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職業教育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4: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現代職業教育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71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a)-0117-02
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徑,為我國經濟建設的有序進行注入了不竭的動力。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仍然存在不可忽視的弊端,而這些弊端的存在阻礙了職業教育的廣泛開展,并對職業教育的教育成果產生了明顯的消極影響。由此可以看出,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等幾項重要文件正是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的一些固有問題的修正,同時也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1 職業教育的開展以服務市場需求與實現就業為導向
文件《決定》對如何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出了總體要求。文件中指出職業教育的開展以服務市場需求和實現就業為導向,并與我國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相銜接,這意味著需要繼續加強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黨的十報告中指出,優化產業結構是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而產業結構的優化無疑需要依賴于信息技術與其他的先進技術,因此,以服務市場需求為導向要求把握產業轉型與升級趨勢,在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時保持一定的前瞻性,不只停留于固有的授課范圍。事實上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開辦職業教育的核心目的,也是其區別于普通教育的主要標準,而我國結構性失業現象日趨嚴重,這恰恰說明了職業教育成果的不盡人意,尤其是在當前人口紅利消失的背景下,如何讓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實現對接,如何切實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是我們開展職業教育要考慮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2 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無論是教育的市場導向還是提升學生技能水平,都與教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自身的素質與能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此,文件《決定》中著重提出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作為一名教師,筆者對“雙師”的理解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統一。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被有些人看作是“次等教育”,學生選擇入學的實際情況似乎也從某個側面印證了這一點,而這種觀點導致的后果是教師對學生以及學生對自己潛質的低估,而這種意識層面的低估又導致了部分教師忽視了對提升自身素質的追求以及局限于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教師的懈怠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產生了嚴重的阻礙,學生應用能力的不足又進一步加深了教師對學生的低估,由此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文件中倡導全社會為開展職業教育添磚加瓦,在筆者看來,要集合各方(政府、社會以及企業的)力量改善我國職業教育的硬件設施與師資力量,轉變包括教師與學生在內的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看法與觀念尤為重要。職業教育產生的根源在于產業發展需要,而不是對落榜生的一種教育形式上的安置。根源于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無疑將隨著產業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而日益興盛,因此,職業教育在學術研究上與普通教育必然存在差距,但在用能力上卻更勝一籌。實際上,職業教育需要普通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來開展理論教學,而普通教育同樣需要職業教育的實踐運用作為理論間就的基礎,二者間并沒有高下之分,反而相互促進。在此前提下,作為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教師,理應具備理論教學能力與實踐教學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職業教育對教師的要求比普通教育要高。文件中指出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不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體現了國家和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與期盼。
3 加強校企合作
文件中指出要加強校企合作,并提倡企業的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任教。與教師相比,企業技術人員的實踐能力要高出許多,同時在企業的長期任職賦予了他們更強的市場洞悉能力,企業技術人員的兼職任教,無疑將大大增強職業教育的務實性與前瞻性。但在這個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問題,以筆者所教授的禮儀課程為例,假設學校與禮儀服務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由其派遣一名禮儀小姐為學生授課,她對于職業禮儀的認知與熟悉是毋庸置疑的,但能否做到深入淺出為學生所接受卻是存在疑問的。教學的效果與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心理以及習慣的把握是密不可分的,而這正是兼職講師所缺乏的。因此,筆者認為教學任務還是應由學校老師完成,而企業的技術人員則在授課過程中起顧問作用。當然,這只是針對理論教學,企業技術人員在實踐教學中理應擔當主教的角色。企業歷來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而長期以來校企合作一直沒有得到大規模展開的原因除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不符合企業的需要以外,政策支持的缺位無疑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文件中所做出的有關政策支持的規定有力地彌補了這一不足。對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了政策的支持,作為職業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校企合作會發展越來越好。
4 改革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
文件中提出改革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當前,我國不少職業院校與普通教育高等院校一樣,追求專業課程體系的系統與全面,從而導致了職業教育缺乏特色,以及專業課程內容的職業性不強,而其造成的影響是職業院校吸引力的下降以及培養出的學生缺乏預期的就業能力。實際上,與專業課程體系的博與全相比,專與精往往更具實用性,對于職業院校競爭力的增長以及學生技能水平的提升更有裨益。針對當前職業院校專業課程體系內容繁多的現狀,必然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的壓縮。
文件《規劃》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建設目標做出了“兩步走”的具體規劃。縱觀2015年與2020年的建設目標可以發現,2015年的目標可以概括為對以制度為核心的基礎的完善,而2020則建成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能力大幅度增強,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的建設目標已經基本完成,而離實現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仍然存在一段距離,這需要國家、社會與個人的協同努力。在此過程中,國家通過出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及通過輿論宣傳轉變個人觀念來提供制度上、財政上以及思想上的保障,而社會則通過集合各方力量進一步為職業教育的開展創造物質條件與營造良好環境,而個人,尤其是職業院校的教師傳道授業,學生銳意進取,篤學不倦,最終完成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即輸送具備高素質與高技能的合格人才。
作為一名職業院校的教師,筆者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同時也為國家和政府對職業教育的強力支持感到由衷的欣喜。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而教師肩負著將他們培養成有用人才的重擔,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任重而道遠。但筆者相信,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社會的齊心努力下,我國的職業教育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參考文獻
[1] 馮大奎.對職業發展教育中幾個問題的認識[J].教育探索,2011(2):30-31.
篇2
南開大學段文斌博士和教育部職教研究中心政策法規研究室白文剛主任對現代職業教育系從理論到實踐作了較為詳盡的介紹。通過學習,使我對現代職業教育系的相關理論有了新的認識。現代職業教育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現代職業教育系指:“職業教育內部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組成的統一(系統)。包括職業教育的學制系、職業教育培訓系、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系、職業教育管理系、職業教育科研服務系等。其中,學制系是核心”。狹義的現代職業教育系僅指“職業教育學制或結構系”。從成功的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所走過的路程看,現代職業教育與現代產業的對接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系的佳徑。“校企合作”這個命題,在我國的職業教育領域盡管有了良好的開端,但在理論和實踐上均有較大的探索空間。作為一所依托行業辦學的高職學院的院長,從學院的實際出發,對“校企合作,內涵發展”進行思考,或許對“現代職業教育系建設”會有些益處。
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行業辦學的高職學院,辦學單位為天津渤海化工集團。學院成立于2001年。今年是學院建院十周年,經過十年的艱苦創業,學院實現了規模、質量、品牌協調的發展。學院建院發展的十年,也是校企合作辦學資源共享、實現互利雙贏的十年。建院初期,我們利用行業辦學的天然優勢于2002年成立了“校企合作辦學委員會”。十年來,校企合作辦學委員會成員單位由初期的23家,發展到今天的186家;十年來,我們借助“校企合作辦學委員會”這個平臺,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路子越走越寬。
多年以來校企雙方努力探索共謀發展、培養人才的新途徑、新機制,全力提升并逐步完善以就業為導向、以教學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以產學研為互動鏈條的工作理念。特別是在針對“依托合作產業、確立教學中心、把握科研關鍵”的一化運作過程中,堅持高標準、追求高質量、瞄準新目標、登上新臺階,走出了一條具有行業辦學特色,渤海特色的校企合作辦學之路。歸納起來一是致力于合作范圍進一步拓展,二是促進合作形式邁向多元化,三是追求合作成效,四是推動合作內涵取得新的突破。每年校企年會的召開、訂單培養班的組建、學生的校內校外實訓和工學結合項崗實習,每一步的啟動和深化都離不開學校和企業的緊密配合,離不開企業的大力支持。使學院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教學改革以及學生就業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有力地帶動和促進了學院的建設和發展。
近幾年來,我院畢業生的就業率基本穩定在95%左右,2011屆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96.4%,超過全市平均水平。畢業生就業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滿意的考量躍升到新的高度。
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是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途徑。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通過構建技能型教學系,以行業為依托,與企業共建實訓、實習、培訓基地,才能夠培養出符合企業要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學校才能夠得到持續、健康、快速發展,辦學規模才能夠不斷擴大,辦學條件才能夠逐步改善,辦學質量才能夠不斷提高。
篇3
1.要盡量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有一個科學、完整的構想,也就是要有一個比較理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設計藍圖。怎樣才能搞好設計呢?在借鑒、總結、展望中構思。
2.對照職業教育體系的“理想型”,檢討現有職業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要區分是職業教育體系本身的問題,還是體系外的問題。就職業教育體系本身來說,它有兩個層面的問題。
第一,是我們現在有無職業教育體系,即有沒有的問題;如果沒有,那將好辦得多,在一張白紙上畫畫總比修改已經畫好的畫來得容易。
第二,如果有職業教育體系,那么我們要看這個體系有什么不足?
我個人認為這個體系本身最主要的問題表現在“縱向上斷頭、橫向上斷絕、中高職之間斷裂”。至于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那不是體系本身的問題,而是存在問題的職業教育體系導致的結果。
3.根據問題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解決。
“縱向上斷頭”就是職業教育體系中專科以上層次的職業教育沒有,即沒有相應的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措施就是新建、改建一些本科層次的職業院校,增加一些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學位。那么,誰能做上述的事情?在中國,只有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也就是教育部。建議教育部把這個權力下放到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由各省根據本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決定設立多少所、設立什么樣的學校。我覺得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主要責任者是省級政府。
篇4
(一)現有的教師管理機制相對落后
伴隨著現代職業教育的提出,應用型本科院校現有的教師管理制度顯得相對滯后。筆者通過調查幾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后發現,大多數高校教師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力度不夠,與現代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顯得不相適應,缺乏相應的針對性,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上依然是重理論輕實踐,實踐課程與實踐課時所占比例均較小,從源頭上直接影響了教師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一部分高校在授課報酬上,存在突出實踐環節的實驗課及實訓課課時費減半或明顯低于理論課課時費的現象,不利于充分調動教師講授實踐技能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制約了教師實踐授課能力的提高;此外,在職稱評審、聘用過程中,評聘與考核標準依然沿用原有的評價標準,而對教師實踐教學與技能的考核評價重視程度不夠。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實踐技能和授課水平的提高。
(二)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依然存在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求要堅持以提高質量、促進就業、服務發展為導向,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吸引更多資源向職業教育匯聚,培養一批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能型職業人才,這就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而目前,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有些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根深蒂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然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踐教學內容與環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還有些教師與所在專業領域內行業、企業一線工作人員溝通交流的意識淡薄,造成其實踐經驗與專業技能指導能力較弱,這些會直接影響到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三)教師的實踐經驗和能力相對較弱
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教師普遍治學嚴謹,理論知識扎實,科研能力強,專業理論教學水平高,能夠深入地鉆研教材,具有豐富的理論教學經驗,但是大部分教師與行業、企業接觸較少,實踐背景匱乏,參與企業實踐與培訓的機會甚少,缺乏與行業、企業的技術骨干和高級工程師的交流與合作,導致教師實際動手操作能力較弱,缺乏應有的實踐教學能力和素質,實踐教學能力和經驗普遍不高,不能充分地將專業技能知識傳授給學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踐教學質量與效果,不利于高層次技術技能型職業人才的培養。
(四)來自行業、企業一線的兼職教師比例偏少,流動性較強
兼職教師大多來自行業、企業一線,他們是各行各業的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具有較強的實踐經驗,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新需求。而筆者通過走訪幾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后發現,在師資結構中,兼職教師的比例較小,實驗課與實訓課程大部分仍由校內專任教師承擔,使得實踐教學效果受到一定影響,另外,兼職教師流動性較大,一方面學校對兼職教師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機制,另一方面企業一般追求較高的工作效率,一旦本職工作與兼職任教工作在時間上發生沖突,這些兼職教師往往將兼職任教讓位于本職工作。
二、加強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有效對策
(一)轉變觀念創新管理機制
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對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各院校要積極轉變傳統思想觀念,拓寬思路創新模式,不斷建立和完善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相匹配的教師管理機制。要創新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在教師考核和評價過程中,應當提高對教師實踐教學效果和能力考核的比重,并建立相應的獎勵激勵措施,同時在教師職稱評審和聘用方面,也應當增加對教師實踐教學考核和評價標準。此外,要規范優質兼職教師的引進工作,建立科學合理的招聘程序和制度,并加大對兼職教師的監管和考核。
(二)加大對師資隊伍的培訓力度
各高校應高度重視對教師的職業培訓,并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政策和培訓計劃。要有針對性地對現有專任教師進行相應的實踐能力培訓,定期安排教師去企業調研實習,創造條件并鼓勵教師參加各類職業培訓,并依據培訓建立相應的考核評價機制,增強業務培訓的效果和質量。此外,學校要為教師與行業、企業一線技能人才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讓教師有更多機會參與到企業的生產實踐環節,與一線人員進行實踐技能等方面的學習與交流,提高他們的實踐教學水平與能力。
(三)充分重視優秀高端人才的引進工作
各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當充分認識到當前師資結構的不合理性,按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求,找準人才培養定位,提高認識,有意識地引進一些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優秀高端人才,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健康發展。在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上,一方面,學校要根據自身的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突破原有思想觀念,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有計劃、有目標,制定科學、合理、規范的招聘原則和方案,確保人才引進的質量;另一方面,學校應當努力營造一個和諧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圍,制定優惠政策,增強優秀人才在學校的歸屬感和使命感,從而充分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提升學校高端人才的穩定性。
三、結語
篇5
[關鍵詞]教師 職業教育 新形勢 挑戰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概述了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職業教育從“大力發展”調整為“加快發展”。文章認為職業教育中教師將面臨新的更大挑戰。教師除了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淵博的知識外,還要具備多種技術技能。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from the developing state of adjustment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more teachers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will face a new challenge. Teachers in addition to have good 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profound knowledge, but also have a variety of technical skills.
Keywords:teac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new situation; challenge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發展已換擋降速,從“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即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狀態),作為社會民生之首的教育事業將如何適應新常態,成為全國教育工作的重要議題。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批示為我國職業教育確定了新的戰略定位,也為新形勢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發展職業教育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一、職業教育面臨的新形勢
新形勢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工作方針由“大力發展”調整為“加快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的工作方針一直是“大力發展”。黨的十在深刻分析世情國情基礎上,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提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方針。2014年6月國務院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下文簡稱為《決定》),其核心是加快推進中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步伐。《決定》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確定的新目標是“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立有利于全體勞動者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靈活學習制度,服務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2015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新的辦學方向是“服務發展、促進就業”。其中 “發展”既包括經濟社會發展又包括人的全面發展,即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面向人人;“促進”是指要促進解決就業總量和結構矛盾,促進社會成員提升就業創業能力和職業生涯持續發展能力。即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由以往的“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
在職業教育發展的歷程中,人才培養目標曾主要有三種表述:①培養一大批生產、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人才 (2002年);②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2005年);③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2013年)。
2014年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國務院《決定》的提法是“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這一提法體現了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認識的深化和創新,“技術技能人才”是對職業教育培養人才類型的最新界定,主要是指掌握一定技術并能應用操作的人才,是能夠持續發展的人才。
職業教育要適應中國經濟新常態,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個核心,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重點,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深化改革,創新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盡快實現向新的發展方式轉變。
二、新形勢下職業教育中教師面臨的挑戰
如上所述,新形勢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工作方針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教育現代化,包括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手段現代化、師資隊伍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等幾個方面。教育現代化,應以思想現代化為先導,以手段現代化為保障,以組織現代化為動力,其核心是實現人的現代化。
自1999年至今,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已有十五年的時間,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已基本上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高學歷專業人才, 碩士與博士多多,教授和研究員也不少,這似乎表明從事職業教育教學的能力是綽綽有余的。然而,從職業院校的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結果來看,事實并非如此,許多一線教師還需要經受社會實踐工作的鍛煉,教學方式和方法也需要深入改進與提高。可以說,新形勢下職業教育中的教師將面臨新的更大挑戰,如專業發展與知識更新的挑戰,教學改革與培養人才質量的挑戰,加快提高技術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的挑戰。
我們的時展日新月異,新科技、新技能、新知識層出不窮。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顛覆了千百年來人類的思維慣例,對人類的認知和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毋庸置疑,任何人僅僅具有某一門學科或專業知識是不夠的,信息時代早已使學科或專業無界化,多種知識相互關聯、相互貫通、交叉相融,單一專業的時代已經過去。因此,新形勢對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之要求將會更高,教師要想很好的勝任職業教育工作,除了應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淵博的知識外,還要具備多種技術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更要具備一定水平的實際操作技能。一句話,教師要真正成為職業教育中某一行業或領域的行家里手或能工巧匠。
三、教師要加快提升多種能力
毫無疑問,教師是職業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加快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依靠廣大教師,教師是推動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主要力量。職業教育要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教師要具有遠高于“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水平和技能,加快提升教師的多種職業技能是職業院校的當務之急。
面對教育國際化的大趨勢,教師必須轉變觀念,重新審視教師的角色,堅持學習,不斷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自我提升。“具有淵博的知識”將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對專業知識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還要關注學科之間的聯系,進行跨學科學習,廣泛汲取多種知識。不僅要理解和領會新的教學理念,也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等有關知識。教師只有做到精通業務,知識淵博,嚴謹治學,創新思維,才能在實際教學中使學生真正信其師,悟其道,從而更好的激勵和鞭策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終身學習的理念在學生身上得到更好的體現。
教師還要不斷增添新能力,提高多種教育教學技能,如課程開發能力、課程整合與設計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等等。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同樣給教師提出了許多挑戰,教師要有能力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與實踐,改變原有單一的被動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多樣性的學習方式。不斷選用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作為教學載體,科學設計實踐教學方案,充分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用實踐教學的操作性、現場性吸引學生主動地學習,這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
總之,在職業教育中,教師職業已經成為富有挑戰性的職業,教師必須勇敢面對現實,克服惰性,勤奮工作,方能跟上時展的步伐。正因為如此,教師職業也將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職業,教師要認識到“職業教育”是“職業化教育”。“職業化”就是一種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即要求人們把社會或組織交代下來的崗位職責,專業地完成到最佳,準確扮演好自己的工作角色。職業化教育是以培養職業型人才為直接目的的一種現代教育理念,更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師應該立足本職,將個人奮斗與學院發展,民族進步和國家富強結合起來,為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國務院,《2006-2020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2006年5月。
[2]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2010年3月。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2012年3月。
[4]教育部等六部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2014年6月。
篇6
關鍵詞 職業教育體系;人才培養目標;中職;專科高職;應用技術本科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5)01-0013-05
2014年5月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總體目標。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又聯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指出,我國職業教育目前仍然存在著“人才培養模式相對陳舊、層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并就“人才培養層次”提出了明確的“兩步走”目標,即到2015年,“初步形成人才培養層次更加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層次結構更加科學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因此,在職業教育內部,建立從中職、專科到本科,層次結構科學合理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是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核心目標。而要構建層次結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必須確立各級職業教育科學合理、層級分明的人才培養目標,這既是構建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的關鍵,也是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邏輯起點。
本文以“‘科學-技術-生產’鏈條中的人才定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分層解析的橫向視角,以英國和歐盟為代表的“國際資格框架”作為縱向視角,對職業教育體系內各級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分層解析”,分析各自分工,研究各自人才培養的層次與規格定位,構建從中職、專科高職到應用技術本科,各層次定位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
一、“科學-技術-生產”鏈條中的人才定位
(一)“科學-技術-生產”鏈條
在當代大工業生產時代下,“科學-技術-生產”這一價值鏈條構成了現代生產的基本過程[1]。在這一價值鏈條中,涉及了現代生產所需要的各類型各層次人才,及其相應的復雜社會分工。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所以各類教育在“科學-技術-生產”鏈條中都能找到各自相應的位置,相應領域的社會分工成為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人才教育劃分的基本依據。因此,一方面,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各類各級教育應以各自的人才培養定位完整覆蓋“科學-技術-生產”這一譜系中的位置,見圖1。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在“應用型”本科教育中,由于過于強調“應用工程教育”,造成“應用技術教育”的缺位,以及應用技術人才的過度匱乏。另一方面,各類型、各層次教育要明確所培養的人在“科學-技術-生產”鏈條上相對應的位置,并據此確定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及能力結構。
(二)四個基本領域
在“科學―技術-生產”鏈條中,可以劃分為四個基本領域,分別是“科學”領域、“科學―技術”領域、“技術-生產”領域和“生產”領域。在純粹的“科學”領域中,從事職業活動的人是科學家、理論家,主要負責發現和研究客觀規律等理論知識,并運用理論知識進行理論和方法上的創新。在“科學―技術”領域,從事職業活動的人屬于應用工程人才,一般被稱為工程師,主要負責應用科學知識進行產品的設計、規劃和決策等。在“技術-生產”領域,從事職業活動的人屬于應用技術人才,主要負責在生產現場解決實際復雜的技術問題,并對生產現場進行統籌管理、指導監督等,也稱這類人才為現場工程師或技術師。在“生產”領域直接負責生產工作的人,一般被稱為技術員或技術工人。
(三)三個層次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
在職業教育體系內部,應用技術本科、專科高職都應以“技術-生產”領域為目標,其中應用技術本科應更側重于技術領域,在“技術-生產”領域中更接近“技術”領域的位置,培養的人才要求能夠綜合應用各種技術知識解決生產現場一些不確定的實際技術問題、進行生產現場管理和監督等工作。因此要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對一般生產流程、工藝也要有所掌握,同時要求能夠進行一般生產實際操作,但不必非常熟練。因此,應用技術本科教育應強調“應用性”、“技術性”和“實踐性”三個基本特征。其中“應用性”不只是繼承性應用,而是創造性應用,不只是對現有知識、技術、方法的應用,而且是通過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創造性地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與應用技術本科相比,專科高職教育應更側重于生產,在“技術-生產”領域中更接近“生產”領域的位置。培養的人才要具備“能夠運用較為復雜的技術進行熟練操作”的能力,因此要有較高的實踐能力和技術水平。但與中職教育相比,專科高職對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不僅要具備勝任當前職業崗位的技術技能,而且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具備適應未來發展變化崗位的綜合能力。因此,專科高職教育應更強調“實踐性”、“技術性”這兩個基本特征。
中職教育則直接以“生產”領域為目標,為生產領域培養在生產一線進行熟練常規工作的技術員或技術工人。與應用技術本科和專科高職相比,中職培養的人才能力要求相對單一,對技能力求“規范熟練”,對理論知識只求“必需夠用”,因此中職教育應體現“實踐性”特征。但同時,中等職業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具有基礎性作用[2],部分學生有繼續升學發展的需求,因此在中職教育也應體現“基礎性”特征。
二、基于國際資格框架視角
從國際視野來看,發達國家普遍將建立涵蓋范圍廣泛、層級結構完善的資格框架體系作為構建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本文以英國、歐盟為代表的國際資格框架作為“分層解析”的縱向視角,分析國際資格框架中3~5級資格標準,以期確立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中職、專科高職和應用技術本科這三個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規格標準。雖然嚴格意義上講,我國中職、專科高職和應用技術本科教育與國際資格框架中的3級、4級、5級并不能完全一一對應①,但是三者都是涵蓋在3~5級教育范圍內,專科高職教育又在職業教育體系內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通過分析國際資格框架中3~5級資格標準,研究其分層的基本理念和趨勢,對確立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內三個層次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一)英國資格與學分框架
2011年,英國在修訂原《國家資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NQF)的基礎上,建立《英國資格與學分框架》(Qualifications and Credit Framework,QCF)。QCF也是目前英國唯一的資格框架。QCF中依據知識水平、應用技能和自主與責任的不同而劃分為九級,分別為入門級和1~8級[3]。QCF中3~5級資格標準見表1。
表1 英國資格與學分框架(QCF)中3~5級資格標準[4]
等級 資格標準
3級 能運用相關知識、技能和方法完成界定清晰、有一定復雜性的任務;
能承擔啟動和完成工作過程中的責任;
在一定范圍內能對工作過程進行自主判斷和評價;
能對特定領域的工作運用不同的視角和方法
4級 能鑒別和運用相關知識和技能解決界定清楚、具有一定復雜性、非常規的問題;
在廣大的、界定清晰的范圍內擁有自主判斷和評價能力;
能對整個工作過程負責,對相關他人的工作負責;
能對特定領域的工作運用不同的視角和方法
5級 能鑒別使用相關知識、方法和技能解決眾多復雜問題;
能對工作任務的計劃、實施過程及自主評價負責;
能理解不同視角、方法和思想流派及背后的原因
(二)歐盟資格框架
2008年4月23日,歐盟議會和理事會正式通過歐盟資格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EQF)。歐盟資格框架中把資格標準分為8個層次,跨越各個教育階段,能夠有效認證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學習成果,從而促進公民在不同國家之間、不同教育機構之間的流動,推動終身學習的實現。每一層次分別描述了學習者在學習結束后的學習成果,即應掌握的知識、技能和能力[5]。EQF中的3~5級資格標準見表2。
表2 歐盟資格框架(EQF)中3~5級資格標準[6]
等級 歐盟資格框架3~5級資格標準
3級 知識:某個工作或學習領域的事實性知識、原則、過程和基本概念;
技能:選擇和應用基本方法、工具、材料和信息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所需的一系列認知和實踐技能;
能力:在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中獨立承擔責任;在解決問題的特定情境中調整自己的行為
4級 知識:基于某個工作和學習領域廣泛背景的事實和理論知識;
技能:解決某個工作和學習領域具體問題所需要的一系列認知和實踐技能;
能力:在可能發生不可預知變化的工作和學習情境下,進行自我管理;對他人的常規性工作進行監督,在工作和學習活動的評估及改進中承擔責任
5級 知識:具有某個工作和學習領域的全面的、專業化、事實性的理論知識,以及某些跨學科的認識;
技能:具有創造性地解決抽象問題所需的一系列綜合性認知技能和實踐技能;
能力:能夠在不能預知的工作或學習活動中進行管理和監督;審查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業績
(三)QCF與EQF的比較分析
通過比較《英國資格與學分框架》和《歐盟資格框架》中3~5級資格標準,可以發現兩者具有以下共同點:
1.強調學習結果導向,突出知識、技能和能力三個維度
QCF和EQF均強調以學習結果為標準建立統一的資格系列,即將資格標準表述為學習結束時應達到的學習結果,且均用三個維度呈現。QCF中每一層次的學習成果用“知識水平、應用技能和自主與責任”三個維度表述,而EQF中統一用“知識、技能和能力”形式呈現。雖然QCF與EQF在這三個維度的劃分策略上稍有不同,EQF中以更直接的形式強調學習者“獨立、負責”的能力與水平,但都涵蓋在知識、技能和能力這三個基本要素之中。
3~5級資格標準在這三個維度上呈現的基本趨勢有三個特點:第一,從知識維度來看,從3級至5級,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量逐漸增多,學習者應具備更全面寬泛、更綜合復雜甚至跨學科領域的知識。第二,從技能維度來看,簡單的執行性的、剛性的操作技能含量在逐漸減少,要求學習者創造性的、專業化地完成綜合、不確定的工作任務的能力逐漸增強。第三,從能力維度來看,對學習者的團隊評價、管理和監督能力要求增強,對具體復雜、不可預知的工作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增強。
2.強調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
每一層級的學習者在學習結束時應達到的資格標準均可表述為“能夠完成不同復雜程度、不同范圍的工作任務”的能力。同時強調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獨立承擔責任、對個人及相關他人負責的能力,以及對完成任務的過程進行檢查、監督和評價的能力。
從3級至5級資格標準在“工作任務”方面呈現出的基本趨勢有以下三個特點:首先,從3級至5級,工作任務的性質上,技術性逐漸增強,復雜程度逐漸提高;剛性的工作任務和日常性的工作活動越來越少,任務的不確定性、不可預知性逐漸增強;第二,從3級至5級,工作任務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泛,要求學習者需要綜合運用越來越全面、甚至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來完成更加綜合復雜的、彈性化的工作任務;第三,從3級至5級,學習者能夠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所賦予的責任和權利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對學習者的獨立性和創造性要求增強。
(四)三個層次職業教育的規格標準
通過以上關于QCF和EQF的綜合比較分析,借鑒QCF和EQF中3~5級資格標準確立的分層理念和方法,本文嘗試從知識、技能和能力三個維度,構建適合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中職、專科高職和應用技術本科這三個層次職業教育的規格標準,見表3。
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構建
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三要素分別是:人才類型、人才層次和人才規格[7]。三個要素的統一體構成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人才類型定位是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與其他類型教育相區別的最本質特征,體現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任務分工。人才層次定位是職業教育體系內部的各自分工,避免各層次職業教育交叉重復。職業教育培養規格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對培養的人才應具備的資格標準,包括知識、技能和能力等方面提出的具體要求,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
結合上述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三要素,并基于“‘科學-技術-生產’鏈條中的人才定位”和“國際資格框架”兩個視角的分析結論,構建我國中職、專科高職和應用技術本科這三個層次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見圖2。
從“類型”要素來看,我國中等、專科和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均在“科學―技術―生產”鏈條中與“技術―生產”相關的領域,都是為生產一線培養勞動者,因此可以說這三個層次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均定位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上。
篇7
關鍵詞:現代職教體系;高職教育;管理
一、現代職教體系內涵與特征
(一)內涵解讀
職業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就是進行職業就業方面的教育,這種教育相比于高等教教育中的抽象概念的傳授,這種教育更多的是一種過程性的教育。對職業教育的理解可以是對職業技術進行訓練和相應的教育,其中主要包括對在校學生的職業教育以及對員工的培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但發展,教學理念不斷滲入教育教學中,在職業發展中要注重職業教育的滲透,以此更好的促進職業能力的提升。根據《質量年報》數據,截至到2018年12月,江蘇高職高專院校共計89所,位居全國第一;廣東高職高專院校88所,位居全國第二;河南高職高專院校84所,位居全國第三位。與2017年相比,四川省新增院校數最多,2018年新增院校10所;其次是河南,2018年新增院校5所。可以看出,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地區經濟發展帶來的對職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密切相關的。
(二)職業教育所具有特點
對當前的職業教育進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職業性,職業教育自身所具有的職業性特點決定具有教育價值方面的訴求,職業教育雖然屬于教育的一種,但是跨越教育、職業的范疇。在職業教育中主要是以職業發展為導向,為此,在職業教育中所培養的人才主要是社會人才,有著明確的職業崗位要求。為此,這就需要在職業教育中對學生對就業問題給予一定的重視并解決,完善其職業道德體系。此外,職業教育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當前職業教育涵蓋從中專、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等層次的教育,通過職業教育可以滿足各個層次的需求,可以為他們提供學習、就業和進一步學習的各種渠道,以此更好地適應崗位需求。
二、現代職教體系內涵視域下高職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理念有待提升
高職教育管理中管理理念對管理方針的落實、管理系統的構建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是當前高職教育管理中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具體來說在高職管理中應試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對學生的管理相對閉塞,不能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由于教育管理理念的不正確,導致教育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發展,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二)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高職教育管理制度是由國家從法律法規的視角進行制定,對教育管理起到引導的作用。但是通過對高職院校管理情況進行調查發現,由于高職院校發展的時間相對較短,很多高職院校在管理中還是采用傳統制度方式進行管理,中高職的層次有所不同。為此,在教育管理中不能對傳統的制度照搬。對中高職的管理的制度進行分析,其區別主要表現在:中職院校的管理屬于一級管理,高職教育的管理屬于二三級管理。不同級別的教育管理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另外一個區別在于高職院校在對管理經驗進行照搬時,僅僅強調的是教學活動。當前高職教育管理制度存在不健全,相對單一,成本相對較高,但是管理效率相對比較低的現狀。
(三)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升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都是從中職院校發展而來,管理人員大多是也是照搬,這些管理人員并沒有接受專業的訓練,對高職管理特色不夠了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高職管理工作的開展。此外,很多高職管理人員僅僅將工作定位為謀生的手段,不樂于參加各種培訓、教育,認為是浪費時間,從而也就極大地降低了管理工作質量,不利于高職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現代職教體系內涵視域下改善高職教育管理問題的策略
(一)規范管理秩序,構建高效管理模式
現代職教體系內涵視域下要注重構建有效、科學的管理體系,此亦作為高職教育管理的保障。當前我國高職教育管理中一直處于相對無序、不通暢的發展狀態。例如當前高職教育管理中的行政部分既包括教育、財政部分等,也包括很多行業管理部分,一些企業、高校等,各個部門層次不清,職能不明確,出現各自為政的現象,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教育資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為此,高職教育管理中需要構建相對統一、規范、職責明確的管理體系,要注重對相應的結構進行設置,打破各個部門之間的界限,改變各自為政的局面,將同一類型的高職院校進行統一管理,具有一定的層級管理,分為中央、地方等層次明確的管理體系。在這種管理體系下,中央要注重發揮宏觀調控的能力,對制度進行統一,以更好地引導高職教育進行發展。要積極吸納各方面的力量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教育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要保障高職院校自身的主體定位,在招生、專業以及課程設置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權,從而促進自身持續健康發展。
(二)強化政府、高職院校以及相關方的合作
高職教育發展具有一定跨界性,其中除了政府、高職院校等,還包括企業、協會等各種社會力量。這些力量具體參與到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培訓、實踐基地建設、資金等各方面的內容。能夠為高職教育培養具有實踐技能人才提供一定的通道。但是當前高職教育的管理權利往往集中在各類行政管理部門中,特別是在招生、校園擴建以及經費的支配等,在高職教育發展的很多大問題上都是主管部門進行包辦。這種政府單一的進行高職管理的方式,僅僅體現政府的主體地位,將高職院校、企業、協會等都排除在外,不利于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為此,高職教育管理中要能夠打破這種陳舊的管理體制,要注重將高職教育的發展與企業、協會等相互結合起來,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中與企業崗位實際需求相結合,以此更好地提升高職教育質量,實現高職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對接。
(三)做好層次銜接,培養技能型人才
現在職教體系視域下要注重做好層次銜接,將中高職和普高教育相結合,從而體現出對現在職業教育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也是對中高職教育的進一步拓展。這也就是說以往具有專科學歷的高職教育會結束自身終結性的狀態,而是會連接中職、本科以及研究生等教育形式。但是當前管理制度還存在不健全的問題,在管理中存在很多矛盾沒有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對高職教育進行重新定位,對高職教育帶來的挑戰應該要遠遠大于機遇。在進行銜接時中高職作為職業教育的主體應該怎樣銜接?中高職教育雖然都是職業類型的教育,相互銜接相比其他階段的教育具有一定成熟性,但是這種銜接也僅僅是停留在學歷方面的銜接,在具體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往往都是各自為政,并沒有實質性的對接。高職教育與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如何進行銜接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三類教育在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為此,要想更好的做好銜接工作,就要注重實施雙軌制,一種是在職業教育類型體制內進行銜接,另外一種是在學分或者資格證書的范疇內進行相互銜接,以此培養技能型的人才。
(四)回歸教育本位,挖掘發展潛力
教育的目的是對人的意識進行喚醒,挖掘人的發展潛能,以此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職業教育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對人們進行培訓教育,主要目的是提升人的職業素質和能力,教育的價值體現在,通過對個體知識技能需求進行滿足,并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此,對職業教育的認識會從教育和工具兩個方面的定位進行思考。但是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可以看出職業教育管理的很多政策都是從現代化的發展的需求出發,更加看重人作為一種社會資源進行培養,這種工具本位的傾向與當前現在職業體系的發展理念是不符的。分析其原因在于后者主要是從終身生涯的發展進行出發,對人們接受教育的時間、類型、效果等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使得教育取向回到教育的軌道。較多的對人的生存和發展進行關注,這不僅是對教育本質的一種規定,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高職教育管理和教學中對這種理念進行秉承最終體現在經濟發展的需求,放在個人終身學習體系中,既要注重對技能的學習和相應的訓練,還要能夠重視對人文知識進行相應的學習,以便保證技能在提升的同時,還能夠促進全面發展。此外,要注重市場發展的動態形式,根據領域發展的態勢對崗位作出相應的變化,完善相應的機制,制定相對靈活的課程選修體系,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課程的選擇,以便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奠定的一定的基礎,使得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五)實施國際標準,做好改革和規劃
高職教育管理中要能夠做到以國際發展為目標,實施國際化標準。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當前國際競爭力主要表現在科技和教育兩個方面。高職教育的目標就是為了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實現國際化的培養目標不僅是強化國家競爭力的需要,也是高職教育中自身經營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體系中明確提出要注重構建具有中國自身特色,達到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這是教育走向國際化的一種趨勢,在這種背景下,高職教育要能夠做出相應的改革,國際化是一種跨國界、種族、習慣等多種因素,具有復雜多樣性的特點,具有標準規范。高職教育要想走向國際化,最為重要的是實施國際標準,按照國際規則或者范式進行工作的開展,對教育或者人才培養標準進行衡量,對高職教育進行相應的改革。為此,高職教育中首先要構建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這是職業教育能夠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前提。此外,要能夠借鑒國外比較先進的職業教育進行學習改進,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相應的積累,以此構建與國際對接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內容,最終實現人才培養與國際化標準對接。高職教育要注重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改革,以此走向國際化發展的軌道。
四、結語
篇8
[關鍵詞]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地位;功能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05-000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01
[本刊網址]http://
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證明,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離不開校企的深度合作,因此,隨著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校企合作越來越成為職業院校辦學的標志性特征和重要內容,對合作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從實際狀況來看,職業院校對校企合作的認識還大多限制在教育教學和畢業生就業方面,停留在具體工作的層面上,對校企合作在學校內部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認識不清,直接影響到職業院校的管理思路和行為,進而影響到職業院校辦學特色和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形成。
一、職業院校校企合作與內部管理的含義
(一)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含義
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類型特點要求職業院校的辦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深入參與。從這一角度出發,校企合作中的“校”,指的是學校形態的教育機構,可以是一所具體的職業院校,也可以是職業院校聯盟或者是職業教育集團;校企合作中的“企”,是一個高度抽象化的表述,不但是指工商企業,而且還包括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科研機構、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等;校企合作中的“合作”,不僅僅是局限在某一具體教學環節或內容的合作,更應在學校辦學中內部管理各方面開展深入的合作。因此,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應該是職業院校及其聯盟(集團)在其辦學中與校外非學校機構或個人之間進行的全方位各種合作的通稱,它不僅是具體的合作事務.更是一種工作思路和方法,是職業院校辦學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職業院校一般對校企合作的理解,往往認為校企合作就是職業院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課程教學、頂崗實習、畢業生就業等方面開展的具體事務的合作。這種理解是職業院校在與企業的合作實踐中逐漸認識和提煉出來的,是校企合作實踐經驗的總結,以后仍然是職業院校開展具體校企合作事宜的內容。但這種理解,更多的是定位于具體工作層面,遮蔽了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辦學中更高層面的指導意義,且忽視了對校企合作功能的深度發掘。
(二)職業院校內部管理的含義
職業院校的內部管理,是指職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手段,對辦學所需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資源進行綜合配置和運用,從而實現培養生產、服務一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的活動。
根據這一定義,職業院校的內部管理,應當是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為中心,貫穿于辦學活動的始終。當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職業院校按照企業對職業人才的需求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和內容的設計與實施時,內部管理就應作出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性調整,綜合配置和運用各種資源,以保障著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而內部管理所配置和運用的資源,不但包括院校內部的資源,還應該包括院校外部、特別是行業企業的資源。
二、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內部管理中的地位
地位是指所處的位置或重要程度。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內部管理中的地位,是指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內部管理的各種關系中所處的位置或重要程度。
結合前述校企合作和職業院校內部管理的含義,職業院校為實現辦學的人才培養目標,需要綜合配置和運用校內、外的各種資源。因此,職業院校就不能再僅僅把校企合作看作解決辦學中某一問題而做的一項項具體工作,置于事務性層面的輔助地位,而要把校企合作提升到內部管理中思想認識性層面的主導地位,將校企合作定位為職業院校內部管理的核心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對校企合作進行系統性、長遠性的規劃,應用于管理的各個方面和環節,即以校企合作的思想和方法來指導和實施各項內部管理工作。
三、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內部管理中的功能
功能是指所發揮的有利作用和效能。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內部管理中的功能,是指校企合作處于核心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的地位之后,對職業院校內部管理所發揮的有利作用和效能。
(一)推動職業院校內部管理的變革
目前職業院校的內部管理,在高職層次,多數采取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在中職層次,多數采取普通中小學的管理模式。這兩種管理模式,是在學科教育的長期發展中逐漸形成的,適應于學科教育的需要,適用于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其突出特點是以教育系統內部為中心封閉式辦學,與教育系統之外的行業、企業的溝通交流和合作較少,對生產、服務一線的應用技術技能關注不多。而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則要求以行業、企業生產、服務一線的應用技術技能體系為中心,這就使職業院校必須與教育系統之外的行業、企業進行密切地交流與合作。教育類型的不同,使目前的職業院校內部管理,既不符合職業教育辦學規律的要求,也阻礙了職業院校更進一步的發展。因此,職業院校以校企合作作為內部管理的核心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將企業管理思想引入院校管理實踐之中,首先推動的是院校內部管理思想的變革,企業的管理思想不同于作為教育機構的職業院校,更加注重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中心,提高管理的效率、效益、效能,兩種不同管理思想的碰撞,有利于職業院校從中吸收企業管理思想中的先進理念和經驗,改造自己的管理。其次是推動職業院校進一步按照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的要求開展內部管理改革,設置內部機構,建立管理制度,重新構建適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需要的高效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二)推動現代職業學校制度的建設
從目前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來看,公辦職業院校更多的是作為政府的附庸而存在,是政府職業教育政策的具體執行者,政府部門對職業院校微觀管理層面的干涉過多,院校辦學自不足。這種狀況的形成,有歷史原因,有改革不到位的原因,但主要是職業院校自身缺乏主體意識、難以自立。隨著改革的深化,政府簡政放權,職業院校的辦學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標志,就是建立現代職業學校制度。雖然現在政府和職業教育界對現代職業學校制度的內涵還沒有明確的表述,但參照現代企業制度和職業教育的辦學特點,應該至少包含“政校分離、依法辦學、校企合作、學校自治”這四項內容。依此內容,校企合作將成為職業院校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現代職業學校制度的建設中,以校企合作作為內部管理的核心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首先是厘清職業院校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擺脫附庸心理和習慣,樹立獨立法人和自我治理意識;其次是深入學習、借鑒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經驗和做法,通過合作企業的深度參與,建立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章程和規章,加快現代職業學校制度的建設。
(三)推動職業院校治理結構的完善
職業院校的辦學主體多元,涉及院校外部(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公眾等)、內部(教師、職工、學生等)多個利益相關者,相應的,其治理結構應能體現出各辦學主體的利益訴求,但目前職業院校的治理結構比較單一,其突出表現是內部人控制辦學行為。從職業院校外部利益相關者來說,除政府及有關部門有部分話語權以外,行業企業和社會公眾基本沒有話語權和決策權,職業院校過于重視和強調自身的特殊性,對市場和社會的變化反應遲緩,需求難以及時滿足。從職業院校內部利益相關者來說,由于“行政化”的影響,行政權力對學術權力侵蝕嚴重,學術權力從治理結構的中心位置、主體地位淪落為邊緣位置、從屬地位,行政權力從服務位置、從屬地位上升為中心位置、主導地位;師生參與院校內部管理的渠道不暢,民利受到制約,對行政權力難以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評價。以校企合作作為內部管理的核心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有利于推動職業院校改變內部人控制辦學行為的現象,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結構。首先從外部利益相關者看,吸納相關行業、合作企業和社會公眾的代表參與院校內部治理的決策、執行和監督等并給予相應的權力,體現出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既有利于促進職業院校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執行的可行性和監督的有效性,也為外部利益相關者及時提供更好的服務。其次從內部利益相關者看,由于校企合作的基本出發點是人才培養,重點在學術上的合作而非行政的合作,有利于促進學術權力的回歸,形成對行政權力制約,同時,多元主體在治理結構中的參與和博弈,有利于調整院校內部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分配,保障師生參與院校民主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話語權,避免或減少用權不當。
(四)推動職業院校治理能力的提高
職業院校的治理能力是指管理院校辦學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治理結構履行職責、發揮應有作用的能力,各利益相關方依據《章程》和規章制度參與院校辦學事務、有效治理院校的能力等等,這種能力體現在學校內部管理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治理能力與治理結構共同構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好的治理結構是提高治理能力的基礎,而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夠充分發揮治理結構的效能。由于目前職業院校治理結構的不完善,各利益相關方的參與不足,職業院校的治理能力更多地表現為院校黨政領導班子對各種辦學事務的管理能力,依賴黨政領導班子的個人素質和能力。以校企合作作為內部管理的核心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有利于各利益相關方依托治理結構,在辦學事務管理中發揮相對優勢和各自的作用,在溝通交流和博弈中取長補短,形成院校治理的合力,從而推動職業院校治理能力由依賴個人素質提高到依賴章程制度,實現院校治理行為由內部人偏好導向向整體需求導向轉型。
(五)推動職業院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篇9
1.高職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現狀與重要性
教育部教職成[2014]9號《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文件,整體部署了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經濟轉型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社會經濟與行業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而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由原來的中專學校升格合并而成,由于受到傳統教育體制的束縛,在人才培養方面過于偏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環節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無法適應企業崗位的實際需求,從而出現當前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招人難”的兩難局面。現代學徒制是在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變革與創新,對校企合作進行不斷深化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明確要求:“校企共同參與招生,形成聯合培養的育人機制,進行現代學徒制試點,校企在相關政策上給以鼓勵與支持,真正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為我國職業教育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指明了方向。高職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其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可以將優秀的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貫穿于整個高職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第二,可以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產業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社會知名度;第三,可以進行校企共同對高職學生的實訓項目專項指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第四,可以推動校企深度合作,進行科研項目的研制與開發,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目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與可瑞爾科技(揚州)有限公司聯合成立了可瑞爾學院,學校按照企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進行量身定制培養,學生在校期間就成為公司準員工,2014屆畢業生92.68%的學生直接到可瑞爾科技(揚州)有限公司上班,成為正式員工。這種實踐模式在我院其他專業也開始逐漸進行推廣。
2.高職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存在的主要困境
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自從推行現代學徒制以來,主要是面向工業或者制造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1年,現代學徒制在我國部分國家示范院校開始試點,2014年12月,在唐山舉行了全國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推進會。隨著全球經濟化的不斷推進,經濟發展對高職教育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這其中很多因素制約了現代學徒制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推廣與發展。高職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存在的主要困境表現在以下四點:首先,現在高職院校大多數都是由原來的中專學校合并而成,在育人方面一直存在中專教育模式的陰影,人才培養相對比較保守,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不夠;其次,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是需要校企雙方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建立“雙導師”制度,實現雙元育人,目前高職教育的課程教學相對比較傳統,對現代學徒制課程教學內容更新不夠;再次,高職院校現在很多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直接走向講臺,沒有經過企業的實踐鍛煉,缺乏企業的技術能手或者能工巧匠,師資隊伍相對比較薄弱,對現代學徒制師資隊伍建設拓展不夠;最后,現行的以學校為主和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明顯不適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缺乏過程考核,在教學評價管理方面形式單一,對現代學徒制教學評價機制落實不夠。
3.高職院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路徑的對策
近幾年,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比較迅速,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高職院校為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但是電子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對目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2012年,我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與可瑞爾科技(揚州)有限公司進行現代學徒制人才聯合培養,在開展現代學徒制過程中也遇到上述存在的問題,結合國外“現代學徒制”以及兄弟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實施的成功經驗,在政府、企業、行業、學校和社會力量多方共同努力下,推動了我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正常運行。
3.1 加強課程改革,形成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在開展現代學徒制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推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在理論教學和實訓指導方面,根據現代學徒制的要求,需要校企雙方聯合培養,雙元育人,形成長效機制。我院在實施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之前,邀請10名企業骨干、行業專家和我院8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專職教師多次反復研討,制定出符合現代電子信息產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通過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構建了適應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要求的課程管理體系,從而有利于促進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提高學生適應企業工作崗位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3.2 加強校企合作,形成雙元育人
目前,高職院校開始陸續進行現代學徒制試點,大部分都是處于探索階段,在開展現代學徒制過程中由于缺少地方政府一些政策支持,所以,很多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導致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企業的人才需求無法對接。我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與可瑞爾科技(揚州)有限公司在揚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合作辦學,整個教師隊伍由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組成,形成“雙導師”制,有利于學校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開展,形成雙元育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實現學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自然銜接。
3.3 加強實訓管理,形成管理體系
高職院校在過去的辦學過程中,實訓場所一直是實踐教學環節不能順利開展的主要瓶頸。隨著現在國家示范和省級示范院校建設,對實訓環境的打造以及實驗室建設給予了很大支持,但是在開展現代學徒制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并沒有真正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共建。因此,我院在推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過程中,校企雙方共同完成學生實訓專項指導,共同參與實訓與實習管理,形成實踐性教學管理體系,這樣能夠讓學生從接受教育的校園課堂很快適應企業的頂崗實習,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4 加強教學考核,建立評價機制
隨著社會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對高職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越來越高。相對于現在以課堂為中心的高職教育教學模式而言,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方式比較靈活,教學內容需要貼近社會企業的崗位需求,教學評價需要進行過程考核,建立動態的評價機制。我院開展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過程中,為了充分體現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崗位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校企雙方在教學管理環節,不斷加強教學考核,共同建立教學評價機制,將學習態度、職業素養同時納入動態考核,形成了完整的教學管理評價體系。從而提高了同學們的專業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
4.結束語
篇10
作者首先闡述了示范性職教集團項目實施的導向與依據。示范性職教集團發展的導向,一是重內涵而非重規模;二是對示范性職教集團重新定位;三是集團化辦學目標的新取向,在項目展開之前,先對集團發展加以引導,以免發生導向性問題。示范性職教集團的評定必須緊扣“示范性”,參評對象首先是“職教集團”,且其基礎建設完善;評定指標體現出集團化辦學的良性治理、長效運行和創新輻射,既強調教育指標,也強調經濟指標、就業指標和民生指標。
繼而作者構建了示范性職教集團評定指標體系。一是基礎評定:集團組建的完善性,包括基礎建設扎實和保障措施到位;二是核心評定:管理與運行機制的完善,是加強“政、行、校、企、研”之間合作,確保集團活動常態化與活力的重要保證;三是效果評定:服務能力和運行成效顯著,主要是指集團服務現代產業發展和現代職教體系構建的能力和成效;四是增量評定:特色與創新突出,包括體制機制突破、治理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最后作者從三方面對示范性職教集團項目的實施和評定進行了思考:一是示范性職教集團項目落實的取向性思考,包括評動不評靜、評軟不評硬、評質不評量、評估不評優;二是對示范性職教集團項目的保障與引導,包括政策制度護航、協調機制保駕、施行評定后診改;三是示范性職教集團項目實施的重點和范圍,包括立足于區域發展“扶優”、著眼特殊發展需要“扶特”、服務于行業發展規劃“扶需”;四是示范性職教集團的示范與引領思考,包括引領性示范、推廣性示范、帶動性示范,以期凝聚社會重視職教集團發展的共識,優化職教集團改革發展環境,追求職教集團整體質量提升的健康發展。
經濟新常態下現代職業教育
治理體系建設構想
閆智勇、吳全全等人在《教育與職業》2017年第1期中撰文,剖析了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矛盾的外部關系及內部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通過深化頂層機構改革、基本制度改革以及投入機制改革來消解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層矛盾的思路。
經濟新常態時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內外部環境劇烈變遷,從外部關系看,存在著三對矛盾關系:1.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環境之間的供需結構性矛盾;2.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服務供給與主體發展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3.主體與環境之間的發展性矛盾。從內部關系看,也存在著三對矛盾:1.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與職業教育機構之間供給的綜合性矛盾;2.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與職業教育主體之間投入的績效性矛盾;3.職業教育機構與職業教育主體之間的供需結構性矛盾。在上述矛盾關系中,內部關系中的第一個矛盾是當前經濟新常態時期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
在經濟新常態下,只有解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內部的主要矛盾,才能很好地解決體系外部的根本矛盾和其他矛盾。綜上所述,作者提出了消除職業教育治理體系與職業教育機構之間供需的綜合性矛盾的構想,包括以下幾點:1.深化頂層機構改革,強化政府宏觀治理能力:(1)創新中央部門合作機制,完善職業教育治理體系;(2)深入貫徹依法治教理念,理順職業教育治理體制;(3)創新職業院校治理機制,激活社會資本辦學潛力;(4)同步優化產業和職業教育結構,提升服務國計民生的能力。2.深化基本制度改革,解決職業教育深層矛盾:(1)深化國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職業教育社會地位;(2)加快職業教育制度體系改革,奠定職業教育治理基礎;(3)完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確保舉辦主體的合法權益;(4)建設職業教育標準體系,促進學習者多元化發展。3.深化投入機制改革,保障職業教育健康發展:(1)改革財政投入機制,提高職業教育經費杠桿效應;(2)優化資源配置機制,推進職業教育要素有序流動;(3)盤活債務產能合作,積極承擔國際教育責任和義務。
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模型的建構
――基于KSAIBs模型及國內外認定標準
馬建富、陳春霞、呂莉敏在《職教通訊》2016年第34期中撰文,依據人力資源素質評價KSAIBs模型、國內外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定標準,對新型職業農民素質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建構了模型。
研究者首先分析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與特征。通過“新型職業農民”與其相關概念的辨析將其界定為:自主選擇在農業產業充分就業,以農業作為職業,不僅有文化、懂科技、會經營、曉政策、有組織、守法紀,而且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較高的農業意識、對生態環境和現代社會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從事著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或其他與農業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他們的群體特征主要包括:1.職業性與多樣性;2.限定性與開放性;3.獨立性與自主性。
根據國家相關文件政策和人力資源素質評價的KSAIBs模型,參考國內外有關職業農民認定標準以及國內的相關研究成果,研究者建構了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模型,并采用分析法,將新型職業農民素質分為基本素質、能力素質、情感素質這三個一級指標;與此同時,采用Delphi法,即借力農村職業教育專家掌握的各種信息和豐富經驗,經過抽象、概括、綜合、推理的思維過程,將三個一級指標進一步細化為十七個二級指標和四十七個三級指標。結合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指標體系,研究者對有關核心概念進行了解讀:1.基本素質是作為一個職業農民必須具備的最基礎的綜合素質,它主要由基礎素質、專業素養、道德素養、生態素養、法律知識、信息素養和政策素養等構成,這幾個方面是未來所有新型職業農民素質結構中都必須具有的素質,對于未來職業生涯發展起到奠基作用;2.能力素質是職業農民所具備的從事現代農業生產以及獲得高收益能力的綜合素質的反映,這是新型職業農民素質結構中的關鍵能力,主要包括生產經營能力、管理能力、市場營銷能力、風險承擔能力、示范輻射能力、創業能力和繼續學習能力;3.情感素質是反映新型職業農民對農民職業的認識,以及將其作橐幌釷亂黨て詿郵碌囊庵荊并在從業過程中享受到事業奮斗的成就感、快樂感,主要包括職業認同、職業精神及職業期望。
德國國家資格框架中資格標準的
構建分析
――以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為例
謝莉花在《外國教育研究》2016年第11期中撰文,從歐洲資格框架與德國資格框架的發展概況、德國資格框架的資格體系與等級標準及其資格類型規范三個方面,分析了德國資格框架中資格標準的構建,進而得出了對我國資格框架開發背景下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資格標準構建的啟示。
當前,世界上諸多國家都在改變學歷資格體系與職業資格體系相互分離的狀態,建立學歷資格與職業資格相互溝通和銜接的新型國家資格體系與框架。在歐洲資格框架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德國也建立了本國的資格框架體系,尤其是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資格標準的構建,顯示了較強的優勢和積淀。作者首先梳理了當前歐洲資格框架的發展與框架內容,主要包括:1.歐洲資格框架是成員國制定本國資格框架的“元框架”;2.歐洲資格框架在資格水平描述上采用了知識、技能和能力三個維度。而當前德國資格框架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1.啟動計劃階段;2.初步建立階段;3.開發完成階段;4.初期實施階段。之后作者進一步梳理了德國資格框架的目標是:1.使德國資格體系更加透明化,更具可靠性和融通性并提供質量保障;2.為教育體系與就業體系中的當事人提供支撐工具;3.鑒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等值標準,進行資格的劃分;4.促進學習者和就業者在德國與其他歐盟國家及德國國內獲得最佳機會的靈活性,以及促進資格的能力導向;5.促進資格化過程以學習結果為導向(結果導向);6.為整體上增強終生學習的理念,改善非正規學習結果和非正式學習結果的承認與換算。而后作者又梳理了德國資格框架的資格體系與等級標準,主要包括:1.總體框架按照資格等級和資格類型兩個維度進行劃分;2.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的資格類型占絕大多數;3.新的資格類型不斷歸入總體資格框架之中;4.普通教育領域和非正規、非正式領域相關資格的歸入是后續目標;5.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等值性是資格框架建設的出發點。最后作者以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為例,梳理了德國資格框架的資格類型規范。
在以上梳理的基礎上,作者得出了對我國資格框架開發背景下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資格標準構建的啟示:1.建立以學習結果為基礎的國家資格框架;2.謀求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的等值;3.通過資格框架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4.確立職業教育與培訓領域資格標準是資格框架的核心;5.資格標準體系涵蓋資格體系、等級標準和資格類型規范三方面內容。
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
構建中的關鍵問題
徐國慶在《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年第1期中撰文,從制度層面探討了現代學徒制構建中什么是現代學徒制,我國為什么要發展現代學徒制,我國要發展什么樣的現代學徒制,我國發展現代學徒制面臨哪些制度障礙,我國現代學徒制運行缺少哪些支撐條件這五個相互聯系的問題。
作者首先探討了現代學徒制內涵中四個最為本質的方面:1.現代學徒制是基于穩固師徒關系的技術實踐能力學習方式;2.現代學徒制是針對現代工業與服務業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學徒制;3.現代學徒制是新型師徒學習方式與學校職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4.現代學徒制是一種基于現代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制度。
我國之所以要發展現代學徒制,是因為在國際社會發展現代學徒制的大背景下,我國產業升級對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迫使我們要對現有學校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全面反思,以滿足未來我國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探討了我國發展現代學徒制的目的之后,作者分析了我國要發展什么樣的現代學徒制。現代學徒制由學徒培養序列和學校培養序列這兩個方面的深度合作構成,學徒培養序列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不同將其劃分為民間學徒制、促進社會青年就業的學徒培養、獲得精湛技術的學徒培養和實現技術創新的學徒培養;學校培養序列的三個層次為中等職業教育、專科高職教育和技術應用型本科教育。只有兩個序列重疊的部分才能稱為現代學徒制,其他部分的學徒制不是國民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不應稱為現代學徒制。
我國發展現代學徒制面臨的主要障礙包括:1.首先要確立制度形成的社會建構觀;2.發展的關鍵性制度障礙是過度自由的勞動力市場;3.我國現代學徒制構建的制度前提是協調性勞動力市場。現代學徒制對我國職業教育來說是一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改革,它的成功實施不僅需要協調性勞動力市場這個基本制度前提,同時還需要其他一些重要的支撐條件:1.國家專業教學標準與認證體系是其基礎;2.完善的企業師傅制度是其重要保障;3.暢通的學徒升學路徑是其有力支撐。
網絡學習平臺和移動學習平臺
協作學習效果比較研究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視角
柳瑞雪、石長地、孫眾在《中國遠程教育》2016年第11期中撰文,基于MOODLE平臺和微信平臺的協作學習新模式,以某高校78名大學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學生協作學習情況,并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對MOODLE平臺和微信平臺上學生協作互評所形成的交流網絡進行了比較分析。
網絡與移動學習平臺均能較好地支持學生協作學習,給學習者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但目前國內相關研究領域更多的是涉及協作學習整合教學實踐研究的應用、協作學習模式構建、協作學習活動設計等方面,較少研究不同學習平臺的協作學習效果的差異。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網絡學習平臺MOODLE和移動學習平臺微信對本科生信息技術課程協作學習進行實驗,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從整體網絡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等角度對比分析兩種學習平臺上的協作學習過程,采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學生協作學習情況。得出如下結論:1.不同學習平臺上學習者交流的活躍程度不同。與微信平臺相比,MOODLE平臺能更好地促進協作交流與互動。2.無論是在MOODLE平臺還是在微信平臺,都有核心學生充當著小組協作中的關鍵角色,發揮著重要的組織和引導作用。3.不同學習平臺上協作的團結度與凝聚力不同,與微信平臺相比,MOODLE平臺上協作小組團結度更高,凝聚力更強。4.不同學習平臺促進協作學習的效果不同,MOODLE平_在對協作學習的幫助作用、有用性和易用性方面較理想。由此可知MOODLE平臺操作環境比較適合協作學習。
馬來西亞職業技術教育的
現狀與挑戰
李俊、Lai Chee Sern、白濱在《職教論壇》2016年第36期中撰文,介紹了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概況(包括國家情況概要)和職業教育體系概況,分析了職業教育體系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歸納了馬來西亞政府相應的對策措施。
馬來西亞的教育體系包含幾個由職業培訓組成的教育階段,這些教育階段包括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初級中學教育、高級中學教育和高等學院教育或高等教育。馬來西亞資格框架是開發和分類資格認證的一個工具,它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所能獲得的證書和學歷水平放在同一個資格框架中,它闡明學習者已獲得的學術水平、研究領域的學習成果和基于學生學習量的信譽系統,這些標準被用于辨別私立及公立教育機構授予的所有資格證書。該框架由技能、職業和技術、學術3個教育部分與8個資格認證水平構成。
馬來西亞職業教育面臨的主要挑戰為:1.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和認可度較低,究其原因是傳統觀念作祟,且職業教育學生、學校數量少,職業教育缺乏發展前景;2.多元管理的不良后果,馬來西亞的職業教育受多個政府部門管理,但缺乏一個協調所有參與方的機構,使得職業培訓重疊,證書得不到認可;3.職業教育質量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不特別強調培訓內容和課程與產業需求的匹配,以及政府經費不足。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馬來西亞政府采取了以下幾項重要措施:1.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形象和認可度,其具體做法為啟動相關項目,并加大宣傳力度,以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不好印象,加強人們的了解;2.使職業技術教育的框架和結構更加有效,其主要做法為考慮搭建一個新的治理機構,解決多元管理導致的問題;3.吸引更多私營部門提供技能培訓,包括加強職業教育與產業界的合作等。
基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農村
職業教育行動策略
喬平平在《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年第33期中撰文,分析了當今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產生“農民荒”的原因,解釋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問題,并提出了與我國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途徑。
“農民荒”的產生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而非簡單地認為是農民的實際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所導致。我國產生“農民荒”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缺乏具有經營管理能力的現代化新型職業農民。因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不但可以達到新經營主體對管理人才和經營人才的要求,而且也能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缺乏這一問題。
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提出了以下具有針對性的培育途徑:1.創新新型職業農民準入結構體系,其中包括:(1)指標體系的倒推法,即用來確定家庭農場生產經營規模與新型職業農民之間的關系;(2)門檻方法,即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分類;(3)打分方法,即根據不同類型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基本素質和能力的打分。2.制定科學的制度與政策體系,拓展新型職業農民的來源與途徑,其中包括:(1)創新招生政策,制定強有力的招生政策和擴大農民在職學習的招生規模;(2)實施人口雙向流動制度,鼓勵城市居民流入農村。3.注重協同培育,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其中包括:(1)結合區域發展情況選擇最佳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2)結合培訓目標選擇相應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3)結合產業類型選擇相適應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4.制定激勵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政策,其中包括:(1)抓好三類配套扶植機制;(2)建立嚴格的農業準入制度。這些能保障職業農民的質量,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
經濟新常態下現代職業教育
體系建設構想
――美國俄亥俄州的經驗與啟示
付雪凌、孫日強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年第36期中撰文,聚焦俄亥俄州教師企業實踐機制設計,剖析了流程設計和關鍵策略設計兩個方面,進而提出了完善我國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運行機制的建議。
作者首先介紹了俄亥俄州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的3個主要環節: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共設計了15個工作步驟,每個階段均有詳細的工作流程與規范要求。其中,準備階段分為9個步驟:確定管理聯絡人,甄選教師,確定預期目標,確定項目組織,明確項目合作伙伴的角色和職責,開發實施計劃,確定企業實踐的時間跨度、頻率和范圍,建立穩定聯系、設計表單;實施階段分為行前會、企業實踐和小結會3個步驟;總結階段分為企業代表評估、團隊評價和課程教學調整3個步驟。
接著作者剖析了教師企業實踐的三個關鍵策略。目標導向策略貫穿教師企業實踐項目的準備、實施和后續階段,目標的產生既源自項目發起者對項目預期目標的設定,更重要的是對申請教師需求的反映。過程管理策略保證項目的順利運行和效果達成,過程管理的精細化設計首先體現在一整套過程性表單的開發上,更為重要的是,項目各參與方的角色與職責的明確定位c執行是項目推進的根本保障。教學改進策略即教師企業實踐結束后,需要開展一系列旨在結合企業實踐經驗改進課程和教學的工作,并將其納入教師后續評價的重要內容,教師在企業實踐結束后會得到一些操作性建議,這樣的一些改革通常會以教師為主。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總結了俄亥俄州教師企業實踐的三點啟示。1.明確目標并推進目標管理。結合教師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際工作、任務和問題以生成目標,并且實踐內容和形式的選擇、實踐預期成果的呈現方式、實踐過程的指導、效果評價等應依據目標進行;2.明確職責實施規范管理。逐步建立起如管理聯絡人這樣一支專業隊伍,負責與學校和企業雙方的溝通、聯系,負責教師企業實踐管理與服務工作,并在實施流程優化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準備、實施、總結的規范步驟;3.改進教學,完善后續工作。關注教師實踐后在教學上的各種表現以及對專業與課程建設的貢獻,將企業實踐與教師對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學中改進行為進行進一步的指導和關注。
職業院校與企業雙主體辦學的
治理結構:邏輯與框架
莊西真在《中國高教研究》2016年第12期中撰文,提出了職業院校與企業這兩個平等的辦學主體所具有的不同組織屬性,并分析了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治理的內在邏輯基礎,進而探討了雙主體辦學的治理結構。
校企雙主體辦學的首要條件是使學校和企業在治理結構中處于同等地位,確保兩個主體在權利享受和義務承擔上的平等。因此,校企雙主體辦學治理結構是協調校企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實現雙方持續參與辦學活動的關鍵。職業院校和企業具有不同的組織屬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歷史使命。職業院校須以培養人才和傳承工業文明為基本的社會使命,企業則應把創造財富作為存在價值;2.利益訴求。職業院校以社會利益和公共利益為訴求,企業則追求的是經濟利益和個體利益;3.文化特質。職業院校是以人才成長、社會發展的理想路徑開展工作,而企業以現實需求和利潤獲取為導向主導生產活動。雖具有不同的組織屬性,但兩者之間卻仍存在共同治理的邏輯基礎:1.以職業人才為共同的發展基石,是校企合作的紐帶;2.以社會責任為共同的組織愿景,是達成共識的基礎;3.以創新驅動為共同的進步方式,是協同治理的理念基石。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了職業院校與企業雙主體辦學的治理結構。1.關鍵主體的主導治理,即職業院校和企業主導治理;2.次要主體參與治理,即行政部門、行業協會、家長以參與治理的方式對職業院校和企業雙主體辦學進行合理調控。
高等職業教育學位制度的
域外實踐及啟示
――基于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
荷蘭四國的分析
羅先鋒在《高校教育管理》2017年第2期中撰文,闡述了高等職業教育副學士學位域外發展的背景及概況,并詳細分析了高等職業教育學位制度的域外實踐經驗,并從中得出對我國的啟示。
副學士學位是一種由兩年制社區學院、初級學院、技術學院或四年制學院為完成兩年副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頒授的證書,發展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作為一種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需求的學位制度,副學士學位在各個國家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