是以這一觀點為出發點平衡及協調內外環境及用戶之間不同的需求與不同的能源依賴程度, 而達成建筑與環境的自然融和。其建設不但要和環境融和,更要經濟實惠,讓投資人有適當的回收。在這樣的過程當中, 最重要的是如何達到資源利用的最高效率,能源效率越高,越能節省壽命周期費用, 不但提高綠化效果, 更能增加投資綠化建設的吸引力。

因此,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且范圍大,但我們應該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發展平衡的概念來設計,再利用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加上技術和法律的保障支持,綠色建筑必將成為我們將來建筑發展中的一支有力隊伍,也許將成為主力軍。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國有建筑企業 人才開發 市場 人才質量

在現代自由、開放的經濟環境下,現代房地產業、建筑企業越來越多,這就使得建筑企業間的競爭性加劇,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國有建筑企業以其規模化、經濟化和政策化的優勢,取得了一席市場,但是在人力資源效能提升的今天,國有建筑企業內部的高素質、搞專業以及市場性的人才缺失,仍是限制國有建筑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所以,在新時代環境下,國有建筑企業必須樹立人才開發意識,堅持以人為本的企業發展觀念,為開拓企業市場,提升企業競爭力,創造最有力和最持久的人才效能保障。

1.市場環境下的國有建筑企業人才需求

1.1專業性精尖人才。建筑材料、結構等,還包括建筑設計、建筑環保等各方面,這就要求在建筑開發、施工、設計等方面具有專業性的人才。

1.2復合型社會人才。隨著建筑業發展,建筑行業的任務包括施工、項目開發、工程管理等方位,這就要求建筑人才既要具備專業技術,又要懂得管理,既要懂得設計又要知道人們心理,既要習得項目又要進行人力資源調動等。小型工程所涉及的技術因素和人才因素,也對國有建筑企業人才開發提出了要求。

1.3市場性經濟人才。不僅要求是建筑項目進行經濟效益分析,還要求依據市場變動,進行企業發展規劃和調整,實現企業控制與管理的職能,這就刺激建筑企業要具備市場化的人才,以求企業經濟效益的實現。

2.國有建筑企業人才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

2.1人才整體素質低

由于建筑行業的高工作量、高流動性以及環境艱苦的特征,很多大學畢業生不愿意參加到建筑行業中,在國有建筑企業中,本科學歷以上的人才僅僅占不到整體人員的五分之一,專業性的技術人員的實踐經驗、技能素質較低,而在施工環境的作用下,供需矛盾突出,造成人員知識結構更新率低,這就影響了整體性的人員質量。

2.2人才結構不合理

從現階段國有建筑企業的人才結構來看,其存在嚴重的不合理性,其主要體現在:其一,專家型和復合型人才缺失。例如,高層次的人才,據統計,在中央管理的10家建筑企業中,突出貢獻的青年專家不足50人,工程院士不足13人,其所占比例遠遠小于企業發展的需要。其二,人才內部結構不合理。一方面體現在人員的知識和技能構成不合理;另一方面,人才年齡結構不合理。

2.3人才穩定性不強

其一,國有企業的吸引力下降,造成人才流失,尤其是技術性人才轉行。其二,國有建筑企業內部管理中,對于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視度不夠,很多有能力的員工選擇跳槽來滿足自身發展要求。其三,在現代經濟的刺激下,國有建筑企業面對投標報價惡性競爭、工程資金墊付金額不斷飆升,這就造成企業無力將優惠待遇提供給員工,在其行業環境刺激下,人才流失嚴重。

3.適應市場要求下的人才開發走向調整

3.1充分利用市場機制

國有建筑企業應當以市場的基礎作用為根本,以企業的實際發展為基礎,逐步健全內部人才市場,面向市場發展的多元性和動態化,進行社會人才接軌,發揮市場基礎性的資源配置和作用,積極引進先進人才、激勵專業性人才、提升現有人才質量、分流或淘汰富余人員,以促進市場條件下的人力資源優化,促進企業的發展。

3.2實現“雙高”人才培養

這里的“雙高”人才是指專業性人才和復合人才。其一,在進行其培養中,要把握住人才專業走向和企業發展項目相適應,關鍵崗位與關鍵人才相對應,重點培養和全面帶動相適應,帶頭作用與榜樣示范相統一,充分將企業的頂層人員的素質提升。其二,把握人才發展方向,通過專業課程培訓和實踐,來提升建筑企業專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面向社會發展要求,進行復合型人才構建,促使他們提升自身的市場分析力、英語能力、交流能力等。

3.3實現人才更新與結構調整

在國有企業改制的要求下,國有建筑企業逐漸由勞動密集型想知識密集型轉變,這就要求在人才結構上,實現人才數量向人才質量的轉變,關注于建筑企業人才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培養,以有效提升建筑企業人才的技能素質和管理素質。在企業發展內部環境中,要采用有效的手段,實現內部人員結構調動,積極提升新專業人員、年青專家的比例,進行部門間、項目間的人員優化組織與調整,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以促使建筑企業人員效能的充分發揮。

3.4把握市場機遇,實現國際接軌

在開放化的經濟環境下,國有企業的外在影響力也逐漸提升,其不僅要求國內市場的開拓,而且要求面向國際大市場。在新時代,國外企業對國內建筑市場的沖擊力加強,同時,國內建筑企業也要走向國際市場,這就要求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與企業總體目標相一致,以實現國有建筑企業人才的多元化、國際化、跨地域性的發展,所以,要積極提升人才的外語水平、項目管理國際化水平,為實現建筑行業的外部市場開拓提供有力支持。

4.國有建筑企業人才開發的有效對策

4.1強化人才意識,進行人才開發

現代企業的競爭已經轉變成人才和知識的競爭,國有建筑企業一定要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認識,樹立起人才價值觀念,積極關注企業內部人才開發和外部人才引進。其一,認識人才的價值效能。其二,樹立人才一線意識。專業性、技術性的人才是國有建筑企業效益實現的一線帶動力,企業要充分意識到技能與技術的作用,加強企業骨干人才的開發與建設,通過各種有效的激勵手段、獎評手段、福利手段等,來提升企業專業型人才質量,促使他們能夠發揮自身的效能,并以靈活的吸引力將他們留住。

4.2進行制度支持,促進人才優化

良好的人才制度是進行人才開發和人才挽留的保障,在現代國企改革的條件下,一方面要積極運用政府、國家的人才條文與改制制度,進行人才調整與留用,另一方面,要進行人才評價體系建設,促進國有建筑企業人才優化。其一,深化企業改革,提供有利于建筑行業人才開發的條文規定,如基礎性設施的擴展,醫療衛生社會化配套措施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以促進國有建筑企業的人才擴充與專業性人才留用。其二,建立健全人才評價體系,在評價體系中,要滲入競爭機制,以優勝劣汰的評價原則進行人才選拔和任用;實行人才等級評價,在專家、領導層、業務層以及基層等展開多標準的人才評價,并完善各個評價標準,打破以資論輩的觀念,進行客觀性人才運用。

4.3運用市場機制,調控人才結構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國有建筑企業必須在市場基礎上,實現人才結構的調整和人力資源優化。其一,發揮市場競爭性效能,采用競爭機制,以有效地措施進行富余人員分置,同時,進行企業發展所需人才引入,同時在企業內部實行競爭上崗、績效評估、人員結構調整等,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實現企業人才結構優化。其二,發揮市場開放性效能,強化企業與外部的交流與合作。展開校企合作,擴充企業發展所需的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實現定向人才培養;展開就業定位或是企業發展重點定位,通過網絡、畢業生交流會等引進國際工程管理、金融、法律、外語、市場管理等專業的人才,提升企業的人才適應性;加強企業外部和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專業人才,重點擴展橋梁、電氣化、建筑設計等技術密集型領域,積極參與國際施工項目與設計,強化先進技術與技能的利用與革新,實現國有建筑企業外部形象和企業內部勢力的雙提高。

4.4加強企業管理,重視人本效能

國有建筑企業作為本行業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要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與效能,其起到關鍵性作用,因此,在國有建筑企業人才開發中,必須發揮國有建筑企業內部管理效能,以實現人才開發的質量性和實效性。

其一,以企業發展定向。從微觀上來說,在國有建筑企業內部人才開發上,要從企業發展實際出發,制定企業發展計劃和目標,進行人才規劃,并根據實際要求進行企業內部人員質量的提升和數量的調整,以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降低企業人力成本消耗。其二,以人本管理為基。留住人才是現代國有建筑企業的重要任務,在其要求下,國有建筑企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做到關心人才,了解人員心理所需,積極幫助困難人員等;做到愛護人才,尊重員工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民主化管理,實現員工自身素質與技能的提升等;做到留住人才,通過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統一、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統一、工作績效與獎勵相統一等方式,來實現人員福利提升、工資優待、職位晉升等,以從全方位實現國有企業人才人本管理。其三,以環境建設為撐。強化國有建筑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建立學習型組織、競爭型組織,對員工展開施工技術、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全面培訓,促使良好的學習風氣形成;注重團隊建設,以項目管理、部門管理、團體活動等方式,以民主型管理模式,以人員平等交流等手段,實現民主、開放、和諧的企業環境創建,為員工塑造良好的發展和工作空間。

5.總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建筑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發生很大變化,這就刺激其進行企業人才開發方向調整,同時,在復合型和專業型人才的需求下,國有建筑企業必須以相關的手段進行人才培養,這就要求國有建筑企業明確現代人才開發方向和任務,充分運用市場、政策、管理等個方位作用進行人才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

參考文獻:

[1]金曉燕;國有建筑企業工程設計人員人事測量方案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篇9

由于外部性原因的存在,導致綠色建筑發生了很多狀況,必須建立一定的經濟激勵政策推動其發展。經濟激烈政策是房地產開發商建立綠色建筑的決定性因素,只有完善經濟激烈機制之后,才能促進建筑行業的順利發展。

關鍵詞:

綠色建筑;經濟激勵;政策設計

發展綠色建筑是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關鍵。實現綠色建筑建設,可以降低我國的能源消耗,能夠實現環境的改善和優化,對我國經濟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綠色建筑的外部性建筑及其影響

綠色建筑可以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增加額外的利益,減輕環境污染,促進建筑產業的進步。但是很多建筑行業在實際發展的時候,都不能以“綠色建筑:作為發展理念,給綠色建筑造成了很大外部性因素。綠色建筑的外部性特點主要表示為綠色建筑的正外部危害、綠色建筑產生的正外部因素和外部產生的綠色建筑推廣危害三個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市場化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政府必須對此加以重視,促進綠色建筑的長遠發展。

二、綠色建筑的經濟激勵機制設計

第一,對房地產開發、業務等相關利益的主體進行分析;第二,對中央政府和房地產產生的完全信息動態模型分析;一方面從模型的戰略性表述分析,參與者分別是:中央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按照中央政府先行動、房地產開發商觀察之后再行動。另一方面,參與人的行動空間:利用W表示中央政府對房地產的經濟激烈政策實施,W1W2分別表示實施和不實施;房地產利用K表示對綠色建筑的開發,K1K2分別表示開發和不開放;參與人的戰略空間:由于中央政府只有一個信息,有2個可以選擇的戰略,所以,戰略空間為Sg=(W1W2)房地產具有兩個信息,每個信息有2個可以行動,具有4個戰略,戰略空間為:Sd=(K1K1),(K1K2),(K2K1),(K2K2).經過一系列公式的詳細比對得出。中央政府的最佳選擇是:max{Ug}=max{Ug(W1,K1),Ug(W2,K1)},得到最優解為W*=W2;是表示政府的最優化選擇是不進行經濟激勵政策。房地產的最優選擇是W1:max{Ud}=max{Ud(W1,K1),Ud(W1,K2)},得到最優解為K*(W1)=K2。經過建立模型分析之后得出,經濟效益是決定房地產綠色建筑開發的關鍵因素;中央激勵政策是影響房地產決策的關鍵因素;只有激勵產出大于激勵成本的時候,才能實施經濟激勵;激烈程度超過中央政府的承受力,就不會實施激勵。由此得出,經濟激勵目標、經濟激勵對象、經濟激勵程度、經濟激勵政策等是影響綠色建筑經濟實施激勵的主要因素。

三、綠色建筑經濟激勵方案設計原則

第一,目標導向原則。目標導向原則主要表示綠色建筑進行激勵政策時,根據目標實施的、以調動主體參與原則為目標進行展開,利用開發運營和綠色建筑等作為市場化目標。第二,靈活性原則。靈活性原則主要表示跟隨群眾的環保意識、節能意識和綠色建筑意識等各方面因素為標準,進行市場開發和成本控制。第三,有效性原則。有效性原則強調必須保證綠色建筑政策的實施的有效性,利用一定的步驟、按照計劃等實施經濟激勵設置的目標,最后實現全社會的經濟性發展原則。

四、綠色建筑的激勵方案

(一)、綠色建筑啟動階段

1,財政支持。中央財政可以設置“綠色建筑研究的基金”。使用科研經費,對從事建筑技術的人進行鼓勵,讓他們對建筑的相關工作進行分析,第一,加強綠色建筑的研究力度,例如,外墻建筑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節能化綠化灌溉技術,形成綠色監護需要的體系;第二,開發綠色建筑產品,例如,節能電器、節能玻璃的使用等;第四,構建綠色建筑推廣平臺,可以利用技術展覽會、洽談會等多種方式推廣綠色產品;第五,通過財政直接補貼和財政貼息的方式直接對綠色投資者進行幫扶,增加綠色投資者收益,對于綠色建筑更是一種激勵。

2,稅費優惠。如果房地產企業在建設項目的設計階段,按照綠色建筑的標準進行,使用的建筑技術和材料符合綠色建筑標準,則減少綠色建筑納稅人的稅費;如果建筑方申請完成了綠色建筑,并達到了綠色建筑的五星級評價,給予建筑方減免維修費、教育費用等各項費用。4,政府大力推進綠色經濟建設的發展,邀請綠色建筑商公開招標,在招標進行的過程中,對施工設計、運營、管理等過程進行加強,創造綠色經濟帶來的節能效益、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優先使用綠色材料。

(二)綠色建筑市場成熟階段

1、中央政府要給予建筑方一定的支持和鼓勵。

第一,對外國房地產企業的開發加入一定額度的稅款;第二,對實施綠色建筑的企業進行一定的經濟補貼;第三,簡化我國綠色建筑在實施階段的業務辦理環節。

2、建立健全綠色建筑經濟激勵的各項規則,并積極落實到位。

我國在綠色建筑行業采取了多種經濟激勵機制,但是,其激勵機制并沒有形成一種長效的規則,在具體落實方面還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這就需要政府采取更大的力度,去落實好這項有利的政策,使其形成一種長效機制,促進綠色建筑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3、加大對綠色建筑的監管力度。

為了加大對綠色建筑行業的扶持力度,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辦法和法規來促使綠色建筑產業的發展。如《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管理辦法》、《綠色建筑技術導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等。但是,只有這些標準和細則是完全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逐漸加大對細則或者標準的監督力度,使綠色建筑的發展和管理并行前進,不可偏廢。

結束語

實施綠色建筑的時候,政府必須給予一定的支持,建立符合建筑行業經濟發展的激勵政策,給予建筑行業分階段、分對象的激勵。當建筑行業建筑的綠色市場穩定形成后,政府和建設部門一定要共同溝通,實施最適合建筑行業發展的激勵政策。

作者:汪海生 單位:江蘇省蘇中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蔡偉光;武涌.需求端導向的大型公共建筑節能激勵機制設計[J].暖通空調,2014,(03).

篇10

關鍵詞:低碳技術 建筑業 推廣應用

中圖分類號:F4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1(b)-0046-01

1 低碳經濟及低碳建筑的概述

1.1 低碳經濟

低碳經濟主要是利用污染低、排放低、消耗低的經濟模式來減少碳的排放量,最后能夠使經濟健康發展。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目的是為了達成經濟利益、產量的最大化,并沒有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不但影響了生態平衡,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危害及不便。所以,危害人類生存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必將被新的經濟模式所代替,低碳經濟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低碳經濟適用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說建筑、交通、電力及石化等等。建筑行業的發展所消耗的能源及帶來的污染是非常大的,不容忽視,所以更應該實現低碳建筑技術,在不斷的發展經濟的同時,節能減排。

1.2 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滿足人類對居住舒適性要求,在建筑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階段,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量的建筑。”是為了能夠節能減排,能夠循環利用能源的建筑。

2 約束低碳建筑技術推廣的因素

2.1 是因為建筑行業缺乏低碳意識

低碳建筑可以說是剛剛起步的產品,因為建筑行業本身的自律意識薄弱,建筑師的綠色低碳意識也不強,人們對低碳建筑的認知度還是比較低,消費者也沒有太多的低碳消費的需求,所以沒有太高的低碳意識,所以低碳建筑很多時候并沒有落實,而是一句空空的口號。人們對低碳建筑沒有全面的理解,政府對低碳建筑的宣傳也沒有太大的力度,這些都約束了我國低碳建筑的推廣應用。

2.2 是因為沒有更多的與國際的交流合作,也缺少政府部門間的溝通

針對低碳建筑的開發與管理沒有有效的系統,行政監管不科學也不完善,沒有發揮管理系統應發揮的作用。因為管理系統的不合理,所以一些部門的鼓勵低碳建筑的政策無法落實。低碳建筑專業機構的發展也比較緩慢落后,對一些專業人員的培訓也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低碳建筑的技術理論沒有與實際很好的應用,建筑的廢物排放量評估系統不健全,缺少低碳建筑識別方式,低碳建筑、一般建筑較易混淆,還有一些低碳建筑的示范推廣沒有發揮大的作用,所以約束了低碳建筑的推廣應用。

2.3 是因為沒有比較健全的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同時也缺少低碳建筑補貼稅收政策

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針對低碳建筑管理的法律法規。一些涉及建筑的法律法規,只是關注建筑節能的問題,但針對碳排放的控制方面及違規排放的獎罰辦法還不全面。政府在稅收政策里,土地政策及產業政策里沒有高度重視低碳建筑,也是主要的因素。

2.4 是因為經濟與技術因素

隨著我國提出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低碳建筑的推廣已經被政府及行業內部開始關注。那么,約束低碳建筑的推廣應用的關鍵因素是低碳建筑的成本比較高,低碳建筑的經濟效益短時間不突出,所以建設單位針對推廣并應用低碳建筑技術沒有太大的動力,政府的鼓勵措施沒有太大力度,節能減排工作多依靠企業。另外,低碳建筑施工的難度比較大、針對低碳技術的創新也不足,所以推廣應用比較困難。

3 在建筑行業推廣應用低碳技術

3.1 加大對低碳建筑技術的宣傳,培養低碳意識

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人們對低碳建筑的態度影響人們對低碳建筑產品的需求量,需求量的高低關系開發商是否有開發低碳技術產品的動力,所以人們對低碳建筑技術的態度非常的重要。因此,要不斷的加大對低碳建筑技術的宣傳,培養人們的低碳意識,不斷的強化低碳理念,消除誤解,全面理解。比如利用電視、網絡、廣播等媒體宣傳低碳活動,設立低碳教育基地、低碳咨詢機構和公眾參與社團等。

3.2 加強政府的監管

各級政府應嚴格依照法律法規推廣應用低碳建筑技術,建立有效的行政監管系統。加大執法力度,全面推進節能減碳的工作。對建筑碳排放量進行監控統計,對新建建筑進行全過程的碳排放量監督管理,嚴懲違法行為。全面開展建筑節能減碳工作,建立對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服務績效考核、專項考察,政府施行優惠政策、激勵措施,對應用低碳技術的企業,國家應從稅收、財政支持、貸款等方面給以優惠,獎勵推廣低碳技術的企業,懲罰高能耗、高排放量的建筑,正確引導低碳建筑技術的發展。

3.3 健全法律體系

低碳建筑的推廣應用離不開健全的法律法規,目前的法律法規無法查詢低碳建筑管理的定量指標,缺少對低碳建筑節能減排的專項檢查、監督管理和考核評價制度體系,所以政府有關部門應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定和頒布實施低碳建筑相關法律,建立一個完善的低碳建筑評價標準,這樣更能夠有效的推廣應用低碳建筑技術。

另外,還要建立低碳建筑認證體系。用法律的手段對建筑碳排放量標準進行界定,對于符合要求的建筑授予低碳建筑標志或者稱號,以此大力推動低碳建筑的發展,激發企業的積極性,向社會推廣以達到建筑減碳效果。

3.4 重視技術研發,培養專業人才

積極開展同國外發達國家的戰略合作,借鑒其低碳建筑技術和推廣經驗,實現我國低碳建筑推廣發展的目標。要加大低碳技術投入,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企業要借鑒外國的低碳技術,加強與研發機構的溝通,提高我國的低碳建筑技術。政府為開發低碳建筑新材料、新技術提供經濟支持,同時低碳建筑技術的推廣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因此,政府應加大對高校建筑人才的培養力度,及低碳意識的培養。在鼓勵開發新材料、新技術的同時,還應建立相應的產品、技術淘汰制度,對落后的產品和技術禁用。

4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峻。生態平衡遭受嚴峻挑戰,全球化變暖的情況不容樂觀,同時地球上可利用的能源也逐漸減少,越來越缺乏,所以說,要走低碳經濟之路。目前,建筑業是耗能與排放比較嚴重,所以推廣應用低碳建筑技術非常必要。這樣,才能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最后建設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參考文獻

[1] 劉付剛.二十一世紀綠色建筑[J].建筑工程,200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