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養人才培養范文
時間:2023-10-24 18:01: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康養人才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康復治療學;老齡化社會;課程體系
康復醫學源自于醫療康復,是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康復醫學是以研究病、傷、殘者功能障礙的預防、評定和治療為主要任務,以改善軀體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質量為目的的一個醫學專科。現代康復醫學在中國發展僅有30年歷史,最早的康復醫學工作人員基本來自于臨床醫學、運動康復或中醫學等專業,而康復治療技術人才的本科教育自2011年教育部批準開設僅有十幾年時間。目前,康復治療技術人員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與我國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作為一個康復治療學本科專業,如何進行課程設置,如何培養適應我國社會發展需求,具有高度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康復治療師,已成為康復醫學的重要課題。
康復治療學在國家2012年高等教育本科目錄中歸屬于醫學、醫學技術類下的一個本科專業,學生畢業可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就業的方向主要是醫學康復科和醫療康復機構。目前,國內開設康復治療專業的學校越來越多,除了醫學院校之外,還有體育類院校和高職高專學校。學校由于本身條件不同,自身依附的專業基礎不同,所設置的課程及教學內容差別很大。如體育類院校主要從運動康復的角度,中醫院校強調的是傳統的針灸推拿,醫學院校則強調以西醫為指導的臨床康復治療學。總之,由于我們國家本專業建設比較晚,現在對該專業的課程設置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應設什么樣的課程各個院校也多有不同。以下是我院康復治療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經驗。
1.專業培養目標
我們設立的康復治療學培養目標是:適應社會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基本康復理論及技能,能夠從事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及語言治療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康復治療學專業培養的學生,具備一定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及良好的職業道德,比較系統地掌握康復治療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規范的臨床康復、社區康復和初步的康復研究能力,能夠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康復機構從事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及語言治療等方面的工作。
這樣一個培養目標,一方面強調康復治療學的基本技能是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及語言治療這三大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求學生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在康復機構工作為就業方向。雖然國際康復醫學教育早已發展成為物理治療和作業治療專業,成立了世界物理治療師聯盟(WCPT)和世界作業師治療聯盟(WFOT)等國際組織,有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及作業治療師培養模式,但至今,我們國家尚沒有加入該組織,也沒直接采用該教育模式,故我們也是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制定的專業培養目標。
2.老齡化社會的培養需求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到來,與老年相關的疾病越來越多,老年人康復的需求自然也逐年增加,作為康復治療學的學生,將來要為社會服務,老年病人的比例會越來越大,康復治療的疾病譜也會發生重大變化。為此,我們在設計康復治療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時,也充分注意到這種社會現象,并且專門建立了老年康復實訓室,對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的康復進行重點學習,以此來適應工作需要。
3.課程設置
有作者指出,康復治療學專業培養的是康復治療師, 課程設置應緊密圍繞康復治療技術的理論和實驗制定。該專業要求學生既要掌握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醫學知識, 同時要系統地掌握各種康復治療技術, 因此課程設置既不能照搬國內臨床醫學專業的教學計劃, 也不能照搬國外康復教育的教學計劃,而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 結合中國傳統康復醫學內容, 制定出具有自己特色又基本符合世界物理治療和作業治療聯盟標準的康復治療專業的教學計劃。[1]我們認為,這樣一個基本原則比較符合目前康復治療學教育的國情。為此,我們在康復治療學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在專業基礎課課程設置中,除設置了功能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及藥理學外,重點設置了與康復相關的課程如:醫學物理學、診斷學、醫學影像學、人體發育學、人體運動學及康復醫學概論,而與康復治療關系不大的課程像生物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等放棄設置,另外在專業基礎課的教學中,我們強調的是醫學物理學中的力學,診斷學與醫學院影像學中的骨與關節,人體運動學中的關節功能等教學內容,這為此后的物理治療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專業基礎課總學時608學時,其中理論440學時,實驗168學時,教學以滿足康復專業基礎知識為目的,也不同程度加深教學內容。
在康復專業課的教學中,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康復治療學的技術課程,有康復功能評定學、物理治療學、作業治療學、語言治療學等課程;二是臨床疾病的康復課程,有神經康復學、社區康復學、臨床疾病概要、內外科疾病康復學、肌肉骨骼康復學等課程,這些課程可使學生基本掌握康復治療技術及這些技術在臨床常見病中的應用,另外根據有些學院的經驗以及中國的實際情況,在課程設置中增加了傳統康復方法學,在中醫基本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重點加強針灸、推拿和按摩等教學內容, 使學生能較系統地掌握中醫的傳統康復治療方法。專業課總學時672學時,其中理論480學時,實驗192學時。除此之外,學生在第四學年進行集體畢業實習40周,按教學大綱要求制定和完善實習教學大綱, 制定了實習輪轉計劃和實習期內要求完成的學習內容。在實習中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4.實驗室的建設與開放
康復治療學專業是培養康復治療人才的重要基地, 實驗室的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 在康復治療學專業的教學中, 由于康復治療學本身的特殊性, 教學應偏重于康復治療技術, 培養學生的康復操作技能。康復治療學專業的教學中有很多操作技術, 單純理論課講解難以收到好的效果,相當部分的實踐操作難以在臨床完成, 因而實驗室的建設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我院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建設得到領導高度重視, 在醫學院實驗實訓中心辟出400多平方米的場地作為康復治療實驗室, 購進設備共約70余萬元。現有高、中、低頻電治療機、磁療機、腰椎牽引機、平衡訓練測試系統、語言訓練和評估系統、吞咽電刺激治療儀等大型設備, 建成物理治療實驗室、作業治療實驗室、語言治療實驗室、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與康復評定室。實驗室的規模完善, 為我院康復治療專業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為康復治療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5.強化人文教育
現在隨著醫患矛盾的增加,也使醫務工作者更加考慮到醫療工作的社會因素和患者的心理因素,而要求醫療服務更加社會化和人性化[2]。在學校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這方面我們開設了就業與創業教育及三門選修課,增加學生的社會學知識,通過對社會的了解,認識醫學康復工作的復雜性,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使學生到社會能較快適應工作環境。人文課程總學時166學時,其中理論160學時,實驗6學時。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建筑抗震原理設計;教學探討
《建筑抗震設計原理》這一學科作為高等院校專業的一土木工程門重要課程,有很強的實用性,能幫助學生了解地震的基本原理,理解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方法,掌握房屋建筑關于抗震方面的知識。這門課程綜合性強,要具備很多相關專業知識,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結構動力學、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土力學與地基基礎等。在實際的學習當中,這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學習效果卻不盡人意,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是這一課程知識量大、理論內容難、專業術語較多、難以記憶,如學習地震作用計算時,要用到微分方程的求解、建立運動方程并求解等,這些都是在大二、大三學習的專業知識,部分學生對這些內容已經遺忘,這讓學生上課感到課程難度較大、聽不懂,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程里包括多高層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設計、鋼結構的抗震設計、砌體結構的抗震設計,這些章節有很多直接引用規范的條文,內容較為枯燥,喪失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還有就是由于課程課時有限,但內容較多,導致講授了理論知識,沒有足夠時間講述實踐運用,也影響了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如何讓學生學好《建筑抗震設計原理》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學時中提高知識的吸收效率,提高學生實際運用的能力,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是我們需要探討的。
一、《建筑抗震設計原理》的重要性
1.地震的破壞
地震又被稱為地動或地震動,是自然界的一種地殼運動,在產生期間會產生一種地震波,屬于一種自然現象。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板塊的相互碰撞和擠壓。每年大約產生500多萬次地震,其中讓人有感知的不多,會造成傷害的約有十幾次,能夠造成嚴重傷害的平均一年有一兩次。目前人類所掌握的技術無法對于地震這一自然現象進行預測。而地震造成的傷害異常慘痛的,地震發生時強大的地震波會導致房屋倒塌,公路毀壞的建筑破壞;并且對于人員的傷亡更是慘重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計算。地震發生所導致的一系列災后重建問題也是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解決的。所以對于地震提前做好防范準備,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2.抗震設計的重要性
據不完全統計地震中95%的傷亡人數都是與建筑物的損壞有關。由此可以看出建筑物的損壞所造成的人員傷亡是人員傷亡的最主要原因。這體現了建筑中抗震設計的重要性。中國地形多樣、人口眾多且本身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國家。近年以來,全球地殼活動較為活躍,地震數量和強度都有增加。我國也遭遇了級別較高的地震,且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同樣地震的情況下日本的地震強度更大但是人員傷亡,但經濟損失都小于我國。原因就是日本對于地震早有防范。特別是對于房屋建筑的設計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房屋建筑的抗震是非常的重要的。掌握并且深入學習《建筑抗震設計原理》這一門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討論
1.提高上課的效率
為提高上課效率,老師應采取多種授課的方式。采用傳統板書和多媒體結合的方式,利用多媒體的優勢,收集在地震中的建筑物的破壞的圖片用于教學,結合圖片講解造成結構破壞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地震危害和建筑物抗震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注意與學生的互動與啟發,如組織課堂討論,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增加授課的趣味,由此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理解和掌握知識。
2.將理論結合實踐培育應用型人才
培養應用型人才要求我們更加注重課程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這一門課時的時間為32課時左右,在這樣有限的時間中需要講授理論知識和進行實踐和案例的講解是十分困難的。對于這樣的情況老師對于課程的結構安排,對于課堂層次的把握就是很重要的。在學習抗震設計中一般將其分為三個部分:抗震概念設計、抗震計算、抗震構造措施。很多學生對于抗震計算比較重視,卻忽視了對概念設計和構造措施的學習。教學中應強調三個方面都十分重要,可舉例說明,如地震中由于建筑平面、立面設計的不合理或鋼筋錨固不足而導致的嚴重的震害。老師課堂上時對于主要內容核心觀點進行講述,對于次要內容進行大概講述或者點明核心讓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同時注意與其他專業課之間的溝通聯系。比如D值法,這部分內容與《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相同,為避免重復教學,可只講授D值法的要點和步驟。再比如講多高層房屋的抗震構造措施時,可以和《平法施工圖與構造》課程結合起來,根據圖集里的鋼筋的抗震布置要求講解,這樣有利于學生接受和理解。加強實踐性教學,增強學生對于課程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和判斷性。對于課后作業可聯系實際工程圖紙進行布置;畢業設計中涉及到的抗震方面的知識重點講解,如根據軸壓比確定框架柱的截面尺寸、荷載組合時的抗震組合、選擇合理的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結構布置等。課程不要局限于課堂,這一門課程需要去實際觀察學習,建議在學習中由老師或輔導員帶領去參觀地震相關博物館了解地震原理、地震發生后的危害教育學生的同時培育其責任感;組織對于工程圖紙的小組學習活動,在討論互動中對于未來工作中可能遇見的工程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有條件的話建議學校與企業合作讓學生進入企業施工現場,進行參觀,對于未來工作的需要進行了解;針對課程安排開放性實驗,如靜載試驗、振動臺模擬實驗,讓學生動手參與和觀看實驗,幫助理解建筑抗震設計的原理。
3.改革課程的考核評價方法
現在大部分的考核評價方式是將平時分和期末考試成績成一定比例來進行最后成績的考評。這樣的考評方法對于大部分學科都是適用的,但針對培養應用型人才和這一門學科的差異性,我建議增加平時考評成績的比重和考核方式。教師可通過布置大作業、論文等形式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平時的實踐性環節(參觀學習、實驗)也列入平時成績考核內容。注重平常成績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都專注于這一科目的學習,這樣保證學生不是在考試前突然用功通過考試,而是整個學習階段都處在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狀態。
結語
隨著對抗震減災的重視,建筑抗震設計原理這一門課程更彰顯其重要性。文中總結了幾年來對教學的一些思考和總結,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教師需要不斷的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儲備,繼續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整合,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完善考試制度,聯系實踐培養符合市場需要的和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蔡云梅.關于土木工程專業建筑抗震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07):71-72.
[2]鄭曉芬.建筑抗震設計課程教學的問題與思考[J].科技視界,2017,(06):12-13.[2017-09-07].
[3]曾玲暉,張翀,盧應梅,馬楠.基于卓越教學視角的大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OL].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9-23.
篇3
關鍵詞:PBL;情境;問題;小組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2)12-110 -02
兒童康復專業主要是培養各類身心障礙兒童的康復訓練應用性人才,要求兒童康復專業的學生要讀懂特殊兒童,能夠對特殊兒童進行診斷與評估,找出影響孩子發展的癥結所在,針對問題設計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方案,幫助特殊兒童改善原有的狀 況,促進其身心發展水平的提高。針對培養應用性康復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了積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兒童康復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模式,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加以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而PBL教學法是與應用性人才培養相適應的、行之有效的一種教學模式。
一、PBL教學法的特點
PBL即基于問題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稱作問題式學習。源于1944年John Dewey 的《民主與教育》一書,Dewey 認為學生要面對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并在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幫助和提高。這種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法是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McMaster)大學率先實行。[1]該教學方法以“問題”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協作性與互動性。通過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等過程,使學生參與其中,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PBL具有如下特點:
(一)PBL強調團隊式學習。PBL采取的是小組化的學習方式,在實施這種教學法時,要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一小組3~9人,每一項任務都由小組同學共同商討完成。
(二)PBL中的問題是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在PBL教學中首先是給學生提供有關活動的真實情景,讓學生進行觀察,其所涉及到的問題都是針對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對現實工作具有一定借鑒意義的問題。
(三)PBL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老師根據相關任務提出問題后,由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找出答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了傳統講授式教學方式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
(四)PBL中老師所設計的問題開放式的。老師根據案例所提出的是劣構性的、開放式的問題,需要學生靈活運用所學基本知識,進行綜合分析后才能解決相關問題。
二、兒童康復專業學生應用能力要求
(一)特殊兒童診斷評估能力。要對特殊兒童進行康復訓練,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問題所在,找出孩子身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否則的話就無法對特殊兒童進行有效的干預。
(二)康復訓練能力。這是兒童康復專業學生的核心能力,要能夠針對特殊孩子的狀況,制定科學的訓練方案,循序漸進地解決孩子的有關問題。
(三)教學能力。兒童康復涉及到教育學、心理學、醫學等多個學科,在兒童康復過程中提倡醫教結合,所以兒童康復專業的學生還要具有針對特殊兒童的教育教學能力。
(四)交流溝通能力。除了一般意義上的交流溝通外,在兒童康復過程中還需要和家長、孩子、相關的康復訓練人員等人員的有效溝通,這就要求兒童康復專業的學生要具備很好的語言溝通能力。
5、團隊協作能力。特殊兒童的問題往往是多方面的,有的有聽力問題、言語語言問題;有的有認知問題、行動障礙問題等,針對這些多重障礙兒童,需要不同項目的訓練人員共同協作才能取得較好的康復效果。
三、PBL教學法在兒童康復人才培養中的應用
PBL教學法以重能力培養代替重知識傳授;以綜合課代替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代替以教師為中心;以小組討論代替班級授課;以“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假設、總結”的五段教育代替“組織教學、復習舊課、上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2]把學習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以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的形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復雜的、實際的或真實性問題。[3]在兒童康復人才培養中積極探索PBL教學法,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情境的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是PBL教學法的基本要素,這個情境可以是把學生置于真實的工作場景下,也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遠程教學網絡、多媒體視頻等手段提供情景影像資料。情境的創設要圍繞教學目標的要求,以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為指導,確保學生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
(二)問題的設計。美國教學設計領域著名專家、哥倫比亞大學問題解決研究中心主任戴維·喬納森 (David H.Jonassen) 認為問題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問題是某個情境下的(下轉第11頁)(上接第110頁)未知實體;第二、所尋找或解決的這些未知實體是有一定的社會、文化或技術價值的。[4]馬太·李普曼在《教育的思索》(Thinking in Education)一書中認為問題本身是結構不良的,缺乏邏輯的和復雜的,也不可能有唯一的答案。學生只有在面對片面的、零碎的、不完善的學習材料,才能去積極對整個問題進行綜合的分析和思考。
(三)教師的引導。在PBL教學方法下,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講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需要老師根據情境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尋求答案,然后加以總結、分析。老師的任務是保證學習過程不斷地進行下去,深入探查學生的知識,保證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監控學生在小組中的進步,調整挑戰性問題的展示。[5]
(四)學生的協作。PBL是一種以小組方式學習的模式,組內的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彼此協作,共同探討問題,討論并構想問題的解釋,形成集體意見。這就要求學生加強合作,除了要注意小組內部成員的合作外,還要注意組與組之間以及與指導老師之間的合作,以利于學習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袁娟、池建淮 、肖洪玲、樸美華.韓國漢拿大學PBL教學法應用體會[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07).
[2]吳應鋒.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M].國外醫學·醫學教育分冊.
[3]王濟華.“基于問題的學習“(PBL)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06).
[4] David H.Jonassen.面向問題求解的設計思路(上)[J].鐘志賢,謝榕琴譯.遠程教育雜志,2004,(06).
[5]梅人朗編譯.PBL:教育實踐和研究的未來挑戰[J].復旦教育論壇,2008,(06).
篇4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大學生;成才;抗壓;心理素質
中圖分類號:G444;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4-0034-02
當前,針對社會上出現的高校大學生極端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側重于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增強其抗壓的心理能力,促進人才成長。最近幾年,在高校校園發生的突發事件,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也讓人們不斷反思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狀況,探究他們的心理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和校園的安全,要積極開展針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教育,這樣才能避免一些惡性事件,給大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也提升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加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注重抗壓心理素質的培養,更好地完善大學生的心理和人格,這樣的教育教學才能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融合,更好地發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創新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教師通過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教育進而對他們的心理狀況的穩定和改善發揮積極影響,實現兩者的協同作用。在大學生心理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特別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在此時應積極開展針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給予這些處于心理困境的大學生以心理疏導,消解他們的焦慮與抑郁情緒,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與人際關系,提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改善不良的情緒,引導他們走向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狀態,降低各種危機事件的發生,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獨特的價值。
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要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創新教育教學內容與方式。只有滿足大學生心理需求的教學,才能得到大學生的歡迎,也才能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準確判定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理解大學生追求理想的強烈愿望,同情大學生所處的競爭環境,讓大學生能夠放松心情,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各種挫折與壓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心態,這樣才是有效抵抗心理壓力的有效措施。
一、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壓力影響的因素分析
1. 社會心理問題間接引發的大學生壓力與消極情緒
社會群體的心理現象使得大學生個體思想與心理受到了影響,由此表現出對群體社會心理的吸引與順從。群體社會心理具有使群體成員凝聚,影響其心理與決策的能力。社會心理問題表現為對社會或組織的不滿,對自身前途的擔憂,使得個體心理發生了扭曲,由此形成不良的心理狀態。個別具有這些社會心理問題的,可能做出極端的惡性事件,危害社會與他人的安全。這種社會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傳染性,給高校大學生帶來了負面的心理暗示和消極情緒。
社會心理問題的產生是由于長期累積的問題,涉及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具有復雜的矛盾。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矛盾,造成了人們對社會現象的不理解與不認同。首先,如果社會階層分化更加明顯,人們的經濟收入與社會地位差距有所增大,就會造成一些人的心理不平衡。如果社會優質資源不能公平分配,使得另外一些人享受不到社會福利,有時就可能產生對社會的不滿情緒,這種現象對大學生也產生了負面影響。其次,如果社會上人情冷漠、誠信缺失,就可能使得人們的關系變得更加功利。由于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接觸到不同地域的人和不同機構的人,但是,如果人們之間的信任感減少,人們之間缺乏溫暖和友情,就會造成人情冷淡,使得社會矛盾與社會心理問題加劇。最后,如果社會上存在一些不公平現象,就會使得社會底層的人們生活艱難,不能獲得應有的福利。社會的寬容度降低了,人們的抱怨增多,社會弱勢群體需要更多的幫助與關愛。這些社會不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矛盾的深化。這些社會心理問題具有深刻的社會原因,給大學生帶來了困惑和無奈。在大學生走入社會后,也要面臨著諸多的壓力,讓大學生不得不面對,增加了大學生心理負擔與壓力。
2. 與大學生利益直接相關的因素引發的壓力與不良情緒
首先,高校大學生生活環境與經濟成本的壓力增加。最近幾年,高校的規模逐步擴大,招收的學生學費等也逐年增加,再加上物價的上漲,大學生的生活消費成本也上升,這樣令很多家庭承受困難。大學生的生活成本壓力影響了大學生的情緒和心理,經濟條件不好的大學生就不能隨意外出和游玩,也不能購買喜歡的商品,這是大學生消極和壓抑心理產生的原因。大學生生活的集體環境,使他們失去了個性生活,在各個方面都要按照集體標準,使得大學生的負面情緒不斷累積。其次,學習和就業的雙重壓力。高校大學生要學習很多專業知識,同時還要進行證書考試,使得他們的業務休息時間壓縮,文化課學習的壓力變大。而當前就業市場并不樂觀,對于一般高校的大學生來講,要想找到工作環境和待遇良好的單位,有時并不容易。更何況,有些大學生初次就業率很低,離職率也很高,這樣造成了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憂心忡忡。最后,休閑娛樂與交友處理不好,也給大學生帶來了苦惱。有的大學生在戀愛和交友方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使得這些大學生的精力很少用在學習上,學習成績下降。還有的大學生整日沉迷于網絡世界,經常逃課打網絡游戲,這使得這些大學生患網絡綜合征,情緒低落。這些因素,都會引發壓力與不良情緒。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抗壓心理素質的途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不斷增強大學生抗壓心理素質。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應積極借鑒國外高校對大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的培養。例如,美國大學通過培養大學生的獨立精神來增強其抵抗壓力的心理素質;英國將培養大學生的抗挫折心理納入到正式的教育計劃中;德國通過培養大學生的實踐專業技能,來培養應對挫折的心理素質。國外大學已經將大學生抗壓心理素質教育與培養形成了規范的教育體系。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抗壓素質的培養還處于摸索階段,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教育培養模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承擔了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重任,如加強對大學生思想品德與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非智力因素,增強大學生心理素質,完善大學生人格。這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大學生開展挫折教育,是為培養大學生抗挫折心理素質,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奠定心理基礎。平時,要重視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提高抗挫折能力。
1. 教育大學生對挫折有著正確的認識
大學生要正確面對挫折,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并促使自身得到成長,這才是科學的挫折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讓大學生認識到挫折是一種人生常態,具有普遍性,通過挫折才能使自身得到磨煉,獲得知識和各種經驗。教師還應幫助大學生獲得解決挫折的有效辦法,在心理受到強烈沖擊后,可以采取轉移法、宣泄法消除因挫折而產生的焦慮、緊張和抑郁等消極情緒。
2. 教師幫助大學生構建抵御挫折的措施
個體在遭受挫折時,其心中會自覺形成恢復情緒平衡與穩定的防御機制。教師要幫助大學生構建抵御挫折的措施,采取理性的防御行為。例如:降低目標,使目標更容易實現,減緩挫折的影響;要對事情進行全面分析,在遇到困難時,從其他角度進行分析; 教師引導大學生加強對自身的客觀認識,加強自我潛能的挖掘,更加靈活地進行自我調節來應對挫折。
3. 加強抗壓心理素質的訓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納入計劃,并加強抗壓心理培養的宣傳,積極舉辦抗壓心理的專題講座,為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讓大學生對抗壓心理有深刻認識,并對自身的抗壓心理有著準確評估。在抗壓心理素質的訓練中,教師應加強師生互動交流,找出大學生壓力的內在根源,協助他們解決面臨的挫折難題,來滿足大學生的現實心理需要。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自身抗壓能力。讓大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磨煉,積累豐富經驗,克服因短期挫折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不斷提升挫折容忍力。
4. 提高大學生對壓力和不良情緒的控制能力
教師要經常鼓勵大學生,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大學生的精神狀態。對于大學生的優點,教師要給予正面的積極肯定,使大學生獲得戰勝困難的勇氣。教師要培養大學生有效控制挫折與壓力的能力。在面臨較大壓力和挫折時,大學生應有效控制不良情緒,不使壓力擴大或產生惡性發展,要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讓壓力控制自己。
三、結論
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對大學生抗壓心理素質的培養進行分析和探討,認為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應該塑造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抗壓心理素質,使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加強。要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素質培養有機結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心理與品德教育的兼顧,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當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呈現遞減趨勢,一些大學生很難經受住挫折,在面對較大壓力的時候,在心理上和行為方面表現出異常,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大學學習生活。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以大學生為教學主體,增加互動交流,讓大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教學,激發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教師要將先進的理念和知識理論引入課堂,這樣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與生動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自身的言行,提高教師的個人魅力,給予大學生以強烈的震撼與感染,使得大學生由衷地尊敬教師。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完善性格、情緒、智商等方面,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增強大學生的自信心與樂觀的精神。教師要嚴格要求大學生的言行,樹立新時期大學生良好的社會形象和精神面貌。這樣能夠有效激勵大學生,緩解心理壓力,增強心理動力,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這有助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并且塑造了積極的心理行為習慣,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抗壓心理素質培養的教育教學目的。此外,社會、高校以及大學生的家庭要建立有機結合的抗壓心理素質培養體系,從多個方面對大學生心理素質進行輔助培養,為大學生的心理成長、成人成才,營造良好的健康的人文環境。
參考文獻:
[1]楊敏.論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下的大學生行為失范[J].教育與職業,2012(11).
[2]蘇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10).
篇5
語文教學篇目,作為作者個體智慧與情感的結晶,也是有生命的。它浸透了作者的心血、情感,通過讀者的閱讀吸收,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的情感的走向、情趣的培養以及情操的形成,影響讀者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因此,教師要善加利用,使語文教材內容成為學生認識、體驗、感受世界的橋梁。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經典的文章往往能夠以其獨特的方式向讀者展示其特有的影響魅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適時伺機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引發學生新的聯想,使其迸發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感悟,并內化為自覺學習的動力,進而派生出對祖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珍視之情,并延伸為人文精神的力量。
梁啟超說:“天下最神圣的莫過于情感。”“用情感來激發人好像磁力吸鐵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起多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
梁啟超進一步指出情感教育的“最大的利器,就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
語文,是最具情感滲透優勢的學科,其教材中眾多的文學經典美文暗藏著豐富的情感德育內容,其中不僅有《永州八記》(柳宗元)、《醉翁亭記》(歐陽修)展現的祖國秀麗山川,也有《三峽》描繪的長江四季變化的濃墨重彩的萬千氣象;更有展現歷史燦爛文化和對勞動者贊美的《公輸》、《口技》;還有表現古代仁人遠大志向和高尚品質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更多的則表現人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興亡的關注。
自古以來,語文教材就是情感德育的主要載體。在語文經典課文中,其作者個個書讀萬卷,學養深厚,讀寫盡興處,情不能抑。孔孟的《論語》、《魚我所欲也》充滿積極“入世”精神;李白的《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凸現出在封建等級制度下崢崢傲立的人格尊嚴,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憑著憂以天下先、樂以天下后而光照千秋;杜甫則以一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奏出寒士胸懷的博愛,蘇軾對月彈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傳誦著充滿人生哲理的美好祝愿,而“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著一腔報國之志,此外,李賀那“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洋溢著英雄情懷的豪言壯語會讓學生在學習之后歷歷在耳;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滿載悠悠的懷念、朱自清先生含淚寫下的《背影》,常常讓人浮想聯翩、刻骨銘心;余光中的《鄉愁》流淌著淡淡憂傷,葉圣陶的《蘇州園林》景美水柔令人流連往返;張曉風的《不朽的失眠》充滿深遂的得失哲理,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激發引導學生積極上進的極好教材,教材中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或是濃墨重彩的描繪,或是輕描淡寫的勾畫,都給我們我們留下大量神情百態、性格多元的豐滿形象,它需要我們每一位施教者用心靈去同作者對話,引領學生共賞,讓學生在不同風格的文章中,感悟語言的博大精深,體會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感受文本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只有真正地將作者的情感滲透到課堂的環節之中,在課堂教學中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知識的深度,攝取教材中最純真、無瑕的生活之玉,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才能造就社會合格的建設者。
篇6
【關鍵詞】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汽修行業;健康發展
中圖分類號:C35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近十年來,我國的汽車消費迅猛發展,2009 年汽車銷量更是突破了1300萬輛,躍居世界第一大汽車消費國。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汽車維修行業水平還比較落后,“汽車不是跑壞的,而是修壞的”這個說法是目前我國汽車維修行業水平的真實體現。中國汽車維修行業協會近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汽車維修從業人員近250萬人,其中70%左右的人只具備初中文化水平,而真正具備判斷汽車故障能力的高級技術工人還不足20%。 不可否認,專業技術人才的缺失,是制約汽修行業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了適應我國巨大的汽車售后服務市場的需求、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質汽修技能人才,汽修職業技術教育應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一、 培養汽修專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善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首先,引導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大膽提出問題。能夠獨立地提出問題,不經過思考是做不到的。而問題提得好,恰恰表明了獨立思考的深度。
其次,努力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多獨立思考、敢于懷疑,實踐中要鼓勵他們勇于探索、不怕失敗。比如,介紹自動變速器中的單向離合器時,重點強調它的安裝方向性。有學生提出:假設把它裝反了,會出現什么問題?針對這個問題,一方面讓學生展開討論,另一方面在實踐時,安排學生將低檔單向離合器反裝,然后引導學生去探究會導致什么故障發生。
第三,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職業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只有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會在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中不斷地思考問題并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很好地激發個體潛能,促進個性發展。
二、科學思維方式能夠使學生成為智慧型汽修技能人才
隨著汽車制造技術的不斷發展,“七分診斷,三分修理”的理念已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汽車維修從業人員所接受,故障診斷與排除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思維分析過程。由于現代汽車故障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等特點,“用腦修車”是對汽車維修從業人員的必然要求,沒有靈活的思維能力,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汽修技能人才的。筆者認為在汽車維修職業教育中, 加強思維方法的培訓,培養出智慧型汽修技能人才,可以采取以下方面措施。
1. 改革職業教育教學方式, 建立起培養智慧型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份針對職業院校學生思維特點的調查報告顯示:部分學生呈現思維深度有限、欠靈活、 邏輯性較弱等特點。這表明當前的某些職教模式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重理論輕實踐、只實踐而忽視理論的做法都不可能培養出思維靈活的技能人才。
思維教學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案例教學就是其中的一種。例如學習自動變速器常見故障診斷與排除的內容時,引入一個經典案例:豐田佳美 3.0 轎車所采用的 A541E 型自動變速器,使用時前進檔各檔工作正常,但無倒車檔。就該車表現出的故障現象,先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示意圖,分析引起該故障的原因。 結果學生列出的可能原因, 有倒檔油路泄漏、倒檔離合器或倒檔制動器打滑等,這顯然受到了習慣思維的束縛。實際引起該車無倒車的真正原因是直接離合器磨損嚴重。它怎么會影響倒車檔呢?這是學生疑惑不解的地方。但是, 若從該變速器的結構特點、動力傳遞原理等方面進行分析,就會發現一旦磨損嚴重而失去傳力作用,掛前進檔時汽車能正常行駛,只是有些震動;掛倒車檔時,由于變速器無法傳遞發動機輸出的動力,就會使汽車無法倒退。這樣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學生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為學生今后從事汽車維修工作打下扎實的思維基礎。
2.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一名優秀的專業教師不僅擅于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 更擅于對學生思維的開發和引導。 首先,專業教師不僅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而且要傳授、運用科學的思維; 其次,還要幫助學生建立起能夠迅速獲取知識、高效運用知識、不斷創新知識的科學思維方式。
3. 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思維的片面性、局限性,往往是由于知識面狹窄所造成的。在現實的汽車維修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形:診斷一些綜合性故障或較為隱蔽的故障時,由于分析不到位、找不到正確的診斷思路,于是想到哪兒就換哪兒,結果是該換的換了、不該換的也換了,要么是故障無法徹底排除,要么是雖然修好了但沒過幾天“老毛病又犯了”,弄得車主怨聲載道。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一是要求老師的專業知識豐富和專業技能嫻熟且能與時俱進,二是引導學生多閱讀專業書籍、報刊及學會收集資料,三是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參加生產實踐,四是職業教育要始終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辦學模式,五是組織學生多參加技能大賽。
三、 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情操
當前,我國汽車維修已經成為一個令消費者滿意度低、投訴率高的行業,一些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常常被媒體和消費者口誅筆伐,如汽車配件以次充好、低價配件天價賣,以換代修、小毛病修成大毛病。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喪失是制約我國汽車維修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個水平先進的汽車維修行業,不僅需要精湛的專業技術,也需要有高尚的職業情操。因此,在汽車維修職業教育中,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 開設職業道德課程
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主要體現在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等方面。開設職業道德課程是向學生傳輸行業職業規范和要求的有效途徑之一,如汕頭職業技術學院開設的《職業道德與就業指導》課程,對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就業指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 還可開設《汽車維修職業道德》,它能使學生對將要從事的汽修職業的道德內容和要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2. 在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根據專業課程的特點,深入發掘蘊涵在所教課程中的職業道德教育資源。如講授 《汽車電氣設備構造與維修》課時,學生普遍認為:汽車配件包括電氣設備不能正常使用時,只需換掉就行,誰還會去修理?為此,筆者引入了一個案例:一輛凱迪拉克轎車有時出現排氣管放炮現象,原因是其電腦主板上有一處接地線(氧傳感器的信號屏蔽線由此接地 )因腐蝕斷路,氧傳感器的輸出信號異常而引起排氣管放炮。排除該車的故障,維修人員有兩種選擇:一是換掉整個電腦主板,二是將已斷路的接地線重新焊接好,要求學生對這兩種選擇做出評判。這樣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和職業判斷能力。
3. 在專業實踐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在專業實踐教學中,使學生能得到真實體驗,比如在汽車拆裝實驗室時安排自動變速器組裝實習,學生從中能體會到操作規范、技術要求、注意事項等,也能體會到如果沒有認真負責的態度, 就容易出現裝配不合規范而留下“后遺癥”。我院一些學生經常利用假期去汽車維修店做工,耳聞目睹了維修店坑人的做法,每當談及此事,筆者會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結束語
職業技術教育是培養社會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質的勞動者。汽車維修職業教育要為汽修企業源源不斷輸送專業知識牢固、獨立思考能力強、思維活躍、職業道德素養好的技能人才, 才能為我國汽車維修行業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胡建軍. 思維與汽車維修(第 2 版 )[M].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篇7
隨著國家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老年人口逐年遞增,人口老齡化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社會問題,我國2000年60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1.3億[1],占總人口數的10%,2005年貴州省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計算,貴州省老年人口比例達到了12.25%,安順市于2006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社會最突出的問題是“老有所醫”、“為老服務”。老年護理工作的開展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關系到健康老齡化社會[2]的建設。而中醫護理具有高效快速的特點,在預防、保健、養生、醫療、康復等多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再加上中醫護理技術簡、便、驗、廉,能滿足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廣覆蓋的要求,結合老年人的生理及社會特點,具有很強的適用性。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老人健康及醫療護理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探索和建立適合邊遠地區的社區醫療及護理模式, 該研究2010年2月—2012年2月對貴州省安順市老年人生活狀況及老年及中醫護理的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1 調查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法,進行社區問卷調查、個人問卷調查及在相關部門配合下進行的全面調查。調查走訪了上百個家庭。社區調查采用自制的《城市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表》及《鄉鎮老年人情況調查表》,內容主要涉及城鄉老年人口數、老年人的年齡結構、經濟狀況、居住狀況、勞動力狀況、贍養情況等方面;個人問卷調查采用《老年人生活質量調查表》發出調查表共計600張,回收538張,調查內容真實、可靠。同時,在安順市老齡委、民政局、統計局收集了相關資料。通過調查了解到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及老年人對養老護理的需求情況。
2 調查結果及資料收集 本文由收集整理
2.1 老年人的基本情況
60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數的11.05%,其中城市占23.37%,農村占76.63%;女性51.1%,男性48.9%;相對年輕男性占55.8%;城市大專以上的占7.3%、文盲16.4%;農村大專以上0.2%,文盲51.4%;空巢老人中城市3.91%,農村4.1%;在城市中愿意與子女同住37.2%、無所謂22%、不愿意40.8%,農村中分別為54.4%、24.5%、21%,愿意入住養老結構的占總數的20.3%。見表1。
2.2 老年人健康狀況及老年護理的需求
健康狀況:很好8.9%,較好59.7%,較差22.3%,很差9.1%,慢性病患病率79.1%;生活自理能力-完全自理82.4%,部分自理9.6%;完全不能自理8%;護理需求中-飲食起居照料58.1%,家庭保健及健康咨詢41.8%,心理護理需求29.79%;護理服務方式-直接到家中服務5%,定期上門服務45.4%,隨時提供呼叫服務49.6%。見表2。
3 調查結果分析
3.1 從收集的資料分析
我國城鄉均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且發展的速度很快。據預測,到2010年老年人將占總人口的12.1%;到2020年將進一步增至15.2%,呈加速增長之態勢。但是,老年護理服務體系還未真正建立健全。發達地區老年護理服務擴展較好,邊遠貧困地區由于經濟欠發達,老年醫療衛生服務較差,缺乏專門從事養老護理服務的醫療機構及經過專業培訓及持證的專業護理人員。
3.2 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增多
城鄉老年人需要日常生活護理和照料的比例增大,家庭和社會對老人長期照料與護理的責任明顯加重。調查發現,一方面,希望入住有償服務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數比例并不高,另一方面,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眾多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對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和社區養老護理的需求益加強烈,數量逐年遞增,隨之而來的社會服務需求也急劇增長。
3.3 根據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特點與需求
老年人臟器儲備功能低下,適應力降低,免疫力減退,應激能力降低。中醫認為老年人正氣漸衰,五臟功能日益低下,病機復雜,虛實夾雜。除了需要老年護理人員提供的專業服務外,諸多老年病更適合于中醫中藥的調理與保養,從飲食護理、情志護理、運動護理、中醫技術等方面進行日常的護理和身心保養,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用手法、腹針、中藥等方法相結合的中醫綜合療法能達到良好的效果[3]。因此,為了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培養老年護理及中醫康復護理的專業人才。
3.4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中醫護理。《綱要》中透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制訂并推廣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預計到2015年培養中醫護理骨干人才2萬名,加強中醫護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養生康復中的作用。邊遠貧困地區,老年護理工作的開展情況欠理想,缺乏專門大規模的老年人醫療衛生機構及專業人員。結合中醫護理高效快速、簡、便、驗、廉、廣覆蓋等特點,以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及需求,開展養老護理、中醫護理教育有著較大的空間,改革護理課程,加強學生老年護理及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勢在必行。
4 啟示
根據新的醫療衛生改革方案,要強化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做好社區老年人醫療護理工作非常重要。通過調查研究,筆者認為要做好欠開發、經濟欠發達的邊遠貧困地區老年護理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①建立完善的老年衛生服務體系,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的需要,促進健康老齡化建設。開發老年衛生服務是促進健康老齡化建設的必要保障。政府需加大投入,并爭取社會福利資金注入,創辦適應邊遠地區老齡化社會發展的老年衛生服務體系。以滿足老齡化社會發展及老年護理實踐和衛生職業教育一體化教學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適合邊遠地區的社區醫療衛生護理模式,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統、規范的社區護理服務,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②加大護理人才培養力度,改革培養模式,改革護理課程,加強老年護理及中醫護理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及培養。我國老年護理及中醫護理教育的開展欠佳。為適應社會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在高職院校設置老年護理專業、中醫護理專業,有計劃地培養一批老年、中醫的專科護理工作者,有利于我國老年護理事業的開拓與發展。普通護理專業應將老年護理及中醫護理課程列為必修課,增加實踐教學內容,鼓勵學生畢業后從事老年護理工作。另外,對在校護生及在職護士進行“養老護理員”和“保健按摩師”等職業資格的培訓和鑒定,加強老年護理及中醫護理的繼續教育,強化護士的老年護理意識,引導其主動提高老年護理的技能[4]。
篇8
一、面向社會需求:大學特色發展的著力點
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發端于中世紀的歐洲,1088年誕生的博洛尼亞大學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中世紀大學的誕生并不是人為的預先設計,而是源于社會對神學、法學、文藝、醫學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正如伯頓•克拉克所指出的:“這時的大學主要是培養專業人才的職業學校,只是在有限的意義上可以說它是為學習本身的概念而存在的。大學在滿足專業、教會和政府對各種人才的需要的過程中不斷發展”[1]。另據克拉克•克爾研究,西方世界在1520年以前建立的,至今仍舊以可辨認的形式、有著類似的功能和未間斷的歷史的機構約有85個,其中就包括70所大學[2]。大學為什么能歷經如此之久而不消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學能伴隨社會的發展不斷地進化,不斷地肩負起新的使命和責任,持續不斷地滿足社會的需要。英國著名學者阿什比曾說:“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這句話極其精辟地道出了大學的發展是大學自身內在訴求與大學外部環境互動的結果。大學是一個始終處于不斷被塑造、不斷被賦予重要任務的特殊而復雜的組織。“大學必須要尋求保留它核心價值中最珍貴的部分,同時還要開拓新的道路來熱切回應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所帶來的種種機遇”[3]。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大學不可能遺世獨立,不可能脫離社會的需要而存在。歷史和經驗反復證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求是大學發展的活力源泉,大學的學科設置、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都應與社會發展保持良性互動。同時,大學也只有積極主動地服務社會,才能獲取生存的根基。大學與社會的交互作用越強,其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也就越強。特別是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從社會獲取更多的辦學資源,這種物質上的依附性決定了大學必須與社會保持密切的聯系,不斷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當今時代,大學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已是世界性現象。大學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并引導社會進步,社會則大力支持和有力支撐大學的發展,雙方在互動中追求達到緊密契合的理想境界[4]。服務社會,既是大學的責任和使命,也是大學特色發展的戰略支點。“大學辦學特色必須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形成,大學辦學特色的價值最終取決于其為社會發展做出的、被社會廣泛承認的實際貢獻的大小”[5]17。大學只有主動深刻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才能找準自身定位、明確發展方向、謀得發展機遇、形成辦學特色;只有將理論研究與創新成果回饋社會,才能真正體現自身功能,彰顯自身價值,贏得社會聲望。我國大學必須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經驗,充分認識自身在國家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進步中的責任,始終以服務社會為方向,牢固樹立主動服務社會的意識,全方位開展社會服務,在服務社會中實現特色發展。
二、堅守學術使命:大學特色發展的基礎
大學自產生至今,經歷了從中世紀到現代的變遷,雖其組織規模日趨龐大、結構愈益復雜、功能日益多元化,但大學的學術本質并未改變,學術發展是其持續創新、經久不衰的核心推動力量[6]。而社會之所以需要大學,是因為“每一個較大規模的現代社會,無論它的政治、經濟或宗教制度是什么類型的,都需要建立一個機構來傳遞深奧的知識,分析、批判現存的知識,并探索新的學問領域。換言之,凡是需要人們進行理智分析、鑒別、闡述或關注的地方,那里就會有大學”[7]。總之,支配著大學的根本是學術,學術活動是大學的本質活動,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職能都是以學術為基礎,大學正是在學術這一本質特點上,確定自己存在的根據以及自身與他物間的關系,確定自身的發展。大學特色發展必須面向社會需求,但應堅守學術使命。今天,我們在提到大學應“為社會服務”時常以美國的威斯康星大學為例。1904年,威斯康星大學在查理斯•范海斯校長的領導下提出了“威斯康星理念”:威斯康星大學要成為本州人民的頭腦,要給人民以信息、光明和指引;威斯康星大學要在一個農業大州———美國的奶牛場中生存和發展,教授的皮靴上不能不帶有牛糞;大學必須把整個州作為大學的校園。在為本州服務的過程中,威斯康星大學的畜牧科學、生物科學和細菌科學等學科迅速取得全美領先地位[8],進而從眾多贈地學院中脫穎而出。“威斯康星理念”使大學實現了大學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大學在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也從中受益匪淺。但是,一些研究者由于對其缺乏全面的理解,片面地認為威斯康星大學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強調應用,而忽視了“威斯康星理念”所倡導的大學的社會服務活動必須堅持以學術為基礎。一所只注重實用技術而不重視基礎研究的大學,是不可能發展成為特色鮮明的世界著名大學的。堅守學術使命,是大學特色發展的基礎。大學只有具有高水平的學術和強勁的學術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進而形成辦學特色并體現辦學特色的價值。如果大學失去了對真理和科學的崇尚和追求,大學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就不可能形成,大學的特色發展也就失去了根基與動力。大學必須走出“象牙塔”為社會服務,但走出“象牙塔”是為了更好地建設“象牙塔”。一所謀求特色發展的大學,必須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但這種服務應該是學術性的,而且應有利于其學術水平的提升,否則對其特色發展是不利的。正如弗萊克斯納所強調的:“大學不是風向標,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學應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9]。也就是說,大學必須與社會保持必要的張力,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應遵循自身的內在發展邏輯。也只有這樣,大學才能既服務社會又引領社會發展,最終實現特色發展的目標。
三、社會性與學術性統一下的大學特色發展之路
大學特色發展既應面向社會需求,又應堅守學術使命。面向社會需求反映著大學組織的社會性特征,堅守學術使命反映著大學組織的學術性本質。堅持社會性與學術性的統一,是大學特色發展的必然選擇。就我國大學而言,應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以有利于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為導向,注重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關系。
(一)結合社會需求,培植學科優勢大學是按照學科邏輯建構起來的學術組織,學科建設是大學辦學特色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和主導,任何大學要實現特色發展就必須培植自己的優勢學科和學科特色。“一所大學的優勢學科所在,也就是這所大學的特色所在,大學根據自己的獨特優勢發展某些重點學科,使之成為優勢學科,并率先在自己的優勢學科領域為社會發展做出顯著成績,是大學形成辦學特色的重要切入點”[5]20。學科建設受社會需求、學科自身發展需要雙重力量的驅動,它們共同作用于學科系統,并構成學科發展的社會和學術背景。因此,大學的學科建設應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以科技發展需求為導向,認真做好學科發展規劃,明確學科使命,理清發展思路,確立發展重點,凝練學科方向,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努力培植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一方面,應加強傳統優勢學科的建設。傳統學科具有較長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經過日積月累形成了優勢,在大學學科建設中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大學應不遺余力地持續強化這些傳統學科的優勢,不斷運用現代科技對其加以改造和提升,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應拓展和延伸傳統優勢學科。即適應社會需求的新變化,不斷發掘傳統優勢學科的新生長點,培育新的學科發展方向,加快發展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和新興學科,從而營造較為廣闊的學科群和有利于健康發展的學科生態,增強學科的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堅持“根本標準”,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人才培養是大學的原初使命和任務,大學產生的最基本動因就是要為社會培養人才。經過近千年的演變,大學的功能雖已拓展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但人才培養始終是大學最核心的使命。大學之所以為大學,最主要的依據就在于它是培養人才的場所。培養能夠承擔社會責任、推動時代進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既是大學特色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一種意義更為深遠的社會服務。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處于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階段,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質人才。為此,我國大學應“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扎實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著力構建大學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增強人才培養工作的針對性、適切性,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篇9
關鍵詞:工學結合;SMT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SMT技術是一門新興的先進制造技術,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人才培養方案與模式有其特殊性。由于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將電子組裝技術與設備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SMT生產工藝與產品檢測崗位人才,并通過校企合作,將理論學習、實踐訓練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探索SMT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機制,建立了“工學結合、訂單培養”模式。
一、行業調研,確定合作企業、協定相關崗位
通過行業調研,我們感到SMT技術的應用是提高電子制造業產品質量與勞動生產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我院確定的SMT人才培養方案既符合行業的需求與企業的發展,又與學生的職業成長目標相適應,為“工學結合、訂單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了根本保證。合作企業擔負著學生技能訓練的重要職責,學生在合作單位的訓練效果將直接關系到“工學結合、訂單培養”模式的實施效果。所以,認真審慎地選擇合適、對口的合作企業,便成為實施“工學結合、訂單培養”模式至關重要的第一步。我院選擇合作單位的標準是:(1)擁有較為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技術,能代表行業的發展水平;具有一流的管理水平、成功的企業文化及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和生產管理人員,有利于學生的成長。(2)合作企業要將參與“工學結合、訂單培養”模式的實施作為企業人才培養的戰略決策,合作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要將參與“工學結合、訂單培養”模式的實施作為優化企業員工錄用與培養的重要渠道和措施。從學校層面看,這樣的合作單位可以勝任“工學結合、訂單培養”工作;從學生層面看,在這樣的合作單位接受技能訓練,能獲得較為先進的SMT技術技能,感受較為成功的企業文化;從企業層面看,開展這樣的合作有助于解決企業人才流動的問題。因此,建立學校、合作企業與學生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動力機制最為重要。從2007年11月開始,我院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合作實施SMT技術人才“工學結合、訂單培養”計劃,現已為富士康科技集團輸送正式員工672人。
二、簽訂協議,明確學院、企業、學生三方的任務與職責
實施“工學結合、訂單培養”模式,需要學院、企業、學生三方的共同參與。在實施過程中,三方必須簽訂相應的合同,明確各自的職責,根據職責要求完成有關的教育教學任務。我院與富士康科技集團簽訂了《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協議書》,企業與學生簽訂了《富士康員工聘用合同》。以上協議的簽訂,一方面有利于維護各方的權利,另一方面有利于督促各方履行義務。
三、研究制定并落實好“工學結合、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方案
我院通過研究其他企業SMT技術崗位對技能型人才的綜合要求,確定了培養SMT技術人才的知識、技能與素質要求,為課程置換與開發提供了依據,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教學計劃調整,利用學院與企業雙方的資源優勢,采用“411”工學結合訂單式培養模式,即4學期完整的課程學習,1學期完整的訂單崗位課程學習,1學期企業頂崗實習工作。第一階段:公共文化課、基礎課與專業基本技能學習(第一、第二學年)。此階段主要根據學歷教育的要求,由學院專業課教師承擔教學任務,理論與實踐并重,學習以理論為主的專業基礎課,完成校內有關實訓課程,使學生初步掌握電子產品設計與制造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第二階段:專業技能崗位課程學習(第三學年上學期)。此階段主要根據校企雙方的訂單要求,由學院專業課教師與來自企業的資深工程師及中高層管理人員共同承擔教學任務,理論與實踐并重,學習SMT工藝基礎、SMT生產技術、SMT設備與維護、SMT質量管理等崗位課程。第三階段;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與就業(第三學年下學期)。此階段教學內容按富士康科技集團的要求設置,教學環節根據富士康科技集團人力資源開發計劃實施,將學生安排到相應的崗位進行頂崗工作,由企業確定指導教師,采用師傅帶學徒的方式,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完成教學任務。由公司向學生支付頂崗實習工資。學生考核合格后,由富士康科技集團正式聘用。
四、加強“工學結合、訂單培養”過程的管理
篇10
關鍵詞:校企合作 利益共容 實訓基地
按照校企合作框架建立實訓基地,并以項目合同的形式接收企業定單和培養學生的形式,具有執行難度低 、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見效快、培養效果好的明顯優勢。以“八向八要”工作方針為指導,加強實踐環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框架下實訓基地人才培養夯實基礎,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1]
一、校企合作中兩方面問題
1.職業院校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能力不強
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學過程等方面與企業需求不符,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體制機制沒有形成。職業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強,產品研發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較弱,缺乏對合作企業的吸引力。
2.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不足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標,其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源自其經營目標。企業合作意識淡薄,沒有把培養人才納入企業價值鏈中,把校企合作當成是選擇人才的途徑,而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不予關注。
二、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平臺的幾種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以南京康尼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就是由多種社會資金與南京工程學院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共同以校企股份合作模式組建的,第一大股東南京工程學院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持股比例為18.42%。該公司是中國軌道車輛門系統國產化研發和制造基地,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單位。2014年8月該公司股票在上海證交易所正式發行上市。這種模式能使學校的人才培養和企業的生產經營緊密結合,車間就是教室、師傅就是老師、實訓就是生產,徹底解決職業教育脫離生產實際的問題。[2]
2.實訓室進入企業模式
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與特變電工沈變集團、上海通用沈陽北盛汽車有限公司等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每年用于接收頂崗實習學生和應屆畢業生,企業同時承擔對教師的企業培訓。依托企業、園區建立院校與企業共用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由企業或園區提供實訓場地、管理人員和實訓條件,實訓設備項目列入職業教育建設項目規劃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業生產要求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將校內實訓室建在企業.使單純的實訓室轉變成生產車間。
3.生產車間進駐院校模式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南陽奧達石油裝備制造公司等企業合作組建“奧達生產加工車間”,學校提供場地、技術人員和人力資源(頂崗實習學生),企業投入設備、流動運營資金、管理人員及產品,按照契約制的合作方式,引進奧達石油裝備制造公司進入校園,營造企業真實生產環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學習、演練,完成從學生到勞動者、勞動者到高技能人才的轉變;探索學校與引進企業的深度合作,建立長效互贏機制;
4.校企資源整合模式
以二級學院為依托,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河南北方星光機電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在星光公司共建北方星光機械加工培訓中心,由北方星光機電有限責任公司投入資金完善企業教學環境,負責建設二個多媒體教室和相應的教師辦公室等場地。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可以優先選擇優秀畢業生,為企業發展儲備人才;利用學校教學資源對企業員工進行技能培訓與鑒定;利用學校技術優勢解決生產難題和進行產品研發。[3]
5.產學研用一體模式
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魏海波教授帶領團隊,組建“太陽能光熱技術及工業控制”實驗室,自行研發、設計、制造以及組裝的鍍膜生產線,該項目成果已逐步實現產業化生產,同時獲沈陽市科技局科技進步三等獎。這種利用有條件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和學生研究開發的人力資源優勢和先進的實驗實訓設備,與企業共同創立集科研、生產、應用和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經濟實體,利用經濟杠桿把雙方的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建立產學研用長效合作機制。師生共同參加合作企業的生產、設計、改造、研發等環節,既為企業提供人才和技術服務,又提高了師生的實踐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產學研用一體模式。[4]
三、結束語
圍繞“八向八要”工作方針,積極落實其在實現學校黨委確定的“更加開放、更具特色”戰略目標的地位與作用,并從其實施效果中汲取經驗與教訓的要求,認真總結我校校企合作發展過程中,大膽構想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實訓基地項目建設,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不斷改進,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勢必會找到一系列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好方法,這會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實現職業院校與產業的無縫對接具有重要作用。[5]
參考文獻:
[1]肖坤,知行合一互動提升--遼寧電大“八向八要”工作方針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2]張志強,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第4期
[3]王曉波,曾明星,校企合作共容利益機制研究,《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年第2期
[4]劉文清,構建利益驅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研究,《教育與職業》,2012年第5期
[5]鄧志輝, 高等職業教育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贏”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的研究與探索,《高等職業教育》,2010年4期
作者簡介:
汪 凱,男,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自動控制工程學院機電教研室主任,講師,碩士。
任 燕,女,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柔性制造中心,助教,碩士。
- 上一篇:海洋科學專業就業
- 下一篇:中醫藥防治慢性病方案