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范文

時間:2023-10-25 17:24: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

篇1

關鍵詞: 語文教育 大學生 真善美教育

引言

探索語文教育與真善美教育的融合途徑能夠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大學生內在品質的升華,以及創造性思維的養成。我們需要積極地發現語文教學的本質,發掘語文教育背后的人文魅力,從語文教育的知識層面、理論層面、道德層面啟發大學生對于人性中真善美的思考,促進大學生優良品質的養成,我們將從實際的教學工作經驗出發,結合語文教育的理論知識,探索語文教育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的結合途徑。

一、語文教育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語文教育和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具有多方面的實際意義,有助于培養社會迫切需要的具備美感的全面人才、發掘語文教育中的真善美的本質,分別表現在:首先是為了捍衛語文學科的尊嚴,由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于科技型人才的需求,忽視了大學中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通過語文教育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發掘語文教育在學生精神層面的影響力, 是捍衛語文學科尊嚴的途徑之一。但是當前缺乏對于語文教育的這一研究,沒有系統的理論和科學的支撐,語文教育對學生真善美教育的影響還不夠,為此我們必須探索相關的融合途徑改善這一問題;其次為了加強自身的修養需求,充分地認識到語文教育的全面性,克服對語文教育的狹隘認識,無論是語言、文章、文學等語文方面的研究綜合到“語文教育真善美探討”的根本上來,這是一個關乎修養和心靈的改善過程,從語文教育的基礎教育過程來提高受教育者的修養,無論是從加強“德”的修養,還是知識面“智”的加強,或者對技能的提高“才”的改善,都是語文教育對于受教育者修養的提高。

二、語文教育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具體思路

(一)知識層面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相融合

語文教育與真善美教育的融合方式首先是通過知識層面展開的,畢竟知識是語文教育中非常關鍵的教學目標,通過語文知識、文學知識等的探索和發現來尋求和真善美教育的結合。所謂“真”,我們可以理解為真誠或者對真理的追求,就語文教育的過程本身而言也是對真理的求知過程,在語文教育的過程中獲取知識以及相關的能力,這也是語文教育的基礎工作,一方面提高了受教育者的文字理解能力,另一反面能夠幫助被教育者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并且通過對語文知識的獲取和理解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表現出了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和大學生真善美教育中“真”的結合,求真是語文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中極其重要的一點,對于被教育者的人格養成和創造型人才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幫助。對此,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考慮,分別是受教育者的知識、能力、智力。文知識包含了很多,主要的內容是以語文為主體的相關知識和經驗的總括,系統地來說有語音、文字、詞匯、邏輯、文學等方面的知識,語文教育要想通過知識層面促進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的發展,就應該更加注重知識層面的傳授,大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能夠促進語文能力的發展,為此語文教育應該將知識的學習和教育貫穿到整個教育的階段中,語文能力是一種利用語言來獲得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閱讀、寫作、溝通等方面。文教育想要健全人格和塑造創造型的人才就必須注重語文能力的提高,通過語文知識教育促進受教育者語文智力的不斷提高,從而全面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通過知識的教育環節的設計和安排全面地促進大學生的人格塑造。

(二)理論層面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融合

從教育學理論層面探索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即只要通過語文德育的角度來思考語文教育對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的影響。通過語文教育的過程,使得被教育者能夠從語文教育中獲取心靈的凈化和靈魂的升華,從而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而這種對于被教育者的人文關懷也是我國語文教育的核心所在,從教育學的理論層面證明了語文德育教育對被教育者思想層面的影響。文德育是語文教育的靈魂,通過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對被教育者的人文修養的提高,這也是語文教育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理論支撐。

語文教育中很多課文和文學作品都是積極向上的,很多的課文和文學作品都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充滿了愛國主義、革命理想、道德理想等元素。這些都是語文教育積極的引人向善的特點,承擔著對于塑造創造型人才和“健全的人格”的使命,是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相結合的完美做證。具體的融合過程需要教師能夠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充分地考慮到語文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思想、節操、品德三個方面的考量。通過教學過程中重視這三者的培養過程改善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的效果。其中人的思想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和看法,所謂大學生真善美的培育最為主要的就是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即熱愛生活、積極樂觀、富有責任感等積極可貴的思想品質,語文教育要想通過教育學理論的觀點塑造創造型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就必須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同時思想境界的提升也能反過來影響到其語文能力的發展,特別是大學階段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語文德育教育的理念能夠透過教育學的手段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通過語文教育的過程培養大學生情操的逐步養成,透過語文教育中文學作品的魅力,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達到對大學生情操陶冶的目的。所謂德行,指的是人在日常處事中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規范,是一種堅韌的性格特點。通過語文教育的過程追溯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的本質,語文教育能夠促使大學生吃苦耐勞、敢于探索、謙遜謹慎等珍貴德行的養成。為此教師應該積極地研讀理論,充分地認識到語文教育的教育學理論的相關特征和語文教育的德育效果,培養大學生在語文教育中發掘人性中真善美的能力。

(三)美育學的角度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

語文教育從美育學的角度而言指的是語文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審美意識的提高,語文教育能夠通過美育學的思想改善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從而促進受教育者心靈的構建,即通過美育的過程促進語文教育對大學生的審美教育,即使得大學生通過語文教育認識到什么是美,如何在生活和學習中崇尚美。對于大學語文教師而言,這就需要從大學生本身的審美意識、審美因素、審美能力出發。其中審美意識是指人類思想活動中客觀存在的審美觀點、審美傾向、審美標準等;對于語文教育的過程而言,這種審美標準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是全面提升大學生審美理解和感知的重要手段,對于促進大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發展創新型的人才有著審美能力的支撐,具體到實際的語文教育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創造特殊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將學生審美意識的提高納入教學的重點考慮,通過語文教育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從而達到提高審美意識的效果。

(四)語文教學體系的角度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

構建一個以美學為核心的語文教學體系至為重要,通過這個以美學宏觀角度完善語文教學的系統構建,全面地促進語文教育中對人性中真善美的培育過程。這就需要大學語文教學工作者能夠對以“美”為中心的語文教育有深入的理解,構建這種語文教學體系需要注意的是,語文教育不能單純地理解為智力教育,更不能籠統地認為是道德教育、審美教育。而要將語文作為語文教育的立足點,充分地滲透語文教育中的語言、文章、文學三個教育重點,充分地挖掘語言美、文章美、文學美,通過語言、文章、文學三者的相互促進和補充,完成適應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的語文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但是這個語文教學體系的構建過程是極其復雜和宏大的,它既要考慮到東西方美學的特征,又要考慮到馬克思美學的邏輯和總結作用,通過美學的觀點充分地發掘語文教育中語言、文章、文學的獨特魅力,從而從智育、德育、美育的提高完成大學生真、善、美的品質塑造。進而實現語文教育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那么這種美學為核心的語文教育過程怎樣全面地促進大學生的真善美教育呢?首先是“求真”,求真是從認知的角度開發大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智力、創新技能等能力的養成,這是一個對真理的求知過程;其次是“向善”,即通過美學的語文教育,積極地通過文章等文學作品引導學生向善,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最后是美學語文教學體系中的“崇美”,即從美學的角度思考,語文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對語文中文章、作品、語句等的審美意識,這種審美意識能夠促進學生們健全自己的心靈構建。

結語

語文教育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融合的全新思想和途徑是當前大學語文教育的全新發展方向,也是較為理想的語文教育理念。為此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語文教育中語文知識、語文教學理論、語文教育中美育學特征、語文教學體系的構建四個方面的具體特征,通過對這些角度的思考,發掘語文教育與大學生真善美教育的融合的理論和實踐的途徑。

參考文獻

[1]潘紀平,柯華橋.語文審美教育原理略論[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01).

[2]楊道麟.高師院校中文系的學生務必探討語文教育真善美[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篇2

【關鍵詞】現代文學;反思;對策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中現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面臨最大的困境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其一為難以實施人文精神教學,其二為當代大學生對我國現代文學作品的閱讀積極性普遍較低。如果高校文學教學工作者想要解決這兩個困境,關鍵在于如何對實際課程教學中的重點們進行探究,通過培育學生具備人文精神,增加其對中國現代的文學興趣,進而才能有效避免學生三觀出現偏差,影響其自身的全面發展。

一、人文精神在現代文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們常說的人文精神也被叫做人文主義,這一說法最早起于西方,該詞語的本意指的是通過多年哲學探索而培育形成的一種崇高精神。人文精神包含的主要元素共有三個,即理性、人性以及超越性。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理性說明了人據別思想考的能,因此會思考,可以不斷追求事物的真理。從人的本質角度出發,人性說明了凡事皆可以以人為重,尤其是對他人的尊重,這是一種崇高的人性精神。而超越性則是根據宗教意義來進行說明的,指的是人們對生命意義會不斷追求。現代的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種人文的、自由的精神,此類精神被人們當做萬物生存最具價值之處,并且認為在大自然中人的存在不但屬于自然規律,而且也屬于一種精神意義,應當尊重并且肯定他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總之,現代的人文精神指出了人的生存不但只是為了追求外在的物質,而還要追求生命及本身內在的含義。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中,可以說人們精神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也為人們長久生活的環境、社會發展等提供人道、正義以及理想等支撐,引導人們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所以,在高校文學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大學生具備崇高的人文精神已經逐步成為我國素質教育重點。

二、淺談我國現代文學教育實施對策

(一)培育大學生文學修養并激發其追求文學體驗的動力

我國的現代文學僅有百年之久的歷史,所以在高校文學教育過程中可以應用的知識資源、審美資源相對有效。在實際教學的時候,教育重點并非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將文學知識交給學生即可,而是通過文學教育的手段激發出大學生探究文學中措蘊藏的現代精神及歷史秘密,進而提高大學生學習文學知識的興趣。眾所周知,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激發出大學生對于文學知識的熱情和興趣,才能提高其學習文學的原動力,這樣學生才能根據自身文學審美探究與學習。

(二)鼓勵學生鑒賞半政治化的文學美,同時樹立公民意識

要培育大學生對我國現、當代文學學習興趣,老師應該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鼓勵學生鑒賞半政治化的文學美。很多大學生缺乏專業的中文訓練,因此常常只關注到文學中強烈的政治色彩與革命意味,并沒有著真正體會到其中的藝術性與審美內涵。比如:很多學生在鑒賞與政治有關的文學類作用之時,往往會與作家當時生活的背景聯系起來,進而聯系到當時的政治背景等,由于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學生往往只注重作家的生存境遇而并沒有關注這類文學作品的藝術性。

(三)鼓勵學生追求真善美,幫助其樹立正確三觀

在我國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中,對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始終貫穿于文學作品中,老師在實際教學時,可以根據作者對生命的選擇并以此為榜樣,培育學生具有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及道德觀念、價值觀等。我國的現、當代文學發展時間并不較長,甚至很多還帶有歷史光環,因此老師在教學時可以積極采用歷史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文學產生理解與認可。比如很多學生往往只關注到歷史的一面,容易因歷史而文學作品本身的價值,老師需要通過講解歷史知識,讓學生明白這類文學作品中蘊藏真善美,使學生明白作家在極危險的政治背景下與艱苦條件中,依舊追求真善美的精神,促使學生更好地體驗并積極探尋該種精神,從而對文學作品有更深層次的了解。這種勇于追求真善美的也是當下最值得追求的人文精神,通過培育這種人文精神,使學生明白我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和吸引力。

(四)促進教師文學素養,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文學是一種藝術,它以語言文字作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觀現實,并且給人帶來美的享受,教師必須對大學文學教育內容有著充分的認識,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這樣才能為更好地開展文學教育。教師是教育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學教育的引導者。要想做好文學教育,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文學素養,教師必須的廣泛地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感受不同的各有特色的文學教育,并且學會將領悟到的文學價值與課本文本以及課堂教育相結合。而且教師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有利于觀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達的能力的提高。

結束語

在當今社會發展當中,人文精神始終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與議論,因此高校也承擔了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的責任。高校在進行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時通過滲透人文精神,可以幫助學生尋求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通過自身對文學作品的獨特見解,提升自己的藝術魅力和藝術見識。

參考文獻:

[1]蔡江珍.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學教育問題[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1,12:85-87.

篇3

關鍵詞:古詩詞 名言名句 教學 真善美 探索“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1司馬遷如此之說絕妙極了。遍覽古代詩詞,都離不了“真”和“情”并且“向善”之心滲透在字里行間。針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古詩詞和當前新課改所推行的美育、德育、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與各位共享。

一、古詩詞中的“真”

(一)親情美

“詩言志、歌詠言”,古詩詞中的人的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這種美是一種真實的、內在的、深厚的、內涵的。我們應讓學生們沉溺于、感染于這種人性美以陶冶他們的“美”的情操。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總共寫了兩個意象“線”和“衣”、三四句寫母親的動作和心情、生花之筆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者運用比喻,對比手法寫出了母愛的偉大,自己的渺小,這首充滿淳真感情的佳作,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一顆感恩之心,和自己永遠無法完全回報的羞愧之情。“母愛”、“孝敬”“感恩”,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在新時期教育中敲得很響,的一曲《白發親娘》、劉和剛的一首《我的老父親》,讓千千萬萬的觀眾流淚,這就是親情。孟郊的《游子吟》小學、中學、大學學生每一個知識階層都應反復回味。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遠在他鄉的王維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用質樸、簡潔、扼要短短七個字,把思親之情躍然紙上,其“真”情表露、文學魅力勝過樣樣灑灑萬言的一封家書。

(二)友情美:

友情之美佳句更有千古絕唱,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等。“桃花”、“潭水”,“知己”、“天涯”,“玉壺冰心”,這些千古名句字字都凝聚著朋友的離別之意、思念之情……這些描寫友情之美的佳句,放在當前青少年犯罪率升高,弒親人、朋友事件頻頻爆發的時代來學,是一種道德的呼喚、是對人性美的一種歌頌。中華幾千年美德,親情友情是多么重要啊。

(三)愛情美

現在的高初中學生已不是以前的談“情”色變的時代,處于青春萌動期的學生,現在缺少的不是“情”的信息,而是老師的正確引導,他們該不該“愛”“什么才叫愛”。對于古代的愛情詩中有文學價值的精華篇目高中課本并沒有回避。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元稹《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秦觀《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處。”……從這些古詩詞中提煉的愛情佳句數不勝數。他們的愛是醇厚的、思念是永恒的。這些佳句能千古流芳,體現了亙古不變的人間“真愛”之美。

“高天上流云、有晴也有陰……莫道人情冷、將心來比心、一人添上一根柴,頑石也能練成金”,親情、愛情、友情,只要人間真情在,這個世界就會更美、更好。古詩詞佳句鑒賞,“真情”教育盡在其中。

二、 古詩詞中的“善”

如果說“真”是只從客觀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所表現出來的資深的必然性和規律性,那么“善”是倫理學范疇中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調整人與人之間的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道德規范,體現了人類普遍的愿望和要求。親情、友情、愛情“善”都蘊于其中,那種感恩之心、那種思念之情、那種離別的傷感、那種純真的愛情處處留下“善”的足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只要真情在善舉處處存。

我們贊美“微善”之時,怎能忘記那種有大愛、大善、大志、大德愛國詩人的千古忠心。屈原《離騷》有“長太息以掩涕兮、愛民生之多艱。”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山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陸游有《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還有辛棄疾、岳飛……這些愛國詩人,他們的赤膽忠心、他們的豪邁情懷、他們渴望“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等報國之志溢于言表,他們才是大善、大德,他們的澤被后世后人的不單單是文學上的美,是他們的“死后猶能化碧濤”的“一腔熱血”。

三、 古詩詞中的“美”

親情、愛情、友情的詩為真善美,豪情滿志的愛國詩句為大真、大善、大美,二者皆蘊藏著人性之美。豪情滿懷為美、感物傷懷亦為美;鶯歌燕舞為美、月落烏啼亦為美。

篇4

一、巧挖現代詩歌的語言美

明代文學家蘇伯衡說:“言之精者謂之文,詩又文之精者也。”語言是詩歌的載體,詩歌首先是一種語言的藝術。現代詩歌的語言常常會突破現有的語法規范,創設出新穎別致的表達方式。要挖掘現代詩歌的語言美,就必須引導學生領悟詩歌語言的深層含義,理解語言背后融入的作者的情懷和觀念。此外,現代詩歌語言的音樂美、理性美、新奇美都會帶給學生審美愉悅和深刻的感悟。現代詩歌的語言的跳躍性大大拓展了詩歌想象空間,有利于師生多元化的解讀。

例如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就可以讓學生捕捉詩歌中色彩艷麗的形容詞,如“青荇”、“金柳”、“青草”等,不僅增添了詩歌的色彩美,而且創造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使人讀來溫婉,想來唯美――具有詩情畫意。又如詩歌中“康河的柔波”、“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隱喻的使用,使得這首詩意味深長,教學中,充分挖掘這些語言因素,不僅能增添詩歌語言本身的美感,而且使學生的審美目光被吸引到詩歌自身語言之上,獲得真正的審美意義。總之,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對現代詩歌語言內涵的挖掘與領略中得到詩情畫意的審美愉悅和滿足。

有些詩句,單靠學生的體驗是達不到理解的層面的,這時,就需要老師的“講析”,對某些詩句的深層含義,須在教師的引導下,反復體味、誦讀才行。如江河的《星星變奏曲》。這首詩中,“星星”、“螢火蟲”、“白丁香”、“柔軟的湖”、“鳥落滿枝頭的春天”等意象,字面意思很好懂,詩人塑造了一個寧靜而美好的意境,但在“深夜”渴望“星星”的背后,更深沉的意境,就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去體會、掂量、品味,從而感受更深一層的含意:“詩人是對于時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這里的詩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僅是指他自己。”

二、巧挖現代詩歌的結構美

現代詩歌的結構常常是詩人心理結構的外在表現和直接反應,是詩歌內在意蘊的外在表現形式,在現代詩歌教學中進行詩歌的結構分析也是審美化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余光中說:“我以為藝術的手法有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整齊;一個是變化。詩歌的寫作要用功夫做到整齊,不然不行,當然流于刻板單調也不行。變化不能無度,整齊要有常態,這兩個坐標怎么調配是對新詩藝術的一個大考驗。新月詩整齊但不知變化,寫出來的是四行一段的方塊詩。寫自由詩的人寫格律詩時,誤把音樂性代替詩的形式,這就是韻文化。而一旦寫自由詩就容易散文化。過分的散文化是不幸的,散文化是新詩的一大公害。”在余光中的詩中,我們很容易看出他追求詩的整齊,講究詩的和諧,但也力圖在整齊中求得變化的藝術結構特征。

以余光中的《鄉愁》為例,這首詩在結構上就呈現出寓變化于統一的美。所謂的統一,就是詩歌的段式、句式相對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對稱和諧,形成了一個統一的體系。所謂變化,就是追逐活潑、流動和蓬勃之美。全詩共四節,每節四行,詩人既注意了詩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又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和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又有了參差之美,回旋往復,一唱三嘆,表達出了心中對親人、對故國的無比眷戀。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對作品結構做這深入的分析,那么學生所獲得的審美感受一定會非常的深刻。

三、深掘現代詩歌的形象美

現代詩歌的形象常常是隱喻、擬喻、和象征的意象,意、情、意象的結合因此而顯得比較隱秘。所以,現代詩歌的形象有朦朧美的特征。在教學現代詩歌時,就必須認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這種形象,感受詩中的意境,從而體會詩人的情感。在開掘現代詩歌的審美內涵時,要注意形象的多元化傾向,讓學生開拓思路,減少思維定勢的影響,對詩歌形象進行立體的、多方位的觀照和認識,從而獲得更為豐富的審美感受。

例如,在教學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就可以讓學生在跳躍的詩行中尋覓到“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等幾個形象,以及這些形象之間的空白點,來填充自己的理解,從而感悟到詩人“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在教學《雨說》第一節時,可以讓學生在詩行中找出“等待久了的大地”、“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場”、“等待久了的魚塘和小溪”等意象,從而體會詩歌中蘊含著的大地萬物對春雨的熱切期盼。

四、深掘現代詩歌的意蘊美

現代詩歌不僅為學生的感官提供了一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而且還通過形象,表達出一種更深沉、更豐厚的意蘊。詩人的神奇之處,就在賦予平凡乃至殘缺精神意蘊之美,從而感染和征服人心。也就是說,意蘊是是超越于物象之外,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學生只有在老師的指導下去體味、領悟、想像,才能領悟現代詩歌的神韻。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篇5

關鍵詞:《麥田里的守望者》;臟話標記;語料庫;垮掉的一代

美當代著名作家杰?戴?塞林格(J.D.Salinger)的長篇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國學界公認的“現代經典”之一。該書以主人公霍爾頓自敘的語氣講述自己被學校開除后在紐約城游蕩將近兩晝夜的經歷和心靈感受。霍爾頓代表了美國20世紀50年代城市青年的苦悶和彷徨,在他身上凝聚著“垮掉的一代”的許多特征。“垮掉的一代”是二次大戰后在美國產生的第一個現代主義文學流派。該流派主要描寫那些蔑視物欲至上主義,厭惡學業和工作,長期浪跡于底層社會的美國青年。《麥田里的守望者》全篇隨處可見的臟話形成了主人公霍爾頓的特殊話語標記。臟話標記語的使用反映了以霍爾頓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的價值觀。本文先采用Antconc語料庫工具中的keyword list 功能檢索了文本中的臟話語料及其頻率,然后運用concordance plot 功能檢索了臟話語料在文本中的分布,證明了臟話是主人公霍爾頓的特殊話語標記。最后運用Collocates 功能檢索了臟話針對的對象,發現了霍爾頓咒罵的對象并非人,而是物質,反映了以霍爾頓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雖然痛恨物欲橫流的社會,但對人性的真善美仍充滿渴望。

一、話語標記及其社會語用功能

話語標記是日常會話中一種十分常見的話語現象,它們是一些在話語中起語用作用的詞語或結構。在實際交際過程中,說話人為了使聽話人更好地領會自己的意圖,除了把主要信息傳遞給對方外,還要選擇恰當的語言成分有效地組織話語,表明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觀點。任何語言功能、話語方式以及個人的言語風格都要受到言語動機和意圖的支配,是構成主觀的個人話語特征的主要因素。英語臟話是人們創造和運用語言的社會行為,因而在一些特定場合、特定場景中,在與特定的人進行交往時,英語臟話其特有的話語標記功能。

話語標記能反映出說話者的社會身份和特征。鄭群在《話語標記語的社會語用研究》中指出“語言變異不僅僅是社會身份和團體的反映,而且是說話者通過特定的文體風格表現出來的社會定位”。且“具體而言,在某個時期,一個社會團體的特定語言特征可能引起關注,使用該特征的人士隨即被積極或消極地與該團體聯系起來”。本文中主人公霍爾頓的臟話標記反映了其作為美國二戰后“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形象。

二、《麥田里的守望者》的臟話標記“垮掉的一代”的墮落

本文觀察的語料是《麥田里的守望者》英文文本,首先運用Keyword List功能提取臟話語料,然后利用concordance plot 功能檢索出臟話語料在文本中的分布。Keyword List功能是將兩個語料庫的詞頻表相比,檢索出其中一個明顯高頻于另一個的那部分的詞項表。通常參照語料庫的規模要大一些,以此來凸顯目標語料庫的一些高頻詞,以浮現該語料庫的主題或內容特色。Keyword List功能是用來查看檢索項在語料文本中的分布狀況。

在實際操作中,首先運用AntConc將該目標語料庫《麥田里的守望者》英文文本(73713個字符)與參照語料庫《飄》英文文本(460943個字符)進行對照,利用Keyword List功能檢索關鍵詞表,并從中提取臟話語料庫,見表1:

然后運用concordance plot功能在檢索項輸入所有的臟話詞項,檢索臟話語料在文本中的分布狀況,如圖1:

從表1可知, goddam、hell、damn這些臟話詞頻繁出現,次數分別為242次、229次、124次,說明《麥田里的守望者》相對于參照語料庫來說,臟話標記十分突出。從圖1可知,文本中的臟話不僅出現頻率高,而且其分布貫穿整個文本。而《麥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敘事法,因此該文本的臟話語料主要來源于主人公霍爾頓之口,反映出主人公霍爾頓言語中充斥著不屑與輕蔑,性格放蕩不羈、桀驁不馴,是個不折不扣的墮落少年。霍爾頓的臟話反映了“垮掉的一代”的墮落與對現實的反抗。當時美國處于二戰環境中,美國由于在戰爭中發了橫財,戰后又取得西方世界霸主的地位,國內物質生產發展很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群眾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空虛。一些出身于富裕的中產階級的青年人受不了精神生活的枯燥貧乏,就通過酗酒、吸毒、群居等頹廢的生活方式表示對現實的反抗,這些美國青年在成人世界中感到迷惘,他們渴望真愛、卻又無處尋覓,只能通過偏激的話語來排泄心中的苦悶,因此,通過語料庫檢索臟話話語標記能夠更鮮明、更直觀地反映出文本臟話數量之多,密度之大,為揭示文本的深層內涵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三、《麥田里的守望者》臟話標記與“垮掉的一代”對人性的渴望

Collocates的功能是獲得檢索項的搭配詞表,同時可以設置搭配詞的位置、出現的最少次數與詞表的排列方式。本章節運用AntConc 的collocates功能分別檢索臟話標記(因詞性原因,本文僅選取goddam來觀察其詞項搭配),并生成搭配詞表,如表2。

由表2可知,在文本中,goddam臟話標記的咒罵對象在大多數情況下為物,且大多來源于學校、社會和家庭以及身體器官,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才指名道姓謾罵人。文本中出現的物質,例如所謂的百老匯戲劇、好萊塢電影,在霍爾頓看來都只不過是一種充斥著商業欺騙的娛樂,他強烈憎恨那偽善得令人作嘔的“成人世界”,他看不慣這一切,向往真善美,向往美好和純潔。結合美國二戰后“垮掉的一代”的價值觀來分析可知,主人公蔑視憎恨的對象僅僅是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以及成人世界的虛偽,但是霍爾頓對人性沒有完全喪失希望。霍爾頓帶著孩子氣的天真追求愛情理想和公平的世道, 幻想長大成人后去當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在他看來,成人世界充滿虛偽和欺騙,而他正竭力抵抗丑惡世俗對自己的侵蝕,他渴望純潔無瑕的兒童世界,也正因為此,他要做“麥田里的守望者”,當一名孩子的保護神,不讓他們受到成人世界的污染,掉入那個令人無法自拔的泥淖。雖然霍爾頓在文中一直用“phony”(假模假式)來概括成人裝腔作勢背后的虛偽和冠冕堂皇下掩蓋的惡俗,但是對他而言,他痛恨的是成人世界,而童真世界是生活里所有美好品質的折射,懸崖下的深淵是象征著以成人世界為代表的邪惡和墮落,在幻想成為童真的守護人時,他潛意識地給自己賦予一項崇高使命:保護孩子。這也反映了當時垮掉的一代雖然表面放蕩不羈,生活墮落,但內心卻仍然相信人性的真誠力量,因此,他仍想拯救生活中應珍視的東西――人性,對他來說,孩子是人性真善美的化身,保護孩子就是守護他對人性的希望。

四、結語

霍爾頓抓住了一代人的精神特征,通過運用語料庫對主人公進行話語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臟話之多。臟話成為了霍爾頓的話語標記,也成為“垮掉的一代”的社會身份和團體的反映,這種獨特的文體風格體現了“垮掉的一代”的特立獨行,放蕩不羈,通過臟話對我們可以了解戰后美國社會青年一代的心聲,了解其社會物質文化背后的精神危機,發現“垮掉的一代”在對社會充滿痛恨的同時,對人性的真善美卻充滿了希望和向往。

參考文獻:

[1]Schiffrin, D.1987.Discourse Markers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篇6

關鍵詞:審美情懷;真善美;逆境;自由獨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32-0186-02

一、追求真善美是人類永恒的信念

中國古人向來就有關于人性善惡之爭,孟子說“性本善”,所以主張“仁政”;荀子說“性本惡”,所以提倡“法治”。實際上結合千百年來中外哲學、美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筆者以為人性當中存“善”“惡”兩端,一般而言,善是顯性的,惡是隱性的,但隨著環境的變化,善惡的顯隱方式會發生很大變化。越是在利益紛爭的社會,善惡的沖突就越是激烈,但人類的終極訴求卻是“善”。文學藝術最根本的特質是審美和抒情,文學作品通過不同形式的語言、藝術形象來傳達生活的真諦,宣揚人性中的真善美。例如,被稱為我國現實主義文學源頭的《詩經》表現的就是兩千多年前勞動人民和中下層士大夫的思想情感,其淳樸、優美及其雅致令我們現代人都感動。就拿愛情詩說吧,《關雎》、《靜女》《漢廣》、《蒹葭》等求女詩或可愛、或執著、或憂郁、或縹緲,可以說是世上最動人的情歌之一。如《靜女》中可愛的男孩:“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充滿了對愛情簡單而真摯的表現。當然古人表達愛情大都是含蓄的,比如有一首改編自民歌的宋人詞作《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情感是內斂的卻是鮮明的,通過長江水這個綿綿不盡的藝術形象將男女思念之情婉轉的表達出來,堪稱佳作。再回到《詩經》,有一首《蒹葭》更因其意境獨特、優美而成為經典愛情詩: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泗,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時間在推移,景物在變化,而佳人依舊難求。蒼茫的景色與可望而不可即的佳人構成了統一和諧的意境,寄寓著詩作者追求理想時執著的精神、復雜的心境與艱難的過程。這樣的愛情不是很純凈很優美嗎?

事實上,以佳人寓理想已經成為我國傳統文學一個獨特的主題。為什么要以佳人寓理想呢?筆者的一位大學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世上有了女孩子,就有了七分的真,五分的善,三分的美。”賈寶玉也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我見了她們就覺得清爽。”這些都說明人的美并不只在外表的漂亮,而是意味著有一顆純凈、善良、充滿愛的心,這樣的美才值得去追求。這是人類共同的情感,西方文學中也是力圖表現這一點。《巴黎圣母院》中英俊的上校欺騙了美麗的少女埃斯美拉達的愛情,使她差點失去生命,而丑陋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卻給了她生活的希望;奧斯卡獲獎動畫片《美女與野獸》改編自一個古老的傳說。霸道使王子變成了兇惡的野獸,而善良和勇敢不僅使他變回了英俊面貌,還贏得了美麗的愛情。這不是新奇故事,但此動畫片卻打動了人們的心。據說在電影院觀看此片的成年人遠遠超過了喜愛動畫片的兒童。在商品經濟社會中,對物質財富的追求沖擊著人們曾經善感的心靈,漸漸地,道德的失范和審美價值的變形成了時尚的風氣。不知道這種時尚中人類有多少無奈,但人類永沒有停下追求真善美的腳步,縱觀歷屆奧斯卡獲獎影片及好萊塢經典作品無不體現了這一點。被社會上一些所謂的“時尚風氣”所影響出現心理迷惑時,不要忘記回到語文課堂,回到唯美的藝術殿堂,在這里感受生活的美麗,培養審美的情趣,提高做人的品味。

二、面對坎坷,具有承受逆境的胸懷

每個人都有理想,實現理想是需要博大的胸懷的。儒家的入世、進取是一種胸懷;道家的出世、養生也是一種胸懷。事實上,整個封建時代,士大夫們正是在這兩種胸懷中平衡著自己的人生,尋找著生命的支撐。陶淵明身處黑暗的東晉社會,能夠不為五斗米折腰,返回田園,過起了真正安貧樂道的生活。《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以忘言。”有何真意,也許只有陶自己知道。他躬耕隴畝,食不果腹,卻有如此情趣,在封建士大夫中是絕無僅有的。我們現代置身于繁華都市、經受著各種利益誘惑、嘶聲力竭喊著“死了都要愛”的青年是體會不到這種淡泊心境的。可能你不太喜歡陶淵明,覺得他太寂寞了,那就給你講講李白吧。這是一個才華橫溢、大氣磅礴的人,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不遠萬里由四川赴長安,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然而卻發現仕途并不那么容易走。他只不過是個御用文人,于是發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喊。是啊,人生道路確實艱難,可是我們還得繼續走下去,于是李白歌唱著“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云游天下。這是一種大氣魄。如果你覺得李白太瀟灑了,做不到,那就講講坡吧。讀蘇詞,你會看到一個血肉豐滿、情感豐富的蘇子形象:既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英雄感,又有“縈損柔腸,點點離人淚”的兒女情長;興致起來有“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的豪情,哀傷起來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愛情悼念。是啊,人應該是感情豐富的,可是細讀蘇詞,不管是何種感情,都自有一種曠達的人生情懷在內。《定風波》就是他此情懷的寫照。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道路上有風雨有坎坷有寒冷,然而作者淡定、泰然、任達,將人生困苦化作了人生情趣。其實,蘇軾是成就輝煌的文學家,卻是政治上的失意者,他將苦悶用一種豁達的方式排遣出來,這種人生態度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古來圣賢皆寂寞”,無論是陶淵明、李白,還是蘇軾或其他文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寂寞情懷,但他們沒有因為不為人所理解就郁郁寡歡,苦悶不堪,更多的是將自己的理想化為人類普遍的、崇高的精神追求,以激勵更多人奮勇前行。在世界文學長廊上,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簡愛、斯佳麗等形象都能給我們這樣的激勵。

三、自由而獨立的精神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目標

什么是自由而獨立的精神?不是專制不是壓迫,不是盲從不是迷信,也不是個人化的為所欲為,而是具有獨立的思想與人格,有平等意識,有尊嚴,有良心,有社會責任感。舒婷的《致橡樹》用豐富的象征展開抒情,寄寓詩人追求個體的人生價值和獨立性的精神。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這些都還不夠!∕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每一陣風過,∕我們都互相致意,∕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們分擔寒潮、風雷 、霹靂,∕我們共享霧靄 、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堅貞就在這里:∕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篇7

關鍵詞:素質;高尚;健康

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首先教師應該是一個人文素養很高,有著偉大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的人。語文教師擔負著培養學生熱愛語言,能正確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為此,語文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素養,并隨時提高自身素質,語文幾乎是以人類的這個文化作為背景的。因此,語文教師首先應該精通自己所教學科,通曉語文大綱。教學時才可以自如地駕馭教材,靈活機智地組織教學。同時,社會在發展,語文教學的觀念也應隨之更新,因此,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與時俱進,努力提高文化知識層次,跟上時展步伐,勤奮學習,不斷充實自己,使教學達到常教常新的境界。同時,即注意言傳,又注意身教。教師與學生交往密切,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學生,讓學生愿意接近并讓自己受影響。隨著社會飛速發展、市場經濟的深入,人們固有的道德信仰、人生理想、價值取向,在各種意識的沖擊下,受其影響呈現躁動不安。因此,針對這些現象,必須加強人文教育,使學生對道德信仰、人生價值取向有正確認識,摒棄各種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

21世紀是科技高度發達的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更強更高。教師要認識到,中學生是有著自己獨特個性、愛好、情感的,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維、能感知的活生生的人,這是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認識到這一點,才會在自己的教學中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激發和信任學生;才會想方設法的發揮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創造性;才會注重他們的道德品質以及人格養成的教育,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才會引導他們去發現和形成自己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使他們達到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生活。使其成為各種能力均衡發展的現代人。

篇8

中國傳統文化以“倫理道德”、“經世致用”和“中庸”為核心,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文明與輝煌。但是,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傳統文化良性運行所依賴的社會條件和外部環境逐漸弱化以至于斷裂,于是“保守”和“實用”的內容變質、缺陷凸現。在科學昌明、技術發達、經濟發展的今天,如何從傳統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課題。

曾經有兩種傾向,讓我們獲得了文化發展上的教訓:一是民族虛無主義,一是文化自戀情結。前者以割斷歷史為代價,后者則執著于“越是傳統的,就越是優越的,越是不可丟掉的”。這些都是不可取的態度。

也許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傳統文化對于現代社會有多大的影響,特別是一些保守但又實用的行為準則,仍舊完整地保留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比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等等。雖然這些經過檢驗的生活智慧不是沒有道理,但是不容否認,它們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成了抑制創新思想和創新行為的絆腳石。因此“揚棄”便成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立場。

傳統文化存在已久,深深根植于人們的思想和意識里、滲透在社會的骨髓和血液中。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我們要想將其中的消極因素消除,是非常困難的,必須經過陣痛和嬗變。在這個時候,我們有必要將目光投向異域,讓傳統文化在異域文化的沖擊中得到淬煉,從而重塑適應形勢發展的新的民族文化。

總書記今年訪美期間在耶魯大學的演講中,以“當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定位文明多樣性,突破了經濟決定論的窠臼,為科學發展觀作了意味深長的延伸。文明多樣性是文化多樣、文化多元的必然結果:不同民族立足于生態系統迥異的自然環境,多樣的文化由此而生,多元文化是人類對待生物多樣的歷史經驗總結。

古今中外的文化發展史告訴我們,沒有一種文化能在自我封閉中永恒,而偉大的文化事件和科學事件都是多元文化的產物。“閉關鎖國”的滿清王朝的衰亡便是明證。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已被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推進力,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摹仿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仿效拜占庭帝國。偉大的文藝復興就是多元文化的果實,而創新文化的培育,離不開文化多元的土壤。正如同自然界一樣,只有保證生物的多樣性,才能碧草青青,繁花似錦,萬木蔥籠。在創新領域,只有在不同思潮相互激蕩、不同的文化共生共榮、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的情況下,創新的種子和思想的火花才能不斷地萌發和產生。

文化創新不能抱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要提倡“拿來主義”。現在的問題是,面對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我們如何確定哪些是優秀的,哪些是糟粕。因此,在文化創新的征途上,我們必須確立“真善美”的取舍標準―這是已經被事實證明的最為可靠的標準。真善美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而不可以將它們分開來理解,作出片面的強調。

“真”在現實生活中主要體現為科學精神與科學實踐。科學精神是現代文化的精髓。其主要元素是“客觀的依據,多元的思考,合理的懷疑,平權的爭論及實踐的檢驗”, 這一精神具體到社會實踐和科學活動中,就是要求真務實、崇尚理性、破除權威,其終極目的是求得對客觀世界了解的真實。

我國思想界和學術界有著濃厚的“權威”情結,很多學者對于公認的“名家”或“大師”尊崇至極,罕有適當的學術質疑和學術批評。科學精神認為,不存在永恒的真理和絕對的權威,真理也會過時,權威也會犯錯誤,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解除思想束縛,在尊重權威的同時,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向現存的理論挑戰。

科學最大的也是最為根本的局限在于它對價值領域和精神層面的無奈與無助。科學主要是指向客觀的可以經驗的自然世界,是對自然界普遍規律的探究,所以它對于人的直接作用限于物質,卻很難接觸到精神、價值層面上的內容,這也是科學經常被指責為缺乏方向性定位的原因所在。缺乏道德價值的科學是迷茫的,甚至會誤入歧途,克隆人技術和韓國的黃禹錫事件就是這方面的例證。簡言之,科學本身只是一種工具,人類不可能完全依靠它來完善自己,它更不可能代替人而成為社會的主宰,而是需要其他學科在價值層面的彌補,這就是人文教育的邏輯必然。

人們對真的求證、對善的追求、對美的感受是交織在一起的,求真、求善、求美分別是科學、宗教和藝術的目的,“真善美”的統一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這種意義而言,以科學為基礎,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為目的,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美育的有機交融,是一個生機盎然的文化綠茵。如此,方能激發創新靈感,激活創新思維。試想,一個科學知識普及、自由、文學藝術繁榮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和諧有序、不斷創新和持續發展的社會。

篇9

關鍵詞:語文教學;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5-0181-01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正是語文教學和生命教育的結合點。喚起學生對生命的重視和對生命價值的認同,珍視自己的生命,尊重別人的生命,從而敬畏一切自然界的生命。成功的文學作品大多是尊重生命、反思生命的典范之作,帶著生命教育這份責任去審視我們的語文教材,在解讀作品中很自然地達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喚醒生命意識,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嘗試。

一、感悟生命,直面逆境

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我與地壇》),在雙腿殘廢后,死亡的感覺一直籠罩在他的心頭,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活下去。史鐵生尚能在生與死的掙扎中重新喚起對生命的認識,四肢健全的我們,為何不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在教學中,要啟發學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地壇”和“母親”,我們在接受她們愛的同時應當想到如何發揮自身生命的最大的價值。蘇軾說:“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成大事者需要有頑強的生命力,在生活、工作、學習壓力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活著也需要頑強的生命力。

課文中還有很多作者雖飽受各種挫折打擊,或身患殘疾(如海倫·凱勒等),但都能勇敢面對人生,豁達、超脫、勇敢地生活,讓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在講課時利用“旁逸斜出”的方法,對這些人物的生平、事跡作較詳細的介紹,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使學生珍視生命,直面逆境。

二、善待生命,感恩他人

張潔的《我的四季》,使學生認識到不論在生命的哪個階段,我們都應該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教學畢淑敏的《我的五樣》時,引導學生在領悟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學習去關心家庭、關心他人,認識到愛心和責任心的重要性,意識到自己如何感恩他人,回報社會,從而珍惜生命,善待他人。這類作品還有很多由于內容、題材與學生的生活非常貼近,學生更容易被感染、感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注意了對這些極富情感的素材的挖掘,就會開啟學生情感的閘門,語文課堂就會成為學生“詩意的棲居”的精神家園。

三、激揚生命,實現價值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對元軍的“懸賞緝拿”,毅然寫下了“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壯志豪言;《<吶喊>自序》中的魯迅在仙臺學醫,畫片上中國人圍觀日本人殺中國人的一幕讓他毅然棄醫從文。是什么讓文天祥有誓死為國的決心?是什么讓魯迅改變了人生的設計?不是待遇不是榮譽,而是出于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和責任。

在教學時及時引導學生:高揚社會責任不僅僅指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凡是自己幸福地活著也能讓別人幸福地生活的意識和行為,都是有社會責任的表現。為捍衛國家榮譽和人民利益、弘揚社會正氣和追求真理而死,才能算是死得其所;若為個人榮辱、恩怨鋌而走險以致喪失性命,這種死輕于鴻毛,毫無價值可言!

四、敬畏生命,超越自我

在教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時,及時抓住文本資源,深入剖析司馬遷發奮寫作的奮斗歷程,扣住著述的艱辛,讓學生深入文本,感受司馬遷所面臨的逆境,然后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想“司馬遷為什么沒有血濺墻頭,他為什么能擺脫心中陰影,重新從逆境中頑強地站起來?”并引導他們假設:“如果司馬遷當時真的血濺墻頭,了此殘生,那我們后人記住的將是什么?”通過正反兩面對比設問,讓學生領悟到什么才是有價值的生命,有志者盡管都曾被命運拋到了災難的深淵,身心遭受的摧殘幾乎超過人類能以忍受的極限,但是憑著堅忍不拔的毅力,在希望的死灰上他們重又燃起熊熊的生命之火,不僅照亮了他們那個時代的天空,而且照亮了整個人類的天空,使自己的人生得到了超越。

篇10

關鍵詞:古代作品;語文教材;選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174-01

課文是語文教材的主體,課文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語文教材質量的高低。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古代作品憑借其自身獨特的語文功能和價值,一直備受教育工作者的關注。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教育工作自身在不斷發展,教育理念在不斷更新,對于古代作品的選文也在經歷著不斷的變化。本文就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對相關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和作用。

一、古代作品在初中語文教學上的價值功能

1、古代作品凝聚民族精神。經典的古代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它是民族發展的文化精神紐帶,是民族情感智慧的重要結晶。透過初中教材中的古代作品,可以深刻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形成民族自豪感。例如,《己亥雜詩》中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就一脈相承的體現了古代文人志士建功立業,忠心報國的強烈情懷,這種民族氣節與精神在當今仍具有重要意義。

2、古代作品傳承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教材中所指的古代作品,實際上指的是廣義上的文學作品。在我國綿延千年的文化中,各個年代都有獨領的古代作品被后人傳送,同時從作品的內容與形式上來看,應該涵蓋廣泛,海納百川。這些古代作品無不積淀和傳承這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文化的本質精神,在民族精神、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社會心理等多個方面傳承文化。因此通過古代作品是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3、古代作品蘊含審美價值。新課程的教育理念更強調對學生思想品德和審美情趣的培養,要讓學生在語文教育中形成良好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中國古代作品蘊含豐富的善美價值,這種善美價值一方面表現在作品的藝術形式上,另一方面表現在作品的情感內容上,通過閱讀古達作品走進作者的感情世界,體會古代作品韻味十足的審美特征,形成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

二、初中語文教材古代作品選文需遵循的原則

1、文本價值原則。區別于一般的古代作品讀物,教材中的古代作品是用于滿足教學需要的特殊讀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需要有文本價值。它需要根據教學宗旨與計劃,根據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編寫。也就是說,教材中的古代作品文本必須滿足課程標準要求,體現課程標準理念。一方面要保證教材內容具有規定性、權威性和代表性,要使其能夠成為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可靠的“案例”;另一方面要保證教材文本內容適合學生學習,即方便教師開展語文教學工作。

2、教育價值原則。教材是提供教育信息的重要載體,因此教材中的內容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首先,語文教材的內涵指向要求教材負載的信息是有原則的、宏觀的,即要具備語文學和品德學價值意義。如新課程標準中的“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等內容。其次,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特點,它在基礎教育中所發揮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為教學學習奠定基礎。最后,教材中的古代作品是為初中生而定制,所以要適宜教學,還要能被學生接受。

3、文化內涵原則。教材作為知識傳遞的重要載體,對人類文化傳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對教材中的古代作品進行選文時,里面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會對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念和認知產生深遠影響。一般來說,教材中的古代作品都是有定論的具典范性的名家名篇,這些教材內容應該具有中華文化的本質內涵,是文化的載體與傳遞工具,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初中語文教材的古代作品選文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蘊涵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

三、初中語文教材古代作品選文的思考建議

1、明確古代作品的教學目的與要求。教師在對古代作品進行教學時,必須結合語文學科的性質,有明確的教學目的,遵循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求,在思想性、文學性、工具性、人文性等諸多方面上下功夫,擺脫以往對古代作品教學的狹隘認知。本文認為,當前初中語文學科的古代作品教學應著重從兩個薄弱環節入手,一是注重對人文精神的塑造,二是追求作品的審美性。例如,在《桃花源記》的教學中,教師就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人文情懷,并學會感受桃花源中的美,體會自然萬物下的深刻內涵。

2、選文要考慮初中生特點及時代特征。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以學生為教育工作的中心,因此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選擇古代作品時,要結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選擇難易適當,適合初中生理解閱讀的古代作品,避免因作品難度過大而增加教學難度。此外,還要結合時展特點來選擇古代作品內容,使那些經典的作品內容在新時期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3、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在初中語文課程中,知識能力,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是語文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作為人文性的基礎學科,語文科目在培養學生情感價值觀方面具有重要的責任與課程優勢。在古代作品中,選文時要注重內容的人文情懷,要能夠挖掘古代作品中的人文價值,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實現完滿和諧的人的發展。例如,《愚公移山》就是古代作品中一個具有榜樣力量的內容,學生能從中培養起堅持不懈的學習態度,實現個人價值。

綜上所述,對初中語文教材古代作品的選文工作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內容。要深入認識到古代作品在初中語文教學上的功能價值,遵循作品選文的基本原則,在教學上加強對古代作品的深入研究,提高對古代作品的教學投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發展邁向一個新高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