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07-14 18:03: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

篇1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 存在問題; 解決策略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ondition of Dejiang County, a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achievemen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 of the local argi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toward scale, modern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is presented detailedly, which provides beneficial help for realiz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of the coun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blem; solution

中圖分類號:DF4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近年來,德江縣大力依托國發2號和《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文件精神。緊緊圍繞“強農穩縣”發展戰略,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支農、惠農、富農政策。積極引導農民推進農業向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市場化發展,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全縣的一項重要任務抓緊、抓實、抓出成效,有力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實現了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一、主要措施

一是整合資金投入。縣財政每年安排500至1000萬元資金用于農業現代化發展,充分利用涉農項目、土地治理等資金增加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資金投入;金融部門降低貸款門檻,擴大農戶貸款業務,切實支持和服務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利用優惠政策,吸引縣內外龍頭企業和能人大戶建基地、建廠房、搞加工,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產業。

二是部門鄉鎮辦點。縣涉農部門根據各自業務分別興辦了高標準、高質量的縣級核心示范樣板;各鄉鎮根據縣分指導性計劃任務,分別興辦了不同作物面積100畝以上的示范樣板;縣級示范樣板點全部落實在326國道、303和305省道等主干公路線上,鄉級示范樣板點落實在本鄉鎮主要公路主干線上。

三是企業大戶經營。按照“因地制宜、適度規模”原則,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制定切實可行方案,努力做到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市場化;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把農戶的零散土地集中到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種植大戶,實現企業大戶與農民雙贏;大力推行并規范“訂單生產”,積極推進農產品基地建設。

四是加強配套服務。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做好農業實用技術服務,改良耕作技術、土壤條件和作物品種,加大技術培訓和推廣力度,及時把農業生產信息、農產品供求信息和農業科技知識傳遞給農民;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加強農資市場管理,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認真落實和兌現農機購置補貼及農機新技術、新機具試驗示范推廣工作。

五是嚴格督查考核。把農業現代化發展作為重要經濟指標,列入對各鄉鎮和相關部門年度效能目標管理考核的主要內容,分階段進行督查,年終進行表彰和獎勵,對工作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務,弄虛作假的單位和個人進行通報批評,并督促限期整改,同時對主要領導進行誡免談話。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農民收入較快增長。2011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22.8億元,比2006年增長83.13%;全縣糧食總產量均達17萬噸以上;油菜籽產量達1.3萬噸,比2006年增長25%;農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15.3%,比2006年增加1.5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03元,比2006年增長118.9%。

二是農業結構有所優化。烤煙產量連續6年均達15萬擔,其數量和質量穩居全區第一;畜牧業產值2011年達6.9億元,實現了連續快速增長勢頭;累計新增茶園面積13.25萬畝,茶園規模增速居全市第一;新增天麻種植面積16.7萬平方米,中藥材面積達1.34萬畝;已建設無公害蔬菜基地5000畝,農業種植結構取得明顯成效,經濟作物與同期糧食面積比為42.7:57.3。

三是生態農業蓬勃發展。在青龍、錢家、泉口、合興一帶發展集觀光、旅游、經果林、農家樂于一體的旅游觀光產業群,走出了一條“一產帶三產、三產促一產”的發展之路,形成了以廈阡、錢家果蔬庭院經濟、合興、復興的生態茶、泉口萬畝草地畜牧業、烏江生態翠竹長廊等為代表的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

四是循環農業步伐加快。按照“豬-沼-菜”、“豬-沼-果”、“豬-沼-糧”生態種養模式,全縣累計新建“一池三改”共2.63萬戶,建設規模養殖公司或小區大中型沼氣池23個。目前,我縣農村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80%以上。

五是經營方式不斷創新。2011年,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77個,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5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地級重點龍頭企業5家;新建成茶葉加工廠6座,實現茶葉銷售收入24249萬元;發展種植基地35萬畝,帶動農民增收1320萬元。

六是裝備水平持續提高。全縣農機總動力達26.2萬千瓦,推廣機耕面積7.5萬畝,機插秧面積5000畝,機灌面積13萬畝,機械化收獲面積5000畝,新增農機具達2.72萬臺(輛),植物保護器械460余臺。

七是質量效益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體系認定認證邁出新步伐,“頤年春”酒已獲10012-2003國際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并榮獲“貴州省著名商標”稱號;德江天麻已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德江“星源”牌禮盒裝菜油獲省名特優農產品稱號;德江茶葉在中國國際茶博會上獲金、銀獎。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業仍然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階段,人均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很弱,技術裝備落后,經營集約化與農業土地分散的問題凸現。

二是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以及各類農村流通中介組織不夠,服務能力偏低偏弱,經營專業化與農業從業人員短缺矛盾突出。

三是農民素質相對偏低,生產經營隨意性大,農業資源得不到最佳配置,農產品流通慢,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入需求與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矛盾突出。

四是農業比較效益不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矛盾突出,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與監管手段短缺矛盾突出。

四、對策建議

1.搞好產業規劃布局。著力構建“五個產業帶”:一是重點建成以烏江沿線楓香溪鎮—潮砥鎮—長堡鄉—共和鄉—穩坪鎮—桶井鄉—荊角鄉為主的竹果產業帶;二是建成以青龍鎮—錢家鄉—龍泉鄉—煎茶鎮為主的果蔬產業帶;三是建成以高山鄉—沙溪鄉—楠桿鄉為主的天麻核桃生漆特色產業帶;四是建成以復興鎮—合興鎮—堰塘鄉為主的茶葉產業帶;五是以平原鄉—長豐鄉—泉口鄉以種草養畜和放養相結合為主的畜牧養殖產業帶。

2.加快農業科技步伐。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水平。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測土配方工程等項目為載體,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為突破口,大力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實現農業節本增效。

3.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秸稈氨化、應用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積極推廣以沼氣為紐帶“豬沼糧、果、菜、魚”等能源生態模式,推行“一池三改”(改圈、改廁、改廚)和“三沼”(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技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推廣秸稈覆蓋還田技術,加強耕地、草原、漁業資源和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力度 。

4.大力發展旅游農業。以發展特色農產品為主,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和農副產品的品種品質結構,讓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生產逐步向鄉村旅游景區靠近和集中,不斷增添新的觀光內容;同時,通過建立“鄉規民約”等制度,維護景區良好環境。

篇2

談琰從宏觀層面,分析了糧食核心區建設政策出臺背景、利益主體的矛盾沖突,較為詳細地闡述了中國糧食核心產區建設執行層面的困境,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楊邦杰等[6]通過對東北地區的調研,提出了建設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的構想,以黑龍江為例,分析目前黑龍江糧食核心產區的建設情況,發現土地整理標準低、種糧農民收入增加緩慢等因素制約了黑龍江省成為中國糧食核心區的進程;王景瑩[1]以河南省為例,在2008年‘中央1號’文件中明確提出糧食核心產區的政策背景下,深入研究了河南省糧食核心區劃分與建設,構建劃分指標體系,選擇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指出河南省糧食核心區劃分與河南省農業廳劃分不合理處,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楊春等總結了河北省創新糧食生產技術,從而達到糧食產量提高的實踐經驗,對糧食主產區現代農業豐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平作炎[8]通過分析對糧食主產區的投入力度,試圖建立保障利益機制,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穩定增長,穩定了糧食生產核心區的現代農業發展;趙春雨[9]從中國省區、三大地帶以及區糧食生產區域3個方面,選擇生產集中度、重心演變軌跡的研究方法,總結了生產區域的特點及規律,展開研究了影響因素,并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羅萬純等[10]利用面板數據,通過建立理論模型和計量經濟檢驗,分析了糧食生產區域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得出人均耕地面積、糧食單產和非農收入比重是重要因素;伍山林[11]采用糧食生產綜合指數,對中西部地區的糧食生產區域變化特征進行描述,實證分析得出人均耕地資源與非農產業就業接力是主要影響因素,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含義。蔡文著[12]分析了中國糧食主產區農業發展方面的基本特征,基于國外典型的不同現代農業發展的經驗,提出了中國不同地區的糧食主產區的農業發展模式;崔凱[13]利用層次分析法(AHP方法)對糧食主產區農業現代化進行分析和評價,比較分析糧食主產區各個時期、各個地域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對于正確掌握糧食主產區現代化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蔣和平等[14]針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對全國、東、中、西部四個層次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得出全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整體上處于上升趨勢,東中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差距明顯;蔣和平等[15]、崔凱等[16]采用多指標綜合分析方法,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了定量評價,并比較中國農業現代化整體和區域發展水平。

1現代農業內涵、特征與理論基礎

不同學者根據‘1號文件’,結合自身的研究領域對現代農業的定義給出了不同的理解,拓展了現代農業內涵,提出兼顧生態環境與社會環境前提下發展現代農業。將柏振忠[17]、孔祥智等[18]、陶武先[19]、劉燕華[20]、戴小楓等[21]學者的觀點綜述如下:大多學者通過分析傳統與現代農業的內涵區別,發現現代農業的發展是生產方式、生產力的變革,注入現代農業新的要素,不為實現發展目標、產業功能、實現價值取向、經營方式等的轉變,逐步走向商品化、專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的農業。由于中國農業發展滯后,發展現代農業面臨一些問題,張建華[22]從微觀、宏觀層面總結了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不同模式,同時,結合中國實際,指出中國農業需要選擇具有中國與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馬曉河[23]認為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科技水平低、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發展進程;王碧峰[24]認為農業的資源性約束、產業化水平低、農民素質不高和科技創新能力基礎設施條件差等問題,成了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導致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勞動生產率低、科技推廣緩慢等現象依然存在。劉喜波等[25]分析并梳理國內外眾多的現代農業發展理論基礎體系,認為由農業經濟、農業發展和農業生態三方面理論構成,其中農業經濟理論代表性理論的有農業區位、農業比較優勢理念等;農業發展理論包括城鄉統籌理論、農業多功能性理論等;農業生態理論主要包括生態位理論、循環農業理論和可持續農業理論。祝華軍等[26]利用“短板”原理,分析認為一國的農業發展內容與模式是由自然、生產要素資源直接決定的,其中,現代農業發展的程度受所有因素中最短缺資源的因素影響;楊蘭根[27]認為人均土地資源是發展的“短板”,決定了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質量,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曹承忠等[28]指出制度基礎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關鍵因素,用科學技術手段裝備現代農業,明確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尹成杰[29],蔣和平[30]著重探討了建設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途徑、基本思路與發展模式,認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是根據不同國情,選擇建設重點,完善長效機制,從而確保現代農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2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現代農業是不斷變化的概念,在全球化過程中,通過總結不同國家的發展模式,以期為促進中國現代農業穩定發展。(1)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根據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式的不同,柏振忠[19]總結出了發達國家的現代農業模式有3種。根據不同的自然資源和外部環境條件,李滋睿等[31]總結出具有代表性的美國、日本、荷蘭3個發達國家的3種現代農業模式;對發達國家建設現代農業情況,孫浩然[32]、項仁學[33]、孟蕾[34]綜合考慮發展路徑、自然資源和外部環境條件因素,總結出了三種模式:一是資源節約和資本、技術密集型模式;二是規模型、機械化、高技術模式;三是生產集約加機械技術的復合型模式;蔣和平等[35-36]根據兩國的基礎條件,介紹了巴西、日本兩國建設農業的內容、特點及存在問題,為建設中國現代農業建設提供借鑒。(2)中國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近年來,結合中國國情,從區域發展的角度,利用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摸索大量建設案例,找出不同地區現代農業建設的途徑和模式。許開錄[37]根據區位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選擇差異化、區域化、特色化的農業發展模式,才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知識化互動并舉的發展道路。崔凱等[13]通過實地調研分析方案,從帶動現代農業發展影響因素的角度,歸納和總結了4種主要模式;孔祥智等[38]考慮到經濟發展與區域環境,將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分為4種現代農業模式;李洪山[39]、宋再欽[40]分別從中部應采取產業集聚和東北提高土地適度規模的2個方面來發展各個地區的現代農業;詹慧龍[41]運用指標評價法,對中國各省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將中國劃分為都市型的現代農業、高效外向型現代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主導型現代農業、規模經營型的現代農業、生態和特色型的現代農業5個現代農業發展類型區;朱明[42]將中國現代農業建設模式歸納為發達類型、較發達類型、發展中類型、欠發達類型和不發達類型5種。其中,發達類型指農村人均純收入多于6000元,鄉鎮企業數量較多,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發展中類型指農村人均純收入2500~4000元,城鄉差距仍然很大,鄉鎮企業有所發展但還未充分發育;而不發達類型則指許多農村還處于貧困和剛剛解決溫飽階段,農村人均純收入低于1500元。

3現代農業發展的評價

現代農業評價作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不同階段,特征也不同。農業部農研中心、杜華章[43]、馬秋芳[44]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對現代農業發展現狀進行了綜合評價,制定階段性指標,構建現代農業的指標體系理論體系,反應出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且存在區域差異性,為加快區域化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重要理論指導。辛嶺等[45]利用專家評價法和層次分析法,建立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綜合水平評價模型組測算模型,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進行定量測算,得出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整體上升趨勢明顯,東中西部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距,依據此情況提出加快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對策;羅其友[46]通過建立農業區域協調發展的機制模型和評價方法,對中國農業發展區域的劃分和協調性進行了評價,探討了中國不同農業區域的主導功能定位和制度變革方向。

4現代農業發展的研究方法

篇3

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僅是生態環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現代農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對于改善當前農村的經濟狀況和農民的生活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后需要進一步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通過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現代農業發展的內涵中包含著技術創新的內容,現代農業就是需要通過科技創新改善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的發展。現代農業生產中的科技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作物品種的創新。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當前的農業生產中開發的新品種日益增加,像新的雜交水稻,抗蟲棉等等農作物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不僅僅提高了生產量,同時也增加了經濟效益。二是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能力。農業現代化生產中逐漸采用機械化生產,傳統的耕作方式既影響了生產效率,同時也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通過技術創新和機械化生產,現代農業生產中大量的人力資源得到解放,能夠更好地投人到農業生產管理中,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三是農村信息化建設。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給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機,農村發展中需要進一步重視信息化建設,通過網絡技術的運用,有助于促進農產品的銷售,加強農村與外界的聯系,更好地實現農業的信息化建設。現代農業的信息化建設同樣也有助于生產技術的推廣,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更好地適應農業生產效率和水平。現代農業發展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工作,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和農業生產知識,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3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效率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現代農業生產重視農村環境的生態化建設,注重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中需要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現代農業的發展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不僅僅需要促進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還需要重視資源的節約利用。現代農業生產中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土地資源在農業生產中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土地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一旦破壞將會導致整個農業生產的停滯,農業生產中需要制定出相應的土地管理規范,針對一些浪費土地資源或者是土地資源開發不當的行為進行嚴厲懲處。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需要提高其有效利用效率,減少資源的浪費現象。對耕地資源進行合理規劃,實行農作物的交叉種植,保護耕地資源的肥力。另一方面豐富農作物的品種。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業種植作物比較單一,這種單一的經濟結構不僅僅不利于經濟效益的增加,同時也不利于農村生態環境的發展。通過豐富農作物品種可以有效地改善當前的經濟結構,同時也有助于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現代農業生產注重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注重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現代農業生產中需要不斷調整農產品結構和農業生產結構,通過發展養殖業,種植業等等經濟形式,不斷完善農村的經濟結構,實現現代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4結論

篇4

關鍵詞:現代農業;特色農業;陸川縣

1陸川縣基本情況與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陸川縣坐落于廣西東南部,素有“溫泉之鄉”的稱號。全縣總面積1554.32km2,轄3個鄉、11個鎮、155個行政村。2012年末總人口為106.8萬人,其中鄉村人口為96.3萬人,占90.17%。201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50.78億元,占生產總值27.72%。農民人均純收入8180元,比上年增長13.5%。在過去的努力探索中,陸川縣的特色農業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糧食生產實現較大增長。2013年全縣糧食總產287789t,比上年增長2.51%,其中水稻總產263993t,比上年增長2.51%。全縣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到52.51萬畝,優質水稻覆蓋率為92.1%,基本實現水稻種植優質化。特色主導產業不斷發展。陸川豬養殖遍及全縣14個鄉鎮,全區20多個縣市,全國17個省市。三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發展壯大。2013年陸川縣擁有規模農業企業92家,其中自治區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1家,帶動農戶5萬多戶。擁有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11個。

2陸川縣特色農業發展存在問題

2.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陸川縣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農業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不強。主要表現為農田水利設施老化、有效灌溉面積增加緩慢;農業科研和推廣基礎設施落后,農業裝備水平不高。針對陸川易旱的實際情況,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旱災對糧食生產的影響越來越嚴重。

2.2農業人力資本匱乏

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強大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目前陸川縣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數為婦女和老人,教育水平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已從農業轉移出去,因此,造成全縣農村勞動力結構普遍老化,素質和技術水平偏低,與特色農業的發展不相適應。

2.3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較低

陸川縣農業發展總體上還是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經營的格局,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陸川縣龍頭企業較少,帶動能力不強,受規模及市場限制,產加銷脫節,貿工農分離,產業鏈條短。而現有的龍頭企業,規模較小,科技含量不高,企業和農戶的關系多為“買斷型”或“合同收購型”,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發展機制。

3陸川縣特色農業發展對策

3.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的發展對基礎設施有著較強的依賴性。發展特色農業更是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做支撐。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時候,首先要把農田水利建設放在首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進農田水利建設,重點在于建設抗旱水源工程,加強小農田水利的建設與農田渠系的整治與配套。加快土地整理,建設高標準農田。同時還應加強農機技術裝備,提高機械化水平。

3.2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

陸川縣應做大做強養殖、中藥材、蔬菜、亞熱帶水果、優質水稻等產業,擴大規模和效益。陸川豬是陸川縣的傳統優勢之一,陸川豬的發展已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陸川縣應在已有的基礎上延長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體系,提升市場競爭力。水稻是陸川縣第一大糧食作物,也是全縣最重要的農作物。應大力發展無公害稻米、綠色稻米、有機稻米生產,積極推廣高產、優質水稻品種,提高糧食單產,實現糧食總產量穩中有升,確保糧食安全。陸川縣應充分利用其氣候資源,立足傳統優勢,大力發展荔枝、葡萄、火龍果為主的優質水果產業和秋、冬季發季節蔬菜,重點提高產量和品質,培育名優品牌。

3.3強化人才科技保障

特色農業的發展需要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陸川縣要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加強對現有勞動力的技能培訓,使其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滿足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通過政策扶持,吸引外出務工的農民回鄉創業以及本村能人參與特色農業發展,從而帶動本村特色農業的發展。

3.4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

陸川縣應培育一批競爭優勢明顯和帶動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對現有的和農民關系密切、有發展潛力的小型農業企業,政府應扶持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帶動作用。同時還應建立和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動機制,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加快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引導其盡快成為法制化、規范化的農業合作組織。

參考文獻

[1]潘時常,朱菊萍,焦金芝.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若干思考[J].現代經濟探討,2011(12).

[2]許云斐.從陸川黑土豆看廣西特色農業發展思路[J].經濟與管理,2008(4).

篇5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 現狀 問題 策略

一、農業信息化的內涵

農業信息化是指培育和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促進農業發展,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它具體是指信息、知識逐漸成為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業發展成為整個農業結構的基礎產業,信息和智力活動對農業的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

二、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1.轉變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傳統的農業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分散經營主要是借助于先輩和自身經驗的積累,生產活動極易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整體來說效益不高,長期處于低水平發展階段。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有效防控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同時拓寬農民生產的技術來源,促進農業生產現代化發展。

2.促進農業經營市場化發展。我國農業正處于轉型的重要時期,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特征之一就是農業生產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升。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建設有利于建設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農民可以借助信息平臺上的有效信息進行相應的農業生產,同時還可以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農業網上交易平臺,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3.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傳統農業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實現區域產業化生產,形成規模化效益。然而這些必須借助農業信息平臺,農業信息貫穿于產業化發展的全過程,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4.促進農業生態化發展。生態農業不再只是簡單局限于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它是在良好生態環境下追求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化發展。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有利于不斷提升農業技術的成果轉化,進程農業集約化生產,合理配置農業資源,檢索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大力發展現代化生態農業。

三、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問題

我國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晚、雖然發展速度較快,在農業多媒體技術和網絡精細農業等方面的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總體而言,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農業信息建設投入不夠,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長期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主要信息化建設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城市,幾乎較少關注農村,對農業信息化建設投入十分有限,進而導致農村信息基礎建設落后,嚴重制約了農村信息網絡的建設。農村的廣播、電話基本上全部普及,但是傳統媒體傳遞的信息量遠遠趕不上現代信息化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因此農村的網絡信息建設還十分艱巨。據相關數字資料統計顯示,現在我國農村很多地區沒有利用計算機,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更是十分滯后。

2.農業信息資源欠缺。農業信息資源欠缺包括兩方面,一是質上的不足,二就是量上的不足。雖然近年來,農業網站的數量不斷在增加,但是現在的農業信息網站大部分都是規模較小、信息分散的網站,難以積極指導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信息采集指標不規范,信息處理手段較為落后,缺乏內部的信息整合,整體利用率較低。

3.農民信息資源消費能力低。首先當前的農業信息獲得成本較高,農民難以支付硬件基礎設備的費用,而且信息運用僅僅出于基礎階段,難以切實指導農業成本收益,進而導致農民消費意愿不高;其次,農民普遍文化素質偏低,這也影響了他們對農業技術的學習和運用;最后就是農村封閉的社會環境對外來新技術的信任度不高。

4.農業信息化建設人才缺乏。農業信息化建設需要的是既了解農業基礎知識又懂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但是目前的軟、硬件條件都不能滿足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要求。農村的基礎條件非常落后,人才吸引度不高,現有的技術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制約了現代農業信息化的進程。

四、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1.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積極整合現代社會各方面的因素,重點引導通信企業的參與,拓寬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渠道。通過農業信息網絡、農廣校、鄉鎮農業信息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密切合作,徹底改變農村信息服務滯后的問題,徹底改變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建立健全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建設。

2.加強農村信息資源建設。農業信息資源欠缺包括兩方面,一是質上的不足,二就是量上的不足。為了豐富農村信息資源,必須從質和量兩方面著手,建立完善的農業信息體系,開發統一的信息采集軟件,努力提升信息采集的實效性;還要加強農業信息的共享機制建設,避免農業信息網站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增強信心的科學性和指導性。

3.不斷提升農民的信息消費能力。農民信息消費能力過低是多方面因素影響的,我們必須從各方面著手,有效提升農民的信息消費能力。首先要加大農業信息的宣傳力度,加強科技興農的普及工作,讓農民切實感受到信息科技的重要性;其次還要激發農民信息消費的積極與熱情,加強對他們的技術培訓,提升他們應用信息的能力;最后還要向農民提供信息便捷化手段,積極拓寬農業信息化渠道,逐步降低信息消費價格,增強農民的消費能力。

4. 加快培養農業信息化服務人才。農業信息化建設最關鍵在于人才,所以必須加強農業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要加強相關人才的培養,積極和專業院校進行人才合作培養,培養一大批掌握農業信息化技術的專業人才。另外還要利用各種形式對現有的信息工作人員進行職業培訓,提高他們運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的能力和水平,培養現代化農業信息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建平.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促進現代農業發展[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706)

篇6

一、金融支持現代農業工作進展情況

(一)推進金融創新,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多元化需求

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特點,農村信用社積極創新低成本、可復制、易推廣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一是綜合運用應收賬款質押、第三方監管動產質押、倉單質押、林權抵押、鋼結構抵押等貸款品種對現代農業進行有效支持。二是擴大聯戶聯保及大聯保體貸款的覆蓋面,解決貸戶無抵押問題。三是結合德州市“兩區同建”工作,推出農民住房貸款及農業產業園區貸款。四是與符合規定的擔保機構進行合作,豐富擔保方式。五是圍繞農業產業鏈開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對組織運行順暢、經濟實力較強、信用狀況良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提供貸款。截至2013年9月末,德州市農村信用社共辦理應收賬款質押貸款300萬元、第三方監管動產質押貸款10.25億元、林權抵押貸款1799.8萬元、農民住房貸款1.82億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12.64億元、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主體及社員貸款2.13億元,全市累計發放擔保機構擔保類貸款1.51億元。

2013年以來,圍繞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各縣市區法人機構在金融創新方面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一是德州市德城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簡稱德城區聯社)在轄內黃河涯信用社設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專營服務機構,配備專門工作人員負責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調查、授信、放貸。二是樂陵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簡稱樂陵聯社)抓住農村土地流轉機遇,在“三權”抵押方面做了大膽嘗試,推出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大力支持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三是慶云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簡稱慶云聯社)創新推出大型農業機械按揭貸款,有效解決了農民購買大型農業機械資金不足和擔保難問題。截至2013年9月末,德城區聯社成立的合作社專營機構已幫助2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財務、健全制度,搜集信息走訪調查32家,信貸支持2家,金額650萬元;樂陵聯社已成功發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1筆,金額20萬元,正在審查辦理1筆,金額60萬元;慶云聯社已辦理大型農業機械按揭貸款2筆,金額9.61萬元。

(二)擴大信貸規模,有效滿足現代農業資金需求

根據“三農”發展呈現出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新特點,全市農村信用社在支持種養戶、農產品加工、商貿流通等傳統農業行業基礎上,重點支持高質高效農業和地方特色產業,將更多資金投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切實滿足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有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截至2013年9月末,德州市農村信用社累計向專業種養大戶發放貸款2811.9萬元,向家庭農場發放貸款100萬元,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貸款12.64億元,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2.13億元。

(三)加強政策支持,著力提升信貸服務水平

從優化信貸服務方面,德州市農村信用社對現代農業貸款實行“貸款優先、豐富品種、提升額度、利率優惠、期限放寬”等信貸政策,逐步解決貸款難題。一是貸款優先。設立現代農業貸款“綠色通道”,對現代農業的貸款申請,優先進行調查、審查、審批,安排貸款規模。二是加快貸款各環節運作速度,提高服務效率。在遵守授權授信管理規定的前提下,簡化貸款審批手續,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辦貸效率。三是提高授信額度。對規模較大、管理水平較高的優質客戶,在合理范圍內適當提高授信額度,以滿足現代農業擴大規模的需求。四是科學確定貸款期限。根據現代農業的生產和資金運轉周期等實際需求和市場規律,科學確定貸款期限和結息方式,減輕客戶還貸壓力。五是實行利率優惠。對優質客戶利率優惠10%以上,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貸款利率優惠20%以上,切實讓利于農。

(四)暢通結算渠道,大力推廣現代化金融服務

一是以“電子機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銀行卡”為工作目標,穩步推進ATM、POS、農金通等各類電子機具布放,不斷豐富銀行卡功能,加快銀行卡的宣傳普及和推廣應用,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滿足農村居民對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需求。截至2013年9月末,全市累計布設自助設備434臺,較年初增長59臺;布設各類POS機具17738臺,較年初增長574臺;布設農金通611臺,較年初增長73臺。二是加快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現代結算方式在農村地區的推廣應用,使農戶享受足不出戶的金融服務。截至2013年9月末,全市累計開通企業網銀4361個,較年初增長832個;開通個人網銀162239個,較年初增長22568個;開通手機銀行108108個,較年初增長23374個。

(五)開展“圓夢行動”,幫助農民破解農業技術難題

2013年8月份,德州市農村信用社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以送技術、送信息、送金融知識、送資金下鄉為主要活動內容的2013“服務三農圓夢行動”。活動以培訓為主要形式,在需求大的地方輔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活動累計培訓10場,聘請專家授課,為廣大農民及新型農業主體免費送上種養殖等農業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二、金融支持現代農業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三權”抵押問題

1.對土地經營收益價值的確定不好把握。評估機構進行價值評估一方面依據承包期間土地承包費價值評估,但農村土地的承包費大多為一年一交,以承包期間承包費作為評估值價格太低。另一方面依據土地收益進行評估,但農村土地收益很難確定,無固定評估模式。

2.抵押物處置較難。“三權”抵押物與一般抵押物不同,抵押物一般在農村經濟組織內進行流轉,受傳統的小農經濟意識和經濟組織內的親屬關系影響,難以找到購買者。

3.存在抵押物產權不明晰問題。以農村宅基地、住宅抵押,房產、土地部門不予辦理土地證或房產證。即使在公證處進行抵押,也存在抵押人可能故意流轉給非惡意第三方的風險。

(二)擔保不足問題

不斷向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可提供擔保的資產依舊嚴重匱乏,大部分貸款仍然以保證擔保為主。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的資產主要集中在承包的土地、種養大棚等地上附著物、活體畜禽等方面,因“三權”抵押還不成熟,活體畜禽抵押又面臨評估難、處置難、價格波動大等問題,實際能進入擔保操作層面的少之又少,最終解決擔保難的辦法還是找其他有資產的保證人作擔保。

(三)農業保險發展明顯落后問題

當前保險在促進信貸投放中的作用已逐漸顯現,保險公司的這些創新,把農業保險和信貸保證保險合二為一。對于一般的農戶貸款而言,由于只是為購買化肥、種子,貸款額度小,不需要額外的貸款保證保險,對于種養殖業,由于成本比較高,通過小額信貸保險能化解一定的貸款風險,但是由于種養殖業風險較大,保險企業不愿做賠本的生意,在農業保險的介入上都持謹慎態度。

(四)現代農業經營主體自身問題

存在現代農業、現代知識與現代農民脫節現象。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好的項目政策來引導,但由于農戶缺乏科學有效地農業管理知識和市場經濟經驗,往往出現盲目跟從、“習慣”管理、半途終結現象。

三、進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建議及對策

(一)涉農金融機構方面

一是持續做好金融產品創新工作,同時在兼顧防范信貸風險的前提下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各縣區成熟的信貸產品,迎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二是繼續加大對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投放規模,貸款優先投放,不斷培育信用好、經營好、制度健全、運作規范的優質現代農業主體。逐步調整經營思路,實現由分散型農戶貸款向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傾斜,重點支持發展以“特優、高效、生態”為主要標志的現代農業。鼓勵農戶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農產品,推進農業基地化、標準化、品牌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積極探索“貸款+保險”合作模式,建立由信用社與保險機構按比例分攤貸款損失的業務模式,力爭在銀保支農合作上實現突破。

(二)政府、人行等相關部門方面

1.積極推動金融資源要素向現代農業有效配置。一是充分發揮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資金的引導作用。對于擴大涉農信貸投放資金不足或達到存貸比例監管上限的金融機構,給予支農再貸款傾斜。優先為持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涉農中小企業票據的金融機構辦理再貼現業務。二是加快建立現代農業金融支持機制。充分調動銀行、證券、保險、期貨、擔保、財政、稅收政策的協調配合,建立健全信貸、證券、保險、期貨及擔保分工配合的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機制、“信貸+財稅+監管”的正向激勵長期化、制度化的協調機制以及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相結合的銀保互動機制。

2.加大財政促進金融支農工作力度。一是開展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加大對縣域金融機構和農村基層營業網點的支持力度,支持擴大農村信貸投放。二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對金融機構開展國家鼓勵的低收益高風險農業貸款業務,提供利差補貼和呆賬貸款損失的彌補。

篇7

【關鍵詞】農業;水利;基礎建設

2012年1月10日,水利部和農業部在京簽訂加快水利和農業發展合作備忘錄,共商推進水利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大計,這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中央關于加水利改革發展和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

1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作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在農業上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障了糧食穩定高產。農業為主的地區,目前仍然是以種田為主,種田又是以種糧食為主。因此,我們農田水利的基礎設施應當是以提高和保障糧食的單位產量為主要目的,并使其保持相對的穩定。

(2)增加了農民種田的收入。種地打糧,然后拿糧食去賣錢,或者交換其他的商品,這也是農民一個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糧食穩定的高產以及品質上的提高,讓種田的經濟效益得以顯現。

(3)有力地緩解了災情對農業生產的危害。因為基礎農田水利設施的實際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農民對自然災害的抵抗能力。很多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在災情面前或著在大災之年的時候,或者并沒受到災情的影響,受到的損失比較小,或者是仍然得到了較好的收成。

(4)創造了對農業結構的調整有利地條件。基礎的農田水利設施為農業生產創造了澇能排、旱能灌的基礎條件。農業生產的結構調整不再受到是否能排水和是否有水等自然條件限制和制約,在這種條件之下,只要是有市場,有暢通的銷售渠道和較好的經濟效益,就可以適當的根據實際需求調整種植的農產品品種,這對于農業的結構調整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農田水利設施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十分重要。

2江蘇省淮安市的農業水利情況

江蘇省淮安市,位于江蘇中北部,江淮平原東北部、里下河平原北部,處于淮、揚、鹽三市交界地帶,地處京杭大運河與蘇北灌溉總渠交匯處。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境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熱資源豐富。糧食生產實現“八連增”,全區糧食總產量達到95萬噸。農業發展條件持續改善,完成農田水利投入2、4億元。高效農業穩步推進,全區新增高效種植面積19、75萬畝。

3農田水利建設對現代農業的重要性

3.1完整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能夠有效降低自燃災害對于現代農業的實際影響

我國北方地區干旱少雨的天氣特征明確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對于現代農業重要的作用。隨著厄爾尼諾現象,全球氣侯變暖等各種極端的氣候變化對于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逐漸增加。去年在我國北方地區大面積的出現了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干旱無雨的氣候,抗旱的難度比較大、任務十分艱巨。我國相對薄弱的基礎農田水利設施無法承擔起抗旱救災的大任,我國農業生產的損失非常的嚴重。因此,基礎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對于現代農業生產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為此,我們必須建立較為完整的以抗洪防澇、防潮、蓄水、灌溉為主體的水利工程的完整體系,才能做到有效的避免洪澇、干旱災害對于現代農業生產所造成的巨大的損失。

3.2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需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現代農業是環境與人口、資源與人口全面和諧發展的可持續性的農業,以有效合理的配置交通、水利等資源,形成農作物、魚類、畜禽、林木、果樹和農產品的深加工相結合,實現良性循環發展的農業生產環境為基本要求,作為其中間最為重要的一環,水利對于現代農業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有效的實現農田灌溉和排澇抗旱,是提高耕地的產出率以及水資源的利用率的重要途徑。因此,現代的農業發展是以運轉協調、功能齊全的農田水利基礎設備和設施為基礎的。只有農田水利的基本建設跟上了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步伐,才能有效地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3.3加強農田水利的建設對改善農業的生態環境有利

農田水利的建設對于改善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有利。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對于現代的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如果沒有完整的農田水利設備和設施,缺水干旱將會造成樹木的干枯、草原的退化、土地的鹽堿化變得嚴重、水土流失的加劇等等環境的問題;洪澇災害則會造成糧食的絕收、疫病的流行、土地的利用率低下等問題。只有根本的解決缺水干旱以及洪澇災害問題,才有可能徹底地扭轉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不斷的惡化帶來的影響,實現環境與人、自然與人的和諧發展。然而要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增加投入,加大農田水利的建設力度。

篇8

今天上午,我們實地考察了 花卉基地、西瓜育苗基地、蔬菜基地等。剛才,區農業局、鎮、鄉清水瓜果柑桔專業合作社和鎮菇業有限公司作了交流發言。鄉、鎮和科技有限公司作了工作匯報。幾位領導同志也都談了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想法,我表示贊同。這次調研的成果非常大,對下一步深化加快發展全區的現代農業有重要的推動意義。

下面,我談幾點想法。

一、為什么要召開現代農業發展現場會

主要基于以下五點考慮:一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鮮明地提出要明確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作為沿海地區發達省份里農業大市的傳統農業大區,多年以來農業發展積累的基礎和亮點為我們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是鎮現代農業發展雛形初現,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其帶動能力和輻射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如何進一步發展,不僅僅是鎮的事,也是全區的一件大事。三是今年呂省長來調研后,明確提出要聯系的現代農業平臺,這對省級相關部門有很強的導向作用,要把這些政策資源集聚利用好。四是通過這次到蘇北學習,我們看到現代農業對帶動農民增收,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應。五是在今年全區“三農”工作會議上,我們明確提出今年要成為“土地流轉加快年、農產品加工提高年、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年”,目前很多任務都在深化布局當中。綜合上述考慮,我們把月份的“三農”工作例會的主題定為發展現代農業,我們認為這是很及時的。盡管會議方式還需完善,但是今天會議的信息量很大,為我們的科學決策提供了許多基礎性建議。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主要呈現以下四個特點:

1、主導產業規模凸顯,新興產業效益顯現。目前全區已形成了以“糧食、柑桔、生豬、毛竹”四大產業為主導,蔬菜、名茶、西瓜、食用菌、小水果等特色產業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年,四大主導產業產值達億元,占農業生產總值的。其中,生豬億元、糧食億元、柑桔億元、毛竹億元。特色產業以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為重點,加快培育發展特色新興產業,已成為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全區農民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二來自特色農業。

2、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品牌建設不斷加快。一是農業龍頭企業快速發展,企業檔次不斷提高,加工能力不斷提升,帶動農民增收能力不斷增強。到年底,全區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家、市級家。我們重點就抓這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這是我們的存量。同時,要靠招商引資來做大增量。二是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目前全區經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家,帶動農戶萬戶,其中省級示范性專業合作社家、市級規范化專業合作社家。下一步我們還要召開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的現場會,充分發揮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三是農業品牌數量快速增加。目前已有等一系列名牌產品,同時農業龍頭企業已經入住。

3、項目建設步伐加快,農業招商力度加大。農業招商項目在年和年折比工業是,而且沒有列入區里考核。到年實現兩大變化:一是列入區里考核,二是農業招商項目與工業折算比例調整為,今年的折算比例可以再提高。全區去年引進現代農業招商項目個,項目協議投資額億元,其中年實際到位資金億元,區考核認定萬元。

4、土地流轉走向規范,經營規模逐步做大。規模化、社會化的大生產模式逐步取代了原有“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大量的土地進入流轉領域,土地流轉步伐不斷加快,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生態高效農業和區域特色化農業的發展。目前,全區耕地流轉達到萬畝,占承包耕地總數的,其中鎮接近。共有規模經營畝以上的種糧大戶戶,復種面積萬畝;經營柑桔面積畝以上的大戶個,總面積畝。

三、存在的問題

概括起來講主要是六個方面:一是發展現代農業各級各部門的思想認識要進一步統一。二是發展現代農業的規劃平臺要進一步深化打造。三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扶持政策、資金、項目要進一步多元化地爭取和統籌。四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即土地流轉要進一步加快速度、加大力度。五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經營主體要進一步培育和壯大,并提升帶動力。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園區建設管理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包括工作責任體系和目標責任體系。

四、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要求

1、加強領導。一是提高對發展現代農業的認識。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要統一現代農業的發展理念,即“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主體發展農業”。二是建立“三位一體”的農業發展領導小組,具體名單由區政府研究提出,抓緊以文件形式,建立實施工作小組。要通過省長聯系現代農業園區的契機向市里提出力所不能及的建議。三是明確現代農業實施工作小組職責分工,細化工作任務和基本要求,并把責任落實到部門、鄉鎮、村,要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資源、集中時間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2、完善規劃。主要是完善布局規劃和工作規劃。布局規劃是指按照“三位一體”的新理念把臺灣農民創業園和循環型現代農業示范園,融入到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的總體規劃中,完善布局。工作規劃是指對應省、市委的要求,對全區的現代農業做整體布局。市委要求每個縣(市、區)要有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鄉鎮要有示范片,村要有示范點,戶要有示范帶頭人。下達給個縣(市、區)的任務是主導產業示范園區個,特色農業精品園若干個。我們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把任務分解落實下去。

3、加快流轉。一是做好土地流轉進村入戶的思想工作和組織引導工作,通過引導將土地流轉平臺建設規范化,重點抓好土地收儲、信息溝通,保證用地落實。在流轉過程中政府提供相關法律服務,著力解決流轉過程中協議落實不到位,土地流轉不規范,最終導致流轉雙方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問題。二是流轉出來的土地用途要與當地“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發展的規劃融合起來。我們對特色農產品的總量沒有限制,但是要保證品質,同時要完善對不達標農產品的回收機制。

4、鼓勵招商。一是提高對農業招商的考核力度,明確招商任務。鼓勵農業招商,可以考慮農業招商項目與工業項目折算比例調整為。二是加強農業招商項目落地的平臺建設,原則上向園區集聚。三是農業招商的重點是大主導產業的深加工企業。同時要加大生態休閑農業和旅游業的招商。

5、扶持園區。一是政策扶持。區政府要出臺鼓勵發展現代農業的扶持政策,同時積極爭取市政府的政策扶持。扶持政策要鼓勵有現代農業園區的鄉鎮開展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指標來源于上年度臺帳結余的存量指標和今年新增的臺帳指標,土地出讓資金原則上全部或確定一定的比例返還給現代農業園區所在的鄉鎮。二是部門扶持。部門要加大對現代農業園區,包括主導產業的示范園區、精品農業示范區的扶持力度。三是金融扶持。要做好“理出困難、提好建議、爭取支持”的工作。政府、業主和金融部門要聯合外出考察,吸收外地的先進經驗,盡快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困難。四是科技扶持。重點抓好為農服務“十百千”活動即:十個首席農技推廣專家聯系指導十個千畝農業基地;百名農技人員聯系指導百家農業龍頭企業和百個農業示范點;培育千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種養水平較高、具備一定帶動能力的農戶作為科技示范戶。

6、配套建設。在完善現代農業園區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規劃,重點做好道路、水渠、電力、倉儲等設施的配套工作。

7、培育主體。一是培育。充分發揮目前已有的35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和家省、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幫扶作用,開展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提升工程。宣傳部門要做好農業產業色、亮點工作的宣傳,黨校要針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點和需求做好培訓,近期拿出培訓實施計劃。二是引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一批經濟實力強、科技含量高的農業企業的支持,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牌子,吸引一批項目來投資。三是借鑒,在主體培育的過程中,充分吸收外地的好經驗,以更好地解決在實際操作中的具體問題。

篇9

關鍵詞 光伏農業;光伏發電;現代農業;應用;陜西寶雞

中圖分類號 S21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9-0222-02

在國家加速推進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建設寶雞關天副中心特大城市的新形勢下,隨著市區東擴南移北上,川道土地逐年減少,糧食安全面臨著新的挑戰。“果菜上塬、糧食入山”已成為寶雞糧食安全的不二選擇。設施蔬菜、農業大棚以及糧食生產向農村、郊區和山區轉移后,面臨能源、傳統電網難以到達這些地區的尷尬局面。因此,在一定的土地空間、農業設施上發展光伏農業、光伏大棚,實現農業作物和能源發電效益的“雙贏”就成為現代農業的又一亮點。

為了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豐富、農村、農業設施可利用充裕的優勢,帶動陜西省光伏發電應用加快發展,陜西省人民政府在2014年下發了《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支持光伏產業、光伏農業的發展。光伏農業是指在現代農業中,把農業中應用傳統能源的替代為新型能源,也就是將太陽能發電廣泛應用到現代農業當中,包括種植、養殖、灌溉、病蟲害防治以及農業機械動力提供等領域的一種新型農業[1]。光伏農業符合生物鏈關系和生物最佳生產原料能量系統要求、遵循農產品生產規律并創新物質和能量轉換技術,以達到智能補光、補水及調溫的目的,而其產出的農產品將比現有方式生產的產品更安全、更營養、更高產。

1 寶雞市光伏產業發展條件

1.1 自然條件

寶雞市位于陜西省西部,轄3個區9個縣,總面積1.82萬km2,人均耕地面積0.095 hm2,地處東經106°18′~108°3′,北緯33°35′~35°6′,日照較充足,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 000~2 200 h之間,太陽總輻射量438.68~480.12 kJ/cm2。從太陽能可利用開發的地域來看,寶雞地區屬于我國太陽能資源較豐富的地區。

1.2 可利用資源條件

1.2.1 集雨窖。寶雞市耕地面積42.67萬hm2,其中旱耕地29.01萬hm2,占耕地總面積的68.0%,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向西部地區傾斜,國家對寶雞市旱作農業區投資不斷增加,為解決山區旱地農業用水特別是灌溉而修建的集雨窖,初步統計全市有2 000余個,而這些集雨窖因沒有供電配套設施或集雨面小等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長久不使用很容易報廢,造成極大的浪費。

1.2.2 太白縣無公害蔬菜。太白縣先后被命名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縣”“全國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國家農產品出口創匯示范基地”“全國第五批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縣”和“陜西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縣”等榮譽,該縣農民收入的60%~70%來自蔬菜產業,綠色無公害蔬菜年種植面積9 000 hm2左右,因此綠色無公害蔬菜已成為該縣的主導產業,太陽能殺蟲燈等新型綠色植保產品在綠色無公害蔬菜上應用前景廣闊。

1.2.3 設施蔬菜。隨著寶雞市建設特大城市步伐的加快,人口數量將很快增加,寶雞市緊緊抓住陜西省扶持設施蔬菜基地建設的機遇,近幾年設施蔬菜產業持續較快發展,勢頭強勁,面積達到2.08萬hm2,數以萬計的各種蔬菜大棚,光伏產業可利用空間巨大。

1.2.4 畜牧大市建設。寶雞市是陜西省的畜牧大市,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畜牧業的發展,市政府相繼出臺了扶持奶牛、生豬和肉羊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把肉牛、奶牛、肉羊作為推動畜牧業突破性發展的主導產業來抓,對奶牛小區、大的養殖場等給予財政補貼,并以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為發展方向,加快肉牛、肉羊養殖由傳統的粗放飼養向現代化的規模飼養轉變,不同規模的養殖場發展迅速,牛舍羊圈數量猛增[2-3]。

2 光伏農業對現有資源的改造利用

2.1 改建集雨窖

根據集雨窖容積的大小,加造不同大小的光伏太陽能電池板,增加集雨面積,增加蓄水量,滿足灌溉用水量;利用太陽能發電解決灌溉用電,多余的電量按照國家補貼政策可以并入當地電網,增加收益。

2.2 安裝太陽能殺蟲燈

對無公害蔬菜和田間沒有電源的地塊,安裝太陽能殺蟲燈設備,取代農藥或少用農藥,有效解決傳統農業中因大量使用農藥而帶來的(蔬果)、糧食農藥殘留嚴重、農業廢棄物大量增加的問題,從而達到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減少食品安全事故,保證糧食、蔬菜安全的目的。

2.3 應用新型薄膜光伏太陽能電池逐步替換傳統大棚棚面材料

新型薄膜光伏太陽能電池的最大優點是可以透光,而且溫度系數低,在陰天、雨天和霧天也能發電,常年累計發電量比晶硅電池發電效率提高20%左右。據調查,這種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最大吸收波峰為400~600 nm,而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有效光譜為440 nm的藍光和660 nm的紅光區,在理論上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最大吸收波峰與植物光合作用的吸收波峰并不沖突,可以通過薄膜分光技術將植物吸收的光透過太陽能電池板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其他的光用來發電。這種新型農業大棚能完全實現能源自給,既節能環保,又極易維護,相對于傳統大棚,其成本低廉、農產品質量高。

2.4 改造現有養殖場,建設太陽能光伏養殖場

建設太陽能光伏養殖場是將現代清潔能源工程與傳統養殖事業相結合,在養殖場屋頂建設光伏電站,用以改造和提升傳統畜牧養殖業并提供綠色能源的一種全新嘗試。它可為養殖基地提供能源供給,還可以給牲畜、養殖場所提供熱量和電力,以確保其順利過冬。

3 光伏農業發展建議

3.1 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

寶雞市政府應制定出光伏農業資金扶持政策,以鼓勵相關企業投入到光伏農業領域。國家、省級已分別出臺了光伏產業的資金補貼政策,但市縣級并沒有相關補貼政策,這對發展和普及光伏產業不利,建議寶雞市農業局或市科技局申請專項經費用于推廣光伏農業技術或產品,加快光伏農業的發展步伐。中央、省級相關部門應和陜西省農業廳牽頭,打造光伏農業樣板和示范工程,專款列入各級財政預算,為其發展培養優秀人才和培育初級市場,帶動有條件的涉農單位、企業發展光伏農業。此外,還應在農業部現有的每年農機補貼經費中增加光伏農業產品補貼的份額和范圍,扶持光伏農業的快速發展。

3.2 加強宣傳

利用電視、網絡、廣播、報紙等傳播途徑,宣傳光伏農業及光伏發電的重要意義。我國電力約90%的燃料來自煤炭,煤炭的大量開采和發電已經對我國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解決節能環保問題,是擴內需、穩增長、調結構以及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因此,要利用各種媒體和平臺宣傳光伏農業和光伏發電的優點,讓光伏農業、光伏產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4]。

4 參考文獻

[1] 房玉雙,鐵生年.光伏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甘肅農業科技,2015(5):61-63.

[2] 李天天,趙憲軍,馬烈.河北省光伏農業發展問題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5(12):13-14.

篇10

關鍵詞:農業發展方式;現代農業;轉變

1 農業發展方式及其轉變的解讀

農業發展方式是實現農業發展的路徑和途徑,包括農業增長方式、資源利用方式、農業結構轉換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內容。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就是農業生產增長源泉構成、增長機制及其路徑和一系列結構的變化,主要包括基于技術進步的要素投入的變化、基于農業市場制度的增長機制的變化、基于資源環境約束的路徑選擇的變化,還包括農業產出結構、消費結構、收入結構、市場結構和制度結構等結構變化,以期實現從粗放到集約、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1.1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動因分析

中國粗放型農業發展方式是由中國國情、發展階段特點,以及工業化道路、體制模式等共同決定的,有其歷史的客觀必然性。中國農業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稟賦的剛性約束、農產品需求的剛性增長及農業生產者的利益驅動等因素是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直接動因。農業發展的國際經濟背景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間接動因。兩型農業生產體系是兩型社會建設的基礎,這必然要求中國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既是現階段中國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增長的特征所決定的,也是實現新時期農業發展目標和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科技進步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動力,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條件和內容之一。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的改變,正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內容。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推動力量。

1.2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條件分析

成功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國家和地區的實踐表明,農業發展方式在工業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備轉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為在工業化中后期:①工業化對農業資金和產品的依賴逐漸減弱,對農業市場的依賴越來越強,要求提高農業生產要素效率和擴大農業市場規模。②為了提高比較利益,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必然要求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成為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現代產業。③非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絕對優勢,能夠為改造傳統農業提供條件。解決了各種瓶頸制約,才能促進農業經濟的有效運轉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1.3 中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路徑選擇

綜觀世界各國歷史和經驗,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路徑具有如下特點:①路徑選擇的技術先導性。農業機械和生物育種技術等在農業上的應用,將使農業的分散性、時空變異性、難控性等發生根本性的改觀。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導致農業發展方式的大變革。因此,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選擇要充分考慮到科學技術因素。②路徑選擇的效率性。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過程是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和綜合生產能力的農業發展過程。其中,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關鍵環節。③路徑選擇的市場性。只有市場經濟才能為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效率和利潤的激勵約束機制。④路徑選擇的制度創新性。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不僅是技術進步或現代生產要素引入的過程,還是制度創新過程。

2 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機理

2.1 現代農業是科學化農業,能有效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與轉變

農業科技進步是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新技術是現代農業的先導和發展動力,現代農業是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我國農業科技水平低,制約著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農業科技進步可以突破瓶頸資源的約束,實現對某些稀缺生產要素的集約利用,發掘農業生產增長的潛力,打破農業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變創新農業生產方式,提高單位農產品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減輕勞動強度,節約能耗和改善生態環境。現代農業發展過程實質上是科技在農業上廣泛應用的過程。發展現代農業能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改變過去那種外延式開發利用的增長模式,轉到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持續發展能力的方向上來,這也是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

2.2 現代農業是規模化農業,能有效實現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與轉變

現代農業有利于克服小規模經營的局限性,利用規模優勢,實行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社會化,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奠定產業基礎。也便于推廣應用現代科技,可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促進節本增效,有利于實現現代農業的“高勞動生產率、高商品率、高經濟效益”的目標。現代農業重視發揮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等優勢,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

2.3 現代農業是組織化農業,能有效實現農業經營形式的創新與轉變

現代農業是生產主體組織化的農業,是與大市場相適應的、有組織的產業體系。在這一體系內,農業的很多生產經營活動主要由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來協調完成。只有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才能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現代農業是產業經營一體化的農業,是產前、產中、產后緊密銜接,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是一個從地頭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緊密聯系的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農戶廣泛地參與到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種專業化合作組織中。現代農業通過組織創新,組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提高了農業經營效益。

2.4 現代農業是市場化農業,能有效實現農業流通形式的創新與轉變

①現代農業是面向市場需求,主動地適應市場的農業。農民的大部分經濟活動能夠真正面向市場、服務市場,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實現向更大范圍、更大需求的市場轉變,向適應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轉變。②現代市場化農業,有利于實現流通形式的創新。農產品期貨市場是一個具有良好傳導機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場,具有“引導生產、穩定市場、規避風險”的作用,有利于克服農產品生產季節性和周期性特征帶來的不利影響,推進農產品流通形式創新。③現代農業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戰略,促進流通形式創新。④現代農業具有現代化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通過現代流通企業規模化經營農產品,以現代流通企業作為先導帶動現代農業,引導兼有生產和流通雙重功能的農業合作社健康有序發展,實現農民與現代流通組織的對接,完善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解決農產品流通問題。

2.5 現代農業是多功能農業,能有效實現農業產業體系的創新與轉變

現代農業是一個多功能的產業體系,不僅具有

食物保障功能,而且還具有社會穩定功能、休閑觀光功能、傳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態環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斷拓展現代農業的發展空間,也不斷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現代農業多重功能的發揮,也就是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2.6 現代農業是效率型農業,能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國家糧食安全

現代農業是一個高效率的系統,它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了土地、資金、人才、科技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不僅土地等自然資源要素的產出率較高,而且勞動力、資金等經濟社會要素的生產率也較高,極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農業信息化能夠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發展高效率的現代農業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撐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

2.7 現代農業是效益型農業,能確保農民收入不斷提高

目前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有40%以上仍來自農業,但由于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低,農業經營效益不高,導致農民收入處于低水平狀態。發展現代農業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現代農業是高效的農業,高效是檢驗農業現代化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能顯著提高農業生產率,而且能通過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轉化增值不僅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還可以減少務農農民,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拓展增收渠道。促進農業效益由追求經濟效益向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綜合效益轉變,促進農業生產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轉變,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目的之一。

2.8 現代農業是兩型農業,能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現代農業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綠色產業,擔負著維護與改善人類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的使命。發展兩型的現代農業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兩型農業是現代農業高級形態和實現形式,它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開發等融為一體,最終實現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一致。兩型農業堅持新的生產觀、經濟觀和消費觀,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實行清潔生產,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兩型農業發展促進資源的循環式使用、產業的循環式組合,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符合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

3 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困境

3.1 農業基本經營制度和基礎設施阻礙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①分散經營的方式已無法適應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要求。我國人地關系高度緊張。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頃。同時,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業勞動力非農轉移的空間較小。超小規模經營狀況不利于專業化的分工,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單個農戶和市場對接難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這些增加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難度。②比較利益低的農業制度下農民增收難也對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形成了制約。農戶分散經營使得農業生產很難邁進高收入的產業行列。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因為微薄的農業生產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農產業。高素質勞動力向農外不斷轉移,留下來的農民大部分只有傳統的耕作技術和經驗,對現代科技的接受與應用能力較差。比較利益低下的情況下如何在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同時,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是一個現實的難題。③農業投入不足,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農業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災害發生面積7363.41千公頃,成災面積2300.42千公頃,因災損失糧食229.52萬噸。

3.2 “科教興農”戰略實施不力,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減弱和“科技支農斷層”阻礙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我國農業科技事業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與農業發展新階段建設現代農業對科技的新要求還存在較大的不適應:一是農業科技隊伍結構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級農業科研院所運行情況相對較好外,地、市級農科所大多處于半停頓狀態,縣級農科所及縣以下農技推廣部門推廣功能都很弱。二是農業科技長期投入不足。目前,發達國家政府對農業科技的資金投入一般占有當年農業生產總值的1%~1.5%,高的達3%-5%,而我國僅占0.28%。現有的農業科技投入流失問題也很嚴重,沒有真正用在農業科技方面。由于農業科研單位和基層農技推廣部門事業經費嚴重不足,不但無錢打仗,而且無錢養兵。三是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弱。表現為滿足生產性成果多,質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開發價值的科技成果少;滿足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成果多,農產品加工增值和資源開發利用型科技成果少。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低,目前僅為45%左右,只及發達國家的一半強。四是農技創新、農技推廣和農村教育相互脫節。由于農業科技、教育管理體制不順,從而使得“科教興農”出現了農技創新、農技推廣和農村教育“三個斷層”。

3.3 農村資源環境保護不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災害頻發”阻礙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資源約束既是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結果,又可成為撬動經濟增長發展轉變的杠桿。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農業規模經營的一個主要原因。農業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變成了制約農民增收的劣勢。對生存環境的意識或要求日益增強。由此,社會需要農業和農村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優質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態功能強大的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城市污染擴散和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給農村資源和環境保護帶來更大壓力。農業災害頻發,旱災、澇災、蟲災等對農業和農村產生嚴重沖擊。面對過去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在環境和生態方面的欠債,以及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對環境和生態的新需求,現代農業建設必須協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4 宏觀環境和農村制度短缺阻礙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①農業運行的宏觀環境是造成以粗放型為主的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原因。傳統體制下形成的二元結構制約了農業要素合理流動和農業結構的優化,是轉變緩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結構切斷了城鄉之間人口流、物質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使得農民和農業在整個社會和國民經濟中仍處于弱勢地位,發展步履相對艱難。農業剩余勞動力在農業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約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農業發展方式長期處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農”的城鄉經濟關系造成農業投入嚴重不足,對農業剩余的過度汲取,造成農業發展落后,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十分緩慢。②政府支持保護力度不大,農戶積累能力弱,導致農業發展長期徘徊不前。國家和地方財政投資農業的許多項目資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難全部落實在農業上。我國農業投入不足將在較大程度上制約農業的廣度與深度開發,成為農業發展壯大的一個主要瓶頸。③涉農的經濟體制改革滯后是轉變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現行農產品價格機制和市場制度嚴重制約著農民采用新技術推動農業進步的可能性。社會經濟管理體

制仍然有很大的慣性作用,嚴重破壞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運行機制。

4 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建議

4.1堅持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

一是“大資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種資源,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果;拓展農業功能。二是樹立“大生態”理念。要充分發揮農業的生態屏障作用。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發展循環農業和節約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樹立“大農業”理念。要挖掘農業的內涵,要延伸農業的外延,大農業要增強和發揮農業的多功能,要拓展農業在能源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樹立“大技術”理念。不僅要充分利用農業生物技術,在育種上發揮科技優勢,而且要在農業機械和耕作方法上技術創新。五是樹立“大市場”理念。強化市場意識,搞好農產品市場營銷。建設一支懂市場、善銷售的農副產品經紀人隊伍。加強品牌建設,探索建設一體化的銷售網絡。六是樹立工業化理念。大力發展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加強農業鏈條特別是涉農企業的管理。

4.2 堅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

一是改善技術創新投資環境,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科技與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國農業科研和推廣投入密集度,確立農業科教的投入水平應遠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率。還應該重視引導和啟動民間資金更多地進入農業科研和教育領域。要適應世界的新形勢,應盡快調整投資分配結構。二是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廣體系和相應機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和普及。三是積極開展科技培訓和咨詢服務。四是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完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農信息資源發展現代農業。

4.3 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

一是提高農業的產出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能源資源產出率,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二是科學使用化學投入品。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等新技術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為主要農作物生產提供全程、配套的現代農業裝備。四是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要完善農田水利建設體制和管理機制,通過小型水利設施的產權制度改革,調動農民發展小型農田水利的積極性。

4.4 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給、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市場服務等產業于一體的多層次、復合型的產業體系。一是要建設農產品產業體系,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二是建設多功能產業體系,充分發揮農業多種功能。三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產業體系。四是建設現代農業支撐產業體系。從產業鏈角度建設綜合產業體系,按照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生態“五位一體”的思路,建設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加工、流通、信息咨詢等相關產業,提升整個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4.5 堅持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

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方式。有條件的地方可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同時,要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一是發展產業化經營。圍繞發展農村商品生產,按照不同產品、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約為紐帶,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經營。二是推進規模化經營。逐步推行以耕地適度規模經營為主的農業集約化經營,完善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機制,積極發展種養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和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經營主體。依托專業大戶、經營能人、龍頭企業、基層農技部門和基層供銷部門等來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搞好中介和流通。

4.6 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

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努力培養新型農民。鼓勵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支持工商企業、大專院校和大學畢業生服務現代農業。要繼續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農村成人教育。建立農村基層干部、農村教師、鄉村醫生、計劃生育工作者、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等的培訓制度,提高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